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通用8篇)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 篇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主要指的是服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与之相关的腹泻症状,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相关研究表明, 我国每年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高达30%。为此及时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2]。本研究对本市某医院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的儿童患者采取药学干预措施, 效果明显,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某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130例, 排除食物中毒、慢性肠炎等引发腹泻的病例。其中, 男74例, 女56例, 年龄在0.5~13岁之间, 平均年龄 (7.2±2.1) 岁。所有患者服用抗生素药物2 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持续稀薄且水样, 停用抗生素药物后症状好转或消失。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准则制定针对性的药学干预措施, 主要方法如下: (1) 加强宣传。抗生素作为临床治疗中的常见药物, 类型多样且杂, 能有效的抑制细菌滋生, 避免感染。但若用药不当, 则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如腹泻, 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为此必须加强抗生素合理用药宣传, 提高医护人员抗生素合理用药意识及水平。 (2) 提高抗生素临床用药合理性。医院领导要认识到抗生素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 加强抗生素药物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同时对抗生素药物使用过程全面监控, 保证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3) 对患者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疾病) 、抗生素应用 (种类、剂量、用法、次数、疗程、不良反应) 、粪便常规检查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 并统计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产生的原因, 并以此为依据, 制定行之有效的药学干预措施。 (4) 给予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的患者药物治疗, 治疗过程中保证患者营养及水分充足。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抗生素使用种类、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联合应用、病情、住院时间等, 具体情况见表1。
2.2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药学干预结果
药学干预后抗生素使用、光谱青霉素类使用、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等与干预前相比, 明显改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从43.33%下降到8.86%, 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因服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现象不断发生, 所占比例在10%~40%之间, 主要是抗生素会造成肠道正常寄生菌群失调。儿童正处于发育初期阶段, 免疫系统还不是很完善, 难以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服用抗生素后, 更易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
相关研究表明,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除了与抗生素用药不合理有关外, 还与儿童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等有一定的关联[3]。为此根据儿童年龄、病情调整抗生素用药方式及剂量, 提高抗生素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及抗生素应用 (种类、剂量、用法、次数、疗程、不良反应) 、粪便常规检查等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发现, 不足1岁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62例, 发生率47.69% (62/130) ;不足3岁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74.62%, 说明3岁以上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高, 这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及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有关。此外,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与抗生素种类、抗生素使用天数及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关 (由表1可知) 。为此需采取药学干预治疗, 提高抗生素使用合理性。
本研究对本市某医院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采取药学干预治疗:加强抗生素药物使用规范及合理用药宣传, 提高医护人员合理用药意识, 并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对抗生素药物使用过程全面监控, 同时治疗过程中保证患者营养及水分充足等。药学干预后, 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广谱青霉素类使用率、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由表2可知) , 由此可见药学干预能明显提高抗生素使用合理性。此外, 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从43.33%下降到8.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合理的药学干预能明显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深入研究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在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及药学干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严重程度与儿童年龄、病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 特别是抗生素使用不合理。药学干预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是43.33%, 干预后为8.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药学干预能明显提高抗生素用药合理性, 有效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药学干预,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安, 罗锡英.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微生态疗法及专科护理.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06) :73-75.
[2]郑跃杰, 黄志华, 刘作义, 等.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1) :21-22.
[3]李晓侠.药学干预对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2 (35) :175-177.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辨治体会 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6-0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大量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产生腹泻、腹痛、毒血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变主要侵犯结肠,最常累及乙状结肠,是基层医院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多以万古霉素、灭滴灵等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笔者采用中医辩证与辩病相结合的施治方法运用于临床,疗效明显,赘述如下:
