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的利与弊教案

2024-06-11

上网的利与弊教案(共15篇)

上网的利与弊教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以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第二十条中的“观看健康有益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文明上网,不进入不适宜小学生活动的场所,不沉溺游戏。„„”中的“文明上网,不进入不适宜小学生的活动的场所,不沉溺游戏”为主题,结合本班是小学四年级孩子们正对网络感兴趣,适当地渗透了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五大点中的第36小点“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来进一步讨论: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不弊还是弊大于利?从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行为规范的点点滴滴,以及让我们这个主题能够灌输到学生的认知头脑中去,促进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并让网络的利广泛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去。

二、活动时间:2011年9月26

三、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四、参与人员:全班42人、班主任。

五、活动主持人:余力、李金峰 六:活动形式:看短片,辩论

七、活动过程:

主题班会执行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

主持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走进了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社会的各个角落,他已经发展成为继电视之后的第二大传播媒体,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都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由于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所以上网很快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生活习惯产生冲击。学生上网的问题已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极大关注。我们在坐的各位同学都有上网的经历,那么我们今天班会谈论的主题就是——小学生与网络。

2.看短片

主持人: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也就是internet,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呢?现在就请大家看一个短片:《internet上有什么?》

3.主持人引入辩论

主持人:看了这个短片,相信大家对internet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近几年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网吧,网吧的出现为普及网络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网吧给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信息和崭新的交流平台,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不断出现,网吧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据统计,我国90%的青少年都是选择去网吧上网,那么,我们小学生上网到底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我相信在坐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里我们推选出了8位辩手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

4.辩论:

a)队员入场

b)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

正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c)介绍参赛队员

d)介绍评委及其点评嘉宾

e)比赛开始

①陈词阶段(每位辩手陈词不超过3分钟)

正方一辩陈词 网络的强大功能和资源共享是任何传播媒体无法替代的。

正方二辩陈词 上网是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增进外界了解的重要手段。

正方三辩陈词 网络是小学生自由娱乐的天地,上网可以培养兴趣,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反方一辩陈词 网上存在非法,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反方二辩陈词 网吧的管理极不规范,网吧的安全隐患严重。

反方三辩陈词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上网容易误入歧途。

②盘问阶段(每位辩手提问用时10秒,回答用时20秒,各队累计用时不超过2分钟)

③自由辩论阶段(各队累计用时不超过8分钟)。

主持人需向大家说明,按照辩论规则,自由辩仅限于在8位辩手之间展开,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场下的同学不论支持哪方的观点,都可以举手站起来,参与辩论。

④总结陈词(各队用时不超过4分钟)

f)评判团点评,宣布比赛结果。

5.主持人过渡

主持人: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双方辩友和在坐的各位同学各执己见,不论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毕竟网络已经实实在在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我们左右不了网吧的不规范管理,我们阻挡不了网上垃圾信息的产生,但我们可以构筑起道德的防火墙,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6.班主任总结。

八:活动影响与分析

我们小学地处大型社区内,有不少的学生都有到过网吧上网的情况。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家上网。加之,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都已经学会了上网的技术。因此,这次的班会活动开展既新颖又符合实际。

一、班会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同时给学生展示特长的机会,增进了同学的了解,更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这们这次班会的小学生上网这一主题的是小学生经常交流与议论的话题,可以说经过一一堂班会课消除了小学生的疑虑,原来有部分学生认为小学生上网就是非法的,就一定应该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就只有背后偷偷议论。经过这次学习后,学生们都明确了上网的作用与意义,明白了今后如何上网,以及上网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为学生健康上网,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奠定的坚实的基础。#p#副标题#e#

二、同学反映,采用这种方式开主题班会,能够让我们自主发挥,表达我们的感情。这次班会采用辩论的方式,把正反两方的意见与建议都让学生去说去议,在说与议中,其它的学生才会关注,才会理解,才会形成自己的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全部是老师理论的说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教育的意义是不大的,力度是不够的。

三、这次班会能紧紧围绕主题,切合实际,能够结合时下小学生比较关注的上网问题给他们一个正

上网的利与弊教案 篇2

“情景再现”并不是一个创新的举动。从电视诞生后, 随着电视专题节目、专栏节目的大量制作传播, 它就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表现手法。在新闻传媒专业教科书上, 对专题片、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在相当一个历史阶段内, 绝大部分人认为“情景再现”是艺术范畴的表现手法之一:只在电视小品、电视散文中使用, 在电视专题节目、新闻节目、纪录片中禁止使用此类表现手法。

