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利与弊

2024-06-02

科技的利与弊(精选12篇)

科技的利与弊 篇1

当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在科技成果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困惑。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功用, 极大地方便人类生活, 但这些方便背后是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呢?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它为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 绝不是不包含矛盾的单纯的东西。

一、科学革命与全球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新鲜事物的产生, 人们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是科技成果是一把双刃剑, 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全球性问题。

电话和电脑的产生, 在现代社会中, 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给人们生活方便的同时, 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 交流的简单化。燃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动力、冶金、交通运输等许多工业部门,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但同时它又是造成大气污染、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化学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创造了许多世界上原先没有的新物种, 满足了人类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却又通过这些化学制品给人类肌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侵害。和人们使用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一样, 空调必然会给人们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担。几年前, 空调对自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制冷剂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上, 但是这些年, 由于制冷剂更新形成的发展, 这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了。未来空调对自然的影响还是体现在能耗这个领域, 空调能耗已占人们生活和工业总能耗中很大的比重。能源的开采和给大气环境释放大量的热量, 已给自然环境响成很大的负担, 这才是人们长期以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 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 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 也大大提高了物资的运输效率, 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电梯的出现使人们被快速地提升到想到达的位置, 火箭的出现甚至能把人类送到看似遥不可及的外太空。但这些成果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每年巨大的能源消耗已经让地球无力应对。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 以前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

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 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的新科技相关, 尤其是枪械犯罪, 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 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综上所述,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但是对这一点是否认识, 处于盲目状态还是自觉状态, 以及与此相联的能否科学地应用技术进步的成果其结果将会极大的不同。长期以来, 人们对这一点缺乏认识, 正是很多全球问题产生和加剧的重要原因。

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 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 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 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 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 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 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 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及其产业为标志。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从近代以来, 特别是现代, 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 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 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 我发觉, 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二)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1) 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 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 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2)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 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 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 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3) 战争和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可以看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已远远不是以前可比。 (4) 资源短缺。长期以来, 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 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但随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 (5) 人口和健康问题。人口问题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 它又为成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紧张等全球问题的重要根源。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 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 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 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6) 科学技术还带来伦理问题, 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

三、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科学技术究竟是人类的福星还是人类的祸患?这决不是简单的问题, 可以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回答。实际上,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无限的能力和广阔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又为破坏自己的生存基础, 造成自我毁灭提供了条件, 给人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这就是说, 科学技术既是福星, 又不是福星;既是祸患, 又不是祸患。它把“友性”和“敌性”、“非友性”和“非敌性”集于自己的一身, 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法兰克福学派陷入了理论误区, 首要原因在于没有仔细区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之间的严格区别, 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无条件地夸大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科技的负面效用不能归罪于科技, 恰恰相反, 那正是人类未能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世界, 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恶果。

当代, 我们应该汲取儒家的人本观点, 努力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了建立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 我们应该开发对人类发展有益的技术, 例如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周期中不产生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 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者危害极少, 节约资源和能源, 使资源利用率最高, 能源消耗最低。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这样的制造技术,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结束语

总之, 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科技的发展虽然带来种种对人类自身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创造着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毁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但科技毕竟推动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怎么让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更有利, 更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恒久的课题, 我们更应该立足于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不被破坏的前提下, 稳健快速的发展才能利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而组.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

[2]殷登祥.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2.

[3]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3.

[4]李秀林, 王于, 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1.

[5]远德玉, 丁云龙.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7.

科技的利与弊 篇2

但只要是个物质,终究还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人类同样也要承受科技所引发的种种副作用。用电脑传递信件固然快,但它却会时常的弹出一些“黑客”、“色情”等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利的东西都会严重的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使用汽车走亲访友虽方便、快捷,但汽车排放的尾气却会污染清新自然的空气,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没有了新鲜的空气,人类的健康也将会面临许多隐患。

总而言之,科技发展是有利有弊的。然而,我们既不能因它有利而不计后果的盲目将科技发展开来,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失去,我们的子孙后代便再无藏身之地。但我们又不能因它有弊而去停止科技的发展,试想一下,如果科技不再发展,那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如果连完美的生活都求之不来,那人活在世上,即使身体再健康周边环境再完美,又会有什么意思呢?因此,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办法就是人们不单单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发展科技,也要用自己的双手来保护环境。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彻底的实现过上小康生活的强烈愿望。那种日子,真可谓是不亦乐乎!

我相信人们会做到的!

网购的利与弊 篇3

关键词:网购;利;弊

一、网购发展原因分析

(一)低价是消费者选择网购的主要原因。网店店主只需将自己打算出售的商品拍成照片挂在网上,自己坐在电脑旁等买家上门咨询就可,这样就比实体店少了店租和雇请人员的工资。所以出售同样商品,在网店的成本则要远远低于实体店成本,因此就会出现,相同商品网店卖出的商品价格比实体店便宜许多的现象。为了实现网络商品销售量的提升,各大网购门户都会于节假日或某个特定的日子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二)网上购物方便快捷。消费者只要配备一台电脑亦或仅仅是一台手机,在拥有网络的条件下,无论是坐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点击购物网站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的选购自己心仪的商品。网络的强大搜索可以轻松实现对海量商品的筛选,完美实现看消费者之所想,买消费者之所需,避免你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迷了眼。通过全国性的连锁物流公司如圆通快递、申通快递等,货物往往只需几天就可送到消费者手中,方便快捷。

(三)购物环境日益成熟。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壮大,只要有网络他们就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以查价格、购物,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束缚,随时随地,购你所想。对商家而言,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将商机最大化;对用户而言,则是多了一种更为便捷的消费方式。电子优惠券、扫描二维码、手机团购和大量手机购物APP等网购方式的不断出现,都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甚至成为了潮流的风向,让购物融入到了生活并享受它带了的乐趣。

二、网购存在的问题

(一)网购信息不对称。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信息不全、不真实的现象的网络购物十分普遍。卖家如果想开网店在实际生活中多数网店只须卖家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凭个人有效证件就可以。其次是商品信息的不对称。商品的表达只有商品的拍摄图片,以及以往消费者的使用评价等少数方式。而这也成为影响消费者对商品进行确定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些判断依据却得不到保障,首先商品图片的发表着是卖家本身,并没有权威机构进行鉴定把关,其次买家对商品的描述完全不可信,职业刷手的专业素养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有的卖家采取如确认收货后好评返现等手段来博取买家的好评,有的就有可能误导其他消费者对商品的的认知和判断。

(二)网络购物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作为网络交易的监督人和主要支付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支付手段和可靠的服务保证。当买家与卖家购买协议达成一致后,买家就要将相关款项打到(支付宝)中。买家收到货物确认满意无误后,经过买家在网上确认收货之后,支付宝才再打款给卖家,这是一种比较可靠和安全的支付方式。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如今配套设施仍不完善,有可能泄露买家和商家的信息,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其次,消费者选择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的物美价廉,网购的商品的价格势必要低于实体店内的商品。包邮的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而卖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选择服务质量差的物流公司,从而消费者的利益在商品质量等方面也得不到保障。

