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2024-06-13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共7篇)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篇1

家畜被病原菌感染引起发病,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在兽医临床上虽然有很多方法,但主要的还是以使用抗菌素为主。抗菌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感染性疾病治愈率显著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对畜牧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抗菌素在兽医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给家畜疾病治疗及对机体健康带来了影响。

1 兽医临床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

1.1 使用剂量大

兽医临床中抗生素药物大剂量的使用相当普遍,临床兽医为了追求暂时的效果,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有的用量甚至超出了5~10倍。

1.2 多种类联合使用

由于目前药物的种类增加,给临床使用创造条件。在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上,在没有清楚发病原因及确诊的情况下,为防止病情发展,从多个方面补漏,几种抗菌素联合使用,口服、注射一起用。

1.3 超时、长期使用

有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药不对症,毫无意义,或已经痊愈,但还在继续使用,出现超时、长期使用。

2 兽医临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现状分析

2.1 不对症治疗

在没有明确临床指征的情况下,盲目乱用抗生素。不论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一律先用抗生素;有些在处理小的伤口时,也长时间、大剂量将抗生素应用于预防感染。其结果是贻误了病情,延长了病程;有的还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产生菌群失调,引发不良反应。

2.2 药的品种选择不当

由于临床条件的限制,临床兽医用药时往往不做药敏试验,单纯追求价格高、品种新的药物或选择广谱抗生素。有的不考虑家畜的病情、年龄、性别、感染部位等个体状况,凭经验盲目选择抗生素品种,不考虑药物的作用、应用范围和副作用。

2.3 给药方式选择不当

在抗生素使用中,兽医给药方式选择不当者也占很大比例。如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对奶牛进行快速静脉推注,由于本类药物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导致病牛呼吸抑制,使药物疗效受到极大影响;有的将肌肉注射用的链霉素静点,将青霉素口服等等。

2.4 给药剂量控制不好

一是用药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以致引发细菌耐药性,特别对重症患畜,进而造成治疗效果下降,病情反复,越来越重甚至产生严重的二重感染。二是盲目加大给药剂量,随意增加疗程,对机体造成危害。

2.5 联合用药配搭不当

联合用药、合理搭配,可增强抗生素疗效或减少毒副作用。但如果多药并用、配伍不当,则可增加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有的兽医不论何种感染,都搞联合用药的“双保险”、和“三保险”,甚至组合3种以上药物配伍。有的将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混合使用发生交联失活,显著降低药物疗效。有的将环丙沙星与含镁、含铝抗酸剂同服,使环丙沙星在血清中活性几乎全部消失。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篇2

1 临床资料

在2011年2月1日~2月28日, 我们走访调查了8家医院, 对8家医院10000张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 带有抗生素使用的处方有3405张, 占34.05%, 抗生素使用的金额最大的521元, 最小的17元, 平均每张处方抗生素的金额达123元, 占药品比例的28.03%。我们发现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据统计资料显示, 不管是门诊病人或是住院病人在抗生素时, 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使用抗生素有很多不妥之处。

2 存在的问题

(1) 不该使用抗生素而却使用了抗生素, 如软组织损伤皮肤完整, 没有感染, 而却使用了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如单纯腹泻水样便, 没有发热等细菌感染的迹象, 也使用抗生素按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治疗;一个普通感冒病人, 使用抗病毒药物是合理的, 但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同时, 又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脑梗死病人既无肺部感染也无泌尿系感染的症状或体征, 也使用了抗生素预防感染。

(2)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过多用量过大, 如一个普通感冒既使用抗病毒药物, 又使用2~3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有时虽然种类少, 但用量过大, 如用头孢曲松钠或其他抗生素4.0g, bid静滴, 再结合口服抗生素。

(3) 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 如无菌手术, 术前术后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是对的, 但有些医生给病人一用5~7d不停, 其他疾病也有类似情况, 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太长。

(4) 抗生素使用疗程不够, 如泌尿系感染, 病人自觉症状一消失即刻停用抗生素, 导致病人症状再次复发, 体温再次升高。

(5) 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不当, 如在给病人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同时, 又给病人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粘肽合成, 从而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 使细胞壁缺损, 菌体膨胀裂解而死亡[3]。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制转肽作用和抑制信息核糖核酸的移位, 从而阻碍了细菌的蛋白质的合成而起到抑菌作用。两类联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制转肽作用和抑制信息核糖核酸的移位, 阻碍细菌的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 致使细菌繁殖期杀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减弱, 而出现拮抗作用。这类在临床上出现最多, 而且有些是出自付主任医师的高笔。

