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抗生素问题

2024-10-11

术前抗生素问题(精选8篇)

术前抗生素问题 篇1

术前抗生素在手术室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而合理使用术前抗生素,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院自2009年以来,手术室术前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且由原来的病房执行改为病房护士配制好带入手术室使用,就应用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如下:麻醉阻力

近年来研究表明:麻醉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容易发生过敏及类过敏反应,而混用影响麻醉师的判断,且同时使用还可能改变药效,如氨基糖甙类与肌松药同时使用会加强肌松药物对神经肌肉的阻滞作用,延长苏醒的时间,加重麻醉反应等,使麻醉师不愿甚至拒绝使用抗生素。

护士不配合

抗生素种类多,新药层出不穷,而手术室护士对抗生素接触较少,对抗生素的药理、副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甚了解,怕引起医疗差错,故不愿主动承担此项任务。不按规定时间使用,随意性大,缺乏术前用药意识

(1)我科大早会一般安排在每周五,早会内容多,时间长(约半小时左右),待早会结束后进手术间,开始准备用物等,麻醉师已催着要诱导,此时,抗生素往往未用完而被迫停用,剩余部分只好等到术中病情稳定甚至术后病人离开手术间前使用。

(2)剖宫产术一般要求在胎儿取出断脐后使用抗生素,以避免对胎儿的影响,而胎儿取出后又要求第一时间静滴20u催产素,且此时产妇生命体征波动大,麻醉师会建议护士等500ml平衡液(内加20u催产素)用完后再滴抗生素,这时一般手术即将结束,使术前抗生素错过最佳使用时间。

术前用药指征掌握不严、抗生素选用不恰当

一些医生将Ⅰ类手术常规使用术前抗生素,而一些急诊感染手术或有开放性损伤的手术却忘用抗生素。还有一些医生将要求慢滴的抗生素带入手术室,如喹诺酮类每100ml静滴不得少于45—60min,这样影响麻醉及手术进程。

电子病历的使用

临时医嘱单未打印,使护士无法核对医嘱。我科仅护士站有一台电脑,而手术间内未有配设,如遇病房护士在手术病人交接单上所写抗生素与所带入抗生素药名不符时,易造成核对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转变麻醉师观念,充分认识术前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加强医护沟通,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或全麻诱导以及硬膜外麻醉注入首次量后输入抗生素,即可达到围术期抗生素应用又不影响麻醉[1]。切记:抗生素需单独使用,输抗生素的液体不可作为麻醉给药的途径。同时,护士应协助麻醉师做好用药后的观察,及早发现异常,协助处理。

2)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掌握手术室常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各类抗生素说明书收集装订成册,放于护士站,便于大家翻阅学习,对需要做皮试的药物详细列出,贴于手术间,供护士参考。同时,利用晨会时间,学习新药知识,给护士正确用药提供帮助。

3)提高术前用药意识,严格掌握用药时间。

最佳预防术后感染的时机为切开皮肤前30min—2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这样可以使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覆盖手术全过程,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2]。护士应正确掌握抗生素给药时间。科主任应将晨会时间控制在15min以内,以保证抗生素的顺利应用。

根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产科实践委员会2010年发布的第465号委员会意见,推荐在剖宫产开始前60min内(首次给药时间)应用预防性抗生素,而不应在脐带结扎后才给药(Obster.Gynecol.2010;116:791—2)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委员会主席兼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母—胎医学主任William H?Barth Jr?博士指出,最新资料表明,在剖宫产前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可显著减少孕产妇感染且似乎不会对新生儿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改变旧观念,认真做好剖宫产的术前用药。

4)手术医生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针,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Ⅰ类切口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Ⅱ类切口均考虑使用,Ⅲ类切口必须使用。另外,对用药时间大于1小时的抗生素,不建议作为术前用药。遇到急诊感染手术或有开放性损伤的手术要及时提醒医生带抗生素,以便控制感染中毒症状,施行稳定的麻醉。

术前抗生素问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共300例手术患者术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8例,女性患者112例,年龄5~83岁,平均年龄(49.1±1.51)岁。

1.2 方法:

对300例患者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情况认真分析,以医嘱书写、抗生素执行时间、药品检查等规范与否为标准统计归纳术前抗生素执行中存在的用药差错问题,立足问题提出有针对性解决对策,避免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差错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对统计软件SPSS15.0加以采用,各项数据具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 结果

300例患者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中,医嘱书写规范占91.9%,不规范占8.1%;抗生素执行时间规范占93.1%,不规范占6.9%;病房药品检查规范占98.8%,不规范占1.2%。

