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2024-09-28

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精选8篇)

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篇1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5]8号)精神,欠发达县“摘帽”后,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等,我县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县(市、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整建制推进县之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立完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54号)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要求,加快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结合三门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按照生态文明、“五水共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总要求,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幸福三门”建设,咬牢“一控两减少三基本”总目标,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为主线,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通过实施 “九大”重点工程,构建“八大”体系,着力形成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农业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优质安全、经济效益明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环境倒逼等手段,落实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主体责任,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社会联动”的机制。

——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原则。积极开展节料、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推广应用清洁化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示范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和种养布局优化等为重点,做出亮点,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农业水环境治理、农业“两区”建设和畜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并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县整体推进与示范创建并举的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要求,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实效。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全面完成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目标任务,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无害化回收处理。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种养业之间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起大中小循环利用新格局。

——资源高效利用。按照资源节约、经营集约要求,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节水节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模式广泛应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生产清洁可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逐步减量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到2017年化肥施用量比2013年减少8%;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5%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达90%以

上,到2017年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10%。

——产品优质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65%以上,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健全。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基本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100%。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基本构建,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化肥袋等农业投放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率8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95%以上。

——效益显著提升。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多元化的农业主体增收机制基本形成,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到2017年,农业主体来自生态循环农业的收益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空间布局体系。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三政发〔2009〕28号)要求,结合农业资源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现代农业的功能特征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特点,以 “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

布局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按照种养业配套、生产过程清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构建大、中、小生态循环体系。引导农业企业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以区域(“两区”)为重点,通过农牧对接、沼液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的区域中循环。以县域为整体,统筹产业布局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空间布局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

2.构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系。按照“五水共治”工作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管,落实主体责任,逐场逐户制定治理方案,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的基础上,分类分步开展年存栏5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提升,畜禽养殖规模与生态环境消纳能力相匹配,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积极推进建设标准化水禽场(水禽旱养),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根据畜禽养殖分布集中建设完成乡镇(区域)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池(窑)或收集点,建立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和长效运行机制。

3.构建种植业清洁化生产体系。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减少农业自身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等“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依法规范、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增加有机肥、专用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大力推广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高效农药替代,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着力健全农药化肥减量化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探索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机制。

4.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体系。围绕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大力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畜禽排泄物、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农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源,创新农业废弃物作为下一产业原材料的循环模式,培育农业生态产业,实现“小、中、大”循环。集成推广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推进种养配套、沼液利用等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建设沼液(污水)收集、贮存和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管网,配置运输车,推进沼液资源化利用,着力健全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运行机制;集成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稳定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能源化利用的基础上,积极补充实施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推广农村沼气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等沼气多样化利用,建立健全秸杆综合利用和禁

止露天焚烧长效管理机制。

5.构建农业节水生产体系。以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为重点,以建立农业节水激励机制为关键,开展农业节水试点示范,加大农业节水政策支持,实现农业生产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初步建立农业节水生产体系。在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推广以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高效节水技术,促进经济作物有效节水。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灌区配套改造和水稻浅、湿、薄、晒控制灌溉等技术,促进水稻合理用水。在旱作农业生产区,重点发展田间集雨、灌排设施建设和旱作保墒等技术,促进旱地作物高效用水。在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大力推广畜禽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高效、集约的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促进养殖业减少用水。

6.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三品”认证,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全面推进品牌认定,以品牌拓市场,培育省级以上品牌,提高生态三门、绿色农业的知名度。健全县、乡镇(街道)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严格实施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审查制度,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行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7.构建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高标

准基本农田等农业资源。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加强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制度和农业环境标志制度。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排污造成农业水环境、土壤污染的违法行为。

8.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机制体系。重点建立完善上下联动、责任明确的推进机制;环境倒逼、约束有力的监管机制;底数清楚、指标明确的评价机制;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链接机制;创新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按“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要求,在化肥农药减少增效、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运行、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等寻求突破,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形成常态化运行和监管机制,做出亮点,形成特点。

(二)重点工程

1.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项目)30个以上,其中根据省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安排要求,完成六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和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创建8个。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每年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

业示范主体(项目)不少于1个;“两区”都要达到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到2017年底前,形成点线面加快推进的发展格局。

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严格实行畜禽禁限养制度,组织实施生猪年存栏5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调优种养业规划布局,实行种养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发展生态牧场,进一步推进水禽旱养,按照“联村联场、一场一策”工作部署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对已完成的养殖场,及时组织开展达标验收,有序组织做好散养农户污染治理。对达标的养殖场进行备案登记,建立养殖场治理设施维护及沼液施用排放情况台帐,落实长效监管措施。对验收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整改直至关停。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到2017年建成生态牧场10个以上,标准化水禽场(水禽旱养)6个以上;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设施,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

3.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立足县域统筹,围绕农业“两区”布局结构,科学规划布局种养对接,布局建设沼气工程、畜禽粪便收集中心、沼液(污水)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集成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等模式,加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沼液就地(异地)消纳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利用率达98%,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以上,新增沼液肥用稳定在3万吨以上。

4.种植业肥药减量工程。一是化肥减量。围绕农业“两区”和主要作物品种,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新型肥料等一批化肥减量化项目,以养分替代,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到2017年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2万吨以上,推广配方肥1万吨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年推广应用面积35万亩次以上,化肥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8%;二是农药减量。组织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高效环保农药替代等一批农药减量化项目,提高农药利用率,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到2017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5%以上,绿色防治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比2013年减少10%。

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全面禁止焚烧为目标,以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能源化利用为重点,构建收贮运体系,推进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到2017年,引进年产饲料0.5万吨的秸秆利用企业1家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6.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处理工程。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逐步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的全覆盖。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回收废弃棚膜、地膜

和食用菌棒膜,鼓励选用多功能棚膜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回收、环保处置”的回收处置体系。探索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途径、方法和机制。2015年上半年,选择一个乡镇(街道)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力争下半年全县推行,到2017年,农药废弃包装物、化肥袋等农业投放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率8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95%以上。

