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接收系统(精选8篇)
地面接收系统 篇1
1 背景简介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分为单载波(Single Carr er,SC)和多载波(Multi-carrier,MC)两大类技术。前者以美国ATSC标准为代表,后者以欧洲DVB-T标准为代表。
在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接收端解调器中的信号处理部分是关键。
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发送端的视音频编码技术比接收端解码技术要复杂,目的是要提高解码质量或降低所占用的有效比特率;而接收端的解调技术则比发送端的调制技术复杂得多,因为它要面临恶劣的空中传输环境。
此外,在发送端系统中除了有较强的纠错编码以外,还要增加各类同步码,以方便接收端迅速捕获信号,并保持对所需信号的可靠接收。
固定接收遇到的恶劣的空中传输环境有:大气的湍流、漂浮物(雾状细水滴或沙尘)及云雨雷电,大风造成的树叶树枝晃动(电波的反射或穿越),城镇楼群密集的电波阻挡和反射(形成回波,即多径),江河湖海的水面波浪反射,各种电气火花(电动火车、汽车、拖拉机、霓虹灯、家用电器)的宽谱噪声干扰,室内风扇旋转叶片或飞机螺旋桨的反射,大风引起发射天线所在的高楼或大铁塔的晃动等。
因此,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整体设计,首先要为接收端的关键技术服务。美国ATSC[1]、欧洲DVB-T[2]、日本ISDB-T和中国的地面国标(GB20600-2006)[3]的制定都是这样。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解调器的框图见图1。其中,天线系统需要区分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前者可采用方向性天线(4~10 dBi),特别是窗外天线或屋顶天线;而后者一般则采用无方向性天线。中间的3部分(调谐器、信号处理和信道解码)中,实现解调器的同步、信道估计和均衡的信号处理部分是关键。而控制器内的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交叉”的自动增益控制(AGC)、自动频率控制(AFC)和A/D变换也非常重要。此外,中间3部分是相互密切关联的,而非简单级联;3部分由控制器统一协调。但以上这些关键内容难以从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文本中直接看出。而随着集成电路性能的逐年提高,这些关键部分的算法就成为传输标准确定后各高科技公司不断进行开发而竞争的主要内容,并由此带动全系统的性能价格比逐年提高,使消费者不断受益。
吴奕彦等曾在文献[4]中指出过ATSC的优点以及不能实现移动电视接收和组建单频网(SFN)的不足。而DVB-T的推荐者一直宣传“单载波系统不能实现移动电视接收”。这对中国学术界和广电运营商也带来一定影响。“单载波系统实现移动电视接收和组建单频网(SFN)”成为国际难题。
实际上,ATSC本来就是为固定接收业务设计的,而DVB-T也是这样。
在欧洲DVB组织多年担任技术部主任的Ulrich Reimers(德国Braunschweig工业大学通信研究所主任)主编的数字电视广播教科书[5]中,对DVB-T标准写道:“该系统应该能够为采用屋顶天线的固定接收提供最佳的覆盖范围。希望能够支持便携式接收机的固定接收;而移动接收则不是制订标准的目标。”但DVB-T由于采用了OFDM技术,可实现移动电视接收。这样,在1999年巴西对3种标准(美、欧、日)的测试[6]中,巴西强调移动电视性能,从而舍弃了ATSC,并最终采纳了日本ISDB-T标准,并于2007年12月启动业务。
DVB-T移动电视业务是2000年首先在新加坡实现的,而不是在欧洲本土;2002年夏又在我国上海实现,并随即在我国一批城市中采用,其进展和规模大大超过欧洲!当时,正在研究制定中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套方案———ADTB-T/OQAM系统(属单载波)[7]和DMB-T/TDS-OFDM系统(属多载波)都面临DVB-T的挑战,尤其是前者是否能实现移动电视接收!
2002年12月,上海交大小组与上海东方明珠集团合作(单个发射点),在上海演示ADTB-T/OQAM系统的720 p HDTV移动接收:从浦东到浦西市区的主要街道总行驶距离约58 km、持续一个半小时余的深夜行程中,除过江隧道外,图像显示“中断”较少。获得观看演示的ATSC主席Robert Graves先生等国外专家和香港ATV TVB专家的好评[8]。2003年元月,该小组又在上海实现该单载波系统2个发射点组建SFN。
ADTB-T/OQAM系统的现场演示说明:单载波系统实现移动电视接收和组建单频网的国际难题在技术上已经解决;仅需在中国地面国标的制定和产业化过程中应用之、完善之。
2 对移动电视接收的初步分析
对于移动电视接收而言,典型的恶劣空中环境的例子是:在上海东方明珠大塔发射数字电视信号,而在市中心的淮海路(东西走向,长度超过10 km;位于发射塔的西偏南方向)高速行驶(深夜车速达120 km/h)的面包车上进行接收(测试采用“十”字形接收天线)。其特点除第1节已提及的以外,还有:
1)由于高楼林立的遮挡,绝大部分时间内接收不到直达信号,而主要靠回波(多径)信号;
2)一般公交汽车的无方向性接收天线的高度不足3 m(小轿车的不足2 m),与农村家庭可使用高度10 m、方向性强(10 dBi)的屋顶天线相比,对场强的要求有巨大差别(>15 dB);
3)周围内燃车辆的火花干扰在车辆启动时(红绿灯变换)尤为明显,容易造成接收“中断”;
4)车辆在道路边缘行驶或停靠时,由于楼房和树木的遮挡,信号显著变弱(下降10 dB或更多),也容易造成接收“中断”;
5)夜间则还有满街的霓虹灯;等等。
图2说明:在行驶中的车辆可能接收到的来自不同高楼的回波或多径(两者在理论上是等效的),而直达信号也可以看成是其中之一。其中E1和E4将有正的多普勒效应:解调器接收到的载波频率上升!而E3和E5则将有负的多普勒效应:解调器接收到的载波频率下降!而E2是正在由正的效应向负的转变之中。
还可看出:采用无方向性天线接收时,接收到的信号有3类:1)主信号:解调器时钟所锁定的、在时间域的最强信号;2)超前回波:其信号在主信号之前到达,时间延迟为负值;3)滞后回波:其信号在主信号之后到达,时间延迟为正值(其幅度可能与主信号相等,称为“0 dB回波”)。这3类信号的幅度和相位都在随时间变化(多普勒效应相当相位变化)。
舍弃超前回波或滞后回波的两类之一,或者采用正前方稍有方向性的天线(如3 dBi),由于各类回波的时延和相位都具有随机性,看来都不可取!仅铁路移动电视ADTB-R系统(见上海高清网站:www.hdigroup.net)为例外:SFN的发射点“沿线”布设,火车则“沿线”行驶,因而可采用“8”字形辐射图案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假设车辆最高时速为400 km/h(中国高架铁路),并有超前回波和滞后回波,则适应多普勒效应的解调器载波频率偏移需满足
式中:300 000 km/s为无线电波传输速度。
地面国标C=1的“双导频”可选项可用于解调器对接收信号的载波频率自动跟踪。对于地面国标C=1的“双导频”可选项[3]而言,两个导频信号的频率差值是7.56 MHz;它就是两者由非线性电路生成的拍频(beat)之频率值。而由移动接收速度400 km/h的多普勒效应引起的拍频频偏等于:±3.704×10-7×7.56 MHz=2.80 Hz。此拍频信号的数值大(频偏小),幅度也大(比平均功率高3 d B)。因此,可设计某种高Q值单频率信号检测器,来检测此拍频信号,并通过AFC高效、快速完成频率跟踪。
从图2还可看出:5个回波中的任何1个或者几个,都可看成是SFN的发射点的直达信号(或其反射信号)。因此,如果在解调器的信号处理关键技术中解决了处置回波的技术难题,也同时解决了单载波系统组建SFN的技术难题。
与此同时,还可推论:固定接收也可开发类似技术来处置动态回波。后者的第一例是:在展览会的展台上演示无方向性天线发射地面数字电视信号,而采用无方向性天线接收。由于会场内观众时多时少(衣着的电波吸收不同)和随机挪动,加上建筑物铁架复杂和多类平面墙体、广告牌等的反射,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复杂并随机变动。后者的另一例是:在高楼密集的市区进行室内或窗外的固定接收:当缺乏直达信号而依赖于回波信号进行固定接收时,由于市区车辆繁忙,其动态回波所造成的接收信号也是随机变动的。
以上的讨论主要针对固定发射-移动接收方式的应用,它同样适用于移动发射-固定接收和移动发射-移动接收等应用。
最后,移动电视接收中往往难以避免地会出现接收“中断”(drop-out)。因此,需要关注:解调器如何在接收中断后迅速实现载波(频率)恢复和时钟恢复(即相位的跟踪和同步捕获),然后恢复正常显示活动图像(略去对伴音的讨论)。本节已用地面国标C=1的“双导频”为例,说明解调器的载波频率自动跟踪技术;而相位跟踪问题则将在第5节讨论。
3 单载波实现移动电视接收原理
从原理来看,以DVB-T为代表的多载波技术利用OFDM的保护间隔原理,处理回波极为简洁(图1的信号处理部分)。而DVB-T的不足之处是:发送端的3类导频信号[8]过多占用“子载波”,导致频谱利用率下降[9]。而地面国标C=3 780把PN420或PN945放在“保护间隔”,提高了频谱利用率[9],但它却变成一个单载波/多载波的混合系统,同时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而单载波系统与多载波系统相比在原理上是等效的。多载波系统能够利用DFT简洁解决回波问题,单载波系统则可望通过几百条并行的算法(通过拼“算法”)来解决。在主信号和数量不多(如不多于2个)的强回波信号(都属时间域信号)的条件下,在集成电路处理性能逐年提高的情况下,破解此国际难题是可能的。
