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精选12篇)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 篇1
在校园里, 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就是班集体。班级的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 影响到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 从而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 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 也是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班级文化,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基础, 更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走近班级文化
什么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以儿童为主体的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它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 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汇到班集体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形成一种良好地自觉地行为习惯,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思考内容。如何让自己的班级充满活力, 充满人情味, 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应该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二、走进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级环境能使学生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该努力塑造环境文化, 赋予班级环境一定色彩和教育意识, 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因此, 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班集体目标
班集体目标是构成班集体的核心要素,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我们首先应该根据年级、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的目标。班主任必须明确, 民主制定班集体目标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因为班集体目标的实现需要班集体全体成员团结一致, 共同努力。
2、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是师生生活和学习空间。教室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师生的情绪。一个文明、整洁、优美的环境, 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习氛围的营造。
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 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 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从文化学来审视班级制度, 不断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 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 突出精神风貌, 价值观念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 给制度以灵魂, 使之真正实现具体规定与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这样更有助于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与激励作用。
4、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的开展, 不仅能发挥独特的与人功能, 而且是班级生活独特的景观。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荣誉感, 能凸显班级精神品质。
5、形成班级风气
班级风气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精神, 有意无意地影响和支配学生的行为, 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 对提高全班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班级共同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环境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的建设、活动文化的建设, 班级核心文化不断生成、积淀, 逐渐形成共同价值观下的班级风气。
三、反思班级文化
决定一个班级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在于是否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而在于是否具有一个积极、健康、有指导性、提升力、个性化的可以持续、能自我优化的班级文化。而班级文化的建设并不是某一二个人就能完成的。他必须是班级中所有的成员 (包括每一位课任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来共同参与,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以及充分体现各课任教师的协作精神, 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然而在现实中, 创建班级文化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
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 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 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 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同时, 片面地强调学习, 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 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 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参与的主体不足
首先是老师的参与不足。作为老师不能只制定一些方案和措施就行了。因为老师也是班级了的一分子, 也是主人, 因此必须参加到建设中去, 身体力行, 这不单是班主任的责任, 更是每一位课任老师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然而在现实中课任老师的参与缺乏积极性, 往往是班主任一人孤身做战, 难以得到其他老师的配合和协作。
其次是学生的参与不足。班级文化的受益者是学生, 那么任何的文化目标都必须由学生来建设和实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不大。
3、班级观念文化形成缺乏有效载体
目前, 就了解到的情况看来, 农村小学班级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讲都还很欠缺。主要表现为:活动经费的支出不足, 不少班级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预算经费;前期策划准备不充分;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 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 也就使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
4、缺乏落实措施, 只注重内容
这一种思想和上面的思想刚好相反, 它注重了精神的作用, 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的, 并不需要任何的方法和措施就可以实现的。“无为而治”是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先有所作为。特别是小学生, 其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以及社会经验的欠缺, 使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未成熟, 简单的效仿, 又往往会使其误入歧途。因此, 他更需要有一种正确导向和行动的指南。单靠学生自发地形成一种优秀的班级文化是“痴人说梦”。
5、缺乏全面观, 急于求成
“立竿见影”每一位老师都想创建优秀的班级文化, 但“百年育人、十年育树”, 没有一段漫长岁月的积累, 是无法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的。然而, 我们的一些领导, 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持久性和反复性, 给老师的任务是必须在几个星期或几天之内见到功效,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只是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四、结束语
建设好“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精神家园, 不仅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城市有它的文明、时尚之美, 农村有它的淳朴、自然之美。记得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的班级文化现状, 我想说的是, 我们不是缺少班级文化, 而是缺少挖掘班级文化的动力。动力哪里来, 或许还是那个字:爱——一份来自对农村天地、对农村学生、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爱!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自己对班级文化内涵的理解;接着针对如何建设班级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 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对农村小学班级文化的现状做了反思。
关键词:班级文化,精神,建设
参考文献
[1]江孙月, 赵敏.学校管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积俭.管理学原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社, 2003.
