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广播系统论文

2024-06-19

地面广播系统论文(精选12篇)

地面广播系统论文 篇1

摘要:通过构建全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可实现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播出的地面模拟电视和调频广播节目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 更好地为行业管理服务。本文简要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技术特点。

关键词:地面模拟电视,调频广播,监测系统

1 引言

随着中央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的进一步加强, 逐步增加对地面模拟电视和调频广播的监测非常必要。为了完善广播电视监测手段, 扫除无线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的盲点, 达到“全面监测、提高效率、有效管理”的目的, 建立一套全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及时准确掌握各地的播出质量和覆盖效果尤为必要。

2 系统简介

全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以下简称为“系统”) 由中心节点、区域节点、省级节点以及若干套自动化的远程遥控监测数据采集前端组成。系统构建在广电有线干线传输专网上, 采集前端通过2M省干网将监测数据回传至省级节点, 相关省级节点将数据汇总后传给区域节点, 区域节点将数据分析处理后通过45M国干网传输至中心节点。同时, 省级节点也可将数据传输至中心节点。系统网络架构见图1。

通过该系统, 可实现对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播出的中央和地方地面模拟电视和调频广播节目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可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采集前端接收的地面模拟电视和调频广播的播出状况 (重大停、劣播事故) 、播出质量、播出内容、频谱状况等进行监测。

3 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主要功能有内容监测、频谱及技术指标监测、运行图管理等。

3.1 内容监测

(1) 信号处理:监测数据采集前端采用多接收机集成方式, 在单板上实现对8路调频广播信号和8路地面模拟电视信号的接收与解调, 并采用硬件模块对信号进行压缩编码。

(2) 信号实时回传:每个监测地点可实时回传1路模拟电视信号、1路调频广播信号, 可供任意节点调用。

(3) 本地存储:对每个监测地点可分别提供6路地面模拟电视和6路调频广播信号录制通道。每套电视节目可录制2天, 每套调频广播节目可录制5天。

(4) 异态监测:可对录制的节目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 自动发现图像静止、无伴音、无载波等异态报警, 实现自动异态监测。

3.2 频谱及技术指标测量

(1) 频谱监测:可对调频广播频段以及地面模拟电视频段进行频谱扫描, 可将扫描结果进行同比, 发现新增频率。

(2) 技术指标测量:能够测量地面模拟电视和调频广播信号关键技术指标, 对异常指标可自动产生报警。

3.3 运行图管理

系统可下发运行图测量任务, 采集前端可对地面模拟电视和调频广播频段自动扫描。系统根据全天扫描结果生成各频率的运行图, 并自动上报运行图测量结果, 实现对运行图的自动管理。

3.4 业务管理

(1) 报警处理:系统采用多级业务管理模式处理报警数据。采集前端针对地面模拟电视和调频广播节目的播出异态和指标门限超标, 自动产生异态报警和指标报警, 并上报到省级节点。监测报警通过省级节点的数据库系统, 自动同步到中心节点和相关的区域节点, 确保三级节点能够同时发现最新的报警, 并且可分别进入各自的处理流程, 处理情况实现共享。

(2) 临时业务:系统与业务流程进行了良好结合, 将监测业务的下发、任务领取、执行、统计汇总等进行了集成, 中心节点可自定义临时监测业务模版下发至区域节点 (省级节点) 。区域节点 (省级节点) 人员通过系统领取任务, 在系统中完成相关监测数据采集, 并自动进行统计汇总, 大大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程度, 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基础信息维护:采用多级处理模式管理台站、频道等基础数据。当上述信息发生改变时, 三级节点均可对其进行修改维护。

3.5 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与展示

(1) 监测报表:可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自动产生相关监测报表。

(2) GIS显示:使用地理信息技术, 直观地展现各监测站点和采集前端的位置、运行情况, 监测报警地理分布统计、节目落地地理分布统计等。

3.6 用户管理

各级节点均可为用户分配功能权限、数据访问权限和访问优先级别;用户根据角色的不同, 可获取与自身相关的业务信息, 开展相关监测业务;可记录、查询用户访问日志。

4 主要技术特点

4.1 三级业务管理模式

为充分发挥各级节点的作用, 提高系统业务处理效率和能力, 达到“快捷、准确、及时、高效”的监测目的, 该系统设计为分布式体系架构, 由三级40余个子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均是一个独立的监测平台, 通过中心节点授权, 各区域节点和省级节点系统可以独立完成所辖范围内的监测任务, 包括自动监测任务下发、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维护与管理、上报监测数据等;中心节点主要进行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全局数据管理, 该系统实现了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监测业务的分级管理模式。

4.2 双向实时数据同步

针对业务特点, 该系统数据库设计上选择分布式的架构。对于这样一个大型的分布式系统, 难点之一就是保证各级节点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高时效性 (例如监测任务、报警等数据) 。系统采用Oracle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的方式自行开发数据同步模块。在设计上吸取了Oracle Streams的优点, 采用了与其类似的架构。首先使用触发器捕获源数据的变更, 存储到基于数据表的捕获队列, 再用存储过程模拟Streams中的传播机制, 将数据变更信息分发到基于数据表的同步消息队列, 最后通过存储过程将同步消息队列中的数据同步到远端数据库。通过触发器保证所有同步数据表的数据变更被捕获, 基于数据表的队列保证同步过程中数据不会丢失。最终实现的同步模块, 即达到了实时双向同步复制机制的要求, 效率又大大高于Oracle Streams方案。

4.3 基于AJAX的B/S架构

考虑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系统将会面对大量不同的用户。为了使系统操作更加简便、交互性强, 采用基于AJAX (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 的B/S架构。AJAX是Web 2.0程序的一个关键组件。使用AJAX的最大优点, 就是能在不更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维护数据。这使得Web应用程序更为迅捷地回应用户动作, 并避免了在网络上发送那些没有改变过的信息。通过AJAX技术能够在B/S系统中达到类似C/S系统的丰富交互效果, 同时又能保持B/S架构安全性高、无需安装客户端、升级方便的特点。

4.4 Web2.0快速开发平台

AJAX技术虽然解决了交互方式的问题, 但在开发上比传统的Web界面要复杂的多。系统采用基于组件的Web2.0快速开发平台, 对于各类界面交互元素采用了组件化的方式, 可方便地根据需求快速搭建用户界面, 大大降低了Web2.0系统界面开发的难度, 提高了开发效率, 并且应用灵活, 可应对多变的业务需求。

4.5 应用层多播技术

通过在各级节点架设的流媒体网关设备, 解决了多用户可同时收听或收看同一路音视频节目的问题, 减少网络带宽资源的占用。还定制了开放式的应用层多播协议, 可以支持多种流媒体格式, 可灵活应用于多个监测系统。

4.6 专用的实时流媒体传输播放插件

系统定制了专用的实时流媒体传输播放插件, 优化了网络传输和缓冲算法, 先从前端设备获取流媒体数据, 再由Media Player播放, 使客户端播放视音频的延时由10秒减少到2~3秒以内。

4.7 高集成度服务器架构模式

监测数据采集前端采用集成度高的服务器架构方式, 替代了传统的工控机模式, 并且主机电源和硬盘均支持冗余和热插拔, 大大增强设备运行稳定性、可靠性。

5 结束语

全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是我国首次建立的地面无线电视和调频广播监测系统, 系统规模大、范围广、功能全、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通过该系统能够高效、实时、全面地掌握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地面模拟电视和调频广播节目传输、覆盖、播出内容和播出质量情况, 为行业管理提供技术平台;能够掌握各地无线广播电视频段占用情况, 为维护广播电视的播出秩序提供技术手段;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时, 能够监测突发事件在全国的影响范围, 有效地加强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传输, 极大地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该系统的建立为保障全国无线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和平台, 为政府对广播电视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对广大观众看好电视、听好广播、维护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行秩序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地面广播系统论文 篇2

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任务仿真研究

简要分析了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主要业务特点和仿真研究目的.主要介绍了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任务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述了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仿真系统设计的工作流程,采用仿真处理软件作为核心控制平台,驳接专业功能软件和数据库软件来搭建仿真环境.同时,对于系统仿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达到地面应用系统优化设计的仿真目标.

