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2024-10-22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精选8篇)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篇1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2、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3、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4、学习环境:是为学习者学习方生的“地点”和“空间”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和设备条件,及含(教师、管理者)的各种支持服务。

5、微格教学: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

6、超媒体系统:在节点中引入图形、图像或动画等的超文本系统。

7、多媒体课件: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和通讯技术为支撑,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8、计算机网络:是将分部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太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路线链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9、网络课程:是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来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10、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11、远程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12、13、14、教育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教材与环境。专业或专题研究网站主要针对教学的某一方面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填空题与选择题:

1、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引起教育的重大改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模式、教育体制),他使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传统民族性教育向现代国际化教育转变、传统的课堂传授式教育模式向网络化开放性教育模式转变),引发了(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革新。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学习的过程和资源),基本研究内容(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3、(90年代)的多媒体、人工智能、因特网属于(数字化阶段)。

4、(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经验之塔的三大类十个层次: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

经验(稳定),设计经验,参与活动的经验);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

展览,电影与电视,无线电);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语言符号(不稳定)

5、学习者学到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

6、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

7、构建主义是认知主义的发展,其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结构的过

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8、五W的传播模型是(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17

页)

9、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模拟型媒体(关学投影媒体、模拟电子音像媒体);数字化媒体

(数字化音像媒体、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媒体)10、11、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36页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通讯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数字化学习环境包

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

12、音像信息数字化处理的基本方法:把连续的音频或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量化)形

成离散的数字化的音频或视频信号。

13、数据压缩处理的过程:(编码、解码过程)

14、被广泛应用的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标准主要有:(JPEG是静止图像压缩标准、H.261

是视频通讯编码标准、MPEG是运动图像的压缩标准)

15、DVD的图像压缩方式:(MPEG--2)

16、数码相机所用的感光芯片:(CCD、CMOS、以及任何形式的存储卡);(CCD)是

半导体器件,是数码相机的核心。

17、Ku波段的下行信号使用:(12GHz),18、电视节目播放系统是由:(节目来源、播放设备、收视设备)组成。19、20、21、22、23、24、25、录像节目播放时,电视信号输入的途径:(射频信号输入方式、视频信号输入方式)。微格教学的系统组成:(微格教室、控制室、观摩室)。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发射站、测控站、星体、地面接收网)。电视教材制作系统的组成:(前期素材摄入部分、后期录像编辑部分)。多媒体信息的内容:(文本、图形和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交互界面)超文本的结构:(节点、链、网络)计算机网络硬件的传输介质:有形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无形介

质(无线电、微波、卫星通信)

26、计算机网络的类型:(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网间网)

27、为了实现不同网络类型之间的互联网信,除了依靠(路由器)寻找路由,还需要(通

信协议)的保障。

28、IP地址的类别:(地址第一位是0,为A类;地址前2为是10的为B类;地址前三

位是111的为C类)

29、在“址栏”输入了某一个主机的域名以后,必须将域名转换成网络内部能够识别的IP地址,这样才能找到与域名对应的主机。

30、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学习资源、备课资源、科研资源)

31、布尔逻辑运算符包括:(AND表示逻辑“与”,、OR表示逻辑“或”、NOT表示逻

辑“非”)272页

32、多媒体素材的类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他们的常用开发工具

与开发出的保存格式:(280-287页)

文本文件的常用格式:TXT、RTF、DOC、DOT、WPS、PDF 图形图像的制作工具:PhotoShop、Corel Draw、Firework、Auto CAD、3D Max 音频素材的常用格式:wav 动画素材的格式常有:GIF、FLI、FLC、SWF、AVI、MOV、PIS;工具:Authorware、划变、百叶窗

视频素材常用格式:DAT、MPG、AVI、MOV、RM33、按Alt+PrintScreen可将当前活动窗口显示画面置入剪贴板;按下PrintScreen即可

全屏幕拷贝。

34、简答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视听教学理论;

2、学习理论;

3、传播理论;

4、系统科学理论

阐述的经验程度的关系是符合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1、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就越抽象;

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到抽象;

3、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

5、多学习位于宝塔中层经验的学习,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3、威尔生的学习环境的类型:

1、以pc为基础的学习环境;

2、以教室为主的学习环境;

3、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虚拟的学习环境

4、多媒体投影机的技术指标:

1、明亮度;

2、分辨率;

3、散热结构和灯泡的使用寿命

5、数码相机的特点:

1、多种用途;

2、低消耗,无污染;

3、远程传送

6、微格教学的特征:

1、由少数学习者组成“微型课堂”,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的同学充当“模拟教师”和

“模拟学生”,使课堂微型化;

2、把教师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学习者根据训练目标,选择一小段“微型内容”

进行进行设计并编写教案;

3、被训练者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段“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从中训练某一两

项进行技能;

4、在进行“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利用视听设备系统将实践过程记录下来;

5、通过视频系统重播记录的内容,进行反馈评价和分析。

7、微格教学的基本程序:

1、确定训练目标;

2、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

3、观摩有关教学技能的示范材料;

4、编写微型教学教案; 多媒体创作的工具:Authorware、Director、ToolBook5、角色扮演——微型课堂教学实践;

6、声像记录;

7、重播记录,自我分析

8、讨论评价,修改教案;

9、再实践

8、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

2、智能化;

3、向虚拟现实方向发展;

4、自主性、创造性、多层次

9、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程序:

1、课题确定;

2、课件的教学设计;

3、软件的系统设计;

4、脚本的编写;

5、多媒体信息的编辑加工;

6、教学评价

10、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式学习的基本要素:

1、协作小组;

2、成员;

3、辅导教师;

4、协作学习环境

11、远程教育的发展三阶段:241页

1、函授教育;

2、广播电视教育;

3、现代远程教育

12、远程教育的特点:

1、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先进性;

2、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3、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4、教育的对象、内容、层次和形式的开放性

13、实现远程教育的方式:

1、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方式;

2、基于卫星数字广播电视的方式;

3、基于因特网的方式

1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篇2

为了定量评价汽车及总成的技术状况, 仅有诊断参数还不够, 还必须有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是从技术-经济观点出发, 在汽车正常运行时输出的各种状态参数变化范围的允许值。诊断标准有两种分类方法, 按标准的来源划分, 可分为国家标准、制造厂制定的标准和使用单位制定的标准;按标准的性质划分, 可分为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类比标准。

