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

2024-07-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共12篇)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 篇1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本文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 阐述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学,利与弊

在“2013年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 南京新城中学的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节“南京数字化展示课”, 获得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使我感触颇深。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几何画板、PPT课件和Flash软件等现代技术的运用甚至以internet网络为平台的整合课的开设随处可见, 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 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 有利也有弊。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谈谈看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利”

1.运用多媒体技术,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多媒体信息, 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 除了用文字描述、图片展示外, 有了更生动的描述……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直观, 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 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现和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如在研究二次函数y=ax2 +bx+c (a≠0) 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中, 对于函数y=2x2 、y=2x2 +1与y=2x2 -1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时, 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静止图像,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用描点法在黑板上画出函数的图像, 再通过对比归纳出结论。这样在教师的层层指导下, 少数学生能得出结论, 但更多的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一动态过程, 只是被动地记忆一个结论。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 则可以帮我们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 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好三个函数的图像, 通过动画效果使三个函数互相重合明确“a同, 则形状相同”的理论, 并通过上下移动明确“上加下减”的平移法则。对于学生来说, 这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头脑中有一个动态的演示过程,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兴趣,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它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本书、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它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 但同时它也是枯燥的、抽象的和呆板的。而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教学课件, 能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 使“乐学”落到实处,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 传统的教学方法, 就是用教具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 通过对比、归纳得出轴对称的概念, 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直线折叠180°后的图像与原来图像的关系说清楚, 同时学生往往会觉得知识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 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后就不同了。教师可以先用Flash动画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 让学生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理解“轴对称”的定义, 并根据这一本质主动思考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并利用几何画板中的动画和隐藏功能研究对应线段及其延长线的性质。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 学生丝毫不觉枯燥, 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 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应线段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教师不能唱独角戏或者只让少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对所有学生同时提供各自需要的帮助,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是难以做到的, 而以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化整合课就可以做到。

以“2013年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的数字化展示课为例, 课堂上老师以ipad为教具, in- ternet网络为平台进行《勾股定理应用 》的教学 , 每一位同学注册一个账号后开始学习。对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互相讨论, 意见不一致的老师给予解答;对于课堂上的练习, 每一位同学把自己解答的过程上传到统一的平台, 全班同学都能够看到, 并能够对解答进行批改, 解题的正确率能及时汇总到老师手中。在整节课中, 老师仅仅起了引导的作用, 所有问题都是由学生自行解答的,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 由于身份的隐蔽性, 学生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堂的参与率为百分之百。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弊”

1.过度运用对课堂的干扰。

(1) 过多的效果应用。

有的课件背景过于复杂, 运行的效果层出不穷, 学生被大量的图片和动画吸引, 注意力分散, 对于原本重要的知识点却忽视了。同时课件中大量的声音效果的刺激, 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

(2) 课堂容量过大, 课堂节奏过快。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课堂容量增加, 展示方便快捷。但是有的教师过多追求课堂的大容量, 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大量信息, 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的“填鸭式”教学会引起学生“消化不良”, 扼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2.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千变万化, 需要教师随时对课堂进行调控。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 尤其是教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 课上不好修改, 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3.忽视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 师生间的情感交融, 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源之一。然而在现在的教学中, 对于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 很多老师都是站在电脑前面不停地用手点击鼠标翻动课件上的画面, 学生上课就像看电影一样, 只看屏幕, 不看老师, 双边活动很少。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了解教学的效果。有的课件甚至把教案搬上了屏幕, 代替“黑板板书”, 上课教师只需点击鼠标, 其他教学手段一概不用, 教师成了播放员, 学生成了观众, 使课堂由“人灌”变成“机灌”。

三、针对弊端的思考

1.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 , 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 把握好信息展示的速度和课堂的节奏,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时在课件的制作上要“去繁化简”, 明确所有的特效运用都是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不能本末倒置。

2.在数学教学中, 板书是不可替代的。当教师运用多媒体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时, 要给课件留下一点“空白”, 利用板书展示知识之间的联系, 利用板书演示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让学生从在课件上“看问题”转变为在黑板上“思考问题”。

3.多媒体教学虽然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但不是全部, 我们要明确它的辅助地位。课堂教学的关键还是学生与老师, 此时老师应该离开计算机来到学生中, 通过情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方式。

4.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 但这不能抹杀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只有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 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美。

总之, 多媒体技术有优势, 但切不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 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核心位置。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适量、适当地使用,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取得较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洪三国, 谭光兴.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教育学术月刊, 2012 (5) .

[2]田丰.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与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5) :7-8.

[3]赵辉.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及其对策.科教文汇, 2007.03 (中旬刊) .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 篇2

在现代生活中,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各种机器越来越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却与人们带来了困扰。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很久以前,人们出行只能坐马车,牛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骑自行车、坐小汽车、乘飞机和搭轮船,现在的高端工具,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人们不用出门,就算坐在家里也可以打开手机直接购买车票。

科技的发展不仅方便了出行,还促进了人际交往。

自从有人互联网,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是相隔千万里,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聊天,五湖四海的.人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成为好友。科技发达也使生产节约了成本,用机器代替人工生产更加快捷。

但是,发展现代科技不仅有好处也有坏处。

首先是环境愈加恶化,大片的森林消失,大量的树木被砍倒,被运往城市做成了各种商品。各种动物被杀害,在地球上存活比人类还久的古老动物相继灭绝,大气层也被破坏,各种对人体有害的辐射穿过大气层,给人们带来各种疾病……

