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共12篇)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1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呈上升趋势。在这些艾滋病的患者中, 多以农民与无业人员为主, 占整个艾滋病患者的65.13%。而在近几年,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发现,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竟高达41.7%[1], 由此可见, 能否有效的开展孕妇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则成为中国艾滋病控制的核心所在。一般来讲, 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过程中, 要想从根本上保障阻断成效, 其核心在于政府部门能够从艾滋病孕妇的实际状况出发, 制定出与之相符的运转机制, 在保障艾滋病孕妇切身利益的同时, 使其积极的参与到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中来。在此,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 针对该县的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 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及运转机制做以下简要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艾滋病母婴传播情况
通过对该县艾滋病母婴传播情况的分析不难看出,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县城与农村之间的传播速率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上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一些人至今没有认识到艾滋病母音传播的危害。在这些人群中, 多以农村地区为主。在影响中国艾滋病控制进程的同时, 也对婴儿今后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且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也在尝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2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法
首先, 在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管理模式的研究中, 结合当前中国艾滋病患者多集中在农村地区, 在研究中应将重点放在部分农村地区, 并以县为单位, 成立相应的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小组, 由县级部门领导充当组长, 并在县卫生局的配合下,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作为防艾局的专项工作之一。同时在新闻媒体、红十字会、妇联、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的配合下, 积极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模式, 在为艾滋病母婴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还能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其积极参与到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活动中来[2]。与此同时, 在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进行研究时, 还应结合现有的社会资源, 对艾滋病孕妇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确保其住院分娩中能够得到优质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感受到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艾滋病母婴传播小组的日常工作, 保证传播阻断模式的顺利运行。
其次, 在探索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法的过程中, 还应结合着国外的阻断模式, 本着“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学习态度, 从中国当前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实际状况出发, 将其运用到中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中来, 在提高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率的同时, 还能有效的提高艾滋病的控制质量。
最后, 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时, 单靠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多方的参与, 形成系统的合作整体, 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 在提高整体阻断效果的同时, 还能提高艾滋病母体对艾滋病的认识, 积极参与到整个模式中来, 在达到阻断效果的同时, 还能取得好的控制效果。例如:在开展时, 卫生部门应竭尽全力为母体提供分娩、体检、治疗等医疗条件;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 保证艾滋病母婴的基本权利;妇幼保健部门应加强艾滋病宣传, 提高艾滋病母体对艾滋病的认识等等。
1.3 该县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及运转机制经验
在县委领导及各个单位的帮助支持下, 该县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中,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实际实施中, 结合该县实际情况, 具体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 在该模式及运转机制的运行制定中, 中国相关领导从一开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健全了组织机构, 确保机构组织的完整性与时效性;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责任目标考核管理, 资金设专账管理, 及时下拨, 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 针对农村地区的艾滋病母体, 由专业的妇幼部门为其提供上门服务, 在保障母体基本权利的同时, 积极对其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使其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关爱, 并积极配合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 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 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时, 必须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均为接受生殖健康服务的对象主动提供免费HIV抗体检测及为HIV阳性孕产妇提供母婴阻断服务, 县级妇幼保健院资料归档完整、规范、有序, 制定了PMTCT监督指导计划, 按要求开展逐级监督指导, 监督指导痕迹资料管理完善, 县级妇幼保健院PMTCT物资下发及时, 管理规范, 县、乡级医疗保健机构PMTCT核心知识掌握全面。
再次, 协调乡级医疗与民政, 保证结婚登记人群检测覆盖率。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 相关登记人员必须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艾滋病母婴进行准确登记, 确保登记的准确率与覆盖率。此外, 作为一项交流工作, 登记人员在开展工作时, 应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 避免因语言不和伤害孕妇的自尊心, 在影响登记效果的同时, 还会影响自身的服务质量。
最后, 加强孕产妇艾滋病的预防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开展中, “授之以鱼不如用授之以渔”, 即通过强化孕产妇艾滋病的认识来提高母婴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在这一工作中, 工作人员可以凭借农村的宣传栏, 或印制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手册,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开展相应的专家讲座来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的认识, 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在配合县政府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同时, 还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
2 结果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该县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时, 在多个部门的配合下,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完善, 该县结婚登记人群检测覆盖率超过95%,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高达88%,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 在政府部门的领导及支持下, 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下, 艾滋病母婴的必要经费得到了保障, 确保了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正规化及规范化, 并不断深入、科学的完善了运转机制, 将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的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实现了农村卫生与妇幼卫生的相结合。
3 结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开展, 在预防艾滋病发展的同时, 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开展中, 受艾滋病传播速度的影响,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开展, 受到中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在开展的过程中, 给予相应的配合, 确保艾滋病母婴传播阻碍模式的顺利进行。而在运行机制的建立中, 通过多个部门的配合, 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责任制, 确保工作经费及治疗药物的供给[3]。与此同时, 在推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过程中, 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对艾滋病的认识, 以便在开展工作时, 能积极的配合参与, 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黄春, 何尔逵, 陈禹.多部门协作多形式干预是搞好母婴阻断工作的关键——宣威市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软科学, 2009 (1) :110.
