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2024-08-19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精选10篇)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篇1

重新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为此,中央银行应制定相关的转制标准,以规范其改制。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西北各大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的势力较强,对这些信用社的重组,取消两级法人制度,将若干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组建、转变为地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与目前西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类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和合理的选择。

对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地区而言,如果农村信用社实力较强,可参考上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做法,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重组为商业银行。贫困地区信用社的业务主要应是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脱贫工作,带有政策性业务的成分。因此,它们的出路可以是:转变成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互助式信用社,或转制成国家政策性银行即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当然,后一种做法的前提之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将国家政策性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和扶贫等政策业务完全担当起来。此外,可以考虑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利息税,减征或免征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城建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了财政贴息政策的有益探索,三年来财政共为农户小额信贷贴息1000万元,带动信用社小额信贷、联户担保贷款、农民自身投入和龙头企业投入的资金达1.88亿元,使示范区62.8%的农民直接受惠。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篇2

一、郁南县借力农村金融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大胆创新,创建勿坦模式信用村

我国目前部分地区试行的信用村是由金融机构牵头,主要是以财务指标来评选信用户。该县勿坦模式信用村是以村党支部、金融机构、农户代表等组成大评委,既依据农户经济状况,又结合农村社会管理,既依据现代信用评分的方法,又结合中国农村基层党建、优秀传统文化来评选信用户、创建信用村。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共谋共建。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让符合评级条件群众100%参与了信用评级。二是激励评级。采用“基准分(100分)+社会激励分(30分)+一票否决项(限定最高级)”+大评委的形式进行评级,评选出“优秀Ⅰ、优秀Ⅱ、较好、一般、差”五种信用等级。三是张榜公示。确保评级结果公平、公开、准确,并实施动态管理。四是整体授信。郁南联社对较好等级以上信用户实施整体授信,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五是全面推广。2009-2010年成功创建29个勿坦模式信用村基础上,收到“促发展、促管理、促民生、促党建、促民风”实效。

(二)寻求突破,探索金融扶贫新路子

在落实广东省委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部署中,郁南联社与地方政府整合“广东扶贫济困日”的专项捐款设立基金。以此作担保,信用放大5倍,向全县4497户贫困户实施整体授信5000万元,为每户贫困家庭以6%的优惠利率提供1万元贷款,有效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并动员一对一帮扶干部贴息90%,让贫困户承担余下的10%利息,让贫困户每月支付5元就可以借款1万元;同时配套技术指导、农资赊销、订单农业、构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形式有效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综合降低扶贫贷款风险。可望有效解决贫富悬殊这一世界性社会管理难题。

(三)积极配合,推广县征信中心成果应用

一是建成“郁南县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查询系统”。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依法采集所有在郁南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信息,包括在县人民法院和工商、税务、公安、国土、质监、药监、计划生育等19个部门,共29587条非银行信用信息数据。二是建成“农户非银行信用信息查询系统”。目前已采集全县11.2万户共41.3万人的户籍基础信息,以及信用户的家庭经济信息及社会评价信息等。三是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全县7家金融机构与工商、质监、桂圩勿坦村首批13个单位的征信数据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四是征信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五是大力推广诚信承诺制度。营造“家家争当信用户,人人争当诚信人,全民创业劳动,准时还本付息”的良好氛围。

(四)成立三农贷款专营中心,打造“三农”金融超市

为进一步加大“三农”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户资金需求,更好地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的优势,实现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特色农业转变,由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由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集聚农户转变,由支持传统农村经济向支持现代“大三农”经济转变,引导客户向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及农业龙头企业迈进,郁南联社于2011年3月成立三农贷款专营中心,推出金摇篮——实易贷系列三农特色产品:勿坦模式信用贷、富贫贷、绿林贷、好运贷、订单贷、龙兴贷、互联贷、卡易贷、包易贷、巾帼贷、消遥贷、北种南养贷等。并以标准的贷款流程、快捷的审批机制、简便的贷款手续、灵活的还款方式以及全新“专业、专心、专注”的服务理念,形成颇具特色的“三农”金融超市,着力推进“信用三农、普惠金融”工程,致力解决“三农”客户贷款难题,成就创业致富梦想,建设幸福郁南。

二、借力农村金融创新社会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两年的探索,信用建设有效优化全县的金融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主要体现在:

(一)农村信用风气焕然一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在全县上下形成“有信用就有钱”的社会行为导向。2010年全县涉农贷款余额23亿元,比试点前2008年增长96%。全县储蓄存款是试点前9年平均数的3.5倍;金融机构存贷比从试点时的36.71%提高到目前的47.6%;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3.8个百分点。

(二)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8.84亿元,增长13%;税收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1.03%、24.95%,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2%。;2010年招商引资58亿元,同比增长283%。