自从电视台把收视率作为考评编导、制片人的基本标准以后, 有些电视人为提高收视率用“情景再现”开始制造情节、再造故事, 甚至到了不知道是在看专题节目还是在看电视剧的地步。2008年,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之一温德军”时, 摄制组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反映温德军的一部专题片《一定要找到你》。这部片子在表现温德军二十多年前当长途客车售票员抢救平山县一位孕妇的故事时, 大量使用了“情景再现”, 而为了如实地记录温德军的人生历程和高尚品德的形成过程,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草根商人的慷慨情怀———温德军的故事》时, 没有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在他讲到上述历史事件时, 编导采用的是回忆、老照片、当年的村庄、老旧的房屋、弯曲的小路、已经长大成人的当年孩子的对比照片、已近中年的孩子的母亲讲述等一组镜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回忆当中, 仍然感人地展现了温德军的高风亮节。温德军在讲述中几次动容, 几次哽咽难声。摄制团队制作这个片子时强调的是采访的深入和细节的真实。用生活中常见也是他常做的事表现温德军不计名利,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的高尚情怀, 尽管没有使用“情景再现”, 但节目在播出时同样收到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令人担忧的是, 近几年“情景再现”不仅在纪录片中偶尔出现, 在不少社会专题、科学专题节目中也开始泛滥。“情景再现”成了离不了的表达方式, 到了不“再现”就难以讲故事的地步。而最危险的是它在民生新闻类节目中的使用, 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度的降低并败坏了社会风气, 致使作假成风, 假新闻层出不穷。

“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专题片、新闻中的出现一般多为表现手法的作假, 在事实真实性上的造假还不多。有的情感故事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地步。风靡全国的交友节目几乎没有一对青年是在真正谈对象, 大部分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言辞越激烈, 行为越出界, 思想越诡异越受制片人欢迎, 真正想借此机会找对象的是没有机会的。河北台有一档旅游选秀的节目, 据编导说作秀人员是百里挑一, 专挑那些言语越位的另类者。因为他发现, 越能煽忽, 话语越苛刻, 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了收视率也只能这样了。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节目, 打着真人真事的幌子, 追求的是无原则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享乐主义, 最终颠倒了是非曲直观念, 在观众中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

情感故事类节目, 说到底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缩影, 因而编导在处理这类节目时必须特别谨慎。石家庄电视台三频道的一档情感故事类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可说是“情景再现”登峰造极的代表作, 它最大的问题是打着真实的幌子欺骗误导观众。节目中许峰的字幕表明“儿子”是住在石家庄四中路的人, 而四中路一带正在进行拆迁, 父亲也是那儿的一个老住户。虽然并没具体到哪门哪号, 但人们不会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看完这个节目, “儿子”许峰的嚣张、忤逆、不孝、不廉基本上都占全了。善良天真的观众自然难免怒火中烧, 直到“儿子”上街人人喊打时才知受到了蒙骗, 真是不折不扣的一大闹剧。

“情景再现”既然闹得沸沸扬扬, 那么, 还能不能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这一手法呢?答案是不能全面否认, 但要把握使用原则。

新闻消息类节目中不得使用“情景再现”手法。新闻专题类节目确有需要使用的, 必须标注“模拟场景”字样, 不得以新闻报道的节目形态, 如主持人介绍、记者采访、演播室访谈等形式讲述虚构或演绎的故事。

情感故事类节目必须确保细节真实, 不得虚构故事情节或进行想象演绎, 由演员或当事人表演再现发生过的故事情节, 必须标注“情景再现”字样。

访谈类节目在当事人拒绝接受采访时, 不得由他人冒充当事人参与节目讲述, 有当事人在场时, 未经当事人同意, 不得使用“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的手法表现当事人的经历。

涉案涉法类节目不得采用“情景再现”手法展示犯罪细节、破案细节和暴力、血腥场面, 不得由当事人参与“情景再现”的表演。

全部由演员表演的故事, 须在节目名称的画面上标注“栏目剧”字样, 并在开始和结尾处出现演员表。栏目剧不得采用新闻报道节目形态, 以免造成受众误解。

浅谈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篇3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不良的信息,反动、暴力、黄色信息鱼龙混杂,中学生在没有外力监督、自控力不够的 情况下常常不自觉地上网成瘾,不能自拔。不少中学生因玩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业,危害其身心健康,其潜在的隐患不断蔓延,让许多家长现在“谈网色变”。

中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看待网络的利与弊,从而趋利避害,将学生的网络活动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中学生上网的有利之处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学生上网确实有很多有利之处:

第一,中学生上网可以开拓视野,增加其信息量,了解更多最新的知识。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利用互联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只要用心,就可以在网络上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第二,中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给中学生学业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过去传统的教学条件下,中学生只能依靠教科书和一些课外书籍学习有限的知识,传授知识的老师是有限的,而且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老师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三,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的教育政策出台,平时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一味地埋头书海,不能及时根据最新的教育动态调整复习重点。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考试新举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很多中学生在青春发育期会遇到很多困惑,如家庭不和、对新环境适应不良、成绩下降、与同学吵架等情况,他们不会去积极处理和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且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交流、对话。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第五,中学生上网,可以提高对电脑的学习兴趣,熟悉电脑的一些基本操作,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后,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对中学生毒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青少年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这在客观上容易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中学生上网可能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一方面,长时间一个姿势专注于屏幕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情绪反常、双手颤抖,还会引起颈椎、腰椎病。有的学生省下吃饭钱上网,加上活动减少,导致营养不良,食欲不振,影响身体发育。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健康的心理是与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迷恋于网络中的青少年,由于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知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

第三,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因长期淹滞于网络世界,进行的是人机对话,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训练。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碰到冷遇和挫折时,不能积极应对,只知从网络中求得解脱,久而久之易造成思维方式异化,人际关系紧张。

第四,互联网使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荒废学业。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时间被挤占,造成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趋利避害,正确引导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网络只是一个各种信息的载体,利弊的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它就会成为一个汲取知识的大海。只要社会、家长、学校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就能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上网的利与弊作文 篇4

电脑是21世纪很先进的科技产品,很多人都喜欢它。每当我上学的时候,都会听到许多同学在讨论网络上的游戏。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电脑也一样。可是往往有许多人只记得电脑的好处,而忽略了的它的坏处。

电脑有许许多多的坏处,比如:很多人经常长时间玩电脑而导致近视。我们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新闻:有一个小男孩由于长时间玩电脑,而沉浸在电脑的游戏世界里。他以为自己是超人,可以飞翔,他就从高楼往下跳。就这样,一个小男孩因为玩电脑白白送上自己的性命。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所以说电脑真是害人不浅啊!

电脑既然有坏的一面,当然也有好的一面。电脑可以帮助我们查找学习资料,还可以在我们有太大学习压力的时候,让我们放松一下。我听同学讲过这样的一个新闻:有一个男孩在网络上看见一个女孩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他的努力,成功地挽救了那个女孩的生命。当然,网络也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的新闻,还可以让我们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电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那我们究竟该不该上网呢?

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 篇5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补充:

上网的利与弊作文550字 篇6

在现在的生活中,上网对于我们来说他并不陌生,它可以让我们尽情的遨游其中,他有善有恶。

上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它能使我们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一下,使我们心情愉快。在毕业时同学们分别了在网上聊天会话,就如同在自己的身边一样。在网上写作文那更是简单无需浪费纸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了解课外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我一般都在网上搜到的,它的速度快更全面。但它也存在这错误的信息,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求助于网友他们答得更是五花八门,对错都有,有对也有错,那么这就存在着网络文化有利也有弊。在网上我们可以更快的知道新闻。

网络是中性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危害于社会如今网络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胆他其中的利与弊我们则更不能忽略。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它脱离了现实生活。虚拟世界的那些特点让同学们整日沉溺于虚幻的世界当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当中,他们整日的玩游戏,无心学习,耽误学业。给家长带来了无尽的悲痛,更有一些不良信息,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如果长时间玩电脑会造成视力下降的问题。上网的人很多,可部分人受到了不良影响这就关于到了人自身的素质与意志。只要我们学会拒绝不食诱惑,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影响。

世界万物都是相铺而成的,有好处同样也有坏处,利,弊相对立就看我们如何处理。利大于弊反之就会弊大于利,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真正帮助我们。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篇7

隐性采访, 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 通过偷拍、偷录或隐瞒记者身份等方式, 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一般说来, 隐性采访是在常规的显性采访不奏效的情况下采用的, 借助隐性采访可以减少采访过程中的障碍和干扰, 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可以更加清晰地洞悉是非曲直。比如, 央视“江西高考替考案”“金华火腿”“地沟油”事件等都是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 为我们揭开了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同时也鞭挞了当地一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 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当然, 隐性采访并不是无限度的, 而应该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这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注意的。

2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分析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 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 隐性采访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也存在一些弊端。

