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2024-10-24

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精选12篇)

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篇1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教育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与传统教育相比, 网络教育以其自身的优点越来越受关注。然而, 网络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也值得人们去深思, 本文就当前网络教育中的利与弊发表一些看法。

一、网络教育的优势

所谓网络教育, 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 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 学员通过PC上网,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难以言表的景象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动态模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交互式课程设计, 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感染, 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发现和认知建构环境, 客观上推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教学效果获得整体性优化。

1. 网络教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 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可以改变过去学生集中在教室里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选择所要学习的知识。由于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 每个人都可以参加讨论, 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课程材料和来自其他学生的评论作出回应, 可以在较大的对话情景中参与自己关心的话题, 自己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2. 网络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网络课程的各种交互作用使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完全以平等的方式参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在网络教学中, 通过使用电子邮件、BBS、语音信箱等多种媒体技术, 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交流, 而且还可进行多向的合作式交流, 同时, 在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网络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 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 学生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已经不只是课本中的内容, 通过网络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内容, 所以学生拥有的知识量要比原来更丰富、更全面。

二、网络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 虚拟环境、“教管分离”的教学模式, 使学习效率和效果过分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学习进程和方向性难以把握。

1. 网络教育与课堂任务之间的矛盾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常常使学生很难持之以恒地集中于计划内课程的学习, 多数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网络教育信息的轻易获得遏制了学习者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了下载、照抄的现象, 忽略了大脑知识的积累和思考, 使学习表面化, 知识掌握不牢靠。

2. 网络教育使得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难度增大

“人机对话”的虚拟教学环境使德育和人格教育面临挑战。教育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熏陶和感染学生,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网络教育所提供的教育信息大多是全国优秀教师的“标准化”课件, 在授课时, 主讲教师面对的是虚拟学生, 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人机交流”所取代, 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即使网络课程预设一般疑难问题解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师生电子邮件沟通也只不过是事后的集中答疑, 难以因材施教。

3. 网络教育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程度不同

由于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一样, 这就影响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差, 浏览一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 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

4. 网络课程中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

网络课件的开发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 掌握必要的开发工具。目前大多数的教师还处在制作课件形式过于简单, 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教师在网络课件的开发上还应不断追踪学科最新发展动向, 加强其教学能力, 增强其课件的适应性、灵活性, 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的方法

事实上, 只有将网络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1. 应从技术上真正解决互动受限的问题

网络教育已经突破传统的课堂范围, 而建立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环境中, 网络的实时性、网络的交互性以及网络传输的速度等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可能和效果。网络教育应该从技术上得到提高, 使学习者和教师的情感因素能及时有效地作用于对方, 使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能顺利进行, 才能促进教学中的互动。

2. 应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

网络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探究能否成功, 创新意识能否发挥, 还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能针对主动学习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习, 从而实现自主化学习, 因材施教, 所以应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

3. 应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只有增强了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 参与在线论坛, 在论坛中学生相互启发、交流补充,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在面广量大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增强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才能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目标, 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总之,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教学活动中, 要让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优势互补, 只有这样, 教育教学才会更加完美。

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篇2

现在,电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随着世界的科技发展,电脑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也越来越大,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它。

会利用电脑网络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的人,当然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成绩出类拔萃;而那些利用网络游戏来占满自己的所有生活空间的人,当然各方面的成绩都一落千丈。

网络给了人类很大的帮助,但网络的不同作用,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想法,让我们变得有所不同,有好,有坏。只有正确地认识电脑网络的利与弊就是网络的好与坏。网络的好有很多,比如可以上网搜索学习资料,工作资料,科学资料等;还可以搜索图片,MP3音乐,MP4电影,动漫动画;可以了解时事新闻,股票趋势,医疗信息。但有些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但不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反而会使我们变成他的奴隶,甚至会使我们作出更可怕的事。所以大家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电脑网络利弊,不要被网络中的有些事物所迷惑。

浅析幼儿识字教育的利与弊 篇3

关键词:幼儿;识字;利与弊

一、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决定了幼儿在四岁左右能识别图形,因而幼儿在四岁左右能识别字符

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范茨做过几个实验。他给1~15周的婴儿看几对模型图,每对模型图在形状和复杂程度上都有不同:线条图和靶心图、棋盘图和正方形图、交叉十字和圆形。实验证明,1~15周的婴儿对靶心图和线条图注意时间最长,而对简单的图形注视的时间较短。婴儿最喜欢看靶心图,对棋盘图的注视时间又超过了正方形。由此可见,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模式超过简单模式而出生的。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步发展,一般在小班的时候就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就能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能认识圆形、菱形、五星、六角形、圆柱体等。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有规则的图形,而4岁就是图形知觉的一个敏感期,所以幼儿在四岁左右能认识汉字这种有规则的图形。

二、幼儿的理解力取决于幼儿的经验水平及思维水平

幼儿一般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过渡到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例如,给幼儿看一盆花,问幼儿看到什么时,幼儿一般都会说我看到了花,或者某某颜色的花,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才会看到整体,不仅有花,而且那些花还种在花盆里,从而逐步认识到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幼儿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进而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幼儿主要依靠具体性、形象性來理解事物。词虽然有一定的指引和调节作用,但不能单独起作用,随着幼儿年龄、经验的发展,幼儿就有可能主要依靠词来理解事物。例如,小班幼儿理解故事,很大程度上依靠图画或幼儿熟知的事物的形象。

幼儿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进而到对事物复杂的、深刻的评价。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是很表面的。

三、幼儿虽有识字能力,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过早识字对幼儿而言有一定的危害性及局限性

如今社会,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认为识字就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那过早识字到底对幼儿有帮助吗?