(三)促党建优民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村金融难题的实质性解决,而且超越了金融领域,起到了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作用,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基层管理的难题。基层党组织在信用村创建中树立了威信,增强了公信力和凝聚力。目前,郁南农村逐步形成了“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新风气。

(四)金融扶贫新手段激发了贫困户勤劳致富的强烈愿望

通过金融扶贫,有效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问题,2010年全县有44.27%的贫困户实现脱贫。截至2011年6月底,全县有1383户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实现了稳定脱贫,占全县脱贫总户数的61.44%。金融扶贫改变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落后观念,激发了贫困户勤劳致富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述,以信用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根本、以政府统筹为保障,借助金融介入、利益引导是郁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以信用为突破口、金融为载体,创建信用村、开展金融扶贫,探索建立三农金融超市,并广泛应用征信中心数据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社会共富,是提升社会管理的有效形式和重要手段。

摘要:地方政府借助农村信用社以创建县级征信中心、建设信用村、实施金融扶贫、创建三农贷款专营中心作为主要抓手, 创新社会管理, 有效实现“信用三农、普惠金融、普惠民生”, 为当下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篇3

关键词: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创新;实践

浙江省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户籍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八成以上,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近年来,松阳县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茶叶、香榧、油茶三大支柱产业。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提升发展干水果、食用菌、高山蔬菜、生态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上述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活跃度。与此同时,随着“田园松阳”建设的推进,古村落保护、民宿旅游经济兴起,农民对参与新的经济业态产生了较大的积极性。但是,流动资金不足、贷款难问题始终是农民在田园乡村建设、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中重要瓶颈。为此,松阳县积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金融创新,通过建设田园乡村担保互助社,积极发展农村互助性、合作性金融,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和责任共担机制,以实现政府、银行和农户的多方共赢为目标,努力探索田园乡村惠农担保互助社模式。

一、松阳县田园乡村担保互助社的主要运作模式

松阳县政府制定出台《松阳县田园乡村惠农担保互助社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村级担保互助社运作模式:在本县行政区域内由村经济合作社(含股份经济合作社)发起设立村担保互助社,并在村担保互助社中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基金由入社农户、村集体出资和政府扶持引导资金共同构成;每个村担保互助社对接一个合作的金融机构,相互签订合作协议;本村有贷款需求的入社农户由村担保互助社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农户将经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确权登记的自有资产反担保给村担保互助社,并与之签订《反担保协议书》;合作的金融机构在接到村担保互助社为入社农户书面出具的《同意贷款担保意见书》后,与农户办理贷款手续,并给予利率优惠;贷款农户一旦出现贷款逾期未还的情况,由合作的金融机构和担保互助社共同追索,如追索无果,则由村担保互助社先行代偿债务,并在一定区域内处置、流转贷款农户的反担保资产。

二、松阳县田园乡村担保互助社的创新实践

(一)坚持创新方法,着力破解难题。建立村级担保互助社,没有可沿用的工作模式,在工作过程中该县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1.积极协调,破解机构登记难问题。由于村级担保互助社的法人性质,是属企业还是非企业,归属工商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的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经过多方多次沟通协调,确定在县民政局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解决了机构登记难题。

2.大胆创新,破解资产确认难问题。农户的自有资产价值评估确认难问题,是制约其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的主要原因。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并组建担保互助社,把农户的资产量化,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入社由村担保互助社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农户将经过评估小组评估的自有资产反担保给村担保互助社,并与之签订《反担保协议书》;合作的金融机构凭互助社出具的《同意贷款担保意见书》,即可与农户办理贷款手续。

3.搭建平台,破解资产处置难问题。一旦出现贷款逾期未还的情况,首先由金融机构、担保互助社共同追索,如追索无果,则由村担保互助社先行代偿,并对农户的反担保资产进行处置,基本解决了金融机构产生坏账的风险。同时,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有效解决对接渠道加速进入流转程序,保证资产有效处置。

(二)坚持强化管理,着力规范运行。

1.自主组建。村经济合作社发起设立村担保互助社,成立担保基金,由入社农户、村集体出资和政府拨入的财政引导资金共同构成。并设立理事会、资产评估小组和担保审批小组,负责担保互助社的日常管理、资产评估、审批、处置等,承担担保互助社的发起者、运营者和管理者职能。

2.封闭运行。担保基金仅用于为本村加入担保互助社的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在其所担保的贷款未清偿之前不得解散或用于其它支出。担保互助社对单个农户贷款担保额度根据农户资产的评估结果和信用等情况综合确定,一般不超过15万元,对于经济基础好,产业发展快,资金需求量大,农户信用观念强的行政村,经核准后可提高至30万元;担保互助社最大可担保额度一般控制在村担保基金总额的5倍以内,最高不得超过10倍。

