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共12篇)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1
农业循环经济是为了减少农业资源消耗, 保证其可循环, 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以及资源消耗大国, 应加快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脚步, 并不断研究完善。陕西省也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创新, 使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现实意义, 促进陕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农业循环经济原则
1.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是指对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再次循环利用, 使废物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例如秸秆, 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技术变成饲料和化肥。
1.2 农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生产、消费目的, 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不可再生或是稀缺资源使用量、废物产生量的减少。例如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物等。
1.3 农业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例如, 清洗家畜家禽的水可以再次利用进行农田灌溉, 既减少了污水排放, 又实现了浇水肥田的效果。
1.4 农业循环经济的无害化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的无害化原则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 主要是将农业生产缠身个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另外农业发展经济循环经济还需遵守经济结构合理化、再打绿色覆盖、生物共存互利、生态产业链接等原则。
2 陕西农业循环经济创新模式
2.1 法律体系创新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了多个领域, 需要相关法律的保障。因此, 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 并在法律中明确指出消费者、农民和政府三者的权利及义务, 将生态环境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内, 并建立相关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公众参与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
2.2 科学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应推动技术革新, 推动新技术利用, 大胆创新。加强陕西省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例如秸秆利用技术、再生利用技术、农用水回收技术、农产品安全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建立健全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资源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循环农业相关技术规范等。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核心技术, 成立重点实验室, 加强对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生产技术的创新。
2.3 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加强农业发展融资制度创新。陕西省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补贴, 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 设立生态农业专项资金。在融资方面应充分结合陕西省本地的实际情况, 拓宽融资渠道, 对发展前景较好的科研项目要提供专项贷款, 并积极引入国外资金。
对环境补偿制度进行创新。对资源的使用、污染者进行收费或要求其进行补偿, 建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现阶段陕西省已经实施了耕地占用补偿、天然林资源保护等补偿政策, 但是对于一些区域之间的政策还有待补充,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对政府奖励制度进行创新。对一些能够有效实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并对积极参与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个人或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一些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和单位也要给予鼓励, 以提升人们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结束语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陕西省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 加强法律体系、科学技术以及相关制度的创新, 以促进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范式, 已经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陕西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就陕西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春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 6 (6) :135-136.
[2]文春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9 (9) :22-25.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2
以金沙县为例
汪平
(贵州省金沙县农牧局,金沙551800)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贵州省金沙县为例,对4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贵州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金沙县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近年来,又提出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村循环经济等。为此,本文以金沙县为例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和产业体系培育作一些探讨。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的3R理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以下3种理论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研究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的一体化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林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如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该理论主要研究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后再利用,实现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
[作者简介]汪平(1960-),男,副主任科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电话:1398587331
4济发展模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
2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2.1粮食作物循环经济模式
2.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2.1.2生态旱育秧技术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旱育壮秧,达到增产、省种、省秧田、省农膜的效果。2008年全县水稻生态旱育示范推广项目实施面积1.48万亩,项目实施新增总产量53.13万公斤,新增产值168.5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果,发挥了极好的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技干部业务水平。
2.2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2.3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2.4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3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构建
3.1生态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3.2龙头企业
3.2.1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碰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建设,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3.2.2龙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
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3.2.3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3.3生态服务业
3.3.1生态旅游业金沙县近年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态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西洛乡洋海村、中心村、阳灯村、新坡村天然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打造乡村美乐园,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后花园。一是建立特色农业观光园、动物园、特种养殖基地、森林公园。二是建设体育中心,建设集会议、商务洽谈、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会展中心。三是指导农户改造环境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利用苗族同胞聚居地打造民族风情园。充分发挥现有农家乐的优势,建设岩孔镇板桥村的10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
3.3.2投资融资财政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三农”工作,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引资服务,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部门要认真探索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新机制,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强基地建设。争取地方财政专门用于特色经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良种培育、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以农户、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金为辅,各级财政主导、财政投入资金担保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
4结论与讨论
农业的生态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本身就是天然形成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产业链与耦合体,农
业各产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农业产业结构具有不可分离的整体特征,这正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步伐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只有站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才成为可能。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对第一产业农业本身起到推动作用,而且还能带动第二产业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状况,进行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构建各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耦合体系,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及相关各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之间的有序化与整体持续运作。
[参考文献]
[1]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张建.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9(2):141-144
[4]张律、杨春明.绿色交响曲[N].毕节报,2007.8.11(1)
汪平男1960年12月生大学文化农学学士。工作单位:贵州省金沙县农牧局
职务:副主任科员
从事工作:农业技术推广
联系电话:***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3
[关键词]以工哺农;农业循环经济;工农协同耦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39-05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岛市的经济近些年来也得到了高速发展,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正确地把握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机遇,适时地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不仅是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果继续重工抑农,挖乡补城,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悬殊,城乡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纵观历史,各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都符合“两个趋向”:英国的圈地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对地主课以高额税收,以及前苏联和中国采取的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等,都是农业支持工业、以农补工的具体体现;而各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或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或为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又要求工业反过来支持农业。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青岛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青岛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城市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较足。2007年,青岛市GDP增长16%以上,人均GDP首次超过6000美元,在全国的综合实力,由2003年的21位上升到第8位。财政总收入实现1070.5亿元,增长38.8%,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785.31亿元,增长16.6%。城市恩格尔系数为0.37,城镇人口提高到了40%以上,非农业就业超过50%。青岛市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抓住“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机遇,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和谐发展,采取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及特征
所谓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利用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和城市大工业的梯次转移契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城市一般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业产业体系,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基本条件,城市工业面临着梯次转移的需要,因此,将城市工业(本文指非农业)与农村的相关产业相互整合,改变原先工农孤立的生产布局,彼此间资源、产品互用,最终不但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还会使能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规模效益,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工农协同联动、多种优势互补、资源多级利用是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多级循环模式并存
以工哺农型循环经济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级循环经济综合模式,即已由生产对策目标单一、资源耗费较高、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单向单环式”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采用与环境相容的绿色环保型生产对策、能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单向多环式”、“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产业间彼此推进
产业内在拓展与外向拉动是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二者均以生态系统能流和物质流的流向作为形成主导产业及其延伸产业链和产业网的依据。—方面,农业经济内部有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空间、实现产品增值与再循环的内在动力;另—方面,工业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开发,打破了传统农业自体循环的路径依赖,为发展农业以及实施相关的生物工程提供了新的资源与制度选择,由此形成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拉动力。
(三)先进适用技术综合应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能够有效化解持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在发展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要注重生产技术与废弃物利用技术的融合,综合应用良种种植、玉米秸秆青贮、EM发酵、农产品深加工、副产品转化增值(包括DDGS高蛋白饲料生产、液态肥滴施滴灌)等先进适用技术,使得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以及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减少,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四)生物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在自然界中,各类生物依据生产功能——利用功能——转化功能之间的关系,生生不息,无限循环。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融入现代生物技术,充分利用微生物的生态转化功能,使得作为工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即“腐屑”,如酒糟、玉米秸秆、畜禽粪便、沼渣等)变废为宝,为各种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综合开发进行有益探索。与此同时,先进适用性科学技术对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改造,突破原有的制度选择空间,增强了农民的收益预期,使得农户广泛参与,并由此加速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组织基础的形成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创新。
三、青岛市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模式发展为以生物产品为基础,并向着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工程、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新兴产业模式。目前就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有了_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只是实现了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小循环,尚未真正形成由农业到工业、再由工业到农业的大循环,所以说,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提档升级问题。
青岛市建立大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出路在于:把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第一车间,在此基础上利用青岛市工业发展的优势和扩张的需要,扩大加工的产业链条,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多层次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自
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变革为“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利用工农互动,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和谐发展和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体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企业拉动型、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和工农协同耦合型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模式
