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2024-08-09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共11篇)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篇1

学生评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 帮助学校领导了解和管理教学业务, 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 由于知识层次、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 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是片面的, 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处理不好, 不仅会伤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也有碍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 要使评教工作能准确而全面地传达有关教学信息, 就必须使学生了解评教的基本原则, 掌握评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结合平时的实践, 笔者认为, 学生在评教中应注意以下十个问题。

一、对评教抱无所谓的态度

学生参与评教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的体现。对教师教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是对教师最大的尊重。广大教师从学生的评价中受到鼓舞或找到不足, 也有利于师生交流, 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所有学生都有权利和义务对教师教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但由于各种原因, 有的学生却对评教抱无所谓的态度。如有的同学从来不参与评教;有的同学评教时从众心理太强, 总是人云亦云, 从不发表个人见解;也有的同学对评教采取极不负责的态度, 要么全选A, 要么全选B;更有的学生拿评教作儿戏, 用转动笔头的方法来决定自己的选项等等。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对广大教师是极不公平的, 最终也有害于学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来说, 评教已完全失去了意义。

二、以关系的亲疏作为评价的依据

测评固然会带有评价者的主观色彩, 但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主观思想对自己评价客观事实的干扰, 更不能以主观臆断去裁剪客观事实。有的同学在评教过程中, 只考虑被评教师和自己的关系怎样, 关系好就笔下留情, 关系不好就将其归入末等。在他们的头脑中, “公理”的观念是十分淡薄的。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参与评教, 势必会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结果很可能造成那些工作认真、敢抓敢管的教师得分偏低, 而那些不负责任又能一味迎合学生的教师得分偏高。长此以往, 不就太有失公允了吗?

三、因害怕报复而不敢讲真话

有的同学担心如果自己在评教过程中完全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或给老师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甚至会招致有关老师的报复。因此, 他们在评教过程中, 总是力求尽说好话, 说尽好话, 对所有老师都一视同仁, 一律评定为“优秀”, 最后一团和气, 谁都不得罪。其实,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广大教师是讲究职业道德的, 他们是希望学生给自己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的。另一方面, 也要求有关领导在向教师反馈评教信息时, 只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 而不是原始数据, 以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诚然, 也有些学生会借评教之机, 对平时曾经批评过自己的老师进行恶意评价。这就要求广大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严格要求, 公正、公平地履行自己评教的权利和义务。对个别有恶意评价行为的学生, 有关部门要进行批评教育, 严重者要给予纪律处分。

四、只重形式而轻内容

有的同学在评教时, 总是抓住教师的一些表面的东西不放, 而对于其内涵性的东西却不曾涉及。如有的同学总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篇幅去评价老师性格是否开朗、讲话是否幽默、声音是否宏亮、上班是否及时、板书是否工整, 却往往忽略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以及教学效果等实质性的东西, 而这些恰恰应成为我们评教的主要内容。

五、仅仅以所教学科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

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固然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有很大关系, 但教师因素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有的学生评教时, 只要某老师所教学科班均分或优秀率较高, 就将该老师各项评为“A”类, 否则, 就打入另类, 降级处理。这就完全割裂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孰不知, 有些老师教学水平一般甚至较差, 但他也可以通过无节制地挤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来使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你能说这样的老师各方面都优秀吗?显然不能。因此, 我们在评教过程中, 应把过程和结果综合起来评价, 而不能仅仅以结果论“英雄”。

六、偏重主科而轻视副科

主科和副科的区别是相对的, 不管是主科还是副科,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有的同学心目中, 主副科的区别却过于泾渭分明。表现在评教上, 他们对主科老师大加赞美,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副科老师, 他们却不屑一顾, 匆匆下一个不负责任的结论了事。以这样的心态应对评教, 对副科老师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七、以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科的科任教师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因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有时候我们也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更好或最好。有些学科知识性较强,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在考试中的地位相对重要, 哪怕老师上课讲得死板一些, 学生也仍可能听得“津津有味”, 评教时甚至还会大赞该老师“很风趣”、“很幽默”。而其他一些学科就不一样了, 内容相对枯燥, 高考根本不考, 学生丝毫不感兴趣。尽管科任老师教学水平很高, 也曾“千方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但学生就是无动于衷, 最后评教时, 学生还可能给你下个“讲课索然无味, 课堂气氛沉闷”的结论。你说这样的老师冤不冤!因此, 我们在评教时, 必须摒弃以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科的“一刀切”的形而上学做法, 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

八、不能只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出发

学生感兴趣的学科, 抑或是学生学得相对较好的学科, 其科任老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在评教中, 这部分老师的得分也相对较高。但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 结果就相反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某科不感兴趣, 势必导致课上不想听, 课下不愿看, 考试成绩也就难以达到“理想化”。尽管这些老师可能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 但学生评教时, 还是很难给他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这难道不会挫伤这些老师的积极性吗?

九、评价名师, 盲目崇拜, 或“鸡蛋里挑骨头”

名师之所以出名, 肯定有其过人之处。但名师也是人, 也有其缺点和不足。因此, 即便是评价名师, 我们也必须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 既不能肯定一切, 也不能否定一切。但学生心理不成熟的一面在评价名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盲目崇拜, 认为名师什么都好。也有的偏偏要挖空心思, 力图在名师身上“挖”出几种缺陷来, 以示自己的“才能”。有的学生实在找不出像样的“证据” (只是学生们没有找到) , 只好给名师们下些“长相一般”、“行动迟缓”、“衣服不得体”等不伦不类的评语。这不仅偏离了评教的基本内涵, 也给人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

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以个人意见取代集体意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对同一教师的评价就会有不同的意见。评教中, 要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切莫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如果是由部分学生代表参与评教的, 评教前, 有关代表要深入学生当中, 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 才能保证学校收集上来的信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否则, 如果把个人意见当成集体意见, 就必然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造成学校和教师决策上的失误。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篇2

1、工作的角度分析自己,你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作为一个应届大学生,我的缺点就是工作和社会经验不足,人脉也有所欠缺,对全职工作也有些陌生,但是我相信我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很好的处理好这些问题。优点就是做事情认真负责、有始有终、执行力较强。

2、你所学的专业与我们公司的要求不相符,你能胜任吗?大学教给我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我在大学也学习过和本次应聘相关工作,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但依然做得非常优秀。我自己的学习能力强,可以很快掌握公司业务。

3、婚育年龄,家庭和事业哪个更重要?

我有能力、有信心调节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况且近几年我想把我的重点放在工作上,至于个人问题我还真是不想考虑。

4、你希望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司?

首先我希望遇到一个知识渊博、开朗幽默、心胸宽广、有想法的上司。但是上司不是我能选择的,所以不管遇见一个生么样的上司,我都会努力和他合作,把工作做好!

5、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我现在应聘的职位就是我五年职业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我相信,严格执行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同时,我也希望在贵公司工作的时间里,能够有实现自己的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职业规划。

6、你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格干这项工作吗?你觉得自己干这项工作是大材小用还是小材大用?"

我相信以我能力和技巧,我能干好这项工,我觉得自己既不是大材小用也不是小材大用,它正好适合我干。

7、你能为我们作些什么贡献呢?

我能在公司分配我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保质、保量、认真、仔细的完成公司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创造较益。

8、这份工作压力很大,你能承受得了吗?

没有压力和竞争就没有进步和能力的提升,压力是个人和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必须的,我能承受。

9、如果经常加班你会愿意的吗?

加班代表公司生意好,你是否愿意跟随公司一起成长,给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挑战和提高。

10、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储存食物的十个常见错误 篇3

1.没有认真封口。封口不当容易造成空气和湿气进入,导致食物腐败。

【纠正】 储存食物时,务必拧紧盖子或将塑料袋内的空气挤出去,然后扎好封口。如果保鲜膜无法封紧器皿口,最好再用一根橡皮筋扎好。

2.不换原包装。肉类、切开的蔬菜和水果等用保鲜膜包装的食物看上去似乎包裹很紧,其实很可能存在肉眼难以发现的漏气孔。

【纠正】 用保鲜膜包装的食物买回家后如果暂时不吃,应去掉原包装,用干净的塑料袋或保鲜膜重新包装好后,再放进冰箱。

3.储存容器过大。食物少而容器过大,容易导致食品表面变硬,并加速其腐败变质。

【纠正】 食物与储存容器应尽可能匹配,所留空隙尽量小。

4.大块食物不拆开储藏。猪、牛、羊等大块食物如果不分开储存,一次吃不了,下次再反复解冻,很容易加速食物变质。

【纠正】 将大份食物分成若干份一次可吃完的量,分别包好储存。

5.不留意冰箱温度。冰箱温度稍微高几度就可能导致某些食物更快变质。

【纠正】 冰箱冷藏室和冷冻室的温度应分别低于4℃和零下18℃。

6.塑料外卖盒循环利用。很多人不舍得扔塑料外卖盒等容器,拿来反复使用。但这些盒子并不结实,一旦有破损就导致食物快速变质。

【纠正】 外卖盒用完就扔掉,盛放食物时用新的容器,确保其没有破损。

7.冰箱门上乱放食物。冰箱门上的温度通常比冰箱内架温度稍高,导致食物更快变质。

【纠正】 鸡蛋、牛奶和新鲜熟食等易变质的食品应放在冰箱内部的架子上或盒子中。

8.把太热的食物放入冰箱。食物太热时不能放入冰箱,否则既对冰箱造成损耗,又容易导致周围食物因为温度升高而滋生细菌。

【纠正】 温热食物最好放凉后再放入冰箱。冷藏大盒温热食物时可以加些冰块,或将其分成若干小份储存。

9.冰箱里的剩饭不贴标签。剩饭剩菜放入冰箱后很容易被遗忘,这类食物即使冷藏也更易变质。

【纠正】 剩饭剩菜放入冰箱时,最好贴上标签,注明日期。一旦过期,马上扔掉。

10.靠嗅觉判断是否过期。很多人不清楚食物的保质期,单凭嗅觉判断食物是否变质。其实没有味的食物也可能已变质。如被李斯特杆菌污染过的食物,色香味都不会有变化。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篇4

