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2024-10-04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共10篇)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1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 要】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绿色施工行业经历了缓慢发展的过程,绿色施工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新公司的不断涌现,这些似乎都标志着绿色施工行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中国绿色施工产业的现实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成为行业内日益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施工 发展状况 发展趋势 发展成就 机遇和挑战

所谓绿色施工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三方面内涵: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绿色施工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建筑概念。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建筑发展过程中,高能耗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现代化的建设中能源的消耗相当巨大,同时产生的污染物和建筑垃圾也是相当的巨大。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大潮下,中国建筑却始终保持着高消耗、高污染的态势,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年。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不可能将大面积的耕地转变为建筑用地,而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减少,全球温室效应的产生不得不使新的建筑发展另谋出路。

我国绿色施工的现状

追溯我国绿色施工的历史,其实也远远的不止这么几年。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就有迹可循。崇尚自然,注意“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内在规律,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规律,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传统节能观念。《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而在传统建筑中,恰恰将这一点很好的反应——福建的土楼、陕北的窑洞、华北的四合院、川西的吊脚楼以及皖南的民居都用最原始的方式做到了节能,最为直观的就是将“冬暖夏凉”这四个字印在了人们的心里。

从目前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阶段上来说,学界将它形象的分为三个阶段:浅绿阶段、深绿阶段、泛绿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完成了“浅绿阶段(2004年-2008年)”,在这一阶段中,将绿色施工作为试点在沿海地区逐步推广。由于绿色施工对技术的要求和成本的要求较大,东西地区之间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到2008年底,国内完成10个绿标项目,23个LEED项目。

在“深绿阶段(2008年-2010年)”间,绿色施工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到设计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原则的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一、相关人员开始注重对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引入传统的建筑节能理念,如重庆节能示范中心,结合重庆地区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典范,充分展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二、部分绿色施工是将旧厂房改建为绿色办公建筑。通过利用既有建筑,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进行改造,展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理念升级,成为地区节能的示范项目;

三、在普通建筑中构建生态建筑体系。如世 博沪上生态家项目,通过整合里弄、山墙、老虎窗、石库门等上海地域传统元素,针对江南气候特征,结合上海气候,打造高密度城市住宅生态示范。

四、设计标识多,全过程标识少。截至2011年2月,全国攻击140个绿色施工(含公示),期中129个为设计标识,11个为全过程运营标识。

五、技术体系相似度高、被动技术少;

六、绿色施工的成本不断降低,在深绿阶段,随着绿色施工评价体系以及技术体系应用的不断成熟,建造绿色施工增量呈下降趋势,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等设备的价格逐步下降,太阳能热水系统开始广泛强制使用。

七、绿色施工种类不断增多。从住宅逐步拓展至医院、办公、商业等类型。在泛绿阶段,绿色施工从单体逐步向城市发展,开始将以全寿命周期评价绿色施工,社会普遍接受绿色施工理念。在这一阶段,绿色标准将不断的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也将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在房地产行业将全面实行绿色施工。

中国绿色施工的发展方向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绿色施工最迅猛发展的一年,在我看来,中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住房将是绿色施工使用的主要对象。在十二五的规划中,国家明确要求建造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加上不同房地产开发商每年新推出的楼盘,都需要符合节能环保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讲,住房对于技术手段的要求比大型公共建筑更低一些。在技术手段逐步成熟的今天,住宅中使用节能建筑将变得更加的普遍。太阳能供热、供电系统可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第二、地区优势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在我国各个地区,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气候等因素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节能的新模式。在结合各个地区的优势,可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在青藏高原上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在开发使用太阳能光电板之后,可在满足本地区使用的前提下,将多余的电能并网输送到其他省市。

第三、绿色施工将成为基本要求。目前很多城区对其新建的建筑提出了绿色的要求,如: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天津中新生态城、上海虹桥商务港区等地区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需是绿色施工;上海南桥新城将绿色施工纳入土地出让文件,将绿色方案作为标书评比内容;安徽合肥也将绿色施工纳入土地出让文件。绿色施工将逐渐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四、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和低碳研究逐步开展超高层因其建筑高度带来了很多质的变化,例如:在成本方面,由于对抗风、抗震的要求变化,带来成本大量增加,比高层高出15—25%。在实用率方面,公摊面积较多,消防楼梯增加,每50m需设置避难层,实用率多在70%左右。在室内环境方面,因不能开窗,通透性降低,空调系统常年工作,能耗高。因此,需要针对超高层建筑开展专门研究,制定符合其特点的绿色施工适用技术。

总结

当前绿色施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遍及全球各地,可再生能源与绿色部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仅数量显著增长,而且绿色意识与观念正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施工的良好预期正逐年上升。

目前欧洲的绿色施工市场处于全球的最高水平,绿色施工增长最快的区域将在亚洲,调查显示,亚洲区域从事绿色施工的企业将从目前的26%增至73%。56%的企业预期为了绿色施工将带来良好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在未来,太阳能、风能、地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将大幅度提升。

全球建筑市场正在经历向绿色施工的广泛转变,绿色施工在未来将逐步成为全球市场的主流。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2

