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2024-10-04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通用5篇)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篇1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

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4种作用, 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 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 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 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 目前将抗生素分为4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 (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 ;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 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 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 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以上为理论上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在体外及动物试验中, 可因不同的菌株、用药剂量甚至给药顺序而影响试验结果。临床中更是有很大不同, 除了药物本身的相互作用外, 还常常受到病情的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的可靠度、临床终点的判断、合并其它微生物的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常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同。拮抗现象在临床上虽然只是偶尔出现, 但一旦发生有导致严重后果的。

2 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2.1 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2 0世纪4 0年代, 人们发现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可有效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 之后在体外试验中也证实了两药联用对肠球菌可产生协同作用。从理论上讲, 作为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可造成细胞壁的缺损, 有利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两者均为杀菌剂, 不同的是氨基糖苷类对静止期细菌亦有较强作用。另外, 联合用药可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肾皮质的含量, 减小其肾毒性。

两种药物联用的浓度同样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 Zenliman等证实高于MI C浓度的苯唑西林与亚抑菌浓度的链霉素合用可明显增加细菌细胞内链霉素的摄入。当链霉素在高于MIC浓度时, 苯唑西林的存在不能增加[3 H]标记的链霉素的摄入, 联用后只能产生相加作用。此外, 对产氨基糖苷3′磷酸转移酶的粪链球菌而言, 阿米卡星与青霉素联用产生拮抗作用, 考虑与此时氨基糖苷类产生的抑菌作用有关。

2.2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 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 临床常将β-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前者不被水解, 同时扩大抗菌谱, 增强抗菌活性。常用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三唑巴坦、克拉维酸, 它们仅有微弱的内在抗菌活性, 一般不增强与其配伍药物对敏感细菌或非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酶抑制剂与配伍药物之间不同的比例配制, 抗菌活性也有所不同, 若两者的药动学性质相近, 有利于发挥协同抗菌作用。

2.3 两种β-内酰胺类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发挥杀菌作用。同一种细菌中可存在多种P B P s, 因此, 当联用的两种药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或其中一种可发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时, 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Mainardi等研究了针对肠球菌的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在50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中, 阿莫西林与头孢噻肟对大多数肠球菌表现出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产生与低浓度阿莫西林使PBPs4及PBPs5部分饱和, 4μg/m L的头孢噻肟使PBPs2及PBPs3完全饱和有关。阿莫西林与头孢曲松也在粪肠球菌感染的实验性心内膜炎中表现出协同作用。为避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互相竞争作用靶位产生耐药, 联合应用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仍需慎重。

3 结语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 主要是为了治疗严重混合感染、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发生和减轻毒副反应。临床检验联合用药疗效绝大多数是回顾性研究, 目前仍缺乏统一的结果判定标准,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临床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一致。尤其是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理论上不应联合使用, 但临床上仍被作为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用药, 相关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完善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肖永红.临床抗生素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8.

[2]金有豫.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2.

[3]李中东, 施孝金, 钟明康.抗菌药的常见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 3 (1) :51.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篇2

关键词: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抗生素,联合用药

本院是一所地区级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 医院现患率调查是医院感染监测在要手段[1], 通过调查了解本院感染及危险因素的状况, 对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抗生素药物, 一联、二联、三联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对本院2003、2004、2005年全院住院患者病历进行现患率, 抗生素联合应用, 共调查医院患者住院病历37548例。全院医院感染分别调查科室17个, 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情况及资料进行汇总, 并报道如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卫生部最新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卫医发[2002]2号[2]

1.3 调查方法

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临床药学人员, 按照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及抗生素药物合理应用原测, 对全院17个科室医院患者住院病历资料, 查阅病历并填表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联合应用, 抗生素联合应用调查、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 本院调查三年来医院住院患者病历数共计37548例, 三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3.11%医院重症病监护ICU 感染率高, 2002年医院感染发病率9.33%, 2005年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18%., (2003年医院未单独设重症监护ICU科) , 其次感染率高排在第二位小儿科, 分别感染率为8.17%、12.46%、9.66%, 排在第三位干部科三年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44%、7.09%、3.45%, 三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为4.99%, 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本院医院感染部位发病率排序:下呼吸道, 胃肠道, 术后感染, 泌尿道, 皮肤感染。见表2。

2.3 抗生素联合用药, 从本院抗生素应用监测资料, 统计数据, 2003年一联抗生素应用率45.50%低于2005年抗生素应用率54.48%, 和2005抗生素应用率55.29%, 二联抗生素应用率对比, 2003年抗生素应用率20.0%高于2004年抗生素应用率19.70%, 和2005年抗生素应用率12.23%, 三联抗生素应用率对比1.72%高于2004年抗生素应用率0.43%, 和2005年抗生素应用率0.2%, 见表3。