长期以来, 农业在我国属于弱势领域, 农业的潜力需要进一步展现。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逐渐开展起来。根据国家工商局统计, 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产品商标累计注册量达144.73万件, 2012年底农产品商标累计注册量达128.15万件, 2011年底是110.83万件, 年增幅达十几万件, 而在2008年农产品商标累计注册量是60万件, 农产品商标注册量在5年的时间内翻了一番还多, 可见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之快。然而相关调研表明, 许多人士对品牌认识仍存在较大误区, 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使品牌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 需要对农产品品牌在设计与建设方面予以进一步探讨, 通过寓品牌之理于丰富的实践, 从科学与艺术方面帮助人们理解农产品品牌的内涵与深意, 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优秀品牌之间认知上的联系, 以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品牌观, 引起对农产品品牌的进一步重视, 创设出更新更好更有价值的品牌, 为农产品市场化起到插翅之功, 以期能够对农业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及农户在品牌构建领域产生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2 有关农产品品牌的常见问题及解析

2.1 农产品到底要不要品牌的问题

在商业时代, 品牌是能够体现价值及创造价值的资源, 国内外许多著名品牌策划案例无不反映品牌的价值。对于蔬菜瓜果、米面油茶及动物肉食这些典型的农产品, 在传统意义上似乎没有产生品牌之需, 因为不需要识别, 也不容易加以识别。然而这是在传统社会下的表面认识。在市场经济状态下, 品牌要解决的不仅是识别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信任的问题。以下几种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第一, 越来越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品将进入商场或超市, 这些产品在期望获得高价的同时, 也应该配上名副其实的好名称;第二, 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积极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 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对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及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等荣誉的农产品均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第三, 现代农业吸引了许多大公司及资本市场的关注, 将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为农产品品牌化积蓄重要力量。另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 农产品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 类似欧美国家许多半成品的农产品将会增多, 因而品牌的作用还会增强。此外人们基于个人消费经历及他人推荐所产生的再次购买将持续推进品牌发展。

因此, 在现代社会可以肯定地认为品牌是必需的。品牌被使用一天, 其价值就可能提升一天, 也就是品牌资产不断积累, 经济性蕴含品牌之中。以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章丘大葱为例, 在2013年其品牌价值达到26亿元。随着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对品牌的需求与重视必将有较大的提升,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品牌走向市场。

2.2 什么样的品牌才算是好的农产品品牌

良好的品牌名称及标志设计是产品成功经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优秀的品牌名称所占比例较少, 现有农产品品牌尽管数量众多, 但优秀者很少, 这种局面需尽快改善, 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农产品营销与推广。品牌不是单纯的符号, 优秀的品牌名称是生产经营者宝贵的无形资产, 既可以区隔竞争品牌, 又可以传递品牌承诺, 提升品牌形象, 在市场经济时代, 好的品牌本身是无声的推销员。良好的品牌是创意与设计的结果, 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可以创造出有竞争力的品牌名称, 优秀的品牌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结果。在现代社会, 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到名称即品牌的魅力与价值, 尤其对一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来说更应该如此。

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艾·里斯等 (2011) 认为在品牌策略中, 最重要的决定就是给产品或服务起一个名字。关于好品牌的标准, 凯文·莱恩·凯勒 (2006) 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提出为了加深对品牌的记忆, 便于人们口头相传, 品牌名称最好简明朴实、易读易记。Allen P.Adamson (2006) 认为品牌命名不只是一件创造性的活动, 最好的名称必须基于有力、清晰、简洁的目标。陈令军等 (2010) 提出好的品牌设计必须立足于识别性、发展传播性及突出价值性等几个方面, 继而提出了相关原则:便于识记、悦耳动听、体现行业属性、联想性好及要有内涵等方面。名称设计离不开行业认知, 必须把握农业及农产品的特点, 以增强针对性。“咯咯哒”是大连韩伟企业集团下属公司的主打鸡蛋品牌, 应该说品牌设计比较成功, 参照以上品牌标准非常吻合。

此外, 不同于工业品, 许多农产品在名称方面都体现了属地特征, 诸如烟台苹果、莱阳梨、五常大米、西湖龙井等。地名虽好, 但地域性限制也很明显,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动企业地位上升, 将超越地域局限, 这样也需要为将来发展预留空间。因而对农产品而言以“地名+产品名 (或企业名称) ”较好, 能够增强识别性。再以章丘大葱这样一个区域农产品品牌为例, 当地人注册了诸如“万新”、“百脉泉”、“女郎山”等商标, 综合打造章丘大葱品牌效应。

2.3 农产品品牌名称是自己设计还是借助他人力量

很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喜欢自己给产品或公司命名, 由于一定程度上运用这样的名称感觉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怎么看都顺眼, 所以有一种情感依赖在里面。但产品是要营销的, 品牌也是要给别人用的, 在市场经济面前只有大众认可的才是好。以自己的东西让别人接受是传统观念的表现, 市场经济必须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在社会大环境面前, 任何一己之力都是有限的。

品牌不是单纯的偶然的事物, 它是许多种知识与学问的集合, 涉及语言、营销、心理、民俗、法律等众多领域。所以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以广泛发动身边的人士、企业内部员工, 乃至运用公开征集的方式获取一个理想的品牌, 类似可口可乐这样的中文名称就是登报征集的产物。广泛利用集体智慧、群众智慧, 能够很大程度上创造品牌的佳境。

2.4 高价购买农产品商标是否值得

正如许多事物市场化一样, 商标这种事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也很早就已市场化了。既有正在使用的一些商标可以转让, 还有很多机构及个人手中拥有许多商标“待嫁闺中”。前者一些商标经过使用, 已有一定知名度;而后者因为把商标当作商品, 所以事实上可能有很高的含金量。应该说在商标领域非常专业的人士为一些商品与服务精心设计了许多好的商标, 在形式美观、内容贴切、内涵丰富等许多方面都做得较好, 现阶段已逐渐有一些人开始注重这种市场上的农产品商标。对此有许多关于商标的专业网站可以看到相关商标转让讯息, 以中华商标超市网为例, 图文设计精当, 项目分类较细, 可谓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2.5 品牌名称是否能代表整个品牌

企业构建品牌需要一揽子综合设计, 对此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凯文·莱恩·凯勒 (2006) 以品牌要素形式加以认识, 认为品牌要素指的是用以标记和区分品牌的有关基本设计, 主要包括品牌名称、URL、标识、图标、形象代表、广告语、广告歌和包装等。可以说每一部分都各有其作用, 企业要搞好品牌建设, 应该尽可能在每一要素层面做好, 发挥整体的力量综合构建品牌。但无疑品牌名称代表性是最强的, 凯文·莱恩·凯勒 (2006) 认为品牌名称在所有品牌要素中是最核心的内容。里克·莱兹伯斯等 (2004) 认为品牌名称构成了品牌商品一个最持久的要素。

2.6 现有品牌名称感觉不满意怎么办

品牌名称不理想势必造成传播效率降低, 被大众接受性差。其改变的方式, 一是重新调整与设计, 对原来的品牌彻底废弃, 这种做法看似简洁, 却使原来的品牌积累毁于一旦, 完全新创一个品牌则要增加许多新的设计与传播成本;另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增加副品牌, 即在原来的主品牌之外增设一个新的品牌, 共同使用, 这种以老带新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 副品牌的作用得以强化, 原来主品牌的影响减少, 同时副品牌还有许多好处, 生动鲜活, 赋予新产品以个性, 让受众能体会到企业的发展进步。尤其农业属于弱质产业, 产品质量不容易稳定, 为此应该给予不同种类的产品以不同的副品牌, 这样一旦哪种产品出现问题对其他类产品不至于造成冲击, 使经营风险降低。

2.7 品牌之间是否需要合作

从企业经营的视角, 现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企业间的合作。然而这种合作还应该落实在品牌上, 品牌是产品特征的集中呈现。品牌合作能带动企业间深入合作与交流。通过品牌联合而形成的“群体效应”, 使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往往易于获得响应, 产生较强的说服与影响力。此外不仅可使农产品能在现有市场上增加销售, 还有助于增加新的消费群体。如果是两个名牌产品的结合, 会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接受意愿, 总体上通过品牌联合的方式, 是创建产品特色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一环。目前工业品之间的品牌联合较多, 农产品的品牌联合也将逐渐走向市场。

2.8 传统文化与农产品品牌是否可以产生联系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 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一笔宝贵财富。易钢 (1998) 指出农业文化在我国不仅是农村、农民的文化, 而且也是城市的文化, 是中国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张磊 (2004) 与邹德秀 (2006) 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传统农业文化应成为前进的动力。王晓为 (2012) 、朱启臻 (2013) 等提出传统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 后现代农业发展将出现农业生态观的原始回归, 将为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创造机遇。

传统农业文化属于一种地域及精神文化, 已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中, 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对产品的消费情形。传统农业文化具有多维价值, 与品牌构建具有内在的联系, 通过挖掘其经济价值, 可以更好地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指出对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及“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传统农业文化在诸多领域的运用是大势所趋, 尤其在农产品品牌构建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经济发展, 凝聚于品牌, 能够增强农产品的社会辐射力, 由此使传统文化自身也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2.9 全球一体化对品牌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的融合, 带动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农产品品牌国际化得以提速。全球化为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机会, 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就国内市场而言, 品牌名称中含有英文部分, 增加“国际范”也是企业经营者需要考虑的。走向国际舞台, 产品质量是关键, 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对食品质量要求标准较高, 要符合东道国相关标准;如同一个人出门要注重穿戴一样, 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也要强化包装设计, 以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同时要注意文化差异, 尊重对方的文化, 不能想当然地只出口产品却不注重品牌相关要素的设计而导致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此外, 正如许多国家在我国进行商标注册一样, 我们也可以在主要出口国进行商标注册, 这样更便于产品进入该国市场。

2.1 0 品牌是否能够迅速见效

品牌被广泛接受是一个过程, 而且这种过程伴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之间必然相互挤压, 品牌有可能传播很慢, 所以尽管媒介众多, 却不易见成效。但是对待品牌的态度不应由此而转变。品牌是长期的培育过程, 如何被消费者及大众所接受是必须予以长期考虑的问题。品牌真正发挥作用依靠的是美誉度, 仅有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需要广告、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交叉并用, 单一的手段难以见效, 其影响力覆盖面有限。如果广告语能达到类似“雀巢咖啡, 味道好极了”、“农夫山泉有点甜”这样精当的效果, 那品牌传播无疑会加快许多。

