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用抗生素

2024-08-20

联合应用抗生素(精选10篇)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1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

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4种作用, 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 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 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 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 目前将抗生素分为4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 (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 ;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 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 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 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以上为理论上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在体外及动物试验中, 可因不同的菌株、用药剂量甚至给药顺序而影响试验结果。临床中更是有很大不同, 除了药物本身的相互作用外, 还常常受到病情的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的可靠度、临床终点的判断、合并其它微生物的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常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同。拮抗现象在临床上虽然只是偶尔出现, 但一旦发生有导致严重后果的。

2 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2.1 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2 0世纪4 0年代, 人们发现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可有效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 之后在体外试验中也证实了两药联用对肠球菌可产生协同作用。从理论上讲, 作为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可造成细胞壁的缺损, 有利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两者均为杀菌剂, 不同的是氨基糖苷类对静止期细菌亦有较强作用。另外, 联合用药可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肾皮质的含量, 减小其肾毒性。

两种药物联用的浓度同样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 Zenliman等证实高于MI C浓度的苯唑西林与亚抑菌浓度的链霉素合用可明显增加细菌细胞内链霉素的摄入。当链霉素在高于MIC浓度时, 苯唑西林的存在不能增加[3 H]标记的链霉素的摄入, 联用后只能产生相加作用。此外, 对产氨基糖苷3′磷酸转移酶的粪链球菌而言, 阿米卡星与青霉素联用产生拮抗作用, 考虑与此时氨基糖苷类产生的抑菌作用有关。

2.2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 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 临床常将β-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前者不被水解, 同时扩大抗菌谱, 增强抗菌活性。常用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三唑巴坦、克拉维酸, 它们仅有微弱的内在抗菌活性, 一般不增强与其配伍药物对敏感细菌或非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酶抑制剂与配伍药物之间不同的比例配制, 抗菌活性也有所不同, 若两者的药动学性质相近, 有利于发挥协同抗菌作用。

2.3 两种β-内酰胺类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发挥杀菌作用。同一种细菌中可存在多种P B P s, 因此, 当联用的两种药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或其中一种可发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时, 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Mainardi等研究了针对肠球菌的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在50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中, 阿莫西林与头孢噻肟对大多数肠球菌表现出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产生与低浓度阿莫西林使PBPs4及PBPs5部分饱和, 4μg/m L的头孢噻肟使PBPs2及PBPs3完全饱和有关。阿莫西林与头孢曲松也在粪肠球菌感染的实验性心内膜炎中表现出协同作用。为避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互相竞争作用靶位产生耐药, 联合应用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仍需慎重。

3 结语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 主要是为了治疗严重混合感染、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发生和减轻毒副反应。临床检验联合用药疗效绝大多数是回顾性研究, 目前仍缺乏统一的结果判定标准,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临床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一致。尤其是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理论上不应联合使用, 但临床上仍被作为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用药, 相关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完善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肖永红.临床抗生素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8.

[2]金有豫.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2.

[3]李中东, 施孝金, 钟明康.抗菌药的常见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 3 (1) :51.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2

关键词:奥美拉唑;萎缩性胃炎;克拉霉素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14-02

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也叫做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粘膜基层增厚,胃粘膜变薄或或有不典型增生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的消化道系统疾病[1]。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无特异性,其表现与病变程度也并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胃胀满、暖气、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虚弱以及贫血等。对于该病的治疗,当前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方式,奥美拉唑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其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探讨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在萎缩性胃炎中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0例患者实施了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抗生素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

(1)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在入院时接受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检查确诊,符合临床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史患者,既往精神病史者,严重泌尿系统感染、胆道感染与呼吸系统感染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研究组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7.5±4.8)岁,病程5个月—17年,平均病程(3.8±2.1)年;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38.2±4.6)岁,病程7个月—16年,平均病程(4.0±1.8)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中,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胶囊(生产企业: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诺捷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4032),20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克拉霉素胶囊(生产企业: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300治疗,0.5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3疗效评判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采取症状积分方式,对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进行判断。证候疗效判断: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症状积分下降≥10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但是未完全消失,症状积分下降≥50%,<10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情况,症状积分下降<50%。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l8.O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比较进行X?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症状积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见表1:

2.2两组疗效分析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細见表2。

3.讨论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病变,严重的威胁到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该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的横断面调查显示,在各种慢性胃炎疾病中,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已达23.3%。但是由于当前内镜检查还尚未完善,因此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中普遍存在诊断率不高的问题[3]。对于该病的治疗,当前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方式,奥美拉唑具有竞争性阻滞组胺与H2受体结合的作用,应用于萎缩性胃炎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胃酸,摩尔计为西咪替丁的5倍—12倍,因此该药物具有强效的H2受体阻滞剂[4]。克拉霉素是常见的一种抗生素药物,用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疗效显著[5]。在本研究中对患者应用了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抗生素治疗,治疗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

综上所述,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抗生素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疗效显著,在快速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易红艳. 多潘立酮、铝碳酸镁、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2,20(2):39-41.

