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作业论文

2024-09-10

地面作业论文(共6篇)

地面作业论文 篇1

0 引言

人工防雹是基于人类为了生产的需要, 通过人工催化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起的自然灾害, 促使天气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 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 使人工防雹作业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成为群众所乐意接受的减灾手段, 对防灾抗灾, 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每年的防雹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已经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由于冰雹的小尺度、小概率、发展迅速的特性为人工防御增加了困难, 因此认真探索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体系构建技术, 提高人工防雹作业的效果和作业安全就十分必要和重要。本文结合本地近年来地面人工防雹作业经验, 对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技术总结, 提出了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体系构建技术, 期望能够为发展地面防雹作业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1 背景资料调查普查

冰雹历史资料的调查普查。组织力量进行冰雹灾害历史情况普查, 对本地、周围县市的气象、民政等有关部门以及农民进行详细的调查走访, 取得翔实的冰雹灾害历史资料, 通过分析研究, 了解本地及周围地区冰雹发生发展之规律。其目的是了解冰雹的时空分布规律、移动发展规律、冰雹源地 (本地生成或过境) 、影响范围及强度等。

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及经济贡献率调查普查。充分了解当地作物种植结构、规模及其对当地农业及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分析各类作物全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需求, 当然重点是生育期间冰雹对其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程度和破坏性;了解其在当地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其目的是了解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冰雹成灾情况调查普查。建立冰雹灾害成灾资料库, 了解当地历史上冰雹天气造成的损失, 对各类作物特别是主导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对农业经济和当地经济的总体影响等。其目的是了解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投入产出比和经济效益。

2 建立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体系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从冰雹源地上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冰雹历史资料的普查, 已经初步了解了本地的冰雹源地, 若大部分冰雹是从上游 (本行政区域之外) 发展成熟后移入本地进而造成灾害的, 则人工防御难度极大 (尽管可以争取上级行政部门协调, 建立区域联防, 协同作业, 但实现成本过大, 协调难度较高) 。若大部分冰雹灾害是从本地生成的, 则可以进行人工防御。

从社会需求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对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及经济贡献率进行调查普查之后, 受冰雹灾害影响作物及其经济贡献率已经十分清楚了。若是当地的主导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形成受冰雹影响较大而且频繁, 对当地经济的稳定运行影响较大, 说明进行人工防雹作业的社会需求较大而且急迫, 则建立人工防雹体系基本是可行的。

从外部环境和技术条件上进行可行性分析。此处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当地政府对人工防雹业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虽不能说是决定因素, 但有时对地面人工防雹体系构建的影响是巨大的。技术条件是指在地面人工防雹作业方面的基本探测手段和基础技术力量。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如本地没有测雨雷达, 则进行地面人工防雹作业的风险极大。就我省而言基础技术力量都是可以的, 能够满足地面人工防雹作业的需求。

从作业空域上进行可行性分析。目前河南省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中作业空域的限制已是不争的事实。人工防雹, 作业时机分秒必争, 对作业空域的要求更为严格, 因此在构建人工防雹作业体系是必须对作业空域有十分清醒地认识, 以免造成被动。

3 作业网络构建方略

(1) 作业装备的选择。

目前在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中可供选择的作业装备主要有火箭发射架、37毫米高射炮以及地面燃烧烟炉装置。除地面燃烧烟炉装置适应高山地区外, 火箭发射架、37毫米高射炮的适应地域比较宽泛, 应结合当地的特点交叠使用, 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作业站点的布设。

作业站点的布设应基于目前对于人工防雹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冰雹初生发育阶段进行催化作业, 并且进行系统化协同跟踪作业防御。在冰雹源地及其移动路径上布设作业站点, 源地及移动路径的上游站点宜密实, 且站点火力要能够互补, 形成交叠覆盖火力网, 下游宜稀疏一些, 起到跟踪补充作业之目的。站点布设还要根据人工防雹之主要防护对象, 结合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区域合理调整。

(3) 作业站点的建设。

人工防雹作业站点宜采用固定炮站, 建设要按照规范建立标准化炮站。

4 作业操作队伍之建设方略

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与人工增雨作业相比有其特殊性, 对作业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更高, 管理上更加严格一些。根据人工防雹作业的特点, 在建立作业操作队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严把选任关, 把文化基础较高、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优秀人员最好是部队复员兵选拔到防雹作业操作岗位上;二是抓好岗位值班管理, 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由政府相关单位负责操作人员的日常管理, 气象部门进行技术指导;三是建立规范的目标责任制, 严格考核制度;四是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既要培训气象知识, 又要培训作业技术, 更要培训安全知识。

5 构建稳定的领导机构和经费投入机制

地面人工防雹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扯面比较大, 要正常运转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体系, 必须有相对固定的领导管理协调机构和稳定的经费作保障, 因此在设计作业体系是必须考虑, 确保作业的安全稳定实施, 达到作业设计之效果。加强领导机构的协调功能, 离不开当地政府, 须明确响应的责任。在经费保障方面无论采取政府投入或联合投入, 都要有确定的说法。

6 完善的技术体系构建方略

(1) 预测探测技术体系。

在设计地面人工防雹体系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预测探测技术准备工作, 建立必要的技术人员队伍, 研究本地的冰雹天气气候特征, 确立相应的预测探测技术手段和方式, 完善实时预测探测制度。

(2) 指挥通信体系。

信息传递是地面人工防雹的关键环节。根据需要, 借助各家通讯企业建立有线和无线互为备份的通讯体系, 做到通讯工具专业化、固定化, 确保通讯联络的畅通。有条件的可以建立通讯专网。

