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2024-07-03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精选8篇)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让师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是学校的一门潜在课程。如何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呢?笔者认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以生为本,构建好和谐的班级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活动文化;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美的景色是校园的外衣,是人们对校园第一印象的 决定因素。

1、为了让校园美起来,根据农村小学实际,必须因地制宜,搞好校园规划布局。

根据学校的具体坐落,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好区域,如: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等。在绿化区域内,以花、草、树木上动脑筋,用最朴素、最自然的美来装扮学校。栽花种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就地取材。种上四季常青的花草树木(如:松柏、四季青、月季等),做到春有花开、冬有绿树,相互点缀。让校园里随时绿树成荫,花香扑鼻,从而,既使师生们对学校产生无比的热爱之情,也为在这样的校园里工作和学习感到自豪。例如:我校栽培的花草树木就种类繁多,有四季常青的云南松、雪松、榕树;也有四季桂、春奎、映山红等,做到了“红花绿叶溢校园”,站在校园的绿化区,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校园的美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师生。

2、师生动手,共同建设校园环境。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笔者认为:师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组织师生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扫地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既培养了 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学生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无声的育人作用。

3、师生动手,共同呵护校园花木。

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护”。有的学校绿化校园一阵风,栽了大量花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活、长大的寥寥无几,甚至杂草丛生。因此,笔者认为,呵护花木比种植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率先垂范。在余暇时间,悉心观察每一株花木,哪一株需要浇水,就浇一浇;哪一株营养不良,就施施肥;哪一株生病了,就洒洒药。呵护花木,就如老舍先生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呵护花木奉献的是爱心,考验的是责任心。这项业余活动既能锻炼师生的能力,更能让师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学校茵茵绿树红花的点缀而更加美丽,生活因真诚爱心的奉献而更加美好。

4、根据学校的建设特点,精心打造校园的每一个点,让其皆具灵性,发挥无声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笔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曾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在学校围墙上做了一面文化墙,校园墙上有一首首“无声的诗”。“礼、义、仁、智、信”更是彰显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一幅幅“主体的画”有古人勤奋读书的“韦编三绝”;有志之士,及时振作的“闻鸡起舞”;尊师重教,诚恳求学的“程门立雪”;读书勤奋的“牛角掛书”;刻苦学习的“悬梁”故事等。在绿化区的石头上镌刻着“勤则成”。学生经常在过道、花园驻足品味,在近距离地了解先贤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吮吸着经典诗文的芳香,聆听着先人们的绝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孩子们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的是三好学生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餐厅悬挂着图文并茂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水龙头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牌匾。学生的良好品质在无言中提升。

二、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必须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为班级全体成员承认、给予学生最好的发展条件、使学生感到最大 满足的一种文化,其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小学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能量。教室是班级学生与教师进行生命与生命交往和沟通的特定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沟通与交往质量,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在我们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化和单一化的现象,属于低层次的教室布置。大多数教室只是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一张课程表,一张《小学生守则》,一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仅此而已;好一点的班级也就在此基础上多了个“学习园地”,将学生画的、写的字帖和作文进行展览,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教室的功能只是单纯为学生们提供“避风雨”和师生组织课堂教学的场所,教室自身的育人功能几乎等于零。笔者认为:“温馨教室”建设,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无关,关键因素在于学校有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有没有深层次去理解教室是师生生命交往和沟通的场所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以物质文化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的物质文化包括班级建设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指教师空间的布置、绿化和美化。教室的“硬环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班级文化的外化结果和物质形式的表现。干净整洁的教室使学生更加注重仪表,注意举手投足的细节表现;班级中的鲜花绿叶体现了学生亲近大自然对生活充满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状态;班级张贴的名人肖像、格言标语,教室正前方“认识自我,雏鹰展翅”,中间镶嵌着鲜红庄重的国旗。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宣传媒体”,如壁报、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墙报和壁报是班级同学表现自己的阵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美感;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班级中的大事;也可以报道班级好人好事,形成良好向上的班风;也可以传递师生间的对话,增进理解交流;更可以发布各种信息,开拓视野。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可以及时交流大家的 6 读书信息、学习情况及班级里的一些活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