一、我国绿色餐饮的现状

由于前几年发生的瘦肉精、毒大米、泔水油等一系列事件, 使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质疑, 因而对健康饮食的关注程度大为提高。再加上2003年, 非典疫情的肆虐使得蓬勃发展的中国餐饮业遭受了一次重创;2004年的禽流感又无疑于使中国餐饮业雪上加霜, 使得人们对健康饮食更为关注。而在此之前, 自2000年我国实行假日经济以来, 餐饮业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也使得我国的“绿色餐饮”得以从进入实际动作阶段, 呈现出一些新气象和新变化:政府重视, 行业协会大力配合;注重营养保健, 推陈出新;注意运用绿色技术组织生产;注重创造健康环境氛围, 树立良好形象等等。

二、目前绿色餐饮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绿色餐饮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 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 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引起食品的结构和形态发生异常变化, 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自然因素指食品本身具有毒性与有害物质及自身腐败变质而导致的细菌、霉菌毒素污染;人为因素指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知识、技术、意识而带来的食品二次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利润的强烈刺激, 蔬菜、水果、水产等原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苏丹红、福寿螺等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了绿色餐饮的发展, 甚至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 食品营养问题

食品营养问题即营养不均衡问题, 包括食品营养过剩与缺乏。膳食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营养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 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我国90.7%热能来源来自粮食及果蔬。肉、蛋、鱼、乳等动物性食物仅占9.3%。植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B2、D、Ca、Fe、Zn、Se、I的含量不仅低, 而且利用率差, 因此出现上述的多种营养性疾病与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有密切关系。

3. 食品质量问题

菜肴色、香、味俱全是餐厅食品质量的外在表现, 但有些厨师为使食品菜肴的色彩鲜艳、质地脆嫩、造型美观而在烹饪过程中随意加入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剂, 易造成顾客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如口渴、腹泻、痉挛、食物中毒等。

4. 就餐环境问题

就餐环境问题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的:硬件是指饭店的设备设施等一些具体实物;软件是指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以及在服务过程当中所展现的绿色服务意识等。很多饭店的就餐环境惨不忍睹, 上面空气不通, 烟雾弥漫;地面垃圾满地;厨房苍蝇横飞, 老鼠乱窜;餐具消毒不够彻底, ;嘈杂的就餐环境让人心烦意乱, 从而降低客人的食欲。

三、解决措施

1. 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 以确保餐饮市场的健康发展。2002年8月2日起由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绿色饭店标准》开始正式实施, 它是按国际标准进行的, 将绿色饭店分为五个等级。《绿色饭店标准》严格界定了绿色餐饮标准:一是安全、健康的要求。二是环保的要求:第一, 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 一次性木制筷子, 减少一次性毛巾使用量。第二, 不出售国家禁止销售的野生保护动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缺陷, 使得政府的宏观管理愈显得重要。

2. 餐饮企业内部建立检查、培训、考核制度

制定餐饮业食品安全制度, 并对员工进行有计划、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 改正其不良卫生习惯,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做好餐饮企业内部的自查自纠、预防改进、监督防范的内部审核工作;将食品安全发生率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 强化食品安全与员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关系。

3. 加大管理力度,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

对于自然因素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可通过加强对人们食品安全的宣传, 劝导消费者不购、不吃本身有毒的食品或腐败变质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购、不存、不做、不卖变质有毒、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

4. 针对饮食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是餐饮消费的基础, 它不光联系到自身的生存, 更左右着人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现问题, 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应, 以予以解决, 或见诸新闻媒体, 告知公众, 以迫使其采取相关的措施。直致彻底杜绝这种现象。针对软件方面, 我们应加强化员工培训, 树立绿色服务理念, 为客人提供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的绿色服务。

四、结语

随着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 “绿色奥运”思想深入人心, 绿色餐饮必将成为餐饮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通过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餐饮业才能更加繁荣兴旺。

摘要:绿色饮食现在已经成了消费的时尚, 本文通过论述分析我国绿色餐饮的现状, 提出当前绿色餐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餐环境问题等, 并逐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绿色物流 障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物流的起源及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地球环境迅速恶,这使得人们生存的环境和经济运行受到严峻的挑战。于是一场旨在保护地球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绿色革命”在生产流通以及消费领域中应运而生。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其中指出了当代资源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也必须应用于物流管理活动,即在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在此背景下,“绿色物流”作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物流业中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21世纪物流管理的新方向。

二、我国绿色物流的现状

绿色物流观念落伍。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

绿色物流政策缺位。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物流基础薄弱。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我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如今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故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如若不然,就会失去竞争力,一旦国外在物流业的绿色化上设置准入壁垒,我国稚嫩的物流业就将遭受巨大打击。可以说,发展绿色物流是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

三、实施绿色物流的对策

1.政府规制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府对物流体制的规制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发生源规制、交通量规制、交通流规制。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政策法规。政府可以从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等方面制定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

(2)改革不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针对我国物流管理条块割据、浪费严重等历史和现实问题,改革物流管理体制,构筑循环型的物流体系。政府与地方公共团体协作,合理配置再生资源物流据点,实现社会流通的良性循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比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水路运输,并构筑高效合理的绿色物流发展框架。因此,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是我国发展物流在政策性问题上必须正视的大事情。