[2]李燕, 郭光萍, 石安萍, 等.云南省农村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及运转机制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7) :2339.
[3]张韦华, 李燕, Hubert Breanne, 等.云南省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母婴阻断的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1 (5) :436.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2
一、艾滋病:
(一)、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和母婴传播。
(二)、WHO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策略:(1)青年和育龄妇女HIV感染的初级预防。(2)预防HIV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3)预防HIV感染妇女的孕产期传播:
.主动为孕产妇提供HIV相关检测和咨询服务(PITC);.确保HIV感染妇女能够得到 产前保健和预防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知情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
.继续妊娠者,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选择抗病毒用药方案及咨询服务.安全分娩,避免产时感染
.为新生儿提供安全喂养的支持与咨询,随访等服务(4)HIV感染妇女及其婴儿和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三)PICT(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咨询服务)咨询服务流程:
目标人群:育龄夫妇核心人群:婚前保健人群 孕妇、产妇、母亲 0-2岁儿童相关人群:男性 青少年 流动人口 危险行为人群
1、基本情况登记:记录所有接受生殖保健服务、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特别是孕期来接受检测孕产妇的信息。记录是否提供HIV咨询、检测。可建立独立记录或在门诊日志中增加相关信息。基本信息包括:住址、孕周、初诊、复诊、咨询、检测、联系电话等。
2、提供PMTCT基本信息 至少提供如下信息(知情同意的最低限度):妇女较男性更易感染艾滋病感染爱滋病;初期可能没有症状,通过HIV检测可以发现艾滋病;可以母婴传播;及早得知感染状况,可以尽早采取措施,预防传给孩子;预防母婴传播主要方法有:服用抗病毒药物、住院分娩、人工喂养;国家的相关政策。
特别询问:您怀孕后体重是否减轻或未增加?是否有过发热?持续时间(1个月)?腹泻过没有?持续的还是间断的?多长时间(1个月)?是否反复多次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是否来自高发地区?
3、危险行为评估:通常围绕艾滋病传播途径,对发生危险行为的可能性逐一进行评估。经性:了解性生活的情况,包括性活动的频度、方式;性伴的数量及性伴的背景;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患性传播疾病等
经血:有无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否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是否接受血及应用血制品;有无接受如纹身、剃须、医学治疗、职业暴露的机会。是否来自或生活在性病/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告知行为的实际危险,分析是否在窗口期。
确定是否合并STIS/TB/肝炎及其他疾病,进行其他必要检查及转诊。制定改变行为计划,提供预防措施。关注就诊重点人群。
4、提供HIV检测:
(1)解释HIV检测的意义;尽早了解自身的感染状况;尽早得到医疗保健、有利于尽早决定妊娠结局获得PMTCT服务;配偶尽早得到检测咨询和医疗保健;有助于健康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接受性;很多人不愿检测,认为结果会带来压力;
(2)提供HIV检测:了解既往检测史及其所获结果;介绍检测过程:检测的操作方法、报告时间、检测地点;告知可能的结果,提出“窗口期”的可能性和重新检测的需要;提供保密便捷的检测;针对当地普遍存在的疑虑提供信息。(3)检测后咨询的目的:帮助理解并接受检测结果
(4)1.告知检测结果:解释HIV检测阴性结果的意义,判断是否处于“窗口期”,解释“窗口期”的含义;在艾滋病疫情高流行地区,建议在孕晚期或分娩时再进行1次HIV检测 5登记基本信息
二、梅毒
1梅毒传染的途径有四种:(1)直接性传染:梅毒主要是靠梅毒螺旋体传染,梅毒螺旋体大量存在于皮肤黏膜损害表面,也见于唾液、乳汁、精液、尿液,主要通过性交由破损处传染。接吻、同性恋、口-生殖器接触,手-生殖器接触一类的性行为也会传染。(2)间接性传染:与梅毒病人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各种器物间接传染,但前提条件是接触部位附有梅毒螺旋体,这种可能性极少。(3)胎性传染:未经治疗,患有梅毒的孕妇也可通过胎盘血行把梅毒传染给胎儿,这叫先天梅毒。但不足四个月胎儿由于滋养体的保护作用,不会被传染,而往后滋养体萎缩,使胎儿感染梅毒。(4)血源性传染:输入到手血者的体内,即可产生感染,这样的病人直接出现二期梅毒的症状。所以对供血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选检查时十分重要的。梅毒是一种传播很广,危害很严重,梅毒传染的途径较少的性传播疾病,未经正规治疗的梅毒病人感染后一年是最具传染性,病期越长,传染性越来越小,超过4年,通过性接触也没有传染性。
3、梅毒可以通过握手传染。在排除了先天感染、产道传染等因素外,孩子在后天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中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如亲吻、握手、拥抱及一起洗澡时传染。
4、梅毒的皮疹除了长在阴茎冠状沟、阴茎包皮、龟头和阴囊上外,有的也会长在指头、嘴唇和眼睑内。
5、梅毒的化验单上医生会标上危险的字样,以防检验员职业传染。
6、梅毒必须早期、足量、正规按计划完成疗程,性伴侣必须同时治疗,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抗梅毒药物以青霉素为首选。
三、乙肝母婴传播
1、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血源性、医源性、性接触、密切接触及母婴五种。
2、乙肝母婴传播的三种途径:(1)宫内传播:是分娩以前在宫内通过胎盘等途径传播,这种情况较少。(2)产时传播:发生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母亲产道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带有乙肝病毒,会使婴儿经口吞入或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受传染,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3)产后传染:有可能通过哺乳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这种传播属于水平传播,比较常见。