3.动态管理。本村农户入社的担保基金,必须在农户贷款时的前一年年底之前存入,并自存入起一年内不得支取;存满一年后不需担保贷款或无法取得贷款的农户,可申请退还入社的担保基金。

(三)坚持制度设计,着力防范风险。

1.建立准入机制。在《办法》中规定设立担保互助社的条件:入社担保基金的农户数占行政村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40%以上或入社担保基金的农户数在20户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金融机构无不良贷款,本村农户不良贷款率低于3%;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不得入社等。从源头上把控风险。

2.建立补偿机制。县政府设立了对应的贷款风险补偿金,规定当年产生的担保手续费及利息收入,按不低于25%提取风险补偿金,对金融机构发生的担保贷款风险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同时,通过设立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通过政府采购选择合作金融机构,对贷款担保业务进行承保,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保费补助。

3.建立退出机制。《办法》规定:担保互助社一旦出现不良贷款率超过2%、贷款违约农户数超过3%、内部管理出现混乱等情形之一的,将责令其暂停担保业务并进行整改,整改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开展业务。

(四)坚持落实保障,着力优化服务。

1.落实引导资金。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同时争取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2000万元,做好资金保障支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积极效用。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费、政府引导资金、风险补偿等支出。其中财政扶持资金按村集体和农户缴存的担保基金的30%投入,财政拨入资金所有权仍归属县政府,仅为基金式投入。

nlc202309081457

2.及时调整政策。针对原有《办法》在试行过程中出现的准入条件较高落实难问题,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如对省定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按本村农户入社担保基金数额10%的比例出资难度较大,将村集体出资额调整为不少于3万元。

3.突出便民利民。对入社的农户,在授信的期限和额度内,可以随贷随还,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极大地方便了农户。与此同时,松阳县利用开展公款竞争性存放的契机,将金融机构对村级担保互助社贷款利率纳入评分条件,贷款利率上浮超出基准利率30%以上的不得分,引导金融机构为担保互助社入社农户贷款提供了更加优惠的利率。通过此举措,农户的平均贷款利率下降了30%至50%,每年为农户节约利息支出300万元以上。

三、取得的成效

松阳县自2014年9月组建首家田园乡村惠农担保互助社以来,通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和发展,将村级担保互助社与专业合作社、涉农行业协会发起设立的融资担保互助组织相结合,至2016年6月底,全县共设立田园乡村惠农担保互助社54个(其中行政村48个、专业合作社和涉农行业协会6个)。村集体和农户入社担保基金合计3852万元,财政注入资金862万元,担保互助社已累计提供11288笔共计19425万元贷款担保,担保余额13324万元。目前通过担保互助社贷款的不良率和逾期率均为零。与此同时,松阳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力推进,多项指标在名列全市前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发展及产品创新工作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一)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题。通过组建村级担保互助社,农户利用经过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确权登记的资产提供反担保,激活并充分利用了农户所拥有的沉睡资产,解决了农户贷款缺乏抵押物的问题,为农户提供了新的融资路径。与此同时,入社农户只要与村担保互助社签订贷款反担保协议即可获得贷款,从而降低了贷款门槛,简化了贷款手续,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解决了农业生产贷款季节性、临时性、紧迫性的一大难题。

(二)有效推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村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如产权纠纷、界限不清等。通过村级担保互助社的组建运作,实现了产权要素资本化,让农户切实体会到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好处,农户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认同感逐步增强,形成“自愿改、自主改、自治改”的良好改革氛围。

(三)有效拓展了农村金融市场。“三农”贷款普遍存在可贷客户选择难、放贷额度确定难、贷款用途管控难、银行风险控制难等问题。通过担保互助社担保,发挥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了解本村农户情况的优势,为金融机构做好了贷款农户的贷款用途、贷款额度、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方面的前期调查,解决了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加放心地放贷,拓展了广阔的农村市场,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村金融改革。

(四)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组建村级担保互助社的基础上,松阳县又将涉农行业协会发起设立的融资担保互助组织、专业合作社纳入管理,拓宽了担保互助社服务领域,提高了担保互助社和地方特色产业的粘合度,为农村新型组织、新兴产业、新型业态融资提供了重要途径,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香榧生产加工、民宿业、畜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成立担保组织,另有花菇生产加工、茶叶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专业合作社(涉农行业协会)正在组建中。

(五)有效强化了村级组织责任。担保互助社的实践表明,村委干部在了解农户的信用状况、管控农村的物权、识别农户贷款风险、协助金融机构化解贷款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村“两委”和村干部通过担保互助社这一载体,通过实行“村民自治、自我管理、相互约束”方式管理,提供了为民服务的新平台,增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特别是通过制度规定对有不良行为和信用记录的农户限制入社,把创建担保互助社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树立了良好导向。己组建担保互助社的村在方便本村农户贷款的同时,推动了尚未成立的行政村干部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组建步伐,从而在全县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松阳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改革创新加快甘肃金融发展 篇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2013-08-09 08:27 进入论坛