(3)构筑有利于国民生活的物流体系。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不断提高,要求提供能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的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为此政府应改革行政制约,合理规划,确保稳定而通畅的物流,方便消费者。如在城市市区,由于不能保证充足的作业空间,物流作业往往妨碍交通,也影响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因此政府今后要在城市建设、街道布局中充分考虑物流通畅问题,特别要考虑发生火灾情况下如何保证市民安全问题。

(4)加强对绿色物流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国物流尤其是绿色物流滞后,出了认识有限,科技水平、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也和相关人才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要求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因此,政府、社会和企业必须只有重视采取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业才能在绿色轨道上健康发展。

2.民间倡导

开展绿色物流除了政府规制外,还必须重视民间组织的倡导。民间组织主要是指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商会以及社会团体等,他们是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民间组织在开展绿色物流中有独特的优势。民间组织提倡的绿色物流对策主要有促进共同物流体系的建立、物流标准化、促进物流社会化、推广低公害物流技术的应用等。

3.企业自律

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绿色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着眼于长远利益,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和员工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企业家必须把利润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合理地联系在一起考虑,让员工和供应商了解企业本身对环保的重视。

实施绿色物流运作。实施绿色运输策略。通过开展共同配送、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方式再造企业物流绿色流程。提倡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选用绿色包装材料和易回收再用的包装材料;促进生产部门采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简化包装,适度包装等等。开展绿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采用绿色的储存和装运。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采用先进的饿保质保鲜技术保障存货的数量和质量,在无货损的同时消除污染。建立废弃物、回收物循环的物流系统。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

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良性循环物流系统。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3]孙秋菊.现代物流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桂艳.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5,5:45-47.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4

关键词:绿色食品;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以年均37%的速度递增,1999年产品总数1360个,2000年产品总数为1831个,2007年达到15238个,截止去年底,全国共有5740家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15238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8300万吨,出口创汇21.4亿美元。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7.24%,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如运城市的胃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珊瑚红果业有限公司等,都是中国名牌产品。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相当一部分已成功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了绿色食品的广阔前景。

2、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完整认识,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

市场的拓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资料表明:绿色食品主要大类产品数量比重分别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类占59.4%、畜禽肉类占11.4%、水产类6.2%,饮品类占15.3%,其他产品占7.7%,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因此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在结构不尽合理,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由于绿色食品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知尚浅,因而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2006年某市统计局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是78.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称,其中有24.1%的人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而具有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21.9%。在买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也只有48.8%的人意识到“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而62.4%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绿颜色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2.2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产销脱节问题严重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未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据统计,1999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近70%分布农村,有的甚至是边远地区、交通闭塞的山区,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拉大,造成绿色食品供货困难,产供销脱节,导致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缺乏较强的经纪人队伍,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产品供给没有规模,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部分企业还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过分依赖政府,这些都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2.3 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滞缓,市场机制不规范,影响了人们购买的信心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滞缓,主要表现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大中城市8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所了解,其中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但购买时必须非常方便,价格合理。当前绿色食品商业流通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全国仅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绿色食品专门零售商店,其他的地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

绿色食品商标必须经过注册,才得以保护。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有的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绿色食品标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

3、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的方式和途径

3.1 严把产品质量关,组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扩大专业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它们有共同的优势:一是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的生产基地、质量、市场占有率有保证;二是不断发展扩大,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向规模化经营迈进。随着我国人均收人水平提高,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比90年代分别提高了19.4%,76.8%,和55.1%。但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获取暴利,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等,绿色食品质量令人担忧。因此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建设一批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从事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严格检疫程序,建立市场营销网络,规范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

3.2 有组织地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应有计划、有组织,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聚集绿色食品,建立集散地;建立绿色食品专业销售网点;一定规模绿色食品的连锁店;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促进销售等特点。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设计,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好市场的各种硬件与软件。建立绿色食品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现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之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实现“网上购物”。

3.3 加强宣传,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

开展多层次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启动绿色食品消费者市场,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不仅要对政府和企业宣传,还要向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宣传;宣传消费绿色食品,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群众的消费观念,使绿色食品消费意识深入人心。

绿色食品市场的完整发展,有利于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形象,实现开发绿色食品的价值;有利于引导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利用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有利于疏通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实现绿色食品的附加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建立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建立认证制度、质量控制、环境监测、产品监测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营造

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

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5

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

21世纪将步入一个“绿色时代”,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营销将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时尚,也是企业的新增长点.本文通过对我国绿色消费需求及生产销售状况的.分析,总结了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宋桂元 作者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贵州,贵阳,550004刊 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年,卷(期):17(2)分类号:F713.52关键词:绿色产品 市场分析 障碍 对策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6

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摘要:绿色物流是20世纪末才被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但是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政策缺乏、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短缺等瓶颈。为此采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得出了适合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战略。?

关键词:绿色物流;SWOT分析法;战略?

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应运而生。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在我国,绿色物流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非常有限,绿色物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绿色物流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来得出其发展战略。?

一、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在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经济建设、资源及环境的利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我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可持续发展。在国策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提出了不少绿色工程的方案,促进了企业对于绿色管理的实施。?