1) 按标准来源划分

△国家标准:是国家法规规定的汽车运行中与安全环境保护有关的标准值, 如制动距离、侧滑量、噪音标准、废气中有害物含量等, 它是根据人、车、路等具体情况, 通过大量试验或根据经验确定的, 各种不同的试验方法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进行。

△制造厂标准:是取决于制造上结构参数的工艺误差, 或考虑汽车工作时的最佳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要求规定的技术参数允许值, 这类标准通常在设计阶段确定, 最终经样机台架试验或使用试验进行修正。产品说明书上规定的是结构参数, 它们可以通过与状态参数的函数关系进行换算, 直接用状态参数允许值代替诊断标准值。

△使用单位制定的标准:是根据车辆的具体使用情况, 由运输部门确定的。这类标准多而复杂, 需要经过大量试验、统计分析, 并在实际使用中反复修正后才能确定。

2) 按标准性质划分

△绝对诊断标准:它是在确定了诊断对象和诊断方法后制定的标准。在现场测试中, 最好使用绝对标准, 因为它能根据实测诊断参数直接反映结构参数的变化。在采用绝对诊断标准时, 必须十分清楚地理解结构参数的变化对诊断参数的影响才能采用。

△相对诊断标准:该标准是在对某正常部件进行测试后确定的一个基准值, 通常以正常值乘以一个系数作为某零部件的使用极限, 现实中许多情况都采用此类标准。

由于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限制, 一个产品投入使用后, 不可能对一些渐变故障的破坏特征有十分清楚的了解, 为了能对一些重要部件进行监测与诊断, 可以采用相对标准。

△类比诊断标准:该标准是使数台同样规格的设备在相同条件运行, 通过对同一部件进行测量和相互比较来掌握异常程度的一种方法, 对于一些为数不多的设备可以采用此类标准。

在上述两种分类方法中, 用第一种方法分类的三种标准可能包含第二种方法分类的三种标准。事实上, 用第一种方法分类的三种标准是一种结果, 而用第二种方法分类的标准是一种方法, 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三、电控系统故障自诊断

发动机运转时, 电子控制单元 (ECU) 能对各传感器、有关执行器以及本身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鉴别, 如果发现某个传感器传送来的信号超出了规定范围, ECU就会认为此传感器有故障。当ECU诊断出故障后, 一方面会立即起动故障应急程序, 使发动机维持继续运转;另一方面会将故障信息以代码的形式存入存储器中, 以方便车辆检修时维修人员确定故障类别和范围。

1.设定故障码的方法

电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ECU一般用以下方法设定故障码:

△值域判定法:当电脑的输入信号超出规定的数值范围时, 自诊断系统就确认该输入信号出现故障。

△时域判定法:当电脑检测到某一输出信号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变化或变化没有达到程序规定的次数时, 自诊断系统就确认该信号出现故障。

△功能判定法:当电脑给执行器发出驱动信号后, 检测相应传感器或反馈信号的输出参数变化, 若输出信号没有按照程序规定的趋势变化, 自诊断系统就确认该执行器或其电路出现故障。

△逻辑判定法:当电脑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互联系的传感器进行数据比较时, 若发现两个传感器信号间的逻辑关系违反程序设定的条件, 自诊断系统就断定其一出现故障或两者均有故障。

2.故障码诊断法

故障码诊断法是在读取故障码的基础上, 结合其它检测结果对故障码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进行故障判断的方法。

1) 故障与故障现象及故障码间的关系

有故障码存在时, 大多数情况下是确有故障, 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故障症状。例如, 空气流量计 (MAF) 是电控系统的重要传感器之一, 当出现空气流量计的故障码时, 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故障现象, 如发动机加速不良、动力下降、排放超标等。但有些故障码的故障症状并不明显, 如出现空气温度传感器的故障码时, 表示空气温度传感器信号可能有短路或断路故障发生, 但这个故障带来的影响往往单凭驾驶感觉不一定能发现。

而在某些情况下, 有故障码存在却不一定真有故障, 这主要是因为外界各种干扰源的干扰、检测人员的误操作、相关故障的影响、虚假故障码等。

当有故障症状出现时一定是有故障, 但不一定出现故障码, 因为故障码是由控制电脑的自诊断系统定义的, 凡不受控制电脑约束的故障点均无法定义故障码。例如, 未被控制系统监测的机械性故障, 或参数数值漂移但又未超出设定条件的, 自诊断系统就无法识别, 但发动机会表现出工作不良的故障症状。

另外, 一个控制系统在出厂时, 设计人员只能按照设计要求, 根据传感器和执行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试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对故障进行标定, 它没有也不可能包含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故障。所以, 有故障码出现时不一定有故障, 没有故障码出现时不一定没有故障。

2) 故障码诊断的步骤

进行故障码诊断的步骤为:记录所有的故障码;清除所有的故障码;确认已清除所有的故障码;模拟故障产生时的条件进行试车, 以使故障重现;再次记录此时的故障码;区分间歇性 (软) 故障码和当前 (硬) 故障码;区分与故障现象相关故障码和无关的故障码;区分诸多故障码或相关故障码中的主要故障码 (它可能是产生其它故障码的原因) ;检测与故障码对应的传感器、执行器或电脑及其相关电路, 以确认故障点。

四、数据流诊断分析

汽车电脑通过诊断接口的数据通讯线将电脑内部的实时数据以串行方式输出, 利用专用诊断仪或扫描仪读取这些数据流, 不仅可以对汽车电脑的运行参数进行分析, 还可以观察汽车电脑的动态控制过程。数据流分析法是从汽车电脑内部分析电脑控制过程的故障诊断方法。

1.数据流分析的方法

数据流分析的方法有数值分析法、时间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

△数值分析法:即对数据的数值变化规律和变化范围进行分析, 如转速、车速等数值的变化, 电脑读值与实际值的差异等。在控制系统运行时, 电脑将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不断接收各传感器的输入信号, 并向各执行器发出控制指令, 对某些执行器的工作状态还可根据相应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再加以修正, 我们可通过诊断仪器读取这些信号参数的数值加以分析。

△时间分析法:即对数据变化的频率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电脑在分析某些数据参数时, 不仅要考虑传感器的数值, 而且要判断其响应的速率, 以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