3、乙肝患者怀孕的时机及注意事项:乙肝患者一定要在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维持半年以上怀孕。一旦怀孕,应终止使用各种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定期到医院进行孕期体检。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主张均衡营养,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形成脂肪肝或造成肝脏负担。
4、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娩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分娩后对胎儿复苏动作应轻,防止损伤咽黏膜,造成感染。避免婴儿吞下可被污染的液体。如果孕妇HBsAg阳性,伴有HbeAg者行剖腹产避免胎儿经产道时吞入被污染的阴道分泌物。
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儿童应采取预防措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并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合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等宝宝周岁到医院复查。
6、乙肝妈妈母乳喂养有何禁忌: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孩子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情况才可以喂奶。但若婴儿口腔、咽喉、食道、胃肠粘膜等处有破损、溃疡或母亲乳头破裂者也应该尽可能避免给孩子哺乳。
四、我国出台的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政策:
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病可通过母亲传染给婴儿,是对孕妇儿童危害极大的三种母婴传播性疾病。因此,卫生部开展母婴传播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并纳入中央补助地方项目,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
1、对HIV抗体阳性的孕妇选择终止妊娠的补助300.00元,住院分娩补助1000.00元,所生的儿童一个月的免费药物治疗,并给与3000.00元的婴儿奶粉补助。
2、对于梅毒孕妇给与50.00元预防先天梅毒补助,所生儿童10.00元补助,确诊的先天梅毒儿童并进行规范治疗的给与140.00元补助。
3、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给予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阻断率。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观察 篇3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联合阻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42
乙肝病毒感染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研究表明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严重威胁我国出生人口的质量,而且也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围生期因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HBV,今后约70%发生慢性乙肝,其中约25%可能死于肝硬化和肝癌[1]。因此,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技术意义重大。根据HBV母婴传播途径在产前、产时及产后3个阶段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实施主、被动免疫联合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进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的孕妇118例,患者均为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大三阳71例,小三阳47例,乙肝DNA病毒复制阴性77例,阳性41例。118例患者均无孕期并发症。
阻断方法:①分期:采用28周起每4周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预防宫内感染。②分娩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产程中胎儿损伤。最好1人接生,另1人处理新生儿;如接生时,胎儿娩出后更换手套再处理新生儿,断脐时用止血钳操作,以防新生儿皮肤黏上的HBV从脐带断端进入新生儿体内。新生儿尽早沐浴,清洗身上的母血和羊水。③产后:产后对新生儿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即新生儿生后2小时内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与此同时,在另侧上臂肌注乙肝疫苗10mg,此后1个月内再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1个月、6个月再分别接种乙肝疫苗。④喂养:HBeAg阳性及病毒复制阳性的产妇所生新生儿给予人工喂养,其余给予纯母乳喂养。
结果
新生儿24小时内静脉血乙肝病毒复制阳性2例,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2例,HBeAg阳性和HBcAb阳性35例,HBsAb阳性和HBcAb阳性18例,HBeAb阳性和HBeAb阳性5例,全阴性15例。
6个月后复查,其中HBsAb阳性103例,HBsAg阳性5例,病毒复制阳性2例,12例未产生HBsAb。
18个月后复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150例,慢性乙肝携带5例,其中慢性乙肝携带者其母亲均为大三阳,病毒复制阳性,且滴度高,追问其母亲病史为有明显家族史。
经过产前、产时、产后3个阶段的阻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95.80%。
讨论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57.60%,HBsAg携带率9.75%,推算全国有6.9亿曾感染过HBV,其中有1.2亿人长期携带HBV,估計现在有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乙肝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2]。根据近几年的阻断成果分析,经过全程阻断新生儿感染乙肝率仅4.2%,其中均为乙肝大三阳孕妇所生新生儿,且有家族史,阻断总有效率95.80%。因此可以看出,乙肝是可以有效预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与母亲体内病毒含量的高低呈正相关系,产时的预防也很关键,接生单位要做好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掌握好顺产及剖宫产指征,新生儿处理及产后母乳喂养问题,产前、产后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是关键。
目前,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借鉴国内较成熟的母婴阻断技术结合临床制定的母婴阻断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大家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小毛.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救治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58-561.