2.我国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已开始形成。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逐步形成。其中部分企业已具有环保意识,将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已经按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比如海尔集团就已经建立了环境管理系统,并获得ISO14001标准认证。可见绿色环保意识已经得到企业和公众的普遍认可。[1]?

3.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迅速。在近几十年里,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迅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

1.绿色物流的观念还未普及。虽然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但绿色物流的概念在我国还未能得到普及。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绿色物流。即使有部分企业已开始注重绿色生产,但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物流成本,也有些企业认为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情,和企业无关。[2]?

2.政府缺乏相关政策引导。一个国家的绿色物流发展还必须有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比如说绿色物流法。如今,在很多发达国家,其政府就制定了相关绿色物流的政策和法规,而且在布局上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了道路。在我国,虽说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制定和颁布了许多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造成了物流法律中环保体系的缺失。很多运用到物流领域的环境法多是义务性规范,难以调动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积极性且无法以法律来强制企业执行。另外,物流活动涉及到众多行业和部门,但我国各相关部门间缺乏协调和沟通,政府也未大力进行宏观调控,导致物流资源的浪费,加剧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物流复合型人才匮乏。由于我国提出绿色物流的概念没有几年, 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 培养出具有绿色物流理念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同时,研究的内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强,存在理论与应用实践的脱节的现象。另外,目前我国物流业拥有大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物流从业人员,而毕业于高校、具有专业物流理论知识的人员从事物流业的时间还相当短,因此许多企业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富有实际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更别提这些人才还必须有着绿色物流的先进意识。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推行绿色物流举步维艰。?

4.物流技术落后。我国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虽说部分企业已经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先进的物流技术,但绝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必然会对物流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在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5.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方面缺乏投入。运输系统缺乏周密科学的设计, 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 如引起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 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含氮氧化物等)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仓储设施落后, 库容小而分散, 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物流中心的经济效益不高, 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违背了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原则。6.值得借鉴的国内经验少。因为绿色物流引入国内不久,因此我国成功的绿色物流发展范本还很少,而光靠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各国的国情有着很大的差异。?

(三)机会(opportunity)?

1.我国整体经济环境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良好且持续的增长趋势,为国内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

2.国际上的主流趋势是发展绿色物流。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发展绿色物流成为我国企业迈向国际社会的一个契机。?

3.加入世贸为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加入WTO后,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纷纷入驻中国,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这些客户对绿色物流的需求不断增长,他们强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及绿色流通,这就大大推动了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我国企业和公众也会更加迅速地接受并实行绿色物流。

(四)威胁(Threat)?

1.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威胁。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雄厚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的物流企业,如马士基、联邦快递、TNT等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威胁着国内物流企业的生存。在这些国外物流企业能为客户提供高效安全的绿色物流服务时,必然使得国内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加薄弱。?

2.绿色物流市场的需求不足。虽然我国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但由于绿色物流观念还未普及,企业和大众对于物流环保方面的要求很低,因此也造成了一些已推行绿色物流企业的却步。毕竟,需求才是推动供给的关键因素。?

3.对于物流人才的争夺激烈。面对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物流专业人员的增长相对不足,绿色物流人才更加稀缺,而现代物流业的人才争夺现象十分突出。相比较而言,外企对人才更有吸引力,占有较强的优势,而对于起步较晚的国有物流企业或民营物流企业来说,在人力资源的争夺方面将受到严峻的挑战。[3]

二、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战略选择

根据我国绿色物流的SWOT分析战略矩阵(见表1),可以得出4 种内外匹配的交叉组合战略:增长型战略(SO)是当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非常好的时候采用,它是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快速发展的策略;多元经营战略(ST)是针对内部资源丰富、外部威胁严峻的形势提出的,它可以分散风险、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扭转型战略(WO)是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的策略;防御型战略(WT)是当内外条件均比较差时,既不能进攻也无力扭转的时候所采取的战略,它强调积蓄实力,寻求突破。[4]?

就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是处在初级阶段,自身存在很多缺点,绿色物流的劣势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另外,加入WTO为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并且目前我国经济环境良好,因而绿色物流发展的外部条件较好。因此,扭转型战略(WO)是比较适合目前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战略。只有把握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弱点来扭转不利因素,才能最终促进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大力推行绿色物流的理念?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7

绿色住宅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高效地利用资源建造出的无污染的新型居住住宅模式, 与环境的亲和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运行、维护管理、拆除改建等活动中做到管理自然, 爱护自然, 把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低。在绿色住宅建设中, 使用创新高端技术, 以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和污染为主题, 把住宅建造和生态平衡结合起来, 提供满意、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1.1绿色住宅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6点:

建筑节能。围护结构传热和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能是住宅建筑最主要的能耗。外墙传递的热量最大, 其次是外窗和屋顶、地面。外墙保温体系一般有自保温体系、内保温体系和外保温体系等。在建筑围护结构中, 门窗为最薄弱的环节, 能耗居首位, 可采用中空玻璃;窗框可选用普通铝合金框、PVC塑料框, 并加上外遮阳、内遮阳 (窗帘) 等措施。屋顶采用坡面结构, 而绿化屋顶可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减少建筑物屋顶辐射热, 是最环保的节能手段。每个房间均设计有效的照明点, 还可以设计太阳能。

