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循环经济

2024-09-09

管理模式循环经济(精选12篇)

管理模式循环经济 篇1

一、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 (Spaceship Economy) 理论, 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20世纪90年代末, 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并开始广为使用, 国内学者在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界定时, 由于其各自立场和认知的差别, 所给出的定义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明远将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如下: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 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资源 (特别是物质资源) 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 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1]。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002年之前为理念倡导阶段, 2003—2005年为国家决策阶段, 2006年至今为全面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革, 其观念已经在企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入人心, 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模式, 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 社会走循环型社会的模式,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中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对所处工业发展特定阶段认知不清

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进行跨越式发展, 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认清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 不可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产业, 因为经济主体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产业, 是传统产业, 因此只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那么跨越式发展要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 而不是跨越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阶段。

2. 认识不深入, 一刀切, 把循环经济泛化

对循环经济内涵外延的理解片面不准, 或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 或把循环经济外延无限扩大, 等同可持续发展概念。没有从区域产业系统大的层面, 从国家安全和长远竞争力高度去理解把握。

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缺乏相应监督体系

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 可操作性不强, 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 国家扶持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相关配套标准政策也不健全,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部分产业政策也在不少方面制约其发展。

4. 技术支撑乏力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 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少有突破, 先进适用的循环技术推广明显乏力。

5. 消费领域发展滞后

现阶段, 社会对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但在消费领域却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消费文化、价值观念都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消费的特征, 各种资源能源浪费现象司空见惯。

三、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

1. 明确发展阶段, 发展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从国外舶来的, 但其提出的背景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瓶颈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提出的, 然而在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治理阶段, 为适应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高层次要求。片面理解循环经济, 将循环经济理解简单化或者泛化都与中国资源高度短缺、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相悖, 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而且在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 一定要明确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首先, 不能照搬工业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观念和做法, 避免走极端主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应当按照现今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实行有针对性的发展, 应该是一种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减量化技术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负荷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2]。

2.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督体系

首先, 要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立法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 没有法律强力支撑, 很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立法体系可以参照日本, 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面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3]。

其次,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监督, 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使循环经济工作不断持续改进、完善提高。尤其是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 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 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 以市场为驱动力,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 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 对于企业来说, 如果成本和价格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鸿沟, 因此, 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 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 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 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 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因此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 强化政策激励措施:包括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制定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扶持政策以及相应的价格、收费和押金制度, 并对科技创新给予财政支持。

4.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关注静脉行业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 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使中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 设计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 建设高新技术生态园, 降低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4]。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尤其要关注静脉产业, 一定要鼓励技术创新, 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污染, 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离,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静脉产业发展。

5. 倡导全民参与, 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 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意义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 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 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 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4]。因此应倡导全面参与, 使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齐头并进。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通过研究循环经济管理模式, 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 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并成为一种经济管理新范式。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理念倡导、局部试验示范后正逐步走向全面探索实践的重要转折阶段。在这一发展的关键节点, 迫切需要把握好循环经济概念界定、发展现状和该特殊阶段的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只有全面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透析其发展的现状, 才能为现今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远.“循环经济”概念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6) :13-18.

[2]冯志浚.循环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杨卫东.论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对策[J].物流经济, 2009, (3) :36-37.

[4]任勇.循环经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模式与方法探讨[J].国外城市规划, 2005, (20) :1-5.

管理模式循环经济 篇2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所以要对与其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其在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可以通过加大废弃称排放收费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监管水平等手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能够自觉坚持以低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为前提,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还有昨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较高的技术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要注意开发共性与实用性技术,最终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要大开发与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相关的关键技术。在资源节约方面要加强废物回收利用、替代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开发工作,使循环经济理念渗透于企业的计划、生产、运用和管理一系列过程之中,交将其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之中,加大力度去开发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术。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不同企业间产品间的链接技术、加大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实现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有效的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保障。相关管理部门要保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能够尽力挖掘市场潜能,在满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同时尽力降低资源的损耗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另外,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适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还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以实现我国经济区域的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以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以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思考 篇3

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一个最为普遍的定义是:“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其中,废物处理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也被称为是循环经济的基本行为原则。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闭环利用型经济,是一个资源一生产一产品一消费一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模式。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目前情况看,“资源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再生利用,如废铝变成再生铝,废纸变成再生纸等;另一种是将废弃物作为原料,如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建材产品、筑路和建筑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用于发电,等等。

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今天,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和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成为企业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概括为“四低”: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而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不少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还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这些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最大的受害者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大量事实表明,传统的高消耗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环节和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有以下基本环节和重点: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在资源能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钢铁、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加快能源节约技术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绿色再造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创新。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在设备选型时优先考虑能耗低、物耗低、噪声低的设备。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在严格控制“洋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废物进口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国际贸易。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介绍:李平,系巨化集团公司驻京办主任;赵柯霞,系巨化集团公司锦纶厂工程师)

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篇4

观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过度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隐患。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在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看, 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加快进程, 还要兼顾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耗费的降低以及环境污染的减少等等, 避免“先污染, 后治理”、“先破坏, 后恢复”, 要发挥后发优势, 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达国家及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的经验

(一) 德国循环经济建设的经验

德国《废弃物限制处理法》、《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一系列发文的颁布, 很好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建设。比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列为国民义, 大力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及其危害等等。德国以循环经济立法为主导依据, 通过了法制化轨道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 最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德国以垃圾处理为开端, 随后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前进, 完成了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了就业的新鲜力量。

(二) 日本循环经济建设的经验

“末端治理”战略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源泉“源头预防”、“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概念呼之欲出, 而《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和《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的颁布则更是很好地促进了其循环经济的建设, 明确了政府、地方主管、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鼓励每个人为建立循环社会做出贡献。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当属日本, 已经建立了“资源节约——循环型社会”, 提出了以环境经济立国的战略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三) 美国循环经济的建设经验

美国居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首位, 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较早的国家之一, 美国推动再生资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行政手段。美国在探索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实行了大量的实践, 不但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鼓励循环性消费, 还建立了约20个生态工业园区, 其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于1976年, 美国就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 从2000年起, 美国能源部新技术主要内容为“零能耗住宅”, 除此之外, 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专门为生态工业园区组建了特别工作组, 使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区驻足到美国各地。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为了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 采取并实施了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