1 辨证论治
1.1 脾肾气阳亏虚,寒湿毒邪内壅 泄泻频繁,泻下如注,肠鸣腹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甚则形寒肢冷,完谷不化,口渴尿少,舌苔薄白,脉沉细。
患者素体脾肾气阳亏虚,过用抗生素,苦寒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从寒化,则发为本症。
治宜温补脾肾气阳,散寒除湿解毒。
方选自拟治泄Ⅰ方加减,药用党参15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苍术10g、白术10g、山药10g、茯苓10g、猪苓10g、车前子10g、干姜10g、桂枝10g、木香6g、厚朴10g、甘草6g。
1.2 脾肾气阴亏虚,湿热毒邪内壅 泄泻频作,或伴大便不爽,下坠,肛门灼热,腹痛拒按,大便或有粘液,甚者可见血便,口干不思饮水,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发热,尿少,舌苔白腻,脉沉细数或沉细滑。
患者素体脾肾气阴亏虚,过用抗生素,苦寒伤脾,脾失健运,湿从热化,则发为本症。
治宜清补脾肾气阴,清热除湿解毒。
方选自拟治泄Ⅱ方加减,药用太子参30g、黄精10g、麦冬10g、葛根10g、黄连10g、黄芩10g、茯苓10g、薏苡仁30g、苍术10g、白术10g、木香6g、槟榔10g、白芍15g、甘草6g。
2 辨病论治
2.1 关于诊断 根据应用抗生素史、腹痛、腹泻等表现,大肠镜检见黄白色片状伪膜,大便检查发现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可以确诊。
2.2 关于治疗
2.2.1 一般治疗 停用抗生素、休息、口服补液盐水等。
2.2.2 药物治疗
2.2.2.1 辩证施治,首分寒热 若素体脾肾气阳亏虚,则病情从寒而化,表现为脾肾气阳亏虚,寒湿毒邪内壅。若素体脾肾气阴亏虚,则病情从热而化,表现为脾肾气阴亏虚,湿热毒邪内壅。因此,辨证时宜详审寒热。
2.2.2.2 扶正祛邪,贯穿始终 正虚邪实贯穿疾病始终,故扶正祛邪二者不可偏废,但应视邪正盛衰程度灵活补泻,使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2.2.3 邪退体虚,适时固涩 若泄泻日久,脾气下陷,腹痛不甚者,可适时使用固肠收涩之品,如煨诃子、罂粟壳、赤石脂之类,以治标急。
2.3 关于预防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特别注意抗生素的用法用量。
3 病案举例
例1:高某某,68岁,患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阻塞性肺气肿。2006年7月14日,因“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发热39.8℃,先后口服利君沙、头孢羟氨卞等治疗1周,效果不明显。遂静滴丁胺卡那霉素、菌必治等治疗,用药4天体温降至37℃,但查血白细胞13.8×109/L,中性0.88,继用药10天,咳喘均减,然出现腹胀肠鸣,腹泻黄色稀水样便10-20次/d,无里急后重,腹痛喜温喜按,伴面白唇干,表情痛苦,胸闷气短,舌苔薄白而干,体瘦色暗,脉沉细无力。大便检查发现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西医诊断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医辨证为脾肾气阳亏虚,寒湿毒邪内壅,方选自拟治泄Ⅰ方去厚朴加炮附子、焦三仙、粟壳。3剂后腹泻减少,5剂后泻止,舌面有津,口干消失,遂去粟壳,继用5剂而愈。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 篇3
关键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药学干预,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得药物耐药性增加,同时也使得儿童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率不断增加[1]。降低ADD的发生率对有效减轻患儿痛苦有着重要意义[2]。我院开展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干预措施来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情况,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48例为基线资料研究组(未干预组),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76例,女72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2.48±3.11)岁。对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分析其ADD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48例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干预组)。其中,男75岁,女73岁;年龄2个月~12岁,平均(2.51±3.02)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基线资料组患儿正常治疗,根据病症对患儿用药,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患儿在治疗时同未干预组,加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采取药学干预措施。自开始使用抗生素起加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长双歧杆菌、嗜热乳杆菌、粪链球菌各107CFU),bid。观察每日大便的次数及形状,腹泻定义为1d内至少连续2次以上水样便。出现腹泻后两组均加用思密达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DD危险因素
对未干预组患儿年龄、住院时间、病情转归、激素使用、微生态制剂应用、抗生素联合使用、种类等因素进行分析,发现4个危险因素,分别是患儿发病年龄、抗生素使用种类、疗程和抗生素联合使用。
2.2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干预结果
根据ADD危险因素实施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干预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与未干预组比较,*:P<0.05
3 讨论
抗生素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杀菌作用,然而,由于其广泛使用,使得不合理用药情况存在较为严重。我国儿科在使用抗生素方面,多为β ̄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而这些都是最容易引发ADD的主要因素[3,4]。已有研究表明,ADD的发生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包括患儿的年龄、住院时间、病情转归、激素使用、微生态制剂应用、抗生素联合使用、种类等多种因素有关[5]。目前,临床上出现ADD的患者均有肠道益生菌减少的情况,一方面使碳水化合物不能酵解成乳酸和短链脂肪酸,初级胆汁酸不能生成次级胆汁酸,积滞在肠道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另一方面生理性菌群的减少和消失减低了其对致病菌的抑制,少数菌种如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念珠菌、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产生氨类及内毒素,而致腹泻。其次有的抗生素能引起肠道粘膜的变态反应或对粘膜有直接毒性作用。还有的抗生素如红霉素有促进胃肠排空作用,克拉维酸能刺激肠蠕动等均可导致腹泻。益生菌防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阻止致病菌在肠道定植,在肠道中对病原微生物产生营养竞争、粘附竞争及生物化学抑制,其代谢产物乙酸和乳酸使肠道PH值下降,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恢复,促进胺和NH3转化成NH4,减少刺激性气体及毒性代谢物的产生,从而恢复正常胃肠运动及减轻胃肠道症状。
我院通过分析后得出,其危险因素分别为患儿发病年龄、抗生素使用种类、疗程和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根据危险因素发现,降低ADD的发生率,我们的研究表明应用益生菌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由对照组的39.86%降至8.78%,患儿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干预对减少ADD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萍.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502-503.
