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4-10-17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共9篇)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1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8-9-23 10:

54【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近年来建筑业创造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素质不断增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新时期如何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去年九月,建设部以建质[2007]223号文发布了《绿色施工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其目的就在于推动建筑业实施绿色施工,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一、充分认识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业自身也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准确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1.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2.绿色施工不同于绿色建筑。去年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绿色施工则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的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以打造绿色建筑为落脚点,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侧重于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建造绿色建筑就成为空谈。

3.绿色施工不同于文明施工。前两年,绿色施工的概念刚刚出现时,它的涵义尚不清晰,不少人很容易把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淆理解。当时从某种程度上,文明施工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绿色施工。随着国家战略政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绿色施工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绿色施工除了涵盖文明施工外,还包括采用降耗环保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能源。因此,绿色施工高于、严于文明施工。例如,《导则》中对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的保护,节材、节能措施等都有所规定。绿色施工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稳步扎实地开展,避免做表面文章而浪费。

(二)绿色施工是建筑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绿色施工是建筑业积极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建筑活动一直是自然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性活动之一,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的加工、使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和对周边的污染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建筑用水、钢、水泥等都占很大比例。比如建筑用水,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每年缺水量达60亿吨,有1/6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年混凝土制成量达20亿立方米,配制这些混凝土所需的用水量约有3亿多立方米,再加上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如果按照传统做法浇水养护,水的消耗量将超过搅拌用水),相当于每年60亿吨缺水量的1/10.而且目前施工用水几乎都是自来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完全可以使用中水。尽管建筑施工水资源的消耗量相对于高水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比重较低,但是工程建设本身的流动性和临时性造成施工用水管理比较粗放,还有较大的水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空间。还有,比如建筑垃圾,根据北京、上海两地统计,每施工一万平方米平均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这些建筑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铺路等方式再利用。由此可见,建筑业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的潜力巨大,责任重大。绿色施工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筑业以工程建设实践“四节一环保”,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导则》在施工中如何做到四节一环保都提供了针对性控制措施,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中,涉及提高用水效率、加强非传统水源利用(中水、雨水、基坑降水阶段的地下水)和用水安全;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中,强调节材措施、结构材料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工和安装方法优化、围护材料的节能性能、周转材料的合理重复使用;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中提出机械设备机具、施工用电照明、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选用节能的机具设备、合理设计工序和配置设施降低耗能的要求;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中,提出严格临时用地指标、强化临时用地保护、合理紧凑施工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道路管线和交通线路;在环境保护中,强调扬尘控制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材料采取分类控制措施和指标,如土方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低于1.5米,结构安装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低于0.5米,在建筑垃圾减量化中,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40%,土石方类的达到50%等控制要点。

(三)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业能否抓住未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入手,核心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从传统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约型方式转变,建造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绿色施工的提出,对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以创新管理方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精细化管理,取代单纯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管理,摆脱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要求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应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并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加大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从而有利于构建密切联系生产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推广机制,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对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重视并加强工人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对一线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铺摊子、比设备、拼人力来获取企业效益,往往最注重经济效益,越来越关注社会效益,对环境效益还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工程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上,现场污染和浪费现象普遍严重。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要高投入,影响工期和经济效益,相反会增进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首先,绿色施工是在向技术、管理和节约要效益。绿色施工在规划管理阶段要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包括环境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将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因此,绿色施工在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自身成本,促使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环境效益是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形成潜在效益。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如果扬尘、噪音振动、光污染、水污染、土壤保护、建筑垃圾、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控制措施到位,将有效改善建筑施工脏、乱、差、闹的社会形象。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有利于取得社会支持,保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获得市场青睐。所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步伐

(一)加强研究和积累,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部里出台《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尤其量化方面的指标,比如能耗指标。因此,我们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

一方面要在推进绿色施工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地区和企业经验,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可依。比如《导则》中评价管理属于企业自我评估,有关评估指标和方法尚需要企业结合工程特点和自身情况自我掌握。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将把一些企业的好经验及时总结和研究,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标准,有些还可以上升为强制性标准。

另一方面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绿色施工责任制及社会承诺保证制度,促进各方企业在绿色施工中自觉落实责任,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

(二)以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此,《导则》专设“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一章,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快试点和示范工程,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目前,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建立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提升工程的绿色含量,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强绿色施工宣传和培训,创造良好运行环境要大力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活动,引导建筑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深刻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开展绿色施工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充分利用建筑业既有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建筑工人分类培训,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尽早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实践,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

(四)积极发挥建筑业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主力军作用实施绿色施工,政府的导向作用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关键还在于建筑业企业。企业才是实施绿色施工的主力军。要依靠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各方企业,加强绿色施工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把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贯穿到施工全过程。例如绿色施工方案的合理优化,绿色施工的评价管理以及各项技术控制措施等等,都需要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丰富,积累技术和经验。建筑业企业要着力于积极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研发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实力。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同时建筑业自身也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