[4]许宏, 等.童心家园[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 篇2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多学校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然而,相当部分学校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程度严重的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滞后。
2、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的个性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必然会带领出一班具有创造力或创造意识的学生。我校一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活力,导致教师在教育中慢慢失去个性,失去个性的教师所带领的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失去了特色。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直接影响着班级里的学生。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3、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农村小学有5成学生家长长年不在家(主要是外出打工),有7成家长很少过问孩子成长情况,几乎所有家长都没有文化活动指导的意识。社会更是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这样一来,需要家长、社会参与的班级活动没有办法开展,教师的工作很容易变成一个人的孤军奋战
4、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在当今农村,家长大多把考上大学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就成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和老师唯一的评价标准。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农村小学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余时间全被文化课的学习占领,老师无暇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5、经济条件的限制
文化应在活动中循序而形,但是农村小学经费紧张,不少班级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在单调乏味中度过。能够开展的活动,项目单调,内容贫乏,覆盖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资金、师资及自身局限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或者是片空白,或者只是一个低级的雏形,更谈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让班级充满活力,形成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健康成长。我们深信,只要各班主任和学生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会构建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班级特色文化,以此为载体的学校教育一定会扎扎实实、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只要各班班主任和学生根据各班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会构建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班级文化,以此为载体的班级德育一定会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扎扎实实。所以说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必要的,是急需的,也是可行的。
二、课题的界定
班级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学生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集体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集体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过程。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将目前无序的、自然的、显性的班级文化现象,物化为有目标的、有规范的、体现自主性的班级发展的主题思想,带领班级建设进而升华班级发展的主导精神,并形成具有鲜明的班级发展的个性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通过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力求在构建班级物质文化方面追求高品位,在构建班级行为文化方面讲究巧安排,在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方面采用新方法,努力探索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律、形式和方向。让班级充满活力,形成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健康成长。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在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形成以“特色”为中心,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班级文化。
总之,课题组提出的所谓农村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关注班级环境、制度、观念、行为的生成,关注学生与班级文化中的生活与成长,关注教师在班级中的工作和职业幸福,关注班级群体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关系。
三、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
3、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通过儿童的思 3 想和双手布臵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研究目标
探索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建设“人文班级”、“文明班级”,把我校建成冷水江市一流的具有乡村特色班级文化的农村小学。
五、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特色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研究。
2、农村小学特色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研究。
3、农村小学特色班级合作文化建设的研究。
4、农村小学特色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5、农村小学特色班级组织文化建设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七、研究措施
(一)、优化班级环境,使其富有美感、教育意义
1、整体规划好班级
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去描绘自己美丽的班级;组织班级或班级一角最佳设计方案大赛等,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去欣赏,去爱护自己的班级;提高学校班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热爱班级的情感。
2、创设生动活泼的班级环境
班风自行设计,体现各自的主题和风格。根据本班的特色活动主题,设臵一系列专栏,摆放自己培育的花卉,开辟图书角,张贴名书名画,甚至允许学生在墙上画上自己的创意画等等,使各班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使每一个专栏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二)、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增进校园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集体荣誉感,构建起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创造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开展 校园文化中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一要靠学校领导决策,构建整体框架,提供适当的条件;二要靠老师的精心安排布臵、指导;三要靠学生动脑动手,完善内容。可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三者当中,校长是学校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焦点和核心,必须正确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处理好自己与助手、部门与部门间的工作关系,通过完善自身形象、选贤任能、公正奖罚等方法和途径,对下属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体贴,积极创造与教师对话、沟通、理解的机会,营造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氛围。
该课题是基于我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目的是想证实我们拟定的措施能否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围绕课题,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主攻方向,让研究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围绕课题的目标,我们预定达标措施,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科学性;最后,我们要全面审视实验的过程,反馈实验效果,统计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总结研究的成果,运用和推广。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构建文化阵地:广播站,记者站,校刊等,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4月)
1、全面实施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并形成一定的特色和模式。
2、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步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广泛开展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3、搜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内容,开发隐性的班级文化,培育班级精神。
4、形成课题阶段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1、以班为单位,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研究资料,组织教师撰写研究性论文。
2、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撰写课题结题实验报告,编写论文集。
3、作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的验收、评估。
(四)成果推广和应用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
1、在校内全面推广。
2、进行跟踪调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
3、在条件成熟时申报上一级课题,进行深化研究。
九、组织管理
(一)、课题领导小组
顾 问:肖万利(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杨笃利(冷水江市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刘杰峰(冷水江市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组 长:万山红(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副组长:谢小明(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辅导专干兼督导员中学高级教师)
廖远峰(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组 员:谢瑞莲(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谢永长(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谢新建(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政教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吴陆辉(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政教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阳 朋(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大队总辅导员 小学高级教师)
(二)、课题研究人员: 主持人 :阳 朋
研究人员:万山红 谢小明 廖远峰 谢瑞莲 谢永长 谢新建 吴陆辉
李 文 苏继良 各班班主任
十、经费保障
课题研究在两年半内结题,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分期拨款5000元,共二万伍千元研究经费,确保课题开题后各项工作的落实。
十一、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教育学》.
《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谌启标,王晞等.《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007)[M].福建教育出版社 戴联荣,薛晓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M].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组
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 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
一、前言
对于农村教育来说,班级文化建设显得尤为不足,在农村的初中班级中,鲜有班级文化建设的举动,因此,提高农村教师和学生建设农村初中班级文化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设农村初中班级文化非常有必要。
二、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班级文化建设不重视、认识不深刻。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和家长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由于许多家长只看重学生成绩,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缺少了来自学生家庭的支持。另外,班级文化内容很多,学生的言行举止、人际关系、班级制度和班级风气等都是其组织部分[1]。但是,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局限在塑造“班级学风”上,致使班级文化建设畸形发展,助长了“成绩至上”的不正之风。
2、班级物质文化匮乏。所谓班级物质文化,并非指静态的桌椅、书本、多媒体设施,而是指教室的整体环境,主要包括班级墙报、宣传标语、黑板报、卫生工具的摆放、教室整体布置风格等。当前许多中学班级的物质文化并不丰富:清一色的白墙壁,黑板报内容单一、缺乏观赏性,卫生工具散乱、随意丢弃,教室布置死板。学生在这样单调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学习,很容易成为学习的机器,忽视其他素质的提高。
3、班级集体文化活动较少。班级文化建设的场所不仅只有教室,还包括室外广阔的空间。教室不应成为锁住班级文化的牢笼,室外活动对班级文化建设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教师只注重课内教学活动,极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很少安排学生参加集体课外活动,这就使文化建设的场所受限,缩小了班级文化的影响范围,也不利于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持续影响。
三、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
