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

2024-09-09

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共8篇)

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 篇1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 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多, 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近期文献, 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并对今后艾滋病的治疗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艾滋病,药物治疗,逆转录酶抑制剂,HIV蛋白酶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 AIDS) ”,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1], 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 HIV) 是其病原体[2], 人体感染此病毒后免疫机能缺陷, 而易于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临床综合征[3]。AIDS传播速度惊人, 死亡率极高, 仅2007年一年, 就有210万人死于艾滋病, 并新增250万HIV感染者[4]。然而迄今为止, 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5], 如何找到一种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药物, 成为摆在世界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HIV-1是艾滋病药源性作用靶点[6,7]。目前, 已有31种作用于这一靶点的抗HIV药物以及由这些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8]。本文对临床上常用于艾滋病的治疗药物作一综述。

1逆转录酶抑制剂 (RTI)

按照化学结构可将其分为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 与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 。

1.1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

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作用于逆转录酶与其天然底物核苷结合的活性部位[9], 从而阻断病毒DNA链的延长。齐多夫定 (AZT/ZDV) 是第一个被FDA批准上市的治疗艾滋病的NRTI, 可使CD4细胞计数升高, 亦可减少病毒的垂直传播[10], 但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新一代的NRTI—恩曲他滨 (FTC) , 口服后被磷酸化为具有细胞活性的5′-三磷酸盐, 5′-三磷酸盐通过进入病毒DNA主链, 与主链结合, 导致链终止, 从而抑制HIV-1逆转录酶及HBV DNA聚合酶活性[11]。Rousseau FS[12]等进行的一项Ⅰ/Ⅱ期临床研究, 对82例HIV感染病人每日给与FTC 200 mg, 治疗10 d, 随访2 d。结果显示, 治疗组58%病人的病毒携载量降低了2个对数值或降至可检测水平以下;治疗后2 d, 病人的病毒携载量降低了1.6个对数值。另一方面, FTC较3TC血浆半衰期更长, 抗病毒活性更好, 只需要一天服用一次, 抗药性的发生也比较慢[13]。研究者在对82名儿童患者进行以FTC作为主要治疗用药的两项研究中还发现其能明显提高儿童患者的免疫功能[14], 儿童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没有药物相关的特别不良反应[15]。另有报道, 合并HBV的HIV感染者于中断FTC治疗后, 可能出现肝炎恶化[16]。

该类药物仅能防止尚未感染HIV的易感细胞的感染, 但对已感染的细胞并没有治疗恢复作用[17], 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多, 不良反应包括线粒体毒性[18]、骨髓抑制, 可出现红细胞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少数患者可致胰腺炎, 加之交叉耐药性的产生, 这类药物已不单独使用, 主要做联合用药。

1.2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

NNRTIs 的发展起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发现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HEPT类化合物MKC-442[19,20]和TIBO类衍生物Tivirapine[21,22]。代表药物包括奈韦拉平 (NP) 、地拉韦定 (DLV) 、依非韦伦 (EFV) 等。

施多宁 (EFV胶囊) 是一种高选择性的NNRTI, 半衰期较长, 能进入脑脊液。一个多中心的HIV/ AIDS临床试验项目[23]证实应用施多宁与两种NRTI-3TC和AZT治疗3年后, 超过半数病人的病毒载量降低至可检测水平 (<50 Cops/mL) , 且病人对这个治疗方案也有很好的耐受性, 施多宁每天只需服一粒, 在欧洲已普遍用于联合治疗。

NNRTI很容易诱导HIV-1RT产生变异, 形成耐药性, 因而限制了NNTRI抗病毒潜力的发挥。随着对“第二代”NNRTI研究的进行, 二芳基嘧啶 (DAPY) 类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表现比较突出[24,25] , 依他韦仑 (TMC125) 片剂获得FDA快速批准, 其显著优点是:对野生型和产生耐药突变的病毒均有活性, 而且对病毒耐药的遗传屏障较高, 不易产生耐药性[26,27], 能用于对所有NNRTI产生抗药性的HIV株的抑制。一个基于长达24周的对HIV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进行的2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分析结果证明了这一点[28], 这2项研究的受试者均为严重的、有三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的成年患者。两项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TMC125可在1周内使对依非韦伦表型耐药的患者体内的HIV病毒载量降低0.89 log拷贝/mL[29]。据报道, TMC125对以往NNRTI中至少一种呈现耐受性变异重组病毒的1 081例中, 有97%仍保持抗病毒活性, 对于Ⅱ期临床试验中包括NNRTI的多剂联用疗法呈耐受性的病例, 改用TMC125投药, 7 d可见HIV-1RNA量平均下降0.89log, 并且不具严重的副作用[30]。另一项随机双盲、以安慰剂为对照的研究结果显示, 单用TMC125 (900 mg·d-1) 对新治疗的HIV感染患者有较好的抗逆转录病毒活性, CD4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显示了显著的免疫学活性, 且治疗不会导致目前批准的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 敏感性任何可观测的降低[31]。

此外, 已作为抗HIV药物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Rilpivirine属于二芳基嘧啶 (DAPY) 类化合物, 对原生型和变异性HIV均具有高活性, 是目前发现的活性最高的NNRTI, 其EC50值只有0.1 nmol/L[32], 临床试验发现抗病毒活性远远高于Nevirapine, 是Efavirenz的10~20倍, 且毒副作用较小、容易合成, 该化合物已作为抗HIV药物进入临床开发阶段[33]。

NNRTI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容易产生耐药变株[34], 导致临床疗效下降或失效。因此, 通过对药物作用靶标的研究, 开发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NNRTI药物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2HIV蛋白酶抑制剂 (PI)

自1986年Kramer等[35]首次报导HIV蛋白酶可作为潜在的艾滋病药物“靶标”以来, 研究人员已开发了多种药物。现今开发的HIV蛋白酶抑制剂大部分基于底物过渡态模拟的设计思路[36,37], 模拟底物的肽序列, 竞争性地与酶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38]。此类药物包括沙奎那韦 (SQV) 、利托那韦 (RTV) 、奈非那韦 (NFV) 等。今天, 达到非常有效的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 (HAART) 中通常包括一个蛋白酶抑制剂。