3 结论

从对术前抗生素的应用执行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中存在的用药差错问题以以下几点尤为突出:(1)遗嘱执行执行签字错误较多、执行时间随意:另外,很多医院的综合手术室要面对各个手术科室,医师到达手术时间各不相同,术前抗生素应用时间往往不够确定,再加上麻醉操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及医护之间沟通的欠缺都很容易导致抗生素执行时间错过最佳时间。(2)术前抗生素用药不够规范:(3)病房护士药品检查不够严格:(4)麻醉师不够配合:混用麻醉药与抗生素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使麻醉师的判断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抗生素与麻醉药的混用还可能会促使药效发生改变,使麻醉反应被加重,因此麻醉师通常对抗生素使用带有抵触情绪,不够配合。

针对以上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中存在的用药差错问题,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1)规范医嘱书写,对医嘱正确执行:医院管理部分必须重视医师医嘱书写和执行规范,医嘱在书写要遵循客观、真实、及时、完整等原则,术前必须准确开出预防性抗生素医嘱。患者进行手术前,医师需将患者手术中会用到的抗生素名称、剂量、用法、时间进行核对并签名。手术护士在手术前需对医嘱中的抗生素正确执行,保证在麻醉开始时抗生素能够达到基本滴完状态,一般来说需在手术切口切开前1个小时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生素输注[2]。(2)加强医护人员对药理知识的学习及术前沟通:医护人员必须加强有关抗生素应用的药理知识学习,对手术室常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铭记于心,保证执行中的熟悉掌握。护理人员对各类抗生素说明书进行收集并将其装订成册,发放给所有护士站人员,便于大家翻阅学习。护士站还可以将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及不良反应时的各种处理流程详细列出,并定期进行调整补充删减,制作成术前常用抗生素一览表贴于手术间供医护人员参考。其次,手术医师与手术室护士,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在手术室执行时必须由手术室护士来对术前抗生素医嘱加以执行,病房护士不可签字,确保抗生素应用各个环节的准确性。(3)提高术前用药意识,强化术前抗生素执行查对制度:医护人员必须提高自身术前用药意识,对用药时间严格掌握,通常切开皮肤前30 min~2 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是预防术后感染的最佳时期,可以保证在细菌污染发生之前药物已经达到有效浓度,最好地保证预防术后感染目的。手术医师则需要对抗生素使用指针严格掌握,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熟悉掌握,明确各类切口所使用的不同抗菌药物,护理人员在遇到急诊感染手术或有开放性损伤的手术时应再次提醒医师对正确抗生素带入手术室,为中毒感染症状提供更多控制措施,从而保证患者麻醉实施的稳定。当药物出现临时调整时,负责人员必须提醒医师重开医嘱后才能对医嘱加以执行。除此之外,医院管理处必须强化护理人员术前抗生素执行查对制度,不仅要对患者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所带物品进行核查,还要对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等严格核查,与此同时还必须做好对抗生素药物名称、剂量、质量、用法等的核查,对皮试的时间、结果详细记录。(4)促进麻醉师观念转变: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前,需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过敏史加以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皮试抗敏实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执行中出现过敏情况。麻醉师必须对抗生素使用的必要性有充分认识,通常来说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或全麻诱导以及硬膜外麻醉注入首次量后将抗生素输入患者体会往往不会对麻醉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护士需与麻醉师一起观察用药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须及时处理。

术前抗生素应用执行对手术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直面当前存在的用药差错问题并及时改正,使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功效得到真正发挥。

参考文献

[1]衡波.术中抗生素的使用对预防切口感染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11):33-34.

术前抗生素问题 篇3

【关键词】术前抗生素 手术室 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97-02

1 存在的问题:1.1 抗生素使用要求不一致 由于各科医师对抗生素的认知不同,使用方法也有很多不同,因此,同一种抗生素使用方法也有很多不同,有100毫升盐水输入的,也有250毫升盐水输入的。这样不仅对给药时间和手术时间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医嘱执行的准确度。

1.2 给药的时机把握不准确,随意性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很重要,预防性抗生素应在切开皮肤之前30mim~2小时内输入,这样才能保证在切开皮肤之前 局部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影响给药时机的因素有:(1)医嘱不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手术室护士查对医嘱时发现电子医嘱未及时下到手术室,或查对时发现下医嘱时间与执行时间间隔超出24小时。这种等待医嘱或修改医嘱的过程都导致抗生素不能及时输入。(2)抗生素交接失误,抗生素交接过程出现问题,比如病房将抗生素交予患者保管,进手术室时患者由于紧张忘记带入,或接病人过程中某个环节遗忘交接,都会因核实药物而延误给药。(3)连台手术 连台手术准备时间紧张,为避免抗生素与麻醉用药的冲突 常常是在切皮的同时给药,因此起不到预防性用药的效果,使感染危险因素增加。1.3近年研究表明麻醉过程中药物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致敏原:第一位是抗生素,其次是肌松药等。因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所致临床表现经常被掩盖,易与麻醉、手术期间一些并发症相混淆,影响医护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并有抵触情绪。