(一) 全面准确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四节一环保") 。实施绿色施工, 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二) 绿色施工是建筑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筑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绿色施工是建筑业积极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建筑活动一直是自然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性活动之一, 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 建筑材料的加工、使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和对周边的污染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 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 建筑用水、钢、水泥等都占很大比例。比如建筑用水, 据有关方面统计, 全国每年缺水量达60亿吨, 有1/6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年混凝土制成量达20亿立方米, 配制这些混凝土所需的用水量约有3亿多立方米, 再加上混凝土养护用水量 (如果按照传统做法浇水养护, 水的消耗量将超过搅拌用水) , 相当于每年60亿吨缺水量的1/10.而且目前施工用水几乎都是自来水,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因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完全可以使用中水。尽管建筑施工水资源的消耗量相对于高水耗工业企业, 单位产值耗水量比重较低, 但是工程建设本身的流动性和临时性造成施工用水管理比较粗放, 还有较大的水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空间。还有, 比如建筑垃圾, 根据北京、上海两地统计, 每施工一万平方米平均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这些建筑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铺路等方式再利用。由此可见, 建筑业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的潜力巨大, 责任重大。绿色施工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筑业以工程建设实践“四节一环保”,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三) 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业能否抓住未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适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 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从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 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入手, 核心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约型方式转变, 建造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步伐

(一) 加强研究和积累, 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

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部里出台《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 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 尤其量化方面的指标, 比如能耗指标。因此, 我们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

(二) 以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此, 《导则》专设"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一章, 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快试点和示范工程, 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 同时制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目前, 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 逐步建立激励政策, 以示范工程为平台, 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 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 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 提升工程的绿色含量, 强化激励作用, 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 加强绿色施工宣传和培训, 创造良好运行环境。

要大力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活动, 引导建筑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 深刻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开展绿色施工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要充分利用建筑业既有人力资源优势, 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建筑工人分类培训, 使广大工程建设者尽早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 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工程建设实践, 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

(四) 积极发挥建筑业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主力军作用。

实施绿色施工, 政府的导向作用固然不可或缺, 但是关键还在于建筑业企业。企业才是实施绿色施工的主力军。要依靠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各方企业, 加强绿色施工的技术和管理创新, 把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贯穿到施工全过程。例如绿色施工方案的合理优化, 绿色施工的评价管理以及各项技术控制措施等等, 都需要企业在实施过程中, 不断创新和丰富, 积累技术和经验。建筑业企业要着力于积极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措施, 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研发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实力。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3

一、热爱国家

爱国主义是人们世世代代巩固发展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的教育中的最高境界。现在的孩子,早已习惯了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一说到爱国,就觉得空洞教条,仿佛离自己遥不可及。如何触及孩子的灵魂,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呢?

学校校园电视台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作为切入点,如果没有对祖国的了解,就根本谈不上爱。电视台专门制作编辑一期,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祖国的象征,我们的国歌、国旗、国徽,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结和爱国意识,让孩子与祖国共荣辱,讲述国旗的来源。

校园电视台根据实际的需要,借助多媒体特效,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使学生全方位投入到受教育中,产生情感共鸣。为进行爱国感恩教育,校园电视台先后播放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救助灾民,志愿者在灾区的无私帮助,全国亿万群众捐款捐物的热情等片段……。观看后,学生情绪激昂,尤其看到子弟兵们不顾艰难险阻,奋力背着受困群众艰难前行时,一些学生哭了,情感得到了深层次的撞击,加深了对人民子弟兵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加深了集体的凝聚力与对国家的深情。能够拨动孩子心弦的教育一定是能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的教育。这些充满正气、触动心灵、记载着社会发展轨迹的素材能让孩子产生一种前进的动力,萌发爱国的意识,催生爱国的情感。在此后每次升国旗时,全体少先队员整齐划一的有力的行队礼,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爱护红领巾,很多学生表示为自己是少先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他们定期清洗红领巾,保证胸前的红领巾干净整洁。虽然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但是却充分地体现出了孩子们的爱国意识。

二、知晓礼仪

学校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仪时,往往只注重告诉学生必须该怎么做,而不是用心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层次的原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样做的效果是低下的,在重复式的说教下学生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结果是在学校和老师能看得到的地方貌似文明有礼,而在校外、在社会、在家里还是按老一套行事,这样就使学校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失去了意义,也失去了教育的良好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懂得某些文明礼仪要求的产生原因时,他的主观能动性要提高更多。所以,作为学校重要宣传工具的校园电视台责无旁贷,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媒体特性优势,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小学生行为规范每一条产生的原因深入浅出地予以揭示,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主地去知礼仪、懂礼仪、施行文明礼仪。

三、榜样指引

列宁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着自己的榜样,榜样可以是伟大的,也可以是平凡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只要能给予教诲,让你觉得有可学的东西的人,都可以是我们的榜样。校园电视台创始初期,我们探索着每期讲述一位学校三好学生的个人学习、行为事迹,起到榜样带头作用,让大家参考学习,效果较为显著,播放以后孩子们争相以三好学生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争取在每次开学典礼中站在领奖台上为班级争光,为自己的小学学习生涯填写光荣的一笔记录。

