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2024-11-11

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精选5篇)

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篇1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进重庆银行、三峡银行、生命人寿保险公司、兴农担保公司;设立綦江民生村镇银行、富源担保公司、信诚小额贷款公司等, 在綦金融机构达35家。二是推进农村金融全覆盖。筹建郭扶同心农村资金互助社, 创设农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14个, 安装“惠农通”POS机412台还将增设农村金融自助服务点15个, 已完成项目申报、规划选址、设备采购等前期工作。三是建立融资风险体系。推动保险和担保创新, 推出设备抵押、法人担保、互保、信用等担保方式, 构建多层次的风险体系。四是加大涉农金融业务考核。积极支持三农金融, 提高涉农贷款比例。五是深化金融服务“三农”。深入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 加大金融支持微企发展力度, 确定建行、农行、重庆银行和农商行4家綦江支行为微企贷款的供应金融机构, 落实目标责任, 将微企创业扶持贷款指标纳入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评价。目前, 綦江区已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61368万元, 微企创业贷款915万元。

(来源: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篇2

中国信息报 2008-10-24 09:23:54 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日前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决定》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其中明确提出将农村金融列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可见中央对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视。

农村金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信贷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和5.3%之间,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为19.7%,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11.7%,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对国民经济中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不足将导致经济体的发展陷入“贫穷陷阱”,不仅使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加大。

另一方面,“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

一面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农村金融的挑战和风险

其实,管理层很早就开始关注农村金融问题,近些年来,国家一再出台相关措施强调金融机构要支持“三农”。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拉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序幕;2005年5月,央行明确4省进

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成立7家小额信贷试点公司;2006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挂牌,主要定位于服务农村金融;2007年10月,村镇银行等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5月,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政策。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央行上月19日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做出如上表述。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仍不很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此外,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相对仍然较高。

同时,包括工、农、中、建等国有四大银行不断从县以下撤离,农业融资规模的增长缓慢,成为一道多年未化解的难题。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使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

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等,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有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安全的时候仍然强调抵押担保的作用而不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农户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土地集体所有使得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农户的有效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农村金融的性质决定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成本巨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的提供者,坚持不懈地开发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遗余力地压低运营成本。而封闭的农村金融市场,又因为金融供给不足而导致金融服务与产品定价过高,金融服务方式单一。

发展农村金融要从制度着手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责任和分工不清晰;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改革出现离农倾向、涉农服务能力减弱;农村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迟缓;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进展缓慢,满足农民贷款需求与化解金融组织风险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和形成原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提出,当前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应包括:

首先,加快推进正规金融机构改革。一是抓紧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整体股份制改革,通过国家扶持、自身重组将其改造为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商业银行。农行要充分发挥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除继续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外,要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三是深化信用社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顾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其次,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管制;对已经进入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再次,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在继续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鼓励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农户信用记录;发展农户联户担保,降低信用风险。

浅析金融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3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整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也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工农业生产的必要力量。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问题。这件事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理应运用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突出支农重点,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三农”发展,以创新的思维、多维的视角、综合的措施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增长。

二、金融业支农的现状

(一)金融业支农以农信社为主

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农机构组织体系,部分农村金融市场已出现以农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支农风险基金为主体的中介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推出了以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为主体的金融支农产品系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在所有金融支农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足见其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二)金融支农产品多样性

面对农村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农户信用借款、仓储质押贷款、塑机按揭贷款、个人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速贷通、个私通、贷易通、好兴旺、助业通等贷款品种。这些贷款往往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

三、制约金融业支农的障碍

(一)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尚不完备

第一,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且覆盖面不足,尤其是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尚未开立银行网点。

第二,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且开办业务单一。以储蓄所居多,大多为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开办少之又少,理财、基金及保险业务更是空白。

