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共12篇)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篇1
2010年,住宅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重点工作是,在2009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按照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提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以组织实施重点项目为抓手,强化监督管理,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现“十一五”计划的各项目标,做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促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2010年重点工作共六个方面:
1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
以组织实施重点项目为抓手,促进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的实施,强化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实现由抓项目向抓体制机制建设的转变
1)加大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标准的监管和稽查,继续做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并纳入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管。重点抓好民用建筑信息公示制度及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加快建设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
2)督促和指导北方各省市制定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计划和方案。
3)加快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抓紧研究制定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启动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4)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督促省级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建设标准和配套的政策措施,继续组织实施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
5)推进农村地区建筑节能。组织实施县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和建筑节能示范。
6)制定并实施建筑节能新型材料推广应用政策。扶植新型墙材及节能材料、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建设新型墙体及节能材料、产品产业化基地,组织编制并发布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加强建筑节能材料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
7)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宣传活动。制定宣传培训方案,坚持普及宣传与专业培训相结合。
2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主要抓手,加快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强化评价机制,广泛推广评价标识制度
1)加快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加强对地方评价标识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市尽快建立评价制度,开展评价标识工作。
2)扩大绿色建筑示范规模。扩大部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面积,力争达到1000万平方米。
3)加快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开发推广。组织申报“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织开展低碳生态城分级评价标准、规划与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4)研究建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模型和数据库。梳理和整合现有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数据,初步完成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模型体系框架设计,搭建管理信息平台和仿真平台。
5)扩大绿色与低碳技术合作交流。开展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指导办好“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
3 抓好重大科技项目。
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城镇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创新和完善技术体系,促进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
1)强化水专项“城市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两个主题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联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核查项目(课题)进度和质量。
2)编制水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调研“十二五”期间城镇供水和治污减排的突出问题和技术需求,确定水专项“城市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两个主题“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明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
3)组织实施“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科技重大专项。开展“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可行性论证,编制和论证各课题实施方案,落实承担单位,制定实施计划,编制预算并签订合同。
4 强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管理。
加强后期管理,提炼技术成果,形成成套技术、工艺和产品设备
做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后期管理和验收管理。根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严格做好验收工作。
5 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为重点领域,以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合作交流
1)做好国际科技合作规划和组织工作。重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城镇防灾减灾与应急体系、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领域,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指南》。
2)积极落实政府间合作协议。根据《中美建筑与社区节能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中美能源与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抓紧与美国能源部开展建筑节能领域的合作;促成中欧《关于建筑能效与质量的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的落实,推进能效标识、能源效率及低碳技术项目的实施;落实中法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住宅建筑节能有关活动。
3)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完成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情况调研和战略对策研究,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座谈会,做好《“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4)组织实施好既有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对“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国终端能效项目”和“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等项目的监督管理,开展年度审计、结题审查以及成果总结、宣传、扩散等工作。
5)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策划新项目。策划设计中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二期并签署执行协议。继续做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
6 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统筹部署,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筑节能和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工作
1)编制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行业科技发展需求,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研讨,明确“十二五”科技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规划编制以及立项的前期工作,引导科技创新,支撑节能减排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2)做好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编制民用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并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强化法律法规实施为主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建设。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篇2
我努力地将头抬起来,再抬起来,心虚地略微将眼光打向正前方,猛然,一抹清新触目的绿从头顶沿着脊椎直下,蔓延到心脏,贯穿全身。
几缕阳光映射,照通一条尘埃之路,一直稳稳地落到苍翠的叶上。尘埃跳动、阳光泼撒、绿意闪烁,一起谱成一曲极妙的和弦,使我的倦意、困意倾刻间消失殆尽。
我能描绘那景相,却无法表达那一瞬心底喷涌而出的震憾与感动。究竟是怎样一股神奇的力量,才能那样精准无误地触到那最柔软的内心深处。她的绿色?她的勃勃生机?亦或是她从原始自然遗传下来的野性?可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人与自然间最美的羁绊,犹如血液之于灵魂,骨肉不可分离。
我们不能人人都像梭罗,做一位原始的自然学家,走出尘世,淡泊名利,恣意享受“神的一滴”瓦尔登湖。自然使他没有欲望,没有热情,有的是坦然,是一颗永不老去的心。
但我总相信人与自然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纵然高楼林立,纵然排污不断,纵然路边的绿色因吸入过多的废气耸拉下了脑袋,但你总不能否认这个城市曾也有那样一道绿色的倩影令你刹那间魂不守舍,日思夜寐,我深信是有那样一股绿色的、隐约的,沁人心脾的力量,徜徉在城市车马繁荣的大道上。
怪不得,席慕蓉会说“在自然前,我是个知足的人。”
你试想:最远处是黛青色的山峦,如墨迹般浓浓淡淡,层次分明。接着是一袭一袭涌来的由深至浅的草色,一直迤逦到天边,参差不齐,种类不一,也许某一处还点缀着些蓓蕾。你不能说它芜杂,因为自然总有着激浊扬清的本事。再往上看,水汽氤氲,烟云绸缪,有着一群飞雁惬意地咬着云。这一切连某一棵大树上的叶子都看的“酪酊大醉”了。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篇3
会议重点就磷资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农业磷的可持续利用、磷的回收和利用、磷流动链条和效率、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等课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本刊记者就大会对国际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等行业内外共同关心的话题对大会主办单位之一——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文学进行了专访。
记者:第五届磷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云南召开,作为大会主办单位之一,此次会议对云天化集团将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张文学:本次大会重点关注磷相关产业基础性研究和与之相伴的社会问题,对推动云天化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云天化集团磷产业包括磷矿采选、磷肥生产和磷化工,其中磷矿年采选能力达190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年产能达到800万吨,产能规模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此次大会,云集了全球科研院所、高校的磷领域知名专家,为云天化集团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平台,有利于云天化集团深入了解国际最新磷矿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发展动向,学习掌握国际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实现磷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推动磷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出席大会的专家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大、覆盖面广,是一次难得的对外宣传机会,搭建起了“让世界了解云天化、让云天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会议期间,云天化集团向国内外集中展示了“高效、可持续、绿色”磷资源研究利用成果,展示了集团的良好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集团国际影响力。
目前,云天化集团已成为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国际化布局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在国内外设有生产基地和分支结构。会议展示了集团整体实力、产能优势、规模优势和发展前景,也必将为集团进一步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国际化布局形成支撑。
第五届磷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规格高、规模大,云天化集团通过参与主办这次大会,积累了外事活动经验,这对集团今后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大“走出去”步伐,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们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到云天化集团考察、指导。
记者:云天化集团作为中国磷复肥龙头企业,在磷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都有哪些成功经验?