△因果分析法:即对相互联系的数据间的响应情况和相应速度进行分析。在各个系统的控制中, 许多参数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电脑得到一个输入, 就要根据此输入给出一个输出, 在认为某个过程有问题时, 可以将这些参数连贯起来观察, 以判断故障出现在何处。

△关联分析法:即对互为关联的数据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对应关系进行分析 (指几个参数之间的逻辑关系) 。电脑有时对故障的判断是根据几个相关传感器信号的比较, 当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合理时, 便会给出一个或几个故障码, 或指出某个信号不合理。此时, 一定不要轻易地断定就是该传感器不良, 而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进一步检测, 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比较分析法:即对相同车种及系统在相同条件下的相同数据组进行对比分析。在没有足够的技术资料和详尽的标准数据时, 可与同类车型或同类系统的数据进行比较, 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2.数据流分析的步骤

(1) 在进行故障码分析并确认有故障码存在时, 应根据故障码设定的条件分析产生故障码的原因, 对数据的数值及波形进行分析, 找到故障点。

(2) 在进行故障码分析并确认无故障码存在时, 应从故障现象入手, 根据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推断相关数据, 将不同工况下数据的数值及波形与标准值比较, 经过全面分析后, 得出准确的判断。

五、汽车故障诊断的系统分析

1.汽车系统的特征

从汽车的结构来看, 零件是最小的单元 (如弹簧、油封等) ;部件由若干个零件组成 (如车窗等) ;组件由几个部件组成;系统由几个功能上相互作用的组件综合而成, 其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 (如汽车电子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等) ;集成系统由一个或几个分系统、组件或部件组成。

一般来说,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例如自动变速器由电控系统、液压系统、齿轮机构等构成, 其功能是可以随行驶工况的变化自动变换速比。

一般的系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由两个以上的部件 (元素) 组成;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 保持某种功能;系统必须具有某种目的。

2.系统分析在自动变速器诊断中的应用 (手动档试验法)

系统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区分故障点是在电控系统, 还是在液压机械系统, 即动力传递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电控系统的检测包括传感器检测、执行器检测和控制器检测;液压机械系统的检测包括失速试验、动力流分析、液压系统分析。

手动档试验是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目的是区分故障点是在电控系统或是在自动变速器内部的液压机械系统。

(1) 确定诊断系统:例如, 对于不能自动换档的故障, 可把自动变速器作为诊断系统, 不考虑发动机等其它因素。

(2) 确定诊断参数:换档时机、最高车速等是数据化诊断参数;不能自动换档、换档冲击、不能起步等是可描述诊断参数。

(3) 系统隔离:将自动变速器的电控系统进行分离, 自动变速器内部的液压机械系统为剩余自动变速器系统, 自动变速器的电控系统为分离系统。

(4) 手动操纵试验:断开自动变速器的全部换档控制电磁阀的插接器, 将操纵杆置于P、R、N、D、3、2、L等各位置进行行驶试验, 将实际速比与该自动变速器的标准速比进行比较。若结果异常, 则故障点在自动变速器内部的液压机械系统, 但不能确定电控系统正常, 必须通过手动电磁阀试验进行判断;若结果正常, 不能确定液压机械系统完全正常, 应继续进行手动电磁阀试验。

(5) 手动电磁阀试验:使操纵杆在P、R、N、D、3、2、L各位置按照电脑程序控制的各换档电磁阀状态人工对应控制各换档电磁阀的通电或断电, 实现各速比油路的转换进行行驶试验。若结果异常, 则故障点在自动变速器内部的液压机械系统;若结果正常, 则故障点在电控系统。

3.系统分析法在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断缸试验法)

断缸试验是发动机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目的是区分故障点是影响全部气缸的因素, 还是仅在个别气缸。

(1) 确定诊断系统:例如, 对于尾气超标的故障, 可把发动机作为诊断系统, 不考虑变速器等其它因素。

(2) 确定诊断参数:尾气指标、油耗、功率等是数据化诊断参数;怠速不稳、加速无力、不能起动等是可描述诊断参数。

(3) 系统隔离:将发动机的某个单缸进行分离, 断开该缸的高压线或喷油器的导线, 使该缸停止工作。分离的单缸为分离系统。

(4) 断缸试验:停止发动机某个气缸作功, 进行运转试验, 将实际的性能指标与性能参数进行比较。

(5) 单缸喷油器试验:按照电脑程序控制的单缸喷油器脉冲 (使用可调脉冲宽度的驱动器) 对应控制该喷油器动作, 使发动机运转, 测试尾气指标。若结果异常, 则故障点在断开的发动机的某个气缸;若结果正常, 则故障点是影响全部气缸的因素。

4.系统分析法在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信号隔离法)

信号隔离法是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目的是区分故障点是电控系统中的哪个元件。

(1) 确定诊断系统:例如, 根据对故障信息和故障现象的分析, 可把某个或某几个电控系统作为诊断系统。

(2) 确定诊断参数:电喷系统的喷油脉宽、电喷发动机的尾气指标、怠速步进电机的控制信号特征值等是数据化诊断参数;不能起动、无高压火、不能起步、防抱死制动失效等是可描述诊断参数。

(3) 系统隔离:将电控系统的某个元件 (传感器、执行器等) 进行分离, 分离的元件为分离系统, 隔离分离系统后为剩余电控系统。如发动机电控系统分离水温传感器后, 水温传感器为分离系统, 无水温传感器的发动机电控系统为剩余发动机电控系统。

(4) 对剩余电控系统进行运行实验, 将实际检测的数据与性能参数进行比较。

(5) 信号模拟试验:按照各种传感器的信号或电脑程序控制的各执行器信号, 对应控制系统进行运行试验。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篇3

一、现代教学技术在《机械基础》课堂上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引起学生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此时,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学生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讲授轴系零件时,可以适时地在大屏幕上展示齿轮的轴、键和轴上零件配合的动画,或者是对开式径向滑动轴承的轴承座、轴承盖、上轴瓦、下轴瓦和连接螺栓的爆炸视图,并配以音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在传统的《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由于具体事物不容易表现,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经验,在学生、老师和教学内容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的纽带,建立互相沟通的渠道,从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例如,在“齿轮”一章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渐开线的形成等内容,理解较困难。普通的板书很难描述渐开线的形成、性质,齿廓的啮合特性。但是,如果利用相关软件,编制渐开线的形成过程,然后对渐开线上各点进行齿形角和受力的分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内容。