7.基本农田污染防治工程。摸清县域范围内农田土壤污染现状及成因,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体系,定期通报相关农产品和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合肥药减量工程,引入土壤污染防治新措施、新技术,加大对基本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与预防的力度。到2017年,确保以农业“两区”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域的基本农田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8.农业节水工程。一是农业节水措施。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中推广雨水回用、节水灌溉和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措施。大力推广深松整地、覆盖保墒、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吸纳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推进旱粮作物发展。努力扩大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先进施肥技术的示范面积和应用面。二是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型微

灌工程,通过适时适量科学灌水,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施智能化微灌工程,自动采集和处理土壤墒情、气温湿度等信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机理实行水肥耦合精准灌溉,形成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9.农业“三品一标”工程。积极推行“三品”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大力组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扩大“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和产业规模,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证后监管,全面落实企业年检、标志市场监察、例行抽检、风险预警、退出公告等制度,维护品牌公信力。加强投入品监管,坚持“检打联动、打防结合”的原则,深化专项整治和“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加快特色优势作物农药登记步伐,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定点经营,加强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风险评估和防范。到2017年,标准化生产程度65%以上,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6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品牌4个以上,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

三、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动员部署、启动阶段。编制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制定畜禽排泄物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沼液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化肥农药减量等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分解目标任务;组织召开工作动员会,全面启动和推进工作;整合项目资金,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二)第二阶段(2015年6月—2016年12月)。全面开展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工程的实施;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果,分析工作存在问题,推广典型经验和模式,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

(三)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2月)。深入推进、总结验收阶段。完成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总结整建制推进的做法,集成一批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对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和评价,建立和完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政府、部门和乡镇的密切配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和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工作考核,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以及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农业、发改、水利、国土、财政、科技、环保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实施和协调等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抓好本辖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按照本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和措施。农业部门要做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对整

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指导、实施和监督;县发改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要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纳入循环经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并在项目上予以立项支持;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和攻关,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转化应用;财政部门要强化相关资金整合,加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扶持力度;水利部门要加大推进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建设与指导;县国土资源局要落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配套服务设施的农业用地政策;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内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和六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县统计局要落实相关数据调查、核实及统计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二)强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投入机制。县财政整合各类相关资金,优先用于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重点扶持新型种养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商品有机肥、高效环保型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农牧对接配套设施、“三沼”综合利用开发和利用、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绿色防控、生态技术推广等生态循环农业节点工程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示范区(主体)创建达标验收的,给予不同数额的创建奖励;积极争取上级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充

分利用国家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

(三)加强宣传引导。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引导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典型模式、成功经验,营造政府部门积极倡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良好氛围。

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篇2

1 基本情况

义乌市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大陈镇宦塘村黄岗岭地段, 是一家进行水果蔬菜种植, 湖羊生态化养殖的综合性农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 属市级农业企业。公司目前总占地约6 hm2, 其中羊舍2 650 m2、秸秆饲料加工房245 m2、草料仓库412 m2, 牧草基地3.33 hm2;年存栏湖羊1 200头, 年排放污水500 t、粪便375 t。羊舍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喂水系统、电脑监控系统、喷雾式消毒器和加温保暖系统等设备。2013年, 公司在通过环境评估、技术规划认证和设施农用地报批等手续的基础上, 凭借独特的三面环山、地处半山腰、下有大量农田的地理优势、经整体高端规划, 不断加大技术创新, 开展养殖场污染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处理, 创新建立了农作物秸秆—羊—沼气—牧草—羊的农牧结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 主要措施

2.1 秸秆废弃物饲料化利用

竹笋是大陈镇的特色农业产业, 在农家游挖竹笋、农家乐品竹笋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笋壳等废弃物。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公司与宦塘村食用笋合作社签约, 将该合作社逾100 hm2的食用笋基地产生的笋壳等废弃物全部收集至养殖场内, 通过粉碎机将笋壳粉碎加工成湖羊饲料, 使笋壳得到饲料化利用。在此基础上, 公司还将回收种植废弃物范围扩大至稻秆、高粱渣、加工红糖后产生的糖梗渣等诸多农作物秸秆废弃物, 并通过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加工成湖羊饲料, 用于喂养湖羊, 使秸秆废弃物得到饲料化利用。

2.2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公司按照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的工艺要求, 建成干粪房210 m2、雨污分流管道逾3 000 m、厌氧发酵池100 m3、无害化处理池50 m3。羊粪全部收集至防渗、防雨、防漏的干粪房内, 堆沤发酵后作有机肥使用;羊尿及污水则通过收集管道入厌氧发酵池内进行无害化处理。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养殖场内部发电、炊事、羊舍火焰消毒、职工淋浴等;产生的沼液通过铺设沼肥利用管道, 用于牧草基地上的牧草、玉米等作物种植, 实现废弃物的生态化消纳、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2.3 青饲料种植高效化轮作

种养结合是种养业上下游产业的链接扣, 是种养互利模式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吸收沼液能力和自身循环利用的经济价值, 公司在青饲料基地, 对3.33 hm2农田山地进行分块轮耕轮作。在种植过程中, 重视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对沼液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 开展对墨西哥玉米、狼尾草、黑麦草、田藕、果蔗、雪里蕻等作物的种植试验, 以寻找规律。通过试验, 该养羊场夏秋季 (5—10月) 主栽墨西哥玉米、狼尾草等牧草类作物及果蔗等经济作物较好, 冬春季 (11月至翌年3月) 种植黑麦草及雪里蕻等作物效果较佳。土地轮耕轮作、作物随季更换, 不仅全年实现了养殖污水达标排放, 还给养殖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3 取得的成效

3.1 经济效益

通过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实施, 既实现了养羊场污水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又实现了沼肥及周边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增值利用。污水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全部用于灌溉牧草基地, 不仅可有效提高牧草产量, 还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降低牧草种植成本, 有效年节本增效0.5万元。青饲料基地年可提供10 t青饲料, 利用食用笋壳、糖梗渣、稻秆、高粱渣等农作物秸秆制成饲料40 t, 两者扣除成本年可新增利润6万元。沼气用于养殖场内部炊事、羊舍火焰消毒、发电、职工淋浴等, 年可节省费用0.2万元。羊粪年可加工成有机肥300 t, 按600元/t计, 年新增经济效益18万元。累计增收节支24.7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对养羊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既开发了沼气生物质能源, 又回收了沼液有机肥资源;通过回收利用食用笋壳、糖梗渣、稻秆、高粱渣等农作物秸秆, 使秸秆废弃物变废为宝。养羊场将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了羊产粪污—粪污产沼气、沼液—沼液还田种植牧草—牧草饲喂湖羊的良性生态循环, 促进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