[2]周玉洁.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6):308-309.
[3]Jean-Paul Buts.Twen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on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Trophic Effects:Updates and Perspective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9,54(1):15-18.
[4]李晓侠.药学干预对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75-177.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其预防治疗 篇4
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最常见的医源性腹泻, 5%~30%的患者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会发生AAD。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可引起腹泻, 但以广谱青霉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等引起的腹泻发生率最高。AAD的发生频率及其严重性, 除与使用的抗生素的种类有关外, 还与肠道感染的病原体和宿主的免疫抵抗力有关[1,2,3,4]。
1 A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引发AAD的相关因素
1.1.1 抗生素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导致AAD, 根据药物类别及其作用特点分析, 其具有以下特点: (1) 广谱抗生素易发生AAD, 有报道称广谱抗生素引起AAD的概率是窄谱抗生素的10~70倍。其中广谱青霉素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青霉素类中以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报道最多, 头孢菌素类中以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曾被视为AAD低危因子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近几年也见有引起AAD的报道。 (2) 吸收不完全或分泌进入胆汁导致肠内高浓度的抗生素易发生AAD。 (3) 联合使用抗生素较单用抗生素易发生AAD。 (4) 抗生素使用疗程越长, AAD发生率越高[4]。
1.1.2 病原菌: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艰难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 10%~25%的AAD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此菌引起。与AAD有关的其他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菌、金葡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念珠菌、克雷伯菌、沙门菌等也见有报道。
1.1.3 年龄与性别因素:
统计发现小于6岁或大于65岁的人群发病率增高, 在婴幼儿时期, 肠道菌群分布不均匀, 不稳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年龄大于65岁以上者, 肠道菌群老化,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使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下降, 容易引发AAD。而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5]。
1.1.4 其他因素:
危重患者、原发疾病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估测Ⅱ (APACHEⅡ) 评分高的患者易发生AAD。医疗干预措施越多、住院时间越长, AAD发生率越高。其他高危因素包括抗肿瘤化疗、免疫力低下、长期卧床、使用抗肠蠕动药物、使用抑酸剂、血清中拮抗A毒素的IgG抗体水平低等[4,5]。
1.2 发病机制
抗生素引起腹泻的机理复杂而多样化, 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抗生素的使用, 扰乱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而引起的。一般认为其引发机制有以下几种[4,5,6,7,8,9,10,11,12,13,14,15,16]:
1.2.1 渗透性腹泻:使用抗生素后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正常微生物减少, 特别是厌氧菌生长受到抑制, 使其对糖类的代谢降低, 致使糖类吸收不良, 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聚集, 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
1.2.2 分泌性腹泻:具有去羟基作用 (尤其是7α-去羟基作用) 的细菌数量减少, 使小肠内未被完全吸收的初级胆酸不能在结肠内进一步去羟基变成次级胆酸, 导致分泌性腹泻。
1.2.3 吸收障碍性腹泻: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黏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
1.2.4 运动性腹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尤其是红霉素, 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可使胃肠蠕动增快, 缩短转运时间, 导致运动性腹泻。
1.2.5 肠炎性腹泻:致病菌分泌的毒素可与肠道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起黏膜损伤和炎性反应, 导致肠炎性腹泻, 严重者可致伪膜性肠炎。
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AAD也称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CDAD) 。艰难梭菌可产生肠毒素 (A毒素) 、细胞毒素 (B毒素) 、蠕动改变因子和不稳定因子等毒素, 与AAD密切相关的是A、B毒素。AAD的主要发病机制[6]是A毒素通过与肠道黏膜受体结合诱导固有层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及环氧合酶-2 (Cox-2) , 介导回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炎性渗出, 诱导上皮细胞破裂坏死和血管淤血, 使单层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断裂。近几年成功地从AAD患者粪便中分离出A毒素阴性、B毒素阳性 (A-/B+) 的艰难梭菌, 提示B毒素也是一种潜在的肠道炎性毒素。其他在AAD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3]。