(四) 其他国家相关循环经济建设经验

1987年,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式建立, 针对在不同独立商业伙伴之间进行合作协议的基础上, 致力于“一个公司的副产品将成为其他公司的重要资源”。当地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循环链, 实现了区内水、能源、废物等物质的循环利用, 并且在遵守生态道德和追求共同利益的共识下进行合作。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法国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推进的发展思路, 很好地推进了可再生能源战略, 推行了水资源流域循环经济实践, 制定了有效的垃圾处理的立法和措施。

澳大利亚的循环经济试验区不但注重环境保护,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模的发展模式, 还实施清洁生产, 注重资源保护和开发新能源, 体现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韩国为了促进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采取了显著措施, 包括注重资源再利用, 完成减少废弃物排放, 不但促进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方式来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 同时还建立相关循环经济立法和环保措施。

三、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近年来, 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中, 逐渐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源头上治理污染, 即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开始就力图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

(一) 过程末端治理型

该模式强调了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治理污染的方法, 并且开始注意环境问题, 结果造成治理技术的难度加剧, 治理的成本耗费较高,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虽然被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大部分国家采用, 但其存在很多弊端。

(二) 废物回收利用型

这种模式不但重视垃圾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更强调生产过程和消费领域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 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内容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这方面, 德国建立了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 其循环经济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着手点, 通过生产责任者延伸将循环经济向生产领域扩展, 然后通过DSD系统向区域推进。

(三) 清洁生产主导型

这一模式以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依据, 推进清洁生产, 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目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我国, 已开始关注和推行清洁生产模式, 完善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大力采取有效措施, 包括资源的整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 减慢资源的耗竭, 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促进工业生产和环境的共赢, 减少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威胁。

(四) 生态研发设计型

此模式以实现循环型社会为目的, 采取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 社会效益好, “零排放”、“零污染”, 绿色消费等方案。在重视末端污染治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 更着重通过生态化的研发和设计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原则、制度及技术贯穿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以及社会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崔军.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11) .

[2]刘静华, 贾仁安, 袁新发, 等.反馈系统发展对策生成的顶点赋权反馈图法——以鄱阳湖区德邦生态能源经济反馈系统发展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03) .

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篇5

摘要

本文概述了铜陵的资源优势,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结合铜陵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各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的大中小循环。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铜陵;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产业链

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空间。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它要要求经济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铜陵市矿产资源丰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使用效率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得铜陵成为全国重工业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铜陵矿产资源等加工带来的附加值增加,“三废”排放相应减少,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使用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铜陵资源储备情况

铜陵历史上有“八宝之地”的美称,是全国矿产种类最为丰富、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已探明的有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等储量均居全省之首。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有色,化工,建材,电力四大高耗能行业是支撑铜陵经济发展的支柱,铜陵的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意味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二、铜陵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一)能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分析

铜陵是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发展起来的,自古起来就以“铜”资源丰富著称,也有一定的煤炭资源储备。依托丰富的铜资源发展铜加工业已成为铜陵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一系列的加工产业链。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为例加以分析。在全国有色第一座新模式矿山的安庆铜矿,采用“坑下高阶段强化开采”先进工艺,使铜回收率达93%以上,位列国内铜矿山前茅。在生态型矿山冬瓜山铜矿,采用先进的连续高效强化开采和半自磨加球磨的碎磨选矿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并实施废石不出坑和尾矿不入库,实现矿山无尾排放和无废开采的目标。同时还对其他矿山,实施井下废石和选厂尾矿充填,对废石堆场、尾矿库等进行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绿化达到165万m2,复垦率为25%以上。冶炼厂在国内同行业首次利用制氧过程产生的排空废氮气,用氮气掺和液化气进行带硫还原反应,达到脱硫除氧双重目的,既降低重油及液化气消耗,又减轻了传统精炼过程的烟气污染,通过对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产生二次能源,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环境的保护。图1-1对能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的归纳总结,提出了发展模式。

图1-1 能源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采掘(收集二次能源

生态修复 加工 回收利用新能源

(二)化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传统的化工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生产规模扩大伴随着大量的三废排放,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粉尘、SO2、NO2、有机废水排放。铜陵市开展跨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钢铁厂每年产生的20多万吨高炉渣,发电厂20多万吨粉煤灰已成为水泥厂的优质原料,每年水泥行业利用的固废就达60万吨。一批以“三废”为资源的静脉产业不断涌现,如铜官山化工公司回收六国公司的氟硅酸钠,生产;有色设计院试验工厂专门处理有色冶炼的烟灰,提炼铅铋等金属;金口岭的选铜设备重选金隆公司的含铜废渣,提高铜的回收和再利用。铜陵的化学工业逐渐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走上了循环化工的道路。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见图1-2。

图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在资源化下游中游 生产三废回收

(三)冶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冶金工业是铜陵高载能、高污染行业,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对铜陵生态环境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铜陵金蟾矿业公司——这个安徽省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将在选矿浮选阶段产出的尾矿部分进行二次尾矿浮选,选出的金、硫和铁矿进入硫精矿系统,最后吸干榨尽的尾矿经过滤作为水泥添加剂外销水泥厂,矿石循环利用价值提高一倍以上。图1-3对冶金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

图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

自利用渣冶金加工下游产品

回收

三、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地成效。2005年,铜陵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有色公司被评为试点企业,成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

(一)主要特征

铜陵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大中小循环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铜陵积极构建企业小循环和产业园区中循环:

1.以铜矿资源为基础,以“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产业链为主导,以共伴生资

源为重点,耦合化工、钢铁、有色等行业构建铜资源循环产业链;

2.以硫铁矿为基础,以“矿山采选→磷硫化工→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链为主导,耦合冶金化工等行业,形成硫资源循环产业链;

3.以石灰石资源为基础,围绕建材产品生产和工业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消纳,形成建材循环产业链。