4 考虑非专家主观判据并合理缩小数据结构
在公交车辆(或小轿车)中坐着或站立着观看移动电视的观众,其观看条件是:屏幕尺寸较小(不大于24 in)、周围声音嘈杂、车辆颠簸震动等。这种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观看条件同家庭内的固定接收显然不同。
据此,本文提出移动接收的非专家主观判据,允许“图像冻结1个图像帧时间(40 ms)”,来替代固定接收的专家判据。后者如美国ATSC的判据:专家刚刚没有觉察任何图像损伤的临界情况,相当于BER=3×10-6。
为保证移动电视接收在出现中断后能迅速恢复正常,需在系统设计中缩小数据结构。本文建议的合理数据帧绝对时间约4 ms,是针对图像帧时间40 ms(帧频25 Hz)提出的。ATSC和DVB-T的数据结构都偏大(表1)。
这是考虑:1)当解调器(图1)出现未能纠正的误码时,允许显示图像“冻结”一次,持续40 ms(图像显示电路重复上一图像帧)。这样,在接收中断时,不会出现一般观众容易觉察的“马赛克”等图像损伤或“黑屏”。2)这个数值不能太小(数据帧的头部信息开销过大),以避免有效比特率降低过多。3)它又不能太大,要保证在40 ms内,解调器有足够时间对数据帧进行多次反复的信号处理。因为,在40 ms的这段时间内,数据帧同步信号将出现9次,如果用3次即完成同步捕获,余下的时间(28 ms)都可留给信道估计和均衡(图1信号处理)。
*图像帧频为25 Hz;若为30 Hz,则取约3.33 ms。
可对比的是:ATSC如果也用3次完成数据帧的同步捕获,共需48.4×3=145.2 ms;它是图像帧时间33.33 ms的4.36倍。再考虑信道估计和均衡所需时间,例如,总共需要0.3~0.4 s。这对于固定接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接收中断极偶然发生。但对于经常发生中断的移动接收,图像若冻结10帧(持续0.3 s),观众容易觉察(DVB-T超帧时间更大,情况更为严重)。
地面国标的数据结构则过短[9]。C=3 780采用的PN420和PN945数据帧头部的信号幅度还要加3 dB,有利于室内的便携式接收。但这却增大了符号间干扰(ISI)[9],给图1的信号处理关键部分(信道估计和均衡)增加了难度,顾此失彼。
5 过采样相位跟踪
解调器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的相位是随机的。以ATSC每48.4/2=24.2 ms(表1)出现1次的数据场同步PN511[1,7]为例,进行讨论。ATSC的PN63或地面国标的PN420,PN595,PN945等都有类似情况。
主信号PN511码由于高速(如400 km/h)移动,多普勒效应产生的相位偏差并不严重(1 bit或BPSK调1个符号的相位变动相当于2π)
但家用接收机的廉价晶体振荡器的频率与额定频率相比,一般可有±10-4的偏差!如果直接考虑PN511位码的符合电路,这个容许的偏差相当于
而±0.05 bit代表相位差为±π/10,即相位有所错开。这样,接收信号的PN511和解调器的PN511两个序列的相位差从511位码的第1位为0,逐个比特位增大;到256位时,为π/20;到511位码的末位左右时,则为π/10左右(相位差18°)。符合电路的整体效率显著下降(误码还未纠正)。
为此,1)建议取511码的部分序列(partial sequence)。尽量使进入符合电路的两对部分序列之相位差不超出±π/80的范围。换言之,要提高符合电路的相位分辨率。2)过采样:解调器采用高速处理电路进行并行处理,即其时钟设计为有效带宽的16倍或更高。据悉,ADTB-T OQAM系统[7]的解调器芯片处理时钟,是有效带宽的16倍,即7.14×16=114.24 MHz。这就是说:在解调器中至少可有16套并行的电路,其相位差是2π/16=π/8。
2008年夏劲松关于ATSC接收机的两篇论文[10,11]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把PN511拆成6组63位的“部分序列”,采用一系列相位错开的并行电路,可获得有效结果。
6 合理利用回波信号的能量
主信号和单个0 d B回波的能量叠加,可有3 dB的增益。无信号或信号过弱,则无法实现接收。但有多个回波而门限值上升或接收失败,则可判断解调器算法有待改进。要考虑到:把回波当作可利用的能量,而不当作干扰去抑制。
以主信号和单个0 dB回波(其幅度与主信号相等)的简单例子而言,如果能够把这两个信号的能量相加,应该获得3 dB增益(门限值可望下降3 dB),其必要条件是:两者的相位必须相同。
2003年秋美国LINX公司通报其ATSC与DVB-T接收机样机由第三方进行的固定接收测试结果[8](参见表2),可见:7种回波模型中,ATSC样机“彻底翻身”。而DVB-T的门限值性能也显著改善。其中,7种回波模型中有4种模型的门限值与没有回波时相比,下降2.6~4.0 dB(证实:合理利用回波能量的思考是有效的)。此外,其余3种巴西模型中的A稍有上升,B上升1.4 dB,E则上升5~6 d B(这些比起原来的结果有所改善,但都有待改进)。
移动电视系统的同步码常用BPSK调制,而其负荷(payload;有效信息部分)则常用QPSK(或4-QAM)调制。下面以此出发进行讨论。
如果接收到的强信号有1~3个(包括主信号和回波),其幅度差值不超过3 d B。那么,可只对这几个强信号作处理,而舍弃其余弱信号和噪声。方法是在中频或基带输出的8或10位A/D变换输出中,只取其最高有效位(msb)的前2位,而舍弃其余位,即舍弃小于-3 dB的所有信号,把它们置“0”。这样可显著提高运算的效率和速度(8位A/D只需处理其高2位,处理能力至少是4倍关系,大量运算弱信号和噪声并无意义)。
注:(1)校正值指没有回波,仅有AWGN时的常规测试结果;(2)括号内数据是2000年3月巴西实验室测试结果,但由于校正值不同,列出的数据仅供参考;(3)表中括号内“失败”指不能实现正常接收。
7 采用非线性处理替代线性处理
信道自适应均衡器一般采用线线性滤波器进行处理,追求某种最小值:最小均方值(LMS)或最小均方误差(MMSE)。ATSC标准文件介绍接收机自适应均衡器时采用LMS,并提出2个级联的部分:1)64抽头(tap)的“前馈横向滤波器”;2)192抽头的“判决反馈滤波器”。这2类滤波器显然都是线性滤波器。而为了缩短运算时间,可考虑:1)把浮点运算改为整数运算;2)把线性滤波器改为非线性滤波器。
所谓“追求某种最小值”,就是通过自适应的算法,多次自动修改参数而“收敛”到某种最小值。而收敛过程是一个多次运算的过程。如果针对某种回波模型,参照线性滤波器的设计而找到某种非线性滤波器的近似解答,运算次数有可能减少,如减少为原来的1/2甚至1/4。
综合以上讨论,可得下面的表3。其中第1项容易做到。第2项结合“部分序列”概念和并行运算,可提高相位分辨率(加快同步捕获;如相位分辨率达到π/16以上)。第3项仅处理主要能量的信号,不仅减少处理的位数,还可望提高整体处理效率。第4项则是用较少的运算达到相似的结果。而从综合第3,4项的数值可看出:处理的速度将是原来的8倍甚至20倍。
把以上几方面的技术措施综合应用,就可创建单载波系统实现移动电视接收和组建SFN的新技术路线。
8 现场测试中建议的实验方法
移动电视接收的回波模型首先是巴西广播电视界提出的;随后国际和中国有关组织都做了一些测试规定。但这些模型难以包括现场测试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因此,研究单载波系统实现移动电视接收性能算法的小组,在完成已知的各种模型的算法后,需要在现场测试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算法、不断改善性能。
在移动电视的现场测试过程中,需要“边走(车辆行驶)、边记录(有关数据)”。可记录的有关数据有:门限值、误码率、频谱和电视图像(伴音)的录像带,特别是有GPS导航系统的行驶地图记录和特殊环境记录(红灯停靠时;车辆沿路边行驶或停靠;有摩托车在旁边行驶过;夜间霓虹灯情况;偶然的雷电;其他人为噪声干扰等)。
此外本文还建议:
1)为了观察现场测试中的回波情况,可在接收机样机的解调电路中,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利用“符合电路”),在示波器上显示图3的图形。这样,就能在实验车辆行驶过程中,观察到(以及记录)始终在迅速变动中的图3图形,方便事后对不明原因“中断”的分析。
2)把非专家判据的“冻结1次图像帧”仍然当成“接收成功”。这样,在分析所记录的录像带时,按照1 s为单位统计的“接收成功率”比起国际规定的专家判据将高些。
这样,单载波系统实现移动电视接收的性能不断改进,就有“接收成功率”(包含专家和非专家共2种判据)的简单量度。
9 简短小结
1)本文探讨单载波系统如何实现移动电视接收的一系列考虑;它已在ADTB-T/OQAM系统中获得应用,并延伸到地面国标。
2)类似的技术也可望在ATSC的固定接收和ATSC-MH标准的移动接收中获得应用。
3)但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需要继续探讨单载波系统和多载波系统各自的优缺点。如果能“取长补短”而综合两者,则最理想。
致谢感谢夏劲松先生(原美国LINX Electronics公司技术总监)在2001年3月与笔者的私人讨论。
参考文献
[1]ATSC Doc.A/54A,Guide to the use of the ATSC digital television standard[S].2003.