发展心理学家范茨的实验及幼儿感知形状的规律让我们知道了幼儿有识字的能力,但即便这样,幼儿理解力的发展又证明了只有幼儿的经验与理解力才是成正比的。

其实不然,幼儿过早识字的危害性和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幼儿的世界里,文字能否说明和保存其意义,主要依赖于幼儿是否有过与这种意义相关的事物的接触。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正因为幼儿没有在大太阳下锄草汗水直流的经验,所以对于此类情况没有接触过的幼儿来说是不大理解的。即使知道意思,也没有深切的体验而记忆深刻,只是像念顺口溜一样念过去就算了。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只有一条路可走,即死记硬背。

2.尽管没有实际事物的介入,文字新的组合也有可能提供一些新的观念。例如,幼儿读《灰姑娘》这一故事时,识字教育只会让幼儿看到一系列对“继母”反面的评价,从而可能就会让幼儿形成对事物缺乏探究精神和一定的思辨能力。这将不利于幼儿行为、智慧和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语言与智慧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但单纯的发展语言并不影响其智慧的发展。加拿大心理学家凯斯研究训练非守恒者适当地使用守恒者的语言,对守恒运算不产生任何影响。显然,幼儿概念的发展不只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结果,而是幼儿智慧的一定发展水平。

四、幼儿识字教育的建议

1.在识字的过程中要着力于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幼儿日后的发展来说,这些能力的获得,要比识字本身更有意义。

2.幼儿期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求得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识字教育应是全面教育中有机的一环,应对各项教育起积极的交互作用。

我们深信,识字教育只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就一定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篇4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作为学科教学的一次改革, 多媒体代表了先进教学技术的方向,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笔者大胆尝试在自己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这一辅助元素, 并经过多年的具体教学实践的摸索, 发现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势:

首先, 大学物理教学不同于其他的语言类教学, 它需要一定的立体思维来表现其理论法则。在传统教学中, 黑板容量小, 大大不利于大学物理各种立体法则的展现。而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文字、图表说明, 或者视频演示等来设计更多的三维板面, 大大提高课堂容量, 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据统计, 利用多媒体所做的课件, 可以使课堂传授知识内容增加1.5~2倍。同时, 多媒体辅助大学物理教学亦大大减少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大量板书的需求。这样, 既降低了教师的授课强度, 也节约了一定的资源。

其次, 众所周知,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听的动感内容,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有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大大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此外, 在讲解内容较为抽象的大学物理法则时, 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 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 大大降低教师授课难度, 同时亦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最后, 传统教学中, 教师讲授平行班的课程时, 需要多次重复相同的板书内容。这是对人工资源的严重浪费。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讲授平行班课程时, 教师可以重复利用事先制作适宜的教学课件, 从而节省更多的精力来备课以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课堂管理。

2 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多媒体辅助大学物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 由于对多媒体教学在认识或操作上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在实际的课堂运用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2.1 授课方式不正确, 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课件演示

在多媒体辅助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些老师盲目夸大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的效果, 把课堂教学变成了课件的播放过程。整个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单纯的操作电脑,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很显然, 这种授课方式是违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策略, 以多媒体技术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结合多媒体这一新兴技术, 采用合理有效的互动模式进行教学, 从而实现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

2.2 课件制作不适宜, 重形式不重内容

多媒体辅助大学物理教学对多媒体课件有很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 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制作课件, 而是很直白地效仿网络上现有的物理视听材料, 盲目地照搬照抄一些图文资料, 简单地将之堆砌于课件之中。这样的课件看上去形式充实而华美, 然而内容庞杂, 主次不分, 重点、难点不突出;授课过程中, 课堂教学气氛表面上看来很热烈, 其实学生完全沉浸在课件中有趣的视听资料中, 并未真正理解和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一堂课下来学生虽对所学内容似有印象, 但脑子一片空白。结果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疲劳、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教学亦达不到预期效果。

2.3 多媒体教学本身受一定因素的限制

多媒体辅助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 其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譬如, 上课时突然停电或者多媒体设备突然出现故障, 都会大大影响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果。此外, 运用多媒体辅助大学物理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常识和操作技能, 以便制作适用于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同时亦可避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 而导致课堂混乱, 打乱教学计划。从而保障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多媒体技术给大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其优越性不容忽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努力克服其不足之处, 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物理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文蔚.物理学教程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世红.美国伦塞勒工业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评介[J].大学物理, 1997, 16 (2) :45-47.

[3]汪荣宝, 秦联华, 刘凤英.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实践点滴[J].工科物理, 1998 (6) .

[4]张灵振, 刘协权, 刘进.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5) .