小区环境。住宅公共场地应注重居住品质, 根据周边环境与城市的整体和谐, 各社区形成灵活的体系结构, 既做到一致性, 又考虑到了每栋建筑所处的小环境。同时, 位置也要满足室内采光、通风要求, 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

室内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型建筑与装饰装修材料日新月异, 室内环境污染日益增多, 室内环境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在设计中, 应严格选取建筑材料, 以实用性为主, 杜绝超标。选用不含苯的涂料、稀释剂和溶剂。室内通风面积大于总面积85%, 日照时间也应当达到相关标准。

材料节能。建筑材料的施工消耗主要有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因此, 要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 对高性能、低材 (能) 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积极推广应用。在工程项目中多采用新型轻质墙体材料, 在减轻结构自重的同时也减少了承重结构材料用量。同时在施工中大多使用当地的原材料以降低运输成本, 这反映了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

水环境。住宅的水资源利用上采取高质量高利用, 低质量多利用。采用分质供水, 合理利用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污水系统, 充分利用水资源, 如净化雨水, 用于景观补水, 绿化用水。道路可采用透水性路面让雨水补充地下水, 使地面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平衡。

垃圾分类。建筑住宅同时要保证建筑垃圾的合理分类和回收处理, 使其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住宅小区里应该将垃圾分类处理回收, 完善小区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设施建设, 美化环境。

1.2 绿色住宅的特点

总的来说, 绿色住宅特点可分为2个方面: (1) 资源的低消耗。从节约能源和资源出发, 绿色住宅的设计、建筑、维护和管理整套规划中, 最大化地实现能源节约。平面布局尽量紧凑, 达到居住要求的同时, 拟定合理的居住面积。减少面宽, 加深进度, 但同时要考虑光照和通风设计。不同楼层、不同进深的住宅容积率也不同。并以节约土地为前提, 在设计上要充分利用房屋面积, 摒弃粗放式的建筑模式。 (2) 重视内外环境。绿化是改善环境最有效的因子。合理的绿化可以净化空气, 缓解视疲劳, 并且在除尘、隔热、隔音、降温上都有很好的效果。小区的绿化率不得低于30%, 同时还要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室内环境则包括住宅内声、采光、散热和空气质量。此外, 通风、无毒、无辐射等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绿色住宅相比, 环保住宅强调住宅对环境的影响, 以环保为核心,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和环境相协调。环保住宅可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追求住宅的舒适度。绿色住宅则更体现了以人为本, 注重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绿色住宅相比, 生态住宅是利用生态原理来设计、规划住宅, 做到和居住环境相协调, 利用当地气候、地理等因素,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绿色住宅和生态住宅在设计的本质上区别不大, 但生态住宅强调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绿色住宅是把整个居住环境作为整体来开发建设, 在设计、规划上更注重创造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

2 绿色住宅市场现状分析

现今, 绿色住宅的市场越发壮大了。市场上,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打出了绿色、环保、生态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或许有许多住宅并没有真正达到绿色这一标准, 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住宅的要求正在慢慢向绿色环保靠拢。

以武汉为例, 许多楼盘都被冠以绿色住宅的名号。住宅的价格除了地域因素, 楼盘的绿色程度也影响着其价格。自2009年起, 武汉市节能办规划了在东西湖区的巢上城、泛海中央商务区和汉阳钟家村摩尔城等绿色住宅项目。计划在中央商务区和新区建立示范区, 总面积约155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1.1万套以上。

然而, 我国绿色住宅推行还是略显缓慢, 除了绿色住宅的投入、使用成本这些主观因素外, 还有几个客观因素: (1) 绿色的住房政策不到位。政府补贴绿色住宅发展, 减税、降息等经济激励措施是不够的, 不降低企业成本, 绿色住宅发展的压力很难化解。激励政策不能提高开发绿色住宅的吸引力,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愿提高成本, 也没有动力去研究、创新新技术, 缺乏有效的市场对绿色住宅的行政监督体系。现有的住宅房地产公司发展绿色住宅时有许多违规行为, 如环保技术和材料虚假, 欺骗消费者等, 也有绿色住宅房地产公司的违规行为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 (2) 绿色住宅的社区意识不强。虽然政府大力推进绿色住宅, 但消费者难和市场互动与共鸣。公众意识不够是导致房地产企业不负责任的一部分原因, 导致其趁机炒作, 提出“绿房子”“生态建筑”等标志, 加大房地产销售, 侵害了购房者的利益, 阻碍了绿色住宅的发展。 (3) 绿色住宅的市场认同较弱。目前, 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缺乏主动性, 通常只看重价格、地点、环境和室内装饰的水平, 并不关心低碳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等表现出的绿色住宅的因素。即使想买一个绿色住宅, 大多数消费者也无法承受较高的绿色住宅房价, 这也导致了中国的绿色住宅发展缓慢。因此, 我国应该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 双核驱动, 推动绿色住宅的发展。