(三)网络购物的维权问题。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在网络购物方面还涉及不深,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购物网络买家的效益没有保障,向监管部门进行申诉的途径少且比较麻烦,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的消费者一般只能“吃哑巴亏”了。此外网购交易一般都是异地交易,买家和卖家彼此之间遥遥千里甚至更远,相关监管部门对纠纷的受理以及查处十分艰难。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采取进一步措施对网购中消费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深入解决。

三、网购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商家以及商品的真实信息。店家在开网店之前必须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真实的个人信息资料进行三重实名认证;对所售商品要采取多种形式如视频展示、3D虚拟模拟体验、线下体验店等进行展示;提倡有记录的沟通方式;树立品牌观念,提升信任度,坚决抵制刷单和刷评行为。

(二)完善电子商务配套设施。1、完善支付方式。网购中的三方平台,使得网络支付安全有保障,但是这种支付方式还有较为局限,许多网络购物门户网站与第三方支付方式存在绑定,不可以相互交叉,所以在技术上建立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全国统一的支付网关和安全论证中心十分必要。此外我们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上银行的资格认定条件,规范支付过程和方式,将网上支付纳入到一个安全、可预测的法律框架内。2、完善物流体系。要加快完善物流体系与网购商品相关联政策的建立,规范网购商品物流配送的有关形式,与其他物资流动方式区分,形成一套独特的配送流通方式。

浅谈自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利与弊 篇4

1.1 自媒体的定义

早在2003 年, 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通过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联合提出了“We Media (自媒体) ”的概念:“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

社交媒体是自媒体的一种, 是以社交为主要目的的自媒体形式。

1.2自媒体的发展

发展历程图:

1) 论坛。论坛即网络社区, 英文简称BBS, 在中国大陆, 第一个互联网BBS是1994 年5 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的曙光BBS。早期的BBS处于聊天室的时代, 并不普及, 到1997 年,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 论坛也逐渐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1997 年11 月, 一位福州的资深球迷老榕写下文章《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贴到了当时四通利方的论坛 ( 新浪前身) 的体育沙龙上, 这篇帖子随即传遍了足球界和网络界, 是论坛作为早期自媒体渠道凸显出影响力的典型案例。[2]

2005 年以后, 随着宽带入户, 论坛逐渐发展成社区的形式, 功能越来越强大, 并突出了张扬个性与沟通联系的功能, 更加具有凝聚力, 同时推出了许多网络名人, 如芙蓉姐姐、天仙MM等。在当时几乎是自媒体无可争议的主渠道。

现在, 虽然受到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冲击, 论坛社区仍然在互联网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天涯论坛、猫扑、百度贴吧, 并且很多论坛与时俱进地开发了手机应用, 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仍然聚集了大量的人气。

2) 博客。博客即网络日志 (Blog) , 最早源于1993年6 月NCSA的“What’s New Page”网页。博客正式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是在2000 年以后, 美国911 恐怖袭击事件成为博客繁荣的一个导火索, 人们争相利用博客分享对灾难的亲身体验, 博客这种草根媒体作为自媒体的影响力也日趋扩大, 并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

2002 年8 月, 方兴东、王俊秀开通了博客中国 (blogchina) 网站, 开启了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史。随后, 新浪等门户网站对博客进行大力推广, 并且随着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发表在网站上的博客, 演变出了微博、播客 (微视频) 等形式。[3]

微博即微型博客 (Micro Blog) , 以140 字为限, 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比起传统的博客草根性更强, 门槛也更低, 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 传播也更广泛。国内最早的微博出现在2007 年, 其崛起是在2009 年新浪微博推出以后, 通过一系列推广, 微博正式被主流人群接受, 并诞生了各种网络热词和大批网络红人 (大V) 。截至2013 年6 月, 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3.31 亿, 97% 以上的中央政府部门、100% 的省级政府和98% 以上的地市级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 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过24 万个。仅微博每天发布和转发的信息就超过2 亿条。[4]

而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性质的应用推广开来, 微博逐渐开始走向低谷。

3) 微信。微信 (We Chat) 是腾讯公司2011 年1 月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由于有手机通讯录好友和QQ好友作基础, 使其圈子更加”亲友化“, 并以其友好便捷的操作和人性化的功能, 加上腾讯公司的强力推广, 微信从2012 ~ 2013 年间迅速崛起, 超过微博并成为自媒体传播领域的生力军。

而且, 微信公众平台不仅有通过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来传播信息的功能, 还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便利应用, 如查询地图、下订单等, 比起仅传播信息的微博的官方认证账号, 对民众更具吸引力。

截至2015 年第一季度, 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 以上的智能手机, 月活跃用户达到5.49 亿, 用户覆盖200 多个国家、超过20 种语言。此外, 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 万个。

1.3 自媒体的特点

简单概括为3 个词:“容易、迅速、广泛”。

1) 草根新闻用户创造内容。自媒体最根本的特点是平民化。引用美国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的专著《自媒体》上的副标题, 就是“草根新闻, 源于大众, 为了大众”。自媒体, 无论是BBS、博客、微博还是微信, 都不限制内容发布者的身份, 只要能上网, 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 也不管文化水平高低, 只要不是违法的内容, 都可以发布自己的内容。

自媒体的另一个特点是门槛低, 操作简单。纵观自媒体平台发展的趋势, 门槛越来越低, 功能强大的同时操作却愈发简单。在博客和BBS时代, 用户创作内容还需要较多的操作和一定的文字能力, 而到了微信时代, 哪怕不会打字, 都可以用手机拍照或录音的方式原创信息内容。

自媒体门槛低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的特点。著名作家王朔曾说:“也许我有些发不出去的杂文, 会放到网上。”这就表明了在自媒体上发表信息的随意, 自媒体取消了传统媒体编辑决定发表的权力, 让各种信息可以“肆意”传播。[5]

2) 交互性强的“圈子化”传播模式。自媒体拥有“核心—边缘”的扩散式传播模式, 受众由异质化的个体组成了信息传播的网络节点, 按照其在信息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 又分为核心节点、桥节点与长尾节点。核心节点是信息生成的源头即原创者;桥节点是核心节点用户传播信息的扩散者, 接受信息并评论和转发、推荐信息, 在传播中起到桥梁的作用;长尾节点则是借助桥节点的中介作用才接触到该核心信息, 与核心节点距离较远但规模巨大。不论出于哪个环节, 节点用户间都存在交互性。因此自媒体信息传播呈现核心向边缘传播整体趋势下的多向性、扩散性和无序性。[6]

人天生有群居性, 在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处在多个不同的圈子中, 有生活圈子、工作圈子、娱乐圈子、爱好圈子、同学圈子等等, 这些不同的圈子通过相同的用户相互间形成了嵌套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 这些圈子里所有用户间都有可能发生直接的关联, 使不同圈子的用户能够充分互动, 从而扩大了自媒体信息的传播。