3 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农产品的品牌化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必然产物。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农业企业及涉农组织而言, 必须强化品牌意识, 努力创建品牌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竞争力。品牌创建是一个过程, 同时品牌是一个要素综合体, 品牌名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品牌名称设计需要考虑易读易记及富有内涵各个方面。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在创建品牌过程中也是需要特殊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过程中, 为农产品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在此提出以下相关对策建议。

(1) 战略导向。品牌不是一时的需求, 必须立足长远, 上升到战略高度, 才能综合配置资源, 为品牌发展助力, 否则仅仅是在农产品经营过程中使用了商标而已。纳入到一定高度, 品牌建设这种重要的工作就容易变成全员全过程的活动。

(2) 与文化结合。品牌本身是一种文化, 更要以文化的视角与思维面对品牌。从文化视角设计品牌是非常好的思路, 立足文化与时代发展可以产生许多有价值的品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丰厚, 是巨大的宝藏, 如果充分挖掘与利用可以达到令人称羡的效果。中国的现当代文化也非常富足, 同样外来文化也需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

(3) 严把质量安全关。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密切相关, 离开质量的品牌建设如同大树没有坚实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 消费者愈益注重安全健康因素, 而且媒体的监督作用在不断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品牌发展的根基。因而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 加强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确保产品质量有保障。通过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培育更多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

(4) 加强协同创新。对于区域品牌如何取得成功, 政府的作用尤其被看重。然而市场经济背景下“小政府大市场”更被人们所期待。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协同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与手段, 对于区域农产品来说, 协同创新是提升品牌建设质量与效率的内在要求。受到群众路线思想的启发, 政府在区域农产品品牌协同创新过程中应该注重问计于民, 在“一切为了群众”的同时强调“一切依靠群众”, 做好“从群众中来”, 才能更好地“到群众中去”, 增强服务的效能。从根本上讲, 区域农产品品牌协同创新是大势所趋,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美]凯文·莱恩·凯勒著.李乃和等译.战略品牌管理 (第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荷]里克·莱兹伯斯, 巴斯·齐斯特, 格特·库茨特拉著.李家强译.品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Allen P.Adamson.Brandsimple:How the best rands keep it simple and succeed[M].Palgrave Macmillan, 2006.

[4]艾·里斯, 劳拉·里斯.品牌22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

[5]陈令军, 王礼力.农产品品牌设计:观念导向与实施策略[J], 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0 (09) .

[6]国家工商局.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EB/OL].[2014-10-06]http://www.saic.gov.cn/zwgk/ndbg/.

[7]章丘大葱:大葱中的王者品牌价值达26亿元[EB/OL].[2014-10-06].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13/11/18/012100248.shtml.

[8]邹德秀.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农村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

[9]张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1) .

[10]易钢.农业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8 (11) .

[11]王晓为.我国农业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被动红外安装的十个问题 篇5

发布日期:[2007-9-25] 共阅[42]次

Q:一般来说,在选用安装入侵探测器时有一个规律,即“室内用被动,室外用主动”,请问这是否是普遍的选配原则?

A:所谓被动和主动是由探测器的探测手段来区分的。被动红外探测器是指以热释电感应元件(PIR元件)为主要探测手段的探测器,由探测范围内温度变化来触发报警,通常感应的是一个立体的区域,而室内一般环境温度恒定,当有入侵人员时探测器会感知人体温度与背景温度的差异而报警,而室外由于环境温度不稳定,如果使用普通的被动探测器会引起很大的误报率。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范围为左右120度,上下为75度,它的探测范围就要比主动红外探测器广的多,一般安装在室内的房间或大厅。

而主动红外探测器一般是指光电对射探测器,这类探测器总是由一个光电发射端和一个受光端组成,发射端发出人肉眼不可见的红外光束,而受光端接受该红外光束的能量,它总是成对使用:一个发射,一个接收。当有人横跨过监控防护区时,遮断不可见的红外线光束而引发警报,环境温度对其影响不大。刚才讲到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范围是一个立体的空间,相对来说,主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可以形容为一个面,它主要是安装在窗户、围墙和重要的出入口,它的探测范围只是投光器与受光器之间,当有人或物体丛它的中间通过的时候,才会引发报警。在室内由于探测效率、范围和成本的问题,很少用主动红外探测器。

Q:主动红外探测器用于周界防范时还会存在死角,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A:由于主动红外探测器本身问题或探测区域的地理环境问题,会存在一些无法完全用对射式探测器封住的小区域或小死角,这给安防系统带来一定的隐患,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犹如木桶效应,整个安防的等级是由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因此,为了解决这些薄弱环节,选用一些室外用的小幕帘探测器来封杀死角是十分必要的。

Q:由于被动红外探测器是属于一种微弱信号检测设备,所以安装时的一些细节问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探测器的探测效果,那么它在安装时对角度、高度有什么要求?有哪些不适宜安装的地方?

A:很大程度上探测器的灵敏度、探测范围和安装高度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最佳安装高度为2.1米至2.5米,如果是防宠物型的探测器,那么它对安装高度的要求会更高。如果装的太高,下视盲区会大,如果太低又可能对于远处位置探测不到,所以实际应用中也是需要步测。比如说同属于被动红外原理的幕帘探测器,如果需要安装在窗户上,这时的安装高度就是离窗台上25CM,如果太高,人就可以从探测下面钻过去,如果距离太低就有可能从上面跨过去。

被动红外的原理是监测温差,当外界温度在37度左右时基本失灵,所以不要安装在靠近热源的地方。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开通气孔、空调、暖气片等能够改变环境温度的流动性区域,也要注意中间的遮蔽物(哪怕是透明的例如玻璃)的遮挡。还有要避免电扇、晒挂的衣物、窗帘等容易移动的物体。动物活动频繁的地方也应该避免,如果实际需要又难以避免的话,那么特别注意要选用防宠物型的探测器。

Q:主动红外探测器在安装时有什么规定?

A:主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根据人体的具体情况有一些常识性的安装规范,比如假定人入侵时,不管是横着过还是侧着过,入侵距离都会大于20cm,因此安装高度一般应该最低不得超过20cm;遇到圆弧型墙角时,切线安装到圆弧的距离不得大于20cm;安装于栅栏时,栅栏边缘与探测器的中心距离不得大于20cm等等。另外,主动红外探测器都要求安装支架稳定牢固,不应该有摇晃现象,稍微偏离就可能导致探测器失效,同时探测范围内不应该有遮挡的树枝、杂草等,以免引起太多的误报。还有就是要考虑它的探测的直线化,对于某些复杂、形状多变的区域难以成型。

Q:主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决定了它的探测区域,而一般的厂家标称的距离和实际工作距离都不符合,那么如何确定最佳安装距离?

A:由于红外技术本身的缺陷性,主动红外探测器用于周界防范时其实测距离与标称距离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是合理的,但是误差如果太大就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了。厂家所标的是在最好的天气条件下的工作距离,但是实际上很难达到那样的条件,就算是达到了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在稳定的环境下,探测器的探测距离还可以达到厂家的标称距离,甚至有时检测距离都会比标称距离要高很多。但在实际情况下,室外环境是一个不稳定的环境,尤其雨天和雾天会使红外光的能量损失很大,此时往往会达不到标称距离。所以在实际中,往往按照厂家标称距离的50%至70%来安装,所以,选择对射产品来防盗时,实测是最关键的。

Q:目前常用的探测器均是有线连接的,它安装在室内的话,而室内本身有许多如电视、音响、照明等线路,怎样才可以使这些线路不影响探测器的正常工作?另外,探测器连接到主机的线路有一定距离,怎么样可以保护这些线路使其不被剪断?

A:普通探测器一般采用四线制,其中两线为电源(一般为DC12V),另两线为信号(一般为NO/NC开关量信号)。按照工程规范强电和弱电应该分管走线,而探测器的信号线为开关量信号本身就不容易受环境干扰影响,因此电视、音响及照明等线路不会有影响。还有在安装时不要同强电和能产生强磁场的电器安在一起,线路也不能和强电线路走在一起。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有线报警的探测器连接到主机的线路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探测器线路的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探测器一般都有防剪功能。而对于连接线路的保护一方面根据工程的等级,可以采用穿钢管、PVC管、桥架或暗埋等方式来保护;另一方面,防止线路被剪的简单易行的方式就是接入线末电阻,每一个正规厂家的主机都有此功能的。另外,合格的报警主机的防区检测电路都会对线路的剪断做出反应,一旦线路被剪,主机就会认为这个探测器处于不正常的工作状态。

但根据目前安防的发展现状,仅仅具有防剪功能是不够的。因为随着安防行业的开放性经营,内盗或技术型犯罪逐年增加,所以只有具备了自保功能的探测器才能更好保护别人。

Q:主动红外的工作器件主要是发射和接收端的镜片,它们在调整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A:这两个镜片如果调整不准的话,直接结果就是偏离中心区域,导致接收不良。

主动红外探测器的调整一般应以受光端的电压输出值为准,通过对镜片的偏转角度和垂直角度的微调,观察受光端的输出电压,电压越高,表示探测器对的越准确,误报率就越低。一般对射探测器都会有一个最低的输出电压指标。现在的对射在安装调试的时候都比较简单,只要按照厂家提供的安装方法正确安装的话,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问题的。

Q:灵敏度是影响探测器的误报率或漏报率的最直接因素,怎样调校灵敏度而使误报率和漏报率达到理想的效果?

A:在常规探测技术中,灵敏度在误报和漏报之间是一个矛盾体,为降低误报而调低灵敏度,必将带来漏报上升的问题;相反,为降低漏报而调高灵敏度,又会带来误报上升的问题。实际应用中是很难准确掌握这个“度”的。

灵敏度的具体设定需根据实际环境来决定。一般来讲,如果应用环境比较恶劣,比如经常有鸟类或者叶片漂浮物等阻挡光束,那就应该设定在低灵敏档。主动红外探测器要选择合适的响应时间:太短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干扰,如小鸟飞过,小动物穿过等;太长会发生漏报。通常以10米/秒的速度来确定最短遮光时间。有时由于季节变换,冬季和夏季要对灵敏度分别调整。

Q:目前有双光束的和四光束的红外探测器,是不是光束越多探测效果越好?