3讨论

3.1 医院感染发病率, 根据本院住院患者调查, 2003、2004、2005年医院感染例数为:276例、333例、516例, 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3.56%、3.0%、2.76%, 三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为3.11%, 本院感染发病率平均略低经晓杰等[3]文献报道, 4.60%~6.24%之间, 沈红雪等报道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6%, 基本控制在国家标准要求的<10%。

3.2 医院感染及构成比 从三年本院资料调查统计显示, 医院总的感染部位人数815例, 其中下呼吸道感染人数, 2003、2004、2005年分别为109例、219例、165例;构成比分别为52.4%、51.05%、59.35%。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以呼吸道为主, 与林小聪的报道基本一致, 三年医院感染下呼吸道发生部位平均为54.27%, 其次医院感染胃肠道部位, 平均发生率为17.37%, 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为10.99%, 泌尿道感染平均为8.32%, 皮肤感染发生率平均为7.86%。

3.3 抗菌药物应用 2003、2004、2005年, 医院抗生素应用资料统计, 本院患者病历37548例, 抗生素药物应用人数26141例, 三年本院抗生素应用平均率69.83%, 略低于朱念英等报道全国85所医院抗生药物平均使用率79.0%, 与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提出医院抗生素药物使用率<50%的目标相比, 高出抗生素药物使用率目标19.83%。三年医院患者病历统计资料, 抗生素以一联抗生素使用为主, 平均使用率达51.73%, 二联抗生素使用率平均为17.31%, 三联抗生素平均为0.78%低于朱春梅等的报道二联使用率占49.49%, 三联使用率占70%。

3.4 监督管理实施, 随着医学发展和日益严重耐药趋势, 大批高效广谱, 低毒型抗菌药物不断涌现, 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治疗各种感染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合理选择正确应用抗菌药物是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目新月异, 医药学知识, 以每年6.7%的递增, 本院应对全院临床医生, 不断的进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 学术讲座, 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掌握, 规范、有效、合理, 按照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医则》的监督实施, 把医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欣欣, 杨雪松, 申玉玲, 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5, 15 (10) :1116-1118.

[2]孙伯英, 李守勇.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4, 14 (4) :390-392.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药房信息管理系统中随机调用2010年和2012年各300例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抗生素类药物处方及抗生素具体使用情况等。

1.2 方法

比较分析我院实施抗生素合理用药管理前后抗生素总体使用情况(包括合理使用情况和联合使用情况),分析我院实施抗生素合理用药管理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我院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

2010年与2012年我院抗生素联合用药率均较高,2012年我院抗生素联合使用率较2010年有所增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我院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不合理联用情况比较

2010年我院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不合理联用情况严重,2012年不合理联合用药率和不合理用药率较2010年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不合理用药分析

(1)不合理联合用药:主要是指联合用药导致药理拮抗的情况,指杀菌剂和抑菌剂的联合使用[2]。(2)无指征用药:部分医师在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并未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准确研究,仅凭经验用药,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3)用药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越高,也易引发特殊感染[3]。另外,还包括重复用药、起点过高等因素。

3.2 合理用药管理措施

3.2.1 完善现有的抗生素使用制度

(1)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实现对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用药,其中一线用药经临床医生同意后即可使用,二线用药则需要由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同意后可使用,而三线用药则必须经由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同意后方可用药[4]。(2)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对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均进行入院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进行相应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准确依据。(3)药师定期查房管理和不良反应报告管理。

3.2.2 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考核制度

参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规定定期核查各病房抗生素使用情况,重点考察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同时组建管理监督小组,对各科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严格落实合理用药考核制度。并将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考核与工资、职称挂钩,对频繁出现用药失误的临床医师予以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张爱君,荣阳.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62 ̄163.

[2]张金霞.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92 ̄93.

[3]折芝莲,苏世琴.我院抗生素不合理联合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19):44.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由临床检查确诊为重症肺部感染。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9例。观察组中男24例, 女25例, 年龄37~68岁, 平均年龄 (54.7±4.4) 岁。27例患者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 12例患者为肺脓肿, 10例患者为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3例, 年龄34~69岁, 平均年龄 (55.1±4.6) 岁。其中29例患者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 11例患者为肺脓肿, 9例患者为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消炎、抗菌常规治疗, 并对患者进行化痰处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纤支镜吸痰治疗, 术前告知患者, 并进行常规检查, 签署纤支镜检查知情同意书。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对纤支镜进行消毒处理, 纤支镜采用PEN-TAX Fb-18v, 常规采用鼻腔内麻醉, 将可弯曲的细管从患者鼻腔孔插入到气管直到肺部, 对患者主支气管、各段支气管内以及器官内的分泌物进行吸取, 将患者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对患者较为粘稠分泌物进行灌洗, 灌洗用1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 若患者血氧饱和度<80%, 需停止此次吸痰, 结束后给予患者气管内灌注抗生素。对患者治疗后4 d内均给予X线片检查, 1次/d, 血常规检查3次/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5]

