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

2024-06-11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共9篇)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 篇1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梨园乡大发展

梨园乡政府乡长:胡志刚

开展“创新思想观念大论坛”讲、谈、议、写活动,是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的要求,也是有效载体之一。梨园乡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梨园这一发展目标,以“三种意识”“六超精神”“十破十立”、“四个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领导方式等理念为主要内容,开展“创新思想观念大论坛”讲、谈、议、写活动,以新一轮的思想观念创新,推动梨园新一轮的大发展。

一、坚持把创新思想观念贯穿于加快发展过程始终,立足小区域,把握大机遇

梨园乡属沿黄滩区乡,辖51个行政村,4.2万人,4.8万亩耕地,其中滩区人口与耕地均占全乡三分之二以上。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信息相对闭塞,梨园乡整体发展水平与其他先进乡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最现实的体现是经济发展规模小、整体实力弱、发展速度慢,致使乡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乏力,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突出强化思想推动力,以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勇气,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跨越式、赶超型发展之路。当前,梨园乡面临着中原经济区崛起、濮阳跨越式发展等众多发展机遇,抢抓这些机遇,突出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新优势,进而创造出新的竞争力,赢得新发展。

(一)要立足于快,敢于抢。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的预见性、捕捉机遇的主动性和用好机遇的能动性,以先人一步的胆识、高人一筹的措施、快人一拍的节奏,抓快、抓紧、抓牢机遇,争取发展的更大空间。

(二)要立足滩区,培育新优势。积极利用滩区土地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设施农业。2010年以来,梨园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创新发展观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超常规发展”即走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劳务经济和民生的发展思路。为强力推进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乡党委政府加强了政府引导和宣传力度。去年组织召开大棚养鸡、设施农业、莲藕种植、家庭养兔等现场会4次,动员群众新建养鸡大棚35座,全乡达到350座;利用背河洼坑塘、盐碱地等闲置土地资源规划发展莲藕800亩;利用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发展庭院养兔130多户;发展蔬菜温室大棚、拱棚等设施农业200多亩。

(三)要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随着“一创双优”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全市各乡镇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手段,机遇就会从手中溜掉,被别人抢走,先进的将被赶超,落后的更加落后。所以,我们要创新思想观念,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创造性的抓好各项工作,促进发展上台阶;坚持做到谋划中有新思维、工作中有新思路,勇于推陈出新,善于引进、消化、吸收,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四)要坚持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梨园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它需要全乡上下群策群力、集思

广益,通力协作,共同奋斗,以强烈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家园意识积极行动起来,推动梨园经济社会大发展。

二、坚持把创新思想观念贯穿于加快发展的思路和重点选择上,创造小气候,力求大突破

梨园经济规模较小,但发展的力度决不能小。破解制约梨园加快发展的瓶颈,创新思想观念是关键。要通过解放思想,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以重点产业的率先突破,带动其他产业的加快发展,实现整体发展层次的全面提升。

(一)要在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前朱寨千亩水稻良种基地”及“背河2.3万亩高效稻麦基地”品质,建设旱涝保收田1万亩,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做大做强畜牧业特别是养鸡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业长足发展,扩大规模,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服务。

(二)要在新农村建设上求突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集中行动,以农村环境综合整理为突破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上,一是巩固提升后朱寨、富民路等重点村、重点路段治理成效,二是进一步对梨园集进行亮化、净化、美化,提升小城镇品位,三是建成屯庄绿色家园示范村1个,以此带动全乡新农村建设。

(三)要在改善民生问题上求突破。坚持把发展的目标落实到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农村低保、五保政策,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完善敬老院基础设施,新建住房27间投入使用,提高敬老院集中供养能力和住宿条件。新农保参保率达到6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同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稳步发展,焦集小学教学楼投入使用,完成中心校北校区教学楼、宿舍楼建设。积极开展电影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乡综合文化站建设。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新建、修缮卫生院病房23间。

(四)要在全民创业上求突破。要创新全民创业的理念,确立“创业者光荣,纳税人有功”的价值导向,只要对梨园发展有利,都要提倡;只要能增加民众收入,都要鼓励;只要能通过创业致富,都要支持;只要是合法所得,都要保护。要大力营造“崇尚创造、褒奖成功”的创业环境,切实让想创业者敢创业,会创业者能创业,善创业者创成业。通过这些激励政策,帮扶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5000人次,全乡新脱贫2000人。

三、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快发展的每一个具体实践中,注重小细节,优化大环境

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机制、制度两个创新;狠抓经济社会、民主法治、基层组织三个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干部管理、集镇规划、计划生育工作力度。

要通过狠抓重点工作、重大困难的突破来提高政府执行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

(一)要以狠抓工作落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只要是乡党委、乡政府出台的文件,全乡各站所各部门都必须坚决遵照执行,不打折扣;只要是乡党委、乡政府研究部署的工作任务,相关领导要亲自参与,干部要全力以赴,各方要紧密配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只要是违反乡党委、乡政府规定的人和事,都必须坚决惩处到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要以狠抓重大工作的突破提高政府执行力。要通过“一年为民办几件实事,几年办一批实事”来赢得民心、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三)要以狠抓重大项目落实提高政府执行力。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沿黄滩区,抓好项目工作尤为重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机遇,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争取。要坚持以抓“细节”为着力点,着力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要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做到投资有热情接待、管理有规范服务、问题有专人解决。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查处影响和破坏梨园发展环境的行为,从严、从快打击干扰破坏重点项目建设和商家经营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 篇2