是人们所吃的食品被打上了各种添加剂,加上了许多对人体有害的东西。

看到这样的现状,许多人提出了疑问,我们还要发展科技,改变生活吗?答案是当然要。我们要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要改进技术,注意保护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 篇3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创设物理情境,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喜欢形象思维的女同学,对物理课程常常是望而生畏,经常出现一些学生由于听不懂,听不明白,而发呆,到最后演变成为睡觉,学生求知的眼神里面充满疑惑。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不熟悉,而是无法理解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因而无法准确地弄清楚物理过程。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图片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形象话、直观化,也可以将学生引导进入物理情境,将物理现象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惯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汽车在告诉转弯的过程中间的视频,学生就能够明白什么是惯性。例如在进行电路中电流的移动方向的教学时就可以引入Flash,让电流在电路中动起来,形象而且直观,且易于理解。

2.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它可以利用中学学生实验仿真实验设备,配以各种教学实验软件,可以按照物理教学的要求进行各种实验。例如一些受条件限制的实验,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实验中引入一些视频和Falsh,例如我们在做电磁感应现象,在做法拉第的电磁实验前,先将这个实验中切割磁感线的过程给学生用一些动态视频展示出来,这样子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过程和原理。

3.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不仅能实现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Intemet技术,自主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和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提高对知识的扩展和深度,起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我们在介绍圆周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在网络上去学习去查找一些关于航天飞船,以及一些神舟系列火箭的例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也都给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们学习以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情很高,几乎每节课都在使用,然而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因此,应用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不然就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

1.明确多媒体的辅助性

尽管计算机在信息识别等各个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在物理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代替实验。课堂上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交融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机器也取代不了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新课程要求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机器是无法给的,有很多老师整节课都是给学生看的一页页的幻灯片,学生只是听的感动,看的激动,别的什么也不懂,学生又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了解多媒体的科学性

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注意科学性,不能只顾画面生动,色彩艳丽,声效特异,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增加学生主观学习能力。其实过于艳丽过于强调了课件以及多媒体的效果,往往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转移,长期以往,学生就只会看热闹,而不是主动去学习。

现代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提供了很多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不但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这些新的技术只能是作为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是改进。只有更好地利用了这些技术,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实践、去完善、去丰富教学手段,从而促进新课程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 篇4

一、本人先从三个方面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利”

1.调动多种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稚气的初中生,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从教育心理学来看,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图文并茂的彩色活动画面, 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 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充分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 化抽象为形象,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理解物理现象和本质,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1利用视频广播, 调动学生的眼和耳

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在引入中播放剪辑录像, 先让学生听听“潺潺的流水声”、“悠悠的琴声”等等, 让学生处于声音的环境中, 进而构成悬念。

1.2利用动画课件, 调动学生的脑和手

传统的分组实验, 很呆板的操作步骤和规定无形中框住了学生的思维, 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果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模拟一些不允许操作的实验, 更能调动学生的脑和手,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 教师就可以大但放手, 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 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 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营造课堂气氛, 引入物理概念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存在平铺直叙, 缺乏创新, 教学枯燥等缺点。而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 可以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 由微观变宏观, 由静态变动态, 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富有吸引力。

2.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 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身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 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 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

2.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 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 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 可以做“易拉罐”实验, 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排走罐中空气, 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 让易拉罐冷却, 学生可以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 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 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从而引入“大气压强”。

3.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渐进、瞬时、微观和抽象的物理过程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困难, 有的实验过程变化太快, 昙花一现且抽象难懂, 有的实验不准做、不便做、不能做, 信息育技术在物理学中的运用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述难解决的实验问题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迎刃而解。

3.1可以形象地进行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模拟演示

如“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升天”的过程演示, 只要将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 运行轨迹通过动画制作和处理, 进行模拟演示, 就会让学生全面了解载人飞船升天的情况。我们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性、多变性、直观性等特点, 将此类实验的过程及其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等各个阶段的情况制成可调控的课件, 运用网络课件的形象、直观等优势, 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使学生透过现象认本质。

3.2可以模拟演示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示或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如分子的运动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 然而要在教学中说明分子运动的规律, 仅凭想象很难理解, 单纯让学生去记结论又觉得太枯燥乏味。现在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充分运用动画来处理一个个直观的分子的运动情况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得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一分子运动理论。

二、再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弊”

1.多媒体课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效率高而著称, 但是把握不好则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速度跟不上去。

2.多媒体课件教学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如果在课件教学中把所有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 从某种角度看是扼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手段, 是配角, 应为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但选择不当会适得其反。

虽然说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有利也有弊, 但是综上所说, 利大于弊。科技是把双刃剑, 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这把宝剑, 扬长避短, 就可以让它更好地为中学物理教学服务。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中学物理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就象一把双刃剑, 有利也有弊。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它的利与弊。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5.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篇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是一种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财富,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从经济发展上讲它是生产力,从政治上讲它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上讲它是推动力,从军事上讲它是威慑力。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把今天的生活和十万年前相比,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贝利最有名(具体数据请你自己上网搜索),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是的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是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总之,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弊端危险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否则我们人类可能最终会毁灭于自己的手中。

2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3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4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5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科技的发展是以破坏为前提的,以不断的总结为基础的。所以他的发展跟进一步的深化必将对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着眼于慢慢的历史长河来看,这中破坏将随科技的发展程度更加严重!