3.3 环境效益

养羊场通过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有机肥加工、用沼肥种植青饲料等处理, 使养殖污染物得到了有效降解, 年可处理养羊场污水近500 t、粪便近375 t, 缓解了养羊场周边的环境承载压力。养羊场在实现生态消纳、污染零排放的同时, 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避免了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另外, 养羊场利用周边食用笋基地、糖梗渣、稻秆渣等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约40 t, 改善了场周边环境, 有效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摘要:阐述了义乌市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基本情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并分析了取得的成效, 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措施,成效,浙江义乌

参考文献

[1]余德鸿, 余德贵, 白银凤, 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2) :122-126.

[2]高桂英.宁夏南部山区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 :96-98, 100.

[3]朝克图, 关勇, 王崴, 等.兴安盟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110-111.

生态农业循环之路 篇3

位于楚雄州双柏县南部,绿汁江北岸的大麦地镇,是于2009年完成镇政府驻地整体搬迁的民族乡镇。全镇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26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共有3001户,总人口9681人,少数民族人口9483人,占总人口的94%,非农业人口1125人,占总人口的11.7%。

这里气候资源独特,海拔高差突出,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沿江年平均气温22℃左右,全年无霜,适宜种植农作物。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人均耕地2.5亩。这里水能资源充沛,绿汁江在大麦地境内流程约5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库,总库容量为718万立方,可辐射灌溉面积2万多亩。

就在这个集山区、农业、贫困、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凭借自身特有的气候、土地以及水能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全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基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过去的大麦地镇土地贫瘠,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今,旧貌早已换成新颜,放眼望去,满山皆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明显改善。

发展绿色GDP已成共识。面对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大麦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经济建设立足于生态建设之上,着力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抢抓发展机遇。

为加快推进產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大麦地镇以粮烟产业为基础、热作产业为先导、林业和畜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逐步兴起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集约节约使用投入品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建立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和谐发展。

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相互结合,种植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枝叶可作为牲畜养殖的饲料,促进了畜牧业集约、生态发展。与此同时,牲畜产生的粪便可作为种植的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又可发展沼气,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降低空气污染指数,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截至目前,全镇葡萄、蔬菜、小枣等热作产业的种植面积分别达10000亩、16000亩、1500亩。已建标准化养殖下去18个,备案规模养殖场75个,发展养殖重点户343户,千只肉羊养殖场1个、百头肉牛养殖场1个,积极有效推动了山地牧业的发展进程。2014年,全镇计划完成优质烟种植2500亩。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9314亩,青花椒种植面积达3167亩,膏桐种植面积达148637亩。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调研报告 篇4

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仹,农业是 XX 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乢记规察 XX 时曾殷切嘱托要“把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打造成 XX 经济的一张王牌。”农业是屯昌的主导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十事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6.4%。但近年来,随着资源下限和环境上限返两个夹板越来越紧,农业总量丌大、结构丌合理、亩产效益差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去年以来,屯昌县在充分掌握县情,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基础上,对推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迕行了积极探索,初显成效。

一、生态循环农业的由来 循环农业中国古已有之,过去有句俗语“肥水丌流外人田”,在农业生产水平迓丌是很高的时代,农村收集猪牛羊粪用二施肥,同时可以美化环境,是最简单的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的方式之一,但丌是全部,生态农业有很多方式,有现代化的、工厂式的等等。生态循环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亊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它丌单纯地着眼二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主要目的就是少用化肥,少打农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屯昌探索的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将一端觃模养殖场的有机排泄物、废弃物和另一端相应觃模的种植有机结合起来,循环到种植土地上,把“两

废”变成“一利”,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养殖废弃物排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事、屯昌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 屯昌发展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有三个有利条件:

(一)地理、养殖优势明显 屯昌是全省唯一的丘陵地区,耕地达 40 余万亩,经济林达 1 10 余万亩,自然水网密集交错、涓溪纵横,山塘湖泽遍布,受台风影响较小,历来有养殖传统,全县现有觃模养殖场 45 家,年生猪出栏 27 万余头,禽类出栏 470 万余羽。经济林地资源多,消纳能力强,发展低密度散养空间大,容易形成自然循环。40 余万亩的耕地大部分分布在沿海榆中线地带,质量相近丏优质连片,适合消纳觃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容易形成区域循环。屯昌种养业旗鼓相当,养殖产生粪便,提供作物肥料,具备了循环的基础。

(事)探索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初有成效 去年集中对 45 家传统养殖场迕行污染治理,实现集中养殖排泄物资源的利用,铺设管网将沼液送到农田,有效减少化肥施用和养殖排泄物污染,把“两害”变“一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沼液是天然的有机水肥,可以改善土壤的板结,改善土壤的土质,经过层层处理过后,对作物丌烧根,里面含有有机质。对农民来说,能增加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化肥的使用而控制生产成本。用沼液灌溉的槟榔园区,去年产量提高 20%以上,而丏品质好,卖价高,农民从发展循环农业中尝到甜头,发展循环农业得到认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三)发展循环农业条件丌断成熟 从农业技术服务上看,现代养殖方式丌断创新,发展养殖排泄物生态化治理的技术日益成熟,投入成本大幅下降。从农产品市场上看,当前随着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舌尖上的安全已成为市场方向,一些高品质生态农产品售价高,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广阔。如屯昌南吕原种猪场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复杂工序,将上万头生猪的污水处理成清水和沼液,清水可以用来清洗猪舍,沼液可用二周边农田灌溉,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再利用。茂昌养牛与业合作社迖赴广东学习,把蚯蚓养殖技术带回屯昌,用添加秸秆发酵过的牛粪养殖蚯蚓,蚯蚓再将牛粪转化为有机肥,用来种植牧草和其他农作物,丌起眼的小蚯蚓就返样串起了生态农业的循环链,实现每亩地每年的产值可达到 20 万元。返些先迕技术的丌断成熟为发 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屯昌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绿色发展,推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我省“十三五”觃划建议也明确提出“支持屯昌推迕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落实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屯昌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积极谋划供给侧改革,探索解决 XX 热带特色农业“优势丌优、王牌丌王“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县委十事届七次全体会议実议通过了《关二推迕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幵印发了《“十三五”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方案》,为屯昌今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本遵循。按照“两害”变“一利”的总体思路,从推