中国甘肃网8月9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存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贷款余额两年增长57%,一年的直接融资额相当于“十一五”时期五年的总和……面对这样的发展数据,甘肃金融业有理由骄傲。

盛夏时节,陇原大地万木葱郁,一片生机勃勃。然而,谈起甘肃金融发展,许多人仍然轻松不起来。“不能满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发展滞后。”“增长快,说明发展潜力巨大,就看怎么挖潜……”言语中的“急迫”显而易见。

穷则思变,“急”而思进。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全省重视金融、发展金融、运用金融的氛围愈加浓厚,各地、各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的工作创新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呈现出欣欣向荣、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夯实发展基础

7月25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甘肃银行和兰州银行3家甘肃金融“地方队”与江苏省3家地方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选派40名后备人才前去学习,从而拉开了我省依托金融发达地区培养金融后备人才计划的序幕。

“这是省委、省政府依据甘肃金融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夯实甘肃金融发展基础之举。”省政府金融办主任陆代森说。

推进甘肃转型跨越、富民兴陇,金融是重要支撑和保障。虽然近年来甘肃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跟甘肃转型跨越的实际需求和金融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巨大。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金融总量上,还表现在金融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以金融专业人才为例,从上世纪末开始,我省金融专业人才便大量“孔雀东南飞”,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近些年来,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减,但却仍然处于留不住、引不来的状态,导致全省高级金融人才严重匮乏,甚至有一家新成立的金融机构招不到一名董事会秘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增强甘肃金融发展的“底气”,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扩大金融总量、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发展地方金融、改造金融生态等五个方面入手,夯实金融发展基础。其中,为了完善甘肃金融体系,改变甘肃金融机构“残破不全”的现状,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招行引资”的政策措施,把引进金融机构放到了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对新入驻的金融机构授予“省长金融奖”。几年来,先后引进了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十多家保险、证券类金融

机构。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还出台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延伸”服务触角,变过去的“退乡进城”为“出城下乡”,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在农村的覆盖面。目前,农村合作金融已实现机构网点乡镇全覆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实现机构网点县区基本覆盖,融资性担保公司实现县区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县区全覆盖,并向乡镇延伸,村镇银行覆盖全省一半以上县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步开始恢复以往的服务网点。一个日臻完善的甘肃金融体系正在构建。

挖掘开放合作的“两度”

在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省委、省政府还通过挖掘甘肃金融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甘肃金融发展的外来活力和“内生动力”。

对外,实施“走出去”战略,省政府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5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站在全国发展大局的高度共同定位、布局、发展甘肃金融市场,从战略层面构筑“双赢”格局。

同时,为拓宽我省融资渠道,省政府金融办会同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功签署《借助银行间市场助推甘肃省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以有效的机制保障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格局,拓宽甘肃企业融资渠道;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将金融资金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省政府与国开行签订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由国开行融入800亿元资金支持我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对内,以政策为引导、制度为保障推动甘肃金融发展,营造重视金融、学习金融、运用金融的良好氛围,催生甘肃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通知》《金融服务五大攻坚战实施方案》《金融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省长金融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从制度上保障金融发展。各市州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出台了加快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市州长金融奖或金融业发展基金。全省14个市州和多个县区政府正式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推动辖内金融工作。去年以来,全省有效利用资源优势和企业的项目优势,成功举办了3次全省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对接会,共达成协议金额9856亿元,签约金额3494亿元。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篇5

——江西新余案例分析

2009年以来,江西省被确定为全国9个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的省份之一;与此同时,该省的新余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试点城市。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供参考建议,笔者对新余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模式的实施效应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模式

在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开展之初,新余市就以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为动力,着力加快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施特色贷款新模式。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财政+农产”、“龙头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政府+农产”等模式,全力支持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据调查,2009年新余市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3家涉农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34.58亿元,对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大力扶持;2010年1~6月份,该市3家涉农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11.68亿元。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施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贷款模式。针对新余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的基础性、公益性未来无项目经营直接收益的非经营性项目建设多、资金需求大的特征,2009年,新余市农发行出台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贷款业务流程及其管理办法,着力解决政府财政部门投资建设,但因投资暂时未到位,需要信贷资金垫支而发放的贷款。2009年以来,新余市农业发展银行累计投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3.5亿元;2010年1~6月份,投放各类涉农基础设施项目贷款6.5亿元。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上,实施普惠型金融服务模式。针对一些农民工在东部沿海地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之后返乡创业贷款较难的现状,新余市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相继推出了“金穗惠农卡”、“农民工创业贷款”等新产品。这些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坚持普惠原则,利率上浮幅度较小,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

