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技术基础_刘凯_教学大纲

2024-08-13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_刘凯_教学大纲(通用5篇)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_刘凯_教学大纲 篇1

教学大纲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ogistics Technology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

学时数:32学分数:2

执笔者:刘凯编写日期:2003.5.20

一、课程教学性质和目的现代物流技术基础授课对象是交通运输专业电子商务等本科生,属这些专业物流工程方向专业特色理论选修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把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现代物流技术总论(2学时)

了解物流发展对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基本要求。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概念、特征、构成以及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现代运输设施设备与技术(6学时)

了解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的特点。重点掌握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相关技术。

第三章 现代仓储设施设备与技术(3学时)

了解仓储输送,分拣设施设备的基本技术特征及其适用条件,掌握自动仓库、货架的主要技术,熟悉库存控制技术与电子订货系统。

第四章现代装卸搬运装备与技术(3学时)

了解现代装卸搬运装备的基本技术特征及其适用条件,掌握设备选取配置的关键性因素。

第五章现代物流配送设施与技术(5学时)

了解物流配送设施设备构成,掌握货物配载及车辆优化调度技术,熟悉现代物流配送作业过程主要技术特征。

第六章流通加工与包装技术(2学时)

了解流通加工技术分类构成以及特征、包装的容器、保护与标准化技术。

第七章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4学时)

了解现代物流信息的构成与分类,熟悉现代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关键技术,掌握条码、EDI、Internet、GIS、GPS、GSM、ITS、数据仓库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状况以及主要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八章 现代物流预测技术(3学时)

掌握物流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技术,掌握物流适站量计算及在物流设施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方法。

第九章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4学时)

学习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设计与布局、布置方法,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过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性课程,涉及的领域较广,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中会应充分应用图片,录像、实物模型、多媒体教学、课堂提问讨论等教具和教学手段,并安排一定量的现场参观实习。

作业:本课程的作业侧重于学生对各种技术设备的了解以及学习各种技术在物流系统的应用。

考核: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按3:7加权。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现代物流技术基础》,刘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周全申编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3]《实用物流技术》,秦明森,王方智主编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_刘凯_教学大纲 篇2

一、采用多媒体课件,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多媒体课件“机械基础”, 以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的教学, 使传统的“一张嘴, 一支粉笔, 简单挂图”的说教, 变成多感官刺激, 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 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教师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对机械基础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学生所接受, 大大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是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常见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 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很难理解其原理, 无法掌握相应其他对应的知识点。反之, 采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 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 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 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 学生感受非常直观, 否则你就是费尽口舌, 也难以讲清原理, 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

二、建立双向反馈控制的教学模式

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能解决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问题。即教的一半, 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 因此必须补上另一半, 即学的一半, 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模式。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 这样的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 而是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 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的多媒体技术, 同时也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反馈测评系统。由于系统的介入, 营造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机械基础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 沟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 使以学生为主体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以落实。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_刘凯_教学大纲 篇3

1、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属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_____领域。

A.设计 B.开发 C.管理 D.评价

2、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

A.教学媒体使用 B.教学资源的配置 C.教学过程

D.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3、作为认知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泊尔都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生长的学习才是成功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他们的观点却不尽相同。其中布鲁纳提倡的是_____。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合作学习

4、下列关于戴尔“经验之塔”理论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

A.学习是经验的不断增长,“从经验中学习”,是该理论的出发点

B 根据媒体所呈现信息的抽象水平由低到高,戴尔将人的学习经验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

C.顶层经验的获得以底层经验的获得为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也应按照这种顺序 D.看重媒体的形式却忽视媒体的内容,是该理论一个很大的局限

5、在某项教学活动中,对阶段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反复的考察、判断,以便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这一过程称为_____。

A.诊断性评价 B.调控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6、马杰的ABCD编写法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并特别强调用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基本上反映了_______的观点。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7、在进行小学数学“统计初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杭州学军小学的教师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并完成调查报告,要求有数字说明的图表。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处理搜集到的数据,达到对“统计”这一知识的初步理解,是一次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比较成功的课例。其中,“完成调查报告”这项任务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素中的_____。

A.情境 B.会话 C.协作 D.意义建构

8、教师通过Email对学生作业给出评语,并对修改后的多次作业给出个别评价,使学生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正确理解。这充分体现了评价的_______功能。