2、以制度文化确保班级文化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制度文化能够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往正常良性方面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指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同一班级文化氛围熏陶下表现出的共同的精神状态。班级精神应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而弘扬班级精神必须靠制度文化作保证。一是利用班规班训警示学生。班规班集体明确提出的一种规范,班训是班集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他们能够警示并激励全班同学,使班级的每个成员有明确的进取方向,它体现了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的主要目标。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二是以本班学生为本,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三是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坐立姿势要端正,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3、以精神文化建设夯实班级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礼貌用语;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学生一道讨论决定。

三、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1、狠抓教风、校风、学风建设。

校长、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严格规 范校长、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笔者在学校内深入开展了教风、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把“三风”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做到以领导工作作风带动师德师风,以教风促学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铸就良好的校风。规范了从政、从教行为,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要求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合唱队等,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儿童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四、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贤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大写的人!”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团队,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多彩校园文化的生命之魂。

1、重视打造教师团队精神,凝聚战斗力。

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团队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是因为:第一,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简单地说,三个教师组成的一个有机团体决不等于三个教师的简单组合,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三个教师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二,在团队之中,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有利于形成集团冲锋的火力点,更有助于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第三,团队获得的信息量是个人信息量的数倍,只有丰富的信息量,才能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改实践需要;第四,在团队的协作中,每个成员相互激励、相互关心、支持和理解,成为学校团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我校一直坚持年级主备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教师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 11 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也在不断升华。学校如果没有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在拼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过程,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教师认同为基础,以领导模范引导为关键,以赏识教师为动力,以建立机制为保障,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发展教师为目的,以共创佳绩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营造适合教师团队健康和谐发展的氛围。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职工素质与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条件的和谐。关心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生存与发展,解决教职工实际问题,让教职工能愉快安心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3、打造齐心协力的学校领导团队。

校长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人、团结人、引领人,以明确的办学方向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学校中层领导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能保持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精纯的业务素质,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

总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弥漫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教育者们心怀一缕学校文化的“乡 愁”,坚守一份自我,将自己的生命根植在本校文化的土壤中,接地气,吮吸营养,奠定生命发展的根基,化“千校一面”为“百花争艳”,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绽放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主编:郑百伟,《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二期第一版。

3、《人民教育》,2014年第三期第二版。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2

1.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 对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 农村中小学的硬件建设得到了加强, 但办学理念依旧, 管理还是老办法, 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识和机制还未有效建立, 校园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部分师生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 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的制约, 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 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2)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大多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形式, 追求时尚, 缺乏创新性。现今, 各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一些学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很模糊的。不少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功夫花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上, 并称之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的内容也大多大同小异:花草假山、名人画像、校园雕塑等。如果“名人”和雕塑不被校园里的多数人“认识”和认同, 这样的建设有何意义?它违背了校园文化的本义, 或者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 却在大张旗鼓地抓“校园文化”建设, 必将导致领导随心所欲, 教师无所适从, 学生漠然置之。

(3) 忽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忽视队伍建设, 缺乏完善的制度和人文关怀。当前, 农村中小学普遍认为, 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某些人特别是主管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事情, 与学校其他部门没有什么关系, 全体师生参与不够, 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时, 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 执行的严肃性不强, 使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意识, 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即使有完整的规章制度, 但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队伍不够广泛和强大。

(4) 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建设, 重在建设, 而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造成今天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落后, 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农村,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 适龄少年儿童少了, 学校规模也就越来越小。一些学校, 只有十几个、二十几个学生, 两三个老师,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课程一门也不能少, 每门课都得开齐。因此, 每个老师, 一个星期几十节课, 一天到晚都待在教室, 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文化建设。

2.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 突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 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 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 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 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 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社会文化趋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坚持“两手抓”的政策, 使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农村中小学要创建的校园文化, 既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 同时又要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校园文化的新观念、新经验, 使传统的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发展, 使校园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独创性。

(3) 加强校园活动建设, 重点突出师生,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 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 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 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浅析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3

(一)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界定

研究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前提是厘清文化的涵义。根据不同学科属性和研究角度,文化的定义已经数不胜数。当前对文化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务和经神财富的总和;2.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共识;3.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4. 文化,即人类的高度发展,即文明程度,体现在训练与经验而促成人类在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修养、锻炼上。