[2] 刘天明. 奥美拉唑联合胃康灵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4):208-209.

[3] 王胜球. 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06(4):121-122.

[4] 吴金才. 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1(2):44-45.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3

关键词: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抗生素,联合用药

本院是一所地区级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 医院现患率调查是医院感染监测在要手段[1], 通过调查了解本院感染及危险因素的状况, 对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抗生素药物, 一联、二联、三联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对本院2003、2004、2005年全院住院患者病历进行现患率, 抗生素联合应用, 共调查医院患者住院病历37548例。全院医院感染分别调查科室17个, 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情况及资料进行汇总, 并报道如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卫生部最新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卫医发[2002]2号[2]

1.3 调查方法

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临床药学人员, 按照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及抗生素药物合理应用原测, 对全院17个科室医院患者住院病历资料, 查阅病历并填表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联合应用, 抗生素联合应用调查、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 本院调查三年来医院住院患者病历数共计37548例, 三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3.11%医院重症病监护ICU 感染率高, 2002年医院感染发病率9.33%, 2005年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18%., (2003年医院未单独设重症监护ICU科) , 其次感染率高排在第二位小儿科, 分别感染率为8.17%、12.46%、9.66%, 排在第三位干部科三年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44%、7.09%、3.45%, 三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为4.99%, 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本院医院感染部位发病率排序:下呼吸道, 胃肠道, 术后感染, 泌尿道, 皮肤感染。见表2。

2.3 抗生素联合用药, 从本院抗生素应用监测资料, 统计数据, 2003年一联抗生素应用率45.50%低于2005年抗生素应用率54.48%, 和2005抗生素应用率55.29%, 二联抗生素应用率对比, 2003年抗生素应用率20.0%高于2004年抗生素应用率19.70%, 和2005年抗生素应用率12.23%, 三联抗生素应用率对比1.72%高于2004年抗生素应用率0.43%, 和2005年抗生素应用率0.2%, 见表3。

3讨论

3.1 医院感染发病率, 根据本院住院患者调查, 2003、2004、2005年医院感染例数为:276例、333例、516例, 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3.56%、3.0%、2.76%, 三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为3.11%, 本院感染发病率平均略低经晓杰等[3]文献报道, 4.60%~6.24%之间, 沈红雪等报道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6%, 基本控制在国家标准要求的<10%。

3.2 医院感染及构成比 从三年本院资料调查统计显示, 医院总的感染部位人数815例, 其中下呼吸道感染人数, 2003、2004、2005年分别为109例、219例、165例;构成比分别为52.4%、51.05%、59.35%。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以呼吸道为主, 与林小聪的报道基本一致, 三年医院感染下呼吸道发生部位平均为54.27%, 其次医院感染胃肠道部位, 平均发生率为17.37%, 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为10.99%, 泌尿道感染平均为8.32%, 皮肤感染发生率平均为7.86%。

3.3 抗菌药物应用 2003、2004、2005年, 医院抗生素应用资料统计, 本院患者病历37548例, 抗生素药物应用人数26141例, 三年本院抗生素应用平均率69.83%, 略低于朱念英等报道全国85所医院抗生药物平均使用率79.0%, 与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提出医院抗生素药物使用率<50%的目标相比, 高出抗生素药物使用率目标19.83%。三年医院患者病历统计资料, 抗生素以一联抗生素使用为主, 平均使用率达51.73%, 二联抗生素使用率平均为17.31%, 三联抗生素平均为0.78%低于朱春梅等的报道二联使用率占49.49%, 三联使用率占70%。

3.4 监督管理实施, 随着医学发展和日益严重耐药趋势, 大批高效广谱, 低毒型抗菌药物不断涌现, 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治疗各种感染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合理选择正确应用抗菌药物是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目新月异, 医药学知识, 以每年6.7%的递增, 本院应对全院临床医生, 不断的进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 学术讲座, 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掌握, 规范、有效、合理, 按照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医则》的监督实施, 把医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欣欣, 杨雪松, 申玉玲, 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5, 15 (10) :1116-1118.