2 AAD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腹泻型、结肠炎型、伪膜性结肠炎型。单纯腹泻患者, 症状轻微,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 以稀水样便为主, 轻者每日2~3次稀便, 腹泻具有自限性, 持续不超过3d。PMC患者症状较重, 每日有5次或更多次的不成型便, 粪水中可见漂浮的假膜, 这些患者大多有CD感染, 腹泻同时伴有腹胀、腹痛, 并有发热, 有时被误认为原有感染性疾病的恶化。如持续用有关抗生素, 则症状加重, 可伴脱水、电解质紊乱, 大量清蛋白丢失, 甚至死亡。
2.2 AAD的诊断
组织培养试验是诊断CDAD 的“金标准”, 但一般实验室不具备组织培养的条件, 而且不能在24~48 h 报告结果。目前许多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毒素A或毒素B, 有很好的特异性, 但敏感性不如组织培养, 粪便中的毒素A或毒素B的浓度必须在100~1 000pg时, 此试验才呈阳性反应, 因此有10%~20%的假阴性。不同的实验室EIA 检测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EIA 阴性并不能排出CDAD 的可能性。
现在临床上更常用排除法, 即拟诊AAD的患者须排除以下情况: (1) 各种类型的感染性腹泻, 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食物中毒、原发性腹膜炎和阿米巴疟疾等; (2) 肠道器质性疾病, 如结肠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 (3) 肠道功能性疾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等; (4) 胃肠道手术后1年内; (5) 其他有除外抗生素以外明确原因的腹泻[4]。
3 AAD的预防
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合理应用抗生素, 其次是补充微生态制剂。多项临床研究和系统分析均证实布拉酵母菌能有效预防AAD[7,8,9]。新近报道的meta分析再次证实益生菌能有效预防AAD, 可使其危险性下降52% (95%置信区间为35%~65%) [10]。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避免医源性及交叉感染、对AAD的高危患者进行肠道菌群和艰难梭菌毒素的监测等[11]。
4 AAD的治疗
常规AAD治疗包括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的平稳、补充体液和钾盐、必要时应用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用药时应避免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 以免引起内毒素的蓄积及掩盖相关症状。
4.1 抗菌药物
对于轻中型患者的常规治疗包括补液、停用或改用适当的抗生素, 如改用氨基糖苷类等致AAD低风险的抗生素。中重型AAD患者多表现为PMC, 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艰难梭菌引起, 故需选用对艰难梭菌敏感的抗生素, 如选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等。疗程一般在10d左右 (7~14d) 。口服常用剂量:甲硝唑每日3~4次, 每次250mg;万古霉素每日4次, 每次125~500mg。甲硝唑静脉用药为每6h 1次, 每次500mg, 适用于口服不能耐受者, 但不宜选用静脉用万古霉素。为防止出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 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胃肠病学会和美国医院流行病学会推荐首选甲硝唑治疗。万古霉素适用于对甲硝唑耐药、不能耐受或对甲硝唑过敏、甲硝唑治疗失败、病情危重、孕妇和有证据表明结肠炎为金葡菌所致者。
其他抗艰难梭菌感染的药物尚有:杆菌肽、替考拉宁、夫西地酸等[4]。研究证实, 这些药物与甲硝唑、万古霉素的疗效相似, 但治疗后的复发率不同, 分别为:甲硝唑5%~16%, 万古霉素16%~33%, 替考拉宁7%, 夫西地酸28%, 杆菌肽42%。如在AAD患者粪便培养中发现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体, 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AAD患者粪便中出现念珠菌十分常见, 一般不认为其是致病菌, 无需使用抗真菌治疗。胆盐结合树脂, 如考来烯胺 (每日4次, 每次4g) 能吸附艰难梭菌毒素, 减轻腹泻症状, 但证据尚不充分, 且该药能与万古霉素结合而降低其活性, 故用于治疗AAD尚有争议[12]。
4.2 微生态制剂 (microecologics)
微生态制剂可用于AAD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微生态制剂是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并产生一定生态效应的一类制剂, 包括益生菌 (probiotics) 、益生元 (prebiotics) 和合生素 (synbiotics) 三个类别。
微生态制剂预防和治疗AAD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影响肠道局部吞噬细胞功能, 抗生素使用后通过不同途径削弱了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趋化功能, 口服益生菌具有恢复和增强其吞噬功能的作用。 (2) 增强免疫应答, 益生菌能提高循环中特异性抗微生物抗体的浓度, 并能与相应病原体结合, 预防其在肠黏膜上定植和侵袭, 而肠集合淋巴结的发生中心在益生菌的刺激下能优先产生B淋巴细胞, 后者能促进生成IgA型特异性抗体, 分泌型IgA是肠黏膜主要的保护性抗体。另外益生菌作用后产生的低分子多肽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3) 影响致病菌在肠道定植:益生菌可增强上皮紧密连接以阻止致病菌的侵入, 并可通过与致病菌竞争肠上皮微绒毛上的脂质和蛋白质多糖受体而阻止致病菌的定植。此外, 益生菌在胃肠道能产生有机酸、游离脂肪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等具有不同程度抗菌活性的物质。
4.3 中医中药治疗
4.3.1 张彪[13]认为AAD源于脾肾阳虚、寒湿困脾, 从而制订出温肾暖脾、渗湿止泻的治疗方法。组方暖脾煎,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用以健脾培土, 干姜、制附子、补骨脂温肾暖脾、温阳化湿, 木瓜、泽泻祛邪渗湿, 补骨脂、益智仁温固摄纳止泻。全方共奏温肾暖脾、祛湿止泻、调畅肝脾之功。
4.3.2 嵇克刚等[14]认为AAD为脾胃虚寒之证, 因中虚有寒, 不能运化, 升降失常, 清浊不分而出现上述症状。应用附子理中丸治疗AAD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3.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机是脾肾阳虚、寒湿困脾, 张喆等[15]则应用针灸治疗AAD, 认为中脘为胃募、腑之会, 足三里为阳明胃经合穴, 天枢为大肠募, 取以上三穴合脾俞达到健脾运中化湿止泻功效;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 配肾俞壮肾气以培元;随证加减, 或配命门, 或加阴陵泉, 或施以温灸法, 该法以温补脾肾、渗湿止泻为主针灸治疗。