A.诊断 B.激励 C.调控 D.教学

9、Internet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不具备下列_______的特点。

A.非面对面教学 B.节省时间 C.资源获取方便快捷 D.交互性强

10、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根据等压线判断某地的风向,是一种______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二. 多项选择题

1.教育技术是20世纪初期从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中演变而来的,由一个教学实践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除了视听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还包括了_____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

A.教学设计 B.心理学理论 C.程序教学 D.系统技术

2.下列关于教学媒体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根据信息呈现形态的不同,媒体可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 B.与计算机相比,电视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缺少教学信息的反馈和交互 C.多媒体教室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教学系统,主要是进行教学演示 D.随着媒体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媒体取代老的媒体是教学的必然需求

3.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下列属于该项分析内容的有_____________。

A.考试成绩和卷面分析 B.先决能力和目标能力 C.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 D.年龄、性别、家庭背景

4.以下属于认知类学习内容的有_____________。

A.问题解决 B.原理应用 C.价值判断 D.认知策略

5.微格教学是依据______和______,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

A.系统原理 B.反馈原理 C.设计理论 D.评价理论

三. 判断题

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是探讨教学现象内在关系和规律的学科。

A.正确 B.错误

2.感官刺激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比单一媒体形式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A.正确 B.错误

3.电视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能表现事物的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A.正确 B.错误

4.依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教育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品德三个领域。

A.正确 B.错误

5.学习风格源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学生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定型化、习惯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A.正确 B.错误

6.教学媒体可以脱离教师独立起到教学作用。

A.正确 B.错误

7.CAI课件是学习资源的一种,不存在教学设计问题。

A.正确 B.错误

8.“教育技术”中的“教育”两字,限定了教育技术的教育科学属性。

A.正确 B.错误

9.学习资源必须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才具有现实意义。A.正确 B.错误

10.教学设计作为理论上的一种设计,不是教育技术中的所谓的“技术”。

A.正确 B.错误

四. 简答题

1. 什么是教学设计?其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2. 教学设计是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试用、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修改

3. 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区别,并举例说明这些区别在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有怎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并不只关心外显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注重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但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因此在教学上,行为主义体现为强化;认知主义体现为对学习者头脑中信息加工过程的精确分析;建构主义则特别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协作、对话,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4. 结合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谈谈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更重创新和实践,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关系等都需要进行改革。建设学习资源,驾御学习过程,并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

五. 论述题

=在一项有关媒体效力的比较研究中,“研究人员事先准备了一盘录像带和一套小人书。小人书里讲的是三名歹徒结识一位漂亮的孤女之后幡然悔悟、改邪归正的童话故事;录像带则是根据这个故事拍摄的影片。然后他们把一群儿童分成两组:一组听大人讲故事,自己看小人书;另一组则观看同一内容的录像。结果显示,两组儿童表现出很多有趣的差别。看书的儿童不仅能回忆出较多的故事内容,而且还能准确地引用故事中的不少原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大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复述故事的详细内容。与此相反,看录像的儿童顶多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复述时既不能引用原话,又不能表现出富于创造性的联想,而只是紧扣原作,不敢越雷池一步。”…… 你如何看待和解释这个研究结果?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辨证地处理媒体与教育的关系?……这其实引发了一个关于媒体教育应用的话题,以上问题只是抛砖引玉,下面希望看到大家的观点。

六. 材料题

摘自http:///cgi-bin/forums.cgi?forum=9&topic=53,有改编 课堂实录:我在美国教《荔枝蜜》 杨朔的《荔枝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篇散文,也是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语文课程第二册课本中的一课。在说这个故事之前,先介绍一下我的班上的学生: 旧金山林肯高中的中国语文相当于国内高中程度的中国语文课程,主要提供给高中第一年的学生选修,选课学生必须通过一个汉语水平考试。全班28个学生里面,有一半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或者台湾的移民学生,另外一半是美国出生的华裔,只有两个同学不是华裔。美国出生的同学,多半是来自旧金山校区著名的中文双语沉浸计划,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读中文,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高中就来到林肯。林肯高中虽然不是根据成绩来选拔学生的,但是因为所在的区的关系,学生大部份都来自中上阶层的家庭,对学习非常认真,因此,林肯高中在全市目前是成绩排前三名的高中,也是最热门的高中。中国语文课程是学校中英双语计划的一部份,目的是培养中英双语、双文化的人材。

