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7-15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11篇)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儿科临床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方法:选取6月到6月我院收治的儿科患者154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7例,未接受抗生素应用干预,观察组77例,对患者实施抗生素应用干预,根据两组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结果:观察组抗生素选用不合理、抗生素配伍不合理和用药疗程不合理等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2.60%、1.30%、3.9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11.69%、15.58%);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48.05%)明显低于对照组(72.72%),药敏试验送检率(66.23%)明显高于对照组(38.96%)。此外,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2.28±0.51)d也明显短于对照组(4.81±1.39)d,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儿科临床上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儿科临床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降低抗生素使用率,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抗生素;儿科;临床应用

儿科患者属于特殊群体,其身体器官尚在发育中,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与成年人相比明显更弱,在对这这部分患者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更为慎重仔细,否则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对儿科临床中抗生素存在应用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6月到206月我院收治的154例儿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90例,女64例,年龄在1-12岁,平均年龄为(6.14土1.76)岁,体重在9-33kg,平均体重为(17.34±2.37) kg。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5例,急性支气管炎38例,胃肠炎31例,肺炎11例,消化不良9例,其他10例。将154患儿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7例)两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不对患儿实施抗生素应用干预。观察组:对患儿实施抗生素应用管理干预。对本院儿科临床抗生素的使用种类、联用情况、给药途径和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和实施管理干预对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各类问题的发生率,具体情况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儿抗生素的临床干预效果,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3.1儿科临床中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

(1)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相关研究表明,儿科临床用药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最多。而抗生素多为成人规格,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和片剂。临床上,在对儿童用药时,不可应用全量的注射剂,需减量给药,一方面导致了儿科临床中抗生素难以合理选择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致使大量的医疗资源被浪费。

(2)抗生素配伍不合理①同类药物联用。抗生素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作用机制相同的抗生素不可联用,一方面这会影响临床疗效,另一方面,会使药物的毒性反应有所增加,甚至导致拮抗现象的.发生。②速效抑菌剂和速效杀菌剂联用,两者联用容易使速效杀菌剂的杀菌作用受到影响,降低临床疗效。

(3)用药疗程不合理药师或医师没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在用药时对疗程处理随意,导致临床疗效的降低。同时,用药疗程的不合理还容易导致超剂量用药和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

3.2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相关管理干预对策

由表1可知,观察组抗生素选用不合理、抗生素配伍不合理和用药疗程不合理等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2.60%、1.30%、3.90%,相较于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管理干预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抗生素儿科临床应用中各种问题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管理干预对策:①严格遵循儿科临床治疗中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抗生素治疗方案的制定。②建立和完善医院相关医疗用药制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小儿疾病治疗和抗生素的应用,并建立治疗责任制度,督促医生严格合理用药。③定期进行儿科科室教育培训,针对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教育,提升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的认知水平和应用水平。④加强宣传,是患者家属充分认识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儿的抗生素使用率48.05%明显低于对照组72.72%,同时,住院时间(2.28士0.51)d也明显更短,表明管理干预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抗生素的滥用现象,提升抗生素的临床疗效,促进患儿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2

1 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优势

具体而言,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治疾病。致病性细菌、真菌通过直接途径或间接途径引起水生动物各类疾病, 而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或杀灭这些致病生物, 抑制水产养殖中的致病性弧菌, 抑制某些真菌感染, 有效的控制许多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促进生长。服用抗生素后水生动物的肠道状况也会得到大幅改善, 某些抗生素可以减少肠道微生物的产氨量, 促进消化吸收, 使其吸收更多营养物质, 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节约养分。抗生素应用合理, 可以减少水生动物对某些营养物质的需求, 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等, 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收益。