重要性。西藏是中国最大的藏民族聚居区, 这里有着历史悠久、丰厚灿烂、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但是, 西藏文化产业产值仍只占地区生产总值 (GDP) 的6%左右, 其规模和质量与国内文化强省相比差距甚大。发掘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和谐富裕新西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举措。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1]

必要性。从国际看,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跨国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态势。从国内看, 党中央把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为西藏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从西藏区内看, 藏民族有着丰富灿烂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 藏族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顽强的精神开发了雪域高原, 创造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西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西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西藏文化资源虽很丰富, 但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商品转化率低, 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低, 形成不了规模化经营和规模效益, 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 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 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产品更为薄弱, 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2]

二是文化产业调控和管理机制缺乏。目前, 全区文化体制还停留在依赖政府办文化, 缺乏有效的发掘和开发机制, 没有形成“大文化”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体制, 缺乏科学的规划、组织、引导和管理, 使文化产业不能与高科技密切结合, 文化资源的市场优势不明显。

三是产业发展观念和竞争意识不强。西藏文化产业规模小, 效益低、发展观念相对落后, 政府指令性色彩相对较浓, 较多地将文化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重视其社会效益, 很少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文化的发展和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 全社会自觉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服务化的研发、指导和管理人才缺失。西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近年来虽有增长, 但与其他省区相比, 差距还很大, 从事文化产业研发、指导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更是缺失。

三、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迫切性。一是机构和设施不健全。自治区文化厅还未设立文化产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对外文化联络处、政策法规处等必需的文化管理机构;没有成立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区大部分县没有独立的文化行政机构。还有30个县没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626个乡镇没有综合文化站, 所有行政村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村文化活动室。二是产业规模小, 特色不鲜明, 粗放式经营, 产业效率不高。三是优势产业特而不强, 基地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科技创新不足, 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尚未形成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成为制约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可行性。一是西藏文化产业基础地位在不断增强。近几年来, 全区上下不断解放思想, 调整发展思路,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愈来愈成为全区经济社会事业中的一项重要职责。二是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目前, 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三是西藏文化市场建设初现成效。在西藏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为西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文化交流渠道不断拓宽。西藏文化对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诸多方面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 有效地弘扬了藏民族优秀文化, 有力地回击了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五是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西藏文化产业历经培育、建设和发展等阶段, 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3]

四、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与主要路径

1. 总体目标

着眼打造西藏特色文化强区, 挖掘和整合地域民族文化优势资源, 科学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 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引导扩大居民文化消费, 打造民族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进一步推动西藏文化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使其成为全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

2. 整体发展思路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藏民族文化创意为源头, 以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核心, 协同各方力量, 努力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以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推动西藏文化产业繁荣、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三是实现西藏文化产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缩小城乡差别为根本, 积极探讨推动城乡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之路, 率先从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方面实现城乡发展的有机对接和协调, 并加强乡村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产业之间的统筹发展, 以全面实现西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推进西藏文化产业改革创新。通过“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 以探讨和促进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推进文化产业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相融合, 并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度体系等, 不断解放和发展西藏的文化生产力。

五是引领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 以协同各方力量, 共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思路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建设示范文化产业基地, 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培育优势文化企业集团, 扶持文化会展中心和实现西藏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 重点建设任务

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八大领域是构筑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主框架。

(1) 文化创意业。文化创意业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文化科技等重点领域。通过西藏文化产业基地及企业结合, 共同打造能体现西藏文化特色, 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主要发展绘画、唐卡、动漫演艺、多媒体设计及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产品或服务, 支持藏东、藏中、藏西等各具地域特色的三大创意文化示范园区及基地建设, 使其形成发展能力突出、辐射带动较强的综合性示范文化创意区域。

(2) 影视服务业。影视服务业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的拍摄、制作、传输、播映和集成等领域。西藏影视服务业发展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注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 重点抓好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 努力使西藏民俗文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西藏有关部门合作, 共同率先推进“拉萨市影视基地”建设, 做大做强“西藏广播电视电影文化传媒集团”, 加大影视与文化创意制作基地建设等。

(3) 新闻出版业。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业、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业, 以及与新闻出版相关的版权服务业。按照中央部署, 扎实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的改革, 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发行公司。目前, 应以西藏日报报业为龙头, 积极推进各新闻媒体改革创新, 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使其向着产业化方向经营与发展, 为增强新闻出版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本中心除了可以支持西藏新闻出版企业发展外, 还可以在有关部门及学校支持下, 报批和建设西藏高校出版社, 并逐步打造成出版企业。

(4) 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包括动漫业、网络游戏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和无线网络服务业。依托区外各对口援建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 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与数字科技相结合, 加大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 积极发展西藏的文化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

(5) 文化会展业。文化会展业包括文化会展服务、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服务等行业。要想将西藏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会展中心, 需要加快会展业的专业市场建设步伐, 推进其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并加快培养和引进会展业专门人才, 完善会展中介机构体系, 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 使其具有民族文化竞争实力。

(6) 文体休闲娱乐业。包括生态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演出业、体育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等。西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 具备发展休闲娱乐业和文化旅游业等条件。通过文体休闲娱乐业活动, 可以创建和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7) 文化产品流通业。包括文体用品销售、文体设备销售、相关文体产品销售、艺术品经营等行业。要以建设西藏文化产品大流通格局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区内文化产品实体市场建设和区外文体产品销售网络等现代化商贸平台建设, 加强仓储、物流、海关、金融、商检、保险、信息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工作, 带动西藏艺术创作和制造的全面发展。