全球第一个获得批准的PI—沙奎那韦 (SQV) [39], 其药理作用强, 并具有选择性, 可用于肾损伤的病人。临床研究报道, 选用接受过ZDV治疗的HIV感染病人, 在降低临床疾病发展为艾滋病或死亡的累计发病率方面, SQV与Hivid合用比单用SQV或Hivid疗效更好。而且, 在一个随机研究中[40] (229ACTG/NVI 4255) , 严重的HIV感染者经过延长的ZDV治疗, 给予SQV 600 mg每日三次且与ZDV和Hivid联用, 比患者接受SQV和ZDV或Hivid和ZDV治疗的CD4细胞增长数更多。

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蛋白酶抑制剂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脂代谢紊乱是多种副作用中最突出且最复杂的, 病人出现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乳酸和血糖升高等[41]。其次是耐药性, 尤其是交叉耐药性是导致临床治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随着对HIV蛋白酶的作用机制、遗传变异特点研究的不断深入, 更多的新药被开发出来。全球第一个非肽蛋白酶抑制剂替拉那韦 (Tipranavir) 具有全新的结构, 可以对所有对肽类蛋白酶抑制剂产生抗药性的病毒株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II期临床试验显示替拉那韦与现有蛋白酶抑制剂利托那韦联用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可升高其血药浓度, 延长其在血液中的保留时间, 并可应用于那些用其他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无效, 或者感染多药抗药HIV株的艾滋病病人[42]。

于2006—6批准上市的Prezista是新一代非肽类蛋白酶抑制剂, 用于现有药物治疗无效的HIV感染者。两组为期11个月的临床研究, 其中一组为Prezista误用另一个蛋白酶抑制剂ritonavir的110名患者, 另一组120名患者仅使用ritonavir。结果显示45%的Prezista组病人的病毒载量下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而对照组只有10%的病人能够达到这一水平;另外, Prezista组病人的免疫细胞比对照组提高了5倍。在另一项研究中, 对其他药物耐药的AIDS患者在接受恩夫韦地 (enfuvirtide) +本品+利托那韦联合治疗后, 2/3患者体内病毒负荷降至检测限以下[43]。另有报道, Prezista可引发药物性肝损伤[44]。

PI的使用虽然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但不能清除或阻止病毒感染新的靶细胞, 加之耐药毒株的常产生使得治疗尚需终生进行[45,46]。同时为避免服用PI期间尿结石的产生, 应确保足够水化, 建议患者日饮水1 500 mL以上。

3HIV整合酶抑制剂 (integrase inhibitors)

整合酶是HIV DNA进入宿主基因中进行特殊的DNA重组反应的关键酶, 对整合过程中的3′末端过程和链转移过程起重要的催化作用[47], 而且人体内无其功能类似物, 因而被认为是设计高效、低毒的抗HIV理想的药物靶点[48,49]。目前已报道有许多化合物具有抑制整合酶的作用[50]。

Raltegravir也称MK-0518, 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HIV-1感染的抗逆转录病毒的HIV整合酶抑制剂, 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已经进入临床III期试验的抑制剂[51,52], 对正在治疗并对其他药物类型耐药的病人体内抗病毒效力突出[53]。体外实验证实, 它对耐多药HIV-1、CCR5嗜性及CXCR4嗜性病毒均有效[54,55], 一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显示, 699例经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HIV-1成年患者 (至少对3类药物中的1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在联用本品与其他抗HIV药一段时间后, CD+4T细胞计数较基础值平均增加较大 (89/mm3) , 对照组为35/mm3, 血中HIV的数量有所减少, 有助于抵抗感染[56]。Raltegravir在Ⅰ、II期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较肯定的抗病毒效果[57],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增加给药剂量时没有发现相关的不良反应[58]。

Elvitegravir是另一种整合酶抑制剂药物。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 40例患者应用不同剂量Elvitegravir或安慰剂单药治疗10 d, Elvitegravir组患者病毒载量降低明显[59]。体外试验证明, HIV整合酶抑制剂与逆转录酶, 蛋白酶抑制剂同时使用对抗病毒有协同作用[60,61,62]。

4抑制HIV病毒的进入抑制剂 (ELS)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药物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能够阻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复制[63,64], 明显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药物不良反应、病毒耐药等成为HAART面临的挑战。随着作用于HIV复制周期中不同环节的新抗HIV药物不断被开发研究[65], 新一类的抗病毒药物HIV进入抑制剂 (HIV entry inhibitors) 成为了现在抗病毒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HIV-1进入抑制剂主要分为以下3类:1) 阻断gpl20与CD4连接的HIV-1进入抑制剂 (HIV attachment inhibitors) ;2) 作用于HIV 辅助受体的辅助受体剂 (HIV coreceptor antagonists) ;3) 直接作用于gp41的膜融合抑制剂 (HIV fusion inhibitors) [66,67,68]。

进入抑制剂没有一般抗艾滋病药物所具有的副作用, 它主要通过与HIV病毒糖蛋白gp41亚单位的结合使病毒与细胞膜融合所需要的构象改变, 从而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69]。恩夫韦地 (T20) 是由HIV-1的gp41蛋白的HRZ区域衍生而来的[70], 第一个通过这种新机制上市的多肽类药物[71]。临床实验证明[72], 注射T20可以降低感染者的病毒RNA水平, 增加CD4细胞数量。T20自2003年应用于临床治疗后, 已报道HIV对T20可产生耐药性, 其耐药发生趋势较为肯定的是gp41区36~45位氨基酸的改变[73]。因此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小分子的HIV进入抑制剂, 芳香多胺大环派生物VP-14637和AMD-3100被相继报道, 作为新型的HIV进入抑制剂靠靶向gp41和CXCR4而发挥作用。

