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广告词的利与弊

2024-08-11

谐音广告词的利与弊(共9篇)

谐音广告词的利与弊 篇1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让消费者参与广告信息的创作,于是共创广告的概念就出现了。共创广告(Co—creation Advertisement),顾名思义,就是让消费者一起参与广告的制作,想出让消费者心动的广告创意,消费者和企业一起共创价值。针对大型品牌举行用户原创视频比赛的开拓者MOFILM,面向全球,邀请消费者为13个标志性品牌之一制作广告,这些品牌包括怡安集团(Aon)、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百思买(Best Buy)、金宝汤(Campbell)、哈根达斯(Haagen Dazs)、惠普(Hewlett Packard)、麦当劳(Mc Donald's)、诺基亚(Nokia)、奥妙(Omo)、百事(Pepsi)、凡士林(Vaseline)、维萨(Visa)和优诺(Yoplait),大赛通过互动投票选出六个最佳视频,接着由特别评审小组选出获胜作品。企业和消费者一起创造的广告已经成为一种营销趋势,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环境下得到企业的重视和青睐。

然而,共创广告是否有利无害?如何利用数字化媒体使共创广告效应最大化等问题都是企业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共创广告的特点入手,探析共创广告的利与弊,提出最大化共创广告效应的措施,以期为企业开展共创广告战略提供借鉴。

1 共创广告的特点

1.1 参与性——共创广告的本质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每一个消费者都从模糊的群体中独立走了出来,拥有了表达、体验与参与式消费的强烈愿望,甚至希望直接参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包括企业营销在内的各环节。共创广告的形式正是为消费者了解和参与企业活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在共创广告过程中,消费者要了解企业的品牌理念、产品定位,从而产生广告创意,这就需要完全以顾客为中心,鼓励消费者的深度参与。

日本本土啤酒品牌麒麟啤酒曾经有一个名为《白领的圆梦计划》的广告,这则广告由广告公司和消费者共同制作,广告以普通白领为主角,从剧情脚本,到普通大众演员,再到配乐,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为其个性化打造,并邀请国际巨星成龙加盟出演,讲述如何帮助一个普通白领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整个广告充满了互动性,消费者始终是主角。

1.2 娱乐化——共创广告的关键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说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他的预言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得到验证,现在的消费者更喜欢具有娱乐化精神的企业,因为大多数商品趋于同质化且品牌过剩,消费者消费都是“凭任性、看心情”,娱乐成为商品营销的重要因素之一。共创广告满足了消费者的娱乐化需求,消费者可以参与广告的制作,甚至成为广告中的主角,平民化、娱乐化的形式激起观看广告的其他消费者的模仿心态,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百事可乐公司的一则视觉独特的广告正是运用广告共创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在《The Trick》这则短短的30秒广告中,由著名球星梅西用百事可乐产品展示其高超球技开始,引出了那些足球爱好者对梅西球技的模仿动作。广告播出后,其他消费者也将自己的模仿视频发上互联网,制作成新的广告视频,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追捧。

1.3 数字化——共创广告的渠道

数字化媒体使共创广告有了更好的创作平台和传播途径。数字化媒体,又称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消费者已经习惯通过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同时也会通过各类互联网平台参与企业的价值共创,其中就包括参与或者独立创作企业广告。不同于以往,由企业单独制作的商业广告,它的形式多样,既有30秒内的电视广告,也有纪录片式、现场活动拍摄和顾客自创搞怪幽默视频等,并通过企业网站或者各种视频网站等社交媒体引发其他消费者的关注、评论、甚至转发。

雷克萨斯为了推广其新型车型,打响新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邀请了网络社交媒体上的212位用户积极参与其中,在这场众多用户积极参与的活动中,参与者可以在事先分配好的指定位置上,用自己喜欢的摄影风格拍摄一张汽车的图片,然后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络的页面上。雷克萨斯则请专业的剪辑师运用这200余张的图片剪辑成了一条完整的视频短片,来呈现新型车型的身姿。这条与消费者一起创造的广告,迅速得到大量的点击和转发,展示了数字化媒体下共创广告的魅力所在。

2 共创广告的积极影响

2.1 认同感——提升参与共创广告消费者的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一旦社区成员将自我归类为某个社会群体,其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将会影响其群体内的偏私行为,其核心的解释是个体为了满足自尊从而激发了其社会认同的动机,突出的是身份意义的价值层面基于认同理论。社交媒体下,消费者在各种社区中多是匿名参与,而且这种认同感更多来自于顾客参与各种活动时所收获的成就感等情感。共创广告可以使消费者收获成就感以及在某个虚拟创新社区中的身份价值认同,因为每个参与的顾客都是期望自身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广告制作。因此,共创广告可以提升参与消费者的身份认同,使其产生自豪感、成就感,从而自发成为企业的代言人甚至“兼职员工”,为企业带来正面口碑。

2.2 说服力——提高共创广告的说服力

社会影响力理论认为,在根源效应下,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相信与其相似的群体信息。当其他消费者发现广告创造者是与他们相似的人时,比起企业制作的广告来说,更大的相似性会增加广告的说服力。首先,社交媒体下,现在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相信消费者之间的口碑而非广告,有数据表明,消费者对于传统广告的信任度在逐步降低。其次,比起企业制作的传统广告,消费者对于其他消费者参与制作的广告会更有亲切感和信任感,而且通过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使品牌广告不再成为高高在上的单向输出,因而可降低接收者的逆反心理和警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该广告的说服力。最后,共创广告的娱乐成分使消费者更愿意参与其中,参与经历会带来更生动的口碑传递。