(8) 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生产、文体设备生产、演艺设备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等行业。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历史机遇和对口援藏的各种有利时机, 促进文化产品制造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加快文体用品、木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的转型升级, 推动工艺美术品、演艺设备等领域的高端化发展, 大力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不断增强西藏文化区域品牌。

4. 具体发展路径

打造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按照“有空间、有规模、有基础、有前景”的要求, 引导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 进而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等不同产业的示范基地, 突出西藏特色, 提升科技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

创新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效益、有带动”的要求, 着力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努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实力, 在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品牌, 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激发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4]

培育发展优势特色文化企业。按照“有实力、有影响力、有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和区域代表意义的优势文化企业, 进而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途径, 打造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西藏文化龙头企业集团, 增强全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指导推进文化会展活动。按照“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实效”的要求, 扶持一批精品文化会展活动, 搭建西藏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和交易的新舞台, 逐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进一步扩大全区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志楣, 冯梅, 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9) .

[2]杨京钟.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 (5) .

[3]贾康, 马衍伟.税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 2012 (4) .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 篇3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重要部署,根据中共我局《关于开展“以思想大解放推动xx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经处党委研究决定,从2008年11月下旬开始,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处的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思想大解放推动xx经济社会大发展”

大讨论活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的重点任务,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推动长春全面振兴为目的,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作风为重点,着力克服影响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观念障碍,着力破解体制机制中阻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着力树立与大发展适应的工作作风,在全处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凝聚力量,以思想大解放推动xx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方法步骤

根据局党委《方案》的要求,我处的大讨论活动安排3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动员部署阶段

1.制定活动方案。11月30日召开中层领导干部会议学习领会局下发《方案》精神,展开集体讨论,结合实际制定绿化管理处大讨论活动方案。

2.召开全处干部职工学习动员会。12月2日根据制定的绿化管理处大讨论活动方案,召开干部职工全体会议,部署活动方案,带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加、集体参与本次大讨论活动。

3.组织学习会议。12月3日至12月12日处机关与各基层单位分别召开各支部学习会议,要求学习会议不少于三次,分步骤、按专题重点学习我党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

(二)讨论和查找问题阶段

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讨论,认真查找问题,深刻剖析根源,努力突破观念束缚,跨越思维瓶颈。

1.召开研讨会。12月16日根据第一阶段学习内容开展全处党员干部研讨会。

2.举行民主生活座谈会。12月18日全处全体干部职工举行民主生活座谈会,开展讨论活动。

3.讲党课。12月21日聘请党校教师为新老党员、党积极分子讲党课,讲述党的革命史、发展史。

4.调查调研。12月下旬组织全处职工针对前一阶段讨论引发的现存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公开征求意见。将暴露出的问题反馈到领导班子。

5.剖析根源。12月29日召开党员全体会议,剖析问题根源,制定解决方案。

(三)整改和完善提高阶段

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巩固活动结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改进工作作风。

1.部署整改工作。1月4日召开部署整改工作会议,将整改工作任务明确落实。

2.召开总结会议。1月末召开本次活动总结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培养典型、宣传推广。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 篇4

为深入贯彻区委工作会议精神,弘扬我区发展主旋律,振奋精神、再鼓干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办让人民满意学校,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推动人才事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按照巴南委组〔2013〕188号文件关于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推动人才事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制定我校实施方案。

一、“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推动人才事业大发展”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扎实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人才观的理解和认识,找到制约学校人才事业发展的观念、思路、工作措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进而探索解决之道,推动人才事业科学发展。

二、“大讨论”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讨论”活动以“五查、五找、五提”为主要内容:

(一)查人才发展的视野和观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提出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创新人才发展理念方面的具体措施;

(二)查人才工作体制,找出在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资源,健全机构,完善工作体制,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等方面的具体对策;

(三)查人才工作机制,找出人才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开发人才资源、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整体活力的具体办法;

(四)查人才发展环境,找出履行人才服务职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人才优先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人才优先发展,构建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的有效途径;

(五)查人才队伍建设,找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不足,提出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

三、方法步骤

大讨论活动自7月20日启动,至8月25日结束,共 1个月的时间。

(一)动员学习阶段(7月20日--7月 31日)。制定下发《关于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推动人才事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整个大讨论活动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召开动员大会。学习期间,人人建立专门的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不少于3篇,总字数不少于 10000字。采取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举办讲座和辅导报告、召开务虚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围绕人才发展战略,在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进一步形成人才重要性的广泛共识。

本阶段起至7月31日,要围绕宣传重点完成1篇人才工作信息、1篇人才工作网宣文章和1篇本单位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材料,字数在1000字以内,上传学校党委。

(二)专题讨论阶段(8月 1日--8月 10日)。围绕“一城、一极、一区”建设需要,通过开展“五查、五找、五提”和征文活动,找到人才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采取报告会、读书会、座谈会、讨论会、访谈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总结经验,梳理问题,明确方向,制定措施。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本阶段,深入查找本单位存在的至少10个制约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本单位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至少10条具体措施,向党委提出至少10条有利于推动全校人才事业发展的意见或建议,形成情况报告。同时,要围绕“五查、五找、五提”的具体内容,完成1篇3000字以内的理论研讨文章,稿件题目自拟,体裁不限,文章须注明“参与人才发展大讨论活动征文稿件”。于8月3日上传至学校党委