早期的自媒体如博客和BBS, 存在“名人”效应”, 或者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聚集人群, 形成一定的圈子, 圈子间的交互嵌套相对单纯。而现在更加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基于手机应用的自媒体, 则能够在聚集新圈子的同时, 还充分利用了用户本身已经形成的亲友圈子, 圈子间的嵌套更加复杂, 其传播影响力更加广泛和快捷。

3) 自发式传播对内容可读性作出筛选。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即用户传播信息是主动的且有选择的。自媒体传播通常有3 个目的, 一是商业宣传目的, 这一目的往往存在于核心节点, 以及通过官方活动 (如抽奖) 散播到桥节点, 但往往这个桥节点只有一级;二是为了增加自身影响力, 核心节点和桥节点都可能存在这个目的;三是推荐目的, 一般是为了与熟人分享信息, 大部分普通用户形成的桥节点传播都存在这一目的。

自媒体自主传播信息的特性天然对信息的可读性作出了筛选, 试想, 作为一般用户, 看到一条言之无味、不知所云的信息, 会主动推荐给好友吗?这样的信息在大量的自媒体信息中只可能被迅速淹没。因此, 能够通过自媒体进行广泛传播的信息必然具有亮点和可读性, 有话题性, 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 才能引起关注。

2 自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影响

2.1 覆盖面扩大持续关注度增加

由于自媒体交互式“圈子化”的传播模式, 使它能够将信息迅速地大范围扩散。一篇吸引眼球的科技报道, 比起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 通过自媒体传播更加迅速, 而且由于交互传播的特性, 能够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热度, 使更多受众接触到该信息。

2.2 基于信任的传播深入人心

由于自媒体传播“圈子化”的特性, 往往一条信息是在熟人间相互传播, 基于对熟人、名人和圈子的信任, 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更能深入人心。

2.3 促使科技信息可读性提高

基于自媒体自发式传播对内容可读性作出筛选的特性, 通过自媒体进行科技传播对科技信息本身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提高起到推动作用。想要通过自媒体进行科技传播, 科技信息的作者或者编辑就要按照自媒体的特性创作和编辑作品, 挖掘出信息的亮点和关注点, 并且由于自媒体平民化的特性, 其文字必须要浅显易懂、言简意赅, 从而提高了科技信息的可读性。

2.4 宣传成本低廉

自媒体的低门槛和自发式、交互式传播特性, 比起传统媒体, 它在传播途径上几乎不产生费用, 宣传成本低廉。

3 自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3.1 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

由于自媒体“门槛低”、内容良莠不齐的特点, 通过自媒体传播的科技信息省略了编辑和审核的步骤, 而且由于核心节点可能非实名, 桥节点可能存在对信息的“个性化”加工, 其准确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这对于科技信息传播有很大的制约, 因为科技信息传播的首要要素就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如果这个基本要素难以保障, 其传播越迅速越广泛危害性可能就越大。

3.2 “伪科学”的温床受众对“真伪科学”辨识率低

伪科学是自称为科学, 但又不遵循科学方法的知识或理论。伪科学貌似科学, 但无法用科学方法予以检验。

由于自媒体“草根新闻”的特性, 作为桥节点的传播者受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限制, 对伪科学信息和“科学谣言”难以辨别。伪科学信息和“科学谣言”往往运用一些较浅显的科学道理进行似是而非的推论, 而且比起真正的科学信息, 他们更具有新闻性和亲民性, 有时还带有一些恐吓性 (耸人听闻) , 具有欺骗性。由于自媒体“圈子化”的特点, 信息在熟人间传播, 有更高的信任度, 使得人们更趋向于相信并进行广泛传播, 从而令自媒体演变成“伪科学”的温床。

3.3 一经广泛传播难以控制

由于相关法规和筛选机制不够完善, 伪科学信息一旦在自媒体上传播并受到关注, 由于它圈子化的传播特性, 一经广泛传播则难以控制, 即使传统媒体针对一些影响较大的伪科学信息和“科学谣言”进行辟谣, 也不能保证被所有接触过该不良信息的受众获知, 这些人仍然会作为桥节点不停向外传播“科学谣言”, 而且传统媒体往往时效性短于自媒体, 也导致辟谣的效果不够充分。诸如香蕉致癌, 微波炉辐射致病, 转基因食品让人绝育等, 大量非科学却广泛流行的说法层出不穷, 这些说法早已被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辟谣, 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广泛流传, 有时甚至还登上一些小网站的新闻和科学栏目。

4 对引导自媒体进行科技传播的设想

自媒体的传播机制使其天然对信息可读性作了筛选, 它筛选的标准不是信息内容正确与否, 也不是信息的文学性和新颖的表现形式, 而是能否引起大众的好奇心和是否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对于科技信息而言, 被自媒体自发广泛传播的信息往往有几个特点:一是与民生利益切身相关, 二是与一般认知有矛盾点, 三是与名人、名胜等相关, 四是有符合公众逆反心理的观点。即热点、新奇、可炒作、符合大众审美。

要使自媒体在科技传播中起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不能违背自媒体本身的传播规律, 而应该利用自媒体本身的特点, 发动政府和科学界的力量, 从机制上规范自媒体科技传播, 从核心节点和桥节点上分别发力, 引导自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

4.1 科学家发声专业团队传播

自媒体上伪科学信息泛滥, 与科学信息传播少, 影响力不足有关。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源头, 即核心节点, 科学家在大众媒体上发声不够。科学家更多精力专注于研究, 在专业媒体上发表论文, 而他们在专业媒体上发表的观点, 公众不能免费查阅, 而且其内容晦涩难懂也不符合公众审美, 即使发表在自媒体上, 也不会被广泛传播。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 把科学家与公众连接起来, 扩大科学家的影响力。这个团队应具备几个基本素质:一是科学素质, 能够正确理解科学家提出的科学观点;二是写作能力, 能把科学家的观点准确地改编成浅显易懂的文字或图片、视频;三是沟通和传播能力, 能迎合大众口味, 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科技信息传播出去。而专业团队的形成, 离不开培养基地和展现舞台, 有关机构如中国科协有天然优势, 可以在培育科技传播专业团队上有所作为。

4.2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自媒体上伪科学信息泛滥, 专家发声影响力不足是一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众对伪科学信息辨别能力不够, 导致其作为自媒体传播的桥节点, 非故意地成为了伪科学信息传播的帮凶。据中国科协依据国际可比标准设计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2010 年, 全体公民中拥有合格科学素养的比例只有3.27%, 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7]如果公众的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到一定程度, 懂得一定的科学论断和求证方法, 像微波炉致病这样的科学谣言, 就没有了传播的基础。

4.3 规范管理机制自媒体实名制

自媒体上传播的伪科学信息, 必然有其源头, 一般是有些人或为炒作自身、或为某些商业利益甚至政治目的, 特意撰写出似是而非, 并且迎合大众口味的伪科学信息和科学谣言。由于自媒体在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 这些怀有特别目的的人能够隐藏身份, 在论坛或博客上发布耸人听闻的科学谣言, 普通公众不明真相, 成为其传播的帮凶。