3 绿色住宅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随着绿色住宅概念的不断完善, 人们对居住的环境、生态等有了更高的需求, 绿色、环保的住宅也成为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但是, 市场上也存在虚假绿色住宅,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绿色住宅的成本过高而开发商企业收益过低。绿色住宅往往与高投入、高维护及豪华配置联系在一起。而在市场上, 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 提高收益, 把重心放在景观、智能设施和高档的装修上。更一味地追求高端先进的建筑理念, 认为绿色住宅便是使用先进技术和高成本建材。实际上, 绿色住宅追求的不是一味的高端、先进。国外有的星级宾馆甚至没有安装空调, 除了当地气候外, 合理的通风设计也是重要的因素, 这样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居住要求, 又符合绿色住宅的理念。 (2) 绿色住宅的使用成本过高。开发商为了尽快将房子销售出去, 投入的成本重点用于改善居住环境, 忽略了住宅的维护和保养, 许多绿色住宅中使用了新技术、新设备, 然而在后期的维护和修理中, 这些材料和设备的维修费用远高于一般材料。此外, 许多开发商一开始的出发点是好的, 为了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利用率, 采取先进技术。如雨水回收系统及雨水净化系统。然而, 为了建设和维护其设备所要的费用大大超出了由外部供水所需要的费用, 消费者也很难接受。这种节能措施并不经济和实用, 与真正的绿色住宅理念有所差别。

4 结语

绿色生态住宅也被称为“健康住宅”。从规划来看, 绿色小区的整体布局、空间、住房建设、能源利用、节能措施、绿色生活系统必须是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次, 在具体设计中, 注重绿色级的布局, 建筑风格应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注重不同植物的整合, 同时注重在绿色环保的领域发挥其他作用, 如防热, 防风, 防尘, 隔音, 过滤有毒物质, 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房地产不是以出售土地为终极目的, 也不是卖钢混凝土住宅作为最终目标, 更不是以出售概念和环境为最终目标, 而是以创建新的家园, 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环保

1、绿色建筑概述

1.1什么是绿色建筑

建筑在现代文明社会是人类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但所有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我国建筑的生命周期大约在50到70年之间,在建筑的使用周期内,一定伴随着能源的消耗,21世纪能源节约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建筑开始应运而生,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现有的科技和资源条件下,设计出能够更好的节约资源的建筑,既能够确保人居环境,又能够节约地球的有限能源,跟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创造出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也有它的核心,就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对地球的的破环,更好的提高人类居住的环境。就目前的建筑技术来看,要完成这项任务非常困难,这就要求建筑行业寻找更好的技术去完善它,对现有的技术进行设计改变,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实现绿色建筑的绿色配置,自然与通风、采光,来改善能耗的结构与新能源合理使用,在绿色建筑更好的应用绿色建材与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新材料在现代绿色建筑的应用。

1.2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其一,绿色建筑采用的是新技术、新能源,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强调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和气候条件;

其二,绿色建筑大多是开放的,室内环境往往利于健康,绿色建筑结构布局非常合理的,适宜的朝向、型体,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宜人的周围环境,其内外部采取有效连通,能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可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左右,绿色建筑含义才逐渐深入我国,1996年我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下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方案。1998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明确表示建筑减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2005年,颁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在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方向,从2001年开始,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目前已发布第三版,用于“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的指导和评估。在2008年北京举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背景下,2003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面世,力图通过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到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来实践奥运建筑的绿色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绿色建筑认知缺乏

目前,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内涵,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把“绿色建筑”等同于“绿化”。甚至有些房产商对豪华和所谓的高科技建筑打出绿色招牌,使“绿色=昂贵”的理解日益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行业人员,把绿色建筑等同于贵族建筑。这种“绿色”误区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阻碍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2、绿色建筑专业人才和机构缺乏

目前,我国尽管部分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热情非常高,但相当多的设计人员不熟悉绿色建筑设计,采用绿色建筑方案往往会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从而降低了实践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落实,需要一种在项目前期就有多个工种、多个责任方参与的“整体设计”理念,并贯穿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使用的全过程。而在国内,很多方案开始没有考虑成熟,后期再深入调整,很难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功能。因此,迫切需要设置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机构,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使各工种相互协调、整体作业。

三、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主要应用

绿色建筑越来越符合当代的发展形势,绿色建筑在我国得到了更好的应用。例如:下班之前用手机按下家中房屋内的加热按钮,回到家屋中热乎的。这样就可以在无人时,可以节约65%的能源;还有水循环的利用,绿色建筑内安装有水清洁系统,可将洗菜的水经过清洁系统还可以供人们其他的用途,这样大大的节约了水资源。还有将是内安装太阳能硅板接收器,室内无需接有任何电源,利用自然的力量供给人们使用,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发电,又降低了危险系数。还有就是广东的可持续超高层塔,它塔顶采用了风力发电驅动高效透射光原件,在塔楼的较高处设置数个通风夹层,并在夹层中安装发电风力机组,这样可以节约资源。这座塔整体都体现出了绿色建筑已经在我国可是大量应用了。

四、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措施

加快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与实施,加强急需人才培养,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针对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等的不同来合理开发、有效实施。应尽快完善绿色建筑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尽快制定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的评估标准,实施绿色建筑及相关产品标识制度,建立评价监管体系,规范评估机制,切实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结束语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绿色建筑为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在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上,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汲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任重而道远,不仅要关注高技术支撑下的实验建筑和示范建筑,更要研究如何设计量大面广的低成本绿色建筑,因地制宜地把“绿色”真正融入到建筑的全过程,使建筑与环境、资源和谐统一,绿色建筑才会最终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MAGGIE.世界各国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J].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7(7):85-87.