[2]孙伯英, 李守勇.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4, 14 (4) :390-392.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4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抗生素;中药;联合用药

【中国分类号】R7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85-01

早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是一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主要致病菌的口腔疾病,病变局部可出现白细胞浸润与浆液状炎性渗出[1]。临床特征表现为腮腺区的轻微肿大及压痛,导管口部出现轻微红肿[2]。本院采取中药联合抗生素对早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入选资料为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04例早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患者。采取单盲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为27~56岁,平均38.96±11.28岁;均为单侧受累,左侧33例,右侧19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为26~57岁,平均41.31±12.03岁;均为单侧受累,左侧32例,右侧2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全部患者初诊时均未见明显的全身性症状,体温未见明显改变;腮腺区可见轻微的疼痛、压痛及肿大,导管口处有轻微压痛与红肿。均于发病后的1~2d就诊。周围血像、中性粒细胞略见升高。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口服,0.5g/次,3次/d;甲硝唑片口服,0.5g/次,3次/d。治療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进行治疗,给予自拟中药煎汤口服,药方组成:金银花30g、蒲公英20g、柴胡15g、玄参15g、夏枯草15g、紫花地丁10g、枳壳10g、黄连10g、赤芍9g、桔梗9g、浙贝9g,以凉水浸泡30min后以水煎两次取汤汁合为一剂,分2次口服,每日1剂。全部患者中如有急性炎症无法及时控制,疼痛加剧且呈持续性,或腮腺导管口处出现脓液排出的,及时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及切开引流进行治疗。

1.2.2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均于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同时统计治疗时间。以腮腺肿胀的直径缩减至0.1~0.3cm,疼痛明显减轻,导管口处的红肿消退,黏膜色泽接近正常为显效;以腮腺肿胀的直径缩减至0.5~0.7cm,疼痛有所减轻,导管口处的红肿减轻为有效;以腮腺肿胀直径无变化,疼痛与导管口红肿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3]。

1.2.3 统计学处理: 疗效对比采取卡方检验,治疗时间对比采取t检验,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运算。

2. 结果

两组均未见严重用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对照组治疗时间为7.89±1.15d,总有效率为71.15%;治疗组治疗时间为5.47±0.96d,总有效率为96.15%;治疗组的治疗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具体数据见下表: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大多是由于病原菌延导管逆行感染所致[4]。中医学认为此病是由于温毒热邪入侵少阳胆经,而足少阳胆经起于目之内眦,上至头角,下至耳背绕耳而过,如热毒蕴结于少阳经,郁结不开,则可致气血壅塞,血运不畅,局部凝结,故初起可见腮部漫肿,按压疼痛。中医对于化脓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是在病未成脓时,以清热解毒药物清除热毒病邪,以化痰软坚药物消散聚结,以凉血活血药物散瘀通络,则可使局部的肿块消散,预防其蕴结为脓。本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与蒲公英均具有清热解毒之功;黄连可清阳明胃火;夏枯草则具有清肝散结的作用;玄参用以为辅,可去头面之火毒;浙贝可收到清热散结的功效;赤芍可活血逐瘀助益解毒;枳壳具有理气消滞的功能,用以为佐;柴胡与桔梗均具有疏风散热,并可促使上述诸药上达头面,因此用以为使,可有效预防热、毒、痰瘀积腐化为脓,达到散结、去热、化瘀之功使病痊愈。

抗生素的治疗因全身性抗菌药物到达腮腺组织时的药物浓度较低,并且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导致疗效并不显著。本次治疗中我们采取抗生素联合中药进行治疗,使其分别从不同治疗角度发挥治疗作用。青霉素类的药物对于繁殖分裂过程中的细菌具有杀灭功效,可有效抑制细菌转肽酶,破坏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粘肽交联,而达到抑制细胞壁合成,阻止细菌正常发育最终导致细菌死亡的作用。选用患者敏感的抗生素,经胃肠道的吸收可对腮腺腺体的细菌繁殖发生有效控制作用,从而预防浆液状炎症朝向化脓性炎症发展。也可减轻抗生素应用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之,口服抗生素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收到相互补充、协同治疗的效果,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进展,缩短治疗过程,预防化脓及腺体组织坏死的发生,有效预防炎症扩散,且无严重用药不良反应,因此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黎钢,雷荣昌,郭宏剑.奥硝唑庆大地塞米松液冲洗治疗化脓性腮腺炎[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25(2):291-292.

[2]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6-278.

