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2024-09-10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精选11篇)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1

摘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各校历来都将其置于工作第一位, 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采取了相关措施, 也取得了不小成就, 然而随着学校扩招生源的力度不断加大,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加重, 并且越来越发展的社会形势也给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各个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出现了各种问题和现象, 本文的撰写旨在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将其作为根本目标, 提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思想教育,职业院校,问题解决

可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同普通高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对比起来, 两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其最具特色的就是要展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上合格、技术上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问题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 生源情况的复杂, 思想教育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并且社会形势的发展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使各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顾此失彼、缺漏的现象。

(一) 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显现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主体上面都处于一个青春期阶段, 可以说该阶段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在智力上面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以及成熟的记忆力, 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加强, 有了自己的一个明确的自我要求。世界观、价值观都初步形成起来。但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点就是大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很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多是非主动性以及较强的自卑心理。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之下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才进行的职业院校的学习, 很多学生在他们的同龄人之间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 很多的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 而是于无奈或者是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

(二) 学生痴迷网络现象, 低下的人际交往能力

伴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工具同他人进行平等的对话, 展现自己, 我们知道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虚拟性, 在未知的网络世界里不需要受到现实规范的约束, 虚拟的姓名、性别、住址。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让学生处于一种虚幻的状态中, 导致人格的发生遭到异常, 更有甚者会导致人的人格分裂, 在教育形式上缺乏开放性, 没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也没有让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

(三) 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 大部分的院校都已经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 可以说在表面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着, 然而多半是流于形式主义的。对于一些应当开展的实际工作没有很好的开展开来, 最多是进行一些心理测验或者是心理档案, 没有很好地将具体事宜落实下去。且多数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多将那些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放于主要地位, 然而我们应当明确的一点是,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应当游走于这些问题人群中, 更应当将目标放远, 放到全体同学当中去。

(四) 思想健康教育势单力薄, 没有形成气候

教育必定是一项系统工程, 并非一朝一夕、个别人就能够做好的。其需要调动诸多能动因素, 从而来创立一个比较良好的教育氛围, 以此促成一个齐抓共管的现象, 以此来让想要受到教育的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然而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对其工作没有全身心付出, 做事慵懒、倚老卖老、牢骚满腹, 如果长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思想教育, 那么其力量的单薄性可想而知。孔老夫子在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时就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里面所折射出的道理值得我们学习。

二、正视缺陷, 完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不仅是对青年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健康成长起致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将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 乃至一生都会起到重大影响。下文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 转变观念, 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仍旧有很多人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心理咨询师应该去做的工作, 同其它科目的教师没有关系;也有人认为只有在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之后才需要去进行教育。可以说这些见解都是片面的, 我们应当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 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启发式教育要加强

传统的教育模式很明显已然无法适应今天的教育环境, 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青少年对于那些空洞的说教已经感到厌倦, 他们更愿意用事实来看世界。所以说我们应当更新教育模式, 不断地更新从而来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

电教化教育就是一个新鲜的途径, 其优势在于新颖的内容、动态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将世界各地的新闻知识、社会生活呈现在学生的感官世界里, 这样的方式是我们光用嘴说无法匹及的。

(三) 构建完善的评价监督系统

完善的制度始终是与好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起到充分的作用则必须构建完善的评价监督体系。在制度建设中, 其中应当囊括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就业、学习相关制度、德育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方案制度、学生德育活动实施规划制度等。这些制度制定好之后必须落到实处, 以此来达到管理育人的功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大胆开拓创新, 并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为构建起高校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和谐机制而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韦代周.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王洪彬.大学生就业趋势及对策分析[J].决策探索, 2008, (8) .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2

学号:201005000770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当前的税制结构,分析了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税负不够合理,税制结构失衡,税收立法严重滞后,税制制约经济和税制空白等几个主要问题,并从税制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提出进一步优化和改革我国税制的建议:合理调整税负,优化税制结构,进一步完善主要税种等。

关键词:税制结构经济税收负担公平效率我国现行税制框架和基本内容是在1994年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还有一些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甚至是50年代设计的,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现行税中有些方面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和社会状况,为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避免与税制与经济相博弈,更好发挥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作用,急对现行税制进行改进和完善。

经济决定税收,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经济增长决定税收增长。税收又对经济结构有反作用,税收制度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税收制度建设顺应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的需要时,税收制度就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巩固与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税收制度不符合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的需要时,就会阻碍经济结构的巩固与发展,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中的产业结构总体格局不合理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行业集中度普遍过低、消费结构的矛盾等问题,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有:

(一)税负水平不合理。

2010年,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的榜单显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居全球第二,这也是继2009年中国内地首次排名第二位后,再次位列该名次。虽然中国许多专家都指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居全球第二有些夸大,但有研究显示,从1994-2009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从16%提高至30%,该数据尽管未能得到官方的证实,但税收收入连年超过GDP增长,使得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增加。以2010年为例,全国完成税收73202亿元,而全国的财政收入是83080亿元。上述收入并不包括高达2.9

万亿的土地收入以及至少还有不低于5万亿的各级政府预算外收入和非税收入。如果将政府的各项收入相加无疑超过了15万亿。而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397983亿元。这意味着,中国的宏观税负超过了30%,远远高出此前国税总局公布的20%左右的名义水平。世界银行曾对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的类型提出过一个划分标准:人均GDP低于78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值一般为13.07%;人均GDP786—3125美元的国家为中下等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18.59%;人均GDP3126—9655美元的国家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21.59%;人均GDP大于9656美元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28.90%。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我国目前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而宏观税负水平,已经超过了中上等收入国家21.59%的水平。目前我国共有19个税种,除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契税、烟草税、关税、车船税等等,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201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税收整体的6.6%,而流转税的比重占税收收入的七成以上。这意味着,纳税人需要缴纳的很多税,是看不到的流转税,并没有反映在个人收入的税单上。我们无形之中都背负着沉重的税收负担。

(二)税制结构不合理。

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税收体制。8年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对税制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现行税制结构本身也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具体表现是:

一是流转税、所得税的比例不合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管理水平的制约,我国税制结构中流转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状况近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2000年,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项税收之和为8852.78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70.2%;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项之和为2431.17亿元,仅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19.3%,流转税所占比重过大,所得税所占比重过小。这种商品劳务税过高配置的税制结构,从政策效应看,政府过度依赖对商品劳务课税,虽然有利于税收筹集资金职能的实现,但同时极大地限制了所得税调节功能的广度和深度,使税制结构在体现税收公平分配功能方面的发挥空间十分有限。

二是其他税种配置不够科学、合理。例如,有些税种重复设置,如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未能合并;有些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未能调整,如增值税与部分营业税的部分税目,城镇土地使用税与资源税,筵席税与营业税等;有些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开征的税种未能开征,如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和赠与税等;对某些特定目的税也没有作出必要的调整,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各税种之间的科学合理地协调配合、充分发挥税制整体功能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有些税种的缺位,如社会保障税等,会直接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三)主要税种普遍存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

1.增值税。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第一,由于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销售货物时就存在重复征税,实际税负高于法定税率问题。第二,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不利于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更新,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第三,生产型增值税造成行业税负不均,不利于公平竞争。由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多,所支付的税款多,不能抵扣,税负上升,限制了资本在各个行业之间的流动,降低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活力。另外,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从表面上看,我国增值税的税率是17%和13%两档税率,并不太高。但是,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能完全抵扣,即使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按17%予以退税),产品中仍隐含着税金,削弱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消费税。现行消费税的主要问题是税目的设置与社会消费结构发展变化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协调性差,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是征收范围过窄,有些需要限制的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没有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或没有从高税率征税;二是现行税法中规定对一些非消费品和普通消费品征税,如酒精、汽车轮胎和护肤护发品等,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

3.营业税。营业税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够有力。对一些公益性较强、社会急需发展的经营项目,如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给予的优惠扶持政策还不够有力。环保产业作为社会新兴产业需要重点扶持,没有及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对高消费调节不够有力,如对高档洗浴、高级美容美发、高级医疗服务、宠物服务等高消费特殊行业、项目,没有用高税率计征营业税。

4.关税。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之后,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低到12%,但与承诺的关税税率总水平降低到10%左右还有一定距离。另外,由于存在一些减免优惠政策措施,导致关税名义税率高,实际征收率较低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5.企业所得税。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由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组成。

企业所得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两套税制重复设置。内一套税制,外一套税制同时存在。二是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标准不同。两套税制对计税工资、折旧、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业务招待费扣除和捐赠支出等有不同的规定。如计税工资,内资企业税前扣除额一般每人每月不超过800元,个别经济发达地区不超过960元,而外资企业则允许全部在税前扣除。三是在税率上有差异。主要是执行了向外资企业倾斜的普惠型的优惠税率,执行的结果导致了外资企业的税负低于内资企业。虽然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最高税率都是33%,但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中包含的3%地方所得税大部分地区都是免征的。四是优惠的差异。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惠。从而使外