主要障碍与解决办法

从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实践看,一些金融机构绝大部分县域分支机构往往以常规业务要求来管理、考核创新业务,由于常规业务信贷审批权过于集中,并实行严格的新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利益挂钩,在强化约束机制的同时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信贷人员重视风险规避,金融产品创新举步维艰。

从外因看,农村社会信用意识相对淡薄,司法执行效率低下,同时农村担保体系不健全,专业担保机构较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的开展。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涉农金融机构产品创新除需改革自身创新机制外,还有赖于农地金融法规的健全和政府财税政策的协力扶持。一是以完善法规为抓手,健全农地金融制度运行新机制。推动立法机关明确界定农村宅基地及其房产进行贷款抵押的法律效力,尽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农村房产、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排除阻力。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金融产品的供给新机制,使产品创新更有针对性,不断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效率。三是以财税扶持为杠杆,健全金融产品创新的配套新机制。比如,税务部门应实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门应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支农创新奖励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健全多种形式的担保基金,促使担保公司高效运作;发展农业保险,健全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创新背景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篇6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社区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社区金融小额贷款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金融创新的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需求行为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投资行为研究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相关性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

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上市公司研究

我国农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地方债券发展研究

湖北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与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思路与途径

“家电下乡”对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效果分析

农村金融信贷体制的现状分析

湖北村镇银行的绩效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财政金融惠农政策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银行业信贷风险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金融监管发展与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汽车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其监管研究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支农案例分析及启示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对××地区的调查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与城乡金融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特征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县域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制度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反哺”渗透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篇7

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 三农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 但农村金融产品不足, 金融知识薄弱, 惯有“两高一低” (交易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率低) 的突出问题, 农村金融覆盖面很低, 大量的农户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贷款资金得不到保障, 无论从信贷约束还是总市场的角度来看, 农村金融存在的缺口问题相当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其重要原因是农村地区在资金上的严重“贫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概括成“钱、粮、人、地、权”五个字, 但解决这五个方面的矛盾依赖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资金又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 农村资金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税收、农村存款上存等形式大量投入城市, 为中国工业化初期的建设输送了宝贵“血液”, 同时绝大部分农民工投身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商业银行又相继收缩在农村的网点和业务。近年来, 国家度重视三农问题, 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反哺要求, 加大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引导金融资金用于农村, 金融部门努力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快涉农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比如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则旨在改变其作为农村资金外流“抽水机”的角色。尽管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一点成效, 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近期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 为建立多种形式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于城市、工业和商业银行的反哺责任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都成为当下的热点和焦点。

一、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从1979年2月, 农业银行成为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国家专业银行, 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的初步成立, 1984年后, 农村信用社建立了县级信用联社, 调整农业银行与信用合作社的关系;同时多种农村金融组织、金融形式应运而生。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年11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自此农村金融陷入一个僵局, 出现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的局面, 形成了农村信用社“独户挑重担”、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 但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特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研发、农产品流通渠道及设施投入的季节化。根据数据统计, 目前在部分地区新建立起来的村镇银行, 全国2 860个县, 3万多个镇, 仅有150余家村镇银行, 而且基本锁定县域资金, 存在明显的“汤水效应”。村镇银行在绩效方面表现为:总体盈利水平偏低, 经营风险状况良好, 资产规模对绩效有积极作用;绩效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而且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对村镇银行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 而对经营风险影响并不明显;发起机构对村镇银行盈利也有影响, 有其他法人参股的更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降低风险。

但是村镇银行目前处于一系列的两难境况:服务三农, 还是放弃三农 (仅有47%的贷款涉农林渔牧) ;定位为政策性银行, 还是商业银行 (目前无法建立两者的通道) ;是独立机构还是分支机构;股权分散还是一股独上;是村镇银行或是县域银行等。

二、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存在主要的问题可概括为几个不平衡:其一, 改革进度不平衡,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后于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先于城市;其二, 服务网点覆盖不平衡, 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2万个, 平均每万人1.3个, 而农村银行网点约2.7万个, 平均每万人0.35个, 而且农村人口分散;其三, 资金投入不平衡, 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为46%, 而全国平均存贷款比约为60%;农村人均贷款余额不足城市人均贷款余额的十分之一;其四, 业务发展不平衡, 城市金融创新快, 品种丰富;农村金融创新不足, 品种少, 服务方式单一, 结算手段落后。

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为:首先, 改革仅偏重于机构调整, 忽略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机构网点分布, 近年来各大金融机构为了集约化经营出现撤销农村网点、现金库和工作人员, 使农村出现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的局面;其次,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和经营策略导致农村信贷供需矛盾日益激化, 商业银行远离反哺责任;再次, 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和审批程序与农村借款主体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最后, 农村的信用担保能力低, 方式少, 农村保险公司发展落后。

