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分期治疗(通用4篇)
抗生素分期治疗 篇1
尿路感染好发于老年人, 且容易复发, 是泌尿科常见的疾病。为探析抗生素分期治疗在复发性尿路感染中的应用, 选取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48例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103年6月新疆伊犁州友谊院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48例, 其中男12例, 女36例, 年龄25~79岁, 平均年龄 (50.1±8.1) 岁;病程0.5~11年, 平均病程 (6.8±1.0) 年;尿液细菌学检查示:大肠埃希菌16例, 粪肠球菌11例, 表皮葡萄球菌11例, 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 其他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尿液细菌学检查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符合尿路感染诊断标准[1], 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治疗分为治疗期、巩固期、维持期和观察期。治疗期根据患者尿液细菌试验结果应用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头孢克肟、阿莫西克拉维酸等1种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次/d, 直到常规检查正常, 继续维持治疗4个周, 然后进入巩固期, 抗生素每日两次, 应用4个周后常规检查正常者进入维持期, 抗生素1次/d, 持续应用3个月, 常规检查正常者停药, 观察半年。
观察组治疗:胸腺五肽1 mg肌内注射, 1次/d, 联合敏感抗生素轮换治疗。
1.3 疗效判定指标
治疗结束观察半年, 根据临床症状以及菌尿的转阴情况判定疗效。应用效果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之前以及干预之后SAS评分对比 (n,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再复发情况对比 (n, %) 见表2。
3 讨论
复发性尿路感染一般指治疗6周~3个月且尿路感染发作超过3次。发病与年龄、肾结石、糖尿病及免疫低下均有关[2]。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效性等产生影响, 故不良反应也是治疗成败要素。
抗生素分期治疗主要是根据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期有针对的进行抗生素应用。根据不同时期疾病的特点, 每个时期应用抗生素的主要目标也各不相同:治疗期将尿常规恢复正常;巩固期在减轻药物用量的同时, 维持患者的尿常规正常;维持期是将尿路感染治愈[3,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见表1和2,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8%高于对照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复发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37.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 观察组12.5%, 对照组16.7%, 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抗生素分期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不仅可以分期利用敏感的抗生素, 提高治疗的效果, 更能够针对疾病不同时期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用药, 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另外, 分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使不同的患者按照其需要的时间得到充分的治疗, 患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 而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分期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疗效可靠,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但在治疗复发性尿路结石合并多发性肾结石时, 其治疗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芳.抗生素分期治疗在复发性尿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探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1) :584-585.
[2]曾照兵.老年复发性尿路感染临床治疗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 (6) :1102-1102.
[3]简桂花, 蒋金根, 李军辉, 等.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分期治疗.中国临床医学, 2009, 16 (5) :785-787
[4]崔年芳.再发性尿路感染抗生素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1 (01) :48-49.
中药分期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篇2
笔者采用中药分期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108例出血, 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法, 使子宫内膜迅速脱落, 以止血塞流, 继用补肾法以澄源复旧,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08例, 年龄13~54岁;未婚18例, 已婚90例, 病程90d~2年。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 经期长短不一, 失血量时多时少, 甚至大量出血, 血色暗红, 夹有血块, 伴有小腹胀痛拒按, 经来后痛减, 乳房胀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涩。排除妇科器质性病变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引起的子宫出血。
1.2 治疗方法