四、规范行为

由于生活经验不够,很多孩子心里想的是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了,事实上他们还不能够完全明白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需要具体实际行为模板。校园电视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准确、具体的校园生活事例,通过分析事例,使学生明白正确的行为规范是什么,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比如有段时间,校园内出现乱扔食品袋等现象,学校通过多次教育不见好转。电视台的小记者们想出了办法,他们把学生乱扔垃圾的场面拍摄下来,并进行了播放,还及时地在各班展开了对此类现象的讨论。各班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后,爱吃零食、乱扔垃圾的学生深受教育。从此,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校园更加美丽了。

作为思想品德教育重要宣传平台的校园电视台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面向全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只要我们能够制作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喜爱的节目,就能够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以它更形象生动现代的方式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更直接快捷的方式在全校掀起宣传声势,有效地推动小学生品德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4

财建[1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建设厅(委、局),新疆建设兵团财务局、建设局: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满意度,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推动发展绿色建筑,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尽快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

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二)基本原则。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积极完善政策体系,从整体上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并注重集中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城市及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率先突破。合理分级、分类指导,按照绿色建筑星级的不同,实施有区别的财政支持政策,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支持二星级以上的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激励引导、规范约束,在发展初期,以政策激励为主,调动各方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加快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三、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一)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标准、规程。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地区实际,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

(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推进力度,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行评价标识,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

(三)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培育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负责相关设计咨询、产品部品检测、单体建筑第三方评价、区域规划等。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培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估、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四、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

(一)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奖励审核、备案及公示制度。各级地方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设计评价标识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项目汇总上报至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两部”),两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请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报告、工程建设审批文件、性能效果分析报告等进行程序性审核,对审核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予以备案,项目竣工验收后,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两部组织能效测评机构对项目的实施量、工程量、实际性能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符合申请预期目标的绿色建筑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对经过上述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三)规范财政奖励资金的使用管理。中央财政将奖励资金拨至相关省市财政部门,由各地财政部门兑付至项目单位,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各地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

五、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

(一)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应具备以下条件:新区已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筑、市政、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

(二)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上述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及城区绿色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能效测评等相关支出。

六、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一)鼓励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各地要切实提高公租房、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强调绿色节能环保要求,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及计划时,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

(二)在公益性行业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试点,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三)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七、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一)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要根据绿色建筑

发展需要,及时制定发布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二)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三)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广适合住宅产业化的新型建筑体系,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建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与发改、科技、规划、机关事务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组织实施,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健康发展。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5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了像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这样的好党员,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风采和形象,构成了当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主流,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他们奢侈浪费、追求享受、好逸恶劳,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这些不良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讲品性、重品行、作表率”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为党员干部提出了行为标准。这对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对于进一步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通过观看“警示教育”案例和薄俊生同志20多年教育奋进历程,持之以恒的人生追求,不为名利所动的高尚人品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引导我们党员、极子、全体教师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从源头上铲除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要把“讲品性、重品行、作表率”与学习贯彻党章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要坚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深刻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发展教育的关系,区分善恶,分清美丑,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心地清净、品行端正。

2、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是教师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

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根,是教育发展的活力之源。教师自身的修练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感悟,在学习和反思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党风廉政建设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它所含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作为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认真学习,真正把握其内涵和精髓,并且从心灵深处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对教师本身的健康成长所起的及其重要作用,真正做到深入持久而且高效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因此,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结合科学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师德建设实际,突出典型树立形象,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弘扬新风正气的氛围,我们应在党支部的带领和组织下,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引领下,大力开展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如:《品读好书共铸师魂》、《温馨教室》、《师德案例征集》、《师德大讨论》、《师德标兵评比》、《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比》,在活动中,党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全身心地融入其中,让师德建设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加快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行政道德的“软”约束,对廉政建设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还应借助开展《温馨教室》活动。每天放学后开放教室,安顿管理好放学后寄宿生、留守儿童在校生活。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和写作业并耐心辅导他们的功课或解答学习中的疑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感染师生健康成长。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形象,让老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许多身边的平凡而感人的廉洁自律故事、爱心奉献故事、耐心教

育、呼唤学生健康成长的故事等优秀师德事迹,更在活动中提升教师文学素养,提高师生道德内涵,促使镇小师德全面建设。

3、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以“敬廉从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廉洁教育系列活动。

(1)潜移默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学校在严格遵循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把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互相促进。通过渗透,活动导引,使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廉洁的意识和观念。活动与《不容忘记的历史》的读本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树立廉为美,贪可耻的道德观念,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活动以办好廉洁文化主题墙报、制作廉洁警句、安排廉洁教育专题课、看反腐倡廉内容的影视电教片、读廉洁教育书籍、答廉政问卷调查、搞廉政文化主题课外活动、开廉洁文化主题班会、开展廉政文化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赛、廉洁小报、书画展等活动的开展,将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达到净化心灵、教育感化的效果。