我国的乡镇企业(主要是工业)发展是与城市的带动作用分不开的。我国的京、津、唐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达,城市工业发达,有力地带动了该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是我国东部乡镇企业发展快的重要原因。城市是工业集中、工业发达的地方,城市工业机器设备先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高。乡村工业大都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需要得到城市工业多方面的支持。一是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要建立广泛的分工协作关系。乡村工业可以成为城市工业的一个车间,可以为城市工业加工零部件。这样既可以使城市工业扩大规模,又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二是和“农”字联系密切的城市工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企业要向农村转移。这样既可以促使城市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又可以扩大农村工业的规模。三是对农村工业的“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要从技术、财政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带动整个农村工业的发展。青岛市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即发”等众多闻名国内外的名牌工业企业,正在建立“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和“港口”等六大产业基地。这些工业企业和基地都面临着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的梯次转移,这不仅能改善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给农村的乡镇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可以通过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如将纺织、制衣、制鞋、金属制品、塑料玩具、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以及初级产品加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郊区或者农村,使青岛市区能够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空间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层次产业,从而使工农产业互动、城乡社会联动,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实现青岛市核心区与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模式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分散化、个体化生产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受着市场、自然和技术三重风险。在这种压力下,广大农民要发扬创新精神,不断调整经济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如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此基础上,主动扩展产业链条,建立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循环经济模式,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青岛市农村的各级政府、科协、农民协会以及广大农户应主动寻求发展机遇和产业项目,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产销联盟,围绕市政府制定的奶牛及奶制品加工、肉鸡及肉鸡制品加工、生猪及猪肉制品加工、蔬菜及蔬菜制品加工、花生及花生制品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七个农业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草米种植——生猪养殖——林蛙养殖”、“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奶牛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特色蔬菜种植——蔬菜加工——废弃物降解还田”、“禽畜养殖——渔业养殖——沼气生产——沼肥还田”、“林业种植——食用菌种植——林蛙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等多种循环结构模式。
(三)企业拉动型模式
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力量。沿海地区近20多年的发展,主要是靠乡镇企业取得的利润,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在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数以百万计的乡镇企业自觉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全国2006年用于支农建农的资金达到90亿元。20多年来乡镇企业直接在农村社区内部支援农业投入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基金高达200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村投入的80%。乡镇企业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农产品原料需求为纽带,通过发展基地、联结农户、构建利益共同体,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运作方式,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协同整合,进而形成以企业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企业的产业带动以及技术辐射能力是关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农产品原料支持,同样,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工业企业为其开辟广阔的市场。如河南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在政府的支持协调下,采取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主动加大专用性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奶牛小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奶牛产业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区域奶牛业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低污染”的良性循环轨道。在这一过程中,三色鸽乳业公司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首先是乳业公司用于奶牛小区的专用性技术设备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了该区奶牛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其产业升级;其次是乳业公司对原料奶的强劲需求,为奶牛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生态奶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饲料和青饲料,由此可牵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再次是奶牛小区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机械化、科学化养殖可充分利用牛粪生产沼气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沼液作为有机肥灌溉,可在种植业中循环利用。
青岛市近些年对企业拉动型循环经济模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青岛的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年生产浓缩果汁10万吨,带动农户发展酸苹果207/亩;波尔旺肉业有限公司投资70007/元,新上肉牛肉羊屠宰生产线,年可屠宰肉牛肉羊40万头,带动了全市肉牛肉羊养殖业的发展。果业和乳业产生的废弃物用于作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饲料和肥料。青岛市今后仍然要走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围绕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
(四)工农协同耦合型
农业系统实际上是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可以概括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和系列加工增值”。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工农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工农产业的耦合,巧妙设计食物链,施行系统耦合与资源耦合,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分层利用,使光合产物实现再生增值。
工业与农业的耦合,既有工业向农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青岛啤酒企业在生产啤酒的过程中,剩余的麦芽、酒糟运往养殖场作为饲料进行养殖,最后牲畜的粪便被果农用于还田,实现从田到田的大
循环(见图1);也有农业向工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可利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用粮食酿酒,利用酿酒剩余物酒糟、酒泥生产有机肥,酿酒分离后的废水部分用于酒精生产,另一部分生产施肥和叶面肥,形成“粮食——酿酒——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的闭路循环,从而实现“三废”的零排放。还可实施工农产业链混合耦合,如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利用潮涧带建设大型盐场,利用多级蒸发、净化原理,使海水资源通过合理分布调节,实施理论组配,实现“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高级卤水提出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良性循环。
四、青岛市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策
(一)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
循环经济的社会表现形态是区域的生态产业链网,就是由工业、农业各产业及其延伸的产品加工业、产品贸易及服务业、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网络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链网。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因此,发展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决不能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分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循环经济论农业循环经济。只有站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二)完善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扶持政策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的需求、供给弹性低等因素,使市场对农业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实施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过程中,要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
一是各级财政、各地方政策性银行切实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投入,并在政策上引导财政支农资金、政策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农业投资向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倾斜。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提供公共物品,为以工哺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村中的大中型水库、排灌渠道等水利设施建设,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电力、邮电通讯设施建设,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大范围的病虫害测报,护林带建设,农业教育,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等等,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应该由政府提供。
建立循环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资金的需求。
二要充分发掘青岛市经济优势,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各农业组织等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使资金流向高效益和有前途的项目、有高附加值和生态价值的产品上来。
三要利用青岛市的市场优势和交通优势与国外发展联营、合资项目,引入外部资金。制定吸引非农业和国外资本投资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如在税收、行业发展、生产资料供应、产品价格保护、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定的优惠,以引导其资金流向。
(三)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企业是最终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主体。因此,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中,政府要选择和激励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担当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对现有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尤其是资源再利用企业和大宗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开发绿色新品种,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也要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同时,要加快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园示范基地,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大园区内,形成特色企业群。同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之发展成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
(四)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高新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因工程技术、酶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生产中。目前,根据青岛市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农户文化技术素质低、大型农业企业和生态基地较少的实际情况,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采取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开发示范园区、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参与投资建设等措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在有效应用主体生产技术的同时,重点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链上的技术。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4
1 泰兴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 泰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建设, 在农业上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视, 泰兴市财政每年投入资金都在2 000 万元以上, 用于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能源化利用, 泰兴市委、市政府将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便节能减排、秸秆禁烧禁抛与秸杆综合利用一并列入了市政府的“5+1 农村实事工程”, 出台了一系列的考核意见和细则, 对相关部门和乡镇 (街道) 进行专项考核。泰兴市是个农业大市 (县) , 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该市主要农业废弃物, 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是实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是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市 (县级) 的必然要求。2014 年泰兴市农作物全年播种面积8.44 万hm2, 据测算, 秸秆年产量达59.53 万t, 2014年泰兴市秸秆综合利用量为53.67 万t, 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0.17%, 提前1 年达到了 “十二五”规划目标。据统计, 2014 年全市存栏生猪61 万头、 奶牛1.5 万头、 家禽585 万羽、肉羊31 万只,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 245 户, 2014 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95%, 超过了全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平均水平。2014 年泰兴市被评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市 (县级) , 2014 年通过了江苏省的省级生态文明市 (县级) 的验收, 2015 年5 月又通过了国家级生态文明市 (县级) 的初验[2,3]。
2 现有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2.1 人畜粪便的沼气再利用模式
2.1.1 农户人畜粪便再利用模式。 对农户生产生活粪便污水及散养畜禽粪污再利用模式主要通过“一池三改”建设户用沼气方式进行处理, 沼气作为清洁能源用于满足农户日常生活用能需要, 沼液、沼渣用于还田, 改良了土壤, 提高了肥效, 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 全市共建有8 000 户户用沼气, 每户每年可节约液化气支出600 元、节约化肥农药支出200 元, 按80%户用沼气使用量计算, 全年全市农户净增效益在500 万元以上。
2.1.2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再利用模式。根据养殖规模大小, 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共建有110 个池总容积为30 000 m3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 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共装备有1 900k W的发电机组, 可处理35 万头生猪年产生的粪便。畜禽粪便通过干湿分离技术, 一方面沼气可直接作为养殖场生活生产用能, 另外每年可向周边900 户农户提供生活用能, 农户全年可节约资金54 万元;沼气用来发电年发电量可达850 万k W·h, 年效益在400 万元以上;另一方面沼液、沼渣可还田作为粮田、蔬菜、苗木、果树的有机肥料;通过加工干清粪、沼渣, 全市3 家企业年生产商品有机肥9 万t左右, 毛利在1 800 万元以上。
2.2 农作物秸秆的 “1+X”再利用模式
2.2.1 “1+X”模式中的 “1”模式。“1”指利用农业机械将秸秆按照联合收割切碎原则匀抛后进行还田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主渠道。通过秸秆还田, 一是可以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 单位面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2%~3%, 同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化肥成本3 000 元/hm2。二是减少水土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 降低交通隐患。根据泰兴市实际, 全面推广带水耕整、旱耕还田等全量还田模式以及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机插秧技术;针对稻草较大的实际, 示范推广覆盖还田等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 年, 全市秸秆还田面积达4.40 万hm2, 全年还田率达到52.1%[4]。
2.2.2 “1+X” 模式中的 “X” 模式。 “X” 是指除秸秆还田外秸杆多种形式利用, 具体是指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循环利用主要技术是秸秆反应堆技术和运用畜禽粪便干湿分离技术混合生产商品有机肥, 秸秆反应堆技术通过内置式和外置式反应堆将秸杆用于大棚生态种植和苗圃果树大面积覆盖还田利用, 具有改善土壤环境、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 2014 年泰兴市利用秸秆肥料化技术循环利用秸秆6.39 万t, 其中江苏中房农牧有限公司、泰兴阿古利斯生物有限公司、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有机肥年利用秸秆3 万t。秸秆基料化循环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 技术成熟, 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 可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泰兴市秸秆基料化食用菌企业有2 家, 2014 年泰兴市实现秸秆基料化技术循环利用秸秆0.3 万t。秸秆饲料化循环利用主要指通过牲畜过腹还田方式实现秸秆循环利用, 主要技术有秸秆青 (黄) 贮技术, 青 (黄) 贮秸秆饲料具有营养损失少、饲料转化率高、适口性好、便于长期保存、去病减灾等优点, 2014 年泰兴市实现饲料化循环利用秸秆5.6 万t。
3 典型案例