作 者:肖英 XIAO Ying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81刊 名:无线电工程英文刊名:RADIO ENGINEERING OF CHINA年,卷(期):37(6)分类号:N945.13关键词:系统仿真 流程优化 任务仿真 流程仿真

地面广播系统论文 篇3

关键词: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

中图分类号: U28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63-2

0 引言

当前我国铁路信号维修体系主要是铁路局、电务局、车间与维修工区等组成的,对于信号设备的日常维修成为了铁路信号设备维修技术的标准与要求。铁路列控设备与现有的线路信号设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差距与功能性差距,因此传统的铁路列控系统维修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目前铁路列控系统的维修要求了。随着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铁路列控系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铁路信号设备的管理质量,使得整个设备维修工作实现了系统化的整合和提升。

1 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简述

铁路列控系统是在轨道应答器传输列车运行的许可信息的前提下,采取目标距离模式来监控列车安全运行的控制系统。下面笔者就简单对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进行介绍。

1.1 应答器

主要分为无源应答器和有源应答器这两种,前者是储存一些固定的信息,从而实现列车定位校对核准功能,从而为列车提供更加准确的位置信息。而后者则是除了具备无源应答器功能之外,对列车提供相关进路线路参数数据以及一些临时限速的数据。

1.2 轨旁电子单元

轨旁电子单元主要是发送进路的数据以及临时限速数据,周期性地接收由TCC设备传送过来的报文,并且发送到应答器上。LEU与TCC设备经过串行的方式进行连接,把TCC设备中的报文持续不断地发送到应答器中,使得车载设备能够发送可变的信息。

1.3 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

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是用来检测各个线路的占用状况,将列车运行与信号显示等进行连接,也就是由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向列车传送有关行车的数据。

1.4 列控系统

列控系统设备经过车站联锁所得到的进路信息、轨道电路占用信息、区间方向控制信息等,经过轨道编码接口来有效地控制地面各个轨道电路的频率发送,并且把连续性的数据传送到列车车载设备当中。TCC设备按照相关临时限速数据以及车站联锁的进路数据,选择有关的报文,同时借助应答器把其发送到列控车载设备中。车站间的TCC设备借助安全传送的通道来完成车站间安全数据的输送与区间运行方向电路的控制与管理功能,从而向车站发出允许条件。

1.5 无限闭塞中心

依据列车的具体情况,包括轨道占用状况、进路状况、临时限速命令等数据信息,会产生具有针对性的列车移动授权信息,并且经过无限通信技术传送到车载的子系统中,确保其控制范围内列车的行车安全。

2 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研究

2.1 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概述

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主要是基于“可预防”的理念进行设计的,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地面设备的故障查询、运行情况预测以及对列车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对那些点多线长的铁路维修、尤其是小站无人值守的状况进行改善,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式。

2.1.1 设备故障可预防

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集中检测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了解列车行车的具体记录以及其他设备运行的状况,从而进行有效的跟踪分析,进一步发现设备发生变化的规律与趋势,从而更好地为预防各种设备故障,减少不必要的设备维修工作。

2.1.2 提高故障处理率

按照专业人员所提供的故障检测结果以及诊断所形成的知识库,通过助理机,根据当时地面设备出现的故障现象,从而进行精准的推断,对各种故障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检测,使得相关的设备维修人员能够加快故障诊断效率。

要知道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中各个模块功能是相互独立开来的,不过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利用。

2.2 功能介绍

2.2.1 系统主界面

系统的主界面是被用户用于登陆并选择操作的界面。在主界面上,有标题、工具按钮、各功能模块选择窗口等项目。在选择窗口中随意点击一个模块进行到操作界面中,其他模块的操作方式也是相同的。

2.2.2 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

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子系统是为用户提供直接简单的操作方式对设备进行查询和统计等功能。

①基本信息管理模块。设备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对设备进行日常维修维护内容、集中检查维修内容、相关数据等进行浏览和编辑功能。②台帐管理模块。通过台帐可以全面掌握设备数量以及相关的增减情况,而各种设备的变化可以直接从设备查询中进行查看。在这个模块中还能够完成台帐编制信息的维护以及有关帐套转结处理的操作等。③查询模块。对各种地面设备进行具体的信息查询,例如地面设备厂家信息查询、各种设备综合查询以及其他查询,能够使有关维修人员对整个线路的地面设备进行掌握和了解。

2.2.3 设备实时故障信息查看

在这个模块中可以对地面设备的故障信息进行实时的查看,更好地指导维修人员进行维护维修,从而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

2.3 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特点

首先,整个系统具有开放性,也就是操作系统之间、各种应用软件之间具有较好的兼容。其次是具有实用性,也就是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基础,是可行、可靠的。第三,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在很长一段时间能够适应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

2.4 维修维护业务

2.4.1 维修维护方式

为了提高地面设备的维修质量,对于设备的维修维护采取日常维护与集中检查维修的方式,也就是“值检分开”模式。工区分为实施日常维护的信号工区与集中检查维修工作的集中工区。其中集中检查维修工作采取天窗修的手段,只要影响行车的检查维修项目,都应该纳入天窗时间当中,若是出现影响行车安全的设备隐患时,务必要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停用的手续,对地面设备进行维修。集中检查维修以及地面设备的巡视和检查务必要在天窗时间中进行,切不可利用行车时间作业。通过具有双套冗余配置的电子设备进行故障检查维修,实现完善的检测设备手段。

2.4.2 维修内容与人员安排

①LEU日常维护。对于轨旁电子单元进行检查、清扫,各个部分连线、接插件以及螺丝检查,一般一个月一次。还有一年一次对备用板进行试验。②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日常维护。检查发送器和接收器工作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端子接触是否良好,配线是否正确、无破损或者混线,地面设备是否有过热现象等。③应答器日常维护。检查站内应答器安装状况是否良好;组成是否完整、安装位置是否符合有关的标准和要求;应答器表面是否有覆盖物如粉尘、石块、金属件等。④TCC日常维护。检查电源是否有自动报警;各个电源的电压和电流是否正常;检查各个驱动单元中没对卡中是否插好;风扇运转是否正常、通风是否良好;轨道电路通信接口每两块卡之间是否冗余、是否插好检查备用卡等。⑤无线闭塞中心日常维护。每个季度对接口服务器进行主备系倒换,接口重启主系计算机;检查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显示、切换是否正常;是否出现黑屏、不正常等情况;检查柜内交换机工作指示灯是否正常运行。

3 结束语

伴随着铁路行业的迅速发展,地面设备维修维护部门务必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与手段、维护维修系统等方面加大力度进行优化和提升。建立和运用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能够更好地提高维护维修的管理水平与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篇文章中提到的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系统能够更多考虑需求的变化,从而提供更多的应对变化的手段,保证维修设备的便利性,降低铁路列控系统地面设备维修成本,为设备维修单位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地面数字电视系统 篇4

地面数字电视又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是指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 (发射) 、直到用户端接收, 都是以数字方式处理电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 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输电视节目。因此, 信号损伤小, 接收效果好。

数字电视信号, 是由视频信号、电视伴音信号分别通过取样、量化、压缩编码等过程产生的。

1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

●欧洲DVB-T/H、DVB-T2标准

●美国ATSC、ATSC-H/M标准

●日本ISDB-T标准

●中国DTMB、DTMB-A标准

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

●DAB、T-DMB、CMMB

2 地面数字电视的技术特点

(1) 频谱利用率高, 可以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内传送多套电视广播节目, 以64QAM调制为例, 单位频谱利用率可达6 bt/Hz。

(2) 支持单频网组网工作, 扩大覆盖面积。

(3) 充分利用频率资源, 可以实现邻频发射。隔频发射频谱和邻频发射频谱如图1。

(4) 采用先进的前向纠错 (FEC) 技术, 提高抗多径干扰、抗多普勒频移的能力, 支持固定接收、便携接收和高速移动接收。

(5) 可以应用多业务模式广播, 实现分众接收。

(6) 信号传输存在峭壁效应 (见图2) 。

3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组成

3.1 信源部分

卫星接收系统、编码器、复用器、单频网适配器、同步基准、传输适配器、条件接收系统、用户管理系统。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信源部分, 也就是数字电视前端, 大多是利用卫星接收机 (IRD) 接收来自卫星或/和DSNG的节目信号 (A/V或TS) , 按照一定的编码标准进行编码或转码后, 形成符合标准的TS流。来自演播室的本地节目同样经过编码器编码, 形成符合标准的TS流;复用器将多个TS节目流复用成为一个多节目MPTS流。

组建单频网时, 信源部分则需要增加符合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的单频网适配器和GPS接收机。其中单频网适配器将MPTS流按照电视标准规定, 生成SIP (国标秒帧初始化包) 或MIP (DVB-T巨帧初始化包) , 并插入空包, 完成码率适配和PCR校正。GPS接收机输出时间基准和频率基准, 作为SFN的同步基准信号。