介绍以上背景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在下面的课堂实录,并不代表美国的普遍情形,我的教学方式,也不会在美国大多数的高中看得到。

上课铃响,学生陆续走进课室。课室有四张大桌子,学生分成四组围坐在这四张大桌子周围。课室前面有一块很大的白板,有一张长桌子,我的平板电脑和电脑投影机已经打开,投影在白板上面的是《荔枝蜜》三个字。在白板的一侧,我用中文写了日期,星期和下面的标准板书(全校大部份老师都使用这个格式,如右图)。

我们有一个无线流动电脑车,哪个老师上课需要用到电脑,把电脑车推到课室里面,电源线一插,然后把网线一插,电脑车里面的十五台手提电脑就可以使用了。因为是无线的,学生们从车里面取出手提电脑,打开就能上网,无须接线。学校有三台服务器,学生自己都有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存在学校的服务器硬盘里面。

“我们今天的新课的作者是杨朔。大家是想看了课文再了解作者呢,还是了解了作者再看课文?” “先看课文吧。”大多数人对于新课文有着很大的好奇心。

“那好,大家自己读课文,在小组里面把值得讨论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我们在班上面解决。时间监督员,对表,我给你们十分钟。”

学生们哗哗地翻开书,翻到课文那页,开始读起来。课文很短,大部份人不到几分钟就读完了,开始在小组里面讨论起来。每一个小组的记录员也开始在电脑上记录起来。我打开新的一页,准备接收小组讨论的结果。

十分钟到了,我举起手,时间监督员发现了我的手势,全班都安静下来了。

“好,各小组把你们的记录传给我。”

每个小组的记录传到了我的电脑,通过投影,投在了白板上面。一共有四个问题:

第一组:作者是文章里面的“我”吗?假如是,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的?理由:文章提到热情的“同志”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组:“温泉公社”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组织?我们有一半人认为是地名,一半人认为是组织。

第三组:我们上一课学的《丑石》,贾平凹用的是咏物抒情的方法来写散文。这课,杨朔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吗?假如是,为什么题目不是《蜜蜂》,而是《荔枝蜜》?

第四组:我们感觉到杨朔好像在写游记,而且,好像他很悠闲,有点像林语堂的风格。他这篇文章究竟想说什么?好像不仅是赞美蜜蜂。

大家都看到了第一组的问题,顿时笑翻了天。“有知道第一组的答案的吗?”

有一个广州来的同学举了举手:“从前大陆的人互相都称呼同志,据说是一个革命称呼。” “真的?!”香港和台湾来的同学觉得不可思异,互相拍起肩膀,用怪声叫对方“同志”。

“好……大家从这个词学到了什么?”我在电脑荧幕上面写了很大一个“同志”,投影在白板上了。平板电脑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当投影仪用,还可以记录写过的东西下来。

“不同的地方用的词语不同。”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相互了解来自更多的语言交流。”…… “第二组的问题有人会答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我简单地告诉他们“公社”是什么东西,很快,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对于第三组的问题,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比如作者喝到很好喝的荔枝蜜,本来写蜜蜂的,结果变成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了出来;比如这大概是作者一贯的风格?比如……大家说得热闹,我微笑着听,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想过。一个学生建议:“方先生,还有杨朔其它的文章吗?给我们读读,大概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命题了。”另外一个学生说:“杨朔还在不在?最好请他来自己告诉我们最好。”

“好啊,大家去去图书馆,找找杨朔的其它散文。”我们经常使用网上的书库,学到一个作家的时候,大家可以马上上去读这个作家的相关文章。

不到一分钟,此起彼伏的声音就响了起来,“我们找到了《海市》!”“《茶花赋》是不是他写的?” “这里也有一篇……” 学生们两个人用一台电脑,紧张地看他们找到的杨朔的其它散文。

“好,大家看一下,我觉得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是相关的。看完你们找到的杨朔的散文,你们可以跨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共同的地方,猜猜作者究竟想说什么。我给25分钟给你们。” 这回,学生们没有刚才那么静了,一边看,一边已经在发表意见:

“我认为他还是像林语堂,吃海鲜就写得那么高兴……”

“不对,他写的东西是有骨的,共同的特点都有歌颂新生活的主题。” “对呀,跟闻捷的诗的主题很像啊,也是歌颂那个年代的幸福生活!”