通过三大产业链的构建,促进形成耦合共生的循环型产业体系。铜陵在发展循环工业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形成“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循环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平台、设立综合服务区、建设循环经济主题旅游设施。在生产循环的基础上,将余热用于居民生活,利用水泥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逐步实现生产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提高15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96.2%,能源产出率提高2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4.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3.4%。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到道路是铜陵面对资源枯竭的必然选择。铜陵这类的资源型城市应该多渠道发展循环加工业,依靠历史悠久的发展能源产业的经验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是新时代能源产业的生命力。铜陵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应该及时引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铜陵市环保局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监控,要事实的深入到基层,加强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政府不应过度的关注GDP的指标,完全用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不应把着眼点过度的放在GDP增长的速度,而应关注的是GDP增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

[2] 程少武.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47

[3] 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县域生态环境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2005.[4]胥树凡.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建立循环经济模式[J].中国环保产业,2001,(6)

管理模式循环经济 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旅游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行业大量兴起。然而,在传统的理念中发展而来的旅游经济模式往往只是采用了单向的发展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旅游资源是丰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以所以享受和挥霍的。久而久之,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旅游资源稀缺现象日益严峻。这和起初发展旅游业作为无污染、少消耗,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的初衷是相互违背。在这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只是一时的利益而不能长远。因此,为了防止旅游资源的继续恶化,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管理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

施行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总的来说,就是要尽可能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物质消耗和废气、废物排放。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以下就旅游行业中的旅游开发、酒店、餐饮、商店、旅行社等方面,采用循环经济的方式,发展旅游经济管理的主要几点内容进行探析:

1旅游开发中的循环经济管理

旅游开发中的循环经济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环境的开发,另一个是人文精神的宣传。前者是旅游行业的主要吸引资源,引力大小取决于是否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在原始的自然环境开发中,有些开发商急功近利,将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对其进行了掠夺性开发、改变资源分布、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甚至导致生态灾害频发,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在人文方面,大量游客的涌入,打断了原本淳朴、平静的村民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当地特色的文化将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价值观赏的改变也大家有目共睹的。可见,旅游业需要发展,上述的短见现象就要收到根本的遏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不能将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旅游经济发展的单一指标。对景区申请的项目严格审批,定期检查施工项目是否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景区管理部门少建甚至不建人工建筑,尽量不破坏自然景观。旅游交通方面,尽可能采用太阳能或电能驱动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并对交通网的设计要符合生态设计。在人流较多的时候,要考虑景区生态的接待能力。让旅游环境自身有个自我调控功能,实现良性循环运作。即外部的干扰不能超过环境的容量。在景区内部做好垃圾筒和厕所的规划,并在明显处张贴环保标语和宣传海报。最后,游客自身要做到洁身自好。不乱丢垃圾,提高节约用水和不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意识。对于那些强买强卖现象,绝不纵容。

2旅游行业中的酒店、餐饮、商店经济发展

旅游行业中的酒店、餐饮、商店经济发展,在过去单一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景区的酒店越建越高档、豪华,一味追求国际化。很少考虑就地取材,增加了经营成本。在宾馆里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往往都是难以降解,不能循环使用的,还有一些国家禁止使用的一次性泡沫饭盒,如此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和生活垃圾得不很好的处理,结果产生河水污浊。在旅游市场化的今天,不论是旅游行业的主体供应商们,还是作为消费群里的游客都应该以身作则,发展旅游业的循环经济。一方面,供应商们应多开发些绿色参观餐馆、酒店。就地取材,选择可以循环利用的碗筷、餐具和生活用品。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开展能源利用,变废为宝的专业回收处理技术。另一方面,作为游客,要入乡随俗。在购买当地特色商品时,尽量选择土特产类的初级加工产品。提倡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应该是注重产品设计和工艺的,这样既可以增加手工因素又可以饱含艺术文化价值。

旅行社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领军主力,更应该带头做好发展旅游业的循环经济工作。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中,存在许多只顾招揽生意,带领更多的游客谋取利益的现象。从而忽视了游客人数过度,对景区和当地社会环境造成的冲击。在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旅行社起着主要作用。其工作人员长期带团进入景区,应发挥导游的主体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导游客注重循环经济,并阻止游客的非理性行为。在接待过程中,宣传和讲解循环经济的重要的性,发挥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

3总论

总之,只有通过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全体社会共同参与,提倡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立捷.循环经济:旅游发展新动力[J].经济,2007(08).

[2] 何智能.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 郝黎仁,樊元,郝哲欧等.SPSS 实用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04-305.

[4] 雷钦礼.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153-154.

[5] 方世敏,曹红春.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 ,2009(2).

[6] 刘英,潘云洪.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06).

[7] 张洋,庞德明.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搭建及其应用[A].20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 ,2008.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篇7

“循环经济” (Cyclic Economy) 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 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

1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必然

1.1 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

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 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 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 以降低成本压力。

1.2 追求经济效益,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

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 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3

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4

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 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 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 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 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1.5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 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 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 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 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2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瞽, 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 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2.3 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

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 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 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4 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 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 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 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 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 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 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 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 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3.1 管理支撑

3.1.1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 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 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 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1.2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 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 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 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 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 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3.2 制度支撑

3.2.1 计划和布局制度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 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

3.2.2 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 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 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 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

3.2.3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 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 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 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 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 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 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 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 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 生产过程无废少废, 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 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 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 小结

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当前,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 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摘要: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当前,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 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新形势下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探究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管理,管理模式

循环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 以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为核心, 以低排放、低消耗为基本特征, 以再利用、减量化为原则, 是对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根本变革。

1 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下:

1) 得到了政府多项政策的激励

我国政府为了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推行了多项激励性的经济政策, 包括财政、信贷和税收等刺激, 也包括对节能设备的购置和节能技术的改造实行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差别利率、信贷贴息并减免企业所得税等。另外, 还对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农村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实行税收优惠, 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利用,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2) 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给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 促进了企业形成节能、节材、节水, 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3) 在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来说,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函待改进的地方:一方面, 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 也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总体策划, 协调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 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导小组在欲行效率低、监管不得力, 造成企业管理理念没有跟上来。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循环经济优势的发挥, 需要我国在构建过程中予以解决。

2 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 政府应在此初步阶段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我国经济目前总体上还是政府主导型经济, 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推动甚至直接的投入;另一方面,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意识约束。因此, 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属于政府的自觉行为, 而不是自发的市场行为, 因此必须以法制为保障来实现自身的稳定有序发展,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和公民的行为。我国政府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通过立法、宣传和监督3个步骤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2.2 提高公民的消费信心