张文学:我国磷矿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资源禀赋条件总体较差。云天化集团所属云南磷化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磷矿和磷化工一体化企业,截至2015年底,磷矿资源保有储量约占云南省磷矿资源总量的17%,平均品位P2O5 24.17%。随着磷产业的快速发展,露天开采作业面下降迅速,开采技术难度不断加大。
集团拥有中国目前最大的现代化露天磷矿采选和磷化工基地,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了集采矿、选矿和磷化工为一体的磷资源全量化利用产业链。集团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理念,分别从矿山开采、选矿、固废开发利用、矿山复垦等四方面有序推进磷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企地和谐共建等领域拥有显著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
在矿山开采方面,根据云南磷化集团拥有的磷矿资源储量、资源品质、矿山区域位置、矿山开采条件、周边环境、下游需求量、矿山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率水平等具体情况,不断优化采矿工艺,研究低成本地下充填开采技术,科学合理规划开采规模。
在选矿方面,根据矿山采矿规模、采出矿石质量,兼顾周边矿山采矿情况,考虑下游需求点分布及需求量,增加浮选矿产量,降低擦洗矿产量。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在多种选矿方法耦合应用、选矿与化工耦合应用、新型选矿工艺流程开发、新型大型高效节能选矿设备开发、高效经济环保药剂研发等方面加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在固废开发利用方面,出于磷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经济层面考虑,云南磷化集团对磷尾矿和低品位磷矿粉的利用,将重点在尾矿再选、土壤改良剂、含磷有机肥料、园艺基质、矿山采空区充填及土壤重构等方面依托现有技术基础,不断突破创新。根据作物与土壤类型特征,综合开发全量养分的磷尾矿与低品位磷矿粉。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研发合理利用磷石膏的技术手段,减少磷石膏堆存量。重点开展用于水泥缓凝剂、土壤改良剂、建筑材料、路基材料的磷石膏技术研发,以及磷石膏提纯、改性后用于涂料、造纸等工业的先进技术研发。
在矿山复垦方面,依托复垦区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和设施农业,与农业、旅游、大健康等产业实现对接,逐步建立产业链的前后端平台,建立云南磷化集团特有的农业管理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矿山公园与都市休闲观光旅游景区。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篇4
关键词:依靠科技,绿色果品,可持续发展
1 果品产业现状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果树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光热水土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发展果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当地群众有着栽培果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在“八五”至“九五”期间,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连续10年保持了强劲的高速发展势头,形成了连片开发、规模栽植、科学经营的格局。据2009年调查,张掖市甘州区果树种植面积达到3340.4hm2,年产果品3.99万t,产值9071.73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57%,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甘州区的设施红提葡萄产业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新亮点,如,梁家墩镇五号村王军国栽植的设施红提葡萄,第2年收入1.3万元/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果品产量的不断增加,果品的供过于求和近几年国内绿色、有机果品占领市场,使甘州区果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出现了果贱伤农的现象,从而引发果园面积有减无增和经营管理粗放,导致果品业发展处于低谷阶段,要分析研究和解决目前的现状,就必须发展绿色、有机果品,以最优的质量占领国内外果品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 绿色果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忧患意识不强
一些果农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看不到绿色、有机果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隐患,对国内外果品市场的挑战意识不强。
2.2 栽培模式单一
一是品种结构单一,大部分果品以晚熟品种为主,成熟期相对集中,造成果品“烂市”现象;二是树种结构单一,由于以前偏重发展苹果梨,而忽视了其他名优品种和乡土优良树种的兼顾发展;三是栽培方式单一,设施栽培、观光型栽培、有机栽培等方式发展缓慢。四是管理措施落后,仍然重视产量轻质量。
2.3 产业化经营程度严重滞后
在果园花果、整形、修剪、管理和测土配方施肥、合理灌水、有害生物的防控以及果品的采收、包装等方面严重滞后,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极大隐患,同时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掠夺式经营,导致产量低而不稳,品质欠佳,经济效益低下,形成了恶性循环格局。
2.4 缺乏果品市场的开拓意识
一是果农和果品生产企业营销的理念不健全,对果品市场信息缺乏准确、全面的调研,信息不灵、流通不畅;二是果农的商品意识、信誉意识淡薄,果品不分级包装,导致失去果品市场;三是远离国内大中城市,本地果品销售市场空间狭小,长途运销不利;四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
2.5 果品的贮、加、销滞后
长期以来,甘州区的果品一直做为初级产品投放市场,没有较大型果品贮藏保鲜和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
3 绿色果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以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果品生产基地为契机、以质量安全为中心、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突破口,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果业生态环境,推进果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果品质量,实现绿色、有机果品生产,促进果业可持续发展。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绿色果品意识
近年来,甘州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而对绿色果品生产意识淡薄,因此,要加大绿色果品生产的宣传力度,增强绿色果品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安全意识、环境保护的意识、经济效益的意识,使绿色果品生产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安全化发展轨道。
3.2 科学规划,优化结构
对新建果园首先要从园地选择、品种、砧木选择、果树定植、土肥水管理等方面科学规划,多树种发展,早、中、晚熟品种搭配,设施与露地相结合。重点发展适宜甘州区的红提葡萄、新西兰红梨、红枣等名优和乡土品种。同时对现有低产劣质果园加大改造和提高接换优力度,把品种、树种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
3.3 实施品牌工程,制定绿色战略
3.3.1 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果品信誉
要以红提葡萄、新西兰红梨、临泽小枣为整体形象,实施品牌工程,树立绿色果品信誉,对果品注册商标,制定生产质量标准和包装标准及生产管理技术标准,严格管理。杜绝果品混装和不分级的行为,为果品营销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
3.3.2 规范质量标准,推广绿色果品
要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果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治、安全用药标准,严格要求,统一实施,应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生产绿色果品,提高精品果的比率,有效促进绿色、有机果品产业化进程和标准化生产。
3.3.3 铸造绿色品牌,开拓果品市场
要以市场为导向,质量安全为中心,树立品牌,打造名牌,以绿色果品占领高端市场,发挥品牌效益。
3.3.4 抓好品牌申报,确保质量认证
在发展绿色有机果品的同时,实施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批准的《临泽红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认证,和获得中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认证,继续做好绿色、有机果品的申报、审批和认证,使甘州区的绿色果品早日获得不同档次的质量认证书。
3.4 健全果品生产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
3.4.1 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对绿色果品产业的领导;二是抓好综合技术服务;三是建立绿色果品产业协会或商会;四是财政部门安排资金扶持。
3.4.2 企业龙头带动体系
要新建或扩建一批果品贮藏、保鲜、加工、营销等大中型龙头集团企业,带动绿色、有机果品的可持续发展。
3.4.3 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
加强果品质量,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3.4.4 完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