7现今社会,汽车随处可见,不仅对人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危害,对大气也造成了污染。普天下的生物都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科技产品”侵害,人类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顾其他地球生物的安危,这是自私的。退一步讲,汽车对人类也有很大的危害。空调和电冰箱中的氟利昂也破坏着我们宝贵的大气层。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把世界变得肮脏,死板,自由的大地被人类一点点吞噬,自由的天空被人类一点点缩小,自由的大海也被人类一点点侵占。

8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9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10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11和我们使用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一样,空调必然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担。几年前,空调对自然的影响主要集中讨论在制冷剂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上,但是这些年,由于制冷剂更新行程的发展,这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了。未来空调对自然的影响还是体现在能耗这个领域,空调能耗已占我们生活和工业总能耗中很大的比重。能源的开材和给大气环境释放大量的热量,己以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响成的很大的负担,这才是我们长期以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2对伦理道德的挑战:克隆的问题迄今能不见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诸如治病什么的优点只停留在头口上,相反,克隆问题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还有对人类安全的破坏:科技是伴随着高风险,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了大规模的悲剧,比如广岛原子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从科学发展到全球化 从全球化到 全球化的弊端 如文化流失 经济强势下的文化侵略等等 ;从全球化到思想的流变 最好举些例子 如美国跨掉的一代,大量消耗地球上有限的物质资源;某些现代科学产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

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善良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而邪恶的人们却能用它来危害人类的生存。这是科学的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造成的,如果恰当地使用科学,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技术越来越多的环保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当人类变得理性时,技术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科学技术只

要人类加以合理利用必然会惠及后代!这是一把这样的剑,它是双刃的,可以用作不同的目的,如果用它来做好事的话,那么,它就可以产生好的结果,如果用它来做坏事的话,它就可以产生坏的结果。这就是说,同样的一把剑,使用之后所造成的后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的目的。

它本身是双刃的,有它的两面性,一面可以用来做好事,另外一面可以用来做坏事,或一面可以带来正面作用,另外一面可以带来负面作用。科学既可以用它来维护正义,除暴安良,也可以用它来伤害百姓。这并非只是无奈,更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减少、降低。列宁有一个重要观点,他说: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既然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非假象,是否也反映了本质呢?这颇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我倾向于是。这是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或缺陷、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或对后果的控制不力而造成的。

世界是一个物质的整体,物质是构成这个社会的主要因素,社会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两面性,就像一把双刃剑,社会存在的因素也在物质的得失中不断改变,而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有利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

科学技术就本身而言是不存在利与弊的,关键是人如何地使用它。使用的好,就会给人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如果相反的话,给人带来的是“灾难”。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的出现,21世纪互联网的发达,给人类提供了很好的开阔视野的平台,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但是,有的人却迷恋于网络游戏,美好的心灵被受侵浊;也有的在网上发布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网站内容,败坏社会道德风尚。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认识的升华和结晶,是社会第一生产力,它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面貌, 可以创造出财富,给企业带来利润,增加经济收入,并进而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革。它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

但就现在的科技而言是不完善的,也是存在着缺点的。比如手机的出现,他加强了我们人类之间的联系,轻便、安全以及能够与朋友和家庭随时随地的保持联络,然而它所产生出来的辐射,对人类的健康是有很大危害的;像冰箱所用的氟利昂可以破坏我们地球的保护屏障——臭氧层,等等,这些种种的危害,对人的生命健康有着迫切的威胁,所以,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不是应该更加地考虑到以人为本的一种科学技术思想观念,不要一味地为了发展科技而发展科技。

所以,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要吸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更要看到科学技术后面所隐藏的弊端,同时,对此,我们也应该要抱着客观的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它,不要一味的否定它,毕竟现在的科学技术始终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的发展始终标志着社会经济的强弱。

从技术角度阐述机房教学的利与弊 篇6

关键词:机房教学;问题;原因;建议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校阶段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机房教学软件的出现,计算机机房教学变得更加完善。由“教室理论课与机房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改成了“机房课一体化”,真正做到了教学合一,即学即练,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机房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普通教室上课,通常是以灌输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知识,配合静态的黑板,通过教师语言表达来描述动态屏幕会呈现的效果。此方法让学生不能及时实践、消化所学内容,且交流讨论时间很少。如果在机房进行教学,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机房环境中,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主观分析并上机尝试操作。一旦成功会极大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兴趣。形成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問题”的良性循环。避免了一成不变的操作方式,流水线似的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使用计算机僵化、不灵活,违背了计算机的应用规律。

2.教、学、练结合,软件辅助,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机房上课,教师能够通过现代化手段,将准备好的课件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将音频、视频、截图与示范操作相结合,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更快捷。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学生屏幕,可以进行集体广播,还可以远程监控学生屏幕,并实施教学指导。此外,通过电子提问功能还可以以非公开的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提问没有任何顾虑。

三、机房教学的弊端

笔者是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所教授课程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切身体会和大家谈谈机房教学的弊端及解决办法。

1.机房环境问题

机房的几十台机器、交换机和全班学生呼出的二氧化碳,加之机房灰尘、辐射、空调综合症,造成机房空气很差,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教师在机房授课过程中,由于面对教师机,加上各种设备的遮挡,难以一目了然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学生有了较大的自主活动空间,常常逃避教师的监管。

建议:每次上课应该开启排风设备,无论冬夏,适当让自然风进来。禁止携带饮料和食物进入机房,确保课间彻底通风换气,每堂课后要擦拭地面,杜绝灰尘和静电的产生。好的学习环境会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

2.机房的设备问题

机房授课对于电的依赖很大,一旦停电将无法上课。此外,受设备牵制,更新换代的周期一般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会越来越频繁。由于电子元器件老化、灰尘积累等多种原因,电脑还会频繁出现运行变慢、反复重启、死机等问题,甚至会使整个网络瘫痪、造成计算机不能启动。