西夫韦肽 (sifuvirtide) 是我国具有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第一个抗HIV-1药物, 是针对gp4l核心结构而设计的多肽类膜融合抑制剂, 于2006—4正式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专利号:US 6962900B2) , 现正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体外试验表明西夫韦肽对HIV-1的IC50为0.33 ug/ L, 而细胞药效学试验表明, 西夫韦肽对HIV-1的EC50为1.2 nmol/L, 高于T20 20倍。有60例健康志愿者参加的Ia期临床试验显示西夫韦肽的安全性良好, 而有40例HIV感染者参加的Ib/Ⅱa期临床试验显示, 西夫韦肽能够在较低的剂量 (20 mg/d) 下使病毒载量平均下降1.25 lg10copies/mL, 并且体内半衰期长达39 h, 这可大大减少给药次数, 从而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74]。

Maraviroe[75,76]属于另一种进入抑制剂, 即趋化因子受体 (chemokine receptor) CCR5拮抗剂, 2007年8月被FDA批准上市[77]。Maraviroc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辅助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断T淋巴细胞表面CC趋化因子受体5 (CCR5) 来阻止艾滋病病毒进入和感染免疫细胞。正在进行中的Ⅱb, 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 maraviroe可显著减少那些对其他治疗药已产生耐药性的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 但 maraviroe对肝和心脏有一定副作用[78,79]。

5结语

传统的抗艾滋病药物以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蛋白酶和逆转录酶为靶点, 为了解决以往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寻求抗病毒效力强、毒性低、耐药位点改变、代谢动力学改善的新型抗HIV药物, 21世纪以来, 研究人员的视线已集中到很多新的靶点上, 如反义核苷酸药物, 各类编码基因拮抗剂, 化学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新受体合成阻断剂等。近年来, 抗HIV药物有了新的进展, 一些新的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抑制剂即将上市, 同时, 基于新的作用机理的药物也在动物试验或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中取得了良好的抗病毒效果, 其中部分新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 与传统的抗艾滋病毒药物相比, 它们具有药效明显, 专一性强, 不良反应低等优点。另外, 目前有30多种艾滋病疫苗正在19个国家进行临床前或临床应用试验[80], 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进行, 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系列高效低毒、小剂量、价格便宜、且不会产生耐药性的抗HIV药物问世, 人类攻克艾滋病必将成为现实。

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 篇2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价-效医学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药费对高血压病人治疗的影响力度,来探讨价效医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方法从7月起,对85年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发给健康教育处方,使病人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危害,一般常识及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和药费情况.分为自愿选择高药费组(A组),低药费组(B组)和强行高药费组(C组)治疗方案.并追踪坚持治疗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多数(61.7%)病人选择低药费治疗方案,且有较高的坚持服药率69.2%,高药费组坚持服药率57.5%,强行高药费组坚持服药率最低48%.因此,廉价药治疗,总效明显增大.结论多数病人愿接受低药费治疗方案,采用低费用药品,可以提高治疗率,可使总体效益提高.临床应从价-效医学观念出发,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愿望决定治疗方案.

作 者:吴震平曾广民 饶文康 王雪樵 作者单位: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43000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10(3)分类号:B972+.4关键词:高血压 药物治疗 价-效医学

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运城市某县2004年—2012年期间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AIDS) 病例595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0岁。本次抗病毒药物入选标准参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手册》 (第二版) [1]。

1.2 研究方法

按照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检测、分析和研究。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例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治疗者的人口学特点、HIV感染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用药史、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等情况, 另外还要进行基本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测。在抗病毒治疗后的4, 8, 12周分别对病例进行检测和随访, 以后每12周随访1次, 进行药物毒副反应随访和临床指标检测, 另外对一些药物毒副作用大的患者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调整等情况的调查。

1.3 治疗方案

治疗用药方案为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RTIs) 类药物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NRTs) 类药物, 每例治疗对象服用3种抗病毒药物。药物的剂型和用量依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手册》 (第二版) [1]。设监督员对每名接受治疗患者进行服药监督指导等治疗管理。

1.4 实验室检查

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认试验 (WB) 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的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临床化验指标的检查, 由医疗机构部门设定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化验室完成。

2 结果

2.1 接受治疗者人群结构和用药方案分析

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 男328例 (55.1%) , 女267例 (44.9%) ;平均年龄 (42.2±9.28) 岁, 年龄范围18岁~70岁;已婚429例 (72.1%) , 丧偶100例 (16.8%) , 离异48例 (8.1%) , 未婚18例 (3.0%) ;职业以农民为主539例 (90.6%) , 其他职业有干部、工人、教师、学生等;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29例 (38.5%) , 初中309例 (51.9%) , 高中及以上57例 (9.6%) ;传播途径:既往有偿供血者324例 (54.5%) , 既往输血者128例 (21.5%) , 经性传播115例 (19.3%) , 传播途径不详28例 (4.7%) ;按照NNRTs进行分类, NVP类方案418例 (70.3%) 、EFV/IDV类方案177例 (29.7%) 。

2.2 抗病毒药物毒副反应分析

595例抗病毒治疗病例, 服药后有药物不良反应病例586例 (98.5%) , 有药物毒副反应336例 (56.5%) 。具体的药物毒副反应为:食欲减退33例 (5.5%) 、恶心呕吐22例 (3.7%) 、入睡差8例 (1.4%) 、腹部不适3例 (0.5%) 、皮肤干燥8例 (1.4%) 、出现皮疹12例 (2.0%) 、四肢麻木7例 (1.2%) 、四肢疼痛4例 (0.7%) 、乏力33例 (5.7%) 、体形改变1例 (0.2%) 、头发脱落1例 (0.2%) 、视力改变9例 (1.5%) 、头痛15例 (2.5%) 、做清晰而生动的梦1例 (0.2%) 、贫血 (血红蛋白<120 g/L) 89例 (15.0%) 、肝功能轻度异常150例 (25.2%) 。所有毒副作用中, 轻度贫血、肝功能轻度异常、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的毒副反应比较多见, 其他比如头痛、皮疹、四肢麻木等毒副作用较少, 本组分析对象中没有发生1例严重药物毒副反应, 如药物性胰腺炎、神经精神失常、眼睛失明、乳酸酸中毒、严重肝毒性、恶性贫血、泛发性皮疹等。