(3) 构建作业指挥流程, 实现探测、指挥、作业的规范化。

即建立规范化的作业流程, 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 什么情况下启动预警、哪些人员到位、指令怎么传达、如何响应联动等, 都要有章可循。

7 全保保障体系

(1) 安全射界图。

各作业站点必须按照规定绘制完善的安全射界图, 市县指挥中心要有整个作业体系的安全射界图。

(2) 规章制度体系。

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包括作业流程、岗位职责、值守班制度、上岗证管理制度、安全制度、考核制度、炮手职责等在内的作业规章制度体系。

(3) 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根据地面人工防雹作业的特点, 建立作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和弹落区第三者责任保险。这是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 也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4) 弹药的安全保障体系。

包括弹药的运输、储存、使用、回收等安全制度。在储存保管上要建立双责制度, 即必须两个保管人员同时到场方能进入库房 (作业点) 。使用上要遵循先进先用, 用旧存新的原则。回收上要做到弹、药筒总数相符以及及时收回统一保管。

(5) 空域保障问题。

保障必要的作业空域, 按照批准的空域作业, 禁止无空域和超时间作业。

(6) 建立作业公告制度。

提前及时进行公告。由于防雹作业的特殊性, 其公告更须加强。

8 作业期间的选择和作业的组织实施

作业期间的确定要根据本地冰雹的时间分布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生长发育期间合理确定。作业期间太长成本较大, 太短又不利于有效保护农作物, 降低灾害损失, 取得利益最大化。

对于作业的组织实施应建立上下联动机制, 及时沟通信息, 加强监测, 做到安全作业。

摘要:目前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地面人工防雹作业技术体系。由于冰雹属于小概率天气事件, 在消雹防雹技术上比人工增雨技术难度要大得多。如何构建合适的防雹作业技术体系是防雹消雹能否成功的基础, 也是关键。结合中牟县近年来地面人工防雹作业经验, 对于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技术总结, 提出了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体系构建技术, 期望能够为发展地面防雹作业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防雹消雹,技术方案,设计

地面作业论文 篇2

关键词:超稠油,管理应用,研究深化,静态沉降脱水,深化研究

1关于超稠油集油系统工艺技术环节的分析

为了确保油田工程的稳定, 我们需要进行超稠油集油工艺技术系统的优化, 根据超稠油的特点, 进行相关措施的应用, 超稠油具备高年度性、高流动性等。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特点, 才导致日常输送环节的麻烦, 也容易导致运输过程中的脱水现象的产生。为了保证超稠油集油系统的优化, 我们需要实现井口拉油方式的深化应用, 该模式含水量是比较小的, 其产液量也是比较小的。

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发展, 油井平台采油生产工艺不断得到深化发展, 其油井平台就是通过对水平井组及其丛式井组应用而实现日常采油环节的优化。其内部设备有中心平台, 泵平台等, 超稠油集油系统的稳定发展, 离不开其内部设备的稳定运行。在运用过程中, 通过对自压平台的应用, 确保各个平台之间的有效协调, 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 该技术条件具备较多的产液量、含水量大等, 能够满足日常工作的输送需要, 其生产环节是比较稳定, 能够实现对费用环节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促进日常管理环节的优化。我们通过对某个区域的超稠油集油系统进行分析, 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比如某地区实现了杜84块井口至集中处理站的高含水超稠油集油管网的生产工艺, 管网长3.5km, 根据井站的特点, 集油管网呈环状结构, 即方便各平台输入, 形成统一的输油系统, 叉可维修调整。通过这条管网的建设, 初步得出了含水超稠油管道摩阻损失的数据和有关的计算方法。

2关于超稠油脱水系统工艺环节及其长输管道工艺技术环节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得到影响超稠油脱水系统稳定运行的因素是很多的, 比如超稠油脱水的温度、沉降的时间及其相关破乳剂的应用, 都会一定程度影响超稠油脱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在此环节中, 我们要进行脱水温度的控制, 从而实现对油水密度差的有效控制, 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实现对超稠油粘度的控制, 促进油水的有效分离, 该环节的稳定运行, 也离不开对沉降时间的控制, 从而实行油水的有效分离。在该环节中, 破乳剂的应用是提高脱水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对该工程的集中处理站的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其在1997年开始建设, 设计处理超稠油能力50×104t/a, 原油综合含水50%, 总液量100×104t/a。采用汽车拉油进站, 进站混合液最低温度75℃, 脱水工艺采用一段脱水, 脱水温度90℃, 沉降时间96h。特油2号集中处理站1999年建成投产, 设计处理超稠油能力50×104t/a, 原油综合含水50%, 总液量100×104t/a。于2002年扩建, 设计处理超稠油能力100×104t/a, 原油综合含水75%, 总液量400×104t/a。采用管输集油进站, 进站混合液最低温度75℃。