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实际负担率只有12%左右,大大低于内资企业的24%的实际负担水平。

6.个人所得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实行分项征收制的模式,不能全面反映纳税人收入总额,也不能综合衡量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不利于税收公平。第二,税率结构方面。对不同类别的所得,按不同税率分别征税,如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同是勤务所得,却实行不同的税率征税(工资、薪金所得实行9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至45%;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比例税率),有悖于税收的公平原则。同时,工资、薪金所得的超额累进税率存在级距过多(9级)、大部分边际税率不适用的问题,使个人所得税空背了高税率之名。第三,现行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扣除纳税人赡养人口、医疗费用、养老、住房、教育等负担因素,对工资、薪金所得扣除项目少,标准较低,不利于调节贫富差距。第四,对个人投资入股的股息、红利等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私营企业业主税后收益的个人分配征收个人所得税,存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重复课税的问题。

深化税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应该是:以支持产业技术升级作为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深化税制改革与调整税收政策的主要建议是:

(一)调整税负。

1.合理确定我国的宏观税负总水平,在近期内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逐步提高到20%以上。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税费改革,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收入制度,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将所有财政性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加大财政收入中税收所占的比重,降低其他收入的比重;财政上的各种基金、收费尽量并入税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分配方式上,宜多采用共享税方式,以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坚决制止任何截留税收的现象。二是规范政府收费,使政府收费规模控制在占GDP比重的5%以下。三是适时开征新税种,如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和赠与税等。四是积极开发新的税源,发现新的税收增长点。

2.调整微观税负,解决某些税种法定税率偏高,而实际负担率偏低的问题。这一问题突出反映在我国的大多数内资企业。如企业所得税方面,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33%,而从全社会的实际税负看,约15%;从各种所有制结构的实际税负看,国有企业约2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约10%左右(连同“二免三减半”后的10年平均税负);民营企业约15%左右。缩小法定税率与实际负担率的差距应是调整税负的方向。在当前我国财政形势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降低主要税种的法定税率,通过税种结构的优化和加强税收征管,使我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微观税负水平相协调;通过合理调整税收政策,减少不适当的或者过时的税收优惠。

3.要解决税收负担的不均衡问题。我国企业由于所有制、规模、所在地区、行业的不同,在税收负担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的负担呈逐渐递减的不公平状况。要改变这种局面,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清理整顿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国民待遇,使各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基本相同的税负水平上面向市场进行公平竞争。二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不同领域的税收负担,把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负担降下来,以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征收管理,堵塞漏洞,缩小各类企业间实际征收率的差距。

(二)优化税制结构。

1.提高直接税在整个税制结构中的比重,逐步确立“双主体”的税制结构。近几年来,流转税中的增值税、消费税在税收大幅度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聚财功效,但流转税比重过大会影响到国家调控经济的力度。从理论上讲,直接税在发挥政府调控经济的功能会更明显。当今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国家一般在实践中主要通过直接税来调节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提高直接税占整个税收的比重应是优化税制结构的重点。特别是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还缺少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税种,如社会保障税、遗产和赠与税等税种,应积极推进这些税种的适时开征。同时,要考虑合并内外企业所得税,清理过时或已到期的税收优惠,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扩大征税覆盖面,加大征管力度,减少税收流失,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优化税制结构,从而促进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

2.科学、合理地设置税种。停征和取消有碍经济结构调整及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税种,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屠宰税等;合并重复设置的税种,如合并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调整性质相近、征收存在交叉的税种,如将营业税中的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税目并入增值税,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并入资源税,将筵席税并入营业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开征的新税种,如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和赠与税、环境保护税等。经过上述税种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使我国税制结构既简化又规范,有利于我国税制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符合世界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完善主要税种。

1.完善增值税制度。面对各国普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现状和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竞争面临的压力,应尽快完成增值税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以解决对资本性投资的固定资产重复征税和出口产品含税的问题,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先将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纳入征税范围,解决增值税链条中断的问题和营业税在征管上的交又与矛盾。同时取消增值税各环节上的减免税,减少征管的漏洞。

2.完善消费税制度。消费税是一个具有一定调节作用的税种,它除了可以取得一定的财政收入外,还能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消费税征收对象应该是非大众日常消费品,这个概念本身具有动态特性。适时调整消费税征税项目要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保持动态协调,通过调节消费结构来引导产业结构。当前消费税改革的重点要解决部 分税目、税率的过时和缺位问题。

3.调整营业税政策。营业税的调整内容主要是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作为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建议对这些行业的营业税税率适当降低,以降低价格,进一步刺激消费;但对高档的娱乐业(如高尔夫球俱乐部、夜总会、美容)征收的营业税,应实行较高的税率,以调节高消费;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要重点扶持,对其投资和收入以及利润的征税,税率应该从轻,鼓励其尽快发展。

4.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收入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发展变化,为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贫富悬殊,促进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应改革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税办法(即综合分类税制)取代单一的分类制。从目前我国对微观经济管理水平和税收征管水平看,我国还不具备像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综合税制的基本条件,而近期更适宜实行综合分类税制。这一模式的具体办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可以将个人的多渠道收入综合纳入个人所得税的调控范围,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力度,有利于衡量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达到纳税公平。档洗浴、美容)征收的营业税,应实行较高的税率,以调节高消费;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要重点扶持,对其投资和收入以及利润的征税,税率应该从轻,鼓励其尽快发展。分税目、税率的过时和缺位问题。

(三)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加大对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络;成套产品;设计缺陷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TM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029-02

电力系统的配电网络设计对于生活和工作中的节约用电和最大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减少电力消耗,并获得最大的电力输出。配电网络中的成套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广泛应用性的设备体系,其在输配电的全流程中有效集成了测量、控制、保护、转换、信号传递等功能[1],应用量大,应用范围广,可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随着我国电力产业的迅猛发展,成套产品在输配电网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从中也充分暴露出一些配置设计上的缺陷。本文对目前我国电力系统的高低压成套设备配置设计进行了综述和缺陷分析,并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该类成套产品配置设计的改进方案。

1 我国配电网络中成套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电器行业得到了崭新的机遇和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内电子生产企业吸取外来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大力研究和生产新的电力产品,使高低压成套设备的设计、生产、经营等均形成了跨越式的转变,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高压电器方面已经融合了真空技术、SF6技术、组合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2],相关的设备已基本可满足国内高压用电的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也逐步达到了国际水平。低压设备更多地集成了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将网络和智能融合于电力系统的研发与生产当中,使产品可自动实现电动机控制、低压断路、开关柜、过载继电等功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大大地节约了电力资源。但是,在配电网络的高低压产品配置设计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2 我国配电网络中成套产品的配置设计缺陷

2.1 设备的可靠性存在不足

高压开关柜常存在将零序电流互感器接错的问题,对进线和馈线柜的互感器安装应安装在母线侧,但一些实际操作却安装在进、出线电缆位置。

2.2 设备在外观设计方面缺乏细致性

如一些实际操作中存在母线型号注示错误、电流互感器的型号标不完整等。

2.3 对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应用仍不够专业

电力系统配电网络的成套产品配置综合了仿真、网络与信息、3D、CIMS、CAPP等多种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然而一些企业的管理与生产人员对该类高科技的操作与应用水平不高,存在知识结构的不足,造成在实际设计与制造时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成套产品配置设计的效果和产品质量,也为实际输配电操作带来实用和安全的隐患。

2.4 关键工艺与装备方面的投入不足

由于受资金流、人力、物力等的限制,造成一些高低压设备的制造者无法在工艺技术和先进装备上达到有效投入,甚至应用一些可能已被淘汰的工艺或存在质量问题的设备,造成制造成品产生瑕疵,影响使用。

2.5 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了配电网络中成套产品配置的质量可靠性。而电力系统的应用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质量不佳的电力系统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害,且浪费资源和资金,得不偿失。

2.6 管理与生产理念陈旧

成套产品的配置设计与生产具有阶段性和规模性,需要有先进高效的管理和生产理念来支持和实现,因此老旧的管理模式对产品的保质、敏捷生产带来阻碍,进而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

3 配电网络高低压成套设备配置设计的改进方法

电力系统配电网络中成套产品配置设计的改进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等具有积极意义[3]。因此针对其缺陷进行适当改进,可大大改善目前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

3.1 树立技术理念和专业观念,提高高低压设备配置的设计水平

端正和树立理念才能使电力产品生产者从思想出发,更好地提升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追求专业性和技术性,以此来作为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支撑,实现管理改进。

3.2 严把质量关,加大监管力度

质量是电力产品的生命,严把质量关对于提高电力成套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十分必要。质量关的把握除了要实施人员和过程管理外,有效的质量监管也不容忽视。

3.3 引进先进的配置设计技术和相关设备

设计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对产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也有延展作用。而技术水平仅是一个方面,相关设备的专业引入同样对设计和生产具有推动作用。

3.4 创新意识,加大对工艺技术的投入

创新是21世纪企业和人才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生产出更具有高科技水平、高质量、高耐用性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升生产者的整体创新意识,并加大对工艺技术方面的投入,对成套产品的配置设计效果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工艺技术的投入并不单纯的需要通过资金流来实现,资金紧缺对一些企业来说确实是事实和难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利用创新的意识和方法,在有效减少资金流出的情况下,提高工艺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溯.成套产品外观设计中包含相似外观设计的审查[J].中国专利与商标,2011(2):20~22.