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理的规章制度,会使得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奖惩合理,从而有利于稳定班级秩序,提高管理质量。班级管理过程中,学校、班主任老师都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目标出发,制定适合班级发展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班规及制度。师生应共同确定班级奋斗目标,长期的、短期的、近期的,德智体美劳等一应俱全。学校应定期不定期的认真检查班级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并及时公布反馈,对存在问题的班级应毫不留情的予以指出并令其改正。只有确保制度化,给参与班级管理的各相关者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保证管理的常态化,从而收到管理的实效。
2、構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着力用好“情”这把尺子。要用温和的语言对待学生,如请学生做事可用“请”,让学生不要做某事不用“不准”、“禁止”等词汇。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时,你用微笑的眼神看着他,他可能会心领神会,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当学生犯错时,你微笑着向他了解事情的经过,给他讲道理并与他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他会感到是一种真诚的关切,从而会痛改前非。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注意他有很强的自尊心,这就要我们注意方法让学生认为班主任老师够朋友,也就会心甘情愿的听从你的教育,师生相处也就会水乳交融了。
四、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1、物质文化——班级文化的载体。①保持教室卫生。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地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要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不断培养学生文明的观念和行为习惯。②创新墙饰。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墙面,力求让教室的每面墙壁和角落都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浓厚的文化氛围。③创设图书角。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2、行为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班级行为文化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制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①完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竞争。对于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班级都加以肯定,并予以表扬。奖励要按照公平、公开、全面、全体的原则,不以成绩的好坏为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地评估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②引进处罚制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此,学生在班上的行为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当这种社会影响出现负作用时,我们在奖励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处罚措施加以强制性纠正。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得到落实,文化建设工作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关乎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当前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必须要尽快执行。
参考文献
[1] 王倩.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班级文化建设
实践与研究[D].延边大学,2010
[2] 薛圣丽.农村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
究[D].苏州大学,2009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 篇4
当前的农村小学, 学生纪律散漫, 班级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相对于城市小学比较落后, 所以建构农村地区个性化小学班级文化制度是必要的。这里的“个性化”指的是构建有自己班级特色的文化制度, 制度的构建符合班级学生的个性;“班级文化制度”指的则是班集体构建有效的制度, 辅助形成班级文化氛围。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班级是具有社会功能、个性化功能、整合功能等多重更能的组织。小学班级文化制度的建构对于学生的发展与班级的管理有利:有利于班级和谐, 有利于更好地管理班集体, 有利于形成一个有秩序的氛围。第二, 农村地区当前现有的小学班级文化制度存在一定问题, 有的班级制度并不适合具体操作, 有的班级根本没有自己的班级制度。例如, 学生在班级里自由散漫, 班级里没有学习氛围, 倒像是菜市场一般。
建构农村地区个性化小学班级文化制度对于构建和谐班集体、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责任心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 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的建设可以依靠制度来发挥班集体的引领作用,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第二, 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的建设可以依靠制度来发挥班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三, 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的建设可以依靠制度来发挥班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为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以人为本”理念与构建个性化农村地区小学班级文化制度
(一)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教学中即为以学生为本。现代教育观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 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因此, 我们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班集体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主动自觉, 进入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去。具体做法:以培养学生做人为本为教育目标, 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本为教育思想, 以引导学生思考为本为教育方法, 以激起学生兴趣为本为教育形式。
(二) “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构建个性化农村地区小学班级文化制度建构的意义
“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构建个性化农村地区小学班级制度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 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 “以人为本”理念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思想;第二, “以人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三, “以人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保障;第四, “以人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建构个性化农村地区小学班级制度的策略
(一)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建构个性化农村地区小学班级文化制度
1.以正确的学生观指导建构农村地区小学个性化班级文化制度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建构农村地区个性化小学班级文化制度, 就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 即为教师认识学生的观念和对待学生的观念。而正确的学生观需要做到将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并能切实地采取促进学生发展的措施。其次, 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学生关, 以学生观来管理班集体。
2.以科学的人才观指导建构农村地区个性化小学班级文化制度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建构农村地区个性化小学班级文化制度, 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所谓科学的人才观, 即为所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人都为有用的人才。在班级中, 学习、生活以及交际困难的学生都应该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需要被密切地关注, 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以服务于学生成长指导建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文化制度
原有的班级文化制度更多的是管理和约束学生, 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文化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新的班级文化制度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发展、学生的情感, 更好地实现学生学生的心理管理、情感管理, 实现对学生的“疏导”化的管理。
(二) 建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的方法
1.形成明确、具体的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奋斗目标
建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 需要形成明确、具体的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奋斗目标。其中, 这个奋斗目标需要能够真正尊重学生这一主体, 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学习环境, 实现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实现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融合。具体做法:班级目标通过多层次分解分配到各个小组和个人;个人主动地将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多项需求融在一起, 班级为其提供一定的条件。
2.制定与实施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规章制度
建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 需要制定实施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规章制度。第一, 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班级规章制度;第二, 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适合本班的具体的班级规章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规章制度包括:班级内全体学生需要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班级内干部职责分工以及学生值日制度, 班级学生评优、推荐选举制度, 学生早操考勤制度和学生上课考勤制度, 学生操行考评制度, 班级集体的班费管理制度, 教师与家长联系的制度等。
3.建设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委队伍
建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 需要建设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班委队伍。其中, 对于班干部的要求:班干部应该拥有一种责任感, 更好地服务于班级内的同学;班干部要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形成一种标兵意识。
4.发挥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小组作用和集体会议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小组与小组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 就需要发挥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级小组作用和集体会议作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班主任可以班级集体会议作为载体,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 学校发起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通过班级集体会议鼓励学生参与。
(三)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管理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建设
1.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管理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 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内就要先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快速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将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 很好地听取学生关于班级建设的建议与意见, 并和学生交换心声, 从而真正做到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帮助学生、温暖学生。
2.通过农村地区小学班级文化制度建设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管理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 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即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班级集体内的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第一, 班级内形成特色化的管理方式, 满足学生的需要, 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以及创新精神;第二, 班级内形成个性化评价体系, 多层次、多角度去评价学生, 注意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通过农村地区小学班级文化制度建设解决学生成长问题
“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管理个性化的农村地区小学班集体, 要注重解决学生成长问题, 即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班集体能够切实解决学生成长的问题。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包括如何让自己发展成高素质且德才兼备的学生, 如何寻找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班主任需要注意到这些问题, 不断探索, 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强.班集体的建设要有纪律精神[J].校长阅刊, 2007 (10) .