网络的利与弊 篇5

上网,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我们带给了一个展示自身潜力的大舞台。上网能够万事不出门,在家上网看新闻。上网看新闻,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势,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上网浏览节目能够了解许多名人的业绩及其成功之路,受到激励,树立远大理想。上网还能够帮忙我们学习,让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学习不会的英语音标、搜索资料来帮忙我们更好更快地掌握这天学习的资料。上网还能够购物,喜欢哪件买哪件,既不用出门又省钱,又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论中职校园德育网络构建的利与弊 篇6

【关键词】中职 德育 网络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冲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民人数也呈几何级数递增。在这递增的人群中,各中小学生成为了强有力的生力军。在课堂上、在宿舍区、在校道间,我们最经常看到的不再是学生青春飞扬、奔跑运动的身影,更多地是一个个手捧手机、手提、ipad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尤为明显,根据调查显示,笔者所在校学生目前的手机拥有率为93%,手提电脑拥有率18%,平板电脑拥有率12%;其中88%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手提电脑或者平板电脑上网;不具备随身上网条件的学生有64%会在日常和周末到网吧上网;有六成以上的学生把上网当作课余主要活动,而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包括聊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和查找资料。

笔者通过对广西区内近三十所中职校官网德育版块的调查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网络对学生教育存在的影响性,但实际上真正能够理解并切实运用网络的导向性开展德育工作的却并不多。在受查的三十多所中职学校官网中,设立有专门的德育版块的学校占97%,德育版块由校团委负责的占85%,版块内容中多以团委活动动态的报道为主的占86%,只有13%的校园德育版块设有类似优秀毕业生、心理健康等题材的项目,而互动类的设置却是没有一个学校有。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中职校对网络德育环境的构建重视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团委建设的任务或者单一的内容上,完全忽略了网络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这样的德育版块,学生欢迎度不高,作用过于局限,无法达到通过网络开展德育教学的要求和作用。诚然,会造成这种情况,除了学校软硬件的客观条件制约外,还有教师对网络功能的正确理解的主观因素存在。

在很多教师来看,正如网络本身就是利与弊并存的“双刃剑”一样,校园德育网络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利弊。

一、校园德育网络的“利”

校园德育网络的“利”,可以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能动性、隐匿性等特性来分析。

1、开放性。网络是开放的网络,一旦进入互联网,我们可以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成为朋友,可以进入知名的大学电子博物馆查找各种资料,可以最快速地获得世界各地发生的种种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中,没有边界的差异也没有距离的束缚。利用网络构建的德育环境是一种开放式的德育,它改变了德育工作的时空,使人们可以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它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

2、交互性。网络通过即时聊天工具、论坛版块等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中职德育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后对教学效果的追踪与加固。一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往往要教授好几个班级几百名学生,课后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动态进行了解,这也使得德育课的实效性存在局限。然而通过网络的交互功能,教师在课后同样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的解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例如学生可以德育版块在“网上论坛”、“在线指导”或聊天室中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或是德育网站管理者或德育教师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学生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回答,实现人机对话;而更多地,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学生实习企业人员都能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实现德育效果的全方面反馈。

3、趣味性。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网络课程,对日常德育课程中不能顾及到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补充教学,或者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德育案例和专题信息,赋予德育教育趣味性,打破德育教育枯燥乏味、老生常谈的惯性。网络德育不仅仅只在文字,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等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通过网络环境接受德育教育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可以在德育网上为学生介绍健康积极向上的电影、讲述感人的故事、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播报校园中大家都关注的事件,将德育网构建成学生日常网上“冲浪”喜欢逛的地方。这样既补充了德育的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全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污染。

4、能动性。一方面,构建校园德育网络,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绝对自由的。他们不用再坐在课堂中,接受教师制定和强迫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德育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德育网络的建设中来,将德育网络打造成学生自己的学习园地。如在德育网络上设置校园文明风尚版块,由学生作为小记者对校园内不文明现象进行揭露,鼓励学生弘扬校内的真善美,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文明就在我们的身边。

5、隐匿性。虚拟网络社会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用户的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保有一定的隐私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可以不用担心因为观点的不正确受到老师的当场责难和同学们的白眼。对于一些诸如早恋、网瘾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德育提供的辅助教学课堂进行自我学习和修正,与教师进行网络咨询时也不会感觉难堪。

二、校园德育网络的“弊”

虽然校园德育网络具备如此多的“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

1、交互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中职学生多数来自于县镇,3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而这些学生的家长,很多都在家中务农或外地打工,平时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的机会并不多,要真正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位的交互交流可行性不高。

2、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大爆炸的同时也对德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生的性格往往比较独立特行,由于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期望和目标,中职生很少会主动去查找、关注对自己有用的各种信息,他们更多的喜欢能让自己放松的电影、游戏、音乐等等,这也是中职生缺乏自主学习性的表现。因此,如果德育网络的内容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和趣味性,就容易被学生忽视,也就无法展现出它的教育功能。而德育信息的更新,需要网站管理人员、德育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去搜索、整理,这对德育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3、网络的隐匿性存在不利于德育开展的因素。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用户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青少年往往希望通过一些“犯规”行为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校园德育网络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故意“找茬”或无意识“找茬”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过多,网站的效果必然会大折扣;如果管理员对这种现象管理过速,也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得网站备受冷落,不得不说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简析网络英语的利与弊 篇7