在讨论教育问题中,文化的涵义应该理解为第一种观点。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即贵州农村小学里的人所创造的一切。学校教育中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但学校人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本文讨论的校园中人员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以下特点:1.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人的文化。这里的校园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所创造的文化。2.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人传递、传播、创新的后天产物。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是校园里一辈辈教师和一代代学生所传递、传播、创新的文化。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校园文化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鉴于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主要从体现形式、创造主体和作用效果三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划分。

1. 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借用哲学的观点,依据文化的体现形式,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即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精神文化即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中的物质产品和体现,包括校舍选址、校舍布局、建筑风格、绿化设施、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因素;校园精神文化是在校园物质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包括办学理念、学习氛围、校园风气、校园传统等多方面因素。

2. 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依据创造文化的主体,文化可划分不同类型人的文化,校园文化在这里可以划分为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校园教师文化即以教师为主体创造的校园文化,包括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制度观、学生观、教育课程观、教育途径观以及依据这些观念所实施的行为,校园学生文化即以学生为主题创造的校园文化,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观、学习制度观、教师观、学习课程观、学习途径观以及依据这些观念所实施的行为。

3. 校园积极文化和校园消极文化。依据文化的作用效果,文化可划分为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积极文化即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文化;消极文化即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消极的抑制作用的文化。校园积极文化是在学校中对人的发展产生正面的、有积极影响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能够开启人的智力、能够增強人的体力、能够提高人的道德、能够完善人的个性,校园消极文化是在学校中对人的发展产生负面的、有消极影响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能够抑制人智力的开启、抑制人体力的增强、抑制人道德的提高、抑制人个性的完善。

(三)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众所周知,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蔡元培在改革北大的时候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由此形成北大的校园文化,在具体实施中围绕这一原则确定相关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生遴选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出了要支持贵州省各县镇薄弱农村学校扩容扩造,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通过研究得出系统的成果,尝试丰富其理论基础,总结其建设经验,弥补其建设不足。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积极因素,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现象,从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校园积极文化和校园消极文化这三个层面来讨论,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建设缺陷主要体现如下:

(一)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1.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的撤并现象以及留守儿童的现状、学生入学路途遥远使得寄宿制学校逐渐盛行。201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农村小学的完善使得学生上课不必长途跋涉,在学校能够获得住宿和伙食保障,能够得到老师的照顾,学习和生活在“硬件”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当前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发展硬件上质的变化。

2.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一些农村小学充分了解到本民族文化或者当地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采取传承本地或本民族特色文化的方式来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2010年世博会上,贵州省从江县某小学为世界各地客人表演了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蝉之歌”。该小学处在侗族聚集地,所能感受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在此基础上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并深入落实,经过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支持,“侗族大歌”这一具有独特地方气息的校园文化就得以形成了。这类现象是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良好发展的代表。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缺失的现状

1.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消极文化。更多的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存在缺陷。很多学校不注重学校的办学精神实质,在办学过程中不知道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也不知道如何把学校办成理想中的学校。很多学校也尝试通过实施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的方式来体现办学特色。但是在校本课程设计的时候欠缺理性,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未理解校本课程的实质,在校本课程的延续性方面其时效性不能得到延续。这是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缺陷。

2.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教师文化。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教师文化建设存在缺陷。一方面,当今升学的压力很大,导致诸多教师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轻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过度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工作重心围绕升学考试而轻视了学校其他方面的提升,导致校园教师文化缺失。另一方面,贵州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发展不均衡,一些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学实施能力。贵州农村小学教师素养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制约因素。

nlc202309032242

3.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学生文化。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学生文化建设存在缺陷。当今教育的成本增加,而通过教育得到的回报越来越少,对于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造成很多家庭对读书的现实价值进行怀疑和否定。“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很多学生辍学成为学徒或者外出打工,甚至有的小学生开始模仿谈恋爱、吸烟、打架、赌博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反面的典型,如未能得到有效调节,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难以计算的负面影响。

三、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理念,厘清校园精神文化实质

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把这样的学校办好”。正确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灵魂,错误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鸦片”;先进的办学理念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生长,落后的办学理念可能抑制校园文化的发展。

办学理念具有实践性、持续性、普及性等特点。明确办学理念需要考虑据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师生素养等因素,在校园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白的,办学理念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参与进来,才能更有效地确立办学理念。