[2]陈晶晶.论管理育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唐建英.创设良好班级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教学与管理, 2003 (6) .
[4]胡麟祥.班集体建设的涵义和实践途径——现代班集体建设系列讲话之四[J].中国德育, 2007 (5) .
[5]杨晓峰.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发展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 (4) .
[6]吴昊文, 吴志敏.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创新策略探索[J].教学与管理, 2008 (15) .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探索 篇5
兰振林
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小学的教育,必须得注重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要管理好农村小学的班级,必须得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情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我所任教的学校就是一所农村小学,在我8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担任班主任,深知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工作中,我认真探索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得失。现就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分析:
现在农村小学的大多数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如果不好好管理,将会对班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学生表现为:农村小学条件艰苦,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一些教学点撤消与合并,中心小学办成了寄宿制。而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心理容易偏激。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学生们跟着爷爷、奶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念弱、纪律松散,甚至学会了打架、喝酒、抽烟、赌博等。
每接到一个新班级,必须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出发,把特殊的问题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学习成绩做严师、抓生活做慈母是远远不够的。
二、结合实情,创建有本班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对班集体进行综合治理,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在我8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选择的吸收他人的成果与经验,从学校、班级实际出发,努力创设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管理体系。虽然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我却深深体会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班主任,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耐劳,选择了无私奉献,选择了甘当人梯。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就要努力做一名魅力班主任,要有一种堪为人师的高尚道德。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必须要刻苦钻研,深入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虚心求教,从中吸取别人的精华,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但一定要与自身的特点和所带班级相结合,从而构建具有个人风格和本班特色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项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上课。
三、当好一个爱心班主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一生都很重要。而一个农村小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在学校班集体的大家庭中。“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就应努力当好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给同学们同等的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现在农村很多学校已经实行了寄宿制,由于条件所制,学生小,生活老师少,生活起居有困难,那么班主任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指导。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话最可倾诉的人,这样,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想沟通了,那么教育学生改掉坏习惯、行为也容易多了。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班主任在各项活动中,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在全班形成一种能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的现象的集体舆论。在班上,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量化打分,班干部记录在德育量化手册上,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四、组建一支高效率、充满活力的班干部队伍。
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我在组建班委会时,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们参加竞选,这样选出的班委干部有一定的威信,同学们信任,有号召力,班干部做起事来也积极。我还经常对班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工作方法。
在工作中,要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在教师主导上,著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我们应把工作放在平时,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科任老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和联系,做到全面了解学生,从而及时洞悉学生的动态,找到帮助学生进步的最有效途径,这样我们班主任便成了一个医学生“未病之病”之上医。另外,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现在农村的小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生便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有无穷的潜能。记得我刚当班主任时,班里干什么都要自己去做,结果自己累而工作又干不好,现今,我有意识地“甩手”,让班委干部自己去管理班级。在工作中让他们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而且大胆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例如主题班会、办黑板报、寝室布置等有关工作基本上由班干部主管,班主任只是从旁指导,每项工作完成后,都及时找他们来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班干部的工作情绪,同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使干部能力得到提高。当然,在发挥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做好“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作为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努力做好他们的参谋、后盾,当好他们的“导演”。真正形成推动所带班级工作的合力,产生班级工作前进的共振。
五、规范班级目标、行为,建立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
班主任应掀起激烈竞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在班内,实行“一帮一、一盯一”,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清洁、比体育、比纪律等。每次比赛之后,给予一定的奖惩。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班主任要善于表扬,巧妙地批评,以典型做榜样。
鼓励学生的好处充分体现在它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不仅是一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表扬,要会表扬。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淘气,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中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如:我班的学生小强,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文化层次低),家境贫寒。不得不寄居在农村的大姨家,他行为习惯很差,脾气暴躁,经常逃学、偷东西、打架等。是同学们公认的无可救药的那种令人讨厌的学生,在班内影响力特大。当我接到这个班时,他不断的违反纪律,令人头疼。后来,我跟他大姨和他多次交流,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在这期间,我很注重顾及他的自尊,使他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作心灵的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班内,多给他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他一步步转变的时候,同学们都感到无比的高兴。于是,我在班内就让小强做改正缺点的典型,让他用他的行为教育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们改正缺点。现在,小强已经和班级和谐的融为一体了。
可见,正确的表扬和巧妙的批评在班级能产生巨大积极的动力。
七、认真做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和个别座谈。
做农村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家访时得走村窜户,历尽辛苦,但家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的特殊化,在家访时就应该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
其次,还应该适时召开好家长会。在召开家长之前首先把学生名单发到科任老师手中,科任老师又先找这些学生深入一层谈心进一步了解学生。开家长会时,到会的家长和科任老师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家长听完老师的说话之后想个别了解情况就没有时间了,现在这种谈话式的家长会能及时回答家长的问题,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应。在课余,还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他们闲聊,与学生进行个别座谈,并做好记录。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对农村初中班级板报文化的思考 篇6
一、追根溯源
经过笔者长期观察,学校的板报文化有许多问题:报头的版面设计不吸引人,没有抓住读者眼球的元素;板报的排版凌乱没有次序;板报的文字和图画内容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气息,没有关注的价值和指导力量。
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据问卷调查得知原因大概有:出报的教师认知不够明确和深刻,只想完成任务,不讲究质量和效果;设计板报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知识;教师没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点……
教室里的板报是班主任对本班的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一块不可忽略的阵地,它同时也体现着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与否。板报的价值体现为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它不仅可以宣传各种知识,包括科技、安全、教育、学习、阅读等,也可以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还可以借机教育学生,锻炼美术、写字有专长的学生,甚至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如何设计板报,发挥板报的榜样力量
板报既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就应该充分调动这个因素来教育、指导学生。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板报的设计和制作呢?