A:四光束探测器意味着更多的稳定性和更低的误报率,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一般在长距离的环境下(标称距离超过100米)使用较多。不是光束越多探测效果越好,要看用到什么地方,如果的地方比较小,我们就要用少光束,这样就能减少它的漏报率,用的地方比较大的,就要用多光束的,这样的话就能减少它的误报率。

多光束探测器的主要用途是防误报,因为其原理是需要遮住全部的光束才报警,从这一点来讲,只要是双光束以上,探测的又是人体这个范围的物体,就和光束的多少没有关系了,只和光束的覆盖区域有关系。当然了,目前有些产品被看作是红外栅栏来应用,这是出于把多射束探测器组合应用的考虑。

Q:双鉴探测器利用了红外和微波的双重技术,使其误报率下降,准确度提高,但是由于微波技术本身可以穿透墙壁等障碍物(以及其对金属的屏蔽),这样一来,双鉴探测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会否受到很大的影响?

A: 双鉴探测器的微波探测范围一般都会比被动红外的探测范围广,一般厂家的双鉴探测器都设有微波范围调节旋钮,在调试过程中,以步行测试的方法,观察探测器的指示灯,通过微波范围调节旋钮以及安装支架的角度使微波范围尽量在室内并接近被动红外的探测范围。微波灵敏度一定不能过大,因为微波只有穿透性,在调试的时候要注意。

合同审计容易忽视的十个重要问题 篇6

一、不注意审查合同签订的可行性

对重大经济合同事项,企业一般会在决策前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可行性调查研究所采选的数据和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内外环境分析是否深入、透彻,结论是否客观、可靠,建议是否恰当、合理等,都将影响企业决策。可以说,可行性调查研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合同目的能否顺利实现。但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认为可行性调查研究只是例行程序,无须审查,从而导致审计深度不足、质量不高,难以提出有份量的审计建议。因此,审计时必须重视对可行性调研报告相关数据的复核,并对其结论和建议进行分析。

二、不注意审查合同主体资质

合同主体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关系到合同的合法性、合同权利实现的保障性,以及合同义务能否按约定履行。特别是那些技术要求高、安全责任大的经济合同,对主体资质的规定更显得重要。但在合同审计中,对合同主体相应资质的审查经常被忽视。比如:承揽建筑工程不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承揽消防设备维护没有相应的維修资质时,如果审计人员不注意审查,放过了本来就不合法、不合规的合同,其结果必然导致审计失败,影响到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不注意审查行业准入限制

国家规定对一些特殊行业实行准入限制,目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比如:金融业、爆炸品生产、特殊设备维修等,都必须取得相应的行政审批后才能经营。但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因不清楚这些规定或者明知故犯等,未经相应审批而介入限制性领域,非法经营,导致无效合同的出现。这些合同大多表现为劳务合同或租赁经营合同,因这类合同给签约双方或社会公众造成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合同审计中,如果不了解或者不重视行业准入限制,自然就无法揭示出所隐含的重大风险。

四、不注意审查合同审批程序

一般来讲,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在合同管理方面都制定有事前审批程序制度,包括“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授权审批、资金审查会签、报上级备案等。这些程序制度在预防腐败和权力滥用,防止不当决策和错误决策,形成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合同审计中,一些审计人员对这些程序制度不关心,审查时走过场,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不去调阅有关会议纪要、授权委托书和备案登记纪录等,导致审计失误,不能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五、不注意审查合同数量的完整性

有的企业由于合同基础管理较差,或者故意隐瞒等,出现合同台账不完整、合同文本不归档等情况。这时,如果不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很难得到完整的合同数量信息,发生漏审事件。因此,审计过程中,必须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取得完整的合同档案资料,降低审计风险。比如:通过向员工询问的方式了解哪些事项可能与合同相关;通过合同收支与相应的债权债务对比分析,来判断哪些经济业务可能签有合同;通过不同年份合同档案的对比分析,来估计哪些合同没有被延续或替代等,从而发现未登记归档的合同。

六、不注意审查合同内容的真实性

对于人事管理不善、内部控制不健全、业务流程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充分的企业,容易滋生合同舞弊,主要表现为阴阳合同或虚假合同等。比如:篡改合同部分条款,以隐瞒收入,或虚构费用等,给企业造成损失。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一般不会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合同文本产生怀疑,很少核实其真实性,造成审计失败。因此,当发现企业存在管理缺陷时,必须高度重视合同的真实性,并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比如:向企业员工调查合同工作量,向签约方函证合同内容及债权债务,审查合同资金流转情况等。

七、不注意审查税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诸如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等事项日益频繁,而这些都是通过合同达成的。受知识面和观念的局限,许多人对税务制度知之甚少,或者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反映到合同上则形成税务风险。比如:在不进行工商和税务登记主体变更的前提下,约定由未进行相应登记的承包方或承租方负责纳税,而据相关法规,这种约定没有法律效力,一旦发生税务问题,发包方仍应作为法定的纳税义务人承担纳税义务。因此,审计人员要运用相关知识,明辨合同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八、不注意审查违约条款

缔约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往往把事情都向好的一面看,乐观地认为合同目的能顺利实现,阻力和风险考虑不足,因而对违约问题不重视。主要表现,一是合同中不商定违约条款;二是违约事项界定不清晰;三是违约责任的意思表达不明确,不具有可操作性。上述情况,同样容易被审计人员所忽视,合同审计过程中,不注意审查违约条款的完备性、适当性和可行性,导致审计意见不全面、不恰当,就起不到防范违约风险的作用,发生违约纠纷时或损失时,已于事无补。

九、不注意审查担保条款的合法性

缔约一方就对方履约能力有疑问时,往往要求提供相应担保,担保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第三方承诺在一定条件下承担相应的债务。但实践中,经常出现就技术能力提供担保的情况,导致合同担保条款无效。比如:承揽铁路机车车辆维修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并经铁道部强制认证和许可后方能执业,但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在向有资质的第三方寻求技术能力担保后,就能顺利签下维修合同。显然,这种担保是违法的。审计中,如果只注重有无担保条款,而不审查担保的合法性,就很难揭示履约风险。

十、不注意审查合同资金流转情况

合同的履行一般会发生相应的债权债务,并反映为企业资金流转,资金流转为合同是否按约定履行提供了佐证。审计中,容易忽视的资金流转问题有:合同文本中签约单位与收付款单位不符;付款方不按约定将合同款项以指令方式支付到指定账户;付款时间与约定不符,提前付款或久拖不付;不按约定及时足额收取抵押金或提留质保金等。上述现象,往往预示着可能存在挂靠资质、转移资金、收取回扣、虚构债务等问题,审计人员稍不留意就会留下审计空白,因此,必须实施足够的审计程序逐一排除或验证各种可能性。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篇7

一、“城镇化”和“城市化”是不同的概念还是同一个概念

一直以来, 我国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使用上比较混乱, 这主要缘于对“城市”和“城镇”的不同理解。“城市”和“城镇”两个概念各有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城市只含市不含镇, 广义的城市含市和建制镇;狭义的城镇含市和建制镇, 广义的城镇含市、建制镇和集镇。结合我国国情, 对“城市”应做广义理解, 因为《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城市, 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对“城镇”一般做狭义理解, 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相一致。

早在1982年, 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明确指出, 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 并建议以“城市化”代替“城镇化”, 以避免误解。2000年10月11日, 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 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为统一提法, 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相一致, 教科书及一般文献资料在表述上使用了“城镇化”。这两种表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并存下去。“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 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 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二、新型城镇化是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现有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未来城镇化发展潜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差异很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新型城镇化不能在规模结构上过于偏重发展大城市或小城镇, 只能因地制宜, 分类引导, 形态多元,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 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科学布局, 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具体来说, 就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的实际条件为出发点, 并考虑整个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现有大城市的功能, 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中等城市, 有步骤地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 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协调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并不排斥大中城市的作用。以现有的大中城市为载体吸纳农村人口的异地城市化和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两条相互补充的有效路径, 它们各具特色。究竟以什么为重点, 这需要从实际出发, 绝不能盲目决策。

三、新型城镇化是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还是促进城乡共存共荣

长期以来, 传统城镇化割裂了城乡生产要素, 城镇与农村有着极为严格的界限,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和供给模式, 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难以逾越。传统城镇化是以城市掠夺农村或者说是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实现的, 突出表现为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土地市场价格差, 农村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结果是成就了城市的崛起和发展, 导致的却是农村长期的停滞和落后。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体现城乡一盘棋的思想,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 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形成坚强后盾, 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从而全面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绝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 而应该是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 共存共荣, 既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 又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新型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还是人口城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城镇空间扩大了二三倍, 2013年, 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3.73%。但是, 空间城镇化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人口城镇化, 城镇面积的扩展快于城市人口的增加。中国有2.69亿农民工, 户籍问题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挡在了享受城镇化成果之外, 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 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

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 要盖楼建房, 但是, 新型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土地城镇化。据统计, 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 国内城镇建设用地扩张64.45%, 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9%, 城镇用地规模扩展过快,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其意当然在于纠偏此类失衡, 引导理性归位。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实现人口城镇化, 更要实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有数据显示, 全国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为2.36亿人。今天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换句话说, “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 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 更要有“深度”。真正的城镇化, 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 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 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城镇化。

五、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单项推进还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一方面, 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 需要城镇工业和服务业的极大发展, 而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提升, 需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为基础, 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 也需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离不开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 改善数量仍然庞大的农村人口的生活, 需要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更大进展, 而农业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工业和城镇的反哺、辐射和带动,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物质、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可见, 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是同一历史过程, 三者相辅相成, 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过程, 不仅是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适应、相互推动的过程, 而且是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过程。