(二)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校园精神文化特色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30%。祖祖辈辈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可以开发适合当地民族的校本课程,培养其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既可以增加学校的软实力,也可以保护和发扬本地方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民族学校开设了布依族刺绣课、布依族民族歌曲课、体育课上开展了具有浓厚布依族特色的打糠包和板凳操。这样的校本课程开设,对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文化,一举两得,值得借鉴。

(三)培训教师素养,提升校园教师文化层次

明确了办学理念,开设了校本课程,就需要把办学理念的落实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作为全体教师的共同目标。只有全体教师追求这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把这种特色进行传递、传播、创新,校园文化才能有效地生根、发芽。在追求这个目标和努力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理解办学理念的涵义、目标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教师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角色,应该做些什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教师需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如果达不到精深的程度,退一个层次说,教师最起码应该具备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及教法的素养。在《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通知》中,省教育厅拟对该课程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和教法。从这份文件可以得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对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四)关注学生发展,营造校园学生文化氛围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活动,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素养。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让学校工作运行流畅,其最終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而学校关注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要建设校园文化,关注学生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重点工作之一。关注学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民族团结课程。贵州农村小学中,一般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等因素。2.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在教学情境中充分结合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结合当地的地区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既具有新时代特点,又具有地方优秀特质的学生。3.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本民族音体美教育。开展少数民族音体美教育教学能充分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语言的魅力,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此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助于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3]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4]于晓阳等主编.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5]计国勇主编.开创校园文化的新纪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温秋银.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4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其包括“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两个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有时比书本的教育作用更为重要,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路上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门集文化、集智慧、集毅力的艺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新路子,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校园在文化建设管理上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人文管理功能,因为宽松和谐、安定团结的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有力保障,只有重视个性发展,加强自主意识,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让校园文化充满人文气息的,这样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起到同化作用,还会使人的心灵得以美化。

近年来,农村小学校园的绿化、净化工作做得比较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正逐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件事关学校长足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工作,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条件,所以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而忽略了内在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 1

开掘与利用,以致出现了设施豪华与精神缺钙的倾向。2.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育人理念还是以前的育人理念,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依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的意识、环境、机制还没有真正的确立,校园生活单调贫乏。3.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校园文化就是校容校貌,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形象、一个模式,内容上缺乏应有的个性。4.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理解不求甚解,操作流于形式,直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越厚,学校发展的基石就越牢,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大,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教育磁场。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指校园的景观、设施等各种物化存在所体现出的文化意义,它是人的思想(包括哲学、伦理、美学等)的外化;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传统习惯、办学理念和规章制度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模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和准则;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

值取向、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即行为规则、行为要求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它是对校园文化某种价值观的具体化、规范化。四个层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总和。

三、、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优美的学校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具有美育和激励作用的校园布局。

加强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校园硬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与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直接表现出学校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形象性,感染力。进入校园,师生所见到的,摸着的,这种就是物质文化,或称之为物志文化。校园硬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最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指导思想,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有助于陶冶校园人情操,塑造校园人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开拓进取精神。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应该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和保养中,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 “一天两小扫,一周一大扫”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使同学们培养了劳动观念,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

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他们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和保护中,同学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校园硬文化建设,坚持学校与师生相结合,群策群力师生动手,教学总环境由学校负责,教学区内而非永久性由各班师生动手完成保护,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促进对硬环境的建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校园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和靓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精心营够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二)强化学校管理,创建规范的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各种管理制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作为学校文化的精神因素,具有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行为价值,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发展势态。本校的校训“诚实、勇敢、勤奋、进取”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这是依法施教、依法学习、依法生活、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它以文件形式存在,以思想行为习惯为表现形式,教师管理制度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普遍性的工作要求,如办公制度、作息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请假制度;二是具有导向指导作用的各类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如:校长职责、教师职责、教学常规等;三是具有激励强制性质的,如考勤考绩制度、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四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学生管理制度除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规范外,还包括评优、表彰等制度。学校管理文化的形成,首先使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规必究;其次是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贯彻,使学校管理文化成为师生行为的共同准则,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并逐渐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面的物质文化与深层面的精神文化之间的层面,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比如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文化气氛,动情动心、催人奋进。