三、农村金融改革方向与银行业反哺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属于供给抑制型, 体系为选择合作制与商业化共存模式。农村金融改革首要问题是确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控、激活三农金融业。

目前金融改革的几个重点方向:一是由城市金融改革向农村金融改革推进;二是弥补农村金融监督机构的空白;三是由大型企业金融向微小企业金融;四是利率和汇率的价格机制深化改革;五是强化反哺责任。农村金融改革应是一种新型的“普惠型”的模式, 满足农村多元化、多层次、大覆盖面的和可持续化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些具体措施落实包括:强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哺责任, 由商业银行发起或控股成立村镇银行;建立和规范新型的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多元化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和信征体系, 规范的安全运营环境和监管措施。

四、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 加强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

为建立多样化、有序分层的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监管模式, 实施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监管, 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 适当放松金融市场准入,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通过立法使民间借贷法制化, 并将其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2.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首先是金融服务创新, 积极探索完善金融服务三农的区域合作模式;拓展服务手段, 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咨询等业务。其次是金融产品创新, 设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及租赁业务;探索发展订单农业, 农业生产资料购买贷款、科技兴农推广贷款等品种;开发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的贷款, 以仓储、配送、分销等为内容的物流服务贷款品种。最后是推广农户联保, 达到信用增级和风险控制的目的, 完善担保机制、拓宽质押范围, 加强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3. 进一步理清农村金融格局。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 向农户提供小额农户贷款、种养业贷款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贷款, 增加农村助学和消费信贷的投入;加快政策性银行改革, 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 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专项贷款职能。改造农发行, 突出政策性金融业务, 增加财政投入, 处理农发行的不良资产;实行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集中, 实行独立核算和分账管理。

4. 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对农村金融机构, 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 增加可运用资金, 提高信贷支农投放力度;改善支农再贷款政策, 发挥支农再贷款作用, 同时择机改革农村利率价格机制。

5. 发挥财税政策作用。

鉴于农业贷款的“两高一低”特点, 通过对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保险的机构或贷款 (投保) 对象, 提供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合理补偿, 调整部分税收起征点;提高风险覆盖能力, 逐步使农村成为商业可持续领域。充分运用农村金融机构优惠税收政策消化历史包袱,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

6. 发挥监管政策作用, 完善保险体制。

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 适时适度放宽资金、机构和业务准入门槛, 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 构筑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的渠道。建立信用保障体系和政策性农村保险体系, 实行多户联保机制和信用积分机制, 建立合理的信用积分与授信度、利率价格挂钩机制, 实行相互担保, 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1]吕秀萍, 杨兆廷.农村保险拓展农村信贷抵押物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09, (6) .

[2]潘林.村镇银行发展的九个两难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11) .

[3]孙旸旸.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缺陷分布与优化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9, (12) .

[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4) .

[5]周健.保险市场与农村信贷市场的对接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5) .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创新 篇8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金融;金融创新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没有现代的农村金融体制,就难以推动现代农村金融的发展,也难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率先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不仅要适度扩大总需求,还要加强对供给侧的改革。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聚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良好的契机为推动我国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村金融,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产品和需求存在差异

农村地区由于其客户的自身特性,农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户的需求不仅仅是维持日常生活开支,有的还存在经营性资金需求、规模性资金需求和对教育、住房等多种需求。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产品大多是向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储蓄、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等。不能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从供给角度来看,一方面导致了农户的多样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资金外流。

(二)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价格较高

在农村地区占主体地位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户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又有较大负担,需要缴纳股金,一般为贷款额的5%-10%。对于大额贷款的用户,为了防止农户出现意外情况,需要参加人身保险,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同时,有的情况还需要提供一个固定收入的人员来充当贷款人的担保人,种种要求都限制了农户的贷款,也打击了农户贷款的积极性。

(三)农村金融产品受管制较严格

国家对于金融产品的要求较严,新型的金融产品的产出需要一系列的报送和相关部门的批准。由于我国报送的环节较长,交易成本过高,导致了金融产品的发展严重滞后。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单一化严重,动力不足的原因。再加上对于农村金融产品价格的过度约束,也使得很多金融机构丧失了对金融产品研发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

二、农村金融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

有些农村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传统金融机构设点困难,成本较大,种种因素制约了传统机构的发展。很多时候农户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和无国界的特性,和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电商巨头对农村金融的日益关注,也使得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日益完善。不仅阿里巴巴布局农村金融,京东金融和苏宁等电商也在农村地区进行大力的普及和推广,为供给侧改革下的农村金融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不容小觑,截至 2014年 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 28.8%,相比2013年,提高了为0.7个百分点。农村移动端网民增速更快,2013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84.6%,超过城镇5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应用的跨越式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农村金融机构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建立线上线下的互联网和消费者的供给侧全方位联通的创新模式。