六、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阻力还是动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中国或许已经步入城镇化的后期, 后城镇化是否会蜕变为经济增长的阻力需要警惕。从拉美和南亚这些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来看, 它们在城镇化率提升的同时, 经济却停滞不前, 如巴西的城市化率已经高达80%, 但经济却陷入长期徘徊的困境中。中国进入后城镇化阶段后, 如果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 不仅经济增速会放缓, 还有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不可否认, 这种观点和认识有一定警惕作用, 但更多是由于强调中等收入陷阱的危害而忽视了城镇化本身的作用。相反, 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恰好是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和我国30多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证明,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 新型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载体。数据显示, 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是一个农村居民的3.3倍。这意味着全国城镇化比例每提高1%, 全国消费品的销售总额就会增加1.4%左右。以2011年为例,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750元, 农村居民为5633元, 城镇居民高出农村居民13117元, 城镇人口增加1%, 即增加1347万人, 则可净增加消费额1767亿元。这无疑有利于改善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经济结构失衡格局。另一方面, 城镇化还是拉动投资的持久动力。城镇化在刺激内需的同时, 随着人口的流入, 城市本身也必须对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住房建设加大投资, 同时充实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据相关研究预测, 未来20年, 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 按此计算, 到2025年, 我国城镇化将达到65%左右。再加上以前“漂”在城市中的1.6亿非城市户籍农民工, 未来10年中国有近4亿农村居民需要市民化。如果每个农民的市民化成本平均以10万元计, 那就至少需要40万亿元, 这差不多相当于我国2010年的GDP。可以肯定的是, 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七、新型城镇化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由于“化地”不“化人”, 我国之前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伪城镇化”或“半城镇化”, 而其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其特点是通过规划和设计人为地促进城市的扩张, 将城镇化当做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GDP的工具, 大规模征地拆迁扩城造城。从城市设立、土地获得到建设规划、福利标准, 全靠行政审批。过去, 由于对“城市病”的恐惧, 使政府采取限制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的政策, 导致城镇化进程滞后。而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城镇化的重视, 又使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 普遍存在贪大求快倾向, 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和规模, 而对社会和环境问题重视不够, 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较差。同时, 这种模式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太大, 缺乏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机制, 容易造成城镇化道路的偏差。

新型城镇化就是既要发挥市场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决定性作用, 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健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发展新机制。一是要完善市场机制, 主要以市场的力量来引导要素流动和生产活动的集中。疏通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互动渠道, 强化市场功能, 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 为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更好发挥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致力于通过制度建设, 运用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 强化政府规划和调控职能, 构建以市场为主导推进城镇化的新机制, 消除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

八、新型城镇化是单纯追求速度还是速度与质量并重

如前文所述, 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城镇化的重视, 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 普遍存在贪大求快倾向, 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和规模, 而对社会和环境问题重视不够, 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较差。

2011年,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城镇化发展方向要由单纯追求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 城镇化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 意味着不仅要保持一定速度, 更要注重质量, 要在保证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 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从当前的情况看, 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逐步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目前, 有1.6亿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镇, 但并没有解决市民化问题, 半城镇化是造成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要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推进, 存量优先, 带动增量的原则, 坚持两手抓, 一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一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二是要以人为本, 妥善解决“城市病”问题。要提供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优先解决城镇人口的就业、安居、教育、医疗、交通等问题, 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三是要转变城镇发展模式, 提升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城乡不同类别的空间管制, 大力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要围绕提升城镇发展软实力, 加快城镇服务功能建设;要加强城镇综合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镇管理体制, 提高城镇管理服务水平。四是要建立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 确保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的全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划, 科学制定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将城镇化质量纳入政绩考核、重大事项督察范围, 有效发挥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九、新型城镇化是抬高城镇化的门槛还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传统城镇化使得城市与农村有着极为严格的界限,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和供给模式, 城镇化门槛很高, 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难以逾越。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降低农民进城务工和落户的条件和成本,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 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 兼顾异地就业城镇人口,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综合承载能力, 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和城镇社会保险参加年限为基准, 各类城市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农民工落户标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按照自愿、分类、有序原则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 积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此外, 还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这也等同于降低了城镇化的门槛。

十、新型城镇化是建设排斥性城市还是包容性城市

所谓城市包容性, 是指外来人口在当地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 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 融入当地生活圈子, 安居立业, 获得深层次满足感。城市的包容性某种程度上就是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包容程度。包容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制度的安排和保障。

毫无疑问, 新型城镇化绝不是建设排斥外来人口的封闭的孤立发展的城市, 而是要建设包容性城市, 要强调城市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 要实现不同收入群体、文化群体、民族宗教群体相互和谐。在我国正在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 城镇化加速发展, 农民工不能正常市民化的特殊发展阶段, 建设包容性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借鉴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如果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则会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贫困群体和贫民窟, 在城市内部形成明显的二元结构, 加深社会矛盾并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通过全国性、普惠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工作, 则是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成功转型国家的普遍经验, 这也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 要增强城市的包容性, 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加快社会融合,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一是要尊重城乡居民在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 民生优先, 及时化解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如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城镇居民拆迁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等, 保障城乡居民的各项权益。二是要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促进城市社会群体的融合发展, 解决“城市社会二元结构”的问题。对城市外来常住人口实行市民化管理, 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就业、居住、医疗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积极探索建立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 新老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均等化。三是要逐步消除不利于城市包容性发展的一切排斥性制度体系, 促进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的城市接纳与融合。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必须首先厘清认识上的模糊问题。本文主要从发展模式、城乡共存共荣、速度与质量并重、“四化”同步、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等十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市场主导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3]王克忠, 周泽红等.论新型城镇化道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 (5) .

[5]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 2012, (11) .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篇8

下倾盆大雨的时候,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刷无论怎样刷,视线都会受到影响,视野也会变得很小。要应付这样的情况在平时应该把汽车前挡风玻璃擦干净。如果汽车行驶的路面比较湿,必须用清洗液清洗玻璃上被溅起的泥水。

二、后视镜后窗保持清洁

后视镜和后窗如沾上水珠,会产生距离感觉迟钝,眼睛容易疲劳,在出发之前,须把两边的后视镜和后窗擦干净。

三、检查雨刷系统

视线不好导致的刮擦是雨天常见的车险事故。雨中行车保持良好视线离不开雨刷。大雨滂沱时,出现在驾驶员眼前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如果雨刷的扫水能力严重下降,就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所以在雨天应特别检查雨刷系统,看看雨刷片的橡胶是否老化,雨刷片的刃口是否变形,玻璃清洗液是否充足,喷水嘴喷水是否正常,还要将夹在雨刷片间的杂物去除。

四、天窗排水槽要清堵

长时间不使用或者环境中空气较脏都会导致天窗内部积聚很多污物。例如灰尘、树叶等。这些杂物会被雨水冲进天窗排水槽中堵塞天窗排水管,而当排水管堵塞之后,排水槽中的积水超过排水槽的高度之后就会进入车辆的内部,造成车辆内饰的损坏。天窗排水管一般位于天窗的四个角,连接着天窗排水槽以及位于门边或者前后翼子板附近的排水孔。

五、检查车辆密封性

雨天还容易出现车内进水导致线路短路。车门边框等位置都有橡胶材质的密封条,一方面是保证车辆的隔音性,另一方面也是保证整车的密封性。老旧车辆尤其需要注意车辆密封性,需要检查并清洁车门、底部排水孔以及底盘上的橡胶密封圈,如果排水孔堵塞或橡胶密封圈密封不好,在雨天行驶或经过积水路面时容易导致车厢进水,严重时会造成车厢电源线短路、车辆控制器损坏等。

六、检查胎压

雨天行车会对轮胎提出更高要求。雨季胎纹的深度不可少于2至3毫米,最好能保证在4毫米以上。因为胎纹深度过低,容易在胎面和水面间形成水膜,造成汽车跑偏、甩尾和制动距离加长等情况。测量胎纹深度最好使用专用测量尺,如果没有,可以用硬币或小木棍代替。另外,过低的胎压也会加剧打滑程度。胎压过低虽然增加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增加了附着力,但相对于轮胎与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强减小,这个附着力是非常有限的。汽车在雨中刹车,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压强把轮胎与路面间的雨水排开,让汽车停稳,因此在雨天保持较高的胎压才比较安全。

七、检查灯光

雨天行车前,要检查车辆灯光是否齐全,尤其是前后雾灯。雾灯在能见度低的天气下给车辆前后提供了良好的照明,在雨天需频繁使用,不能出现丝毫问题。

八、检查刹车

刹车部分也要重点检查,看是否有漏油液的情况,制动是否正常,刹车盘和制动片的磨损程度是否在安全范围内。

九、保持安全行车距离

由于雨天视野模糊的关系,车主更要在驾驶过程中确保比平时更宽的安全距离。雨中行车,要随时注意前车的行驶速度和方向,绝不可因前车速度慢而加速超车。在高速公路上,由于各车道的车速相对较高,司机的视角变窄,加上路面湿滑,强行越线超车时,稍动方向就很容易造成车轮打滑,引发车辆侧翻等意外事故。

十、避免车辆经过积水较深的路面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篇9

由于各运动项目专项技术动作不同,所以各运动项目起关键作用的肌群和肌肉收缩发力的特点也不同。例如:跨栏和跳跃项目的运动员需要工作肌群具有强大的退让与超等长收缩能力,投掷项目则需要工作肌群在克服一定器械重量阻力时表现出爆发性克制收缩能力,而长跑运动员则需要具备能够持续时间较长、多次重复收缩的肌肉力量耐力。这些是决定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以及训练要求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清楚地认识各个项目肌肉工作的特点与肌肉力量的性质,才有可能选择与设计科学有效的专项力量练习手段,从而减少力量训练的盲目性,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一)对专项力量理论的再认识

在选择和设计专项力量练习时,传统的专项力量练习要求在动作方式、力量性质、肌肉工作特点等方面与专项动作保持一致,即应在运动生物力学和时间一空间特征方面与专项动作保持一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传统的专项力量训练重视局部动作,忽视整体动作;重视外在动作形式,忽视中枢神经支配(运动心理定向);重视单个关节动作(如投掷项目投掷臂的动作,跳跃项目起跳腿的动作,跑的项目后蹬动作)的力学效果,忽视人体整体运动系统协调配合的综合力学效果。例如,跑跳类项目力量训练重视下肢动作训练,忽视上肢动作训练;投掷类项目力量训练重视上肢动作训练,忽视下肢动作训练。传统的专项力量训练注重关节肌群的主动肌力量训练,忽视拮抗肌、辅助肌群的全面力量训练;重视伸肌训练,忽视屈肌训练;重视前群肌肉训练,忽视后群肌肉训练;重视四肢训练,忽视躯干训练等。