迕种养殖污染源治理入手,逐步推迕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丌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机肥厂,完善沼液运输体系,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达到消除“两害”。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管理不技术服务体系,对生态循环农业给予人才、技术、认证等支撑,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产品市场体系,最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升农业发展平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推迕种养殖污染源治理 按照零排放的目标,投入 1.11 亿元由政府对全县 45 家觃模以上养殖场统一设计、统一觃划幵统一组织实施环保改造。通过改造升级,全县畜禽觃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50%以上,年沼液沼渣利用量 11 万吨,解决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为下一步全县域推迕生态循环农业打下坚实基础。

采取农村生态养殖小区和林下养殖小区的模式迕行循环,落实补贰资金 1200万元,通过补贰建设沼气池的方式,鼓劥散养户以生态养殖小区集中饲养,实行雨污分离,沼液用二浇灌周边农作物,沼渣、粪全部聚集到有机肥厂做成有机肥。对二养殖密度丌大的村庄则鼓劥建设林下养殖小区,出台《屯昌县林下养殖小区建设实施方案》,通过设置合理养殖密度,实现林下就地消纳。“十三五”期间,将建成生态养殖小区和林下养殖小区各 200 个。

推迕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在坡心关朗洋和 10 个农作物标准种植基地建设 1个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站和 10 个示范点,以政府购乣服务模式,支持企业参不农作物种植基地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加工再利用。今年在屯城镇牛鼻

岭建设一个年产 10 万吨有机肥生产线,用二处理觃模养殖场畜禽废弃物,鼓劥农民大量使用有机肥。力争到 2020 年建成 2 个年产觃模 10 万吨有机肥厂,畜禽粪污年综合处理能力达到 55 万吨,实现全县各大田洋有机肥利用率达 80%以上。投入 160 万元推广腐熟剂和稻秆迓田技术 13.3 万亩,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力争“十三五”期间建设废弃物回收站 3 个,示范点 50 个,推广腐熟剂和稻秆迓田技术 55 万亩(早晚两造)。今年率先在全省建设 20 个农村人工湿地,推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切实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到 2020 年将建成 100 个农村人工湿地,覆盖全县 80%以上行政村。

(事)夯实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全县土地生产资料。投入 3549 万元建设 1.31 万亩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不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在关朗洋、白石洋、大路洋、下屯洋和 80个养殖小区周边配套建设田头沼液贮存池戒贮存塔,铺设沼液输送管道和安装吸污泵及电缆等相应设施,推广 2.8 万亩水肥一体化核心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通过测土配方和地力检测,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 3 万亩。“十三五”期间将建成 5 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 万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和 10 万亩有机固体肥一体化示范基地,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 15 万亩。

推迕生态循环示范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劢作用。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和现代农业要求,重点抓好关朗洋、枫木洋、大路洋等大型田洋道路交通、节水灌溉、电

力通讯、环境卫生、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迕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标准示范园区建设。以农村生态养殖小区及小觃模养殖基地为基础,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劢,引迕一批大企业,同时吸引一些有想法、有思路的农民参不迕来,迕而带劢更多的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十三五”期间将建设 10 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和 20 个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幵创建 2—3 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

(三)构建新型循环农业管理服务体系 发挥现有农业服务中心作用,加快组建 100 人的测土配方、地力提升及废弃物收购管理队伍,建立沼气、沼液实施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农林业生产技术认证管理体系,推迕农业服务体制改革,提升农业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整合现有各类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创新建立统一的农业检验检测预警实验中心,提升循环农业的科技服务能力。不省质监局全面合作,开展攻坚,重点创建循环农业技术标准,搭建循环农业科学的认证平台。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迕农产品的“事维码”追溯体系建设。筹备成立屯昌县农林业品牌建设促迕会,建设农林业生产技术认证管理体系,在全县创建5 个“放心菜”生产基地。

(四)推迕农业市场化、品牌化 制定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标准,实施“三品”认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生态循环农业后期发展支撑点,推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地认证 40 个,完成枫木苦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迕一步强化“屯昌黑猪”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

力,创建屯昌黑猪、枫木苦瓜、屯昌蜜柚、屯昌山柚油、屯昌阉鸡等 5 个品牌;完成 12 个农产品县级地方标准编制;结合屯昌资源优势,推迕农旅结合,大力发展热带观光四季果园,完成 5 个水果种植体验园建设;丌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在坡心镇、屯城镇新建 2 个田头瓜果菜预冷库;以坡心镇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为中心,辐射带劢农民加入互联网经济。

四、当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处二起步阶段,迓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农民观念跟丌上 农民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体,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叧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仸,但目前我县农民素质距离返个标准尚有丌小的距离。农民的惯性思维里更多的是眼前利益而丌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循环农业内涵实质认识丌足,政策引导理解丌透,具体操作方法方式掌握丌到位,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观念迓没有形成。

(事)配套政策跟丌上 全县域推迕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创新的试点工作,现行政策法觃迓丌能完全适应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部颁布的《循环农业促迕行劢实施方案》虽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在操作环节上仍须细化;与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觃迓没有制定,具体的生产技术、沼液浓度、林下养殖密度等标准迓没建立起来。

(三)资金扶持跟丌上 循环农业的施行者和受益者大多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民,丌仅投资基础薄弱,而丏以个人力量难以满足中长期循环农业发展对大量资金源源丌断的需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但目前省、县两级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数额迓很有限。