要对部分节目加密, 开展增值业务时, 则需要配置条件接收系统CAS、用户管理系统SMS和电子节目指南EPG等, 通过加扰器对TS节目流加密。

信源最终输出一个或多个MPTS信号通过信号适配、传输和分配网络传送到各发射台。

3.2 传输部分

数字电视信号 (TS流) 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三种:光纤传输系统 (SDH网络) 、数字微波系统、卫星系统及TS流接收、传输适配器。

●卫星传输:利用卫星将节目源传送至各个发射点, 各发射点再将这些节目用地面数字发射机进行覆盖 (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主要来源) 。

●微波/光缆传输:建立微波、光缆传输链路, 将前端打包好的数字电视节目源传输至各发射点;微波、光缆传输的优点是:可实现双向传输, 节目交换;光缆传输的传送容量较大。

采用不同传输方式时, 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网络适配器实现接口转换。

3.3 发射部分

发射部分由数字发射机、发射塔、馈线和发射天线及配电系统组成。发射部分框图如图4。

(1) 数字电视发射机

发射机是将经由传输网络传送来的MPTS信号, 在激励器中, 按照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规定, 完成信道编码与调制;并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预失真处理;经D/A变换后, 从模拟基带直接上变频到发射频率。激励器输出的RF小信号经末级功率放大器放大到额定输出功率后, 通过发射天线发射, 供用户接收。

在多部发射机共用一副发射天线时, 需要在发射机和天馈线之间增加多频道合成器 (多工器) 。

●主要包括:数字电视激励器;功率放大器;冷却系统;控制系统。

●基本要求:数字电视制式;射频带宽;冷却方式 (风冷、液冷) 发射机功率等级;50 W、125 W、500 W、1 k W、2 k W、2.5 k W、3 k W、5 k W (或根据用户需求) 。适应不同数字电视标准;高效节能, 整机效率高;绿色环保设计, 降低噪声;多重防雷保护, 有效防止雷电袭击;并联冗余设计, 高可靠性;模块化设计, 便于维修和更换;体积小, 重量轻。

(2) 发射铁塔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载体, 广播电视发射塔分为:自立塔、拉线塔。

(3) 发射天线

适合实际要求的天线类型 (偶极子单元板天线阵列) ;极化方式 (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 ;满足要求的天线增益;可根据需求, 组建不同的覆盖场形 (全向、异形场、定向) 。

(4) 发射辅助设备

发电机、稳压器、UPS系统及机房监控系统。

4 结束语

我国地面数字广播的频道带宽同模拟地面电视广播的带宽一样, 仍采用8 M带宽。这样方便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期间和过渡结束后的地面频率规划。而且由于数字地面技术的进步使频普的利用率得到了成倍的提高。

摘要:近年来, 广播电视领域正处在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化过程中, 在经历了数年的努力后, 我国的数字地面电视广播传输系统国家标准已经成熟并公布。在此介绍了地面数字广播的标准, 并对其系统组成进行了阐述。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研究论文 篇5

影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因素有很多。在此,重点讨论具选择能力的因素。第一,发射参数,包括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发射天线的高度和增益、馈线损耗。通常来说,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发射天线的高度和增益越大,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覆盖范围也越大;而馈线损耗则与覆盖范围成反比。第二,发射频率。因发射频率越大,电磁波的穿透能力及绕身能力就越弱,这就会使得覆盖阴影衰落加大,进而导致接收效果差;高发射频率还会使得多数无线数字信号被水、湿地或是树林等吸收,最终传送至用户处的无线数字信号就越弱;再者,越高的发射频率就地产生越大的多普勒频移,不利于高速移动接收,为此,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发射频率应保持较低,一般保持在550~700MHz即可。第三,极化方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极化方式主要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水平极化的远区场强分布较好,覆盖范围更广,因此发射天线多选择水平极化天线。而垂直极化具强环绕效应,且易于实现,另垂直极化天线还可有效抵抗雨雪天气信号接收能力差的缺陷,且车载安装方便,为此在移动接收当中多选择垂直级化天线。第四,接收参数。通常来说,接收灵敏度、接收天线的高度及增益与接收效果之间成正比,接收效果越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的面积就越大。第五,信道调制参数。基于多载波传输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系统当中,载波的数目会对单频网的组建大小及接收速度产生影响。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会对接收效果及节目数量产生影响,一般节目数量越大,接收效果就会越差。此外,单频网的规模会受载波模式及保护间隔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单频网的同步传输时务必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研究 篇6

关键词:气象观测站 自动检测 检测设备 自动化

0 引言

气候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是人们每天都关注的话题,气象灾害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如果发展一次灾害会造成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加强对气象的观测,提高气象观测的水平和效率,以前我国气象的观测都是通过人工观测为主,其准确度较低,而且效率底下,为了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度,我国气象观测站装备了自动观测仪器。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的特点是对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温度、风向、降水、大气压力等传感器进行自动检测,通过数据的采集,将检测结果输出,通过该系统可以对不同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数据信息进行性能测试。然而,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性能检测通常都是以现场校准为主,按照常规的人工检测仪器使用标准、设备和方法进行的,随着计量检定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计量检定标准、设备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业务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对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自动检测系统研究,将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分开进行性能的自动检测,从而提高自动观测仪器的检测效率,确保日常计量检测业务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度。

1 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1 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结构 地面气象观测站是一种能够对气象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处理和传输的装置,由软硬件组成,软件主要有业务应用软件和采集软件。硬件主要有计算机、传感器、电源、采集器和通讯接口等。为了实现对气象的实时监控,需要配备远程监控软件。对于硬件中,传感器可以分为数字传感器、模拟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在气象观测站中还需要考虑到温度、风向、气压、湿度、雨量和风速等六要素,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然后进行处理、存储、传输和分析。

1.2 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工作原理 随着气象诸多要素的不断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中各个传感器所检测的结果也在不断的产生变化,这些变量信息被CPU进行实时的控制和采集,经过处理、转换、筛选得到气象数据信息,并且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里面,最后通过计算机显示在电脑的荧屏上面,从而达到对气象变化信息的实时监控。

2 地面氣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该设计重点实施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空气湿度、降雨概率、大气压力、风的速度与方向等传感器的智能检测与地表气象观测站信息采集器的职能检测探究。

2.1 气温传感器智能检测 设置在地表的气象观测站的气温传感器是铂电阻。使用2级标准铂电阻当做标准器(准确度:0.06℃),检测设施由气温检定箱(气温区间:-60~80℃)、均匀度:横向方向不大于0.01℃;纵向方向不大于0.02℃;波动区间:±0.01℃(15min)、低电势多路扫描开关(接触电势不大于0.4μν)与信息采集器(六位半数字多功能表)等构成,开发气温传感器的检测程序,依托电脑实施信息处理,能够同步实施多个气温传感器的智能检测,且自动出示检测结果。

2.2 湿度传感器智能检测 用规范的通风干湿表当作标准器(准确度不大于1.5%RH),检测设施由智能适度检定箱(湿度区间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九十八);均匀度不大于1.0%RH;平稳度不大于1.5%RH与多途径信息采集器(六位半数字多功能表)等构成。电脑管控智能湿度检定箱,可以自主完成湿度的增大、减小,在某个适度点固定的状况下,同步实施规范湿度仪与诸多等待检测的湿度传感器信息的搜集与处置,核算出检测结果。

2.3 大气压力传感器智能检测 选用美国知名企业MENSOR的智能压力检测设施(压力区间0~1100hPa,精准度是0.0l%FS),其的智能检测体系配备多路压力转换器,体系依托电脑实施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可以同步实施十个大气压力传感器的智能检测,且自动出示检测结果。

2.4 风向风速传感器智能检测 风速检测仪通常在风洞中检测风速,可是器械体积大,效率不高。依据风速传感器的频率信号与风速关系式,研发风的速度、方向的效验设施,和在风洞工作的风向仪器加以对比剖析探究,依托风速风向仪校验设施实施风速风向传感器的智能检测,让检测设施缩小体积,节省了投入费用,同时达到了使用要求,且提升了工作成效。风速检测区间2~60m/s。精准度是(0.2±0.02V)m/s,0~2m/s的准确度为0.05m/s。风向测量区间0~360°,分辨率是1°。

3 结束语

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是由多个软硬件组成的,分为不同的自动检测系统,各个系统的主要检测流程有所不同,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管理等,实现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时刻监控,有效的提高了我国气象观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并且通过这种自动化的检测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日常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气象观测的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孙嫣,高民,杨茂水,等.自动气象站各气象要素现场校准时段的选择[J].气象,2007,33(4):97-101.

[2]罗淇,任芝花,邹树峰,等.自动气象站现场校准方法探讨[J],气象,2007,33(12):93-97.