所以,传统的专项力量训练参与训练的肌肉群不全面,范围较窄,深度较浅。传统的专项力量训练很少强调和重视人体整体用力的力学效果一上肢与下肢、左侧与右侧、支撑与摆动、前群肌与后群肌、大肌群与小肌群等的协同有序工作,很少强调和重视专项运动中人体整体专项运动链的力学效果。

因此,应重新认识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与手段,应重新认识专项力量训练内容与手段的分类。专项力量训练不应仅重视某一部位、某一局部动作单一的力量训练,应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训练,它应该包括环节力量训练、局部力量训练和整体力量训练,以及专项运动人体整体运动链的铸造。因此,跑跳类项目除了下肢力量训练外,应高度重视上肢和躯干力量训练及其相互间的整体协同配合;投掷类项目除了上肢力量训练外,应高度重视下肢和躯干力量训练及其相互间的整体协同配合。显而易见,田径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应包括:环节力量训练、局部力量训练、整体力量训练,以及专项运动人体整体运动链的力学一生理学训练(肌肉力量与神经支配)。

应该认识到,田径运动是挑战极限的运动,应高度重视神经支配对动作效果和肌肉用力的影响。专注的神经支配和忘我的应激效应是人体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前提和保证。田径运动的专项力量训练应高度重视专项运动中人体各运动环节协同用力的综合效果,应高度重视专项运动中人体整体专项运动链的力学一生理学效果,挑战极限攀登高峰。

(二)专项力量训练的新手段——功能环节力量训练法

功能环节是指专项运动的关键技术环节动作及其运动链,例如跳高项目的起跳和躯干动作,跑的前摆扒地动作和摆臂动作,投掷项目的躯干与投掷臂动作等。功能环节力量训练法是根据孙海平教练员的训练手段总结升华提出来的。刘翔的成功提示我们,孙海平教练员大量采用的功能环节髋关节的阻力一助力(肌肉力量一肌肉速度)肌肉力量训练法是专项力量训练的新手段。这一训练方法与手段彻底摆脱了传统的杠铃与负重力量练习,且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刘翔伤后复出首次在上海13秒15的比赛成绩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新的力量练习方法的有效性。然而,这一新的行之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广泛宣传,没有被大张旗鼓地纳入专项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去。

功能环节力量训练法主要包括:

1. 环节肌群的肌肉力量训练法(阻力负荷训练法),例如专门做伸髋的肌肉力量训练。

2. 环节肌群的肌肉速度训练法(助力负荷训练法),例如专门做伸髋的肌肉速度训练。

3. 环节肌群的阻力一助力训练法(肌肉力量一肌肉速度训练法),例如将髋关节的肌肉力量训练与肌肉速度训练二者紧密结合衔接进行。

4. 环节肌群的阻力—助力练习方法中的阻力(肌肉力量)和助力(肌肉速度)练习负荷由胶带或同伴对抗帮助形成。应该注意到,该类练习脊柱不承受负荷,对运动支撑系统刺激小不易受伤,能量消耗少易恢复,更重要的是该类练习可将专项力量训练与防伤训练融为一体,应成为青少年力量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另外,该练习方法很重要的一点是,练习过程有助于强化中枢神经对功能环节工作肌群的支配与控制能力,这是传统力量训练中忽视和不注意的问题。

功能环节力量训练方法应在训练实践中认真学习研究,大力宣传和应用推广。功能环节肌群的肌肉力量训练法(阻力负荷训练法)和肌肉速度训练法(助力负荷训练法)很清楚不用举例说明。这里仅举例说明功能环节肌群的阻力—助力(肌肉力量—肌肉速度)力量训练法。例如:

1.跑类动作摆腿练习:

摆动腿的后摆阶段阻力负荷,前摆阶段助力负荷。

2.原地高抬腿跑练习:

抬腿屈髋阶段阻力负荷,放脚伸髋阶段助力负荷。

3.原地纵跳练习:

向上跳起是阻力负荷阶段,向下落地是助力负荷阶段。

4.躯干力量练习:

伸躯干阶段阻力负荷,屈躯干阶段助力负荷。

(三)要重视人体整体专项运动链力量的产生、传递与发挥的研究

在田径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中,应高度重视人体整体专项运动链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深刻认识其影响因素及相互间的关系,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法与练习手段,努力提高专项力量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影响人体整体专项运动链力量产生、传递和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肌肉收缩的硬件条件:

具备符合专项肌肉工作要求的肌肉力量、肌肉速度和肌肉耐力。

2. 肌肉的发力顺序与工作衔接:

肌肉正确的发力顺序与相应工作肌群间紧密无间的衔接是影响人体整体专项运动链力量产生、传递和发挥的直接因素。肌肉力量的产生应遵循大肌肉群→中肌肉群→小肌肉群的工作顺序,与此同时,肌肉收缩产生的环节运动速度则由慢→快→最快(专项速度的创造与形成)。

3. 力量练习的动作方式与专项技术训练的融合度:

力量练习的动作方式主要指动作路线、动作幅度、动作速度与肌肉工作特点。力量练习的动作方式应与专项技术训练高度融合,做到素质训练技术化,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结合。力量练习与专项技术训练应合二为一,自然融合,坚决杜绝素质训练与技术训练“两张皮”的现象。

4. 高度专注的中枢神经支配和正确的运动心理定向:

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肌肉收缩的生物力学效果首先取决于神经支配,取决于传入肌肉的神经冲动的强度与频率。高度专注的中枢意志支配可产生强大的神经冲动,从而可创造极限力量与极限效果。所以,有经验的教练员从来都要求运动员比赛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绝不允许有丝毫的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运动心理定向是影响人体整体专项运动链力学效应的导向因素。正确的运动心理定向有助于强化和提高专项运动链的力学效应,错误的运动心理定向影响和降低专项运动链的力学效应。比赛过程中教练员简洁明确的语言提示和运动指导是形成正确比赛心理定向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动态爆发力的肌肉工作因素

作为教练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影响动态爆发力的肌肉工作因素,这是爆发力训练的基础性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应该深刻理解,跑的蹬伸与跳的起跳效果以及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取决于三个肌肉工作因素:

1. 着地缓冲阶段相应工作肌群退让收缩的速度和在退让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最大肌力。

2. 蹬伸离地阶段相应工作肌群克制工作中所产生的瞬时爆发功率。

3. 着地缓冲阶段与蹬伸离地阶段工作肌群“退让”与“克制”工作的衔接性,即工作肌群“拉长一缩短”周期中离心—向心快速收缩的有效性。应该理解第三个因素是随前两个因素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的。

训练实践中快速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练习(反应力量练习)是提高着地与离地阶段工作肌群“退让”与“克制”工作的衔接性,即工作肌群快速的离心一向心收缩能力的常用手段。

(五)不能盲目追求大负荷力量训练

生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并不总是以机能能力的提高为结果,机体对刺激还会产生负面反应(超过机体极限的刺激)。盲目的大负荷力量训练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相反还会造成过度训练、过度疲劳和运动伤害,同时,对训练后的恢复也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必须认识到,训练效果并不与训练负荷成线性关系,最佳的训练效果取决于最佳刺激负荷。在训练中,教练员的任务不仅仅是对运动员施加负荷,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该负荷对运动员的刺激程度,从而选择、设计和确定该运动员的最佳训练负荷。

运动生理学指出,肌肉要产生最大爆发功率,负荷过大或过小皆不适宜,客观上存在一个最佳负荷量。教练员就是要发现和确定每个运动员在各训练阶段爆发力训练时的最佳负荷量。为此,教练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力量训练实践紧密联系的肌肉收缩的生理学知识。

(六)不要让时髦的“核心力量”训练干扰专项力量训练的正确方向

近两年有些学者大力宣传和推崇“核心力量”训练。教练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对待“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实际指人体中心部位的力量,它来源于医学康复的肌力锻炼。是翻译问题,将“中心”翻译成“核心”了。正确地讲“核心力量”应叫做人体中心区力量,它并不是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应清醒地认识到“核心力量”训练不能等同于专项力量训练,它属于基础力量训练的范畴,是少年儿童基础训练阶段和初期训练阶段力量训练的重要内容。

无可非议,在竞技运动的力量训练领域,长期以来人们重视四肢力量训练,部分教练员对躯干和盆带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重视不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重视人体中心区的力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影响人体专项运动链力量产生、传递和发挥的重要力学效果因素。但是,不能以此影响专项力量训练,不能因此干扰专项力量训练的大方向。

五、应深入研究大赛前的训练安排与比赛能力培养的理论与方法

应认真总结成功比赛和优秀教练员的赛前训练安排与运动员比赛能力培养的方法及规律,认真总结失败的惨痛教训,明确提出我国田径运动自己的赛前训练理论与方法,是当代田径运动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历史责任。我们自己有很优秀的教练员和理论研究学者,引进国外的专家学者是必要的,但不能忘掉、不信任自己的专家学者,要及时总结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创新并取得成功的训练成果。篮球、足球洋教练任国家队主教练的现象应是过渡时期、暂时现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大赛前的训练安排与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是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田径运动训练当前应该研究与解决的重大和迫切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赛前训练是比赛的专门准备与训练阶段,其时间长短、目标设置、训练结构与赛前训练安排受多年与全年训练水平的制约。

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是教练员多年训练与培养的结果,是长期的系统的专门的体育一教育的结果。运动员的比赛能力除与训练因素和物质条件有关外,还涉及运动员对待比赛的态度、责任感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说,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体育一教育过程。只有将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纳入运动员多年和全年训练计划的始终,才能保证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成功地参加比赛。

(一)大赛前的训练安排和运动负荷节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大赛前的训练安排和运动负荷节奏掌握对于运动员能否以最佳竞技状态投入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排掌握得好,可以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状态和胜算,但如果安排掌握不当,则可能会使前期训练的效果打折扣,甚至出现新伤或使老伤加重而不能正常比赛。

每个项目的赛前安排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其中包括训练内容与手段的选择,运动量和强度的控制,恢复效果与神经心理的调节等。教练员要下大功夫去认真研究和总结本项目赛前训练安排和掌握的规律,并按规律组织实施好赛前阶段的训练,保证运动员参赛时在专项技术、专项体能、运动心理、竞赛意志和伤病控制等方面都处于最好的情况。