首先,要设计好板报。出板报如同写文章,教师心中要有全局的思路,有整体框架,如国庆主题事先要思考这期板报将以什么形式呈现。这包括:整体的设计,板报的报头,各版块的栏目主题等。一个好的板报设计的标准是:报头新颖、板块分配合理巧妙。只有这样的板报设计才能凸现鲜明的主题,也才能吸引学生阅读的眼球。只有学生读了,看了,板报的教育宣传作用才能体现。
其次,关注板报内容的来源。很多教师出板报选择内容都是随意地摘抄而应付的。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学生资源。板报的内容都可以出自学生:我们可以让成绩优异或前进幅度大的学生介绍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把文笔好的习作展示,可以出智力题来让学生解答,可以欣赏短小的文学作品,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可以进行安全知识大宣传,可以进行时事新闻播报,可以关注社会焦点……甚至我们还可以给后进生展示的平台,既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社会信息,了解别人。可谓是一举多得。如: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别人的关注和钦佩,特别是后进生,平时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教师可以把这个无声的舞台给他们留一部分,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上进的动力。
再次,板报的内容要有对应性。在确定好板报主题之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选择与之相关的板报内容,不能有牛头不对马嘴的内容材料。这样安排,读者才能清新明了,对板报有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而不是模糊笼统和朦胧的。例如,“新闻窗”板块可以出最近的国内外大事,“智力广场”板块可以出些脑筋急转弯、图形思考题,“开心一刻”可以自编生活中的小幽默等。
三、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板报,增加班级凝聚力
首先,学生要积极参与。班级的黑板报要求全班学生参与进来,不但板报的内容要取自学生,而且美工、写字、选材、编辑等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要根据板报主题去搜集有关的资料,这样能培养学生选择适合的主题、并根据主题去选材的能力,这和学生写作时要先审题再选材的步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还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避免孤军奋战,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其次,板报小组要合作。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了,学生才能将知识或者技能转化为能力。这是一条学生学习的规律。同样适用的是出板报,师生共同在这块小小的舞台上,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展示班级体。教师指点,学生实践。教师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亲自实践能力。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创设板报,然后对各种设计的灵感进行汇编,找出最好的板报设计。
班级中可以成立一些板报合作小组,每组安排4~5个人,根据情况设立3~4个组,每个板报合作小组轮流负责一次板报。每个小组内也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定主题,有的负责搜集整理资料,有的负责选材,有的负责绘画设计,有的负责抄写。有计划地分工合作,便于完成板报工作,也能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板报小组,帮助他们确定好主题,深入指导板报小组进行板报设计的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不仅仅在写字和绘画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能自如地对板报进行精心设计。每个板报小组的水平都提高了。教师还可以尝试着对每个板报小组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并设置不同的奖项:最佳主题奖、最佳选材奖、最佳绘画奖、最佳书写奖、最佳编辑奖、最佳读者奖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板报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它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渠道,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形成浓厚的氛围,学生们会以自己出的板报被称赞为荣,黑板报也成了学生最喜欢去的课余场所。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 篇7
班级文化包括了班级的环境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 班级的制度文化。它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 就像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名诗:“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可见, 班级文化的作用, 就象这春雨一样,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滋养和净化。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 面对前面所说的不利环境, 怎样进行班级“特色”的打造呢?我想就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实际做法, 简要介绍一下。
一、班级的环境文化
我利用学校大力推进卓越课堂建设的契机, 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
1.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 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 如盆景、花草等, 让教室充满绿色, 充满青春的气息。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 教室的绿化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小组建设所必须的组牌、组徽、组旗等之外。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 我还特意要求组长同小组成员商量, 利用周末时间亲手制作一些花盆, 拿到教室放到指定的位置, 看哪个小组的花盆养得最好, 每半期将记录考核一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班级增添一份宁静, 一份安谧。无论学生有多么烦恼, 只要一走进这样的教室, 他们就会感受到温馨和舒畅。
2.班级文化墙。班级文化墙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的“宝库”。活动的做法就是每学期给学生发放三次白纸, 让各小组成员设计和制作属于自己小组文化的内容, 然后进行全班展评, 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 评出优胜奖, 并进行小组积分。这样, 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了聪明才智, 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一张手抄报, 会让人赏心悦目。无意中看一眼, 不但让人了解了丰富的知识, 也有了心灵的美好享受。
3.班级报刊和图书角。每学期开学时我就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 把自己最喜爱的书和杂志拿出来, 与他人交流。根据同学们拿的书的质量和数量, 小组分别加上1-5分, 而且实行累加。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奉献精神, 又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此外, 每学期举办两次“推荐、介绍一本好书”交流活动。这些举措,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使图书杂志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源”作用。
二、班级的制度文化
(一) 落实午会, 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每天中午的午会和星期三的读报时间, 我要求文娱委员组织好大家积极唱好班歌、校歌和自选歌曲, 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使学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 提高了良好班级文化建设的时效性。
(二) 注重对班干部的培养, 传递正能量
每学期开学时, 和许多班主任一样, 我也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的选举, 所不同的是我很注重对班干部能力的锻炼和定期培训。每周五中午是班级的例会时间, 由班长主持召开班委会, 讨论总结本周的班务工作, 布置下周的班务工作, 并由班长或者其制定的人选, 在全班面前用5分钟时间进行汇报。此外, 单周星期三中午, 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班委会, 大家共同探讨班级事务, 对于一些不好的做法, 班主任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这样, 不仅提高班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还增强了班干部的凝聚力和在全班面前的威信。
三、班级的精神文化
有这样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最难的, 一种是把自己的思维和理念灌输到别人的脑海里, 另外一种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前者成功了就成为了老师, 后者成功了就变成了老板。基于这样的理念, 我一直注重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因为我始终坚信: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民族文化认同感, 它也就没有国家的归属感, 进而成了外来文化奴隶的对象。相似的, 一个班级的学生, 如果没有班级文化的认同感, 它也就没有了班级的荣誉感和向心力。因此, 对学生进行班级文化认同感的教育至关重要。
