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2024-06-25

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精选10篇)

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篇1

一、促进交流,激活思维

传统教学方式下,课堂上学生很少有直接交流的机会. 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的大脑好比容器,只是在被迫接受“新知”,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时间,思维如同一潭死水,整个课堂也死气沉沉.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自由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想法、疑问、思路有了及时分享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个体的思维与集体的思想的碰撞,迸出与众不同的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1].

二、发展品质,自主提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只有被人所意识并且试图采取措施来满足时,才有可能转变为动机. 学生固有的表现欲与好奇心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自我提升的动机更强烈[2].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生成更具有生命力. 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解惑的过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知识点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在小组互帮中知者帮助未知者,优生帮弱生,不仅知识上的阻碍及时疏通,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笔者在尝试小组合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原本内向沉默的学生越来越开朗,越来越渴望与教师的交流. 一些上课爱捣乱说话的学生由于团队意识的增强,与课堂的节奏越来越合拍.

三、深化互动 师生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下的学生更愿意和教师交流,提问,也更爱思考,探索. 也更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在教学“普查与抽样调查”知识时, 先是总结了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练习. 由于知识点比较简单,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笔者认为到此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一道题的错误率比较高: 下列调查方式中,合适的是: A了解徐州市每天的流动人口数采用抽查方式. B了解徐州市居民某一天的平均用水量,采用普查方式. 我请小组总结分析错误原因,原来很多学生对“流动人口”这一概念理解模糊,是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 这是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如果没有交流很难“真相大白”,更让笔者意识到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课堂中和学生的互动不仅是师生知识的分享更是情感上的和谐提升.

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合作活动”不仅没有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不仅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甚至会偏离教学目标,影响进度. 我总结以下几条:

1. 流于形式,合而不作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很多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任务,做表面功夫,肤浅的交流敷衍了事,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 而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为了课堂设计完整,设置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但并不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问题的设置没有针对性,任务不明确,学生的活动自然也就浮漂反而成了形同虚设的累赘,

2. 两极分化,参与不均

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 在教学实践中,极易出现“好学生高谈阔论,差学生默默无闻”的现象. 好学生对话语权的霸占,表现在对话题的探讨总是以“舍我其谁”的心态交流,而差学生由于自信不足,或者本身就有不好的学习习惯仅充当听众、陪衬, 游离于讨论之外,这样使更多的困难生成了仰望者或者“漠不关心者”,逐渐在小组的合作中被边缘化.

3. 合作散乱,偏离主题

问题提出后,看似每个小组成员都很积极讨论,一片“生机”,实则是有些学生趁机“浑水摸鱼”,说题外话,甚至胡说八道,做一些与学习无关事情. 同时由于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分工不明确,导致合作效率底下,配合不默契.

笔者认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俯下身子参与其中, “想生之所想,思生之所思”,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监督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更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 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结合实践多思考、多探索、多积累经验、多创新研究,使其更加完善合理、更加科学有效,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为我们的课堂学习注入源源动力,焕发勃勃生机.

摘要:“班级授课”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利于学校大批量培养学生.但教学过程多由教师做主,侧重的是进度的统一,步调整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较大局限,“因材施教”落实较难.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的前提下,班内分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助合作达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显然相对于传统的班级授课更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又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会和初衷背道而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粗浅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优势,弊端

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篇2

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在新课改的潮流中被广大教师青睐,应用于教学的各项活动中,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旧城镇“四步教学法”推进会(二)中,周海松老师交流自己的经验时提到,按照学生居住的坐落,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外小组,利用晚上,周末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及课外作业。这一做法比较新颖,回到学校自己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现对其中的利弊作如下分析。

首先谈谈“利”。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上面提到的课外小组也一样,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了真正体现,有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交流,个体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在一起,可能迸出与众不同的火花,产生“1+1>2”的效果;其次,小组内还可以互相督促,共同完成课后练习及预习案内容,避免有的同学经常出现“忘记”做作业的习惯,达到同学之间共同进步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十分有效、十分可取的教学方法,然而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尚在尝试摸索阶段,必然会出现负面的效应,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课外没有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就像一群无缰的`野马,讨论问题经常会离题千里,甚至做与其无关的事情,这样,时间花了,效果不见得有多好;