[2]ETSI.EN300744V.1.2.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Framing structure,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S].1999.
[3]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S].2006.
[4]吴奕彦,CARON B,BOUCHARD P,et al.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比较:ATSC8-VSB、DVB-T COFDM和ISDB-T BST-OFDM[EB/OL].[2002-01-10].http://www.eet-china.com/ARTICLES/2006SEP/PDF/DTCOL_2006SEP12_RFR_AVDE_TA_01.pdf?SOURCES=DOWN LOAD.
[5]REIMERS U.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digital television[M].New York:Springer,2001:231.
[6]CHIQUITO J G,ARANTES D S,COSTA M H M.为在巴西引入数字电视提交的“公开咨询报告”文稿第291号[J].电视技术,2002,26(1):22-26.
[7]张文军,夏劲松,王匡,等.高级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传输方案[J].电视技术,2002(1):6-11.
[8]徐孟侠.ATSC和DVB-T固定接收时的回波处理性能对比[J].电视技术,2010,34(1):7-10.
[9]徐孟侠.评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J].电视技术,2009,33(1):9-12.
[10]XIA Jingsong.A carrier recovery approach for ATSC receivers[J].IEEE Trans.Broadcasting,2008,54(1):131-139.
[11]XIA Jingsong.A novel clock recovery scheme for ATSC receivers[J].IEEE Trans.Broadcasting,2008,54(2):276-282.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相关设备 篇2
以下简要地介绍卫星地面接收站的相关设备。
天线
从馈电的方式上分,接收天线可分为前馈式和后馈式两种;从跟踪调整的方式上分,可分为单轴跟踪式和双轴跟踪式;从馈源的安放位置上分,可分为正馈式和偏馈式;从馈源的数量上分,可分为单馈式和多馈式。
1、前馈式天线
这是一种标准抛物面天线,馈源位于其焦点上。考虑到安装和调整馈源的方便,这种天线的口径一般在3米以下。
2、后馈式天线
是有两个反射面的天线,主面是抛物面,依副面形状的不同,分为卡塞格伦天线(双曲面,见图1)、格里高利天线(椭球面,见图2)和环焦天线(特殊结构的某种二次曲面,见图3)。副反射面之所以有这样一些形状,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接收效率,改善驻波比。通常口径较大的天线才采用后馈式结构,主要是考虑到馈源安装起来比较方便。
3、双轴跟踪式天线
一般天线的调整分为方位和俯仰两个轴向,可依靠电机或人力驱动。大口径的天线往往需要电动伺服机构,以方便对星和选星。
4、单轴跟踪式天线
又称为极轴天线,沿一个轴向进行驱动。与双轴跟踪天线不同的是,极轴天线的口径一般不超过3米。调整中,整个天线面围绕极轴进行转动,完成选星过程。极轴是指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一根轴线。但是,如果天线的主轴向与极轴垂直,则天线的主轴将无法对准卫星(见图4)。为此,实际中需将天线口面向下调整一个角度β(见图5中的楔形板),此角称为补偿角,其取值范围约为0度~8.5度。
经过补偿角的调整,极轴天线主轴的扫描径迹是一个与同步卫星轨道不同心的圆。为了在一定范围的方位上,极轴天线都能较准确地对准卫星,需再将极轴向赤道面方向调整一个角度δ(见图4),此角称为极轴的校准角,其最大值只有1.5度,相当小。所以,在实际中,对补偿角和校准角的调整可统一进行。首先,将天线接收正南方向的卫星,调准补偿角,然后将天线向东和向西偏离约45度,根据卫星信号反复进行补偿角和校准角的统调。
5、正馈式天线
即馈源安装在天线系统主轴方向上的天线。
6、偏馈式天线
即馈源位于天线系统的照射区之外,也有前馈与后馈之区别。偏馈式天线的反射面实际上是正馈式天线上的一部分。
7、多馈源天线
有些有线电视系统采用多焦点抛物面天线,用一个固定天线同时接收多颗卫星的电视信号。这种天线装有多个馈源,可以形成多个波束,每个馈源分别接收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其反射器使用变形的球面或抛物面,例如用球面上截取的矩形,或用两种曲线构成反射器,水平方向是圆弧,垂直方向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馈源
从极化的方式上,可分为单线极化和线/圆极化馈源;从极化的匹配上,可分为单极化和双极化馈源;从结构上可分为分列式馈源和一体化馈源。
1、单线极化馈源
只能接收线极化(或是单一极化、或是双极化)信号的馈源。
2、线/圆极化馈源
既能接收线极化信号,又能接收圆极化信号的馈源,与单线极化馈源相比,实际上多了一套圆/线极化转换器。能接收圆极化信号的馈源,必然能够接收线极化信号。
3、单极化馈源
只输出一个极化方向的线极化或圆极化信号。
4、双极化馈源
可输出两个极化方向的线极化或圆极化信号。对于线极化来说,通常将垂直极化探针安置在后部,如图6所示。
5、分列式馈源
馈源与高频头是分开的,通过法兰盘连接。
6、一体化馈源
馈源与高频头是一体的。常见于Ku波段的接收。
高频头
高频头是低噪声下变频器的俗称。它有多种形式,从极化方式上可分为单极化和双极化高频头;从本振个数上可分为单本振和双本振高频头;从工作频段上可分为单波段和双波段高频头。
1、单极化高频头
只能接收一个线极化方向的信号。单极化高频头的馈电耦合如图7所示。
2、双极化高频头
可接收两个线极化方向的信号。又分为双极化单输出和双极化双输出高频头。C波段双极化单输出高频头采用了双本振结构,而Ku波段双极化单输出高频头则靠直流供电电压来选择输出。当供电电压为18V时,输出的是水平极化的信号,供电电压为13V时输出垂直极化的信号。其工作原理如图8所示。
3、单本振高频头
只提供一个本振频率(在同一频段内)的高频头。
4、双本振高频头
在同一频段内可提供两个本振频率的高频头。又分C波段和Ku波段两种形式。
对于双极化单输出的C波段高频头,两个本振分别对应两个极化,比如,水平极化对应的本振为5150MHz,则输出的中频在950-1450MHz范围内,而垂直极化对应的本振频率为5750MHz,输出的中频为1550~2050MHz。这样就可以把3.7~4.2GHz范围内的双极化C波段信号转变为950~2050MHz的中频同时输出,无需采取其它切换措施。此种类型的特点是两个本振是同时工作的。此高频头的工作模式如图9所示。这种高频头的好处是只需向卫星接收机连接一条电缆就能接收两个极化上的信号。
Ku波段高频头把Ku波段频率分为高、低二段,即10.7~11.8GHz和11.7~12.75GHz。对应的本振频率分别为9.75GHz和10.6GHz,二个本振的工作由0/22kHz开关来切换,所以两个本振始终只有一个在工作,这样可以把整个Ku段频率转变为950~2150MHz接收机所能接收的中频范围内。当高频头无22kHz脉冲输入时其本振频率为9.75GHz,而当高频头输入22kHz脉冲时,其本振频率为10.6GHz。工作过程如图10所示。
5、单波段高频头
也就是只工作在一个波段的高频头。
6、双波段高频头
可同时工作在C和Ku两个波段的高频头。通常是双极化(又分为双输出和四输出)高频头。
功分器
从分配的路数上可分为二功分、三功分、四功分、六功分和八功分等;从是否具有放大能力上可分为有源功分器和无源功分器;从向高频头直流供电的形式上可分为直流隔离式功分器和直流共电式功分器。
1、无源功分器
不能提供功率增益,无法弥补其插入损耗。
2、有源功分器
实际上是一个微带放大器和一个无源功分器的组合,有一定的功率增益,可以弥补功分器的插入损耗。微带放大器的结构如图11所示。
3、直流隔离式功分器
只有一路直流通路通向高频头,其余各支路都是隔直流的,如图12所示。
4、直流共电式功分器
各支路均可向高频头提供直流电源,如图13所示。
切换开关
切换开关用来选择来自不同高频头的下行信号。从输入的路数上可分为二输入和四输入;从输出的路数上可分为单输出和多输出;从控制方式上可分为电压频率信令控制和DiSEqC控制。
图14所示的是一个四输入四输出的切换开关,具有矩阵式的切换模式,使用起来颇为灵活,但只能配接单极化单本振的高频头。
利用13V/18V电压的切换和0/22kHz单一频率的有无,结合0/12V控制电压可以组合出形形色色的多选一切换开关。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电压频率信令控制。
卫星电视接收机
从接收的信号上,可分为数字接收机和模拟接收机,目前模拟机已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从应用的场合上,可分为工程机和家用机;从有否射频调制输出上可分为单收机和调制输出一体机;从有否条件接收的功能上,可分为普通机和插卡机。从对条件接收制式的适应性能上,插卡机又可分为CA机和CI(通用CA接口)机(俗称小卡机和大卡机)。随着数字电视的迅速推广,带有TS流输出的接收机颇受欢迎,它输出的TS流可直接送入数字有线电视前端的复用器,大大简化了信号的处理过程。