“老师,我有问题了:上学期我们学散文的时候,你先给我们讲了词语,然后分析作者的中心,段落大意,文章修辞欣赏。为什么上节课的散文和这节课你都不讲这些了呢?”

“好问题。你们上学期已经学了一个散文单元,学过怎么分析散文了,这个学期假如还教你们同样的东西,不闷吗?该让你们来分析了吧?” “可我们不知道标准答案啊?”

“大家想想,文学分析会不会有标准答案,为什么?”

“我认为肯定有标准答案,否则老师你就不要考我们了,我们回答什么都可以了。” “我认为看分析的对象……”

“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作者大概在写的时候都没有想让我们怎么分析的。”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班里面吵得一塌糊涂,学生们没有按照原来的组,而是东一堆,西一堆聚在一起,激烈的争论,我在每个组都旁听一阵,偶然发表一下意见:

“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我要你们从课文里面或者作者的其它作品里面找根据来支持你们的观点。”

二十五分钟以后,每个组开始向全班报告他们的发现。我规定别人报告过的观点,其它组不可以重复,因此,每一个组都设法多找几个值得报告的发现。

第一组的报告:我们主要的问题是:究竟作者想通过荔枝蜜抒发什么感情。我们研究了几个网站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找到了大陆希望学生掌握的标准答案(理由是好几个语文参考资料或者课本参考资料的网站说的都一样,因此我们怀疑这就是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虽然他们说的不清楚,但是我们的总结就是:荔枝蜜是一个象征,象征生活像蜜一样的甜。使用荔枝的原因是因为荔枝是名贵的水果(对杨朔来说,因为他是山东人,那边没有荔枝)。而甜蜜的生活需要像蜜蜂一样辛勤工作的人们去创造,或者,酿造的。所以,作者是通过了荔枝蜜去赞颂了创造蜜一样生活的劳动者。其中包括了对劳动者性格的赞扬(证据是蜜蜂光劳动不问报酬;遇到外敌一致对外;宁愿死在外面也不弄脏自己的窝等)。跟杨朔的其它散文一样,最后也有对文章的点题:他看到了在田里面工作的农民,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蜜蜂。最后,他甚至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更深一步点题。不用《蜜蜂》作题目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歌颂的是新生活,蜜;蜜蜂只是实行新生活的手段。

第二组的报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我们认为,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讽刺当时的政府的。政府就好像什么都不做的蜂皇,让工蜂们拼命给她劳动,而且,还让可怜的工蜂们相信不计报酬地劳动是创造荔枝蜜—好生活所必须付出的牺牲。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有意把镜头投向了在春天的水田插秧的农民:表面是说他们很勤劳,其实,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春天插秧的时候水田的水是非常非常冷的,其实那些农民是非常辛苦非常惨的。但是,作者不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只能通过这样的暗示。

第三组的报告: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61年。根据我们在网上面刚才查找的资料,中国当时遭受自然灾害,农民普遍过着很穷困的生活,所谓“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然而,在杨朔的文章里面一点都没有看到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情景。他的这个时期的散文全都是描写农民们的生活像是天堂一样,为什么会这样的?根据我们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我们发现他很早就加入中共,而且在延安的党校学习过,一直是随军记者。我们认为,赞扬党的领导,赞扬政府政策的正确,已经成了他的职业的一部份,他不可能,也不会反映社会的黑暗面的。因此,我们认为杨朔在这段时期写的散文,都很假,并不是真的悠闲,而是有意赞美政府的领导有方,这跟林语堂、梁实秋他们那种悠闲、舒适、小资式的散文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组的报告:我们的发现是比较了杨朔的网上的几篇散文以后作出的:他的散文的写作方法比较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变化。总是看到了一个景色,然后设法进入了这个景色,然后深入了解这个景色背后的故事,最后抒情,顺便点题,而且,点题的结果总是歌颂生活,歌颂普通人们,歌颂党的领导好。都是按照这个格式来写的。相比之下,同是大陆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变化就多很多,写法也没有那么单调。不过,我们也在想,是不是作者有意这样写,让大家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呢?比如我们学过欧*亨利的小说,他的小说的结尾全都是一个风格的,也没有人说他单调、闷啊!“老师,我们几个组的报告,哪一个对?” 报告完了以后,就快下课了,按照平时的上课安排,该我小结了,大家都想知道。