现在中国已经逐步实施手机实名制, 微博、微信等和手机关联的自媒体基本实名化, 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也逐步有了一些法规制约, 在实名制的媒体上, 人们发布自己的观点有了一定对法律的敬畏心, 但转发信息却缺乏正确的辨识力和判断力。所以建议有关机构进一步规范自媒体管理机制, 可以考虑对有影响力的论坛、博客等自媒体渠道提出实名制要求, 非实名制的媒体, 不得作为自媒体传播的核心节点, 即自媒体的用户不能转载未经认证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 规范管理机制的同时, 关键要宣传到位, 让每一个自媒体的传播者周知, 对法律法规存有敬畏之心, 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4.4 重视舆情监控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

除了培育专业团队在自媒体上为科学家发声, 也应该重视对伪科学和科学谣言传播的舆情监控, 对其产生的影响作研究分析, 有针对性地辟谣。并且辟谣不是简单发表一个声明就算尽到责任, 而是应该让每一个人都知道, 达到让科学谣言无所遁形的程度才是真正尽到辟谣的责任。另一方面, 政府和科学家的声音, 在以海量民众为基础的自媒体平台上显得有些薄弱。可以考虑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 建立能自动识别和对比、方便查阅的科技信息库。比如当民众想要转发一条不准确的信息时, 该信息库能自动识别并作出提醒, 提醒他该信息未经科学认证, 提醒他信息来源是什么, 并列举相关经过认证的信息, 避免公众陷入伪科学泥潭。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快速广泛传播的草根新闻”为特点的自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变革, 在科技传播中, 自媒体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 它一方面能够降低传播成本、扩大传播影响力, 另一方面, 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和传播难以控制使其成为“伪科学”的温床。如何引导自媒体在科技传播中起到积极作用, 成为了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自媒体,科技传播

参考文献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 2006 (5) .

[2]陈彤.1 7年神贴《大连金州没有眼泪》:I T时代网2014[2014-10-23].http://news.ittime.com.cn/news/news_2484.shtml.

[3]方兴东.博客发展简史和基本史实:博客中国2002.www.blogchina.com

[4]蒋彦鑫.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24万个:人民网2013[2013-11-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9/c70731-23689816.html.

[5]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 2008 (2) .

[6]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5) .

科技的利与弊作文 篇5

如果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我们能去出国旅游吗?如果没有电话,尤其是手机,我们能如此便捷地和亲人联系吗?若还是让飞鸽传书,那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联系上亲人?

在人类没有电的时代,人们只能靠蜡烛和煤油灯照明,它们光线暗淡,不适合工作和学习,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容易引发火灾。而电灯呢,既安全,又明亮,又方便。如果没有电,就没有让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的电视,就没有让我们方便出行的汽车、飞机,就没有帮我们烤出美味的烤箱,就没有给我们留下纪念的照相机,就没有让我们凉爽舒适的空调。

没有科技的发展,哪儿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能用班班通上课吗?我们能坐汽车吗?能打电话吗?能吃上杂交水稻么?能用笔写字吗?能飞向宇宙吗?我们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哦。

当然,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汽车的尾气污染空气,空调的氟利昂破坏大气臭氧层,电池的有毒物质污染大地,电脑、手机对人体有辐射,不一而足。

文饰作用的利与弊 篇6

文饰作用是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而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具有如下三个作用:

其一、文饰作用可以使人保持自尊和自信。

在生活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或矛盾冲突,出现一些对自尊和自信产生威胁的事情,这时文饰作用可以使我们在感到不适当或已经失败的情形中保持自尊和自信。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可以通过归罪于老师教得不好或评分不公而达到心理平衡。至于自己是否用心听课,是否充分复习准备,是否学习能力太差等影响自尊和自信的原因,可以一概不承认,以维护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

其二、文饰作用可以防止和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当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矛盾冲突时,人们自然会产生焦虑、紧张、烦恼和不安等消极情绪,这时人们通过文饰作用,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护。如在恋爱问题上,一个苦苦追求对方而不成功的人,会掩饰自己的失望与苦恼,对别人说,对方无貌无德,非己所求。人们往往通过这种方式解脱烦恼,减少内心不安,保持心情安宁与稳定。

其三、文饰作用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时机。

文饰作用可以在我们遇到挫折和冲突时,为我们提供喘息的时机,直到我们能集中智慧和力量来对付我们遇到的问题。正如美国E·R·希尔加德等三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导论》中指出的那样:“我们把防御机制比作能够减轻症状但不能治病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抗组织胺药物)。例如,抗组织胺药物减轻打喷嚏和流涕的痛苦,并帮助花粉热患者改善症状,直到根本的治疗一对花粉脱敏一发挥作用。同样,防御机制可以解除焦虑,使人能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更为实际的方法”。

综上所述,正确合理地使用文饰作用,对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它被经常而普遍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且我们对自己寻找的理由坚信不移,就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文饰作用并没使现实存在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它只是起到了一种逃避现实的作用,其结果只是使现实问题更加复杂化,甚至有可能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更为严重的是可以使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如一个没被邀请参加同乡聚会的学生,通过文饰作用会把自己的敌对情绪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我根本不喜欢那一伙人,即使受到邀请,我也不会去。”结果只能使他越来越从社会接触中退缩,进一步影响了,他与其他人的交往,从而造成了更大的挫折。

看高校“改名”的利与弊 篇7

《蓝皮书》用非常正式的方式, 捅破了一个重要话题———高校盲目合并、改名的不良影响。合并办学为高校带来了如学科建设、招生分配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但盲目求大、历史特色丢失等“症状”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更是尖锐地指出: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 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 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 到爆发之时, 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前述背景之下, 讨论一下大学盲目“合并”“改名”带来的弊端, 甚至讨论一下重新“拆分”“复名”的可能, 未尝没有意义。遗憾的是, 虽然社会各界很热心, 但处于漩涡当中的高校似乎并不积极, 甚至干脆就是排斥的。

多少能理解高校自身的冷淡———毕竟, 很多学校已经合并了七八年了, 合并的时候费了不少周折, 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如果再拆分、复名, 肯定又得付出很多成本。更主要的是, 这等于某种程度承认了此前“跟风”改革存在的错误。花钱事小, 面子事大, 岂有不回避之理?