[3]蒋晓蓉,张小燕,余锦豪,杨华伟,杨启祥,周成谷.抗生素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早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16(3):239-241.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5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老年患者,胸腺肽,抗生素,效果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并发症较多,且病死率较高[1]。本研究对胸腺肽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进行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组(n=64)。对照组男40例,女24例,年龄在54岁~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5±3.34)岁,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平均(4.36±1.05)年;观察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在56岁~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9±3.58)岁,病程在3个月~7年之间,平均(3.94±1.14)年。2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包括化痰、止咳、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胸腺肽(国药准字H20003652,广东京豪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治疗,将60 mg胸腺肽加入5%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且没有发生呼吸道感染,停药半年后未复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全面缓解,且发病频率大大降低,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调查显示慢性支气管炎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近年来慢性支气管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男女患病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但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严寒地区的发病率较高,且吸烟者的发病率较高。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主要在患有肺组织、肺血管等慢性病变的基础上,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变化,进而形成肺血管炎性病变[3]。

在近年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中,胸腺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胸腺肽属于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肽,具有非特异性免疫效应。胸腺肽主要通过对T细胞及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连续性诱导,从而对免疫平衡状态起到有效的维持作用,同时可大大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4]。另外,胸腺肽属于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可大大改善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有效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增强机体细胞免疫能力,在促进T淋巴细胞成熟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促进了各种抗原、淋巴因子的分泌,提高了T细胞上淋巴因子受体的水平。胸腺肽可利用对TH辅助细胞的激活作用,增强淋巴细胞的反应[5]。

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胸腺肽联合抗生素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胸腺肽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禤玉梅,陈芳.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4,32(4):261-263.

[2]杨永华,秦春美.川芎嗪联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5(28):140-142.

[3]杨金.痰热清联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37(14):3171-3172.

[4]徐学刚,黄玉娟,黄毓.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采用润肺清金汤联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治疗的临床应用分析[J].光明中医,2015,12(7):1494-1495.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药房信息管理系统中随机调用2010年和2012年各300例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抗生素类药物处方及抗生素具体使用情况等。

1.2 方法

比较分析我院实施抗生素合理用药管理前后抗生素总体使用情况(包括合理使用情况和联合使用情况),分析我院实施抗生素合理用药管理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我院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

2010年与2012年我院抗生素联合用药率均较高,2012年我院抗生素联合使用率较2010年有所增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我院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不合理联用情况比较

2010年我院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不合理联用情况严重,2012年不合理联合用药率和不合理用药率较2010年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不合理用药分析

(1)不合理联合用药:主要是指联合用药导致药理拮抗的情况,指杀菌剂和抑菌剂的联合使用[2]。(2)无指征用药:部分医师在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并未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准确研究,仅凭经验用药,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3)用药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越高,也易引发特殊感染[3]。另外,还包括重复用药、起点过高等因素。

3.2 合理用药管理措施

3.2.1 完善现有的抗生素使用制度

(1)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实现对抗生素的分级管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用药,其中一线用药经临床医生同意后即可使用,二线用药则需要由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同意后可使用,而三线用药则必须经由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同意后方可用药[4]。(2)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对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均进行入院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进行相应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准确依据。(3)药师定期查房管理和不良反应报告管理。

3.2.2 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考核制度

参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规定定期核查各病房抗生素使用情况,重点考察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同时组建管理监督小组,对各科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严格落实合理用药考核制度。并将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考核与工资、职称挂钩,对频繁出现用药失误的临床医师予以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张爱君,荣阳.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62 ̄163.

[2]张金霞.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92 ̄93.

[3]折芝莲,苏世琴.我院抗生素不合理联合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19):44.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3月在瑞安市人民医院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16例,其中男67例,女49例,年龄24~76岁,平均(43.8±5.3)岁。所有患者1个月内均未服用任何抗Hp治疗药物。胃窦黏膜标本经快速尿素酶实验证实Hp阳性。胃窦黏膜组织立即放入1 m L的脑心浸出液(BHI)液体培养基(杭州致远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中,-80℃保存备用。本研究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纳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药物靶点分析得知,常见几种用于根除Hp感染的抗生素,其作用靶蛋白所富集开发的药物多为以下疾病治疗药物,排除此类病例入组就减少了药物副作用发生的可能[3]。排除标准:心血管疾病患者、哮喘患者、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近期服用其他药物患者。

1.2 方法

1.2.1 药敏实验

分离培养Hp菌株,采用E-test法测定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耐药判定标准:克拉霉素MIC>1μg/m L,左氧氟沙星MIC>1μg/m L。

1.2.2 PCR扩增及耐药位点测序

采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说明书步骤提取Hp基因组DNA。分别扩增Hp克拉霉素耐药基因23S r RNA、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gyr A。扩增引物由杭州致远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合成,详细见表1。PCR反应体系50μL:DNA模板5μL,500 nmol/L上下游引物,1U r Tag酶,200μmol/L d NTP,1×PCRbuffer,dd H2O 29μL。反应条件: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2℃退火30 s、72℃延伸30 s循环35次,72℃延伸5 min。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使用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对PCR产物切胶回收纯化后,送军事医学科学院采用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仪测序。结果与Hp标准菌株26695序列进行比对。见表1。