其次,由于课外小组是按照学生居住的坐落来分的,有的小组可能成绩都比较好,不要说合作,就是单一完成,可能效果也会比较好,而有的小组一个“领头羊”也没有,这样,“兵带兵,兵教兵,兵练兵”的效果就不明显;

再者,重塑了学生的攀比心理。中国是礼仪之邦,小组成员今天到张三家学习,轻则糖果招待,有的还把饭菜也包了。明天到李四家呢,李四可能就会对家长提出无理要求了。长期以往,必然会助长了歪风邪气的形成。

第四是学生的安全问题。虽然说学生是按照坐落分组的,但大家毕竟不是住城里的单元房,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学生的安全问题如何保障?让家长陪伴吗?白天呢,大多家长又都不在家,一群顽皮的孩子在一起,弄出事情来还美名其曰:“是为了做作业。”试问,这是谁之责?

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合作学习

英语小组式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这种学习方式是当前学校和课堂为了全面推进关于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且英语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的教学策略,不但是英语教学方面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也是英语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英语小组式的合作学习使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打破了,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是一种具有创意和实效类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在关于改善课堂教学和大面积的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使得学生形成了良好学习的习惯,还有其他方面也实效显著,英语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是现代主流教学的理论和策略之一。为此,我想把英语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支教上来。

一、农村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的现状

时光荏苒,一学期的农村小学顶岗支教活动转瞬即逝。在这任教的一个学期以来,我发现了农村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利与弊。深刻感悟到农村英语教学的欠缺和不足,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实行的并不尽如人意,分别体现为以下几点:英语课时少,最初我刚到学校任教的时候,这个学校的英语课程设为每个礼拜仅有两节。而且不具有代表性。个别学生基础差,无学习能力,对于英语几乎是一无所知。由于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仅有26个英文字母组成,而且还缺乏英语口语的语言环境,时间一长,孩子们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渐渐地出现了学习分层现象,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大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做小动作,嬉戏打闹。可是有一部分却很努力刻苦学习。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分级现状,我要求与不积极学习孩子的父母谈话,可是却出人意料,这些父母忙于农活,也不积极配合工作,校领导对此也无计可施。

二、应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一般比较偏远,所以普遍的英语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与课改相关的基础设施没有到位,学校的硬件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和经济这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学校应该向政府申请教学补助,增加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使孩子对时代的发展有所了解与接收。老师应该课堂上创造自然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其中,兴趣为主要导师,调动孩子们对这一事物的兴趣。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方案,孩子放学回家后督促他们学习,给孩子进行简单的单词听写,如果有什么情况及时向学校反映。

学校教师对小组合作认识不够,他们不能及时地对教育部的课改做出积极的响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定期使老师们去他校进行学习与访问,积极地吸收新的教育部的课改教学方法。老师应该归纳总结,并实施到自身所在的校内,赶上改革的步伐,使学生接受适应时代的知识体系。

三、农村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利与弊的分析

(一)合作教学的优点

1.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合作教学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自己的小组中,这些孩子没有了负担,没有了压力,敢问敢说,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较为内向、而且胆子小的“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也逐渐变得大胆了起来。

2.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作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方面来设计各种各样的思考题,使学生的横向和逆向联想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不单单是理解、掌握所学的课本内容,而是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创造和探索,达到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合作教学的不足之处

1.教师所布置问题的挑战性不够

例如,有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就不管问题是否合适,难易程度,都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让人产生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错觉。然而这些问题,会使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而使教学时间大量的浪费,自认教学效率就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也会逐渐地感到厌倦。

2.教师布置任务的时候不够清楚明了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有的老师缺乏相应的讲述,布置任务时过于简单,这使得学生不知道明确的合作学习的步骤和目的。这样就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并准确地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

3.教师评价不够全方面

教师在对合作学习评价时,应该以小组团体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基础,可是在教学时却往往把评价还有奖励过多地集中在这个小组的整体上,却忽略了对这个个体的评价还有奖励。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小组合作只是新型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是为学生个性的全方位发展而服务的。但教师在评价和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把小组评价还有个体评价二者紧密地结合,这样势必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个人对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粗浅看法与体会,但我相信,随着现在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也随着我们的意识不断的提高,我们每个人对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的深入。而我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我愿意用眼睛去观察,用语言去表达,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做到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从而迎接英语教学的全新时代!