地面接收系统 篇3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资料成为很多应用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如农林、地矿、海洋、环保、气象等, 广东海洋大学为深入发展海洋科学,拓展海洋学科及应用研究领域,于2009年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及其卫星遥感接收与处理系统是在海洋二所所属的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于2010年建成,该卫星地面站接收与处理系统能实时自动接收与处理卫星海洋遥感数据,具有融合处理NOAA系列、FY-1系列、HY-1B系列和MODIS系列为主的卫星数据能力。本文主要以L/X波段卫星接收与处理系统为例,就整套系统框架、数据接收与处理流程及系统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1 卫星接收与处理系统框架
L/X波段卫星接收与处理系统包括接收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及可视化演示子系统,如图1所示。
2 L/X波段卫星遥感接收子系统
整个系统的接收部分由L波段的接收与预处理、X波段的接收与预处理和静止卫星的接收三部分组成,其中L波段可接收中国的FY-1D、美国的NOAA系列中NOAA15、16、17、18、19共六颗卫星的遥感数据,因为NOAA15、17属于超期服役,信号不理想,只接其他四颗卫星发来的数据,具有扩展接收L波段其它海洋卫星的能力;X波段可以接收中国的HY-1B、美国的TERRA和AQUA共三颗卫星的数据,具有扩展接收工作频率为7.7GHz~8.4GHz其它系列更高码速率业务卫星的能力;另外,整套系统还具有接收与处理静止卫星数据的能力,包括中国的FY-2D、日本的两颗高分辨率MTSAT卫星的数据。
2.1 L/X波段接收系统组成
以X波段的接收为例,反射面收集的卫星信号送到双频馈源,经放大、变频,数据送往功分器,分别送到两个解调器,解调后送往预处理计算机,中频信号送到跟踪接收机,ACU是天线控制的中心,与测角器件、天线驱动器结合,驱动天线精确跟踪卫星,准确接收卫星数据,GPS提供站址的经纬度并校准ACU的时间,使之与卫星的时间保持一致。L波段的接收与此类似,信号经滤波、放大、解调,送往ACU和预处理计算机。卫星接收系统原理如图2所示。
2.2 L/X波段接收系统特征比较
L波段接收部分采用直径2.4m的网板抛物面反射体,重量比实板反射体轻,精度比网状反射体高,全铝结构不仅使得天线的重量大为减轻,而且具有很好的防腐蚀性能; X/Y装架使得天线可指向整个空域;双极圆极化馈源,工作频率为1700MHz±20MHz,使用软件限位、开关限位、机械硬限位,保证天线的运动更加安全;3.5m玻璃钢材质的天线罩很好地保护设备不受风雨、沙尘、盐雾的侵袭,加装的空调为接收设备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反射面收集的卫星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和解调,送往预处理计算机。
X波段天线同样采用网板反射体,X/Y装架,抛物面直径4.2m,双频圆极化馈源,工作频率7.7GHz~8.4GHz,为以后系统的升级扩展做好准备;使用软件限位、开关限位、缓冲器限位保证天线的安全运行;天线罩直径6.5m,反射面收集的卫星信号经过放大、变频和解调,送往预处理计算机。
2.3 地球静止卫星接收系统
静止卫星接收与处理系统相对简单,反射体为多面拼装的实板抛物面,A/E装架,采用线极化馈源接收,信号经放大、变频、滤波后送到云图处理系统并自动生成云分布、水汽等图。图 3显示了地面站接收的静止卫星、L及X波段卫星的原始图像。
2.4 L/X波段卫星遥感预处理子系统
预处理子系统包括L波段遥感数据预处理、X波段遥感数据预处理(MODIS)和HY-1B遥感数据预处理三部分,其功能是把地面站接收的原始数据经过冗余信息去除、地理定位和辐射定标,形成1B数据,并通过ftp自动传递给下级处理单位——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系统SatDPS,完成二、三、四级遥感产品的制作,经过预处理后图像结果如图4所示。
3 L/X波段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子系统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系统SatDPS是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实时、自动处理地面站接收的L波段和X波段的遥感数据,经过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地图投影和大气、海洋、陆地信息的提取,生成各卫星的单轨遥感产品,按设定的周期,融合处理和综合应用多颗卫星资料,制作多种海洋遥感专题产品。
3.1 数据处理系统流程
数据处理系统流程如图5所示。
2A单轨产品制作接受从接收子系统ftp来的1B数据,按波段送至各自的二级产品制作模块,包括数据几何参数计算、卫星和太阳几何参数计算、几何配准、图像镶嵌、大气和海面参数输入、大气校正、云信息提取、云信息替补等,完成单轨地物要素信息的反演。大气校正主要消除因大气吸收、散射等因素导致的图像模糊失真、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下降等;几何配准主要是将不同时间、不同波段、不同遥感器系统所获得的同一地区的图像(数据),经几何变换使同名像点在位置上和方位上完全叠合;图像镶嵌主要是把多张遥感图像经纠正,按一定的精度要求,互相拼接镶嵌成整幅影图的作业过程。
3A产品是2A经地图投影和数据重采样得到的单轨遥感专题产品,L波段3A单轨产品制作包括云图生成、海表温度计算、陆地植被指数计算,X波段3A单轨产品制作还包括透明度计算、叶绿素浓度计算、悬浮泥沙浓度计算、气溶胶浓度计算、水体漫射衰减系数计算、水体吸收系数计算、荧光辐亮度计算、水体黄色物质吸收系数计算、水体后向散射率计算、海面气象能见度计算等;多颗卫星的3A数据可按五天、十天、十五天、三十天周期生成12种多传感器、多时相的3B产品,3B产品按五天和三十天周期生成14种等值线的4A专题产品,4A产品比3B产品多了锋面分布图和流场分布图。
3.2 各系列卫星接收与处理的三级新品比较
TERRA卫星是美国、日本和加拿大共同合作发射的卫星,卫星上共载有五个对地观测传感器,它们分别是: 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测量仪CERES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多角度成像光谱仪 MISR 、先进星载热辐射与反射测量仪 ASTER、对流层污染测量仪MOPITT ;AQUA卫星共载有6个传感器,它们分别是: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测量仪 CERE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A、巴西湿度探测器 HSB、地球观测系统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 AMSR-E;HY-1B上装有两台遥感器,一台是10波段的COCTS水色扫描仪,另一台是4波段的CCD成像仪; NOAA系列为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仪AVHRR;FY-1D为多通道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MVISR,遥感平台不同,生成的3A产品种类也不同,各卫星产品如表1所示。
4 可视化演示子系统
可视化演示在科学可视化表达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地球椭球体的海洋遥感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整个系统采用WGS-84坐标系建立椭球,可加载多种常用投影方式的海洋遥感数据,提供丰富的数据浏览、高效的遥感数据渲染及多种实用的数据统计。图6为加载的海表温度的3B和4A产品演示。
5 常见问题及处理
本文系统在安装、调试、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或故障,现将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技巧说明如下。
(1)在安装过程中,有一台显示器图像很模糊,且出现干扰条纹,换另一台新的也一样,把设备接地和防雷接地分开,问题解决。
(2)在调试过程中,因为地面站周围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信号干扰,几乎所有卫星的接收信号都不理想,均根据不同卫星载波频率,增加了相应的滤波器,接收图像效果变得理想。
(3)系统运行过程中,服务器出现密码即将过期的提示,系统设置了要求用户定期更改密码,按要求做过,不再出现。
(4)X波段不能接收遥感图像,其时钟比L波段的时钟慢9秒,发现卫星数0颗,原因是GPS插头松动,重新接好,问题解决。
(5)因为X波段2A制作的电脑磁盘空间不够,新的1B数据传不过去,无法生成2A数据,也就不能完成3A产品的制作,删除部分已备份数据,系统正常。
(6)静止卫星云图处理软件可以动画显示24、48、72小时的云图,有一次选择72小时时内存耗尽死机,切换到云图浏览模式,恢复正常。
(7)HY-1B只能接收COCTS通道的信号,收不到CCD的信号,将其解调器的diff值由1调到3即可。
参考文献
[1]尹占娥.现代遥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7.