改革要少走弯路, 少走回头路, 这不错, 但这决不意味着改革可以丧失自省的能力。纯粹为了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而一意孤行, 很可能最终要走更大的回头路、更大的弯路。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 近十年来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 作为国家公办学校, 有些东西是可以学校“自治”, 自己来决定的, 但由全体纳税人支撑、每年能得到大量财政拨款的公办院校, 又决定了它不能不顾公众的批评。一个理性的社会, 没有什么公共话题不能拿出来讨论, 是非对错, 无不可以公开说。一个话题在“私下里”被批评得一塌糊涂, 却就是不肯拿出来公开探讨, 能说这样的“怪现状”是正常的吗?靠躲避、装糊涂, 是不可能赋予一项改革存在的应有的合法性。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篇8

隐性采访, 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 通过偷拍、偷录或隐瞒记者身份等方式, 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一般说来, 隐性采访是在常规的显性采访不奏效的情况下采用的, 借助隐性采访可以减少采访过程中的障碍和干扰, 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可以更加清晰地洞悉是非曲直。比如, 央视“江西高考替考案”“金华火腿”“地沟油”事件等都是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 为我们揭开了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同时也鞭挞了当地一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 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当然, 隐性采访并不是无限度的, 而应该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这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注意的。

2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分析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 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 隐性采访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也存在一些弊端。

2.1 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隐性采访的核心就是让被访者尽可能地表现出日常状态, 使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 带有画面的隐性摄像则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这能够更加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 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更具有显性采访达不到的效果。比如, 黑龙江电视台的《真相》栏目记者曾经曝光过一家餐馆使用地沟油的事件, 记者就是以服务生的身份潜入到这家饭店, 经过几天的暗访, 终于掌握了这家饭店收取、使用地沟油的证据, 并且曝光了餐馆使用自来水勾兑色素香精制作果汁的事实, 并偷偷录了像。至此, 这家餐馆的丑恶行径被完全揭露开来, 受到了法律严惩。可见, 如果不是采用这种隐性采访的方式, 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获得真相, 也就难以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此外, 隐性采访还是显性采访的有效补充, 是满足大众知情权和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比如, 今年广受社会关注的“江西高考替考案”就是隐性采访的典型案例, 通过记者的隐性采访, 我们了解到了令人震惊的高考替考的各项流程, 我们讶异和指责在高考如此庄重的场合下部分不法分子的“狸猫换太子”之举如此猖狂。因此, 隐性采访可以深入挖掘更多的客观的新闻素材, 可以避开一些戏剧化的虚假陈述, 最大限度的还原事实真相, 将真相曝光于大众舆论中, 利于实现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同时还可以为执法部门提供第一手证据资料, 甚至可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有力证据。

2.2 隐性采访的弊端

隐性采访的弊端可以从新闻工作者、被访者、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对于新闻工作者, 隐性采访本来作为一种公开采访的补充形式, 但在现实社会中, 部分新闻工作者将窥探别人隐私作为乐趣, 不顾道德与法律打着隐性采访的幌子肆意暗访, 甚至以此作为不良收入的来源, 这就容易滋生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

对于被访者而言, 隐性采访容易侵犯被访者的人身权利, 如果记者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 就容易在隐性采访中侵犯他人或企业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基本权利, 甚至产生与被访者的经济纠纷。因此, 在隐性采访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谨慎行使。

对于社会而言, 隐性采访的存在容易导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防备心理的加深, 人们之间的相处都带着面具, 那么,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诚信危机。隐性采访其实是“以隐窥隐”, 即用隐蔽的方式窥探别人的隐私, 这是当前偷窥文化膨胀的一大原因。

3 对于隐性采访的理性思考

当前, 我国尚未明确制定专门的新闻法, 隐性采访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尤其是涉及到普遍的社会价值、重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人物等时, 隐性采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件的真实情况, 如一些贩假造假问题、乱收费问题、坑蒙拐骗问题等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 因为如果使用显性采访, 根本达不到效果。但是, 隐性采访也有很多弊端, 并且涉及到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隐性采访应当给予严格控制, 非重大新闻事件、非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非经领导批准、非公开场合发生的、非监督公务行为一律不允许使用隐性采访的手段。

此外,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就说明, 现阶段我国还是不提倡隐性采访的, 隐性采访还应该是有所约束的。因此, 在使用隐性采访时, 记者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同时要提高媒体领导和记者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加强行业自律, 引导隐性采访健康有序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隐性采访作为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 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作为新闻工作者, 我们要正确认识隐性采访的利弊, 学会理性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秉承为社会服务的从业理念, 谨慎运用隐性采访。

参考文献

[1]韩冬.电视隐性采访的原则和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7) :84-85.

[2]赵亮.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浅谈隐性采访与培养新闻采编策略[J].新闻传播, 2015 (13) :107, 109.

“传唤”家长的利与弊 篇9

一、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整个班的学生, 教师的要求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 而我们的学生是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 每个学生脾气性格不同, 基础水平不同, 发展潜力不同, 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不同, 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张朋的同学, 他性格内向, 不爱表现自己, 但是脑子却灵活, 在班上学习属中上水平, 每次开家长会都是因为父母工作忙而让耳聋的爷爷驮来腿脚不灵便的奶奶, 直到有一次张朋和班上一名调皮的同学玩石子垒破了头妈妈才心急火燎地来到学校, 处理完两个孩子的纠纷后, 我们任课老师和她交流了孩子的学习情况, 指出了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令人惊奇的是, 这位学生各科成绩突飞猛进, 性格也开朗起来, 升入中学后, 仍然在班上甚至全年级里遥遥领先。直到现在, 家长见了我, 总是感激地说:“谢谢老师的指导, 早知和老师见面有这么大的作用, 我们就不会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去开家长会了, 自己再忙也要去。”

二、更好地管理学生

一些学习习惯差的学生, 回家只顾贪玩儿, 告诉家长说作业已经做完了, 或者说老师没留作业, 来到学校告诉老师作业做了, 但是落在家里了。尤其是刚接一个班时, 面对全班陌生的面孔, 摸不透学生的脾性时, 对这种情况最感到头疼, 这时, 及时与家长联系, 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 这样的现象就大大减少了。

学生总是在不断地犯错误, 是不是应该频频叫家长呢?对于有了自己的思想的大孩子来说, 过多地叫家长, 也会产生许多的弊端:

一、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学生因为犯错误被“传唤”家长, 自尊心、自信心往往会受到挫伤, 认为在同学们面前矮了三分, 很没面子, 致使对学校生活不喜欢, 对老师不喜欢, 对学习产生倦怠, 结果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二、降低老师的威信

学生犯错是难免的, 他们是在不断认识错误, 不断战胜各种不良诱惑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教书育人是我们老师的职责, 如果学生一犯错就叫家长,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 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造成恶性循环

学生被叫了家长, 会感觉自己很“另类”, 在同学、老师面前被孤立起来了, 在同学面前没面子, 回家再受家长的打骂, 会反过来认为是老师小题大做, 让自己丢人进而恼恨老师、抵触老师, 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 我们到底该怎样“传唤”家长呢?怎样做才能收到更好的实效呢?我认为:

一、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家长会不是“告状会”:教师在开家长会时千万不要因为学生一件小事或一点小错误夸大其词, 以偏概全。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这类家长会很可能会成为“受训会”或“仇亲会”。学生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是国家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一切”, 我们每一次和家长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告状, 而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家长愿意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在学校犯错而被传到学校与老师见面, 这时话题就会轻松许多, 家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肯定, 分析现在的状况, 找出以后努力的方向, 这种情况下会面效果会最好。