(2)融于课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可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加载精神境界、价值观、道德修养、人格品德、廉洁操守等知识,使“敬廉从洁”教育内容自然蕴含于人文学科之中。在语文、品德等相关课程中,应注重挖掘文本中廉政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一边学知识,一边学做人,达到扩大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树立爱心和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形成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学校应借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载体,因人、因制、因事施廉,达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针对当前学生中出现消费误区,对他们进行理财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合理、适度消费,培养他们节约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勤劳俭仆的良好品质;举办反腐倡廉法制讲座,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腐败可耻,廉洁光荣的观念,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具有积极地警示和教育作用;另可开展寻访红色经典,踏访英雄足迹等革命传统教育。总之,要努力丰富廉洁教育的内涵,让廉政建设在校园形成一种文化。

(4)立于制度,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起廉政文化育人、廉政文化规范人的制度和机制,将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到学校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和师生日常管理的各个领域。

(5)行于实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廉政教育要从日常生活着手,把学生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开展“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粮、一分钱”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当好一名廉政卫士,当好家庭廉政监督员。学生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重要组成部份,实现社会全覆盖,在净化幼小心灵的同时,也有效地净化社会风气。

总之,学校开展廉政教育,是提高党员、极子、教师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敬廉从洁,自我修身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只有将廉政文化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才能营造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6

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管理是建设和谐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基层工会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活动中来,强化工会对劳动安全的监督检查职能,防止和减少职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危害。

一、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是职工,事故危害的主要对象也是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工会必须向广大职工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强化职工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意识,提升职工的安全防范素质与能力。

一是结合《安全生产法》进行宣传教育。要让职工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清楚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要进一步扩充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安全作业、依法管理、按章办事上来。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安全生产,发挥优势,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职工群众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二是结合“安全工作重点”进行宣传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不同工作重点,开展不同主题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不失时机地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通过编印、发放有关宣传材料,张贴各类安全招贴画、宣传品,大力营造企业“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关心安全”的舆论氛围,教育广大职工认识到:“安全生产每条制度规定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我们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切不可违反规律。

三是结合“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教育。近年来,随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创新,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QC活动广泛征集职工的“小发明、小窍门、小绝招、小改革”和先进作业法、优秀管理法、科技创新法以及合理化建议等,培养职工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而丰富企业安全文化,使职工逐渐形成对安全生产的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二、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实践证明,基层工会组织和企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实行联手,实现优势互补,既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会组织实现监督参与职能的重要手段。

一是要立足基层班组,提高职工自卫互控能力。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安全生产最直接的承担者和参与者。要夯实班组安全基础,一方面要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扩充职工的安全知识,提升职工的安全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班组的自身防控体系,以自防自控为主,以互防互控为辅,不断增强职工保安全、反“三违”、查隐患的内在驱动力。确保生产现场一人作业自控有效、两人作业互控有力、多人作业连控有序,组成以自身队伍为核心的班组安全生产“互联网”,从而为安全管理、自卫互控型班组的建立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要突出检查重点,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围绕安全重点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采取职工代表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巡回检查和跟踪追查等方法,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及时下达整改建议通知书,建立安全档案,追踪整改。

三是要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提高安全生产装备水平。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要有装备和设施等硬件方面的保证。基层工会组织要把安全装备检查列为职工代表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并监督安全技措资金的使用情况,检查安全投入是否到位,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一道共同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实现安全生产。

三、积极建言献策,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制度建设是任何一个领域或一个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要解决好安全制度建设这一问题,工会组织必须履行好《工会法》、《安全生产法》赋予的权利,把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为工会维权的重要范畴,作为职工代表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提出

制度完善、安全投入、职工安全与健康等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就基层工会而言,关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尽快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明确层级责任。首先“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其次,明确部门负责人对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再次,明确各岗位人员是安全责任主体,对本职工作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责任。通过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岗位,使各环节、各部门、各岗位、各个人都切实负起应负责任,建立起一条自上而下、环环紧扣的坚固的“责任链”,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

二是明确具体工作责任。实施安全生产工作绩效量化考核,将安全生产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提出具体的小目标,量化分解到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班组、每个岗位,甚至是每个时间段,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到位。坚持“逐级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干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形成责权分明、运作有序、互相支持、互相保证的安全责任体系。

三是明确事故的责任。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和安全责任问责制的要求扩大处罚范围,既强调结果问责,更要注重过程问责,使安全生产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员工明白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夯实企业安全建设基础,要让安全规章成为职工的行为,必须将各项安全制度贯穿到各项工作全过程,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单位实际、责任明确、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组织和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要努力提高企业安全工作执行力,让管理行为用规章制度说话,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物,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保证规章制度执行正确、有序和有效。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7

一、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如何更好地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其就业质量,提升其职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其更高质量的就业,从根本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较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这是时代对职业指导的必然要求。但是,职业指导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现状却是不尽如人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指导的工作模式不清晰

职业指导只有与职业介绍、职业教育培训形成“三位一体” 的密切关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中职学校中,负责学生就业的部门多与招生部门或与学生管理、培训鉴定等部门合署办公,属于“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行政部门。而负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教师属于“通识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师又隶属于专业科教学部门。各机构各环节间各自为政,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且无法形成系统合理的培养体系,容易出现指导内容重复交叉或者脱节断裂等现象。