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泰兴市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内, 公司注册资本11 099 万元, 是泰州市现有规模较大、设施较先进的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龙头企业, 公司建有能繁母猪5 600 头, 年出栏三元商品猪10 万余头的现代化标准化猪场。公司建有4 000 m3沼气池、550 m3集粪池、15 000 m3氧化塘。公司采用以沼气发酵为纽带, 配套沼气发电工程, 形成了“猪—沼—果、蔬”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粪污经厌氧发酵后, 沼渣通过干湿粪分离技术添加农作物秸秆生产优质有机肥;粪水经发酵氧化后用于果、蔬、苗木的灌溉;沼气用于发电和仔猪保温, 向周边100 户农户无偿提供清洁能源。公司全年利用有机肥及氧化水施肥和灌溉面积300hm2, 年产沼气发电48 万m3, 可节约电费近14 万元;通过沼气治理, 农牧、林牧结合, 达到了零污染排放,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公司实现了良性可持续循环发展 (图1) 。
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4.1.1 布局不合理, 种植业与养殖业严重脱节, 农业废弃物循环转化率低。由于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 种植业与养殖业严重脱离, 对于秸秆利用来说运输成本增加, 对于粪便利用来说, 周边土地吸纳能力越来越弱, 难以形成“粪污—沼气—肥料”良性循环种养模式, 并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4.1.2 资金不足,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慢。目前主要依赖省级以上的财政补助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市 (县) 投入较少, 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需投入大量的自筹资金与设施, 而且见效比较慢, 影响了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5]。
4.2 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及今后的工作任务
4.2.1 加大对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电视台、广播电台要利用黄金时段播放相关的对农业废弃物利用的规定与通知, 《泰兴日报》要设立专版进行报道, 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利用培训、现场演示等手段, 使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和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4.2.2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建立农林牧渔相宜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养殖业、种植业布局要进行科学论证、科学规划, 要在政策层面加以研究, 出台相关地方规定。对已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布局, 必要时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和调整。
4.2.3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 引入多元化投入的新的市场机制。积极引进新型、成熟的技术, 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储备, 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多元投入的市场机制。
4.2.4因地制宜, 发展农业废弃物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根据各乡镇 (街道) 特色特点发展循环经济, 对已成熟的技术进行推广, 对现有的利用产业要做大做强, 要引进技术、资金, 培植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新的亮点与试验示范区域。
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阐述了泰兴市农业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现状,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工作方向,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典型案例,江苏泰兴
参考文献
[1]李伟伟, 刘荣章, 李建华.农业循环经济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 2006 (2) :36-39.
[2]孙智君.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08 (1) :197-199.
[3]李权.四川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废弃物利用探讨[J].时代经贸, 2010 (16) :141-142.
[4]陶思源.基于农业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J].农业经济, 2013 (4) :22-23.
农业循环经济探析 篇5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农业在享受丰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化肥、农药的滥用,土壤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增多,农产品的药物惨流量也不断增加,食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1、农业循环经济的概述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实现农业经济的“低碳”、“高效”、“可持续性”发展,以此作为目标循环利用经济,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的重复利用,节省资源,尤其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人口众多的今天,越来越依赖农业资源,随着大力发展农业,基本满足了庞大的人口对资源的需求,但是也出现了资源的国度开发和浪费现象,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尤其是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所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农业循环经济遵循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整个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相结合,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日后的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
2、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体现的是经济高效、可持续性、生态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是高投入、高消费和低利用率的模式,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效的利用资源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现今资源充足但是存在各种问题,在农业循环经济中资源到产品的过程中有效的得到利用,产品到废物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产品的过多导致产品的实效不能使用,导致了大量了浪费,严重的资源浪费是我们禁止的,但是对于众多的浪费,不作出任何措施体现的是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不能体现现在倡导的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作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能够对资源重复利用,所以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利用,在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被更新,先进的技术不断的得到更新和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更加体现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的消耗自然资源来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用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来促进的经济的增长,避免了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绿色农业带来的经济增长。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个模式,涉及众多的环节,收到政治、教育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因此存在众多制约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少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模式,与现今的农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时,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其中的含义,并且与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相同,很难被接受和实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当前所倡导的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对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污染环境;在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和理论知识,无法开展和实施,在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虽然技术可以得到创新但是无法成功的开展也是一大问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保护意识非常淡薄,传统的模式是在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条件下实施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换来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严重污染了环境,不符合绿色经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3.2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策和技术支持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大项目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改变国家经济生产模式的方式,成功实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利处,因此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提供资金实施此项目,并且得到技术支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好坏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息息相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支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才能彻底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政策上对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支持,深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了解最基本的农业发展观念,政策上支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服。
3.3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农业循环经济再给国家带来高效益的模式下,需要的是人们的参与,全民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养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积极的去参与到建设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现今的情况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度不够,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益不能马上看出,所以在政绩的驱使下,只是做够表面功夫并没有深入切实的发展,从而导致给人们不好的观念;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够了解,不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知识,无法开展,从而放弃了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教育水平和对环境的重视度不够,无法理解循环经济带来长期的益处;农业循环经济是对污染环境的源头作处理,由于现在的农业生产大多是农民,教育水平低,无法理解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持一贯的生产模式,盲目生产,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浪费。
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要认识到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要提出长期的发展战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和不断的学习。
4.1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
政府积极学习和贯彻农业循环经济战略,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建立各种补贴,促进农业的发展符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鼓励绿色发展,政府的扶持和鼓励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
4.2积极宣传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个新型的发展模式,因此需要人们充分认识,认识不到位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使人们抵触和反对,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益处,由于新型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无法得到显著的效果,在此阶段可能会有很多人放弃,因此,需要让人们积极正确的认识,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在宣传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咨询中心,新型的模式难以接受,如果需要接受还要系统的学习,难免产生疑问,建立咨询中心可以协助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全面开展农业循环经济。
4.3培训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技术的支持,因为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是技术的化身,结合了现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必须有技术的支持才能实施,新型技术中涉及到如何平衡施肥、如何使用生物农药、如何做到生态平衡发展,让人们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技术的培训是最根本的实施方法,使理论知识得到应用,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长远看来带给我无尽的益处,需要我们重视和发展,综上,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涉及各个方面,注意多个因素,在政府支持下,开展新型发展模式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模式,需要大家的支持,彻底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指日可待,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虽然现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这个观念,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更多的人了解循环经济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我们要不断的创新,把先进的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探索,得到符合我国生产现状的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会更上一层楼,更加生态。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xx(06)
[2]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xx
[3]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xx(09)
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篇6
【摘 要】循环经济思想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出现了典型生态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国农村生产低效率的局面,同时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谐发展
近些年,中国农村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强,农产品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此时出现了“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出现是由于传统农业的高成本、低产出、高废弃,生态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中的一些弊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而进行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中体现了20世纪末引入中国学术界的循环经济理念。中国现阶段有许多经典的农业生产模式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资源—产品—废物”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来发展的经济。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和谐。
生态农业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进行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的三高农业,是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原因
传统农业是以消耗大量资源进行生产的,高成本投入、低产出以及废弃物高是其特点。由于不合理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着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资源相对不足;2.农业资源利用率低;3.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4.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日益加剧。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在生产和消费中,追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缓解农业资源不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而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农业糅合了循环经济的推进清洁生产和实现产业共生的核心,利用科学的工程设计,以低成本的投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生产,同时将废物资源化,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负外部性,提高正外部性,把利用废物的成本和效益内生于经济模型中,将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在环境容纳量的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三种典型的农业生态模式
我国农村很多地方早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态模式。由于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生活习俗、技术积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地理区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1.南方“猪-沼-果”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林果业的共同发展。该模式将猪的废液、废渣等废弃物利用生物发酵的方式进行能量转化形成沼气,提供能量,同时,猪的废弃物的减少能够美化环境,给环境减少负外部性;
2.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物质转换技术,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温室等组合起来,形成全封闭的能量转化链;
3.西北“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具体形式为: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进行立体养殖。这些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家庭,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设物质、能量循环的大中型养殖场、建设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建立大规模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延长循环链,成为“大循环套小循环、环环独立又环环相容”的良性循环系统。
以上3种经典生态农业模式均很好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Reduce、Reuse和Recycle)得到了充分实践。
四、结语
在现今资源匮乏的中国,通过合理的生产模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很有必要的。提高生产的正外部性,通过技术创新或政府政策降低负外部性,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基。
参考文献:
[1] 生态农业:新世纪振兴西部经济的全新产业 潘华 - 《宁夏党校学报》 –2001.
