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纳入高考的利与弊

2024-06-19

体育纳入高考的利与弊(精选6篇)

体育纳入高考的利与弊 篇1

体育纳入高考是在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教育部、体育总局、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一条是“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由此可见,体育科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当然,由于体育科目不同于一般普通文化科目,它有自身的复杂性。在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的同时,也要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无法律政策的前提下,要想让体育科目更好的在高考成绩中发挥作用,必须认识其有利方面和弊端问题。

1 体育纳入高考的益处

1 . 1 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 缓解心理压力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评优的唯一标准。如果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中,在高考中增加体育成绩,那么学生就会为了提高高考成绩,把体育科目当作重要学科对待,进而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那么小胖墩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另外参加体育锻炼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时,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充分释放,比如:围操场快跑和呐喊,或者把心理压力应用在体育器械上,通过击打体育器械把心理压力转移。

1 . 2 有利于提高体育学科的重视度

现在的体育课由于学校没有严格项目训练要求与原则,大多数学生都把体育课当成一种娱乐课,对体育课的重视性不高。许多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上体育课,不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如果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中,体育成绩差影响高考成绩。那么,学校、家长、学生就会转变对体育科目的看法,不再认为是一种娱乐课,而是把它跟语、数、外等必考科目看作影响高考成绩的必不可少的科目。

1 . 3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地位, 增加体育类人才就业率

在升学制度下,把体育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必考科目同等分值,学生为了提高高考成绩,跟随体育老师认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把紧张的时间挤出一部分用于身体锻炼。体育老师作为教育者,必然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会相应的提高。由于高考成绩的指引,学生参加运动的次数增多、人次增多,从而需要有大量体育工作者为其作相关的指导与教导。部分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又想提高体育成绩的学生会选择参加体育兴趣班、专项培训班、技能水平提高班等,为保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体育局和教育局要不断培养和及时向相关学校单位速送大量体育类专业人才,这样不但增加了很多体育类人才的择业途径还必然会增加体育工作者的就业率,缓解体育就业压力。

1 . 4 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

体育高考成绩的评定标准是根据大多数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标准制定的,在政策出台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科目进行学习与锻炼。在专业老师指导的同时,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并了解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知识及要求;积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包括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课外的任务);坚持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的安排,克服学习的中种种困难,努力坚持锻炼,在高考体育考试中夺得高分也就不再只是个“传闻”了。对于考生家长而言,不但提高了孩子的体育考试成绩,提高了孩子的升学率而且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得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孩子身体健康和学有所获的双丰收是每个家长的都期盼的,也是每个家长最大的心愿,也是学校培育的新一代的有用人才目标。

1 . 5 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器械利用率

中国很多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很多人认为学校的体育器材缺乏时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但放眼望去学校的操场,很多体育器材都变成了操场上的“花瓶”,学生甚至不知道器材的名称,更不用说他们是否还了解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作用。尤其是某些看似很复杂的体育器材,学生几乎不会进行锻炼,即便是有人接触到,也会错误的当成是自己理所当然想象的玩具。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后,在高考成绩的引诱强逼下学生不得不参加体育锻炼,老师就必须把哪些所谓的“危险器材”的使用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更多的体育器械。出于新奇、新鲜,老师和学生锻炼的兴趣高涨,体育器材就会被经常利用,从而提高学校体育器械的利用率。操场上的器材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被学上冷落而当作“花瓶”。

1 . 6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中国学生体质下降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少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下才会进行体育锻炼,课余时间,他们宁愿三五成群在一起打闹也不会主动参与到某项体育运动中来。再次体现了学生爱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现象。没有学校的要求,没有老师的带领指导,学生不会自愿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即使有那么几个对体育运动的项目稍微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不能持续很久,在大多数不爱运动的同学的影响下,他们渐渐地淡忘了自己仅有的一点体育兴趣。校园里愿意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寥寥无几。一旦体育被纳入到高考中,那么学校的领导会积极重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重要性,将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了学生的健康和高考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只要领导强烈要求的,校园里的将会处处出现体育锻炼者的身影,处处充满学生们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欢声笑语。学校搞学生运动会,教职工运动会频率也挺高,老师的身体素质也很重要。全校上下都动起来,学校形成一股体育锻炼的热潮,影响学生、老师,甚至家长。

