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

2025-01-13

农村小学德育(共12篇)

农村小学德育 篇1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 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我这半年多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切身体会, 从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进行归纳、总结, 对农村德育工作进行探讨。

一、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 更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农村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相对来讲, 信息较闭塞, 环境寂寞安静, 同时农户居住较分散, 相互间交流较少, 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动好奇心灵的环境, 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青父母都外出务工, 很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 只管孩子吃饱穿暖, 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 无法跟孩子沟通, 无法监督孩子的学习, 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 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 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1、家庭环境。

农村家庭中的养育方式, 父母的关系、家庭结构 (主要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正常家庭) 以及父母亲的职业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各个方面的成长。就拿我们班级来说, 整个班级留守儿童就占一半, 孩子们的生活主要以学校为主, 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在学校住宿, 这让年龄偏小的孩子无法很好的适应。8、9岁的孩子正是初级成长阶段, 但是却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家校间隔过远, 让孩子们失去了父母时刻的爱护与关怀。

2、社会因素。

农村的教育, 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教育方式上, 都落后于城市。使得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学生。社会上不良之风的负面影响, 造成儿童不思上进。在社会环境发生多元化的前提下, 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也波及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二、当前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 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1、厌学情绪。

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不愿意听课, 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我的学生只有极少数有主动阅读有益的课外刊物, 自愿做课外练习的, 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上处于应付状态, 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缺乏礼貌礼仪。

不懂礼貌, 爱说脏话, 不尊重老师, 甚至给老师取绰号。

三、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1、对改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必须利用多种形式, 注重实效。作为农村小学, 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条件, 研究新情况, 主动适应时代变化, 努力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式。学好新课程, 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学习守则、规范内容, 按照要求来管理学生。可利用主题班会, 演讲比赛, 读书活动, 升旗仪式, 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使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习惯、增强集体感、荣誉感、爱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继承民族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2、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狠抓养成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 家庭引导较少, 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 承担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 还应向家庭教育延伸, 多与家长们联系沟通, 弥补当前农村孩子家庭引导的不足问题。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观念, 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良好习惯, 终身受用。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要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 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比如:外面学校提倡以“六年影响一生”作为办学理念, 以“文明活泼, 求实奋进”作为校园文化, 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 但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需加大文化建设的投资、注入好的创新理念。学校良好的文化理念, 对师生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容易产生以此为荣, 团结奋发的激情。

4、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联系于学生言行的常态教育, 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的教育, 必须坚持时时、事事进行, 坚持多样化教育, 寓教于乐, 。把德育渗透到任何教育机会中去,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5、树立榜样。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 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同, 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 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作为德育处老师, 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 我采取了每月评选德育先进班级等形式, 对此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效果。

6、加强学校集体文化娱乐活动。

现在很多学生, 既是独生子女, 又是留守儿童, 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在学校要加强班集文化活动的开展, 增强大家集体意识与归属感。

7、老师的关注与爱的倾注是最好的方式。

学校德育建设的核心是爱的教育, 无不彰显人文关怀的温暖。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理念提到:它永远是照亮学校教育前行的一盏明灯。古人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乎情。”因此, 在德育建设中, 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 以孩子的视角去管理教育, 从而实现人与学校环境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这主要是学校文化对孩子心灵潜移默化的熏陶, 使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让每一个角落都会发光,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 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有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的虔诚精神, 以无微不至关爱之心去感化引导学生, 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明天。

摘要: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 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农村,德育,分析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纲要》, 教育委员会。

[2]《中学德育大纲》, 教育委员会。

[3]《中小学德育纲要》, 教育委员会。

[4]《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教育部。

[5]《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农村小学德育 篇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迎接奥运会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培训为重点,提高德育队伍素质;以创新为手段,搭建德育工作新平台。

(一)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奥运会起源,抓好“三进”工作

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落实好“三进”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和教育局的要求,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我乡各校要面向学生,利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班队会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各校要充分利用“农远”等教育平台奥运会的由来,将有关课时列入年度教学计划,完成形势教育内容。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十七大精神的领会与认识。积极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展示宣传教育活动成果。

3.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9月份组织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通过加强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鼓舞斗志奥运会开幕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二)以迎奥运为契机,抓好社会文明教育

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年进一步深化文明养成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意识、社会文明意识教育,把贯彻落实《守则》和《规范》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具体开展以下教育活动:

1.“奥运火炬校校传”活动。3月初开学以后奥运会会旗,按照市、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统一开展火炬传递活动,让学生亲身投入到迎奥运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奥运火炬传递的感受,营造喜迎奥运、争当城市主人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动校园的好孩子”评选活动。以迎奥运、讲文明为主题,以文明向上、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学有所长为主要内容,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评选出我乡的**新区“感动校园的好孩子”。

(三)加强德育队伍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

加大德育队伍培训的力度。要求我乡的有关人员,按时、按要求参加专家、学者讲学活动和班主任培训等工作;参加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工作论坛。通过班主任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管理水平。

(四)突出德育特色,深化感恩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巩固传统美德教育的成果,突出德育特色,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各校继续开展以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为重点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优良品质。

(五)改革创新德育工作,创建德育工作示范校

为充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打造德育精品工程,从**年起,**新区教育局将开展德育工作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围绕五大主题开展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和谐校园建设为我校的项目。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自己的特色示范项目。