建议:保持键盘鼠标的清洁,避免细菌交叉传播。每学期对设备进行除尘,常检查设备状态,及时维护因自然或人为造成的损坏,尤其是像交换机、服务器和教师机这些关乎整体运行的设备。还应准备备用设备,出现问题随时更换,也为维修争取时间。确保UPS不因停电造成大面积破坏。

3.机房的安全问题

为了保证机房授课正常运行,针对各种来源不同的安全威胁,要有一系列的防范优化应对措施。

(1)人为威胁。因恶意对硬盘格式化、删除系统文件,造成无法启动;强行结束学生机教学进程,逃脱管控;如ARP、AutoRun等病毒都是通过随意使用U盘而快速传播的。

建议:关闭“自动播放”功能,尽量避免使用可移动设备,推荐云备份方式;或隐藏不需要的盘符,阻止U盘的使用。为防止学生故意结束客户机进程,通过修改版的任务管理器来限制结束进程功能,或采用新版LANSTAR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屏蔽此功能。

(2)系统威胁。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程序也存在着安全漏洞。黑客、病毒往往通过此漏洞实施传播、攻击系统、破坏数据。Administrator是系统默认的管理员账户,它往往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一旦密码被破解,系统安全就会出现问题。

建议:机房系统应及时打上最新补丁,以防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入侵计算机系统。此外,另设一个管理员账户,更改或删除Administrator账户名,还要禁用Guest账户,有效防范攻击。

(3)网络威胁。由于校园网直接连接公网,网络攻击带来的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量有风险网页都带有木马脚本,通过IE漏洞攻击系统。一些欺骗性的下载连接容易下载到黑客工具或恶意脚本。

建议:除了为机房系统加装最新补丁外,还要安装有效的病毒、木马、恶意插件的查杀工具及防火墙,及时更新病毒库。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机房教学是大势所趋。机房教学带来了高效与方便,也存在着隐患。怎样调和日益提升的教学需求与趋于复杂化的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坚强.分析高校计算机机房安全问题[J].金融科技时代,2011,(04).

[2]江芝蒙.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2010,(36).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 几乎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孩子。于是, 照顾幼儿的重担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祖辈们的身上, 这种由祖辈们对孙辈们进行抚养与教育的方式称之为隔代教育。产生隔代教育的原因有很多, 如社会原因、父母年轻的原因、祖辈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第一,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较多, 历来就有祖辈们帮忙照顾孙辈们的习惯。

第二,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 年轻父母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

第三, 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益增多, 对隔代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父母年轻的原因

第一, 社会节奏加快, 工作节奏加快;经济条件差、到外地工作。

第二, 大多数年轻父母是独生子女, 已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缺乏为人父母照顾孩子的意识, 又贪图省事, 没有育儿经验。

3. 祖辈们的原因

第一,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 又拥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人生阅历, 为幼儿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第二, 为了不让儿女费神, 照顾孩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辛淘的话说:大比例的隔代教育是中国所特有的。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 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从长远来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 但也不能完全地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所以, 我们要深刻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 努力克服诸多负面影响, 才能使孩子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 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隔代教育的益处

1. 祖辈有着平和的心态

年轻父母们常常处于竞争激烈的工作中, 生存压力较大, 下班后易将紧张的气氛带回家, 进而产生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 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 祖辈们已完全脱离了激烈竞争的社会, 心态平和加上他们具有与儿童相似的心理特点, 这就使他们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为幼儿的正确教育提供了轻松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让他们在闲暇时体会到无限的快乐。

2. 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生活经验

祖辈们已抚养过一代人, 在育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对幼儿每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比较了解。在幼儿的健康以及生活出现问题时, 他们知道该如何解决, 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这种方式既能带给幼儿足够的安全感, 又能为父母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3. 可以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疼爱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 他们可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幼儿, 让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年轻父母不会因为担心幼儿而分心, 这为年轻的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祖辈们更有耐心, 能静下心来倾听幼儿的心声, 了解幼儿心里所想的, 有利于祖孙间的交流, 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由祖辈们照顾幼儿, 还可以为单亲家庭的幼儿弥补父亲或母亲的缺失问题, 为幼儿提供了与异性相接触的机会, 无形中就给予了幼儿辨别性别的知识, 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4. 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 这对中国的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却逐渐消失, 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祖辈们会保留更多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 既有利于幼儿接受先进的文化知识, 又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三隔代教育的弊端

1. 过分溺爱, 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祖辈们年轻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 没有能力更好地照顾子女, 因此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种补偿的心理, 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多层次的给予孙辈, 让孙辈得到更多的爱。过多的爱就会产生溺爱, 以至于什么事都替幼儿做好, 处处迁就幼儿, 导致幼儿出现任性、依赖性强以及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让他自己去做。”这就是让幼儿在做中学, 在做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并获取新的知识。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 还可以使幼儿有责任感。幼儿的成长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 可以使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社会经验, 这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倘若幼儿一味地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 无论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去解决, 长此以往他们没有能力面对社会。然而独立地面对社会又是每个幼儿所必须经历的, 父母要放开手尽早地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便于幼儿较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2. 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造成亲子隔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在幼儿时期最需要父母的关爱,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 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并在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 幼儿从小就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 习惯了他们的袒护与迁就, 自然就会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 在父母要亲自照顾幼儿时, 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幼儿这些不良的行为, 而与父母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幼儿更加疏远父母, 退缩到祖辈的身边, 丧失父母的权威。这就会在幼儿的教育上产生分歧, 造成幼儿的成长误区, 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3. 祖辈观念陈旧, 阻碍幼儿个性的发展