1.4 抗生素种类繁多,配伍禁忌多。手术护士不能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能、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 手术室工作人员多样,稍不慎会在抗生素内加入其他药物而发生药物变质等不良反应

1.5 术中追加抗生素不及时当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时,对半衰期短的抗生素的术中应加用 一次。手术过程中各种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对手术时间估计不足、手术风险意识不强,未准备第二剂或第三剂抗生素。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不到有效浓度,达不到预防性用药的目的。这点常常被忽略

2 存在的安全隐患:2.1多次转交增加差错几率一名患者的抗生素要由病房护士交予接病人的麻醉医生或护士,再由这名医生或护士交予手术巡回护士,手术巡回护士同时还要核对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医嘱。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出现差错的几率。

2.2 占用静脉通道影响抢救:通畅的气道和通畅的静脉是术中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术中患者的情况瞬息万变,随时需要处理,而抗生素的输注速度不能太快,一般要30~40分钟才能输完。这样长时间占用静脉,一旦患者出现情况,就会影响对其处理。

2.3 与麻醉药品有配伍禁忌:丙泊酚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9种抗生素有配伍禁忌,氯胺酮与西林钠、头孢哌酮钠、氧氟沙星、甲硝唑等7种抗生素有配伍禁忌,利多卡因与头孢唑林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17种抗生素有配伍禁忌,杜冷丁与头孢哌酮钠、米诺钠等8种抗生素有配伍禁忌,司可林与西林钠、呋辛钠等8种抗生素有配伍禁忌,维库溴铵与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8种抗生素有配伍禁忌,地西泮与青霉素、西林钠、呋辛钠、氧氟沙星等20余种抗生素有配伍禁忌。

2.4 存在过敏风险:任何一种抗生素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严重的可能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一旦术中发生过敏反应则不好判断是哪种药物所致,从而影响抢救。术中使用抗生素往往弊大于利,而术前两小时至半小时使用抗生素则更合理。

3应对对策:3.1加强药物知识学习,正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用法、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将药物说明书收集分类归档,重要信息用红线注明引起大家关注。并将术前常用的抗生素制作成一览表,品名、规格、用法、注意事项等项目列表,此表简要明确,并定期进行调整补充删减,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强。

3.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选择标准的确定,规定在给药的时间内使用。预防性用药术前1小时或麻醉開始时给予一个剂量,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术中增加1个剂量,以抑制和杀灭病菌,保护正常菌群而减少术后切口感染。

3.3医院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医生的医嘱书写。医嘱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药物统一书写通用名,预防性抗生素医嘱术前开出,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医生在病历的临时医嘱单上写明患者手术中用药的名称、剂量、用法、时间并签名。手术通知时间确定,手术开始时间准时,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及时沟通,尽可能衔接无缝隙。

3.4术前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及有无过敏史,溶媒选择规范,最好量为100ML,并在输液瓶签上写明所用抗生素的名称、剂量、用法和皮试结果并签名,转送方便又符合要求。

3.5加强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的沟通,做到医嘱及时准确规范,使工作衔接无缝隙,减少术前抗生素执行受阻。对预估手术难度较大或时间较长的手术为保证在整个手术期间血清和组织中抗菌药物的有效浓度,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应提前准备好第二剂或第三剂抗生素。若术中未用,手术结束后随病人带回病房。 总结

术前抗生素问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术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患者186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93例。治疗组男52例, 女41例;年龄19~50岁, 平均 (37.2±2.3) 岁;择期手术74例, 急诊手术19例;Ⅰ类切口65例, Ⅱ类切口17例, Ⅲ类切口11例。对照组男50例, 女43例;年龄18~52岁, 平均 (36.5±2.1) 岁;择期手术72例, 急诊手术21例;Ⅰ类切口68例, Ⅱ类切口18例, Ⅲ类切口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切口分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由护理部、医务科等相关部门给予支持配合, 要求相关欲行手术的科室将抗生素携带至手术室应用, 并由手术室指定质控人员记录术前抗生素使用距切皮的时间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从医院感染管理科调取并且统计该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