治愈:细菌培养检查显示为阴性, 临床症状消失, X线片显示肺部病灶完全吸收且有条索状阴影, 体温检查正常;有效:细菌培养检查显示为阴性,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X线片显示肺部体征得到改善, 体温检查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更重, 影像学显示肺部病灶无吸收。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 观察组34例治愈, 13例有效, 2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患者中21例治愈, 19例有效, 9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81.6%;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症加护病房是现代危重病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治疗场所, 但重症加护病房中各种病原菌的发生率较高, 其呼吸道感染发展为肺炎居多, 重症肺部感染致死率高达40%, 其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6]。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温升高、咳嗽带有痰、白细胞上升或下降以及患者肺部有啰音。肺部感染会导致病原体变迁, 其病原体极其复杂, 临床治疗具有极大的挑战。临床治疗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并正确使用抗生素[7]。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能够在医生直视下操作, 对比传统吸痰术操作简单, 且安全性、准确性高。纤支镜吸痰能够通过对分泌物的冲洗, 缓解患者气道的堵塞, 从而改善患者通气。

纤支镜的功能比较齐全, 在进行检查时, 能够直接提供清晰、生动的高分辨率支气管图像, 能够使医生、家属对患者病情有清除和直观的了解, 且纤支镜吸痰术在操作上简单方便, 无创伤, 患者容易接受且临床成功率、疗效高。本次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经治疗, 其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纤支镜吸痰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减轻患者痛苦且降低患者死亡率。

综上所述, 纤支镜吸痰联合抗生素灌洗能够显著改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死亡率, 且临床治疗疗效高,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吸痰联合抗生素灌洗在重症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8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纤支镜吸痰联合抗生素灌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纤支镜吸痰联合抗生素灌洗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具有积极作用, 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死亡率, 且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够达到局部消炎作用, 值得推广。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抗生素灌洗,重症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冯唐松.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26) :39-41.

[2]张春玲.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抗生素灌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12) :1809-1811.

[3]路宇峰, 金妍.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对脑卒中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 (8) :774-775.

[4]乔亚红.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急危重症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7) :719-721.

[5]张辉, 张小燕, 何彩霞.经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机械通气下重症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 :140-142.

[6]罗彬, 于湘友, 姜华, 等.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0) :2656-2658.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6例为妇科门诊或下乡妇科病普查的患者, 经B超、常规妇科和白带常规检查确诊为盆腔炎性包块;年龄20~46岁;病程18天至12年, 平均1.4年;经化验均具有明确的病原体感染, 包括原虫性、滴虫性、霉菌性、细菌性、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衣原体, 其中以细菌性 (83.9%, 198/236) 和支原体 (79.7%, 188/236) 感染为主。病原体感染的种类:1种17例 (7.2%) , 2种8 0例 (3 3.9%) , 3种6 1例 (2 5.8%) , 4种及以上7 8例 (3 3.1%) 。炎性包块均位于盆腔附件周围, 其中包块面积<1.5 c m 2 2 8例 (1 1.9%) ;1.5 c m 2~, 6 2例 (2 6.3%) ;2.0 c m2~, 80例 (33.9%) ;3.0~4.0cm2 45例 (1 9.1%) ;>4.0c m2 21例 (8.9%) 。

1.2 方法

针对不同病原体选用有效抗生素口服, 如环丙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应用自拟活血散结汤:丹参1 2 g、败酱草2 0 g、连翘1 5 g、赤芍1 5 g、黄芩1 0 g、柴胡1 0 g、路路通1 5 g、皂角刺9 g、刘寄奴1 2 g、郁金9 g、大黄6g、莪术6g、元胡10g、三棱9g、川芎10g、水蛭3g等, 每日1剂口服, 随证加减。取100~150ml于晚睡前保留灌肠, 并将药破碎装布袋后浸湿, 蒸15min冷却后置下腹部热敷。需注意的是月经干净后才可外敷, 过敏者须停用。抗生素治疗12天为1个疗程, 自拟中药方剂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炎性包块以完全消失为痊愈;明显减小50%以上, 但尚未完全消失为有效;减小50%以下为无效。

2 结果

2.1 病原体的治疗

236例经有效抗生素和自拟中药方剂治疗1个疗程后病原体感染转阴96例 (40.7%) , 治疗2个疗程后病原体感染均转阴, 停用抗生素。

2.2 炎性包块的治疗效果 (表1)

23 6例经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177例 (75.0%) , 有效18例 (7.6%) , 无效41例 (1 7.4%) 。表1显示, 包块越大, 痊愈率呈下降趋势, 提示疗效与包块大小有关。

[例 (%) ]

2.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盆腔炎性包块是农村妇女常见疾病, 往往由于自身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所处自然条件的限制, 导致就诊率低, 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用药。盆腔炎性包块是由于慢性盆腔炎症长期未得到及时彻底治疗, 周围组织发生局部粘连而形成。

上一篇: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下一篇:入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