[3]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14.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9

绿色食品的概念是1989年提出来的,而正式启动这项工作则是1990年。起初提出发展绿色食品的目的,简单地说有两个,一个是生产绿色食品,保护生态环境,一个是通过消费绿色食品,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中心就是"以人为本",落脚点就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年来,我们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借鉴国际相关行业做法,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了一个概念、开辟了一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模式。即创造了一个既有追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深刻内涵,又容易被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接受的形象概念;开辟了一个农业可持续和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的新领域;形成一个以"标准体系 质量认证 标志管理"为主线的运行模式,探索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的新途径。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在全国30个省区和直辖市委托了38个管理机构、9个部级产品质量监测机构、56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监测服务工作系统。逐步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制订了一批绿色食品标准,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了我国第一例证明商标 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并将此商标在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

绿色食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绿色食品的开发,其效果最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其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市场的力量来推动,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领域出现了两个积极变化,一是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城市市区陆续建立了生态农业区、绿色农庄、观光农场等类型的示范基地,这说明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二是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超市、食品店,绿色食品产品以其过硬的质量、鲜明的特色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部分绿色食品产品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90年代初期,在绿色食品推出不久,我们就曾预言: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在世纪交替的时候看来,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绿色食品事业10年发展取得的成效和产生的影响已印证了这一点,而且通过这1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到了发展绿色食品事业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而且看到了这项事业美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发展 篇10

2008-6-7 11:30 刘华军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银行保险始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并快速在欧洲发展起来,随后在美国、亚洲得到了推广和发展,现在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银行保险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增长迅速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国外银行保险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实际措施,促进我国银行保险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银行保险内涵及我国银行保险发展阶段

一、银行保险及合作方式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狭义上是指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即通常说的“借助银行卖保险”;广义上是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国际银行保险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协议合作。即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协议或非正式的合作意向确立合作关系,建立销售联盟;二是合资公司。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金融机构,经营银行保险业务;三是兼并收购。将两个独立的保险公司和银行合并而成,发行和销售保险产品;四是直接进入。银行组建自己的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设立自己的银行。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主要是通过协议合作方式开展。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阶段

与世界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相比,中国起步相对较晚,从1995年引进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95年至1999年)。保险公司通过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银行的分支网络,扩大市场份额,这一时期的合作以银行代收保费为主,产品单一,合作形式简单松散,银行保险市场没有真正启动起来。第二阶段:高速成长阶段(1999年至2005年)。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开始出现“银保合作”的热潮,合作范围逐步扩大,产品逐渐增多,业务呈现跳跃式递增,从2000年的不足50亿元,迅猛增长到2004年末的795亿元。但发展中显露出疲态和弊端,合作仍建立在业务发展基础上,处于浅层次的阶段。

第三阶段:深层次合作阶段。特别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以后,保险公司和银行通过股权结构相互渗透,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呈现出混业融合的趋势,合作模式正在深化和发展,产品、服务进一步整合,由简单合作逐步转变为更高、更深层次资本合作上的合作。

三、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主要特点

目前银行和保险公司没有建立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银行保险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真正意义的银行保险仍有很大差距,发展深度还有待时日,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拥有巨大合作潜力和空间。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二是在营销方式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策略还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运用阶段,业务融合度不高,没有发挥整体优势。三是在实践中,银行保险协议合作的内容尽管相当丰富,甚至比欧洲的银行保险还广泛,但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互为代理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四是受产品和业务经营的特性所致,相对于寿险银行保险热火朝天的形势而言,非寿险银行保险发展相对不足,发展不均衡,呈现一冷一热的状况。

目前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合作不稳定

协议合作均在不违背分业经营原则的前提下对现有业务品种的整合,但银行尚未将银行保险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在各公司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对银行代理网点资源的争夺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银行代理业务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争夺又主要体现在代理手续费的竞争上,手续费逐年攀升提高了销售成本,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同时,银行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双方在承担的风险、销售网点的划分和节节攀升的代理费等关系上不对等,合作不稳定。

二、产品同质现象严重,缺乏吸引力

一方面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导致在保险公司之间存在明显的同质性,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缺乏与银行业务密切结合的产品,与银行产品也存在同质问题,多数属于储蓄替代型产品,保险期限短,保障程度低,合作双方不能充分发挥优势,制约了银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信息技术落后,影响合作推进

我国银行的电子结算网络不但要求保险公司建立起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业务处理系统,还要求保险网络能够与银行结算网络融通。出于保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信息系统尚未实现联网操作,无法提供银行网点的保单自动查询、保单更改和保单自动贷款等服务项目,也无法实现银保联网和实时管理,降低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速度,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和风险防范。