2 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以下问题:抗药性问题。大量研究报道证明抗生素应用时间过长、剂量不合理会导致某些菌群发生突变, 使其成为抗性菌, 而在一定条件下抗性菌又会向其它敏感细菌传递抗性因子, 一些不耐抗菌素的致病菌也会变成耐性菌, 最终的结果就是抗生素失去其本来的作用。抗药性不仅会增加水产养殖中的用药量, 而且药效也越来越差;水产品的残留。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后水生动物机体会吸收药物, 尽管多数会被排出体外, 但是每次均会残留少数, 多次应用会蓄积于水生动物体内, 即使水产品经过加热也无法消除这些影响, 导致人们食用残留抗生素的水产品后引起人体的耐药性;影响微生态平衡。水生动物生存于水环境中, 水中包含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 比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水生动物肠道内也包含有益微生物, 比如乳酸杆菌、部分弧线菌等, 这些有益微生物维持了水环境中及水生物的代谢平衡。但是抗生素的应用不仅会杀灭有害细菌, 还会杀死这些有益微生物, 从而直接影响到微生态平衡;抑制免疫系统。抗生素会对吞噬细胞的功能产生直接影响, 主要是其对微生物的趋号、摄取及杀灭功能。

3 提高水产养殖中抗生素应用合理性的措施

3.1 提高抗生素应用的规范性

水产养殖过程中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遵循“能少用则少用抗生素”的原则, 尽量使用绿色生物药物进行防治。即使必须应用抗生素也要注意合理控制使用剂量, 根据养殖产品的实际情况确定抗生素的使用剂量, 不可过大, 过大会导致水生物体内药物残留过高, 且增加了生产成本, 剂量过小无法保证治疗效果, 导致出现二次感染, 并对微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因此要合理选择适宜的剂量。此外, 还要避免一见效就马上停药的做法, 每种抗生素都有规定的疗程, 如不按规定疗程立即停药, 则可能引起病情反复。

3.2 强调水生动物自身的免疫功能

水产养殖中药物是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是任何药物在疾病的防治中都不是决定疗效的唯一因素, 水生动物本身的免疫功能及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也至关重要, 因此要充分重视水生动物自身的免疫功能, 只有保证水生动物自身免疫系统没有受到影响, 药物才能将最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水生动物疾病流行期间可在饲料中添加适宜的免疫刺激剂, 以提高动物的免疫防御机能。

3.3 严格遵守休药期

所有水产用兽药进入动物体内后, 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 但是药物种类不同, 使用药物时的环境水温不同, 水产动物的种类不同, 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所需的时间长短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每种水产用兽药都要设定相应的休药期, 如水生养殖动物的休药期未结束, 严禁起捕上市, 以避免水生动物体内药物残留浓度过高, 从而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身体健康。此外, 控制药物残留不仅要从源头上严格规范抗生素的应用, 还可以通过正确选择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来控制药物残留。规范、准确的药物检测不仅可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而且还可以指导药物的停用时间。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抗生素;儿科临床;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38-01

众所周知,随着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逐渐的应用于医疗行业中,抗生素等高效、低毒的药物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正式抗生素应用时所产生的一些弊端,特别是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时产生的若干问题。儿科临床中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儿科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探讨抗生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时出现的若干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到2015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50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0例,女性200例,年龄在2~5岁,平均年龄为3.2岁,在500例儿科患者中患有支气管肺炎的为200例,患非感性结肠炎和胃肠炎的患者为55例,患肺炎的为65例,患新生儿黄疸的为160例,患过敏性紫癜的为20例,这些儿科患者在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在对500例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抗生素,比如说头孢曲松钠、更昔洛韦、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利巴韦林等。在这几种抗生素中,利巴韦林主要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应用。其中,患有支气管肺炎的患者主要使用更昔洛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钠以及利巴韦林四种抗生素进行治疗,在200例支气管肺炎儿科患者中有60例患者使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30例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25例使用头孢曲松钠治疗,85例使用利巴韦林治疗。其他疾病的儿科患者同样采取不同的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研究的过程中对500例患者的病情变化、抗生素的使用类型以及用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充分的处理,当P<0,。05时表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本次的研究和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医院方面存在的问题。儿科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部分医院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增加抗生素的使用量,所以这就造成了在儿科临床中出现抗生素滥用以及多用现象的产生。更有甚者,一些儿科医生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不遵循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儿科临床过程中使用广谱的抗生素。除此之外,一些医院甚至会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而选择性的使用一些昂贵的药物,但是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却没有对其是否符合儿科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同时也缺乏对该抗生素的了解,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未能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调整抗生素的类型以及用量。