[2]王志平.优化配电网络配置提高供电质量[J].石油规划设计,2007(2):44~46.

(编辑:王昕敏)

The Design Defects and Improvement of Suite Products

Configuration in Curr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Power System

Zhu Fangping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review and defect analysis of high and low pressure suite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design for China’s electric power system, an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working experience, proposes the improvements program of suite product configuration design.

Key words: power system; distribution network; suite of products; design defects and improvement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4

国外学者通常用“民间金融”或“非正规金融” (In-formal finance) 来界定“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民间借贷” (Private lending) 一词则用于指代其中的“民间自由借贷”, 它是民间金融的组成部分。 (1) 世界银行认为, 民间借贷可以被定义为那些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 (2) 世界粮农组织将民间借贷定义为个人之间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国际劳工组织强调民间借贷主要是依赖于私人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融资网络。 (3)

我国不同领域对于民间借贷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经济学界部分学者认为“民间借贷又称非正规金融, 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信用。”[1]某些法学学者认为, 民间借贷一般是指自然人、企业等借贷主体之间在非金融机构进行的还本付息的融资活动。[2]也有部分法学学者认为民间借贷是当事人约定一方转移金钱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权与他方, 而他方于消费后, 以种类、品质、数量相同之物返还之契约[3]。

从当前突出的民间借贷活动来看, 民间借贷的基本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借贷主体具有民间性。借贷主体是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资金的提供者是民间资本出资者或持有闲散资金的个体。 (2) 借贷的场所具有随意性, 不像正规金融机构有专门固定的营业场所。 (3) 借贷物的种类往往不限于货币, 还可以是有价证券、种类物等。 (4) 借贷形式自由, 当事人之间可以签订书面借贷合同, 也可以口头约定或采用其他形式的合同, 对于借贷合同没有强制要求, 一般是采用出具写明借贷期限和利率的借条的方式。 (5) 借贷关系本质上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不受正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多数民间借贷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即为合法。

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关于民间借贷的直接定义。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第1条规定: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 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民间借贷指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基于一定的信用, 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签订的以一定数量金钱为标的的借款合同。广义上说, 可以把民间借贷定义为除正规借贷以外的借贷。

二、我国民间借贷的现有立法

(一) 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

《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以, 公民将自己合法得到的货币性财产出借给他人, 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民间借贷行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二) 民间借贷的主体

《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 自贷款人提供贷款时生效。”这表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受合同法保护。《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条 (上文已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2008年,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 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专门借贷机构的合法地位进行了确认。

因此, 只要双方意思表示真实, 没有对国家、集体、他人利益造成损害, 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都可以成为民间借贷的主体。

(三) 民间借贷的形式要求

《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 自贷款人提供贷款时生效。”立法中只强调自然人间的民间借贷属于实践性合同, 对其形式没有强制性要求, 对其他主体间的民间借贷也未作书面的强制要求, 导致民间借贷具有随意性。如果当事人未保留充足的证据, 则极有可能出现借款人翻脸不认账的情况。

(四) 民间借贷的利率和利息

《合同法》第211条第1款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确的, 视为不支付利息。”因而, 民间借贷可有利息也可无利息, 取决于约定。

《合同法》第211条第2款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 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但是此处并没有关于具体利率额度的规定。《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包含利率本数) 。超出此限度的, 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所以, 借贷双方可在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内协商借款利率, 超过4倍的利息将不受法律保护。

该《意见》同时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 其利率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时, 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五) 民间借贷的担保

根据《担保法》第2条和《物权法》第171条的规定, 民间借贷的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根据《企业破产法》第7条第2款的规定,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所以, 民间借贷的放贷人作为债权人, 其债权在破产清算程序中可以作为普通债权依法受偿, 如符合第109条“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 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情形的, 放贷人的债权还可以优先受偿。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放贷人的风险, 保障了放贷人的利益。

(六) 民间借贷的其他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

民间借贷是柄双刃剑。为了抑制民间借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我国曾在1996年制定的《贷款通则》中严格禁止民间贷款活动。其第2条明确地把自然人借贷排除在外。该通则第61条还禁止企业间的借贷行为。

1998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 为了稳定金融秩序, 国务院制定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 (以下简称《取缔办法》) , 对民间非法成立的放贷机构和非法的放贷行为进行了取缔 (第2条) 。第3条、第4条对非法放贷机构和行为作出了界定, 认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擅自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金融业务活动的机构和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以及未经依法批准, 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集资、发放贷款的行为都是非法的。

为了打击以民间借贷为幌子的违法行为, 2002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 “禁止任何人开办私人钱庄, 一经发现, 立即予以取缔, 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我国民间借贷的立法缺陷

(一) 现有立法体系不完善, 无专门法律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

总体来说, 我国民间借贷缺乏专门立法, 现有的立法不多, 只是在《民法通则》《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一些部门法中偶有涉及, 比较分散, 体系不完善。

再者, 规范正规金融借贷的立法, 诸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监管法》, 均为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的法律;而作为民间借贷的具体规定多见于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两相比较, 民间借贷立法的效力层次与正规借贷的立法相距甚远。

(二) 立法协调性差, 条文之间相互冲突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和法院对“吴英案”等案件的处理结果, 引发了学界对民间借贷合法性的大讨论, 大部分学者赞同将民间借贷合法化。[4]导致这场大讨论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民间借贷规定中有的规定相互冲突, 甚至存在下位法与上位法规定相冲突的情况。如上文所述, 作为上位法的《宪法》《民法通则》《合同法》是肯定民间借贷行为的;而作为下位法的《贷款通则》和《取缔办法》却否定民间借贷行为。规定的相互冲突导致各地法院和不同国家机关在对同一类型案件进行处理时可能作出截然相反的裁决, 如在惠民吴云水集资案件中, 当地法院认定其工厂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借贷行为合法有效, 而检察机关却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吴云水进行立案起诉。[5]

(三) 立法规定模糊, 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现有的有关民间借贷的条文大多为原则性条文, 规定模糊。如《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但并没有明确给出区分合法与非法借贷的标准, 以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评判标准, 使得正当的民间借贷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再如, 现实中民间借贷采用口头约定形式的不少, 而且大多以“借据”的形式代表合同, 由于借据过于简单, 如果发生纠纷也很难依借据评断。

(四) 利率制度不合理

虽然《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对民间借贷利率作出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规定, 但并未规定超过部分的效力如何, 也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法院对债务人自愿支付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利息的行为往往不予干涉。所以, 出借方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往往要求高利率, 而贷方为了满足资金需求不得不接受高利率, 从而导致现实中高利率的民间借贷成为一种常态。高利率大大加重了借贷人的负担, 增加了借贷风险, 扰乱了借贷市场。

据统计,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常规监测的某市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在15%—40%之间浮动, 其最高利率为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6]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2011年6月民间借贷利率监测数据显示, 温州民间借贷年利率为24.38%[7], 即便是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次下调后, 2012年4月份综合利率平均水平仍为21.58%[8], 与当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相当。

再者, 民间借贷中的复利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是被允许的。但现实中很多放贷人利用借贷人的急切心理, 投机取巧, 通过订立“阴阳合同”规避法律规定, 在实际收取复利后, 其利率超出了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对于违反利率标准和违法收取复利的行为, 立法在效力和责任方面没有相关规定。实践中, 有的地方可能受高利借贷是非法的思想的影响, 而将“超利率”的借贷关系包括未超和已超部分均以无效借贷处理。这有违民法和合同法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基本规定, 即“民事行为部分无效, 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 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五) 监管缺失

1.缺乏对借贷人信用和还款能力的审查。我国的民间借贷一直没有被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之中, 正规金融的信贷登记系统没有对民间放贷人开放, 也没有其他机构为其提供借贷人信用和还款能力的审查评估服务, 民间放贷人只能依靠自身与借贷人的接触去了解借贷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但是这种了解是感性的、不准确的, 放贷人往往会被一些表象所欺骗, 其利益无法获得保障。