2.1 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隐性采访的核心就是让被访者尽可能地表现出日常状态, 使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 带有画面的隐性摄像则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这能够更加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 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更具有显性采访达不到的效果。比如, 黑龙江电视台的《真相》栏目记者曾经曝光过一家餐馆使用地沟油的事件, 记者就是以服务生的身份潜入到这家饭店, 经过几天的暗访, 终于掌握了这家饭店收取、使用地沟油的证据, 并且曝光了餐馆使用自来水勾兑色素香精制作果汁的事实, 并偷偷录了像。至此, 这家餐馆的丑恶行径被完全揭露开来, 受到了法律严惩。可见, 如果不是采用这种隐性采访的方式, 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获得真相, 也就难以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此外, 隐性采访还是显性采访的有效补充, 是满足大众知情权和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比如, 今年广受社会关注的“江西高考替考案”就是隐性采访的典型案例, 通过记者的隐性采访, 我们了解到了令人震惊的高考替考的各项流程, 我们讶异和指责在高考如此庄重的场合下部分不法分子的“狸猫换太子”之举如此猖狂。因此, 隐性采访可以深入挖掘更多的客观的新闻素材, 可以避开一些戏剧化的虚假陈述, 最大限度的还原事实真相, 将真相曝光于大众舆论中, 利于实现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同时还可以为执法部门提供第一手证据资料, 甚至可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有力证据。

2.2 隐性采访的弊端

隐性采访的弊端可以从新闻工作者、被访者、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对于新闻工作者, 隐性采访本来作为一种公开采访的补充形式, 但在现实社会中, 部分新闻工作者将窥探别人隐私作为乐趣, 不顾道德与法律打着隐性采访的幌子肆意暗访, 甚至以此作为不良收入的来源, 这就容易滋生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

对于被访者而言, 隐性采访容易侵犯被访者的人身权利, 如果记者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 就容易在隐性采访中侵犯他人或企业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基本权利, 甚至产生与被访者的经济纠纷。因此, 在隐性采访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谨慎行使。

对于社会而言, 隐性采访的存在容易导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防备心理的加深, 人们之间的相处都带着面具, 那么,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诚信危机。隐性采访其实是“以隐窥隐”, 即用隐蔽的方式窥探别人的隐私, 这是当前偷窥文化膨胀的一大原因。

3 对于隐性采访的理性思考

当前, 我国尚未明确制定专门的新闻法, 隐性采访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尤其是涉及到普遍的社会价值、重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人物等时, 隐性采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件的真实情况, 如一些贩假造假问题、乱收费问题、坑蒙拐骗问题等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 因为如果使用显性采访, 根本达不到效果。但是, 隐性采访也有很多弊端, 并且涉及到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隐性采访应当给予严格控制, 非重大新闻事件、非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非经领导批准、非公开场合发生的、非监督公务行为一律不允许使用隐性采访的手段。

此外,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就说明, 现阶段我国还是不提倡隐性采访的, 隐性采访还应该是有所约束的。因此, 在使用隐性采访时, 记者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同时要提高媒体领导和记者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加强行业自律, 引导隐性采访健康有序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隐性采访作为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 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作为新闻工作者, 我们要正确认识隐性采访的利弊, 学会理性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秉承为社会服务的从业理念, 谨慎运用隐性采访。

参考文献

[1]韩冬.电视隐性采访的原则和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7) :84-85.

[2]赵亮.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浅谈隐性采访与培养新闻采编策略[J].新闻传播, 2015 (13) :107, 109.

喝咖啡的利与弊 篇8

既然咖啡的好处这么多,是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呢?

喝咖啡不是越多越好,还是应讲究科学地饮用。喝咖啡对一般人的健康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对于特定的一类人群,比如说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喝咖啡则是不适合的。因为咖啡喝多了以后,这些患者会产生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焦躁不安、出虚汗等现象。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喝5杯或更多咖啡,其患心脏病的几率比不喝者高2倍,且嗜咖啡年限越长,饮量越多,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越大。有研究者通过对858位45~69岁首次患心肌梗死的人和同样人数从未患过心肌梗死的人的调查证明,每天喝5杯以上咖啡者患病的危险增加了70%。而且,咖啡喝多了还会降低受孕率。

所以,要提醒那些特别爱喝咖啡的身体健康的女人,你在享受咖啡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科学地饮用,以避免它的一些不利影响。如果要想让咖啡起到良好的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不能忽视的。

首先,喝咖啡要适量,并且浓度不要过高。一般来讲,我们每天喝入的咖啡不要超过50克。

很多人在喝咖啡的时候喜欢加一些牛奶,其实,这样做是不太合适的。最好不要把咖啡与牛奶调和饮用。如果实在要加入一些东西才能饮用时,那么,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要用植脂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咖啡伴侣,或者用炼乳来代替。因为牛奶里面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特别是钙质的含量非常高。但是,奶和咖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咖啡的主要成分咖啡碱就会吸附牛奶里面的矿物质和钙。这样,人们在饮用时,就会影响钙质的吸收了。但对于近些年人们所说的喝咖啡会造成钙流失这个问题,在国际医学界目前还没有定论,在国内也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