1.2.3 药物代谢酶CYP2C19 PCR扩增及测序

PCR引物CYP2C19*2位点扩增的正向引物:AATTA-CAACCAGAGCTTGGC;反向引物:TATCACTTTC CATAA AAGCAAG;CYP2C19*3位点扩增的正向引物:TAT TATTATCTGTTAACTAATATGA;反向引物:ACTTCAGGG CTTGGTCAATA。经PCR扩增,得到目标片段长度:CYP2C19*2为166 bp,CYP2C19*3为327 bp。PCR产物进行切胶回收纯化后,送军事医学科学院测序。

1.3 确定基因型

测序结果与人类基因库中的CYP2C19*2、CYP2C19*3基因序列比对,确定待测突变位点上的基因型。

2 结果

2.1 HP药敏检测实验

本次研究共成功分离出107例Hp菌株,其中13例对克拉霉素耐药,16例对左氧氟沙星耐药,21例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双重耐药,剩余57例为敏感菌株。具体突变特征见表2。

2.2 Hp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分析株

从测序结果可以看出,34株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的23S r RNA V区均有突变发生,突变位点A2143G较常见[4],突变率达91.17%,其他依次为A2174G(5.88%)、A2187G(2.95%)。37例Hp临床分离株经PCR均扩增出gyr A基因中含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37株左氧氟沙星耐药Hp菌株的gyr A基因突变方式主要为N87K(56.76%)[5],其他依次为N87I(16.22%)、D91N(21.62%)和D91G(5.40%)。57例敏感菌株中未发现突变位点。

2.3 药物代谢酶CYP2C19测序分析

根据CYP2C19的遗传多态性可把其分为两种表型,即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6]。其中强代谢型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又可被分为纯合子强代谢型和杂合子强代谢型即中间代谢型。通过对107例样CYP2C19*2和CYP2C19*3位点进行测序,部分测序图谱见图1,测序结果分析如下:

2.3.1 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型在测序样本中的分布

在107例样本中,21例为野生型纯合子,占比19.63%。55例只有一种基因发生杂合突变(*1/*2、*1/*3),为中间代谢型。其中*1/*2型45例,*1/*3型10例。一种基因发生纯合突变或两种基因均发生杂合突变者31例,为慢代谢人群,其中*2/*2型9例,*2/*3型21例,*3/*3型1例。见表3。

2.3.2 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突变情况的分析

在107个样本中,发生于681位点的突变(GA和AA)较常见(n=75,70.09%)。其中以杂合突变居多(n=66,61.68%)。纯合突变9例,占比8.41%。636位点杂合突变31例,占比28.97%;发生在636位点的纯合突变概率较低(n=1),占比0.93%。

3 讨论

目前临床用于Hp根除治疗的抗生素主要有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7]。PPI主要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8]。

在Hp根除的三联疗法中,由于患者个体间药物代谢酶代谢能力的差异,导致个体对PPI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在浙江地区,Hp对抗生素的耐药主要集中在甲硝唑、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三种药物上[9]。甲硝唑的耐药率达90%以上,已不适合作为临床根除Hp治疗药物。浙江地区Hp根除治疗过程中主要考虑为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

有研究表明,克拉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3S r RNA基因突变导致[10]。23S r RNA基因最常见突变位点主要包括A2142和A2143位点[11]。在本研究中,A2142位点并未发生突变,主要突变位点为A2143位点,说明浙江地区克拉霉素耐药主要是由于A2143位点突变导致。左氧氟沙星耐药主要是由于gyr A基因突变导致,突变主要发生在第87和91位氨基酸[12]。37株左氧氟沙星耐药Hp菌株的gyr A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方式为N87K(56.76%),其他依次为N87I(16.22%)、D91N(21.62%)和D91G(5.40%)。

对107例样本的药物代谢酶CYP2C19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强代谢和中等代谢型共占比近70%,慢代谢型占30.99%。提示大部分人群服用正常剂量PPI后,由于药物代谢较快,体内血药浓度维持时间不长,根除治疗达不到理想效果。对于强代谢型患者,要增加PPI给药剂量而不是增加抗生素给药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PPI体内的血药浓度以提高Hp的根除率[13]。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直接杀灭Hp,PPI通过增加胃内PH值,通过多种机制改善抗生素的抗菌疗效,延长抗菌药物半衰期并提高稳定性,具有特异性抗Hp作用,和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14]。PPIs中只有雷贝拉唑通过肝内的非酶途径代谢,即通过与葡萄醛酸结合和形成硫醚醛酸后由尿排泄,与绝大多数药物无药动学相互作用,仅影响少数依赖胃酸吸收的药物,故在临床上更为安全、稳定[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对于浙江地区的PPI使用,应该首先考虑雷贝拉唑的使用或者对经CYP2C19代谢的PPI药物临床使用要适当增加剂量以确保抑酸效果。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8