参考文献:

林小妮.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剖析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9(6).

浅谈合作语言学习法的利与弊 篇4

一、合作语言学习法的定义

合作语言学习法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是合作学习法 (Collaborative Learning) 的分支。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由John Dowey创立,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主要方法是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关于该理论, Olsen and Kagan给出了以下定义: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group learning activity organized so that learning is dependent on the socially structured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learners in groups and in which each learner is held accountable for his or her own learning and is motivated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of others. (Olsenand Kagan 1992:8)

由此可见, 该学习法不仅讲“合作”更是讲“策略”。以英语课堂为例, 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让学生被动状态下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 更有可能感到反感。然而合作语言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学习目标, 自己把握学习进程。Cuseo (1992) 提出, 有目的地组成小组, 明确小组任务和个人责任, 促使组内成员间相互交往和依靠、注重社交能力的发展、发挥指导者的支持作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合作语言学习法的优点

作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 合作语言学习法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如Slavin (1992) 的观点:“Cooperative learning promotes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relatively easy to implement, and is not expensive.Children’s improved behavior and attendance, and increased liking of school, are some of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由此可见, 其优点可分为两部分:学术上的优势和心理上的培养。更多细节如下:

根据Johnson (1989) 的观点, 合作学习法与传统教学法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作用被最大化, 教师在课堂当中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教育也是先由教师对客观世界进行再现和描述, 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在这种学习氛围下, 学生在多数情况下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根据的教学理念下,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被动地、麻木地死记硬背, 缺乏主动的参与和求知的兴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和创新。传统教学既忽视了师生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因而, 学生不能有效地消化新知识, 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久而久之, 课堂焦虑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大降低教育质量。那么合作学习法相比传统教学法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对此, 笔者根据Johnson (1989) 的相关观点, 罗列出了以下几点:

1、在合作学习模式下, 学生需要组成学习小组, 并且建立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

与此同时还需要实时监督目标进程。每一位小组成员都需要积极的相互依赖。在确保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还需要达到个人学习目标。

2、在合作学习模式下, 各小组成员不仅要分配到一定的学习任务, 还需要承担相互间的评估和监督任务。

这种评估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还能互帮互助。

3、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合作学习模式赞赏小组成员有间有差异;

即小组成员通常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人构成, 成员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4、在合作学习模式下, 小组成员共享领导权。然而在传统教学更多的是提倡由某一个特定人选执行领导权。

5、在合作学习模式下, 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小组成员的学习质量。

也就是说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责任相互监督, 帮助和鼓励。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因为没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往往忽略其他同学。

6、在合作学习模式下, 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然而在传统学习模式下, 学生们更是注重学习任务和学习成绩。

7、合作学习模式提倡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们需要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一起学习。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彼此争论, 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 工作出色时, 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 学得也更加愉快。相比之下, 传统教学模式就显得格外枯燥乏味。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可以把合作学习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视为合作学习法的优势, 那么它在学术方面的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相对于传统教学或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及监督和评估各成员的责任。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兼顾按要求完成自己分内的学习任务, 还要互相帮助和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人际能力。此外,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相比, 合作学习理念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人性化, 更为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在当今提倡减少课堂压力的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

三、合作语言学习法的弊端

就像其他教学法或学习法一样, 合作语言学习法既有其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还是有其无法忽略的弊端。有些是其本身的理论体系不完美所致, 有些是在中国特定的教育体系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 在国外有许多人认为该理论并不适合语言初学者使用, 指其更多的是为中级或高级语言学习者所服务。此外, 教师可能难以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尤其在我国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熏陶的特定背景下, 想对以教师为主导,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进行大的改革是相当困难的。与此同时该理论还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解决:

1、学生不能轻易接受他们的新角色;

如上所述, 合作学习法要求师生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课堂角色, 让学生占据更多的主导地位。然而正是这种角色转变有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例如, 突如其来的角色转变难免会让一些从小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指导的学生们产生不安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课堂焦虑。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表现出课堂焦虑, 但是对小组其他成员表露出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这种态度不光表现在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上的不信任, 还表现在对其领导才能的质疑。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听取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就是说这类学生并不赞成, 甚至会拒绝课堂角色转变。