[2]张占睦,芮杰.遥感技术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3]韦玉春,汤国安,杨昕,等.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
[4]刘良明.卫星海洋遥感导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21-140.
地面接收系统 篇4
在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视音频压缩技术, 利用几个频点就可以播出多达几十套数字电视节目, 极大地满足了无线电视用户, 特别是边远山区居民的多套数字电视收视需求, 受到农村地区广大居民的热烈欢迎。但是, 由于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组网难度大, 射频频率带宽较宽, 数字电视节目数量多导致信号码流大, 再加上在覆盖区域存在各种路径的干扰, 给地面数字电视的正常接收带来了很大困难。以接收天线为例, 传统窄带高增益八木天线已不能满足地面数字电视信号接收要求, 设计制作频带宽且具有较高增益的八木接收天线已成为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建设的迫切需要。
2 地面数字电视电磁波的特点及八木接收天线的初步设计
以某市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 (由国家发改委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建设) 为例, 该网络的某一个区域使用25频道、30频道、39频道三个频点播出36套公益性地面数字电视节目。这一区域的地面数字电视信号不但频率高, 而且频带宽, 占用射频带宽达到120MHz, 这就要求接收天线带宽至少要达到120MHz以上, 才能满足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接收要求。
根据收测, 在正常覆盖区域 (高斯或莱斯信道模型) , 上述三个频点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信号场强在25~55d Bμv范围内, 因此采用设计合理的八木接收天线能够解决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接收问题。八木接收天线结构简单、增益较高, 该天线设计难度在于保持较高增益的前提下, 如何拓宽天线射频带宽。我们用金属铝管来设计制作八木接收天线, 除支架外, 每一根金属铝管称为振子。其中与馈线相接的振子, 称馈电振子或称有源振子 (又称折合振子) ;比馈电振子长的一根振子, 称反射器;比馈电振子短的振子, 称引向器。反射器和引向器统称无源振子。由反射器指向引向器的方向接收信号能力最强。如果这种天线尺寸选择得当, 可以提供8d B左右的增益。
接下来就要设计天线各种参数。根据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区域信号场强的收测情况, 为了获得所需的天线增益和降低制作成本, 我们选择五单元的单层八木接收天线;初始设计时采用等间距的引向器方案, 引向器为三个单元, 因为振子数量太多并不一定能获得高增益, 引向器间距为0.2λ1, 引向器间距还可根据减少干扰、缩小加工尺寸等需要进行调整;为了增强有源振子与引向器间的感应, 第一个引向器与有源振子的间距取得较小, 为0.12λ1。因为要同时接收上述三个数字电视频道, λ1确定为高频道 (39频道) 高端的波长。如此选择参数可使天线增益较高, 方向性好, 抗干扰性较好。
为了有利于天线与馈线的阻抗匹配, 和扩大天线的前后辐射比, 确定反射器与馈电振子间距为0.2λ2。λ2为低频道 (25频道) 低端的波长。
为了扩大八木接收天线工作频带覆盖系数 (工作频带宽) 且整个频带内增益均匀 (使高低频道接收性能好) , 引向器长度的选择自距离有源振子最近的一根起, 逐个缩短。初始设计时, 为了降低计算难度, 采用各引向器长度相等的原则确定, 再根据需要进行引向器长度调整。在实际接收中, 高端频道电视信号比低端电视信号衰减大, 相同发射功率的数字电视信号经过空间衰减后, 在同一接收点低端频道电视信号要强一些, 为了保证引向器有利于接收高端频道, 我们用高端波长计算其长度。因此引向器长度取0.40λ1。
为了确保反射器在低频道仍然起作用, 反射器长度确定为0.55λ2。有源振子长度为0.475λ0 (λ0为高低端波长的几何平均) ;折合有源振子宽度在 (0.07~0.09) λ0之间选择, 在该市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 折合有源振子宽度为0.08λ0。有源振子接口宽度选择, 在电视分米波段一般取20mm左右。
为了提高八木接收天线灵敏度, 展宽天线的带宽, 考虑天线的架设以及风吹、日晒、雨淋等防腐蚀问题。所有振子直径选用φ=8mm、壁厚1mm的合金铝管。
3 地面数字电视八木接收天线的制作
在该市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 要求八木接收天线能有效接收25~39频道电视节目, 并且希望八木接收天线增益G不低于7d B。根据我国电视频道频率划分表可知, 第25频道低端频率是606MHz;第39频道高端频率是726MHz。先根据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式计算所要接收的电视高频道高端波长、低频道低端波长和它们的中心波长 (平均波长) 。再根据上述初步设计原则计算八木天线各种参数如下。
(1) 频率范围为606~726MHz, 波长λ1=413mm, λ2=495mm。
(2) 平均波长λ0=452mm。
(3) 反射器长度为272mm。
(4) 引向器长度为165mm。
(5) 折合振子长度为215mm。
(6) 折合振子宽度为36mm。
(7) 反射器与折合振子间距为99mm。
(8) 引向器间距为85mm。
(9) 第一引向器与折合振子间距为50mm。
(10) 振子直径为8mm铝管或者铜管。
(11) 振子馈电接口间距为20mm。
(12) 大梁边宽为10~15mm。
我们根据这些参数和设计图纸制作出了八木接收天线的初步样品 (如图1所示) 。
4 地面数字电视八木接收天线的调整和应用
八木接收天线样品制作完成之后, 我们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了该天线技术指标, 主要测试了天线的回波损耗和天线带宽, 结果发现天线的技术指标并不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 主要表现在频带宽度不够, 带内不平度差, 回波损耗也不够。我们对引向器和反射器与有源振子的间距以及各引向器相互间距进行了调整, 还对有源振子和引向器的长度进行调整实验。通过不断地测试, 不断地调整, 最后得到比较满意的回波损耗和带宽波形时, 几乎颠覆了我们最初的各种参数设计, 但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技术指标。我们又将这一八木接收天线在该市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进行信号接收试验, 通过与原来招标使用的八木天线相比较, 得到的结论是, 我们制作的八木天线接收灵敏度高, 在原有天线接收临界区域, 该天线能稳定地接收到地面数字电视信号, 接收的信号强度明显提高, 不管在高频段还是在低频段, 接收场强也比较均衡。该八木接收天线在用户端试用期间, 用户又提出天线振子漏水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我们又根据这一要求, 对天线密封塑料帽进行了改进, 用上乘的材料加上防水胶进行密封, 以将天线直接浸泡在水中均确保水不浸漏到天线内部为质量合格, 极大地改善了天线的性能和延长了天线的使用寿命, 受到用户的欢迎。
5 结论
在设计制作八木接收天线时, 不能千篇一律, 不能只照搬几个固定的经验公式。我们在这种天线的设计制作过程中, 始终按照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特点, 根据客观需要来设计和制作八木天线, 以提高八木天线的技术指标为核心, 以高质量地接收地面数字电视信号为目的, 并根据用户的意见不断改进天线的各种性能, 使八木接收天线真正满足实际应用需要。
摘要:本文简述了国标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和数字信号的特点, 介绍了八木接收天线的设计制作方法, 以及在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解决了用户端有效接收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问题, 总结了在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八木接收天线设计制作的经验。