开拓渠道,强化物流,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掌握果品市场信息。 开展全方位为果农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果品商品转化率。
3.5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科技含量
3.5.1 土肥水管理
一是园地应选择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无农药残留及无污染的地方,光热资源丰富,土壤通透性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以保证果树根系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二是增施有机肥和多元素复合肥,减少单元素或化学肥料的使用比例和数量,尤其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沼气液渣灌根、叶面喷施;三是合理灌水。做到巧灌水、节约用水,最好采用没有污染的河水或井水,坚决杜绝工业废水灌溉果园。
3.5.2 树体管理
一是精细修剪,结合冬、夏季修剪,及时剪除病虫枝、枯死枝、过密枝、徒长枝,打开“天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关系,开源节流;二是疏花疏果,使树体合理负载、保持树势平衡,提高果品质量;三是果实套袋,杜绝有害物质对果品的污染,同时也避免了病虫害对果品的危害,使果品果面光洁、色艳、口感好、品质佳。
3.5.3 有害生物的防控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篇5
承办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低碳竞争力”也成为提升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降低40%-45%,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于碳排放量几乎占全国碳排放总量50%的建筑业而言,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一、2010年房地产亟需转型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政策起着主导作用。2008年以来针对房地产急速下滑的刺激性政策成效显著,使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有着一系列超预期表现:房价持续9个月走高,货币投放量比预计几乎翻一番,土地价格环比增幅持续上升,“地王”争抢和“面粉贵于面包”现象重现,同时,保障性住房完成率低于预期。
临近2009年岁末,房地产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调整。中央在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之后,针对房地产一方面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加快城镇化建设等导向,另一方面就加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遏制投机炒房、提高土地出让门槛和控制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密集出台了针对性很强的调控政策。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V型的企稳回升趋势,但结构
调整、产能过剩等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房地产今后的发展面临两个选择:如果继续以往的发展模式,与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结伴,今年会继续推动房价快速上升,短期获利,那么迎来的是又一次对房地产的紧缩性调控,房价飙升的结果终将触动敏感的资产泡沫而重蹈日本和美国的老路,这是不可取的,不能继续09年的资产升值型增长的路子。但是房地产不能拉中国经济转型的后腿,要转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产能过剩,唯一的出路是走上绿色低碳型地产的发展之路。
二、对房地产减碳的认识
1、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面对地球日益恶化的环境,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探讨了2012–2017年全球减排问题。将来时机成熟时减排框架一旦形成并达成协议,必将对全球的碳(CO2)排放总量实行严格数量限制,这势必会左右全球经济的总规模。最终,碳排放权会作为经济的发展权而可能变成一种国际流通的货币单位进行交易。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意义重大。
2、我国减碳形势严峻,房地产减碳潜力巨大
中国碳排放占到全球排放的18%,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也是遭受气候变化的恶劣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3日,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我国要“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在我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房地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据统计,我国2006年既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米,每年新建建筑面积20亿平米,到2020年将达到700亿平米。而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已明确规定,到2010年,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标准。这意味着,未来的建筑市场将是节能低碳建筑的天下。
对此,我商会已于2009年在绿色低碳建筑住区示范项目中的四个系统中(绿化、节水、节能、交通)推广了低碳技术,使每年每平方米可平均减碳20.1公斤、节约运行费用约20元。
按上述标准,在住区方面:到2020年全国如按100亿平方米可改造为绿色低碳型住区计,年总减碳量就达到2亿吨,可节约运行费约1000亿元。
商业建筑约占我国建筑总量的25.4%,但其能耗几乎是住宅10-15倍,到2020年按50亿平方米为减碳型商业建筑计,估算每年减碳空间至少可达10亿吨,可节约运行费用5000亿元。
而房地产的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和排碳量也很可观,以每年建成量中的10亿平方米, 每平方米排碳1吨计, 若按单位GDP节能20%要求, 每年需减碳2亿吨, 可节约年运行费1000亿元。
综合以上的住区减碳、公共建筑与商业建筑减碳和生产、施工过程减碳等三项,未来每年可减少的碳排放量约为14亿吨左右,节约的费用达到7000亿,若考虑民用与商用的电费差价,每年房地产减碳的节约或近万亿元。
3、房地产减碳利国利民
房地产处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链的中游,与20余个产业相关,在房地产领域推广绿色低碳战略,将拉动上游的绿色生产,拉动下游的绿色消费。如采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及绿色建材产品,势必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目前中国在住宅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均已世界领先。可以说,绿色低碳建筑将成为推动能源改革、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的新动力,有望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的新引擎。
三、政策建议
将绿色低碳建筑作为一项基本战略来执行,对于房地产业自身的转型和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将房地产资金引向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进一步推升资产泡沫和平抑房价的良性平衡策略。房地产的转型将带动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并支持中国经济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低碳地产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动力和控制资产泡沫发生的对冲机制。政府应出台有利于节能低碳型房地产发展的激励政策,引导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以便摆脱当前进退两难的困境,走上长远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相关建议如下:
1、将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与建筑纳入“十二五”规划
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与建筑建筑亟待国家政策强力支撑,希望有关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制定政策层面的低碳技术与建筑发展战略,明确战略思想、清晰战略目标、落实战略措施和战略重点,对房地产领域的低碳事业给予明确的国家鼓励政策支持,并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2、在土地、税收、产业等政策方面向绿色低碳建筑倾斜
绿色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消费全过程始终的概念。政府管理部门不仅要在减碳方面有政策与财政方面的支持,还要在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部署,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方面进行改革和倾斜,鼓励绿色低碳建筑顺利开展。其中,政策上可以减碳指标来进行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以单纯的“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有利于平抑地价和房价。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也必将更加重视项目的品质,主动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对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将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3、鼓励绿色低碳房地产金融创新