3.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必须积极的思维。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是有悖教学原则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是简单地进行课堂提问是不够的,还应当有一些新方法。

例如,在学习倍增变速机构时,学生怎么都看不懂教材上的工作原理图。学生反映,老师讲解时,好像听懂了,但自己看图时又不懂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利用滑移齿轮的滑移和不同齿轮啮合时强烈的色彩反差,帮助学生掌握该机构的工作原理。

4.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和有时间对所授内容做出判断、比较、分析、综合,使学生处于积极动脑、动口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中位机能时,可利用一张简单的液压回路图,通过对其中心的切换和油路走向的变化,让学生在比较5种不同的中位机能时分析液压缸何时锁紧,系统何时缷荷,如何实现差动连接,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注意事项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材变得生动,学生变得主动,的确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是对传统形式的全盘否定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是对传统形式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时,以往教师会利用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教学模型,结合板书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已有的模型尺寸不能变化,学生无法理解机构之间的变化。而如果利用相关软件模拟机构中曲柄到摇杆的变化过程,则可弥补原有教具的不足。但是,摒弃这些模型,学生又会对电脑产生的结果表示怀疑。因此,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摇一摇、转一转才能有更直接和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能体会到死点位置的存在,了解如何通过死点位置。这些是现代教育技术无法做到的。

2.要防止出现课堂信息容量增大后,学生来不及消化的问题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减少了教师板书、作图等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课堂信息容量增大后,课堂教学节奏加快,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来不及对教学内容做出适时的反应和思考,从而适得其反,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防止教师主导功能的退化,成为机器的操作者和课件的解说者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剖析讲解,没有教师对教学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篇4

一、填空题

1.教育技术基本要素包括:(人、学习资源、过程)

2.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四类:(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式策略、情景性策略)3.演示型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印刷、广播、电视、(动画、网页、流媒体和课件)4.过程型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各类网络交流工具,如:Email、(QQ、BBS、Blog)5.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包括:(教学设计、媒体素材设计与制作、课件合成)6.常用的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工具有:(Powerpoint、Flash、Autherware、概念图)7.认知领域目标可以分为六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1)识记(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8.按价值标准分类,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9.ABCD学习目标编写法包含的四要素是指(教学对象、行为、条件 和标准)10.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科学研究,避免不了要作一些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一般包括(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

二、判断题

1、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0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8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8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错)

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建议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的复制、移动、翻转和旋转等功能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以及使用“缩放选定图形”的功能认识图形的相似。(对)

3、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板块构造这一宏观变化加以演示,弥补了地理模型也难以展现的宏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对)

4、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人类迫害大自然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以及最新的环境保护的进展和举措等,能够实现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具体内容目标。(对)

5、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不必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模拟。(错)

6、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情景性、真实性、交互性和动态、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等特点并不能解决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错)

7、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综合应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对)

8、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对)

9、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们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其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我们对学习进行“调节”的意识。(对)

10、电子邮件调查法属于被动调查法。(对)

11、情景模拟直接教学生一些规则和程序。(错)

12、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提问与回答,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回答活动的互动特点,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对)

13、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一些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学习者特征。(对)

14、展开讨论和交流时,教师应注意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对)

15、199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现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校校通工程”(错)

16、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考虑社会、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四个因素。(错)

17、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之时,合理的教师专业知识是T结构,它是一种复合的立体的知识结构,横线表示学科知识之外的知识要宽泛,竖线表示精深的学科知识,是“博”和“专”的统一。(错)

18、帕金斯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是问题、疑问、议题、案例或者项目、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对话/合作工具、社会性的/情境性的支持系统。(错)

19、在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我们要明确所要整合的是什么类型的课程。比如,从课程功能作用来划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错)

20、多学科主题整合的特点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地活动或形成所需的知识、技能、思考能力等。(错)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四个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错)

22、图形、色彩和声响能增强操练和练习能力的吸引力。例如,当学生答错时,计算机程序随机放一段低沉的乐曲,或随机呈现一幅鬼脸图,这样能提高答题效率。(错)

23、“小整合论”比较理论化、宏观化一些,“大整合论”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微观一些。(错)

24、案例是对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分析,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困惑性、创新性等特点。(对)

25、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锯齿模式认为应将技术的培训与教学思想以及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统一于共同的目标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它的假设是:在整合中提高技术。(错)

26、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也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案例,但与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相比,在可操作性上还欠缺较多。(对)

27、教育研究最根本的不在于形式上遵循某些规矩,而在于对“研究”之内在精神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

28、教师是整合的主体,对教师的评价是整合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

29、在小学语文古诗《鹅》的教学目标中,“能用自己的话将各诗句的意义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属于操作技能。(错)30、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对)

31、地理、历史、思想与品德都属于自然科学。(错)

32、计算机操练和练习反馈的设计是关系到操练与练习软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任何计算机操练与练习的反馈,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反馈原则。

(对)

33、整合的教学情境是指使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

(错)

3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的简单过程,存在着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掌握这个模式,就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错)

35、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度则可以划分为完善型和创新型。(错)

36、整合课程实现的是学生的经验整合、社会整合和知识整合。(对)

37、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主义教学模式。(错)

38、将气旋与反气旋运动过程设计成三维立体图与二维平面图结合运用的表现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气旋中心气流以及反气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导致凝云雨或晴朗天气的全过程。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气旋与反气旋。(对)

39、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得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对)40、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正式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错)

三、单项选择题

1(A)是信息技术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相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始阶段 A、部分整合B、全程整合C、完善整合D、创新整合

2、数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包括(D)

A、硬件摆放、座位安排、交流合作形式B、课堂氛围、课堂管理、硬件摆放 B、课堂氛围、座位安排、交流合作形式D、课堂氛围、课堂管理、交流合作形式

3、学校在教师培训组织工作上可以实施(A)的策略。A、以点带面、分层推进B、从面到点、从上到下 C、从上到下、逐层推进D、以点带面、逐层推进

4、(A)的功能是把浏览器的窗口分割成几个区域,可在各区中显示不同的网页。A、框架页B、导航页C、视图D、备注

6、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认为“教学思想和计算机技术两维应互相交替进行的”是(C)A、分离模式B、整合模式C、锯齿模式D、交替模式