五、发展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吭示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打好扶贫攻坚戓的利器 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戓,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是我县乃至全省未来五年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推迕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丌仅能极大提升农业整体平台,带领农民致富,同时衍生出很多扶贫的载体,能够很好地推劢扶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比如全面推广养殖小区带劢贫困户、循环农业示范区帮扶贫困户的扶贫方式,帮劣 贫困户就近就业,促迕贫困户增收;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减少迒贫率,迕一步巩固扶贫成效,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迕全县域旅游,促迕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旅游脱贫;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推迕“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迕农村,拓宽增收渠道。把扶贫工作深度融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各环节,实现循环农业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两促迕,共发展。

(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迕农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离丌开农业管理体制的支撑。创新农业管理体制、推广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推迕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环节,需要迕一步整合农口部门检测楼、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成立与门管理机构,配强配齐与业技术人员,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调整农业管理方式,探索各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新体系。用改革的方式全面推迕循环农业发展,促迕全县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升级。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打造“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重要切入点和支撑点 通过循环农业,可以高水平打造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优化设计旅游路线和服务产品,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小镇、美丽乡村、特色养殖区、高科技现代休闲农业园区,融农业观光、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二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体验地。结合油画、水晶、武术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让循环农业美化农村,让循环农业成为旅游品牌,以农旅融合发展推迕全域旅游建设,推劢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促迕农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拓宽农民增收新的空间。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抓手 推迕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觃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必须通过环评验收,使畜禽“废水”变“肥水”,既能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又能美化、亮化农村环境。推迕生态循环农业要求从源头控制减量化,优化了农产品生产技术工艺的路径,觃范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加快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的转化。通过在主要水源地和主要河流周边村庄、美丽乡村等地区布局建设人工湿地,切实 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改善农村周边环境。建设农业废弃物回收站,推

迕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推广秸秆迓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资源的回收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篇5

产业布局初步规划

建设地点:海昌街道泾长村 规划面积:占地2200亩

目标要求:构建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围绕市场需求,重点生产高、中端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实行生产、加工、营销、配送一条龙产业化经营。

主导产业及规模:分牧业、种植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营销业四大产业区块布局。

1、生态牧业小区:占地面积:90亩,建设猪舍等建筑面积2.5万m。重点生产洋三元瘦肉型生猪,年出栏3.0万头,存栏洋二元母猪1500头,公猪40头。引进生物发酵床和美国AP公司水泡粪养殖污染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同时配套建设1200m大型沼气工程及连接生态种植区的沼液输送管网工程。绿化率不少于30%。

2、生态种植小区:占地面积2000亩,其中现代设施栽培面积50%以上,按种植种类划分为三个产业区:

(1)粮食(包括水稻、玉米、薯类、豆类)、青饲料产业区。面积750亩,以大田栽培为主,分3个轮作区块,并定期 32与设施瓜类种植区进行轮换。

(2)设施时鲜蔬菜、瓜类产业区。面积700亩,建设现代设施8m标准钢管大棚400-500亩,可移动简易大棚200-300亩(西甜瓜生产)。

(3)特色林果产业区。面积550亩,其中设施面积400亩,种植葡萄、南方梨、白桃等特色水果,使园区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8%以上。

3、休闲观光农业区。占地面积100亩。利用现有池塘、河道约50亩,建设垂钓等一批休闲观光设施。同时,建设现代设施栽培特色精品果园30亩,连栋大棚1万m,发展农业新品展示、参与体验、采摘品尝、生态休闲、农家餐饮等休闲观光农业。

4、农产品加工产业区:占地面积10亩。重点建设时鲜蔬菜、特色瓜果农产品保鲜、加工、营销、配送的车间、冷库等生产用房1500m及加工制冷等设备,以及饲料加工设备。

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篇6

学校 姓名

【摘要】 利用2014年10月份国庆假期,我深入家乡,了解民情,站在农村第一线,亲身了解到了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变化。我们主要通过与村干部领导的访问、企业家的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到了农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农村农业的改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惠美模式

一、调查内容与过程

内容:体察民情,了解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变化,增长才干 形式:深入山东省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与公司职员攀谈,查资料,搞调查 时间:2014年10月1日--10月20日 地点: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朝阳村

(一)、调查数据概况: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8 年 1月 9日,注册资本100万元,是一家集种猪育种、繁育、动保、原料商贸、中草药研制、肉类产品加工、新农民培训学校为一体的农牧企业。

(二)交通情况

新泰市处于我国沿海与内陆、华北与华东、鲁中山区与黄淮海大平原等不同地域的结合部,战略地位重要,区域条件十分优越。京沪铁路及京沪高速铁路纵贯齐鲁辖区,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京沪高速公路、莱新高速公路交汇分别穿越境内51公里和27公里,二0五国道、蒙馆公路、济临公路、新枣公路跨越境内179公里。地方乡通车里程达1350公里,新泰市北距济南遥墙机场180公里,南距临沂机场仅120公里,南去日照港160公里,东距青岛港2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利于原材料及产品运输。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分为种猪繁育场区、无抗风味功能肉及熟制品加工区、茶园种植及深加工区、有机蔬菜生活体验区、沼气池区、农业循环经济新农民培训学校、大型拓展训练营区7个区,实行生态养殖与生态种植相结合,农业资源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流动,通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及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生态结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促进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种猪繁育场区,投资7000万元,占地面积400亩,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流动资产3000万元,建设生产车间及附属建筑44000平方米,购置养殖设备1880台(套),年养殖种猪80000头,其中40000头留作种猪,40000头作为无抗风味功能肉及熟制品加工的原料,采用“三链一平台,配置七环”的市场动作模式。(“三链一平台”:产品链、市场链、资金链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七环”:品种、营养、保健、环保、管理、服务、回收)。项目建成后,存栏种猪4000头,年出栏生猪40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利税4800万元,可直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40个,相关的加工业、运输业、市场营销网络等产业增加520个农民就业机会。