此外,咖啡一般饮后约一个小时就会起作用,而它作用于人体的时间一般可维持4~5个小时,如果你想在一天内精力充沛的话,饮用咖啡的时间应在上午9~10点,或者是下午2~3点。这样你既可以享受到咖啡带给你的好处,又不会因此而影响睡眠。

(摘自凤凰出版社《生活中不可不知的2000个健康常识》 编著:夏于全 等)

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作文 篇9

我认为,上网并不是只有坏处,还有许多的好处。因此,我们并不是不可以上网,而是上网时间要稍微的短一些,尽量不要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这段时间玩,否则会影响学习。

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我方认为上网的好处有许许多多,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玩游戏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要不断的求新,赢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

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大脑缺氧,从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近视。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沉溺网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

上网的利与弊优秀作文600字 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网也遍及各地,特别是针对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现在是中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

网上信息量大,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网上信息质量高,可以和最好的教师学习,可以学到不少新知识。在网上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带着我们走向知识的海洋。上网自由灵活,随时可以开机学习,可以与远方的朋友在网上交流,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有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可以通过网上聊天,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在网上可以查到你想得到的知识,这些都是上网对我们的利。

从另一方面来说,上网也对中学生有害的一面。近年来不知有多少中学生因上网而辍学在家,或者走上打工仔的道路,中学生也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轻的,影响学习成绩,对眼睛也有很大伤害。重的,有的沉迷于游戏中,坐在那甚至几天几夜不回家。使大脑里充满游戏,最后成了一个疯子,或者跳楼了,这就是上网的弊。

燃油补贴的利与弊 篇11

由于飙升的国际价格和固定的国内价格之间的差距扩大,因此补贴的差距也在扩大。事实上,现在预算压力正迫使一些国家政府提高价格。 5月24日,印尼将燃油价格提高了30%左右。这是自2005年以来首次提高油价。但即便这样,印尼的汽油仍是非常便宜,仅每升65美分。更加昂贵的石油很可能将通货膨胀率从9%提高至12%。但若不提高油價,今年政府的补贴帐单金额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个数字令人震惊。5月中旬,中国台湾地区也将汽油价格提高了13%,斯里兰卡则提高了24%。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燃料补贴金额最高的国家之一,估计今年高达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据《经济学家》跟踪调查,通过抑制汽油价格,现在马来西亚的通货膨胀率在所有32个新兴经济体中最低。但据预计,马来西亚政府将允许油价上涨,以遏制其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

从理论上讲,原油价格的上涨应该可以降低全球的需求。但如果国内价格设有上限,那么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大量消耗石油,推动世界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去年世界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全都要归因于新兴经济体——因为在富裕的国家,石油需求下降了。不过,除非中国和印度也提高油价,否则近期的油价上涨,不会对全球石油消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印度的国有石油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损失,因为他们被迫以低于成本的固定价格出售燃油。其实,印度的汽油价格其实比美国略高,因为印度的汽车驾驶者支付的燃油税要高得多,但柴油价格比美国便宜约40%。印度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给予石油企业部分补偿——这一计策使政府得以取消燃油补贴。以今天的价格计算,今年总的补贴(包括石油企业的全部损失)可能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3%。据摩根士丹利估计,印度政府的总的预算赤字(包括中央、州政府以及所有预算以外项目)是本财政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9%。由于明年五月份政府将进行选举,因而不愿意大幅提高燃油价格。人们认为,印度政府在考虑,一方面适度提高价格,另一方面削减消费税。

2008年年初,中国驾车者支付的汽油价格与美国人大致相同。自那以来,美国的油品零售价已跃升了33%,而中国的油价一直保持稳定,其国有独资炼油厂的损失不断增加。据设在北京的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Dragonomics)称,在6月20日油价提升前,中国柴油零售价低于美国40%。为了减少损失,石油企业已减少供应,从而造成一些油站供应短缺。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不得不考虑提高油价。虽然中国的石油补贴不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预算盈余和小额公共债务意味着政府可以负担得起巨额补贴,但保持低油价的时间越长,混乱的价格信号就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篇12

一、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

(一) 经济效益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

消费带动生产, 媒介拥有大批的受众, 就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新闻娱乐化适应了媒体企业化经营之路, 带动了大量的投资和广告, 推动了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如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和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以充足的新闻资讯、有用的新闻及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形式赢得了市场。《有报天天读》开播后半年收视率就杀入凤凰卫视栏目前三名, 被《新周刊》评为“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的“年度电视节目奖”。

(二) 适应受众地位变化要求

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受众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 而是有选择地主动筛选信息。新闻娱乐化准确把握受众的定位使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有愉悦的感受, 增加了受众生活的趣味性, 真正实现了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例如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多少天下事, 尽付笑谈中”的节目定位, 利用轻松的谈话气氛给受众带来愉悦的感受, 促使受众主动去思考新闻话题。