联合利华在2011年和2012年推出了新品Lynx,这种新品牌以“共创”作为核心战略,让广大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广告的创作过程中,这种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和消费者长期保持沟通合作的方式也成为联合利华长期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共创广告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

2.3 低成本——降低企业的制作成本

相比于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商业广告制作、投放成本,共创广告采用消费者参与的方法,在前期制作上无需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999感冒灵以“暖暖的,很贴心”为命题,近几年通过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的活动,产生了不少精彩的共创广告,既有系列的平面广告,也有唯美的视频广告,而且通过大广赛平台使这些广告在它的目标群体中重复曝光,而这些广告的制作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几乎为零。

3 共创广告的负面影响

3.1 控制力——降低企业控制权

共创广告对于企业而言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对品牌信息的控制权减少。由于共创广告中消费者可能占主导地位,然而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理念、定位及营销策略等的把握并不一定正确,这就导致广告制作的随意性和偏向性,在数字化媒体成为共创广告的主要传播途径下,共创广告在传播渠道上更是不受企业控制,也就是会出现不合格广告在社交媒体下的传播,从而影响甚至损害品牌的形象。

共创广告可以提高顾客的参与度,但事实上顾客参与其中往往又会加剧广告制作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和制作过程带来不稳定因素。有研究指出,管理消费者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难采取恰当的激励或处罚的措施,而且不可能像对待正式员工一样的规范消费者的行为和价值观。所以,共创广告可能会增加企业营销战略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的控制权。

3.2 专业性——可能出现不协调性

说服理论表明,当消费者没有能力或动力去审查信息时,源变量就被当作一种启发式或外围线索来评估该信息。其他消费者可能会对共创广告作者创造有效信息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特别是质疑其中的广告元素,如情节、演技、魅力等,使得共创广告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降低广告的说服力。

共创广告会受到各种情境因素的影响,创造的情景和环境也会影响广告的专业性。比如,在各种广告大赛下制作的共创广告,由于参加者的条件所限,可能会在较为简陋的环境下进行制作,包括拍摄设备、后期制作等,虽然能够体现其原创性和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但是往往整个画面会出现不协调性,减少广告的美感和艺术感。

3.3 价值感——共创广告不一定带来企业价值提升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理论为选择性注意力,该理论表明,当消费者遇到与原有期望不一致的信息时,他们会付出更多努力来解决这种不契合。当共创广告在结尾处注明“该广告是由消费者创造”时,反而会提高观众对广告来源的注意力,因为大部分观众认为广告共创是不寻常的,从而引发批判性思考,包括对消费者作为广告创造者能力的思考。

共创广告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势,其效果可能会因文化不同而不同。在集体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共创广告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关系价值,却产生较低的经济价值,比如在中国,共创广告还处于萌芽阶段;相反,在个人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共创广告可能会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但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压力或者降低他们的满意度,甚至会使其他顾客做出负面回应。

4 最大化共创广告效应的措施

4.1 利用新媒体,加速广告扩散

要使共创广告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参与制作广告的消费者的利益如何被转移到更广泛的其他消费者,也就是那些并没有参与共创过程的消费者。其中,利用数字化媒体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如今数字化媒体的影响力大于以往任何时候。首先,企业要充分积极利用互联网,包括论坛、贴吧、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鼓励每个用户自创内容,在每个人都有个人微博或微信的世界里,鼓励更多消费者参与到广告共创中来。其次,要使广告共创在消费者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就要将精力集中在拥有影响力的地方,选择有影响力的网络社区进行传播,比如汽车企业,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某个汽车改装社区,使消费者能够不受束缚地发挥创造力。最后,当出现有影响力的共创广告时,企业要运用好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传播,必要时进行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的广告投放。

4.2 标识消费者创造,提高价值认同感

禀赋效应的研究认为,一个人对于一个对象的主观价值在于他是否拥有该对象,即属于某个人的商品比起不属于某个人的商品要有价值地多。这个禀赋效应不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鼓励消费者参与创新后会在产品标签或证书上强调消费者作为创造者的角色,比如乐高会在产品标签上注明“由(某消费者名字)原创设计”。以此推断,企业在共创广告中标识消费者创造可以提高其满意度,消费者对于共创广告的价值认同正是在于他会把成就感归因于成功创建它的过程。当然,如上文所指出的,标识消费者创造可能会引起其他消费者的质疑,这就需要企业更好地设计和制定共创广告战略。

4.3 开展广告竞赛,提高控制力

为了提高企业对共创广告的控制权,可以采用双向选择的策略,企业征求并鼓励消费者通过竞赛、论坛等方式来创造广告,但保留传播信息的最终解释权。这样的竞赛方式有助于获得有价值的消费者视角,产生真实的内容,并实施有效的目标细分市场战略,更重要的是,征集大赛的广告让消费者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同时也让企业更大程度地控制品牌信息。

参考文献

[1]Thompson D V,Malaviya P.Consumer-Generated Ads:Does Awareness of Advertising Co-Creation Help or Hurt Persuasion?[J].Journal of Marketing,2013(3).