“什么是标准答案?我个人的意见是:最能让证据支持你的论点的答案,就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刚才几个组的报告都非常精彩,而且,都有支持你们论点的证据。但是,我们从报告中看到什么呢?” 我在平板电脑上面写了“色调”和“感情”,投影在白板上。“还记得什么是色调,什么是感情吗?” “记得,色调就是tone,感情就是mood。” “告诉我英文翻译没有意思,我要内容。”

“色调是读者从作者的文章中看出来的思想和感情。感情是作者试图呈现给读者的思想。” “色调和感情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或者说,不一定会一样。” “为什么?”

“时代不同就不一样。比如,杨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真的是真心歌颂新生活,但因为我们跟他的时代相隔了两代人,我们看到的色调竟然是讽刺和灰暗的,也有可能。”

“太好了,你们已经帮我做了小结了。回去以后,还想做我布置的今天的课文练习吗?” “当然!不过,现在我们大概可以试一下不看书做练习了,呵呵……” “回去想想,下节课我们该做什么?” 下课铃响了。

【认真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这堂课与你熟悉的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有什么不同?

学生是主体,有选择学习内容、顺序、方式等的自由,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是引导者、激励者。

2. 你认为这堂课中运用了哪些媒体?是否恰当?为什么? 网络,计算机,课本,白板……

3. 如果组织这种类型的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_刘凯_教学大纲 篇4

一.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P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多子是空穴,少子是电子)。*N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多子是电子,少子是空穴)。2.杂质半导体的特性

*载流子的浓度---多子浓度决定于杂质浓度,少子浓度与温度有关。

3.PN结

* PN结的接触电位差---硅材料约为0.6~0.8V,锗材料约为0.2~0.3V。*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4.PN结的伏安特性

二.半导体二极管

*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二极管伏安特性----同PN结。

分析方法------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阳 >V阴(正偏),二极管导通(短路);若 V阳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正常工作时处在PN结的反向击穿区,所以稳压二极管在电路中要反向连接。

第二章 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三极管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分为NPN和PNP两种。

二.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1.三极管的三种基本组态

2.*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表明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

3.共射电路的特性曲线 * 输出特性曲线

(饱和管压降,用UCES表示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截止区---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三.低频小信号等效模型(简化)

四.基本放大电路组成及其原则

1.VT、VCC、Rb、Rc、C1、C2的作用。2.组成原则----能放大、不失真、能传输。2.交流通路与动态分析

*概念---交流电流流通的回路

*画法---电容视为短路,理想直流电压源视为短*作用---分析信号被放大的过程。3.静态工作点与非线性失真

路。

(1)截止失真

*产生原因---Q点设置过低

*失真现象---NPN管削顶,PNP管削底。*消除方法---减小Rb,提高Q。(2)饱和失真

*产生原因---Q点设置过高

*失真现象---NPN管削底,PNP管削顶。*消除方法---增大Rb、减小Rc、增大VCC。

六.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

(1)静态工作点的近似估算

(2)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 放大倍数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七.分压式稳定工作点共射

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电压放大倍数

在Re两端并一电解电容Ce后

输入电阻

在Re两端并一电解电容Ce后

* 输出电阻

八.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 电压放大倍数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3.电路特点

* 电压放大倍数为正,且略小于1,称为射极跟随器。* 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

第三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中频段(fL≤f≤fH)

波特图---幅频曲线是20lgAusm=常数,相频曲线是φ=-180o。

2.低频段(f ≤fL)

3.高频段(f ≥fH)

4.完整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第四章 功率放大电路

一.功率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1.甲类工作状态

o 导通角为360,ICQ大,管耗大,效率低。

2.乙类工作状态

o ICQ≈0,导通角为180,效率高,失真大。3.甲乙类工作状态

oo 导通角为180~360,效率较高,失真较大。

二.乙类功放电路的指标估算

1.输出功率2.直流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

4.管耗 Pc1m=0.2Pom

5.效率

理想时为78.5% 三.复合管的组成及特点

1.前一个管子c-e极跨接在后一个管子的b-c极间。2.类型取决于第一只管子的类型。3.β=β1·β 2

第五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一.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组成