2、课堂纪律难以保证;

相对于大学生, 小学生或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合作语言学习法所给予的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可能使一些同学更容易扰乱课堂纪律, 从而影响他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同学可能会在小组学习中“偷懒”或“不劳而获”。这种不良行为不光会导致其丧失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一旦被小组其他成员发现, 也将导致其他成员对该同学的不信任甚至是公开排斥等现象, 从而不仅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还可能影响团结。

3、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写作和阅读技能;

众所周知, 合作语言学习法鼓励学生敢说, 多说。也就是说该学习法偏向于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然而针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培养可能因此受到限制或是被完全忽略。

4、学习进程无保障;

合作语言学习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让小组成员建立学习目标并实时控制学习进程。相对于学生, 教师在控制学习进程方面有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或指导, 学生或无法准确掌控学习进程, 无法与教学大纲完全同步, 从而导致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影响教学质量。

总之、合作语言学习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的人际能力和认知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语教学的质量。但是我们不能否认, 在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特有背景下, 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引入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或学习方法必将会产生如上所述的各种问题。因此, 我们不仅仅要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更要考虑实际情况, 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从而把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本土化, 让它着实为我们的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Cooperative learning, http://www.c]crc.pages

[2]Cuseo J.1992.“Collaborative&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Proposed Taxonomy”.

[3]Johnson, D.W.&Johnson R.T.1989.“Cooperative Learning:What Special Educators Need to Know”.The Pointer.

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篇5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    微视频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自主地学”。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其中翻转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翻转课堂是美国一种通过录制短小视频完成“先学后教”模式的课堂形式,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随时随地完成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在我校推广了两年,两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同时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翻转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1.翻转课堂利用微视频和开放的网络平台传递教学信息,现在的中学生更有个性、更愿意主动尝试,而不是“被动听讲”,中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倾向于碎片化内容,他们更喜欢简洁、清晰、准确、精练的信息,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微视频的制作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容易,而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都为翻转课堂的开展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2.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是教学过程的倒置,传统课堂是课堂内从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到布置作业,课堂外是完成作业(复习和预习)。而翻转课堂则是课堂外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内则是展示交流、协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3.翻转课堂是学生观看微视频进行学习,可以通过重复观看,自定学习进度,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更有利于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

4.在我校初、高中教学实践中发现翻转课堂刚刚开始实施时,老师和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各学科老师都积极学习微视频的录制,提前布置学生观看预学的视频,填写问题导学单,老师收集并整理问题导学清单,归纳出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决,如果讨论解决不了的,老师个性化辅导,或集中释疑。很多学生比较配合,在课外时间观看短小的微视频,看完后主动参与完成问题清单的作业。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二、翻转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弊端

1.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老师花费巨大的精力制作微视频,如果遇到年龄稍大的老师,制作微视频还会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所以从老师层面上看推广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当然一所学校对各科各个学段的教材都制作相应的微视频这样的浩大工程,很难承担。也许我们可以借用一些别人的或者网上成熟的微视频资源,如C20慕课联盟的资源等,但实际运用中却发现由于各地学情、高考考情不同,讲课的侧重点会有很大差异,网上资源如何与本地实际整合是要面对的问题。

2.从学生层面看,各科都布置学生课后预学、观看微视频、做问题导学单,发现问题,学生课后学习任务会大大增加,实际上没有给学生减负,而是增负,学生的课外时间是有限的,各科都布置翻转课堂的课后作业,学生是很难完成的,也是不现实的。翻转课堂时间稍长,学生过了新鲜劲加上任务重,就很难配合老师主动自觉地观看微视频、认真反馈问题清单,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3.从学科层面上看,翻转课堂更适合理科教学,特别适合老师讲每一个知识点,讲某一类型题,学生可以一遍听不明白,反复观看。但对于文科知识点多且较散,使用翻转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科思维能力。

4.从学段上看,初中使用起来要比高中效果好,因为教材本身存在难易,高中教材让学生自己预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难,一旦学习难度加大,使学生在自我观看学习微视频中就会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或不想看微视频,使翻转课堂难以落实。