7、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标准与信息技术整合点中,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可以(A)A、操作几何画板等相关软件,探索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B、操作相应课件,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C、使用电子表格或者数据库来记录、处理和交流他们的发现 D、就困惑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科专家进行交流,并使用word写作综合课题研究报告

8、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要求学生掌握(C)

A、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B、多媒体作品的创作,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C、多媒体作品的编辑,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D、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9、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0、(A)是学校情景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B、学科课程C、显性课程D、活动课程

11、网上写作实验室是因特网上一类重要的写作资源,下面的(D)不是它的写作辅导方式。A、实时性的聊天

B、电子邮件

C、BBS

D、在线练习

12、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传感器觉察和比较各种声音,来讲授(C)。

A、热现象

B、光的传播

C、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D、简单电路

13、下面(D)是综合应用与信息技术的链接中的内容标准。A、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B、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C、能根据给出的在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D、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14、(A)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A、基于问题学习

B、有意义的学习

C、资源型学习

D、网上合作学习

15、(A)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学习者通过核查,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A、自我调控

B、自我监察

C、自我管理

D、自我评价

16、关于操练与练习型软件的教学反馈,说法正确的是(C)。A、反馈时直接指出正误

B、采用图像和声响形式的反馈效果比文字反馈好。C、要提供即时的反馈

E、整个操练和练习的教学活动完成以后,不必对学生的进步情况做出反馈与分析

17、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A)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A、“信息高速公路” B、“2016战略”

C、“全国学习网”

D、“国家高速信息网”

1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教学设计指导原则不包括(B)。A、接近性原则

B、定向与回忆

C、反馈原则

D、强化原则

19、下面的(D)是地理课程知识的特点。

A、过去性

B、具体性

C、多样性

D、时空跨度大

20、Powerpoint所提供的(B)功能,可对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对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自定义放映

21、与“知识点之间逐层递进深入”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应的软件导航是(B)。A、有线性的横向导航 B、线性的纵向导航

C、非线性的树状导航 D、非线性的网状导航

22、新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属于原有观念属于(B)。A、上位关系

B、下位关系

C、组合关系

D、并列关系

23、在教学目标表述中,“发展态度和观念”的要求属于情感领域的(A)层次。A、形成价值观念

B、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C、反应

D、价值体系个性化。

24、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标准麦收信息技术整合点中,在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C)。A、运用数学符号使用ICT交流运算结果

B、使用软件来考察经过平移和旋转后图形性质的转化和它们的效果 C、使用电子表格或者数据库来记录、处理和交流他们的发现 D、使用WORD写作综合课研究报告

25、[美]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认为小学三—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D)。A、评价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适当性、全面性、倾向性、个别性 B、评价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全面性、倾向性、差异性 C、评价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适当性、倾向性、整合性 E、评价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适当性、全面性、倾向性

26、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网络的简单应用方面建议学生应学会(B)。A、各种网络搜索技巧、使用电子邮件

B、用浏览器收集材料、使用电子邮件 C、各种网络搜索技巧、电子论坛使用方法

D、用浏览器收集材料、网页制作

27、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D)三个层面。

A、知识素养、信息素养、计算机技能

B、文化素养、文化意识、信息技能 C、文化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机技能

D、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28、我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之一是:(A)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A、2010

B、2015

C、2008

D、2005

29、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A)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师生互动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模式

D、教学过程 30.在交流与讨论中,(D)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A、头脑风暴 B、同步讨论 C、辩论

D、合作性讨论

四、简答题

1.简述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基本模式及应用。

答:

1、辅助学习式,辅助学习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交互对话的形式,完成对某个教学目标的个别化学习。

2、模拟环境式 对不容易在一般条件下实现的实验操作、技能等内容,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及外部设备模拟、仿真实验环境或物理现象来创造实践条件。

2.现在教学中大量的运用各种丰富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请简述其在教学中的作用。答:1、有利于教学标准化

不同的教师在讲授相同的课程内容时常常选取不同素材使用不同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也往往因人而异。使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时,设计和组织过的相同的信息传递给所有的学生,供他们进一步学习、联系和应用,上面那种课程教学组织的“无序”将会大为减少。这对于规范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标准化是大有益处的。、有利于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

教学媒体具有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例如,生动的画面和形象、动画、特技效果、声音效果、清晰的信息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大部分媒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习者呈现和传递丰富的信息,并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使学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特别是应用精心设计的教学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3.简述教育技术的内涵。

答案: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来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后形成的一个完整概念,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影响很大。我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相当丰富,《中国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研究》杂志发表了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的论文。

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英文原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4.简述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

1、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既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2、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1)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2)网络教学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学内容。

3、教育技的应用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进而也加速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5.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课堂教学应用、远程教育应用、自主学习应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应用、学习反思与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的应用、知识管理应用。

6.简述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的特征?

答案:

1、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内

2、超大容量以及超链接性

3、提供交流沟通的交互平台

4、共享丰富资源以及个性化学习。

7.什么是社会性软件?说说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答:社会性软件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应用形式有:

1、Blog教育应用

2、WIKI教育应用

3、QQ教育应用。

8.QQ在教育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通过聊天的方式对学生实施个别化辅导,通过群聊功能进行集体讨论答疑,建立匿名心理咨询热线QQ,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建立班级QQ群进行班级管理,利用QQ文件传输和群共享功能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传输和共享。

9.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答:教育技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从教学内容上看,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从教学手段看,教育技术强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格局。

10.教育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有哪些?

答:

1、教育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2、教育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变流方式,从封闭的师生小圈子走向广阔的学习空间。

3、教育技术提供了多媒体学习资源。

4、教育技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1.教育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具体有哪些?