地面接收系统 篇5
以往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接收性能测试大多采用人工测试方式, 即按照测试内容手动调节测试信号源, 通过肉眼观察机顶盒输出视频的错误情况来判定, 这样必定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风险。另外由于最新的电视广播标准的接收性能测试项目繁多, 测试操作复杂, 如再采用人工测试方式, 对测试人员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负担来说是非常高的。因而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自动测试系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针对人工测试存在的问题, 建立一套可靠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对于机顶盒相关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的测试单位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计算机和广播电视测试仪器SFU的地面数字广播接收器性能自动测试系统 (以下简称自动测试系统) , 对于机顶盒相关的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自动测试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计算机自动测试控制程序, 待测机顶盒和测试仪器SFU。基本工作原理为:计算机通过RS232串口与机顶盒连接, 通过串口发送控制命令对机顶盒进行参数配置或读取接收机的接收状态信息;通过以太网与测试仪器相连, 通过命令完成测试仪器的输出信号参数设置和调整;测试仪器与待测机顶盒通过同轴射频电缆相连, 将射频信号输出给机顶盒的天线输入端口。控制软件通过调整射频信号参数和读取机顶盒的接收状态信息, 可寻找出机顶盒的性能临界点。
图1为自动测试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2.计算机自动测试控制程序的功能
计算机端的自动测试控制程序是整个自动测试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1) 自动测试脚本的读取以及测试标准的判断。
2) 完成测试仪器的初始化, 依照测试脚本完成测试仪器的设置。
3) 依照测试脚本完成机顶盒的参数配置 (接收频点, 带宽/符号率等) 。
4) 获取机顶盒解调器的状态信息, 模拟人工测试的手法进行仪器参数的调整得到测试结果。
5) 记录测试结果并生成测试报告。
3.机顶盒的软件支持
待测机顶盒的软件系统需要针对自动测试系统的需要提供支持, 可以响应串口命令进行接收机的参数配置, 反馈接收机解调器错包率 (PER) 或者反馈解复用器的错包信息。
4.测试仪器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接收性能测试一般采用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广播电视测试仪, 根据测试需求的不同有SFU或SFE两种设备。SFU是全标准的广播电视测试信号产生仪, 可提供多种信道的仿真输出, 包括白噪声, 多径衰落, 脉冲噪声和相位噪声等, 同时也可以模拟多信道输出进行邻道干扰的测试, 内置TS码流发生器, 可以无缝循环播放码流。一般在机顶盒研发单位, 测试认证机构使用。SFE可提供灵敏度和载噪比等一般测试项, 多在机顶盒生产线等测试要求不高的环境中使用。
SFU和SFE均提供ESA规范的远程控制接口, 通过以太网接口通信。使用其提供的标准命令库可实现仪器的远程控制, 此功能为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5.视频错误检测机理
解调器的输出数据为传输流 (TS) , 当其FEC锁定时, 输出TS流信号给后端的解复用及视频解码处理。TS信号接口一般为SPI接口, 带错误指示信号, 可从此信号的变化反应出错包情况, 同时也可以从数据包的包头信息中读取到数据包的错误信息, 当解调器失锁时, 将不输出TS流信号, 解复用长时间未收到数据包即可判断出解调器失锁。自动测试就是通过解复用器反馈失锁或有错包作为接收性能的判决标志。
2自动测试软件开发
2.1基于LAN的通信接口设计
目前PC与仪器的通信方式一般为上层程序调用仪器的驱动程序, 驱动程序再通过应用程序接口 (API) 将工业标准命令集写入仪器。
SFU通过LAN进行远程控制, 必须接入符合TCP/IP协议的局域网中, 其使用VXI-11协议实现局域网中的仪器通信控制。利用NI-VISA标准的API和R&S提供的SFU命令集实现底层控制驱动程序的编写。SFU遵循SCPI (Standard Commands for Programmable Instruments) 标准仪器编程命令的语法格式, 具体的控制命令可参照R&S提供的SFU用户手册进行编写。
2.2自动测试程序的流程设计
计算机端的自动测试程序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其主要步骤包括:通信接口初始化, 读取脚本, 性能数据测试过程, 测试结果记录及处理。首先在程序界面进行测试选项的配置, 包括选择测试标准, 串口地址, 测试仪器的网络IP地址, 测试脚本文件等。设置完成后点击开始选项即开始了自动程序的运行。
测试程序在点击开始测试后, 首先会进行界面上的配置项信息进行基本的判断, 通过后打开通信端口, 然后开始按照配置项进行测试仪器和待测机顶盒的通信确认, 并进行测试仪器的初始化, 初始化的目是确保仪器的配置完全符合测试要求, 确保不受仪器前次测试配置的影响。
初始化完成后程序开始进行脚本文件的读取。脚本文件的定义需要依照程序设计的标准格式进行编写, 这样程序才可以正确识别, 同时在程序读入脚本命令后也需要对脚本的格式进行判断, 确定符合要求后才开始执行, 控制程序依照脚本命令信息发送控制命令进行机顶盒的接收频率和带宽配置, 通过网线发送控制命令配置SFU的信号频率, 强度, 调制模式和其它信道参数等。
控制程序完成仪器和机顶盒的参数配置后即进入测试模块, 测试模块主要完成数据的测试, 其设计一般按照具体的SPEC定义, 依照标准的不同可进行相应的修改, 如一分钟图像无马赛克或允许一次马赛克等, 是否判断有马赛克的标准依照读取机顶盒的错包率信息, 当不为零时即认为存在马赛克情况。采用解调器的错包率作为判断标准相对来说要更严苛一些。测试程序一边调整测试仪器的参数, 一边读取机顶盒的接收状态信息, 反复调节找到性能临界点并进行记录, 并将测试项配置信息及测试结果生成报告文件。当脚本文件中的全部测试项执行完毕后, 可进行测试结果的判定, 释放通信接口及仪器远程控制权限, 在自动测试界面上显示测试完成提示。
自动测试报告一般生成Excel文档, 便于测试数据的整理和比较。相对于人工测试来说, 如果测试模块设计考虑充分合理, 测试结果可以完全达到人工测试的精度和准确度。
3自动测试系统的应用
本自动测试系统最初实现了DVB-T系统的自动测试, 使测试效率和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DVB-T2, ISDB-T等标准的测试。以DVB-T2测试为例, 要完成欧洲测试规范Nordig 2.2版本中关于信道解调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测试项目的数量约三千条, 采用此自动测试系统执行一轮的时间不超过一周时间, 而采用人工测试则非常困难, 时间和准确度将难以把握。
4结束语
本机顶盒接收性能自动测试系统采用了简单可靠的测试机理, 对于机顶盒的软件系统改动不大, 便于实现。而且本测试系统的测试机理同样适用于DVB-S, DVB-C, DTMB等标准的测试, 可节省人力并保证了测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依照长期以来对此自动测试程序的优化和使用情况来看, 其可以完全满足数字机顶盒的接收性能测试需求, 相信其设计方法对于相关的自动化测试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的接收性能自动测试系统。其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机顶盒和测试仪器, 可实现机顶盒接收性能的自动测试。本系统设计方法简单, 测试准确高效, 灵活度较高, 适用于接收性能整体测试等需要进行大量测试的应用。经过充分验证, 本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接收性能,自动测试
参考文献
[2]刘世安, 陆军.一种数字电视整机接收性能的自动化测试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 2014, 37 (23) :121-125.