我国当前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市场透明度不高, 影响人们对未来收支预期的计划。政府应通过制定并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 增强人们对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信心, 刺激消费;同时还要, 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消费者对循环经济的关心和支持。

2.3 大力扶持技术研发和推广平台

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资源再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技术, 而企业和个人的能力又不足以对相关技术的研发进行大力投入。因此, 政府需要予以扶助,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相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平台, 如出资引进或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研发攻关、宣传、推广相关技术等。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减少企业自主开展技术研发的成本, 还可以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构建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

有效地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 应采用目标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方法, 贯彻全面管理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结构化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

3.1 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核算体系息息相关。因此, 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需要建立一套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改变传统国民经济总值 (GDP) 统计方法, 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纳入统计范围内。目前, 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开展和建立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以及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等活动, 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环境与经济的核算理论体系。

3.2 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相关部门的职责的明确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应对各组织部门的职责、权限和作用作出明文规定, 建立部门间的合作协商制度, 保障各部门之间合作关系的和谐, 以此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绩效,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条件。

3.3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

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降低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成本, 使相关的理论、技术和观念意识得到广泛地的传播。因此, 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信息网络、废弃物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咨询服务网络以及信息发布制度等, 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发布、咨询、统计、交易等功能。另外, 还要将内部信息交流公开化 (尤其是循环经济进展情况) , 以便能及时协调和监控。

3.4 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各行各业、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需要循环经济的各级管理者和实践者以及百姓共同的参与和推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如专题讲座、研讨会、中小学基础教育、大学高等教育、在职教育、经验交流等, 进行循环经济的能力培养。同时, 还可以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引导全社会选择正确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4 结论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构建循环经济的管理模式, 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的实践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 企业的自律, 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李苗苗.论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9) .

[2]陈小洁.日本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对中国的启示[J].蚌埠党校学报, 2008 (4) .

纸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篇9

“十一五”初期, 广东省根据造纸行业的特点, 对该行业进行规划, 拟逐步淘汰那些产量小、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造纸产能, 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先进的造纸企业, 并且将新建造纸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 实现集中能源供给和集中污染治理的模式, 以便实现造纸行业的产业升级。本文介绍其中规划建设的一个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

该纸业基地规划造纸产能1000多万t, 涉及纸品有生活用纸、文化用纸、新闻纸、包装纸等, 原料除了生活用纸和高档文化用纸采用原木浆外, 其他都采用废纸制浆。规划将基地内的一家热电厂和生产不同纸品的数十家造纸厂整合在一起, 实现跨行业横向资源整合, 提高能源利用率,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节能减排之路。目前该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得到各级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 已经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 以基地内一热电厂为公用工程岛, 进行集中能源供给。该热电厂的现有机组规模为2×150MW, 并拟新建2×660MW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纸业基地实现“七个集中”的公共设施配置, 即集中供热、集中供电、集中供冷、集中供水、集中治污、集中物流、集中废弃物综合利用。具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图1所示。

1 集中供热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主要通过基地内的大规模热电联产构建的。热力发电厂需要蒸汽作为工质带动汽轮发电机转动做功, 产生电能, 发电对于蒸汽的要求是高温、高压, 蒸汽压力等级越高, 发电效率越高。目前发电机组的压力等级向超临界、超超临界方向发展, 用来发电的蒸汽称之为高品质蒸汽。而造纸厂需要蒸汽所释放的热能来干燥纸品, 造纸对于蒸汽的要求是:压力在1~2MPa的饱和蒸汽, 这种蒸汽压力等级较低, 做功能力差, 称之为低品质蒸汽。发电和造纸对于蒸汽品质要求的不同, 为蒸汽的梯级利用提供了条件。热电厂将高品质的蒸汽用来发电, 而将发电后的低品质蒸汽供给造纸厂使用, 提高了蒸汽的能源利用率,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热电联产。

由于造纸行业对于热、电两种能源的消耗量较大, 因此, 传统的大型造纸企业一般都自建热电联产机组来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但单一造纸企业配备的热电联产机组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在50MW左右。该纸业基地发展热电联产的特点是:一个大型热电厂供多个造纸企业, 实现集中供热, 以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污染的热电联产机组代替各造纸企业自备的小型、低效率、高污染的机组。

集中供热机组的容量越大、参数越高, 其热效率越高, 因此, 集中供热的能源供给模式将带来节能效益。集中供热大机组配置高效脱硫装置、SCR烟气脱硝装置、静电除尘装置等先进污染物控制设备, 这些小机组无法配置到相同的水平, 因此集中供热模式有利于污染物控制。据预算, 该纸业基地到2012年将达到造纸产能578万t, 集中供热所产生的节能效果约为304.7万吨标煤/年。

2 集中供电

纸业基地内造纸企业的用电量较大, 目前, 造纸企业凭借电网供电, 而基地内的热电厂发电全部供给电网。由于《电力法》的限制, 热电厂目前不能直接向基地内造纸企业直接供电, 纸业基地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 争取在纸业基地内实现直供电试点。

对于纸业基地这种情况, 在用电负荷中心存在一个电源供应点, 却不能实现直供电, 会造成无谓的浪费。在2009年3月国家工信部组织的工业节能院士专家咨询调研活动中, 综合调研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省用电的线路损失较高, 据计算, 在广东工业用电2383亿kWh中, 约238亿kWh被线损浪费了”。也就是说, 纸业基地用电企业如果使用电网供电, 其线损达10%。而据预计, 纸业基地如果利用基地内的热电厂实现集中直供电, 由于减少了电力输送距离和变压损失, 线损只有3.5%。按照纸业基地最终规模用电负荷约110万kW计算, 纸业基地集中直供电比使用电网供电, 每年节电6.26亿kWh (按全年365天、每天24h工作计算) , 折标煤22万t。可见实现基地内直供电的节能减排效益巨大。目前, 国家正进一步推进直供电试点工作, 也是出于节能减排的考虑。

3 集中供冷

广东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一年有2/3的时间需要制冷、供冷, 目前制冷的方式主要是分散的用电制冷。电属于高品质的能源, 用电制冷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用电制冷的综合能耗较高;二是用电制冷增加电网的供电负荷, 特别是炎热天气会造成用电紧张的局面。针对这一情况, 该纸业基地规划实现余热利用集中制冷, 然后集中供冷给纸业基地内的造纸企业、办公场所、居民小区等。余热属于低品质的能量, 将其用来制冷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