5.从教学效果看,原来模式先学习,后做作业巩固复习,翻转课堂学生课外提前预学、发现问题、课堂讨论、集中释疑,教学过程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学习效率是否就一定提高,哪一种教学效果好还需要经实践检验,不能一味肯定翻转课堂,而否定传统课堂。到了高三,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翻转课堂如何使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能不能经得起高考的检验是学校和高三老师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浅析中学生在线学习的利与弊 篇6

关键词:中学生在线学习,优势,弊端

随着识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如潮水般涌现。在所有学习方式中,最具有冲击力的便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而出现的网络化学习,又称在线学习,它是通过搭建网上教育资源平台,学员利用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全新方式。在线学习是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满足中学生对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一、在线学习的优势

1. 改变传统面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线学习有助于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使教师成为指导者,使学生成为主动者。学习方式由单一化变成多元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线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信息化的人才,而且教师也可以从繁重的教学中摆脱出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2. 在线学习资源丰富,激发中学生学习的兴趣

网络中大量的数据 (教育案例、课件、学案) 、多媒体资源资料 (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教学虚拟软件等学习资源,可以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远程教学环境更能诱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3. 在线学习具有强大的交互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参与,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指导,同时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整个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是完全自主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在自觉状态下主动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促进教育均衡化

在线学习使远隔千里的师生在屏幕上面对面地交流,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自身特点和薄弱环节,个性化地选择不同知识单元和不同层次的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从而能从根本上保障快速提升学习成绩。在线学习有利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服务于中学生对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另外,由于教学理念上相对滞后,以及中学生在线学习的使用毕竟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线学习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二、在线学习的弊端

1. 过于依赖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在线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但是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有差别的,对于那些积极性不强的学生来说,平时由于师生分离,他们可能很少自觉学习或根本不学,再加上网络上信息资源极为丰富,中学生如果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己,反而阻碍学习。

2. 学生在线学习缺少认同感和激励

在传统的课堂面授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引、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认同感倍增。但在网络学习中,学员很难得到这种即时被认可的感觉,鼓励也是文字性的,学习的热情容易消失。

3. 师生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反馈

单纯依靠网络来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情感上会产生疏离感。对于教师来说,由于远程的缘故,无法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特点,怎么能做到因材施教呢?特别是一些课程中的难点知识,学生很难通过自学就掌握其要领,也很难面对面地及时请教。

三、中学生在线学习存在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1. 制订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中学生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动学习。学生在进行每次的在线学习时,一定要制订计划,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

2. 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安排必要的面授辅导

对于难点的讲解,面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即时得到学员的反馈,并针对问题有所侧重地讲解。此外,通过面授点拨,疑点及时得到解惑,学生对于存在的问题就会印象更深刻。

3.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完善监控工作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单纯依靠网络来进行教学,师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情感上会产生疏离感,所以教师更需要与学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只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在线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教师在看到其优势的同时,也应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促使其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秀.网络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王东波.网络学习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情报, 2002, (6) :26-27.

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篇7

如果简单地禁止中小学生使用人类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 那是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 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智能手机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帮助中小学生合理、适量地使用手机, 消除其消极和不利影响, 更好地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一、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的有利方面

1.智能手机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方便性。

利用智能手机可以使中小学生摆脱大部头的新华字典、英汉字典, 可以不用再使用播放器、录音机、磁带等物品。 一机在手, 可以把智能手机当成一个播放器听英语;可以当做一部英汉字典或新华字典去查单词、查汉字;可以便捷地通过手机应用学会不会的数理化题目, 很多手机应用可以给学生带来详细的讲解。 智能手机上还有许多即时通讯软件, 利用这些软件, 遇到难题时还可以请教朋友、老师, 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2.智能手机使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小小的掌上电脑, 学习方式与课堂不同, 包括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 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学习方式不再单一,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高度情境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视频、动画的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因此通过视频、动画与文字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结合, 更有助于促进视觉与思维、形象与抽象的结合, 加深对抽象事物的理解。

3.智能手机使中小学生强化现代生活能力。

现在中小学生这一代的生活方式, 与上一代人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智能手机是现代生活网络化的载体,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通过网络购物, 网络订票;通过网络与人交流;通过网络获得新闻和各种生活信息, 他们长大后, 还会有更加强大的手机功能被开发出来, 将中小学生隔绝于智能手机之外是做不到的。 中小学教育, 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长大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早一些接触网络, 接触智能手机等现代设备, 可以让他们更容易融入未来社会, 更加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 推动社会的继续进步。