赛前训练安排在遵循一般训练学理论的同时,又具有必须重视和研究的个体特点。不能盲从一般的训练学赛前训练理论。不同类型的运动员运动实践中客观上存在着具有鲜明个体特点的赛前训练安排。应认真总结我国优秀运动员不同类型的赛前训练安排的内容与方法。

(二)年训练周期的负荷节奏是影响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基础因素

年训练周期中全年运动负荷安排不能大起大落,冬训要保持合理的负荷强度,同时要保持合理的专项技术完整练习量。在年训练周期中,训练负荷量起伏过大会影响运动员赛期的竞技状态和比赛能力;冬训期间长时间不进行专项技术的完整练习,同样会影响运动员赛期的竞技状态和比赛能力。

(三)应总结和明确跑、跳、投各类项目赛前训练安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篇10

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目的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岗位分析为依据, 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 与行业企业专家论证、座谈, 对典型岗位工作过程分析,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活动为载体或者标准, 确定内容, 分为经济法基础 (总论) , 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经济仲裁和诉讼法六个学习情境 (六部分内容为分论) , 分解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且学习情境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用法律基础为主线统领各部门, 实现总论与分论的统一。突出学生的服务意识、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 做到基本知识与职业能力标准相结合, 在单元体系设计和内容安排上, 将知识、技能素质融为一体, 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材体系,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适度性, 突出“情境模拟,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学生“知法、懂法、用法”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材建设的制度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教材建设管理办法, 在宏观框架下, 发挥各高职院校的积极性, 彻底解决混乱无序的现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要将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 统一管理。因为教材是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支撑材料, 没有好的教材, 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故在编写前要充分论证, 做好规划, 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 做好课程教学设计, 制定编写大纲;同时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 经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实施;对于没有条件建设的教材, 要选择近三年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 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教材编写团队的建设合理的教学团队是教材建设的关键, 应该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文字编辑等组成。课程专家主要看教材的开发思路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行业专家主要负责教材开发的内容是否先进, 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是否重视, 教材结构是否合理;文字编辑关注的是文字表述是否科学和规范;专业教师才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因为专业教师有多年的高职教学经验积累, 对教学、课程和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按照教学要求组织教学, 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学生, 了解专业, 了解企业及服务一线的要求, 能做到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教材建设的地位为使教材贴近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材编写应坚持“理论够用, 实用为度”的原则。理论知识要学, 但主要是教给学生做事情的方法和流程, 侧重训练学生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如何学以致用, 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各类经济纠纷问题, 有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引导学生掌握维权的意识和技巧, 这一定位要贯穿于教材建设的始终。

教材内容与专业的关系不同专业的内容选择必须要有侧重点。会计电算化、金融证券、投资理财专业要重点讲会计法、票据法、金融法、税法的内容, 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重点讲经济秩序维护法律制度中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等, 在编写中应紧扣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各章节重点内容编排、结构布局、案例和习题难易度的把握上以技能训练为主, 注重理论授课、实训及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采用大量实例、相关知识链接代替理论性阐述, 增强趣味性及师生互动。

教材与实训教材的关系高职教育是技能型教育, 故在教学设计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编写相应的实验实训指导书, 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训教材开发的思路: (1) 不能建立在过去陈旧的教学思路、方式方法上, 不能仅仅满足于习题集、案例分析的形式, 应以实训项目为依托, 每个实训项目应设定目标、过程和评价标准。 (2) 实训教材应当吸收贴近现代生活的真实案例, 选取具有新颖性、代表性的题材内容, 帮助学生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实现角色调整。 (3) 实训教材结构模块应打破以往以传统理论基础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强调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按照不同的项目导向设计相应的实训内容 (要点见表1) 。

教材建设与教材使用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岗位的教材开发出来以后, 怎么进行使用?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实施层面上, 教师是关键, 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要设计、要实践, 创造性地教学, 因材施教。

教材的稳定性与新知识的衔接在编写过程中, 力求反映介绍最新颁布经济法律、法规, 要参阅和借鉴重要学者的著作和科研成果, 使学生能够对经济法内容体系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教材建设与考证的关系我国实行的是职业准入制度,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现实性的问题, 设置会计电算化、金融与证券、投资理财等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内容, 重点讲授法律基础、劳动合同法律制度、营业税法律制度、个人所得税、相关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等内容, 要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 对考试修改部分要做重点提示, 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内容尤其要进行系统阐述, 同时设计单项、多项、判断、案例分析、计算、综合练习等形式, 强化学生复习并开阔视野, 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模拟试题, 要求考生按照考试时间及要求进行实践演练, 积累实践经验, 为今后学生的考证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资源库的关系教材建设必须围绕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情境设计方案进行。在此基础上, 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与试题库、授课录像、实训展示图片、教学视频、仿真模拟、典型案例、习题库、试题库、技能比赛作品及其他社会服务项目等资料, 使教材建设和实施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整合教学资源的结合点, 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和资源支持。

摘要:结合教学实际对《经济法》课程教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 探讨了教材建设采取的步骤、思路、措施, 以期教材建设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济法教材建设,整合资源

参考文献

[1]廖善康.实用经济法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法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3]于强.经济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华本良.经济法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抗生素的十个常见问题 篇11

念,基于对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的认可,“知识共同体”未来会不会走向知识的共谋和规则?如何警惕这种可能性?

汪建伟:规则是不可确定的,我们有时候说不可识别和不确定,如果你说它的确定性就是不可确定的,那更大的确定性就在这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也不存在一个词或者一个事对今天没有意义,对未来就有意义,这是一种幻觉。我们构建未来的方式可以用来讨论,首先我的问题是:未来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这里开始讨论,就我来讲,“未来”这个词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时间是没有的,而且对这个时间,所有塞进去的内容都是腐败的,因为都是今天对未来做的假定。未来因此变成了什么?未来变成用今天的方式对尚未到来事物的一种安排,而且这种安排起什么作用呢?它所产生最大的动力和功能就是欲望,这个“欲望”也可以被描述得很清楚,有两种欲望:一种很简单,即我现在没有的,我希望未来得到的,我们的中国梦就是这样的想法;还有一种欲望是潜在的,就是我现在已经有的,我希望未来不能丧失掉的,这是美国梦。两个欲望最终回到一个点,就是要得到看得见的东西,留住看得见的东西,不惜动用任何手段,未来也变成了手段之一,对眼前的时间觉得不够了,先预定未来的时间。实际上关于未来有一个最伟大的描述,是拉康描述的,就是“人永远不要放弃欲望”,这听起来很崩溃的,但他说的真实的意思是,人永远不要放弃你不知道的那一部分,他说的欲望是指求知,是学习,而不是占有和继续占有。关于“未来”,这么大一个问题都不讨论,又怎么能够说清楚未来会是什么呢?

东方艺术·大家:您理解的当代和当代艺术,当代的时间是什么?

汪建伟:谈论当代艺术,首先要弄清楚当代的时间是什么?如果我们今天的工作和对眼前工作的判断,用现成已有的标准来判它的意义,那就是说它又回溯到了传统,变成与传统有关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是当代艺术不需要媒介,什么意思呢?去看一个展览或一个作品,,有人说我看不懂,另外一个人给你描述,这个艺术家人得了白血、他以前如何充满才气、他现在家庭如何如何困难、然后如何如何抗争,道德带进来了。这个人是个哲学家、喜欢老庄哲学等等,历史进来了。还有这个人充满感觉,直觉挺好的,情感进来了,所有这些描述让你去连接这个作品时,你说你终于明白了,可是什么东西丧失了?那就是艺术的主体,主体被缝合在了各式各样的解释和舆论里。丧失在了媒介中。我刚刚写了一篇文章叫《保卫当代艺术的主体》,我们讨论了半天当代艺术,其实都是在做一种缝合术,我们今天很多时候谈论当代艺术时,都是通过缝合术来谈,而且这种缝合术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市场化越来越甚,某张画卖了一个亿,变得有意义了;这张画被哪个明星收藏了,也变得有意义了,我觉得当代艺术的主体丧失是全面性的。

我们现在要谈的是当代艺术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判断?这就是我理解的当代艺术,这也就是我认为的当代艺术和我的工作。而且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人公开和坚持这就是我对当代艺术的判断,我可以争论但是不求结果,我也不会回避,在这个时候任何首鼠两端,精于计算都是腐败的。这就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也已经把最重要的话题带到今天,就是当代艺术或者当代时间是什么?不能够被传统所回收,同时也不能指向未来的腐败,这就是当代。我们在这个氛围里面讨论我认为就是当代和当代艺术。

东方艺术·大家:尚未明确的对于当代是非常重要的?

汪建伟:对。尚未明确的对于艺术家来讲,就是你要忠诚于这样的工作,你就是在这样一个尚未明确,刚才你也问了什么是明确,是不是过一段时间就变成明确了,知识一旦产生于一个熟练程度,就会产生你刚才说的准确性,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准确性都是要排斥的,有伟大的准确性也有非常可耻的准确性,我们并不是要排斥准确性,不确定性最终成为一个可以被认识的事物的时候,就是准确,我们捍卫这样的准确。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许多作品都采取了戏剧的形式,每一个作品中它的戏剧是有一个故事的,但您的故事不仅是当下的时间发生,您还指代了过去的事情,比如说《三岔口》借用了古代一个剧或者是一个事情,包括您之前用的“击鼓骂曹”这样的事情,您同时在一个影像中用您的词就是定制了很多故事,这个故事在时间上又有某种联系,您是怎么样呈现这种叙事和时间抽象之间的关系?