余热制冷的方式有三种: (1) 热电厂供给造纸企业的蒸汽可以分出一小部分, 作为热源供给大型蒸汽型溴化锂制冷机来集中制冷。 (2) 热电厂供给造纸企业的蒸汽, 通过热交换以后, 蒸汽凝结水的温度约为110~130℃, 这部分热水可以作为热源供给大型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来集中制冷。 (3) 利用烟气余热制冷。该基地内的热电厂现有2×150MW热电联产机组, 配备的锅炉是2×480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炉内干法钙基脱硫, 同时脱除了烟气中的SO3, 使烟气的露点大大降低。据估算, 烟气露点降低到90℃以下, 为烟气余热利用提供了条件。该厂在尾部烟道引风机之后加装热回收换热器, 以水作为介质, 将烟气的温度降低到90℃, 吸收的余热提高了介质水的温度, 这些热水作为热源供给大型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来集中制冷, 然后集中供给冷用户。目前该节能项目已经实施, 年节能量为1.2万t标煤, 列为2008年国家财政奖励的节能备选项目。据预算, 纸业基地内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余热利用制冷实现的总节能量将达到35万t/a。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分析, 余热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 才具备综合利用的效益, 由于产业集聚, 为能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 这也是国家提倡热、电、冷多联供的原因。

4 集中供水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另一构建要素是生产用水的梯级利用。纸业基地内的热电厂凝汽器的冷却用水是采用开式系统, 从厂边的江中取水、过滤后用于机组冷却, 然后排放。而纸业基地内的造纸企业同样需要取江水作为工业用水。根据这一特点, 纸业基地内通过统一规划, 将热电厂排放的机组冷却水集中供应给各造纸企业作为工业用水, 免去了各造纸企业分别建设取水泵房及过滤设施的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

造纸企业在分配使用这些工业用水的过程中同样遵循梯级利用的原则。工业水首先供给高档纸品 (生活纸、白板纸等) 生产线, 高档纸品生产线排放的水污染轻, 经过轻度处理后用于中、低档纸生产线循环再用。造纸各企业达到清洁生产各项指标, 排放污水到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达标后大部分供纸厂循环利用, 部分用于基地清洁、绿化用水、家庭洁具用水, 其余的统一达标排放。这种水的利用模式实现了集中取水、梯级利用、集中治污、循环再用、集中排放, 减少了总取水量和总排污量, 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据预算, 这种水的利用模式使纸业基地每年的总取水量和总排污水量减少1900万m3, 减少COD排放1900t。

以上集中供水的模式, 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 通过产业集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实现了水资源综合利用, 降低了污染, 减少了重复投资, 充分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5 集中治污

该纸业基地的工业用水经过梯级利用以后排放的造纸污水实现集中治理, 免去各造纸企业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纸业基地集中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 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将污染物的排放水平降到最低。

该纸业基地的集中污水处理厂争取从技术上和工艺上进行创新, 最终达到污水零排放的目标。在技术上, 以传统的厌氧+好氧技术为基础, 使处理后的污水中COD的含量达到50mg/L以下, 处理高浓度的COD的过程中产生沼气可作为清洁的能源。为了进一步降低排放水中的COD含量, 纸业基地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共同研发利用纳米材料对污水高效吸附净化, 使排放水中的COD含量趋近于零。在工艺上, 将集中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水作为补充水补入新建60万kW机组的闭式凝汽器冷却水系统, 利用冷凝塔的蒸发作用将水分以洁净的水蒸气的形式排入大气, 同时使污染物COD得以浓缩并回流到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脱除, 实现污水的零排放。这一工艺充分体现了发电和造纸两大行业的完美结合。在工艺上的另一个方案是, 达标排放的废水统一输送到附近的一个人工湿地, 通过人工湿地的生物降解功能, 进一步消解排放水中的污染物, 使纸业基地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水平。

以上集中污水处理选择的工艺, 充分体现了产业园区的优势, 只有产业园区形成一定的规模, 才有可能为污水处理选择新工艺提供条件。单一的造纸企业最多可以实现达标排放, 但没有条件或没有实力选择通过电厂冷却系统及人工湿地消减污染物排放的工艺, 而该纸业基地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

6 集中固废利用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还有一个重要构建要素, 就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基地大量使用废纸等二次纤维作原料, 经过脱墨等处理工艺后用于生产中档纸, 高档纸品生产线产生的浆渣用于生产中低档纸。成品纸供社会使用, 使用后再回收用于造纸, 大大节省了资源, 废纸的循环再用使纸业基地与社会形成了大循环。据预算, 纸业基地年利用废纸210万t, 年节约木材900万m3。

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另一体现是脱墨污泥的利用。纸业基地企业在使用废纸的过程中脱墨这一环节会产生大量脱墨污泥, 脱墨污泥属于危险固废, 不能随意抛弃, 目前的方式有填埋和焚烧, 但是, 填埋占用自然空间, 而焚烧可能释放二恶英。研究发现, 脱墨污泥具有一定的热值, 可用于干法水泥生产线与煤炭混烧替代部分煤炭, 同时, 水泥生产工艺中有一个急冷环节可避免二恶英的生成。据预算, 纸业基地年产生脱墨污泥33万t, 将这些脱墨污泥添加到水泥生产线混烧, 既处理了固废, 又避免了污染, 还能替代煤炭达到节能效果, 预算的节能量为20万t标煤/a。

另外, 基地内热电厂产生的灰渣可送到水泥厂作为建材原料, 造纸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可用于生产有机肥等, 体现了纸业基地的固废综合利用。

7 集中物流

该纸业基地最终规划的造纸产能为1000万t纸品, 原材料的运进、产品的运出, 以及热电厂燃料的运输都需要物流服务的支持。该纸业基地临江达海, 具备很好的水路运输条件, 为了整合资源, 区域内统一建设公用万吨级的码头和专用的物流公路网, 避免了各厂自建码头所出现的重复投资。综合性码头可装卸煤炭、集装箱和散货, 建成后可降低基地造纸企业港口物流成本20%~30%。