答:

1、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自主获取学习资源。

2、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获得广泛的导师指导。

3、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咨询、讨论。

4、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交流、讨论经、合作。

5、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模拟与实验。

6、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记录和交流学习过程及经验。

7、网络技术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发布、展示和交流以。

12.教育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通过提交电子作业评价学习

2、通过BLOG评价学习

3、通过跟踪学习过程评价学习

4、通过记录网络学习论坛、网络协作学习过程来评价学习

5、通过概念地图评价学习

6、通过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学习

7、通过电子学档评价学习。

五、论述题

1.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教育技术革命,请问是哪四次?请论述这四次革命确立了教学媒体的哪四个发展历史阶段。

答案:第一次革命是将教育的责任从家庭转移到专职教师和学校,它发生于原始生产方式解体、物质财富丰富到某些人足以离开物质生活资料方式过程之时;第二次革命以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出现为前提,采用文字和书写作为与言语口授同样重要的教育手段;第三次革命是普遍采用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发生于17、18世纪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兴起时期;第四次革命是光、电、磁等现代新型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大约始于20世纪初,至今方兴未艾。

四个发展历史阶段如下: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2.根据你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取其中某一堂课的内容,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难点分析和媒体的选择等方面的分析。答案:

一、分析学习需要

分析学习需要的目的:分析学习需要的目的是找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与所希望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

二、分析学习者特性)

分析学习者特性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系统能够提供适当的内容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学习者特性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起点能力分析、一般特点分析以及认知风格分析。

三、编写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用来描述学生行为或表现的。行为目标是关于课程而不是教学的。将行为目标混同于教学目标或课堂目标是不对的。行为目标是学习的目标,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以此来证明学习的发生。因为学习不可能直接观察到,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表现来确定学习是否发生。行为目标如果编写恰当,是能够为教师提供参考的。

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而不是表达理想的愿望。目标的描述要以行为变化为依据,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

四、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是对教学目标规定的期望水平以及如何将学习者的实际水平转化为这一期望水平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内容的详细剖析过程。

教学内容分析的目的:

1、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这与“教什么”有关。

2、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这与“如何教”有关。

五、选择教学媒体

(含媒体选择的依据)

注:关于个人专业方面的知识请在相关要点后进行扩展 3.论述在信息社会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答案:A.在信息社会的教育中,教育技术将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发挥独特的作用。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以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探求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

B.在信息社会的教育中,教育技术将以其特有的观念、思路、手段和方法而发挥独特的作用。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以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探求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

C.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媒体,二是教学资源。

D.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过程,二是教学资源。

E.在信息社会中,优化的教学过程,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同时也是教育技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对象之所在。

F.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运用到信息社会中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

G.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可以运用到信息社会中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

H.在解决教育与信息社会总需求的不协调时,教育技术可以对这些要求是什么,差距在哪里,要满足这些要求,教育系统要投入的人、财、物是多少以及如何进行配置等作出诊断,并进而作出整体发展的规划来实现信息社会教育的价值。

I.在解决信息社会中教育的人才质量指标体系和教育内容与科技、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时,应用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就可以对教育目标进行设计,对课程体系和专业内容进行开发,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J.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等方面,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技术和方法,如教学媒体、学习资源、传播手段与方法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就能使相应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4.写出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所包含的成分及顺序,并说明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所包含的成分是:

答案:A.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

B.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订;

C.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 D.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订;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E.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开始,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对学生的初始能力进行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F.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

G.其次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对学生的初始能力进行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H.其次应从学习需要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

I.然后需要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接下来再确定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途径,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J.然后对教与学的行为做出评价,根据评价提供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

K.最后需要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接下来再确定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途径,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篇5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ogistics Technology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

学时数:32学分数:2

执笔者:刘凯编写日期:2003.5.20

一、课程教学性质和目的现代物流技术基础授课对象是交通运输专业电子商务等本科生,属这些专业物流工程方向专业特色理论选修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把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现代物流技术总论(2学时)

了解物流发展对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基本要求。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概念、特征、构成以及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现代运输设施设备与技术(6学时)

了解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的特点。重点掌握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相关技术。

第三章 现代仓储设施设备与技术(3学时)

了解仓储输送,分拣设施设备的基本技术特征及其适用条件,掌握自动仓库、货架的主要技术,熟悉库存控制技术与电子订货系统。

第四章现代装卸搬运装备与技术(3学时)

了解现代装卸搬运装备的基本技术特征及其适用条件,掌握设备选取配置的关键性因素。

第五章现代物流配送设施与技术(5学时)

了解物流配送设施设备构成,掌握货物配载及车辆优化调度技术,熟悉现代物流配送作业过程主要技术特征。

第六章流通加工与包装技术(2学时)

了解流通加工技术分类构成以及特征、包装的容器、保护与标准化技术。

第七章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4学时)

了解现代物流信息的构成与分类,熟悉现代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关键技术,掌握条码、EDI、Internet、GIS、GPS、GSM、ITS、数据仓库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状况以及主要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八章 现代物流预测技术(3学时)

掌握物流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技术,掌握物流适站量计算及在物流设施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方法。

第九章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4学时)

学习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设计与布局、布置方法,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过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性课程,涉及的领域较广,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中会应充分应用图片,录像、实物模型、多媒体教学、课堂提问讨论等教具和教学手段,并安排一定量的现场参观实习。

作业:本课程的作业侧重于学生对各种技术设备的了解以及学习各种技术在物流系统的应用。

考核: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按3:7加权。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现代物流技术基础》,刘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周全申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篇6

建设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乡认真按照“建为基础、管位抓手、用为目的”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使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工作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狠抓落实,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与实践“三个代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高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了我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乡共有行政村17个,党员421人,建立终端接收站点17个,建站率为100%,实现了全覆盖。保证各站点学习室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做到桌椅设施齐全、五防设施齐备、规章制度上墙、各项记录完备。同时,依托农技人员、网通技术人员、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等成立了站点操作管理人员队伍、技术服务人员队伍、教学辅导人员队伍200余人。组织开展操作管理人员培训多次,使每个站点均有1-2名专兼职的操作管理员。据统计,一年以来,全乡共组织收看远程教育直播、点播节目达1万人次,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0.1万人次,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类信息500条,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

