推动经济发展

2024-09-20

推动经济发展(通用12篇)

推动经济发展 篇1

近年来, 山东省烟台市把突破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 积极构建创业创新支撑体系, 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 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比2008年增长14.5%,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21万人, 占到全市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 为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创业辅导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全民创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烟台市城乡群众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随之出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有些人想创业, 但是不知道怎么创;有些人想办企业, 可是不知道怎样办;有的企业办起来, 两三年就倒了。如果这些难题得不到解决, 群众的创业愿望就会受到挫伤, 政府催生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也会落空。

烟台市围绕“推进全民创业, 实现突破发展”这条主线, 创新培训思路, 培育辅导基地, 搭建创业平台。自2007年起, 组织实施了“培育万名创业小老板”工程, 开展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创业和再就业培训以及各种人才服务活动。同时在烟台干部教育网上开办了“万名创业小老板培训工程”网上学院, 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机关事业单位辞职人员、复转军人、农村能人和富余劳动力“五股力量”开展自主创业, 让群众想创业、敢创业, 会创业、能创业。三年来, 累计免费培训各类创业人员19000人次。

在前期“培育万名创业小老板”的基础上, 烟台市进一步创新培训形式, 丰富培训内容, 组织实施了“万名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先后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高层次的管理提升培训活动, 组织实施了“515”远程教育工程, 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EMBA高级总裁研修班, 累计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2000多人次。

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尽快完成由创业者向小企业的跨越, 烟台市搭建了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作为服务的载体, 把创业辅导基地作为生产小企业的“工厂”、哺育创业者的“摇篮”, 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府资金补助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原则, 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共同参与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在全市规划建设了10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产业方向明确的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 为创业者和入驻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行政代理等保姆式一条龙服务, 使创业者和入驻企业不再为跑手续、征土地、盖厂房浪费时间、精力和资金, 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 提高创业成功率。

创业者素质的提升和创业条件的改善, 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烟台民营经济进入了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三年来, 烟台市新增个体私营企业近5万户, 新增从业人员30多万人。

构建融资服务体系破解融资难题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烟台市创新思路, 多渠道探索破解融资难题。

一是大力发展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重点的融资担保网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烟台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了市信用再担保公司, 设立了担保补助和风险补偿资金,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担保行业协会的平台作用, 不断加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工作推动力度, 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大中小担保机构相结合、覆盖城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体系。截至2010年上半年, 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到67家, 注册资本达到31亿元, 均居全省第一位。各个县市区都按要求成立了政府资金引导、注册资本过亿元的政策性担保机构, 有8个县市区成立了两家以上注册资本过5000万元的担保机构。

二是不断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制。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携手联动, 充分发挥协调、引导和服务职能, 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 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制度框架。建立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政策, 单独制定中小企业、联盟企业信贷投放计划, 单列信贷规模, 单独进行业务考核。2008年, 烟台市中小企业局、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又联手成立了中小企业融资合作联盟, 建立了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络平台, 开展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直通车活动, 力推政府、银行、担保、企业四方合作, 使银行、企业、担保等关键要素实现有机整合, 解决了银企合作不畅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初步建立了一套融资服务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目前, 融资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已达到581个, 其中金融机构27个, 担保公司8个, 中小企业546个。截至2009年底, 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890亿元, 比年初增加209亿元, 占全部贷款总量的40%;联盟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35亿元, 比年初增加57亿元。

三是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上市发展。烟台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对在境内外首次发行股票上市和在证券市场上实现再融资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目前, 全市境内外上市中小企业达到20家, 累计募集资金130多亿元。

构建维权服务体系改善发展环境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 优化发展环境是对民营经济最直接的推动和最有力的支持。烟台市各级政府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不遗余力地推动发展环境建设, 让创业者感到开心、顺心、安心、贴心。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了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会议, 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并建立了一整套以各级民营企业维权投诉服务机构为主体、纪检监察机关做后盾、民营企业维权联系点和监督员为支撑、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维权监督和服务体系。

一是搭建维权服务平台。烟台市、县两级都成立了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 设立了公开电话, 受理民营企业举报投诉和咨询, 并与纪检监察部门配套联动, 加大对影响环境发展案件的查处力度, 不断提高维权服务工作的效能和水平。维权投诉中心成立以来, 共受理、处结民营企业各类投诉案件52起。

二是建立社会维权监督机制。烟台市在行风监督员队伍的基础上, 建立了民营企业维权联系点和监督员制度, 从社会各界和民营企业聘请了47名监督员、12名特邀监督员, 使民营企业维权监督工作走入了社会化、经常化轨道。截至目前, 市县乡三级共建立民营企业维权联系点470个, 落实义务监督员530名。同时通过网上对话、座谈会和环境热线等方式, 拓宽民营企业反映问题、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三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以“干部联民企、服务促发展”为主题的“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为抓手, 烟台先后组织开展了“行风监督民企行”、“治乱减负专项整治”和“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千名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牵手千家民营企业”等活动, 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形成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构建技术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是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资源不足和创新基础工作薄弱的难题。为此, 烟台市坚持两条腿走路, 努力进行破解。

一方面, 积极推动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 市县两级政府均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 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水平。目前, 烟台市民营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个,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2个。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满足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需求。烟台市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公共技术平台、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机构认定办法, 出台了专门的扶持措施, 并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等重点工作纳入对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体系, 积极推进。

目前, 烟台已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5个, 认定公布了9个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其中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 在推动全民创业、推进企业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经济发展 篇2

促进社会和谐

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在宿迁市妇联三届五次执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侯 春 荣(2011年1月25日)

各位执委,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妇联常委会向大家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0年全市妇女工作回顾

2010年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也是“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围绕党政大局,明确目标责任,开创妇女儿童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发展”重参与,增强妇女投身经济建设新动力。一是突出岗位建功,深化“巾帼文明岗”争创行动。不断拓展“巾帼文明岗”创建领域,促进广大妇女岗位成才、岗位建功,推动巾帼文明岗进行业、进社区、进乡村。组织全市各级“巾帼文—

— 明岗”代表开展“让服务更优·让窗口更亮”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对各行各业新增创的65个市级“巾帼文明岗”进行了业务培训及表彰授牌。市直各大系统还开展了“展时代风采、树巾帼新风”等主题争创活动,有效的推进了“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的开展。

二是强化帮扶措施,全面推进巾帼牵手就业创业援助行动。联合多家单位扎实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全市共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2亿元,扶持女大学生村官和其他城乡妇女共1523 人。沭阳县妇联关于发放妇女小额贷款的经验与做法被《中国妇女报》、《江苏妇女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继续开展女大学生SYB导师行动,在全市组织发动70名女企业家与350名女大学生结对,并为她们提供SYB创业培训。全市共建立各级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30个,其中江苏森源木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全国妇联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扎实开展巾帼科技创新联盟行动。我们积极组织女企业家参加全省科技沙龙活动,加强女企业家与科技专家的沟通联系,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指导妇字号科技型企业、农业女科研人员申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组织全市女企业家赴苏州、上海培训并参观世博园,学习有关新技术、新能源等方面的知识。与市绿委办联合在全市开展双百绿色行动和争创省级巾帼绿化示范村活动。全市共开办各级实用技术培训班87期,内容涉及纺织、电子、林木育苗、法律、养殖、大棚种植等各个方面,受益妇女15000多人。—

— 四是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探索巾帼家庭服务创牌行动。市妇联启动半边天家庭服务社,创办江苏省妇联“好苏嫂”宿迁旗舰店,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全新模式,精心打造“妇”字号家庭服务品牌。联合市人社部门和省妇联“好苏嫂”家庭服务公司共同举办了4期家庭服务员和月嫂技能培训班,培训妇女340余人。泗阳妇联还依托“好苏嫂”家政服务社,先后两次举行逾千人参加的大型广场相亲会。目前全市共建立巾帼家庭服务培训基地6个,其中在江苏淮海技师学院建立的省级实训基地常年承接专门家庭服务员培训项目。