煤矿地面生产系统设计刍议 篇7

煤炭作为商品必须能够适应市场, 良好的地面生产系统设计是加工高质量煤炭, 提供多品种商品的重要保障。

首先, 要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前要收集煤田地质报告中提供的煤质资料和矿方提供的筛分大样资料, 这些资料在其采样方法、采样地点和采样数量上都有局限性, 不能真实地反映矿井的生产实际情况。尤其是煤炭的粒度组成和矸石含量, 对设备选型和确定工艺流程影响较大, 而这些因素与采煤方法又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机械化采煤影响更大。所以还应到煤层、煤质条件相似, 采煤方法相同的生产矿井收集实际的资料对上述各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后才能作为确定工艺流程的依据。同时, 必须深入了解用户对煤炭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并以此作为确定工艺流程的依据。工艺流程也不应是固定不变的, 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虽然设计复杂些, 多一些设施, 但是适应了多变的市场,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还是非常必要的。

在忽沙图某煤矿设计中, 我处对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作了准确判断, 列出了煤质特征以及元素分析表, 确定了工艺性能 (发热量、可磨性、结焦性、粘结指数、结渣性、低温干馏、煤灰成分等) 。区内各主要可采煤层焦渣特征为2号, 粘结指数均为0, 表明煤的粘结性弱, 平均透光率均在80%以上。浮煤平均挥发分 (Vdaf) 在33.67%~37.35%之间。根据中国煤炭分类标准 (国标GB5751—86) , 矿区内煤主要以不粘煤 (BN31) 为主。并以此进行了详尽的煤质评价, 本区煤具有高发热量、特低硫和低磷等特点, 是良好的动力用煤。本矿井产品分3级, 0~30 mm, 30~100 mm, +100 mm。

第二, 认真做好地面生产系统的设计。准确可靠的地形图是搞好地面生产系统设计的前提。在收集到地形图后应到现场做实际勘察, 尤其在山地或丘陵地区, 地形变化多样, 有些在地形图上表达不出来。只有深入现场进行实际勘察, 才能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厂房布置, 充分考虑利用各种地形的有利条件, 根据地形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布置。对于改扩建设计要, 要核查新提供的地形图与矿井建设时所用的地形图其高程、坐标系等是否一致。因原建筑物施工时可能有误差, 使用多年也可能产生沉降, 对原有建筑物与新设计的建筑物之间要发生连接的部位, 除了按地形图和原设计图纸进行计算外, 还应请测量专业人员对其坐标, 标高进行复核测量。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工艺条件下, 煤矿地面生产系统一般采用机械筛分与人工捡矸的工艺, 在该系统中, 主提升胶带机和传输胶带机的主要功能是将井底煤仓中的毛煤运到振动筛上进行筛分, 随后块煤进入捡矸胶带机中进行人工捡矸, 末煤直接从筛网下落入储煤胶带机, 储煤胶带机将其运至装车仓等待装车。当地面生产系统中振动筛、捡矸胶带机或储煤胶带机任何一种设备出现故障时, 即可用卸料器将毛煤卸入储煤场中, 无筛加工即可用装载机装车外运。当给煤机、主提升胶带机出现故障时, 储煤场的毛煤可以由返煤胶带机返入转载胶带机上重新加工。对于不同的煤炭用户或不同的煤种来说, 有些需要块煤、末煤分储, 有些则需要块末合储。

经确定, 忽沙图该煤矿主井地面生产系统的设备能力, 与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的能力一致为Q=800 t/h。地面生产系统主要设施有φ18 m筒仓两座和胶带输送机走廊等。地面生产系统工艺流程为: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将原煤提升出井后经主井井口房至筛分间带式输送机及其溜槽卸入2ZXF-2461/5香蕉型直线振动筛, 筛上物+100 mm经筛前溜槽至筛分间外块煤储煤场堆放, 上层筛下物30~100 mm级经带式输送机运至块煤仓, 再经块煤仓上配煤带式输送机给至块煤仓储存, 下层筛下物0~30 mm经带式输送机运至末煤仓, 再经末煤仓上配煤带式输送机给至末煤仓存放。大块煤储煤场容量为2.0 kt, 块煤仓容量为5.0 kt, 末煤仓容量为4.5 kt。在末煤仓距地面约16.5 m、11.5 m及漏斗口等易起拱的位置布置空气炮, 以防止和清除末煤起拱。外销时, 大块煤由装载机装入汽车, 电子汽车衡计量, 公路外运。中块煤和末煤由仓下的装车闸门装入汽车, 经仓下的电子汽车衡计量, 公路外运。副井采用矿用胶轮车直接上、下井担负矿井的材料、设备、人员、矸石等的辅助运输任务。副井生产系统无井口设施及设备。矿井矸石量约50 kt/a。矸石排放场地位置选择位于工业场地北部1 100 m处的沟地, 占地1.5 ha, 服务年限为8 a。井下矸石经副平硐用胶轮车拉至矸石排放场排弃。矸石填沟后分层压实, 黄土覆盖, 表面植树种田, 达到环保要求。

第三, 合理的设备布置。厂房内设备布置不仅要做到煤的加工工艺流程合理、煤流畅通, 同时对人行通道、设备的安装、起吊和检修通道也要合理安排, 为生产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事先考虑好设备进出口, 避免更换或运送设备的对原有建筑结构的破坏, 在保证厂房利用率、合理安排空间的同时, 确保设备搬运和转移不影响正常生产。在地面生产系统中设有许多腔带输送机转载点, 这个地方的起吊问题往往为人们忽视, 给设备检修、更换带来许多困难, 增加了工人搬运设备时的劳动强度, 设计时对这些地面生产系统的薄弱环节应加以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石海明, 李锋.梁家煤矿地面生产系统改造[J].山东煤炭科技, 2005 (1)

[2]丁尚仁, 刘亚平, 刘正夏.地面运输系统的研究[J].煤炭技术, 2001 (12)

地面广播系统论文 篇8

1 灵活填充的TPFB序列帧结构

众所周知电视节目的形成是依靠每一帧图片的连接而形成的。这就需要对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 对自身的帧结构进行全面的考虑。总的来说, 目前进行的帧结构布置主要采用填充频域进行的, 在填充的过程中还需要对TPFB进行全面的考虑。而且由于频谱效率本身就具备差异性, 这也就从侧面决定了系统采用的填充模式也是不同的。DTPFB的执行参数主要是通过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数据决定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每个超帧中所反映的主要信息进行决定的。在对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看出, 这种采取每个超帧的方式进行DTPFB参数的确定, 相比于前者有更加良好的灵活性。

也就是说这种采用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数据方式来确定DTPFB相应参数的方法更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后者就完全没有优点, 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还清楚的发现后者具有良好的频谱效率, 这就决定了这类超帧的结构方式在广播系统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进行采样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 DTPFB与系统的多普勒能力之间是以一种正比的关系存在, 也就是说在DTPFB内部的进行性变弱或者分布比较松散的情况下, 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内部的多普勒能力发生下降。反之, 则多普勒能力就会上升。因此在进行这项技术手段操作的过程中, 就需要对结构需求的多普勒能力进行全面的考虑, 灵活的使用超帧填充的方法, 进一步促使这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自身存在的能力发挥最大的好处。

2 分集

2.1 发射分集。

在系统的长时间使用就会导致系统的内部出现问题和故障, 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系统自身出现的故障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解决。而且在这项结束的发展过程中, 单频网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对自身的频谱效率进行改变的,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的角度上减少布网的费用消耗。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 单频网的同一个接收机可能会出现接受相同发射机的信号, 造成重复接收的情况, 对信号的性能方面没有办法良好的保持。在这种情况的发生下, 就需要通过发射分集进行合理的解决。

2.2 仿真结果。

采用计算机仿真去验证所提出的发射分集的系统性能, 其中系统参数和文献中一样, 采用64QAM和0.6的码率。当信道频域平坦, 而时域变化很快时 (例Brazil-A信道, 最大多普勒频移为100 Hz) , 采用空频信道估计方法;当信道时域变化很慢, 而频域选择性比较强时 (例ITU-Vehicular B信道, 最大多普勒频移为10 Hz) , 采用空时信道估计方法。

3 多级业务支持

为了更好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亟需承载各种多媒体广播服务。在ISDB-T中, 移动电视业务占据了传统广播电视业务残余的频带, 同时也调研了很多其他的移动电视业务支持方式。最近, DVB-T2标准提出采用物理层管道, 支持可配置的地面和移动数字电视传输业务。通过选择帧结构、信道编码、星座映射和交织模式, 现在的DTMB系统可以在一个射频通道里面传输所有的电视节目。