(六)坚持做好常规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规范化

1.针对学生特点,在学生开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活动。

2.做好优秀德育工作者、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做到严格评选过程、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3、搞好德育调研。完成《新城子乡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和《新城子乡小学生教育成本调研》2项调研工作。

4、信息上报和稿件上交工作。德育处和教科研室要做好《沈阳教育》《新城子教育》的稿件上交工作,党办信息、德育信息的上报工作。

5、完成好校长室临时交办的工作。

二、德育工作计划的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我乡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 篇3

关键词:探讨;重智育;评估;督导;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16-01

从近几年边远山区小学德育工作的情形来看,德育工作有待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组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我从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进行总结,对农村德育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相对信息较闭塞,环境寂寞安静,同时农户居住较分散,相互交流较少,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奇心灵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轻父母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二.德育评价不完善,学校教育缺失

虽然各次会议都在强调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但最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绩效工资等,都只拿语数教学成绩来计算。上级考核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也就形成了过分重视语文、数学两科知识课而忽略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语数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班上每周唯一的一节班会课也往往是“题海练兵”、“考试总结”,学生累、教师累,难怪学生发出“我要自由,还我假日”的呼吁。

三.农村社会环境特殊性

农村孩子从家到乡中心小学较远。有的上学走两三小时,有的家长给学生几人合租一套街边住房,学自由生活,食宿无大人监管。也有部分是留守儿童,家长很少监管的情况,再加之街上游戏室、网吧、赌博娱乐场所的吸引,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则有白天逃学,夜不归宿的现象。

四、当前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德育缺失。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1、贪玩,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愿意听课,不能完成日常学习任务。

2、贪图享受的思想较重。喜欢穿着,爱吃零食、垃圾食品,宁可不吃午饭,也要买“课上小吃”。

3、缺乏礼貌礼仪。不懂礼貌,爱说脏话,不尊重老师。

4、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不管父母、同学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想法,自私、任性,不合群、爱打架。

5、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时间少,缺乏自信。

五、对策思考

1、看清现状,认清形势,统一认识,确保德育的首要位置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学校要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德育规章,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制定实施计划,要从舆论宣传和制度建立切入,保证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扭转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不良倾向。教师也应认识到:只有学生思想好,纪律好,班级班风正,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才提高整个班级学习成绩。

2、要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首先要明确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组织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有人说:“在学校学三年的好,在社会三天就变坏”。可见,德育工作单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很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协作和支持。如:净化社会环境,这就是需要政府会同公安、工商、文化、司法等部门进行综合整治。其次,要明确德育工作实行局长、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县教育局长,校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落实。学校应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家教知识,密切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再则,要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彻底克服德育的任务由班主任、辅导员完成的偏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

3、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我认为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分不同年级,不同对象设教育目标,分层施教,层次递进,避免“一刀切”的现象。二是教育策略的开放性。社会每天都向青少年传播各式各样的信息,学校应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分清哪些是社会的好风气,哪些是坏思想。三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各学科多穿插点思想政治的内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应持之以恒,紧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逐步形成规范。

4、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美化优化育人环境

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引起重视,但品位不高。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精心设计,落实经费,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育人氛围的营造。当前,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管理,杜绝脏、乱、差。同时,要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作用。

5、要健全德育科研和督导评估机制

首先,德育科研在农村小学还很薄弱。我认为学校应有德育研究的课题。中心小学每学期应该组织一两次大型德育观摩和交流活动,抓好典型(从学生中找好人好事的榜样),以点带面。

毛主席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教育工作者或是别的什么人,要正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努力整改。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以德冶国学习读本》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探析 篇4

1. 学生思想状况不容乐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 物质文明极大丰富,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意识观念中越来越淡化, 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青少年打架斗殴, 离家出走, 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可见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 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隔代监管问题不容忽视

现在农村家庭中, 随着父母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 鉴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 很多家庭将孩子留在家中, 由孩子的爷爷奶奶监管, 甚至委托亲戚朋友代为照顾, 这些原因, 使得孩子除温饱解决外, 在思想、生理、情感的教育需求和困惑都得不到及时满足和帮助解决, 使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3. 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

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 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和传播者, 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平时的教学中, 有部分教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 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4. 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家访中发现, 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念能与学校基本保持一致, 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提高。

二、对农村小学德育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 在改进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1. 正确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于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德育的外延扩大了, 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 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开展一些活动, 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学校德育工作, 那么, 学校德育工作就有可能被淡化。教师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只有认识清楚, 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还要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 在德育常规中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另一方面, 学校要注意抓住契机, 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还必须加大力度, 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

2. 拓展德育工作的途径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 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 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 必须长抓不懈。因此, 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 都必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其次, 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 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影响。再次, 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 取得实效。

3. 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

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德育氛围。而另一方面, 广大教职工是否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 是否自觉地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德育工作者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 德育是学校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 作为学校的教职工, 应把人人都应该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作为理所当然的要求, 但是如何使“应该成为”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者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4.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 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 准确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一, 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德育教育的对应点, 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 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德育教育。第二,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德育教育。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 特别是在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 (道德动机、道德目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 和道德心理品质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 是相同的, 因此,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交叉性。德育工作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使其相互促进, 共同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5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付诸施行,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育曾经越来越遭到广阔教育同仁的注重,新教改更是把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放在当代教育的首要位置。小学教学作为我国教学方案的初始阶段,其对学生早期潜认识的培育至关重要。在德育教学方面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讲求“毕其功于一役”,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培育,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性展开教学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从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调整本人的教学办法,把培育学生的德育素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实在地做到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分离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经历,谈谈对小学教学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些战略。