通过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径途、确诊时间、初次治疗方案等类别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分析, 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用药方案不同、传播途径不同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不明显。

3 讨论

在2004年国家将艾滋病患者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之初, 由于对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了解不多, 对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存有恐惧心理,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几年来, 国内很多学者对此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临床治疗状况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报道。参考文献[1,2,3,4], 研究结果为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药物临床疗效肯定, 药物毒副反应轻微, 是当前控制艾滋病患者病情发展和减少艾滋病病死率的首选药物。

本文通过对595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药物冶疗的毒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 毒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56.5%, 其中肝功能轻度异常发生率为25.2%, 轻度贫血发生率为15.0%, 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为9.7%, 服药早期有轻度乏力症状的发生率为5.7%等。给予对症治疗或者调整药物后症状均消失, 患者能够坚持抗病毒治疗。本组结果中除轻度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贫血发生率与上述文献报道有差异以外, 其他不良反应基本一致, 可能与所用药物的剂量、用药方案和人群体质差异有关。

国家实行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几年来, 使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本文通过对595例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分析研究, 结果为此类药物可以引起部分毒副反应, 多为轻度反应, 未引起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这些不良症状只要加强药物毒副反应的监测、及时对症或调整方案是能够消失的, 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证明国家目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疗效肯定, 毒副反应轻微, 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毒副反应。方法 选择运城市某县595例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 采用回顾性队例研究方法。结果 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男328例, 女267例, 平均年龄 (42.2±9.28) 岁。已婚占72.1%, 农民占90.6%, 既往有偿采供血占54.4%, 2004年之前确诊为HIV占53.6%。有毒副反应病例占56.5%, 以轻度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贫血反应较多, 没有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毒副作用。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径途、确诊时间、初次治疗方案等类别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 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是较轻的, 在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免费治疗,药物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韦秋玲.109例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0, 16 (4) :375-378.

[2]王惠兰, 谭艳, 李桂英, 等.深圳市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状况的临床评估[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15 (6) :633-634.

[3]李群辉, 高艳青, 孙欣, 等.HIV/AIDS病人高效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 (4) :354-356.

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 篇4

关键词:艾滋病,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许小明等[2]的研究显示, 抗病毒治疗药物存在较高的副反应, 严重影响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我院对艾滋病门诊2011年5月—2011年7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200例艾滋病病人实施护理干预, 有效减少了抗病毒治疗ADR, 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200例, 其中男116例, 女84例;年龄20岁~72岁, 平均45岁;感染途径:异性性传播186例, 静脉吸毒12例, 传播途径不详2例;治疗药物主要为核苷类药物、非核苷类药物和蛋白酶抑制剂。本组病人ADR的发生情况:胃肠道反应146例, 皮疹55例, 肝功能异常47例, 疲倦42例, 头晕38例, 腹泻30例, 睡眠异常15例, 外周神经炎13例, 骨髓抑制12例, 乳酸增高2例。

2 护理干预

2.1 认知干预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和意义, 尽管艾滋病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治愈的药物和方法, 但完全可以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控制病情, 并告知病人HARRT要终身服药, 服药后可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抗病毒治疗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 使之达到测不出的水平, 使病人的传播风险大大降低, 并能使病人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 降低病人机会性感染的几率, 使病人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延长病人寿命, 提高其生活质量。抗病毒治疗药物存在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 、皮疹、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多梦、眩晕、失眠、头痛等) 、乳酸增高或中毒、外周神经炎、脂肪分布异常等。ADR的出现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不良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轻甚至消失, 如胃肠道反应、皮疹等;有些不良反应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或加重, 如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外周神经炎、脂肪分布异常等。药物疗法存在两重性, 不应因噎废食。做到定期随访、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以及时发现和处理ADR, 任何情况下不能以少服、漏服、停服药物的方式来减少ADR的发生, 抗病毒治疗要达到95%以上的依从性, 才能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2.2 心理干预

在给病人进行HAART前先与病人交谈, 了解病人对抗病毒治疗的心理。本组病人大多数存在担心、害怕、恐惧ADR的心理。针对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精神安慰, 详细讲解联合抗病毒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方式、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其他病人治疗后的情况, 以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 解除其顾虑,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4]。出现ADR时要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安慰病人, 告诉病人轻微不良反应只是暂时的, 不必过分紧张, 对严重反应遵医嘱及时进行处理。

2.3 同伴教育

由于同伴之间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相似心理状态、共同的语言, 易产生共鸣。邀请治疗效果好、依从性好的病人现身说法, 为新病人讲解自己服药的亲身经历与体会, 以事实为依据更具有说服力, 使病人解除担心ADR的思想顾虑, 有毅力去克服药物产生的副反应, 从而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2.4 电话咨询

在抗病毒治疗的前3个月ADR的发生严重打击着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信心, 这时期护士应通过电话与病人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 及时了解病人的服药及ADR情况。出现ADR时指导病人应对与处理, 并给予安慰、支持与鼓励, 使病人平稳地度过困难时期。提醒、督促病人按时规律服药, 及时发现影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各种因素, 与病人一起探讨如何消除。

2.5 家庭支持

护士需动员病人家属关心、支持、督促病人服药, 让家属理解病人, 给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关心和鼓励, 为病人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从而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坦然面对现实,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与病人朝夕相处, 能做到经常询问病人服药情况, 出现ADR时给予病人理解、关怀, 鼓励与帮助病人克服困难, 坚持治疗。