四、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银行保险业务专业性强,经营复杂,产品开发、推销及售后服务等都需要大量专门人才,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培训,难以应付各种技术和专业问题。同时,目前在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基本上靠银行的封闭式柜台,所以产品销售还处于“等客上门”的状态,受考核、激励、资源分配上的影响,业绩起伏较大,加强银保业务专业队伍建设成为目前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瓶颈之一。

五、法律滞后,存在监管真空

随着银行、保险公司合作范围的进一步加深和扩大,银行保险面临越来越大的法律政策风险。一方面银行保险受国家政策,如税收、资金运用、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银行代理保险关系的成文的法令和政策出台。另一方面,现行的分业监管,既存在重复管理的问题,也存在脱节现象,在具体工作中降低了效率,影响合作的紧密度。

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欧洲无论在经验、管理、技术还是银行保险的市场成熟度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大多数欧洲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的比重为20%~35%,在法国等国,这一比例高达60%.在亚洲,银行保险的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2004年,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银行保险分别占整个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的25%、20%,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分别达到了15%、8%和8%.虽然占比情况与国内不相上下,但内涵价值比较高,银行保险带来的协同效应比较显著。由于经营环境类同性强,亚洲经验比欧美对我国更具借鉴价值。

一、经营方式:以合作协议为主导,多种方式同时并存

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法律框架,因此银行保险在制造环节的一体化并没有出现,成功案例主要表现为销售环节的一体化。香港地区、新加坡的银行保险市场是最为开放的,对国外保险公司不限制管道及所有权;韩国、日本及菲律宾已从原先的管制过渡到了现在的比较开放的状态。这样的法律环境,决定了亚洲发展银行保险主要采用合作协议模式,2004年末该模式占比为69%,与此同时合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多种形式同时并存,分别占比17%和14%.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成为合作协议模式的代表,香港地区是控股模式的典型代表,印度则是多种合作模式并存。

二、销售渠道:银行柜面为主要渠道,多元化营销模式并存

在销售渠道方面,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通过银行职员来进行销售,成为了亚洲各国和地区主要的渠道策略。在此基础上,银行保险商们还积极探索利用职业经纪人、银保雇员代理人、关联的代理或经纪公司以及互联网及电话等多种渠道销售保险。目前,由于网上销售的保险产品只能是一些简单的险种,并未获得突破性的增长。与此相反,在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近几年利用电话进行保险销售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电话销售的保险产品在这三个地区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已经接近10%,逐步成为了这些地区的银保主流渠道之一。

三、协同发展:银行的销售习惯是关键因素

银行的态度和销售习惯是决定银行保险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旦银行习惯了将保险产品的销售纳入整体运营体系,银行保险的协同效应就能够充分发挥,银行保险也就容易取得成功。在银行保险竞争比较激烈的香港地区,有两种兼业代理模式下的融合方式,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是这两种方式的典型代表。简言之,汇丰的模式是“汇丰人寿+汇丰银行”,银行将保险纳入自己的银行产品链中,将保险产品完全视同于银行主业的经营和运作,在销售银行产品和提供银行服务的过程中协同销售保险产品。渣打银行与英国保诚保险签订了独家分销协议,即“渣打银行+保诚保险”,要求银行人员向有潜在保险需求的银行客户推荐保诚保险产品,并由保诚派驻银行的销售人员最终达成保单。

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银行保险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银行、保险和客户三方面的利益,实现三赢。即客户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保险公司可以扩大产品销售,降低经营成本;银行则提高了客户忠诚度,增加了利润来源。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银行保险发展离不开对产品的税收优惠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对于我国来讲,在金融市场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金融监管的力量和技术也有待加强和提高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合作,创新产品服务,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大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法律,促进银行保险业务的深层次发展。

一、加强银行和保险公司深层次合作,建立长期利益共享机制。一是保险公司与银行应立足长远,加深银行保险合作的紧密程度,积极拓展银保合作新领域,进一步加强业务合作,推动深层次的资本合作;二是要站在战略高度,建立银保长期合作机制,树立稳健、持续发展的观念,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三是重视对现有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挖掘有潜力的合作点,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模式,避免短期行为。

二、提高研发能力,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一方面,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探索银行保险联手开发产品,以增加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调动银行代理的积极性,达到银行金融服务功能与保险保障功能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保险产品的销售效率。如开发捆绑式混合型产品,与信贷存储、信用卡等银行金融工具相关的保险等,丰富可供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内涵价值。一是加强银行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联合培养专业的个人理财顾问,向客户提供财务规划,产品推介、条款解释和制单等服务;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培养银行员工的销售习惯,即将银行产品、保险产品的被动销售变为主动销售,由客户主动上门来“买”变为走出去向客户去“卖”;三是联手建立银行保险售后跟踪服务系统,使客户在一家银行就能获得方便、快捷、准确、多元的超市式服务,享受到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的多种优惠附加值服务。

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银行保险的客户管理系统。银行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实现保险公司数据库系统和银行业务处理与结算系统的联网,加强保险公司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质量。同时,加大银行保险业务客户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相匹配的客户管理系统,共同利用客户资源,提高续保率。

上一篇:罗生门名著读后感下一篇:我一个人好好藏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