(1) 出血期采用生化汤治疗, 方剂组成:当归20g, 川芎6g, 桃仁10g, 炮姜6g, 甘草6g, 益母草15g, 蒲黄10g, 三七粉5g (另冲) , 每天1剂。辨证加减:量多如注者, 先用太子参、黄芪、阿胶各10g, 三七粉5g以固脱止血, 待出血减少后, 再加用上方;兼见面色苍白, 肢体无力, 脉虚无力, 加太子参、黄芪各15g;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加知母、黄柏各10g;口干心烦, 苔黄脉数, 加黄苓炭、竹茹、炒栀子各10g。 (2) 止血后用右归丸加减, 方剂:熟地黄20g, 山药10g, 枸杞10g, 菟丝子15g, 杜仲15g, 当归10g, 淫羊藿10g, 仙茅15g, 太子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每天1剂。偏阳虚者, 减淫羊藿、仙茅, 加旱莲草、女贞子各10g;偏气虚者, 重用黄芪、白术各15g, 升麻6g。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服生化汤3~6剂血止;服右归丸1个疗程, 连续3个月经周期。经期血量均正常, 自觉症状消失。好转:服生化汤6~12剂血止;服右归丸1个疗程, 经血量基本正常, 月经期仍较长 (7~10d) , 自觉症状消失。无效:以上各项均无改变。
2 结 果
本组患者痊愈82例, 好转20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94.44%。
3 讨 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学“崩漏”之范畴, 其病因有“气虚不能摄血”、“肾虚封藏失固”、“热迫血妄行”之说。无论何种原因, 均导致胞宫气血失调, 引起本症发生[1]。现代医学认为, 此类出血多为无排卵型, 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子宫内膜过度增生, 且不规则剥脱的残留物引起子宫反复出血[2]。就其症状而言, 此类患者常有病程反复, 血色暗红, 挟有血块, 兼有小腹疼痛等血瘀征象。治以“气以通为顺, 血以调为补”拟通因通用之法, 采用活血化瘀法而新生。血止后则从本调治。肾气未充是导致崩漏的根本原因, 故重在补肾固冲, 配以益气活血药, 以促使排卵, 月经趋于正常。
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法, 取生化汤加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蒲黄对子宫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能使子宫残留组织排出, 配以当归、太子参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三七粉止血、活血, 诸药相伍, 既能活血祛瘀, 又能止血塞流。血止后, 逐用澄源复旧法, 重在温补脾肾以治本。方取杜仲、菟丝子、仙茅、淫羊藿以温补肾气, 太子参、黄芪、山药、甘草健脾益气, 枸杞、山萸肉滋补肾阳, 取阴中求阳之意, 熟地黄、当归、阿胶养血调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茅、淫羊藿、菟丝子、黄芪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 太子参补气养胃, 诸药协同使肾之盛。
参考文献
[1]蔡凤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与辨证施护[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8) :61-62.
抗生素分期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针灸科就诊的门诊病人7 2例,其中男3 8例(52.8%),女34例(47.2%);年龄最小17岁,最大64岁;发病部位:左侧31例(43.1%),右侧41例(56.9%)。
1.2诊断标准
依据《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1]诊断为周围性面瘫。临床主要表现有: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或泪液分泌减少,蹙额、皱眉不能正常完成,鼻唇沟变浅,口角一侧下垂或张口微笑时被牵向健侧,病侧角膜反射消失,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障碍或过敏,部分病人可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等Ramsay-Hunt综合征。
1.3纳入标准
1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且就诊时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3排除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和外伤引起的面瘫;4年龄在16岁~65岁;5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
1经影像学检查,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外伤、肿瘤等疾病继发引起的面瘫;2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判者;3不能坚持本研究治疗方案或治疗过程中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方法者。
1.5治疗方法
1.5.1面瘫分期治疗标准
1.5.1.1急性期
面瘫发病1 d~7 d以内的为急性期,该阶段治疗以患侧面部少针浅刺和四肢远端取穴为主。取患侧阳白、太阳、牵正、地仓、风池,浅刺法;患侧合谷、外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时患侧颜面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治疗,留针20 min后取针。
1.5.1.2静止期
面瘫发病8 d~28 d以内的为静止期,该阶段治疗以患侧多针深刺法为主,取患侧阳白、鱼腰、攒竹、太阳、四白、下关、牵正、迎香、水沟、地仓、颊车、夹承浆、风池等穴位,配合四肢循经远端取穴,取患侧合谷、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留针时患侧颜面部TDP照射治疗,留针30 min,起针后患侧颜面局部闪罐。
1.5.1.3恢复期
面瘫发病28 d以后为恢复期,该阶段治疗以患侧面部穴位透刺法为主,取百会透神庭、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地仓透迎香、迎香透四白,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型电针仪,用断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治疗30 min,同时患侧颜面部TDP照射。
1.5.2针灸操作方法
病人均取仰卧位,针灸治疗前局部皮肤常规碘伏消毒,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为0.32 mm×40 mm毫针,同一病人治疗过程由同一名治疗医师操作。
1.6观察指标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2]对病人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对疗效进行评定。面神经功能评分包括静态观评分表、动态观评分表、并发症评分表。静态观评分表从额纹、眼眉、眼睑、鼻孔、鼻唇沟、人中沟、口型和颏唇沟8个方面评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动态观评分表从抬额、闭眼、鼓腮、煽鼻和动嘴5个方面评分,分值越高,病情越轻;并发症评分表进行联带运动、面肌挛缩、面肌抽搐和鳄鱼泪征4个方面的评分,分值越高,并发症越严重。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动态观评分-静态观评分-并发症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最高分为50分。