8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预计效果

根据该基地报送国家的《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 到2012年, 该纸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基地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65.47亿元, GDP近百亿元。在造纸总产能达到578.56万t的同时,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使基地的总节能量达到336.7万t标煤/a, 减排SO2约2.04万t/a, 减排NOX约1.502万t/a, 减排COD约1900t/a。具体的能耗指标和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如下:园区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639t标煤;每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为52.3t;单位产品 (吨纸产品) 综合能耗为0.545t标煤 (国内先进水平为0.9~1.2t标煤) ;吨纸产品水耗平均为8.83m3 (国内先进水平为10~15m3)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韶钢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篇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目前国内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消除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合理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即一种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2 韶钢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钢铁行业是资源消耗很大的行业,随着矿石、煤、焦炭、电能等资源的紧张,以及这些资源价格的放开与国际接轨,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增强,钢铁行业的成本将由于价格在产业链上的传导而产生相应的提高,其中包括可逆的因素和不可逆的因素。另外由于前几年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钢铁行业将出现产能过剩和产品趋同等现象。这些不利因素由于滞后效应将在这几年逐渐加剧行业竞争,并由于资本的“加速效应”将会加快企业之间竞争的步伐加剧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加快行业内部淘汰与重组的节奏。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提高装备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将是企业重新重视的工作,也是所有钢铁企业都会去做的必备功课。如何在这一轮行业周期中生存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成本的相对竞争力,而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对市场的占有率是行业的竞争力指标之一,随着全国钢铁物流业的专业化发展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全国区域经济结构变化和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钢铁行业重组局面的出现,广东钢铁市场功能和性能同一化的产品将面临竞争加剧的局面,价格将是低端产品竞争的主要因素,而降低成本是价格竞争的基础。

国内许多钢铁企业正在尝试利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来降低成本。例如济钢是较早实施循环经济的钢铁企业,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较好,循环利用率较高。邯钢在上一轮行业周期低潮时主要是采用模拟市场的成本核算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这一轮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利用循环经济的方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沙钢也在加大力度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韶钢的资源综合利用开始较早,尤其是二次能源的利用较早,是国内率先全部实现“以气代油”的钢铁企业之一。但资源整体利用水平不是很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资源的减量化与再利用水平不高,有较大的降成本空间。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资源结构和内部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系统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价格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当务之急。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用系统的观点,采用循环经济的方法和思路,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降成本,形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因此钢铁企业形成自己的循环经济模式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韶钢有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 用系统的观念和思路来构建循环经济资源流

系统的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点:着眼于系统整体的、长远的、优化的观点;系统内部综合分析的观点;动态的观点;系统结构的层次性、有序性观点;适应环境变化的观点。

冶金过程系统一般分4个层次,即冶金联合企业—冶金工厂—冶金工艺过程—冶金过程单元。以前,大家比较注重各冶金单元(或工序)降成本措施的实施,其实在实现单元降成本的同时更要关注系统降成本,即最高层次内的系统成本合理分解及系统降成本措施的优化。

成本分解要具体到各子系统的资源消耗,建立合理的动态平衡是问题的关键。要建立合理的动态平衡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资源流(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资源流物化状态实际就是物质流,附加在物质流上的还有能量流(各种物质都可视为载能体,用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来考虑其合理流动),信息流(附加在物质上的各种信息,如质量、数量、时间、空间等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成本流(从成本角度和现金流角度来考虑附加在物质上的成本流动和控制)。从系统的角度考虑资源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成本流)的合理分布与配置,建立合理的多系统输入与输出反馈,建立出优化的动态平衡(单位产值物质强度不断下降的动态平衡)。韶钢成立课题组对现有装备进行工艺参数的采集与分析,针对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及轧钢等主要工序进行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和火用平衡的计算,建立了平衡模型,开发各工序和全系统的动态平衡计算软件,为系统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韶钢按分类管理、系统优化原则,在平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如冶金工艺过程或冶金过程单元的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改造,操作方法改进等)和管理创新(合理的分类管理与考核,科学的系统分析与决策模型等)来降低系统成本,并针对各工序提出具体的新技术方案。

4 用循环经济的方法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方法主要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方面。减量化是减少资源输入,实现同样的功能,完成同样的产量,这是预防的方法,从源头抓起,从设计着手(主要是工艺、装备、技术设计);再利用是过程方法,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主要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备品备件的互换性来实现资源的高利用率和再利用率;资源化是把废弃物变成资源的方法,减少最终处理量。

从韶钢实际看,要实现循环经济要从多方面入手。

(1)必须根据韶钢自身装备水平和资源状态合理配置各冶金单元的资源,方法是从系统的角度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投入(资源减量化)。例如高炉的精料可以减少成为矿料和燃料的投入,当然必须把烧结、原料、焦化、高炉等各工序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虑,建立各工序的动态平衡模型,定量分析各项输入与输出参数,优化各参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满足高效生产优质低耗产品这一目标输出。

(2)资源流的各项物质的合理流动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包括原材料、燃料、二次能源、装备等的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各项物质流之间也有一个比例关系,必须建立各循环和系统的系统模型,定量分析各系统对目标的影响,建立优化的动态平衡,这是循环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建立多个循环体系。例如:水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循环利用,装备备品备件的循环利用等。整个循环体系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也可能相互影响。国内许多钢厂都有一些循环利用的例子,但循环效率和全系统的整体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韶钢的二次能源循环利用建立了全系统的平衡模型,在适时分析能源介质流向的同时,采用了能量平衡和火用平衡分析方法,分析能源的数量与品质的变化,优化各工序能源的配置。

(3)废弃物(包括副产品)的资源化问题。从循环经济角度,有两种资源化,即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钢铁联合企业的三废利用必须从两种资源化中寻找一个最佳经济回报的循环途径,原级资源化无疑被优先考虑,即在全系统内把各子系统的废弃物(包括副产品)就地资源化。例如焦化工序的副产品资源化,炉渣和轧钢铁皮的资源化,自产煤气的压力和热量的利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不能利用的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从广义上讲,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从经济合理的角度看有些废弃物很难资源化或资源化成本太高,只能作无害化处理,而这点很容易被企业忽视,最终造成对环境破坏,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韶钢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用系统的观点实施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形成行业竞争力是大有作为的。