关键词:化疗,口腔黏膜炎,白介素-11,维生素B12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 口腔黏膜炎是常见的化疗副作用, 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不适, 咀嚼困难, 营养不良, 严重者还会诱发感染, 阻止化疗按期进行, 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因此, 治疗、护理口腔黏膜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所在科室自2010年以来为28例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的患者予白介素-11与维生素B12加入生理盐水中含漱,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例, 男16例, 女12例, 年龄40~72岁, 平均56岁, 均为肿瘤患者, 患有胃癌、肺癌、乳腺癌、肠癌等, 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 表现为黏膜红肿、散在溃疡、疼痛不适、难以进食等。

1.2 方法

(1) 肿瘤患者化疗后应每天观察其口腔黏膜情况, 一般于化疗后7 d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 (2) 根据医嘱使用白介素-11与维生素B12加入生理盐水中含漱, 生理盐水500 ml中加入1.5 mg白介素-11, 8支维生素B12, 摇匀后保存在0 ℃~4 ℃的冰箱内。 (3) 含漱方法为4次/d, 三餐前30 min及睡前, 每次15 ml, 每次含漱10~15 min, 含漱后30 min方可进食。 (4) 使用前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患者此方法无痛苦, 无副作用, 以减轻其焦虑、恐惧的心理, 使其配合使用。 (5) 使用过程中, 询问并记录患者的感受, 如疼痛、咀嚼困难有无改善, 并观察口腔黏膜红肿消退情况、溃疡愈合情况等。 (6) 观察并记录含漱液的性状、口感, 含漱后有无不良反应, 如疼痛、恶心、呕吐等。

2 结果

本组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现象, 在白介素-11与维生素B12加入生理盐水中含漱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混合液呈淡红色, 微咸, 含漱后减轻了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症状, 减轻疼痛, 促进溃疡愈合, 增进食欲, 增强抵抗力, 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无一例出现疼痛、恶心、呕吐、咀嚼困难等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口腔黏膜炎是指口腔的软组织发生炎症性和溃疡性反应, 是肿瘤患者接受系统化疗过程中最常见、最令患者感到痛苦的毒副作用之一。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高, 其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生活质量, 还可诱发腮腺炎、中耳炎、全身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甚至还会使化疗中断。口腔黏膜炎是上皮细胞损伤的结果, 口腔黏膜的生理形态与基底层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密切相关, 化疗药物作用于机体并不能有效的区分出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和快速增殖的正常细胞, 因此, 具有一定增殖能力的基底细胞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受损乃至于死亡, 从而导致其增殖能力下降, 没有足够的新生细胞去代替表面脱落的细胞, 口腔黏膜开始变薄和萎缩, 进而导致了黏膜的损伤并形成溃疡[1]。在黏膜损伤的初期阶段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受损的黏膜, 溃疡会进一步加重进而导致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 细菌侵入黏膜下层, 从而产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等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参照WHO标准可分为0~Ⅳ度[2]。0度:口腔黏膜正常;Ⅰ度:口腔黏膜红斑、疼痛, 不影响进食;Ⅱ度:口腔黏膜有一个直径>1.0 cm的溃疡或散在溃疡, 疼痛加重, 能进半流质饮食;Ⅲ度:口腔黏膜有2个直径>1.0 cm的溃疡, 只能进流质饮食;Ⅳ度:溃疡融合成大片状, 疼痛剧烈, 不能进食。口腔黏膜炎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是关键, 如不及时加以处理, 则逐渐出现溃疡, 疼痛加剧, 患者往往不能正常进食而痛苦不堪。

白介素-11是体内不可缺少的调控正常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种细胞因子, 人体发生疾病或创伤时, 特别是化疗后体内的白介素-11的量远远不能满足抗御疾病或创伤的需要, 必须通过体外补充白介素-11方能达到治疗目的。白介素-11参与并调控了从原始巨核细胞到血小板生成的全过程, 具有升血小板的作用, 并且可以协同G-CSF增强升高血液粒细胞的作用, 特别是升白细胞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白介素-11对抗严重的黏膜损伤、免疫疾病及感染等具有良好的效果[3]。有文献报道, 白介素-11可加速肠黏膜损伤再修复过程, 而口腔黏膜与肠黏膜都具有快速增殖、不断自我更新的特点, 化疗药物、射线和烧伤等原因极易引起黏膜损伤, 破坏黏膜的屏障功能, 因此, 白介素-11对口腔黏膜也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维生素B12是维生素类药物中唯一含有微量金属元素的维生素, 其所含钴元素与人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参与体内多种生物化学代谢反应, 可促进受损皮肤黏膜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生长, 防止伤口感染、恶化, 加速新生组织生长与修复。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轴索的再生和髓鞘的形成, 修复受损的神经髓鞘。同时, 维生素B12能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 改善疼痛症状, 还可以促进口腔溃疡黏膜DNA的合成, 加快其愈合的速度和程度[4]。有研究显示, 维生素B12可以有效的治疗大鼠复发性口腔溃疡, 并显著降低高血清IL-6水平,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口腔溃疡愈合[5]。