(二)围绕“和谐”重引导,构建妇女维权工作新格局。一是建立关爱机制,重点实施对贫困儿童和单亲母亲资助项目。我们积极向有关慈善机构争取“关爱贫困儿童”慈善救助项目,先后争取到中国儿基会、省儿基会、省慈善总会、省爱德基金会、台湾慈济基金会扶持资金共计123.2万元,资助孤儿165名,资助特困春蕾女生500余人。

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把实施“关爱贫困单亲母亲”项目作为突破性的工作,从项目设置、载体创新、内涵拓展等方面认真谋划、扎实推进。不仅使此项目被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市慈善总会长期救助项目,还依托政府妇儿工委办和新闻媒体两大平台,市、县联动开展了“关爱特困母亲·情暖单亲家庭”大型爱心募捐活动。通过媒体宣传、现场造势以及《简报》跟踪等环节积极推进,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

— 全市共募集资金69.6万元。从12月20日起,我们先后在各县区举行了资助款发放仪式和重点户慰问活动,从生活补助、子女教育、疾病治疗、房屋租用、创业扶持、精神鼓励等方面分别对800多名特困单亲母亲家庭进行了救助。我市“关爱特困母亲·情暖单亲家庭”项目在全省妇联系统2010创新工作评比中获得特等奖。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妇联执委会上受到表彰。

二是强化普法宣传,认真开展平安创建“三进家庭”活动。通过开展以“法律进家庭”、“安全进家庭”、“个案调处进家庭”为主的平安创建“三进家庭”活动,鼓励广大家庭争创“守法之家”、“安全之家”、“和睦之家”。

三是加强网络建设,建立维权联动体系。在2009年搭建的反家暴平台基础上,2010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与公安、司法、法院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妇联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市县(区)均开通12338维权热线。一年来,全市各级妇联共接待信访986人次,经多方协调和重点个案会办,结案率为99.5%。为平安宿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围绕“文明”重宣传,营造妇女教育新氛围。一是先进典型选树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开展各类妇女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隆重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暨“百名巾帼之星”、“百户模范家庭”表彰大会。大会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白云萍主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新实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邀请 4位先进代表作—

— 典型事迹报告,在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全市共评选出巾帼之星、优秀妇女工作者等各类先进妇女典型485个,在《宿迁日报》、《宿迁妇女网》宣传妇女典型220个。

二是基本国策宣传扎实有力。市妇联在“三八”期间与宿迁学院联合举办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知识竞赛,倡导男女“人格平等、价值平等、性别平等、权利平等”。各县区也开展基本国策宣传活动。宿城区举办了“关爱妇女儿童

促进男女平等”文艺演出。全市共张贴宣传标语3000多条,过街横幅100余条,开设法制宣传点40个,发放宣传单30000多份。

三是主题宣教活动丰富多彩。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之际,举办了迎百年“三八”“民丰银行杯”巾帼展新姿演讲比赛,围绕“创业·文明·和谐”的主题,讴歌了积极向上、敬业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示了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时代风采。在层层预赛的基础上,来自全市各行业的24名选手参加了演讲比赛决赛。市妇联还创作了气势恢宏的长诗《妇女解放运动之歌》,由全市女领导干部登台朗诵,并在《江苏妇运》等刊物上发表。泗洪县编撰了《泗洪妇女志》,全景再现了建国60年来泗洪妇女事业的发展历程,市级机关妇工委举办了“双沟珍宝坊”杯家庭才艺大赛等。各县区、市直各妇委会也积极开展各种纪念庆祝活动。

此外,我们还和市文明办、环保局联合开展“低碳家庭”争创活动,先后通过录制《创建低碳家庭·你我共同参与》专题片、与宿迁学院低碳环保志愿者联合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计算器”推—

— 广等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倡导广大家庭争当环保先锋,争创低碳家庭。

(四)围绕“孩子”重教育,优化儿童健康成长新环境。一是关注特殊群体,为少年儿童办好事做实事。开展“社会妈妈助春蕾”活动。发动新老“社会妈妈”“六一”期间献真情。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我市首家儿童快乐家园在宿豫区建立以来运作规范,工作机制健全,家园配备了“亲情视频室”、“心理咨询室”等场所供留守儿童活动交流,建立了以“五老人员”、女大学生村官、爱心妈妈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9个市级“儿童快乐家园”。

二是以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为抓手,开展“六一”庆祝活动。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开展第二届“十佳小公民”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六一”庆祝活动,为市县(区)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城乡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留守儿童校外活动场所等开展慰问活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三是以科学家教进万家为重点,切实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与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行了“科学家教进万家暨净化网络家庭护卫行动”,组织巡回签名,倡导广大家庭自觉维护儿童上网环境。邀请南京人本教育培训中心专家在全市举办巡回报告会14场,各县区妇联也同步举行报告会50场,受益家长2万余人。

二、推动规划实施,争取政策支持,奏响两性和谐发展新乐章

(一)大力推进“十一五”妇儿发展两个规划实施。—

—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创造有利外部条件。依托市电视台、《宿迁日报》、《宿迁晚报》、宿迁妇女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全市各地、各部门在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好的做法,编发《简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二是重点监测统计,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为准确掌握妇儿发展两个规划实施情况,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联合市统计局于4月份和11月份在全市开展了两个《规划》重点指标数据监测统计工作。结合“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对监测统计结果进行了比对梳理,撰写了两个规划完成情况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部署妇女儿童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是深入贯彻推进,确保达标进位。召开全市妇女儿童工作推进会,分析妇儿发展数据达标进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督查组赴三县两区,对妇女儿童发展实事项目和两个《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专题督查。印发《督查通报》,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二)全面推动落实妇女儿童发展8件实事。

为保证妇儿发展8件实事有序推进,严格按照省妇儿工委的统一安排,印发了《宿迁市妇女儿童发展8项实事目标责任分解表》,对各单位、各部门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召开督办会、会办会推动落实。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充分调动各县区政府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形成工作—

— 合力,推动工作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妇女病检查、活动中心建设、女性参政、大学生就业、妇女庇护场所建立、残疾儿童康复、学前教育、留守儿童管理等8件实事目标任务。

(三)扎实做好“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新一轮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印发了相关指导文件,举办了业务人员培训班,保证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启动。多次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组织撰写“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草案。目前,规划草案已征求各成员单位和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正在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力争尽快形成初稿报政府审定。

三、健全基层组织,提升学习能力,迈出妇联组织建设新步伐

(一)促进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

一是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全市共评选表彰9个市级示范乡镇,30个市级示范村(社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社区)9个,省级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10个。

二是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制定《关于在全市实施“妇女儿童之家”项目建设的意见》和考核评估细则,召开全市妇女儿童之家现场推进会,开展省、市级“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申报,编印了《“妇女儿童之家”项目建设指导手册》,指导基层妇代会规范操作。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村居“妇女儿童之家”全面挂牌。泗阳县开展了妇女儿童之家建设“123”工程,在省妇联领导的专题调研中得到了高度评价。—

— 三是加强机关妇女组织规范化建设。市妇联、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妇女组织建设的通知》,指导机关妇工委开展市级机关妇委会公推直选换届选举工作,对36个市直属机关妇委会进行换届。在市广电总台、江苏宿迁民丰农村合作银行新成立2个妇委会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机关妇女组织网络。

我们还在两新组织中探索建立妇女组织。如泗阳妇联在豹子头服饰有限公司不仅建立了妇委会,还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妇女之家”。

(二)积极推进女性进村“两委”。

一是争取政策支持。在各级组织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妇联部门的努力争取和呼吁下,女性进村“两委”刚性目标措施纳入各级换届工作文件。换届后,全市共选出女性两委成员1879人,占总数的16.4%。全市村居女干部数与上届相比提高了43%。村妇代会主任100%进村“两委”班子。