一、肯定目的,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普通很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由于个人缘由损伤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我们能够经过各种行为标准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活动中,如学校展开的拔河竞赛,让学生逐渐培育起了集体荣誉感,晓得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取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表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标准本人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树立在学校实在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过日常行为标准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性相顺应的德育标准放入其中,理论证明,将德育的请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详细的斗争目的,能够鼓励全班学生向着目的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本人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经过集体的力气培育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遭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办法。

二、强抓常规,施行德育教育

学校生活,请求孩子们树立严厉的集体和时间观念,恪守学校纪律。小学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假如不经过重复锻炼,也不一定做到。因而从开学起,教员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答复问题、尊崇师长、团结同窗等等,都做了明白的请求,然后,进行重复锻炼,对做得好的同窗给予褒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窗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诲人不倦,屡次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由于错了一次而批判,应真诚地鼓舞他们树立自信心去做好。

三、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员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教材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本人的见地,经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通知我们的内容归结出来,学生经过本人的讨论能够很容易控制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能够养成认真细致的优秀习。各学科都可发掘爱国主义教育要素。小学生在道德学问的了解上是从比拟浅薄的、外表的了解逐渐过渡到比拟准确的、实质的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了解常常是浅薄的、外表的,详细性很大,概括程度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络生活实践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论。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干使学生既晓得为什么去做,还晓得怎样去做。要让学生分离本身进行比拟,确立明白的导行目的,构建课堂多维交往构造,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能够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愿望,经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员能够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经过纵向比拟:看本人能否比以行进步,或者横向比拟: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本人是不是和他人做得一样好,在比拟中,逐渐进步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褒扬为主,强化德育教育

爱听褒扬是儿童心理特性,褒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要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作连锁反响。例如:上课了,大局部同窗在喧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假如泛泛批判,收效甚微,假如点名批判,他人常常同病相怜;假使从乱糟糟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窗进行褒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次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褒扬有批判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判。我常用褒扬某个学生道德质量、思想行为上的积极要素去影响和克制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要素,寓批判于褒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到达扬长避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树立德育典范

小学生模拟性很强,教员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厉请求本人,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请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请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言语;请求学生要保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增强家庭德育教育

能够展开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构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树立教员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员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普遍展开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领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厚多彩。经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树立家庭教育联络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间隔,亲密了家校关系,构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进步家长综合素质。

农村小学德育 篇6

“田园”是一个诗意的借喻,表明“田园德育”以自然教育为依托。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主体性、自由性。具体说来,“田园德育”是以儿童原始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以开放为条件,以田野(自然)为源泉,以温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根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农村儿童德育实践活动。

我们坎山镇地处农村,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着眼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依托“田园文化”开展田园德育,以体验田园乐趣为载体。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让孩子去感受、去领略、去体验作为农家孩子的快乐,体验童年的田园乐趣,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德育体验,使学生自觉地将规范性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创设良好的“田园德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学生与田园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互动,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1,以民主、平等、开放为基点。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大环境

“田园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角色更为重要。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体验的前提。

放开学生手脚——“田园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在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与规定,不对学生指手画脚,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思考体验,去探索实践。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畅所欲言,积极尝试,进而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对田园活动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保护学生自信——“田园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亲历与体验。为此。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与行为。看重学生活动的过程,不轻易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允许学生犯“美丽的错误”,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

2,以野趣、自然、朴素为风格。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外环境

走进校园,绿草成茵,树影婆娑,淳朴的建筑和环境相映成辉。形成了一道和谐、恬静、充满生机的校园风景线。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重新的布局、规划和整修,创设了“小小农庄”、“小木屋”、“农家小屋”等,使孩子与自然贴得更近。

春天,孩子们种上棉花、玉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个播种节;夏天,孩子们拿起小铁楸。播上花生。种上向日葵、大蒜,体验了粒粒皆辛苦;秋天,孩子们采花生、摘棉花,品尝劳动果实,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丰收节;冬天,孩子们剪荠菜,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教室里,我们设立班级“生物角”。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这里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枯枝落叶、老根干草、怪石瓦片……无一不是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们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橱柜装点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调……

二、开发丰富的“田园德育”赞源

“田园德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是极其广泛的,我们所能够选择的内容和主题更是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出发,寻找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作为活动的突破口。

调查访谈——我们让孩子们以童年田园趣事的挖掘者、发现者的身份,以小记者的身份,通过调查、访谈等探究形式。从长辈的记忆中,挖掘、发现儿时快乐的田园生活。

探寻发现——只有童心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到田间、野外、山边、溪旁,观察农作物,捏几个泥人,捉几条小鱼,孩子们玩得挺起劲,忙得不亦乐乎。这其中,他们自己会发现、创造许多有趣的、有意思的事儿。收集物品——在农民家庭的角角落落,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具有田园特色的物品:斗笠、草鞋、钓鱼竿……它们积满了灰尘,却掩盖不住上面无穷的田园气息,是日园生活的最好见证。我们动员师生将挖掘过程中发现的、承载着昔日田园欢笑的物品,收集起来,专门置放于学校的“农家小屋”,作为体验探究田园德育趣的媒介、载体。

资源整合——我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对师生共同挖掘收集、探寻发现的田园德育活动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梳理,深层次挖掘有意义、有意思的农村田园德育资源。为进一步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三、设计精彩的“田园德育”活动

我们身处农村,对田野有特殊的感情,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活动设计和开发中,如何做到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呢?