1.1 对于传统英语

1.1.1 网络英语的出现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惯用词和惯用句型

在网络中, 网民在聊天室、留言版、电子邮件、网络购物和网络游戏等五大方面都有其常使用的网络英文。在网络聊天室中, 经常会遇到“??? (怎么了?不懂) ”, “Op me (升我当主持人) ”, “My computer was down. (我的电脑死机了) ”等等。在写电子邮件时, 经常见到“Please find a file attached to this e-mail. (请看这封电子邮件的附件) ”等等句型。

(2) 首字母缩写

在网络聊天时, 为了缩短打字的时间, 经常会将一些讲话中常用的句子或短语只取句中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打出, 这就是“首字母缩写”。例如:“afa Ict (as far as I can tell就我所知) ”, “bbiam (be back in a minute我马上回来) ”, “btw (by the way顺便一提) ”等等。

(3) 表情符号

网络上的沟通, 大多是通过键盘打字来传递彼此的想法、感觉、心意等等, 彼此的表情更借由键盘上的符号组合来表现, 并在字里行间传送着。表情符号的使用丰富了语言本身, 达到了更好的沟通。例如:“:) (happy快乐;高兴) ”, “;) (winking/joking眨眼睛;开玩笑) ”, “:P (funny很好玩;很好笑) ”等等。

(4) 缩简词

为了缩短打字所花的时间, 网络上也出现了缩简词———只取原词的一部分, 或是取其音, 保留其原意而衍生出来的词。例如:“cuz (because因为) ”, “u you”, “sup?What’s up? (你好吗?最近如何?) ”等等。

这四个方面的出现, 发展和普及丰富了传统英语的词汇, 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欢迎。

1.1.2 网络英语的出现扩大了英语的影响力

尽管英语在网络上没有官方给予的正式的地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是全球网络上最为通用的语言。英语地位的由来简单地说是由于说英语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在全球的影响力所导致的。英语的这种强势在网络这样的全球虚拟空间里也得以体现。据俄罗斯媒体报道, 美国因特网检测公司“网器” (netcraft) 2008年2月28日宣布, 截止2月底, 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超过1.6亿, 达到162662053。这其中大约70%以上的都是以英语作为网页语言。网络英语借着网络这个平台, 使得传统英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2 对于其他语种

网络英语的出现丰富了其他语种的词汇和用法, 例如就汉语而言,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词汇

网络语言衍生于无比宽广的虚拟空间, 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表达, 不受传统书面语的约束, 只要不影响交流, 可以任意发挥想象, 标新立异。例如:网络英语里的“e-mail”, 翻译成汉语为“伊妹儿”。又如英语里的“faint”, 翻译成汉语为“晕”。这些新词的出现或是新用法的出现都丰富了汉语词汇本身, 被中国的网民所接受, 并广泛使用。

(2) 词性

网络英语对于汉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词汇。语言作为一个系统, 各个层面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上使用的汉语在网络英语的影响下出现不同于传统汉语用法的词性的改变。比如:名词作动词, 例如:你可以“谷歌”信息。“谷歌”是英语“Google”的中文翻译, 是个名词。众所周知, “Google”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很明显, 在上面的例子中, “谷歌”已经被当作动词, 表示用“谷歌”去搜索。

2. 负面影响

2.1 对于传统英语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使得传统英语的用法越来越不规范,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电子邮件逐渐地代替了传统的书信往来。在英语的发源地——英国, 其语法教师开始担心下一代的英语水平会受到不规范的电子邮件语言的严重影响。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全英5到11岁的儿童在使用电子邮件时发明了一些新的速写词汇和符号, 并且数量越来越多, 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 而这些新词令成年人根本无法识别。比如, 孩子们用“4”代替“for”, “2”代替“to”, “n”代替“and”, “Oh, I see”变成了“OIC”, 而“See you tomorrow”变成了“cu2morrow”。英国语文教师认为, 这些电子邮件的新速写形式给教师改善学生语文能力的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据统计, 去年全英只有54%的11岁学生在文法与写作考试中及格。英语老师们认为, 孩子们进行交流方式的革新在改变着传统的语言, 这十分危险。

2.2 对于其他语种

2.2.1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和发展威胁到了其他语种

在虚拟世界中, 网络跨国界的传播方式和无处不在的渗透效应, 早就引发过诸如英语大肆入侵, 导致别国语言纯洁性受损的类似文化方面的讨论。不久前, 沙特阿拉伯也宣布, 将与德国联合开发阿拉伯语网上搜索引擎SAWAFI, 以刺激阿拉伯语网页的发展, 对抗Google、MSN等业内巨头。有关专家认为, 其背景在于, “目前阿拉伯语的网页数量只占所有网页总数的0.2%, 而目前大约有65%的阿拉伯网民不懂英语, 无法阅读占网页总数70%以上的英语网页内容”。放眼国内, 百度很早就将自己定位于“更懂中文”, 以此来对抗国际巨头。今年年初至今, 百度陆续推出了“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历代文化典籍的国学搜索服务”, “开放式中文百科全书服务”等, 更加强化了借由文化牌来赢得市场的策略。