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 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就可能限制幼儿的探索精神, 无形中就会捆绑幼儿的活动, 使幼儿的活动空间变得封闭、视野狭小, 导致幼儿缺乏创新精神。祖辈们的文化程度不高, 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幼儿一些落后的思想, 约束幼儿的思维, 不利于幼儿接受新鲜事物, 进而妨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四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1. 两代人在思想上要达成一致

由于两代人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教育幼儿的问题上自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 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幼儿智力培养、个性发展, 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幼儿传递知识, 给他更多自由, 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 可能就会给幼儿更多的约束。因此在对待幼儿的教育上, 两代人要尽量心平气和的多一些沟通, 只有在思想上达成一致, 才能避免在幼儿面前产生分歧, 而引发更多的家庭问题。年轻父母不要把忙当做借口, 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 来弥补幼儿的心理缺失;而祖辈们不要用陈旧的观念限制幼儿的想象, 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去接受新思想, 学习新知识, 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以便更好地培养幼儿, 让幼儿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2. 掌握好爱的尺度

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 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 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 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 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 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反, 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使幼儿产生更多的不安。此外, 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幼儿的爱, 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幼儿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 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对待幼儿, 积极创造机会, 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地接触其他人,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荷的加重, 儿童隔代教育有增长的趋势, 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父母在对子女教育中的不到位和祖辈隔代教育中的局限性, 全社会要加强对父母对责任的教育和对祖辈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然而现状表明, 中国家庭完全脱离隔代教育的现状也不太可能。这样, 就需要年轻的父母和祖辈们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扬长避短, 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发扬其优势。

总之, 隔代教育有利有弊, 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先进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和理想的办法是:让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合作关系。这样, 我们就既可以通过隔代教育减轻年轻父母的教育负担, 又能为祖辈家长带来乐趣;既能让孩子从父母那儿感受到严格和理智, 又能从祖辈处体验宽厚和慈爱;此外, 还可以让孩子在与父母和祖辈的互动过程中, 逐步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对象, 用不同的策略去对待不同的事情。这样父母、祖辈和孩子都将受益, 促进全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勾红娟.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

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利与弊 篇8

关键词:新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

近两年, 是新媒体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技术的不断革新的时期。同时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演进, 进而推动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体系支撑下出现的, 一种是由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改造而演化出的新形态, 另一种是由数字技术推动出现的新媒体形态, 例如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新技术的进步为新媒体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一、数字技术的进步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新媒体的发展催生数字化变革, 所以, 认识并使用新的媒介技术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新媒体发展的未来趋势。近两年对新媒体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

(一) 新媒体发展进入云计算, 大数据时代

在新技术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在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共享的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或其他设备, 不难看出云计算提供的就是一种集中计算服务。

随着云计算诞生的还有大数据, 在以前人们认为数据是静止的, 认为大数据仅在于强调数据量的巨大。现如今, 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商业资本, 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尤其是近些年, 利用数据与数据分析结果在商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信息社会改变了我们对数据的看法, 而数据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后来出现了很多数据处理的新工具, 例如Google的Hadoop。也正是这些技术的出现, 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大数据时代的生活。而随着数据来源渠道的增多, 网络的数据也不再是单一的数据类型, 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涌现改变了数据的组成模式。如今大数据使得整个互联网科技都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如何利用大数据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关键!

(二)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启新媒体新的发展方向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IDC研究显示, 2014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7.52亿美元, 2017年将升至20.49亿美元。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8.6%, 有分析人士预计, 2013年物联网市场有望达到4800亿元, 保持约30% 的增长速度, 2015年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人民币。

自中国《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以来, 根据规划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九大应用将得到重点发展, 并建立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以带动规模化发展。而以4G网络为“智慧管道”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得到规模化发展。移动通信网络是整个物联网产业的中枢神经, 为产业大数据吞吐能力提供了传输保证。到2015年, 将突破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 加快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培育形成我国自主的物联网产业链, 全面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 移动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信息革命

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三次伟大的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每次伟大的经济革命都由能够利用某种资源的科技进步引发, 解放人力并将其移作他用, 最终实现全球财富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信息革命同样是利用能源, 正是“信息能源”使我们的经济运行产值更高且更有效率。移动计算技术以其全球通用的平台, 将信息革命推动到一个崭新的水准。正如电力曾是推动工业革命超越石化能源和蒸汽动力设备的临界点技术一样, 移动智能就是推动信息革命超越传统信息处理局限的临界点技术。

然而, 每次革命同样会带来社会架构、政治体制和经济的颠覆, 同样也发生在当今的信息革命当中。现在说颠覆的形式如何为时尚早,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隐私问题和社交网络沟通将推动形成新的社会规范, 政治权利更难由独裁者把控, 实施设施将被虚拟店面所取代, 而低技术水平的服务工作将由软件自动化所取代。类似于之前有所有的经济革命, 信息革命也将解放人力和资本, 使之用于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改善更多人的健康情况。信息革命在移动智能的推动下, 将会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改变我们的世界。

(四) 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影响新媒体发展态势

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以及3G、移动寻址技术等技术成熟的推动下, 移动互联网将迎来发展高潮。在现如今, 移动互联网≠移动 + 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 不是简单的加法, 而是乘法, 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 移动互联网就是下一代互联网——web3.0。人民网研究院5月29日发布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 认为移动互联网仍处在发展的早期, “变化”仍是它的主要特征, 革新是它的主要趋势。移动互联网将超越PC互联网, 引领发展新潮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已经成为重要终端。直到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的第33次互联网报告显示, 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 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正在逐渐下滑, 中国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新的格局。

与此同时,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 催生新的应用模式。移动搜索和信息的手机仍然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移动联网将带来新型消费模式。移动互联网的消费模式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有很大不同, 用户希望有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所以未来如何捕捉移动互联网的用户, 为其提供全新的广告和信息服务消费方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现在看来, 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更多基于云的应用和云计算上, 当终端、应用、平台以及网络在技术和速度提升之后, 将有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应用出现。