口腔黏膜炎是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是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之一。目前, 治疗口腔黏膜炎的方法很多, 但大多因治疗过程需时较长而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笔者所在科室自2010年以来为28例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的患者予白介素-11与维生素B12加入生理盐水中含漱,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费用低廉, 使用方便, 无毒副作用, 深受患者的欢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薇.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7) :3.

[2]薛松霞, 张媛媛, 曹选平, 等.放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4 (4) :321-315.

[3]郑杰华, 吕炜.重组人白介素-11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6, 3 (19) :125.

[4]黄惠梅.维生素B12混合液在放射性口腔炎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7) :597.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9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多脏器功能损害;血淀粉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反应蛋白;乌司他丁

[中图分类号] R57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072-02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s of Ulinastati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in treatment of 40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induced multiple organ impairment

JIN Xianyu1 WANG Xiao2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of Fuya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Fuyang 311400, China;2.ICU Room,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Schoo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ulinastati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nd were given fasting,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lso given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ulinastatin. Results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MS, ALT and CRP values. After the treatment, AM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18.5±2.5) IU/L and (22.4±3.3) IU/L respectively, ALT was (31.6±4.8) U and (36.3±5.5) U respectively, Cr was (72.1±7.2) μmol/L and (85.3±11.5) μmol/L respectively, CRP was (6.4±2.6) mg/L and (8.3±3.4) mg/L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for all (P < 0.01). Conclusion Ulinastati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induced multiple organ impairment has good effects, thereby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 Multiple organ impairment; Hemodiastase; Alanine transferase; Creatinine; Reactive protein; Ulinastatin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迅速致患者多器官、多系统功能损害,死亡率较高,是危害严重的急重症之一。探索其有效治疗方法,是临床医师研究课题之一。本研究采用乌司他丁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胰腺炎致多器官、多系统功能损害40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起病后48 h内入院,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剧烈腹痛、血清淀粉酶显著增高,部分患者胰腺坏死、脓肿等。

1.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包括患者病情监护、禁食、胃肠减压、吸氧、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抗炎治疗:先锋Ⅴ2.0+生理盐水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次/8 h;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针1.0 g,静脉滴注,1次/8 h。

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组采用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乌司他丁(批号:080301)注射剂,急性胰腺炎初期每次100 000单位+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或生理盐水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次静滴时间为1~2 h,每日1~3次,症状减轻后减量;急性循环衰竭时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推注。

1.3 主要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淀粉酶(AMS:正常值<25 IU/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标准值0~40 U)、血肌酐[标准值(45~110)μmol/L]、C反应蛋白(CRP,正常值≤10 mg/L)、B超与CT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比较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淀粉酶(Winslow法)、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与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见表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血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与CRP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3.805 0、42.491 2、20.386 0和13.845 8,P均<0.001);对照组患者组内比较虽然P均<0.001,但t值均小于治疗组。见表1。

2.4 两组治疗效果组间比较

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血淀粉酶(AMS)、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和CRP数值见表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957 8、4.072 0、6.153 0和2.807 5,P均<0.01)。

2.5 治疗副反应与患者死亡情况

治疗组患者使用乌司他丁有3例患者注射部位发红、瘙痒、血管痛与皮疹,给予暂停药和对症处理,患者无病危情况发生,对哺乳妇女避免使用乌司他丁。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15.00%(6/4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胰腺分泌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血胰酶显著增高、腹膜炎和休克等,是危害严重的急腹症,当出现胰腺出血、坏死时,危及患者生命。

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单链多肽糖蛋白,由143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量小(约为6 700),为广谱蛋白胰酶抑制剂,既能抑制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弹力蛋白酶、纤溶酶、缓激肽多种蛋白分解酶,又能有效抑制磷脂酶A2、脂肪分解酶,还能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及释放,用于急性胰腺炎[1,2]和多器官、多系统综合征[3]治疗效果好。

据徐红哲[4]报道,采用乌司他丁(UTI)治疗3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治疗4 d后患者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血淀粉酶(AMS)和肝功能(ALT、血肌酐)实验指标增长放缓,优于对照组。

本资料分析显示,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天数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患者住院天数、腹痛症状缓解见效天数、血淀粉酶降至正常天数、CRP降至正常天数、B超与CT显示水肿改善天数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说明治疗组患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胰腺炎,较对照组单纯用抗生素治疗见效时间要快。

从两组患者的相关检验指标分析显示,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淀粉酶(AMS)、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肌酐与CRP,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这些指标数值反映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即反映患者治疗效果。

总之,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炎治疗,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虽取得一定疗效但不理想,需要后续继续治疗,从而治疗时间长,费用高;而治疗组患者采用抗生素+乌司他丁治疗10 d后,药物作用见效时间及主要观察指标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宏,陈克家.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65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76-77.