第二,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中,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明显的上升,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出现生病的现象,那么家长就会立即带着孩子到医院中就诊,要求医生采用最好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说大多数的家庭当孩子生病时不管病情轻重都会选择到医院就诊。但是对于孩子的病情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疾病通过一些普通方法就可以治疗,比如说多喝水、适当休息以及采用物理降温等。但是大多数的家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面对孩子的病情家长盲目选择到医院中进行治疗,并且还认为价格越高的抗生素越能治疗孩子的病情,,也就是说家长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有效运用,从而也就导致了抗生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时出现一定的阻碍。

3 讨论

针对抗生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首先,从医院方面来讲,对于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时,医院方面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儿科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应该对儿科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观察,如果可以不使用抗生素就可以治愈的病情就尽量的不使用抗生素治疗,从而保证儿科患者治疗更加健康。除此之外,医院的领导部门也应该就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严格规范医生的行为规范,保证医生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效的避免儿科临床中抗生素滥用、乱用现象的出现。其次,对于家长而言,应该理性的对待孩子的病情,须知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并且对于孩子的疾病而言也应该尽量的避免使用药物来治疗,毕竟“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孩子的身体机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对于孩子的病情应该理性的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从而有效的避免孩子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对身体机能带来的损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璋. 浅谈如何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抗生素[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3:138-139.

[2]胡理强.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3:68-70.

[3]范华萍.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5,21:15+17.

[4]楚贵锋.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380-381.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4

1.管理会计的含义和功能

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控制制度,编制提供企业内部管理会计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观念和技术来处理企业个体的历史或预测性的经济资料,以达到预期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的目的。

2.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外部因素

2.1.1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一个不断建立健全的阶段,各项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同时,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没有彻底转变,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企业会计人员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领导者的附庸;而占企业总数大多数的私营企业则面临着企业规模不够大,管理水平不够高,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会计的困境。同时,国内企业生产、经营、投融资等决策体系不健全,致使许多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决策不是建立在管理会计上,而是仅凭领导者、一把手的指令进行,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责受到严重削弱,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得到应用。

2.1.2法律制度环境阻碍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壮大都是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着的,都要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总体上来说,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不能造就一个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使得管理会计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信息时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另外,法律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也是制约公平竞争环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法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不能体现。

2.2内部因素

2.2.1没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虽然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分支已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西方对其研究重方法轻理论的.现象比较突出,致使其至今尚未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完整严密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该学科能否独立并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上存在重大缺陷:一是管理会计中的许多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处于定性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二是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研究对象等问题尚处于“百家争鸣”阶段;三是管理会计的方法是大量数理方法和经验方法的拼凑,散见于管理、统计、决策等相关学科,既凌乱又不系统,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四是管理会计理论尚缺乏明确的中心清晰的主线和实质性联系。

2.2.2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运用了会计学、管理学、数学、统筹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会计价值观及职业水准都影响着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虽然人数众多,但实际上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却相对稀少,特别是私营企业,许多会计人员都是“自家亲信”。

2.2.3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落后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过程中,企业领导者是关键的因素。一方面,在管理会计应该得到广泛应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当一部分领导者来自生产一线和基层,比较缺乏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对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领导人既不能享受经营带来的收益,也不承担经营带来的损失,导致企业领导人缺乏广泛推行管理会计方法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对于中小私营企业来说,受资源限制,缺乏广泛推行管理会计的条件,许多业主主动放弃应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

3.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广泛推行的对策

3.1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已经确立,但管理会计在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作用还有待提高。因此,深入推进法律、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提供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成为推动管理会计发展最根本的动因。同时,企业需要努力减少影响企业管理部门决策的行政因素,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主决策。在完善相关经济法制体系方面,应积极吸取西方的成功经验,出台管理会计准则、原则,对当前管理会计的实践加以指导和规范,使管理会计像会计准则一样强制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这必将极大地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普遍应用。

3.2总结的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要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就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是一致的。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二是管理会计应特别强调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的管理逻辑,符合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三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中国式管理会计体系应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3.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改革现行的陈旧教材,不去片面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不要生搬硬套那些众多的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出适合各个不同层次需要的、规范实用便于操作的教材,增加一些中国的管理会计本土化案例。二是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可以设立每年一次面向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执业资格考试。