二、智能手机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弊端

1.智能手机容易让中小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思想。

智能手机的网络资源的确给中小学生带来了便利, 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但有可能让学生对此产生依赖, 遇到问题不进行足够的思考, 只想着搜索答案, 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时老师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2.学生沉迷于游戏娱乐, 影响学业。

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 可以用来查资料,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但也可能用来聊天、看小说或者用来玩游戏。 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 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如果过多地玩手机, 显然就会影响学习, 甚至会影响到人际交往, 比如变成“手机控”, 影响到心理健康。

3.智能手机可能对视力有影响。

智能手机是电子产品, 屏幕辐射可能对孩子视力影响较大, 如果长时间盯着屏幕, 就容易使眼睛疲劳, 必然导致视力下降。 因此, 要培养孩子自觉控制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和单次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 毕竟青少年在学习阶段的用眼负荷本来就不小, 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眼负担。

三、关于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

适应时代发展, 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习惯使用智能手机搜索知识、看电子书, 用软件学习。 家长和老师不必完全抵触, 宜疏不宜堵, 要引导中小学生合理运用智能手机,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在网上搜索知识、查找有用信息, 努力培养他们自我思考和自我开发的能力。 其实手机上也有很多游戏是可以发挥孩子智力、锻炼思维的, 适当的游戏软件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家长要帮助孩子充分运用智能手机中的有效信息、教育资源。

虽然强调了很多智能手机辅助学习的有利作用, 但智能手机应该是在课外用的, 我们不建议学生在校时或者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因为学生在学校里, 主要由老师在课题上对学生教学, 掌握基础知识。 手机只适宜于课外的拓展学习和补充学习, 学生在学校里使用手机, 可能会影响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听课效率。

智能手机的产生和发展, 正在影响和改变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智能手机会更深入中小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并对中小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摘要:智能手机中的各种学习软件和网络资源扩大了中小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 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智能手机在发挥学习方面优势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弊端, 比如有可能使中小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 使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和游戏, 影响学习, 视力下降等。因此, 充分认识智能手机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利与弊, 对于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面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篇8

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 长远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 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 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 改进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 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如果祖辈家长能够具备一定的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祖辈家长带孩子也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具体表现为:

优势一:老一辈们因为在年轻时都忙于自己的工作, 对于孩子关心、关注得较少, 对孩子心怀愧疚, 当有了孙辈时, 会将以前没有给自己孩子的关怀和爱全部倾注到孙辈身上, 这就是“隔代亲”。这种“隔代亲”有利于孩子受到更好的照顾, 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优势二:不少祖辈家长已经退休或退养, 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悉心照顾孩子的生活, 提供良好的学习的条件, 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一般来说, 祖辈与孙辈之间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优势三: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他们已经将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 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将会出现的问题, 以及处理方式, 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然而, 祖辈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因为受到年龄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我们也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那么, 隔代教育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因素一, 容易形成溺爱。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 而想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 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 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有这样一幅漫画让我感触颇深, 能充分说明这一现象:教室门口, 一位老师在问一个学生:“某某, 你为什么迟到了?”这位学生仰着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都怪奶奶走得太慢, 害我迟到了。”他的身后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满头大汗, 正不停地向老师道歉, 而她的背上背着一个大书包, 手里拿着孩子的水壶……

因素二, 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仍用老思想、老观念来教育孩子, 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 使孩子缺乏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层次低、思想观念旧, 无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 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纵观隔代教育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的利与弊,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有必要扬长避短, 将隔代教育的优势发扬, 将不利因素消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应统一认识。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 统一认识, 择善施教。

(2) 祖辈家长要与时俱进, 时时关注新事物、新动态, 主动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尽量用现代科学的教育观来抚养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延伸, 在家庭中, 祖辈家长要经常保有一颗好学的心、一颗年轻的心, 甚至是一颗童心。

(3) 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在家庭中, 不论是祖辈还是父辈, 都应该成为孩子优秀道德品质养成的好榜样。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有意识地将道德品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家庭教育之中。为孩子创设道德情境, 提供明确具体的道德行为要求, 让孩子坚持练习, 及时纠正, 适当地运用批评和表扬的艺术, 促进孩子的发展, 培养孩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总之, 在祖辈家长和父母的悉心教育下, 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方面的相互影响作用下, 发挥隔代教育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的优势, 创建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的和谐美满的学习型家庭, 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成才。