1.提出明确的班级目标。初一上册时, 我班提出的口号是“不求最好, 但求不差”。初一下册时, 我们的口号是“不求较好, 但求更好”。本学期里, 我们制定的班级奋斗目标是“不求更好, 但求最好”, 附带班级在本学期里短期、中期、期末的奋斗目标。
对农村初中班级板报文化的思考 篇8
一、追根溯源
经过笔者长期观察,学校的板报文化有许多问题:报头的版面设计不吸引人,没有抓住读者眼球的元素;板报的排版凌乱没有次序;板报的文字和图画内容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气息,没有关注的价值和指导力量。
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据问卷调查得知原因大概有:出报的教师认知不够明确和深刻,只想完成任务,不讲究质量和效果;设计板报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知识;教师没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点……
教室里的板报是班主任对本班的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一块不可忽略的阵地,它同时也体现着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与否。板报的价值体现为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它不仅可以宣传各种知识,包括科技、安全、教育、学习、阅读等,也可以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还可以借机教育学生,锻炼美术、写字有专长的学生,甚至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如何设计板报,发挥板报的榜样力量
板报既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就应该充分调动这个因素来教育、指导学生。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板报的设计和制作呢?
首先,要设计好板报。出板报如同写文章,教师心中要有全局的思路,有整体框架,如国庆主题事先要思考这期板报将以什么形式呈现。这包括:整体的设计,板报的报头,各版块的栏目主题等。一个好的板报设计的标准是:报头新颖、板块分配合理巧妙。只有这样的板报设计才能凸现鲜明的主题,也才能吸引学生阅读的眼球。只有学生读了,看了,板报的教育宣传作用才能体现。
其次,关注板报内容的来源。很多教师出板报选择内容都是随意地摘抄而应付的。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学生资源。板报的内容都可以出自学生:我们可以让成绩优异或前进幅度大的学生介绍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把文笔好的习作展示,可以出智力题来让学生解答,可以欣赏短小的文学作品,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可以进行安全知识大宣传,可以进行时事新闻播报,可以关注社会焦点……甚至我们还可以给后进生展示的平台,既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社会信息,了解别人。可谓是一举多得。如: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别人的关注和钦佩,特别是后进生,平时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教师可以把这个无声的舞台给他们留一部分,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上进的动力。
再次,板报的内容要有对应性。在确定好板报主题之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选择与之相关的板报内容,不能有牛头不对马嘴的内容材料。这样安排,读者才能清新明了,对板报有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而不是模糊笼统和朦胧的。例如,“新闻窗”板块可以出最近的国内外大事,“智力广场”板块可以出些脑筋急转弯、图形思考题,“开心一刻”可以自编生活中的小幽默等。
三、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板报,增加班级凝聚力
首先,学生要积极参与。班级的黑板报要求全班学生参与进来,不但板报的内容要取自学生,而且美工、写字、选材、编辑等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要根据板报主题去搜集有关的资料,这样能培养学生选择适合的主题、并根据主题去选材的能力,这和学生写作时要先审题再选材的步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还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避免孤军奋战,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其次,板报小组要合作。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了,学生才能将知识或者技能转化为能力。这是一条学生学习的规律。同样适用的是出板报,师生共同在这块小小的舞台上,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展示班级体。教师指点,学生实践。教师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亲自实践能力。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创设板报,然后对各种设计的灵感进行汇编,找出最好的板报设计。
班级中可以成立一些板报合作小组,每组安排4~5个人,根据情况设立3~4个组,每个板报合作小组轮流负责一次板报。每个小组内也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定主题,有的负责搜集整理资料,有的负责选材,有的负责绘画设计,有的负责抄写。有计划地分工合作,便于完成板报工作,也能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板报小组,帮助他们确定好主题,深入指导板报小组进行板报设计的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不仅仅在写字和绘画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能自如地对板报进行精心设计。每个板报小组的水平都提高了。教师还可以尝试着对每个板报小组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并设置不同的奖项:最佳主题奖、最佳选材奖、最佳绘画奖、最佳书写奖、最佳编辑奖、最佳读者奖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板报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它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渠道,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形成浓厚的氛围,学生们会以自己出的板报被称赞为荣,黑板报也成了学生最喜欢去的课余场所。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 篇9
一、现状分析
1.认识片面 , 缺乏内涵。由于一些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因而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诸如教室的布置,在墙壁上张贴班规制度、文明公约,制作量化评比台,把墙壁搞得花花绿绿,却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而且学校进行评比的内容大多局限于班级的专栏设计和教室布置情况,认为教室的设计好了、氛围浓了,这个班级就有好的班级文化。不可否认,教室的布置和氛围也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更为深层的班级文化的内在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形成。所以,这样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评比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导向,使得一些班主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室布置上,而把精神建设放到次要的位置上,以致本末倒置。
2. 注重形式 , 缺乏载体。在现实教学中,单靠学生自发地形成一种优秀的班级文化是不切实际的,班级只有经常性地开展富有班级特色的活动,班级制度才能够得到执行,团队精神建设以及班风、学风建设才能够深化,班级的凝聚力、团队的战斗力和个性的活力才能够形成。所以,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活动外,还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作为载体来助推班级文化的形成。然而正视现实,大多数学校的班级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讲都还很欠缺,主要表现为:计划不充分;内容贫乏,覆盖面窄;活动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开展活动少而且落实不到位。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也使班级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
3. 立竿见影 , 急于求成。每一位班主任都想创建先进的班级文化,但这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没有一段漫长岁月的积累,是无法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的。但是,只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实施正确的方法和手段,那么实施起来还是会有成效的。反之,急于求成,只会“拔苗助长”,因为教育不是朝夕见效的事业,它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恒心的过程,学习不可能一招见功,一种精神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培养。