[2] 解读“循环经济” 卞平(摘编) - 《化工矿产地质》 - 2005
[3]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 伍世良 邹桂昌 林健枝 -《资源与人居环境》 - 2006.
[4] 论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邵爱群[1] 李旭荣[2] -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 2009.
[5] 低碳时代:传统农业的回归与创新.杨培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12.
作者简介:
赖珍玲(1994—),女,江西省赣州市人,学历: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研究方向:农学。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7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总面积34 964.2km2。其中,浅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19%,江河泡沼面积占总面积的9%,平原占72%,总体结构大体是“二山一水七分田”,现有耕地面积14.9万hm2,占全省耕地的1/7,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三大经济作物”(甜菜、亚麻和烤烟)基地以及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牧业生产基地,还是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之乡。目前,绥化市粮食总产量占黑龙江省的1/4,是全国储备粮大区之一。
1 概念的界定
1.1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为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和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在生产和消费中,循环经济追求资源与能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遵循“3R”原则 (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 (如从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与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例如:种植业通过有机肥提高地力;采取农艺或生物措施,控制病虫草害;减少化肥农药和动力机械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再使用原则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如畜禽养殖冲洗用水可用于灌溉农田,既达到了浇水肥田的效果,又避免了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体环境。
再循环原则是指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与生态化循环利用,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种植业的废弃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处理成为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而家畜的粪便又是作物的优质有机肥[1]。
1.2 寒地黑土
“寒地黑土”一词由绥化政府在2004年首先提出。它是基于绥化位于北纬45°3′至48°02′的寒温带,处于世界稀有的我国黑土带核心部位而得名。在寒冷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于农耕。除了肥力高外,寒地黑土所含的汞、镉、铅、铬与锰等污染物都非常低,具有无毒无害的特性。
1.3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业[2]。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与用养结合的优点,摒弃了生产率低的缺点,吸取了现代农业集约化与高效生产的优点,克服了环境污染与资源耗竭的不足。
2 寒地黑土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思考
根据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中的应用现状以及绥化市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绥化市生态农业建设中,须对农、林、牧、副、渔产业的发展重点有所定位,并在传统农业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大农业的生产观,以实现大农业系统的物质顺畅流通、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
2.1 绿色农作物种植业
农作物作为初级生产植物,起着能量转换的关键作用。因此,农作物种植也是绥化市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基础单元。
2.1.1 发展立体种植模式
利用农作物的生态梯度差异性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生态条件,充分吸收农业初级能源。绥化市可根据当地的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立体种植的3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种植业结构和功能的调整。
1) 结构上的层次性。
如农林间作、农果间作、农药间作以及不同农作物间的间作套种,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及产出效益。
2) 时间上的层次性。
根据绥化市当地的气候与生态条件,利用时间上的层次种不同品种的植物,植提高农作物对不同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延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时间,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多品种。
3) 功能上的层次性。
整合绥化市的农业结构以农作物种植为基点,改善农业生态链的各个环节,使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达到流畅与高效的流通。从农作物种植品种的管理入手,合理调配初级农产品与次级生产原料之间的比例关系。
2.1.2 提高农作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
减少秸秆焚烧,提高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率。在现有生产模式基础上,探索农作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通过观念创新与手段创新,使农作物种植基本实现无废弃物排放。
2.1.3 调整农业施肥结构,发展绿色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生产
合理调整各种肥料的使用量,降低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强度,全面推广生态肥和有机肥,减少对黑土地的污染,实现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化。
2.1.4 探索能源作物的种植
能源作物是21世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品种,它在燃烧中所释放的CO2与植物本身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含量是等同的,而不会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高。因此,能源作物的试种与推广不仅有利于改善绥化农业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用地的生态承载力,而且对整个大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2.2 资源利用型畜牧业
目前,绥化市畜牧业发展是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力图把畜牧业、种植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减少生产废弃物的污染。
2.2.1 规模化集中养殖
控制散户的养殖数量,减少畜牧业的资源污染,以利于畜禽粪便的集中运输处理。
2.2.2 养殖结构调整
在增加牛、鸡和猪饲养数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在牲畜群体生产能力方面,合理调配营养,提高母畜比重、繁成率和出栏率,加速畜群周转,增加畜产品质量。
2.2.3 生产全过程物质流管理
畜牧业是承上启下的中轴产业,它通过吸收利用农业资源,提供大量的肉蛋奶,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副产品。因此,畜牧业的生产链条与循环经济模式具有较多的耦合空间。从养殖场地规划、生产过程中节约用水、改善饲料结构、提高饲料利用率与转化率,到粪便排放的有机肥料制造与污水处理,这些过程都需要对其物质流的路径与效率进行管理。
2.3 农产品加工贸易
绥化市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同时构建生态保护、生态产品开发型的技术体系与技术先导,以及精品开发性的技术体系。由此模式所引导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工程、特色产品开发工程、农产品产业化工程和高新技术应用工程等。因此,绥化市要发展加工贸易业来有效改善农产品的最终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3.1 从简单加工转向深加工
绥化市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加工产品附加值低,造成物质投入的大量损耗与农产品原料的浪费。因此,需要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引进现代化技术,提高加工业的技术含量。
2.3.2 加工产品结构的调整
目前,绥化市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主要以传统产品为主,特色不鲜明。今后的发展应以寒地黑土特色农产品为主,宣传具有绥化市特色的功能性产品(如红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乳品等),并提倡生态饮食理念,促进加工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2.3.3 其它措施
发展农产品保鲜、存储和加工等在内的加工处理,缓解农产品季节性消费的矛盾。同时,积极开拓农产品海外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业。
2.4 寒地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业
依据日本“零次元”农业理论,现代农业不仅应该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应具有环境净化功能与生态功能。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绥化市寒地黑土循环型农业的建设就要使当地农业既具有生产性功能,又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功能,由此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根据绥化市农业的发展实际,观光旅游业应采取以下模式。
2.4.1 寒地特色乡村文化休闲娱乐
利用绥化市作为哈尔滨“后菜园”的特殊地位,以乡村文化为卖点,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充分享受田园气息。冬季可开发寒地特色文化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狗拉雪橇、雪景观光、雪地篝火晚会及居住农家火坑等特色农家旅游项目,展示冰雪体育文化(滑冰、滑雪、冰球和冰尜等)、冰雪艺术文化(冰雕、雪雕和冰雪山水画等)、冰雪娱乐文化(冬泳、坐狗拉雪橇、乘冰帆、爬冰墙和走冰迷宫等)、冰雪景观观赏(北国风光、冰雪艺术作品欣赏等)、冰雪民俗文化(冰雪环境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以及冰雪生产文化(冬季冰上捕鱼、滑雪狩猎和伐木等特色性生产项目)的魅力[3]。
2.4.2 农业生态旅游区
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态休闲基地。到2004年,已形成较有规模的旅游区有绥化红兴水库旅游区、兰西拉哈岗旅游区、望奎庙山风景区、绥棱阁山旅游区、绥化金龟山庄、安达东湖、海伦东方红水库、肇东八里城以及海北天主教堂等旅游景区(点)等15处寒地特色旅游区,并配合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集休闲、旅游与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休闲基地。
2.4.3 农业科技示范
充分利用绥化农科院绥农科技园区的优势,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吸引游客,如向游客展示占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1/3的“绥农号”大豆品种。
2.4.4 观光农园
以绥化市郊周边地区农产品基地为主要发展区域,开辟特色果园、菜园和花圃等园区,让游人入园摘果、拔菜与赏花,并配以循环经济农业生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02(4):4-6.
[2]孟赤兵,苟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251.