谐音广告词的利与弊 篇2

《论名人广告的利与弊》

摘 要:名人广告是一把双刃剑,策略得当,企业、明星可以双赢;措施不当,企业、明星都会受损,既达不到扩大销售的目的,又损害了明星的个人声誉。因此,企业要正确对待名人广告,也要在其运作中采取恰当的手段。

关键词:名人广告、广告效果、名人广告利弊

引 言

时下,请名人做广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希望快速打开市场的法宝,许多企业认为只要名人上场就一切都大功告成。但名人广告的实际效果并不确定,各种利弊的出现也不确定,一个企业的广告活动必须深入研究,把握住时机,步骤清晰,名人广告也是如此,做好了相关步骤,名人广告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但如果草率的认为名人广告一定会有效,则往往为企业和名人都带来损失,总之,不管是名人广告还是其他广告活动,都需要充分考虑,将资源整合利用到最好的效果。

一 名人广告的基本概念与现状

名人广告的基本概念:名人是指在社会上有相当的知名度和一定的美誉度能够为社会公众在心理上所接受其行为,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所谓名人广告就是广告。名人广告,即由知名人士出面推荐产品或为产品的优点提供佐证的广告,同时也包括由名人扮演广告角色宣传产品的广告。广告中的名人包括影星、歌星、球星、笑星、名模,各行各业知名的专家、社会名流乃至政治家等等。

名人广告的发展现状:名人广告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商界的普遍现象。曾经有人统计,在大多数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广告节目中,明星广告占到30%以上。但作为一种广告传播手段的名人广告,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应有的正面效应呢?广告传播过程的终端是受众,所以作用于受众心理活动过程是产生广告效果的必要前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名人广告效应,一是名人的高知名度可以引起高注意率以及视觉冲击;二是由于晕轮效应,扩展到对名人的一切都盲目接受,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效应,进而接受由他推荐的产品或观念;三是名人常常可以带来一种示范作用,引起人们的

二 名人广告的传播原理及有效条件

名人广告归根结底是一个“公众人物”话题和“可信赖度”结合的话题。它所依赖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心理暗示”模仿。

现象。名人是社会公众行为的一个代表。他能够产生了社会影响。名人广告所利用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社会的感召力和可信赖度对受众施加劝说,从而产生效果,也就是说“暗示之法”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可信赖的公众人物的意见,这就是名人广告的根本原理,因而,名人广告要想做到有效,需要一定的条件,对名人广告起作用的各种依赖的参数是中心问题,也是理论的基础。

1、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国外,名人广告起作用的要素主要是三个:专业、可信性、吸引力;而在中国,名人形象与产品一致性也是考虑的因素。

2、消费者认为名人使用广告产品的可能性比较大,他们对广告的信任度就比较大,即消费者认为名人使用广告中产品的可能性与他们对广告的信任度之间存在正相关。

3、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同样的名人广告反应可能不一样。

4、同一名人对同一产品所做的形象诉求广告效果较好,相比之下,理性诉求广告效果相对较差。

5、名人广告的有效性与产品本身也有关系,比如,当一种产品的质量不容易在购买时判断时,名人广告往往起到较大的影响效果,反之,则效果不佳。

三 名人广告的利弊分析

1、名人广告的优势:

就目前来看,名人广告主要有一下一些显著的优势:

1、将受众对名星的关注转移到对产品的关注,提高产品关注度和知名度: 就现在看来,名人广告对产品的宣传作用是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名人通过其本身的广泛的知名度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利用人们喜欢明星、崇拜明星、模仿明星的心理,吸引广告受众。

2、利用受众对名人的喜爱,让消费者爱屋及乌,增加品牌的喜好度:很多消费者因为对代言的名人的喜爱而选择该产品,这便是名人广告的另外的一个重要作用,影响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名人的形象魅力,强化品牌形象,从而有效增加了品牌的信誉度和名誉度:由于明星的特殊地位和富足的生活水平,其日常用品被理所当然的定义为高档消费品,从而对产品的信誉度和名誉度有很高的提升。

2、名人广告的弊端:

1、由于名人有较高的夺目率,往往会分散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注意力,容易喧宾夺主:调查结果发现,在名人广告中,记住名人形象地占82%,记住产品商标名称的占49%,记错或混淆商品形象的占45%。数据表明消费者更容易记住明星的个人形象,而却忽略了商品本身。

2、如果名人与广告产品无任何内在的或明显的联系,会形成牵强附会、不可信的感觉:一些企业经常会找一些与之毫不相关的明星代言,使得名人广告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下降。

3、名人的不良形象波及企业:明星个人形象参差不齐,一旦其社会名声不好,可能会波及产品,因而对商家来说,选择合适的名人很重要,否则可能会存在隐患。

4、名人广告容易本末倒置,广告质量差强人意,广告内容缺乏新意:名人广告将重心都花在了名人身上,对广告的创意等方面关注不多,广告质量很可能不高。

5、每个名人都有喜欢者和讨厌者,因而,名人广告也有可能导致一部分讨厌该名人的消费者不愿意再选择该品牌。

四 对名人广告的一些建议 1 发挥优势,让名人广告更有效

要想让名人广告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遵从一下相关的原则

1、相关:名人在广告里要跟品牌、产品及消费对象相关,这样才会把消费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品牌身上。