中医中药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优于微生态制剂,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制剂有益生元样作用, 即可作为底物被肠道正常菌群利用, 能选择刺激结肠内一种或几种细菌生长活性, 对宿主健康具有益作用。但目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临床研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 研究结论说服力不强, 同时缺乏对中药复方的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
4.4 复发病例的治疗
CDAD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仍有5%~20%的复发率, 甲硝唑和万古霉素对复发病例仍有效, 但治疗方案尚不统一。Kelly等根据复发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初次复发者, 予甲硝唑或万古霉素10~14d;再次复发者, 予万古霉素, 每6h~3d用药1次, 每次125mg, 疗程7d;反复复发者, 予布拉酵母菌联合甲硝唑或万古霉素, 或小剂量万古霉素联合考来烯胺每日2次, 每次4g, 或万古霉素每日4次, 每次125mg, 联合利福平每日2次, 每次600mg, 疗程7d。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或口服微生态制剂也可作为反复复发的CDAD患者的治疗选择。另外, 应用中医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减少AAD的复发。
总之,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诱因明确, 诊断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是防止AAD发生的关键, 对高危患者应用高致病性药物时尤应注意。必要时, 服用微生态制剂或根据患者情况加服复方中药制剂进行预防。AAD一旦发生, 须立即停用相关抗生素或者更换抗菌药物, 或者进行干预治疗。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入院诊断:新生儿肺
炎8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 新生儿黄疸6例, 新生儿窒息7例, 其他3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14例, 采用侵袭性操作的18例, 联合用药18例;住院时间均大于6 d;胎龄34.5周~38.5周之间;出生体重1.7~3.5 kg;日龄小于12 d.均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之后新出现腹泻, 多次大便镜检示球菌和杆菌比例失调, 大便涂片多次发现阳性球菌或真菌。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 观察AAD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预后, 分析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日龄、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住院时间、采取侵袭性医疗干预措施与腹泻的关系, 并针对AAD探讨相关的护理措施。
2 结果
引起AAD与患儿胎龄小、出生体重轻、日龄短、住院时间长、进行侵袭性操作、预防性滥用抗生素有关。
3 讨论
3.1 新生儿AAD的相关因素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诱发腹泻, 其发生率约为5%~25%, 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受到破坏, 菌群失调, 致病微生物增殖发生AAD[2].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 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完善, 抗微生物能力差, 更容易发生AAD, 一般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本组AAD特点:胎龄小、出生体重轻、日龄短、腹泻的发生率高, 这与其本身生理特点、摄入不足甚至禁食, 使得肠道中的微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有关。联合长时间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采取侵袭性操作措施引发AAD增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增加了新生儿AAD的发生。因此减少AAD的发生关键是要加强围生期保健, 减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提高对AAD的认识,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可预防性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3], 发生AAD后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3.2 新生儿AAD护理
3.2.1 心理护理
向患儿家属讲解AAD的知识, 言明AAD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很难完全避免, 通过治疗大多可治愈, 不会留有后遗症;列举成功治疗的病例,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使患儿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做好沟通工作, 以便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 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
3.2.2 基础护理
注意观察、记录大便的量、颜色、气味、性状、次数, 及时送检标本。标本采集时应注意采集黏液脓血部分, 严密观察患儿停用抗生素或改用抗生素、口服肠道收敛药、微生态制剂等效果;准确记录出入量, 按时执行医嘱, 保证全天液量按时完成。保持病房通风, 排除异味, 创造良好的环境, 减少不适, 预防交叉感染, 做到小孩所用食具、衣物等先消毒后清洗。
3.2.3 饮食护理
腹泻患儿急性期暂行禁食, 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恢复消化功能, 轻者可适当减少喂奶量, 禁奶时间一般8 h~12 h, 然后开始喂奶, 正确添加奶量, 原则是由少到多, 由稀到稠, 循序渐进。
3.2.4 腹部护理
AAD患儿抵抗力差, 因此要注意保暖, 及时调整患儿衣物, 防止腹部受凉, 冷刺激使肠蠕动加快而导致腹泻加重。并应注意对腹部的保暖, 如盖被、用热水袋热敷, 温热刺激可减少肠蠕动, 避免腹部按摩、压迫等机械性刺激, 减少肠蠕动[4]。
3.2.5 臀部护理
患儿每次排便后用温热水冲洗臀部、会阴, 但不用碱性清洁剂, 最好用一次性尿片。用自制尿片要选用柔软吸水的棉质布, 而且每次用后应用碱性小的清洗剂洗干净, 然后清水冲净, 日光晾晒。对臀部发红的患儿, 可将臀部暴露于空气中使其干燥, 再在肛周及臀部涂护臀膏。
参考文献
[1]戴巧群.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5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2 (7) :437438.