二是强化宣传培训。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指导基层妇联深入开展推进女性进两委专题宣传培训工作,征订发放省宣传画册1200余册,在宿迁妇女网开辟巾帼风采栏目,宣传优秀女村官典型12人。与市民政局深入各县区联合举办县级推进女性进村两委示范培训班,培训县乡妇联干部、农村妇女骨干2500人。

三是全面落实推进。积极参与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三荐两评”选拔村“两委”后备女干部工作,及时召开妇代会换届选举现场推—

— 进会,创新实施“三推两选”产生村居妇代会委员的工作方法,开展村居妇代会换届和女性进村两委专题督查活动。宿豫区《“三推两选”直选村妇代会主任》的经验做法被省妇联以文件形式在全省转发推广。

(三)加强学习型妇联组织建设。

一是强化学习理念。制定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建立理论学习制度,积极开展“好书月月读”、“阅读感悟成长”妇联干部岗位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共征集优秀论文54篇。

二是抓实常规培训。将女干部教育培训纳入我市干部教育整体规划,制定市妇联干部培训计划,强化妇联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及岗位培训。全年举办各类市级培训班7期,县级培训班16期,受训者达到5000人,实现了县、乡、村妇联干部培训的全覆盖。

三是突出重点培训。共输送县级以上妇联干部72人次参加省以上学习培训,举办女性进村两委专题师资培训班5期,在复旦大学等高校成功举办女领导干部、女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培训女干部、女企业家120人。

(四)充分发挥妇联团体会员的作用。

市女领导干部协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女干部联谊活动,建立了宿迁市女干部协会会员俱乐部。牵头成立了宿迁市女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建立女干部联系女大学生村官制度,组织市直机关处级以上、县(区)科级以上117名女干部与女大学生村官结

— 10

— 对帮扶,实现了结对帮带全覆盖。积极选树优秀女大学生村官典型,全市共有8名女大学生村官经妇联部门推荐获得省、市级以上表彰。女企业家协会和各企业女职工委员会等团体会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妇女进步等方面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各位执委,同志们,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妇联、妇委会干部和各位执委真抓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热心于妇女儿童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无私援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妇联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进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妇女儿童中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新时期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女性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11年全市妇女工作意见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的工作,对于确保全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创妇女儿童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年,全市妇女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党

— 11

— 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的工作宗旨,牢牢把握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根本要求,紧紧抓住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重要机遇,引导妇女创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妇女,为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把握努力方向,抓宏观强认识,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找准工作定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为“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事业和妇联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各级妇联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一要深刻理解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是“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必须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以落实;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必须突出创新驱动;全会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要求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更好地凝聚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新的要求为

— 12

— 妇联组织更好地服务发展、参与社会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提供了动力。各级妇联要依托各类培训阵地,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座谈会、培训班、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帮助妇联干部和妇女群众正确把握深刻内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

二要用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推动工作创新。各级妇联要把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和省妇联十一届三次执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产业强市、城乡统筹、外向带动、创业富民、科教优先、生态立市”六大战略,思考、谋划和部署妇联工作,又好又快地推动妇女发展。要找准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与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结合点,把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放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实施,把推动妇女发展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局中去谋划,把切实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社会和谐放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总要求中去把握,把为妇女儿童办实事放到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目标中去考量,把加强妇联自身能力建设放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中去落实,在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实现妇女工作的新跨越。

三要广泛动员妇女为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作贡献。围绕“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继续开展百万妇女创大业、百万妇女讲文明、百万家庭创和谐“三个百万”主题活动,不断深化与拓展

— 13

— “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积极为城乡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带动引导各行各业妇女岗位成才、岗位创新、岗位奉献,在全市妇女中掀起创先争优、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多做贡献的新高潮。

二、立足发展要务,抓强市促统筹,在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要继续深化“三大行动”。建立全市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库,推动女科技人才与女企业家、女能手结对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展技能竞赛,策应省妇联组织开展巾帼文明岗技能演练、女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家庭服务员技能大赛等活动。深化家庭服务创牌行动,依托省“好苏嫂”家政服务宿迁旗舰店,实现家庭服务品牌化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要加大家庭服务员培训力度,努力争取将家庭服务员培训纳入政府就业培训体系,力争全年培训家庭服务员1000名。进一步扶持妇女创业就业。积极推动各县、区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深入均衡开展,完成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3000万元以上,帮助和带动5000 名妇女自主创业;利用“三八”节等契机,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帮助失业妇女、返乡女农民工及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二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村妇女创业技能培训。通过实地考察、项目实施等形式,全年完成1万名妇女的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女经纪人队伍建设,层层建立女经纪人协会,积极为女

— 14

— 经纪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产品展示展销和项目洽谈活动。深化“SYB”创业导师行动。组织创业导师团成员对女大学生进行实地指导,通过100名女企业家导师队伍,完成500名女大学生培训任务,新建50个创业实践基地。

三要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继续开展“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要围绕创先争优主题,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要创新开展岗村结对共建活动,实现城乡妇女发展资源的有效对接,集聚妇联组织引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形成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妇女工作格局。

三、立足民生根本,抓维权促稳定,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中体现更大作为

一要积极推动女性参政议政,切实维护妇女的政治权益。要认真调研,全面摸清各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的现状,为各级党政班子换届中配备女干部提供可靠依据;加大推优荐才力度,主动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基础工作,开展新一轮推荐优秀女性人才工作,更新充实市、县级女性人才库,增加优秀后备女性人才储备,积极推荐优秀女性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加强人才库的优秀女性人才的培训,助推更多优秀女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同时,要继续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培养发展女党员工作。市妇联将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召开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座谈会。

— 15

— 二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妇女自主维权意识。继续向妇女群众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利用社区、农村妇女维权站等有效阵地,开展普法宣传,增强妇女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加强源头维权工作。发挥好各级女领导干部以及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的作用,指导各界妇女认真履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与义务。

三要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畅通维权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妇女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基层信访网络,加强县级“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建设和全国妇联系统信访软件的使用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妇女维权站;加强妇联维权干部维权维稳能力培训工作,强化妇联维权干部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妇联干部维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推进“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创建活动,动员具有维护妇女权益法定职能和热心服务妇女维权的单位及岗位参与创建,推动他们在参与创建中强化性别意识,维护妇女权益;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以专栏、专访、专题等形式对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进行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

四要继续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配合公安等有关部门继续开展反对家庭暴力工作,配合民政等部门继续做好关爱贫困单亲母亲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要做好安置帮教,禁毒宣传等工作。开展“平安家庭”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 16

四、立足素质提升,抓宣传展英姿,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推动社会进步

一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阵地,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抓住“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以女性群体为主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宣传和倡导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今年将以“关爱女性健康”为主题,强力推进女性健身活动的开展。市妇联将于“三八”期间举行“创魅力宿迁·展巾帼风采”健身大赛。

二要发挥妇女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激活优秀妇女典型信息库,大力培养选树在经济发展、岗位建功、思想道德、家庭美德等各个领域表现优秀、事迹突出的妇女先进典型,更好的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将评选表彰宿迁市“十佳女大学生村官”、“十大巾帼建功标兵”、“十大创业致富女能手”、十户“模范平安家庭”等先进典型。

三要探索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要在城市人口集中的地方,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以传播文明、保护环境、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为重点,鼓励妇女工作者积极参加社工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格的学习培训,努力探索建立“妇工+社工+志愿者”的社区服务模式。在普法宣传、维权服务、婚姻家庭、居家养老、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等方面发挥作用。

— 17

五、立足关爱引导,抓教育促成长,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丰富活动载体

一要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紧紧抓住“六一”、“七一”时段和节点,突出爱党颂党主题,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长辈关爱儿童、儿童回报社会的活动,体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促进城乡儿童健康成长。将开展第三届全市“十佳小公民”、优秀小公民评选表彰活动和“大手拉小手、爱心齐步走”——“小小志愿者”爱心奉献活动。