(二)支农贷款工作复杂且风险度较大

首先,推行信贷支农工作量大,需要信贷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贷队伍与其承担的农户贷款工作量不相匹配,其工作难以细化到位,而且贷款的发放和催收工作直接成本过高,直接影响到小额农贷的管理质量,加上交通、文化结构、经济状况等一些复杂因素,无一不影响到信贷支农工作质量。

其次,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条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农民还贷能力减弱,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

四、促进金融业支农的对策措施

(一)确立金融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

首先,我们要更新思路,明确新农村建设还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支持“三农”、服务新农村绝不是做亏本生意,而是挖掘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去挖掘这块金融需求就能够发展壮大自身、获取经营利润。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可以有所为的。

其次,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眼光必须更宽广一点,不能局限于传统概念的“小三农”。要把握城乡一体化特点,重点支持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农业等;要把握县域经济发达的特点,通过支持县域经济来支持“三农”发展。

最后,金融支农必须确立创新的方式方法

(二)健全银行机构服务

第一,拓展银行业务发展,服务“三农”的定位不能变,要始终确立以服务农村经济为主旨的服务理念,时时事事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进服务,通过多方融资,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发挥金融业支持“三农”主力军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信社与农村的纽带关系,积极推进一系列惠民惠农的业务开展,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倾斜。

第三,强化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的职能。重点支持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及市场建设,支持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在农村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结合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农业弱质产业,促进农村健康稳步发展。

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满足其生产建设资金需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结构和经营思路,扶持支柱企业的发展。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要采取综合授信等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推介现金管理业务等多种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要继续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多种形式,并大力支持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健全农村金融保障体系

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要加强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拓宽业务范围,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在灾害面前减产不减收的可靠保障;要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部分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提高农村信贷资金整体营运效益和农村金融业自我修复能力;要建立农民存款保险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四)关注农村经济的投资及其经济理财

作为金融业支柱之一的证券可逐步涉入农村经济,发挥其投资盈利的作用,使农村经济更活更有效地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富裕,可以对其“闲钱”进行理财,因此,理财投资渠道也是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业必须参与支持“三农”发展。通过对金融业支农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农村经济“,三农”问题,金融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篇4

关键词:经济转型,农村金融体系,农业现代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我国的改革开放战略也进入了进“深水期”, 这对于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来说, 是一场全新的挑战。只有以更大勇气和决心, 持续推动更为全面的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包容式增长。而在农村经济领域, 无论是2016年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还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都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当做第一要务。我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及其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都无需赘言,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这成为了各方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而以农村金融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政府知识界达成共识。毫无疑问, 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就是农村各类资源长期处于“贫血”和“失血”的状态, 现代金融最重要作用就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造血”和“输血”功能。

1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经济发展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农业现代化为农民和全体国民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作为农业直接生产者和最终产品消费者的农民, 更需要农村金融为其提供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服务。农民尊严感的提高, 来源于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这依赖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提升农村消费市场, 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等问题的解决。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分析, 截至2014年末, 全口径涉农贷款23.6万亿元, 同比增长13.0%, 与2007年相比, 累计增长285.9%, 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28.1%.其中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19.4万亿元, 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 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3.3万亿元。但是随着金融规模的扩大, 如何科学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 发展普惠金融则必须依靠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 实现要素在城乡和地域之间的平等交换, 才能让广大农民平等的参与现代化进程, 真正分享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红利。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能够有效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我国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分散化, 小微化的特征严重制约着其融资能力, 而信用体系的建设则能够发现和增进经济主体的信用价值, 提高其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发挥信用信息的作用, 支持发展金融普惠。自2014年以来, 国家在农村开展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已经发展到了32个县 (市) , 为1.6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其中获得信贷支持的9 012多万户, 累计贷款余额2.2万亿元。在缓解了因缺乏担保物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的同时, 也提高了农村金融的融资效率。

2 坚持服务“三农”, 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能够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供给网络的建设, 切实有效的提高农民的金融参与水平, 提高农村金融的渗透率。通过扩大支付系统覆盖面, 丰富结算和支付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基层的惠民支付服务网点, 发挥农村金融支农、惠农、便农的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底, 全国已有1 045个县 (市) 核准设立村镇银行, 县域覆盖率54.57%, 金融服务已经覆盖52万个行政村, 其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2.9%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三农”和小微企业。