1 . 7 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善

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校中都有体育课程,但是却没能改变学生身体素质普遍积弱的态势,反而出现每况愈下的现象。这种差异的形成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不均衡导致的,体育课所占课程比例太少,课程教学方法有所欠缺,没有重视体育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以致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把体育纳入高考这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过往的教学方法既然效果不大,就应该改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

2 体育纳入高考的弊端

2 . 1 校园场地资源不足

当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后,在高考中,为了不在体育科目方面成绩落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加体育运动热情强烈,校园里出现积极运动的景象。很多学校的校园占地面积固定,能够容纳的体育器械也是有一定数量的。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锻炼时,校园场地体育器械数量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高年级的学生霸占体育器械的坏现象也随之而来,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出项一系列的矛盾,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及秩序。

2 . 2 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资源具有最大的普惠性。有些学生虽然身体很好,但就是跳不高、跑不快;还有些学生天生体质较差,体弱多病。这些都不是他们的错,如果因此影响他们上大学,显示失之公平与合理。一个考生身体素质再差,哪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依然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享受这一项公共服务。

2 . 3 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高中学习期间本来就是学生学习最累的阶段,每天的作业量繁重,还有接踵而来的各种学业考试,在承受了语、数、外和(文)理总的压力下还要接受体育的考试,对考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现在的学生一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6 h,早晚自习每天都上,周末各种学习辅导班在向他们招手。学生很难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果在进行锻炼过程中受伤了(如崴脚或者骨折),不仅影响锻炼更影响学习及考试成绩。

2 . 4 引发新的体育应试

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其目的是在中国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的今天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然而即使将体育纳入高考后,体育考试项目内容也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不在高考这一大的指挥棒下落后,就会产生体育应试训练,高考体育考什么项目就会只锻炼这类体育项目,对其他体育类项目弃而远之。

2 . 5 容易产生“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

考虑到学业负担沉重,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测试时,很可能放学生一码,不会动真格。在他们考试过程中对于某些身体素质弱的学生给他们按照及格成绩进行处理,收取学生们的“好处费”进行改成绩,虽然有严格的监管制度,但是这种现象也是容易会出现的。久而久之,如果教育部门不去治理,这种现象会被大多数学生掌握,那么虽然将体育纳入高考中,也不会有很多学生抽出时间进行锻炼,而是考试时用金钱贿赂监考人员。最后远离体育纳入高考的真正目的意义了。在此前的高考加分操作中,体育特长加分是加分腐败高发地,让人担心体育纳入高考会产生弄虚作假的现象。

3 结语

体育纳入高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解决我国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少;身材越来越高,跑的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的等一系列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现象。体育纳入高考既有益处也有弊端,因此,在制度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其全面性。现阶段,由于没有认清体育在中小学的重要地位,原有的体育课程安排不断被侵蚀。在此观念下,即便上级部门制定再多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素质也是于事无补。

体育纳入高考的利与弊 篇2

1 体育纳入高考的利

1.1 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养成平时锻炼习惯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逐步买入小康生活, 但青少年学生体质却每况愈下, 教育部硬性规定青少年每天学习过程中至少锻炼一小时, 但这一小时很多学校都没有引起重视。在2008年推行的体育课新课程改革中, 最引人瞩目的一项变化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取代了原先的“达标”。按理说, 随着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的上升, 各项体育测试的标准也该同步提高。但恰恰相反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相关资料显示:在2000年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中, 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素质同比1995年均有所下降。而2010年年初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数据管理中心, 公布的一组最新体质报告显示, 较之2000年, 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再次下降。通过以上数据如果按照以前“老达标”标准, 能达到优秀的人屈指可数, 1979年试点, 推广到现在初中毕业升高中的体育中考, 对体育纳入高考制度改革的鲜明的例子。实践证明, 通过近几十年的实施中考体育, 从最开始的难以接受到现在社会各界已经不同程度的接受, 学校也为推进学生身体素质给予工作上的大力支持配合。家长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高度评价, 认为体育考试调动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同时引起了家庭对孩子健康的重视。