2.2.2 网络英语的普及运用和发展也使得其他语种的表达越来越不规范

例如就汉语而言:在一篇中学生写的文章中, 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今天在英语演讲PK中, 偶战胜了张mm, 开心到FT......”你能读懂这样的句子吗?PK, mm, FT, 这些网络流行词汇, 现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人将网络英语称为21世纪的“洋泾浜”。有这样的一些常见的洋泾浜语言:where where哪里哪里;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人山人海;double horse double tiger马马虎虎;seven up eight down七上八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看到这些翻译真是让我们忍俊不禁。这样的英语翻译完全是生搬硬套, 完全是改变了中文的意思。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样的翻译非常有趣, 并广泛地使用。长此以往, 必将使汉语的表达越来越不规范。

3. 结语

网络英语的出现和普及丰富了传统英语本身, 扩大了英语在全球的影响力, 丰富了其他语种的用法, 但是其又使得传统英语和其他语种的用法越来越不规范, 并且威胁到了其他语种的运用和发展。如何来正视网络英语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将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爱平.网络英语构词解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04) .

[2]毕研韬.网上英语聊天的词汇特色[J].英语通, 2000, (2) :21-24.

[3]郭力.网络英语词汇大揭秘[J].大学英语, 2001, (9) .

[4]张锜.IT时代新新美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屠国元.网络英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网络教学的利与弊 篇8

1. 网络教学的优点

网络教学是基于网络技术, 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 通过网络媒体将知识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 使认知、阅读、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1.1 社会性

网络教学具有社会性, 网络教学将大学、中学等学校的学习内容推向广阔的社会, 教育对象不受限制, 大大增加了社会人群的学习机会;其学习过程、学习资源与教学管理都是对社会人群开放的, 而且学习过程、方法和学习时间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决定。网络教学不受学校围墙的限制, 甚至不受国界的限制, 学习者在家里、学校等一切可以上网的地方都可以进入网上课堂进行学习, 可以获取国内外网上丰富的、共享的学习资源。高考失利的落榜生有了进优秀高校深造的机会;普通学校的初高中学生有了听重点校名师讲课的机会;通过在线培训, 在职人员有了业余时间自修深造的机会,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了更多的人员和地区, 摆脱了传统教学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严格要求,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凭借异步授课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等方式, 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也可以凭借教学信息检索系统或公众多媒体通信网, 分享异地教育资源和名师指导, 同时还适合人们终生学习。

1.2 快捷性

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使用QQ、MSN、电子邮件、BBS、语音信箱等多种媒体技术, 实现快捷式的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通过电子邮件, 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QQ、MSN等工具, 身处异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即时交流, 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 共同探讨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 并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1.3 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教学资源方面。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本, 而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网络。网络提供的大容量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信息,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表达信息不仅具有认知价值, 而且具有审美价值。网上信息采用数字化处理、传输, 而数字化信息的特点是不仅易于复制、便于修改, 而且采用超文本链接方式, 容易实现富有美感情境的创设, 这种情境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这些诸如感觉的内容, 由直觉渐次形成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 所以整个学习活动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学习经验。同时网络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共享不同国度的教学资源或登录到其它的教育网站涉猎所需信息, 丰富教学内容, 开拓学习者的视野, 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习者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动态交互式的集成信息, 改变了学习者固有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若需要一些资料或询问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只好在图书馆里抱起厚厚的一叠书本或者求助于教师。可以想象传统阅读查找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也可以理解教师的知识不是无限的, 但是网络多媒体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整地给出所需要查找的全部内容。而且计算机绝对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它有无限广阔的知识和“百问不烦”的耐心。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是阅读方式的变革, 也是教育模式的变革。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工具是课本, 学生必须强记所有的知识, 在头脑里融会贯通, 形成链接。而多媒体教育的工具是计算机网络, 是超文本, 每一级概念每一个知识点都在超文本中存在下一级链接, 无疑网络多媒体已代替学生完成了知识整理的环节。

2. 网络教学的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便是信息化教育。反过来说,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 教育就一定要走向信息化。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可以一帆风顺, 也没有一种代替旧事物的新兴事物是完美无暇的, 网络多媒体教学也毫不例外地存在一定的弊端。

2.1 感情危机

网络多媒体教学取消了传统教育中的情感媒介,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在网络教育方式下, 电脑成为学生的专业教师, 与机器交往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与人交往的时间, 师生之间原本存在的关怀、互助、倾诉、理解等种种情感可能淡化甚至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更多地是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 而不是说教者。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将使他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基本准则, 思考未来信息社会教师职业的一系列新特点。网络多媒体教学将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 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 从而不仅克服弊端, 而且比从前做得更好。

2.2 能力危机

在印刷时代, 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三大要素, 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网络多媒体进入教育领域后, 文化三足的基础地位开始受到威胁。例如, 某位小学数学教师说过, 现在已有最新的教育理论认为, 今后学生若把“2+6”的得数算为“9”, 这个答案应该是正确的, 因为学生能够知道两个数相加的和大于任何一个加数就足够了, 具体的答案计算机能准确地告诉人们。也就是说, 网络多媒体可以代替人们计算、写作甚至阅读, 久而久之, 人的能力将会渐渐消磨, 这也是计算机对人类最大威胁。那么, 如何正确处理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对待计算机及网络多媒体, 把它们作为工具或朋友, 而不是作为依赖或奴隶, 是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