3 讨论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存在原因很多, 作者认为:

(1) 未查病原体或未作药敏试验, 凭经验随便用药, 或过于机械地依赖药敏试验。

(2) 对化验单理解的太机械, 如对于单纯支原体阳性, 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也可能是感染后产生的回忆性的免疫应答。本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但却给病人长疗程的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 没有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综合考虑分析, 感染不见控制, 可能是由于基础疾病没有得到纠正所致, 而反复使用或调换抗生素, 如心衰病人, 合并肺部感染,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 主要是纠正心衰, 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4) 抗生素的使用方法不当: (1) 有些胃肠道的疾病口服给药效果较好, 但偏偏静脉滴注, 如慢性结肠炎口服磺胺嘧啶或灌肠, 消化性溃疡口服抗生素等要比静脉用药效果好。 (2) 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液体稀释量太多, 进入体内以后, 药物浓度相对较低, 达不到杀菌目的。 (3) 静脉滴注抗生素的相隔时间太近, 如给先锋霉素类药的3.0g, bid, 先静滴3.0g, 中间隔一步液体, 紧接着就给第二次的先锋霉素类药的3.0g。第一组液体先锋霉素类药的3.0g半衰期还没过, 又给第二组的液体先锋霉素类药3.0g, 药物浓度越高药物效果越好, 但超过按药物的量效关系以后, 药物的效果并不增加, 只能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毒付作用, 如此短时间内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 浪费药源, 增加毒付作用。 (4) 药物稀释的液体太多, 滴注时间太长;如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粉针剂药物如果稀释过多的液体, 滴注时间太长, 药物在未进入体内之前已经分解, 进入体内以后药效明显降低。所以在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时, 液体不要配的太多, 滴注时间不要太长。 (5) 应该间隔一定的时间后再使用, 而却一次短时间内滴入体内, 如庆大霉素每日24万U, 应分3次相隔8h滴入体内, 而却一次短时间内滴入体内, 这样短时间内滴入体内肾毒性药物, 对肾脏和听神经都有影响。

(5) 经济利益的趋动和管理制度不到位, 导致抗生素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 这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药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2]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8.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篇3

1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1 忽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大多抗生素都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大量使用青霉素类能够对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引发青霉素脑病以及青霉素钾盐快速静脉注射造成高钾血症等。氨基糖苷类与头孢菌类对肾功能的损伤, 比较典型例子比如, 术前使用头孢哌酮钠进行预防性用药, 却忽略了头孢哌酮能够造成低凝血酶原血症, 增加术中出血量。此外, 大环内酯类与四环素类药物对肝的损害, 喹诺酮药物类对儿童的不良影响等比比皆是。

1.2 不正确的抗生素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错误将会直接造成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产生细菌耐药性。目前包括医师在内的很多人对抗生素的选择, 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类药物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人们对抗生素的无指征的盲目性用药十分常见, 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考虑它的适应证, 而是依靠医师的习惯或经验, 更有甚者是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 专门选择使用较昂贵的抗生素, 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3]。联合使用抗生素也是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些医师常常是使用广谱+广谱的方式, 3种或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更有一些医师对抗菌药物和作用机制与作用规律知之甚少, 更换抗生素十分频繁, 且只使用高档的抗生素, 总喜欢用最贵的, 不论何种感染均是如此[3]。目前的“第3代”与“第4代“抗生素, 让一些患者机体正常菌群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调, 机体的防御屏障被破坏且抵抗力下降, 而细菌的耐药菌株却大量增加, 严重的将出现二重感染现象。

1.3 抗生素的配伍禁忌

为增强疗效, 临床医师经常会联合给药, 而忽略了不注意抗生素的配伍禁忌, 如联合使用抑菌剂与杀菌剂, 不但不能体现出协同作用, 反而使疗效下降;对肾功能有显著损伤的几种抗生素联合使用而不认真观察;对输液中的稳定性不够重视, 比如抗生素培氟沙星在氯离子的输液中较不稳定, 红霉素粉针一定要先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再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应用, 头孢哌酮钠在生理盐水注射液中比较稳定, 但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则不稳定;在二联以上用药时, 其不良反应增将加[4]。