二、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

家长深知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所犯过的每一个错误, 但是家长从来没对自己的孩子失去希望, 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战胜错误而不断成长。过去我班上有一个学生, 有一段时间可能是小品看多了, 在课堂上哪里稍有风吹草动, 就会招来他一句小品味的“哎呀, 妈呀!”常常吸引同学的目光而引起哄堂大笑, 甚至在老师批评不完成作业的同学时, 他的“哎呀, 妈呀!”把不完成作业的同学都逗笑了。我按耐不住自己的火气, 学生不完成作业的恼怒, 扰乱课堂的气愤, 统统朝他发来, 甚至等他叫来家长, 我还向家长历数了这位学生的种种不是。家长连连道歉, 并代表孩子认错。多年以后, 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批评学生的同时, 也让家长感到脸上无光。至今, 我仍为这件事愧疚不已。如果放在今天, 我可以压住自己的火气, 并且心平气和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不至于让家长太没面子。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多种形式, 多种方法开好家长会

教师素质是家长会成功的核心。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世界观、人格品质和工作作风以及对各种现象的情感、态度,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有些影响在某些学生身上可能留下终身的痕迹。教师的世界观、知识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是需要通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去掌握它们, 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心理品质和技能, 从而与教育的对象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效益, 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首先要有开好家长会的决心, 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所说的“想干”;其次要具备干好这件事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干”;最后还要周密设计完成这件事的计划,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会干”。

优化形式是家长会成功的途径。家长会的形式多样但效果各异。因此人们很难取舍。组织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分层次家长会还有四方会议 (家长、学生、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 完全取决于当时的需要。只有通过多种渠道, 选择不同时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这里我们要十分强调家长会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我们认为:内容是核心, 形式是载体, 形式为内容服务, 内容决定形式。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 我们将会落到形式主义的怪圈里。

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篇10

1. 直销的定义。

直销是无店铺的经营方式。直销员在固定零售店铺以外的任意场所, 通过讲解和实验将产品直接推销给目标群体。其实质是运用人际关系营销策略开发客户, 通过直销代表或现实的客户再去影响其周围的人群购买产品。

2. 直销的特点。

零阶渠道。产品由厂家直销顾客, 中间无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等渠道。

多层次奖金计酬。这是全世界直销业的主要奖金制度。在我国直销员从自身销售业绩中获取报酬外, 还可以从销售团队的销售业绩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

直销员是公司最忠实的消费者。据调查直销员 (以业绩考核为准) 消费的产品占公司总销售额的大半以上, 他奖酬的一部分是其消费产品的惠利。

直销会议。直销公司通过产品说明会对直销人员培训产品知识以及销售技巧;利用业务推荐会大力宣传公司形象, 吸引更多新直销员加入团队;激励直销员提高业务水平的会议是通过旅游、与公司高层领导对话、心得分享等形成的大型会议。

无店铺销售。上门销售是产品直销的主要形式, 工作地点、时间以及对象都不固定。

3. 直销与传销的区别。

在海外直销与传销本质上并无区别, 但在我国直销与传销有着天壤之别, 传销是非法的代名词, 是直销扭曲后的衍生物。根据我国《禁止传销条例》规定, 海外的多层次直销也属于传销。直销与传销在我国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4. 产品直销的发展现状。

尽管直销公司申请直销牌照需要满足众多严格要求, 但目前我国产品直销公司已达到上百家。产品直销的主要方式有上门推销、目录直销、电话直销、邮购直销、互联网直销以及厂商自设机构销售。直销是工业品分销渠道的主要方式, 随着科技手段的完善, 消费品直销渠道也在迅速发展。我国《直销产品范围公告》表明, 现阶段我国只有以下五大类消费产品允许采用直销渠道, 分别是化妆品、保健品、保洁用品、保健器材及小型厨具。直销在我国快速发展, 但仍然面临着文化冲突、社会质疑以及失衡的利益心态等挑战, 要想我国直销业健康发展, 就要在认清产品直销利弊的基础上, 选择其合适的发展模式。

二、产品直销的好处

1.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1) 产品直销交易过程方便快捷。直销员所做的不只是将产品推销给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送货上门、合理退货以及技术指导等服务, 一对一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满意。此外面对面销售有助于消费者充分了解并识别适合自己的产品。 (2) 产品直销能够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面对面销售有助于直销员探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掌握其消费形态, 便于公司开发出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3) 直销产品价格统一, 有助于消费者选购商品时避免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损失。

2. 从直销员角度分析。

(1) 产品直销有助于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产品质量。直销员是最重要的产品把关人。因为他们都是直销公司的忠实会员, 没有质量保证的商品没人去购买和推销。 (2) 团队计酬是直销的根本, 也就是直销员的业绩与团队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方式架起了新老员工间沟通的桥梁。在产品直销过程中, 每位老员工都会竭力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新员工, 并引导新员工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汲取精华, 激发了员工的销售积极性, 团队销售能力快速增强。 (3) 产品直销运用的就是人际关系营销策略, 因此产品直销对直销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直销公司为员工提供系统科学的培训方式, 让员工掌握产品直销技巧的同时要求员工个人素质也相应提高。因此产品直销方式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

3. 从企业角度分析。

(1) 节约成本, 缩短销售时间。直销模式借鉴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理念, 产品由工厂经直销员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这种模式以数学指数递增的爆炸式增长速度推动产品的认知度, 口碑宣传快速把产品打入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中的管理费用, 有效控制成本。 (2) 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售后服务, 取得了消费者对产品直销这种方式的青睐度和支持度;加上销售的路径比较短, 有利于引导消费者识别自己所需产品, 实现个性化的销售目标。 (3) 各个层次的消费者可以十分便捷地与直销员面对面沟通, 及时反映产品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同时也助于企业发现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开发出更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占领市场空档, 扩大市场份额, 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 产品直销方式对销售地点和时间没限制, 只需要在销售网点的区域内招募直销员, 进行短暂的培训就能迅速打开市场。直销员直接对市场产生影响, 便于直销公司对产品质量和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 从政府角度分析。

(1) 产品直销可以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直销是一种特殊的市场行为, 人员需求量大, 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陆对直销员的素质要求低, 免经验, 免学历, 可兼职, 年龄不限, 是多数人可为的职业。而且这是个低风险, 低成本, 弹性大, 易发展, 高回报的职业。此外, 产品直销的收入增长幅度与经济的发展是反向的关系, 即经济越不景气的时候产品直销越可能保持增长, 为社会创造财富。 (2) 《禁止传销条例》的颁布有效遏制了传销分子的的欺诈行为, 保护了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为产品直销道路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市场氛围。随后出台的《直销管理条例》规范了产品直销方式, 对产品直销加强监督管理,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保证直销公司以及直销员的利益。这一次条例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产品直销的扶持态度。