二要以指导服务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在认真开展“十一五”家庭教育工作规划终期评估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我市“十二五”家庭教育工作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家庭教育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基层家庭教育指导站(中心),特别是网上家长学校等阵地,不断扩大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将在5月15至21日的“家庭教育周”期间,举办家教知识讲座巡回演讲,全面提升家教水平,推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要以“儿童快乐家园”为平台,扎实推进儿童关爱工作。在农村,继续巩固完善“儿童快乐家园”,充分发挥作用;在城镇,成立“大手拉小手”爱心俱乐部。利用“俱乐部”这一有形阵地和载体,将“社会妈妈”和“小小志愿者”组织起来,根据就近就亲的原则,发动“社会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儿童、贫困孤残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各级妇联要主动与大型企业和社会慈善机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善款,为孤残儿童和贫困儿童送去更多的关

— 18

— 爱,惠及更多的贫困女童和困难家庭。

六、立足规划实施,抓指标强实效,在推动解决妇女儿童根本利益问题中寻求更大突破

一要认真做好“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的终期监测评估工作。成立专家组和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全面进行“十一五”妇儿发展规划终期监测评估工作,并于4月10日前完成终期评估报告。

二要全力推动“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实施。各地妇儿工委办要认真扎实地做好新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动尽早出台。同时,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有奖竞答的形式,大力宣传“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的目标、内容和意义,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十二五”妇儿发展规划实施的有利氛围。

三要切实推动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总结前两年市政府妇儿工委实施8件实事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省政府妇儿工委提出的新一轮8件实事,即:完善妇女病查治医疗救助机制、完善特困家庭儿童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实施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实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援助工程、实施促进妇女参政议政计划、加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实施单亲特困母亲帮扶行动、建立关爱流动留守儿童支持体系等。各级妇联要抓住政府牵头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契机,通过实事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七、立足能力建设,抓队伍夯基础,在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中取得更大成效

一要推进学习型妇联组织建设。继续落实创建学习型妇联组

— 19

— 织的要求,努力提高妇联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深化“妇联干部岗位读书”活动,开展“好书月月读”活动。分层组织妇联干部培训班,重点培训新上岗的妇联主席和村(社区)妇代会主任。市妇联将举办乡以上妇联干部业务培训班。要认真开展妇女工作大调研活动。在全市妇联干部中开展“学习调研感悟千字文”征集评比活动,推动妇联干部提高理性思考能力和调查研究水平。

二要加强“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建设。围绕村居“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的五项功能,着重完善阵地“二室三站”功能区建设,争取创建20个省级、80个市级示范之家。努力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为妇女儿童提供就近及时的服务和帮助。各县区妇联要举办“妇女儿童之家”项目负责人培训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建好建强村、居(社区)妇女骨干、巾帼志愿者以及妇女文体活动三支队伍,提高妇女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拓展基层妇女组织网络。开展“两新”组织中的妇女组织建设“集中推进月”活动,探索在城市小区、集中居住区中建立妇女组织;继续配合做好女大学生“村官”工作,深化女干部联系女大学生村官制度,积极开展女大学生“村官” 交流联谊活动。

各位执委,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的成绩令人欣喜,展望未来,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妇女,团结一心,奋力苦干,为推进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 20

重塑中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中原文化 经济发展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是分不开的。然而,从宋元开始,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政治中心的逐步北移,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使得中原文化发展面临“失范”的考验。

美国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各个民族的人民都遵照这些文化目的,一步步强化自己的经验……” 文化变迁的核心地位的是价值的选择与追求。河南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创新,对中原文化的内在欠缺进行审视,引导中原文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带来河南经济的发展。

一、中原文化的特点分析

1.中原文化的优点。(1)中原文化具有悠远的人文精神积淀。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思想观念、学术流派的交汇地,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累。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中原文化中那种雄浑博大、蓬勃向上的气势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中原文化具有商业精神的萌芽。但在悠久的中原文化中,出现了一些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比如春秋的“商圣”范蠡,明清的商业传奇“康百万”等。在经济思想启蒙方面:司马迁、墨子等提出来的思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京的盛况,昭示出了商业文化在中原的兴盛。所以,在文化中原的建设是有其深厚的历史依托的。(3)中原文化呈现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中原文化具有积极的人世精神和参与意识。自古以来无数的英雄以自己的热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岳飞、吉鸿昌、杨靖宇,新时期的好干部焦裕禄等。正是这种古今相传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热切关注,构成了河南传统文化的内核,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种补缺的作用。

2.中原文化的不足浅析。(1)中原文化“惰性”意识严重。落后的思想观念像一只无形的手,形成了惰性氛围和锁定效应,在很多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原崛起。虽然历史上河南有商业精神的萌芽,但是总的来说是直接和土地联系起来的,加上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主张“不敢为天下先”,长期积淀成为一种民族心理,就很容易形成“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状态。这种思想逐渐凝固成一种集体的行为模式。(2)中原文化缺乏“民主”意识,小农思想严重。受几千年以来传统“官本位”思想的浸润,直到今天,在很多朴素的河南老百姓心目中,走向官场仍然是让人羡慕的成功。然而,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清官形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封建时代的模式,其实深究起来也是有“民本”思想却缺乏“民主”意识。(3)中原文化缺乏开放、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一种文化只有在不断的对外开放中,才能张扬自己的想像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而中原文化目前尚缺乏类似的运动,还停留在“一亩地,一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上,不能以市场的眼光,市场的手段来观察和开发市场资源。 如河南的少林寺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同名电影而风靡一时,可是河南的“名牌”并没有给河南带来高的附加值。

二、如何打造新型的中原文化

1.中原文化再造一定要强调泛文化,跨文化的体验,开创中原文化大繁荣的局面。中原现代文化建设必须走出传统,善于吸收外部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增强新文化的内在活力和蓬勃生机。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是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梨园春》之所以成功,办出特色是其中重要原因。首先是地域特色。河南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乡土,所以具有鲜明的地域乡土特色。二是艺术特色。除了河南地方戏曲之外,引进了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以及相声、小品等艺术品种。目前,《梨园春》已经迈出国门,开始向世界展示新时期中原儿女的风采。

2.中原现代文化建设必须努力协调同市场经济的关系,关注现实的文化实践,实现文化形态的转换。中原文化要以现代性为指向,立足现实、继承历史,吸收融汇西方当代经济文化中的精萃,经过对这些分散的文化元素的积累和不同组合,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模式和风格。创造中原大文化的新时代,就是要完成文化风格的蜕变和文化模式的更替。

3.中原现代文化建设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C.A·冯·皮尔森认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即所有物和规则的传递,然而这种传统是包含在人的活动变化之中的,是包含在现存文化型式所体现的无数变化和发展的可能性之中的”。因此,中原文化作出新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如通过“河南豫剧”、“河南杂技”、“中原书法”等优势文化项目的对外推介,促进中原文化与各地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进一步促进各地对河南的了解。

4.创造中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促进多种文化艺术品种的共同繁荣。河南的优势资源得到发挥这样一条路子。为此在整个布局上,要体现“三结合”的模式(李庚.2004)。既“文化要和媒体结合,文化要和旅游结合,文化要和社会资本结合,同时还要抓市场主体的培育,抓项目,抓品牌”,通过这些带动实现我们河南文化的产业发展。地方正式大众文化和各种文艺形式蓬勃发展的土壤,从而能够带动各种文艺产品的繁荣。

总之,建设中原文化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文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使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分析文化再造与中原崛起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发挥文化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河南经济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10)

[3]马论:河南人惹谁了[M].海南出版社,2002年,P-233

[4]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P-2

优化经济环境推动开放发展 篇4

环境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土壤和载体。近年来, 江西省上高县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立县之基、兴县之本, 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使之成为上高发展的竞争优势和永续利用资源, 推动了上高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07 年上高县获得“首届江西投资环境最佳县市 (区) ”, 并连续七年荣获“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 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十强县”。