2.3 文凭危机

网络的社会性和丰富性能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继续学习、深造, 而正是因为这样, 网络学习的含金量也在降低。因为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各种试题、答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网络继续教育学院, 网院学生的管理、考核, 以及文凭发放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怎么规范, 怎么监管, 怎么让大家正确认识网络教育, 我想这也是今后网络教育要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在, 网络教学已经成了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尽管现阶段还有很多不足, 但是它独特的教育模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已然成为了当今世界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之一, 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应卫勇, 钱自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傅钢善, 马红亮.网络远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谭文彦.实例化教学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珠海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 篇9

一、网络的优点

(一) 必要性

在这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 信息产业正在膨胀。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 我们必须要适应这个高科技社会, 认真学习基础科学知识, 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技术, 并进行创新发展。而因特网则适应了这个要求, 让我们及时获取到有效科学信息, 并及时传播普及。

(二) 有利于学习

网络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 我们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 可以学会更多课外的知识, 并灵活地运地课内知识, 促进思维的发展, 培养创造力。也可以研究我们自己的专业, 开发自己的潜能。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 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 有问题时, 也尽可以随时询问。也可以在网上看看小说, 图文并茂, 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

(三) 图片制作

网络中的一些软件, 像PS、美图秀、Flash等等, 通过对图片进行优化, 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 也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四) 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网上发布的信息, 我们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 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 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 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 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 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 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 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 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 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文贴向世界范围公布。在电子公告板上, 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上贴帖子, 参加讨论。更关键的, 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 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 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 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

(五) 聊天交友

QQ、人人, YY等等的聊天工具越来越普及, 我们可以在此认识来自祖国各地的朋友。也可以在空间发表自己的心情, 无聊的时候写写日志, 或者把自己出去游玩的照片放在相册中留作纪念……

(六) 了解身边的琐事

通过观看新闻 (暴风资讯, 等) , 可以了解有关国内国际间的大事, 或者乡间乡村的小琐事儿;也可以了解一些娱乐新闻, 财经, 体育等方面的最新信息;爱往上购物的朋友还可以及时关注折扣信息, 并在网上买到自己心仪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七) 娱乐

在工作的闲暇之余, 可以玩玩小游戏, 像QQ斗地主, 双扣, 象棋等, 或者看看一些娱乐性的视频, 可以缓解工作压力, 放松心情, 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

二、网络的弊端

(一) 垃圾信息的传播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E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 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

(二) 网络过于隐蔽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 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 而我们, 根本无法找到是谁在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中进行恶意传播,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欲望。从这一点上面来看, 现在整个网络为虚假信息所充斥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 现在网络上面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的东西, 而在许多地方, 网络对未成年人是全开放的, 没有丝毫保护意识, 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家长反对小孩上网的局面, 极端的不利于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传播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 对人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 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 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 善于和人交际, 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 对个人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 沉溺网络

大多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 不知道如何取舍, 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 游戏的兴趣持久性, 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性, 以致荒废学业, 性格也变得封闭, 影响身体健康发展。

三、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网络技术所制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一) 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和有利促进

1. 网络的信息共享和阅览, 可以丰富每个人的知识面, 并掌握有最新信息。

2. 网络的QQ群、MSN、阿里旺旺等各种聊天工具, 对社会成员之间新的关系重新配置。

3. 网络的虚拟和想像空间, 能实现每个人在现实或理想中不能得到的体验和扮演。

4. 网络中传播的新思想和新文化, 加快了个人在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进程。

(二) 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 网络中的黄色、暴力内容和负面言论, 对个人的思想易形成不良影响。

2. 网络上的多元观点和思想, 容易使各种新的不良思想和国外反动言论涌入。

3. 网络的出现也会导致“人机关系”的出现, 使亲情、友情产生了隔膜和疏远。

四、我自己的想法

为了解决大学生正确运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大学生计算机网络生活的利弊,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他们, 通过我自己的看法, 现提出以下几点。

(一) 自我节制

网络时代更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力的人。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这点, 才能在潇洒地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 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和良性互动, 科学利用互联网, 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 以理性取代任性, 以道德化的网络正常运作取代肆意践踏网络资源的行为, 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意志。

(二) 摆正心态

心态是人们生活的关键, 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 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 认真剖析原因, 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活生生的现实中, 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 相信解决的方案总会有的, 就不致陷入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从容和真诚的心态是大学生们缓解紧张情绪, 积极融入现实生活, 并受到他们尊重的法宝。网络中道德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呈失范状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网络教育, 引导上网者对信息持“扬弃”的态度, 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抗诱惑能力, 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心, 把握方向, 拒绝堕落, 自觉构建网络道德长城, 积极倡导“绿色网络”。同时要规范网络行为, 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不发送垃圾信息、不浏览黄色网站等等, 使学生自觉地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 还要建立全面、有效的新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信息网络环境。