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要使资本与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绿色低碳地产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的“对冲基金”。因此,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未来,还要在已量化绿色建筑的节碳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节碳的基准值并计算住区节碳总量,并逐步建立房地产低碳的信用积分机制以便和货币和金
融挂钩,形成中国低碳住区碳交易体系,为未来国际化的碳交易、碳税、碳货币做好准备。
4、建立房地产碳信用积分机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
在目前暂未实行碳税的情况下,尝试将开发企业累积的碳减排量实行积分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当条件成熟时,用于冲抵碳税或政策规定的其他税费。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
南非加快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篇6
近年来,南非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大,发电量占全非洲的2/3,其中近90%来自燃煤发电。由于煤炭储量有限,南非政府决定把绿色能源发展作为南非经济下一个阶段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煤炭液化先进技术,调整国家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南非电力对煤炭的依赖。
加大绿色能源项目投资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是环境保护和良好生态系统的象征和代名词。据南非《信使报》报道,南非德班市正计划利用附近海域的阿古拉斯洋流发电。德班能源部门一位专家说,德班市的最大电力需求约为3 000兆瓦,而海流发电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在上述这项计划中,当地市政府将与一家名为“水力的可替代能源”的企业合作,在相应海域安装可漂浮的发电设备,它将具备1兆瓦的发电能力,耗资约2 000万美元。
这家新能源公司的负责人说,利用海流发电的技术此前还没真正实用化,现有的海洋能源开发项目主要以海洋潮汐发电为主。
参与这项工程的德班投资促进署说,利用海流发电将促进德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德班成为绿色能源城市。
目前,德班投资促进署正对工程进行环境评估,包括发电设备对鲸鱼和海豚等动物的影响。
据南非媒体报道,今年2月14日南非能源部长Dipuo Peters表示,南非能源部将保证政府在未来五年投入220亿兰特(约合169亿元人民币)用于清洁能源项目,并在该领域创造5万个就业机会。她同时强调,政府允许外国公司在南非进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投资,但这些外国公司须带来它们的技术,以便支持本土企业吸收和采纳。她还强调,通过南非能源部门的一系列政策,本土公司将具备所需的技术,并为未来南非清洁能源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南非政府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这为煤炭企业的转型提供了机会。南非萨索尔集团将发展太阳能、生物燃料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主要部分,该公司同时正在申请卡鲁地区天然气勘探和开采权。此外,据南非《商业日报》报道,南非还在寻求开发刚果(金)丰富的水资源,让南非国家电力公司经营刚果(金)的英戈大坝。国家电力公司还获得了南非开发银行3.65亿美元贷款,用于建设位于南非北开普省阿平顿的聚光型太阳能电站,以及位于西开普省科科那普的风能电厂。
推动建立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第12条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南非矿业和能源事务部已批准1 241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项目类型涉及风力发电、太阳能、小水电、工业节能、垃圾填埋气发电等。2012年年初又正式启动了53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南非,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许多省已经设立或将要设立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机构,促进南非企业与发达国家合作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本届全球气候大会在德班结束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将为贫穷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争取更多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清洁发展机制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第12条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目前,包括西班牙在内的几个欧洲国家已表示将为该计划提供资金。
建立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南非煤炭资源丰富,其国有电力公司ESCOM的火力发电成本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但是由于火力发电污染严重,南非政府正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开发风能、太阳能以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2006年,南非的清洁电力发电量已达到1.2亿千瓦。
但是,清洁能源发电的成本较高。在南非境内,风力发电成本是火力发电成本的两倍多,其他绿色能源的发电成本也远远高于火力发电,因此,有自由选择权的消费者不可能花双倍的钱购买昂贵的新电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非政府建立了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由一家名为AMATOLA的机构负责把清洁电力推向市场。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下的消费者主要以一些高污染行业的国际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受国际上相关环境公约的限制,必须要通过消费绿色电能等方式来弥补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据了解,消费每1000兰特(约合769.5元人民币)的再生能源电能,等于少向自然界排放2.3吨的二氧化碳。
而所谓的绿色电力包括甘蔗渣发电、生物能等。由于制糖业兴盛,南非众多糖厂都开发了甘蔗渣发电项目,除了自给自足以外,还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目前甘蔗渣发电是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式中成本最低的。专家预测,甘蔗渣发电由于原材料价格几乎没有波动,将来其电力价格有可能比用煤炭和天然气发电还低。
在生物能方面,南非农业森林生物能源协会已将种植麻疯树、辣木等四种树木的计划进行到商业化阶段,并利用它们的树种提取大量的生物柴油,这一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生产生物柴油的商业公司。相关单位在执行计划的同时,也针对种植环境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只有评估通过,才能获得南非政府商业化种植树木的许可。
其实,疯树、辣木等四种树木的种植,对于南非而言,不仅有助于能源的取得以及赚取外汇,制成柴油后所剩余的材料既可以用于生产煤球和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做动物饲料。同时,这些树木还具有各种医药用途。更重要的是,这些植物的种植正好适合南非的干旱气候,不会对当地耕地和水资源造成压力。
南非在其政府白皮书中表示,希望海外投资大力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和经营,以协助南非解决日益严重的电力短缺和环境污染等窘境。
采取鼓励政策发展太阳能经济
南非拥有充足的日照和绵长的海岸线,太阳能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南非政府加快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去年12月,南非公共企业部长马律斯宣布,南非国家电力公司将在南非豪登省境内兴建一座新的太阳能发电站,以推动南非清洁能源事业的发展。马律斯表示,该项目是南非政府实施绿色经济协定的重大举措之一,有助于推动南非清洁能源事业的发展,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首席执行官布赖恩指出,为进一步促进南非电力事业转型,减少废气排放,该公司已制定了一项长期节能减排战略,其中太阳能发电项目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望逐步取代燃煤发电站在南非能源事业中的主导地位。
为了太阳光能发电的推广普及,南非政府也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经济鼓励政策。一方面政府资助科研机构,加大开发研究力度,提高太阳光能电池板的性能,使其发电能力增强、面积减小、厚度变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对住宅使用太阳光能发电屋顶给予经济补偿和无息贷款,大大提高了民众使用太阳光能的热情。在南非开普敦与德班,太阳光能发电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
南非国家电力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赖恩去年12月表示,该公司已制定一个长期的节能减排战略,其当务之急是促进发电事业转型以减少废气排放。太阳能发电项目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望逐步取代燃煤发电站在南非能源事业中的主导地位。据悉,该太阳能发电站项目每年约可减少碳排放量2 845吨。