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5-149.
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治疗方法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对2007年3月开始来自我院进行产检和来自妇保检查的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孕妇45例, 对患者都惊醒了HBV-DNA检测, 对患者分成了两组, 阻断组有23例, 其中有5例患者是大三阳, 对照组的患者22例, 患者中有4例大三阳, 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免疫学指标和HBV-DNA水平进行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接种方式
阻断组的孕妇在怀孕28、32、36、40周的之后都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mL, 在孕期一共需要注射4次。对照组的孕妇需要定期的进行产检, 对照组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两组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出生后都要在24h进行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注射的剂量为100IU, 之后注射5μg乙型肝炎疫苗, 半个月之后对婴儿再次的注100I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在注射后1个月和6个月之后再对婴儿进行注射5u的乙型肝炎疫苗。
1.3 随访和血清学检测
孕妇在28周以前进行产检发现是HBsAg阳性则对该孕妇进行诊断检测, HBV-DNA<4000copies/mL, 为正常。应该在患者7个月和12个月的时候采股静脉血或者颈静脉学进行化验检测, 如果婴儿的血清是HBsAg阳性, 则婴儿是由于宫内感染导致。
1.4 检测方法
使用PCR法对HBV-DNA进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采用联合免疫吸附 (ELISA) 实验法。
2 结果
对对照组和阻断组的婴儿的HBsAg、抗-HBS阳性率进行比较:阻断组婴儿血清的HBsAg的检出率要明细的比对照组的低。阻断组中的婴儿的血清抗-HBS阳性率要明显的比对照组高。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很容易通过胎盘进行传播, 使用免疫球蛋白能够对大、小三阳的患者进行被动免疫, 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了乙型肝炎的病毒宫内感染。能够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在宫内的感染, 在阻断组中的婴儿血清HBsAg检出率要比对照组明显的低。这个结果与李云华等 (1) 报告的产前使用不同的方案对孕妇孕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够降低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是一致的。
胎儿在宫内获得的抗-HBS可能是由于在孕期多次的进行被动免疫, 如果母亲为阳性, 不对其采取措施婴儿会很容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妊娠早期婴儿不会感染, 所以孕期多次在21周之后对母亲进行肌注免疫球蛋白进行病毒的阻断, 这样可以防止宫内的感染。在本组中的阻断组分别在28、32、36、40周的之后对孕妇肌注HBIG200IU, 结果显示婴儿血清中的抗-HBS阳性率:0天33.3%、7个月的46.7%、12个月为70.0%, 都要比对照组明显的要高。宫内的感染率要明显的比未阻断组的要低。
综上所述, 孕妇在产前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关键词: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李云华, 高福泉, 杨鲁华, 等.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不同接种方法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研究[J].临床肝胆杂志, 2002, 18 (1) :59-60.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5
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阻断知识考试题
姓名
科室
妇产科
考试时间:
****年**月**日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有、、。2.在项目工作目标中,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
% 以上;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
%以上。
3.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首先进行艾滋病
筛查试验。检测呈有反应者,进行复检。根据复检结果,确定是否进行
试验。
4.HIV窗口期是指: 从
到产生
这段时期。一般为。
5.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指乙肝表面抗原持续
月以上的状态,如果肝功能正常,称慢性
;如果肝功能异常,则为慢性。
6.梅毒感染的临床分期有:、、、。
二、单选题(每题4分共32分)
1、所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最好的喂养方法是()
A 人工喂养
B 母乳喂养
C 混合喂养
D 以上都是
2、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
A.1月2日
B.12月1日
C.2月1日
D.12月12日
3、关于艾滋病感染孕妇的处理以下哪项不正确:()A.HIV母婴传播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 B.所有艾滋病感染孕妇应行抗病毒治疗
C.HIV抗体阳性必须剖宫产
D.HIV感染孕妇生产的新生儿应杜绝混合喂养
4、梅毒病原体:()
A.梅毒螺旋体
B.梅毒病毒
C.支原体/衣原体
D生殖道疱疹病毒
5、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感染梅毒,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可保持数年,甚至终生。
A.假阳性
B.阳性
C.假阴性
D.阴性
6、TRUST(-),TPPA(+)结果的临床意义:()
A.排除梅毒感染,极早期梅毒,极晚期梅毒
B.部分晚期梅毒,现症梅毒 C.生物学假阳性
D.早期梅毒治疗后,极早期梅毒,以往感染过梅毒 E.生物学假阴性
7、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必须在出生
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
小时内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A.48,24
B.24,12
C.24,6
D.12,6
8、乙肝疫苗接种时间()月。
A.0,1,2
B.0,2,4
C.0,1,6