下一代DTMB系统将适应除传统电视业务外的很多应用类型, 例如数字广播、IPTV和移动电视服务等, 同时也可以支持未来的能源节约型广播系统。在COFDM中, 由于时频两维插人了连续导频和离散导频, 子载波不能分片, 所以这就导致了DVB-T2系统中PLP分配比较复杂。TDS-OFDM系统向保护间隔中插人了训练序列, 使帧体中的子载波可以完整地分片。

时频域分片由一个或几个连续OFDM块中的几个子载波组成, 这就给出了基本的负荷单元。通过灵活的时频域资源块分配, 新的多业务广播方法可以提供后面的复用模式, 以传输不需要Qo S的各种业务。这些业务包括:a.时分复用 (TDM) , 其中业务占据某些OFDM块的所子片。b.频分复用 (FDM) , 其中业务占据了特定频带的所有子片。c.频域跳频复用 (FHDM) , 其中业务通过预定义的跳频格式, 跳频覆盖一系列的跳频子片。d.以上3种模式的混合。

4 广播回传信道

传统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只提供下行广播信道和单向业务模型。但是, 这并不符合消费者对数字电视业务的需求。交互电视 (ITV) 可以提供更多的业务模式, 例如TV商店、远程投票、电视点播、电视商务等, 但是真正的交互式业务需要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进行双向的交互。

5 时频定位

与全球定位系统 (GPS) 相比,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是一种较好的位置信息获取途径, 这是因为他的开销较少, 而信号接收较强。美国ATSC标准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数米, 欧洲DVB-T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几分米四。总的来说, OFDM信号的定位机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基于时间同步的方法, 其复杂度较低但精度较差。第二种采用更好的解决方法, 该方案基于MUSIC算法, ML算法或者MP算法。其精度较高, 但非常复杂。因为下一代DTMB系统的帧结构和TPFB序列的采用, 可以采用高性能、低复杂度的时频定位算法。

结束语

目前由于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创新, 这就需要对在其中涉及的技术手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样仅仅能够促使整个系统能够得到更好的创新, 还能够减少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在更新的过程中发生的损坏。在对这项技术手段的研究过程中, 发现这种手段所具备的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几个方面, 而是具有多个方面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只有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创新更好的进行下去, 进一步为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创新和改善提供合理有效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知行.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及技术发展[J].广播电视信息, 2010 (5) .

[2]龚翼山, 魏春华.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J].湖南农机, 2011 (1) .

[3]刘志飞, 潘长勇, 杨知行.复杂地形地貌下的单频网组网技术[J].电视技术, 2011 (8) .

地面广播系统论文 篇9

2006年,中国公布了自己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以下简称为(DTMB)[1]。DTMB系统使用了很多通信界最新的技术成果。测试结果表明,DTMB的系统性能要优于欧洲的DVB-T标准[2]、美国的ATSC标准[3]和日本的ISDB-T标准[4]。在中国,已经有非常多的城市使用了DTMB系统。2007年6月,香港在经过严格的场地测试和性能评估以后,宣布使用DTMB作为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2009年8月,澳门也采用了DTMB系统进行数字电视信号的广播。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在中国360个主要的城市构建DTMB网络。预计到2012年,将会有2 077个国家或城市采用DTMB标准。

最近,欧洲公布了第二代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VB-T2,解决了在DVB-T应用和建网时发现的问题[5]。与DVB-T相比,DVB-T2在系统性能、频谱效率和支持多媒体业务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同时,DVB-T2的系统性能也要优于现有的DTMB系统。另外,ATSC-M/H也已经完成[6]。考虑到在2015年,中国将会关闭模拟电视频段,可以预计,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商业需求,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被空出的频段。为了更好地改善频谱效率,为多媒体业务提供支持,使DTTB网络达到较高的能量效率,提供搭建单频网的能力,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已经开始了下一代DTMB系统的研发。下一代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技术领域:改进的帧结构,发射分集和在SFN中的应用,先进的信道估计和调制机制,多业务支持,广播回传信道的解决方案,时频域定位设计等。

1 灵活填充的TPFB序列帧结构

图1给出了一个TDS-OFDM的帧结构,它由反傅里叶变换数据块和帧头两部分组成。帧头由长度为M的时域填充的频域二值序列(TPFB)构成,每个帧头可以由1个TSFB序列时序列(STPFB)构成,或者由连续TPFB序列(DTPFB)构成。每K个帧组成1个超帧,其中K大于1。第1个帧通常采用DTPFB填充。接下来的K-1个帧可以采用STPFB或者DTPFB填充。

基于不同的频谱效率的需求,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DTPFB填充模式。指示DTPFB的参数可以由发射机和接收机事先约定,也可以通过每个超帧的信息头来确定。显然后者的灵活性更高,可以应用于点对点的无线通信环境。前者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因此推荐在广播系统中使用。基于采样定理,当DTPFB变稀疏时,系统对多普勒的能力也会下降。相反,当每帧都采用DTPFB序列填充时,对多普勒扩展的处理能力达到最大。因此,这种情况应用于有着大多普勒扩展和严重的多径衰落的情况,反之则采用稀疏的DTPFB。灵活的帧头填充机制,使系统获得了在频谱利用率和抗多普勒扩展能力之间折中的能力。

2 分集

2.1 发射分集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必须在多径衰落的环境下,支持固定和移动接收。信号经历的信道可能有频率选择性衰落或多普勒扩展。众所周知,单频网(SFN)可以改善频谱效率,减少布网费用,但在单频网中,同一个接收机可能会收到多个发射能量几乎相同的发射机信号[7]。这些信号能导致显著的性能恶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信道可能会经历深衰落。发射分集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8]。

为了能够得到发射分集,需要得到各个发射天线的信道估计和相应的空时或者空频编码。两天线的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简单的最大似然比(ML)解调算法,空时块编码(STBC)机制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它首先由Alamouti[9]提出,并有Tarokh,Jafarkhani和Calderbank[10]继续研究。其中,这些编码的重要性质体现在传输矩阵中每两列的正交性。因此,传输符号可以独立解码,而不是联合解码。STBC编码器将数据符号[X1,X2]映射到天线1上,将[X2*,-X1*]映射到天线2上。其中(·)*表示复共轭。

图3所示是提出的双天线发射分集系统的帧结构。DTPFB是一种时频正交的结构。在频域上,STPFB序列P从天线1发出,P=[C1,C2,…,Ck-1,Ck,…,CM-1,CM],同时P⊥=[C1,-C2,…,-Ck-1,Ck,…,CM-1,-CM]从天线2发出。实际上,当P确定后,在保证正交的同时,P⊥有很多种选择,从中选出具有最低PAPR的那个。在2个相邻的子载波中,P和P⊥是相互正交的。在时域上,假设在2个相邻的时隙中,DTPFB序列[P,P]分别从天线1发出,[P⊥,P⊥]或[-P⊥,P⊥]分别从天线2发出,能容易地看出,在2个相邻时隙中,序列是相互正交的。到此,可以利用上述方法构造时频正交的TPFB序列。

为了便于分析,分析频域正交的2个序列。记发射天线i到接收天线j的信道频域响应为Hij(i,j=1,2),结合上述所提出的帧结构,有2种方法去进行信道估计。

1)空频信道估计

当信道频域平坦时,可假设H1=H11≈H12,H2=H21≈H22。设相邻的2个子载波上,天线1发送[C1,C2],天线2发送[C1,-C2],忽略噪声的影响,接收信号可以写为

则信道可以计算为

2)空时信道估计

当信道变化比较缓慢时,可假设Hij=Hij(k)=Hij(k+1),其中k表示第k个信号帧。设相邻的2个时隙中,天线1发送[C1,C2],天线2发送[C1,-C2],从2个连续时隙的信号帧中,可以简单计算得到信道估计

2.2 仿真结果

采用计算机仿真去验证所提出的发射分集的系统性能,其中系统参数和文献[4]中一样,采用64QAM和0.6的码率。当信道频域平坦,而时域变化很快时(例Brazil-A信道,最大多普勒频移为100 Hz),采用空频信道估计方法;当信道时域变化很慢,而频域选择性比较强时(例ITU-Vehicular B信道,最大多普勒频移为10 Hz),采用空时信道估计方法。上述2种信道的时延扩展参数如表1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当误码率为1×10-4时,在时间选择性信道和频率选择性信道下,提出的分集方法分别可以得到1.8 d B和4.7 d B的分集增益。

3 信道编码和调制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技术是一种较有价值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独立的解映射损失[11]。对于传统的编码技术,例如LDPC或者Turbo码,一般使用具有格雷性质的正方形QAM星座图。与高斯符号输入相比,这种星座图会导致另外一种成型损失。具有迭代解映射和解码的BICM(BICM-ID)并没有这些缺点[12,13],他具有高误码平台,并且在不同的信道下表现差异较大,所以并没有受到很多重视。