(三) 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信息化社会, 信息大量存在, 真实信息与劣质信息同时并存。因此, 就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 能够分辩信息的真伪, 理解劣质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更强的文化意识, 特别是网络文化意识, 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不仅要善于做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 把它们科学地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

(四) 学习心理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后, 更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 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最近几年全国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站或心里诊所, 辅导员以及作学生工作的教师也都补上了这一课从而可时学生进行更有力的心理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毕业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 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教育知识普适性的利与弊 篇10

普适性, 它是指某一事物 (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 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

事物普适性源于事物的共性和规律。普适性与针对性相对应。知识的普适性也是公共知识的基本性质。教育知识中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主要指那些被选进教育知识教材的那些教育知识, 这样的教育知识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对正确和可被接受的。

2 问题提出的背景

公共教育知识具有普适的性质, 这种性质使得个人的痕迹得到了过滤, 一些不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中的理论被删除, 剩下的知识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公认为正确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可以被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说教育知识的普适性是有好处的, 至少学习者可以学习到固定且有用的知识。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 教育知识的普适化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3 教育知识普适性的优势

3.1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教育知识具有公理性质

教育知识的普适性和普适化使得教科书、百科全书、专著、指导手册、说明书、论文、图表、语录等广义的教育知识蒙上了一层公理性的色彩。公理, 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 人们虽然没有办法证明出来, 但它在实践中被人们检验出来并作为人们生活、学习中普遍赞同的观点一代代流传和使用。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 “三角形最具稳定性”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3.2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教育知识成为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教育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理论, 教育知识普适化使得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得以用人们所普遍理解和适用的方式永久的保留下来, 并一代代地改进和完善, 而其中改进的方式就是依照知识的普适性来进行的。这样的教育知识必然超过个人的教育知识适用于任何人。

3.3 教育知识普适性使普适性的知识有普遍通用性

公共教育知识是普适性知识的典范。公共教育知识是公共的, 只要掌握了认识领域的通用概念、术语和规则, 那这样的知识就适用于任何个人。在普适性的知识中, 我们看不到个人创作的痕迹, 得到的只是知识本身。“越是教育学的知识, 就越是人类一般的知识”, 这是对教育学性质的极好概括。教育知识越来越普适化, 也使教育知识普遍通用性日趋明显。人类一般的知识作为教育学的知识是不起眼的, 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知识才最符合大众眼光, 才最能体现人类共同的创造智慧。

教育知识普适性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一努力就是为了让普适性的知识在不同国界广泛流通。普遍性为普适性知识成为人类一般的知识奠定基础。

4 教育知识日益普适化带来的问题

4.1 教育知识普适化使教育知识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特征

即使各种优点的存在, 依然不能掩盖普适化带来的问题。教育知识千篇一律, 相同的格式、目的、意义使它变成了人们最广泛流传却又最缺乏创新的知识。共通必然导致个性的缺失。在知识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如果教育知识一直遵循普适性原则, 那么人类最一般的知识恐怕也只是“八股文”式的照搬照抄。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教育思想, 但我们本民族的教育知识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成为人类教育知识中的一份子。不得不使我们照搬国外的知识。这样, 缺乏个性、单调乏味的知识成为了主流。

4.2 教育知识普适化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

在普适性的影响下, 人们对教育和教育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个人教育知识的缺乏使教育生活简单划一, 不同个体和思想之间的对话缺失, 与此同时, 共同的东西使人们觉得教育学知识是这样的缺乏生机和活力, 这样的单调划一。对不同情境下出现的教育问题可以用同一个理论来支持, 这或许是非常省力的办法, 但却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人们需要多样化的教育知识来构建教育理论, 而不是普遍适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3 教育知识普适化使教育理论缺乏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 它着眼于生命关怀, 着眼于人性, 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 又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 人不同于一般的“物”, 它的根本是“内在”而非“外在”, 而普适性的教育知识忽略了个体的存在, 一味强调一个声音, 这不免会缺乏人文关怀。因此, 教育在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人的关怀。

5 针对普适化的教育知识我们应该做什么

5.1 在倡导普适知识的同时遵从个性知识发展优先

在公共知识高速发展的现在, 是时候好好想想个性知识发展的必要性了。纵然普适性的知识在知识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个性知识在这其中被磨灭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个性知识体现了每个个体心理系统的独特性, 这一特殊性所产生的知识使一个人理解和判断教育现实的特殊视域。个人教育知识的这一属性可以启示人们要理解教育认识的多元化和异质性, 可以启示我们对各种不同的教育认识要有宽容和广纳百川的态度。除此之外, 个性知识存在于个人知识中, 个人知识的时态性在不同程度上使我们意识到要重视个人经验过程的重要性。

5.2 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理解教育知识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 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踏踏实实做对人有益的实事, 是丰富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的载体、工具。教育知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利武器。通过学习教育知识人类可以达到社会人的要求。但是即便是同样的教育知识可以使人达到同样的目标, 个体的差异性, 很难使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特征和水平。如果硬要把每个人都变成一个人, 都有相同的品味和兴趣, 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多姿多彩的了。普适的教育知识占主流的今天, 多提倡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来改进知识是必要的。