2、可信度:名人广告重点在于其真实的推荐性,因而名人在广告里更加生活化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3、名人广告要有创意,名人只是加强信息的传播性,让消费者更易记得住品牌的创意讯息,而不是只是记得名人,广告的内容和创意很重要。考虑让广告有故事性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众多消费者对有故事性的广告记忆度会相对较高,而且增强了娱乐性的影响力后可能会减轻在媒介上的投资。

4、营销名人事件:运用新闻等各种方式加强名人广告的影响力,名人在社会上本身的影响力如果可以合适的利用的话,必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在花费上也会节约很多,媒体也很需要好的新闻,和媒体合作尽可能地规划新闻性公共关系以配合宣传操作,从而把名人投资效益发挥到最大。减少弊端,控制名人广告的风险 名人广告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1、名人广告资金风险 高投入的名人广告也伴随着高风险,一方面,名人往往身价惊人另一方面,根据广告费用分配比例,高昂的名人代言费只占到企业全部广告费的10%以内,还有近80%的媒介费等需要企业支付。

针对此,企业一定要事前规划好自己的广告费用,名人广告要做可承受的范围内。

2、名人广告效果风险

据美国学者的一份 研究 报告表明,有人物形象的广告和没有人物形象的广告相比,前者更能引人瞩目,但受众对产品的认知度却较后者少。前面也分析过,名人广告有可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因而,要慎行。

3、名人广告形象风险

一方面许多名人不顾自身形象,频繁转换角色,过度曝光长此以往人们很难再相信其证言具有真实性,不但无助于广告效果,而且也稀释了品牌含金量,名人自身的价值也会受到贬损。因而,名人广告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代言人。

4、名人广告道德风险

名人的个人绯闻等负面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其代言的广告,甚至起到反面的效果,因而,不要过分的将产品形象维系在某个代言人身上。

总结:名人广告是一把双刃剑,其在运作过程中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根据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其存在其特有的优势和弊端,我们要做的是在使用名人广告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来减少其风险,发挥其优势,这对于企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字数3164

我做的广告是蒙牛优益C运用USP理论,理由是

“情景再现”的利与弊 篇3

“情景再现”并不是一个创新的举动。从电视诞生后, 随着电视专题节目、专栏节目的大量制作传播, 它就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表现手法。在新闻传媒专业教科书上, 对专题片、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在相当一个历史阶段内, 绝大部分人认为“情景再现”是艺术范畴的表现手法之一:只在电视小品、电视散文中使用, 在电视专题节目、新闻节目、纪录片中禁止使用此类表现手法。

自从电视台把收视率作为考评编导、制片人的基本标准以后, 有些电视人为提高收视率用“情景再现”开始制造情节、再造故事, 甚至到了不知道是在看专题节目还是在看电视剧的地步。2008年,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之一温德军”时, 摄制组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反映温德军的一部专题片《一定要找到你》。这部片子在表现温德军二十多年前当长途客车售票员抢救平山县一位孕妇的故事时, 大量使用了“情景再现”, 而为了如实地记录温德军的人生历程和高尚品德的形成过程,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草根商人的慷慨情怀———温德军的故事》时, 没有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在他讲到上述历史事件时, 编导采用的是回忆、老照片、当年的村庄、老旧的房屋、弯曲的小路、已经长大成人的当年孩子的对比照片、已近中年的孩子的母亲讲述等一组镜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回忆当中, 仍然感人地展现了温德军的高风亮节。温德军在讲述中几次动容, 几次哽咽难声。摄制团队制作这个片子时强调的是采访的深入和细节的真实。用生活中常见也是他常做的事表现温德军不计名利,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的高尚情怀, 尽管没有使用“情景再现”, 但节目在播出时同样收到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令人担忧的是, 近几年“情景再现”不仅在纪录片中偶尔出现, 在不少社会专题、科学专题节目中也开始泛滥。“情景再现”成了离不了的表达方式, 到了不“再现”就难以讲故事的地步。而最危险的是它在民生新闻类节目中的使用, 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度的降低并败坏了社会风气, 致使作假成风, 假新闻层出不穷。

“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专题片、新闻中的出现一般多为表现手法的作假, 在事实真实性上的造假还不多。有的情感故事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地步。风靡全国的交友节目几乎没有一对青年是在真正谈对象, 大部分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言辞越激烈, 行为越出界, 思想越诡异越受制片人欢迎, 真正想借此机会找对象的是没有机会的。河北台有一档旅游选秀的节目, 据编导说作秀人员是百里挑一, 专挑那些言语越位的另类者。因为他发现, 越能煽忽, 话语越苛刻, 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了收视率也只能这样了。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节目, 打着真人真事的幌子, 追求的是无原则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享乐主义, 最终颠倒了是非曲直观念, 在观众中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

情感故事类节目, 说到底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缩影, 因而编导在处理这类节目时必须特别谨慎。石家庄电视台三频道的一档情感故事类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可说是“情景再现”登峰造极的代表作, 它最大的问题是打着真实的幌子欺骗误导观众。节目中许峰的字幕表明“儿子”是住在石家庄四中路的人, 而四中路一带正在进行拆迁, 父亲也是那儿的一个老住户。虽然并没具体到哪门哪号, 但人们不会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看完这个节目, “儿子”许峰的嚣张、忤逆、不孝、不廉基本上都占全了。善良天真的观众自然难免怒火中烧, 直到“儿子”上街人人喊打时才知受到了蒙骗, 真是不折不扣的一大闹剧。