(三) 培养受众的民主意识, 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以往受众对严肃的政治新闻等硬新闻总是避而远之, 具有政治冷漠感, 政治参与性不强。新闻娱乐化通过对硬新闻软化, 不仅提高了受众对硬新闻的关注度, 同时也为民众互动、参与政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例如中央台的《大家看法》栏目通过新闻互动, 在场的观众各抒己见, 台下的观众也可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发表看法, 形成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新闻娱乐化的消极意义

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 新闻娱乐化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理由, 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新闻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 过分追逐经济利益弱化媒体责任

在新闻娱乐化过程中, 对硬新闻的过度软化降低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进而削弱了媒体自身的竞争力, 阻碍媒体的发展。而且作为媒体支柱的重点报道减少, 使媒体的竞争力也随即下降。由于过分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 其他功能的发挥受限, 使新闻的功能本末倒置。新闻报道质量的下滑也体现出媒体责任感和媒体记者职业道德修养的下降。

(二) 对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新闻娱乐化使一些原本严肃的新闻内容肤浅庸俗, 对受众产生不良的导向。另外, 新闻软化不当带来的不良信息会给受众造成不良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一些未成年人的影响更为深远。例如新闻报道对凶杀和暴力新闻的不当报道会误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判断, 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三) 新闻专业理念受到冲击

新闻的娱乐化中一些炒作新闻的做法不仅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也破坏了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随着网络的普及, 一些人利用网络工具炒作新闻, 违背了新闻发展规律。如“周老虎事件”、“纸馅包子事件”等假新闻不仅违背了新闻原则, 也让受众对新闻媒体产生质疑, 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积极应对新闻娱乐化的措施

(一) 完善相关法律措施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在市场经济中应运而生的, 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新闻行业。同时, 新闻行业自身也应完善相关的行业章程和公约进行自我约束。例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就是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法律约束。

(二) 媒体端正社会角色定位, 增强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不仅是社会的守望者, 对社会环境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而且它还是新闻信息的把关人, 起到信息筛选的作用。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媒体应加强行业自律, 端正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例如《南方周末》坚持内容至上的理念, 发挥大众舆论监督的职责, 在广大的受众中享有良好的信誉。

(三) 积极发挥受众监督作用

受众的反馈是对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及形式的最有效的监督, 而且还可以促使新闻媒体自我改进,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例如现在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视电台、新闻网站, 都会在栏目中给出多种的联系方式, 邮箱、电话、QQ等。这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 受众的媒介接触比以前更为广泛, 自主选择性也大大提高。受众监督有效地促进了媒体的发展。

(四) 坚持新闻原则, 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

上网对小学生的利与弊辩论会 篇13

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小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我方坚信: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讲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而网络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有具备的。

3.现实性。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网页,从四年级开始,学校就开设了信息课,如果上网不好,学校会这样做吗?学校建立电脑教室,普及网络知识,推动小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势在必行了。网络的弊端: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下,基本具备了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我相信,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第一、可以开阔视野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业 第五、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只是表面现象,只是一叶障目,邓小平爷爷也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作为新出现的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既然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应该利用它去收集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拒绝网络是不对的。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文明上网,让网络为我们的成长服务不是更好吗。玩电脑游戏时,手脑并用,锻炼大脑的技能;讲究战略战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获得胜利,增加成就感。在虚拟的世界,自由自在,能在学习之余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在现实生活中,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这位同学,不知道你明不明白,网络是一种使用工具而已, 用健康的心态上网可以增长见识,放松心情,上网可以查资料,听音乐,聊天,能完善自己的性格,丰富业余生活,决不能把它当作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更不能沉迷于此,不能象你说的那样,天天上网,一上网就是几个小时,那毕经是少数人。按照你的推理,因为有交通事故发生,就不要有人在道路上开车了,大家也不要上街走动了。

上网本来就是为人们学习而创造的。上网不仅让我们开扩视野,增长知识,放松精神,还能让我们交到更多朋友。我不否认有些人上网入迷,造成一些悲惨的事,但只是少数而已。我们不能以小见大,要从事物的根本看问题。世界上那么多人上网,大部分人是用来做自己的事业,如果上网弊大于利的话,那么不是天天发生惨案,但我们都只见到几件事而已。毕竟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在网络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是必要的,况且,在平日的紧张学习中神经一直紧绷着,上网有限制地玩游戏是有助于大家放松自己的,现在的学习不仅要上课认真听讲,还要在课后多看,上网就可帮助大家多看些资料,当然那要是正确的.当然,网络也只能是大家的一种使用工具而已,决不能把它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更不能沉迷于此,上网也必须是以健康的心态开对待,要有限制。且上网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放松心情,上网可以查资料,听音乐,看电影,聊天,能完善自己的性格,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只要有限制,利就会大于弊。