1.输入级----采用差放电路,以减小零漂。

2.中间级----多采用共射(或共源)放大电路,以提高放大倍数。

3.输出级----多采用互补对称电路以提高带负载能力。

4.偏置电路----多采用电流源电路,为各级提供合适的静态电流。

二.长尾差放电路的原理与特点

1静态分析

1)计算差放电路IC

设UB≈0,则UE=-0.7V,得 2)计算差放电路UCE • 双端输出时

• 单端输出时(设VT1集电极接RL)对于VT1:

对于VT2:

2.动态分析

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 双端输出 •

• 单端输出时

从VT1单端输出 :

从VT2单端输出 :

2)差模输入电阻3)差模输出电阻

• 双端输出:• 单端输出:

三.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当uI在+Uim与-Uim之间,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域 :

四.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及分析方法 1.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特征 * 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Aod→∞; * 差模输入电阻 Rid→∞; * 输出电阻 Ro→0;

* 共模抑制比KCMR→∞; 2.理想集成运放的分析方法 1)运放工作在线性区: * 电路特征——引入负反馈

* 电路特点——“虚短”和“虚断”:

“虚短”---

“虚断”---

2)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

* 电路特征——开环或引入正反馈

* 电路特点——

输出电压的两种饱和状态:

当u+>u-时,uo=+Uom

当u+

两输入端的输入电流为零: i+=i-=0

第六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一.反馈概念的建立

*开环放大倍数---A *闭环放大倍数---Af *反馈深度---1+AF *环路增益---AF:

1.当AF>0时,Af下降,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2.当AF=0时,表明反馈效果为零。

3.当AF<0时,Af升高,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4.当AF=-1时,Af→∞。放大器处于 “ 自激振荡”状态。二.反馈的形式和判断

1.反馈的范围----本级或级间。

2.反馈的性质----交流、直流或交直流。

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则为直流反馈,交流通路中存 在反馈则为交流反馈,交、直流通路中都存在反馈 则为交、直流反馈。

3.反馈的取样----电压反馈:反馈量取样于输出电压;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作用。

(输出短路时反馈消失)

电流反馈:反馈量取样于输出电流。具有稳定输出电流的作用。

(输出短路时反馈不消失)

4.反馈的方式-----并联反馈:反馈量与原输入量在输入电路中以电

流形式相叠加。Rs越大反馈效果越好。

反馈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串联反馈:反馈量与原输入量在输入电路中以电压

的形式相叠加。Rs越小反馈效果越好。

反馈信号反馈到非输入端)5.反馈极性-----瞬时极性法:

(1)假定某输入信号在某瞬时的极性为正(用+表示),并设信号

的频率在中频段。

(2)根据该极性,逐级推断出放大电路中各相关点的瞬时极性(升

高用 + 表示,降低用 - 表示)。(3)确定反馈信号的极性。

(4)根据Xi 与X f 的极性,确定净输入信号的大小。Xid 减小为负反

馈;Xid 增大为正反馈。

三.反馈形式的描述方法

某反馈元件引入级间(本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压(电流)串

联(并联)负反馈。

四.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2.3.扩展频带

4.减小非线性失真及抑制干扰和噪声 5.改变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加1+AF倍 *并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1+AF倍 *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1+AF倍 *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增加1+AF倍 五.自激振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

附加相移将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

2.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

若表示为幅值和相位的条件则为: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与处理

分析依据------“虚断”和“虚短”

一.基本运算电路

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R2 =R1//Rf

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R2=R1//Rf

3.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R4=R1//R2//R3//Rf

4.同相求和运算电路

R1//R2//R3//R4=Rf//R5

5.加减运算电路

R1//R2//Rf=R3//R4//R5

二.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 1.积分运算

2.微分运算

第八章 信号处理电路

现代物流技术基础_刘凯_教学大纲 篇5

一、多媒体教学对基础课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对于生活追求不再停留于温饱的层面, 这一现象大大促进了艺术类专业的进步与发展, 艺术类考生从十几年前一届数十名学生, 迅速扩张为一届数百名学生。艺术类考试一连几年变成了新闻报道的热门话题, 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张, 一对几的手把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一个班级单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先多媒体课程讲解示范, 后实践课程针对辅导的教学制式成为了最为高效的解决办法。