(三)总结提高阶段(8月11日-8月 25日)。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大讨论”活动,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措施,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和其它相关制度政策,规范办事程序,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阶段,各支部要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总结报告,纸质件经支部书记审定后,加盖支部公章报送学校党委。同时,要结合科学人才观和“大讨论”活动成果,将具体措施落实到人才工作当中。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校长是“大讨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落实分管领导和专人抓好落实。要发动全校广大党员、群众,积极为学校人才发展建言献策。

(二)注重活动实效。要把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着力点放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上,既要勇于查找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又要敢于突破束缚和现有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以全新的理念谋划人才事业发展。

(三)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宣传的主渠道作用,抓好示范和舆论引导,充分推广在“大讨论”活动中提出的新理念、新举措。

(四)加强督促检查。学校党委要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鱼洞中学校委员会

加强党建文化建设推动党建大发展 篇5

加强党建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党建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党的文化建设,使党建文化成为了全体党员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我认为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对正确把握党建方向,纯洁党员思想,增强机关凝聚力、创新力、战斗力,丰富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基层组织文化建设,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但机关党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建设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我认为首先要严格落实制度,规范工作秩序。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落实。一是必须严格落实《党章》、《党委工作条例》、党员的教育制度、管理制度、民主生活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制度管理,发挥制度作用,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绝不能使制度流于形式。二是要充分激活载体,浓厚文化氛围。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活动,结合机关干部的思想

1实际,有针对性地教育谈心和思想整顿,帮助解“扣子”“纯思想”,通过开展考察实践和专家讲座活动,帮助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党员干部整体思想素质。充分发挥机关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读书、演出、征文、竞赛、展览、研讨等活动,营造机关学习氛围,促进党员成才进步。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公益活动,将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提高机关干部的人文修养,活跃机关文化生活。适时开展“送温暖”、扶贫助残等活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树立机关新形象。三是要改善办公条件,优化学习环境。加强以党建思想为基调的办公场所建设,以悬挂国旗、党团旗,标语,名人警句,名人画像等为主题创建统一规范、文明有序的办公场景,营造机关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起到潜消默化的教育效果。四是开辟新型党建文化阵地。依托内外网络开设信箱和专栏,建立网上党支部、流动党员qq群和网上视频点播超市,加强与党员在网络上的联系与交流,保证流动党员可以随时找到党组织,并得到党组织的帮助。建立网上党员活动室,设置党务知识等栏目,使党员在网上学习、在线交流,使网络阵地建设真正成为党组织和党员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党员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困难问题。党建文化是在党的建设中培育形成的共同思想、加之观念、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涵养人性、凝聚人心,提高士气的强大功能。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和

文化体制改革时,突出强调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二、创新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绽放民族文化之花 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以来,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堡垒作用,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和部署家喻户晓,为动员全村人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高楼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22349”的发展思路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两个确保”贯穿全镇工作主线:一是确保经济社会安全稳定;二是确保全年目标圆满完成。两篇文章”搞活高楼特色经济:一是做好蔬菜基地“菜”文章。今年蔬菜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争取农业项目支撑,完善汤家坝蔬菜基地各项基础设施,努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提高蔬菜市场占有率,切实增加蔬菜产业效益;充分发挥涪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作用,高标准规划实施“百家庭院蔬菜”、“花果山”等观光农业开发。二是做好高楼火龙“龙”文章。大力发展高楼特色文化产业,利用高楼火龙的品牌效应,积极开拓龙舞市场,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龙舞文化表演、龙产品开发销售与庆典活动、会展灯展、观光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用市场的手段做大做强龙舞文化,努力实现龙舞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对镇级财政的贡献。“三项产业”支撑农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拓展

推进蔬菜、龙舞、蚕桑三大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四条措施”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一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以园区为依托,以蔬菜基地为平台,结合源远流长的龙舞文化,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力争2010年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努力发展社会事业,建好大莲公路、便民道、高楼小学校门、残疾人康复中心、场镇垃圾台、农贸市场等一批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竭力做好民政、计生等各项社会保障工作。三是全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四是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全镇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九件实事”凝聚全镇民心人气:今年要突出抓好关系民计民生的九件实事。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认真扎实推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凝聚全镇民心人气,齐心协力建设高楼美好未来。一是实施改建高楼小学校门;二是新建龙源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三是新建场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四是新建场镇垃圾台;五是完成6个特困户的危旧房屋改造;六是改造龙源农贸市场;七是安装水上安全监管系统;八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卫星天线安装工程;九是治理好高楼客运汽车站运输秩序。

三、加强队伍建设,彰显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党员“重党性、讲品行、作表率”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员先锋行”。全镇党员通过开展了“爱心捐赠”、“春暖2008”、“敬老爱老”、“我为四川尽份力”“为青海玉树同胞献爱心”等活动,充分体现了一名党员的先进行。在2005、2007年夏天大干旱时党员身先士卒,不怕苦、难、累冲锋抗旱第一线。同时,党支部不断创新“党员先锋”活动载体,本着“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通过党员共管、干部互派、项目共抓等形式,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新格局,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截止目前,支部联建共互派干部6批,14人次;开展 “乡村一日行” “携手一家亲”等活动9场次,服务群众120余人次;提供帮扶资金3万余元,帮助安置村民就业5人。