1.2 促进体育学科, 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是由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决定的。它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然后, 随着高考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的, 高中阶段体育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到高三阶段学校、学生、家长又参与了好多体育活动, 时间都被学习所占用, 作为不是高考科目的体育课被边缘化, 学校、学生、家长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在高考中增设体育课目才会引起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校体育的真正重视, 才会加大学校体育资金的投入, 改善体育设施, 保证体育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体育地位高了, 大家对它的重视度高了, 这才真正有利于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3 提升体育教师, 体育工作者的地位

体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 学习中养成运动习惯, 掌握运动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体育教师起到关键的作用。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培养人的劳动, 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艺术性的劳动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还在于既要动脑, 又要动体;既要有理论, 又要会实践。因此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劳动[3]。而恰恰相反在某些学校中体育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 在学生和其他学科教师眼里, 体育教师最清闲。体育老师的职业地位如此, 又有多少体育老师能潜心教学。归根到底, 学校体育的地位牵扯着学科的未来, 牵扯着学生的体质是否健康到足以支持跑完整个人生赛程, 因此提升学校体育地位从长远来看是着眼于学生体质水平的提升[4]。所以, 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必然提升体育教师, 体育工作者的地位。

2 体育纳入高考的弊端

2.1 增加了学生, 家长的负担

目前, 初中体育考试已成了学生的负担, 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与竞争, 分数的高低成为学生最在乎的事。然而高分背后是拼命地读书和大量的作业, 每天学习时间安排的满满的, 学生减负这件事年年喊, 月月喊, 就是减不下来, 因为高考的竞争机制没有改变。现在, 如果再加上一条体育成绩的竞争, 岂不是更加严酷, 体育纳入高考体系无疑是“学生又多了一份负担, 家长却多了两份负担”家长在兼顾学习的同时, 又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花费金钱以此来提高体育成绩。

2.2 体育测试的公正性

体育测试的公正性又包含三个方面: (1) 学生的先天身体条件有差异, 不是每个人都有运动能力与特长的, 如果注重考全面, 对于这些先天体质较差或有残疾的学生来讲视为不公平的举措。 (2) 体育考试必须制定详细的考核方式与分值, 不能形式化。如:分值之差对于学校、学生、家长不能引起重视, 更不能促进青少年因为考试而加强体育锻炼。但高考是一分之差就能与自己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 所以大家也不愿意放弃, 从而形成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现象。 (3) 执行相关部门如何保证测试的公正性。众所周知, 体育在高考加分项目中较为典型, 然而一些比赛不规范、证书严重水分等问题, 测试过程中在利益、权势、金钱的交易下肯定存在违纪, 违规操作行为。这也是将体育纳入高考令人担忧的, 如果考试不公开、透明, 极有可能出现腐败行为[5]。

2.3 受地域、场地、体育器材等的影响

体育高考不同一般的文化知识考试, 会受到地域、场地、气候、器材、裁判尺度的掌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6], 每个省不可能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测试, 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 学校设施设备落后的偏远山区, 从而体育测试的精准度不能很好的把握, 但是高考所面向的是全国升学考试, 存在着各省、各地区、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中考所面临的是, 所在地区之内的升学竞争。地域、场地、器材等较好的发达城市相对就要占优势一些。这样必将影响现行高考的公平性。同时对于借读生和非应届毕业生的考试安排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探索的。