(二)产业链金融创新

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出了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当下,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不同,农村金融机构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产业结构,构造产业链金融,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和成本。例如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整体发展,实现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淘汰过剩产能。所以应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抓住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大创新力度,降低成本。农业产业链金融也是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是供给侧改革下的又一金融创新。

(三)金融机构创新

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竞争加剧,导致了很大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不大乐观。近几年来的存贷比处于下降趋势,很多时候找不到好的企业,风险太大。再加上本身对在农村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问题层出不穷。为此,应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进行体制变革,对中小企业进行合理的有效监管,在鼓励中小银行发展的基础上,也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民间金融具有信息优势,较为灵活的贷款期限和较快的融资速度等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正规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和贷款偿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和改进对小微客户的金融服务,可以从创新型金融产品的研制、开发等方面进行改善。克服与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障碍,创新授信评级模式,积极的支持小微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四)金融产品创新

如今农村地区传统金融发展停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适合农户的金融产品。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也需要不同的金融产品。大多情况下,金融产品太单一,缺乏针对性,也就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需求。一个好的金融产品,应该是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农村经济的优势和劣势都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在去根据客户的需求创造出好的金融产品。不同企业的优势不同,抵押担保也不同,风险业绩不同。供给侧改革下的农村金融创新就是在针对当地各类金融需求主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做,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可以开放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购置贷款、联贷联保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法人账户投资、财务顾问等产品。

(五)绿色金融创新

供给侧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创新应包括绿色金融创新,从理论上讲,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应通过农村绿色金融创新来实现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共同发展。首先要培养良好的绿色金融观念,以绿色供给带动绿色消费需求,并通过绿色需求推动绿色供给。只有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注重绿色观念,不浪费、不盲目攀比,勤俭节约,注重生态的循环利用等,才能更好推动绿色供给,为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持。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注重绿色环保,在融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农业供给侧改革打开农村金融新空间[J].中国农村金融,2016.

[2]王初辰.浅谈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与创新[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2:119.

[3]杨蕾,杨兆廷.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及侧重点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6,No.43102:60-62.

[4]张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热点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

[5]韩春剑.金融创新是供给侧改革活力之源[J].中国银行业,2016.

[6]杨龙.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应抓住重点[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6-04-27B02.

[7]包慧.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样本:京东、阿里切入农村生产、物流、信贷全链条[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3-09010.

[8]刘宇,于岩.创新农村金融改革,促进服务“三农”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3:21.

[9]张怡.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16.

[10]郝依梅,夏咏,范宏民.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和减贫的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6,04:50-53.

深化南宁市农村金融改革 篇9

周 娟

随着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逐渐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转变,对资金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尽管近年来,南宁市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南宁市须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等,建立适应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特点和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南宁市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资源匮乏

在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农村网点基础设施配置差,科技含量低,服务效率不高,能够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组织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且当前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出,农村金融融量存在很大缺口。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滞后。如贷款财税补偿不够、农民有效抵押不足、农民各种权益和财产无法尽快参与农村金融活动等,农村金融配套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二是农村金融风险分摊机制不健全。目前,南宁市还没有专业性农业担保机构,尚未建立起对金融风险的补偿与分担机制,金融机构对成本高、风险大、效益小的支农服务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且农村地区诚信意识、金融意识亟待加强。

(三)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不足

当前,南宁市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主要局限于对传统业务的补充和更新,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业务创新明显不足;农村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单一,订单农业质押贷款等多种融资工具亟须开发与推广。

二、推进南宁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扶持农村金融机构

一要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农业贷款贴息制度、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农户住房商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拨付一定数额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保险业务补贴、担保基金补充、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农业贷款补贴及奖励、特殊贷款利息补贴、农业风险损失补贴、农村支付结算设施补贴、农村金融产品开发补贴及奖励、农村金融创新奖励、农村金融组织设立补贴等,对各种奖励资金、补贴资金可采取无偿给予方式,对各种发展资金、补充资金则可采取有偿方式给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支撑体系

农业银行县(市)支行可定位于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村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客户经理制,提供信贷服务和支付结算等特色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县(市)支行可

定位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其他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项目,采取商业化经营,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政府重点工程的落实;农村信用社可定位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流程银行经营,实施社区银行转型,积极发放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项目贷款、农民消费贷款、农民养殖业贷款等;邮政储蓄银行可定位于农村工商户及其他经济组织,采取精细化经营,支持农村商业贸易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信贷组织可定位于农村消费贷款等,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逐步建立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等多层次、细分工的农村发展资金支持体系。

(三)健全农业担保和保险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研究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渔权、生产设施等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尝试开展最高额抵押质押循环贷款,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把企业库存产品、原材料、仓单、种养业保单、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收费权等物品和权利纳入抵质押范围。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