有两种编码调制技术被选为下一代DTMB系统的候选。一是LDPC,包括LDPC编码、比特交织、正方形星座图旋转和坐标交织。另一个是采用APSK星座图、Doping码和坐标交织的BICM-ID技术。另外,为了给数据提供保护,该机制也会使用BCH外码。

3.1 LDPC机制

在LDPC中,计划采用61 440 bit长的拟循环LDPC(QC-LDPC),码率为1/2或者2/3。LDPC校验矩阵的循环矩阵大小为256×256。使用格雷编码的方形QAM星座图,包括4/16/64/256QAM,同时采用了星座交织,以取得在衰落信道下附加的分集增益。

3.2 BICM-ID机制

在LDPC技术中,解映射和解码分别进行,BICM-ID技术优化了信道编码和星座图映射,通过使用迭代解映射和解调技术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BICM-ID的发射机示意图如图5所示。BCH编码比特依次通过卷积编码、比特交织和Doping编码[14]。其中,Doping编码是一个单位速率的两状态迭代系统码,被Pr信息中的一个被编码后的比特代替。其中Pr被称为Doping率。使用Doping码既为了消除较高的误码平台,又可以与卷积码解码器较好的匹配。通过Doping编码,信号可直接映射到星座符号上,接下来可以进行星座旋转和坐标交织[15,16]。

使用的星座图可以包括4维BPSK(4D-BPSK)或者16/64/256 APSK。使用APSK星座图在高频谱效率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显著的成型增益[17]。

3.3 仿真结果

为说明所述编码调制方案的性能,需要说明如下参数。LDPC码采用的是格雷映射的64QAM,码率为2/3,码块长度为61 440 bit。BICM-ID机制使用了64APSK,码率为2/3,以及生成多项式为[7,5]的4状态非递归卷积码。Doping码采用单位速率的2状态递归系统码,Pr=30。选择一个61 440 bit的S随机交织器。64APSK的星座图需要仔细选取,如图6所示[17]。

系统在AWGN信道和随机瑞利信道中的性能如图7所示。DVB-T2中使用的LDPC码被作为比较参照。所有的方案都采用了30次迭代。在LDPC解码中采用了SPA算法。卷积码解码器采用BCJR算法,Log_MAP算法用来做解映射。从图7中可以得到,所提出的LDPC技术和DVB-T2的LDPC技术性能几乎相同,同时DICM-ID技术相比于参照,在AWGN和瑞利信道下分别有0.9~1.3 d B的增益。

4 多级业务支持

为了更好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亟需承载各种多媒体广播服务。在ISDB-T中,移动电视业务占据了传统广播电视业务残余的频带[18],同时也调研了很多其他的移动电视业务支持方式[19]。最近,DVB-T2标准提出采用物理层管道[5],支持可配置的地面和移动数字电视传输业务。通过选择帧结构、信道编码、星座映射和交织模式,现在的DTMB系统可以在一个射频通道里面传输所有的电视节目。下一代DTMB系统将适应除传统电视业务外的很多应用类型,例如数字广播、IPTV和移动电视服务等,同时也可以支持未来的能源节约型广播系统。

在COFDM中,由于时频两维插入了连续导频和离散导频,子载波不能分片,所以这就导致了DVB-T2系统中PLP分配比较复杂。TDS-OFDM系统向保护间隔中插入了训练序列,使帧体中的子载波可以完整地分片。这些技术如图8所示。时频域分片由一个或几个连续OFDM块中的几个子载波组成,这就给出了基本的负荷单元。

通过灵活的时频域资源块分配,新的多业务广播方法可以提供后面的复用模式,以传输不需要Qo S的各种业务。这些业务包括:1)时分复用(TDM),其中业务占据某些OFDM块的所有子片。2)频分复用(FDM),其中业务占据了特定频带的所有子片。3)频域跳频复用(FHDM),其中业务通过预定义的跳频格式,跳频覆盖一系列的跳频子片。4)以上3种模式的混合。

因为每个业务占据了独立的物理层资源,每种业务都可以使用自适应的编码和调制机制。每种业务的资源分配和调制种类都可以通过SIH来指示。一个通过分配机制来得到多业务广播的例子如图9所示。移动业务占据了几个超帧的连续OFDM块。手持接收机也可以在TDM模式下工作。其结果是,在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关闭以保证节省能量。HDTV业务和几个数据广播业务可以混在一起,使用相同的跳频格式来取得分集增益。每个业务只需要接收相应的时频资源块。这些资源块基于预定义的跳频格式,并有其独特的解调和解码机制。

5 广播回传信道

传统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只提供下行广播信道和单向业务模型。但是,这并不符合消费者对数字电视业务的需求。交互电视(ITV)可以提供更多的业务模式,例如TV商店、远程投票、电视点播、电视商务等,但是真正的交互式业务需要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进行双向的交互。在2002年,ETSI为交互电视公布了DVB-RCT标准[20]。提供上行回传信道解决方案,也是中国下一代DTMB系统的一部分。

采用回传信道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如图10所示。在这个系统模型中,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存在两个信道,下行和上行交互信道,其中下行信道包括传统的广播链路和上行交互链路。下行信道可为所有用户提供同步和必要的信息。这就允许所有的用户接入网络,向BS同步传输数据。

回传系统采用多用户OFDM(OFDMA)技术。在时域上的OFDM符号,被组织为帧组、帧群并按照规则进行传输。在频域上,OFDM子载波被按照规则分成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可独立承载相同或不同的业务,是每个用户能够使用的最小频域资源。资源块是最小的资源单位,是基站分配资源的最小单位。

6 时频定位

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比,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是一种较好的位置信息获取途径,这是因为他的开销较少,而信号接收较强。美国ATSC标准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数米[21],欧洲DVB-T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几分米[22]。总的来说,OFDM信号的定位机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基于时间同步的方法,其复杂度较低但精度较差[23]。第二种采用更好的解决方法,该方案基于MUSIC算法[24],ML算法[25]或者MP[26]算法。其精度较高,但非常复杂。因为下一代DTMB系统的帧结构和TPFB序列的采用,可以采用高性能、低复杂度的时频定位算法。

6.1 信号模型

在通过传输延时为τd的多径信道之后,在m个子载波上接收到的TPFB序列为

式中:Hm为信道频域响应;Wm为加性高斯噪声,其均值为0,方差为σ2;传输延时τd,由采样周期Ts进行归一化;θ=τd/Ts=θI+θF(θI是整数倍的延时,θF为分数倍的延时)。正是因为TPFB序列良好的自相关性质,其相关峰在d=θI时可以得到确定。之后,假设得到了理想信道估计和整数倍延时,可以得到

式中:Wm′为噪声项;G-lag的简化序列自相关Om为分数倍的延时估计也可以得出。

最后,定位信息的传输距离通过得出,其中c=3×108m/s,为自由空间内的光速。

6.2 计算复杂度

基于同步的定位方法复杂度为o(M),其中经典算法复杂度为o(M3),方法主要复杂在自相关序列{Z(G)}GM/2=1的计算。这可以通过2M点的FFT/IFFT算法得到。所以其计算复杂性为o(M lb M),比原有的算法要低得多。

6.3 仿真

图11给出了在AWGN信道下RMSE的测距精度。本文中的算法与传统的算法相比具有较好的定位精度。当信噪比为15 d B时,其距离估计误差为0.06 m。

7 小结

地面广播系统论文 篇10

2006年8月18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 该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8年1月1日, 北京地区采用GB20600-2006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标清和高清广播业务, 正式揭开了我国地面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序幕。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前,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青岛、秦皇岛以及沈阳等8个城市陆续构建完成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并开始进行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统一部署, 截至2011年8月, 全国约有300多个城市 (含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地级市) 已经完成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络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 并开始向受众提供标清模数同播或高清数字电视广播节目服务。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和网络的建设, 加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和网络的维护, 确保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和网络的正常、安全、可靠运行, 及时发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和网络运行的异常状态, 并为广大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快速准确定位、分析和解决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或网络设备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相应的、必要的技术手段, 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或覆盖网络建设的同时, 需要同步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监测系统, 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和网络开展实时、全面、有效的监测。

1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包括信源编码系统、节目传输系统以及发射系统等诸多环节,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应能充分反映上述各个环节系统和设备的工作状况。根据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技术特点以及网络结构的不同,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技术主要涉及监测点的选取、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相关的技术要求等内容。

一般而言,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主要通过监测接收机解调、分析接收到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质量和信号的变化来反映整个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各个环节系统或设备的工作状态。在监测过程中,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系统/监测接收机应能定性或定量地给出被监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各项具体技术指标及参数, 包括信号射频指标、音视频指标以及码流参数等。