1、抓环境理念, 凝聚开放发展向心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理念是实践的指南。上高县委、县政府坚持抓发展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 把创优环境与发展经济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落实, 为促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凝聚了强大合力。一是坚持环境建设。十几年来, 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始终做到狠抓环境建设的决心和毅力不变、争创最优发展环境的目标和要求不变、对客商企业热忱服务的诚意和做法不变, 以实际行动检验着“打造全省最优发展环境”、“开放的上高欢迎你”的承诺, 为投资者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二是坚持高位推动。县四套班子领导推行“一线工作法”, 率先垂范狠抓经济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始终把招商、安商、富商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 坚持重大项目亲自上门, 重要客商亲自接待, 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逢会必讲优化发展环境问题, 经常给干部灌输“对客商高看一眼, 对企业厚爱一层”的理念, 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就是第一投资环境, 凡是环境出了问题, 问责一定要问到单位“一把手”, 全县上下形成了优化发展环境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全民参与。把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理念导入干部作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 连续十多年开展“上高最大的优势就是上高人”主题教育活动, 提升了全县人民文明素质, 打造了“开明诚信上高人”品牌, “人人是环境、个个是形象”的理念深入人心, 使优化环境、服务发展成为上高人的自觉行动。旺旺集团自 2001 年落户上高, 总部连续多年评价上高为大陆投资“政府支持第一、当地环境第一”, 多次追加投资, 并在上高设立旺旺 (江西) 总厂, 现总投资已超1亿美元。

2、抓平台打造, 增强开放发展支撑力。

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来抓, 举全县之力建设最优投资硬件环境, 精心打造投资创业的承载平台。一方面, 做强园区平台。大力推进调区扩区, 规划建设千亿绿色食品产业园, 加快五里岭、黄金堆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配套功能, 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园区扩张同步到位, 保障项目落户需求, 增强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 不少客商慕名前来投资兴业, 旺旺集团、宝成国际集团、匹克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上高, 打造了绿色食品、鞋业、印刷包装省级产业基地, 促进了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 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做好企业用地、用电、用工、融资等保障服务, 通过“清园促建”、“腾笼换鸟”等形式节约、开发、重新利用项目用地, 充分利用项目包装争取省级重大项目用地指标, 仅 2013 年共清理闲置用地1706 亩, 盘活存量土地 1540 亩, 争取省级用地指标 1345 亩;大力推进园区供电设施建设, 保障了企业用电高负荷运转;每年协助园区企业招工 6000 人以上, 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鼓励扶持埠外商业银行落户上高或在县内发展金融业务, 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农商行, 加大银企对接力度, 促进企业落户、发展壮大。2013年园区引进项目47个, 开工 42 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50亿元, 增长 30%, 上高工业园获评重点省级工业园区。

3、抓效能服务, 提升开放发展吸引力。

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提升软环境, 努力打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干扰最少、服务最优”的企业发展环境, 形成了投资创业的“粘土”效应。一是优化政务环境。2003 年率先在全省建立县级行政服务中心, 2010 年又率先成立县级外商服务中心, 建立了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全程帮扶、行政服务代理等制度, 推行“一厅式办公”、“一单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创优了行政效能。由行政服务中心、外商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组建一支 34 人的专职服务队伍, 无偿全程为投资者代办注册登记等手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海关、外管、检验检疫等涉外机构对接企业开展服务, 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二是强化项目服务。按照“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领导挂点、一个责任单位落实、一个工作小组服务”的工作推进机制, 对每个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都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 实行从项目跟踪、洽谈到开工、投产的全程“保姆式”服务, 使客商真正“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投资 30 亿元的江西朗朗食品有限公司 (王老吉) 一期工程, 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实现从签约落户到竣工投产。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投资创业的政策体系, 严格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措施, 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政策多年来保持连续性、大稳定, 不管大小项目, 一视同仁, 从而增强了客商投资上高的信心。2013 年全县引进亿元 (千万美元) 以上重大项目 35个, 其中 10 亿元 (1 亿美元) 以上项目 8 个;引进省外工业资金 41 亿元, 增长18.5%。

4、抓机制建设, 强化开放发展保障力。

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论文 篇5

关键字:转型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昔日的山西,500年逞强世界。而今山西面临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但综该试验区的设立为我们重振往日雄风提供宝贵机遇。因此,如何实现一个能源大省转型发展是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建立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但煤炭的不可再生的特性,随着煤炭开采量的逐年攀升而日益显露。为了山西经济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敢于创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在资源型地区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的协调促进机制。要振兴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产业开放工程,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转移承接工程,以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强省工程,让人才引领山西转型跨越,让高新技术产业助推山西转型跨越。

首先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的战略地位。目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从传统工业产业独占天下向支柱产业多元化转变,从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向节约集约绿色的发展方

式转变。农业农村为实现这种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同时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更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山西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坚定地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类型,培育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同时更要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优势基地建设,扶植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经营来改造传统农业。要依靠文化渗透提升农业产业内涵,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依靠品牌效应打响国内市场,使现代农业真正走出一条弘扬传统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耦合创新之路,积极鼓励资源型企业转产兴办农产品加工,加快我省转型发展步伐。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产使山西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省。新的历史机遇为山西旅游由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提供了绝佳时机。山西将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旅游业被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引领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策略地打造山西旅游品牌,加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加快旅游产业的调整,打造旅游产业王牌:一是以那些重点旅游景区为主,向周围辐射,开开发新景点。一方面通过方便的交通拉近各旅游点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形成旅游网络;另一方面要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他们成为文化产品链。二是对景店进行整理和修补;三是要大力挖掘各名胜古迹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精

神价值;四是大搞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改善自然环境;五是搞好各种服务,以宽阔的胸怀,热情的姿态,方便的条件,周到的服务吸引八方来客。同时要积极开展旅游品牌的推广营销,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超常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深化细化,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的矛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产品”是非竞争性的,互利的。“外溢效应”就可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福利,使整个社会受益。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扩大城市就业,改善城市资源,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加快跟进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促进物流配送,城乡商贸,家政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扩消费,调结构,增活力,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促进。山西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这种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加上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要让山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新的现代文化,使山西特有的文化资

源变为先进的文化精品,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使悠久的文化历史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优势,才能使丰厚的文化资源变为多样的文化产品。要发展文化产业核心是要研究开发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这样才能开辟文化消费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优势文化产业,为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挖掘文化资源优势,繁荣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把发展现代文化,特别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同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要抓好策划,抓好思路,从而大力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人才的引领。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稀缺是制约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抓住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的契机,制定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晋创业的计划,设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对引进的海外人才给予专项补助。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使海外高端人才落户山西创业。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使引才工作进入新阶段。事实证明,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催生一个新兴产业。但我们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也应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效能得到充分体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转型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的重要手段,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实施一批高端产业引领项目,组织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集成示范工程,以集成创新为核心战略,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行业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培育。同时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升创新能力,助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上取得不凡成就!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篇6

今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呈现出两个积极变化:一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降幅逐渐收窄,呈现逐步趋稳的良好态势。二是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居各地区之首。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各个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东北地区深层次问题凸显,西部地区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呈现出“东部缓中趋稳,中部稳中有进,西部稳中有忧,东北降幅较大”的总体特征。

从经济增速看,初步预计,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仍低于东部地区。从工业增速看,中部地区保持较高增速,上半年,中部地区除山西以外,其余5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在11%以上;东部地区的天津、江苏、福建、海南等省份增速较快;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增速较快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降势明显。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均有所回落,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对外贸易看,西部地区趋于好转,东、中部和东北地区下滑明显。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看,东部地区增速最快,东北地区增速最低,中西部地区降幅较大。

二、今年以来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继续编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