1.7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面神经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痊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为47分~50分;显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5分以上;有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0分~15分;无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不足10分。
1.8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各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急性期针灸组与恢复期针灸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止期针灸组与恢复期针灸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各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急性期针灸组痊愈率高于静止期针灸组、恢复期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静止期针灸组痊愈率优于恢复期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古代文献中有“口眼邪、戾不端、僻、口僻、口目为僻、口眼歪”等描述[3],如《灵枢·经筋》曰: “胃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着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能收,故僻”,指出面瘫的病机为寒热之邪侵犯足阳明之筋。本病病机以风邪为主,因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侵经络,易与寒、热、痰等病邪兼夹,故初期病邪在络脉,夹寒热之邪,从而分为风寒、风热两种证型,中期病邪深入,内居筋肉与痰湿相杂,风痰互结,流窜经络。病程日久,久治不愈,正气亏耗,气虚血瘀,颜面失去气虚濡养则枯槁萎缩,难以恢复;若痰瘀不去,新血不生,则血虚不能濡养经脉、肌肉而成抽搐挛缩之内风; 且虚实可以互相兼夹,外风和内风也常互相影响,外风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夹外风,故内外合邪、虚实兼夹为本病的病机特点。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口歪主要是由上述3 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关于本病的发生机制现代医学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一种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有两种可能:即面神经本身病变所致或其外周病变所致。面神经本身的因素认为系受风寒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及受压迫,也有认为是风湿性或病毒感染所致,如由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所引起的面瘫称为亨特( Hunt) 面瘫; 外周因素则有茎乳孔内骨膜炎致面神经受压或血循环障碍,致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理变化主要是面神经水肿、脱髓鞘; 晚期可有轴突变性、萎缩等。关于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和治疗分期目前没有统一的划分,但根据临床表现和损伤神经恢复的一般情况,可将其大致分为三期,即发病1 d ~ 7 d为急性期,8 d ~ 28 d为静止期,28 d以上为恢复期。
关于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的时机问题,长期以来争议颇多,有学者提出周围性面瘫早期不宜针灸,认为此时针灸只会加重面神经局部水肿[4],但亦有不少学者支持面瘫早期即开始针灸治疗。田维柱认为,只要正确掌握针刺的刺激量,在面瘫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不但不伤正,反而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利于导邪外出[5]。其目的是给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从而使病情尽早控制。魏明峰认为早期可用缪侧( 健侧) 积极采取治疗,时间越久,疗效越差[6]。急性期挽救面神经,发展期积极治疗意义深远。稳定期面神经的炎性水肿处于稳定,抓住良机,多方治疗,以使炎性水肿早期消失,为治疗最佳时机。恢复期面神经的髓鞘( 轴突) 变性,很容易留下后遗症,针灸对面神经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并认为静止期可以强刺激,恢复期切记不能强刺激,以防伤正气,使邪恋病势不退。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各期周围性面瘫均有疗效,且以发展期开始介入针灸治疗效果最佳,故建议病人发病后尽早接受针灸治疗,这也体现了中医学“既病防变”的思想。关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各期,面瘫初期是风邪外来,风寒客于少阳、阳明,以外邪为主,风邪大多夹寒,风为阳邪,上受在头,阳邪侵袭阳经,治疗当以疏风散邪为主,故常取风池。此期“邪进正退”,针灸治疗刺激量宜小,针灸疗法宜从简,需防止为求速效而盲目“逆势”增加针刺量,以免事倍功半。面瘫静止期,病邪深入不散,易郁而化热,故常用合谷清泻阳明。面瘫静止期是针灸治疗的关键期,此期病邪侵入不散,传经阳明,易郁而化热。阳明经多气多血,主肌肉,循行于面部,面瘫中医亦属萎症,《素问·萎症》曰“治萎独取阳明”。手足阳明经筋分布于面部,治以清阳明郁热。临床可取合谷穴清泻阳明郁热。面瘫静止期属于正邪交争阶段,但邪仍盛,正渐衰为此期病势总趋势,故针灸刺激量当随势渐增,并在恰当时间段内达到峰值,以增扶正之功,祛邪之力。恢复期外邪不散,故治疗当以调和营卫、养血柔筋为原则,面部穴位透刺可刺激经络系统的经筋、皮部,调整手阳明经、手少阳经脉之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营养面部肌肤。
综上所述,针灸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安全,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要掌握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特点,特别是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点,采取适宜的针灸刺激,越早进行针灸治疗,预后越好。
参考文献
[1]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12-116.