4.参与不足 , 个性缺失。在班级工作实际中,科任老师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往往是班主任孤身作战,难以得到其他科任老师的配合和协作。一些学生也由于各种原因,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甚至袖手旁观。同时,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的只重集体忽视个体,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只重理智忽视情感的做法,也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班级文化建设缺少了个性化的色彩。
二、对策
1.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打好“持久战”。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进而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加之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由于班级中的学生性格各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思维方式不一,要在一个集体中和谐学习与生活,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这就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先把表层文化建好,再考虑深层文化。
2.突出重点 , 切忌肤浅 , 打造“多元化”。针对班级的实际,作为班主任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集体性活动,运用多种途径,选择适当的方法,或加以强化,或加以引导,为学生搭建各种舞台,创设张扬个性的天地,让每个学生置身于适合自身发展的氛围之中,尽显风采,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同时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增强协作精神,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让教育目标得到灌输和实现。
3.软硬结合 , 双管齐下 , 实现“全面化”。一方面,要用软文化指导硬环境建设,即通过精神文化的科学设计与形象策划来优化、美化、净化教室环境,使之达到使用、审美、教育与陶冶等功能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用硬措施来抓软环境建设,即通过开展扎实的学风建设,严格的作风、考风建设,完善学生行为规范等,营造自由和谐的软环境,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智力和文化支持。
浅谈农村小学班级安全管理 篇10
一、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体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安全无小事,作为小学班主任,安全天天讲,时时抓。假如安全教育不到位,谈何其他事情?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参与意识,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
1.实况演练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形式,学生在生动的演习中能够更快地学会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
2.知识竞赛也是比较好的形式,学生以问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兴趣。
3.组织文艺节目,既能展示自己的才艺,又能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学生能在欢歌笑语中学习安全知识。
4.倡议书是个人或某个集体提出建议,并公开发起,希望大家共同完成任务或开展公益活动运用的一种书信形式。安全倡议书是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并推广安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班级中以班会、队会及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和公共卫生课等学科渗透安全思想,班级经常看关于安全教育的知识讲座、板报、墙报、网络媒体等宣传形式和手段教育学生,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例如,在我的班级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日常生活方面、危险灾害、法律方面、进行正面教育。(1)日常生活方面包括用电安全、用水安全、用火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及常见疾病的防治安全。(2)危险灾害方面包括防雷雨、冰雹、水灾,防地震、防火灾等自然灾害。学习野外生存知识,学习最基本的自救知识及简单的医学知识。掌握野外有关被动植物弄伤知识。(3)法律方面:人身安全知识、防匪盗知识,掌握自己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维护法律意识。
二、纪律是班级安全最有效的保障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作为基准,并且根据本校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制定校内安全制度,在班级中制定班规。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例如:(1)为了学生的安全,我校划分了各班的活动区域,规定了课间活动的形式:做一些有益身体健康并且保证不伤到其他学生的活动,如打口袋、跳绳、跳格子等安全活动,以保证课间活动的质量。(2)班级制度中,由值周班长布置给小组长工作,小组长做监督工作,下课看管学生的活动,保证学生的活动,预防追逐打闹的发生,如有安全隐患,立即汇报给值周班长,值周班长再汇报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根据情况调查、处理,并且保证以后不再做危险活动,为学生敲响安全警钟。(3)根据本校的地理位置,在雷雨天,远离高压线,规定去厕所的指定路线,不去高压电线杆下玩耍。由于学校的台阶多、护栏多,禁止学生在台阶上玩耍,预防学生引起不必要的摔伤。(4)因为我校是农村学校,冬季取暖用炉火取暖。取暖阶段,炉子由专人负责,其他学生不许围着炉子烤火。烧过的炉渣,在有火的情况下,不许往外面倒,确实需要向外面倒炉渣灰,必须放在铁制垃圾撮里,放到外面用水浇灭,确保火源已经彻底熄灭,再倒入垃圾点中。热水的饮用:水由炉长看管并烧开,并且炉长倒热水,其他学生排队等候接热水,避免拥挤烫伤。(5)根据我校农村学校住宿制度,在住宿和食堂方面,让学生形成一套学生管学生的有效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三、家校联系,共同创造安全环境
利用校讯通与家长及时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家长会也是家校联系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班,成功地举办了家长会,家长从各方面对学校特别支持,给班主任开展安全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素养的形成关系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稳定,要注重个别学生的心理扭曲,进行及时调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情感抓起,经常和他们谈心,并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控能力、集体主义感、社会意识、合作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班集体。
但是,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只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这也是我们学校所欠缺的。所以说,心理健康特别重要,它是避免校园事件发生的基础之一。
总之,班级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农村小学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或当危险来临时,会用学过的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求生避险。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要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体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参与意识,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之我见 篇11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生的学习楷模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农村学校的学生各种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再加之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班主任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得首先做到,否则就会失去当教师的威信。如我要求学生不说脏话、不打架骂人、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就做到不辱骂任何一名学生,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我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就与学生一块儿打扫教室和清洁区的卫生,见到地上有垃圾便弯腰捡起丢进垃圾桶里;我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就做到书写规范、认真……久而久之,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可谓一举两得!