1,关注学生发展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活动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活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的实际理念就是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学生发展是实践活动开发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或者说,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要“目中有人”。

例如。在设计《蚂蚁》活动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成《跟踪一只蚂蚁》和《蚂蚁的食物》两个板块来设计。第一个板块是先初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住所,培养学生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第二个板块是深入地了解蚂蚁的食物,在培养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容易就促进了第二阶段的学习,从而达到发展的目标。

2,关注回归生活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中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时值秋天,我们感受着秋天的落叶,触目可及秋天的信息。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果实。因此,“寻找秋天的落叶”、“寻找秋天田野忙碌的踪影”出现在活动方案中。采一片落叶,做一枚精美的书签;乘着秋风,在暖阳中欣赏田野的丰收美景;最畅快的事还要数品尝秋天的水果,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水果拼盘,累了吃一些水果,再继续设计,直到满意为止。

3,关注探究实践

中国古训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这种说法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对于知识领会与掌握的意义。田野是非常理想的实践之地,许多农村的孩子已经淡泊了农村的概念,他们的生活日趋城市化。现在,我们重新让孩子走进田野,亲历田野生活。“参观农民的劳动工具”、“调查主要病虫害防治办法”,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回校后作一份全校师生浪费粮食状况的调查,发出“爱惜粮食”的倡议等。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更为他们以后开发好田野,建设家乡打下了精神基础。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 篇7

一、小学德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

二、目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多元化。在农村小学,一直受之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之学生的成绩又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学校和老师受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名誉和单纯的成绩而忽视对道德教育的开展,因而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

三、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

1. 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现代学校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而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而且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对各科教学提出德育要求,注重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如: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等能给学生以做人的熏陶。同时,教师的品格及教学态度、教育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还要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增强其德育意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学校德育应从以往的强制性灌输教育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把正面疏导作为德育的主要方式,遵循人的品质的形成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使道德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伙伴,帮助、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与成长,使其自主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各项活动的开展从策划到组织安排,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参谋,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信息。

3. 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德育虽然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强等优势,但在以往也存在着因过于规范化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因此,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德育模式,注意利用学校外部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感染性强、针对性强等优点;同时,也应发挥社会教育传导性强、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等优势,把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与德育基地教育影响结合起来,使学校德育的内容得以延伸与补充,使德育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学校要利用家访活动的开展,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把该子女的在校情况,如实地向家长汇报,同时家长也要把孩子在家的情况反馈给老师,这样家校联系更有利于把学生教育好。

4. 关注留守儿童和单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1)学校定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

为了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体验父母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道德教育,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不良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成长。

(2)用心理辅导解决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

对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究竟应采取什么方法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辅导。依据心理学的原则,通过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以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影响,消除孩子在认知、情感、性格、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减轻或消除孩子痛苦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避免身心疾病的发生,促使孩子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的作用,德育也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

农村小学生德育合力的构建 篇8

一、小学生德育的力量来源分析

小学生德育由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密切配合来完成,正如国际教育基金会安德鲁·威尔森先生在其文章《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中指出,“个人的道德在家庭里、学校里以及社会中形成”,“这三种场所为个人提供了道德学习所需的整合性背景,互相支持,就像凳子的三条腿一样”[1]。

1.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

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期间学校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下实现道德品行的健康成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明确强调,“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

学校德育在小学生德育素质塑造与成长中发挥着最直接、最全面的作用。一方面,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德育目标及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特点与规律的要求,有的放矢地传授德育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系统认识人间的道德规范、社会的真善美及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教师以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人格等给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此外,学校还应通过营造丰富的校园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生动性、趣味性、益智性、公益性活动以及实施全员、全面、全程的德育管理以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参与德育活动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可以说,学校德育在小学生德育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2. 家庭是德育的基础

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德育教育场所,它能促成孩子最初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人的德育成长链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小学生德育发展的基石。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人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准则首先是从家庭中得到的[3]。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一直都在教导孩子如何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传授与人、事、社会接触交往的经验,同时父母对待学习、生活、社会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手段、方式等会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对孩子的道德成长发挥启蒙作用,影响孩子及其成年后的意识与行为。另外,没有家庭德育的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都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德育成长这一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很难对每一位学生提供周全的德育服务,但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全面了解、觉察孩子思想、道德与行为的变化,从而实施针对性的德育,即便孩子长大成人后离开家庭走上社会独立生活,父母仍然通过自身的观点、作风、习惯、品德修养等持续不断地对子女进行反复的德行教育与熏陶,以此促使子女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行为习惯[4]。因此,家庭德育具有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无法比拟的基础性、直接性、有效性和长期性作用。

3. 社会是德育的实践场

小学生的德育成长也离不开社会德育,因为社会的政治形态、经济状况、习俗风气、道德风貌等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而且学生在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中所获得的德育知识只有在社会中才能鲜活起来,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接受了社会的检验最终才能成为稳定的价值观念。