2.4 谨防“应试体育”的发生

一旦将体育纳入高考成绩考核, 假如增强学生体育素质的初衷转变为增加升学的筹码, 让学校、老师和学生开始注意体育锻炼, 学校也可能会把体育课还给孩子们。可是, 初衷上的善意无法等同于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进了高考评价体系之后的体育, 难免变味。我国应试教育足够强大, 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评价体系, 很可能让体育成为另外一项高考科目, 达到高考中规定的成绩便成了体育课的唯一目的。高中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无论学生是否接受和喜欢, 都要被迫的进行练习, 这与目前在高中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相矛盾,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在体育学业水平达标之后, 体育可能还会被淡化。因此有理由担心“应试体育”的发生。

体育纳入高考体育的最终目的是抑制、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 我们要迈向体育强国并不是在竞技体育上取得优异成绩, 而是要让全民身体素质迈入强国, 一个国家的建设是需要体魄强健的人。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用高考促进人们的体育意识和习惯, 也是无奈之举, 但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必然存在有弊, 如何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需要各省根据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山东省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他们的探索, 将为我国其他省市起到示范与参考的作用, 也为我国将体育高考评价体系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办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 tp://ed u.qq.c om/a/20121029/000278.ht m.

[2]杨桦.建议体育为中高考必考科目与语数外同分值[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0731/17350198.html.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社, 1999.

[4]王金玲, 宋尽贤.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 2012, 19 (3) .

[5]熊丙奇.体育纳入高考要避免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EB/OL].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92/1326754880.htm.

体育装备高科技化的利与弊 篇3

1 体育装备科技化对体育运动发展的良性促进

在古代奥运会,由于参赛的运动员都是赤裸身体不着任何装备,比赛的项目、使用的场地、器械等都极为简单、朴素,加之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极为低下,所以科技对体育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但自进入现代奥运会以后,随着医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自然学科迅速发展,科技便开始在很大的范围内对体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促进新项目的诞生、建设开展项目所需的场馆设施、制造运动员的装备、为训练比赛实施监测、指导并提供科学的后勤保障等。

1.1 体育装备高科技化促进传统运动项目发展

在科技奥运模式下,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影响训练过程和竞赛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对人体训练前状态、训练时反映、训练后效应进行即时监测的运动医学器械;对运动员技术动作结构进行精确分析的APAS系统,对竞技状态作整体性评价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都对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如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训练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游泳水槽,在训练池中装备了完善的水下摄像系统,可以随时获得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的水下技术资料以及各种数据,为运动员的技术改进提供参考。

材料工艺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如网球、游泳、撑杆跳等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的激烈程度与竞技水平。利用新材料生产的比赛装备,质量更轻、功能更强、寿命更长。如美国SPEEDO泳装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研制开发了新型的泳衣材料,并制造了“快速皮肤”泳装,这种泳装可以极大地减少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从而提高游速。澳大利亚运动员索普就是穿着这种泳衣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撑杆跳高运动员使用的撑杆已经经历了木杆、竹竿、金属杆、玻璃纤维杆等4个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撑杆也发生着变化,使运动员的成绩大幅度提高。飞人刘易斯采用了为他专门制作的跑鞋,而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种跑鞋为了减少重量,采用了陶瓷制作的鞋钉,并具有“避震”“回输”能量的功能。这种跑鞋凝聚了生物力学、材料制造、工业设计、人体工程等学科的高科技技术。试想,如今以速度取胜的项目其成绩排名的先后往往相差不过百分之几秒,那么使用新装备带来的优势效应对比赛胜负的影响无疑是决定性的。

而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技术的影响下,新建设的运动场馆无论从使用的功能性、维护的便捷性、还是从美观性、安全性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如终点摄影计时技术与信息连接技术的联合使竞赛的评分与成绩汇总更为快速准确,体育场内的大型的电子记分屏与现场画面直播极大地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可以说,在高科技建设的运动场馆内,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挥得更好了,场内的观众更舒适了,维护的费用更低了,使用的寿命延长了。

可以预见,新材料、新制造技术的发展将为更加深入地研究体育科学提供可能,当然也会为运动员提供更先进、更安全、更可靠的运动器材、服装、场地,这将有助于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发挥运动水平,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更科学的健身产品。