1.2.2 对照组

欲行手术的相关科室, 随其患者在病房给予预防性抗生素, 由手术室指定质控人员调取查阅入选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记录术前抗生素使用距切皮时间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调取院感染控制科统计该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

1.3 抗生素使用标准

中华医学会等编写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建议, 行清洁手术者, 给药时间为术前0.5~2.0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行污染手术者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酌量延长。如果手术时间≥3h, 或失血量大 (>1500 ml) 术中需行2次给药;手术时间<2h的清洁手术, 术前用药1次即可。抗生素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对于术前伴随感染者, 抗生素使用时间应根据实际治疗情况而定。

1.4 观察指标

抗生素距切皮的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照组患者预防性抗生素距切皮的时间为 (1.4±0.3) h, 治疗组为 (0.7±0.2) h,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23% (3/93) , 治疗组为1.08% (1/93)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结合本研究, 针对入选的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综合性分析。

3.1 优势

术前抗生素在手术室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 明确了抗生素预防用药的有效时间为术前0.5~1.0h, 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故已被作为预防和解决感染的重要辅助性措施。国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要求外科医师将手术患者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抗生素随手术患者带到手术室, 由手术室护士给药, 收到了明显效果[2]。术前使用抗生素在日常治疗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护理问题, 制定一些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可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该研究通过手术室的干预不但明确了手术室术前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 而且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 使术前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3.2 存在问题

(1) 目前使用的抗生素由于商品名称与药物化学名称说法不一, 加之手术室护士对于该类药物接触较少, 认知度即使用的熟练程度存在缺陷, 难以很快做到准确、有效、安全地使用药物。 (2) 执行医嘱时间不确定, 由于各手术科室的医生到达手术室的时间无明显规律, 因此手术室护士难以把握抗生素使用距切皮的时间。 (3) 不良反应, 使用抗生素所诱发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易与麻醉等诱发的并发症存在相似之处, 易混淆, 影响医护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 (4) 临床医生对于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掌握不够, 导致术前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与手术进程发生矛盾, 如喹诺酮类抗生素要求每100ml需在40~60min内滴完, 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术前准备而延误手术进程。此外, 据李红玲等[3]研究发现, 有两种情况需特殊注意: (1) 只能选用万古霉素类药物作为预防用药时, 由于万古霉素静脉滴注给药要求时间较长, 一般选择术前120min给药, 给药1h; (2) 剖宫产手术时为避免抗生素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 其给药时机应选择在结扎脐带后立即给药予以预防。

3.3 预防措施

(1) 加强手术室护士系统学习相关常用药物的理论知识, 熟练各种抗生素的配伍浓度、用药剂量、配制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着重学习“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2) 巡回护士术前1.0~1.5h与手术科室的相关医生沟通, 了解具体的手术时间, 以达到准确使用抗生素的时间, 同时要加强与病房护士的沟通, 将其需要使用的药物在病房备齐, 小儿或患者血管情况较差不易穿刺成功的患者宜在病房完成肢体静脉留置针留置, 尽可能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确保抗生素能在切皮前0.5~1.0 h及时使用。 (3) 加强手术室护士关于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应急处理的培训, 一旦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改变、胸闷气短、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立即上报麻醉师和手术医生, 并且协同实施抢救, 同时等待手术医生及时判断是否继续进行手术。

综上所述, 术前合理的在手术室使用抗生素不但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同时也可预防其他部位出现感染, 使患者无论在经济或术后恢复等方面均可获益, 故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艳.浅谈术前抗生素在手术室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5) :134-135.

[2] 王茹, 乔美美.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抗生素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22) :79-80.

抗生素使用 您最关心的6个问题 篇5

1. 及时明确诊断——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一位21岁的漂亮姑娘,因为发烧、咽喉痛,全身无力,就去住家旁边的药店买药,吃了3天的磺胺药后,眼睛皮肤黄了,频繁呕吐,到医院一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甲型肝炎,由于病毒与磺胺双重肝损害,这位姑娘后来发展为肝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充满各种微生物的环境中,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因各种不同原因出现感染性疾病,引起感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有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放线菌、寄生虫),每一大类病原体中还有很多具体的种。

作为普通社会大众,您生病后很难自己判断或者说靠药店销售人员帮您判断是哪种病原体感染,所以,常常在病毒感染时服用一大堆抗生素,疾病没治好,反而引起皮肤过敏、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甚至危及丧命。所以,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患病后及时到医院就诊,尽快明确诊断,是感染病正确治疗的前提。