无抗风味功能肉加工区, 占地面积50亩,投资1.75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53亿元,流动资产5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3700平方米,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屠宰车间、冷却分割车间、熟制品车间、配电房、锅炉房、冷库、污水处理工程、道路、回车场等,购置加工设备1500台(套),该项目的建设是依托现有公司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动物保健为基础,进行生猪屠宰、肉品加工、连锁销售一条龙服务,通过龙头带基地和建立养殖联合体的方式,完善优质猪肉供应产业链,实现“生猪无公害养殖、标准化屠宰与肉品深加工”转化增值。项目建成后年生产风味、无抗、功能肉及熟制品产品规模为20万吨,年营业收入5.22亿元,利税2.55亿元,安置就业400余人。

茶园种植及深加工区,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74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流动资产1400万元,建设高标准茶园,采用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茶园。按照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食品生产要求, 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使用残留量高的剧毒农药,生产优质茶叶,茶树的种植能有效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都有良好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采收茶叶60万斤,加工茶叶120万斤,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500万,可促进当地农业向“合同、订单”农业转化,以市场指导生产、组织生产,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运行机制。

有机蔬菜种植生活体验区,占地面积100亩,投资260万元,建设观光大棚60个,购置观光设施60台(套),公司实行“猪——沼——菜、果”的循环模式。猪粪便入沼气池以产生沼气,沼渣、沼液、粪入菜地、果园,既给蔬菜、果园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又使蔬菜、水果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整个园区采用生物链条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土地利用率达2.5倍以上,一亩土地=一亩果园+一亩牧场+半亩牧草,这里既是牧场、也是果园、还是猪的天堂。公司还要配套 生态旅游“农家乐”,实行会员制,‘让会员来参观,让参观者现场品尝无污染的“虫草鸡”、“虫草猪”、“虫草鸡蛋”以及园地自种的绿色蔬菜、瓜果做的生态宴,这样体验将更真切。会员可以认领果树、鸡、猪,做上标牌,这样会员又有了自己的水果、鸡、猪、鸡蛋,公司安装远程监控系统,做到在家种地,验收产品,公司根据会员的资料库按需配送。这种方式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利税60万元。

沼气工程区,总投资170万元,建设3600立方沼气池,购置设备40台(套),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环境。一是通过建立猪粪发酵池,对固体猪粪进行堆积、生物发酵。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50—700℃的高温,可杀死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等,腐熟后的物料无臭,被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高效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推广“养猪—沼气—种植”节能型生态养猪模式。将猪场的粪污生产沼气,供猪场取暖、照明和管理人员生活用能源,沼气池底消除物制成固体有机肥料和液态有机肥料,供应茶园种植及深加工区和有机蔬菜种植生活体验区。

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培训学校,投资180万元,兴建4000平教学楼,购置2000套桌椅,培训设备60台(套),创办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培训学校,通过学校面对全省进行循环经济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吸收全国各地和各行业会员,逐步将园区建成全省循环经济信息交流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和产品营销中心。

拓展高训练营项目,占地面积30亩,投资800万元,兴建4000平拓展训练室,购置各种训练设施200台(套),利用现有茂密山林、沟壑、山岭、水库的地理优势,给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以及城市人一个放飞心情、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分析

(一)劳动安全

在生产过程中对职工身体产生危害的主要因素有:饲料加工产生的粉尘及噪声污染、机伤、电伤等。工程设计中将依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及劳动安全设计标准。采用切合实际,经济合理,行之有效技术和手段,消除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为园区安全、文明生产创造条件。主要防护措施

(1)建筑安全

本项目各建筑物间距均能满足安全防火间距要求。(2)粉尘的防治

为了有效地控制粉尘污染,减少其对操作环境的影响,本设计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选择扬尘少的设备。同时为减轻粉尘对工人的影响,为工人配备防护服、防护面罩。

(3)噪声控制

本设计对噪声的防治主要是以保护岗位工人为主。首先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操作工人配备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同时加强园区绿化,减少噪声传播。

(4)防机伤 为防止生产中发生机械伤害,生产设备的传动件及传动机构设保护罩,在易发生机伤处以及开关、按钮箱处设安全标志,以利安全生产。

(5)防电伤

为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操作工人的安全,就防电伤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带电裸导体的绝缘距离、对地的安全距离等均按照《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所有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包括电动机)金属外壳均作接地保护。

(6)防火

本项目各建筑物间距均能满足安全防火间距要求。道路设置满足消防要求。园区内生产区及服务区均设消防栓。

(二)资源、原材料及环保情况

项目综合考虑养殖一沼气一粮、果、蔬-生态庄园“四位一体”循环经济生态模式,将地下沼气池、地上养殖场、粮、果、蔬种植区、农业生态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循环经济为载体的生态农业系统。项目选址首先考虑养殖场、种植、肉类加工和沼气池建设的需要,兼顾有机蔬菜种植生活体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培训等服务区建设的需要。本项目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支持产业,资源利用主要依托项目所在地的土地等自然条件、农科院所及项目单位掌握的相关技术,项目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是种养殖所需要的各种种苗、饲料、农药等。上述原材料市场供应非常充足,饲料、肥料等部分原料可以自给自足。

1、本项目属于农业生态项目,项目运行注重生态循环,在生产进程中环境污染很小,人畜粪便等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提供燃料、肥料和养料。生产过程中只产生少量污染。

(1)臭气。主要是养殖场内未投入沼气池发酵的粪尿所产生的氨气、硫化氢和一些低级脂肪酸等气味。待粪尿投入沼气池经发酵处理后,不再产生臭气。

(2)污水。主要是餐饮服务区内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污水。

(3)粉尘。主要是饲料、畜体表皮屑、灰尘等造成。飘浮于大气中,造成人畜呼吸道、肺部障碍和疫病传播。

(4)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的污染。由于许多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或继续繁殖,有的会介水传染,保存或扩大了传染源,如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以及一些寄生虫,造成疾病的流行。

2、项目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1)重视环境保护

我国以前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工业污染方面,对农业、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养殖场经营者思想上对养殖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严格遵守《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牲畜粪便利用沼气池发酵进行处理。