高楼镇组织办赵静

小水电技术推动山区农业大发展 篇6

小水电工程的不断探索与开发,大力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改变,实现电力资源受限地区居民的收入翻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小水电利用当地水利资源进行发电,取代了传统燃料,解决了地区能源匮乏的问题,并改善了地区的生态环境。

1 小水电概况

1.1 开发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开发的关键即是能源问题,而能源的核心是电力。一些处于能源系统末端的地区,生活燃料主要由煤炭和薪柴组成,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更多的污染物排放,目前雾霾问题严重,过量地排放必然使得当地乃至更大区域的环境恶化。

小水电装机容量较小,对开发面积和水量的要求均比大型水电站低。我国的河流水利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目前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大力发展小水电不仅可以解决山村贫困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也能解决相应的环境问题,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1.2 小水电开发现状

我国小水电资源丰富且分布极为广泛,目前装机容量综合来看,相当于3个三峡的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居世界之首,在电力工业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借助小水电的开发,偏远地区的通电率达到99.5%。小水电在成功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体制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能源结构,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时在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正确规划下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小水电在农业发展中特点及优势

2.1 小水电特点

小水电虽是利用水力发电,却具有与大型水电站不同的特点。小水电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昂贵的设备,其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可以由当地群众参与建设,尽可能使用当地现有的原材料。

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远离大电网的山区和一些偏远地区,有了能源的保障,农业技术自动化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可以加快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动农产品的更新,提高生活品质。

2.2 小水电开发优势

在我国处于电力系统线路末端地区,小水电工程的开发不仅发展了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促进了区域电力实业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生态保护建设和地区能源结构改革,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以使河流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小水电的开发利用促进山区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使得河流治理更加完善,提高山区防洪抗旱的能力,通过正确的方式引水,有助于解决农业灌溉和引水问题。

3 小水电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小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开发体制、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电站的管理等四个方面。

从水资源总量上来看,小水电工程的开发并不会影响总量,但从空间分布来看,被开发的河流水资源在各个河段的水量分布被改变,人为地对所拦截的水流进行分配,这样间接影响了河流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后续农业发展的灌溉出现引水难的问题[1]。

发展中出现“跑马圈河”现象,这么做不但使得水电资源被浪费,也是对当地居民权益的侵害。只以利益为开发目的导致了对相关技术研究的不积极,导致农业引水量阶段性减少。

小水电受季节影响大,中长期波动较大,在丰水期时盈余的电能难以正确消纳和外送,导致资源的浪费。

小水电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分布较为分散,如何管理这些小水电站并且进行合理调配就是面临的困难之一。

4 开发小水电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于上述的小水电站存在的问题,个人看法如下:

1)小水电的开发要优先考虑生态保护问题。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小水电对于生态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最优化设计,及时发现并调整发展方向,对于存在综合问题的电站及时摒弃。

2)面对小水电的开发热潮,政府应加强对小水电项目审批和监管职能,切实做好小水电总体开发规划,明确水资源的使用年限。

3)小水电的上网和并网可以考虑与其他能源相结合,采用分布式能源结构。由于大量的电能难以储存,可以利用水电和风电的共同作用,来消纳电能。

4)采取分布式多层区域化管理方式。对区域内各个村庄对电和水的需求量进行分析,实时改进能源分配,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的稳步运行。

5 结束语

我国小水电事业已取得巨大成就,在能源结构改革中发挥巨大作用。相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小水电的技术简单,开发也相对容易。小水电的发展保障了河流沿岸的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可以引河流水进行灌溉,改善了农业生产技术,给一些发展落后的地区带去了电;同时,也是对河流等水利资源加以开发及合理利用,可以促进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尊重自然的态度,对水利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有规划地对资源进行调度。加强政府的干预,保障当地人民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小水电工程的有序稳定运行,保证资源的最优化分配。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小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要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无疑要充分利用小水电资源。本文提出了小水电促进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水电,农业发展,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 篇7

北碚区红十字医院 何治亮

我带着一种崇敬和向往再次来到天下第一山—井冈山,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点燃星星之火的一盏明灯,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通过到井冈山进行为期5天的学习考察,参观了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瞻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大家一路行程,一路深深的感动,亲身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那种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憾,境界上得到了提升,心灵上受到了洗礼。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在1927年10月—1929年2月的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培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斗争中培育的,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是我们党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是我们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切实把学习井冈山精神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打造‚一极两区、建设幸福北碚‛,促进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当中来,投入到新医改,农村卫生改革的发展上来,投入到落实区委十届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目标上来。结合岗位实际学习井冈山精神,做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人,我决心从以下四个方面,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推动澄江镇中心卫生院大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坚定信念,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象革命前辈那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往无前地承担起我们肩负的责任,把全部心血倾注到以病人为中心,科学发展、造福百姓上来。当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直面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白色恐怖和血 腥‚围剿‛,在中国革命面临着生死考验的严峻时刻,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信念,而是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强有力的声音,从理论上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并充满信心地预言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正是有了他们坚定的信念,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艰难险阻,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关键得益于我们共产党人以坚定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拚搏。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期盼还很高,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党员干部的冲击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切实感受井冈山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三个代表‛,树立科学发展观,永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把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第二,开拓创新,敢于探索新思路。在井冈山时期,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实际,独辟蹊径,向反动派统治势力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翻开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新篇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求实创新、九死不悔的革命精神。邓小平同志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实践证明,什么地方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好,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好,什么地方的建设就搞得好。现在,我们基层医院面临新医改,就是要把井冈山精神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农村卫生特色的发