二、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帮助学生
迫于生计,目前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数都长年在外打工,孩子一般寄宿在亲戚或朋友家,更多的是自己一人在家,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加之农村学校的“撤校”“并校”,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少的麻烦。作为一名班主任,就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状况。一旦他们在生活、学习上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就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关心他们。记得一次晨检,我发现校外寄宿的学生张某没有到校上课,我立即来到其住宿的地方进行检查,发现其生病了,卧在床上不能起来。我立刻把他带去医院检查,并给他垫交了医药费。事情虽小,但在孩子看来,我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对他非常关心,为此他也非常感激我。之后,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与我商量,并在班级里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还不时地帮助我管理班级,使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三、强化日常行为规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小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着重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懂得规范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时,还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班的喻某从小就有拖拉作业的坏习惯,为了彻底改变他这种不良行为习惯,我从多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耐心进行教导和帮助,一学期下来,基本上改变了他拖拉作业的坏毛病。
四、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共同管好班集体
班委会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学生的纽带,是建设好班集体的核心队伍,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为此,我在班级中首先通过民主选举和教师考察的方式,选举了一批品学兼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命为班干部。其次,对班干部加强了培养和管理,努力培养他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对于他们工作上的欠缺之处,委婉提醒,善意批评。同时,对班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不能胜任的班干部,及时进行了重新选举或者任命。再次,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可以实现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它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活动氛围,及时、有效地纠正了学生中的错误想法或行为偏差,逐步构建起一个刻苦学习、互相关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五、重视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双向管好学生
学生的进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这不仅沟通了信息,还增进了彼此情感的交流。每学年,我定期召开家长会,根据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使家长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给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怎样教育独生子女》《怎样使你的孩子更聪明》《父母必读》等。同时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必须要为孩子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通过这些工作,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我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只要班上搞什么活动,家长们总是全力支持。
总之,一个团结向上、勤思好学、充满朝气的班集体需要教师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与措施。特别是农村小学班级的管理,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 篇12
一、现状分析
1. 学校品德教育单调。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限于每周的思想品德课、班会等途径, 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学生缺乏兴趣, 同时缺少参观、访问、文娱竞赛等实践活动, 没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最直观的德育熏陶, 导致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 性格孤僻, 不合群;缺乏起码的道德礼仪, 见到老师、家长不打招呼, 横冲直撞;缺乏环保意识, 乱丢乱扔, 随地吐痰, 随便摇树摘花。
2. 家庭品德教育失当。 大多数青少年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品德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一是家庭结构破裂, 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 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 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 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三是隔代管理十分突出, 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 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 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戚、朋友照看, 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 这些“留守少年”, 离开了父母的教养, 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 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
3.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学校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现状不是十分良好, 当前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太多, 学生把一些不良品质当成是“护身法宝”, 这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再加上目前学校周边的环境与学校育人要求很不协调, 例如喝酒、打牌等不健康的活动, 所有这些失调失控的环境, 无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 诱使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4. 德育评价制度欠缺。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于语、数、外的考试成绩, 以成绩总分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 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没有或少有评价, 其实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 但在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道德方面表现得不太好, 恰恰相反, 成绩落后的一些学生反而能够主动帮助别人、问候师生。
二、对策
1. 健全管理制度, 做好评价工作。 学校要制订《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学期操行评定制度》等德育机制, 评价一个老师或一个学生, 不再单纯看考试成绩, 而是将教风、班风、学风、学生综合能力、思想道德品质都纳入评价范畴, 结合考查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学生行为考核评定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 成绩纳入操行评定;实行等级制, 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作用、导向作用和行为纠错作用。
2. 注重班队活动, 加强社会实践。 在校内坚持做到每周一次大扫除、一次安全教育、一次德育活动、一次仪容仪表检查, 使德育工作做到时时抓、周周抓,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道德素质及文明习惯;班主任做好周会上的德育工作,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少先队做好拔河比赛、书画竞赛等文娱活动;同时让学生走出校门, 参加街道打扫、帮助孤寡老人、清明扫墓等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 而且得到了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避免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
3. 家校密切联系, 开展家访活动。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通过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家访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 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 同时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向家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知识, 这样有了家长督促、学校检查, 便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 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 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
4. 营造良好氛围, 提高道德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认真规划, 精心设计, 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育人氛围的营造, 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 进而提高道德素质。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05-14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07-01
浅谈农村小学班级管理01-01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06-05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07-03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09-08
农村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论文:农村小学生写字教育对策12-08
农村小学08-17
农村双语小学05-14
西北农村小学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