针对实际作业过程中的油田超稠油的特点, 进行相关环节的应用, 其粘稠度是比较高的, 具备比较强的抗压强度, 在凝固点之下就会形成固体。在日常输送过程中, 我们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 应该进行输送环节的优化, 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此运作过程中, 我们要针对工作需要, 实现管道水力计算公式的优化, 以此实现对管道水力损失环节的控制。由于其超稠油的降低的流动性, 我们需要进行再启动系统的优化, 实现管道运作的安全性, 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输送管道环节的优化, 实现其管道热应力的有效补偿。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针对难题进行集肤效应电伴热环节的优化, 实现对防腐保温材料的有效应用, 实现技术难题的解决。在超稠油的流动性变化过程中, 针对其粘温变化规律, 实现其物性测试环节的优化, 进行热力计算数学模型的应用, 促进水力热力计算难题的解决。确定超稠油输送工艺条件和停输再启动措施.研制出高粘、高效双螺杆泵和耐高温防腐保温材料以及配套的集肤效应电伴热, 特种变压器等工艺设施。根据施工条件和管道工作环境对补口材料和管道端部防水进行试验研究, 采取聚氯酯涂料防腐解决了端部防水问题, 使本工程一次投产成功。曙光特油2号站至该石化分公司超稠油输油管线垒长25.46km, 管线设输油首站、中间热泵站、来站各一座, 首站至中间站13kin, 中间站至石化罐区12.46km。设计输量100×104t/a, 最大输量为120×104t/a, 最小输量为75×104t/a。全线采用牺牲阳极阴极保护, 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作为管线停输再启动保护设施。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为了实现超稠油运作模式的深化, 我们要进行SAGD地面工艺技术模式的深化发展。以保证油田建设过程中的超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模式的深化, 促进其SAGD模式的深入应用, 确保开采配套工艺技术系统的健全。实现对各个工艺参数的有效选择, 保障先导试验的稳定运行。在工作中, 通过对计量结转站、注汽站及其相关主干集油高温管网系统的应用, 满足SAGD地面工艺技术的发展需要, 协调其高温脱水环节及其机械蒸发污水处理环节, 实现日常工作质量效率的提升。采用不同的超稠油集油工艺, 可以解决了超稠油不同开发时期的原油输送问题。超稠油脱水的温度不能低于90℃, 沉降时间不得小于96h, 自主研发的高效破乳剂可保障脱水效果。脱水过程中采用半动态沉降罐可解决动态沉降罐收油难的问题, 并增强了脱水效果, 采用静态沉降罐使沉降罐内低位进油、出水, 高位出油, 保证脱水后原油含水和污水含油始终处于最低值, 达到了超稠油脱水的目的。长输管道工艺技术的成功设计创造了国内外先例。

结语

通过对油田超稠油地面工艺技术方案的深化, 来满足我国日常油田工程发展的需要, 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保证油田工程的稳定发展, 实现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侯健, 陈月明.综合化的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设计[J].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2]侯健, 陈月明.一种改进的蒸汽吞吐产能预测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地面作业论文 篇3

一、航空企业地面作业安全成本分析

安全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安全作业所进行的必要的人、财、物等的投入, 简言之, 安全成本就是与安全作业相关的成本投入。对航空企业而言, 地面作业安全成本投入是指以提高民航运输安全及地面作业安全为最终目的, 在进行各项地面作业时, 为保证作业安全而投入的人、财、物等的总和。对任何企业而言, 安全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物质保证, 对航空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安全投入的分配问题决定了安全投入的经济产出, 安全投入不足或过多都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 为了更好地实现安全投入的最大经济效益, 必须清晰地了解安全作业的成本构成, 为此, 笔者针对航空企业的特点, 重点剖析了航空企业地面作业的安全成本的构成。

根据国内航空安全数据统计分析, 仅2014年4月就发生航空器地面事故症候三起, 这三起事故起因均与地面运输车辆不符合安全操作规范引起。总结所有地面事故原因, 车辆设备和地勤操作是地面安全作业的两大核心风险源, 而且, 事故影响较大, 严重者造成飞行器损害, 甚至影响航班正常运行。因此, 航空地面作业的安全投入主要应侧重于这两项工作的开展, 本文对地面作业的安全成本分析也以这两项工作为例。为了更好的分析地面事故的安全成本主要构成, 首先需要分析所有地面安全事故征候的诱发因素, 综合分析各类地面事故征候, 本文将所有地面安全事故的诱发因素归纳为两类:与人相关的因素、与工作辅助工具 (车辆等) 相关因素。具体分析见表1。

根据表1, 我们也对地面作业的安全成本划分为两部分即与人相关的成本C1和与物相关的成本C2, 并对两类成本进行了分析, 如表2所示。

综上分析, 地面作业安全成本C可以用公式简单的表示为:C=C1+C2。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对地面作业的成本分析只是根据地面作业中影响较大的安全作业部分的成本投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对于其它安全作业成本比如自然灾害预防、防恐作业等的成本投入不作进一步分析。地面安全作业成本是航空企业为了保证航空运输的地面作业阶段的安全而投入的费用, 企业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因此, 地面作业安全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 因此本文将继续对航空企业地面作业的安全经济效益展开分析。

二、航空企业地面作业的安全效益分析

航空企业地面安全效益是指航空地面安全作业的实现对社会、航空企业本身以及地面作业人员等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利益效果, 简单来说, 是航空企业通过一定的人、财、物等的安全成本投入所带来的企业安全损失的减少或安全利益的增强。本文从经济效益与非经济效益两个层面来分析航空企业地面作业的安全效益。

1、地面作业的经济效益

就经济效益而言, 地面安全投入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就前者而言, 可以通过全行业地面安全作业损失减少和单位航空企业的地面安全作业损失减少体现出来。间接经济效益则从整个行业和单位企业的安全效用的增加得以体现。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间接经济效益无法直接加以衡量, 而是在长期的安全投入下, 逐步得以体现。因此, 直接经济效益是地面作业安全投入的短期效用体现, 间接经济效益则为长期效用体现。

2、非经济效益

非经济性效益为航空企业地面作业的宏观效益。主要是指地面安全作业的强化对于全体社会的有利影响, 侧重于地面作业安全投入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比如, 地面安全作业的加强将降低航空事故率, 增强全社会对航空运输的信赖感, 从而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全体社会的运行效率,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 航空企业地面作业的安全效益可以如图1所示。