2.缺乏对资金来源与流向的监管。借贷资金的来源与流向五花八门, 监管的缺失使民间借贷可能伴随着一些违法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当下借贷资金中不法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犯罪所得, 如贩毒、走私、贪污所得, 其次是非法转贷的银行资金。在银行借贷与民间借贷存在巨大利差的刺激下, 一些符合银行贷款标准且暂时不需要资金的人或者与银行人员有密切关系的人从银行获取贷款再用于民间借贷, 从中获取利润。

民间借贷资金大多数流向一些高利润的行业, 但是与高利润相随的还有高风险。放贷人为了追求高利率, 对借贷人所投资行业的风险视而不见, 一旦借贷人破产, 就会导致纠纷的发生。一些人甚至利用监管的缺失做起了“炒钱”的行当, 即通过层层转贷赚取利润, 造成民间借贷的虚假繁荣, 而资金却始终没有流到实业者手中。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了民间借贷市场秩序的恶化, 还可能触犯了《刑法》中的高利转贷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 严重破坏了我国金融秩序。

四、完善我国民间借贷立法的建议

(一) 尽快推出我国的《民间借贷法》

民间借贷的合法化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2012年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也指出, “对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和处置原则应该做深入研究使民间借贷有法律保障。”所以, 当务之急是废除《贷款通则》和《取缔办法》等一系列与民间借贷合法化相冲突的条文, 对现有法律进行清理, 尽快推出我国的《民间借贷法》, 对民间借贷的主体、权利义务、借款利率、监管机构、资金的来源与流向、责任和处罚进行细化规定。

(二) 改革利率制度

民间借贷利率之所以居高不下, 原因就在于借贷资金垄断、资金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民间借贷的担保要求低。所以, 对于民间借贷的利率宜疏不宜堵, 不应对民间借贷的利率限制得过死。民间借贷应遵循市场竞争规律, 由市场决定其利率高低。当然, 这需要信息公开制度的辅助。例如, 2012年6月底开业的广州民间金融街, 为引导小额贷款和担保市场规范交易, 要求街内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将当天贷款、担保的利率和费率上报给金融街管理公司, 并将相应信息输入越秀区金融办指定系统, 由特定机构计算出当日平均费率, 在第二天上午发布前日平均值。[9]通过公开市场平均价格, 可以形成公开透明的交易环境, 防止借贷利率的人为抬升。也可以考虑对借贷实行分段计息。例如, 借款在10万到100万之间的利率可以在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1倍之间浮动, 借款在1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利率可以在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2倍间浮动, 以此类推。因为各地情况不同, 所以具体标准应交给地方政府及各地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分段计息既可以防止借款人借款的随意性, 还可以使得借款需求较小的中小企业也有能力承受, 而不至于被高利率压垮。

当然, 对于违反国家利率标准的非法借贷行为, 应肯定其合法利率范围内的行为的合法性, 其超出部分违法并认定为无效。超出部分的利率应要求放贷人予以返还, 同时返还超过部分对应的银行同期利息。

(三) 设置专门借贷机构和监督机构, 明确监督对象

1.设立民间借贷交易中心。民间借贷一般多在地下交易, 被称作“灰色金融”。要想让民间借贷阳光化, 就应该为其提供一个交易平台。2012年4月, 在民间借贷试点区温州挂牌成立的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有很好的示范效应。[10]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建立了资金供求信息库, 实时提供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民间资金供给信息;民间借贷服务中心通过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信息配对与对接, 安排配对成功的借贷人和放贷人见面, 对借贷事宜进行进一步协商;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还协助借贷双方签订借贷合同, 办理借款手续并登记备案, 为借贷双方整理资料、归档, 并向主管部门备案。另外, 服务中心还设置了公证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等配套服务机构。

2.监督机构的设置。作为银行贷款有利补充的民间借贷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必然是逐步正规化、模式化、规范化, 逐渐被纳入正规金融的范畴。因而, 可以参照银监会设置独立的监管机构, 或者在当前将民间借贷直接纳入银监会的监管。同时, 要积极组建各地民间借贷行业协会, 以发挥其补充监管的作用。

银监会应对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流向, 各借贷机构的借贷数额等进行监管, 发现风险隐患后及时制定出应对措施, 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后及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将借贷方信用、还款能力纳入监管之中, 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布。而民间借贷行业协会应致力于制定行业自律规则、章程, 对借贷机构的章程执行情况、交易信息和备案工作进行定期核查。

3.监督对象和内容。 (1) 对放贷人进行资质审查。不得以资金的多少作为唯一审查标准, 还应该考虑到放贷主体的性质、内部管理机构、信用等级、放贷记录等多方面因素, 逐渐完善借贷市场准入机制。 (2) 对借贷人进行信用审查。包括借贷人的历史借贷记录、借贷用途、是否转贷、银行信用、债务额度等方面。要防止和打击“炒钱”、“高利转贷”等危害金融秩序的行为。 (3) 对借贷的资金来源和流向进行审查和监管。从源头审查借贷资金来源, 包括放贷人的注册运行资金来源。民间借贷资金应尽可能多地投入到实业中, 禁止转借和非法利用。

(四) 强制提供担保, 降低风险

在我国担保是由双方自愿选择的。民间借贷以信任为基础, 在实践中放贷人碍于情面往往没有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 借款人也往往不愿意提供担保, 一旦借贷人无法偿还资金, 放贷人利益将受到影响。因此, 把民间借贷强制担保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是有必要的。

2012年2月20日, 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妥善处理民间借贷案的意见。部分民间借贷较为活跃的地方, 如温州和鄂尔多斯, 也陆续出台了地方立法和政策, 以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用地方性办法解决地方性问题, 也是一个新的趋势。

摘要:本文从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民间借贷主体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形式要求、民间借贷的利率和利息、民间借贷的担保、民间借贷的其他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等方面, 对我国现有民间借贷立法进行了分析, 指出目前的民间借贷立法存在着体系不完善、协调性差、规定模糊、利率不合理、监管缺失等不足, 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立法,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晓琼.制度背景、经济运行与民间借贷[J].金融研究, 2004 ( 12) : 135-137.

[2]穆玲芝.民间借贷专门立法问题探讨[J].人民论坛, 2012 ( 17) .

[3]徐红红.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 24) : 117.

[4]冯兴元.民间金融: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自我稳定器[J].中国金融2008 ( 13) : 80-81.

[5]张立先.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风险研究[J].理论学习, 2009 ( 2) : 19-20.

[6]秦玉洁.民间借贷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现代金融2010 ( 10) : 45-46.

[7]许经勇, 任柏强.从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看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J].学习论坛, 2012 ( 4) : 80-82.

[8]王信川.民间借贷利率理应“阳光化”[N].经济日报, 2012-05-28 ( 3) .

[9]谢伟.广州民间金融街月底开, 独创民间借贷“街内”定价[N/OL].第一财经日报, 2012-06-19.http://business.sohu.com/20120620/n346068154.shtml.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5

间衔接,增强报表的可读性,提高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及预测能力。

三、拓宽数据来源与整治会计信息失~结合,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对数据来源、统计口径、处理方式、分析方法作出规范性要求,简化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渠道。整治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建立会计、统计联系制度。在出现新业务,努力做到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的同步调整。拓宽统计数据来源,在各金融机构贷款台帐系统或信贷登记系统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可考虑从以上系统提取相关信贷数据,以增加信贷统计数据的准确度。

四、完善金融统计的法制建设金融统计法律制度建设应与金融业务发展相适应,要具备完整性与实用性,为支撑统计数据的“准、快、全”要求提供制度约束和法律保障。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6

【内容摘要】:我国构建的法律监督中有人大监督体系和检察监督体系。二者既有诸多相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二者在现实运行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使监督效果受到影响。建立二者“常态化”的衔接机制,对于发挥各自的作用收到监督实效有极大的帮助。

监督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军事、司法方面的某种目的或目标,依靠一定的权力,通过对社会公共治理中的若干事务的内部分工或外部民主性参与控制等途径,针对公共权力的资源、主体权责、运作效能等相对独立地开展的检查、审核、评议、督促活动。(1)在我国的治理结构中,监督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国家通过专门的立法对监督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作了相应的规定,即通常所谓的法律监督,其中又以人大的监督和检察机关的监督为核心,构建起人大监督体系和检察监督体系。

一、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之比较

两大监督体系的功效如何?之间是否协调?我们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对两项监督加以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因此,人大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此相适应的,人大监督就具有了监督范围广、内容多、效力最高的特征。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检察监督权力之源。另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相配套的法律规定,检察监督得以贯彻实施。从总体上看,检察监督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法律监督的具体性,即检察机关通过对具体案件或事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进行审查和监督,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法定的程序进行的;二是法律监督的专门性,即检察机关根据宪法规定,专职行使法律监督职权;三是监督方式的诉讼性,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权,无论是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方面,均介入诉讼活动,引起诉讼后果。监督的有限性