同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相比,社会德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性,即社会德育没有时间、地点、事件等限制,随时随地都有“德育课堂”;二是多样性,就是任何一个场所、任何一次事件、任何一项活动都具有德育意义,对学生都是一次生动鲜活的德育过程;三是实践性,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德育中所获得的德育理论知识和形成的思想道德品行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接受检验,看是否符合“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四是补偿性,意指有些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无法实现的内容则可在社会德育中得到相应弥补或补充[6]。大量实践证明,社会德育在小学生德育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凸显,如富含正能量的社会经济环境、习俗风气、道德风貌等正润物无声地引导小学生德育向健康方向发展。

总之,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很难相互替代,只有把三方力量紧密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协调一致,有机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二、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现状

理论上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合力是保障农村小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养成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但广西贺州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实践状况却令人忧虑。

1. 学校德育弱化

一方面,学校重智轻德,德育课程形同虚设。贺州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材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为主,且每班每周有1~2节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安排,但约95%的学校没有思想品德课程专职教师,其课堂教学一般由班主任或本班任课教师来完成。更有甚者,90%左右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际上往往被任课教师用作讲授所谓主科的语文或数学内容,致使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有名无实。

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方法相对单一,缺少人性。80%左右的贺州农村小学教师对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训斥或惩戒来代替本应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缺少基本的理解与尊重。如有的课任教师对上学迟到、上课讲话或有其他不良行为举止的学生常常采取谩骂、罚站、跑步、扫地、冲厕所等全然不顾学生内心感受的教育方式。为不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及规避人身安全风险,只有约15%的学校能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校内趣味活动,3%左右的学校能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丰富性、益智性、公益性活动,学生参与课外或校外德育实践机会严重不足。

此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德育配合力度薄弱。班主任、任课教师平时不注意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85%左右的教师只是学生在校出现严重不良思想或行为时才会电话告知家长或家访以寻求家庭的德育配合。同时,贺州农村小学没有形成召开家长会的传统,只有5%左右的学校每学期能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除市、县(区)直重点小学外,教育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家长开放周、家长开放日等在贺州农村小学未曾耳闻或目睹,从而减少了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渠道,也缺乏指导家长德育理论与方法的机会。另外,约98%的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好村委会、社区委员会、政府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等的桥梁作用,社会辅助或补偿学校德育的功能也自然被削弱。

2. 家庭德育偏差

贺州农村小学生家庭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德育认知、德育环境和德育方法方面的偏差,并制约着学生德育素质的有效提升。

(1)家长德育认知水平低,对孩子的道德成长关注不够,致使他们思想道德品质滑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对父母的心愿,这种期望在贺州农村小学集中表现为父母过份追求孩子的考试成绩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的健康成长关注不足,有的甚至持有“只要成绩好其他事情都包办”的错误做法,如不少家长对孩子许诺:只要段考或期考语文、数学(或加上英语)成绩突破或保持一定水平便给予金钱、购买实物、外出旅游等奖励,致使孩子滋生不良的学习动机。同时,家长平时溺爱孩子,即便是孩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耍脾气、与父母赌气(或吵嘴、顶撞)、挑吃拣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害怕吃苦等不良品行,家长也不为之着急。

(2)家庭德育环境欠佳,德育方法不当,给孩子带来“近墨者黑”的后果

调研了解到,部分贺州农村小学生家庭中夫妻不和谐,婆媳关系紧张,常因生活锁事就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在孩子面前也不避讳,致使孩子在“硝烟弥漫”的家庭气氛中创伤性成长;有的家长道德、文化与教养的品位低劣,如语言粗俗、手脚不净、烂喝好赌、不尊敬长辈甚至是虐待长辈等,没有给孩子树立起榜样示范作用;有的家长则在孩子达不到理想要求、行为有过失或犯小错误时就对其轻则呵斥、重则打骂,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严重的恐惧感或怨恨。诸如此类的家庭环境和德育方法给孩子的德育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孩子产生或形成类似父母的不健康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举止习惯。

(3)家庭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工作,造成小学生的德育力量薄弱

贺州农村大多数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监督或辅导孩子的课后学习,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对于他们的学习、思想、行为等监管不到位,使其逐渐养成偷奸取巧、说谎蒙骗、放荡不羁等坏习惯。部分家长也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情况,当被告知其孩子在校做了错事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时,常以质疑的态度回应老师,很少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当教师家访时,一些家长态度冷漠、不理不睬、回避责任,在孩子思想、道德与品行的纠偏问题上不能与家访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极小部分家长则更为极端———把孩子的德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自己成了“甩手掌柜”。此外,农村小学生家长很少或从不带孩子去少年宫、科技馆、青少年活动基地等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参加德育实践活动。

3. 社会德育负面影响多

当前,社会德育总体而言还是喜人的,但客观存在的弊端对农村小学生德育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社会不良风气干扰着农村小学生德育

贺州区域内拜金风、攀比风、赌博风比较突出,在这些消极思想或行为的不良影响下,33%左右的小学生养成了以金钱为中心、用钱处理事情、零花钱多充当“有钱人”等陋习;45%左右的学生在过生日、穿戴、物品拥有(如水杯、手表、书包)等方面相互攀比,如果家长不满足其需求,则会以各种各样的办法对抗家长和学习。

(2)大众传媒良莠不齐,不利于学生成长

大众传媒是小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重要来源,但大众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它被别有用心的人开发和利用,则会干扰孩子对事实的正确认识或判断。当前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中夹杂着大量良莠不齐的负面信息,如虚假广告、暴力、恐怖、淫秽、色情、凶杀等,严重冲击着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使得当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发生错位[7]。