摘要:老一辈成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负责人, 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 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在创建和谐融洽的学习型家庭, 对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实现全民终身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好隔代教育的优势, 消除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从而更好地创建现代化的学习型家庭, 是本文笔者将要探讨研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 篇9

2.学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电子学习档案袋的辅助作用

没有电子学习档案袋时, 学生听老师讲多少能记住一些东西, 思考一些问题;现在有了电子学习档案袋, 有的学生却不知道该怎么学了。这部分学生往往分不清主次, 课的内容还不清楚呢就忙着写感想、写记录, 恐怕在档案袋里留不下痕迹, 恐怕打字太慢文章没法发表, 可以说这里已经成了部分学生的“抄题板”, 他们不加思考地从书上抄上一些内容, 完全体现不出个人的思想, 他们不是借助电子档案袋的工具性作用服务于信息课的学习, 而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使用, 造成了喧宾夺主之势。

三、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电子学习档案袋使用中的弊端, 充分发挥其优势, 我认为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1. 端正学生对待电子学习档案袋的态度, 强调其学习工具性的作用。

2. 对所有的文章和观点教师及时做出点评, 并对优秀文章给予表扬和展示, 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谈及无关内容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正确引导。

4. 强调上课内容的重要性, 对学习情况的记录不做硬性要求, 但是每学期必须得完成限定篇数。

大家可能对“Blog”“网络日志”“博客” (Blog是Weblog的简称, 指网络日志, 在中国被译为“博客”) 这些网络名词并不陌生, 但提起“电子学习档案袋”可能就不清楚了。“电子学习档案袋”是适应课改要求, 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需要,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造的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既能够记录和反映我们的整个学习进程、各个学习阶段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 又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 同时还能帮助老师和学生提高对学习状况管理效果的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它既是学习和信息呈现的一种技术手段, 又是一种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性记录方式。它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课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电子学习档案袋在方便教学的同时, 随着它在信息课中的深入使用, 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下面我将从教学中使用“电子学习档案袋”的利与弊和解决措施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的优势

1.有利于教学, 确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电子学习档案袋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教与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电子学习档案袋可用来对学习过程进行有目的的收集, 档案袋里记录的具体内容包括: (1) 选择的学习主题; (2) 研究计划; (3) 课题探究的活动过程; (4) 学习活动结果; (5) 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等等。这些内容除了评价部分有教师的参与外, 其余部分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档案袋里的记录使学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培养了学生整理学习过程的习惯, 有利于发现和总结各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这种自主学习方式, 也活跃了学生思维, 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 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监督和管理作用, 教师要总结教学内容, 就某个教学内容发表论题让学生参与讨论, 和学生及时进行交流, 交换意见, 删除无关信息, 并对交流的内容和上传的作品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2.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改革, 实现能力转型

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能力转型及培养信息素养, 即让学习者的信息能力从以记忆信息为主转向以运用信息和创新信息为主;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这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革命, 而电子学习档案袋不但成为推动这场革命的有力武器, 更充当了这场革命的有力证明。

学生可采用类似Blog (博客) 记录随想方式, 在校园网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上使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发表见解、文章、作品, 把自己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 这种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一味地讲, 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机械似的操作的教学形式, 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从信息记忆型转向能力发展型, 从知识授受型转向创造学习型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实现课程整合

相比技术而言, 现在的信息课更注重能力的培养。电子学习档案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知识整合。课上的每个主题或论题都是一次作文训练, 学生通过发表见解、文章可锻炼表达、交流和写作能力, 同时欣赏优秀的文章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的弊端

1.学生对待新工具的两极态度, 使教学难以控制

电子学习档案袋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

“情景再现”的利与弊 篇10

“情景再现”并不是一个创新的举动。从电视诞生后, 随着电视专题节目、专栏节目的大量制作传播, 它就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表现手法。在新闻传媒专业教科书上, 对专题片、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在相当一个历史阶段内, 绝大部分人认为“情景再现”是艺术范畴的表现手法之一:只在电视小品、电视散文中使用, 在电视专题节目、新闻节目、纪录片中禁止使用此类表现手法。