3.4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疗养的200例病患,选中者为80名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分,评分每日进行,评分项目主要包括:(1)护理人员的日常态度;(2)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3)护理人员在遇到患者病情严重时的处理措施。采取10分制,分数越高,优质护理存在的问题越少。结果:80名被测人员中有25名评分低于6分,优质护理存在严重问题;47名被测人员评分在7至8分间,优质护理存在一般问题,仅有8名被测人员评分在9分以上,基本达到优质护理要求。结论:优质护理在临床中推广不全面,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改善。

【关键词】优质护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77-02

优质护理是指以病人满意度为中心,在达到基础护理要求后,继续全面落实护理责任的制度,不断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为病者提供“优质、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病人自身身体健康,帮助病人维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1】。但在优质护理的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量问题,阻碍了优质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下面是我院整理的优质护理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的研究与探讨,具体情况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患(评分者):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疗养的200例病患,其中,男性病患112人,女性病患88人,病患者年龄为18至65周岁,平均年龄为57.6周岁。选取的病患中不得出现年龄较小儿童或年纪较大老人,以防出现病患记忆不准确或对规则不清晰等现象。同时,评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不得存在个人情感因素,如曾发生过争执或因相识而关系过于友好等,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评分不真实现象。

护理人员(被测者):选取我院80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优质护理人员,其中,男护20人,女护60人。护理人员年龄为25至40周岁,平均年龄为30.5周岁。要求被测者不得以威胁或利诱等方式干扰评分者对其进行公正评分。

1.2方法

自2012年1月起,由80名护理者为该200例病患进行护理。由专业人士为抽取的200例病患讲解评分规则,评分项目包括:(1)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态度。(2)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3)护理人员在遇到患者病情严重时的应急措施。病患于每日晚间9时取得评分表格,按要求对每日为其进行护理的人员实行正确评分,护理者在此6个月期间,工作时间应相等,未经批准,不得出现私自调动。评分完成后,由专门人员进行表格的收集,收集过程中,不得出现遗漏,收集完成后,不得出现个人的私自改动,以免造成评分的不准确与不公平。

1.3 诊断标准

评分≥9,达到优质护理水平;评分在7至8分之间,未达到优质护理的专业水准,但存在的问题不严重。评分≤6,优质护理中出现问题且问题严重;结果

200例病患在此6个月期间对护理者进行准确评分之后,得出评分结果,详情见表1:

由表可知,达到优质护理的人员仅占10%左右,而未达到者占90%,说明优质护理在临床上的要求并未达标,推广程度不够广泛。并通过专人进行表格整理后,得出具体问题主要有两方面:(1)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2)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欠缺,往往不能完全答出病患者的用药疑惑。结论

优质护理是指以病人满意度为中心,在达到基础护理要求后,继续全面落实护理责任的制度,不断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为病者提供“优质、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病人自身身体健康,帮助病人维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但由收集整理的资料情况反映,优质护理并未能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推广,其原因主要包括:(1)护理人员专业程度不够;(2)病患及其家属认为采取优质护理缺乏必要性,担心其收费昂贵,造成额外经济负担。针对这两点,主要解决对策【2】有:(1)加强对优质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测试检验,对护理者薄弱项目进行强化,补充护理者的专业医学知识,保证其对患者日常用药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为其讲解按时服药的必要性与每日服用的药物作用,对患者提出的疑虑在一定范围上进行解答,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和苦恼情绪,鼓励其积极乐观,帮助患者的快速恢复;(2)对优质护理进行宣传推广,组织病患家属参加优质护理的宣传讲座,帮助家属理解优质护理在临床上的必要性和对患者恢复的帮助效果,消除患者家属对优质护理价格的疑虑与恐惧。

总而言之,优质护理在对患者的心理或身理恢复方面都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虽然现在在临床上的推广不够全面,患者对优质护理的认知不够深入,且存在一些常规问题,但这并不能动摇优质护理在临床上的重要地位。正确的改善策略必将改变优质护理发展不完善的现象,使患者了解优质护理的必要性与优势,并且护理者日益提高的专业水平也将为优质护理带来改革,使优质护理成为临床应用上的主流。