2. 让医生帮助您选药——在美国,买抗生素比买枪难

即使是有医学背景的人,如果没有专门研究或关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都难以做到合理选用抗生素,药店销售人员及社会大众,更是难以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尤其是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从发现青霉素及发明磺胺药物后,至今还不到100年,抗生素的名称及种类变迁不断。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在其自然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抵抗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有上百种。临床经常使用抗细菌的药物就有β-内酰胺类、糖肽类、磷霉素类、林可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多肽类、多粘菌素类、抗结核药等;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利奈唑胺等,这些大类里面还包括了很多个具体的药物,人们实在难以掌握。

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大众健康、杜绝乱用抗生素,这类药物是严格禁止在普通药店销售的,因为需要非常高的专业知识,即使在医院门诊或住院使用时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美国,买抗生素比买枪难。所以,建议大家在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时慎之又慎,最好在正规医院、转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3. 抗生素使用的特殊限制——孕妇、为成年须格外谨慎

国内某医院医生为16岁中学生使用xx沙星,几天后出现不能下床行走的状况,孩子母亲一看药品说明书,上面写着18岁以下禁用。

不同的药物有相应使用年龄的限定,相关规定要求1月内新生儿禁用呋喃妥因,3岁以下小儿不用奥硝唑,12岁以下患者禁用替硝唑,妊娠期及6岁以下儿童不用氨基糖苷类,妊娠期及7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婴幼儿及新生儿忌用氯霉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骨骼未完全发育的小儿忌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孕妇在使用抗生素时也一定要权衡利弊,确实需用抗生素时,尽量选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B类药物,酌情选择C类药物,禁用D类及X类药物,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用药。

另外,作为社会人群、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在生活中具备一些抗生素常识非常有益。并养成在购买和使用药物前,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的良好习惯。

4. 尽量远离耐药细菌——抗生素不一定能治感冒

细菌的耐药性会随着我们使用的抗生素的升级而升级。在生活中,有不少人一有炎症,就会服用抗生素。这种做法极不正确。因为炎症可能由细菌引起,但也可能由不是细菌的其他病原体引起。比如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引发的感冒占少数。病毒是一类比细菌小得多的微生物,使用抗生素对病毒几乎没有作用。如果一感冒就选用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反而让机体内共生的细菌产生耐药性,或引起人体内的菌群失调,造成新的感染,用的抗生素越多,耐药性也就可能越强。

当然,如果已经确认为细菌性感染时,就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尽早控制感染,避免细菌没有及时被杀灭而病情加重或细菌产生耐药性而难以治疗,一旦发生多重耐药细菌或超级细菌感染,治疗困难,花费巨大。

5. 用药方法要正确——用够疗程、服对时间

不知您家的药柜是否存放了不同有效期的、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有些病人在医院买回三天的药,可是随便吃了三四次,自我感觉好一点就自行停药,剩下的药就存放在家里,留到下次生病再吃。

一般感染要求抗生素至少连续吃满3~5天,即使自我感觉都明显好转了,还是要坚持吃,不同的感染用药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但一定要用够疗程,因为疗程足够才能保证完全清除体内的致病细菌,否则就会遗留感染复发或细菌耐药的后患,例如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

另外,使用每种药物都必须按照医生介绍的方法服用,如果药袋外注明一天三次,就要求每八个小时服用一次,千万不要擅自改变用药间隔时间。就好像把“三顿饭并作一顿饭吃会噎住,把三顿饭分为三天吃会饿着”一样。如果时间间隔太近造成药物在血中浓度太高,会造成肠胃不适等副作用;时间间隔太远,则血中药物浓度不够,不能有效杀灭细菌,容易使治疗无效,病情加重。如果细菌只是被药物短暂的抑制,但没有被完全杀灭,很容易被诱导耐药,等到下次再发细菌感染时,上次留下的药物可能就无效了。如果医生要求您去医院复诊,就表明您的感染病不是那么简单应该再复诊。所以,倡议各位朋友,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在家里保留很多抗生素,尤其应销毁家中所有过期的药品。

6. 关注自己的用药信息——主动向医生提供用药史

在任何细菌感染还没有正规就医前,尽量不要自行到药店买药或配药。但如果没有做到这点,请一定记住你事先在药店买的抗生素名称和用量。因为如果吃了药未见起色再去看医生,医生会问您前期用药的历史,这样有助于医生判断您的病情及下一步用药选择,否则,就可能重复使用已用过的药而耽误病情或导致细菌继续生长以致耐药。我们经常在医疗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对自己的用药情况漠不关心,一问三不知,即使发生了过敏等副作用,也说不清用了什么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在此倡仪大家主动了解和记载自己的用药信息。