D.0,3,6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20分)
1、艾滋项目报告对象()A.所有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人群
B.所有经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婚检妇女、孕产妇及其所生的18月龄以内的儿童 C.所有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及其所生的18月龄以内的儿童 D.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的新生儿
2、梅毒螺旋体的特性:()
A.属致密螺旋体
B.不易着色,肉眼看不见 C.能看见折光性,活动较强 D.抵抗力很弱,体外不易生存
E.一般消毒剂均可在短期内将其杀死
3、HIV感染者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主要副反应有:()A.骨髓抑制 B.消化系统副作用 C.皮疹
D.脂肪代谢异常 E、肝毒性
4、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
A.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B.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增加 C.流产、早产、死胎 D.胎儿生长受限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2分)
1.只有早期、晚期梅毒通过胎盘传染胎儿,隐性梅毒无传染性。()2.妊娠梅毒孕晚期治疗时可选用红霉素。()
3.对临产时发现的梅毒感染产妇不需给予治疗,待生产后治疗。()
4.对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期未接受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接受非青霉
素方案治疗或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均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5.妊娠可增加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
6.HBV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
7.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在疫苗接种完成后6个月检测HBV标志物,如果HBsAg阳性通常提示存在感染。()
8.如母亲为艾滋病人,其新生儿血中HIV抗体阳性,即可确诊是感染了HIV。()9.HIV感染的产妇及新生儿如果要选择母乳喂养,则产妇或新生儿需要持续服用抗病毒药物至停止母乳喂养后一周。()
10.孕期未行产检,产时HIV快速检测阳性者,应待确诊后再预防性用药。()11.HIV感染者无论采取何种喂养方式,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12小时内)开始用药。()
12.联合产前、产时和婴儿用药在PMTCT中至关重要。()
答案:
一、填空题
1.性接触传播
血液及体液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2.90% 95%
3.抗体筛查试验
补充试验
4.HIV感染到产生HIV抗体
3个月 5.6 乙肝携带 乙肝型肝炎
6.早期梅毒、晚期梅毒、潜伏梅毒、先天梅毒
二、单选题:1.A 2.B 3.C 4.A 5.B 6.D 7.B 8.C
三、多选:1.ABC
2.ABCDE 3.ABCDE 4.ABC
四、判断题:1.X 2.X 3.X 4.√
5.X 6.√ 7.√
8.X 9.√
X
11.√
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现状 篇6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艾滋病母嬰传播主要发生在孕期(艾滋病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生产过程中(胎儿通过母亲产道时感染)和产后(艾滋病病毒经哺乳等密切接触而传播)等环节。
研究表明,在未干预的情况下,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达15%~50%。据2004年前资料统计,全球每年有240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造成每年约80万个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使全球新生儿死亡率增加75%。
由母婴传播造成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将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并由此带来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国外的经验和研究证明,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如开展孕期自愿咨询与检测、预防用药、人工喂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消除新生儿感染艾滋病和梅毒任重道远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5年下半年发布消息称,亚太地区在消除艾滋病和梅毒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有上万名母亲和儿童尚未被惠及。
据联合国统计,2000年至2014年期间,亚太地区新发生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更多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得到诊断和治疗。2010年至2014年间,在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中,接受治疗者所占的比重翻了一番以上。然而,在一些国家,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仍呈上升趋势。
通过治疗母亲,艾滋病母婴传播几率可降至1%
据最近发布的《2015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报告》称,仅2014年,亚太地区就有2.1万名儿童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这相当于平均每天有57名儿童感染。如果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未接受治疗,她们所生子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可高达45%。如果母亲接受妥善治疗,母婴传播艾滋病的几率可降至1%。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可以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儿童。一项被称作“预防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PPTCT)的干预计划可以通过提供药物、辅导和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保护其婴儿免受病毒侵害。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申英秀主任对此表示:“只有通过政府的决心和努力,才能保护新生儿免于疾病。”
亚太地区需落实梅毒检测和治疗