参考文献: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本文阐述了阿维菌素的研发、应用现状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抗性、环境安全性、产品质量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阿维菌素在生产上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作 者:马海芹 丁佩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杭州,310020 刊 名:农药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PESTICID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 30(10) 分类号:S482 关键词:阿维菌素   抗性   环境安全性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250例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 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所有患者均确诊由细菌性感染导致上呼吸道病症, 症状主要有肺炎和流感, 体温超过39℃、鼻分泌黏液脓性物、面部红胀, 同时鼻塞伴有头疼、牙痛等症状。个别发生急性的细菌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等。

1.2 治疗方法

各类的感染性疾病和各部位感染的常见病, 病原菌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 急性的咽炎或者扁桃体炎, 其致病原因一般为细菌性, 溶血性链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对于这类细菌首选药物是青霉素, 对于皮试过敏者, 则建议改用红霉素或者是其他的抗生素, 比如一代头孢菌素、二代的头孢菌素等。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 简称CAP, 致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的链球菌, 大约占到CAP致病原因的1/3, 致病菌还有流感嗜血杆菌以及卡他莫拉菌等, 还有极少的致病原因是金黄色的葡萄球菌以及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当病原明确的时候, 可以根据药敏反应选择合适的药物, 建议选用抗生素有青霉素以及阿莫西林, 还有第一代头孢菌素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危重患者可以用第三代的头孢菌素以及一些大环的内酯类药物。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 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结果见表1。

2 讨论

关于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九成以上原菌为病毒, 其中主要是鼻病毒和冠状病毒为主, 占到60%左右。而只占10%的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是因为细菌发生感染, 其中儿科患者的细菌感染最主要的类型为肺炎链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或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以上为最常见的感染细菌, 另外还有大肠杆菌和厌氧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当患者确诊细菌性感染才能考虑应用抗生素。近些来, 肺炎支原体上升趋势明显, 占到儿科患者肺炎10%~20%, 流行期高达30%以上[1]。

关于抗生素在呼吸道疾病治疗时的指征, 一般普通感冒不需要应用抗生素, 当感染的症状持续了1周到10d时, 仍然不能有所缓解, 且可能越来越严重, 或者伴随发热, 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C反应蛋白出现升高, 有的还会发生中耳炎的症状, 或者是全身以及局部的症状较为严重, 高热且耳痛, 患儿的鼓膜发生充血膨出, 外耳有见血性的脓液等, 这时需要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抗生素一定要掌握使用的疗程, 由于患儿感染的病原菌不同等其他的原因,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 需要用药直至体温恢复到正常, 一些症状逐渐消退了72h或96h之后才停止。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导致的咽炎和扁桃体炎需要较长的疗程, 一般情况下为10d左右, 而急性的细菌性中耳炎会持续1周或者10d时间,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疗程在10~14d左右。

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对疗效评价和对治愈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如果在用药后的3天之内, 患儿出现了病情稳定以及好转的趋势, 比如在临床上患儿的体温出现了下降趋势, 临床症状逐渐消退, 我们就可以认定药物产生了效果, 在治疗有效的情况下, 不要盲目的因为病情恢复慢而换药。通过一些研究资料发现, 对于临床上一些病原体进行经验性的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儿科患者的预后, 但是那些特异性病原学的诊断对临床的治疗影响不大。因此得出结论对于经验性治疗, 如果治疗的3天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那么病死率就会出现降低, 而如果在3天之内没有效果, 患者的病死率则会升高。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抗生素在治疗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250例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 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 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具有特殊病原学特点, 多为病毒性病原菌感染所致,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抗生药, 但是要考虑小儿的自身特点, 从而在儿童的用药合理性上进行保证。

关键词:儿科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

参考文献

[1]丁嘉寅, 王剑, 李旭梅, 等.我院急诊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海峡药学, 2009 (12) .