二、新技术推动下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始终保持着高速态势, 各种移动终端的出现给生活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 但是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伴随着技术革新, 受众需求而同时产生的。其中既有影响新媒体创新发展的技术问题, 也有新媒体与社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共发展的问题。

(一) 新技术的出现所伴生的隐私保护问题——以“云 计算”为例

从宏观角度来看, 社会化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网民成为网络言说的主体后引发了各种新的侵权问题, 比如微博曝光引发的隐私侵权, 继续针对新情况确定言论自由的边界, 出现了一些结合案例探讨自媒体时代隐私权保护的研究。尤其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 公共云的普及带来了更多关于个人隐私和舆论环境的问题。然而随之带来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也日益严重, 变得透明, 我们的信息安全保密正变得越来越奢侈。而那句“我已阅读并同意以下条款”则成为了最大的谎言。所以, 虽然云计算有那么多的优势,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所构成的威胁也是值得争辩和思考的。

(二) 移动互联网需要良性发展——以手机终端为例

在新媒体环境下, 基于“旧媒体”的传统新闻理论面临革新问题, 该话题引发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与大数据都将成为新闻生产的新因素, 社会化媒体开启了“用户为中心”的时代, 移动传播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时空, 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随着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媒体研究也是近年来的常见话题, 有研究者探讨了手机传播与人际亲密关系的变革, 认为使用个人计算机和手机有差别, 互联网在人际传播和社交方面较为积极, 手机通常更适合用于近关系传播, 强化亲密关系, 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他非亲密关系弱化, 形成“电子茧”。移动媒体终端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有研究者分析了IT行业正在试行的“四屏一云”战略, 提出手机媒体产业“先横向融合、后纵向发展”的理念, 通过将各个移动媒体数据终端同步化和兼容化, 将移动媒体终端真正捆绑在一起, 进行纵向产业发展, 是移动媒体产业能够全面稳步发展。

对于一个新奇事物不了解, 人们自然用过去的经验去看, 就将移动互联网定位为互联网的延伸和补充, 是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一个思路之下, 移动互联网的形态、模式、商业模式都自然想从互联网中搬过来, 这件事情, 从2001年10月第一个3G网络商用, 这种思路举不胜举, 渗透到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 也渗透到新媒体领域。移动互联网是高速度的移动通信网络、具有智能感应能力的智勇终端、新的业务、业务管理和计费平台、客户服务支撑平台共同构成一个新的业务体系。这也是移动互联网下一个发展阶 段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由此看来, 我国新媒体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肯定了新技术的出现, 也发现了伴生问题并致力解决。正在加深的传播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接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媒介融合大行其道,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 终端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新的方向, 就是关于用户体验的探讨和研究, 而“云计算”也登场面世深入受众身边, 大数据的利用率升高使人们效率提升迅猛, 人类信息传播活动正处在高温膨胀期, 新的媒体形态传播活动以及传播现象层出不穷, 大大拓展了学术研究的外延。新媒体、媒介融合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研究领域, 改写了学术研究旧格局, 新闻传播学研究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重心转向了新媒体领域。

新媒体带来的更深刻的影响是全面性的改变了学术研究的内涵, 它将我们从“职业新闻传播研究”引向“社会化新闻传播研究”的新阶段。面对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日益增长的受众需求, 新媒体的内涵也在不断被填充, 被改写, 被提升, 我们一直在探索有一天技术与艺术, 人与机器能够最大程度的契合, 实现真正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CNKI, 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胡世忠.云端时代杀手级应用:大数据分析[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徐继华, 冯启娜, 陈贞汝.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到临[M].中信出版社.2014,

[5]郭昕孟晔.大数据的力量.2013.7.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6]官建文.刘扬.刘振兴.大数据时代对于传媒业意味着什么[J].新闻战线.2013.

[7]“2013移动互联网发展论坛”发布了2013年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3) 》.2013.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第32次互联网报告, 2013.

[9]严三九.2013年全球新媒体发展态势探析[M].现代传播, 2013.

浅谈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篇9

一、网络教育的优势

所谓网络教育, 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 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 学员通过PC上网,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难以言表的景象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动态模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交互式课程设计, 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感染, 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发现和认知建构环境, 客观上推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教学效果获得整体性优化。

1. 网络教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 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可以改变过去学生集中在教室里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选择所要学习的知识。由于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 每个人都可以参加讨论, 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课程材料和来自其他学生的评论作出回应, 可以在较大的对话情景中参与自己关心的话题, 自己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2. 网络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网络课程的各种交互作用使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完全以平等的方式参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在网络教学中, 通过使用电子邮件、BBS、语音信箱等多种媒体技术, 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交流, 而且还可进行多向的合作式交流, 同时, 在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网络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 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 学生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已经不只是课本中的内容, 通过网络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内容, 所以学生拥有的知识量要比原来更丰富、更全面。

二、网络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 虚拟环境、“教管分离”的教学模式, 使学习效率和效果过分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学习进程和方向性难以把握。

1. 网络教育与课堂任务之间的矛盾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常常使学生很难持之以恒地集中于计划内课程的学习, 多数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网络教育信息的轻易获得遏制了学习者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了下载、照抄的现象, 忽略了大脑知识的积累和思考, 使学习表面化, 知识掌握不牢靠。