[2]陈建荣, 郭锡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14 (9) :927.
[3]孟战备.金双歧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0) :1377.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80例, 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试验组40例中, 女14例, 男26例, 年龄2个月~3岁, 平均 (1.2±0.3) 岁;疾病史1~3 d, 平均 (2.1±0.2) d;对照组40例中, 女15例, 男25例, 年龄3个月~4岁, 平均 (1.3±0.4) 岁;疾病史1~4 d, 平均 (2.2±0.3) d。两组患儿的疾病史、抗生素种类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疾病诊断: (1) 入选标准:患儿均借助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腹泻, 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大便检查结果正常, 不存在其他胃肠道疾病; (2) 排除标准:将先天性心脏病、畸形、药物过敏等患儿排除。
方法:对照组实施蒙脱石散疗法, 药物口服, 服用剂量根据患儿年龄确定, 1岁以下患儿3次/d, 1.0 g/次;1岁以上患儿3次/d, 1.5 g/次。试验组则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 以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颗粒为主, 2次/d, 1.0 g/次, 1个疗程4 d。
评定项目:统计两组患儿的疾病治疗效果及症状消退、恢复时间。治疗效果标准: (1) 控制:治疗3 d后相应症状消退退, , 大大便便次次数数、、性性状状等等恢恢复复;; (2) (2) 缓缓解解::治治疗疗33 dd后后相相应应症症状状明明显显改改善善, , 大大便便次次数、性状趋于正常; (3) 无效:治疗3 d后相相应应症症状状仍仍处处于于治治疗疗前前状状态态, , 大大便便次次数、性状未变化, 或病情加剧。
统计学方法:借助软件包SPSS 14.0处理文中数据, 症状消退、恢复时间属于计量资料, 疾病治疗效果属于计数资料, 分别用 (±s) 、%的形式表示, 并分别实施t、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评定:通过给予试验组、对照组不同疗法治疗后, 试验组疾病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临床症状消退、恢复时间评定:通过给予试验组、对照组患儿不同疗法治疗后, 试验组的腹泻消退时间、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临床抗生素药物的大量使用, 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疾病发病率持续上涨。报告显示, 抗生素诱发腹泻的因素包括: (1) 大量的抗生素可损坏肠道菌落, 致使菌群失调。一旦肠道菌落紊乱, 将降低益生菌总量, 为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条件, 损伤肠胃黏膜, 影响消化功能, 引发腹泻。 (2)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可减少生理性细菌总量, 导致未发酵的多糖停留于肠道内, 引发腹泻;减少去羟基细菌总量, 增减胆酸浓度, 引发继发性腹泻。 (3) 抗生素所产生的变态反应可损伤肠胃黏膜, 降低细胞酶活性, 最终引发腹泻[2]。
益生菌是一种特定的活菌制剂, 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来改善生态环境: (1) 提高肠道防御功能, 恢复胃肠道的通透性, 激活细菌代谢。 (2) 稳定肠道, 通过对肠道免疫功能的改善, 消化炎性反应。调查报告表明, 益生菌可于各种疾病中获得显著性成效, 如:小儿腹泻、黄疸等。益生菌可选择性地的黏附于肠道, 是对人体完全无害的制剂。可通过对肠道内有毒细菌繁殖的抑制, 维持菌群的平衡性, 调整失调现状, 改善微生态环境[3]。本文所使用的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颗粒属于微生态制剂, 由链球菌、枯草杆菌组成, 其中, 链球菌也可黏附于肠道, 加快双歧杆菌的生长速度, 重新建立肠道屏障, 以从根本上抵制致病菌, 实现治疗腹泻疾病的临床目标[4]。枯草杆菌具有抑制肠道内致病菌, 保护肠道, 加快小肠消化、吸收速度, 修复损伤黏膜的作用。两种物质联合组成的益生菌, 可更好地改善腹泻现状, 加快大便次数、性状的恢复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试验组经由益生菌治疗后, 疾病控制17例, 缓解20例, 占比92.5%;而对照组经由蒙脱石散治疗后, 疾病控制12例, 缓解18例, 占比75.0%, 两组患儿的疾病缓解率有区别, 说明:益生菌药物的使用, 可改善疾病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从两组患儿腹泻消退时间、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时间上来看, 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有区别, 说明口服益生菌药物可提高患儿肠道内益生菌总量, 加快腹泻消退速度, 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临床给予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益生菌疗法作用突出, 可加快腹泻消退速度, 增强治疗效果,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效果。方法:收治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80例, 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疾病缓解37例 (92.5%) , 对照组疾病缓解30例 (75.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腹泻消退时间、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作用突出, 可加快腹泻消退速度, 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益生菌,抗生素相关腹泻,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明.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预防肺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一文作者的商榷[J].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7) :539.