汪建伟:当代这个时间不是一个物理性的时间,也不是对哪一段时间的命名,实际上在我看来,可以完全改变时间观念,产生当代艺术的时间。其实阿甘本在谈论“何为当代”的时候,关于当代时间就是这个观念,他说的非常仔细,他说他在写这一篇发言稿的时候让他追溯了生活在或者是存在不同时间人的著作。比如说本雅明、卡夫卡或者是哪个诗人,这些人离我们有一百年、几十年,但是为什么在此时此刻相约在这样的时间里,这个时间穿破了各自那个时间的界限,使我们对一个只能在那个时候去连接的历史发生了变化,以这样的方式去思考时间就叫当代,其实这就是阿甘本讲的。自从有了电影,电影就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为什么朗西埃那天拿了一个艺术作品说这个时间不正确,来支持说当代艺术的时间是充满着歧义和纠结,不可共识的。我说这个没有错啊,是因为这些例子太平庸了,我当时说的是粗糙和平庸,我一直认为时间有两个观念,第一就是无限的循环,还有一个是无限期的积累。一个是希腊的时间观念,一个是基督教的。其实我们一直奉行的是基督教的时间观,末日、救赎,这跟我们共产主义是一个概念。那首歌是怎么唱呢,“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所有的工作不要用今天的判断,我们可以牺牲可以奋斗,可以牺牲父母,可以牺牲自己,可以牺牲所有的东西为了共产主义,但是共产主义在哪,不知道。但我们认为其实更重要的东西,更深远的影响我们的东西是这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时间跟你没有关系,跟一个个人之间不拥有意识,当一个人丧失了个人对时间的拥有时,已经丧失个人与事物的判断和联糸。所以说革命如果不在一个时间经验里面发生,这个革命是没有意义的,当代艺术首先要在时间这个概念上进行革命,这是我认为当代艺术最最重要的事,就是你是否改变了时间的经验。

东方艺术·大家:您说的循环的时间模式,好像跟当下一个特别流行的概念特别像,就是穿越,它的穿越是说你在一个循环的时间点中可以到达任何地方,或者你在一个无限的空间里可以到达任何你想在的时间点上,有时候看您的作品尤其是影像,其中的故事结构让人感觉特别的穿越。就是您放置在这其中一些历史故事也好,或者是场景的故事会受这些影响,有一点矛盾和冲突。我们看到了经验中的这一部分,就丧失了当下这一部分。在您的作品里,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时间是立体的。

汪建伟:其实不是故事,我一直觉得我关注的是它带出来的时间,比如说击鼓骂曹,马上就会想到历史的概念,这个概念会直接导致你丧失现在这个时间的完整性。当代艺术的时间是一个时间,你前面讲的没有问题,但我们把它往前推,这个时间首先拒绝了我们基督教的时间,和时间是无限循环的,还有一个时间是物理性的,是不可更改的。所以说你就不可能拥有不可更改的时间的权力。

比如在《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由五个戏剧建立起来,拍完以后我在一个剧场的现场找到另外不同的演员,做了五部分现场的戏剧。同时,我把一部分装置放在这个空间里,这样按照刚才解释就是重叠产生了,但是我觉得并置和重叠还没有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质上来。我认为当代艺术的今天是一个时间,我首先否定了并置,并置就意味着不同,但我认为没有不同,所以就是一个。我曾经在瑞士碰见一个观众,在巴塞尔演出的时候,面对面提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这样一个东西不知道作为导演你想传达什么样的观念?我说实际上这就是我的世界观,我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从苏黎士机场出来,你问我说,你看见了什么?也许我看见了所有,但是我不能够用所有来给你描述,我会告诉你有一辆黄色出租车,我在描述黄色出租车的同时,黄色出租车旁的大楼,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都与黄色出租车处在同样的时间里面,这就是我们碰见的真实的世界。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描述是更正确的。旁边那个人说,我看到的是垃圾筒,我们的争吵有必要放在是垃圾筒还是出租车更正确上来吗?丧失了时间经验的革命,会让我们陷入对事物表面无穷的纠纷里去。我就直接告诉他这是我的世界观,你这时候看影像看表演都是对的。这个世界不存在让你完美看世界的视角,戏剧不可能提供给你一个重叠的时间,它就是一个时间。所以就有了后面的“黄灯”,我始终在想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时间,你做完了一个工作,以及在做的过程中,一直就是黄灯的状态,因为黄灯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一个空间概念,黄灯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其实是一个对时间的描述。

上次ON/OFF的展览我写了两个微博,我谈的是两个东西,on/off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不准确的时间,是还是不是?到底是哪一个,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这就是黄灯的时间问题。第二就是打破了一的传统,以前我们会说on,off,但是今天我们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概念并置在一起。我6月15号给今日美术馆的一个新作品,名字直接就是《1+1=2&1》,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写,实际上是有关于时间的概念,就是打破了一,我是这么看世界的。

东方艺术·大家:怎么理解时间经验的革命?

汪建伟:一般性时间不是功能性时间,一般的时间就是我说的时间经验,我们现在就是不去谈一般性的时间。我们用的都是各自特殊的时间来讨论问题,我认为当代艺术不承认两个时间概念。我们现在的时间经验,一个来自古希腊时间的循环,第二个是基督教的时间,时间是来世救赎、世界末日。我的针对性主要是这两个时间,我谈得非常细,一般性时间恰恰是对这两个时间的革命,而产生一个时间共同体,不再是属于艺术家想的时间,哲学家在想另一个时间,其实只要是当代问题你看看哲学家、艺术家所有人都在这个时间考虑问题。我们2007年上海博览会讨论的题目就叫“何为当代”,讨论的也是这个时间,安东作为讨论会的主持人提出,就是刚才我说的不能回到传统,同时不能指向未来的腐败。这个经验是从阿甘本来的,当代的时间不是跟今天的共识,是跟今天的不共识,后面还有一句话,也不是故意的停留在过去某一个时刻,你可千万别觉得穿一个对襟的衣服就表现出与众不同。我经常会看见有一些人把玩传统,这属于反动,包括对历史无限的回溯,今天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所谓的当代第一个就是向政治社会学进行无限度的缝合,第二个是向历史,第三个向说不清、道不白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叫生命冲动的回望,其实我认为这都是反动的回归。

东方艺术·大家:您是怎么看待您作品中公众交流的问题,因为你一直在说您要民主或者涉及到民主这个词,这个词必然是有观众或者是观看者,或者与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者共同体发生一定的关系,您的态度还是不确定的态度?

汪建伟:这是一个误解,我觉得我们首先认为跟观众互动是民主,我刚才说的例子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不民主,首先你预设观众,第二你同时预设了跟观众的关系,第三事情还没有做,你就想获利,以民主的方式,这不但是不民主,首先是很腐败。当有一天一个艺术家告诉你我是为观众做艺术的时候,这一定是一个陈腔滥调,而且我希望我们的讨论和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够揭开这样的骗局,不能继续行骗。在这样问题充满道德、眼泪,这一定是要把眼泪变现的行为。

东方艺术·大家:您在创作中不会去预设这些所谓的关系?

汪建伟:我就是观众,首先是观众这个词定位就很困难,就很暧昧,就很说不清楚。然后你把它说清楚了,你一点不崇高,甚至感觉这里面会有问题。而且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人群,我这个例子已经举了很多遍了,现在还可以举一遍,我们今天来了八个人,现在你告诉我,我们这八个人哪个是观众,哪个不是,根本没有办法区别开来。我们八个人都有可能是,都有可能不是。首先你必须承认他都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原则,比如说你不是他是,我马上要问你依据是什么,如果没有依据,这八个人都有可能是观众,都有可能不是,这就是民主。如果一开始就认为他是,你不是,这已经是法西斯了。

还有大众这个概念是怎么被虚构出来的,有一个做媒体的告诉我,他们当然考虑大众了,你们艺术家不考虑,我说那好啊,举个例子,你现在是杂志主编,既然你告诉我,你们要为大众服务,那边坐了个人,应该是你所说的大众,你告诉我,你怎么为他服务,就是这一个人,你先别说那么多人,你如何知道他的需求?你所有对这个人服务的指标实际上都是你虚构出来的,也许跟这个人没有任何关系,是用了多少陈腔滥调的东西去构成你这个所谓大众概念。所以连一个人你们都没有办法把他的需求梳理清楚,那么你们怎么为大众负责任呢?你连一个人都不能尽责任,你为大众尽责任的能力在哪?下一次他们还用同样的道理来说,你看我们做媒体的跟你不一样,我们时时刻刻要想观众,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越是把这个虚构的大众描述的天花乱坠,那么你就越腐败,为什么?你已经行使了很多法西斯的行为,你把这个人当成案板的肉,随便剁来剁去。但是那个人真的同意吗?你根本没有征求他,而且你无法征求他,所以说观众是没有办法响应的一种虚构。

你所有虚构都没有办法从他那得到相应,你居然把他当成一个事实来做,集权国家都特别爱用这个东西说事。

东方艺术·大家:还有您用戏剧表演这些方式是对身体的控制,对每一个个体的控制?

汪建伟:你谈到了控制,这个词很重要。因为很多人跟我讨论问题的时候都在使用这个词,但都相当的浪漫。他们认为这个词一旦说出来是一个带有杀伤力的词,所以使用的很频繁,但是这个词又非常非常的平庸,用这个词来讨论关于戏剧这个现场的时候,特别容易简单化和概念化。我可以用很直接的方式告诉你关于我对控制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剧场与个体之间如何去理解控制,尽管我很少使用这个词去谈关于表演。我所理解的控制是:让这个现场不要回到任何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面理解了我对控制这个词的理解,就像刚才谈到的不确定这个词,还有叙事,还有控制,我们的敌人其实不是这三个词,我们真正的敌人实际上是对这三个词脱口而出后面的那个体系。比如说控制,我刚才说的是我的控制是在整个现场不回到任何一个正确的位置,因为他们认为我的身份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我去做剧场首先就有道德上的优势,这个道德就是一种革命者的幻觉,就是看你如何去搅戏剧的局。我们这个歇斯底里的社会一碰到这种东西就很兴奋,一碰到拿着菜刀的人就会想到勇敢,实际上这个人根本不会杀人。不懂戏剧的人到了剧场很兴奋,就想拿把菜刀过乱劈乱砍的,不负任何责任还能不劳而获一个勇于创新的名。这就是我认为那些喜欢用控制说事的人非常浪漫。

他们认为这就是当代艺术的戏剧,但我觉得把一个现场做得像行为艺术,其实它比一个戏剧还正确,所以我既不想把他做成一个戏剧,也不想把他做成一个行为艺术,所以我拒绝这两个正确性。我的控制就是不要让他出现一个跟我身份相符合的现场。

东方艺术·大家:其实这种正确性也是一种预设的正确性就像刚才您告诉我们这个预设观众这种感觉是一样的,预设了你的身份和你的结果?

上一篇:游戏衍生品下一篇:功能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