三、航空企业地面作业安全投入与效益关系分析

就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关系而言, 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对立, 然而, 地面作业安全投入是航空企业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投入。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矛盾统一的两面, 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的关系。从数学角度而言, 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函数关系, 利用该函数关系是为了求解出安全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不同企业关于安全投入对经营生产作用的认识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的界定不同, 作为成本投入较大的行业, 航空运输企业如何平衡安全与利益的关系至关重要。航空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安全是航空运输的头等大事, 因此航空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作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航空运输的第一步, 地面作业的安全性更为重要, 因此, 企业需要灵活把握航空地面作业安全投入与整体经济效益的关系。

综上所述, 正确认识地面安全作业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十分必要, 本文几个方面就地面作业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展开分析。

1、安全与效益孰重孰轻的问题

安全与效益谁更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关键, 《安全生产法》的出现, 确立了“安全第一”成为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意味着,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务必以安全为第一选择。对航空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必须防微杜渐, 从根本上认识和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切不可等到二者发生冲突时再去权衡和处理。

相关研究表明, 安全生产贡献率 (安全生产产出值与总生产之的比率) 是衡量安全与效益的最有效指标。不同行业安全生产贡献率因其生产危险性及安全生产作用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 行业危险性越高, 安全生产率越高。因此, 航空运输行业安全生产贡献率较大, 安全是航空企业生产运营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要加大对地面作业的安全投入, 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2、认识到安全与效益的相关关系

实践证明, 安全投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呈现正相关关系。对航空企业而言, 安全就是效益。积极有效的安全投入可以使航空企业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显著提高航空运输作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水平。

根据海恩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发生前, 有大约29起轻微事故, 300起未遂先兆, 1000事故隐患。因此任何航空事故都不是偶然的, 增加预期的安全投入可以大大减少航空事故发生的概率。此外有学者指出, 从安全经济学角度核算, 安全作业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故发生后整改效果为1:5关系。由此可以看出, 安全投入对经济效益这种正相关作用, 为航空企业实现安全运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可以断言, 充足的安全投入可以使航空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然这其中的经济效益可能是以潜在形式呈现出来的。不可避免地是增加地面作业的安全基础设施, 增加技术装备对地面安全作业的保障能力会使企业成本投入增加, 但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正相关关系, 可以从长远角度提高企业安全航运能力。

3、生命安全与经济效益对安全投入的双重需求

充分足够的安全投入是企业一切生产运营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因此充分的安全投入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和需求。此外, 如果没有安全作业条件的保障, 一旦生产过程中出现重大事故, 不但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甚至可能造成死亡事故, 这在倡导“安全第一”的今天是任何企业都无法承担之重。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 充分的安全投入也是企业对生命安全保障的需求。综上所述, 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必须认识到企业对安全投入的这种双重需求。

4、安全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正负效应影响

正确处理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必须看到安全投入所避免的负效应以及所产生的正效应。安全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这可以成为安全投入对经济效益的负效应。因此充足的安全投入则避免了企业蒙受安全事故损失的可能。

一般来说安全投入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通过劳动环境和条件来达到解决物的不安全因素的目的;二是通过对人力资源、人员素质等的投入来达到强化安全管理, 解决人的不安全因素。这些安全成本的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会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这种正面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出来即直接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负效应转换为正效应。

四、基于安全与效益关系分析的相关建议

总结全文, 航空企业是实现安全航运的责任主体, 应该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加大对安全作业, 特别是地面作业的预防性投入, 特别是要增加安全作业的科技含量, 实现技术预防。必须根据航空地面作业的特殊性要求和时代发展, 完善各种安全设施, 找到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制定长远的安全投入规划, 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为航空企业在进行地面安全作业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航空企业地面作业是航空运行安全的重中之重, 根据安全与效益的函数关系, 航空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安全投入的杠杆作用, 将安全投入放到企业战略高度, 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长远利益, 保障航空运输的安全进行。

第二, 重视和提高安全经济的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水平, 航空企业安全作业部门必须针对地面作业的特点, 采用科学决策手段寻求地面作业安全投入的最佳水平, 找到本文所论述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第三, 分析表明安全生产贡献率可以有效的评价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安全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 航空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安全生产贡献率来评价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用以及据此确定最佳的安全投入的衡量标准。

第四, 统筹企业全部安全成本投入, 科学合理的确定地面作业费用投入。针对航空安全的基本要求, 准确制定航空作业的安全成本费用, 制定合理计划、统筹安排, 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由专业人才管理和制定安全成本支出计划, 确保安全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和使用效果达到预期效果。

良好的安全管理是企业实现在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的桥梁。航空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安全航运, 必须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特别是加大地面作业的安全管理,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飞机安全升空, 实现航空安全的前提基础。因此合理安排安全投入, 使两者达到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 是实现航空安全效益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民用航空安全经济学应用研究报告[R].2006.

[2]曾亮:民航企业安全投入的经济贡献率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

[3]南航集团安委办:南航安全形势简报[R].2014.

[4]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共民用航空标准[S].2013.