地面广播电视移动接收技术浅探 篇6
1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现状
在当代, 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有光纤传输、卫星传输、数字微波传输等方式。而地面无线传输方式、卫星传输方式以及有线传输方式构成了中国当前数字电视信号传播的主要方式。而数字电视要实现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要能够实现移动接收信号;另外移动的便携性要求较高。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对系统的难度要求就很高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信和卫星通信相比更为廉价;和有线通信方式相比, 不受布线的影响, 能够很好地规避城市建设以及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灾害的影响。
完善且科学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具备完善的蜂窝单频网功能, 能够很好地提高频谱的使用效率, 也可以由无线方式接入市场。而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移动方面以及通信方面的杰出表现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要求。
2 移动接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 障碍物反射、散射以及衍射, 导致信号衰弱。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号的传输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各种障碍物, 而电磁型号会产生反射现象、散射现象以及衍射现象。
(2) 在构建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时, 要充分考虑建设的成本, 接收端的功耗以及接收端接受方式的选取。
(3) 电磁信号的多普勒效应。所有的波在传播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而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主要是因为移动接受端处于不断移动的状态, 导致接收端接受信号时, 信号频率会发生改变。
在理论上, 由于多普勒效应和反射、散射、衍射等现象的存在, 不宜使用移动方式接受模拟广播电视信号。但是只要解决好以上三个问题, 就能很好地实现移动交通工具的通信信号接受。
3 移动接受中的无线通信算法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中涉及的无线通信算法是基于图着色理论的贪婪算法、公平算法在信道利用率以及信道分配的公平性方面随认知用户及可用信道数变化的情况。SU节点随机分布在一个1000m*1000m的区域内, PU节点在相同的区域内位置固定。采用每个节点被分配到的信道数衡量信道利用率, 用各个节点被分配信道数的方差表征公平性。各个节点被分配到的信道数越多, 信道利用率越高;各个节点分配到信道数的方差越小, 公平性越好, 方差为0是最理想的情况, 但一般情况下无法达到。
贪婪算法在分配过程中, 最大化各个子信道分配的认知用户数, 使得子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 因而其信道利用率比公平算法高。随着认知用户数量的增多, 算法的信道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原因在于: (1) 频谱资源有限, 认知用户的增多使得各认知用户被分配的平均子信道数减少, 因而信道利用率降低; (2) 认知用户的增多使得其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更加密集, 从而导致仅由位置关系定义的干扰节点数增多, 受干扰条件的限制, 原来互不干扰的认知用户之间可能会发生干扰, 不能同时使用同一信道, 因而信道利用率有所降低。
公平算法虽然在信道利用率上不及贪婪算法, 但由于公平算法优先为那些瓶颈认知用户分配子信道, 因而其分配的公平性优于贪婪算法。与信道利用率的仿真结果略有不同, 随着认知用户数量的增加, 分配的公平性趋于更优的效果, 这是由于当认知用户的数量较少时, 信道资源相对充裕, 算法优先为状况较差的认知用户分配子信道, 这时状况较好的认知用户可能分不到或分到较少的子信道, 各认知用户分得子信道的数量相差较大, 相应地, 其方差值较大, 因而信道分配的公平性较差;然而当认知用户数量增多时, 对子信道的竞争更加激烈, 各个认知用户分得子信道的数量之间不会相差太多, 因而信道分配的公平性就会变好随着可用子信道数量的增多, 分配的公平性有所降低, 同样是由于各个认知用户分得的子信道数差距的拉大所导致的。
新世纪以来,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接收成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地面广播电视移动接收技术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分析了当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现状, 分析了移动接收遇到的一些问题, 进而分析了地面广播电视移动接收中涉及的无线传输技术。
参考文献
[1]任聪聪.浅谈地面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相关技术.现代媒体技术, 2011.
[2]蒋丽丽.对地面广播电视移动接收技术的几点思考.电力电子技术.
地面接收系统 篇7
数字电视 (DTV) 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 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 形成数字电视信号, 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网络传输和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 由数字电视接收后, 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
数字电视系统根据其传输媒介的不同, 可划分为: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 (DTV-C) 系统。DTV-C利用光缆与同轴电缆传送数字电视节目, 用户通过机顶盒+模拟电视接收机或数字电视接收机观看电视节目。在有线电视广播中还可利用ADSL或LAN接入网作为上行通道, 提供点播电视 (VOD) 等交互业务。
卫星数字电视广播 (DTV-S) 系统。DTV-S利用广播卫星提供的传输通道, 转播或对用户直接播送数字电视节目。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DTV-T) 。DTV-T亦称移动电视。DTV-T通过电视塔发射, 用户用天线接收电视节目。现在城市里已很少有家庭用天线收看电视, 故该系统主要用于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中播放广告、通知或实时转播电视节目。
2数字电视地面广播
在现代通信中, 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 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 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 较之卫星接收, 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 覆盖电视用户, 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 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 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 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3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技术优势
数字地面电视广播通常传送只有两个取值“0”或“1”, 接收端只需用对接收信号进行对应于数字“0”或“1”两状态的判定。这一特点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 噪声和干扰虽然对信号的波形有影响, 使其产生失真, 但在很大程度上仍能判定传送信息是“0”或“1”码的波形, 消除了失真与噪声的积累, 通信质量可达到或接近信号源的质量。
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的传输由于采用了二进制信息形式, 便于采用纠错编码从而实现信息无差错传输和存储, 所以移动电视的传输可靠性高。基于以上特点, 移动电视接收的信号仅要求较低的载噪比, 因此发射机功率可以降低, 即节约了能源, 也降低了电磁污染, 使环境得到了改善和保护。
此外, 移动电视由于采用了数字传输技术, 具有频谱利用率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互联和资源共享、便于实现多媒体广播以及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省、可靠性高、多功能和智能化等一系列模拟电视无可比拟的优势。
4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电视技术的核心是移动接收, 即车载高速移动接收, 接收的条件因地貌不断变化而变化, 同时因车速的变化还会受到多普勒效应频率变化的影响。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 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 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 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这是因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 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 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 (包括地面) 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到达接收点的信号不止一个, 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移动接收主要就是解决动态多径和多普勒频移的问题。衰落问题在模拟电视中的表现是重影, 在数字接收中, 某些特定相位的多径信号将使接收完全失败。在这种情况下, 接收好坏不单单依赖于与发射台距离的远近,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接收信号之间的相位。引起不同频率信号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多径接收, 其结果使信道出现频率选择问题。
另外, 移动接收时, 主信号和反射信号到达接收点的角度有可能不同, 因多普勒效应, 其频率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两者的差拍使接收信号的幅度随时间周期变化让信道出现时间选择性;由于接收地点的不同和相邻台距离的不同, 主信号和其他台信号之间的关系不同而使接收出现地点的选择性。
移动接收主要就是解决动态多径和多普勒频移的问题。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 才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5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 (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鄄plexing) 即正交频分复用, 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 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 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 OFDM是当前移动接收所采用的核心技术。
在过去的频分复用系统中, 整个带宽分成N个子频带, 子频带之间不重叠, 为了避免子频带间相互干扰, 频带间通常加保护带宽, 使频谱利用率下降。为了克服这个缺点, OFDM采用N个重叠的子频带, 子频带间正交, 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 因而在接收端无需分离频谱就可将信号接收下来, 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的效率。
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数字电视地面广播 (DTTB) 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 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作为当前的热点技术, 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以改进其移动接收的性能, 满足市场的需要。相信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应用必将会引起人们收视和获得信息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 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 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 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 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 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 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 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 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关键词:广播电视,移动,接收技术
参考文献
[1]都研美, 刘峰.浅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J].广西轻工业, 2007 (05) .