我国农业发展区域化差异, 更需要在农村建立其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组成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因地制宜地满足农业不同金融需求, 这也是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基础性要求。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科学化都离不开各种资源要素在数量上的积累和配置效率的提高, 建立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渠道畅通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发挥出各类经济资源的最大效用。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延长则是促进农业产业融合的有效举措, 现代农村金融正是能发挥价值发现功能, 在产业结构升级关键节点和产业链重要链节点上推动产业升级和融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满足基本的信贷投资需求之外, 更重要是建立现代化的农村金融市场, 特别是通过加快保险、证券和期货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以现代化金融工具合理引导资本投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 提高农业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

以农业保险为例, 自国务院2012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以来, 农村保险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成为稳定农业生产, 维护国家战略和保障农村生活的重要着力点。目前, 全国共建立农业保险乡 (镇) 级服务站2.3万个, 村级服务点28万个, 覆盖了全国48%的行政村。农业保险险种和业务创新发展, 推动着农村保险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 随着农业保险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伸, 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能力日益提高。特别是向产业链延伸的各类创新型险种, 不但维护了农民的权益, 也维系着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红线。根据数据统计, 2007年至2014年, 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保费的补贴占到了整体保费水平的75%左右, 而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也从1.12万亿元增长到为11.66万亿元, 年均增长57.09%, 累计提供风险保障5.72万亿元。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 在帮助农民应对自然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健全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的同时, 积极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 建立农业保险的基层服务体系, 通过鼓励多元化农业保险机构发展, 推进保险产品的创新。

3 坚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体制和制度因素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另一大原因。在保证农民基本权益的前提下, 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优势, 带动农村产权制度、经营方式和组织机构的创新。农村金融最大的价值在于要素的市场价格和价值发现功能, 最终推动农村各类要素市场的资本化程度。因此, 围绕农村各种土地产权、流转、抵押租赁和交易的制度改革, 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 才能实现土地产权的合理定价。同时, 各类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能够拓宽农村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范围和方式, 促进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和市场提供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管理。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规模和水平上, 存在着显著差异, 对金融需求也不尽相同, 农村金融深化能促进金融产品结构优化, 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正向的激励。多种经营方式的创新, 一方面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创造了空间,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较高的生产风险, 这更需要各类金融机构自身在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找到平衡。农村组织的机构化和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经阶段, 而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则是我国农村组织化发展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直接制约着农村组织的机构化和规模化水平。

以农产品期货市场为例,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水平, 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 在帮助生产经营者形成合理价格预期和转移价格风险方面, 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期货品种、期权工具等创新进一步提高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期货市场的利用能力。截止2014年底,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种类已达到20种, 超过了国内所有期货品种数的一半, 其整体交易规模也超过了35万亿元。同时, 在债券市场, 共有超过270家涉农企业在各类债券市场发行的融资工具规模超过了7 300亿元。在股票市场, 通过首发上市和再融资的农业企业融资规模达到了268亿, 而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和融资规模也超过了13亿元。

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 更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扶持和调控, 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应该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 降低融资成本, 扩大对农村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国家通过政策性银行和财政补贴, 能够积极引导农业信贷资金的流向, 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置合理的金融杠杆, 鼓励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实施差异化监管, 在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同时,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预警机制, 防范涉农的信贷风险。

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而金融发展在某些时候又会体现出“嫌贫爱富”的属性。农村金融的发展, 必须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转变服务理念, 真正放下“身段”, 将其服务“下沉”至农村地区, 让农村金融的发展深深的植根于农业发展之中, 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双赢;只有“沉得住”, 才能让“扎得深”, 只有“扎得深”, 才能“走得远”。

参考文献

[1]陈明.从“社会化小农”到“消费小农”——基于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4:150-154.