术前抗生素问题 篇6

1临床资料

我院是一家二甲医院,床位448张。本院2011年1月至6月手术患者1630例,其中男患者812例、女患者818例,年龄最小1岁1个月、最大85岁;普外科手术患者525例、骨科213例、手外277例、产科437例、妇科104例、五官科74例。其中手术前交接时手腕带未写或有误10例,患者手镯未取,特别是带有金属手镯18例,手术部位未标识5例。交接时手术护理交接单未及时完成15例。交接时发现患者术前医嘱漏执行5例,术前镇静剂未执行4例、患者输液液体带错2例。交接时病房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不清楚3例。

2术前交接易发生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方法对策

2.1术前交接易发生的问题:

(1)交接时手腕带未写或有误10例。以腕带作为识别标志“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指出医院要切实保障患者安全,做到患者安全识别,并且要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3]。我院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制度,要求所有手术患者术前均要戴上手腕标识带。标识带上附有患者相关资料,如姓名、科室、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手术室护士接待患者时不仅查对患者、病历、手术通知单、还要查对患者手上的标识带,确认标识带、病历、手术通知单完全一致,与病房护士、麻醉医生共同核对无误后才送入手术间施行手术。标识带的使用进一步完善了手术安全措施,对防范医疗护理差错起到良好作用。(2)交接时患者手镯未取,特别是带有金属手镯18例。一方面易造成患者受伤、受压皮肤易出现压疮。另一方面使用电凝电切易导电灼伤皮肤。所以在术前访视交接时要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前取下手镯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3)手术部位未标识5例。为了严防手术部位错误,我院从2009年起规定术前要由手术医生在无开放性伤口的手术部位用黑色不脱色笔画线标上醒目标识,以防止手术部位错误。病房护士及手术室护士交接时核对、手术前手术医生、护士、麻醉医生三方共同核对,以确保患者手术部位安全无差错事故发生。(4)交接时手术护理交接单未及时完成15例。护理文件是医疗事故处理中的法律依据和凭证,是患者救治的真实反映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4]。我院参照广东省卫生厅编写的<<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的要求制定我院的手术患者术前交接单。其中有三大类:患者身份核对、术前准备、带入手术室物品。患者手术史护士填写易出错的,一般由于患者术前评估时护士收集资料不正确及患者理解错误。胃肠道准备、知情同意书签署、相关检查结果、术前植入物、随身物品妥善保管等易漏填或未及时填写。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时逐条认真核对,及时完善。认真核对无误后由双方互相签字确认。(5)交接时发现患者体内有金属物11例。根据电外科的安全使用要求,术前访视及交接时一定要评估患者全身有无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戴首饰、金属假牙等防止患者体内灼伤。患者不清楚使用电刀的安全要求,术前交接时一定要仔细询问清楚,并告知手术医生,改用其它方式手术切开及止血。(6)交接时发现患者术前医嘱漏执行5例,术前镇静剂未执行4例、患者输液液体带错2例。其中术前皮肤准备未及时完成2例、术前导尿未完成3例,多见科室连台手术、急诊手术、病房护士工作繁忙时、医生漏开医嘱等情况。所以术前护士要认真完成各项准备并仔细核对。(7)交接时病房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不清楚3例。病房护士在交接时不清楚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另外护士测量,送患者时护士不知道,或由其它组护士帮忙送患者,影响交接时手术室护士对患者的了解。所以要求护送手术患者的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做到胸有成竹、清楚交班。

2.2 方法对策

(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护士交接制度;我院护理部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实际,着重从护理安全、人文关怀等方面出发,与临床科室及手术室沟通,进一步规范了手术患者运送交接方式。这样规范了手术交接,使医生、患者更加满意护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护理各环节的交接,使护理工作更加安全、高效、满意。并制定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对身份,确保患者正确。(2)及时正确的完成各种术前准备如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尿管、胃管插好,术前交接单填写完整,患者检查结果粘贴整齐,患者物品准备齐全,CT、CR、MR片带齐,首饰、假牙取下。术前准备由责任护士全面对患者负责,并与另一名病房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护送患者到手术室,再次与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共同核对。(3)制定手术患者的访视制度。术前一日由该手术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填写术前访视单内容包括手术患者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内容,携带该访视单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并签字。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及宣教,告知一些手术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能充分配合手术。(4)让每一个护士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对患者高度负责。认真落实好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把患者的安全放在护理工作的首位,有效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如手术查对制度等。