“情景再现”既然闹得沸沸扬扬, 那么, 还能不能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这一手法呢?答案是不能全面否认, 但要把握使用原则。

新闻消息类节目中不得使用“情景再现”手法。新闻专题类节目确有需要使用的, 必须标注“模拟场景”字样, 不得以新闻报道的节目形态, 如主持人介绍、记者采访、演播室访谈等形式讲述虚构或演绎的故事。

情感故事类节目必须确保细节真实, 不得虚构故事情节或进行想象演绎, 由演员或当事人表演再现发生过的故事情节, 必须标注“情景再现”字样。

访谈类节目在当事人拒绝接受采访时, 不得由他人冒充当事人参与节目讲述, 有当事人在场时, 未经当事人同意, 不得使用“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的手法表现当事人的经历。

涉案涉法类节目不得采用“情景再现”手法展示犯罪细节、破案细节和暴力、血腥场面, 不得由当事人参与“情景再现”的表演。

全部由演员表演的故事, 须在节目名称的画面上标注“栏目剧”字样, 并在开始和结尾处出现演员表。栏目剧不得采用新闻报道节目形态, 以免造成受众误解。

广告的利与弊辩论词 篇4

我认为比较广告利大于弊,首先在于比较广告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于广告而言,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是完成最后购买行为的第一个步骤。有吸引注意力的前提,才能为产品的销售铺好畅通的道路。然而,能否成功的做到吸引消费者也是判断广告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因此,比较广告的优势也就相对于其他广告形式突现出来。

其次,对于弱势产品而言,比较广告可以在同一市场的强势品牌相联系,做到“借鸡生蛋”的效果。例如,养生堂推广“农夫山泉”矿泉水时,就曾运用比较广告,其拍摄的水仙篇电视广告直接对比纯净水和矿泉水的营养价值。而娃哈哈则奋起反击,通过金鱼篇电视对比广告,攻击矿泉水易受污染。于是,纯净水、矿泉水之争迅速成为媒体热点,结果“农夫山泉”在水市场中,异军突起成为水业新贵,而凭借媒体的广泛参与,饮用水市场快速完成市场教育,市场份额迅速做大。这对于弱势品牌广告主而言,以较少的宣传资金做到尽可能好的宣传效果,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同样说明了比较广告的利大于弊。

第三,比较广告有利于打击竞争对手,促进本企业产品的销售。比较广告对于其产品的自身优势进行强力宣传,使得消费者注意产品的优点而忽视了其不足,因此而获得青睐。如在20XX年的补钙大战中,三晶葡萄糖酸钙强调其为儿童配制的适合于他们成长的补钙成分。在与竞争者的比较中,更加充分的展现自身的优点也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优越性。同时对竞争对手的弱点进行攻击,让消费者产生更加清晰的对比印象,对自己产品的优势则会有加倍的认知效果。

第四,比较广告有利于产品进行品牌定位。在真对竞争对手宣传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就产品的品牌定位有了系统的分析,并且通过市场细分,优势的宣传力度,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特点。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这区别于同类产品的特性会使得产品获得细分市场,吸引细分的这一消费群体。所以品牌定位在比较广告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上针对比较广告的.广告主而言,对于消费者,比较广告也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比较广告使消费者容易获得所需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服务等方面的优质信息。在对产品选择时,能根据其需要进行理性的选择。

其次,比较广告有利于刺激被比较者,使其产品的质量、服务等得到提高。正所谓“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市场的良性竞争会促进产品的改善,不断的进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篇5

隐性采访, 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 通过偷拍、偷录或隐瞒记者身份等方式, 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一般说来, 隐性采访是在常规的显性采访不奏效的情况下采用的, 借助隐性采访可以减少采访过程中的障碍和干扰, 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可以更加清晰地洞悉是非曲直。比如, 央视“江西高考替考案”“金华火腿”“地沟油”事件等都是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 为我们揭开了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同时也鞭挞了当地一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 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当然, 隐性采访并不是无限度的, 而应该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这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注意的。

2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分析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 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 隐性采访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也存在一些弊端。

2.1 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隐性采访的核心就是让被访者尽可能地表现出日常状态, 使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 带有画面的隐性摄像则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这能够更加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 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更具有显性采访达不到的效果。比如, 黑龙江电视台的《真相》栏目记者曾经曝光过一家餐馆使用地沟油的事件, 记者就是以服务生的身份潜入到这家饭店, 经过几天的暗访, 终于掌握了这家饭店收取、使用地沟油的证据, 并且曝光了餐馆使用自来水勾兑色素香精制作果汁的事实, 并偷偷录了像。至此, 这家餐馆的丑恶行径被完全揭露开来, 受到了法律严惩。可见, 如果不是采用这种隐性采访的方式, 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获得真相, 也就难以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此外, 隐性采访还是显性采访的有效补充, 是满足大众知情权和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比如, 今年广受社会关注的“江西高考替考案”就是隐性采访的典型案例, 通过记者的隐性采访, 我们了解到了令人震惊的高考替考的各项流程, 我们讶异和指责在高考如此庄重的场合下部分不法分子的“狸猫换太子”之举如此猖狂。因此, 隐性采访可以深入挖掘更多的客观的新闻素材, 可以避开一些戏剧化的虚假陈述, 最大限度的还原事实真相, 将真相曝光于大众舆论中, 利于实现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同时还可以为执法部门提供第一手证据资料, 甚至可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有力证据。