纵观现行的法律规定,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共同之处是:1、目的相同。两者都是为了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公正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使人民的意志得以切实体现。2、法律依据相同。都是根源于宪法规定。3、监督决定都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区别有:一是监督的层次不同。人大监督是最高层次监督,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职权时,亦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二是监督的对象和范围不同。人大监督主要是针对宪法的实施,即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行为的合宪性进行检查督导。检察监督则主要是针对诉讼活动中的执法行为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是否渎职的监督。三是监督的方式不同,人大监督主要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最后做出决定,检察监督是依法查办案件。四是监督的时间不同,人大监督是事后监督,检察监督则是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监督。五是监督的结果不同。人大监督具有直接的法律后果,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并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检察监督则必然引起诉讼程序,但不进行实体处分,不形成最终法律结果。

由此,学者们基本都认为人大监督是就关系到宪法和法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从宏观上、权源上进行监督,虽然涉及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经常、直接地对具体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或人员进行追究。只有在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国家政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人大及其常委会才依法启动监督程序,主要是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最后做出决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而检察监督是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对特定的对象即已经发生的具体的违法行为进行的监督,具有就事论事的性质。所以,我国监督模式呈双重结构形态,即宏观监督和具体监督、上位监督和同位监督相结合,检察院行使的检察权是人大监督的延伸,可以强化人大监督的功能。(2)

二、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运行之缺陷

我国目前的两种法律监督机制从总体上看,其缺陷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人大法律监督权虚化

人大的监督权一般分为法律监督权和工作监督权。人大法律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是协调、监控其他国家机关正常、有效进行法律监督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关系整个法律监督机制的运行。人大法律监督权的虚化导致了整个法律监督机制的乏力。人大法律监督权的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非立法性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没有制度上的安排。抽象行政行为可分为立法性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立法行为)和非立法性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措施、行政决定和行政命令等),人大对于前者可给予立法监督,但对于后者从实体到程序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且法律还明确规定了抽象行政行为的不可诉性,也排除了司法机关的监督,从而导致行政机关利用非立法性抽象行政行为来躲避监督、违法行政的现象日益严重;(2)政务公开制度不完善,行政权力运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影响人大的知情权力和执法监督的开展。(3)对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没有找到平衡点并在制度上、法律上予以确定。(4)人大监督往往受到人力、物力及信息的限制而难以展开并取得实效。

(二)法律监督机制缺乏整体协调

我国现有的法律监督机制在制度层面上都作了原则安排,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个职权明晰、协调配合、高效有力的整体机制,主要体现在:其一,人大自身担任的任务与集体行使职权的特点,使其不宜从事个案监督这种经常性的工作,即使是授权法律监督委员会这种专门机构也是不宜的,因为这样的授权无法确定授权期限,而只能是长期的,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长期并驾齐驱,表面看起来有助于公正,但在实际操作中,它的职能与检察机关的职能往往形成重叠,造成资源的浪费;其二,“由于人大代表并不是按照检察官的资格加以任选,人大对具体案件的了解并非通过‘两造对质’的方式获得,而且也缺乏司法程序的制约,因此,个案监督也可能导致更多的不公正”(3);其三,地方人大的地方性与司法的统一性之间的冲突使一些地方人大也并不能真正保证司法公正。由此造成法律监督职权不清,监督职能重叠,上下沟通、配合及控制渠道不通,缺乏协调,使得我国的法律监督在体制上缺乏有序性和统一性,各搞一套,缺乏系统协调,相关国家机关在法律监督方面联系不密切,相互磨擦、相互掣肘,导致整个国家法律监督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三)法律监督规则的欠缺

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两部分。1、法律监督实体规则的欠缺。我国现行法律监督实体规则存在诸多欠缺,主要体现在对于法律监督权各项权能的完备和细化、监督客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存在空白和模糊。原因在于宪法、法律虽然对法律监督主体的基本职权作了的规定,但由于根本法和基本法受其原则性、概括性所限,不可能作出具体明细的规定;而对于法律监督客体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由于法律监督主体权限的不完备和不具体,法律监督客体的相应义务和责任随之也出现欠缺,另一方面,虽然在有的法律虽然赋予了法律监督主体某项监督权力,但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而未规定法律监督客体的相应义务和责任,导致监督缺乏刚性和权威。2、法律监督程序规则的欠缺。法律监督程序是实现法律监督实体权力、达到法律监督目的的途径,法律监督程序完备是现代法治的重要标志。而在我国法律监督程序规则的欠缺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对于人大法律监督程序迄今仍无专门立法,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但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并未作系统化的、步骤性的程序安排,也没有明确参与者的程序权利及义务,人大法律监督的在程序上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所以,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在运行中都打了折扣,没有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

三、建立协调的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之设想

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并呈增长的趋势,利益冲突有可能越来越尖锐。这样,对执政者的执政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和检察机关的挑战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期履行好监督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方面,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把人大司法监督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更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常态化运行。

一是确立检察监督先行,人大随后督促的机制。依照法律规定,

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可以直接进入法律程序,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和公安机关的侦查、羁押和监管活动等进行法律监督。因此,人大在开展司法监督和个案监督工作中,应当多借助并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通过与检察法律监督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司法监督和个案监督。检察机关开展的法律监督活动如职务犯罪的立案、向公安机关发出的不立案理由说明书和立案通知书、对人民法院发出的抗诉书乃至向其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发出的检察建议书都尽可能地向人大常委会报备。在被监督对象已合理地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整改落实后,检察机关向人大常委会作出必要的说明,结束相应的监督程序。若被监督对象没有依法予以纠正,检察机关可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由人大常委会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决定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跟踪监督,对违法情节严重、涉及广或者对公民、法人等切身利益重大影响的,人大常委会应启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甚至撤职案等监督程序,发挥出人大监督具有的终局决定的功能。在目前应该由权力机关出面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落到实处,才是维护法制权威的唯一可行之路,若撇开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另拉一套所谓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案件的监督,只能搅混法律监督体系,既无可行性,亦无合法性,更无法与基本法律衔接。

二是健全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相配套的机构。从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机构的状况看,既未设专门的监督机构,也缺少监督的专门手段和力量,这已不能适应权力机关承担的日趋繁重的监督工作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宪政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要求。特别是县级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少,办事机构又没有监督权,未能对“一府两院”的工作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因此,有必要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法律监督机构,明确其应有的职能。考虑到在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少和编制较紧的情况下,某一工作机构很难拥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可由人大常委会各工作部门配备专门力量,共同组成监督委员会。这样,有利于拓宽监督视野,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为保证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能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它的组成人员应由人大选举产生,要依法独立行使各项监督权力,如视察权、调查权、建议权、批评权、受理控告权、公开权、质询权等。人大常委会建立了相应的日常监督机构,配备具有专业素能的工作人员,构建“专家型”委员群体,并且能和检察监督工作相衔接,通过专门的集体行使职权,即对监督事项的确定、处理意见都应由集体讨论、集体决定,并形成有约束力的决定文书送交被监督者就能体现监督权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三是明确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在共同监督对象上的界限。尤其是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的监督,应界定明确的范围。哪一类的案件归人大常委会监督,是重案要案大案、疑难案件还是所有案件,也可限定多少数额以上归人大监督。例如: 在本地影响大、群众关注的案件;涉及面广,干扰多、阻力大的案件;涉及招商引资或外资、外商的案件;具有涉外国际影响的案件等都可以由同级人大常委会挂牌督办催办。

总之,建立了人大监督和检察监督相衔接的机制,对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监督目的,取得实效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戬. 如何理解我国检察监督的专门性[N].检察日报.2009-10-12(3)

【2】王戬. 如何理解我国检察监督的专门性[N].检察日报.2009-10-12(3)

【3】贺卫方:《司改:四组矛盾,八项课题》,《中外法学》2000年第六期.