2. 网络教育使得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难度增大

“人机对话”的虚拟教学环境使德育和人格教育面临挑战。教育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熏陶和感染学生,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网络教育所提供的教育信息大多是全国优秀教师的“标准化”课件, 在授课时, 主讲教师面对的是虚拟学生, 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人机交流”所取代, 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即使网络课程预设一般疑难问题解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师生电子邮件沟通也只不过是事后的集中答疑, 难以因材施教。

3. 网络教育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程度不同

由于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一样, 这就影响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差, 浏览一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 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

4. 网络课程中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

网络课件的开发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 掌握必要的开发工具。目前大多数的教师还处在制作课件形式过于简单, 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教师在网络课件的开发上还应不断追踪学科最新发展动向, 加强其教学能力, 增强其课件的适应性、灵活性, 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的方法

事实上, 只有将网络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1. 应从技术上真正解决互动受限的问题

网络教育已经突破传统的课堂范围, 而建立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环境中, 网络的实时性、网络的交互性以及网络传输的速度等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可能和效果。网络教育应该从技术上得到提高, 使学习者和教师的情感因素能及时有效地作用于对方, 使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能顺利进行, 才能促进教学中的互动。

2. 应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

网络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探究能否成功, 创新意识能否发挥, 还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能针对主动学习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习, 从而实现自主化学习, 因材施教, 所以应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

3. 应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只有增强了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 参与在线论坛, 在论坛中学生相互启发、交流补充,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在面广量大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增强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才能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目标, 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利与弊 篇10

1 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

多媒体技术,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把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待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 存储等加工处理, 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它有如下特点:

(1) 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2) 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 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

(3) 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 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 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既可用于一般课堂教学, 又可用于个别化学习, 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实现远程教育, 在学习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

2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2.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 学习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来进行的。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 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 缺乏双向互动, 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 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 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 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 多媒体技术的产生,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思想, 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 逐渐被充满色彩美、构图美、立体美等声形并茂的视听教材所替代, 人们所向往的“一切学习带有乐趣”的学习愿望正在变成现实。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技术使学习效果实现最优化成为可能。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工具, 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 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 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 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 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 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2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出。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 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生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 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 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 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 向学生展示最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 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 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 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 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 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量, 提高学习效率。

2.3 教学方式形象生动、交互性强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 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知识, 在传统方法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道具, 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 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 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 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 容易理解接受, 让学生亲临其境, 亲历其中, 得到体验, 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使教育过程更加互动, 教育对象更具针对性, 使教学问题更加科学化和明晰化。多媒体技术应用突破了一般媒体的“线性限制”, 可以根据用户需要, 或者跳转, 或者暂停, 或者快速进退。根据其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有以下优势:可控性;能创造出灵活生动的媒体使用环境;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现象直观、明了、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与教师交流, 在很大程度上独立性。

3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越性, 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并不代表整个教学的现代化和先进性, 特别是使用不当时, 还会适得其反, 还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观察当前多媒体教学应用情况, 不难发现存在以下明显的认识误区和使用不当:

3.1 追求课件的漂亮外观

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是为了让多媒体在课堂中尽可能发挥它的所有优越性, 在课件的漂亮外观和动感的表现形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配上图画、影像, 希望所有的页面看上去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事实上, 过多的色彩、动态和音响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偏离了教学的主题, 而且, 因为在课件形式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影响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课堂, 没有认真考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力, 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2 刻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是以电子屏幕代替黑板, 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 既节省了时间, 又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因此,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多了解信息, 多学知识,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也为了防止课堂上因演示太快而内容不够出现剩余时间太多的尴尬,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尽量做到“充实”与“丰富”。但是, 当教师把大量的信息不经认真筛选和过滤就展示给学生时, 琳琅满目的内容就会让人目不暇接, 而且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 实际使用的课件多数属于数字化型的

下转第222页

第三层次:面向高年级优秀本科生的创造性数学实验教学——开放性的数学实验课外活动和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手段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单一的、以演示和验证为主的传统验证型实验, 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由教师安排好实验, 学生只是上机练习操作的状况改变为由教师提出任务, 学生自由讨论解题的方法、选用编程方式、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新模式。这就要求在过去教学中各门数学类课程独立上机的基础上, 加强综合类数学应用性题目的实验。这在教学的实际中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改革与发展, 如数学实验课程设置, 教师综合数学类学科实验的培训, 数学软件课程的变革, 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关系, 当然更重要的还包括适合本校学生的数学实验教材的编写等等。

数学建模是重点加强的实践环节。通过数学建模的实验, 引导学生由单纯的数学知识的积累转变为与计算机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可分为数学建模课程和实验培训两个内容, 《数学建模》课程主要讲授建模的思想、初等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代数模型、概率统计模型、优化模型等等, 实验培训主要是介绍常用的科学计算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 强调学生的实践和老师的培训指导紧密结合。在建模竞赛前也可以开展对全校理科、专科等培训与指导工作, 把数学建模办成体现应用性的典型课程。

总之, 在实践教学中, 要以学为本, 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从学生的需要

上接第218页

纪之久, 在近代对外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影响极为深远。它是近代汉语外来词 (特别是音译词) 产生的源头之一, 许多洋泾浜英语已经通过音译的方式留在了汉语中, 如上海话“老虎窗”就来自于英文的r o o f wind ow, 意思是开在屋顶上的窗——外国人来华居住, 也带来了他们的建筑特色, 他们把窗开在屋顶, 便于采光, 即ro of window。上海话中的“枪势” (运气、机会) 是英文单词chance的音读, 还有翻新 (fashion) 、罗宋 (Russian) 、瘪三 (beggar) 、水门汀 (cement) 、拿摩温 (Number one) 、时髦 (smart) 、康乐球 (corner ball) 、开丝米 (kashmis) 等等。外国人发现上海的妓女卖艺不卖身, 于是把他们的表演称作新桑 (sing song) , 直到今天, 英文以sing-song-girl特指上海的妓女, 就是洋泾浜英语留下的痕迹。