1.加强校园软文化建设,力求体现“静、净、敬”,并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软文化是管理的深层结构,需建立一整套较为健全的运行机制,如:岗位目标责任制班主任、任课教师

工作责任制,值周班工作责任制等。这些机制总体围绕“静、净、敬”开展活动。这样的组织文化建设既立足于职责、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又保证各项质量的提高符合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有人的总要求,洋溢着人文的关怀。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的建设。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本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中,学科渗透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因素,使校园文化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比如在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营造出较浓厚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奥数班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所学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且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科中及时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津津乐道,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明白了数学的价值所在,感受到数学教学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要充分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使数学成为诸学科中的亮点,进而带动诸学科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发展,挖掘学科文化的潜能。

校园的硬文化与软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本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多出成绩,用制度文化的建设保证精神文化建设,同时在硬文化中充分展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发挥人文管理功能,营造和谐的、绿色的、积极向上的

校园文化。

(三)改进课堂教学,创设和谐的学校课堂文化

学校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部分。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新课程研讨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有效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新课程理念、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适应学生的多元化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四)发挥特色优势,形成丰富的学校活动文化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学校活动文化的主要形式,它有利于造成校园文化生动性,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与吸引力,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封闭性,增强开放性,还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需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

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学校活动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活动文化,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5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催人奋进、积极进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1、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能反映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学校的校风。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要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为此,我们在校园中大门两侧种植着大量的花草树木,给人以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人感觉到学校的文化气息浓厚、校园优美;教室外的墙壁上张贴着名人名言宣传画;教室的黑板上中间处悬挂着我国国旗,在国旗两旁写着“热爱祖国、勤奋好学”的八个大字标语。寓示着中华儿女应胸怀祖国,长大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教师办公室《教师职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职责》等规章制度都在最醒目的位置张贴,时刻在提醒着我们。

“让学校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学校种植树木、鲜花真正将做到阳春葱笼滴翠,秋凉红枫似锦,寒冬松柏长青。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气盎然。优美、怡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2、师生精神文化的营造。“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

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的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开展了书进校园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定期举办读书日,提高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等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规范的生活氛围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言行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教学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修养;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指导;有助于正确思想的形成;有益于学生的健康。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值周人员每日检查评比定期公布结果。通过看、练、比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包括软件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硬件的环境建设的因素。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力求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是一块净土,这里只有朗朗的书声。为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使学校成为心灵舒展,放飞想象的处所。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6

作者:冯发泉 邮编:733206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西滩小学

摘要: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班额背景下,农村家长和学生要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农村学校在小班额背景下更需要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留得住学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学校即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筑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师生精神的养分。

关键词:小班额

校园文化

建设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文化环境等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低,文化生活相对单一。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的大形势下,农村小学大量学生转入城镇就读,学生数客观减少“被迫”出现“小班额”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家长和学生要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农村学校在小班额背景下更需要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留得住学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包括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行为准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态度等因素。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预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可见校园文化作用之重要。学校即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筑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师生精神的养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教育的向导和有益补充,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陈宗伟等编著的《校园文化论》中指出“它不需要用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知识灌输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而有自觉自愿的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去接受教育。它像风一样无影无踪,却又像风一样有力而不可抗拒:东风一吹,草木皆绿,百花齐放。像呼吸空气一样,从四面八方吹来的美的风,吸进自己的肺腑,渗入自己的血液,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品美化,感情高尚化。”[1]当前,西部农村小学由于受升学压力和学生的分数、教学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对学校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认清文化育人的价值,对学校文化的作用估计不够,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学校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上没有整体、长远的规划,也没有精心培育。因此,西部农村小学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校领导要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在整体上规划布局,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转变学校、教师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

设的观念,使教师明白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对学生的知情意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代替的。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抓好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才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要在不断建设完善中提高凝练,要在精心培育中营造升华。国外教育专家研究一种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21天,国内教育专家的研究是最少需要6个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说明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切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今天刮一种风,明天再刮另一种风。这样必将导致领导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教师无所适从,走过场、搞形式,学生置之不理,不明所以。不仅起不到教育导向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弄虚作假、注重面子,导致学生不诚实、不守信。所以,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反复渗透提升,不断积淀创新,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内涵,才能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从学生的课内课外可以看出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从学生、教师的待人接物可以看出学校的礼仪文化建设,从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可以看出课程文化建设。不能认为农村小学搞文化建设,就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也不能片面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搞几次活动。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深和