一是组织编制若干重要区域规划,支持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主要包括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等,并报经国务院批复实施;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批复云南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抓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积极做好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二是大力推动已出台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大实施力度,对近几年出台的若干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开展第三方评估;积极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省际会商制度等协调机制作用,推动解决规划实施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落实中央关于实行精准扶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战略要求,继续加大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55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计划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91.69万人。继续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落实片区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和政策。二是全力做好涉藏涉疆和对口支援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西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省藏区工作力度,着手开展“十三五”对口支援规划前期研究,全面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对口协作、对口援黔等工作。三是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组织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三)统筹推进国土开发整治

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二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跟踪评估与监督检查,强化围填海计划管理,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三是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继续做好太湖、渤海、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

一是加强对国内合作的统筹指导。指导重点示范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跟踪评估,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二是推动完善国际区域合作机制。继续强化中欧区域政策对话合作机制,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工作。继续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进一步深化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三、下半年区域经济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稳定发挥东部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作用。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努力扭转东北地区经济下滑趋势。落实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内陆和沿边开放,保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不断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全面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重点落实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三是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高度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抓紧推进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已出台规划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与监督检查,狠抓政策落实和规划实施工作。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丰富发展更加灵活有效的区域政策手段,逐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篇7

一、制定和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首先, 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结合投资体制改革, 增加环保投资力度, 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其次, 改革和完善税收政策, 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借鉴各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开征新税、调整现有税制等方法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一扩大税源, 开征新税。许多国家针对生产经营中排放的废弃物征收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的税, 税基按照不同燃料的平均含碳量和发热量来确定, 其税额也随不同燃料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不同。其二调整现有税制, 采取变动税率的办法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一般是对生产造成污染的商品提高税率和对无污染公害的商品实行较低税率, 如在消费税中区分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 对含铅汽油提高税率。其三征收环境税和对开展资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企业和个人, 通过减免税和退税政策给予扶持。再次, 实施信贷优惠政策,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建议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民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

二、加快立法, 催生循环经济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 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 其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基本法, 即《环境基本法》;第二层面是指导性法律, 即《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七部具体法律法规, 如《废弃物处理和清洁法》、《再生资源促进有效利用法》等。我们应在《清洁生产法》的基础上, 颁布一系列涉及循环经济的法律, 比如《避免、减少包装废弃物法》、《绿色消费法》等, 完全有必要制定一部详细的《循环经济法》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依据。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实现贸易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等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 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合理化和资源消耗与破坏的有偿化、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有效管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拓展, 向下游延伸, 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和深加工结转业务, 扩大产品内销, 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制成品向中高端转型, 逐步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三、注重研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推行“绿色技术”应对“绿色壁垒”,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 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主体, 但政府可通过科学制定各项科技计划, 来调控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加大科技投入, 组织力量开展有关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推行“绿色技术”包括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 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协调, 政策上给予倾斜, 财力上给予支持, 知识产权给予保护, 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围绕“绿色产品”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攻关, 把存在的技术问题逐个击破。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 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并且政府还要通过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必须创新发展模式, 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与粗放型增长相适应的某些发展路径和思想观念, 随着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变化, 有的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已经难以为继。要改变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依赖,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外贸易要坚持以质取胜, 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境外加工贸易和合作开发资源, 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完善鼓励政策和协调机制, 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四、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 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 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 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为此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即EDP。绿色GDP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 它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指标, 可避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 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 也可以促使政府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增民。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观念、新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 与全社会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 但目前社会各界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 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 发动社会大众, 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 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使广大公众自觉地参与到推动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观念、新模式, 在当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外贸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 也是绕过法规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外贸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芸香:发展循环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转变[J].企业经济, 2006, 06

[2]李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 2006, 08

推动经济发展 篇8

一、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与会展教育

综观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历程, 可以看到会展经济的生成、发展和演进与区域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发达的科技、交通、通信、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绝对优势。而从国内近年会展业发展态势分析, 也可以看到会展业的规模与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态势, 凡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其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目前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比, 还有相当提升的空间。

形成武汉会展业发展规模与水平不高有诸多的因素, 其中, 会展人才的缺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 近年来, 我国会展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比例, 北京、广州是8:1, 上海是10:1[1]。而武汉会展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对高素质的会展从业人员需求日益上升。目前武汉的会展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层次专业人才匮乏, 特别是专门从事会展管理的公共关系人才和会议策划、协调人员以及展览装饰专业人才。据有关部门估计, 武汉每年会展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2]。我国目前开设的会展专业的院校大多分布在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如上海、广州、北京。尽管武汉在会展专业教育的探索中, 近年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但在高级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 做为高校云集的省会, 其教育资源的优势显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二、武汉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会展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激发了高校会展教育的蓬勃生机。尽管起步较晚, 武汉在近年也出现会展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2008年12月31日, 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可在2009年招生的新增专业审批结果, 在原有基础上, 武汉又有4所高校拟开设相关高职及本科专业[3]。

显然, 武汉会展教育迅速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市场对会展专业人才的渴求。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会展专业人才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背景十分丰富, 既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 优秀的组织才能、公关能力、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日前, 会展人才缺口巨大, 这对于准备进入会展行业的求职者来说似乎应该是一个好消息, 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会展企业要求的本科以上学历, 从事展览工作两年时间, 有一定的政企公关能力, 有国内大型展场、展台运作经验……等诸如此类的条件让诸多会展专业大学生只能望门兴叹。一面是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 一面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低就业率。在会展产业和会展教育之间, 似乎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破除坚冰, 后来居上, 提高武汉会展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在探索中求发展, 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武汉会展教育发展的对策

1.充分发挥各校优势, 培养特色会展人才,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将其所需要的人才分为三个类型:会展核心人才, 会展辅助人才以及会展支持人才。

从武汉会展教育近年发展状况可以看到, 目前开设的相关专业主要集中在会展管理及策划, 但会展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 它覆盖了广泛的范围。因此不同的岗位对会展人员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在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这个热门专业的同时, 更应当首先准确定位, 对会展专业学科进行细分, 然后结合学校本身的优势, 有所侧重地进行招生和培养。而通过会展专业人才分类表显示, 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广阔的空间。其中:核心人才主要包括会展策划, 会展运营与管理, 会展营销, 会展人力资源管理, 他们在会展业人才体系中, 层次最高, 专业性最强。因此针对核心人才的培养, 课程设置应当厚基础、多元化、宽口径, 为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参与会展的相关部门, 培养策划、业务管理及市场营销的高层管理人员, 以及为高等院校培养师资力量。然而鉴于会展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要求培养的核心人才不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而且还应当具备教强的实践能力, 从而为会展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会展支持人才与会展辅助人才的涉及领域则表明, 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 对特殊的工作技能有着相应的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 结合市场的需求, 定位于会展链条的某个或几个环节, 闯出有特色的新路。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根据武汉会展发展战略优化教育培训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具备许多其他途径不可比拟的优势推动着会展行业的发展, 但政府参与会展经济发展活动具备一定合理性,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会展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如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 但它在会展教育方面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在许多院校都设有相关的专业。目前, 在德国主要有两所院校开办会展教育, 一是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 另一个是科隆大学 (经济学院设有会展经济方向硕士课程) , 两所学校错位发展、相得益彰, 前者偏重实践操作, 后者偏重理论研究。其中, 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 相当于国内的职业技术大学, 但该校于1986年就正式成立会展管理系, 并与众多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对整个德国甚至世界展览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在全球会展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鉴于武汉高校会展专业迅猛发展的势头,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和指导, 鼓励开办会展专业的高校发挥各自优势, 建设特色专业, 避免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充分发挥武汉教育资源优势, 加强会展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

目前市场上高级会展人才可以说是炙手可热, 但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培养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会展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非常高。“市场导向”的培养理念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时刻关注业界的发展和关注企业的需求, 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在这一培养理念的指导下, 学校应积极开设符合业界需要的课程, 积极邀请业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通过产学合作教育, 要求高等院校与会展行业协会建立紧密联系, 与重点展览馆所、展览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为学生在实践性的环节上作好铺垫。会展专业的产学合作教育, 可以深化会展学科的教学改革, 能够真正将会展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积极加强国内外的联合与合作, 创建武汉会展教育的品牌优势。