1.4 用药剂量与方法的不当

大多医师根据经验用药, 并不重视个体差异与必要的实验室验证, 尤其是当门诊人多时询问病史不详细, 对患者的既往史、是否为孕妇、儿童的体质量等内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应用抗生素剂量超标或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将会直接造成投诉率上升与医疗纠纷。有些医师在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后不见疗效的情况下才进行细菌培养。另外, 忽视了抗生素的半衰期, 将抗生素每天使用1次。

2 解决不合理运用抗生素的对策

2.1 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

教育与培训是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做到有目的地进行再教育工作。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利益驱动而导致的滥用抗生素现象。详细制定抗生素使用规范, 做到有效合理地使用。职能部门要对门诊与病房进行抗生素使用抽查, 并将各科室的执行情况与考核挂钩, 使其成为年终考核与业绩的一部分。

2.2 完善药物监测系统, 强化对处方的监督

对药品招标与购入药品认真把关, 对抗生素使用进行定期统计, 及时制止不正常用药情况。定期向医务人员讲授有关新抗生素的使用动态, 并提高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使用剂量、疗效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对各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尤其要注意监督预防用药、二联用药与高档用药。

2.3 建立抗生素反应监测

为了全面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各科室必须安排专人详细记录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并将统计数据上报到药剂科, 特别是对机体能够产生较强的生理生化机能变化的抗生素应更加重视, 以加强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平, 同时加强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关注。

综上所述,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的确存在一定的误区与盲目性, 从而造成了耐药菌株与耐药性的产生。但不可否认的是抗生素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确切的药物之一, 相信随着抗生素使用规范的出台, 抗生素的使用将会日趋合理。

摘要:就目前医院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问题, 本文阐述了当前大多数医院中抗生素使用与管理的现状, 综合分析了医院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状以及主要原因, 强调了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提出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管理的基本对策, 目的是让医院药剂管理者正确认识到抗生素的使用与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必须强化管理, 监督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控制与尽量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抗生素,疾病治疗,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青云, 张铭房.抗生素滥用与医院感染[J].中国药房, 1996, 7 (6) :279.

[2]纪名豪.常用抗生素的合理运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7) :564-565.

[3]王若伦, 叶晓光, 林红燕, 等.产生超光谱-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动态观察[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3, 19 (3) :146-149.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妇科及儿科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和调查对象, 抽取两个科室2011年门诊及住院患者的3500份病历及处方, 对处方中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1.2 方法

根据《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指南》及《实用抗菌药物学》[2]等权威书刊。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等作为抗菌药应用是否合理的表针, 设计处方调查收集表整理处方, 应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 所有数据完善后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在3500张处方中, 无指征应用抗生素109张, 占3.11%;不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945张, 占27%;不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215张, 占6.14%;盲目应用及更换抗生素187张, 占5.34%;应用剂量、疗程不合理343张, 9.8%, 总应用抗生素不合理共计1799张, 占51.4%。

3 讨论

3.1 无指征应用抗生素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 在儿科门诊对病毒性感冒的患儿, 很多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与当今社会对儿童的过分看重有关。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三个家庭对一个孩子进行照顾, 这导致了对孩子过分溺爱, 不愿意见到孩子的健康出现威胁, 加之家长对疾病有初步的认知, 这都造成了对患儿的过分治疗。一旦发生感冒, 家长会主动询问医师是否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很多医师迫于无奈开具抗生素应用处方。

3.2 不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这点在妇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更加突出, 如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全切、次全切除等一般为I类切口[3], 原则上是不予应用抗生素或仅在手术当天应用抗生素, 而妇科对此在术前2~3d开始应用抗生素直至术后3~5d, 这都造成了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延长。

3.3 不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

对妇科围手术期的患者, 常常选用新一代的喹诺酮类或者高档三代头孢类预防切口的感染。而对于盆腔炎、尿路感染等疾病, 常常出现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钠、氧氟沙星等3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而对于小儿大叶性肺炎更出现了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克肟同类型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这种联合应用不合理现象会大大降低临床疗效。

3.4 盲目应用及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应用主要包括“经验用药、习惯用药、目标用药”三种方式[4], 临床上初来就诊的患者, 往往会根据经验来选择抗生素。但是这种用药的前提是能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流行病学及感染病原体及敏感抗生素有着基本的判断。很多年轻医师临床经验尚浅, 考虑抗生素应用比较局限, 容易盲目选择抗生素。另一方面原因是患者自身认为用药效果不显著, 如妇科阴道炎、儿科的肺炎等, 抗生素可能在用后2~3d方显效果, 而患儿家属或患者本身求迅速起效, 应用不理想就强硬要求更换抗生素, 这都是盲目应用及更换抗生素的原因。