[2]廖莉.益生菌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探讨[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1) :22-25.
[3]儿泻停颗粒临床试验协作组.儿泻停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J].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9) :670-675.
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因急性轻中度感染性疾病 (如:急性细菌性咽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 家长不愿住院而要求门诊治疗婴幼儿800例。通过约定复诊、电话追踪收回病历资料较完整患儿724例, 年龄2个月~3周岁内, 男性383例, 女性341例。
1.2 分组与方法
头孢克肟组386例, 口服头孢克肟干混悬剂3mg/ (kg·次) , bid, 可与牛奶、果汁、饮料同服, 连用7~10d, 部分用到14d。另一组338例, 除服头孢克肟外, 还加微生态制剂妈咪爱散, <1岁, 1.5g/次, bid;1~2岁, 1.5g/次, tid;2~3岁, 3g/次, bid, 与抗生素相隔2h左右温开水或溶于牛奶中服, 其他治疗两组相同。如发热服对乙酰氨基酚或氨咖黄敏口服液, 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服银黄颗粒, 支气管炎或肺炎加麻甘合剂、氨茶碱或先声咳喘宁口服液, 两组在病种、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两组腹泻发生后均用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
1.3 诊断标准
就诊时大便外观及常规检查正常。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发生腹泻, 大便每日≥3次, 水样便、蛋花汤样等, 连续2d以上, 大便常规正常或轻度异常, 普通大便细菌培养无特异致病菌生长, 停用抗生素腹泻明显减轻或消失。排除其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 (食饵性) 所致腹泻, 对头孢克肟过敏者, 病程中应用激素者, 营养不良者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1.4 观察项目
服药1d后开始观察大便性状、颜色及次数, 体温, 一般情况。腹泻者每日或隔日查大便常规, 部分予大便培养。
2 结果
A组 (头孢克肟组) 3d内腹泻发生11例 (2.85%) , 其中<1岁占8例 (2.07%) , 至7d后腹泻发生共66例 (37.86%) , 7例重症腹泻 (次数>10次/d) 均用药7d后发病。349例 (90.41%) 大便呈黄色、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糊状。9例 (2.33%) 呈海水样便, 内含大量泡沫, 28例 (7.25%) 黄色稀水便, 内含较多黏液及少许脓液, 11例 (2.85%) 伴发热 (体温37.6~38.5℃) , 13例 (3.37%) 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4例 (1.04%) <1岁婴儿伴鹅口疮, 便常规352例 (91.19%) WBC0~+, 14例 (3.63%) WBC++, 13例 (3.37%) 大便涂片多次发现真菌孢子及阳性球菌, 12例 (3.11%) 球菌/杆菌比例失调。B组 (加妈咪爱组) 3d内无腹泻发生, 至7d后腹泻共发生22例 (13.77%) 。黄色稀水便为主, 未发现重症腹泻者, 大便常规WBC0~+, 涂片未发现真菌。两组普通大便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A组平均腹泻持续时间 (3.96±0.73) d, B组平均腹泻持续时间 (2.65±0.68) d。
上述资料显示, <1岁婴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AD) 发生率明显高于幼儿 (A组及B组分别为23.47%, 7.84%) , 且用药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腹泻程度越重。B组3d内无腹泻发生, 而A组为11例 (2.85%) ;A组总发病率为37.86%, B组为13.77%, 后者显著低于前者, 经统计学处理, P值<0.01,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且B组平均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组, P值<0.01, 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意义。
3 讨论
抗生素的使用, 特别是β-内酰胺类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儿科细菌感染中的广泛应用, 因其抗菌谱广, 破坏了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 使敏感菌被抑制, 而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过度繁殖, 并产生毒素引起腹泻;同时可在肠道形成高浓度, 可直接刺激肠道或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 并可使糖类吸收障碍, 滞留于肠道而引起渗透性腹泻;婴幼儿肠道防御系统发育尚未健全, AAD发生率更高。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AAD临床报道较少, 本文报告AAD相对较轻 (主要为第一种, 仅7例重症腹泻收住院) , 总发病率为37.86%, 国内报道单一静脉点滴头孢三嗪或头孢噻肟钠7d后发病率60%以上。可能与口服头孢克肟量 (3mg/kg, bid) 相对于第三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剂 (50~100mg/ (kg·d) ) 还是较小, 多在用药3d后发生, 稀水样便多见, 婴儿霉菌性肠炎发病相对较高。婴儿发病率显著高于幼儿, 可能是婴儿期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分泌型Ig A较少, 肠道微生物环境脆弱而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有关, 用药时间长短与发病率呈正相关, 且程度较重 (7例大便次数>10次/d, 均为用药7d以上者) 。同时加服妈咪爱散剂腹泻发生率显著降低、病情轻、持续时间短。妈咪爱散是一种复合乳酸菌微生态制剂, 每袋lg, 含乳酸菌培养物37.5mg, 含活菌l亿5千万个。其中粪链球菌1.35×108个, 枯草杆菌0.15×108个, 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60.5mg, 维生素B121ug, 维生素C10mg, 乳酸钙20mg, 氧化锌1.25mg。口服妈咪爱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 抑制有害菌和腐败菌的生长, 减少毒素产生而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 其中粪链球菌能在肠道中迅速定植、繁殖力强, 消耗氧和过氧化氢, 降低肠腔内氧化还原电位, 制造厌氧环境, 促进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生长, 使紊乱的菌群恢复正常, 故能有效防治AAD。枯草杆菌能产生溶菌酶和副消化酶, 促进小肠消化吸收机能恢复。此外, 其中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帮助小儿正常生长发育, 增强免疫功能, 且该药水果香味、易于接受。为避免抗生素对妈咪爱活菌的效价影响, 二者应间隔2h左右时服用。本文观察数据表明, 妈咪爱毒副作用小, 安全性能高, 经济方便, 和抗生素合用对AAD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婴幼儿口服头孢克肟干混悬剂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AD) 情况及同时服微生态制剂妈咪爱防治效果。方法选择呼吸道感染婴幼儿A组 (头孢克肟组) 386例, 口服头孢克肟 (3mg/kg, bid) ;B组 (同时加服妈咪爱组) 338例, 疗程7~10d, 比较两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 腹泻平均持续时间, 探讨发病原因及防治。结果A组与B组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3.47%, 7.84%, 总发病率分别为37.86%13.77%。B组发生率显著降低、持续时间短、病情轻。结论婴幼儿口服头孢克肟所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率较高, 用药时间越长, 发病率越高, 病情越重。妈咪爱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显著防治作用。