目前, 国内经教育部审批备案, 开设会展教育类的高等院校已超过了127家, 仅2009新申请并通过的高等院校就有30多家[5]。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与品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与其他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相比, 尽管武汉会展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但如果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开拓办学思路, 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争取后来居上。目前除了会展专业学历教育之外, 国内的会展教育发展较早的城市纷纷注重会展专业教育的开展, 如香港、上海、北京已有多家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 从学历教育、资质认证培训、短期业务培训等不同领域, 涉足了会展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因此, 各高校盲目发展会展专业本科教育并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收效,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知名会展企业联合订单式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另一方面从资质认证培训、短期业务培训以及研究生教育等不同领域, 开展会展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是切实可行的。此外, 由于会展专业是新兴专业, 在职教师专业知识相对薄弱, 因此积极邀请国内外会展专业人士讲座、授课的同时, 也鼓励选送优秀师资到会展教育发达的城市或知名会展企业进行培训, 从而为武汉会展经济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俐俐, 庞华.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旅游科学, 2008, (3) .

[2]汪绍文.年薪10万难觅项目经理武汉会展业人才匮乏[N].武汉晚报, 2008-6-17.

[3]教育部.关于公布2008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2008-12-31.

[4]刘学莉, 徐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83.

当好推动甘肃经济发展的中心枢纽 篇9

一、“十一五”以来的新成就

几年来, 我省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93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00亿元, 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 比“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高1.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1%, 高于规划目标16个百分点, 年度投资规模由2005年的874.5亿元增加到2010年预计的3380亿元, 五年累计完成9930亿元。节能减排计划全面完成, 实现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任务。

(一) 坚持以抓大事、谋长远为重点, 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几年来, 始终围绕政策研究、规划编制、形势分析等主要任务, 切实履行职责, 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一是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 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 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抢抓机遇, 编制了《甘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会同有关方面提出了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经过积极争取, 促使关中—天水经济区上升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区, 在国务院下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 组织召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 取得了显著成果。二是在深入调研、开展专题研究等基础上, 完成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草案) 》编制工作。各市州的“十二五”规划和专项规划也都基本编制完成。牵头编制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实施规划》, 为我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经济形势分析进一步加强。为此, 我们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 定期召开会议, 会商、分析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 坚持以扩大投资为重点, 着力加强项目建设。

“十一五”以来,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 争取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我省扩大内需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290.7亿元, 争取中央财政连续两年共安排我省12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 发行100亿元中期票据, 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取得了显著成效。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宝鸡至天水、平凉至定西、康家崖至临夏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 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46公里, 比“十五”末增加约1000公里;兰武二线、兰青二线等铁路项目陆续建成, 全省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02公里, 比“十五”末增加约760公里;嘉峪关机场改造、庆阳机场扩建、天水军民合用机场等项目建成使用。

农业水利项目有序推进。引洮供水一期、盐环定扬黄续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近期目标已全面完成, 治理效果突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加大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示范、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兰州石化乙烯及其深加工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金川公司20万吨铜工程、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金化集团合成氨装置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酒钢集团榆钢支持灾后重建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国家产业振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争取实施了一大批特色中药材产业链、信息安全、电力电子器件等方面的项目。积极推进4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 新组建了1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

能源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酒泉风电基地一期、敦煌太阳能光伏发电特许权项目、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气东输二线等项目相继建成;兰州范家坪热电厂、酒泉热电厂、大柳煤矿、核桃峪煤矿、红沙岗二号井等项目顺利实施。我省已成为国家能源输出基地的雏形已显现。

民生事业项目全面开展。累计争取中央投资71.7亿元, 建设了6300多个社会事业项目, 重点加强了基础教育、基层医疗、公共文化、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业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文化旅游项目投资4亿元, 用于红色旅游、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项目、粮食现代物流和粮油仓储设施建设, 推进物流业调整振兴项目建设。这一大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我省“十二五”时期推动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三) 坚持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 着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中心带动”取得新突破。按照省政府的安排, 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已正式下发实施, 对兰州新区的启动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兰西格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调研, 并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二是“两翼齐飞”取得新进展。积极争取国家批复了宁正、沙井子矿区总体规划。平凉、庆阳两市加快推进煤电基地建设, 陇东地区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 煤电装机容量已突破400万千瓦。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 酒泉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36万千瓦, 带动了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组团发展”迈出新步伐。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 积极推动区域组团发展。牵头编制了《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四是开发区建设显示新优势, 天水、金昌、白银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四) 坚持以节能减排和价格调控等为重点, 着力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和预警预测联动机制, 开展了节能专项督查, 推动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性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关停酒钢自备电厂和永昌电厂小火电机组, 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关停77.5万千瓦的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2.26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81吨标准煤, 下降20%。二是进一步深化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适时调整天然气销售价格, 规范市州天然气供热价格调整行为;降低部分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价格管理。同时, 成本监审、价格监测工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站在“十二五”新起点上加快全省经济发展

未来五年, 是我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战略机遇期。在“十二五”《纲要 (草案) 》编制过程中, 我省始终牢牢把握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 无论是在政策的确定上, 还是在目标设置上;无论是在发展战略上, 还是在战略任务上, 都充分体现了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从发展基础看,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这些奠定了我省“十二五”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发展需要看, 无论是经济总量, 还是人均水平, 我省都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只有进一步提高速度, 才能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支撑条件看, 我省风能等新能源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煤化工等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项目陆续实施,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将继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我省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态势。

以人为本,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篇10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 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大的挑战, 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 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 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坚持科学发展观,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拓展发展空间,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 改善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协调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 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负担问题, 不仅表现在庞大的人口规模上, 更表现在人口质量上。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人文发展报告2001》, 1987~1997年, 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仅为454人, 而日本为4909人, 美国为3676人, 俄罗斯为3587人, 韩国为2193人, 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差5~10倍。大规模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 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 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 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强国, 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因此, 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 必须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培养现代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目标, 努力满足公众的基本科技需求, 提高社会的科技公平程度, 强化国家在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责任, 不断扩大科技公共产品供给, 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扩散, 鼓励公众参与科技决策, 让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分享现代科技文明, 真正使科学技术植根于人民, 造福于人民。

国际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也往往是经济社会结构剧烈调整变化的关键时期。目前, 我国就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 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需求问题日渐突出和紧迫。比如, 我国公众的卫生与健康保障条件仍然落后, 特别是全国农村居民中有90%左右尚未建立起基本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就业问题正在成为我国较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并且表现出长期性、复杂性的特征;不断增强的活动强度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构成了尖锐矛盾。凡此等等, 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高度重视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要实行积极的公共科技政策, 把社会领域的科技创新置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地位, 大幅度提高我国公共科技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 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 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当今世界,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3200万人, 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 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尖端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近年来, 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国际性权威科技奖的人寥寥无几, 在国际权威科学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数量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还低于印度。在科技创新中, 尖子人才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往往就决定了一个研究团队甚至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袁隆平、王选等一大批优秀领军人物, 我国才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优秀尖子人才的匮乏, 使我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和把握重大的发展方向, 因而也难以做出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科技贡献。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 培养鼓励创新探索、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的文化氛围。要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评价与奖励制度, 以此引导科技人员尊重科学真理, 强化创新意识, 培育开放理念, 打破学术封闭。要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 把积极培养、使用、稳定和吸引人才作为科学和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广大科学和技术人员以及全社会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创新潜能。