3.5 应用剂量、疗程不合理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己的药效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 只有根据其不同的代谢时间合理用药才能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头孢类半衰期为2~3h, 要求6~8h给药1次。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半衰期超过24h, 因此每天给药一次就可以。在实际中我们发现, 对于小儿肺炎应用头孢类很多医师每天2次高剂量的给药, 或者对于衣原体性尿道炎, 妇科医师每天2次给药, 这都造成了抗生素治疗效果的下降, 增加了耐药菌的产生。

抗生素的过渡应用使当今的医疗环境再度出现恶化, 人们所面临的微生物感染形势更加严峻, 因此,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的各种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 (1) 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教育及培训, 使医务工作者明白自己岗位的职责, 从医务工作者思想上解决利益驱动造成的滥用现象[5]; (2) 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并将门诊及病房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定期抽查。即每月对排名前十名的抗菌药物进行动态监测, 并建立合理的退出和引进机制。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 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 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3) 定期对来院诊疗患者行科普教育, 使其明白抗生素的重要性及盲目应用抗生素的危害性; (4) 从源头抓起, 对采购药品层层把关, 从根本上切断利益链, 改善医患关系, 严格监督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 (5) 加强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剂量、疗程及给药方法途径的宣传, 促使临床医务人员提高用药水平; (6) 医疗单位应加强细菌学检验, 并以此作为使用抗生素药物的依据, 杜绝经验用药, 是预防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唯一途径。

总的来说, 在临床上抗生素的应用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合理现象, 这都是耐药菌株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控制抗生素的应用。在当今社会, 抗生素毕竟是临床上使用最广, 最有疗效的药品。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已经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国家从2011年逐步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制定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更加严格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我相信随着国家对抗生素滥用的重拳出击以及医疗机构的日益重视, 抗菌药物一定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卫生健康。

参考文献

[1]汪海仙.中国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现状[J].当代医学, 2007, 9 (2) :150-152.

[2]王芸, 顾觉奋.我国儿童抗生素滥用现状概述[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0, 18 (3) :307-309.

[3]马玉珉.儿童抗生素临床不合理应用及建议[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 6 (3) :86-87.

[4]魏全珍, 关春保, 张惠珍, 等.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 :275-276.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篇5

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这一概念, 简单地说, “范式”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大部分科学技术人员共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范式”在一定时期内推动某一学科的发展, 但长期地遵从“范式”, 会形成僵化和发展的“瓶颈”。本文旨在探索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范式”, 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2. 档案学中研究范式的意义

通过笔者近年来对于档案学中范式的研究思考, 则可以把对于档案学中研究范式问题看作是档案学本身的问题。比如, 在《档案学论衡》中的陈永生教授提出“把档案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 这就是档案学元科学研究。

对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档案学来说, 再从历史学脱离之后的档案学,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成为一门主要通过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在学界确立了自己在学科上的独立地位, 主要是以揭示档案现象本质和规律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科学。而档案学中的范式研究问题, 这可以作为档案学本身的研究, 也是档案学元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从表面上来说, 为各类档案现象的各种分析, 但是经过进一步深入探讨, 其对于这些现象的分析并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其在理论层次上的深入分析, 对于相关理论的综合分析和深入梳理。“我国档案范式管理变迁探析”文章中, 作者探讨了我国档案管理范式问题, 重点分析了“档案史料档案管理模式、档案实体档案管理模式、档案信息管理模式、档案知识管理模式”,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 这不仅仅是档案管理本身的研究, 也是对于档案管理理论的有效梳理, 另外也是档案管理的元科学研究。

所以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档案学中的范式现象问题的研究, 可以把其看作是基于对档案学学科本身的元科学的研究问题, 从另外一个反面也表现出了档案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这样一方面对于档案学的深入和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对于档案学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的意义, 通过人们对于探讨档案学范式的研究意义, 可以进一步捍卫档案学元科独立的发展, 同时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3. 当前标准档案使用的概况

《标准档案管理办法》是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91年10月颁布的。实施至令已近20年了。根据该办法的定义, 标准档案是系指在制定、修订标准过程中, 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立件、材料 (包括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音像制品和标样等) 。