5.3 教育理论者应发扬教育知识的人文气息

人性是教育学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即使是人文社会学科也没有教育学的人文性浓厚。主要就是因为教育学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不注重人文性, 就像科学家不注重伦理性一样, 是 (下转第141页) (上接第112页) 违背人类规律的。人性就是差异性, 人与人的差别使世界上有无数种思想和面孔。所以, 差异性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人文气息的存在。

教育知识普适性具有极大的优点, 正是由于普适性知识, 人类的教育知识才会有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性。但是, 事物的两面性、中国传统的中庸理论告诉我们, 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中庸的道理, 随着教育知识的发展, 教育知识的普适化越来越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这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普适性的弊端, 只有注意到弊端, 才能真正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S

参考文献

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篇11

[关键词] 信息 人才 网络教学 模式转变

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是现在更是未来的重要教育手段。

那么,通过网络教学究竟能给普通的教学模式带来怎么样的转变,这样的模式转变给将来的教学工作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我们在从事网络教学时应注意些什么?这是我们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是信息极速膨胀的时代,要求人才必需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二是具备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2、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

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同样由于信息多、更新快、人才竞争也很激烈,对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一方面对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把网络教学融入到普通教学中以后,可以为教育带来以下好处

1、教育信息的共享(资源增值);

2、不受时空限制(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更加方便,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

3、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效果;

4、超级连接;

5、沟通便捷;

6、便于合作、协商、求助;

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极大支持。

首先,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三,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最后,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逐渐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网络教学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

1、校园数字化

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管理、考试成绩查阅等)系统,数字图书馆借阅等。

2、教材的科学化

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主体化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

4、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5、学生素质合理化

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6、学校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是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四、对当前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几点思考

结合目前我国学校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实践,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提高认识、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

开展网络教学的大势所趋,无论如何,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因此,一切有可能的学校都应该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少一些彷徨,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我们应可以采取抓示范课的形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在干中求发展。

2、提供条件、自我加压、造就高水准的教育技术机构;

网络教学的主管部门是学校网络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和保障者,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因此,教育技术中心应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领导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教育技术中心的研究和调研提供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的培训与研讨;

网络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地对广大的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的编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

4、注重开发网络功能、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目前,我们归纳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视频点播。

B.视频会议。

C.多媒体课件。

D.聊天室。

E.e-mail。

还有其它方式,有待进一步开发。

总之,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采取多种途径、丰富网上教学资源;

当前,网上成体系的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的要把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作为作为目前网络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

丰富教学资源要坚持多途径搜集、务实开发的原则。主要有以下途径:选购、配发、交流、合作、自制。

6、注重教学设计、将其作为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

网络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融入其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就必须要将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第一要素来考虑,将教学设计作为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

7、注重实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2]但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而目前网络教学也并非十全十美:

A.网络教学对情感目标(如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和动作技能目标(如体育、实验、手术技能等)的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

B.学习者的自控力受年龄以及学习风格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学习依赖性比较大的学习者来说,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比较高,不太适合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C.对教学设备的要求高。

D.通信费用较高。

然而,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

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优质高效地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21世纪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兆宏.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A].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 李军靠.传统教学的弊端与矫治[A].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2)

作者简介:

李旭(1980-)女,陕西延安市人,现任延安市卫生学校计算机组教学工作,助理讲师;

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 篇12

一、研究方法及随机问卷调查情况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 笔者采取了查阅历史文献、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三种方法。其中文献资料包括网上资料、国内各大媒体和各专业期刊杂志中的文章等。

1. 调查的对象:

上网的初高中在校同学。2.被调查人数:高中生30名, 初中生20名, 其中男生35名, 女生15名。3.上网地点:公共网吧 (49%) , 家里 (29%) , 学校网吧 (10%) 4.上网目的:玩游戏 (62%) , 聊天 (20.4%) , 找资料 (10%) , 其中一部分人是找明星的相关资料, 其他 (7.6%) 。5.上网时间:每周平均上网时间50人中有34人都超过了10-12小时以上, 个别甚至超过了20小时。6.上网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 50人当中有21人曾经由于上网导致视力降低、体力差、心情郁闷、反应迟钝和头晕等症状;在学习方面, 49%的人因为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只有15%的人成绩提高了。

二、分析研究结果

1. 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1) 开阔视野:网络的信息含量大, 信息交流速度快, 自由度强, 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 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 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 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 加强对外交流:中学生上网可以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 在家中比较孤独, 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 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带来压力, 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2.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1) 网络丰富的信息容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 真假难辨,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中学生来说负面影响甚广。

(2) 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 但是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任意性, 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 这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容易丧失道德规范。

(3) 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 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互动性的立体途径。但是, 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 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 这种形式的交往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

3. 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1)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中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身体的全面发展, 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求, 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干扰。

(2) 互联网本身的原因。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 这就为以盈利为目的的色情服务行业提供了难得的经营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 常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 使网民都能随时看到, 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

(3) 家长和学校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 有七成的中学生家长因为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指导孩子正确上网, 而学校作为中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三、研究结论

上一篇:旧城区道路拓宽改造下一篇:我国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