[2]黄婉平.复方双花片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8 (13) .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如今,有计算机知识,且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必备条件。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提出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从教学状况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都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很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电脑课,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 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

二、提出对策 中职生综合素质既包括了能力素质,也包括了知识素质。而中职教育主要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以学生为主载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 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取得计算机技能鉴定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 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二)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针对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 以学生为中心,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三)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如下问题

1.使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

2.使用情景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比如,在讲用 word 文档编排艺术小报的课程前,教师可先向同学 们展示一份已完成的艺术小报,让学生产生自己制作艺术小报的想 法。然后教师再进行简单讲解,即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

3.积极交流讨论,组织协作学习

4.效果评价,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5.使用其他方法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1)使用多媒体技术,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 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逐渐提高。

6.注重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任务 目前,一些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注重理论 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 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 特色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自编或选用合适的教材,使教 材更贴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实践的效果 按照改革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很多方面都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 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还可以经教师指导后再学习。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任务。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授 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提供给学生符合教学内 容要求的情景。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采取协作交流的方式授课,老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结合,可以使班上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 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9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周仁忠

摘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当前的许多农村中小学中进行,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被逼反思、不知思什么、反思方法单

一、反思半途而废等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清反思的价值、熟悉反思的内容、了解反思的方式、掌握反思的方法、端正反思的态度,以促进教学反思更加健康、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问题;对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了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把教学反思视为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行,教学反思也在许多农村中小学的许多教师中进行,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中学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被逼无奈而进行教学反思。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师的评优评先、奖金考核、职称评审之中,不少教师才不得已而“思”这。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依据教材写个教案,按照教案把课上完,再批改一下学生的作业,针对错题再反复加以训练,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有的教师则认为,虽然书本的形式在“日新月异”,编排的体系在“改头换面”,但是书本上的知识、道理还是外甥提灯笼——照旧,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按照自己习惯的教学套路,足以应付小小的课本。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反思的必要,教学反思是领导专家要做一事。

2、教学反思不知思什么。许多教师把教学反思理解为自我检讨、反省,自己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课交流时,上课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谦虚谨慎”地道出自己的种种不足,无论这种不足是不是客观存在。至于这堂课的优点、课堂的亮点等则避而不谈,不在反思之列。

3、教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单一,不知怎样进行反思。从反思的方式上看,教学反思主要是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从反思的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写课后反思日记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单一的反思方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缺乏与专家、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思来想去还是原来的一套,这样的反思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1]

4、教学反思经常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虽然一些教师也能认识到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热情也十分高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热情就消退了,教学反思就不了了知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少教学反思的时间。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较少,难得有时间安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有时候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时,一些课堂上的成败之处、心得体会,在记忆中已经若有若无、模糊不清了。久而久之,教学反思也就半途而废了。二是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一些教师在刚开始时相信,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好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于是开始对教学反思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甚至失去了信心。三是缺少专家的引领。中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等还是很有限的,有的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受到自己知识、能力、方法的限制,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有新的突破。在缺少专家指导、点拨、引领的情况下,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二、解决中学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认清教学反思的价值。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部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被撞后不长教训。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据2002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一文)虽然教师不注重反思不至于象蜜蜂那样有生命危险,但不擅于反思则窒息他的创造,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波斯纳)。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2、熟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物,这里的物指教学实践过程。具体包括:一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实施;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多元的评价等。二思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片断,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别出心裁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2]。三思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如学生古怪的提问和教师巧妙的回答;学生故意的刁难和教师从容的应对等。把这些及时反思记录下来,可以丰富教材,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3、了解教学反思的方式。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探索了多种反思方式。例如,在时间序列上,有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就一堂课而言,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在主体序列上,有个人反思、教师集体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教师与家长共同反思;在内容序列上,有个案反思、主题反思、学科反思、跨学科反思,具体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有讲课反思、作业反思、评价反思、活动组织反思;在教学发展序列上,有学生成长反思、教师成长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改革反思;在表现形式序列上,有反思日记、反思档案、反思报告、反思竞赛、反思作业等。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创造更为适合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4、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1)录像研究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事情可能在同时发生,一些教学灵感也是稍纵即逝,不可能随时在课堂上进行记录。虽然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反思的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但是很难把课堂上的每个细节都想到。如果把教师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全程摄录下来,就能为教师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创造条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得意之处、闪光之点,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更加自信。而且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上发现不了、意识不到的问题,从而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2)同行交流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当教

[3]师自己无法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不妨向校内外的同行或专家请教。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与同行交流,与专家探讨,有时会让你茅塞顿开,使问题迎刃而解。在网络资源唾手可得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网上博客、教育论坛、个人网站将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所获得的感受写出来,更多的同行或专家会主动与你交流探讨,你就能获得众多人的解答和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现实的世界中通过与同行教师的交流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获得百家之长。