《标准档案管理办法》规定, 要做永久保存的标准档案包括以下类别: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标准报批稿;标准编制说明及其附件;意见汇总处理表;标准审查会议纪要或函审结论;标准撤批公文;标准申报单;标准发布本;标准正式出版本;标准修改通知单及其附件;标准作废通知单。需要长期保管的档案包括以下类别:论证报告;调研报告;试验验证报告;标准征求意见稿 (最后一稿) ;标准送审稿;等同、等效采用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原文或译文。主要参考资料 (只归难得的, 一般的只列目录和出处) ;标样。

但是, 目前以上这些标准档案可以在国内各级标准化院所检索利用的通常只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正式出版本, 即我们经常说到的标准文献服务。在使用“标准档案”和“提供利用”两个关键词在Google和百度两个网站及负责标准档案管理的地方标准化院所进行检索.可发现全国五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深圳、珠海、中山、佛山、东莞等市级标准化院所, 在网上均投设有除标准正式出版本外有关的标准档案资料, 如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编制说明、标准函审意见等专业查询服务。中国标准化院信息网也没有关于除标准正式出版本外的有关标准档案资料的网上公开查询, 只有免费可查询到国家标准档案的正式出版本—强制性国家标准。北京市和深圳市地方标准化行政部门制定有地方标准的管理办法, 对地方标准档案的管理也是参照《标准档案管理办法》进行, 但是也是没有开展网络查询服务。

在使用“标准档案”作为关键词, 从国家标准委公布62个行业标准主管部门中抽取13个, 对其中的行业标准主管部门的网站除标准正式出版本外的标准档案查询服务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用“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三个关键词在专业标准化服务网站http://www.standard.org.cn进行检索, 可发现指导开展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方面, 国家和行业标准有GB/T20630—2006《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GB/T17678《CAD电予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 18894《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CJJ/T 117《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地方标准有DD440100/T 10《电子文件档案资源管理规范》;通过用“Archival information”关键词在http//www.standard.org.cn和ISO有关网站上检索。可发现有指导开展数字化档案工作的国际标准ISO 14721《Space Data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Systems-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Reference Model First Edition》。这是一个指导设计数字档案信息机构的系统框架和元数据框架的标准。通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关键词在http//www.standard.ogr.cn和有关网站上检索, 可了解到ISO 15489《信息和文献》也是一个为电子政府风险管理和数字档案信息中心构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的国际标准。

从google.com网站上了解到, 我国目前与电子文件和数字标准档案有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等还有:《档案法》 (1987, 1996) 、《电子签名法》 (2004) 、《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2003) 。

4. 当前标准档案使用存在的范式

由标准档案的使用角度从以上情况可知, 我国标准化工作中标准档案的使用主要存在如下一些范式:

①我国标准化工作者长期存在一种仅使用标准档案正式出版本, 没有使用或极少使用标准档案正式出版本外的档案资料作为标准化工作参考的工作范式。受这一工作范式的影响, 我国各级标准在制修订过程中, 没有最大限度地从上级、平级和下级标准化组织中使用各种标准档案信息资源。

②由于习惯性地在标准化工作中仅使用标准正式出版本, 我国标准化工作者存在简单地采纳正式标准出版本中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试验方法等, 没有能够清楚地了解所采用的标准的“WHY”“HOW"深层次问题的工作范式。

③我国虽然有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制定和发布, 但实施相对滞后, 我国标准化工作者目前还处在一种标准档案分散归档管理、缺乏有科学的、系统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标准档案体系的支撑的工作范式。

5. 对我国标准档案使用和管理的意见

①修订《标准档案管理办法》和相关法规, 建立我国标准档案使用和管理的科学体系, 理顺国家和地方的分级管理职责, 提高标准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化使用水平, 使标准化工作者在标准化工作中进入最大量地使用标准档案资源.开展分析、归纳各种技术参数和试验方法来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新的工作范式。

②加快ISO14721、IS015489等有关档案管理国际标准的采标工作, 结合我国国情在技术层面上解决科学、合理使用标准档案资料的问题, 使我国标准化工作进入标准档案数字化、电子化的上作范式。

③加大宜传力度, 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者使用标准档案的意识, 改变标准化工作者的传统思维模式, 使我国标准化工作者认识到标准档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走出单一使用标准档案正式出版本的工作范式, 能系统地、灵活地和创新地使用标准档案, 实现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本文从标准档案的使用角度, 这里通过我国的主要几个城市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中的标准档案问题进行分析, 对于其使用的数字化和电子化情况进行网上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了目前我国标准化工作在使用标准档案中存在相关的几种不良的范式, 并最后提供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档案,范式,标准档案

参考文献

[1]陈永生.档案学论衡[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4 (9) .