2.2 隐性采访的弊端

隐性采访的弊端可以从新闻工作者、被访者、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对于新闻工作者, 隐性采访本来作为一种公开采访的补充形式, 但在现实社会中, 部分新闻工作者将窥探别人隐私作为乐趣, 不顾道德与法律打着隐性采访的幌子肆意暗访, 甚至以此作为不良收入的来源, 这就容易滋生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

对于被访者而言, 隐性采访容易侵犯被访者的人身权利, 如果记者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 就容易在隐性采访中侵犯他人或企业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基本权利, 甚至产生与被访者的经济纠纷。因此, 在隐性采访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谨慎行使。

对于社会而言, 隐性采访的存在容易导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防备心理的加深, 人们之间的相处都带着面具, 那么,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诚信危机。隐性采访其实是“以隐窥隐”, 即用隐蔽的方式窥探别人的隐私, 这是当前偷窥文化膨胀的一大原因。

3 对于隐性采访的理性思考

当前, 我国尚未明确制定专门的新闻法, 隐性采访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尤其是涉及到普遍的社会价值、重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人物等时, 隐性采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件的真实情况, 如一些贩假造假问题、乱收费问题、坑蒙拐骗问题等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 因为如果使用显性采访, 根本达不到效果。但是, 隐性采访也有很多弊端, 并且涉及到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隐性采访应当给予严格控制, 非重大新闻事件、非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非经领导批准、非公开场合发生的、非监督公务行为一律不允许使用隐性采访的手段。

此外,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就说明, 现阶段我国还是不提倡隐性采访的, 隐性采访还应该是有所约束的。因此, 在使用隐性采访时, 记者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同时要提高媒体领导和记者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加强行业自律, 引导隐性采访健康有序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隐性采访作为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 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作为新闻工作者, 我们要正确认识隐性采访的利弊, 学会理性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秉承为社会服务的从业理念, 谨慎运用隐性采访。

参考文献

[1]韩冬.电视隐性采访的原则和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7) :84-85.

[2]赵亮.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浅谈隐性采访与培养新闻采编策略[J].新闻传播, 2015 (13) :107, 109.

浅析“网络谈心”的利与弊 篇6

一、“网络谈心”的内涵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网络谈心”的确切定义。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NBCC)将网络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等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互动的过程[1]。有学者认为,“网络谈心”是通过网络为载体,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采用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络视频、网络语音等手段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过程[2]。“网络谈心”的任务和目的,是以正确的理论基础、高尚的精神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二、“网络谈心”的优势

“网络谈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网络的快捷性和广泛性上,还表现在匿名性、安全性,省力性等方面。

第一,“网络谈心”具有便捷性和广泛性[3]。“网络谈心”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QQ聊天、校内BBS,只要身边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随时随地可以向心理辅导老师咨询,解决了时间、空间上的问题。心理辅导老师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上网进行答复。可以说“网络谈心”是既方便,又快捷的心理咨询方式。

第二,“网络谈心”具有匿名性和安全性。来访大学生在“网络谈心”的过程中以虚拟身份登录,使其可以在一个轻松自如的网络平台上表现真实的自己,客观具体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

第三,“网络谈心”具有省力性。即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较之传统的谈心方式,心理辅导老师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服务。

第四,“网络谈心”具有可以反复整理、阅读的特性。“网络谈心”采用文字聊天形式,有存档记录,可供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反复多次阅读,有助于其整理和分析问题。

三、“网络谈心”的局限

“网络谈心”也有自身特有的局限。

第一、信息的不完整性。“网络谈心”安全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使学生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同时也带来一部分的虚假信息。通过文字形式或者E-mail进行沟通,缺乏对来访学生的行为观察,造成心理辅导老师的“误诊”。

第二、咨询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网络的不稳定性,常常会出现掉线、病毒入侵等问题,可能使咨询中断[4]。

第三、技术水平、网络环境等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网络谈心”需要心理老师与来访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上网条件,还要有一定网络知识和电脑水平。另外,由于网络是公开的,网络黑客不断传播病毒、盗取数据、破坏网站,一旦被他们窃取了许多保密信息,后果将不堪设想[5]。

第四、后期回访的艰难性。有些学生带有明显的试探性和不确定性,网络又存在本身的虚拟性,造成心理辅导老师在第一次心理咨询后难以再联系到他们。

四、总结

“网络谈心”是互联网时代涌现出来的针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新模式,为高校心理咨询打开了新的局面。其既具有独特的优势,又有其特有的劣势。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其优势,尽量避免和改进其劣势,帮助来访大学生优化个性、发展能力,让其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健全的人格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成奇.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 2007, (5) .

[2]郑晓明.试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上心理咨询的必要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

[3]李雪平.网上心理咨询的优势与不足[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 .

[4]周海谦.网上心理咨询的可行性及现状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心理学》, 2002, (1) .