与艾滋病病毒相比,梅毒的检测和治疗在政策和实践方面都较为滞后。亚太地区三分之二的国家建议对妇女进行梅毒检测并对她们提供支持,但实际检测情况参差不齐。
梅毒可导致孕妇和胎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早期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出生体重不足以及严重的新生儿感染。在孕期内采取方便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筛查,并运用青霉素等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上述并发症的风险。
缩小治疗差距,努力实现“无艾滋一代”
据称,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母亲所生婴儿中,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儿童常常无法获得需要的服务,仅四分之一在出生之后很快获得检测,而被确诊感染的婴儿中仅约一半得到了所需治疗。
2015年6月,古巴成为世界上首个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已消除艾滋病病毒和梅毒母婴传播的国家,这证明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亚太区主任史蒂夫·克劳斯对此表示:“如果亚太地区各国均能加倍努力,确保所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在孕期尽早得到检测并接受治疗,那么我们就能够将新生儿艾滋病病毒感染降到零。”
克劳斯先生还呼吁:“我向区域内各国发起挑战,希望各国展现自己实现‘无艾滋一代’的决心。”(摘自人民网)
中国大陆艾滋病母婴传播率10年下降80%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9月份发布的中国预防艾滋病、梅毒以及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进展报告显示,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大陆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显著下降,降幅达80%。
除此之外,2014年,在中国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中归因于母婴传播的比例从1.6%下降至1.1%。
这份报告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亚太地区联合国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高层论坛上公布。来自2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专家在论坛上探讨了消除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的途径,包括提高检测率、加强艾滋病治疗依从性等。
2010年,中国预防母婴传播项目由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扩展到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病垂直传播,此三种疾病均可以在妊娠和分娩阶段传染给婴儿。2015年,大陆地区实现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全覆盖。
“我们非常赞赏中国政府不仅仅在全国扩大服务覆盖率,而且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预防工作纳入现有妇幼卫生综合服务之中所取得的成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花楠女士说,“全球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只要我们能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中做出有效投入,确保服务能够惠及妇女和儿童,尤其是那些最弱势家庭的妇女和儿童,我们就完全有能力消除这些对新生儿有潜在致命风险的疾病,同时保障母亲的生命和健康。”
尽管进展显著,然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地区间的差异和人口流动,都给实现零感染的目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说:“中国在降低如艾滋病和乙肝等母婴传播性疾病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今天在中国以及其他地区仍然有婴儿生下来就感染上病毒。我们已经知道避免所有这些疾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而且有效的干预往往非常简单。让我们共同努力。”(摘自新华网)
预防传染病母婴传播:中国成效获赞
2015年9 月 17 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举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情况通报会。我国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预防工作纳入现有妇幼卫生综合服务中,效果显著,联合国官员对此表示赞赏。
通过国家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2014年,有1 240名面临感染艾滋病病毒风险的婴儿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得以健康出生。携带艾滋病病毒妇女的母婴传播率从未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的 34.8%下降到 6.1%。
2005 ~2014 年,我国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感染孕产妇比例从 64.6% 上升到 82.6%,感染妇女所生儿童接受药物治疗的比例从 77.2% 上升到 91.7%。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妇女卫生处处长宋莉介绍,2015 年,中央财政投入 14 亿元用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未来,国家会持续投入经费,全面推进基层预防工作,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及流动人口群体,在孕早期及时发现感染者并提供全程服务。(摘自健康报网)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4年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188例。年龄22~34岁, 平均24.5岁。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高征史, 无肝炎史及相应的症状或体征, 肝功能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8例, 其中, 男108例, 女80例, 无新生儿畸形及胎儿宫内窘迫史。
1.2 方法
将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 两组孕妇年龄、孕产式、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94例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 每隔1个月注射1次, 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2.2 观察检测方法:
孕妇于孕20~24周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 新生儿断脐后, 1 min内在胎盘距断端2 cm处经酒精消毒后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检测方法:乙肝5项指标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 试剂盒购自厦门泰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美国DENLEY自动酶标洗板机、BIO2RAD450型酶标仪。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按照说明书。
1.2.3 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脐血HBs Ag阳性 (诊断为宫内感染) 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新生儿脐血HBs Ag阳性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例, 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例, 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例, 感染率为47.8%。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感染率, 孕妇HBIG治疗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例 (74.46%) ;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 (2.1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与孕妇应用HBIG预防呈相关性,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001) 。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传染病, 母婴垂直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 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文献报道, HBs Ag阳性及HBs Ag-DNA阳性携带者分娩的婴儿血清HBs Ag-DNA达50%~60%[2]。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证明, HBV携带者中35%~50%在围生期被感染, 而孕早、中期感染率较低, HBV可以清除, 很少发生宫内感染[3]。HBV经胎盘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滋养细胞层变薄, 乙肝病毒更易通过胎盘屏障[4]。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 属被动抗体。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同时激活补体系统, 增强体液免疫, 还可产生抗体, 该抗体也可中和乙肝病毒[5], 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 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 也可能减少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6]。孕20周后, 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 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新生儿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为Ig G, 新生儿体内Ig G主要来源于母亲胎盘的运输, 妊娠后期4~6周胎盘对Ig G的活性转运最明显, 孕晚期胎盘有从母体输送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 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
总之, 孕晚期3次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 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 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 (宫内感染) 的发生率, 减少了乙肝传播。
参考文献
[1]董兆文, 王德启.母婴传播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6:46.
[2]陈敏, 朱坤仪, 来华, 等.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 11 (3) :65.
[3]郭永, 马振芝, 王清图, 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子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1, (9) :68.
[4]闫永平, 徐德忠, 王文亮, 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7) :392-395.
[5]董得氓.儿科感染性疾病[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1220.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8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有近3亿HBV携带者, 其中我国占45%。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 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1], 故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因此, 研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措施, 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 传播途径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方式有3种, 即产前宫内感染、分娩时传播和产后水平传播。研究发现, 宫内HBV感染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多数报告发现已超过15%。