1.2 体育装备科技化促进了新项目的诞生

在当今社会,体育是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体育强身健体、与人交流、展示个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对体育自然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希望参与的体育项目更富挑战性,在运动中获得更丰富、更刺激的体验。面对新任务,在传统体育项目捉襟见肘时,正是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利用材料技术的进步制造出新型的运动装备使得人们可以对原有项目进行改造甚至催生出全新的体育项目。如近年来流行的滚轴溜冰、滑板、山地自行车、蹦极等运动项目。新项目对运动技能、运动装备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时尚的元素,深受人们,特别是15~30岁青年群体的热爱。这些项目大多以极快的速度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传播,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也挑起了体育赞助商的浓厚兴趣,大有与已存在数百年、发展十分完善的传统项目平分天下之势。总体上看,科技在运动装备上的应用丰富了体育大家族的成员,为体育事业的繁荣,更为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体育装备科技化的负面影响

2.1 科技的进步缩短了场馆的实际使用寿命

在前面,我们提到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新材料的出现,使得体育场馆从功能、维护、外观、理论寿命等多方面得以提升。但另一方面,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大大缩短了新材料出现的周期。为了追求更新型材料带来的优势,已建设好的场馆可能原本计划使用50年,现在只使用了30年就被拆除重建。所以新材料的更替缩短了场馆的实际使用寿命,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2 体育装备科技化威胁了竞赛的公平性

运用科技成果制造新设施、新设备,以此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的支持,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比赛的竞技水平。但要获得高科技的设施与设备必须是以昂贵的支出为前提的。普通的运动员及俱乐部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体育装备科技化带来的优势总是被顶级的运动员及富有的俱乐部优先占有。凭借这些高科技的装备,运动员或俱乐部就能在比赛中有更好的表现,吸引更多球迷的关注、媒体的追捧与商家的赞助从而保证了俱乐部良好的财务状况。当俱乐部的老板手头有更多的资金时,就能买进更好的球员与更为先进的科技装备来创造更为优异的运动成绩。如此,对于富有的运动员与俱乐部而言,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对于体育装备科技化带来的优势如果不能被大多数运动参与者所共享,对于体育自身的发展却是非常不利的。人们参与比赛,是为了享受公平竞争获得胜利后的喜悦。人们观看比赛,是希望通过运动员的努力而使比赛结果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比赛结果利用金钱可以操控,体育运动将不再有生命力。

要实现科技化的体育装备被大多数人公平、均等地使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问题的本身是一个多方面利益冲突且不可调和的结果。各俱乐部的经营者深知观众是体育产品的消费者,观众付钱观看比赛,就是希望能看到高比分的比赛或创造新纪录的比赛,要使比赛精彩,就要为俱乐部的运动员提供精良的装备;运动员想通过比赛胜利或打破原有记录获得公众的承认,要取得好的比赛成绩,高科技的装备是保障;各国体育运动管理的负责人要设法为本国参赛队员创造更好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大赛中才可能为国争光;科技化体育设备的制造商要弥补他们在研发新产品过程中的投入,高额的利润自然抬高了设备的售价。使得各方都在追逐科技化的装备,但结果往往是被最有经济实力的各项目的顶级运动员或欧洲、美国等富裕国家的运动员以高额的支出优先占有。

当然,科技化的体育装备在产品出现一段时间以后也会逐渐被运动中的非顶级人士所拥有。因为人人都希望获得功能更强大、外观更时尚的新装备。当需求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经济的杠杆便开始发挥作用规模效应使得通过新技术研发和改进的设备的单价降低了,厂家开始大批量生产,科技化的装备终于“平民化”了。只是这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通常要以年为单位来计算。而与此同时,科技仍在以更高的速度不断进步,不断地被应用到更新一代设施设备的制造中。富有的俱乐部和运动员仍然独享最新科技设备带来的优势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在这样一种循环下继续受到威胁。