[2]孙玉奎, 冯乾.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整体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 2014, 11:65-74.

[3]谭崇台, 唐道远.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15, 10:110-113.

[4]张波.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规模结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05:75-79.

[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6]向琳, 郭斯华.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差异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13, 10:35-38.

[7]谢琼, 方爱国, 王雅鹏.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了吗?[J].经济评论, 2009, 03:61-68.

[8]吴治民.经济发展中的农村金融结构演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01:64-68.

[9]丁志国, 徐德财, 赵晶.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09:50-57+111.

推动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篇5

诚信是立业之本,执业之基,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只有诚信的企业、个人和政府才能从银行融入资金,获得良好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

诚信是融资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其经营策略,而来自社会各方的失信行为深深困扰着商业银行,一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导致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由于企业(个人)贷款经常到期不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二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削弱了金融机构信用工具的应有功能。商业票据,作为企业之间结算及债务清偿的主要工具,一直难以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诚信环境较差;而具备诚信透支功能的信用卡,由于出现大量的恶意透支,银行对发行对象及发行条件作了较多限制,使得信用卡市场被“诚信”所卡。三是金融诚信的缺失阻滞了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诚信失衡的问题凸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硬化贷款风险约束的条件下,各基层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慎贷、惜贷、惧贷甚至恐贷现象。

二、构造和谐金融环境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平衡杠杆。完善的金融环境能够实现“洼地效应”,从而有利的推动地区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反,混乱的不协调的金融环境,不仅不会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反而会伤害经济实体的运作。因此,改善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环境,不仅有利于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增加社会资本对本地区的投入,而且也有助于保证本地区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我国农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政策的实施,个体农户生产与生活的融资需求急剧增长,资金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狭窄,覆盖不了市场;农业银行已股改上市,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己发生很大改变,对农村、农业的服务已弱化,业务逐渐萎缩;农村信用社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自身效益不佳,实力太过单薄,又满足不了市场。这种资金的供求矛盾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经济融资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借贷中能提供合适抵押物的很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又不愿意接受农村对象提供的低效的抵押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贷款保险的操作难度大、效益不佳,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及农业贷款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以上这一切造成了我国农村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入生产、发展资金。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强

目前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的业务范围十分狭窄,功能单一,并且实际借贷也在逐年的减少,甚至一部分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只存不贷,造成农村大量资金外流,更为重要的是,农村贷款的比例还呈现不断缩小的现象,暴露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金融约束趋势。当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服务机构独自承担着支农的重担,在其他金融机构欠缺的情况下,不仅其独木难支,而且由于没有竟争压力,也不利于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使得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四、营造我国和谐金融环境的探索

(一)加强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其自身的政策性作用,限制了其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和实力的原因又难以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任。只有加快金融创新,寻求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真正的发挥金融服务的作用,才能确保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加强诚信建设,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

诚信制度,从其重要的地位上说,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石。诚信度的高低,关乎着经济运行的好坏。加大不诚信人员的社会违法成本,并让每一个诚信人员从中受益,从而增加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社会信用度的重视。

(1)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完善良好的信用服务机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必须种类齐全、依法经营和有公信力。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报告制度。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在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进行交易活动时,必须要按照授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查明当事人的信用状况并且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信用评估报告。以此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时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 (镇) ”活动,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风气,让个人信用、农户信用、社会信用成为融资的重要基础。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为广大农民用户建立信用档案,实现整个金融机构信用系统的链接。另一方面,主要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要做到实事求是,依据农民信用档案为农户进行信用评分,适当的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做到简化手续,为农村资金的募集提供便利条件。

摘要: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本, 诚信度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经济的良性运作。如何加强诚信建设, 构建良好的诚信体系, 创造和谐的绿色金融环境,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诚信建设,金融创新,农村经济,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润杰.浅谈农村金融体系制度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12

[2]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15

[3]白立忱.发展中的农村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泌乳障碍性综合征下一篇:高中生物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