(二)职业指导的观念滞后

职业指导作为一个为求职者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一个过程,其融合了心理学、法学、 组织行为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在中职校中从事与职业指导相关工作的教师大多是“校校对接”型的非科班出身———从大学毕业后直接到中职校任教,缺乏对职业指导的社会实践性的了解, 并且多数未经过系统、专门的职业指导培训,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的方法和理念多为实践中摸爬滚打,现学现用, 表现出了“教科书化”和陈旧化。

(三)缺乏专业的职业素质测评工具

“测评”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和研究,科学地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参评人员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点等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定。通过已经形成的系统、科学、客观的测评工具能够帮助被测评的学生对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与职业、适应能力相关的个人特征形成认识。这一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可以提高被测评学生自我认识的准确性,提供给职业指导人员更有针对性的结论,为被测评的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更科学的参考意见,形成更准确客观的评价。但是中职校中多没有购买此类工具,或者购买了此类工具,没有专职的教师团队针对系列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进行合理应用。

二、改善中职校职业指导现状的建议

通过建立系统的中职校职业指导体系,充实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大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中职校当前的职业指导现状,将会更加有效地提高中职生作为职场新鲜人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其更加迅速地找准与自身性格、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形成牢固的职业关系,实现其职业生涯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持续稳定发展。

(一)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将学校中的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管理、招生、培训鉴定等行政管理部门相剥离,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改变以往各部门职能交叉,指导内容重复或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改变以往“校园招聘会”“面试技巧讲座”等毕业季出现的突击型的、 内容形式单一的工作模式。通过对中职生就业指导的全局设计和统筹安排,形成“一条主线,全程贯穿”的工作思路,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条主线”即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平台,选派专门的教职员工负责此项工作,理清职责交叉点,明确分工,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全程贯穿”即做好入学前、 学习中、顶岗实习期、毕业后的全套就业指导服务,让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即可了解该行业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群情况; 在学习中,能根据就业形势、工作描述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从 “老师要我学”自觉转化为“我要学”,结合自身特点,个性化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学年,通过升学指导或者通过密切跟踪顶岗实习情况,搭建人才成长的多向“立交桥”,扩展职业指导的内涵,延伸职业指导的范围。

(二)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整合相关部门中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充实职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对学生部门、就业部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部门从事与学生就业服务、教育相关的教师进行人员梳理。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其职业指导的业务能力。“送出去”即分批次选派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学习系统的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等职业指导的工作方法;前往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开展得活泼有素的学校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请进来”即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完善现有招聘管理制度等,通过邀请高级职业指导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人才市场主管等专家入校执教,开阔教师的视野,转换教师指导的角度,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呼声中摸索学校就业服务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和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断增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核心竞争力。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在硬件环境扎实搭建的基础上。建议紧密围绕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广泛收集劳动力市场的反馈信息,通过与“订单培养”“冠名培养”人才的企业、热门行业等的合作,多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建立专职的职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职业咨询室、职业测评室、就业信息档案室等;配置可测量不同内容的职业素质测评工具,如劳动保障部开发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有目的、分批次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费用;分阶段、分区域地对顶岗实习期及后续的职业指导跟踪调查,将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中,为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提供更为详尽、更为科学的参考意见。

(四)改革固有职业指导模式,形成全方位服务的良性引导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中职生的就业观念,在既有的收集顶岗实习情况报告和召开“企业宣讲会”“校园招聘会”“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基础上丰富职业指导形式,根据指导阶段的不同和不同求职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服务的良性引导。

入学前按照学校所设置的专业类别进行相对应的职业群介绍,帮助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树立新的就业观,改变“非办公室工作不做、脏累臭活不干”的职业观念,引导学生及其家长摆正心态,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值,做好面向生产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提高学生家长的配合支持度;同时营造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激发其创业的热情。

重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变该课程的备课教研模式, 主动与专业课程教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联系,主动与“订单培养、冠名培养”的企业等联系。将企业文化、工作描述、职业道德要求、岗位要求、技能素养养成等内容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场地,形成具有专业大类特点的基础型课程。

毕业后的就业信息档案记录。学生管理人员应积极深入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中去,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如工作地点、 期望薪酬、职业类别)、工作表现等顶岗实习期和毕业后的就业信息,统一整理形成纸质与电子材料,在职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成长档案库。该库设计为开放式平台,开设招聘面试、工作素养、自我提升等子窗口,将为学校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动向,向劳动力市场输入人才、不定期进行跟踪职业指导,学生交流经验和向新生开展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职业指导提供极大的便利和良性循环的渠道。

中等职业学校相信只要清醒认识到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外显标签,转变就业指导是行政事务,只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前指导等这些传统、单一的职业指导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搭建专业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其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必然会实现就业、择业、创业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推动中职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摘要:就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丰富原有的职业指导模式以便形成全方位服务的良性引导等方面深入讨论如何更好地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其就业质量,提升其职场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从根本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较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指导,中职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8