地面作业论文 篇4

反铲挖掘机平整地面是一种常见、频繁和必不可少的作业项目。单独操纵挖掘机工作装置任意1个动作时,挖掘机斗齿尖的运动轨迹均为弧线形,均无法实现平整地面作业,因此无论是平整地面作业,还是平整斜坡作业,应采用复合动作方法。

(1)平整地面作业

平整地面的操作方式是将铲斗和斗杆展开至适当位置,铲斗不动,以V1速度伸出斗杆缸活塞杆,即收斗杆,同时以V2速度伸出动臂缸活塞杆,即升动臂。如此进行复合操作,形成斗齿沿直线移动的速度V5。当斗杆运动至与地面垂直时,继续以V3速度伸出斗杆缸活塞杆,即继续收斗杆,同时以V4速度缩回动臂缸活塞杆,即下落动臂,形成斗齿沿直线移动的速度V6。复合操作如图1所示。

(2)平整斜坡作业

平整斜坡作业可按挖掘机停放位置分为2种:一种是平整位于挖掘机下方的斜坡,如图2a所示;另一种是平整位于挖掘机上方的斜坡,如图4b所示。2种斜坡平整地面作业方法基本相同,均需要动臂、斗杆的复合动作,但伸出和缩回动臂缸活塞杆速度控制难度不同,平整斜坡位于挖掘机上方时难度较大,因此反铲挖掘机更适合于停在坡道上面对挖掘机下面的斜坡进行平整作业。

2. 平整作业的难点

在实际操作中,平整地面及斜坡操作,存在以下3个难点:

一是当升动臂与收斗杆进行平地操作之初,由于升动臂较收斗杆负载大,动臂会出现短时间(Δt1)停顿或动作缓慢现象,斗杆则加速运动,斗杆的加速运动会导致斗齿尖在O位置下挖,其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地面会出现凹坑。

二是当斗杆运动与地面垂直时,若继续收斗杆操作,会导致斗杆负载突然增加,使斗杆短时间(Δt2)停止运动。而动臂转换为下落操作时,负载则突然降低,这样可能使斗杆停顿时动作加速下落。此时若土壤相对松软,斗齿尖运动轨迹就会在O4位置出现“凹坑”现象。平整地面效果和质量不够理想。

三是若动臂与斗杆不能完全协调进行复合操作时,即升动臂相对斗杆速度过慢或过快,斗齿尖的运动轨迹就不能走水平直线,而是向地下深处挖掘或向上运动离开地面,出现如图4所示的斜坡、凹坑现象,难以平整地面。

3. 研究平整作业的重要性

以上平地作业难以操作的原因:一是大多数挖掘机动臂、斗杆、铲斗缸采用并联回路,各缸内液压油压力难以分别控制,二是某些挖掘机制造者认为土方施工对挖掘机平地功能要求不高,故此导致某些挖掘机平地功能较差。

我们对挖掘机使用者进行调查,由于操作挖掘机平地比较困难,很多使用者只能将铲斗按在地上,通过回转方式“横扫”平地。这种操作习惯可造成工作装置等结构件发生严重变形,甚至导致工作装置某部位开焊、裂纹和断裂等事故。

由此可见,挖掘机应具备平整地面和斜坡功能,其原因归结为以下3点:一是挖掘机在施工中,平整作业非常频繁;二是平整作业可提高挖掘机作业产量;三是挖掘机具备平整功能,可降低挖掘机故障、提高挖掘机工作的可靠性。

4. 自动平整功能

针对挖掘机平整地面和斜坡作业的难点,我们研究了挖掘机自动平整功能。

(1)设置工作装置初始姿态

为了使挖掘机平整作业更加连贯,应使挖掘机初始作业时工作装置处于最佳姿态,即斗杆缸活塞杆全缩,使斗杆全部展开,转动铲斗使斗齿尖、铲斗销轴、转斗销轴3者保持在1条线上,下落动臂使斗齿尖接触地面。

在平整斜坡施工中,将挖掘机停放在距斜坡一定的距离处(小型挖掘机为300mm、中型以上挖掘机为500mm)。

(2)确定工作装置复合移动速度

数学模型模拟工作装置运动轨

迹根据挖掘机动臂缸、斗杆缸、铲斗缸直径及主泵输出液压油流量,计算出动臂缸、斗杆缸、铲斗缸活塞杆伸缩速度。再根据动臂、斗杆、铲斗相关尺寸及其运动的相应位置,计算出动臂、斗杆、铲斗各点地线速度,从而建立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挖掘机平整作业时动臂缸、斗杆缸、铲斗缸活塞杆运动程序,将运动程序输入挖掘机控制器,用以控制挖掘机2台主泵的流量。

在挖掘机铲斗绞点O1、斗杆绞点O2和动臂绞点O3处,各安装1个角度传感器J1、J2和J3,利用角度传感器提供控制信号,测量工作装置的位置或姿态,通过控制器控制2台主泵的流量,时实修正操作人员操纵挖掘机平地时所产生的误差,使挖掘机能够根据数学模型对动臂、斗杆、铲斗的运动进行精确控制。如图5所示(图中虚线表示工作装置位置的变化)。

利用角度传感器测量的数据,虽然可以精确控制铲斗、斗杆、动臂缸活塞杆的位移量,但控制方法比较繁琐,而且使挖掘机销轴结构过于复杂,甚至消弱了销轴的强度,销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损坏。当销轴损坏的同时,必将连带传感器的损坏。因此,虽然在销轴内安装角度传感器可以起到精确控制平整作业效果,但成本很高。

实验检测工作装置运动轨迹

为了化挖掘机平整作业控制方法,可采用实验检测方法获得控制程序。例如实验平整地面控制程序时,选择一块大于挖掘机宽度,铲斗伸出后最大长度的混凝土平地,以满足系列挖掘机实验之用;将钢板G嵌入在混凝土之上。

设计1个耐磨尼龙滑块H,其V型底部与挖掘机停机面T等高,将挖掘机斗齿尖O落入滑块V型底部,操纵挖掘机使斗齿与滑块一同从点O运动至点Z,使斗齿尖在地面上直线滑动。在挖掘机平整地面时,采集动臂、斗杆、铲斗缸流量和压力数据,将这些数据用于修改控制器的控制程序。