2.6 饮食干预

鼓励病人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及多饮水, 以加快药物代谢物的排泄, 减轻药物代谢产物对肾功能的损害。出现食欲不振时可变化烹调方式, 注意色、香、味的调配, 以增加食欲, 或使用少许开胃食物、饮料 (山楂、酸梅汤、果汁等) [5]。出现恶心、呕吐时嘱病人尽量安排在饭后1 h或进食时同时服药, 少量多餐, 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轻度腹泻者鼓励其进食流质饮食, 如米汤、麦片等, 忌食高脂、高蛋白食物, 以免加重腹泻。出现皮疹时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贫血病人多吃含铁的高蛋白饮食, 如动物肝肾、瘦肉、动物血制品、大豆制品、鱼、虾、红枣、木耳等。

1) 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计划科研项目, 编号:Z2011504。

3 结果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 本组病人除死亡3例、失访2例外, 其余病人未出现严重的ADR, 能坚持治疗, 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收到满意的效果。

4 小结

目前HARRT是艾滋病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ADR严重影响病人治疗的信心, 有一部分病人因为耐受不了ADR而中断治疗。研究表明, 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6,7,8]。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认知干预, 使他们了解抗病毒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懂得抗病毒药为救命药, 不能停止服用, 了解治疗方案、治疗效果, 掌握药物特点及不良反应, 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ADR时不至于恐惧。在治疗的过程中特别是治疗的前3个月与病人积极沟通, 及时发现ADR出现的时间及严重程度, 指导病人如何面对, 并给予心理支持、同伴教育、饮食指导、家庭支持, 避免病人由于出现ADR加重心理负担及对生活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而中断治疗,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葛晓青.护理干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 2010, 10 (7) :105-106.

[2]许小明, 覃莺来, 胡云诗, 等.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药物副反应耐受性与依从性效应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4) :7-9.

[3]石柳春, 陆雪萍, 陈登翠, 等.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8) :1639.

[4]韦秀柏, 翟翠红.艾滋病儿童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12, 26 (3C) :842-843.

[5]赖银清, 杨晖.癌症患者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及饮食指导[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1) :104-105.

[6]Jone SG.Taking HAART:How to support patients with HIV/AIDS[J].Nursing, 2001, 31 (12) :36-41.

[7]潘彩芳, 许日波, 卢祥婵.心理支持对艾滋病和结核双重感染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2, 26 (4C) :1103-1104.

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9月收治艾滋病患者240例, 进行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 对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男170例, 女70例, 汉族98%, 其余为瑶族;年龄<28岁5%, 29~41岁22.8%, 42~60岁45.8%, >60岁26.4%, 截止2014年9月在治患者200例, 通过异性感染98%, 静脉吸毒感染1%, 不明原因1%。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进行抗病毒治疗, 并严格以《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为主要依据[3], 并以此对患者进行给药。也就是采用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治疗药物有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克力芝以及替诺福韦等, 以上药品均由国家免费提供。

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均以《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为主要依据, 按照人口学特征以及艾滋病感染史等进行检查, 待所有患者用药1~12个月内, 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 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服用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后, 240例艾滋病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依次为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肝损害、疲倦、中枢神经症状、药疹、外周神经炎、视力改变、脱发。其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68例 (28.3%) 、46例 (19.1%) 、30例 (12.5%) 、28例 (11.6%) 、20例 (8.3%) 、18例 (7.5%) 、15例 (6.25%) 、12例 (0.5%) 、3例 (0.12%) , 见表1。

讨论

近几年来, 艾滋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疫情很容易从高危人群扩散到一般人群。而临床上, 采用抗病毒治疗的方法能够使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 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存活期。但由于抗病毒治疗很容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在治疗开始后不久内, 轻微的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比较严重, 而后会逐渐好转, 一旦不良反应比较严重, 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 甚至危机患者生命[4]。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 240例艾滋病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依次为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肝损害、疲倦、中枢神经症状、药疹、外周神经炎、视力改变、脱发。其不良反应例数分别68例 (28.3%) 、46例 (19.1%) 、30例 (12.5%) 、28例 (11.6%) 、20例 (8.3%) 、18例 (7.5%) 、15例 (6.25%) 、12例 (0.5%) 、3例 (0.12%) 。由此可见, 消化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甚至部分产生腹痛。因此, 这就需要患者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 避免高脂、辛辣食物等, 而骨髓抑制则主要表现为血白细胞降低, 血小板降低等, 主要出现在3~5周。因此, 这就需要指导患者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必要时输红细胞或者血小板。而针对肝损害患者, 其主要表现为血ALT或者AST升高[5], 这很大原因是因长期酗酒或者长期注射毒品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种情况, 应在治疗过程中及时采取保肝、护肝的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呈现严重的情况, 应及时停药或者更好治疗方案。对于药疹来说, 它也是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针对这类患者应及时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洁净, 避免阳光的暴晒及使用刺激性肥皂等, 待皮肤好转后再更改治疗方案。所以, 无论哪种艾滋病患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均应采取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才能有效降低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其对身体损害。

总之, 艾滋病门诊服用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用药方案以及免疫状态均有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曹静, 王敏.347例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所致换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7) :39-40.

[2]姚仕堂, 段松, 项丽芬, 等.云南省德宏州3014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 1 (2) :128-134.

[3]姚正钢, 洪永孟, 罗贤鑫, 等.265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 2013, 13 (9) :50-53.

[4]陆铭, 蒙燕, 吴欣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104例观察[J].传染病信息, 2008, 21 (6) :373-375.