关键词:职业指导 职业意识 职业信息 职业道德

一、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逐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进入校园后,大多对自己今后职业的发展处于懵懂状态,对自己的学习及就业方向很迷茫。因此,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尤为关键,可为学生职业生涯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对职业生涯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学校应为学生开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

二、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实现入职的科学匹配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基础素质不同,职业发展方向也会不同。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科学的职业指导至关重要。职业指导的作用就是为就业者树立明确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可行的措施给予就业者可行性的意见及建议,克服职业生活中的障碍,引导就业者进行职业探索,最大限度地获得事业的成功。

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设立目标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兼顾用人单位的需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择业。因此,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只有热爱才能全身心投入,做出一番成绩。其次是要尽量选择能体现自己优势的职业,这样才能发挥自己一技之长。再者是选择为社会所需的职业,才能有发展空间,尽可能实现入职的科学匹配。

三、职业指导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树立学生职业理想和给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从进入校园起就要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定期开展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岗位的认同、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开展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的概念和内容,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学会在生活中培养职业意识,从细节入手塑造职业形象,从而为今后的求职就业做准备。在培养职业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具有初步的规划。他们会依据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个人条件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职业生涯中,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为学生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进行职前与职后的职业培训、带领他们阅读相关书籍、了解职业道德标兵的事迹等都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过程。

四、职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收集、筛选就业信息

即将毕业的学生,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信息十分重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善于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并将其筛选、整理、辨别真伪,使信息更及时有效。这对毕业生求职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职业指导,学生既可以获取就业信息,又可以掌握及时可靠的就业信息。例如,为学生举办供需见面会,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等。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并准确定位,是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其中,模拟面试是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指导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培训,会对面试的流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一模拟过程中,指导教师就企业可能提到的一些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并协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使他们在面试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小结

当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因此,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个人职业教育发展中尤为重要。只有对其重要性充分关注和重视,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者旭.探索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新机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李炜.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李洋.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9

摘 要

在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个重要元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动力之一。团队,这个营销时尚名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讨钻研。团队管理,正被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治新领域。领导怎样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就变得至关重要。团队要发展,就必须有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而提高团队凝聚力,则是团队建设中的核心关键部分。团队的领导者要有明确意识,帮助下属完成起步后各阶段的成长,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制度,了解企业的文化,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造环境,使团队在温馨的气氛中健康发展。本文从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建设高效团队的途径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团队

团队凝聚力

高效团队

前 言

团队凝聚力不仅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团队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无数实践表明,团队具有巨大的潜力,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取得了比任何人所预言的都要深远的效果。作为企业领导,只要能巧妙融合知识、实务经验,激发起团队的创新开拓精神和团队凝聚力,就能够建立和有效管理团队,创建新的业绩。信息时代赋予企业很多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埋下了灾难。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已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选题意义所在。

一、团队凝聚力的内涵

(一)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1.团队成员的组成。

(1)团队的规模。团队的规模越大,团队的凝聚力就越低。由于团队规模增大,团队成员间互动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减小,从而难以形成凝聚力;反之,团队规模越小(一般认为5人~12人比较合适),团队成员间互动的机会增大,团队成员就越容易融为一体, 从而形成更强的凝聚力。(2)成员的相似性。所谓成员的相似性,是指根据个人档案记录归纳总结的比较明显的个体特征,也包括那些难以观察、对人的行为模式更具决定性影响的深层次因素,如个性、态度、价值观及其他心理因素等,还包括个体内在特性动态集合所产生的总体特征。

(3)成员的相吸性。如果A从B身上发现了自己喜欢的某种品质特征, 如名声和社会地位、愉悦、支持性以及其他令人喜欢的个性特点等,A会对B表示赞美、钦佩,成员间的这种相互吸引,会使得他们愿意在一起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2.团队任务。

(1)任务目标的一致性。目标一致是形成凝聚力的前提条件,首先,如果团队目标与个体目标是一致的,那么个体就会被团队所吸引。其次,团队建立共同目标的过程往往意味着确立竞争对手或“共同敌人”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共同敌人”的出现会加强团队内部的认同,也会使团队成员的身份显得更加重要。

(2)目标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相互依赖程度。如果要实现团队目标需要每个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且密切协作完成,则团队成员在行为、情绪和心理上就会与其他成员融为一体,形成合力,于是,团队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凝聚力形成的过程;相反,如果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必须的相互信赖程度低,则不易形成团队凝聚力。

(3)团队任务对成员的吸引力。完成团队任务的活动内容、形式、频率适合成员,吸引力就大;反之,活动不受成员的欢迎,吸引力就会降低,甚至会令成员产生厌倦、反感心理,从而脱离团队。

(4)任务的难度。重复和烦冗的常规任务会带来倦怠并影响团队凝聚力,而以团队为进行单位,具有一定挑战性并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任务,这样的任务能够为整个团队带来共同面对压力的经验,完成这类任务,必须要团队成员保持高度一致,齐心协力,这样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促进更高凝聚力的形成。