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篇7

1. 直销的定义。

直销是无店铺的经营方式。直销员在固定零售店铺以外的任意场所, 通过讲解和实验将产品直接推销给目标群体。其实质是运用人际关系营销策略开发客户, 通过直销代表或现实的客户再去影响其周围的人群购买产品。

2. 直销的特点。

零阶渠道。产品由厂家直销顾客, 中间无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等渠道。

多层次奖金计酬。这是全世界直销业的主要奖金制度。在我国直销员从自身销售业绩中获取报酬外, 还可以从销售团队的销售业绩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

直销员是公司最忠实的消费者。据调查直销员 (以业绩考核为准) 消费的产品占公司总销售额的大半以上, 他奖酬的一部分是其消费产品的惠利。

直销会议。直销公司通过产品说明会对直销人员培训产品知识以及销售技巧;利用业务推荐会大力宣传公司形象, 吸引更多新直销员加入团队;激励直销员提高业务水平的会议是通过旅游、与公司高层领导对话、心得分享等形成的大型会议。

无店铺销售。上门销售是产品直销的主要形式, 工作地点、时间以及对象都不固定。

3. 直销与传销的区别。

在海外直销与传销本质上并无区别, 但在我国直销与传销有着天壤之别, 传销是非法的代名词, 是直销扭曲后的衍生物。根据我国《禁止传销条例》规定, 海外的多层次直销也属于传销。直销与传销在我国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4. 产品直销的发展现状。

尽管直销公司申请直销牌照需要满足众多严格要求, 但目前我国产品直销公司已达到上百家。产品直销的主要方式有上门推销、目录直销、电话直销、邮购直销、互联网直销以及厂商自设机构销售。直销是工业品分销渠道的主要方式, 随着科技手段的完善, 消费品直销渠道也在迅速发展。我国《直销产品范围公告》表明, 现阶段我国只有以下五大类消费产品允许采用直销渠道, 分别是化妆品、保健品、保洁用品、保健器材及小型厨具。直销在我国快速发展, 但仍然面临着文化冲突、社会质疑以及失衡的利益心态等挑战, 要想我国直销业健康发展, 就要在认清产品直销利弊的基础上, 选择其合适的发展模式。

二、产品直销的好处

1.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1) 产品直销交易过程方便快捷。直销员所做的不只是将产品推销给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送货上门、合理退货以及技术指导等服务, 一对一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满意。此外面对面销售有助于消费者充分了解并识别适合自己的产品。 (2) 产品直销能够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面对面销售有助于直销员探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掌握其消费形态, 便于公司开发出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3) 直销产品价格统一, 有助于消费者选购商品时避免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损失。

2. 从直销员角度分析。

(1) 产品直销有助于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产品质量。直销员是最重要的产品把关人。因为他们都是直销公司的忠实会员, 没有质量保证的商品没人去购买和推销。 (2) 团队计酬是直销的根本, 也就是直销员的业绩与团队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方式架起了新老员工间沟通的桥梁。在产品直销过程中, 每位老员工都会竭力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新员工, 并引导新员工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汲取精华, 激发了员工的销售积极性, 团队销售能力快速增强。 (3) 产品直销运用的就是人际关系营销策略, 因此产品直销对直销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直销公司为员工提供系统科学的培训方式, 让员工掌握产品直销技巧的同时要求员工个人素质也相应提高。因此产品直销方式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

3. 从企业角度分析。

(1) 节约成本, 缩短销售时间。直销模式借鉴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理念, 产品由工厂经直销员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这种模式以数学指数递增的爆炸式增长速度推动产品的认知度, 口碑宣传快速把产品打入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中的管理费用, 有效控制成本。 (2) 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售后服务, 取得了消费者对产品直销这种方式的青睐度和支持度;加上销售的路径比较短, 有利于引导消费者识别自己所需产品, 实现个性化的销售目标。 (3) 各个层次的消费者可以十分便捷地与直销员面对面沟通, 及时反映产品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同时也助于企业发现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开发出更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占领市场空档, 扩大市场份额, 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 产品直销方式对销售地点和时间没限制, 只需要在销售网点的区域内招募直销员, 进行短暂的培训就能迅速打开市场。直销员直接对市场产生影响, 便于直销公司对产品质量和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 从政府角度分析。

(1) 产品直销可以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直销是一种特殊的市场行为, 人员需求量大, 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陆对直销员的素质要求低, 免经验, 免学历, 可兼职, 年龄不限, 是多数人可为的职业。而且这是个低风险, 低成本, 弹性大, 易发展, 高回报的职业。此外, 产品直销的收入增长幅度与经济的发展是反向的关系, 即经济越不景气的时候产品直销越可能保持增长, 为社会创造财富。 (2) 《禁止传销条例》的颁布有效遏制了传销分子的的欺诈行为, 保护了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为产品直销道路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市场氛围。随后出台的《直销管理条例》规范了产品直销方式, 对产品直销加强监督管理,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保证直销公司以及直销员的利益。这一次条例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产品直销的扶持态度。

三、产品直销的弊端

1.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1) 直销产品价格一般很高, 消费者支付能力有限, 存在经济风险。 (2) 直销商为冲业绩, 夸大产品功效, 消费者存在功能风险。 (3) 我国直销业还不成熟, 市场运作还不规范, 直销市场鱼龙混杂, 消费者容易上当受骗。

2. 从直销商角度分析。

(1) 直销业虽然是和自己竞争, 但每月固定的业绩考核让刚进入直销业的人很有压力, 许多直销商为了冲业绩, 在家囤积产品或者低价出售, 对个人及整个市场经济都有危害。 (2) 我国直销业还不够规范, 直销和传销在人们脑海里的定义模糊, 很多直销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甚至被打击和怀疑, 增加了直销商的精神压力, 打击其销售积极性。