(2)养殖区域选择

在确定养殖区建设位置时,既要考虑到不要污染环境,又要避免周围环境对养殖区的污染。

(3)保持圈舍卫生

每日打扫圈舍 1-2 次,及时将产生的粪便投入沼气池,每天通风换气,以便把水蒸气、氨、二氧化碳、灰尘和空气中的微生物都排除出去。若圈舍湿度大,则可在舍内放置生石灰,以吸潮气。保持畜舍通风良好,畜舍通风是保持畜舍小气候,提高生产水平的重要保证。

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一些自然坡度,以便于排污;应做到舍内外排水分开(雨污分离),以减轻污水处理负担。

(4)畜尸处理

畜尸是滋生蚊蝇、细菌繁殖和传染疾病,造成生物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养殖场建设密封、不渗水的畜尸处理井。严禁乱丢。

(5)牲畜的疾病预防

搞好圈舍清洁卫生和日常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粪便;避免各种感染。同时要进行预防性驱虫。定期注射感染性疾病预防针,防止季节性感染疾病。

(6)废水处理

该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是肉类加工猪胴体表面擦洗、车间地面冲洗水和少量人工清洁水,废水经二级生物好氧接触法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1992)表3中肉制品加工一级标准,同时满足《农业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中旱作标准要求后外排用于农灌。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显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在我国,正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发展循环经济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是依据现代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同步提高。生态农业同样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功能。

该项目充分把握新泰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社会经济优势、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先导区等政策优势结合自身环境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项目。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33340万元,观光产业园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约9亿元,生产年平均利润总额1.3亿元,平均总投资利润率38.99%,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22.3%,项目投资回收期5.1年(含建设期)。项目平均盈亏平衡点47.04%。项目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因此,选择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农业循环经济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减少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而且直接创造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义深远。

四、调查效果与体会

近年来,在国家扶持“三农”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惠美农牧公司将顺势而为,依托产供销一条龙的战略,运营惠美模式,统一惠美养殖标准,利用分散生产,集中经营的原则,不断复制现有的成功经验,通过合作或兼并猪场的模式,共同对接大市场,通过广泛持久的技术服务,为广大客户创造最高的养殖利润,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

转眼间,此次实践已经结束,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培养了青年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了大家团结友爱,互助互让,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让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社会实践工作仍然有许多困难与不足,为今后我们今后进一步拓宽渠道,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努力使我院的社会实践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了依据。感谢实践,我们获益匪浅。

五、谢辞

在此,感谢羊流镇党委政府、羊流镇朝阳庄村委、山东省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的大力配合与支持。

六、参考文献

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篇7

一、主要做法

(一) 节约能源, 发展立体种植。

为实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着力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大力发展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模式和棚室蔬菜间作模式, 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积极引导农民通过“错时、错位、错用”, 巧做“错”文章, 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新路。

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 错开集中成熟上市的时间, 打好“错时”增收牌。引导农民调整果蔬种植结构, 发展大棚果蔬、秋延后果蔬和越冬菜。西付店村民云鸿瞄准市场需求, 种植名为“满堂红”的桃, 果品口感好, 成熟期较晚, 避开了其他桃类

□文/郭杰

的上市高峰, 年收入近2万元。在果树下套种秋花生、小麦、玉米、小豆、大葱等, 甩好“错位”种植牌。东付店村果农陈桂珍利用自家的果林, 在果苗的空行里种上小豆、花生、白薯等矮秆作物, 既利用了果林空间, 又增加了经济收益, 总收入达到6万余元。

(二) 变废为宝, 发展循环经济

1、推广沼气池综合利用。

当前, 农业生产在受到市场约束的同时, 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的制约。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物综合利用后, 是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或方便农民生活的好原料。以往农业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或点火焚烧现象较为普遍, 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针对这一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 全区立足自身实际, 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倡种植户、养殖户“联姻”等多种有效措施, 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变废为宝”,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 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自2003年以来, 共建沼气池776个, 其中2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3个, 分布在北港镇牙子山、西港镇小乐安、东港镇西付店村。

(1) 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位于小乐安寨村南养猪场院内, 距村约1, 500米, 为解决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该养殖场投资约35万元, 建有4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 并配备沼液沼渣运输车、输气管道等。该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7月完工并正常运行, 正常运行后, 养殖场粪便可以全部入池, 既改善了养殖场环境, 同时平均每天可产沼气80~100立方米 (冬季除外) , 年产沼液沼渣1, 000多吨。沼气除用于养殖场烧水、点灯、给子培室增温外, 还可以供应小乐安寨村30多户农户烧水、做饭等;沼液、沼渣供给农户用于给周边的果树、蔬菜及大田施肥, 不仅能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率, 而且还能增加作物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 沼液还能用于给育肥猪拌饲料, 缩短育肥猪出栏时间, 年增效达6.5万元。

(2) 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位于韩庄村西部福安养殖场院内, 养殖场占地面积20多亩, 现养母猪200多头。为改善养殖环境, 养殖场建设50立方米沼气池4个, 对养殖粪便进行处理, 现已正常运行, 所产沼气除供场区职工烧水、做饭外, 还可以给猪舍取暖, 沼液沼渣用于院内樱桃树和大棚蔬菜施肥, 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3) 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蔬菜棚沼液利用示范点。海阳镇鲤畔庄村3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 1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 所产沼气用于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12个蔬菜棚沼液浇灌, 面积30亩, 示范作物有西红柿、豆角、青椒等果菜类蔬菜及生菜、香菜、油麦菜等叶菜类蔬菜。果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沼液4次, 间隔15~20天, 叶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2次。

通过观察对比, 菜用沼液浇灌的西红柿与常规施肥的西红柿相比, 沼液浇灌的西红柿长势健壮、叶色深绿、果实圆整、着色均匀、鲜艳、光亮、口感好, 抗病虫害能力增强, 每棚西红柿浇灌一次沼液约省复合肥100斤, 同时减少了农药的投入, 节约了生产成本, 增产、增效幅度在20%左右, 年增产值约5.5万元。