3 结果

患者手术前后的交接时间虽然很短,但仍然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和危险因素,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安危。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正确的完成各种术前准备、制定并有效的落实手术患者的访视制度、加强护士责任感的培养、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后,现在已经杜绝了手术前交接时手腕带未写或有误,术前准备基本能及时完成,包括去除金属手镯、手术部位未标识、交接时手术护理交接单未完成、术前医嘱漏执行、术前镇静剂未执行、患者输液液体带错等问题大大减少。

4 讨论

手术患者护理治疗措施较多,每次护理行为都可能成为一个有利或不利的证据[5]。加强“交接口”管理,能使记录内容全面,交接清楚,避免了因交接不清导致的纠纷,也杜绝了医护、护士之间相互推诿责任[6]。术前交接认真核对每一项内容,是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重要措施,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意不容辞的责任。认真遵守交接流程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关键,我们要严格执行手术交接流程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这样不仅能有效保障正确的手术患者、正确的手术部位、正确的手术方式,还能促进手术成员团队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提高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达到持续维持患者手术安全的目的,提高我们的护理工作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患者术前交接中的安全问题。方法 分析总结1630例手术患者术前交接中的易出现的安全问题积极采取对策。结果临床科室与手术室在交接患者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是引发医疗护理纠纷的隐患,是差错事故的苗头。手术患者术前交接认真核对每一项内容,是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重要措施。结论 手术前的认真交接、仔细查对、术前访视,严格执行手术交接的规范和制度,是手术安全的保碍。可以让患者得到安全优质的护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手术患者,术前交接,安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74.

[2]郭建萍.手术患者交接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与护理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465-466.

[3]中国医院协会.2009年度患者安全目标[S].北京:中国医院协会,2009.

[4]覃丽锦,韦妹爱.手术病人交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15-616.

[5]张优琴,辛亚娟,钱萍萍,等.举证责任倒置后护士证据意识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1-203.

术前抗生素问题 篇7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1999-2001年手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患者124例。良性阻黄94例, 恶性阻黄30例。其中男性73例, 女性51例, 年龄在23-76岁。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9例, 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0例, 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成形术2例, 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11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 其它14例。

2 护理问题及原因

2.1 紧张、焦虑、不安

由于阻塞性黄疸病情较重, 加之住院治疗, 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重, 部分病人的阻黄原因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有时术前难以确诊。患者多较紧张、焦虑、不安, 顾虑重重, 常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手术, 而且手术一般比较复杂, 术后住院时间长, 住院费用高, 经济负担重, 许多患者表现为心慌、失眠、疼痛、沉默少言、坐立不安、情绪易激动等。

2.2 对手术缺乏信心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 阻黄患者肝脏的排泄解毒和合成功能减弱, 手术危险性增加, 术后可能出现腹水、出血、肝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方可施行手术。由于护肝时间长, 缺乏对阻黄术前护肝治疗重要性的了解, 患者感到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加重, 对术前治疗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部分患者不积极配合治疗, 特别是怀疑自己患了恶性疾病的病人, 对手术缺乏信心, 甚至对手术治疗退却或者放弃。

2.3 相关知识的缺乏

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对阻黄的患者有重要意义。术前多次肝功能化验检查是了解肝功能受损程度, 并根据化验结果进行综合判定, 对护肝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但部分患者不能理解, 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血多抽了, 浪费了, 自己的钱白花了, 表现出厌烦或拒绝化验检查, 严重影响了术前准备的进行。

3 护理对策

3.1 给予心理支持, 减轻患者不安

首先, 我们在患者入院时, 热情接待, 详细介绍医院的环境及各项设施, 使其很快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其次, 多与患者交谈,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他们讲出顾虑和原因, 了解原因并以热情的态度、优质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取得其信任, 耐心解释病情, 讲解手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减少他们的紧张与恐惧。告之他们肝功能检查及护肝治疗对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充分的术前准备可大大减少手术的危险性及并发症, 使病情恢复加快, 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最后, 我们应该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 与家属多交谈, 让患者得到家人的情感支持和经济帮助, 共同渡过手术期。

3.2 促进患者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在治疗阶段, 护士要认真及时地执行医嘱, 观察用药效果, 同时积极向患者讲解护肝治疗的重要作用。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与手术的耐受力有直接联系, 蛋白质降低可影响伤口愈合, 凝血因子减少会增加术中出血, 大部分患者经护肝对症治疗后, 手术耐受力可不同程度提高, 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因此我们在护理时应告诉患者:适当限制活动, 注意卧床休息, 可使肝血流量增加, 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高热量、高维生素、丰富蛋白质的饮食可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及患者的积极配合下, 患者肝功能分级术前检查结果比入院检查结果明显好转。