(3)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削弱了家庭与学校的德育效果

贺州农村小学校园周边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室、小书摊、小卖部、流动摊点等屡禁不止,其结果就是怠情贪玩的小学生常常光顾,久而久之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暴力网页。同时,因经常购买食用三无、过期、不洁等垃圾食品容易养成病从口入的不良习惯,不仅降低了家长和教师苦口婆心的德育成果,也成为制约小学生德育健康成长的罪魁祸首之一。

总之,贺州农村小学生德育存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意识淡薄、德育行为偏差、德育配合程度低的现实问题,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德育成长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现。

三、农村小学生德育合力构建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才能完成[8]。要构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合力,就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 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德育合力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时期,其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成系统的德育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父母或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过程中自身言行举止的影响与教诲以及社会政治舆论、经济环境、道德规范、习俗风气等的正确引导与实践训练来完成的[9]。换而言之,农村小学生德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的,任何一方的缺位或偏差都难以保障学生德育的健康成长,只有以学校德育为主导、家庭德育为基础、社会德育为实践,并把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优势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相互协调、步调一致、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效果,实现教育“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2. 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合作的良好氛围

为实现这一内在要求,学校要开展好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主的德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利用校园特色文化和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得理想信念的德育体验;通过家访、家长会、德育讲座、电话、QQ或微信等方式保持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交流与沟通,确保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一致性与互动性。学生父母或家长要转变德育观念,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同时创设健康的、和谐的、民主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优化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积极主动保持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密切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德育工作[9]。社会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加大德育投入与管理,加强对社会不良风气、大众传媒负面内容、校园周边不洁环境的监控与治理,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就适宜的条件、环境与氛围。

3. 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合力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遵循新时期德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并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引领。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德育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德育工作的方针与政策、德育活动的特色与成效、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典型做法,营造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与氛围[10]。三是要完善政府、社会、社区、学校政教处、家长委员会等德育工作领导组织和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确保德育工作的运行与管理有序进行。四是要加强德育资金、德育硬件、德育内容等方面的有效供应,提高教师、家长、社会成员的德育意识与服务能力,发挥德育优秀工作者的模范作用,切实保障德育后备力量的有力支撑。五是要优化德育经费保障机制、德育责任制度、德育督查制度、德育绩效考核制度、校外德育实践制度等德育监督举措,保障德育的全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实施。

参考文献

[1]A.威尔.森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湘学,译.周绍珩,校.国外社会科学,200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光明新闻网,http://www.gmw.cn/01gmrb/2004-03/23/content_7262.htm,2004.

[3]秦四霞.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影响和作用[J].中学德育,2007(5).

[4]王忠慧.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作用[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ee Is D6_bs Dx Fub8at Pdk JAG5e8AZz I6-WPf-x Nt Fqkv Ze8s Mvq Cpdi QXW0-B6sd Jq PR9pv Epy Xbenl BAWi GI0t TWOn N89Ymrrdenu XQd MHS.

[5]杨定海.大学生德育合力系统构建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3).

[6]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IS0NXEs7-q Kfe Hha6wplql.R7XCTFyey UJHtx Sh H9E4DH8OXG34AK0DTTUtw Gcbznqmo47f9r YW6Xk SKB h N0kjf V-Fxhpi O_K2Ht Jd G88qmy.

[7]张寒梅.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17).

[8]韩伟东.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小学德育教育[J].神州,2013(36).

[9]董颖春.试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D].烟台:鲁东大学,2013.

农村小学德育 篇9

首先, 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什么缺失了父母的监护,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家是孩子温暖的“巢”, 孩子正是从家中获得安全感、自豪感的。由于父母均长期在外, 和社会上、学校里、班级中的其他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总在内心深处存在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他们与人有一点小摩擦就较真, 觉得别人看不起他, 欺负他, 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一旦遇到一些再小不过的矛盾, 他们都会感到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侵犯”。由此而来的不安全感致使他们慢慢产生“捍卫自己”的不良心理。于是打架、思想偏激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

从家庭的角度分析, 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父母无意识间对孩子的影响等都是孩子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而留守儿童, 缺乏的正是父母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无意识的影响。这种缺失自然形成了家庭教育上的空位。也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导致了孩子成为了无头的“苍蝇”, 是非意识的淡薄、荣辱观念的淡化等自然会影响孩子的所作所为, 行为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就不难想象了。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 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脆弱与不成熟, 加上孩子们普遍比较差的自律意识, 以及贪玩、好动等特点, 还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造成了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功课的结果。学习成绩的下降, 也就导致了留守儿童进取心的下降、自尊心的变弱。这样, 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亲情关怀的这些远离父母的小学留守儿童, 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就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 要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他们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 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在亲情的缺失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要给留守儿童建设像家一样温暖的“巢”。例如, 与社会爱心人士合作为留守儿童找到“爱心妈妈”, 在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热线”等, 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

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像孩子的父母一样给孩子父母般的教育。例如, 学校可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教师, 由教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像孩子的父母一样, 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 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 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 人也就变得活泼了。再如, 可以实行“家庭寄宿”制。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 支持在学校建立“家庭寄宿”制, 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像家庭一样的生活学习环境, 让管理员像家长一样, 宿舍像家庭一样, 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家庭的温暖, 以唤起其自信, 激发其学习热情, 增强其集体归属感, 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此外, 还可以给留守儿童制作成长记录袋, 定期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讲谈活动等, “替代”他们的父母, 像父母一样有针对性地教育与影响孩子。