3 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在体育装备上的应用,促进了新项目的诞生、新设施的建设以及新训练手段的发展,以此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但高科技装备的使用必须以昂贵的支出为前提使得富有的俱乐部与顶级的运动员无论在训练还是在比赛过程中都占得先机,并因此影响了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为保证体育运动的根本利益及持续发展,就要确保运用高科技制造装备所产生的明显优势不能被极少数个人或国家所专有,要保证比赛胜负的不可操纵性。应通过规则的限制来规定可使用体育装备的范围,或通过国际间与国内的援助来为弱势的运动队及运动员提供设施设备的支持,以保证体育竞赛始终如一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史康成.坚持科教兴体,做好2008年奥运会备战工作[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8~9

[2]董杰.科技进步与当代体育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2,23(3):3~5

[3]李元伟.科技与体育—关于新世纪体育科学技术发展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6):3~8

[4]于岱峰,高建和.我国体育仪器器材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61~63

浅议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篇4

何为“体育新闻娱乐化”?民间的解释为, 在报道体育新闻时, 报道重点不是放在体育赛事本身上, 而是将更多的镜头、语言、版面留给了运动员或跟赛事有关的人、事、物的小道消息上, 尤其是热衷于报道体育名人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 都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典型表现。很多媒体认为, 从受众定位角度出发, 这样的报到方向主要是希望以力与美的体育新闻为媒介, 让更多的受众通过新闻渗透性的娱乐报道内容来进一步关注体育新闻, 而这样的报道方式无疑会比体育新闻传统的技战术分析、枯燥的数字、无力的现场描述等更加易于受众接受。央视体育资深媒体人师旭平也认为, 体育娱乐化是一种进步, 是大家对体育认知的改变, 老百姓已经不关心咱们能获得多少金牌了, 关注的是能在体育中收获什么。既然体育都已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前行, 体育新闻报道领域也自然应该融入一些娱乐化的元素。

体育比赛作为体育新闻的一大报道主体, 其主要特点大多是原创的、激动人心的、戏剧化的、具有高度娱乐性和引人入胜的内容, 因此体育新闻也必将融时效性、观赏性、戏剧性为一体。融入一定的娱乐化元素, 是体育新闻随着时代前行的必然趋势。如, 北京奥运会期间, 中国教育电视台自制的一档以奥运为主题的大型讲述式节目《奥运评书》广受欢迎, 节目以主持人梁宏达为观众讲述与奥运有关的各种奇闻轶事为主题, 自始自终展示评书式的语言风格, 坚持口语化的评论, 幽默、风趣, 但又不失涵养, 选取观众喜闻乐见、有故事性的话题展开评述, 录制细节、节目名称、节目口号宣传上都注意突出评书的特质, 传播效果异常喜人。南非世界杯的“预测帝”章鱼哥的走红也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一种选择, “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当今体育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 是合乎逻辑的。在南非世界杯上, 除了章鱼保罗, 还有马拉多纳的N种表情、勒夫的好运蓝毛衣等, 通过媒体的传播让人们谈论世界杯变得无比轻松。这些娱乐元素登上媒体的版面和时段, 也给沉闷的竞技体育报道打开了另一扇窗, 吹进轻松、清新的空气, 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世界杯。体育新闻这样的娱乐化报道方式是完全可以被人接受的, 其“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都在力求传递着一种与受众积极融合的正确导向。

“体育新闻娱乐化”有其积极性方面的认知, 自然也有其不可消除的消极方面的影响, 这个尺度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理性地思考和客观地把握。

毫无疑问, 新颖是新闻价值的必备属性, 娱乐化更是不可或缺, 但引入娱乐化的新闻的标准却各不相同。南非世界杯期间, 一些媒体大肆渲染体育明星的私生活, 甚至将体育明星的低俗行为和不雅照片通过媒体疯传。频繁以世界杯举例的主因在于, 世界杯作为全世界最为焦点的体育赛事之一, 其娱乐化新闻的消极影响也颇为明显。球星的太太团、各国的足球宝贝, 球星之间的恩怨情仇等, 都是历届世界杯不可或缺的娱乐化新闻, 但这些娱乐化新闻往往会使报道走向恶俗、低俗之路。而且仅靠这些内容, 并不能让大众保持持久的关注热情, 千篇一律的绯闻反而会让人们反感。这些报道不但让体育新闻偏离正常的轨道, 更重要的是, 通过其隐含的价值观传播给一些受众带来了消极影响, 进而影响播发、刊登媒体的品牌价值及受众在心理上对其的依赖度。