三、产品直销的弊端

1.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1) 直销产品价格一般很高, 消费者支付能力有限, 存在经济风险。 (2) 直销商为冲业绩, 夸大产品功效, 消费者存在功能风险。 (3) 我国直销业还不成熟, 市场运作还不规范, 直销市场鱼龙混杂, 消费者容易上当受骗。

2. 从直销商角度分析。

(1) 直销业虽然是和自己竞争, 但每月固定的业绩考核让刚进入直销业的人很有压力, 许多直销商为了冲业绩, 在家囤积产品或者低价出售, 对个人及整个市场经济都有危害。 (2) 我国直销业还不够规范, 直销和传销在人们脑海里的定义模糊, 很多直销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甚至被打击和怀疑, 增加了直销商的精神压力, 打击其销售积极性。

3. 从企业角度分析。

(1) 产品价格过高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直销的模式虽然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 但是有些公司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和调动直销商的积极性, 常常抬高产品的价格, 导致很多消费者对产品望而却步, 这不利于直销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2) 局限性强。直销模式下, 商家只能在一定销售区域内进行产品的销售活动, 工作的范围不能随意扩大, 并且持续时间不易过长, 否则会给厂家带来很大的经济和人员负担。销售区域的局限性, 不利于开拓和维护市场。 (3) 在销售费用方面, 直销模式人员花费较大, 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物力和财力支持, 稍微周转不力, 可能会影响整个产品直销链的顺利进展乃至直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 受传统观念影响, 消费者更信赖专柜和大商场的产品, 对直销产品持怀疑态度, 产生抵触心理, 直销产品难以打开市场。

4. 从政府角度分析。

(1) 可能导致政府税收下滑。为保证商家的正当利益不受损害产品直销持续时间短, 因此很多发票手续等都是不够完全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政府税收的减少。并且产品直销交易过程隐避, 有大量现金交易, 对税收部门和国家财政的监管造成困扰。 (2) 部分直销商为了冲业绩不惜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销售产品, 这种及恶性削价竞争的手段会造成市场混乱, 影响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之, 产品直销虽然只是传统店铺销售的一个补充形式, 但从现代经济发展来看, 它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产品直销我们只能因势利导, 不断摸索经验。要规范直销业的健康发展, 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产品直销观念, 健全直销法制。笔者给出以下建议:一是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政府尽快成立中国直销协会, 将产品直销行政监管的部分职能按国际惯例转移给行业自律。二是出台完善的直销法律, 整顿我国混乱的直销行业。三是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结合信息化时代特点, 实现产品直销电子商务化。四是提高民众产品直销意识树立正确产品直销价值观。五是相关学者加强产品直销学术研究, 为政府, 企业, 消费者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刘金章.直销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2:40-43.

[2]李斌, 于支伟.中国直销全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3

[3]王万军.直销协会联盟眼里的直销本质.中国直销网http://www.zxw114

[4]刘伟.我国直销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18-27.

[5]郑之辉.产品直销的利弊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07)

[6]张宝森.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J].哈尔滨市党委党校学报, 2002 (05)

[7]刘伟.我国直销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18-27.

敏捷开发的利与弊 篇11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北约(NATO)就提出了软件危机这一概念。在《人月神话》一书中,软件开发则被喻为让众多史前巨兽痛苦挣扎,却无力摆脱的“焦油坑”。随着需求和应用的日趋深入与复杂化,软件开发的难度和遇到的问题正以几何级数增长,“焦油坑”也由此变得更深、更大。

复杂程度高、开发周期长、结果无保证等等,作为软件开发的通病,激发了人们的无限潜能,并由此产生了软件工程学。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求变更在整个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中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客户与服务提供方最纠缠不清的地方。改变的导火索源自方方面面,既有可能是一觉醒来后的灵光一现,也有可能是来自客户外部商业环境的改变。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最初从事ERP开发时,其中的某个项目排程模块,当团队按客户最初的要求完成并测试顺利通过时,客户的新要求突如其来,180度大转弯完全出于团队预料之外,项目开始时全队苦心经营的开发架构体系就这么被摧毁了,既然是现实,只能勇于接受!诚然,处理得当,这种变化就能协助双方得到一个更优秀的软件,也让客户对团队的快速应变产生好感,否则,如果固守原始的设计稿件,或者永远作为一个新功能要求追加资金,有可能得到一个Case,却失去一个用户。可见无论是业界公认的需求、变更、人员流动,还是各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件,都有可能让软件开发流程重新洗牌。其实,一个过程中的再设计,有可能会降低开发的成本。

颠覆传统 适应变化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工作中,项目团队分配工作的重点是明确角色的定义,以个人的能力去适应角色,而角色的定义就是为了保证过程的实施,即个人以资源的方式被分配给角色,同时,资源是可以替代的,而角色不可以替代。

然而,传统软件开发的这些方法在敏捷开发方式中被完全颠覆。敏捷开发试图使软件开发工作能够利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敏捷开发的目的是建立起一个项目团队全员参与到软件开发中,包括设定软件开发流程的管理人员,只有这样,软件开发流程才有可接受性。同时敏捷开发要求研发人员在技术上独立自主地进行决策,因为他们最了解什么技术是需要和不需要的。再者,敏捷开发特别重视项目团队中的信息交流,有调查显示:“项目失败的原因最终都可追溯到信息没有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应该接受它的人。”

在土木工程实践中,有比较稳定的需求,同时建设项目的要求也相对固定,所以此类项目通常非常强调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只要图纸设计得合理并考虑充分,施工队伍可以完全遵照图纸顺利建造,并且可以很方便地把图纸划分为许多更小的部分交给不同的施工人员分别完成。

然而,在软件开发项目中,这些稳定的因素却很难寻求。软件的设计难处在于软件需求的不稳定,从而导致软件过程的不可预测。但是传统的控制项目模式都是试图对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做出详细的计划,然后依计划进行开发。传统方法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很难适应变化,甚至是拒绝变化。而与之相反的敏捷方法则是欢迎变化,目的就是成为适应变化的过程,甚至能允许改变自身来适应变化。

企业管理挑战多多

敏捷开发要求将大项目分解成为很多小项目,这样虽然易于考察、易于管理和易于控制,但同时也带来了项目内部各个小项目的协调问题。对于各个小项目的执行,人员分配和其它资源分配的冲突及进度的冲突是最主要的冲突,而且这些冲突如果解决不彻底,将会对整个大项目带来难以预测的负面结果。

敏捷开发最大的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这和很多软件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的做法是截然相反的,企业的这种心智模式一方面是源自管理人才的缺乏和项目组成员对管理制度的排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行规范和管理制度与实际工作中的不合拍。从这一层面而言,敏捷开发对管理水平要求的提高是对软件企业领导者观念的一种挑战。

敏捷方法对需求不确定或常常变更的情形是有效的。但是,没有哪一种开发方法是适用于所有项目开发的。敏捷方法给传统软件开发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开发模式,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软件研发项目管理开发过程的整合困难。