(3)设定控制程序

根据国产挖掘机性能和配置,在挖掘机动臂、斗杆、铲斗缸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并采用成熟数据处理技术,可以比较经济的实现平整地面及斜坡的操作功能。例如:在具备正流量控制系统的挖掘机上,将实验检测工作装置平整地面运动轨迹时采集的原始数据输入控制器,与挖掘机实际平整地面作业时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对测量数据信号实时修正,通过对阀芯开度及相应的液压泵排量等进行实时控制,即可完成动臂、斗杆、铲斗缸活塞杆速度的控制,从而实现平整地面作业的功能。

在控制器上设置平整斜坡功能,当需要平整斜坡时,将控制器设置在平整斜坡功能上,在控制器选择相应的角度,或选择一个比较接近的角度,操纵挖掘机进行斜坡平整施工,也可通过施工采集斜坡作业数据,用时实修正方法来解决平整斜坡作业问题。

地面作业论文 篇5

多级节流是通过可调式油嘴的串联实现降低节流压差、降低内部流体流速、产生下游回压缓解流体对闸阀内部结构的冲击剪切、缓解水化物形成。一般我们对高压井可采用多级节流, 效果较明显。

降低节流压差的意义:一、通过节流回压原理, 降低紊流震动, 从而降低内部流体冲刷流速及冲击力, 降低油嘴套螺纹及本体冲蚀刺穿的风险, 有效保障设备的完好性, 使得油嘴损伤面均匀扩散, 延迟油嘴使用寿命, 二、通过降低节流阀上下游压差, 从而降低可调油嘴、闸阀的转动阻力, 作业人员降低作业强度;三、降低上下游压差, 减缓流体流速, 使节流管汇因低温流体流动吸热减少, 有效缓解冰堵现象;四、控制节流压力平稳, 节流曲线更合理, 有利于满足生产控制需求;五、通过多级节流, 逐级节流共同分担压力, 通过节流产生的回压降低生产压差, 保护阀杆, 杜绝高压剪断阀杆现象, 保障设备的完好可靠。

二、多级节流基本原则

多级节流基本原则:放喷时各级压力可大体按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 (压降比可以小于2, 即非临界流) 设计;求产时第一级必须达到临界流速 (压降略大于1.84或2) , 以下各级可以不达到临界流。

各级油嘴尺寸的确定:根据预计的产量和设计的井口压力先确定第一级油嘴尺寸, 然后按下式确定以下各级油嘴尺寸:

d下/d上≥ (p上/p下) 0.496278= (1/0.544) 0.496278=1.840.496278=1.353 (经验公式)

否则, 不能保证第一级达到临界流速。

三、多级节流阀的发展改进

早期使用的多级节流阀为固定油嘴串联组, 在带压生产中调整节流压差不方便, 需关闭多级节流组上游闸阀泄压, 后砸开油壬后更换油嘴来实现节流调整。此时无法使用多级节流。且作业过程中固定油嘴被刺大后, 不能保证节流使得内部流体未达到临界流速建立起回压, 程序复杂、风险系数更大。

后在现场实际应用中, 将固定油嘴多级节流阀组改为可调式油嘴组+一个固定油嘴节流阀结构, 通过调整可调式油嘴即针阀的开关度来改变阀体内部通过面积, 使得内部流体流速达到临界流速从而实现节流创建回压, 最终起到保护设备、削减作业风险、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的目的。

四、塔里木库车山前超高压井应用实例

2011年塔里木测试分公司参与集团公司一号重点井**井地面测试作业, 同时参与施工的队伍还有topwell、cudd等掌握最先进石油技术的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 在和他们的工作交流中, 初次接触到多级节流理念。2012年起, 分公司陆续在库车山前超高压井引入多级节流阀作业10余井次, 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

(1) **2-2-4井完井测试, 2013年2月14日23:00-2月16日18:31用多级节流阀控制放喷, 油压97.4↘66.8↗73.0MPa, 放喷顺利, 设备无损伤。

(2) **9井中途测试, 2013年10月21日11:08用6mm油嘴放喷排液, 油压90.7↘57.1MPa, 刺坏油嘴管汇本体2处, 关井整改油压↗101.7MPa~15:46改用多级节流阀排液, 油压:82.9-87.6MPa, 节流平稳未出现刺坏现象。

(3) **9井完井测试, 2013年12月19-21日, 进主测试流程分别用6mm、8mm、10mm油嘴系统求产, 油压分别是103.4MPa、100.7MPa、96.2MPa, 通过下游管汇节流控制下游回压20MPa, 设备本体完好, 均油嘴内径稍微刺大, 且呈均匀扩散。

通过多井次的多级节流阀运用对比,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多级节流阀相对传统的一级节流具有颇多优势, 通过多级节流降低生产压差、提供回压缓冲保护, 施工中未出现油嘴套严重刺漏刺坏及设备本体损伤现象, 避免了节流阀杆高压剪切折断及因压力太高板阀销子承受超强磨阻开关闸门时受力超限折断, 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多级节流针阀组, 提高了整套设备的可靠性, 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保障了人员、设备的安全。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习惯于一级节流的控制理念。

五、多级节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存在的问题: (1) 目前塔里木市场使用的多级节流阀在节流控制中, 无法获知各节流阀上下游压力及差值, 只能凭作业人员经验来判断, 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 有可能导致其中某一级节流阀上下游压差过大, 导致节流阀阀杆刺坏;