[2]王照红.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6):453-453,459.

[3]杨航,甄享凡,李洪义,等. 乌司他丁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2例临床观察[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6):472-474.

[4]徐红哲. 乌司他丁与思他宁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 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22(12):1142-1143.

(收稿日期:2011-12-15)

联合应用抗生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盆腔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中已婚患者28例, 未婚患者17例;已产妇26例, 未产妇19例;患者年龄22~56岁, 平均年龄 (41.4±1.8) 岁;病程1~8年, 平均 (3.2±0.5) 年;孕次1~6次, 平均孕次 (2.1±0.7) 次。治疗组中已婚患者29例, 未婚患者16例;已产妇25例, 未产妇20例;患者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41.2±1.9) 岁;病程1~9年, 平均 (3.3±0.4) 年;孕次1~5次, 平均孕次 (2.0±0.6) 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经临床确诊为盆腔炎; (2) 患者盆腔炎病程在10年以内; (3) 排除合并有其他妇科疾病的患者; (4) 患者自愿接受本研究药物治疗; (5) 患者年龄20~60岁; (6) 患者均自述有性生活经历; (7) 患者用药期间依从性良好, 能够严格执行医嘱; (8)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1) 患者未确诊为盆腔炎; (2) 患者盆腔炎病程在10年以上; (3) 患者合并有其他妇科疾病; (4) 患者不愿接受本研究药物治疗; (5) 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 或在60岁以上; (6) 患者自述没有性生活经历; (7) 患者用药期间依从性不佳, 不能够严格执行医嘱; (8)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替硝唑, 每次200mL, 每天2次;静脉滴注头孢他啶, 每次3.0g, 每天2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氯化钠注射液, 每次200mL, 每天1次, 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方剂, 主要药物组成为:败酱草25g, 红藤20g, 白花蛇舌草、丹参、赤芍各15g, 桃仁、丹皮各12g, 牛膝10g。下腹疼痛严重者加用木香和枳壳, 阴痒带多者加用蛇床子和苦参, 有炎性包块者加用莪术和三棱, 少腹冷痛者加用小茴香和艾叶。上述药物水煎服, 每日服用1剂, 分早晚2次服用, 共治疗14天[3]。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盆腔炎症状彻底消失时间、患者用药治疗总时间、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盆腔炎治疗效果。

1.6 疗效判定标准[4]

痊愈:用药后B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包块及盆腔积液完全消失, 双合诊检查附件区结果显示无明显压痛、增粗、增厚表现, 子宫体及附件无压痛感, 白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患者自觉症状彻底消失;显效:用药后B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包块缩小程度超过2/3, 盆腔积液基本消失, 双合诊检查附件区结果显示存在轻微额压痛感, 稍有增厚表现, 子宫体及附件无压痛感, 白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患者自觉症状表现基本消失;有效:用药后B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包块缩小程度小于2/3, 盆腔积液基本消失, 双合诊检查附件区显示有轻微压痛感, 稍有增厚, 子宫体有一定压痛感, 白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各指标无明显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为91.1%,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1%,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中药方剂中败酱草、红藤、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赤芍、桃仁、丹参活血化瘀;玄胡行气止痛;牛膝引药下行;牡丹皮活血消疲、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可使患者机体免疫力显著提高, 对增生组织的消退具有促进作用, 镇痛效果明显, 可使炎性渗出减少, 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5], 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对临床常见的各种杆菌均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抑菌作用非常明显;赤芍、丹参可产生明显的抗凝血、镇痛、抗肿瘤、抗炎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抗生素类药物与中药方剂联合治疗盆腔炎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结合中药方剂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抗生素类药物与中药方剂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1%,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抗生素类药物与中药方剂联合治疗盆腔炎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腔炎,中药,抗生素

参考文献

[1]杨群, 费小芹.抗生素联合微波及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阴[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1, 36 (16) :628-629.

[2]潘爱珍, 李建军, 易伟民,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3 (17) :157-158.

[3]魏绍斌.盆腔炎反复发作的中医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4) :253-254.

[4]薛风霞, 焦书竹.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疼痛[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14 (16) :284-285.

上一篇:保护气体下一篇:商业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