隔姜灸治疗艾滋病腹泻的临床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2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16~57岁,平均(42.3±9.6)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6个月,平均(6.2±1.5)年。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40.7±10.2)岁;平均病程(5.7±1.9)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39.6±11.3)岁;平均病程(6.5±1.2)年。两组患者性别(χ2=0.086,P=0.767)、年龄(t=0.232,P=0.390)、病程(t=0.317,P=0.6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①HIV抗体检测呈阳性。艾滋病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国家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②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为主,主要症状为大便每日大于3次(含3次),粪质溏薄不成形或完谷不化或泻出如水样。③病例资料和记录完整。病例排除标准:①有相关药物过敏史或多种食物过敏史者。②肿瘤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③精神异常者。④合并重要脏器如心、肝、肺、胆、肾严重疾病者。⑤血性便或脓血便者。⑥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对本研究观测指标有影响者。

1.3 中医辨证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三型:①脾肾阳虚型:症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沉细。②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食少纳呆,肢倦乏力,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③脾肺气虚型:症见气短自汗,低热,咳嗽,倦怠乏力,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1.4 方法

治疗组:采用隔姜温和灸疗法,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具体操作:将老生姜切成约0.2 cm的厚片,姜片中间部位用7号针头穿刺数个小孔,分别置于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穴位处,将艾条点燃后对准应灸穴位,距离皮肤2~3 cm熏灸,以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每穴灸约10 min,至皮肤潮红。对照组:予口服黄连素片(四川同人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30705)和口服糖盐水补液(每500 m L补液含葡萄糖25 g、氯化钠4.5 g),补液视病情轻重每日给予500~2000 m L。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评定。临床缓解:大便次数每日1~2次,形状、颜色正常,其他合并症状明显改善,7 d以上未复发;好转: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2次以上,但仍未成型,其他合并症状稍有改善;无效:大便次数及形状同治疗前,其他合并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缓解+好转)/总例数×100%。

患者生存质量采用简体中文版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MOS-HIV)[5]评定,该量表共包括35个,除了1个条目为评价健康转换外,其他34个条目分为10个维度,包括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等。每个维度的评分用累加法计算原始分数,然后用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经转换后各维度的评分范围从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在该维度的生存质量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MOS-HIV量表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OS-HIV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维度、精力维度、情绪功能维度和心理功能因子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泻是艾滋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中国传统医药在与艾滋病腹泻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了骄人战绩。特别是针灸学在该疾病上的应用,又增添了新的成果[6]。隔姜灸疗法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疗法最早记录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姜,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心、脾、胃之经,具有调中和胃、调和营卫、祛痰下气、散寒发表、消水化食、开宣肺气等作用。隔姜灸疗法的特点是用姜,利用姜的药性,加上灸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近年来,本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7,8,9,10,11]。本研究显示,通过隔姜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天枢四穴位,治疗组总体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疗法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独特的疗效,经分析有以下方面的原因:首先,艾条主要成分含有艾叶、高良姜、桂枝、降香、广藿香、香附、陈皮、白芷等,具有理气祛寒、通经活络、回阳救逆等功效;生姜味辛性温,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艾柱隔姜灸上穴,其药力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有合群增效之功。其次,神阙、关元、足三里是经穴中的强壮之穴,能扶正固本,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防病治病、强壮保健的作用。神阙穴具有回阳固脱、止泻止痢、温肾补脾等作用。实验表明,艾灸神阙对小肠内容物的推进有抑制作用,能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治疗腹泻效果明显。关元为阴中之阳穴,艾灸关元穴可补摄下焦元气,扶助机体元阴元阳。研究表明,针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癌作用。足三里穴有培土化元、健运脾胃、补益后天之功效。针灸足三里对胃运动及分泌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天枢是大肠经之墓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等肠胃疾病。将艾柱隔姜灸上穴,其药力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有合群增效之功[12,13,14,15]。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对艾滋病脾肾阳虚、脾肺气虚及脾胃虚弱所致腹泻者有显著疗效。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关于患者生存质量的问题,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艾滋病患者生存空间很小,身体状况差,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其中乙肝病毒感染率最高,达60%左右[16]。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治疗组在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总体要优于对照组,但是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MOS-HIV量表得分都普遍偏低,他们的生存质量低于常人,原因是多数患者都是来自农村或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另有研究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生命质量整体比较差。农村比城市差,可能是农村患者的居住环境,医疗,社会保障不如城市;有工作的比没有工作的生命质量高,说明稳定工作不仅能够使艾滋病患者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可能还提供了更多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来源,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艾滋病相关症状,处在独居状态生命质量低[17,18,19,20]。艾滋病患者这个群体是一个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关怀,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社会歧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摘要:目的 观察隔姜灸治疗艾滋病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艾滋病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给予神阙、关元、足三里隔姜灸治疗,对照组口服黄连素片,同时给予糖盐水补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采用简体中文版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MOS-HIV)评定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S-HIV量表评定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精力、情绪功能和心理功能因子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姜灸治疗艾滋病腹泻效果确切,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 篇7

1 AIDS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1.1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目前主要从抗HIV和免疫调节两方面进行药物研究[3]。国内外学者已对200多味中药进行了体外抗HIV实验,发现黄芩、黄连、夏枯草、螃蜞菊等70多味具有不同程度抑制HIV的活性,其中黄连、紫草等22味具有逆转录酶抑制剂样作用;知母、淫羊藿等19种味具有蛋白酶抑制剂样作用。免疫调节药物又可分3类:补气类(人参、灵芝等)、温肾壮阳类(淫羊藿、附子等)和滋阴类(枸杞、女贞子等)。

中药有效治疗成分的提取可以纯化中药制剂,量化中药治疗效果。如甘草甜素(即甘草酸)不仅具有诱导干扰素产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活性的功能,还可抑制HIV增殖;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均能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在细胞培养实验中可抑制HIV;天花粉可抑制HIV的复制,并选择性地杀死感染HIV的巨噬细胞;其余如从香菇、枸杞子和女贞子中提取的多糖、从贯叶金丝桃中提取的金丝桃蒽酮、从大豆中提取的三萜皂素、从苦瓜中分离出的苦瓜素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HIV作用。

1.2 中药复方

日本学者对小柴胡汤和人参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二者都能使患者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小柴胡汤主要起清热解毒作用,人参汤则重在滋补和强身;扶正排毒片水提取物在浓度为50 g/L时对体外的HIV抑制率最高;其余如中研2号、艾通冲剂、艾灵冲剂等,均是近年临床研究较多的复方制剂。目前,唐草片已经被正式批准作为治疗AIDS的辅助用药,复方SH也已经在泰国获得新药批文。