(3)学生反馈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认知规律,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他们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及教学效果等作出评价,这使教师不仅能清楚地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了解学生内心感受和真实需要,还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认识自我,拓宽了教师反思的渠道。

(4)文本对话法。教学行为总是受教育理念支配的,教学反思必须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缺乏理念修养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会显得肤浅和狭隘。而阅读书籍,与文本对话是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正如弗莱尔所说:“当我会见一些书时——我之所以用‘会见’一词,因为这些书就象人一样——当我会见这些书时,可以在理论上重新创造自己的实践。而在我的实践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4]

5、端正教学反思的态度

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改正缺点的前提是承认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实事求是的、谦虚的态度。因为教学反思会让教师在以往多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受到质疑,会对教师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受到挑战,会让教师原来“轻车熟路”的教学变得“无所适从”,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掩盖或否定。虚心使人进步,“没有谦虚的态度,就不愿意寻找自己的不足;没有客观的态度,也就找不出自己的不足“。[5],对于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因此开展教学反思还要求具备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聚沙成塔,让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2]汪涛,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1)

[3]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4][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朱益明,秦卫东,张俐容,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0

1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特点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就是把学习过程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其基本过程是:人们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 通过查找资料获取知识, 然后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对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的查找资料—交流—讨论,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 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 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提高儿童保健及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 并与胚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遗传、免疫、微生物、营养、代谢、心理等基础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生学习儿科学既要复习运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 又要涉及到免疫、营养、心理等公共卫生学知识, 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学生可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知识系统化, 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适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能使他们自学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教学思路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源于北美, 是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霍华德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先引导性地提出若干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讨论总结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以讨论形式开展, 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分析、进行讨论。教师只是引导和总结, 维持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 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达到培养学生具备“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

2.1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以病人的疾病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问题式教学法从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转向能力培养为中心, 从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转向综合课程,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从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讨论制。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学生提出的问题, 精选真实的临床典型病例为问题的引子,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提出合适的问题, 问题提出主要是围绕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与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联系等, 突出儿科疾病的临床特点, 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学习思路的钥匙,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过程: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把提出的问题及临床病例资料打印成文, 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找资料, 在课外和课中让学生充分自学和讨论, 发表见解、提出质疑、分析判断、重构学生的知识结构。课中先分组讨论, 后集中讨论, 选出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善于对问题进行正确指导, 把学生的注意点引到教学内容的主题上来, 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和泛泛而谈。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 鼓励学生多思考, 要有独立见解, 敢于提出疑问, 在解疑中长知识, 增见识。并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梳理, 相关的知识也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

2.2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临床课是医学基础理论课和临床实践课的桥梁。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感,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从而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

(1) 列举有待解释的临床现象提出问题。

用医学理论知识解释临床现象是临床课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 可能对某些疾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等有所了解, 但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前, 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即可先列举有待以理论解释的临床现象 (如“肾病综合征”的四大临床特征) , 继而提出“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基本病理变化) 等问题, 给学生造成悬念, 使其产生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 进入问题情境。

(2) 由旧知识扩展引出新问题。

为使教学内容更系统化, 教学时可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既往知识点,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腹泻病”一章内容之前, 首先提问以前已经学过的“液体疗法”的知识点:“何谓脱水?重度脱水如何治疗?”学生回答:“脱水是指……、重度脱水补液步骤是…… ”, “那么如何进行腹泻病的治疗?这节课我们将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在复习课程的基础上设置疑问, 既可以温故又可以启新, 促进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3) 展示临床病例提出问题。

为使临床课的教学更具有客观性、实践性与综合性, 在教授新内容的过程中, 把临床上比较典型的病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仿佛面对病人, 提出对“该病人的临床诊断、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系列问题, 随之由教师引导, 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然后由教师精讲、点评讨论情况, 强化知识结构, 最后通过测评反馈达到问题最终解决。

(4) 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提出问题。

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某些学生身上可能发生过, 尤其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或“单纯性肥胖”等疾病。教学这些内容时, 可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针对其感受提出问题。这样使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 变抽象为具体, 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学习而且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3结果反馈