二、工作方法

(一)加大远程教育宣传力度,为了使全乡党员干部群众对远程教育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远程教育工作,我乡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标语、条幅、黑板报、宣传栏、大学生村官进村入户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宣传推介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典型,展示现代远程教育成果,提高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搞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信心。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站点管理,乡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终端接收站点播放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站点管理员职责等基础性站点管理制度并上墙,配备《设备登记簿》、《教学活动登记簿》、《课件登记簿》、《上级人员检查指导登记簿》、《学员考勤册》等,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设备、管学习培训的工作机制,使远程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远程教育规范化管理。针对农村基层站点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我乡不少地方在加强安全防范硬件保障的同时,建立了村党员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既方便了群众收看,又解决了远程教育站点的安全问题。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我们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依托农技人员、网通技术人员、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等建立了站点操作管理人员队伍、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和教学辅导人员队伍,切实解决了站点“有专人管理”、“经常培训党员群众”的问题。坚持以集中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方式,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对各农村基层远程教育播放站点管理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和社会资源开展骨干培训,做好管理员培训直播讲座的收看和学习,使骨干人员能够熟练操作终端接收站点设备,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学用能力。

(四)抓好督促检查,形成考核机制,我乡将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吉星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纳入基层党建 “三级联创”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随机抽查与集中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对站点学用工作进行适时抽查、督查和考核。直接深入到各站点和党员干部群众中,了解学用工作情况,确保学用考,试大收集整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科学制定教学方案,不断丰富学习形式,科学制定学习计划是搞好“学、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要求、不同的年龄、文化结构和农村生产、生活规律,精心挑选学习内容,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制订不同口味的“菜单”。保证了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每次党员参学率不低于90%。建立党员群众需求调查制度和节目预告制度,通过宣传栏、墙报、村务公开栏公布于众。一是坚持集中学习和分类学习相结合。在党员干部共性知识上,比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等知识采用集中学习;在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科普知识等个性需求的学习上,根据不同的农户所需的技术类别,采取分组分时进行学习,满足个性化的要求。二是坚持集体学与自学相结合。在开展集体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党员群众个人的特殊需求,采取党员群众自学的方式进行,开展“点单”式教学。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三是坚持远程教学与现场辅导相结合。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不一致,接受能力也不同,对此,在开展学习时,站点管理员在现场及时进行讲解,真正让群众坐得住、学得懂、用得上。大学生村干部开展集体活动,深入站点、分组讲解咨询等多种途径,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难题。

三、工作成效

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学、用”是目的。按照“学出效果、用出效益”的目标,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学用工作,促进“学”“用”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成功开展以来,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方便、易学、直观的优势,把现代远程教育与党员日常教育学习相结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广泛开展政策理论和实用技术学习。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不断学习了解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视眼得到进一步拓宽,使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得到明显加强,农村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实现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村民与村干部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多了,消除了矛盾,增进了理解和信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村两委更加注重民主管理,村民也积极行动,为本村发展献计献策。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我乡党组织工作开展良好,成效显著。由于党员同志在学习培训及产业结构调整及帮扶中处处起带头作用,党员先进性充分显现出来,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通过远程教育学习,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开辟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不断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了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二)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群众掌握了更多的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提升了党员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加快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立足增加农民收入,突出抓好远程教育站点学用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培育新型农民,并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为群众致富搭起了“致富桥”,使教育成果得以转化,加快了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部分站点还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在网上及时收集传递种养技术、病虫防治、供求信息、农业政策法规等各类信息,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的灵敏性,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致富能力,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对远程教育内容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学会了许多发家致富的本领,从而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转变,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多种渠道使农民增收致富。

(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和服务水平,提升了党员干部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把握科学发展的思想要素,积极总结和加强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综合素能,由于远程教育信息量大,学习内容丰富,能满足广大党员群众各种学习需求。通过对教学计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经营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农村医疗卫生常识等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向群众传播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倡导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把握科学发展的思想要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和服务水平,提升了党员干部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把握科学发展的思想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篇7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主观教学。现在课堂里传授的各科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 课堂教学就是把人类认识的最终结果教给学生。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充满分析推理的理性思维形式。在学生这个年龄阶段, 他们的认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对他们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 在认识上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冲突, 导致了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 而学生却一窍不通的结果。问题就产生在已经学过多遍且教过多遍的教师, 往往很难体会一个初学者在接触新概念、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种种错误和误解, 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从《机械基础》教学来看, 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初中升入职高, 一般数学等文化基础较差, 且实际生活、工作经验不足, 对《机械基础》中的有关计算、机械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等不能马上充分理解, 学习《机械基础》的困难较大,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害怕学不了, 学不好。通过调查发现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自信心普遍较弱, 有的学生低估自己的潜能, 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态势, 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更谈不上主动性和进取心, 得过且过, 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也不利。如果教师对学生怎样思维、怎样进行学习、心理发展等一些根本性问题知之甚少, 那么就会造成《机械基础》教学的可靠性较差、效率较低、质量不高的现象。只有掌握学生的一些根本想法才能赢得主动, 因此, 解决《机械基础》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首先就在于解决好两种不同认识方式的接口和匹配的问题。

(2) 教学缺乏反馈。现代控制论告诉人们: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 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 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无法实现控制和无从优化的。一个系统要高效、稳定, 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 因此, 《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的察言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试考试等, 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费时太多, 致使教师无法由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以准确、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教学, 使教学成为单向的、缺乏有效反馈的、盲目性极大的低效传输系统。这种缺损的教学带来了可靠性较差、效率不高、质量较低的必然结果。

(3) 课堂中角色移位。人是能动的个体, 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是机体自我组织的过程, 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 因此,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颠倒和角色移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是“满堂灌”“一言堂”, 一切由教师说了算, 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1) 运用多媒体技术, 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 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 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 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 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当代高新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为《机械基础》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 使传统的“一嘴巴、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说教变成多感官刺激, 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 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教师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对《机械基础》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学生所接受, 大大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是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常见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 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原理的, 无法掌握相应其他对应的知识点。反之采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 同时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充满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 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 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 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 感受非常直观, 否则你就是费尽口舌也难以讲清原理, 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

(2) 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能解决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问题, 即教的一半, 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 因此必须补上另一半, 即学的一半, 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模式, 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 这样的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 而是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 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的多媒体技术, 同时也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反馈测评系统。由于系统的介入, 营造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机械基础》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 沟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 使以学生为主体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以落实。在获取的大量反馈信息中, 为《机械基础》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的环境, 教师可以从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