[2]倪代川.论档案学研究中的“范式”现象[J].档案管理, 2006 (5) :29-30.

[3]李珍, 丁华东.我国档案管理范式变迁探析[J].浙江档案, 2005, (7) :5-6.

[4]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 .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篇6

1.1 安全用药意识淡薄、过量使用高(剧)毒农药

选购农药时,只考虑防治效果而不考虑毒性,在施药、喷施农药过程中不采取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缺乏对农药残毒的认识,对农药有效成分和含量不清楚。农业使用的杀虫剂以高毒农药占主要比重的有机磷类为主,而有害生物抗性的增加,会导致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更多被使用。农户普遍会认为药剂规定量太低,不能实现有效防治而随意增加用量。

1.2 用药次数、时间、方法不当

病虫害各有其发生、发展规律。部分农户为防止自家农作物遭受病虫危害,不论是否由病害都每隔3~5天就打一次“保险药”,在病虫高发期甚至每隔一天就打一次。普遍而言,早晨露水未干和每天10~16时不宜用药,特别是夏季。但部分农户为省时间而突击喷药,结果高温加药害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而且用药方式要根据病发发生不同部位选择。

1.3 病虫害防治知识匮乏,不因病虫使用药

农户缺乏病虫害防治知识现象普遍,常常处于跟风学治的盲目状态,很多农户不能因病虫施治,不仅贻误错失最好的防治时机,也浪费人力财力。

2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对策

2.1 施药前的准备

施药前可同相关农业技术部门或农药销售点确认田间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危害程度。在选择防治方法时,尽量用农业、物理和生物方法来控制病虫草害,只有当其它技术不能满足田间防治中要求的情况下才再用化学农药。

2.2 要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施药

气象因子不仅影响有害生物种群的活动,对农药安全使用也有影响。研究发现,一定的风速有利于提高雾滴的沉积率,因此,建议在轻风条件下用药,1~4m/s的风速有利于雾滴在生物靶标上的沉积。田间施药时应参照表1的气象条件,在不适合的气象条件下要避免施药。

2.3 施药器械选用

喷头是施药机具最为重要的部件,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作用是计量施药液量、决定喷雾形状及把药液雾化成细小雾滴。喷头一般由滤网、喷头冒、喷头体和喷嘴(喷片)组成,不同的喷头有其使用范围。

2.4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2.4.1 对症用药:

农作物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各异,农药品种多而特性有所不同,有害生物对农药反应也不一样。当某一种病虫发生时,要在众多的农药中选择一种对症农药进行防治,选择的办法是查阅有关资料或者通过试验证明确定是有效的农药品种,切不可不分防治对象,见药就用。

2.4.2 适时用药:

每一种有害生物都有其薄弱环节,只有抓住其弱点,适时用药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害虫最容易被杀虫剂毒杀的阶段是幼虫(或若虫),在低龄幼虫期施药是最有利的。如灭幼脲类药剂在此期使用有效,而且兼有杀卵作用。病害的防治应防重于治,因杀菌剂中多数是保护剂,治疗剂也只能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并不能将坏死部分治好。如果病菌入侵以后,再用保护剂,对其无效,此时只能用内吸性治疗剂。

2.4.3 准确用药:

农药使用剂量是广大科技人员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确定的,降低用量会使防治效果不佳,过多的增加用量会造成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使农产品中的残毒超标。因此,田间喷药时一定要准确计量,切不可用瓶盖或其他非标准器皿进行计量,更不能拿药瓶往喷雾器中随意倒药。无论采用大容量喷雾,还是超低空量喷雾或是撒施,都要求把药剂均匀周到地喷施于植物上,要防止重喷和漏喷。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无风、睛朗的天气,天热时施药要在上午10点以前下午17点以后,中午天气热易引起操作人员中毒,施药时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设备。

2.4.4 按照防治指标用药:

要改变见虫就治“消灭病虫害”的观念和不管有无病虫,打“保险药”错误作法。只有当有害生物的数量接近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时,才采取化学防治手段进行控制。要做到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专治,以减少施药面积和次数,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