1.3 针灸疗法

针刺以补法为主,灸法以间接施灸(温针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为多。实际操作中,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外关、内关、气海等。在海外,美国针灸师Naomi Rabinomiz最早运用针灸治疗AIDS 200例;墨西哥WHO预防AIDS全球规划治疗中心收治的2 000多例AIDS患者也采用过针灸治疗。我国灸法治疗AIDS病例多有发表,证明针灸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HIV活性,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1.4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

研究表明,目前的抗病毒药物与一些中药单味制剂或复方制剂联合使用,可起到减毒增效的效果[4]。如齐多夫定和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联合使用,能够显著地增强齐多夫定的抗HIV活性;姜黄素和茚地那韦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HIV-HXB2菌株感染的H9细胞中p24抗原数量;利托那韦可降低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和一氧化氮的释放,从而损伤血管舒张功能,而这种副作用可被姜黄素有效地抑制。

2 相关问题

2.1 疗效评估

在主流的检测指标中,视为治疗有效的依据有[2]:病毒学指标:治疗后4~8周内血浆中病毒载量水平下降1个log以上(即比原来的水平下降10倍以上),或4~6个月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HIV<50 copies/m L);免疫学指标:治疗3个月后CD4计数增加30%以上,或第1年后增长100/μL以上,或CD4/CD8比值上升;临床症状指标:临床症状能够缓解、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AIDS的死亡率可以较大幅度降低。目前中医药治疗后采用免疫学和临床症状指标者较多。

2.2 服药依从性

依从性与以下影响因素有关[5]:患者个体因素,如社会人口学和心理学因素(包括心理健康状况、酗酒与药物滥用、服药知识匮乏)等;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患关系;治疗方案、时间或不良反应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支持)等。相比HAART而言,中医药疗法的依从性要好很多。

3 中医药治疗AIDS的形势分析

中医药疗法的优势在于[6]:(1)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对患者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2)多靶点治疗,起效平缓且持久;(3)可从HIV感染无症状期起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4)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小,产生耐药株的几率也小,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中西药同用时,还可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5)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免疫重建,由此缓解临床症状;(6)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适合于我国国情;(7)治疗AIDS的各种并发症,如腹泻、皮肤瘙痒、发热、皮肤溃疡等,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中医药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7]:(1)辨证方法繁多、证候概念模糊,缺少中医诊断标准体系;(2)缺少治疗实施方案和临床治疗过程的检测及质量控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亦需要规范和优化;(3)临床研究比较少,缺乏长时间、系统化、大样本的治疗观察资料;(4)对于降低病毒载量的研究不足,所用指标多限于免疫学指标和症状指标,用病毒学指标者较少。

4 小结

由于HAART的局限性,服药的长期性,药物的毒性、耐药性,以及免疫功能的不完全重建性,仅仅依靠抗病毒疗法很难实现AIDS患者长期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最终治愈疾病的目的。此外,由于目前国内外在艾滋病领域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对艾滋病发病期的抗病毒治疗上,而对持续时间达8~10年之久的无症状期的研究和治疗相对较少,极大地降低了艾滋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存活期。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增强正气、“鼓邪外出”,从无症状期及早用中医药干预,既可以解决无症状期无药可用的局面,又能避免AIDS患者坐等发病的消极状况。综合分析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中的研究和应用上已经初步收获了一些成果和经验,对艾滋病的中医理论也取得了一定的认识[8]。我们要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充分扬长补短,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中医药的艾滋病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并且通过大力开展对中医药各个领域的研究及其有效成分的提取,进而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药剂或拓宽设计、合成药物的视野和思路,中医药疗法将在AIDS的治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摘要[EB/OL].http://www.unaids.org.cn/cn/index/download.asp classname=KEY%

[20]DOCUMENTS&class=2,2010-11-24/2010-12-2.

[2]隋秉东,王平忠,王媛,等.艾滋病西药治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8):938-939.

[3]王健,刘颖.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展望[J].科技导报,2005,23(7):29-33.

[4]Riva DA,Fernández-Larrosa PN,Dolcini GL,et al.Two immunomod-ulators,curcumin and sulfasalazine,enhance IDV antiretroviral activityin HIV-1 persistently infected cells[J].Archives of Virology,2008,153(3):561-565.

[5]Kerr T,Walsh J,Lloyd-Smith E,et al.Measuring adherence to highly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Curr HIV/AIDS Rep,2005,2(4):200-205.

[6]刘瑞,彭勃.中药治疗艾滋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09,4(3):175-178.

[7]易玲,易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54-55.

艾滋病治疗药物研究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 年1 月~2014 年8 月在伊宁市某卫生院定期随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02 例,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组。 排除不配合及失访等患者后,最终纳入干预组57 例,男33例,女24 例;平均年龄(39.91±6.58)岁;维吾尔族37 例(64.9%),回族19 例(33.3%),其他1 例(1.8%);感染途径中因静脉吸毒感染24 例(42.1%),性接触感染22例(38.6%),因输血感染2 例(3.5%),不明原因9 例(15.8%)。对照组45 例,男26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42.71±8.29)岁;维吾尔族30 例(66.7%),回族13 例(28.9%),汉族1例(2.2%),其他1 例(2.2%);感染途径中因静脉吸毒感染11 例(24.4%),性接触感染22 例(48.9%),不明原因6 例(13.3%),其他6 例(13.3%)。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20~60 岁,男女不限,意识清楚、言语正常,能做轻度或中度体力活动,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且治疗时间都在2 个月以上,6 个月内无重大精神创伤事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有重症、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及沟通障碍者,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不能自主活动,需要他人照顾, 不能配合医护人员监控及正使用毒品者,过敏体质者。

此次研究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11 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订的《艾滋病诊疗指南》[6]。

1.3 干预方法

研究对象入组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指导,讲解合理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 嘱患者注意营养均衡,不能停用抗病毒药物,保证睡眠,避免焦虑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等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进行HARRT治疗,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查木古尔片剂3 个月,30片/d,分3~5 次食用。 本试验所用的查木古尔片剂,统一委托新疆柯坪县圣泉实业保健品有限公司研制( 批号:2015-5D-2P); 执行标准: 新B6500/10712-2008;规格:850 mg/片×90 片/瓶。