扩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有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封闭的、粗放单一的,而是开放的、精美丰富的。恩格斯说:“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当今,社会文化丰富多彩。学校文化既要有本土的,又要有外来的;既要有传统的,更要有现代的。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就要有选择的渗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学校要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文化活动,放手让师生主动构建自身特色文化,加强平时文化活动,提升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质量。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既要具有丰富性,又要注重普及性,还应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在多元、多彩的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所学校不论其教学成绩的高低、地域位置的偏远与中心,教学设施的落后和先进,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只不过有些是积极文化,有些是消极文化。农村小学在文化建设中切不可照抄照搬经验,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工负责、逐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摒弃消极文化,依托自身优势文化、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文化建设。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从小处着眼,从美化、绿化、净化做起,从文明礼仪教育做起,结合农村传统文化丰厚的基础和新时代的特点,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融入新时代文化特点,彰显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

总之,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制度文化是内在机制,精神文化是灵魂。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师生素质,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品味。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是一首优美的歌,只要用心打造,精心培育,学校一定会建成学生成才的乐园。

注释:[1]陈宗伟等编著《校园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校园文化论》,陈宗伟等编著

《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岳春峰主编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7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 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2]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3]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独特文化现象, 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同时, 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1 规范行为, 树立理想

中小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 体育运动, 特别是学校大型的运动会或体育节等以其隆重庄严的仪式将学生团结在一起, 通过运动项目的规则、竞争, 能使他们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要求,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参与运动竞赛, 经过团结协作, 勇敢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或是失败的酸痛, 使他们从小就体验人生创业、成功、失败及荣誉的艰辛, [4]从而在他们的人生道路的初始阶段就促使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发展个性, 展示自我

中小学阶段正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立基础的时候, 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运动项目中, 由于内容和方式的差别, 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有的需要勇猛果断, 有的需要稳重镇定, 有的展示柔美和谐, 有的凸显阳刚顽强, 丰富的项目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生长营养。

2.1.3 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

农村中小学的条件和师生的体育知识、视野都有限, 缺乏体育文化建设的气氛和设施。在广大城市中小学生为申办奥运加油, 亲自到现场为球队呐喊助威的时候, 农村中小学生却只能作壁上观;当城市中小学生开始玩轮滑、跆拳道, 进行定向越野的时候, 农村中小学生却还在泥巴球场上拍橡皮篮球。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知识的丰富、文化视野的开阔是很有帮助的, 能够有效的拉近他们与现时代的距离。

2.2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农村中小学校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而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 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从小就将体育的概念突破出锻炼身体的范围, 走向文化的领域。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 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 激发民族自豪感。[5]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 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 为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关键作用。

2.3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作用

在农村中小学, 通过以体育教学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建设,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 了解和认识全民健身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念, 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抓好常规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两操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常规的体育活动, 抓好这三项内容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体育课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核心目的, 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全面性、整体性和趣味性;两操是中小学生参加锻炼的最基本的内容, 但它有一定的强制性, 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变换方式, 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 较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 但要注意利用时间充裕的条件和学生的积极性。

3.2 抓好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的建设是向上一级学校或专业队输送人才的保证, 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是学校展示自我、树立形象的头号招牌, 运动队的优秀成绩能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运动队的成绩好, 学校的运动基础就好, 参与运动的人才梯队也就能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 也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运动和锻炼的队伍中来。

3.3 开展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

农村中小学校应该效仿城市的体育传统学校, 广泛开展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 实验证明这是一条很有效的传播途径。在这些体育文化活动中可以进行针对学生、体育教师、学校教职员工等不同人群的各种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宣传等活动, 还可以结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进行各种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 有条件的甚至还可以邀请到本土的体育明星现场讲说。既丰富了师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同时又能吸引众多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拓宽视野, 丰富体育文化知识。