2.4.5 合理轮换使用不同农药:

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会产生“交互抗药性”现象,即一种有害生物对某种药剂产生抗药性,对另外未使用过的某种药剂也有抗性。实践证明,克服和延缓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轮换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对专一性强的药剂,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每年使用次数越少越好,一个生长节至少要有3种不同的农药轮换使用。

2.4.6 合理混用农药:

科学合理地混用农药,可取得增效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改进剂型性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特长,也可兼治多种病虫,并可与叶面肥结合使用。可以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原料经混配加工,制成复配制剂;也可根据防治病虫害的实际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农药现场混配使用。混用时应注意保证无不良反应、有增效作用、有兼治作用、不增加毒性、不产生药害、不提高成本“六大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志超,杨勤元,刘宗院.浅谈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家畜生态学报,2004,25(4):292-294.

[2]孔繁琴.浅谈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对策[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9,(3):44-45.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篇7

一、当前外债增长的效应分析

单位:亿美元, %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三年来我国外债规模不断增长, 深入调查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增速明显, 这一方面反映了因产业复苏导致原材料上升、用工成本增加, 以及企业升级换代等生产流动资金需要旺盛, 在当前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 境内人民币融资及贷款十分困难, 企业被迫向境外借债, 另一方面境内利率高于境外市场利率, 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升值预期, 外商投资企业追求低成本融资也主动借入外债, 再加上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我们现行的外债管理还有不完善等多种因素促成了各地新签外债激剧上升, 外债资金集中流入、外债结汇率显著增长。其存在以下问题:

1. 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不但具有规模大的特点, 而且流出入波动幅度也比较大, 直接影响我国金融账户的稳定性, 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大量外债的集中涌入, 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压力, 不利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实现。因此, 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管理, 对于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保持资本流动的有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随着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和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 继续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由于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 债务企业预期未来偿还外债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 企业借入外债和结汇意愿均较强, 大量外债资金集中结汇, 或通过办理延期付款或开立远期信用证等贸易融资性结算方式推迟对外付汇, 一方面可以解决境内流动资金短缺, 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人民币升值以求获取不菲的汇兑收益。

3. 外债大量集中结汇, 真实性较难管控,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现行外债结汇对于20万美元以下结汇, 其结汇人民币和企业的其它人民币混在一起, 不能掌握最后是否按结汇申请真实付汇, 同时对于大额结汇中对关联企业间结汇也难以有效监管, 债务人可通过关联企业转移, 回流外债结汇资金, 这样一旦由于企业借入外债后进行大规模集中结汇, 往往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被迫大量增加, 进而影响和削弱了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国家抑制经济过热目标的实现。

二、相关政策建议

1. 改进投注差管理模式, 科学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登记相关规定。

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登记审核管理, 以投注差为核心, 过于简单, 使外商投资企业借债缺乏约束力, 只要是外商投资企业, 在其“投注差”规模内, 不论企业行业属性、规模大小、实际经营状况、借债期限等, 外资企业在投注差范围内都可以自行举借外债, 仅需在外汇局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建议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在现行外债管理难作大幅调整的现状下, 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类型试行“投注差”有条件浮动, 还可对部分限制类行业提高其注册资本比例, 缩小其“投注差”, 合理利用外资推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所考量, 把利用外资上升到一定的程度。

2. 加强外汇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横向协调, 更合理的引导外债流入规范外债使用,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为完成合同引进外资和外资实际流入考核任务, 会帮助企业对外举债融资, 其中部分政策和外汇管理的管理思念是有冲突的, 我们应加强外汇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横向协调, 更合理地引导外债流入规范外债使用,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3. 建立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外债结汇追踪核查体系, 设立外债资金结汇人民币专用账户。

建议以外汇结汇流向为中心, 设立外债结汇人民币专用账户, 建立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外债结汇追踪核查体系, 及时准确掌握结汇人民币资金去向, 确定其真实的结汇用途, 提高对短期外债的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

4. 进一步完善国内资本市场, 为企业境内融资创造条件。

逐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等方式直接融资, 减少对外债资金的依赖。

5. 提高外债统计监测水平, 加强对外债流入和结汇预警机制。

应重点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债流入和结汇的监测管理, 进一步加强外债流入分析及预警机制建设, 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章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08年第04期.

上一篇:组合导航的卫星通信下一篇:仲裁程序中的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