5 韶钢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几点措施

(1)建立系统动态平衡模型。

系统如何才能降低成本,首先要解决的是对钢铁企业冶金过程系统4个层次的系统与子系统的确定,对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与反馈关系进行确定,对各系统的输入、输出参数进行确定,这样才能确定各系统降低成本的目标和各参数的合理化,并制定系统的降成本措施(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同时通过系统分析找出影响全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关键环节(限制性环节),最后通过对全系统进行优化来实现流程优化和各子系统的资源重新规划,从而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

其次要针对关键环节(例如高炉)建立模型,定量分析各种工艺设备参数,找出最佳的资源流路线和分布,建立良性的系统动态平衡。通过系统定量分析分解系统降低成本目标,统一认识,明确各生产厂目标,并建立个子系统的降低成本方案,逐步形成有韶钢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韶钢2008年成立课题组研究“韶钢能源循环综合利用研究与动态平衡模型开发”,建立了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各工序的用能模型和全系统的能源循环综合利用动态平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工序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与节能新技术研究。

(2)研究系统技术创新方案。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充分挖掘设备潜力,优化工艺参数,提高操作水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循环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例如:韶钢铁前系统降低成本措施研究,铁前系统主要根据装备、技术、操作水平情况要以各项资源流动为主线,以资源的减量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研究各项资源流动与配置的系统优化和降低成本措施。主要技术创新措施有已投产的高炉工序的TRT余压发电项目,焦化工序的CDQ干熄焦余热利用项目,在建的烧结工序的余热梯级利用的发电项目,在研的炼焦煤风选调湿新工艺研究项目。炼钢工序有提高转炉煤气回收率的技术研究,轧钢工序有热送热装与蓄热式燃烧技术结合在加热炉上应用研究。

(3)管理是保证循环经济目标实现的基础。

要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实施,除了技术创新外,管理是基础。只有通过加强管理,甚至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建立高效的体制和机制,合理分解各项降低成本指标并通过合理考核引发各系统的内在动力,形成长效机制,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协调各子系统的平衡,规范各子系统的行为,保证各系统的输入输出信息不失真,确保各项循环经济降低成本措施的有效实施。韶钢能源中心的筹建在高标准要求下,以系统循环经济建设为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6 结语

德国的废物管理政策与循环经济 篇11

德国循环经济的规模已经十分可观。2000年,德国50%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再利用,包装纸和废旧玻璃的回收率达到80%,废纸回收率达到60%,建筑废物回收率为90%。冶金行业产生的95%的矿渣、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已得到重新利用。德国废旧汽车再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到2006年废旧汽车的再利用率将达到85%。由于德国经济绝对规模较大,德国循环经济的绝对规模也相应较大。

四个层次的法律法规

德国有关废物管理和循环经济的专项法律为《循环经济与废物法》,出台于1994年,生效于1996年。但这并不是说,德国从1996年才开始搞循环经济。德国循环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西德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包括1972年的《垃圾处理法》,1974年的《控制大气排放法》,1976的《控制水污染防治法》,1983年的《控制燃烧污染法》。1986年,西德还建立了联邦及各州的环保局,全面负责制定和推行全国环保法规政策。

德国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分四个层次,即宪法、普通专项法律、条例和指南。1996年《循环经济与废物法》生效,成为该国建设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的总纲性专项法律。1998年《农业和自然保护法》颁行。德国还有一些涉及循环经济的相关条例和指南。相关的条例有:有毒废物以及残余废物的分类条例,废物和残余物控制条例,废物处置条例,包装以及包装废物管理条例,污水污泥管理条例。相关的指南有:废物管理技术指南,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技术指南。此外,德国各州也制定法规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如1999年,柏林州颁行了《柏林循环经济与废物法》。

核心原则和优先考虑

在废物管理上,《循环经济与废物法》确立了循环经济原则:避免产生一循环使用一最终处置。这也是其规定的废物管理优先顺序。具体来说,首先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避免或尽量减少各种废物、污染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不能避免产生但又可利用的废物加以回收利用,使之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再次,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物,才允许进行最终的无害化处置。

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循环经济只是把废物资源化,但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方式之一。

德国推行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与其多年来奉行的环境政策原则相一致。德国环境政策原则为:第一,预防原则——环境政策的制定应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成本往往远高于预防的成本;第二,排污者负担原则(责任原则)——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或损害的人要负责并承担避免或消除环境受损的费用;第三,合作伙伴原则(参与原则)——经济界、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应参与解决环境问题。这三条原则贯穿在《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当中。

企业的责任与意识

《循环经济与废物法》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必须有分离垃圾的装置,废纸、玻璃、塑料以及金属等垃圾要分开,以保证它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在通过法律明确了自己在维持循环经济发展上所负责任的情况下,德国企业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与自身发展休戚相关的事情。同时,各企业努力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因为这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声誉。

在《循环经济和废物法》的框架下,德国还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促进各行业废物再利用的法规,使饮料包装、废铁、矿渣、废汽车、废旧电子商品等都“变废为宝”。德国从2003年10月开始实施对饮料瓶收取押金的规定,消费者为了要回押金,就不会随意扔掉瓶子了。1.5升以上的需要支付0.5欧元(约值人民币5元),1.5升以下需付0.25欧元。但回收的责任仍然在企业。

为了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的情况,德国还设立了专门机构。生产企业必须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能力回收废旧产品,这样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产生垃圾的企业必须向监督部门报告生产的垃圾的种类、规模和处理措施等情况。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较大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处理垃圾的方案,以便于有关部门监督。

贴上“绿点系统”的标识

“绿点系统”作为民间企业发起和创建的废物回收系统,享受德国政府的免税政策。这既是民间参与循环经济的样板,也反映了成功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负责绿点系统营运的二元系统组织DSD,成立于1990年,目前有1.6万个公司加入,占包装企业的90%。1991年德国公布了《包装法》,首次用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商品包装的生产和经营。该条例的核心原则就是排污者负担原则——谁生产包装谁就该回收包装。在此基础上,由DSD推行回收再利用包装的“绿点系统”。贴上“绿点系统”的标识,就意味着产品包装可以回收利用,符合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要求。DSD成员按照规定向DSD组织支付了一定使用费后,就取得“绿点”包装回收标识的使用权。DSD组织则利用成员交纳的费用,负责收集包装垃圾并进行清理、分拣及循环再生利用。不参加该组织的企业则需按照1996年颁行的《循环经济法与废料法》,自行回收处理包装材料。DSD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回收废旧包装件的不同类型而分别按重量、体积或面积进行计算。