3.3 加强宣教

阻黄患者术前准备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详细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 这常需要多次的化验结果。为使患者能理解多次抽血化验的目的, 我们采取语言交谈、书面材料介绍、病区内黑板宣传等形式向患者宣教, 使患者对肝功能检查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在每一次抽血检查化验时, 护士首先向患者讲明目的、意义, 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另外, 还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客观的向患者讲解, 增加他们对手术的信心, 使患者比较愉快地接受术前各项在院检查及准备工作, 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4 小结

浅析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若干问题 篇8

关键词:抗生素,临床应用,问题

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是细菌感染, 抗生素的发现大大减少了细菌感染带来的致死事件, 目前其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抗生素是由微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 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1]。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有严格的界定, 目前我们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 在临床工作中, 乱用抗生素的状况特别严重。比如, 对感冒患者, 有些医生盲目给予抗生物治疗, 加重病情, 我们所说的感冒是指上呼吸道感染、70%~80%是由上呼吸道病毒引发的, 而当今常用的抗生素是对病毒无效的。不合理使用, 不仅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患者机体的菌群失调[2]。本文旨在分析我院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今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我们利用2007年6月到2010年4月间期间我院门诊、急诊患者处方2765张, 分析其中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情况, 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抽取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间期间我院门诊、急诊患者处方2765张, 找出其中应用抗生索的处方和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处方, 对其用法、用量、配伍、药理拮抗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

2765张中门诊、急诊患者处方中含有抗生素的有1546张, 抗生素使用率为55.9%, 其中有不合理用药的有243张, 占15.7%。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2765张患者处方中, 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55.9%, 而不合理用药比例为15.7%, 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情况及抗生素的用量问题。

3.1 联合用药的问题

同类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常常为不合理的应用药物, 如243张不合理用药的处方中有56张为青霉素G与氨苄西林的联用, 青霉素G与氨苄西林的作用机理均为青霉素结合蛋白而发挥抗菌效应, 而两者联用会竞争同一结合点, 合并应用可增加神经毒性, 造成听觉障碍。因此, 一般而言同类抗生素由于作用部位相近, 其并不产生协同作用, 但可使毒副作用相加, 故一般不主张同类抗生素联用[3]。

抗生素的多种联用, 在效果上可以分成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4种, 具体联用效果与各种抗生素本身机理相关。抗生素一般可分为繁殖期杀菌药如β内酰胺类、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慢性抑菌药如磺胺类4种, 当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联用时会出现拮抗作用[4]。

在与其他药物一起联用时也必须注意, 如青霉素G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 因此其在于碱性药如氨茶碱合用时易失效, 在输液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又如在临床处方中出现培氟沙星胶囊与丽珠肠乐或米雅配伍, 丽珠肠乐或米雅是活菌成份, 与抗生素同时服用将对其产生杀灭作用, 使肠乐或米雅失去活性成份。

3.2 药量的问题

有些处方中, 抗生素药量过低, 比如有些医师将头孢克肟开方开的过低, 头孢克肟为β-内酰胺类, 其半衰期较短, 体内血药浓度单位时间内下降较快, 采用低治疗剂量, 极易导致血药浓度过低, 不能完全、彻底杀灭致病菌。因此其既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又如有些药物需要首剂量加倍, 但在一些处方中并没有反应出来, 在本次研究的处方中有4张处方未列明复方新诺明首剂量加倍。有些抗生素用药时间过长, 患者体温、白细胞恢复正常、肺部音消失时, 有的仍然继续用抗生素, 而有的病人从进院开始一直用到病人出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医师业务水平不高, 其错误认为抗生素作用时间越长越有效, 从而未及时停药。这种现象可能会造成诸多危害, 如疗程过长, 病人经济负担加重;长期用药可造成药物积蓄, 加重肾负担, 造成肝肾功能损害, 甚至导致真菌繁殖生长, 发生二重感染。

3.3 其他问题

有些医生为了保险起见, 轻易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 而这种现象容易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群, 导致二重感染及其它不良反应, 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因此, 各科室应当严格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并将抗生素划分成一、二、三线药物进行管理[5]。

使用抗生素时还应当注意患者个体差异, 如老人、儿童及孕妇与正常人应当区别用药。在本次研究中, 有一处方中童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因喹诺酮类抗生素为含氟药物, 可直接损害幼龄动物的软骨, 影响骨代谢和发育, 一般儿童不宜使用。另外还需考虑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 不同患者会对不同抗生素产生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132.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宋保洁.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几个基本原则[J].中国药业杂志, 1999, 8 (7) :27.

[4]李丽萍.浅析我院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0) :115~116.

上一篇:西安石油大学简介下一篇:地震小常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