南非世界杯比赛期间还出现了很多假新闻, 除了朝鲜队输球挖煤、科威尔得绝症、英德重赛等几条影响较大的假新闻外, “章鱼哥”也曾遭遇“被绝食”的新闻。这些假新闻都缺少事实依据, 是记者以力求娱乐化为主旨, 或道听途说、或以讹传讹, 或断章取义、或胡编乱造。假新闻的负面效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追求“体育新闻娱乐化”的道路上, 需要记者、媒体时刻以道德底线、专业素质为准则, 不要为了一味追求传播率、收视率、点击率而冒然激进。

现今, 部分媒体的体育新闻已鲜见震撼人心的内容, 更多的寄望于表面化的欢乐。其实, 融入娱乐元素的体育新闻, 可以作为吸引受众的有力武器, 体育新闻在追求轻松娱乐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专业与深度, 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新闻的精品意识。“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还应该更多地从大方向把握原则, 记者、编辑需要站在大局的高度上审视、把握报道内容, 不能任意炒作和渲染, 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正确的舆论, 用主流影响非主流, 做到冷热有度。

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利与弊 篇5

我国的竞技体育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逐渐和世界残疾人竞技体育接轨。从第七届美国洛杉矶残疾人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开始, 到第14届伦敦残疾人奥运会夺得金牌总数第一, 经过了30多年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 我国的残疾人竞技体育在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实现了双丰收, 赢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尊重和好评, 一跃成为世界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强国。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利与弊。

一、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利

首先,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残疾人士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残疾人竞技体育才得以开展得如此迅猛, 成绩才能如此辉煌,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广大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实现了自身价值。

其次, 众多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通过科学、系统、艰苦的训练, 在国内外残疾人竞技体育的比赛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升国旗、奏国歌为祖国争了光。他们通过残疾人竞技体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实现了自身价值。有的进了高等学府进修, 提高自身素质, 有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有的用奖金改善了生活条件, 成了家、立了业, 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再次, 残疾人竞技体育除了有很强的政治性外, 还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宣传性。

例如天津F44级残疾人运动员孙长亭在巴塞罗那残疾人奥运会上勇夺标枪金牌, 回国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还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从机关到学校再到企业, 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鼓舞了许多有志的残疾青年, 投身到残疾人竞技体育中去。

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需要大量的经费,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 经济还不算特别发达。尽管残疾人竞技体育在许多方面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责任编辑:陈贵娟

二、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弊

1. 残疾人竞技体育从选拔到训练再到参赛需要大量的

经费, 然而中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残疾人口有八千多万, 参加竞技体育的残疾人运动员又有几个呢?而无数的残疾人得不到最基础的健身运动和康复运动, 资金使用上不尽合理。

2. 残疾人竞技体育有它的残酷性。

每个残疾人个体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身体残疾, 在竞技体育的强化训练中除了训练的艰苦之外, 还要承受自身伤痛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有的甚至在比赛中突然发病导致残疾加重, 还有的危及生命。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关节和韧带肌肉都会出现劳损, 导致残疾加重, 影响行动。而且有不少的残疾人运动员在退役后,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 带着一生的伤病为生存而四处奔波, 你能说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3. 残疾人竞技体育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裸露着残缺而又变形的肢体, 做出各种不同寻常的竞技动作, 从他们的脸上和眼里难道只有钢铁般的意志, 就没有一点自尊和自卑吗?我想不是的。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们得到了鲜花和掌声的同时, 你又能说这其中包含的都是尊敬和崇拜, 没有一丝怜悯和歧视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 它体现了对人权的不尊重。古罗马有专门供贵族观赏和娱乐用的角斗场, 让奴隶之间、奴隶和野兽之间以死相拼, 把奴隶的生命当儿戏。残疾人竞技体育的残酷性, 难道没有一点对残疾人的不尊重、对人权的轻视吗?这是一个需要全世界都来思考的问题。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利与弊探究 篇6