DSD回收范围限于销售包装废物,这大约占德国每年使用的包装废物的一半。DSD二元系统的运作循环圈为:包装产品制造商一把包装卖给生产企业进行包装或灌装一生产企业向二元系统缴纳绿点费,生产企业的一次性包装产品可印上绿点标识一交给商店销售一消费者消费一消费后废弃包装由绿点公司用其投资制作的垃圾收集箱回收一由绿点公司或与其签约的回收商将废物分类收集后,运到再生工厂一生产再生原料(或制成其他产品)一返回包装产品制造商,生产再循环制品。

颇具作用的行业自律

德国企业的行业自律在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负责生产的单位自愿地承担义务是补充法律规定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1996年汽车工业及相关行业的代表就允诺,到2002年将旧汽车中的废物重量比例降到15%,到2015年减少到5%,同时将为德国的小汽车建设一个涉及而广的回收和利用系统。另外,德国的汽车生产商和进口商还允诺无偿地回收至少已使用过12年以上的旧车。

此外,德国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大城小镇均由垃圾箱“装备”起来。每家户外都置有三个符合规格的垃圾桶,分别以绿、蓝、黑等色标志其容纳纸类、玻璃、一般垃圾的不同功用,桶底装有轮子,方便搬运。德国民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很强。居民区都有分类垃圾箱,大部分民众都能自觉地把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从而大大保证了垃圾的再利用。

对中国的启示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循环经济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大产业,中国应该参与这方面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第二,针对废物管理,可借鉴德国的经验,健全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法律应强调预防在先的原则,而当前我国的“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要强调废物污染的事后处理。

第三,可通过立法规定消费者在循环经济中的义务,并通过媒体的宣传,提高相关部门、机构、工业企业以及公众的环保责任感和循环经济意识。

浅析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篇12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有循环经济这一思想诞生。循环经济在欧美起源较早,待流传到我国的时候已经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要说到现在的循环经济,还得先谈谈它的起源——生态经济。生态经济顾名思义,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相结合,生态与经济互相促进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配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本意就是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系统,遵循生态的自然循环和发展,全方位的低碳、低排放、低消耗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当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一种高效率利用可用资源和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依据低碳、低排放、低消耗的原则,来综合绿色、健康的发展经济。

旧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单向要素流动为主,几乎没有低碳、低排放的资源消耗,均会产生较多的低效率资源消耗和较多的废气、废料排放,主要的生产过程就是投入资源到生产经营到废气废物排放,基本没有可再用资源的利用。循环经济利用生态自然的再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中的资源和物质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依据“投入资源—经营生产—资源再利用—持续经营生产”的循环过程,使得经济发展得以健康、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常见的发展模式分析

在步入21世纪后,全球各国开始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尤其循环经济得到大力支持和迅速的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本文将对其作出一一分析。

1. 工业园区模式。

工业园区模式,顾名思义,由众多工厂、企业构成的生态集群,当然还需要园区内的各厂互相合作,部分资源共享。工业园区模式发展较为迅速,工厂协调性较好。根据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同一园区内的工厂需要将自身的物质需要、资源消耗、产能信息共同分享出来,结合其他工厂的相关资源、生产、再利用资源的信息,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资源相互利用的工业生态系统。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可充分利用园区内工厂的供需资源,有效的将一家的废弃物排放利用到另一家的生产当中,真正的实现所有资源的充分循环再利用。其过程依循“资源投入工厂甲—工厂甲经营生产—工厂甲排放—排放投入工厂乙经营生产”。

2. 杜邦模式。

杜邦模式是依据单个个体的工厂经营生产,主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杜邦模式的开展过程是将生产链上的消耗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就需要工厂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相互沟通合作,共享所需资源信息和生产方式,经过相互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投入资源的消耗,同时减少废气、废料的排放,得以充分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真正的节能减排,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循环线社会模式。

循环线社会模式是由日本提出并率先发展形成的。其模式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从大到小,是政府、企业单位、个人三部分组成。由这三个主体相互紧密合作发展成为循环经济社会。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接着督促所有企业发展新能源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最后是由公民培养循环经济观念,充分回收垃圾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循环线经济模式需要三个部分主体环环相扣共同配合建立。

4. 回收再利用模式。

回收再利用模式各国都有其发展的踪迹,但最先是由德国发展的较为完善,德国GSD体系是其代表。它依据废弃物的回收中转站来实现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再利用循环发展经济模式。其中中转站就是指德国现有的包装物双元回收模式,并且这个中转体系是不盈利的社会组织。其作为关键枢纽,将所有生产厂商组成一个联系网络,将各个需要的回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分类,最后委派给需要的生产企业进行利用生产。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推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进行有效高速的发展,本文借此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1. 加快高新技术和创新技术研究。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高效率利用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要大力发展此经济模式,就必须要有高新技术和创新技术的研究利用,最大程度上节能减排。各企业工厂可采用上文提到的杜邦模式与工业园区模式来发展,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再配合工厂企业自身的高新技术与创新研发能力,进行新能源的利用和研发。

2. 改善工厂与企业的废弃物排放治理。

要快速发展经济循环模式,就得从根源上解决工厂企业内部的废弃物排放。改善工厂内部不合理的废弃物排放治理系统。再配合新能源技术最大程度上做到节能减排。完善的废弃物排放治理和新能源技术的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必备因素。例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上,就需要冷热水回收系统和水资源的工艺冷却系统,再利用净水系统对回收水进行排污过滤的处理。

3. 培养公民的节能减排观念。要想长远的发展循环经济,就得最大程度上培养国家公民的节能减排意识,真正做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首先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工厂营造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氛围,并且政府自身做到表率,监督企业与工厂施行绿色健康生产,可以配合相关企业工厂进行试点推广活动,邀请公民参观了解,从根本上让公民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基础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旌.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卢红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上一篇: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下一篇:客运交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