(4) 北港镇魏家沟村户用沼气。建100立方米沼气池1座, 基本解决了该户做饭、照明问题, 年增产值1万元。

2、制作生物菌肥。

海阳镇的鸿腾牧业是比较大型的养牛企业, 每天产生达20吨的牛粪, 成了令总经理方洪江头疼的问题, 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利用, 不但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还会成为污染的源头。他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如何打造成环保型厂区, 与周围环境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 方洪江在积极寻求中找到了一条可以集经济、环保、社会效益“三赢”的道路, 与北京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合作, 把牛粪变成有机肥。并在原有合作成品的基础上又多加入了3种益生菌, 让他的“牛粪肥”更加有了“营养”, 这种肥料全部由天然成分结合转化而成, 有机质含量高, 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今后主要销售方向是蔬菜、花卉等种植户。消除了粪污, 做到了环保。现在牛粪有机肥的市场价格达到每吨1, 500~1, 800元, 净利润能够达500元/吨,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市场前景广阔。

(三) 植树造林, 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结合工程造林, 搞好通道、河流及其可视范围内的绿化, 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二是结合荒山开发,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发展以大樱桃为主的热杂果基地及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三是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 加大四旁植树力度, 搞好村庄周围及乡村道路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40%, 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60%, 实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活环境。将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林业建设总体规划, 加以推进和实施。村庄绿化在现有的基础上, 提高绿化档次, 加快步伐, 达到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植树增绿, 庭院花木点缀, 空地园林填趣, 村周片林合围的景观,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 推广科技, 发展绿色农业。

大力推广蔬菜病虫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 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无公害灭虫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 逐步推广诱虫黄板和性诱剂, 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海港镇小李庄村引进“频振式”杀虫灯7盏, 防虫网1万平方米, 诱虫黄板2, 400张, 性诱剂使用范围达10个棚。东港镇东付店村千亩果品示范园里, 引进角额墙蜂, 11亩大樱桃, 既节省了人工授粉花费, 又可繁殖蜂, 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果树的坐果率提高了20~30%。目前, 在东港镇像李铁林一样靠循环种养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大力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不同地块为农民定制“营养餐”, 改变施肥量一年比一年多、农田一年比一年瘦的现状。

(五) 完善设施, 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管灌渠灌, 完善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引导农民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 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1998~2008年间, 不断加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已实施11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涉及17个村, 节水灌溉面积达2.07万亩, 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48%, 年节水达到400余万立方米。

在“储”和“节”上下工夫。东港镇投资150多万元, 修建了2, 300多延长米的排灌渠, 充分利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 解决了3, 000多亩农田的用水问题, 水稻亩产达600公斤, 比以往增收30%。东寨村投资40多万元挖建蓄水池11个, 可储水1万立方米, 解决了100多亩稻田浇灌难题。

(六) 源头治理, 减少环境污染。

在治理河道污染方面, 全面排查汤河两岸22家企业排污情况, 并对汤河流域的排污口进行定期检查;开展河道治理工程, 从城市河道和农村河道两方面入手, 每天有13人负责河道保洁捞漂工作。针对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通过规划养殖区域范围, 对河道周遍、汤河沿岸等重点地段进行定期检查等手段, 确保畜禽养殖业建设远离重点区域, 防止畜禽污染事件的发生。对东牛、鸿腾和远朋3个奶牛养殖小区完成了规范整顿。

(七) 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旅游生态农业。

依托地域优势, 延伸产业化链条, 完善农家饭庄等配套设施建设, 逐步形成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近年来, 我区以中央和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为载体, 先后谋划了小李庄蔬菜采摘观光园、东连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港镇归提寨村莲花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宝润绿色农林观光游园等项目, 促进了旅游生态农业发展。小高庄村百果园已取得A级资质。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篇8

【摘 要】循环经济思想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出现了典型生态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国农村生产低效率的局面,同时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谐发展

近些年,中国农村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强,农产品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此时出现了“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出现是由于传统农业的高成本、低产出、高废弃,生态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中的一些弊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而进行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中体现了20世纪末引入中国学术界的循环经济理念。中国现阶段有许多经典的农业生产模式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资源—产品—废物”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来发展的经济。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和谐。

生态农业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进行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的三高农业,是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原因

传统农业是以消耗大量资源进行生产的,高成本投入、低产出以及废弃物高是其特点。由于不合理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着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资源相对不足;2.农业资源利用率低;3.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4.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日益加剧。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在生产和消费中,追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缓解农业资源不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而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农业糅合了循环经济的推进清洁生产和实现产业共生的核心,利用科学的工程设计,以低成本的投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生产,同时将废物资源化,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负外部性,提高正外部性,把利用废物的成本和效益内生于经济模型中,将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在环境容纳量的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三种典型的农业生态模式

我国农村很多地方早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态模式。由于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生活习俗、技术积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地理区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1.南方“猪-沼-果”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林果业的共同发展。该模式将猪的废液、废渣等废弃物利用生物发酵的方式进行能量转化形成沼气,提供能量,同时,猪的废弃物的减少能够美化环境,给环境减少负外部性;

2.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物质转换技术,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温室等组合起来,形成全封闭的能量转化链;

3.西北“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具体形式为: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进行立体养殖。这些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家庭,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设物质、能量循环的大中型养殖场、建设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建立大规模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延长循环链,成为“大循环套小循环、环环独立又环环相容”的良性循环系统。

以上3种经典生态农业模式均很好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Reduce、Reuse和Recycle)得到了充分实践。

四、结语

在现今资源匮乏的中国,通过合理的生产模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很有必要的。提高生产的正外部性,通过技术创新或政府政策降低负外部性,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基。

参考文献:

[1] 生态农业:新世纪振兴西部经济的全新产业 潘华 - 《宁夏党校学报》 –2001.

[2] 解读“循环经济” 卞平(摘编) - 《化工矿产地质》 - 2005

[3]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 伍世良 邹桂昌 林健枝 -《资源与人居环境》 - 2006.

[4] 论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邵爱群[1] 李旭荣[2] -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 2009.

[5] 低碳时代:传统农业的回归与创新.杨培源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12.

作者简介:

赖珍玲(1994—),女,江西省赣州市人,学历: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研究方向:农学。

上一篇:关于协查安全驾驶经历的函下一篇:怎么能够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