[3]黄方伟.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6.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8
1 湖北省主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湖北省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差异, 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经过实地调研, 可以将湖北省的农业循环经济概括为五种主要模式: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模式、立体复合型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村生态家园模式、多产业结合循环农业园区模式。
1.1 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模式
1.1.1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以农村大量的农业废弃物, 包括人禽兽粪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为原料, 利用沼气池等设施经过长时间的发酵, 产生一种可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沼气, 为农村居民提供燃气、照明、有机肥料;同时, 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 可以用来种稻、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养鱼等, 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 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达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3,4]。目前, 湖北省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根据其共性和特点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庭院模式、“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模式和联户集中供气模式。
1.1.2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
湖北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大省之一, 目前全省58个县 (市、区) 都有食用菌生产,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惠及千家万户。该模式是指依托食用菌种植, 将稻草、牛粪、菜饼、谷壳、木屑、棉籽壳等为主的农业废弃物转化成培育食用菌的肥料, 同时生产食用菌后的废料可以作为种植果蔬的有机肥, 达到改良土壤、提高果蔬品质、增产增收的目的。
1.2 立体复合型模式
该模式结合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 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 (如林木、农作物、鱼鸭虾等) 在区域种植或养殖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在湖北省主要采用和推广的有三种形式:平原立体种植模式、立体养殖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稻田立体种养结合模式。结合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广的特点, 全省主推了“虾稻共作”和“稻鸭共育”两种种养结合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以动植物互利为纽带的立体种养结合模式, 充分利用了稻田光、热、水、土、气这些自然资源, 在获取稻、鸭、虾高产低耗双丰收的同时, 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3 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立足于自身产业特色、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除开自身产业之外的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使种、养、加、运、销相配套, 同时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工农牧齐头并进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农业产业循环生产链模式在湖北省的代表是湖北稻花香集团, 该集团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循环经济, 形成了基本的产业链条是:“酒 (饮料) -饲料-肥料-粮食 (水果) —酒 (饮料) ”。
1.4 农村生态家园模式
该模式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 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 以绿色农业经营为基础, 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相融合, 构建集农业种养殖、观光度假、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村生态家园, 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目的。湖北省内主要大力推广的有三种模式:农家乐模式、特色民居模式、文明新村模式。
1.5 多产业结合循环农业园区模式
该模式在地方规划的一定区域内, 以“循环产业链”为核心, 通过不同企业的相关产业将各自生产要素的充分整合, 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培育、营销等, 构建一条完整的园区循环产业链。湖北省的夷陵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行以农作物共生互利为基础, 间作套种为内容的精细农业模式;“桔 (茶) 园-山地鸡”、“稻-虾连作”等立体开发和立体互补模式;农业用水减量化和农药化肥减量化模式;“种养加”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初步形成了农业为工业提供稳定原料, 为养殖业提供安全饲料, 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的循环格局[5]。
2 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分区
湖北省国土面积18.59 万km2, 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 地貌类型多样, 既有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岗地和连绵起伏的丘陵, 又有“二高”山、低山为主的鄂西山地和以丘陵低山为主的大别山、幕阜山地。湖北省是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显著的地区, 自然生态环境兼受纬度地带性、海陆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地区在外部环境条件、农业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效果、农业内部结构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 因此存在着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汉平原地区、欠发达的岗地丘陵地区和比较落后的山地区[6]。对湖北省这样一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地区,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以“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成农业强省。因此, 必须以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为出发点, 结合各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农业资源投入条件和资源循环利用条件来划分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2.1 分区目标和原则
本研究以农业资源的合理投入与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 构建良性运行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系统为目标, 综合评价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农业资源投入条件和资源循环利用条件, 综合分析农业地域差异, 划分农业循环经济区, 为农村区域经济开发、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区主要考虑4 条原则: (1)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 (2) 农业循环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3) 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与矛盾的独特性; (4) 保持县域行政界限的完整性[7]。
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2.2.1确定分类指标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区所选指标分为4项分类指标:自然资源条件 (B) 1、社会经济条件 (B2) 、资源投入条件 (B3) 和资源循环利用条件 (B4) 。根据分类指标的特征和涵义, 结合各区域特点和农业发展现状选取了20个具体指标因子 (表1) [8]。
2.2.2指标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湖北农业年鉴》、2010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环境保护厅、湖北省统计局等主要网站公布的数据 (表2) 。
2.3 聚类分析
根据表2数据, 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 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区数据进行反复计算、分析和比较, 最终采用spss13.0的描述统计分析模块和ward聚类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9], 输出聚类谱系图 (图1) 。聚类结果为:G (4) 1={武汉, 鄂州}, G2 (4) ={仙桃, 天门, 潜江, 荆州}, G (4) 3={宜昌, 襄阳, 荆门, 孝感, 随州}, G (4) 4={黄石, 十堰, 咸宁, 黄冈, 恩施, 神农架}
2.4分区结论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聚类分析, 得到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聚类分区的最终结果为:Ⅰ区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Ⅱ区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Ⅲ区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Ⅳ区东西边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表3、图2) 。
3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分区背景下的模式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的划分是实施区域环境和农业发展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更好的向低碳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分区为基础, 揭示不同农业经济区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分区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提出适合各个农业经济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块特征如表4 所示。
3.1 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人口密度为822.18 人/km2, 是四个区域里面最高的, 城镇密集, 非农业人口比重大, 具有区位优势和外部环境优势。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 个区域里也是最高的, 分别是48452 元和7470 元。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农业特点明显, 农林牧渔产值占GDP的比重较小, 非农产值相对较高, 在农业总产值中, 与其他区域区别最大在于渔业比重最高, 为30.05%, 畜牧业和种植业其次, 林业所占比重最小。从表4 可以看出, 该区域在对农业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复种指数为2.79%, 是4 个区域里面最高的;化肥有效利用系数为58.33%, 四区域中排名第二;秸秆综合利用率为0.29%, 四区域中排名第二。在农业资源投入方面, 农业用电系数和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为604.57 万k W·h/千hm2和655.27kg/hm2, 是四个区域里最高的;农用机械化水平为0.44 万k W/千hm2, 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农业用电和农业施肥用量较大, 而对农机化和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 较为严重的影响了武鄂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根据数据特征, 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适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立体养殖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家乐模式、文明新村模式。
3.2 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水资源充足, 粮棉油生猪禽鱼等商品生产初具规模,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 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在省内都相对较高。从表4 数据显示, 该区域的农林牧渔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8.38%, 是四个区域里最高的。其中,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98%, 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的是, 该区域的渔业和畜牧业占的比重都较高, 分别是25.38%和25.33%。在资源减量投入方面, 该区域表现突出:农业用电系数为282 万k W·h/千hm2, 化肥施用强度为419.01 kg/hm2, 是四个区域里资源减量化投入方面做得较好的;该区域对农机化和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 农用机械化水平和有效灌溉系数分别为0.55 万k W/千hm2和91.24%。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 该区域表现一般:复种指数仅为2.20%, 是四个区域里面最低的;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秸秆综合利用率也都较低, 表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中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程度较低。
根据数据特征, 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适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平原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文明新村模式。
3.3 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光热资源充足, 耕地连片, 种植多宜, 交通便利, 有一批特色农产品, 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人均粮食产量为668.93 kg, 是四个区域中最高的, 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相当。从表4 数据来看, 该区域农林牧渔产值较高, 其中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过半, 达到50.92%;畜牧业比重也相对较高, 占到了34.96%。在资源投入方面, 该区域的农业用电系数为226.42 万k W·h/千hm2, 是四个区域里最低的;该区域对农机化和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 农用机械化水平和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分别为0.51 万k W/千hm2和69.67%。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 该区域表现平平:复种指数为2.23%, 化肥有效利用系数为47.94%, 是四个区域里最低的, 秸秆综合利用率为0.28%, 也低于Ⅰ区和Ⅳ区, 表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中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程度较低。
根据数据特征, 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适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平原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家乐模式。
3.4 东西边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降水量丰富, 山地面积比较大, 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林地的土地生产率水平低下。人口密度小, 人均耕地面积适中, 但是劳动生产率较低, 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从表4 可以看出, 该区域农林牧渔占GDP比重较高, 其中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最高, 为55.23%, 其次是畜牧业, 渔业和林业较低。在农业资源投入方面, 该区域化肥施用控制较好, 化肥施用强度为319.37 kg/hm2, 是四个区域里面最低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分别为0.37 万k W/千hm2和30.50%, 在四个区域里处于最后。表明该区域在农业资源投入上较少, 影响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 该区域的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为59.22%和0.31%, 在四个区域里面排名第一;复种指数为2.51, 在四个区域里面排名第二。表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中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程度较高。
根据数据特征, 东西边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适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家乐模式、特色民居模式、文明新村模式。
4 结论
本研究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分为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模式、立体复合型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村生态家园模式和多产业结合循环农业园区模式5 种类型, 共包括14 种模式。并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农业资源投入条件和资源循环利用条件4 类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 将湖北省划分为4 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东西边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议在不同的区块内, 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不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武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可采用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立体养殖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家乐模式、文明新村模式;在平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可采用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平原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文明新村模式;在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可采用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平原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家乐模式;在东西边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可采用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农家乐模式、特色民居模式、文明新村模式。
5 建议
要实现湖北省四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各自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撑体系给予保障, 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顺利发展, 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0]。
(1) 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一整套能够真实反映农业发展中的资源消耗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农业循环经济核算政策, 让各级政府决策部门根据核算结果明确认识到传统国民生产总值和循环经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异;依据土地承包政策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逐步消除农民对长期投资土地获取收益的不确定性, 采取耕地保护政策遏制耕地急剧减少的势头, 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行为。通过市场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适度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根据全省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 制定优惠的农业金融政策, 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实行征收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税的税收调节政策, 控制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局面。制定有利于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 例如延长还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发行低息贴息甚至无息贷款等优惠举措, 鼓励企业、个人主动投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有4 部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1998 年以来湖北省共制定和批准了《湖北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7 件地方性法规, 为推动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 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的现象较为普遍, 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单项立法严重缺乏, 这种现状无法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两个途径来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一是修订完善现有法律, 二是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 把促进和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从法律上规定重度污染企业必须实施循环经济;规定部分行业必须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规定消费者应承担减少浪费物资和回收利用消费过的物资的义务。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制性保障。
(3) 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按照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速度的目标, 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各级政府应依法部署并落实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预算支出, 划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试验示范补助、科技投入等[11]。积极争取中央支持, 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都要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倾斜, 如对沼气工程、秸秆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项目、立体种养殖、生态园区建设等项目, 可重点安排资金启动和建设。
(4) 加强科研创新体系。结合地区特点,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一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以国家、地方的农业研究中心以及高校的科研机构为依托, 以政府支持为立足点,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 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多层次研究平台, 加强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高、可实行性强的农业循环经济新技术的多层面整合与集成研究, 如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等, 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二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积极为农业生产技术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台, 努力将农业循环经济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组织开展优质农副产品博览会、科技成果推介洽谈会等农业科技经贸活动。
参考文献
[1]赵良庆, 程克群.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1 (3) :12-16.