(2) 另外由于采用多级节流控制, 需要同时控制多个节流阀开关操作, 配备的作业人数需求较多, 对人员协调配合要求也相应提高;

(3) 目前的液控节流阀技术不够完善, 我们曾尝试引用液控节流阀来替代人力操作, 但是在使用中发现, 液控技术无法精确实现节流开关度及存在一定不可靠性的可能;

(4) 通过控制针阀开关度来实现过流面积控制, 无法直接量化折算成固定油嘴大小, 不方便正确计算流体临界流速, 需通过对比同状态下固定油嘴过流压力来确定针阀开关度对应油嘴大小。

改进的方向: (1) 需逐步实现测试流程远程控制, 从根本上避免作业人员处于高压风险区作业, 保障人员安全;

(2) 针对目前多级节流阀模糊控制的现状, 我们考虑在多级节流阀中间每隔两个节流阀加装一只压力表或者数据采集探头, 这样可以有效、正确地判定多级节流各级分别节流的压差, 有利于更好的开关节流阀, 保障设备的安全;

(3) 目前使用的多级节流阀为四级节流, 节流级别可以加强, 改为六级节流, 这样各级节流阀分担的压力相应减小, 可以更好的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

(4) 将原排污流程使用楔形阀更改为固定油嘴节流阀, 将设备损坏从楔形阀杆转移到固定油嘴, 从而降低设备耗费成本, 并且可以通过节流回压更好地保护设备。

摘要: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超高压井地面关井压力最高超过了100MPa, 地面测试作业对地面流程的工艺要求高。测试过程中, 地层流体经过节流管汇时压力非常高, 鉴于节流管汇上下游压差超过70MPa有可能导致节流阀阀杆切断、本体刺坏的情况, 塔里木测试分公司紧跟国际先进石油理念, 近年来在塔里木市场引入多级节流回压保护理论应对超高压井节流压差过高的问题, 在塔里木多口超高压井成功应用, 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解决了地面测试通过多级节流阀实现节流回压保护的工艺技术瓶颈。

地面作业论文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施工作业,应用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企业提出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要求, 同时, 在我国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整体要求下, 炼化企业部分老装置面临着工艺调整、改建或扩建。同时, 在我国加工的原油质量不断下降情况下, 为了确保生产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 装置大检修和临时维修作业频次不断增加。在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新建项目、安措项目、技措项目、环措项目只能在原有的生产厂区范围内进行项目施工作业。由于石油加工连续性强、工艺链长、生产装置设备密集度高等特点, 满足装置长周期运行及安全生产要求, 不论是项目建设还是检维修作业, 厂区地面施工安全作业尤为重要。

根据企业要求掌握自身家底和生产管理实际需要, 部分炼化企业利用GIS技术已建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并且, 将该系统成功应用于地面资产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总图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因此, 将企业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炼化企业地面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方面, 技术比较成熟, 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同时为炼化企业厂区地面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提供新模式。

1 现状与分析

前段时间, 观看了《xxx公司xxx年安全警示录》, 在这一年里, 该公司共发生安全事故7起、安全事件6起, 同时发生多起生产非计划停工事件、设备事故事件, 其中多起事故、事件与地面施工作业有关, 而《警示录》中事故分析结果,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工作前安全风险识别不足及分析不彻底、作业票办理不严格、防范措施不到位、现场存在缺陷等, 其结果不仅给部分员工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还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事实上, 关于厂区作业安全管理方面, 企业已建立了《作业许可管理》、《挖掘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范》、《井下作业安全规程》、《管线设备打开安全管理》等管理制度, 并且加强日常培训和岗位练兵, 同时, 还加强了施工作业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并制定了《作业前安全分析》制度。从企业制度来看, 企业已经把安全生产落到了实处, 然而, 就事故、事件进一步分析, 最关键因素还是作业人员对作业现场缺乏统一认识和综合考虑, 致使作业前安全风险识别不足及分析不彻底。

炼化企业地理信息系统采用GIS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成图处理, 把厂区实物分布及实物属性集成于计算机中, 并将实物基本属性、检修数据、介质特性与地理位置相关联, 利用GIS直观可视、量测、空间分析、数据综合应用等功能提高作业人员对作业环境的认识, 全面辨识作业环境存在危险源, 集多方数据开展综合分析, 扎实做好作业前安全分析, 整体提升厂区地面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2 地理信息系统

2.1 GIS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支持下, 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 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贮、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1]。也可以简单定义为“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2]。

2.2 GIS特点

GIS具有显著的三大特性:地域性、多维结构、时序特征。地域性: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联系, 它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体现的, 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多维结构:在二维空间编码基础上, 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信息结构的组合, 为地理信息各圈层之间的综合研究提供可能, 也为地理系统多层次的分析和信息的传输与筛选提供方便;时序特征: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3]。

2.3 GIS技术优势

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混合数据结构和有效的数据集成、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快速的空间定位搜索和复杂的查询功能、强大的图形创造和可视化表达手段, 以及地理过程的动态模拟和空间决策支持功能等[4]。

3 炼化企业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炼化企业地理信息系统以Arc GIS软件作为基础平台, 采用Arc GIS Arc Info对数据进行加工、组织与管理、Arc GIS Server对应用服务进行发布、Arc GIS Engine对系统功能进行补充与完善、Oracle数据库软件实现空间数据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建立了集地下管网、地面实物、空中管廊于一体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厂区实物基本参数、检维修记录、物料特性等属性数据与地理位置集成, 并根据不同实物类别进行分层管理, 利用图层叠加分析技术对不同部分提供专题应用。