关键词:头孢克肟,微生态制剂,妈咪爱,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婴幼儿
参考文献
[1]朱燕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 2002, 29 (1) :47.
[2]梁春杰, 杨雪英, 黄大鸣, 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1) :1279~1281.
[3]郑亚汉.头孢菌素致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9例临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1, 10 (2) :69.
[4]时国朝, 邓伟吾.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1999, 18 (2) :106~108.
[5]方鹤松, 魏承饶, 段恕诚, 等.腹泻病疗效判定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 1998, 16 (5) :358.
[6]王亚军, 微生态活菌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儿科药学杂志, 2002, 16 (2) :11~12.
[7]刘玉霞, 王庆九.妈咪爱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报道[J].职业与健康, 2005, 5 (5) :779.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3个月~3岁因肺炎使用抗生素引起腹泻的患儿64例, 性别不限。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 (1) 治疗上采取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 (2) 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腹泻症状, 大便大于3次/d, 黄色稀水便或绿色稀水便; (3) 用药前无腹泻表现, 大便常规检查正常, 无其他胃肠道疾病。分为治疗组32例, 对照组32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患儿出现腹泻时, 治疗组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颗粒 (妈咪爱) 1.0g/次, 2次/d;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 小于1岁1.0g/次, 大于1岁1.5g/次, 均3次/d。3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按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2]。显效:治疗72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2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无好转。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2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1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78.1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明显增多。抗生素导致腹泻发生的机制主要有: (1) 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紊乱时益生菌数量明显下降, 条件致病菌数量异常增多, 肠道黏膜屏障损伤, 消化吸收代谢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腹泻发生。 (2) 抗生素的使用, 肠道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 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 未经发酵的多糖滞留于肠道而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应用后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 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 强烈刺激大肠分泌, 而继发分泌性腹泻。 (3) 抗生素所致的变态反应、毒性作用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害和肠上皮纤毛萎缩, 引起细胞内酶 (双糖酶) 的活性降低, 从而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1]。
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 微生态制剂已方法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尤其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已得到临床的认可。益生菌是能够选择性定植于肠道, 对人体完全无害的活性制剂。它可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繁殖, 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调整肠道菌群失调, 改善人体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妈咪爱是富含高浓缩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的微生态制剂, 其中粪链球菌能在肠道内迅速定植, 促进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生长, 重建肠道生物学屏障, 抵御治病因子的侵袭和定植, 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枯草杆菌能产生溶菌酶和副消化酶而抑制肠道内致病菌, 从而保护肠道, 促进小肠消化吸收和机能恢复, 并能修复因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 有利于腹泻的恢复[3]。
关键词:益生菌,小儿,抗生素,腹泻
参考文献
[1]卢丽莉.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 (11) :1083-10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