此外, 在监测过程中,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系统还应实时记录、提供内容详尽的监测数据。当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或网络设备工作状态出现异常时, 监测系统应及时进行报警提示。

1.1监测点的选取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点的选取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过程中至关重要。为真实、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及网络设备的实际工作状况,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点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必须涵盖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各种不同网络结构和覆盖情况。一般而言,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覆盖网络包括多频网 (含单发射点网络) 和单频网, 因此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点有以下两种不同类型:

1.独立覆盖区域监测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各发射机单独覆盖的区域内的稳定接收点, 适用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多频网 (含单发射点网络) 和单频网的监测。

2.重叠覆盖区域监测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中各个重叠覆盖区内的稳定接收点, 仅适用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的监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重叠覆盖区是指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覆盖范围内,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用发射信号同时覆盖, 并且接收到的、来自不同站点起主要作用的信号之差小于射频保护率值的区域。

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过程中, 针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 工程技术人员首先需通过测试、分析确定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独立覆盖区和重叠覆盖区。通常, 无论是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独立覆盖区域内 (单频网和多频网) 还是在重叠覆盖区域内 (单频网) ,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点应尽可能选取稳定接收点, 稳定接收点至少应具有10d B以上的接收信号裕量。

1.2监测内容

根据广播网络类型的不同,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分为多频网 (含单发射点网络) 监测和单频网监测;根据监测信号节点的不同,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分为信道层面监测和码流层面监测。

1.多频网 (含单发射点网络) 监测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多频网 (含单发射点网络) 监测主要是通过观测设置在各独立覆盖区内监测点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接收信号相关技术指标, 实时反映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独立系统运行状态。对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多频网 (含单发射点网络) 监测而言, 为了全面反映网络中各系统每个环节和设备的工作状态, 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分别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信道层面和码流层面来开展相关监测工作。

1) 信道层面监测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信道层面的监测主要是针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射频信号的各项技术指标来展开, 通过观察射频信号质量及其变化来监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及网络设备的工作状态。

对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道层面的监测, 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首先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播出状态进行定性的分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播出状态主要包括:停播、空播、劣播以及错播等, 其中, 停播表示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在播出运行图规定时间内没有播出节目;空播表示在规定的播出时间内, 因技术设备发生故障或者人为因素, 出现无调制信号, 但载波正常的现象, 也称有载波无调制;劣播表示因技术设备发生故障或者人为因素, 造成地面数字电视信号质量下降, 但未达到停播界限;错播表示在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和播出过程中未按规定的播出节目播出。

在此基础上, 工程技术人员可进一步借助专用的监测设备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射频信号进行定量的分析和监测, 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频率、信号带宽、系统工作模式、接收信号场强/电平、载噪比 (CNR) 、调制误差率 (MER) 以及LDPC误包率等技术指标。其中,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频率和信道带宽可用频谱分析仪直接测量获得, 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地面数字电视广播频率指配或GB20600-2006的规定;系统工作模式可通过专用测试接收机分析测量获得, 应符合GB20600-2006的规定及相关工作模式参数指配。若上述监测内容不满足相应技术要求时,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系统应进行报警提示。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接收电平、载噪比或调制误差率均能有效、定量地反映监测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质量的变化。其中, 接收信号电平的监测主要是利用频谱分析仪来实时观测8MHz带宽内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电平的变化, 当接收信号电平波动超过某一特定值 (工程技术人员可根据监测要求自行设定) 时, 表明此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或设备的工作状态出现异常,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系统应及时进行报警提示;载噪比和调制误差率的监测主要通过专用测试接收机实时分析监测点接收到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解调信息获得, 当信号的载噪比或调制误差率波动超过某一特定值 (工程技术人员可根据监测要求自行设定) , 表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或设备的工作状态出现异常, 此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系统应及时进行报警提示。

2) 码流层面监测

除射频信号的监测外, 码流层面的监测也是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监测必不可少的环节。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码流层面监测能够有效反映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源系统及其设备的工作状态, 码流层面监测主要是对监测点接收信号解调后码流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分析, 码流层面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音视频编码方式、音视频质量以及传送流 (TS) 符合性。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码流层面监测一般采用码流分析仪或带有码流分析功能的专用监测接收机来开展。

考虑到当前适用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视频编码方式应符合GB/T 17975.2-2000或GB/T20090.2-2006的规定;音频编码方式应符合GB/T 17975.3-2000或GB/T 22726-2008的规定。在监测过程中, 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音、视频编码方式不符合上述规定, 监测系统应报警提示。

为了反映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信源编码质量, 在监测过程中, 工程技术人员同样可以对在播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音、视频质量进行主观评估监测。其中, 视频质量主观评价参照GB/T 7401-1987规定的5级评分制进行;音频质量主观评价参照GB/T 16463-1996规定的5级评分制进行。一般而言,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音视频质量主观评价要求不少于4分。

与模拟电视广播不同, 对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而言, TS码流的监测至关重要。根据TS码流错误对信源解码影响程度的不同, TS码流的监测可以分为三个优先级, 其中第一优先级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TS流同步丢失、同步字错误、PAT错误、连续计数错误、PMT错误以及PID错误;第二优先级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传输错误、CRC错误、PCR间隔错误、PCR不连续错误、PCR精确度错误以及PTS错误等;第三优先级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前NIT错误、其他NIT错误、SI间隔错误、缓冲器错误、未引用PID错误、当前SDT错误、其他SDT错误、当前EIT错误、其他EIT错误、EIT_P/F错误、RST错误、TDT错误、缓冲器空错误以及数据延时错误等, 通常第三优先级监测为可选项。关于TS流的监测具体要求可参见GY/T 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第6章节的相关要求。在监测过程中, 若TS码流不符合上述相关规定,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系统应进行报警提示。

2.单频网监测

单频网是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重要组网模式和应用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的优势, 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运行、维护过程中, 工程技术人员同样需要对于单频网网络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考虑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在失步的情况下, 各发射点独立覆盖区域仍可能正常工作, 因此, 为了全面反映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单频网的工作状态, 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的监测点可分别选取在单频网网络中各个发射机单独覆盖区域和重叠覆盖区内。其中, 各独立覆盖区监测点可用于监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中各发射系统的状态, 监测内容和相关技术要求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多频网 (含单发射点网络) 相同。重叠覆盖区监测点主要用于监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整体的同步运行状态, 这也是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监测的关键技术指标。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监测过程如下:首先观测设置在各独立覆盖区域的监测点判断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各发射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确保单频网络各发射系统正常工作 (例如, 接收信号场强/电平、载噪比无明显波动或变化) 的前提下, 观察设置在单频网重叠覆盖区内稳定接收监测点接收机的工作状态。若监测接收机工作状态由接收成功变为接收失败, 表明此时形成此单频网重叠覆盖区的两个或多个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处于失步状态, 工程技术人员需及时查找、解决问题。

在监测过程中, 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通过观察监测接收机的工作状态来判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或设备工作是否正常。一般而言,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接收机正常工作与否可采用主观或客观两种失败判据, 其中主观失败判据是:规定在连续3个20秒的每个20秒内图像出现损伤不多于一次为接收成功;客观失败判据是接收机输出 (经FEC解码后) 码流的误码率 (BER) 高于3×10-6为接收失败, 统计时间为1分钟, 此规定与国际上常用的可视门限 (TOV) 一致。考虑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针对实际在播网络进行, 无法实时测量接收信号的误码率, 为此,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过程中可采用LDPC的误包率 (PER) 来作为接收机的客观失败判据。

2结束语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进一步实施、推广和普及将涉及大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系统或监测网络的建设。本文仅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监测进行初步介绍, 工程技术人员可参照本文介绍的有关内容和实际的应用需求来构建监测系统, 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监测工作。

地面广播系统论文 篇11

【关键词】住宅;采暖;电热膜供暖系统

The residence ground adopt warm medium electricity the hot film provide warm system of application

Li Zhao-ming1,Li Shun-hua2,Chen Hong-nai3

(1.Lvxian city construction inspect big brigade Lvxian Shangdong 276500;

2.Lvxi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direct station Lvxian Shangdong 276500;

3.Rizhao Guand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 Rizhao Shangdong 276800)

【Abstract】This text electricity hot the film provide warm system to adopt warm aspect in the residence ground of application carry on simple analysis introduction.