目前, 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厂区地面资产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总图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1) 地面资产管理:直观展现厂区各类资产分布, 并查询、统计各类资产, 及时掌握资产使用状态, 根据基本参数确定替换产品的选择, 为厂际间资产调配与配置提供依据, 提高资产利用率;2) 危险化学品管理:查询、统计各类危险化学品存放地点及数量, 直观展现危险化学品存放地点及周边分布, 根据物理特性, 分析存在隐患, 为隐患治理提供可靠依据;3) 总图管理:动态掌握项目建设区域地上、地下实物分布及周边环境情况, 量测区域面积及离各类管线主干线距离, 为项目规划提供基础数据;4) 应急管理: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应急物质的分布、事故扩散范围、最佳救援路径进行分析, 指导应急预案的修订及演练, 提升应急能力。

4 GIS在厂区地面作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事实上, 参照炼化企业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已开展的应用, 结合当前炼化企业厂区地面施工作业频繁发生的事故, 利用GIS查询、统计、数据可视化、空间分析、数据综合应用等功能, 将炼化企业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厂区挖掘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火作业中, 为作业人员全面了解现场提供基础数据, 指导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估, 制定详尽的防范措施, 提升厂区地面施工作业前安全分析能力, 避免事故、事件的发生, 保障作业人员、设备、装置和环境的安全。

4.1 GIS在厂区挖掘作业中的应用

挖掘作业, 是指在生产、作业区域使用人工或推土机、挖掘机等施工机械, 通过移除泥土形成沟、槽、坑或凹地的挖土、打桩、地锚入土作业;或建筑物拆除以及在墙壁开槽打眼, 并因此造成某些部分失去支撑的作业。挖掘作业开始前, 应保证现场相关人员拥有最新的地下设施布置图, 明确标注地下设施的位置、走向及可能存在的危害, 必要时可采用探测设备进行探测[5]。

利用炼化企业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分析作业区域地下设施具体位置、走向、埋深、材质、介质及周边环境分布情况, 出具作业区域地下管线电缆分布及周边环境分析图, 为施工人员作业工具、作业方式、必备安全防护用品、挖出物堆放地点等选择及作业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避免不明确作业区域地下设施及周边环境分布情况下, 盲目开挖导致地下管线电缆等设施的挖断和周边环境的破坏, 确保作业过程、装置生产、厂区环境的安全。

4.2 GIS在厂区临时用电作业中的应用

临时用电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检维修等作业过程中, 临时性使用380V或380V以下的低压电力系统的作业[6]。但超过6个月的用电, 不能视为临时用电, 而使用周期在1个月以上的临时用电线路, 应采用架空方式安装。由于炼化企业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 厂区电气线路、用电作业的安全就显得极为重要, 避免产生电火花, 给装置带来危害。

在炼化企业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 利用GIS直观可视、量测、空间分析等功能, 为厂区电气作业识别风险并消除隐患、防范措施制定提供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查询作业区域附近满足用电负荷条件且距离最近的电源可接引点;

2) 根据选定的电源接引点与作业点之间空间分布, 确定变电所或配电室、配电装置、用电设备位置及线路走向;

3) 分析识别电气线路是否经过高温、振动、腐蚀、积水、防爆区域, 确定线路铺设是否需要线路架空、穿越保护、防爆措施、设置线路标志等;

4) 综合分析GIS数据, 识别作业区域危害因素, 制定风险消减措施。

4.3 GIS在厂区动火作业中的应用

动火作业, 是指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工作程序 (规程) 未涵盖的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作业, 除为动火设置的固定场所之外, 如化验室、专门的维修场所、锅炉及焚烧炉等[7]。根据炼化企业生产特点, 生产厂区属于禁火区域, 但由于生产需要, 时常进行一些切割、焊接作业, 难免产生的火花与空气中易燃、易爆气体接触发生爆炸, 影响装置生产和作业人员安全。因此, 根据《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之规定, 动火作业前应开展风险评估、系统隔离、可燃气体检测等一系列工作, 辨识危害因素, 采取安全控制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

事实上, 炼化企业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已将介质属性与地理位置进行集成, 可以对动火作业前风险评估、系统隔离、可燃气体检测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具体可开展如下应用:

1) 利用GIS空间查询、统计功能分析作业区域周围容器、管线等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物质特性, 确定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的选择;

2) 利用GIS直观展现作业区域地面分布及管线辅助物分布, 合理布置警戒, 明确与动火点相连管线物料切断阀的具体位置;

3) 根据系统查询管线、容器输送介质特性, 选择置换物料;

4) 按照动火点安全距离规定,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安全距离范围存在漏斗、排水口、各类井口、排气管、管道、地沟, 并对其进行封严盖实。

5 结束语

针对近几年炼化企业地面施工作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及事件, 将已建立的炼化企业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厂区地面施工作业安全管理中, 按照企业挖掘、临时用电、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范要求, 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可视、查询、统计、空间分析、数据综合应用等功能, 全面掌握作业区域及周围环境分布, 实现危险源完整识别, 帮助作业人员理解并落实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中部分规定, 指导作业前安全分析, 确保挖掘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火作业安全进行, 整体提升厂区地面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HJ/T 416-2007, 环境信息术语[G].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陈述彭, 鲁学军, 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3, 6-7.

[3]胡鹏, 黄杏元, 华一新.GIS原理学习[M/OL]. (2003-03) [2014-2-26]http://www.cnblogs.com/lijigang/archive/2008/07/19/1246648.html.

[4]黄杏元, 马劲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Q/SY 1247-2009, 挖掘作业安全管理规范[G].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6]Q/SY 1244-2009, 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范[G].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下一篇:科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