1.4 质量控制

本项目由新疆医科大学组成课题小组负责。 采用统一的病例调查表,调查员选取本课题组的研究生及工作人员,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严格培训。 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及时做好记录,收回病历表后及时核对并进行补填修正,排除无效病例,计算病历表的有效率。 体格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均采用统一仪器与试剂。 收集资料采用Epidata 3.1 进行双份录入,最后对录入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及时纠正录入出现的错误。

1.5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1.5.1症状体征的判定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调查表,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有关病情变化,并填写症状体征和卡诺夫斯基积分表,以不良症状体征主症(发热、咳嗽、乏力、纳呆、腹泻、呕吐)、次症(气短、自汗、盗汗、脱发、头疼、胸疼、腹胀、关节疼、皮肤瘙痒、月经失调等)、体征(皮疹、黏膜溃疡、口靡、疱疹、卡波西肉瘤、淋巴结肿大等)的不同分别进行评分,按照轻重程度的不同对于主症和体征分别赋值为“0、2、4、6”;次症则为“0、1、2、3”,症状体征积分越大,说明病情越重。

1.5.2一般体检项目采用统一测量方法与标准,专人负责,用固定测量仪器干预前后测定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5.3 血常规和血生化的检测干预前后分别取空腹静脉血2 m L和3 m L于EDTA抗凝管和普通采血管中, 采用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5100 型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和BS-42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血常规主要观察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等; 血生化主要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尿素等。

1.5.4 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用EDTA抗凝管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 L,混匀,24 h内上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 进行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干预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积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干预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次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卡诺夫斯基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 0.05

2.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干预组体重、BMI、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后两组间比较白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干预组CD4+指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后两组间比较,CD4+、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 0.05;BMI:体重指数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 0.05

2.4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的变化

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干预组ALT、AST、WBC、RBC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R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 0.05;ALT: 谷丙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WBC:白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

3 讨论

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与患者身体的病毒载量、营养状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7]。 AIDS通过降低免疫力,直接干扰营养素的摄入和利用, 间接地影响营养状况,增加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而免疫力的高低对于AIDS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紊乱多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其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能够直接反映人体免疫功能,是提供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况最明确的指标[8]。 大量研究证明,人体在感染HIV后病毒侵袭患者全身免疫系统,感染宿主的多种组织和细胞,会发生代谢异常,同时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9],会严重影响食物的摄入、吸收和利用,导致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营养不良,其可进一步扰乱机体其他的生理功能,使机体逐步丧失免疫抵抗能力[10],从而不能抵御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活动的能力,严重缩短其生存时间。 目前,HAART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的治疗领域,但其毒副反应较多见,常有消化道反应、外周神经炎、肝功能损害、脂肪代谢异常等[11],大大影响艾滋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3.1 查木古尔对AIDS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12],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代谢发生变化,同时产生的一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影响AIDS患者对必需营养成分的摄入、 吸收和利用,药疗和化疗常常又雪上加霜,导致胃肠功能的不良反应,引起患者食欲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 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干预后的卡诺夫斯基积分比干预前明显升高,对照组和干预组营养指标均发生改变, 干预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 这说明对AIDS患者进行营养教育, 能部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消化道存在的问题。 膳食的改善可以改变患者的某些身体状况,但改变的程度远远低于干预组的改善效果。 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是,查木古尔内富含的硫化葡萄糖苷物质,水解后可产生芥子油,其具有增进食欲、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稀释毒素等作用[13],此有效成分改善患者的消化道功能,降低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出现频率,促进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使得患者营养状况发生改善的趋向。 此外,查木古尔富含钙、磷、铁等元素,本身也有入胃、肝、肾三经,开胸顺气、健胃消食、解毒等药理作用,可调节人体电解质平衡,具有调节免疫的功效[14]。

3.2查木古尔对AIDS患者血液学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HIV感染人体后,首先受攻击的是淋巴细胞,其中T淋巴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免疫检测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AIDS患者的免疫病理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异常免疫激活和免疫重建等,其中,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的表现主要为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CD69、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异常的升高有相关性[15]。因此,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CD4+、CD8+相互调节完成,CD4+/CD8+比值可代表机体的免疫状态,比值越低,细胞对病毒的免疫应答能力越低[16]。本研究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干预组患者CD4+指标发生明显的提升,此结果与肖春霞等[16]报道的结果相一致,这提示查木古尔片剂通过调整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血液中CD4+细胞水平,使得AIDS患者血清中的CD4+/CD8+比值趋于正常,增加T淋巴细胞亚群的活性,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起到正向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体能状况。

HIV感染者发生肝脏功能损害并非少见,是由于其发病过程相对较长,且肝病症状不突出而被忽视[17]。HIV感染者发生肝损害的常见原因包括:HIV和肝炎病毒共同感染、药物性肝损害以及合并肝脏肿瘤等[18]。ALT、AST是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细胞内酶, 在肝肾浓度最高,可于组织损伤时释放,特别是肝损伤时。 张春迎等[19]报道结果显示,HAART治疗的AIDS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中ALT和WBC发生异常较多见。 本研究病例中, 虽然两组患者WBC指标始终保持正常范围, 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ALT和AST指标发生明显的下降,这提示,查木古尔富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及食物纤维,增强患者胃肠活力,促进毒素稀释,发挥排毒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14], 值得艾滋病治疗领域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查木古尔片剂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及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伊宁市某卫生院定期随诊的艾滋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口服查木古尔片剂3个月,干预前后两组分别进行身高、体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生化和不良反应积分等指标的检测,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积分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白蛋白水平、CD4~+指标和卡诺夫斯基积分均比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查木古尔片剂可改善艾滋病患者的体能状态,减少不良症状体征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对其免疫系统有正向调节作用。

上一篇:《临江仙》下一篇:管理模式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