作者简介:徐东,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7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 现阶段的电气控制系统已经从传统模式的电器控制技术向集成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了。不过, 就针对目前的电器控制技术来看, 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 对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

1 电气控制技术中的不足

在电气控制技术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电气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以及电气监控存在不足等问题, 其中有电气监控不足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效率较低,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

1.1 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效率低

在电气控制技术中电气控制系统作为绝对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电气控制系统当中的不足对电气控制技术的进步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现阶段的电器控制来看, 电气系统在设计当中针对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程度不太高。在选择电气控制系统的时候, 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较为常用的系统, PCL系统并不适用于电气控制系统,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 工厂当中的自动化电气控制与自动化系统当中常有不相符的现象出现。不仅如此, 就现在的很多电气控制企业来看, 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在设计自动化系统的时候, 常会将其自身的直观意识当做是主要依据, 在系统开发的平台当中有较大的差异性, 造成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实施中成本会相应加大, 系统所承担的负担也在持续增加。

1.2 电气监控效率不足

在传统监视系统当中, 操作人员不能对电气自动装置的故障报告以及微机机电保护保护装置进行有效监视。操作人员无法将相关的报告信息很好的检索到, 所以对装置当中的运行状况较难掌握, 信息当中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及时性都难以保证。所以, 现阶段这一类的报告信息当中所有的归档以及归纳都应该要人工来进行传递、保存以及操作。一般操作人员在进行工厂的维护时都会在网络监控室当中来值班, 这种方式就较难从整体上对工厂当中的电气运行状态有所料及, 也比较难实现信息的同步性以及实时分享性。而且每一个单元当中的DCS系统也为与操作人员有及时的沟通, 因此操作人员就没法在恶劣的环境中对设备的运作情况进行掌握, 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力以及人力的大量冗余。

2 电气控制技术中的优化措施

上文已经对电气控制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下面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关于电气控制技术当中的优化措施。

2.1 系统一体化的强化

一般来说, 将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当中的一体化建设进行加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商家与企业当中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这种沟通可以有效加强技术合理性, 提高应用性, 降低系统维护的成本, 能将设备的制造与生产往精简化的方向去发展, 使电气自动化系统能越发便捷高效。第二个, 将科研作为主体, 对新型的控制系统进行探索, 要对其实用方便性进行加强, 在商业的生产领域当中带入配套的基础零部件, 以此使电子自动化工程系统当中的系统一体化能快速的实现。

2.2 提高电气控制设备的质量

针对电气控制工程来看, 要想技术能有保障, 就必须要确定硬件设备的优异性, 尤其是现阶段电气控制软件的不断运用, 应用的硬件设备材料都非常的先进, 在一定程度上使监视器、开关以及继电器等的质量控制能有所加强, 也在使电气工程控制技术有所提高。为了使硬件设备当中的质量有所提升, 就必须要适当的应用有效的技术规范。就针对电气工程控制系统当中的规范来说, 针对电气工程控制系统当中的硬件来看, 首先, 必须要对硬件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 以此确保电气工程的设计基础优良, 在此基础之上, 准备的安装顺序以及规范, 依照相关元件当中的的技术标准来设计线路, 安装继电器, 要从每一个环节上使电气控制的质量有所保障。

2.3 加强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性

在现代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以及规划当中, 经常会将重点的问题忽略, 就是对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不够。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过程当中, 操作此设备的工作人员能对安装环节清楚了解, 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操作全新的操作系统时操作人员的实际认知能有所增强。在与专业的培训相结合, 操作人员会更佳深入的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是因什么原因而依照特定的方式来进行安装以及运行。尤其是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快, 也对系统中的制造、维修以及安装人员当中的技术性有了较高的要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重视, 要针对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性问题, 探讨有效的加强措施。比如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引进新的人才进行新技术的指导, 适时对技术知识进行考核, 所以企业在对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 要使操作人员在操作硬件系统的时候也要将其他相关系统的操作学会。

3 结束语

终上所述, 在现阶段的电气控制技术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而这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制约, 所以相关单位必须要对问题引起重视, 积极探讨出有效的优化方法, 使我国的电气控制技术能迅速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工业中电气控制技术也应用的越发广泛, 电气控制技术也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重点探讨一下在电气控制技术当中的不足以及优化措施。

关键词:电器控制,技术,不足,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彭文杰.当前电气控制技术的不足与优化措施[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02) :243-244.

[2]蒋海兵.试论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展望[J].科技资讯, 2014 (36) :96-97.

[3]郑元明.机电一体化集成装配装置电气控制系统的优化和改进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05) :112-113.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8

从知识梯度来看, 通行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把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从选择权来看, 又主要分为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模块。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 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近50%的比例横向比较,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就是公共基础课略显不足, 只占到总学分的30%左右。笔者以为, 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个比例是过高还是过低, 关键是要观察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如果安排的课程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所需要, 那么这个比例还可以适当提高, 反之则应当适当减少。例如, 大学语文或者作文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数学类课程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为管理定量分析奠定基础;计算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应该说这些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形成大有裨益, 所以这些课程基本都列入世界各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名单。但我国的情况是, 许多地方性综合院校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通识教育模块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且这些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重复, 内容安排流于形式。与此同时, 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 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知识严重不足。

通过一些地方性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的比较可以发现, 许多学校前者 (全部属于必修) 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学分上都远远超过专业课程中的必修部分, 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专业课程中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总和。这种不合理的比例原因部分来自于国家教育部对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规定。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货币银行学等。地方性综合院校一般不敢轻易违背教育部的意图, 据此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 因此几乎没有剩下可选择的余地了。另外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地方性综合院校普遍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 而难以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色和深度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失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相比, 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可以说, 专业基础课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概念技能, 而专业课应该更多地承担起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的培养, 从这个角度来说, 专业课的薄弱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一些具体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 缺乏技术技能的支撑, 职业瞄准率太低, 容易陷于“什么都学过, 什么都不会做”的尴尬境地。

课程模块之间的最大比例失调在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对比上。欧美国家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普遍较大。例如, 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30%之多;在法国, 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高达40%~60%。与此相比, 我国许多地方性院校必修课模块高度趋同, 并且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 必修课 (含专业方向) 的比重较大, 一般占到总学分的75%左右, 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 只占10%左右。选修课所占比重太少, 严重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自由, 学习意愿下降, 更别说实现管理认知向管理技能的转变。毕竟, 现在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丰富多彩, 而且还有新的课程不断涌现, 虽然从事这个专业的学习, 学生也不可能掌握全部课程, 但是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被纳入自己职业规划的那些课程的学习, 应该是学生的自由。另外, 选修课不仅课时少, 而且设置的随意性很大, 造成本身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深度、体现技能和能力的课程偏少等一系列问题。有的学校完全不顾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 基本按照现有师资的专业水准尤其是个人意愿设置选修课程, 由于高校之间师资的同质化, 造成选修课程高度趋同, 类别单一。这样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征的人才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锻造成了同一规格的“样板化”人才, 限制了不同学校学生的梯度培养和个性发展, 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 就业举步维艰。

2 所使用的教材品质不高, 对教材的甄选随意性大

教材选择是课程设置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伴随高等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 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工商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 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 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 大有“井喷”之势, 一度推动了工商管理学科的长足发展。但是, 随之产生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是, 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但多数是繁杂空洞的理论知识, 缺乏重点, 对应该掌握的基本管理技能导向不明, 实践性较差。有的教材缺乏创新, 对前沿理论和知识跟踪不够;有的编纂水平参差不齐, 七拼八凑, 漏洞百出;有的甚至开始使用未经严加审核的自编教材。综观地方性综合院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 基本上都摆着同样一副有着抄袭和复制嫌疑的“内容+习题”的面孔, 没有轻松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 没有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专业分析, 没有独具匠心的案例分析, 没有周密的知识引导和拓展计划, 更没有科学的实训安排与设计,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想而知。更主要在于, 这些教材大部分出自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专家和学者之手, 难以切中当今社会经济的实际, 使原本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工商管理专业充满了迂腐的学术味道, 又造成学生掌握不了任何实际管理技能, 学不能用, 困惑不已。所以说, 教材品质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有的学校为了弥补国内教材的不足, 开始采用国际上的经典教材。虽然这些教材的编写水平难以挑剔, 但不免与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规则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差距。多年经验形成的共识是:用纯正的西方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我国当前的经济现象, 他们的管理模式更难以简单套用于我国企业, 所以采用国外经典教材同样会造成另外一种“学不能用”的困惑。

教材库的丰富虽然增加了选择余地, 但也带来了甄选的混乱。据调查, 地方性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对教材的选择基本局限于国内, 而选择权都掌握在任课教师个人手中, 学校极度轻视教材的征订, 没有教研室分析比较、学生反馈、专家推荐等相应的机制以保证选择到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以任课教师一个人的智慧代替成百上千的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教材库中做出选择, 不免显得过于轻率。

3 课程之间各自为政, 不能形成有机整体

理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性, 课程之间按照一种科学自然的逻辑前呼后应, 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明朗, 所以它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更应该注重良好的分工与配合, 以期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才能增强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感和关联性, 形成对管理技能的整体驱动能力。

有些地方性综合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 往往不能充分地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关系, 致使课程之间各自为政。首先表现在课程未经精心组织而零散不成系统, 没有完整的知识链。其次是课程的时序安排错乱。再次有些课程之间的内容严重重复, 造成学时的浪费。最后是讲述后续课程时本需要先前课程的某个知识模块支持, 但先前课程没有相应的铺垫。工商管理专业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偏少, 难以达成默契, 而所谓的教研室越来越虚位化, 在课程组织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生获得的管理知识是一个凌乱而毫无组织的体系, 那么在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时他们就难以找到合理的思维路径和反应模式, 知识不能程序化, 管理技能便无从谈起。