在孩子自身的成长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不良行为, 培养他们的自律性, 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 促使他们在心理上成熟起来。具体说来, 一是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 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 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进行细心的观察与及时的沟通, 以便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三是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认真分析挫折原因, 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 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让其心理不断地成熟起来;四是加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以便正确地认识自我, 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 完善自己的人格;五是改善他们对生活的自我体验, 以便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 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 增强法制、纪律观念, 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 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

总之,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 儿童时期是各个成长阶段中至关重要的, 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 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极为重要。为此, 学校、教师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 不仅要为他们建设像家一样温暖的“巢”, 而且还要肩负其父母一样的“家庭式教育”以及必不可少的“成长式教育”,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让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走出困境 篇10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

1. 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堪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一些领域,欺骗欺诈、暴力色情、赌博吸毒、封建迷信蔓延,一定程度上侵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监管,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自信坚强在他们头脑中越来越脆弱,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重大的挑战。

2. 农村学生家庭 教育的缺失。 现实中, 大多数农村家长只注重子女学业成绩, 忽视孩子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健康,缺乏正确的德育常识,总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专业户”,甚至还会向孩子灌输一些消极思想和不健康信息,致使一些学生变得自私冷漠、逃避责任,或自卑忧郁,这都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3. 学校德育 与应试教育 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 当前,考核与评价学校的尺度仍是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学校不得不将追求教学成绩作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学生最大的压力还是在题海战中挣扎,因此就形成巨大的课业负担,而一些课业之外的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厌学、自暴自弃、烦躁等不良品行,从而导致人格品质的下滑,影响德育效果。

4. 学 校 和 教 师 德 育 教 育 认 识 的 误区。在实际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在德育认识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并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德却不良的现象。班主任的德育观念和素质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 加强农村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1.学校和教师要 正确处理 德育与日 常教学工作的关系。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若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文化素质,那是极为错误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德育工作内容。加强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热爱社会、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使德育适时、有机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为学校德育工作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2. 建立学校 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要成立德育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保证德育工作计划、时间、人员、经费的落实。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人员在学校德育管理与实施中的组织作用。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把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3. 努 力 净 化 教育 环境 。 一是学校要努力营造教

书育人的良好环境,在校园美化中突出德育氛围,营造书香校园,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能育人。二是学校应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强化周边环境治理,重点对校园周边网吧、休闲娱乐场所及图书文化摊点、酒吧进行整治,同时加强学生“远离不良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 重视传统 文化在青少 年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形成个人良好品质的沃土,在指导青少年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在培养民族责任感方面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农村中小学更应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推行当地民俗文化探究、开发学校课程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5. 创新载体 , 加强学校 德育阵地 建设。要突出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升旗仪式、班团队会等载体,积极开展“主题 月活动”和 周中心工作,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形成常态化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守纪、爱国、理想、诚信、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6. 强化家庭、 学校、社 会“三位一 体”的教育合力。农村学校要积极向家长反馈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传递德育信息,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要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活动,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集合、统筹各方面资源, 主动争取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予以支持,并利用一切可宣传、可利用的环境资源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农村小学德育 篇11

1.以德育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我们在学校管理中以德育为先导,注重管理中的“人文化、民主化、制度化、常规化”,在管理中做到刚柔并济,在管理过程中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管理过程的民主化,又强调管理机制的制度化,同时注意把管理的理念与相应的制度渗透在日常化的工作之中。把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校领导成员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过程为效果服务,树立管理服务于人的意识。管理制度健全,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学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财务,事事有章可循。

2.以德育强化教师的教育意识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化程度、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的质量是制约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整体发展被作为了我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学校要激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挖掘教师的潜能,极大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回归教育教学的原点,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身,重新发现教师。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学校以德育为先导,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路径。

首先,从观念上形成教师的教育意识。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开展“责任教师大家谈”“我们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的大讨论,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依托,开展“营造以学好课程知识是我的责任为标志的学习文化”的研究,营造学习氛围,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树立“学习是我的责任”意识,建设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家庭,构建学校学习文化。第三,关注教师成长,搭建发展平台。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明确教师培养目标,即不追求特级教师的数量,而是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特色教师。为此,学校关注每位教师的发展,通过抓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带其他教师的发展,促进整体队伍的提升。

3.以德育促进学生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人

为了将“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人”的育人目标落在实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学校提出“争当五种人”的道德教育内容,即“对自己负责的快乐人”“对父母负责的孝心人”“对他人负责的爱心人”“对集体负责的热心人”“对社会负责的文明人”。同时以中华美德为内容,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以教育活动为依托,以教育评价为手段,挖掘优势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责任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建构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主动谋求发展才是学校的发展之道,才是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我校在以德育为先导的发展思路下,先后荣获了由中共北京市委命名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北京市礼仪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

点评 刘秀江,《京郊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修》项目大学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农村小学德育 篇12

1.面对当前社会环境复杂, 家庭教育薄弱的新情况, 学校德育的主导功能出现弱化现象。出现了“5+2=0”的现象, 即5天的学校教育, 再加上2天 (双休日) 的社会负面影响, 其效果等于零。许多教师对此表现出十分无奈和不知所措。