同时上网本来就是为人们方便,虽然游戏可以让一些学生上瘾,但是,只要自己有毅力这些诱惑是没用的。上网还可以让我们的见识更广,认识更多,也可以让我们交更多的朋友,这是我们公认的。

据调查显示,在3000多万的中国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就达600万。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4%的中小学生有上网经历。面对纷繁的网络世界,作为家长应当冷静地分析孩子上网的利与弊,这当是父母对待孩子上网问题的基本态度。

网络让孩子们接触到了多元的文化,有利于他们形成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培养了孩子们的全球眼光。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从而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

网络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一个便捷而有效的途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想适应形势的要求,就必须了解、掌握大量的信息,如果仅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这一要求,而上网正弥补了这一不足。上网不仅能够使孩子们学习网络技能和知识,更能使他们学到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而又应当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网络使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了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大量丰富的网络信息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鉴别力和欣赏力,而且对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都有极大帮助。而上网本身,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操作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上网的利与弊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次性用品利弊访谈”主题活动,在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采访调查了解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访谈中对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一、活动实施

1、活动一:

师: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走进绿色生活》的主题活动,同学们从身边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确定了要研究的问题是“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有关一次性用品的资料,对一次性用品有一定的了解,哪个小组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指名2――3组汇报)

2、活动二:

师:有些同学得到的资料是通过向别人访谈得到的。这种通过访谈交流从而获取信息,是一种非常好的、简单易行的调查方法。今天,我们不妨就“一次性用品利与弊”的话题开展一次访谈活动。同学们说好不好。(出示课题)师:大家都在电视里看过记者采访,看起来很轻松,实际上记者们在采访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同学们想一想采访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师:上个学期五年级的同学也就是现在的六年级同学,也开展了“一次性用品利与弊访谈”活动。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一起开展活动。大家欢不欢迎呀?相信有他们的指导和参与,今天的这节课一定更精彩。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对关于访谈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大家。

师:大哥哥们的建议很好,采访时提出的问题很关键,小组同学针对“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来设计一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做好记录。

(小组讨论设计问题)

3、活动三:

师:我们了解了采访的要求,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正好可以试一试、练一练,了解老师和同学们对一次性用品的看法。六年级的同学请你们做小指导员,跟着五年级的同学一起去活动,好吗。

(各小组现场进行采访)

4、活动四: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访谈活动开展得很热烈。谁来说说采访的收 师:在采访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什么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师:大家认为这次的访谈活动开展得怎样呢,(自评)小指导老师你们认为如何?请现场听课的老师们也来评一评。

二、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只是尝试着在课堂上进行访谈。同学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去访谈了解,向人们宣传绿色环保。更好的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

简析网络英语的利与弊 篇15

1.1 对于传统英语

1.1.1 网络英语的出现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惯用词和惯用句型

在网络中, 网民在聊天室、留言版、电子邮件、网络购物和网络游戏等五大方面都有其常使用的网络英文。在网络聊天室中, 经常会遇到“??? (怎么了?不懂) ”, “Op me (升我当主持人) ”, “My computer was down. (我的电脑死机了) ”等等。在写电子邮件时, 经常见到“Please find a file attached to this e-mail. (请看这封电子邮件的附件) ”等等句型。

(2) 首字母缩写

在网络聊天时, 为了缩短打字的时间, 经常会将一些讲话中常用的句子或短语只取句中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打出, 这就是“首字母缩写”。例如:“afa Ict (as far as I can tell就我所知) ”, “bbiam (be back in a minute我马上回来) ”, “btw (by the way顺便一提) ”等等。

(3) 表情符号

网络上的沟通, 大多是通过键盘打字来传递彼此的想法、感觉、心意等等, 彼此的表情更借由键盘上的符号组合来表现, 并在字里行间传送着。表情符号的使用丰富了语言本身, 达到了更好的沟通。例如:“:) (happy快乐;高兴) ”, “;) (winking/joking眨眼睛;开玩笑) ”, “:P (funny很好玩;很好笑) ”等等。

(4) 缩简词

为了缩短打字所花的时间, 网络上也出现了缩简词———只取原词的一部分, 或是取其音, 保留其原意而衍生出来的词。例如:“cuz (because因为) ”, “u you”, “sup?What’s up? (你好吗?最近如何?) ”等等。

这四个方面的出现, 发展和普及丰富了传统英语的词汇, 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欢迎。