3.团队内部管理。

(1)领导方式。勒温等人的经典实验比较了在“民主”、“专制”和“放任”这三种领导方式下各实验小组的凝聚力和团队气氛。结果发现,民主型领导方式组比其他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成员相互之间情感更积极,思想更活跃,凝聚力更强。

(2)激励方式。不同的激励因素和激励水平,对成员产生的吸引力也不同。能够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激励因素,主要指能够强化归属感的各种情感因素。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有些个体有归属于某一团队的需求,有些人则对权利有很高的要求, 有些个体有沟通与身份地位的需求,而有些人有自我评价的需求等。团队是否能够持续为其成员提供其所期望的激励, 会对团队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团队领导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这类影响团队成员需求的因素。

(3)沟通。成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对团队任务的理解,和即时了解对方的进展情况,从而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个体与团队才能维持相互信任,增强对团队的归属感。

(4)规范。团队有无一定的规范,也会影响到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制定有效合宜的团队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成员的行为,使成员行为最大程度地指向团队任务。另外高凝聚力的团队一般较易产生共认规范;相反,低凝聚力的团队一般难以形成共认规范。

另外,团队的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一个团队总是与外界环境不断地发生着交互作用,积极进取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团队凝聚力的增强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相反,消极的外部环境则会对团队凝聚力产生负面影响,如团队间的合理竞争会增强团队凝聚力, 当团队之间开展竞争时,各自的团体内部就会产生压力和威胁,迫使所有的成员自觉地团结起来,减少内部分歧。能够忠于自己的团队,维护团队的利益,一致对外,以避免自己的团队受挫、受损。这样,团队成员间的关系就变得密切起来,大家同舟共济,共赴使命,团队的凝聚力也就得以提高与加强。

(二)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过程 1.胚胎期

此时是团队的组建期,团队带头人的确定务必要慎重遴选、充分酝酿,细心考察。团队成员的组合一定要充分自愿,性情相投。另外,确定好一个好的队名、队训对鼓舞士气,形成凝聚力雏形也有重要作用。

2.磨合期

建立了团队后,进入磨合期,团队领导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均需要彼此熟悉和磨合,团队应多组织学习各类团队制定的章程、规定等,让全体成员在思想上对团队的作用和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可。亦可组织各类团队训练,例如,游戏、郊游、各类趣味竞赛、业务竞赛等,以加深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和谐气氛。

3.整合期

经过磨合,团队人文氛围初步形成,团队可根据成员的性情、爱好、业务能力等在组织结构、人岗定位、目标责任等方面进一步整合,使团队形成人尽其才、互溶互助的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4.形成期

整合后的团队,已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齐心合力、协同作战、携手奋斗、频创佳绩,逐步形成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5.成熟期

成熟期的团队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成绩斐然,各项规章制度规范齐全,运行公开透明,团队成员把团队当成“家”,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把参与团队活动看成是一种享受。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全心投入,尽职尽责,参与管理、决策。团队内部充满热情、充满活力,洋溢着生机勃勃的和谐气氛,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二、团队凝聚力的价值分析

(一)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

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凝聚力。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最重要的标志。在这里,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而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很难想象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的团队里能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同样也很难想象,在没有明了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那么,确保没有信任危机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损害最大的莫过于团队成员对组织信任的丧失。

团队领导由于不知道如何建设高效团队,于是只好大声呼喊:“我们一定要加强团队合作,要讲奉献,要上下凝成一股绳,我们的工作则无往而不胜。”喊口号可以,但效果却很不佳。团队领希望部属和员工工作时像年终聚餐把酒时那样士气高昂,充满工作热情!但员工的实际表现却远非管理者所想。而企业最终的关键是“让员工众志成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潜能,为企业创造绩效”,因此,建设高效团队提高其凝聚力尤其显得重要。

(二)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团队精神的核心——协同合作。一次,联想运动队和惠普运动队进行攀岩比赛。惠普队强调的是齐心协力,注意安全,共同完成任务。联想队在一旁,没有做太多的士气鼓动,而是一直

在合计着什么。比赛开始了,惠普队在全过程中几处碰到险情,尽管大家齐心协力,排除险情,完成了任务,但因时间拉长最后输给了联想队。那么联想队在比赛前合计着什么呢?原来他们把队员个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精心组合:第一个是动作机灵的小个子队员,第二个是一位高个子队员,女士和身体庞大的队员放在中间,殿后的当然是具有独立攀岩实力的队员。于是,他们几乎没有险情地迅速完成了任务。可见团队的一大特色:团队成员在才能上是互补的。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

21世纪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所有事业都将是团队事业。依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取得什么成就了。这就需要一种团队凝聚力,正如歌词中唱的那样“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很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间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合作的员工,企业才能不断前进、壮大。

(三)建设高效团队

每一个团队都有其优势和弱点,而团队要取得任务成功又面对外部的威胁与机会,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对要达到的团队目的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回避威胁、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

以团队的任务为导向,使每个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目标、行动计划,为了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应树立阶段性里程碑,使团队对任务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创造出令成员兴奋的幻想。