2.“重智轻德”成为部分农村学校办学的“潜规则”。学校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把智育作为硬指标、死任务, 学校德育工作“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这种潜规则带来的结果是“应考”挤占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的时间, 这种对考试的顶礼膜拜, 必然造成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重智轻德”的态势, 导致德育工作的“边缘化”“口号化”。

3.农村中小学条件差, 教师编制相对紧张, “照本宣科、理论灌输”就成了多数“兼职教师”的自然选择;“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存在困难

1.家长日益“软弱”和“不合作”

由于家长教育观念有问题, 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表现在:一部分家长忙于农活, 无暇管教孩子, 认为吃穿是家长的事, 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 娇生惯养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只进行智力投资, 不进行品行教育, 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部分学生表现出刁蛮、任性、懒惰、自我不合群, 所有这些现象, 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德育工作不协调

农村中小学教师疲于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 “没有精力管学生”;有的缺乏教师责任意识, 只管教书, 不问育人, 也有的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该是校长的事情, 是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的事情, 客观上过重的精神负担, 主观上的“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造成了德育工作不协调的尴尬局面。

3.“重结论轻过程”已经演化成农村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无奈之举”

农村中小学整体办学条件仍然薄弱, 很难设立和维护完备的德育实践基地, “没有基地”也就客观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综合性道德实践教育的实施, 导致中小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参与、亲身体验、自觉实践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另外, 学校领导也往往受制于学生安全的角度顾虑, 或囿于经费短缺的窘境, 实践基地、实践活动都处于“名存实无”的境地。

解决策略

1.构建良好的德育工作格局

(1) 加强师德建设, 实现“全员育人”局面

正人先正己, 育人先育己, 加强师德建设是有效实施德育的基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有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

教师树立科学育人理念, “学会做人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全体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意识, 把德育工作任务、内容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做到课堂问题科任教师管, 班级事情班主任管, 遇到问题人人主动管, 倾向性问题全校齐抓共管。实现全员德育、生活德育、体验德育、情感德育新局面。

重点抓好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评选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几个重要环节。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 每月一次经验交流, 每学期两次班主任培训, 每学期一次班主任工作展示。班主任工作做到四勤:“眼勤、手勤、口勤、脑勤”。

(2) 办好家长学校, 实现齐抓共管

首先, 完善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委员会,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根据不同时期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 提高家长的教育技巧。其次,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培训会, 每学期, 无论多忙, 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 召开大型的家长座谈会, 改变以前传统座谈会的模式, 让家长与教师、学生、课堂、活动互动。通过参观学生的作品展, 家长看到了他的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通过校长的讲座, 教师代表的发言, 家长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亲子活动、互动读书交流、互动大课间, 让家长感觉到把孩子交给学校是放心的;教师为家长讲课, 让家长感受到了教师的素质与艰辛。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 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达到了家校理解、和谐、共识的目的。最后, “关爱后进生, 帮助学困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全体教师的追求, 因此, 各学科教师建立学困生档案, 制定帮扶计划, 家访、座谈、“开小灶”———建立家校联系卡, 同时对问题生、学困生、离异单亲家庭困难生进行个案跟踪, 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抚慰学生的内心伤痛、释放学生不良情绪、纠正学生偏执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落实“百千万工程”, 利用节假日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学生进行普访。

2.创新德育活动, 艺术化解德育问题

(1) 学校对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内容进行把关, 讲话内容立足学生实际, 使国旗下讲话成为教育学生的校会, 弘扬典型人事, 树正气, 压邪气。

(2) 大力推进了“书香校园”进程, 提高了图书、阅览室的开放率, 规范了班级图书角建设, 加强读书指导, 提倡办好板报, 鼓励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营造学习型师生、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我校开展的大阅读教育, 实施了“走进国学, 诵读经典”工程, “诵读三字经”已取得成效。把读“三字经”设为校本课程, 把三字经嵌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做到课前读, 课中阅, 阅中悟, 然后朗朗上口成诵。目前, 正启动实施诵读“弟子规”工程。

(3) 以节日为契机, 强化德育。

(4) 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机制, 除了科学使用《素质发展手册》和成长记录袋外, 大队部开展了系列“争星”活动, 学期末将评选出尊师星、诚信星、孝心星、艺术星、进步星、文明星, 并进行了表彰奖励。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努力使每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3.利用德育资源, 搞好实践活动

建立和拓展中小学德育基地,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社会的良好习惯, 在基地, 看现场、听讲解、感同身受, 印象更为深刻。利用寒暑假, 学校策划综合实践活动专题, 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去完成力所能及、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4.注重细节管理, 抓实养成教育

遵循“低起点, 小台阶”的原则, 重点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暑假, 提前两天开学, 进行小军训, 跑步、做操、演练上下楼, 清扫卫生。开学初, 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 从十五个方面对2~6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教师根据学生现状,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学校就培养学生的“六个好习惯”, 制定了《新寨小学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施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把习惯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教师的常态教学中, 各科教师齐抓共管。在课堂教学中, 从细微处着手, 从学生预习、写字、朗读背诵、倾听、回答问题、坐姿、课本的使用等方面抓起, 在学生管理中, 做到了起点低, 严要求, 持之以恒,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抓好学生的习惯培养, 管好四个阶段:晨读、午阅、晚练、暮省。

以环境卫生为突破口, 实行“五定管理”及细微管理, 开展“我爱我校”活动, 让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要求学生在楼内做到:轻声慢步, 养成“站不靠墙, 手不摸墙, 搬不碰墙”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下一篇:物理教学中的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