展之路。我们医院经过建院五十多年的发展,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卫生院走到今的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这是走了一条具有澄江特色的‚三位一体‛澄江模式,农村卫生改革发展之路,这条路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目前,作为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正处在新医改二次腾飞的关键时刻,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的解决,如果靠老路子、老经验、老办法,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们党员干部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既继承前人又敢于突破,既借鉴院外经验又不照搬院外模式,勇于在创新中实现突破,使我们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更好地‚腾飞‛。

第三,固本强基,夯实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明确提出‚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特别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连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全国解放以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执政的新考验面前进一步得到了加强。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要真正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真正成为教育和监督所有党员的组织,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工

作任务的完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越是改革开放,越是风险和挑战增多,越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此可见,加强党的建设,固本强基,夯实基层组织,不断提高执政水平,犹为重要。作为一名基层党建工作者,我将结合新医改工作岗位和医院的实际情况,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针对卫生院基层党支部的实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井冈山精神和基层党建工作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克服薄弱环节,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有新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新突破,作风建设有新进展,从而为完成全院各项工作迈出新步,夯实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四,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新局面。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围剿‛,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山上。但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充满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井冈山精神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是农民的孩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深深懂得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因此,在工作中能够兢兢业业,认真地去完成每一件任务。很多人不理解艰苦奋斗的含义,认为现在都进入小康社会了,难道还要吃糠咽菜。其实,艰苦奋斗的含义是非常深刻 的。它体现在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中。回想当年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院支部广大党员干部的‚拓荒牛‛精神。近年来,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觉得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讲排场、摆阔气,享乐主义悄然抬头。有些人有了一点点小的成绩,就会自满;有些人为群众办了一些事情,就会摆架子;有些人有钱了,就要挥霍。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人就没有斗志,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很多机遇挑战。我们要发展,要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因此,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时刻牢记井冈山精神,乐于奉献,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发扬北碚卫生精神,‚民生为本,仁爱济病,敬业优业,创新图强‛,不断塑造新一代‚勤奋牛‛形象,为打造全市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把医院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 篇8

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发表时间:2011-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加大文化创新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途径。经济领域不改革没有出路,文化领域不改革同样没有出路。文化体制改革事关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事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力。文化作为产业是国家的硬实力,作为事业又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改革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一部重头戏。文化体制改革能不能搞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能否更好地落到实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文化的改革发展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来说,既是重要内容又是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不

到位,谈不上转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大的发展,谈不上跨越。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就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实践也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扎实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五个方面的课题,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下功夫破解如何把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发现的古遗址多达5000处,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宗庙文化、大院文化交相辉映。晋商兴隆数百年,山西票号开中国金融业之先河。山西素有古代建筑的宝库、雕塑壁画的殿堂、文学艺术的海洋等美誉,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居全国之首。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存众多,红色旅游资源弥足珍贵。抗战时期,山西是华北抗战根据地的中心,是八路军总部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英勇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宝贵财富。我们要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做好地下地上两篇文章,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对接、文化和经济的互动、精神和物质的转化。一要用市场的理念、科技的手段抓文化,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媒体产业园、山西创意产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到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二要搭建政策、融资、项目等平台,着力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扶持力度,引导信贷资金,扩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三要加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抢救性修复,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与扶贫

开发结合起来,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公共博物馆在传承文明、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四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文化创意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山西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市场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面临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保持、发挥、放大我们党的优势,必须走创新的路子。我们要致力于三点:第一是精神引领,充分挖掘和运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晋商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

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联合举办《在太行山上》群众歌咏大会,举办了中共山西党史图片展等展览和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内容鲜明的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办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我们的节日·春节——百家大戏乐平遥”等系列文化活动。第二是贴近群众,紧紧抓住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群众性文化和谐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使广大群众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认同感、对党的事业的向心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第三是占领阵地,健全舆论引导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以及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对新闻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形成正面宣传强势,抢占舆论和道义的制高点。

三是下功夫破解如何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提供动力、惠及群众、提升形象。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大局、贴近群众,在于发展实践和群众生活。省级主要媒体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问题联合作战,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去年以来,在山西日报发表以转型跨越为主题的10篇评论文章和8篇解读文章,发表6篇解读“十二五”规划的文章,针对换届工作发表一系列关于匡正用人风气的评论员文章,受到广大群众好评。下一步,要围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工作,超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以各级主流媒体为主导,认真开展战役性宣传、系列化报道,加强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的宣传,在全社会唱好主旋律,营造转型跨越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定“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一批新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地级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组织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益性文化工程,落实好各级政府按项目、按比例分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保障机制,把资源向文化倾斜、把文化向基层倾斜;要把对内凝聚力量与对外提升形象结合起

来,把加强文化交流与扩大山西影响结合起来,结合对外大型经贸活动搞好文化展示和文艺演出,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工程,继续举办好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好黄河壶口文化艺术节、太行山红色文化艺术节等重点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外宣阵地建设,加快黄河电视台孔子学院的建设步伐,加强与美国五洲电视台等国外媒体的合作,宣传山西转型跨越和扩大开放的新进展、新面貌、新形象,提振山西人民的精气神。特别要抓住今年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山西举办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山西形象。

四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更好地出人才、出产业、出精品、出活力、出效益。真正的文化不怕市场,而且会占领市场,走不向市场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我们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在改革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在改革中发现和激活人才,又要引进省外的高端人才。实施战略重组,搞好内引外联,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煤焦企业、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把建设文化强省和建设旅游大省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山西新的支柱产业,成为转型跨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