(3)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各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和计算机的普及, 利用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手段, 可以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机械基础》中有关内容做成课件, 在计算机上边演示, 边讲解;有些图表, 无法在黑板上画, 可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展示;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录像资料, 如刨床滑枕的主运动机构——摆动导杆机构, 工作台的进给运动——曲柄摇杆及棘轮机构, 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机构的运动特性和工作原理。我们的老师通过现代技术的掌握和驾驭, 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 那么我们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被唤醒, 学习动机被激发, 良好的学习方法被养成,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 尽管基础不好, 但只要我们的教师有耐心、有恒心, 努力钻研教材教法, 利用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 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

摘要:《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本文从分析学生学不好本课程原因着手, 提出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

关键词:机械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篇8

关键词:现代建筑 地基基础 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34-01

1 现代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概述

(1)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地基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地基应该有很好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支撑、保护作用,地基上部的承载力应小于地基的最大变形值。若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支撑作用满足要求则不需加固。可是大多数的地基都是需要加固的,所以就要在地基上开展施工,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2)我国地广物博,地质状况多种多样,有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此外,溶岩地质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在其它地区也有所分布;此外,我国处于地震频发带,但地震对地基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这一状况使得我国的地基基础工程勘察设计难度很大,出现了很多的技术问题。

(3)若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地基发生质量问题则是不能补救的,它所造成的损失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花费的成本更高。无论是确定场地还是设计工作,万一地基基础发生质量问题,则会使地基稳定性大大降低。甚至还会毁坏地基的整体结构,影响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除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危害使用者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2 现代化地基施工技术

2.1 地基加固技术应用

大多数地基的天然条件都是不太好的,所以都要开展加固工作。进行工业厂房的建设时,地基加固是极其重要的施工工艺。一般使用换土法对地基进行加固,该方式的施工关键如下。开始进行施工前,要开展地基检验工作,将坑中的淤泥等杂物等完全清除干净,待坑中处于干净整洁的状态后,便可开展铺灰土工作。进行铺灰土工作时,要观察灰土的土质情况,特别是土质的含水量。检验灰土是否为最佳含水量的方式如下。将手握团,两指可轻轻碾碎为最佳。若灰土含水量不够均匀,则要借助浇水、晾晒的方式使其湿度适中,把灰土铺到基坑中后,就可开展夯实工作。灰土在进行分层施工时,要使其分段接口的距离超过5 m,并保证夯实工作的质量。若有高度差,就要用阶梯回填方式开展施工,将阶梯宽度控制在0.5 m。

在灰土夯实期间,一定要使基坑的内部干燥,还要使夯实后的灰土在3 d之内不会碰到水。灰土的夯实工作完成后,就要开展基础结构的施工并进行回填土工作。若是在雨季进行施工,必须及时进行覆盖并避免阳光暴晒和雨水冲刷。在冬季施工时,一定不能让冻土进入基坑,还应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避免冻害。

2.2 地基处理技术应用

厂房的整体质量与使用安全要受到地基沉降的很大影响,几乎在所有的建筑施工中都会遭遇这一问题。所以,为保证好地基的质量,一定要预防和避免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一般条件下,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如下。地基土质的软硬不均匀、地下有空洞或暗沟。针对这一现象,必须按照沉降一致的原则采取高效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通常是使用规定配比的灰土开展分层夯实,特别是对于沟槽底部的夯实加固。在进行砖井等地基工程的施工时,若砖井的直径大于1.5m,就需要对上方结构实施加强和加固,还需要在墙体的内部设置配筋。若砖井的位置在砖角附近,还必须做好基础的加固。

2.3 碎石桩法与强夯法相结合

碎石法与强夯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技术,首先,要做好填土层中碎石桩的处理,然后选好强夯点,借助重锤等把碎石桩打散填进地基基部,使其在地基上部形成密实的碎石与土混合的硬壳层,这样除了是为了保证土壤的紧实性和排水性,也是为了使地基更加稳定。不过在施工期间,必须合理的使用强夯法,科学的确定夯击的数量、强度及夯沉量,若未把握好则会大大降低夯击质量。

2.4 加固土桩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相结合

加固土桩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相结合的技术主要是为了使两者的胶结性协调结合。采用这种处理工艺可以将地基基土的变形率降到最低,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承载能力,此外,由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嵌入又能大大的增加又会加大土桩的侧线约束作用。上述这种施工方式处理能够使现代建筑中地基基土的抗土大大增强,还可以避免地基产生基土毁坏的情况。

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要点控制

3.1 首先做好项目的质量策划工作

包括项目经理部的建立、施工所需资源的准备、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核。

3.2 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所制定的工程勘察报告必须能准确的表现施工地的地质状况和水文环境情况,防止地基发生意外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对场地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状况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知,为保证这一工作的质量必须严格的进行工程勘察工作,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查目的和任务,勘查工作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决不能忽视不做,也不能随便做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的、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

3.3 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在设计地基基础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结构形式以及施工现场的土质情况,还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在符合经济性和适应性要求的前提下,使建筑工程的主承重结构在使用期间不会产生裂缝和损坏。设计工作者要参考工程勘测报告中所制定的地基承载力建议数值,并计算得出地基基础可实际承受的最大土压力。如果觉得勘察报告上的建议不够科学,就要再用载荷进行验证。若需要在天然的地基上建设大中型工程,还要再次审核所设计的地基承载力的科学性。一旦发生地基产生较大的沉降或倾斜,必须立即停工,会同勘查、设计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地基和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破坏。

3.4 施工参数的确定

由于各场地地基基础工程条件的差异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正式施工前都应进行试桩、试打工作,以确定有关施工参数、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3.5 保证技术交底工作的质量

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是技术交底工作,主要有下列两点。(1)设计工作者要对项目管理部门进行交底,以使其准确把握设计者的意图。(2)施工项目的技术责任人要对施工团体进行交底,使其能够按照有关标准施工,并把握好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技术交底工作应简洁明了,有时还要附图,并请责任人签字。

4 结语

建设任何建筑工程时,都必须保证地基的质量,只有奠实基础,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现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使地基的建设有了更高的难度。现今的建筑企业,一定要重视使用先进的地基施工技术,提高地基处理技术的水平,满足现今建筑业的发展需求。在施工期间,还要结合土质的实际状况、地质情况及施工现场环境来确定施工工艺,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杨雪卿.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浅谈[J].科园月刊,2010(13):33-34.

上一篇:大专班操行评语下一篇:教育 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