[2]赵云龙, 唐海萍, 孙林, 等.河北怀来县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1 (5) :526-530.
[3]张俊, 王爱冬, 刘健.“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54 (4) :84-88.
[4]金友玉.湖北循环农业模式及支持体系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 2008.
[5]熊伟.以循环农业为抓手推进发展——湖北宜昌市夷陵区破解“三农”难题经验谈[J].农家顾问, 2010 (6) :4-6.
[6]熊然.农业生态经济分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1999.
[7]余刚鹏.湖北省农业生态经济分区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31 (1) :107-122.
[8]李兆华, 马清欣, 涂建华, 等.湖北省循环农业模式[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 (6) :1572-1575.
[9]吕敬堂, 吕大明, 张浩.基于spss的农业功能聚类分区方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1) :68-74.
[10]谢涛.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 2007.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9
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 每年大约有40多亿吨, 其中农作物秸秆大约有7.0亿吨。目前, 针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是关注的热点。秸秆焚烧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利用好农作物秸秆资源, 不仅可以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与农业废弃物物流理论, 在结合湖南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提出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物流的模式, 以及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物流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该研究对促进湖南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重大。
2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经济模式[1]。 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破坏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实现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变, 整合和优化经济系统各个组成要素, 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尖锐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突出的环境压力。
循环经济基本的评价原则, 简称“3R”原则: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 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 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 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
3 农业废弃物物流理论
3.1 农业废弃物
农业废弃物包括植物类废弃物 (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 、动物类废弃物 (牧、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 、加工类废弃物 (农林牧渔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 和农村城镇生活垃圾四大类。通常农业废弃物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的实施对现阶段“三农”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新农村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的特点
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除具有一般的逆向物流的特点外, 还有:
①数量大。统计年鉴中对农业废弃物还没有统计数据。但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 每年大约有40多亿吨。
②分散性。我国地域辽阔, 与城市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集中性不同, 农村生产和生活是分散进行的, 从而导致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的分布面广、逆向物流服务对象的数量庞大, 逆向物流规模普遍较小。
③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有着非常强的季节性, 这就决定了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④差异性。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 使得各地农副产品品种多样, 生产方式各不相同, 即使同一地区, 同种农副产品, 其质量等级也不一样。同时, 由于各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的不同, 存在着地区间人文经济等各不相同。这些不同, 导致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的巨大差异性和多样性。
4 湖南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现状
4.1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回收利用现状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 (穗) 部分的总称, 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农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的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 秸秆产量占作物生物产量的50%左右。传统上, 秸秆被作为农户生活燃料、牲畜的粗饲料, 或者还田作为肥料, 还有少量用于造纸等工业原料, 但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农作物秸秆产量也随之增加, 再加上农户生活燃料锐减, 所以出现了大量秸秆堆积或者田间直接焚烧的现象, 导致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4.2 湖南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现状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是全国种植业主要生产区之一, 尤其是多熟农作物种植面积大, 秸秆资源丰富, 在占全国3.2%的耕地上生产出了占全国6%的粮食、8%的棉花。虽然秸秆资源来源广、数量多, 但其利用数量、利用方式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焚烧秸秆, 一方面造成秸秆资源的大量浪费, 另一方面造成农田烟雾蔽目, 危害交通安全, 导致大气环境污染加剧。因此, 研究并利用秸秆这一可再生资源, 变废为宝, 使秸秆由污染源转化为再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农作物秸秆共分为9大类:水稻、油料、棉花、玉米、薯类、豆类、烟类、麻类、小麦等。我国的农作物秸杆产量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 但一般可以用作物种植面积及其产量推算出来, 一般说来, 多数谷物, 其秸秆与籽料产量比为1∶1, 玉米秸秆为1.2∶1, 而高梁秆、谷草为2∶1。表2为2008年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秸秆产量如此高, 但其利用率却只是过半。2008年, 全省秸秆资源利用率仅为56.09%, 仍有43.91%秸秆资源被废弃或者直接焚烧。由表2可知, 湖南省的主要农作物秸秆以稻谷秸秆最多, 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约3478.2万吨, 仅就稻谷秸秆这一项就占了总量3/4多, 所以, 解决湖南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问题, 重点是要解决稻谷秸秆资源的回收利用。
(2) 湖南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现状
如表1所示, 传统方式上我国农作物秸秆主要用于农村生活燃料和家畜饲料, 占秸秆资源总量的67.8%。同全国其他农业地区一样, 湖南秸秆处理的主要方式也是作为农村生活燃料。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农村主要使用煤和天然气, 逐渐取代了秸秆在生活能源中的地位。此外, 现在农村广泛的使用精加工的饲料, 越来越忽视了秸秆作为饲料的使用价值。所以大多秸秆被堆在田头直接焚烧, 秸秆资源被大大浪费。
针对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现状, 省经委、省农办委托湖南节能评价技术研究中心编制成《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按照这一规划, 未来5年, 我省将由国家、地方、企业及个人共同投资146亿元, 实施秸秆肥料化、秸秆能源化、秸秆饲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基料食用菌栽培及菌渣利用、秸秆收集处理及监管、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及推广等七大重点工程。规划中提出:“‘两区、四水、一湖’等重点区域基本实现禁烧、禁弃;争取到2015年全省全面禁烧、禁弃, 秸秆还田达到50%以上, 重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5 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物流的模式构建
由上述可知, 解决湖南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问题, 重点是要解决稻谷秸秆资源的回收利用。因此, 我们在构建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物流的模式时, 将依据稻谷秸秆资源的回收利用的实际运作来进行研究。
据专家分析, 水稻秸秆资源的回收利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还田用作肥料, 这对增强土壤肥力、环境保护、田生态环境平衡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可用作饲料, 经过精细加工的秸秆, 营养价值更高;三是水稻秸秆也是重要的能源, 可代替煤炭发电, 产生沼气;四是可利用秸秆制作工艺品, 增强社会效益;五是可用秸秆基料培养食用菌。总之, 秸秆利用价值很多, 人们也还在开发更多的技术, 使秸秆用于更多更广的方面。
根据稻谷秸秆的生物和物理特性, 并结合我国和湖南省的秸秆利用现状, 将稻谷秸秆废弃物回收物流的模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秸秆的肥料化; ②秸秆的饲料化; ③秸秆的能源化; ④秸秆的饲料化; ⑤秸秆基料食用菌培养; ⑥秸秆的原料化:工艺品、造纸、包装材料等; ⑦秸秆的过腹还田。
6 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物流模式的实施措施
虽说秸秆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但在秸秆资源利用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6.1 加强秸秆资源回收利用的宣传
有些农民对秸秆资源认识还不到位, 持有怀疑态度不愿把精力浪费在秸秆利用上, 大多都是直接焚烧秸秆。基于这点, 我们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会议、发布公益性广告等多种途径, 采用技术培训、现场示范, 等多种手段, 广泛宣传焚烧秸秆的害处, 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2 做好秸秆资源回收利用政策引导与经济扶持工作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研发水平较落后, 产业化利用进展缓慢。而且秸秆的利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例如生产制度, 经济条件, 科技水平等, 不是一朝一夕接能解决的。政府应把秸秆资源利用纳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来抓, 制定秸秆综合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 并加大投入。同时, 对经济比较困难的农业地区, 政府要给予资金投入购买机械设备, 如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机和运输机, 为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
6.3 完善秸秆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季节性产出的剩余物, 资源丰富。但由于秸秆原料蓬松、堆积密度低、分布广、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等特点, 给秸秆的运输、储存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产生的成本也高。所以最好在有丰富秸秆资源的地方设多个收购站, 农户可将在田间直接打包的秸秆用拖拉机运输到收购站, 由收购站打捆压缩后运输到各个加工商。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机械设备用于运输打捆, 如秸秆打捆机、粉碎机和运输机, 所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有利于秸秆资源的回收利用。
7 总结
本文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反馈式循环经济理论, 针对秸秆资源回收利用的废弃物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然而, 湖南是农业大省, 秸秆资源丰富, 我们如何在现有的研究成果运用的基础上, 将秸秆资源回收利用推向产业化, 这将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及我省“两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Duan F K, Liu X D, Yu T.Identification andestimate of biomass burning contribution to theurban aerosol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s inBeijing[Z].2004.