当前,南非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光能事业方兴未艾,一个更大规模的太阳发电系统已在德班市郊建成。它是南非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杰作。该系统采用了单晶硅等4种材料,分别镶在研究所大楼、停车场棚顶和空地的斜坡上,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共4 600块,面积共6 500平方米,像足球场一样大。系统中仅直流电变交流电的装置就用了15台,发电量足可供300户家庭使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200吨,装机容量在当今世界上暂列第二,是南非最新技术的结晶。
大力推动风力发电发展
南非风能资源丰富,几乎有一半地区适合建立风能发电站,特别是内陆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风能资源。
在南非,风能的发电转换率高于煤炭,而且更便宜、更清洁。南非能源发展数据显示,南非电力公司新建的火力发电厂每兆瓦电力的成本为3 000万兰特(约合2 308万元人民币),而风能发电站每兆瓦电力的成本为2 000万至2 500万兰特(合1 539万至1 924万元人民币)。基于成本和环保优势,近年来南非政府对风能的发展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2013年可再生能源供应达到10亿千瓦时这一计划的重要部分。
早在2009年2月,南非就与丹麦企业签署能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风能,解决南非能源短缺问题。之后,南非国家电力公司与7家欧洲银行签署了价值5.3亿欧元(约合60亿兰特)、期限12年的贷款协议,用于投资风力发电场建设。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南非风力发电速度加快。从2004年风能发电正式并入开普敦电网以来,风能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其中最大装机容量已达到5.2兆瓦。目前,南非风能发电总量每小时达到100兆瓦。预计到2020年,风能和太阳能可满足南非20%的电力需求,到2050年可以满足70%的电力需求。
发展煤炭液化先进技术
南非矿产资源丰富,但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的蕴藏量却非常稀少,到目前为止,除沿海地区发现少量石油外,南非内陆地区一直没有发现石油的影子。
但是,石油缺乏的窘境并未使南非的能源供应出现吃紧现象,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社会对南非实行石油禁运时,南非的能源都能照常供应,其主要原因是,南非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煤炭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是指把煤通过高温高压的办法变成富含各种烃类的气体,然后将这些气体经过提纯后进行反应从而生成石油和其他化工产品的过程。这项技术最早由德国人发明,后因石油的发现使这项研究陷于停顿,随着全世界石油资源逐渐趋于枯竭,这项技术又被世界各国重新认识。目前,南非是应用这项技术最成功的国家。南非从事煤炭液化技术的研究始于1927年。1947年,南非通过了《液化燃料和石油法案》,明确提出开发煤炭液化技术是能源工业的重点工作。1950年,南非专门从事煤炭液化研究和生产的单位萨索尔公司成立,短短5年,萨索尔公司生产的第一批石油制品开始供应市场,南非进入了能源技术的新时代。
现在,南非人不仅可以从煤炭中提炼汽油、柴油、煤油等普通石油制品,而且还可以提炼出航空燃油和润滑油等高品质石油制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制品全部都能大规模生产,从而成功解决了最难解决的成本控制问题。依靠这项技术,南非不仅打破了国际社会的石油制裁,而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利用煤炭液化技术大规模生产石油制品的国家。这项技术对于全球能源界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萨索尔公司也因这项技术的发明而名扬世界。
现在,南非矿业和能源事务部正在力推煤炭液化先进技进一步发展,实行国家资助与免税优惠等政策,同时向其他非洲国家以及欧洲及亚洲地区出口煤炭液化先进技术。
政策支持催成绿色能源发展新动力
南非总统祖马认为,南非需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及太阳能新能源产业,使较快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基础之上。发展绿色经济及太阳能新能源产业需要综合的战略和计划,有效地平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三者间的关系。南非政府优先考虑的5个重点之一就是增加就业,通过刺激和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非洲,南非是进军新能源领域较早的国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南非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本较高成为新能源项目发展的主要障碍。对此,南非政府正在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可再生能源保护价格、可再生能源财政补贴计划、可再生能源市场转化工程、可再生能源凭证交易以及南非风能工程等等,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投资新能源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
南非是非洲第一个颁布产业补贴措施的国家。对于符合条件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南非能源部的可再生能源财政补贴办公室将给予一次性的补贴。可再生能源财政补贴办公室在2008~2009财政年度共拨款5 400万兰特,2009~2010财政年度1 000万兰特用于补贴,并已经对2个水电项目、1个风能项目、1个垃圾填埋项目和1个生物质沼气项目给予了600万兰特的补贴。
南非经济发展部部长帕特尔认为,绿色经济及太阳能新能源产业是指能够减少单位产出碳排放的技术和生产活动,涉及矿业、农业、电力、建筑、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所有经济部门。南非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有着许多优势,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越的太阳能资源、漫长的海岸线、巨大的风能潜力、成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等等。
南非政府已经和即将推出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系列政策,既为国内外资本进入南非新能源市场,参与能源结构调整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又为南非的财政收入以及就业率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南非已驶入绿色能源发展快车道。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篇7
当下,“绿色指标”的出台,不仅有助于学校确立正向的价值引领,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更有利于推动学校管理文化的创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
第一,改进学业评价,发挥其诊断和激励作用。“绿色指标”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宏观层面对学校的学业质量做出阶段性分析,这个分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而是在关注了与学习相关的各种因素后进行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并通过全面的诊断,激励学习过程动态地改进。
因而,我校尝试从个性化评价入手,全面、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从对学习结果的分析,拓展到对其学习优势与不足的具体诊断,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采取适用于不同个体的补救措施:或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或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指导其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或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动力等。我们力求促使这些评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诊断和激励作用。
第二,提升学习品质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目前,“绿色指标”还在构建的初步阶段,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最终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因而,我校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入手,为学生提供更有品质的学习生活。
对于校园学习生活的品质追求,我校主要落实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育人目标与学校课程的契合度,尽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学习经历,如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过程组织灵活、有效,作业练习适量、有针对性等。另一方面是尽力为学生提供幸福的成长体验,如校园文化底蕴深厚,且活力无限;校园环境优美,氛围怡人;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人际交往平等友好;学生课余能有充分的阅读量、运动量,以及充足的睡眠时间等。
第三,创新管理思路,为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绿色指标”看似与学校管理服务无关,但其实先进的育人理念,更加需要服务意识的提升和服务行为的转变作为执行的保障。我校认为,服务质量与教育质量同等重要。