对本校2004级、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等参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180名学生进行反馈调查, 发放问卷180份, 收回180份, 有效问卷178份。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的173人, 占96.11%;对学习主动性有较大提高的176人, 占97.78%;对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的172人, 占95.56%;对综合分析能力有较大提高的175人, 占97.2%;扩大知识面的174人, 占96.7%。课程教学满意度达到95.56% (172/180) 。

4讨论

4.1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优点

通过二届五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 (1) 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性, 学会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讨论问题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分析推理、综合归纳过程不断强化, 促进了知识有效运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已查阅资料, 寻找答案, 获取大量信息, 使医学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 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了,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者;学生自己通过解决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不断地获取知识, 将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其中起点拨和帮助的作用, 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得到充分发挥。 (3)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使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能力得到共同提高, 活跃教学气氛, 增进师生感情。在教学中以临床病例资料为背景, 以问题为切入点, 学生经过自学和讨论,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在课前准备问题式个案病例资料, 课堂上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

4.2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教学难点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以要使学生积极参与, 没有学生的参与就失去了教学主体,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就无从开展。另外.问题难度设置太深学生无从下手, 太浅则失去了教学意义, 所以问题设置至关重要。

4.3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未来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不断变化, 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学生通过对病例资料及有关疾病的分析综合而完成识记过程, 既开发了思维, 又归纳总结与表达, 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 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贴近今后的实际工作。

4.4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局限性

许多教育研究者指出, 由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取消了基础课学科的教学, 改为以临床问题为基础, 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欠扎实[2]。由于各学生间能力不一, 有些问题相对难些,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难以驾驭, 查询资料较费时, 学生容易产生倦怠以及依赖老师总结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于《儿科学》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持认同态度, 认为自己能适应这种教学法。另外, 通过儿科学教学的实践和对比.我们也感受到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带给学生的好处.但我们也不能不正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局限性, 尤其是新知识教授过程中应采取传统教学法, 笔者认为, 应当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 通过选择合适的临床真实病例, 实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并把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在儿科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儿科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把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引入儿科教学中, 增强了儿科临床教学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儿科的教学质量, 为医务界培养合格的儿科人才。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儿科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Rhem J.Problem-based Leaning:an introduction[J].The na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um, 1998, 8 (1) :1.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1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声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在声乐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声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现阶段,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声乐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声乐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以及提高声乐教学的对策,进而使声乐学科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校 声乐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99-01

声乐学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教学体制不健全、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较差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应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建立健全教学体制,进而不断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声乐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

现阶段,在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声乐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将“声乐”理解为“歌唱”,这不利于声乐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声乐”与“歌唱”的概念存在很大差别,声乐是以一种音乐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声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戏曲唱腔和曲艺说唱等等。但是,歌唱的内容相对狭窄,是声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现阶段,教师与学生应正确认识声乐与歌唱的概念[1]。

(二)教学模式单一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专业课程逐渐增多,也不断扩大招生的人数。然而,现阶段,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模式仍旧是“一对一”,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都是从教师中获取的,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相对单一。

(三)教师与学生的配置问题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教师迟到、早退、接电话等等,这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之间也没有对比,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学生自身的声乐素质相对较差

由于在中学和小学阶段,学校没有设置声乐教学课程,因此,使得学生自身的声乐素质相对较差,只是在大学、本科和专科中学习的,然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中学和小学所学的知识,这使得高校声乐生源相对薄弱,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2]。

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以满足声乐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二)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一对一”,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应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可以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共同歌唱,之后,对歌曲进行分析与点评,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课的教学方式,对于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特殊培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优化配置教师资源,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基础,以为学生学习音乐奠定稳固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疑的教学方法,以逐渐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调整和优化教师配置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师生之间的配置问题,在第一学年之后,学生已经大致的了解声乐知识,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在第二学年之后,通常情况下,会进行小组课的学习,在此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师生配置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意愿,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状况,选择学生,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仅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四)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声乐教学效率,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逐渐适应并且接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不断体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主要应对措施,我们能够看出,声乐学科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声乐教学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现阶段,应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课堂效率,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与声乐鉴赏能力;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声乐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这点痛算什么初中作文下一篇:高明区加快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