3. 从企业角度分析。

(1) 产品价格过高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直销的模式虽然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 但是有些公司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和调动直销商的积极性, 常常抬高产品的价格, 导致很多消费者对产品望而却步, 这不利于直销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2) 局限性强。直销模式下, 商家只能在一定销售区域内进行产品的销售活动, 工作的范围不能随意扩大, 并且持续时间不易过长, 否则会给厂家带来很大的经济和人员负担。销售区域的局限性, 不利于开拓和维护市场。 (3) 在销售费用方面, 直销模式人员花费较大, 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物力和财力支持, 稍微周转不力, 可能会影响整个产品直销链的顺利进展乃至直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 受传统观念影响, 消费者更信赖专柜和大商场的产品, 对直销产品持怀疑态度, 产生抵触心理, 直销产品难以打开市场。

4. 从政府角度分析。

(1) 可能导致政府税收下滑。为保证商家的正当利益不受损害产品直销持续时间短, 因此很多发票手续等都是不够完全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政府税收的减少。并且产品直销交易过程隐避, 有大量现金交易, 对税收部门和国家财政的监管造成困扰。 (2) 部分直销商为了冲业绩不惜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销售产品, 这种及恶性削价竞争的手段会造成市场混乱, 影响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之, 产品直销虽然只是传统店铺销售的一个补充形式, 但从现代经济发展来看, 它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产品直销我们只能因势利导, 不断摸索经验。要规范直销业的健康发展, 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产品直销观念, 健全直销法制。笔者给出以下建议:一是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政府尽快成立中国直销协会, 将产品直销行政监管的部分职能按国际惯例转移给行业自律。二是出台完善的直销法律, 整顿我国混乱的直销行业。三是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结合信息化时代特点, 实现产品直销电子商务化。四是提高民众产品直销意识树立正确产品直销价值观。五是相关学者加强产品直销学术研究, 为政府, 企业, 消费者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刘金章.直销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2:40-43.

[2]李斌, 于支伟.中国直销全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3

[3]王万军.直销协会联盟眼里的直销本质.中国直销网http://www.zxw114

[4]刘伟.我国直销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18-27.

[5]郑之辉.产品直销的利弊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07)

[6]张宝森.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J].哈尔滨市党委党校学报, 2002 (05)

[7]刘伟.我国直销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18-27.

建立“药品银行”的利与弊 篇8

1“药品银行”有利之处

1.1 杜绝浪费, 避免流出

建立“药品银行”初衷即为杜绝药品浪费, 避免药品流出。各病区将多余药品存入“药品银行”, 待需使用时再从“药品银行”支出, 方便取用。在该方案施行之初各病区积极配合, 使收支出现收入同比增长31.36%, 而支出仅占19.19%的情况[1]。

1.2 保障药品质量

规范药品储存条件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2], 各病区将多余药品储存于药房, 储存条件优于病房, 且由专职养护人员负责药品养护, 药品质量得到保障。

1.3 账目清楚

“药品银行”台账反映病区每月存取金额、药品明细汇总及存取账单打印等, 账目清晰利于管理。

2“药品银行”存在的弊端

2.1 工作量庞杂

需设专人管理, 医院各病区存入药品须逐个检查效期与内外包装情况等, 药房若人员紧缺, 倘再抽调专人管理, 难以保障其有效运转。

2.2 监管力度难以保证

若存取过程中缺乏监督, 个人交易常难于避免, 不利于“药品银行”运作。

2.3 参与者积极性不高

医院须设立奖励机制, 因随时间推移, 若无奖励机制, 参与者积极性降低, 存入“药品银行”药品量下降, 而支出增长, 则建立“药品银行”无实际意义。故医院应作适当奖励, 提高参与人员积极性, 做到院、药、护三方满意。

参考文献

[1] 陈华彪.“药品银行”模块的建立及运行探讨[J].中国药房, 2013, 24 (9) :802.

“楼中店”经销的利与弊 篇9

“利”有八点:

1.租金便宜, 普遍低于门市房, “楼中店”30平方米大约年租金为3万-5万元。而同样面积门市房约要8万-10万左右。

2.“楼中店”设备齐全, 不需装修, 摆上货架即可营业, 方便随意, 安全简单。

3.工作人员少, 老板+1名员工即可。

4.店内货色鲜明, 针对性强, 时尚新潮, 极吸引楼中办公的白领阶层, 又以女性为主, 且商品价格又较低。

5.购物方便, 电梯上下, 十分快捷, 白领人士随时可前往, 省时、省力、省车费。

6.客流虽不大, 但靠口碑相传, 可引客上门, 形成人气, 也可网上宣传, 结合发放单页传单, 省去了广告费用。

7.“楼中店”“视客如金”, 服务礼貌、周到、体贴, 工作人员又会唠家常, 顾客就像回家一样, 有亲近感, 因此, 很受欢迎。

8.“楼中店”可办会员及折扣券, 优惠多多, 固定了忠诚客户群, 随着时间的延长, 盈利可观。

“弊”有三点:

1.一般不允许退货、换货, 购物品质缺乏保障。

2.“楼中店”基本无购物凭证、发票之类, 一旦出现问题, 维权问题难以解决, 易引起纠纷。

3.由于“楼中店”“养在深闺”偷税、避税、漏税的情况易被查处。

结论:

上一篇:政策银行贷款下一篇: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