4 课程体系刚性有余, 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

现代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 越来越要求管理人员追求管理技能的多样化、动态化, 以及应变性。如果所学课程或者知识因为陈旧而找不到具体对应的情境, 管理技能的训练就会失去相应的智力支持, 因此前述情况对在校学生管理知识的更新施加了较大压力。自然而然, 有些课程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剔除, 而有些新的课程 (例如管理沟通、创业学、管理技能开发与训练等) 应该加入培养体系, 有些课程 (例如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 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或者带有前瞻性地不断更新内容。但是, 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师资老化与管理惰性等, 许多地方性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陈旧老化、更新速度慢、缺乏前瞻性等问题;或者课程体系僵化, 有效信息容量不足, 信息更新频率较低, 陈旧落后的课程不能适时调整, 而另一些贴近学科发展前沿和市场迫切需求的课程又不能较快增设, 其结果是课程的更新速度滞后于企业发展的要求, 学生得不到最新知识的教育, 必然不能很好地掌握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态, 管理技能形成的效率低下。虽然许多高校规定必须征订近3年以内出版的教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知识更新的压力, 但实际上许多新版的教材都属于“新瓶装旧酒”, 并没有对内容做出应有的调整, 所以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陈旧的问题。另一方面, 教学大纲和讲义所决定的课程内容应该以教材为蓝本, 不局限在教材上, 能够瞄准业界所流行或者即将流行的管理理论和技术而做出适时调整, 则课程陈旧的问题也能得到部分解决。但是, 熟悉情况的都知道, 地方性综合院校一般对教学大纲和讲义没有严格的审核和考核机制, 基本由任课教师自由裁量。缺乏必要的动力和压力, 任课教师基本不愿意支付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所带来的一系列额外成本, 包括为准备新内容所付出的努力。

5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的特点和志趣的双重脱节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精英教育的思维惯性, 有着无法割舍的理论情怀, 从形式上看, 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基于这一前提, 众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课程体系不顾现实社会对毕业生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 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 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时总量随之膨胀, 现在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理论课总学时一般都在2700学时以上, 教师和学生都被禁锢在繁重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无法自拔。更令人担忧的是, 一些地方性综合院校纷纷提出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目标, 所以在课题争取与论文发表上颇有“大干快上”的“大跃进”之势。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教学对科研的进一步屈从, 课程设置开始盲目向一些名牌和重点院校看齐, 使课程脱离市场需求的状况愈加严重。不仅如此, “揠苗助长”式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志趣的学生的特点, 难以因材施教, 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厌学弃学。

6 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种种尴尬, 其中原因之一在于该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不管是用人单位, 还是学生本人都不太了解该专业清晰的工作描述, 或者能胜任的具体职位是什么。如果说是职业经理人的话, 显然没有多少用人单位一开始就将毫无工作经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聘为经理, 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对管理岗位人才的要求往往很具体, 毕业生都得从具体的职能部门的工作做起;也许有人认为可以从事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等部门的管理工作, 显然就这些方面而言,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在理论上会略胜一筹。究其原因是: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工作实际,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现行的培养模式重基础, 口径宽, 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自身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不专”的问题可以从流行的课程设置反映出来:二十多门专业必修课, 除专业基础课程外, 近半数的专业课程, 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等, 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对应着一个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 各个方向都必须等量投入, 知识面虽然拓宽了, 但与此同时, 必然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 只能了解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就业问题上, 突出的就是学生实践应用的管理技能没有形成, 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 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另外一方面, 由于工商管理学科的蓬勃发展, 已经拥有了一个较为庞大的课程可选菜单。应当说在课程设置上, 考虑到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每个学校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 不同的课程设置就带来不同管理认知, 进而帮助学生产生各具特色的管理技能。每个学校若能够敏锐地把握住这种机遇, 采取细分人才市场的方法, 塑造毕业生的学校特色, 则市场上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遗憾的是, 由于受计划经济与传统的办学观念的影响, 许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的教育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 课程体系僵化雷同, 千篇一律, 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导致了较为严重的人才同质化。

7 结论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缺陷从整体上弱化了课程体系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支撑作用, 所以必须针对这些缺陷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简要地说, 这些措施包括:一是要优化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材甄选机制;三是要加强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四是采取弹性化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随时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五是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志趣、特点;六是要强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摘要: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主要缺陷, 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主要缺陷包括:课程模块之间和内部的比例不尽合理;所使用的教材品质不高, 对教材的甄选随意性大;课程之间各自为政, 不能形成有机整体;课程体系刚性有余, 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的特点和志趣双重脱节;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必须针对这些缺陷, 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陷

参考文献

[1]黄俭, 陈爱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6) .

[2]韩凤晶, 黄冬冬.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师, 2011 (1) .

[3]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 .

[4]张红专.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商场现代化, 2008 (7) .

[5]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群改革[J].黑龙江高等教育, 2004 (3) .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 篇9

1999年7月,在西安召开建设部第三届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会上讨论通过了构建工程管理学科教育4个专业平台课的方案。

技术平台:一般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个领域可以是土建,也可以是化工、水利、电力、通讯等。管理平台: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工程估价等。经济平台: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险以及公司理财等。法律平台:工程发生地或者关联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

帅传敏等调查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14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校大多采纳了这个方案[1]。笔者在翻阅文献时发现:我国的学者在探讨工程管理教育时对前面3个平台讨论较多,篇幅较大;而对于法律平台的探讨却过于冷清。笔者认为:法律平台在工程管理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视,且影响深远,应引起重视。

2法律教育在工程管理教育中的地位

以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京文院士为首的课题组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对回收的48份本科教学计划进行课程统计,在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排在前四位的课程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运筹学;房地产经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学;房地产与物业、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

3法律教育在工程管理学科中的重要意义

3.1 培养守法管理者,促进法制健全

工程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社会的、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精通业务管理、又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如果这批管理者不熟悉行业法律法规,甚至法律意识淡薄,将会给他们所在的企业,甚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举世瞩目的小浪底工程,“从1994年工程开工到1997年的几年中,中方累计共收到2 000多封索赔信函。有些工程索赔额甚至超过了工程合同额。几个月的辛苦劳作不仅分文未挣还要倒贴,这对于那些在按劳分配体制下习惯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中国工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然而,‘低报价,高索赔’这是国际惯例,符合国际通用的FIDIC条款。”

相反,如果这些管理精英知法懂法,不但能以法律为准绳约束自己,还能在签订合同时合理维权,在发生纠纷时据“法”力争,那么于管理者个人、于企业、于社会都是有利的。

3.2 增强道德感和职业道德感

我国著名法学家吴经熊先生在谈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时认为: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律的许多条文都源于社会道德,并且,法律有责任将社会的美德扶持、发扬。又由于法本身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加强法律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并有助于抵御目前社会氛围中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坚持原则,廉洁自守,团队合作的人文环境[2,3]。

3.3 陶冶人文情怀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是文理兼修、兼容并蓄的人才。他们既有过硬的科学知识,又有充分的人文素养。但是,曾金山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的工程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重视制“器”而忽视育“人”。“清华大学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从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忽视了人文智慧的培养。”

美国的工科大学就很注重人文学科的发展。MIT作为一所理工类学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却十分注重人文学。它的哲学系是美国最好的哲学系之一,有着像乔姆斯基这样的哲学家,在政治学社会学,曾经有着像罗斯托这样影响美国政治的重要学者,经济学领域有着萨缪尔森、克鲁格曼这样杰出的支持人文理念的经济学家。而且这种取向在美国已经相当普遍,加州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学院的文科和人文教育都很强大[4]。

4我国工程管理教育中法律教育发展面临的障碍及一些建议

4.1 对学科的界定不清晰

解决学科面临的问题,如果不能对学科进行科学的界定,恐怕有舍本逐末之嫌,有后顾之忧。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法律平台的构建还可能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相关建议:1)设立工程管理一级学科。这样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研究学科的问题以及教学的方法。设立一级学科以后可以对学科进行细化,对于学科的界定大有好处。事实上,朱高峰院士、何继善院士等正着力于此。2)教育主管部门将学科设立几套可行方案,如以工程技术为中心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以管理知识作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并且与教育主管部门反馈沟通,完善培养方案。

4.2 对法律平台构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

前文提到,我国的学者对法律平台的构建感情淡漠。原因可能有两个:1)工程管理学科的建设本身问题很多,无暇顾及。2)对于法律平台构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觉得法律平台的构建无关紧要。