我校智慧地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作为对有限的教学时空的实际补充,如为更好地利用“老码头”文化资源,我校德育处和大队部先后与附近的董家渡海事处、上海隧道科技馆、上海档案馆联络,精心设计课程方案和探索线路,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丰富的经历。
我校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如将既有的摄影、摄像特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并在保持原有的摄影小组活动室、影视活动室的基础上,进一步筹建“少儿视觉艺术活动空间”专用教室。
我校倾听学生的成长诉求,如联系上海书城,举办“露天书市”活动,让每一位师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并根据现场形成的图书排行热榜,由学校统一购进图书,分发到各教室,供师生阅读。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篇8
从国际国内相关的环保政策来看,国际上在上世纪就开始研究气候变化工作,还形成相关的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 D M),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项目的合作,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任务。这个机制对于我国来讲,是有利的。在C D M机制运作下,到目前为止我国注册的项目占了全球的将近50%,预期的减排量可以达到60%。通过C D M项目和减排量在市场上的交易,企业就可以将减排量拿到市场去交易。如果一吨二氧化碳按照10元计算,全球排放量和注册的减排量10亿吨,我们国家是6亿吨,至少有60多亿元的市场。这意味通过国际的政策能够使得企业获得效益,收益企业中也包含了物流企业。在国内政策层面,为了应对气侯变化,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工作体系,同时我国还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将碳排放、碳市场上升了一个法制高度。更重要的是,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试点工作已经结束,很快将会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就国际国内的碳市场而言,国际市场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而我国国内的碳市场才刚起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天我分享的是第三方核证推动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创新,这与上述内容有何关联?第三方机构在政策过程中起何种作用?实际上,所谓的第三方就是交易双方借助的平台,进行公正、权威的验证以检验交易是否符合准则。目前,我国交易的品种是排放配额和国家资源的减排量,在今后适当的时候还会交易其他的金融产品,这些交易产品在何种条件下才能交易?这就是第三方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第三方机构通过验证推进碳资产变活并且在市场上交易,是一个桥梁,是使碳资产盘活最终实现效益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前面我讲到了借助国际国内的政策鼓励企业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就现实情况,企业可以借力政策为企业带来效益,使环保不再是投入,还有产出。
(本文由本刊记者庞彪根据朴丽静在“2016(第十四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内容有删节)
总部经济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篇9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低碳城市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首先是不能对自然造成破坏, 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后要能够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发展。结合总部经济的特征来看, 发展总部经济1能够达到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 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1. 总部经济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 是低碳绿色经济, 能有效降低城市资源要素投入
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技术、信息、人才等知识要素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能够有效发挥知识要素投入的示范作用, 是有效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的投入要素是绿色低碳的。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 包括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 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总部经济通过将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功能在空间上分离, 把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 以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知识要素为主要投入要素, 既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 还能带动围绕总部的各种高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例如, 曼哈顿CBD的老城长仅1.54平方公里, 其中华尔街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集中了众多国际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跨国公司总部, 分布着大量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高端要素集聚。总部经济模式下, 中心城市将不具备资源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向外转移, 既突破了中心城区对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瓶颈约束, 有效降低城市资源要素投入;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优势资源, 实现企业功能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同时,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现代服务型经济, 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 其各项高端商务活动的高效运营, 能够对现代服务业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 促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发展, 主要包括金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行业, 形成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的经济活动, 有效节约城市资源能源型要素。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 现代服务业能更准确、更快捷地配置社会资源, 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从图19中可以看到, 我国服务业万元GDP能耗要远低于工业, 特别是对于总部企业聚集的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 其服务业的能耗则更低。以北京为例, 目前总部经济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服务业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城市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见图20) 。可见, 总部经济具有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 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能够推动城市节能减排并朝着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2. 总部经济是集约型经济, 附加值和产出效率高, 能充分发挥城市资源效能
集约性是总部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部经济一般占地面积小, 单位产出效率高、贡献大。总部经济模式下, 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企业不同组织功能的空间布局, 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城市的高端资源, 使总部所在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基地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 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产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能够提高城市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 促进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发展效益的提升。一些总部经济发展较好较成熟的城市, 这种集约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 北京2008年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在京企业集团总部共784家2, 仅占全市单位总数的0.3%, 而这些总部企业及其在京下属二级单位却拥有39.7万亿资产, 占全市的61.3%, 实现了全市44.8%的收入。