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任务的启动;团队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团队应把握时机来进行分析与解决;以及团队面对内、外部冲突时应在什么时机进行舒缓或消除;以及在何时与何地取得相应的资源支持等;都必须因势利导。

怎样行动涉及到团队运行问题。即团队内部如何进行分工、不同的团队角色应承担的职责、履行的权力、协调与沟通等,因此,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也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描述和说明,以建立团队成员的工作标准。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在很多企业团队建设中都容易被忽视,这可能也是导致团队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团队要高效运作,必须要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团队,这个团队运行成功与失败对他们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什么?以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将我们常常讲的激励机制引入团队建设,可以是团队荣誉、薪酬或福利的增加、以及职位的晋升等。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团队的责任。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做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

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此外,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

三、建设高效团队的途径分析

(一)高效团队的特征

团队不仅能够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团队的形式来管理企业的原因之一。一个高效的团队,对提高企业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高效的团队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清晰的目标。高效的团队对要达到的目标有清楚的理解,并坚信这一目标包含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激励着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在有效的团队中,成员愿意为团队目标做出承诺,清楚地知道希望他们做什么工作,以及他们怎样共同工作并实现目标。

2、相关的技能。高效的团队是由一群有能力的成员组成的。他们具备实现目标所必须的技术和能力,而且相互之间有良好合作的个人品质,从而能出色完成任务。后者尤为重要,但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有精湛技术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就有处理群体内关系的高超技巧,而高效团队的成员则往往兼而有之。

3、相互的信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是有效团队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每个成员对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我们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都能够体会到,信任这种东西是相当脆弱的。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而又很容易被破坏。而且,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被他人的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不信任。所以,维持群体内的相互信任,还需要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

4、谈判技能。以个体为基础进行工作设计时,员工的角色有工作说明、工作纪律、工作程序及其它一些正式或非正式文件明确规定。但对高效的团队来说,其成员角色具有灵活多变性,总在不断进行调整。这就需要成员具备充分的谈判技能。由于团队中的问题和关系时常变换,成员必须能面对和应付这种情况。

(二)打造高效团队的方法

1、制定团队共同目标

目标是团队存在的理由,是团队运作的核心动力,关系到团队全体成员的利益,能很好地鼓舞大家斗志,协调大家行动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建立高效的、高凝聚力的团队,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团队目标,让目标引航。

一般情况下,制定目标要遵循一个“黄金准则”,它主要包括几层意思:

(1)目标一定要明确。(2)比较容易衡量。(3)人们容易接受。(4)要符合实际。(5)目标一定要有时间限制。

2、训练团队精英

训练精英的工作是团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没有精英的团队,犹如无本之木,一个未经训练的队伍,犹如散兵游勇,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训练团队精英的重点在于:

建立学习型组织:让每一个人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尽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提供学习场地,表扬学习进步快的人,并通过一对一沟通、讨论会、培训课、共同工作的方式营造学习氛围,使团队成员在学习与复制中成为精英。

搭建成长平台:团队精英的产生和成长与他们所在的平台有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平台,能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更多的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3、培育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助、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它包括团队的凝聚力、合作意识及士气。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要培育这种精神,领导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团队精神极强的楷模;其次,在团队培训中加强团队精神的理念教育;最重要的,要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团队工作的实践中去。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人难以成为真正的领导人,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队伍是经不起考验的队伍,团队精神是优秀团队的灵魂、成功团队的特质。

4、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环境

企业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团队力量的流失,这就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一套完善的激励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提高的氛围,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成长,实现价值追求。企业的培训员工联系企业文化,着眼于细微之处,融落于生活之中,从做人点滴到做事精要,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而员工的全面成长,也将为企业发展蓄备强大后续动力,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5、完善的团队规则和制度

(1)根据团队实际的运作需要制定相应制定。制度是针对一般情况,具有普遍性,一项管理制度的出台,必须是围绕着企业核心发展目标的实践活动,专项工作的制度,应该是补充与完善。

(2)建立监督体系。制度是为目标提供保障的,在实践中,就成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活动的一种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上级或下属,要树立对制度的敬畏。因此制度能否得到执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非常必要。通过监督解决“廉”与“勤”。

(3)制度必须要人性化且应有一定层次的管理者监督。制度是实施严格管理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手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是人制定的,是用来约束人的。那么,人性化就是制度的核心与灵魂。所以,制度设定的基础,应该是对人性尊重。

结论

本文通过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团队的目标方向、组织形态、行业精神、社会位置等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就大,反之吸引力就会降低,甚至会使成员厌倦、反感,从而脱离团队

2.满足所有成员多种需要的吸引力。即满足成员个人的各物质和心理需要,这也是增强团体吸引力的最重要条件。

3、团队成员利益一致,关系和谐,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团队内部成员间的吸引力就大;反之,吸引力就小,甚至反感,相互排斥。

总之,一个团队是否有凝聚力,是直接关系到团队的生存、发展和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要打造一个高效的有凝聚力的团队是一项难度很大、影响因素很多且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团队成员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并付出大量辛勤的劳动,还需要我们企业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充满年味的记叙文下一篇:地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