[2]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Nations (FAO) .Integrated plant nutrient systems;state of the art[Z].Commission on Fertilizers, 11thSession, Rome, 1990:4~6.
[3]Parthasarathy R P, Hallb A J.Importance of cropresidues in crop-livestock systems in India andfarmers’perceptions of fodder quality in coarse[J].Field Crops Research, 2003, 84:189~198.
[4]蒋斌.楚州区小麦秸秆资源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1) :201~203.
[5]徐秀娟, 吴文革.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综合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9, 11 (2) :39~43.
[6]王春霞, 李凤.驻马店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途径与对策初探[J].中国果菜, 2008, (6) :51.
[7]朱启红.浅谈秸秆的综合利用[J].农机化研究, 2007, 6:236~240.
[8]韩鲁佳, 闫巧娟, 刘向阳, 胡金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 (13) :87~91.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10
出于对交通和靠近市场的考虑, 早期建设的规模化猪场多位于城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有些猪场己与周边城镇和居民连为一体, 直接威胁到城市的生态环境, 使得城市发展定期驱赶养殖场的现象十分普遍。东莞市于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大中城市也先后明确划定了禁养区和限养区, 规模化养猪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长远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关于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分将会是一个动态概念, 不彻底改变目前规模化养猪的发展模式, 其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猪肉市场的稳定也将受到冲击, 将直接影响到到国计民生。
2007年12月, 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 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按照“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 武汉市将全市划分为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度养殖区。中环线以内的区域为畜禽禁止养殖区, 不准新建畜禽养殖场, 对原有的养殖场一律限期搬迁或关闭;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的区域为畜禽限制养殖区, 不再新建畜禽养殖场, 对原有养殖场逐步实施外迁;外环线以外为适度养殖区, 适度发展畜禽养殖。武汉市规模化养猪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两型社会”建设与规模化养猪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的思想是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具体到规模化养猪产业, 它要求规模化养猪的发展必须在资源与环境所能承受的负荷之内,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 两型社会建设与规模化养猪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1“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规模化养猪今后发展的方向
现代化的规模化猪场采用的是工厂化生产模式, 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并排出大量的猪粪便。以万头猪场为例, 每年需消耗饲料约3000t、用电约20万kw.h、用水约1万m3, 每年排出的粪尿约1.2万t。规模化养猪的发展正面临饲料、水、土地等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压力, 其发展方式必须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
1.2 规模化养猪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规模化养猪可以消化大量的农作物秸秆, 避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同时, 规模化养猪还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 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因此, 规模化养猪是推动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链条。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规模化养猪“资源节约、环境有好”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动准则, 强调的是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 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 使经济发展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物质循环形式上,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它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要求。循环经济思想为规模化养猪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养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 是解决规模化养猪资源与环境约束、改善城乡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推动规模化养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银河公司”)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大路村, 是一家以规模化养猪为主, 兼营渔业、种植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2008年开始, 公司与周边村庄达成了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协议, 由公司投资实施土地整理, 将低丘岗地改造成高产农田,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将养殖、种植结合在一起。目前已流转土地233.33hm2 (其中水面33.33hm2) , 建成168.67hm2莲藕生产基地、33.33hm2精养鱼塘和100户新农村社区, 农民通过进入猪场打工或承包藕田获得了良好效益, 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5万元, 形成了“猪-沼-鱼、湘莲、藕”为特色、“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 形成了年出栏生猪5万头, 年产鲜鱼60万㎏、湘莲藕500万㎏的生产规模,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 其探索如下:
2.1 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突破, 奠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银河公司所在的大路村是典型的丘陵岗地, 土地贫瘠, 水源缺乏, 每亩土地净收益平均只有300~400元, 许多农户只好外出打工谋生。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 公司按600元/667㎡·年的价格从周边村组农民手中流转土地, 对已流转的土地进行整理,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公司再将整理好的土地承包给农民规模化经营, 并通过劳资合作的方式, 公司提供全部的生产资料, 农民只负责投工投劳, 按公司的要求生产, 用沼渣沼液肥田, 杜绝化肥农药的使用, 经营收入按三、七分成 (农民得七, 公司得三) , 公司只收回生产资料成本, 并且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仍归农民所有, 以此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2.2 以内部水循环系统为路径,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流程
银河公司在已流转的土地上, 安装灌溉水管、沼液管网2万多m, 修建沟渠4000多m、蓄水当家塘5口、泵站5座, 蓄水量达10万m3, 蓄水塘蓄积的自然降雨完全可以满足公司猪场、藕田和鱼塘的需要。公司将藕田和鱼塘按梯度修建。发酵产生的沼液经加压提至高处的沼液塔, 沼液顺地势经管道排入藕塘, 沼液经莲藕吸收后, 连同浮游生物经管网排入鱼塘, 水体经鱼类吸收后已达标, 鱼塘水体消毒后再通过泵站抽入猪场冲洗猪舍, 如此通过内部水循环实现养猪业、种植业和渔业的有机耦合, 构建起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流程。
2.3 以大中型沼气工程为纽带, 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银河公司已建成总容量5850m3的沼气池6座, 可满足公司5万头生猪每天排出的200t粪污的处理要求, 并配套建设沼气、沼液输送管道2万多m, 通过“沼气入户、沼肥还田”, 沼气作为猪场和周边400户农户的燃料替代燃煤、液化气及薪柴, 沼液、沼渣作为168.67hm2藕田肥料替代化肥, 不仅使猪场和周边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 也使农田杜绝了化肥地使用, 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 彻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根据《武汉市产业能效指南》折标系数测算, 该区域年节约标准煤1012.74t。
2.4 以股份制经营为机制, 带动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银河公司采取股份制经营机制, 积极鼓励已完成土地流转的村民以现金入股猪场经营, 每股为1万元, 每户最多只能入5股。公司采取“买一股送一股、参股自愿、年终结算、按股分红”的方式, 同时鼓励在外打工的农民回来现金参股, 对于暂时无能力参股的农民, 公司配给干股, 待其有钱后随时入股, 并承诺:若公司年度盈利, 保证入股农户分红上不封顶;若公司年度亏损, 入股农户本金不减少, 农户的风险完全由公司承担, 以此鼓励农民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5 以农民自愿为前提, 公司垫资建设新农村
为解决流转土地农民的居住问题, 改变农民落后的居住环境, 银河公司按照村民的意愿, 已垫资1000万元建成80户农民居住规模的怡山湾新农村社区, 每套住房都配有沼气灶和太阳能, 公司还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及特困户安排60㎡的免费住房。2011年底, 公司将建成容纳150户农民的新农村社区, 周边5个已完成土地流转的小组将全部入住。
3 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对规模化猪场而言, 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既需要猪场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更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 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形成以规模化养猪产业为中心, 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良性发展。
3.1 强化规模化猪场的主体作用
3.1.1 以大中型沼气工程为纽带,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养猪业和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系统中相互依存、互为利益的耦合体, 种植业可为养猪业提供饲料, 养猪业可以为种植业提供肥源。通过沼气工程将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进行发酵, 产生的沼气可供猪场及周边农户做燃料, 还可发电供猪场和农户的生产生活使用;沼渣、沼液不仅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还是良好的鱼类饵料, 沼液还是高效环保的生态农药。基于农业生产系统中养猪业、种植业和渔业的耦合关系, 猪场和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制经营等方式, 建立可行的互惠机制, 共建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实现猪场和农户的双赢。
3.1.2 加强规模化猪场内部建设, 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规模化猪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不仅包括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等工程性技术, 还包括养殖业、种植业等产业间的耦合技术。企业不再是单纯从事生猪养殖的养猪场, 而是成为涉及种养殖业、新能源开发、环境污染治理等业务, 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综合性企业。在此情况下, 养猪企业以往的技术条件、管理制度、员工素质和营销渠道, 都已不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新形势下, 养猪企业急需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 改进管理模式, 加强员工培训, 拓宽营销渠道, 以加强规模化猪场内部建设, 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3.2 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3.2.1 引导和推动规模化猪场与农民之间的土地使用权流转。
一定规模的农田或水面, 是避免猪场粪便污染及沼渣、沼液二次污染、实现农牧一体化经营的基础。政府应鼓励猪场和农户依法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 并推动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以村组为单位建立农地合作社, 采用农地使用权入股, 推动土地成片流转, 使土地由猪场统一经营, 以充分发挥猪场的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
3.2.2 兑现补贴政策, 扶持发展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经济。
切实兑现大中型沼气工程补贴政策, 调动猪场建设沼气工程的积极性。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完善投入管理办法, 拓宽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补贴的政策惠及面, 减少猪场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投入。通过税收、补贴、信贷等手段, 大力扶持规模化猪场发展循环经济。
3.2.3 运用贴息等方式,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化猪场贷款。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化猪场循环经济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3.3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 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将规模化猪场的循环经济项目, 列入科技部门的重点支持项目, 对在养殖污染排放技术、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规模化猪场, 给予优先扶持。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围绕猪场粪便资源化利用, 研发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建立规模化猪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搭建养猪企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作用, 使生态、高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俊飚, “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北农业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 2008 (5) :106-109.