洋泾浜英语是双向的, 不仅中国人学, 外国人也不得不学, 否则就无法沟通。倒霉的外侨若要在中国居住, 就必须过“洋泾浜英语关”。为此, 他们痛苦不堪, 称洋泾浜英语是“kill English” (谋杀英语) 。

四、结论

鉴于洋泾浜英语在中国的起起伏伏, 我认为有两项措施势在必行:

1.加强和改进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 既要努力增加数量, 又要保证质量。既要精通外语, 又要有中文修养;既要学习语言, 又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变学院式的、封

上接第219页

备课笔记, 很多教学课件只是用一页页幻灯片式的屏幕放映代替原来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的板书, 大多数课件还缺少一个能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的场景呈现和能触发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的解析性演示动画。结果, 整堂课上教师盯着电脑屏幕不停地按鼠标, 甚至是坐在电脑桌旁, 很少抬头看学生;学生则无精打采、似懂非懂地看着滚动的屏幕, 听着教师念念有词的解说。

3.3 多媒体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重手段、轻思想

有的多媒体教学在形式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在课件制作上并没有认真地去研究和实践多媒体教学, 更多的是哗众取宠、应付检查, 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也就流于形式, 没有充分挖掘它的潜力, 发挥优势。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架空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甚至出现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灌输和被动, 师生的交流受到了限制, 他们的知识需求也被抑制, 课堂变得更加单调和枯燥, 这也就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总之,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并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 创建基于新人才培养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克服目前多媒体教学中的认识、方法和技术各层面上存在的不足, 还需要所有从事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者不断地思考、研究、实践和总结。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学习领域中的应用, 是学习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即可用于—般课堂教学又可用于个别化学习。它一方面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同时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我们应将它与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面对面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物理;教学;实验;弊端

【中图分类号】 G6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物理教学效果,能够使物理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能使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能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是这样创设情景引入的:背景是月亮绕着地球在不停地做圆周运动,前景是“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又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是这样创景设疑的:背景是纤夫拉着船在运动,前景是“为什么船会运动?”。如讲《原子核式结构》这一节背景是:电子绕着原子核在做运动,前景是“原子由什么组成?人类是怎样知道原子是由这些物质组成的?”在讲《电场中的导体》是这样设疑的“为什么电场中的导体会出现静电感应现象?”事实证明这能让学生快速进入问题情景,积极开动脑筋,教学效果很不错。创景设疑就是一幅图片、一个动画片段加一个问题。它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认识问题的前概念,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点明一堂课要解决的主题,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好必要的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能模拟在中学实验室中很难做到的物理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分析,概括出物理概念,总结出物理规律。由于受实验设备、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实验都不能开设。但某些概念或某些规律又确实是以某实验为基础确立的,如原子物理部分的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只能在“黑板上做实验”或以挂图来辅助。这种枯燥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的接受,由此揭示出来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真谛,也就很难被学生领悟。而应用计算机动画,这些实验都可以进行模拟。如α粒子散射实验我们可以设计:动画1—从装有放射性物质钋的铅盒中不断有α粒子射出,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改变方向,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来,偏转角几乎达到180°;动画2—两种原子模型,即汤姆孙原子模型和卢瑟福原子模型,并再现α粒子穿过两种微观模型的情景。观看动画后,学生不仅能清楚地记下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过程、现象,而且很容易地确立了正确的原子模型。

三、应用计算机动画,能够“再现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

研究物理,一定要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揭開物理现象的奥秘,概括出物理概念,总结出物理规律。教学中一些规律的物理情景,学生建立起来就非常困难,计算机动画就能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电磁振荡形成过程中,LC回路中通过线圈的电流强度,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量,与之相对应的电场能量、磁场能量都做周期性变化,该部分内容较抽象,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画图先分析电容器电场和线圈磁场的变化,然后再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即运用推理的方法,分析各物理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于变化过程复杂,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应用计算机动画,在画面上按预先设置好的表示各物理量的表现形式,可以非常形象地表现出电磁振荡形成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再利用特技手段,将画面压缩,在空白处出现两个坐标系,并分别画出两组画面。两组画面相对照,勾画出电磁振荡过程的全貌。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又可增大课堂密度。

四、利用信息技术确实能够优化物理教学,但也有它的弊端,如果不能正确的识别,也会带来一些坏的影响

首先,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电脑毕竟是一个需要人操作的物体,教师在课堂中所投入的情感是无法用电脑体现出来的。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用科学性、思想性、适度的原则合理地灵活地使用多媒体,使它起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作用。所以,网络教学不可能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能说它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电脑是一个高科技产品,操作电脑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条件,操作要熟练,连贯,这对平时工作繁忙的学科教师来说是无疑是一种压力。因此需要老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件和资料,才能实现利用多媒体最大优化。

教育质量由第三方评价的利与弊 篇12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日前下发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新方案将重点构建学生品德发展监测、学业质量监测等五项核心指标体系,并将评价交由第三方机构实施。

青岛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新的评价方案将实施分级评价,市教育局负责对各区市和局属普通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各区市教育(体)局负责所属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据介绍,评价由第三方机构实施,将科学抽取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相关年级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测评。测评不针对学生个体,主要通过纸笔测试、问卷调查、现场测评及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数据相结合等方法,选取学生品德发展水平、 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内容和相关指标,评价区市、学校的教育质量。

上一篇:破产清算的税务处理下一篇:中国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