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 一般具有总部企业密度大、经济效益高、集聚辐射效应强等特点, 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总部经济聚集区内, 企业总部聚集发展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 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提升总部聚集区的产出效率和收益能力, 其单位面积产生的GDP和税收等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例如,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核心区面积仅1.7平方公里, 却涌现出一批税收“亿元级”办公楼, 楼宇平均营业收入达20亿元。北京金融街2009年实现增加值1142亿元, 占北京市的10.3%;实现三级税收1707.2亿元, 占北京市的28.4%, 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年创税收达4.23万元;带动了金融业从业人员14万人, 占全市金融从业人员的56%。可见, 总部经济不仅单位产出效率高, 而且能有效节约城市的资源要素投入, 是充分利用知识要素实现高附加值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集约型经济。
3. 总部经济模式能够形成较强的绿色发展示范效应
首先, 总部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 引领低碳经济, 践行绿色理念, 对其它企业和整个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总部企业依托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能够在硬件设施上做到绿色低碳, 如节能建筑、低碳办公等;在研发、营销等软件管理上也能通过创新手段达到并引领环保的目标, 对其他企业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例如, 跨国公司诺基亚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区新总部大楼, 就获得了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 (USGBC) 颁发的“绿色大楼” (LEED) 金奖, 成为国内第一座“绿色”地标。作为龙头企业, 诺基亚还吸引了近20家世界级的手机制造厂商和零配件供应商聚集到总部工业园, 将公司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服务部门和地区总部集聚在1公里的范围内。诺基亚总部不仅提高了沟通和生产运营效率, 减少了会议差旅、原材料和零配件长途运输的成本, 而且大大降低了交通工具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及各类包装材料的使用。
除对其他企业节能环保形成示范外, 总部企业还能够引领其所在行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一些大型总部企业通过自身绿色发展, 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绿色发展共识, 构建产业绿色发展合力, 进而通过产业及相关配套推动总部所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以海尔为例, 海尔2009年成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3, 并荣获“全球可持续发展杰出成就奖”。已经拥有制造“国际标准”能力的海尔, 凭借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 从产品设计、制造、运输、使用, 到回收再利用, 始终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打造符合环境要求的绿色产品, 并成为中国绿色公司标杆企业, 为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带动了整个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 在“总部—制造基地”的布局模式下, 总部企业对制造基地及所在地区绿色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在面临能源资源供应、生态环境容量、温室气体减排等严峻挑战下, 总部企业往往通过引入科学理念、创新产业技术等方式, 对制造基地的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念和实践指导。一方面, 总部企业在新建生产制造基地时, 往往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融入基地建设中, 凭借科技创新实力, 应用先进技术打造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例如, 长安集团将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 长安汽车将运用最先进、最环保的生产工艺, 全面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 将窦店基地打造成为现代化节能、环保的高端制造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 总部企业采取制造业基地外迁方式以实现“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时, 往往不是简单的将制造基地搬迁或复制到中小城市, 而是以技术升级和机制创新为导向, 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产业改造升级, 避免对制造基地造成新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例如, 作为全球首家将秸秆作为燃料进行洗衣粉工业化生产的绿色企业, 联合利华在合肥生产基地应用该技术实施绿色工厂计划, 实现了生产线污染物的“零排放”, 目前合肥已升级为该集团旗下全球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并向整个亚太地区辐射。
摘要:金融危机后,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 具有知识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总部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关键词:总部经济,城市,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 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 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赵弘, 2004)
[2]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数据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篇10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 0 0 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 发展绿色建筑不但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还可以节省有关能源的投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保障能源安全、减少贫困、改善当地和建筑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者工作效率和健康水平、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带动就业等等, 因此,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 尽管如此,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推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依托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节能专项规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建立了一整套机制、体制, 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 并大力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通过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深化改革实施了一些效益比较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重大行动计划, 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明显。“十一五”的前四年我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了13%,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达到10%左右, 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筑节能作为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通力配合, 积极创新思路、机制和管理模式, 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2009年底, 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到2 0 0 0多万平方米, 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设计阶段达到99%, 施工阶段达到90%, 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以及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 形成了每年节约7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 0 0万吨的能力。但是, 中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节能技术综合普及率仍然比较低, 改变这种现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要将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立足国情, 考虑长远, 统筹规划城镇和区域的总体布局, 努力降低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 从规划、标准、建设、运行、科技、政策以及产业化等方面综合研究,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引导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稳步健康发展。