地面接收系统 篇8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MPEG-2,MTK平台
1 引言
随着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TMB)[1]的颁布,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其中,第五媒体———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与传统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4种媒体相比,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平台优势,而且被认为是继MP3音乐之后的第二个“杀手级”应用。手机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受到空前关注,但是由于受到体积和功耗、解码能力等多方面的制约,手机电视一直局限在支持模拟和CMMB[2]的技术上,而相对将来有着更大覆盖面的DTMB和欧洲的DVB-T[3]等主流移动数字电视标准,缺乏相关的技术解决手段。
MTK手机平台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手机平台,每年产品出货量多达几亿部,具有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开发容易等特点。因此,在MTK手机平台上整合能够支持标清MPEG-2[4]解码的低功耗移动数字电视模组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笔者对此提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很好地解决了在功耗、体积、接收灵敏度、软件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基于该方案的数字电视手机已经成功量产,其中DVB-T的手机电视已经大量销往国外。
2 系统结构与方案
系统整体结构主要由移动数字电视接收模块和手机系统组成,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所示工作流程如下:通过天线接收到的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地面数字电视信号接收及解调模块(1)进行解调,输出数字的TS[5]流,传送到数字电视信号核心处理及解码模块(2),该模块通过对TS流的解复用和PID过滤,并进行音视频的解码,输出数字格式的视频信号(BT-601[6])到手机的相机接口,输出I2S的音频信号到音频的DAC和功放芯片。手机系统处理视频的输入,在捕获视频信号后以预览模式呈现在LCD屏幕上。
整个数字电视模块有自己独立的操作系统,其电源供给和复位受手机系统控制,而手机系统通过GPIO口模拟红外信号(IRDA)或串口协议对数字电视模块进行控制,手机充当红外遥控或按键控制的作用。该系统结构可以最简洁的模式实现数字电视在MTK手机平台上的整合。
基于MPEG-2的数字电视接收模组必须具有小体积、低功耗的特点。传统MPEG-2解码器最小系统的功耗基本都在2 W以上,且芯片发热很大,无法集成在便携设备里。而用于便携式的ARM处理器一方面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也很少具备可以支持D1分辨力的MPEG-2硬解码能力。笔者采用Chips&Media公司的CMS2131ADF作为核心的MPEG-2解码芯片,该芯片为BGA封装,功耗仅为600 mW。在数字电视射频接收及解调部分,从成本、功耗及性能多方面综合考虑,选用DIB7070P作为DVB-T的接收模块,采用ADI的ADMTV102+LGS8GL5作为DTMB的接收模块。在国标方面也可选用卓胜微的芯片MAX2165+MXD0320作为解调前端。随着芯片工艺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前端解调器件可供选择,只需更换模组,调整驱动即可获得最新的解决方案。
在数字电视模组设计上,除了参考原厂提供给用户的基本设计外,在集成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1)为了支持简繁体中文及其他多国语言,必须要加入Unicode字库的字体,程序存储器必须要用4 Mbyte的NOR Flash,这对那些针对出口业务的手机电视方案尤其重要。2)可用27 MHz的有源晶振替代参考设计中系统时钟用的27 MHz压控晶振。3)在与一些DTMB的解调芯片连接时,TS流接口上有些没有误码指示信号的输出,必须按照标准来处理该信号,否则无法解码。
图2为已经量产的手机电路板上的DVB-T制式的数字电视模块图(去掉屏蔽罩)。图中电路板左侧部分为数字电视的解码部分,右侧为DVB-T的接收解调模块。
3 硬件关键接口
在向手机平台上集成时,除了需要很细致地处理解调模组的布局、布线及天线的阻抗匹配及滤波外,更需要制定简单而又可靠的与手机系统互连的控制接口。
3.1 解调模组的射频相关设计
手机电视里一般采用的是拉杆天线,天线的阻抗并非数字电视标准的75Ω,而解调模组(Tuner)的输入阻抗有的为50Ω,有的是75Ω,因此在射频的输入上需要加入LC无源器件进行阻抗的匹配,以达到最优的接收结果。
同时,一般在厂家提供的参考设计中,为了抑制手机GSM通信频段对数字电视UHF高频段领域的射频干扰,需要在天线输入端加入过滤GSM频段的滤波器,同时需要很好地处理输入输出的阻抗匹配。笔者在实际应用中,仔细处理好各个模块的屏蔽,不使用滤波器也同样达到了检测的指标要求。
另外,在布线时不需要分割模拟地和数字地,但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地参考平面。
3.2 数字电视的音视频输出与手机的互连
MTK手机平台是由CPU最终直接控制LCD显示屏,而其视频输入只有相机输入接口,因此必须把数字电视的输出信号接在该接口上,连接方法见图3。
CMS2131ADF的输出有数字的BT601视频信号和模拟的CVBS的视频信号,其中BT601的总线可直接与相机总线连接,而无须使用数字的多路开关进行切换。另外,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频信号,需要在BT601总线上加EMI的滤波器,否则会经常导致布线不良或其他干扰引起的视频抖动和横移等现象。
音频通过I2S的输出直接与MTK上已有的音频数字模拟转换器(DAC)连接,该音频DAC可选择带有内置耳机和扬声器放大器的低功耗、高性能的立体声DAC,如WM8955L芯片采用小而薄的5 mm×5 mm QFN封装,专门为满足便携式数字音频应用中减少外围元件的要求而设计,特别适用于手持和便携式系统,DAC的配置和控制由手机系统通过I2C总线控制。当只有手机系统工作时,DAC工作在处理模拟音频的通道上,当数字电视模块工作时,将DAC切换为工作在I2S的输入通道上。
另外,数字电视模组提供CVBS的模拟视频信号输出,可直接输出视频到电视机,上方便用户观看。同时,数字电视模组的串口还可以接在手机的升级接口上,方便用户通过数据线更新应用程序。
3.3 手机与数字电视模组的交互控制
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MTK手机对数字电视的控制:
1)通过GPIO模拟IRDA的协议进行控制
该方法最为简单,仅需将CMS2131ADF芯片的红外控制输入脚接在MTK CPU的GPIO口上。当按键按下时,由GPIO模拟红外协议,发送相关编码,即可实现对数字电视模块的控制。缺点是无法实现触摸屏控制。
2)通过串口连接
通过自定义的协议来实现两个CPU之间的信息交互,包括事件消息、按键值、触摸的位置等,通过该种方法加上修改全套的数字电视模组的用户界面(UI),可实现触摸选单控制,使得操控更人性化。缺点是,实现较为复杂,增加了不稳定性,并需要占用MTK的串口。
4 软件控制的关键方法
系统软件的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在整个流程中,MTK的CPU一直处在主机控制状态,按照正常的工作逻辑进行工作。但是由于涉及到视频信号的捕获和IO的交互,所以在软件设计上,有几个关键的地方需要特别处理:
1)视频输出格式的处理
MTK平台的CPU能力并不强,尤其在视频处理上,有的平台摄像头的捕获能力不足以支持D1的连续视频,同时由于其驱动的一般是QVGA,也就是320×240分辨力的屏幕,如果视频的输入不是这个分辨力,还需要CPU作缩放处理,更是增加系统负担,另外其捕获的帧率也受限。而地面数字电视的标清输出为PAL制式,分辨力为720×576,分奇偶场输出,帧率达到了50 f/s(帧/秒),另外还需要做缩放,大大超出了MTK某些平台的处理能力。如果软件上不作调整,将出现视频跳动,无法正常观看。
因此,需要通过软件来处理:(1)调整数字电视模组的驱动,将BT601的输出改成逐行模式,将其帧率降到25 f/s。(2)将其输出分辨力改为360×576,由于工作在逐行模式下,实际输出对MTK平台来说,只需要捕获360×288个像素即可。(3)若MTK处理能力仍不足,可以修改MTK的视频输入驱动,采用进中断、丢掉部分帧的方式进一步降低帧率。在QVGA屏上,经过测试,15 f/s即可满足正常观看需要。
2)互连的信号引脚控制
不管是BT601的视频信号,还是其他与数字电视模组直接连接的GPIO口,如果没有采用多路切换开关进行隔离,在数字电视不工作的状态下,一定要通过软件配置,使其变为高阻状态,否则将产生漏电流现象,导致待机时间严重变短。
3)降低CMS2131ADF的功耗方法
经过测试,CMS2131ADF的视频DAC功耗占了整个CPU功耗的一半以上,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
因此,如果不工作在TV OUT的模式下,在数字电视模组软件设置上,要把所有的DAC关闭,这样可大大减少功耗。
5 测试及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实现的数字电视模组尺寸为40 mm×45 mm,整机功耗实测如表2、表3所示。
如采用卓胜微的MXD0320作为DTMB的解调芯片,则模块的总功耗约为1 050 mW。
在接收灵敏度上,以DVB-T为例,根据NorDig测试规范[7],利用DVB-T的激励器和可调衰减器对模组进行闭环测试,调制参数为:DVB-T,8k,G=1/4,R=7/8,QPSK,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NorDig测试规范要求在上述测试参数下最低接收门限为-88 d Bm。从测试结果可知,在UHF的整个频段,数字电视接收模组的灵敏度都要优于规范要求,在VHF频段基本接近规范要求。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频率覆盖情况,可通过微调RF部分的匹配电感来实现UHF和VHF频段的最优接收。
测试结果表明,本数字电视模组实现方法,无论在体积、功耗及性能上均可满足在MTK手机上集成移动数字电视接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S].2006.
[2]GY/T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一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S].2006.
[3]ETSI EN300744V1.5.1,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framing structure,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S].2004.
[4]ISO/IEC13818-1,Information technology-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information:systems.second edition[S].2000.
[5]ETSI.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DVB terrestrial services-trans-mission aspects[EB/OL].[2010-03-10].http://solution.eccn.com/pdf/com_073213f.pdf.
[6]ITU.标准4∶3和宽屏16∶9显示宽高比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EB/OL].[2010-03-09].http://file.floydcui.com/upload/aglmbG95Z-Ghvc3RyEAsSClVwbG9hZEZpbGUYAww.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