在敏捷开发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团队成员的自律性,换句话说,就是营建一个自管理的团队。虽然敏捷是一个项目管理层的理念,但这个理念决定了项目的每一个参与者,即程序员都需要有较高的素质。事实上,敏捷开发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无论是怎样的敏捷方法,都需要参与者主动领取任务,更重要的是主动交流。因此,有着良好自律性和主动性的程序员将成为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虽然传统的项目也需要优秀的程序员,但不得不说敏捷开发对于每个程序员的要求会更加的高。

敏捷开发现在在欧美已非常普及,在国内也已经流传实践了几年,现在正逐渐进入到越来越多的项目中。虽然敏捷开发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但其高效可靠、节省成本的潜在特性决定了敏捷开发的广泛应用性。

但纵观国内整体市场,尚有不少软件企业并未采用敏捷开发,主要还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要做一个成功的敏捷开发者,需要同时具备码农、架构师、测试工程师和客户经理的能力,公司为培训这样的员工代价颇高;加之不少优秀程序员都是不善于社交、沟通的;并且对一个大型项目而言,每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小功能,一旦某个人休假或者离职,那么顶替上的程序员可能对这块功能的业务不是特了解,当他去和客户沟通的时候就会显得不专业。

总而言之,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并尽最大可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利用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充分沟通,这才是在敏捷方法中真正需要学习的。

谈“限娱令”的利与弊 篇12

为什么会出现“限娱令”呢?一个政策的出台与其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以最虔诚的心态揣摩这个“限娱令”, 其出发点或在于:当前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的出现正是电视媒体市场化的一种表现。从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的娱乐节目数量确实过多, 同质化严重且良莠不齐。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过度娱乐化畅行、节目重复化出现, 有些还起到了不好的舆论作用。如此时代背景之下, “限娱令”是有积极意义的, 它能对这些娱乐节目进行在道德价值引导上的约束, 将一些有着负面效果的舆论隔离开来, 增强人民意识, 提高国民素质。

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来看, 其包括文化传递、社会协调、环境监测、娱乐功能等。从功能原则上看即使是娱乐节目, 也应坚持寓教育、认知、审美于娱乐之中, 达到教育引导、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凡是追求娱乐至上, 忽视思想内涵, 排斥审美追求, 拒绝承载社会责任、主流价值的, 应当属于过度娱乐化。从节目元素上看有些电视节目从主题定位、类型划分上虽然不是娱乐节目, 但在节目创作过程中, 过多添加了娱乐元素, 结果喧宾夺主、娱乐泛滥, 冲淡了原有主题, 淹没了节目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也属过度娱乐化。目前我国共有上星综合频道34个, 此外还有一些少儿、动画、外宣、少数民族语言等上星频道。众多娱乐节目的出现犹如百花齐放般盛开在人们的视野中, 人们虽然得到了欢声笑语, 但与此同时那些低俗的、庸俗的、有反面影响的电视节目犹如金玉其外的“毒蘑菇”, 看似美丽, 但却在慢慢吞噬着人们的进步思想。电视娱乐节目虽然一定程度上要淡化教化性, 但是寓教于乐的功能是不应该改变的。艺术是潜移默化的, 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好的电视节目能够提高观众的美育修养, 培养观众健康、典雅的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情操, 而只显娱乐之皮毛不重娱乐之精髓的过度娱乐化电视节目则会给人以庸俗。所以限娱令会对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加以控制, 让娱乐节目更好更快地发展。

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真人秀”节目, 多以隐私、残酷竞争、博彩等为看点, 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 挑战道德底线。节目低俗化触动了观众朋友们的心头, 更有些节目甚至盲目制造噱头、情节不惜庸俗。最近出现的一些雷人的说法, 像“宁可在宝马里哭, 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嘉宾正是在《非诚勿扰》这一相亲类节目中出现的, 其“拜金主义”的想法也是通过《非诚勿扰》得以传播出去的。这些想法一经出现便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其负面效果也对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 广电总局下定决心淘汰一些庸俗的电视节目, 防止娱乐节目低俗化。

其实社会最理想的状态是娱乐节目多而健康有益, 特别是被电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关键在于现状不这样, 某些电视台为了只求“收视率”, 为了博取眼球居然雇佣演员, 编故事愚弄观众, 因此节目真实化程度降低, 出现的只是为娱乐而搞笑。有些娱乐节目找不到一个思想主旨, 都是为了收视和炒作随性而为。实际意义上就是电台娱乐成了金钱的奴隶, 他们为了收视率, 力图在短期时间内用爆炸效应迅速吸引眼球, 整体风格煽情、作秀、八卦, 并且急功近利, 长此以往必将给人的心灵和文化氛围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此“限娱令”明确提出“三不”政策, 反对唯收视率。这样的做法更是适合了“绿色娱乐”的发展, 而这也正是“限娱令”的别有用心之所在……

“限娱令”是一把双刃剑, 在对娱乐节目附有正面影响的同时, 其“负面”作用也应声而来。一些观众因为自己喜欢的节目受限而进行反抗;港台主持人遭受封杀而引来众论;一些电视节目因为中央台的全部未遭“限令”, 地方台遭受“限制”, 而感到不公平。种种弊端充斥着人们的心理, 从而对“限娱令”进行抵触。但仔细思考, 这“限娱令”的做法是带有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来实施的, 政府这样做是别有用心的。总体来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 “限娱令”这个良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所以我们应当支持其实施发展。

以下是我对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几点思考:

1、广播娱乐节目不能满足于老套路, 要运用新手法、新形式, 实现新突破, 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创新, 对广播娱乐节目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2、提倡“绿色娱乐”对过去的节目进行筛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净化娱乐节目当中不利于文化健康发展的因素, 体现娱乐节目的时代价值, 确定电视节目的价值取向, 注重社会效应。

2、始终支持“三贴近”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建设富有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的娱乐节目,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环境。

“娱乐”不是单纯的娱乐, 在寻求感官刺激的同时, 更要认清它的教育意义!因而“限娱令”在对目前的娱乐市场进行“去其糟粕”的肃清运动, 利用传媒作为一个对国民素质集中反映的载体采取职业素养打造品牌节目, 引导国民趣味, 影响下一代的行为修养。所以个人感觉对于国民而言, 利远远大于弊。所以“百花齐发, 寓教于乐”或许是“限娱令”达到的最理想结果了。

摘要:针对国内现阶段娱乐节目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广电总局终于再一次挥起手中的如椽大笔。此次“限娱令”可以说是广电总局运用其行政手段对这些娱乐节目进行的整顿和限制, 在使娱乐节目朝着更健康、更符合人民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同时, 也能使我们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得以巩固和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限娱令,收视率,绿色娱乐,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姜嵘, 浅谈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方向[J], 新闻传播, 2009 (5) 。

[2]陈力丹, 传播学是什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开发格局下一篇:大学教师会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