要建立有效的政府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推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 要完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探索适合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模式,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 推进建筑用能产品能效分级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 推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 要大力培育绿色建筑产业, 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管理全寿命周期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 形成与之相应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 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的相关行业的发展。
环保部门如何推动绿色采购的发展 篇11
由于政府、公众、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目前绿色采购已经在我国形成共识,并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展开,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绿色采购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很短,在全国各地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也还有巨大的个体差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开发。因此,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绿色采购的进一步深入普及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为了消除这些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采购重大意义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的责任。使大家都充分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只要把绿色采购引入我们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最佳切入点和最好体现。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地认识到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减少政府开支,建设节约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部门要做推进绿色采购的典范,为社会做出榜样,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绿色采购中来。政府的绿色采购更重要的意义是引导公众,给公众做出表率。
第三,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引导激励社会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活动中来,自觉地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绿色采购的政策引导,包括法律法规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在政策鼓励、制度化的建设方面没有很好地引导的话,你的产品可能比别的产品贵一些,消費者更多还是从经济性角度来考虑。政府绿色采购对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消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绿色生产和绿色采购的规范和管理。目前,在绿色生产和绿色采购方面还存在着不规范的缺陷,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管理,一方面会搞乱绿色生产和绿色采购市场,另一方面会严重挫伤社会公众参与绿色采购的积极性,丧失对绿色产品的信任,从而使绿色采购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市场和绿色采购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它沿着正确的规范的方向发展。
第五,我们国家实施绿色采购还不到10年的时间,制度也还不完善,而且政府采购的种类也是有限的。国务院原来搞过标准,在我的印象当中,政府采购主要还是办公用品这类的采购,还没有做到凡是政府花钱的这些产品都应该纳入到绿色采购这样的范畴当中。
绿色能源发展要靠技术推动 篇12
工程热物理学科是能源利用领域的主要学科之一, 化石燃料的洁净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技术是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战略重点。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分布式供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槽式热发电, 我所是国内率先开展槽式热发电的机构, 目前已经开始技术示范;同时把槽式热发电与煤电结合, 通过多能源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风电叶片, 上世纪90年代, 我所与荷兰相关机构进行合作, 充分利用我所在气动力学方面的雄厚积累, 开始了风电叶片的研发, 现已形成从流场计算到模芯、模具设计成型, 再到叶片成型的全套国内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 并已实现产业化。三是生物质燃烧发电, 主要是将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用于生物质直燃发电, 逐步实现从15MW到50MW的产业化应用。四是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技术, 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分别进行技术示范工作。此外, 我所在燃气轮机方面也承担了许多国家和企业下达的科技任务, 特别是在微小型燃气轮机方面, 针对分布式供能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工作。
我所参与了国家能源局在绿色能源示范县方面的工作。绿色能源县的能源供给一定采用多能源互补和分布式能源系统, 一定要在一定范围内对供电、供热、供冷做系统设计。
绿色能源县的建设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能源资源, 近距离为当地人民提供生活和生产用能源, 使行政县不再跟城市工业争电、争能源。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目前已经完成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的筛选工作, 即将进入筹备和建设阶段, 相信会很快见成效。在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以多方面地积累经验, 对下一步绿色能源县的推广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国绿色能源县的建设开始时可以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解决偏远地区群体用电等能源供应问题, 利用先进技术,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这些地区普遍经济不发达, 人民生活和生产落后, 需要国家给与足够的经济支持;第二是具有地方能源资源特色的经济发达地区, 国家应该对这些地区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给与必要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通过绿色能源县的建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节能减排。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同样, 绿色能源县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 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绿色能源县的建设首先是先进的单元技术、技术系统集成和工程设计、建设问题, 接下来就是运行管理和技术升级换代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建设绿色能源县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得到认识和理解。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推荐阅读:
创新模式推动创新发展10-05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09-26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10-26
推动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发展08-02
以政绩考核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09-23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17
坚持“三个创新” 实施“五大工程” 推动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08-19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