二、“以人为本”, 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人是万事万物的主宰, 人类的思维是至高无上的,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正是这一观点的表现。针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如何实施有效的措施, 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立足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对于人力资源的宏观开发与利用, 国家是主体。因此, 国家应对人力资源的宏观开发制定长短期规划, 做出相应的统筹安排, 并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提供一定的投资, 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 以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和条件, 对单位和个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指导。要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保证和条件。只有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机制 (即国家主要通过经济机制调控市场, 通过间接计划指导市场, 通过法律手段管理市场, 由市场引导企业和劳动者自主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加强社会保障机制

我国原有的劳动保险制度, 基本上是企业 (单位) 保险, 保险与就业高度结合。员工如果要跳槽, 相应的劳动保险也就随之消失。这无形之中严重束缚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 劳动保险应该社会化, 即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 而由社会负责劳动者的保险, 实行社会立法、统筹基金、管理和发放基金, 建立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社会统一的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不管劳动者是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营企业工作或是自谋职业, 还是劳动者暂时失业, 他们都可以从国家获得基本生活费和医疗保险。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除劳动者流动和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方面, 国外很多国家做得很好,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三) 深化双向选择机制

必须进一步加强个体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相互选择机制。既然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 劳动者就具有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利, 有权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单位。而企业是具有自主权的经济实体, 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 选择劳动力, 并根据生产经营及劳动力个人的变化, 辞退表现差的员工, 裁减多余的劳动力。双向选择、自由结合的就业机制, 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双向选择的范围越广, 程度越高,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就越高, 也就越能实现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最佳结合, 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地发展。

(四) 加大市场配置机制

双向选择实现劳动力配置, 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 实现就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所谓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 即除少数特殊单位和劳动者仍然实行计划调配外, 绝大多数劳动者, 不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大中专毕业生, 均应通过劳动力市场, 实现劳动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根据供需情况自动对劳动力进行调配, 但是不排除某些职业过热, 出现人力资源流向偏妥的问题, 这方面需要国家在宏观上进行引导和调控。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动配置相结合的基础上, 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最佳结合,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五) 强化收入激励机制

经济减速推动 篇11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6%,连续6个季度放缓。数据显示,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7.8%。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2%,比5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去年11月以来新低,同时也更逼近50%的荣枯分界点。内外需求同步放缓是上半年经济弱势的主要原因。

据海关总署的数据:对德国的出口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对法国的出口连续3个月下降,对意大利更是从去年9月份起连续10个月出口下降,欧盟作为我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在今年上半年也被美国所取代。

据工信部数据: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其中,一季度增长11.6%,二季度增长9.5%,4、5、6三个月分别增长9.3%、9.6%和9.5%,缓中趋稳的态势显现。

温家宝总理7月在视察中说,当前经济还没有形成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不久,IDC报告称,云端模型为企业在取得IT与运用IT时,提供了较低成本的方式。在经济衰退期间,具备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将较以往更有魅力。并预测拜全球金融危机所赐,未来5年,金融危机将促使云计算大幅成长。

目前中国经济放缓,某种程度的经济困难是全局性的,所有行业概莫能外。在这种形势下,大中小各类企业降低成本、调整业务快速应变的需求将日益强劲。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会要求IT降低成本、降低复杂度、提高敏捷性。而这正是各类公有云的固有优势,各类企业的IT部分或全部转向公有云将是经济放缓大格局下的必然趋势。

对于小型企业,将越来越倾向于选用SaaS,采用公有云所提供的标准化的办公、财务、CRM、ERP、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而中型和大型企业将更倾向于选用IaaS ,租用公有云提供的存储、计算和网络能力,将现运行于私有数据中心的应用和数据资产转移至公有云上运行,通过公有云向企业提供IT服务。与自有数据中心相比,公有云的经济性、敏捷性已不容质疑。

云计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不论是技术还是业务模式都日趋成熟,接近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IDC今年的报告称,未来几年公有云的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超过20%。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到2012年将达到1072 亿美元,2015 年将达到1768 亿美元。

人们常说,危机危机,有危也有机。经济困难与云计算应了这句话,经济困难将成就云计算,云计算兴起将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各行业的CIO们、IT产业的CEO们,历史进程又把人们推到了选择的时刻。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篇12

一、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个产业的构成及其之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不同,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有所不同。所以, 把包括产业构成和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本身、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和产业链五个要素。产业结构优化, 指的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 它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产业及产业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区域经济,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的地域为范围, 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在这个综合体里, 无论它的空间范围有多大, 人的经济活动只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空间层次;而无论其空间范围有多小, 人的经济活动总是具有某种程度的综合性特征。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 是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之上的, 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即研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等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程的制约和影响, 是一门关于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和区域组织的科学。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要以重点带动全面。根据实际情况, 从优化支柱产业结构开始, 顺应带动大批关联产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优化支柱产业结构, 要做到确定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注重提高, 增强自主开放能力, 形成规模, 提高市场占有率等。从优化的对象角度来看,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供给结构优化、需求结构优化、区域贸易结构优化和区域投资结构优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结构, 指的是在既定的价格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可以供应的比例, 以及以这种供给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 (2) 需求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 指的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 政府、企业或是个人所能够承担的对各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例, 以及以这种需求为联结的纽带产业关联关系。需求结构包括政府需求结构、企业需求结构、家庭需求结构和个人需求结构及以上各种需求的比例关系。 (3) 区域贸易结构的优化。广义上来讲, 区内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 区域经济贸易中各产业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的构成情况;狭义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区域经济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也包括以这种贸易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 区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贸易结构和同一产业间的贸易结构。 (4) 区域投资结构的优化。区域投资包括区域内资本的流出和区域外资本的流入。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区域内产业的对外转移, 外来投资则会促使区域外产业的对内转移。二者都会引起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投资结构, 指的就是对外投资与外来投资的比例结构, 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来投资在本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以及各种派生出来的结构指标。

产业结构优化, 对于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是经济成长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就是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效能的过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由高耗向高效转变, 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1. 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基础更新所引发的产业结构的改进。

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应用、扩散, 引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更替和改造, 这说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使技术条件不断更新, 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更新、形成新的组合。需要增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换的能力, 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换的能力, 从而引起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实际上, 产业结构可以看作是资源转换器, 而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这一资源转换器运转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

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现代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 即产业间及产业内各部门间通过合理关联和组合, 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整合前单个产业或单个部门的功能之和。产业结构优化是增强产业聚合效应的重要手段, 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经济增长也会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相适应的物质基础,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由于产业结构优化直接关系着由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决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动力,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表现, 同时科技进步又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一方面, 科技进步推动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 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又会促进深化分工, 开拓新的产业部门, 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管理对策

1. 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的体制保证。首先, 要建立市场主体, 调整产权关系, 使企业财产关系明晰化;其次, 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严格政企分开, 将经济发展中的责、权、利统一于经济主体, 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约束力;再次,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 要持续深化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调控手段。使各级政府投资只能根据收入来确定, 促使投资结构合理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市场, 本质上就是资金市场、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三者的内在统一。实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经营方式, 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业政策是国家通过必要的干预投资等各种经济活动, 实现资源在各个区域和各个产业的最优配置。要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整体经济发展的对接, 力争在一个地区使一两个新兴技术部门占据优势地位, 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与此同时, 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 无论经济发展目标和策略选择有何不同, 都应当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一定要注意产业政策体系的整体配套和相互协调, 形成合力, 确保综合发挥它们的作用, 避免彼此遏制, 相互抵消力量。

3.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提高产业技术结构, 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为提高区域产业结构, 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为更快地发展区域经济奠定基础, 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工作。首先, 是需要即时采用最新技术成果, 根据计划建立一批新兴工业。就当前来看, 尤其要重点发展电子工业, 逐渐降低那些耗能耗物比较多的传统产业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同时不断提升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新兴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其次, 在建立区域新兴产业的同时, 用新技术逐渐改造原来的区域传统产业, 促进原有产业部门的更新换代, 逐步将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 确保以“劳动密集型”、“资金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区域产业结构逐渐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 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上一篇:防污措施下一篇:交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