增加值达到800亿至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是抓巩固提高。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指示,坚持领导决策、舆论造势、政策保障、督导检查“四轮驱动”,省级广播电视局台分离,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省市县三级电影放映发行单位、新闻机构经营性单位、电影制片单位、部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县级文艺演出院团改制加快推进,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一度走到了全国前列。对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领域和单位,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做到不留死角。着力规范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功能定位、权力责任、内部管理,使运行更加科学高效;着力推进已转企改制的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解决好转企改制单位原有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二是抓重点突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加快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完成省市县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按照国家出台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意见,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任务。强力推进全省广电信息网络“一张网”建设。三是抓政策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尤其要加快制定出台促进动漫、电影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

业的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加大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力度,保证原有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反增,同时在人员安置、剧目创作、演出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四是抓项目推进。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对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的龙头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在立项审批、用地保障、资金拨付上给予支持,推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五是抓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大领导决策驱动、政策保障驱动、督促检查驱动、舆论造势驱动力度,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确保高质量提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繁荣了文艺创作, 打造了一批精品。电视连续剧《西口长歌》、《天地民心》、《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大型说唱剧《解放》,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话剧《立秋》、绛州鼓乐《杨门女将》等受到广泛好评。

五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发挥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日益交融,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而且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重要的 突破口,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在文化发展上有优势、有潜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中西部省份包括我省的一些成功范例坚定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近几年,我省在文化发展上投入700多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70亿元,文化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必须培育市场主体,健全产业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文化市场,打造知名品牌,造就优秀人才,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具体讲就是:大作品展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有较高质量和思想内涵的文化品牌,做到可视、可感、可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大集团运作,推动挂牌成立的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支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

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晋军文化“航母”和领军企业;大景点支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景点为突破口,重点抓一批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景点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集中进行包装、推介、扩散,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大服务引领,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大景区的文化设施配套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搭建商务洽谈、资金运作、项目推荐、信息传输等平台,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准,引进文化与旅游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服务层次;大会展集聚,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打造一批节庆和会展平台,积极承接北京的会展转移及延伸,吸引承办国内外专业性商务会展,争取举办国内外大型文艺会演、体育赛事、专业论坛,继续办好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展等节庆会展活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会展品牌,增强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吸引力。同时,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工程,要求各市、县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抓好一批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集

做强速丰桉产业推动林业大发展 篇9

一、广西速丰桉产业发展状况

速丰桉是一种速生树种,其木材的切片是制造优质纸的主要原料,它具有速生快长特点,5~6年就可砍伐。速丰桉用材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化经营,缩短培育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业和建筑、家具、装修行业提供原料。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浆纸进口逐年增加,预计到2010年,浆纸进口量将达到3000万吨,浆纸供应缺口740万~2055万立方米,要解决浆纸原料林缺口,比较现实的可行办法,是在水热条件较优越、林土资源较丰富的华南地区大力发展桉树速丰林[1]。“十五”期间,广西引进印尼金光集团(APP)和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分别在钦州和北海投资建设大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项目一期计划造林500万亩,到2007年,广西速丰桉近1500万亩。两大林浆纸一体项目中,APP项目一期规模60万吨浆纸,斯道拉恩索项目一期规模90万吨浆(纸),总体一期规模150万吨浆纸,按一吨浆需6立方米木材计,两大项目一年需配套900万立方米木材用于生产,大致需要300万亩原料林基地,一个轮伐期所需原料林总面积1500万亩,广西林业产业年产值“十一五”目标是500亿元,2007年已达515亿元。一旦两大林浆纸项目上马,广西沿海地区林业产业年产值可达千亿元。两大项目投产,平均每天需要2万多立方米木材,将有力地推动当地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了林区公路建设,改善林区基础设施。广西有林地2.3亿亩,发展潜力大。只有用速丰桉林业产业化才能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并用产业效益来反哺生态环境建设。林浆纸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林业集约化水平,林业效益明显[2]。北流市六麻镇有个老板早5年前租地1000多亩种植速丰桉,2007年采伐林木出材5000多立方米,销售收入达25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据估算,一个轮伐期每亩桉树投资成本2300元左右,赢利1600元左右。北流市经济能人纷纷租地投资种植速丰桉,速丰桉已成为当地农村致富的摇钱树。根据科研工作者测定,在同一经营期内与松树相比,速丰桉产材量是松树的4~5倍,经济收入是松树的3.5~4倍。速丰桉经济效益至今尚无其他树种可取代[3]。速丰桉规模的大小是经济实力和富裕的衡量标志[1,2,3]。

二、做大做强速丰桉产业的建议及对策

做大做强速丰桉产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速丰桉种植的意义和经济形势,克服错误偏见,树立科学的林业生态意识

速丰桉生长快,轮伐期短,减轻生态压力,是制浆造纸、人造版的重要原料。以新的人工林木材生产的木地板及其他木制品,已经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走好。我国启动的速生丰产林工程,已经开始在木材资源供应方面发挥出效益,改善了国内资源供应状况。印尼金光集团和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两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为速丰桉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推动广西的经济建设。在速丰桉推广种植中,群众误解速丰桉“有毒”,其实桉树“有毒”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2006年3月2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广西为桉树人工林项目进行评估,充分肯定了桉树的环保作用。澳大利亚各大城市饮用水的涵养林基本上都有桉树生长,其著名国宝动物考拉也以专吃桉树叶为生[4]。桉树在我国华南地区也不是“抽水机”,研究表明桉树利用水资源效率较高,在南方沿海地区种植桉树人工林不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也不会减少地表水[1,4]。