[2]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J].中国针灸,2009,26(S1):71-73.
[3]刘立公,顾杰.急病针灸典籍通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4]杨光,张智龙,杨家贵,等.针灸治疗面瘫何时介入最好[J].中国针灸,2013,27(7):555.
[5]崔鹏,黎海英.田维柱教授针刺治疗面瘫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1,43(1):153-154.
抗生素分期治疗 篇4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结果
贝尔氏面瘫是一种由于面部某些部位发生急性炎症, 导致发病点位置面部神经麻痹而产生的疾病。茎乳突孔往往是这种病症易发部位。医学上认为这是由于局部肌肉受寒或者感染病菌等的因素造成的, 有时候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导致这种病症的发生。笔者认为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不够显著, 所需治疗周期长, 笔者针对选取的实验对象, 采用对比方法, 探究针灸分期治疗该病症是否更加有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贝尔氏面瘫患者110例。年龄20~60岁, 平均 (35.62±8.32) 岁;病程1~10周, 平均 (6.0±3.5) 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病症分型、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对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分期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将患者分为3个不同的治疗阶段, 病情发展阶段 (1~7d) 、病情稳定阶段 (8~20d) 、病情恢复阶段, 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 不分期。对照组仅予传统针灸法, 不分期。针法:使用传统方法, 对患者的发病侧相关穴道, 进行针灸1次, 1次/d, 以30d为1个治疗期;灸法:用针同时在周行艾灸;1疗程, 连用4周。观察临床疗效, 并随访。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好转度达到9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达到60%或者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改善未达到30%[1]。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 实验组显效28例, 有效25, 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9例, 有效18例, 无效18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贝尔氏面瘫是一种由于面部某些部位发生急性炎症, 导致发病点位置面部神经麻痹而产生的疾病。茎乳突孔往往是这种病症的易发部位。医学上认为这是由于局部肌肉受寒或者感染病菌等的因素造成的, 有时候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导致这种病症的发生。贝尔氏面瘫是一个医学顽疾, 当前主要采用针灸法治疗该病症, 但是传统的针灸方式, 见效慢, 治疗过程长久, 治疗效果不理想, 难以根治等诸多的缺陷,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针灸分期治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此面瘫病症[2]。针灸最普遍的功效是疏导身体的脉络, 能够使堵塞的血管恢复通畅, 进而促进血液循环, 使身体机能恢复正常。艾灸具有温经止痛散寒的功效;艾灸则有温经通洛、补气、消瘀散结等良好作用。推拿被定义为推拿师通过对患者发病部位周边的相关联的穴道进行按压疏导, 以达到疏通病变部位身体脉络的目的, 是一种很常见的治疗手段。由此可见分期针灸治疗该种面瘫是非常可行, 且很有必要的, 值得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去探究。经过临床验证, 针灸分期治疗方法较之前传统方法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与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相比, 治疗的功效更好, 并且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速度, 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