以我所在艺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设置为例, 通常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二维构成和透视原理几门进入专业前必学的过度型课程, 但由于高考艺术类考试的设置通常是素描头像、色彩静物和速写几个入门式的基础科目, 且通常考前的老师只会让学生默写或习惯某种形式而从未有时间去讲解其原由和道理, 于是在未设置多媒体的讲解课程时这类基础课程通常会面对停留在艺考阴影里的学生那满脸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系统理论化的课程讲解成为了他们进入学校专业学习前转换思维方式所必需经历的过程。

通常在学生较少的课堂上老师会提前通知学生买好教学用书籍, 以课本形式为学生们进行讲解, 但通常学生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老师的教授上。部分学生会提前预习, 而部分学生则精神涣散。然而利用多媒体授课时, “就高”的课堂会将课本内容预设为已预习部分, 为学生讲述重点后, 将更多的课程精力放在了具体案例的讲解分析上, 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所学课程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更具体的问题和与未来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及不同专业面对同一门课程时所应注意到的不同的侧重点在哪, 真正充分的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 最为有效的吸收到最多的知识, 再通过后期的实践课程加以消化和理解。而“就低”的课堂, 则可以通过声光传媒更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

比如通常在大一上半学期的透视原理课程, 是全院五个系的大一必修课, 课程安排紧密, 通常会是两个系并在一起上一节多媒体课程, 在20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听到此门课程最好的教师的讲解, 在成功的避免了因为有的班级分到了经验丰富的教授而有的班级分到了初来乍到的助教而产生不公平的现象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Ps和painter等多种绘图工具所制作的图片在PPT中的举例使得同学们不只可以看到规范标准的透视绘图的原则和规律, 更加可以了解到绘图与实际视角的对比, 从而了解和调整自己的绘图比例与理想的目标效果。这种状况下我们最大限度的传播给学生可用的知识而不只是书面理论。而基础讲解的严格标准在学生群体中最大范围且公平有效的传授贯彻是整门课程及未来专业良好开端的重中之重。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全面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为进入专业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更全面地扩展创意思维

最初便以传播和装饰为目的而产生的艺术行为与作品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走向了两个方向——设计类和纯艺术类, 而不同的是前者服务于物质生活, 后者则专注于审美与精神导向。而当大信息时代来临时, 二者又最终殊途同归的走向互相融合渗透的道路。消费者对于设计师作品的要求已不在于满足单纯的实用功能, 对于审美、趣味、个性、文化特征等产生了一系列要求与期望, 而同时对于纯艺术类的作品要求也不再只是单纯的政治宗教宣传与人物画像。更加超前的思维意识与预想出或创作出的生活形态等信息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收, 人们在关注这些信息的同时更愿意将自己喜爱甚至颂扬的信息融入生活。偏向纯艺的多媒体艺术和偏向设计的广告, 最终一步步互相渗透的回到了难以区分的原始起点。

新兴实验艺术多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单纯的口述与图片书籍教学限制了学生接受最先进讯息的范围。于是众多脱离架上的范例资料被带进课堂。

针对这类作品的平面图片与语言讲解使学生失去了第一手的对范例作品的最直观的理解, 在多媒体课堂上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原作, 不只可以帮助学生更直接明确地理解原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在教师未讲解之前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认为最重要的, 大学教育不是中小学教育, 我深信教给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是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教授之外最为重要的。而尽量将范例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 先让学生知道好作品拥有什么共性, 优点是什么, 缺陷是什么, 后让他们学会逆向思考, 自己的东西拥有什么才是好的, 知道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正, 而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老师过多讲解的前提下难以实现的, 特别是面对多数应试教育十几年通过高考途径升学的学生面前, 他们的同一问题在于对于老师布置的动手任务和技能作业极其积极, 但对于可以光动脑不动手的事情往往得过且过, 能抄则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教师我更期望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如果我只想培养一个听从指挥的劳动者事实上并不需要四年的教育, 只需要让他反复做一件事, 他便会很快成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而这个时代大量手工劳动被机器所取代, 新奇的的想法, 改变生活的创意成了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学生面对科技的优势时, 学会了偷懒, 放弃了思考, 选择抄袭, 可他们恰恰错在, 人类有史以来的发明都是在解放人类的体力劳动, 以获取更多的精力去从事脑力劳动。