(二)提高科学经营管理水平

努力提高速丰桉科学经营管理的水平,做到种植基地化,连片开发,上规模,布局合理,注意与生态林保持比例,一般生态林占80%,速丰桉比例应不多于20%才比较科学。以科技为支撑,造育良种良苗,造种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抓好桉树高产试验示范,重点组织推广10项桉树高产先进实用技术。培育良种桉无性系种苗,推广简易的育苗繁苗或组培苗培育技术,确保种苗质量。合理密植,广西种植密度定在株行距2×3米或2.5×3米较适合,深耕松土,挖壕沟或大坑,壕沟宽50厘米,深35~40厘米,大坑50×60厘米,深约40厘米,基肥要深放,采用N、P、K等量的配方施肥法[5],适地适树选好品种。广西选种广桉九号组培苗、巨尾桉已获成功,不断提高了桉树丰产技术。要加强桉树的森林防火和病虫害工作。如果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森林就会受到破坏,严重影响速丰桉产业的发展,对林浆纸项目进展造成障碍。速丰桉的病虫害主要有青枯病、灰腐病、茎腐病、焦枯病。要加强病虫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早发现、早防治。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种植和经营管理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不断改善林区的运输条件,开辟林路方便经营、施肥、采伐、防火等。逐步运用先进的信息数字管理技术对林区进行监控和测报[5]。

(三)采取多种形式营造速丰桉

允许林地、木材自由转让、租赁、拍卖、协商、划拨。承包者对林地有经营自主权,对林木有支配、使用权。逐步放宽木材审批环节,简化炼山审批程序,充分调动林农造林的积极性。很多国营林场在场外租地营造速丰桉是主力军,有的规模相当再增几个林场。鼓励集体、企业、外商、军队、群众营造速丰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格局。非公有制造林是社会造林的重要力量。椐不完全统计,广西从事非公有制速丰桉经营的约有1500万人,群众营造速丰桉热潮空前高涨,投资林业发展速丰桉产业变成了广大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

(四)确保产业资金投入

种植速丰桉从租地育苗、炼山、种植、抚育、施肥、采伐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国家可以通过低息贷款、扶持营造业主,解决企业和个人资金投入困难问题。银行允许以林地、林木资产作为抵押贷款,放宽担保条件,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对林业的信贷支持作用。另外,国外龙头企业和国内民间资本也为营造速丰桉的资金投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芬兰斯道拉恩索和印尼金光集团已经斥巨资建立了原料林基地,国内经济能人和企业、集体纷纷投资速丰桉产业,投资林业主体呈现多元化,速丰桉产业蕴藏着巨大商机,使各种资本大量涌入林业产业。必须坚持内联外引,不断改善林业投资环境,吸收国内外资金,积极推进林业国际合作,为发展林业经济互利共赢。

(五)积极做好广西两大林浆纸项目的服务工作

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头,林业产业便无生机。充分发挥广西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林浆纸业原料基地这一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林业对外开放,让国外企业来华投资林业产业是发展广西林业的决定性条件。两大林浆纸项目的实施盘活了林业资本,为广西发展速丰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实现广西富民兴桂新跨越提供了可能性。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与外商合作的两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工作,对北海斯道拉恩索公司项目督促加快林地移交步伐,协调项目报批,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为钦州金光集团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协助外商加快浆纸厂建设进度。同时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民与企业速丰桉租地合同纠纷排解工作,以稳定来保证速丰桉产业发展。

(六)发展壮大人造板、胶合板、林化、林副产品加工、木材加工企业,组建林产企业工业园区,产生聚集效应

以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推动广西林业经济的不断增长。重点扩大人造板、胶合板、中纤板生产规模,打造一批林产名牌产品。多生产镜面胶合板、建筑混凝覆膜板、欧美市场所需高档木芯贴面板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壮大了,才能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推动生态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仅广西林场人造板产量就达76万多立方米,销售收入10.5亿元。到2006年底广西已形成胶合板生产能力280万立方米,产品达到185万立方米,产值超28亿元。全区计划培植20家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可见,林业产业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有效地刺激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桉树的迅猛发展[6]。

三、结语

总之,速丰桉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使广西林业更具吸引力,林业必将成为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让我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着力加快林业的发展,大力营造速丰桉,努力推进林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早日实现富裕文明、山川秀美的新广西。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加快林业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从广西实际来看,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走林业产业化路子。做大做强速丰桉产业,发展集约化林业,既确保了广西两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又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推动林业大发展。两大林浆纸项目能实现林业年产值超亿元,推动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种植速丰桉的意义,认清形势,努力提高速丰桉科学经营管理的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大速丰桉产业,发展壮大龙头林产企业,积极搞好林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环境,共同打造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广西。

关键词:林业发展,速丰桉产业,生态文明,林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庞正轰.发展桉树人工林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内外专家谈桉树[N].广西日报,2006-08-08.

[2]吕欣.1500万亩速丰林意味着什么?——我区两大林浆纸项目进程扫描与展望[N].广西日报,2008-01-04.

[3]何海芬.对当前速丰桉营林经济效益的探讨[J].广西林业,2008(,2).

[4]广东鼓励科学有序发展桉树人工林[N].中国绿色时报,2006-08-18.

[5]良种桉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J].广西林业,2008(,1).

上一篇:上网的利与弊教案下一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