[2]周轶韬, 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17-120.
[3]武汉市农业信息网:http://www.wuhanagri.gov.cn/.
[4]单昊书、吴瑛、姚伟民、花卫华, 畜禽养殖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农业装备技术, 2008 (2) :49-50.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篇11
一是园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川汇生态园以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互动共存为本,努力创造绿化景观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把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园区经济创收达到了最佳效果。在建园过程中,因势造园,合理配置植物景观、园林建筑和小品,充分考虑项目区及周边环境的发展空间和趋势,根据项目可行性分期建设开发。把园区规划的创意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引导和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向更优化方向发展,规划建设从直观上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同时依托新型农业,结合当地社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形成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为周边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从建园至今,川汇生态园把宣传推介作为工作重点,以大面积果园为依托,结合河南省无公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这一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一方面在新闻媒体上以“生态观光园林景观、自然氧吧、无公害产品”为主题进行了全方位推介,提高川汇生态园的知名度,并邀请媒体人员实地采风观光。另一方面借助生态园千亩桃花举办川汇区桃花节,同时按照计划举办了采摘节、荷花节、啤酒节等各类活动,为生态园发展进行造势。
三是加强营销工作提升景区人气。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川汇生态园还加强了营销工作。通过免费发放旅游门票、组织策划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等,吸引了周边县市社会团体和居民到生态园旅游观光,效果良好。据统计,2014年游客人数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数倍。
四是整体规划提高景区品位。川汇生态园邀请山东省规划专家对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了包括湖面、岛、亭、廊、桥等临水建筑,建设了农家屋生态餐饮等农家乐景区及天然氧吧的密林区;开发了果汁、果冻、果脯等农产品加工区,开发了果蔬、花卉栽培为主的花卉果蔬区;创建了青少年科教基地的科技园区,以及形式多样的游乐园区等。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开发,川汇生态园已拥有了休闲游乐区、农家乐景区、生态餐饮区、花卉观赏区、水果采摘区、果蔬领养种植区、密林探幽休憩区等l3个功能区,荣获“国家AA级景区”及“周口市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称号。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篇12
一、认识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 一词,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主要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直观上来讲, 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 (生产要素) , 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 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无偿供给和保障的前提下, 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低效率地消耗自然资源, 同时持续不断地排放废弃物, 破坏生态环境, 来达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即呈现出“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和高排放”的 (“三高一低”) 特征, 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 消耗的资源就越多, 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 不仅制约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且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 旨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以减少资源的投入, 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 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 其表现为“两低两高”, 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 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 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 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意义
1. 提高资源利用率, 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 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 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 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重庆市万州区探索了三种循环经济的模式:牛 (羊、猪) —沼—果—林模式、畜—沼—稻—果—鱼—加工模式、畜—沼—稻—鱼—桑—蚕—纺模式, 以林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沼气为纽带、种植业为重点, 从而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 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 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
2. 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农村就业, 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 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 并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 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 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为核心、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 基本实现村域内资源的循环利用。2003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145元, 农民增收305万元。通过产业化经营, 共带动农户5 615多户, 机械化的使用及龙头企业生产需求, 促使全村887位农民进入企业工作, 人均每年在企业工作的直接收入达9 600元, 既扩大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 保护农村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 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 城乡差别不断扩大, 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 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北京郊区留民营村发展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 将鸡粪便转化成为沼气, 使全村炊事用能不再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 还可将剩余的沼气用于发电, 为养鸡场提供电力能源。同时, 沼渣和沼液是种植业的有机肥, 能改善土壤结构, 其有效施用使全村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0.9%提高到目前的2.7%, 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污染问题。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节省了农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支持, 而农民观念相对保守, 投资意识不强, 投资实力有限, 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加大了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难度, 其任务艰巨, 所以, 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扫除障碍, 以推广农业循环经济。
1. 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示范典型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大宣传教育,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 让农民更多的学习了解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不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 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同时, 要建立典型示范工程, 认真总结典型经验, 加以推广, 以发动、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循环经济, 也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湖南农村在推广沼气建设的初期, 在政府给与补助的情况下, 修建家庭沼气池的农户还是寥寥无几, 经过村干部的走访和宣传, 以及在第一批使用沼气的农户效益示范作用下, 很多农户改变了想法, 虽然错过了政府优惠政策, 但还是加入到使用沼气的行列中, 取得了显著效果。
2. 依靠科技,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开发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 主要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 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 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通过产学研结合, 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 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如农村垃圾多为有机物, 任意堆放或弃置会造成难以控制的污染, 收集并加以科学发酵处理, 不仅可获得沼气, 以补充或代替其他昂贵能源, 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有机肥料, 进一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生产绿色食物。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科技创新与开发, 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 以及新兴的旅游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 绿色再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攻关, 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原理连成生态链或生态圈。
3. 完善政府政策, 以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除了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出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 应制定相关经济政策, 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以保障其顺利发展。制定有利的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方面, 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等的专用设备投资给予抵免税的优惠政策, 对于循环经济专项投资机构和商业银行可在税收减免与优惠上采取相应措施, 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方面推动循环经济投融资体系发展。财政支出政策方面, 用政府贴息等手段, 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以及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和宣传教育。金融政策方面, 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贷款业务, 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 对允许增添农业循环设备的农业企业或农户享受技术更新贴息贷款优惠政策, 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对生态农业或其他生态项目的用地政策上, 要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倾斜。只有政府帮助农户扫除障, 解除后顾之忧, 农民才能安心地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刘卫星: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讨, 2007, 1:82~84
[2]何树红闫希辉张好治: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7:24~29
[3]李义平: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N].人民日报, 2007年1月22日
[4]吴永夏:农业循环经济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0) :5406~5407
[5]史立英段辉娜: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和谐农村的建立[J].中国市场, 2006, 35:7
[6]雷清苏维词:山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效益——以重庆万州区为例[J].农业经济2007, 8:51~52
[7]王延安杨锦秀:农业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基于未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农户个体行为分析[J].农村经济, 2006, 11:110~114
[8]卢江闫振红郭春丽郭淑缓:农业循环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6) :1838~1839
[9]陈冬梅卞新民窦华泰:循环型农村产业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6, 11~12.
[10]李彦玲李延华: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0) :5412~5413, 5416
[11]王伯安吴海燕: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J].求是, 2006, 6:38~39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荐阅读: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05-21
绿色农业循环经济07-03
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07-06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08-21
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论文05-30
农业循环05-21
现代循环农业10-18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