自从电视台把收视率作为考评编导、制片人的基本标准以后, 有些电视人为提高收视率用“情景再现”开始制造情节、再造故事, 甚至到了不知道是在看专题节目还是在看电视剧的地步。2008年,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之一温德军”时, 摄制组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反映温德军的一部专题片《一定要找到你》。这部片子在表现温德军二十多年前当长途客车售票员抢救平山县一位孕妇的故事时, 大量使用了“情景再现”, 而为了如实地记录温德军的人生历程和高尚品德的形成过程, 河北电视台在拍摄《草根商人的慷慨情怀———温德军的故事》时, 没有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在他讲到上述历史事件时, 编导采用的是回忆、老照片、当年的村庄、老旧的房屋、弯曲的小路、已经长大成人的当年孩子的对比照片、已近中年的孩子的母亲讲述等一组镜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回忆当中, 仍然感人地展现了温德军的高风亮节。温德军在讲述中几次动容, 几次哽咽难声。摄制团队制作这个片子时强调的是采访的深入和细节的真实。用生活中常见也是他常做的事表现温德军不计名利,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的高尚情怀, 尽管没有使用“情景再现”, 但节目在播出时同样收到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令人担忧的是, 近几年“情景再现”不仅在纪录片中偶尔出现, 在不少社会专题、科学专题节目中也开始泛滥。“情景再现”成了离不了的表达方式, 到了不“再现”就难以讲故事的地步。而最危险的是它在民生新闻类节目中的使用, 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度的降低并败坏了社会风气, 致使作假成风, 假新闻层出不穷。

“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专题片、新闻中的出现一般多为表现手法的作假, 在事实真实性上的造假还不多。有的情感故事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地步。风靡全国的交友节目几乎没有一对青年是在真正谈对象, 大部分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言辞越激烈, 行为越出界, 思想越诡异越受制片人欢迎, 真正想借此机会找对象的是没有机会的。河北台有一档旅游选秀的节目, 据编导说作秀人员是百里挑一, 专挑那些言语越位的另类者。因为他发现, 越能煽忽, 话语越苛刻, 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了收视率也只能这样了。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节目, 打着真人真事的幌子, 追求的是无原则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享乐主义, 最终颠倒了是非曲直观念, 在观众中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

情感故事类节目, 说到底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缩影, 因而编导在处理这类节目时必须特别谨慎。石家庄电视台三频道的一档情感故事类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可说是“情景再现”登峰造极的代表作, 它最大的问题是打着真实的幌子欺骗误导观众。节目中许峰的字幕表明“儿子”是住在石家庄四中路的人, 而四中路一带正在进行拆迁, 父亲也是那儿的一个老住户。虽然并没具体到哪门哪号, 但人们不会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看完这个节目, “儿子”许峰的嚣张、忤逆、不孝、不廉基本上都占全了。善良天真的观众自然难免怒火中烧, 直到“儿子”上街人人喊打时才知受到了蒙骗, 真是不折不扣的一大闹剧。

“情景再现”既然闹得沸沸扬扬, 那么, 还能不能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这一手法呢?答案是不能全面否认, 但要把握使用原则。

新闻消息类节目中不得使用“情景再现”手法。新闻专题类节目确有需要使用的, 必须标注“模拟场景”字样, 不得以新闻报道的节目形态, 如主持人介绍、记者采访、演播室访谈等形式讲述虚构或演绎的故事。

情感故事类节目必须确保细节真实, 不得虚构故事情节或进行想象演绎, 由演员或当事人表演再现发生过的故事情节, 必须标注“情景再现”字样。

访谈类节目在当事人拒绝接受采访时, 不得由他人冒充当事人参与节目讲述, 有当事人在场时, 未经当事人同意, 不得使用“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的手法表现当事人的经历。

涉案涉法类节目不得采用“情景再现”手法展示犯罪细节、破案细节和暴力、血腥场面, 不得由当事人参与“情景再现”的表演。

全部由演员表演的故事, 须在节目名称的画面上标注“栏目剧”字样, 并在开始和结尾处出现演员表。栏目剧不得采用新闻报道节目形态, 以免造成受众误解。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管理下一篇: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