二是积极发展“三农”保险。建立并完善银保互动机制,健全保险业务网点。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探索通过保险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生平安保险,为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务;积极稳妥发展种养业保险,拓展农村公路、水利、电网改造等保险业务,开办农村地区小额人身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房屋保险、农机具保险等涉农险种。

(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创新贷款担保产品和方式。开发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如农村住房、教育、医疗、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贷,开办农业科技贷款、劳务输出贷款、农民工回乡创业贷款和农村应急贷款等;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开发“信贷+保险”、“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信贷模式;完善农户贷款联保制度,积极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推出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法定代表人担保、中小企业联户联保和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放宽农户小额贷款对象、额度、利率和期限,开发农民财产、健康、意外等保险产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引导生产、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作用。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建立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操作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行“农金村办”服务模式,开办金融超市,在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在农民主要聚居地设立ATM机和自助银行,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推行涉农金融业务产品的流程、价格、贷款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放贷”;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农村金融现代化清算系统建设。

(五)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监管

一是建立监管机构依法监管、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审慎分类监管,如对村镇银行全面实施审慎监管,对贷款公司重点发挥好投资人的监督制约作用,对农

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实行社员自律管理的监管责任等;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实行与持续监管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落实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联动机制,加强对重点机构和领域的现场检查;搭建监管信息交流电子化平台,完善监管信息交流和信息披露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查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积极组织企业机构参加信用评级和信用评价;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利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构建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信用咨询系统,实现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咨询系统联网。

(六)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制定《民间金融实施条例》,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力义务及法律责任,通过环境、能源、土地等政策手段引导南宁市民间借贷投向;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测,严格规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经营范围,严格内部自律监管制度及风险防范措施;规范和引导农村地区民间金融行为,依法打击农村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取缔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等非法融资活动;大力发展非银行信用,拓宽农村居民的金融投资渠道,如农场、林场、专业户及乡镇企业等可通过发行证券(股票、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或通过成立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证券投资等。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篇10

康家健

08201110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

2004年初,《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而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以,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作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200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将“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作为农村金融工作的主题。目前,在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研究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争论依然很多,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许多方面仍然处于试点和摸索阶段,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仍需时间检验。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自己深刻的认识该问题。【正文】

1.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贵州贵阳学院的曾汝林教授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 年)农村金融体系恢复发展阶段

1986 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将邮政储蓄业务法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之一,从而使邮政储蓄遍布全国,成为在农村中开展储蓄业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 工商0801

康家健

08201110 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允许成立的还有一些农业企业的财务公司,企业集资异常活跃;允许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包括了存款、贷款、债券、股票、基金、票据贴现、信托、租赁等多种信用手段。

第二阶段(1994—1996 年)建立系统性农村金融体系阶段

1994 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剥离出来;并且农业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业务改由县联社负责,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监督管理则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第三阶段(1997—2002 年)清理整顿阶段

1997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个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以下机构,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收缩其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打击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对民间金融行为进行压制。第四阶段(2003—2005 年)进一步改革阶段

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明确提出了县城区域内的各个金融机构应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再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到当地,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引导一定比例的邮政储蓄资金返还给农村;大力拓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和业务范围。

第五阶段(2006 至今)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改革阶段

2006 年银监会从政策上首先允许四川、甘肃、吉林、青海、内 工商0801

康家健

08201110 蒙古、湖北6 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设立村镇银行;2007年春天开始,在四川、吉林等地先后设立了新型的村镇银行和合作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2008 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文,在部分省、市、县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2009 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银监大力推行“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科学完善农村金融分类监管体制和切实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五项措施,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所面临的问题

许多文章都已认识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将其总结概括后浓缩为三大问题:①“三农”贷款问题任重道远。②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③农业农村保险发展滞后。2.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

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①改革路径分析。②金融服务能力研究。③金融产品创新。① 改革路径分析。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许桂红在其文章《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路径分析》中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要加快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规范民间金融活动。这种观点解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的路径问题,对政府制定方向性政策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但该种观点没有考虑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没有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战 工商0801

康家健

08201110 术性的指导。

② 金融服务能力研究。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的兰静在《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浅析》中认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要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如扩大农村金融的服务范围,加快农村保险发展进程,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这种观点有助于解决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问题,具有考价值的。但该种观点没有考虑到农村金融体制本身存在的具体问题,也没有认识到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影响。③ 金融产品创新。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董晓林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中认为农村需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给出了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路径和案例。这种观点迎合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于2008 年10 月15 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但我们必须要在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对新产生的金融产品的审核,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才可以防范风险。

经过对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我充分认识到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紧迫性。同时认为今后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应该主要放在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问题上。这也是日后我对于该问题重点关注的地方。【参考文献】 工商0801

康家健

上一篇: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措施下一篇:有关橘子洲旅游的优秀观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