1、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内涵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专长和体育兴趣, 促进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目前,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中都已经实施了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从几个体育项目中选择一个体育项目来系统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锻炼身体, 而且能够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

2、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利

目前,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普遍, 受到了广大高中生的欢迎。以下我们具体分析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利。

2.1、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要学习的体育项目, 因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心理状态都能有所提高, 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2.2、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高中实行体育选项教学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体育项目变为主动选择体育项目进行训练, 更好的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效果更明显。

2.3、更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追求的是身心的满足和关于成就感的体验。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正好符合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 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模式,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 是一种进步。

2.4、对高中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创造了空间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教学模式为高中生的个性形成提供了一种自由的空间。上课时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 使高中生的身心有所发展。

2.5、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身体素质

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实行高中体育选项教学, 学生所练习的体育项目都是自己选择的, 所以比较喜欢, 学生能够投入进去, 克服各种困难练习, 能更好的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学生有了好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2.6、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有它的优势, 学生能够获得某一体育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篮球体育项目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对篮球的规则, 运球技术等基本功进行练习, 然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技术水平进行篮球比赛指导, 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有效提高高中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2.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

高中生正处于心里成长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心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 选择体育项目进行练习, 增强这方面的品质。例如:球类运动可以增强高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良性竞争意识、坚忍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等, 弥补高中生这方面的品质的缺失。这种品质的培养能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平和的面对挫折, 提高抗挫折能力。

2.8、能有效促进高中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

高中体育的选项教学培养了一批体育爱好者, 这些体育爱好者会在课外时间组织各种体育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能够加强高中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使高中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这对高中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因为学生时代的友谊往往是最长久和最纯洁的。这种友谊是每个人一生最宝贵、最美好的财富。

3、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弊

3.1、不利于高一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初中体育是中考科目, 因此,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中考的内容。因此, 好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体育教学模式, 升入高中后教学模式的改变让学生没有心理准备。加之, 高中体育教学主要是对单一的体育项目进行完整系统的训练, 其动作肯定有一定的难度, 高一学生很难适应, 甚至有一些恐惧心理, 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在高一做好体育选项教学的宣传, 并且加强体育基本功的训练, 为高二和高三的体育选项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3.2、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由于体育选项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学生的爱好各不相同, 不能平均选择体育项目。有的体育项目选择的学生非常多, 有的体育项目选择的学生又非常少, 人数差异较大, 教师为了均衡各种体育项目的人数, 会让一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学生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此外, 由于选项教学一个班不只一个体育教师, 在统计体育成绩时也会有一些难度。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改变这种情况。

3.3、容易对体育项目出现厌倦情绪

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一个体育项目的的学习比较系统和全面, 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因此, 学生对体育项目失去了新鲜感, 对体育项目会出现一些厌倦情绪和疲劳感。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上课也没有了激情,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掌握情况差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3.4、学生掌握的体育项目比较单一

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对单一体育项目的全面学习, 学生虽然会对所选的体育项目掌握比较全面, 包括理论知识, 基础动作, 动作技巧, 高难度动作等都有所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但是弊端是学生不能广泛涉猎各种体育项目, 不能增长见识和扩展知识面,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

4、总结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 高中体育教学可以采取选项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努力, 增加师资, 完善场地条件和项目教学方法, 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出完善的教学规划, 将体育项目教学的优点发挥到最大, 不断弱化缺点。此外, 广大教师也应该认识到,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经历失败是很正常的, 要用平常心看待失败, 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和教训, 完善高中项目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华.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利弊分析[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2, 04.

[2]刘朝平.浅析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实施[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5.

[3]郝敬森.论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实施[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10.

[4]王台波, 苏帅.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S2.

上一篇:档案下一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