1.1.2 网络英语的出现扩大了英语的影响力

尽管英语在网络上没有官方给予的正式的地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是全球网络上最为通用的语言。英语地位的由来简单地说是由于说英语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在全球的影响力所导致的。英语的这种强势在网络这样的全球虚拟空间里也得以体现。据俄罗斯媒体报道, 美国因特网检测公司“网器” (netcraft) 2008年2月28日宣布, 截止2月底, 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超过1.6亿, 达到162662053。这其中大约70%以上的都是以英语作为网页语言。网络英语借着网络这个平台, 使得传统英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2 对于其他语种

网络英语的出现丰富了其他语种的词汇和用法, 例如就汉语而言,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词汇

网络语言衍生于无比宽广的虚拟空间, 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表达, 不受传统书面语的约束, 只要不影响交流, 可以任意发挥想象, 标新立异。例如:网络英语里的“e-mail”, 翻译成汉语为“伊妹儿”。又如英语里的“faint”, 翻译成汉语为“晕”。这些新词的出现或是新用法的出现都丰富了汉语词汇本身, 被中国的网民所接受, 并广泛使用。

(2) 词性

网络英语对于汉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词汇。语言作为一个系统, 各个层面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上使用的汉语在网络英语的影响下出现不同于传统汉语用法的词性的改变。比如:名词作动词, 例如:你可以“谷歌”信息。“谷歌”是英语“Google”的中文翻译, 是个名词。众所周知, “Google”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很明显, 在上面的例子中, “谷歌”已经被当作动词, 表示用“谷歌”去搜索。

2. 负面影响

2.1 对于传统英语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使得传统英语的用法越来越不规范,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电子邮件逐渐地代替了传统的书信往来。在英语的发源地——英国, 其语法教师开始担心下一代的英语水平会受到不规范的电子邮件语言的严重影响。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全英5到11岁的儿童在使用电子邮件时发明了一些新的速写词汇和符号, 并且数量越来越多, 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 而这些新词令成年人根本无法识别。比如, 孩子们用“4”代替“for”, “2”代替“to”, “n”代替“and”, “Oh, I see”变成了“OIC”, 而“See you tomorrow”变成了“cu2morrow”。英国语文教师认为, 这些电子邮件的新速写形式给教师改善学生语文能力的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据统计, 去年全英只有54%的11岁学生在文法与写作考试中及格。英语老师们认为, 孩子们进行交流方式的革新在改变着传统的语言, 这十分危险。

2.2 对于其他语种

2.2.1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和发展威胁到了其他语种

在虚拟世界中, 网络跨国界的传播方式和无处不在的渗透效应, 早就引发过诸如英语大肆入侵, 导致别国语言纯洁性受损的类似文化方面的讨论。不久前, 沙特阿拉伯也宣布, 将与德国联合开发阿拉伯语网上搜索引擎SAWAFI, 以刺激阿拉伯语网页的发展, 对抗Google、MSN等业内巨头。有关专家认为, 其背景在于, “目前阿拉伯语的网页数量只占所有网页总数的0.2%, 而目前大约有65%的阿拉伯网民不懂英语, 无法阅读占网页总数70%以上的英语网页内容”。放眼国内, 百度很早就将自己定位于“更懂中文”, 以此来对抗国际巨头。今年年初至今, 百度陆续推出了“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历代文化典籍的国学搜索服务”, “开放式中文百科全书服务”等, 更加强化了借由文化牌来赢得市场的策略。

2.2.2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和发展也使得其他语种的表达越来越不规范

例如就汉语而言:在一篇中学生写的文章中, 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今天在英语演讲PK中, 偶战胜了张mm, 开心到FT......”你能读懂这样的句子吗?PK, mm, FT, 这些网络流行词汇, 现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人将网络英语称为21世纪的“洋泾浜”。有这样的一些常见的洋泾浜语言:where where哪里哪里;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人山人海;double horse double tiger马马虎虎;seven up eight down七上八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看到这些翻译真是让我们忍俊不禁。这样的英语翻译完全是生搬硬套, 完全是改变了中文的意思。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样的翻译非常有趣, 并广泛地使用。长此以往, 必将使汉语的表达越来越不规范。

3. 结语

网络英语的出现和普及丰富了传统英语本身, 扩大了英语在全球的影响力, 丰富了其他语种的用法, 但是其又使得传统英语和其他语种的用法越来越不规范, 并且威胁到了其他语种的运用和发展。如何来正视网络英语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将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爱平.网络英语构词解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04) .

[2]毕研韬.网上英语聊天的词汇特色[J].英语通, 2000, (2) :21-24.

[3]郭力.网络英语词汇大揭秘[J].大学英语, 2001, (9) .

[4]张锜.IT时代新新美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屠国元.网络英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汇佳中学创卫活动开幕式主持词下一篇:创新思想观念推动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