【Key words】Residence;Adopt warm;The electricity hot film provide warm system

传统的住宅采暖系统是热水或低压蒸汽采暖系统,是将城市热力管网中的热水或低压蒸汽通过管道引入户内,热水或低压蒸汽通过户内墙壁上布置的管道、窗台下布置的散热设备进行散热来采暖;或通过户内地板上布置的热水盘管散热来采暖。传统的采暖系统投资大、施工复杂、维护费用高、维修周期短,而且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给人们的卫生清理、安全、节能等带来不便。而电热膜供暖系统作为一种新兴供暖系统应用在住宅采暖工程,它具有节能、节水、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节约空间、经济实惠、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等功效。下面本人就该系统在住宅地面采暖方面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介绍。

1.相关概念介绍

1.1 电热膜:是一种通电后能发热的半透明聚酯薄膜,由可导电的特制油墨、金属载流条经加工、热压在两层绝燃 PET聚酯薄膜之中而制成。电热膜每片规格为315mm×325mm,型号:DMZ315-P20、DMZ315-P30,功率:20W、30W。

1.2 电热膜供暖系统:是由电热膜用连接卡、中继线连接好,外部用PVC绝燃防水材料密封形成电热地膜供暖设备;会同保温板、T型电缆线、接线盒、地温探头、电源线、温控器等组成。

2.电热膜供暖系统设备及配件选择

2.1 住宅建筑供暖热负荷的计算。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规定:冬季采暖系统的供暖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散失和获得的热量计算,计算如下:

2.1.1 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基本耗热量计算式:

Q=aFK(tn-twn)

Q——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

F——围护结构的面积(m2);

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见《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tn——室内计算温度(℃),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见《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a——计算温差修正系数,见《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确定,具体见《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1.2 冷风渗入的耗热量,具体见《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2 住宅建筑供暖热负荷推荐值。民用建筑采暖应贯彻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和各地有关节能标准,住宅建筑的采暖热负荷面积热指标建议推荐值可取qAn=50~70W/m2(注:建筑面积大,外围护热工性能好,窗户面积小,采用表中较小的指标;否则,采用较大的指标)。

2.3 住宅建筑中地面电热膜数量的确定。根据建筑物的使用面积和热负荷的实际需要,确定每个房间的电热膜数量。根据每一个房间的具体情况(包括建筑物平面布置图、门窗位置、房间用具布置情况等),由工程设计人员设计出电热膜的布置方案(包括:电热膜的数量、布膜位置、配电回路)、开关和温控器位置、以及施工方案。

计算房间热负荷时,应附加20%的运行系数。房间内安装电热膜的片数按公式计算:

N=(1+K)P/PM

N——电热膜片数;

K——运行系数K=0.2;

P——房间热负荷计算值W;

PM——每片电热膜的功率20W或30W。

注:所需电热膜片数的计算结果出现小数时,应取整数部分再加一确定其数量。

2.4 住宅建筑地面电热膜采暖系统电气配件的确定

2.4.1 电负荷计算

(1)根据上面计算出的供暖热负荷,确定电热膜安装容量。供暖设计安装总功率小于或等于供暖用电计算负荷总功率。

(2)通常用电负荷需用系数法计算,需用系数K=0.4~0.8。对于用电回路较少而容量较大的负荷计算应用二项式法计算。

(3)确定电度表容量,应根据计算选择。并要单设保护装置。

2.4.2 断路器的选择

(1)电源一般采用220V/380V三相五线制。

(2)断路器带有过流保护和漏电保护脱扣器;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大于或等于线路的额定电压、计算电流。

(3)按线路计算电流选择接触器的等级,其吸引线圈的额定电流、电压及辅助触头数目应满足回路接线要求。

2.4.3 配电线路的选择

(1)线路的导线应选择铜芯导线。

(2)导线截面选择不应小于其计算电流,目前多采用截面积为BV2.5mm2的铜芯绝燃导线来连接成条的电热地膜(T型线)。房间电源线多用截面积为BV2.5mm2的铜芯绝燃导线。入户电源线多用截面积为BV10mm2的铜芯绝燃导线。电源线和电缆线的连接在86盒内完成。

(3)接线用导线应分色使用:相线与本户电源线色一致;控制线为黑色公共绝燃导线;N线为兰色绝燃导线。

3.住宅建筑地面电热膜供暖系统安装要求

3.1 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的规定。

3.2 对于新建建筑与既有非节能建筑整体改造,要求必须是达到节能50%以上的节能建筑,墙体保温与门窗材质符合国家与地方建设管理部门的法规、规范要求,同时建议楼梯间、电梯井、户间墙进行保温隔热处理。

3.3 地面电热膜采暖系统安装在建筑物内部地面的构造做法同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一致,例:自下而上是A、混泥土地面,B、隔热层(挤塑板或聚苯板),C、电热膜,D、砂浆找平层,E、地板砖或地板。

3.4 地面电热膜的布置位置建议

(1)电热膜宜布置在靠近工作或活动区。

(2)电热膜应分组布置,每组由若干条地膜通过T型线连接,总功率小于或等于3KW,每条地膜功率小于或等于600W。

(3)电热膜与室内各墙面及设施的最小距离(mm)应符合:有窗墙面为300,其它墙面为150,其它热源为200,地面导线为50。

4.电热膜采暖系统温控器安装位置

根据电热膜采暖系统布置图,选定温控器接线盒的安装位置(一般选用86型暗盒)。根据电热膜的连接形式并结合双感型温控器的形式和位置确定预埋管位置及数量。将暗管委托土建专业人员进行安装预留。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技术 篇12

关键词:地面数字广播,传送技术,地面数字电视网,移动电视,特点,趋势

1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规律来说, 广播电视发展的数字化趋势势必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就我国目前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现状来看, 数字化的优势体现的尤为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通信卫星首先试用数字化的传播, 从而使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接收到了清晰的高质量节目源, 由此可见,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数字化传送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技术的发展是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应用和实践而发展起来的, 因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传送渠道相对复杂, 译制的编码应抵抗住外界信号的干扰, 才能实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的顺利实现。对于我国的电视机消费市场来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必须有一个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制式进行相应的配合, 才能拓宽我国的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市场。

2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广播电视产业是模拟过去广播电视发展的延伸和创新, 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相对于以往的电视制式具有传输速度快、传播内容多、传播画面清晰的优点, 虽然地面数字化的优势在初期阶段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和反响,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 地面数字化电视广播的发展仍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数字化科技的不断创新。

2.1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技术运用于传输高清晰的电视节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上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地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和节目的清晰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未来的社会里, 高清节目和高清电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数字化的高清技术成本高, 在传输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造价, 因此在未来的电视节目发展中, 收费节目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发展将会随着电视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调整, 它也将会成为增加电视台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2.2 地面数字技术的发展解决了电视节目容量大的问题, 而且在传输的画面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地面数字技术在技术上要求相当高,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地面数字技术将会实现不同程度的更新, 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将会实现电视节目的不断优化, 电视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传送技术发展还不成熟, 但是造价相对较高, 虽然在节目的质量上和清晰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有点入不敷出, 观众对于收费节目也置之不理, 针对这种情况应作出相关的反映来处理类似事件的发生, 应在无线电视的基础上进行数字电视的传输, 两者结合在一块, 同时付费节目与免费节目相结合, 在节目的安排上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得当的处理, 通过收取卫视台的部分费用来实现电视台的长足发展。

3 我国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

2004年4月, 我国首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移动接收系统专用芯片“中视一号”开发成功, 它寓意着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是我国电视产业的重要一步, 为数字化电视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性。“中视一号”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的数字化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为我国在国际上的立足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 具有划时代的实际意义, 解决了人们的现实问题, 因为在数字电视发展的起初, 人们想看高清电视节目就必须购买高清电视和外置的机顶盒, 而“中视一号”的研制从本质上解决了此类问题的发生, 在形式上也变得越来越简单。

4 结语

地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是未来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地面数字技术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和发展。有了数字化技术的保证, 人们观看的节目会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清晰, 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 电视、广播、网络将会不断的融合和发展, 三者之间不断的配合和发展。届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将会随着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送技术的发展走向一个正规化、秩序化、稳定化的发展方向, 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享受高清的电视节目和优美清晰的音质, 通过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频道了解到各行各业的状态, 从而实现千家万户的“数字化快乐“, 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洗礼。

参考文献

[1]汪慎, 张文军, 葛莹.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用单频网与单点发射的效果比较[J].电视技术, 2005, (08) .[1]汪慎, 张文军, 葛莹.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用单频网与单点发射的效果比较[J].电视技术, 2005, (08) .

[2]田向东.地面数字电视的单载波与多载波技术[J].山西电子技术, 2005, (05) .[2]田向东.地面数字电视的单载波与多载波技术[J].山西电子技术, 2005, (05) .

上一篇:勘察问题下一篇:第三方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