使用恰当的前提下, 信息极大化是可以迅速压缩他们累积基础知识的时间和成本, 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创造。多媒体的大范围运用为学生累积更全面的基础资料, 站在最先进的理论及艺术基础上再创造打下来稳固的根基。

三、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使得学生进入信息极大化时代, 使得学生既可以接受到先进的信息, 同时也会受到大量垃圾信息的侵害, 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做到对学生筛选资料起到引导作用

80、90后的的人们生于信息时代, 百度、谷歌、知乎、与维基等等搜索引擎, 像是所有古代学者的梦幻殿堂一般存在着。想要学习的人再不用陪着孔子跋山涉水, 也不再只有进入到梵蒂冈的收藏室里才能一睹古籍。甚至于不再需要花费十几元钱去买一本想读的书, 所有你想知道的, 只需要关键词, 而这一切时代与科技为创造者带来的优势必然伴随受众对后来者创造的要求提到了另一个高度。学生阶段的信息阅读面与信息流渠道成为了基础中不可获缺的一个部分。各个学校除了完备的图书馆配套设施外课堂多媒体放映便成了学生们了解专业知识的初始渠道, 对于学生审美观的确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利弊分析之前学生找到的资料通常“规范”的显示为百度前十页。

这时, 学生对学到东西与否的忽视和对完成任务的重视使得我对于以多媒体资料观赏为主, 讲解为辅, 针对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理念坚定了信心。

其实在不同程度的学生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明显的对比是:一种学生当你教给他能力和技法后, 在实践过程中他会不停的问, 因为他并没有记住你所教给的东西, 却又不得不完成, 而另一种学生则是已经对于书中可见的基础知识了然于胸, 他会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向你寻求更具针对性的帮助并希望你帮助他把事情做好而不只是做完。

这两种学生一直存在, 我们已经适应并且接受, 而事实上一个已然成年的大学生并没有自学能力, 仅止把老师当做基础知识的讲解者不得不说是现在大学教育中比较可悲的一幕。而通常老师会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已然自学过并期望拔高的学生身上。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现象, 于是会有各种质疑之声, 可大家忽略的是大学并非技校, 并不仅止将培养技师为目的, 而是需要培养不但可以从事专业, 并会对专业的进步与发展有所改变的创造者。而这时一直单纯以百度前十页资料为参考和抄袭素材的学生并不会学到什么有用的专业知识。

《论语》:“取乎其上, 得乎其中;取乎其中, 得乎其下;取乎其下, 则无所得矣”。《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 得其中;求其中, 得其下, 求其下, 必败。”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 仅得为中, 取法于中, 故为其下。”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 仅得其中;学其中, 斯为下矣。”这一切都说明了学习初期的范本定位对于最终的学习结果的影响极其重要。而从未接触过专业的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如果没有独立判断标准又眼界有限的话便很容易陷入取乎其下, 则无所得的尴尬境地。

我坚信在多媒体课上尽可能的将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大师及业内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 并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将他们自身对多个作品的认识讲述出来, 使他们做出最直观的分析是重要的。这时首先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上的讲解和专业知识的了解, 其次可以使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欣赏能力的偏好与误区, 最后又可以使老师在课堂上及时纠正观赏的误区, 并借此通过多个作品的针对性分析讲解判断的方法或者如何思考的方法中的规律。这样做既避免学生们隐形的误区思维变成习惯后影响以后自己创作构思, 又不会因为单一及先入为主的讲解使学生误认为老师所说的是唯一的可能性。我一直坚信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并不存在永久不变的审美与创作标准, 而掌握创意于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引导学生找到独立的思考视角与逻辑关系才真正是大学课堂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不止是单纯的教学软件的应用了, 而无论科技与素材如何发展, 最为重要的不是教学材质的运用, 而是教授的方向。将学生教成一个拥有思考能力敢于质疑固有观念并有能力判断高低好坏对错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一个听话按部就班却没有能力思考的机器。而多媒体的声光电运用仅只是引导的工具方法和手段。从为人师时就不偷懒, 以学生的成长为最终目的, 而不是以绚丽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才能真正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技术, 否则最终的结果也极易沦为将一堂课变成一场电影后毫无效果的教学。

上一篇:初一下英语周报作文下一篇:警务区民警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