以上两个观点,对于工程管理学科的重要性当然是由前往后,但是两个问题的解决顺序,应该由后往前,因为后者解决的成本更低,解决起来更快捷。

相关建议:1)设立工程管理一级学科,有利于集中学者讨论工程管理教育中的法律教育问题。2)在现阶段,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工程学者与法学专家召开会议,讨论法律教育问题。

4.3 师资匮乏

工程管理教育中的师资不足问题有一个显著特点:缺乏有经验的教师。而这个问题可以说突出表现在工程管理教育中的法律教育上。

相关建议:1)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熟悉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可以参加法律培训(如2个~3个月或者更长);而专攻法律的教师可以到实际工程中历练一段时间。2)聘请企业中攻于工程法律的人才(如建筑企业的法律顾问)担任客座教师,开设一些可以灵活安排时间的课程。

5结语

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水平还存在改进的巨大空间,具体表现为:投资效益低同时投资失控。国内的工程管理人才不仅数量相对缺乏,而且自身素质如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等亟待提高。在工程管理教育中加强法律教育,培养更高人文水平的工程管理人才应该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何伯森提出要培养各种类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专家,其中特别提到了法律专家[6],可见这并不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落。尽管法律教育在工程管理教育中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坚信,大家携手共进,工程管理学科一定会更完善。

摘要:从分析我国工程管理教育的课程开设入手,分析了工程管理教育中法律教育存在的缺陷,阐述了法律教育在工程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列举了要发展工程管理教育中法律教育面对的障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法律教育,缺陷

参考文献

[1]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5):120.

[2]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朱高峰,王众托,吴江宁.关于工程管理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67-371.

[4]曾金山.我国工程管理教育的人文反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93-397.

[5]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72-377.

关于中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缺陷探究 篇10

一、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形成梯队结构

据调查分析, 幼儿园学生多, 幼儿园教师少, 工作量大, 有时候一节课都不能休息。这样的工作, 使他们每个人体力都已经很疲惫, 和谈有时间, 精力去钻研自己的业务,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有一种现象即教师流失特别严重, 不愿意扎根于农村, 尤其是师范院校的青年大学生, 教育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严重薄弱, 师资比例严重失调。

2、各地办园方向宗旨错轨

幼儿期或学前期这个时期孩子的教育非常关键, 是孩子走向未来人第一步, 无论是生理, 心理上, 还是知识及格上, 都是极为重要时期。这时候, 办园方向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很多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为迎合家长的愿望而完全背离学前教育的本质规律一味单纯的教授孩子“文化知识”, 忽略学前孩子空间思维的发展, 人文思想的培育,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逐步凸显。

3、办园条件落后

据调查, 很多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环境差, 场地不足, 设施少等情况。正是因为公办教育公办园条件落后, 幼教机构严重不足, 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 但他们的子女还有许多留在农村上学, 尤其是幼儿园阶段。据统计, 目前中西部22个省 (市, 自治区) 27, 284个乡镇中, 约有一半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这一系列数据表明, 农村办园条件还明显落后, 这使得农村学前教育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也使得农村幼儿培养陷入困顿状态。

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缺陷的原因解析

1、农村环境待遇欠缺

从农村环境来说, 生活环境艰苦, 饮食起居不方便;娱乐设施少, 精神追求容易受限;交通工具不便, 很多工作无法开展;通信设施不利, 消息传递受限。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到基层, 而且现在的城市就业空间也广, 他们不愁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很多学历高, 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从教师工资来源, 农村幼儿教师大都是农业户口, 工资标准低且不稳定, 生活上得不到保障。从教师职称来说, 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情况也不容乐观。

2、幼儿教育内容不明确

从幼儿心理发展来说, 幼儿期的儿童语言能力在不断发展, 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同时, 幼儿最初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 社会性进一步发展。幼儿能初学评价自己的行为, 并按成人的要求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学会与同伴或成人相处。但是很多农村幼儿园教师由于学历低, 知识缺乏, 再加上工作环境差, 工作时间长, 精力少。也无心去钻研教学业务, 单纯的教授幼儿“文化知识”, 即识字, 认数, 讲故事, 唱歌等, 幼儿的身心发展受到局限。因此, 很多农村办园方向只能“南辕北辙”。

三、农村学前教育针对缺陷的解决方略

1、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制定幼儿园教师聘任 (聘用) 、考核、推出等管理制度, 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形成科学有效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和管理督导机制。一方面确证农村幼儿教师身份。教师身份与其他职业地位的获得一样, 是一种专业资格, 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有关农村幼儿教师身份的政策, 确认农村幼儿教师的非农业户口及其档案和人事组织关系, 以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的合理身份。这样才能真正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激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安心在农村任教。另一方面要修订农村幼儿教师编制标准。国家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 引导和鼓励合格教师到农村任教, 同时制定特殊政策, 为农村幼儿教师争取公办编制, 以稳定师资队伍。国家要以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人事管理。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幼儿教师去农村任教并可以长期安心的扎根于农村。

2、尊重自然掌握幼教本源

《周易》中的蒙卦原理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教育幼儿。“蒙:亨。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初筮告, 再三渎, 渎则不告。利贞。”蒙, 就是启蒙。蒙稚的意思。这段卦辞告诫我们, 对于幼儿教育应该顺沿其亨通之道“自然规律”施行启蒙, 并把握适中的时机, 这样师生双方就会志趣相应“师生共鸣”, 作为老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典范和气质, 不能渎乱了蒙稚启迪的正常程序“自然法则”。蒙稚的时候“幼儿期/学前教育”应当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 是造就胜任的成功之路。作为幼儿教师必须以幼儿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为理念, 不断以专业理由与师德, 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完善自身知识构造。

3、促进发展加大投资力度

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以促使农村学前教育环境改善, 促进更多农村幼儿园的建设。国家应建立新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保障机制, 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 积极探索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集体经济支持, 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教育成本的学前教育投入等保障机制。

总之, 农村学前教育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 也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其中。学前教育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加强, 办园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坚定, 办园条件更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充足。只有在政府的切实财政保障下和资金投入中, 掌握了正确的办园方向, 培养一批道德高尚, 本领过人的师资队伍, 加之全社会的努力, 相信农村的学前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教育研究》, 2009, (5) 。

对当今学校教育中一些缺陷的反思 篇11

笔者认为, 兴趣才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对于每一个科目, 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它其中的乐趣, 而不是拿着课本死记硬背。学生是最有资格评论教育的, 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 是感受服务的人, 就像卖一件商品最后要做售后服务吸取经验。因此, 教师教学中的缺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很多年迈的老师虽然资历丰富, 但观念已旧。“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作出调整, 才能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上课毫无新意, 一直套用老方法, 即使学习特别努力的学生也要感到枯燥无味, 失去兴趣。作为教师, 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更多的应该是传授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二字, 一“教”一“育”, 而现在很多学校只重视“教”, 却忘了“育”。笔者认为“育人”比“教人”更重要。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小段是在学校中度过, 而这一时段则是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时段。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并不能只是“消灭文盲”, 还需要给人以正确的思想引导, 让人们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如今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已经渐渐的“变异”: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疯狂的加班加点补课, 考试划重点等一些脱离教育根本目的的现象。教育的本真是培育人才, 而不是培育考试机器。而培育人才最终还是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引导, 要让学生们发现学习的乐趣, 有兴趣去研究学习, 这样中国的未来将不缺少各方面的高新人才。

作为即将踏入大学这个“小社会”的人, 笔者也试图通过有关渠道窥探到当今的大学生存在种种不良现象。比如:各种逃课、送礼、代考现象频频出现, 缺乏诚信观念。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 诚信对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学生没有了诚信, 就会出现腐败现象、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没有了像我们父辈那样渴望学习, 进取的精神?笔者认为, 是由于对于思想的教化不够深。比如, 考风考纪问题令人担忧。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各种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作弊方法层出不穷。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枪手”, 可谓五花八门, 形形色色。大学和初中高中不同, 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但是, 由于很多人思想觉悟不够, 认为大学的自由就是要用来玩乐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大学所给予的自由轻松的条件, 我们更应该利用它来研究更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而不是平时沉浸于玩乐, 到考试时就千方百计作弊。要杜绝此种歪风, 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时, 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军训式的思想教育, 让每个升入大学的同学都明白读大学的意义所在。

当然解决问题还需要找到根源, 笔者从身边的各种体验感觉到了上述问题的所在。归根结底还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出的差错。很多同学从小就受到学校家长的熏陶:“现在努力学习, 考上了大学你想怎么玩都可以, 没人管你”。然而, 在中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只是基础知识, 而大学是用来进修各项技能的学习环境, 通过大学我们才能真正得到技能上的培训, 这样进入社会才能有一技之长,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上一篇:皮肤真菌病下一篇:地面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