3.4 创造性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在农村中小学校, 由于硬件设施和经济条件都有限, 肯定无法随心所欲地开展活动, 但是只要开动脑筋, 其实也是有很多途径可以选择的:校园的大型图片、标语、广播等可以为学生经常性的提供知识和信息, 创建良好的氛围;遇到重大的或者有本土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视实况转播、录像等, 陶冶情操, 提高欣赏水平;结合电视实况对某些项目进行讲解和推广, 丰富体育知识;农村中小学校一般有比较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 如打陀螺、荡秋千、舞龙等, 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也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4 结语

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文化建设除了要抓好体育课、两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常规体育活动外, 还要抓好运动队的建设, 积极开展各项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同时, 各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 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 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和途径有所不同。因此, 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 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6]

参考文献

[1]潘晓波, 华厚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3]杨德银, 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 2001.

[4]田玉军.论学校体育文化及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吴桂宁.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体育函授通讯, 2001.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 篇8

随着现阶段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办规模化的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农村小学寄宿制的出现,为广大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问题,对小学校园文化的构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重构学校文化。

抓基础——重建环境文化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成长的作用。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要处处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别是以“寄宿生为本”的理念,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目前,农村小学生数少,受地方财力紧缺的制约,无法添置高标准的硬件设备,但我们应针对寄宿生的实际,利用并校后的闲散资源和校园内有限的资源,积极争取资金,着力解决好寄宿生的食宿用房,配置食宿设施,配备好寄宿生综合活动室。由学校统一膳食、统一床铺、统一生活用品,让学生吃有可口的热饭,洗有温暖的热水,睡有舒适的床铺,学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玩有多样的活动项目。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布置我们的校园、教室和寝室,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我们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打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如校园班级“十个一”建设,在教室、校园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其次,教学区、活动区、食宿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张挂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最后,还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抓重点——建设制度文化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寄宿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寄宿生的特点,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规范的生活氛围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制度文化建设必须着手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抓好有关寄宿制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对小学寄宿制学生的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可以针对学校具体实际制定《寄宿制学生章程》《学生寝室管理办法》《寄宿制学生食堂管理章程》《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等,并且力求量化细化。其次要抓好制度意识的培养,这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家长会、班队课等一切舆论宣传阵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最后要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要强化“五个环节”的管理:一是健全领导管理机构。设立“校长——分管领导——生活管理员——班主任——保卫干部——校医”管理网络,落实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二是强化饮食、住宿管理。食堂由学校统一经营,实行自主经营、零盈利运行,确保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用在学生身上。住宿落实编号管理,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分年级、分寝室登记造册,做到室、床、号三位一体,有专职管理人员管理学生按时作息。三是加强学习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活动,做到每个时段都有教师指导。四是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能力;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实行各个时段交接手续,确保每一个学生安全;抓好校园学习活动安全,每天值日教师在校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对食堂和宿舍定期消毒,管理人员住进学生宿舍楼,夜晚对寄宿学生进行巡查,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和就寝安全。五是完善家校联系机制。设立家校联系室,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到现场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等情况,反馈意见。

抓难点——建设行为文化

如果说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静态文化的话,那么动态文化就是学校的行为文化。学校行为文化是将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应进一步加强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寄宿生生活辅导老师以及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上。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一是加强生活教育,教他们学会过完整的集体生活,学寝室床铺的整理,学生活用品的摆放,学衣鞋的洗刷等等;二是加强保健教育,教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学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学常见病的预防等等。生活辅导老师和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我们要求他们转变观念,要发自内心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言行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抓关键——建设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因周边小规模村小学的撤并,师生人数增多,校园精神文化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重构。可以从两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是活用教学资源,即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适时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寄宿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时间走进阅读室,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等课外活动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学生作品展示栏,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等教育。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健康的学习风气。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既有思想性的(如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还有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等。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人际关系建设。寄宿学生离开家庭,远离父母,难以享受家庭的和谐与温馨。为此,我们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通过活动的开展或是领导教师以身垂范,让全体寄宿生处处感受到温暖。如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同餐,走读学生与寄宿生结对子,请寄宿生到老师、同学家做客,走读学生体验寄宿生活等。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交往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造就一种和谐温馨的幸福大家庭,让寄宿的孩子们感受到家的延伸和温暖。

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构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文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应当不断地探索。

上一篇:企业创新精神下一篇:的开学第一课精彩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