HBV通过胎盘屏障的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为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改变引起母血渗漏造成。近年来发现, HBV宫内传播的发生率随着检测指标的不同而不同, 以检测引产胎儿肝组织HBV-DNA为标准的宫内传播发生率较高, 以脐血新生儿24 h内检测其外周血的HBs Ag阳性为指标的HBV宫内传播率相对较低。现在认为, 孕妇在早、中期妊娠时感染HBV常可以清除而很少发生宫内感染, 晚期妊娠后急性HBV感染的孕妇有很高的病毒滴度, 能传染给胎儿。分娩过程中HBs Ag阳性孕妇分娩时产道混合液中绝大部分可测到HB-s Ag, 婴儿暴露于这一环境是HBV传播的适宜条件。分娩过程中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是胎盘剥离时微量血液漏至胎循环, 分娩时HBV可通过轻微的皮肤黏膜破损处进入婴儿体循环, 在产道中吸入含有HBV的阴道分泌物、羊水及母体血液而感染, 断脐时通过脐血污染而感染, 故可认为分娩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产后新生儿HBV感染与母亲的感染性密切相关。HBV标志物阳性的母亲的血液、羊水、分泌物及初乳中均有较高的HBV-DNA检出率, 大多数婴儿产后感染HBV是从含HBV的母乳或唾液等体液中获得;分娩后如果母亲不注意卫生, 可经口感染婴儿, 形成哺乳期感染。郑华荣等[2]用PCR和ELISA法检测脐血和初乳中的HBV-DNA和HBV-Ig M, 发现脐血和初乳HBV感染与孕妇HBV感染程度有关。
2 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
2.1 主动免疫
目前认为, 乙肝疫苗 (hepatitis B vac-cine, HBVac) 应用于孕期是较为安全的, 可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形成保护性抗体, 其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已被肯定, 且国产酵母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已达到国外同等疫苗水平。李艳萍等[3]对母亲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和乙肝病毒膜抗原 (HBe Ag) 同时阳性、新生儿期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HBs Ag阴性的273名儿童进行了9年血清学追踪观察, 认为重组 (酵母) 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良好的远期免疫效果;母亲HBs Ag和HBe Ag双阳性的幼儿在3~4岁时需加强免疫, 低或无应答新生儿有较高的HBs Ag阳转危险性。彭国文等[4]分析了广东省1992~2003年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乙型肝炎发病率和人群中的HBs Ag携带率等资料后认为, 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能显著的降低乙肝发病率和HBs Ag携带率。陈惠峰等[5]对国产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及阻断母婴传播进行了研究, 全部观察对象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0、1、6和0、1、2程序两组HBs 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全程免疫后6个月, 抗-HBs阳转率为92.79%和91.04%;HBs Ag和HBe Ag单、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为82.97%和81.94%;0、1、6和0、1、2程序两组的阻断保护率分别为81.08%和81.48%, 表明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和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保护作用, 但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被动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系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血浆或血清分离提取制备的高效免疫球蛋白, 属被动免疫抗体。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止乙肝感染已证实有效, 并可减少慢性带病率。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 对其新生儿在24 h内注射, 半年内保护率为40%;于出生后3个月、5个月各再注射1次, 可将保护率提高到70%。邢秋霞等[6]研究发现, 产前应用HBIg不仅可以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而且使出生后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肖小敏等[7]通过研究发现, HBs Ag阳性 (尤其是HBe Ag同时阳性) 孕妇的婴儿对HB-Vac的免疫反应性较低, 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提高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对HBVac的免疫应答反应。宗艳丽等[8]发现, 孕妇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增加, 影响注射HBIg预防宫内感染的效果, 认为合理使用HBIg仍为预防HBV宫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 单纯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只能延长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 推迟发病时间, 缓和感染后的临床症状, 对防止转变成携带者有效, 但它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
2.3 联合免疫
目前, 临床发现单用乙肝疫苗的阻断效果差于主、被动联合免疫效果, 因而主张联合免疫。HBIg含高滴度乙肝病毒抗体, 与HBVac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从而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 刺激机体重新产生抗体, 而复合物的形成可激活经典补体途径, 达到杀伤乙肝病毒的目的。郭永等[9]将488例HBs Ag阳性孕妇分成四组, 单纯HBVac治疗组、单纯HBIg治疗组各116例, 左旋咪唑涂布剂加两者联合治疗120例, 未治疗组136例。治疗组均在孕26周起开始注射, 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 Ag、抗-HBs、HBe Ag、抗HBe和抗HBc检测采用ELISA法。随访产妇及新生儿的乙肝标志物 (HBVM) 变化, 结果脐血中HBs Ag阳性率为:HBVac治疗组18.10%, HBIg治疗组9%, 联合治疗组3.33%, 未治疗组24.26%。随访母亲, HBVM多数转为HBs Ag, 抗-HBe和抗-HBc阳性, 所产婴儿抗-HBs>70%, 提示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Vac、HBVIg或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治疗后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之间传播。庞耀等[10]对HBs Ag单阳性和HBs Ag、HBe Ag双阳性的孕妇在第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IU, 婴儿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HBVac 5μg, 以后分别在1、6月龄接种HBVac5μg, 采脐血和9月龄静脉血检测HBs Ag及抗-HBs, 结果婴儿宫内感染率为3.94%, 总阻断效果为94.97%;孕妇HBs Ag单阳性的婴儿阻断效果为95.77%;孕妇HBs Ag、HBe Ag双阳性的婴儿阻断效果为93.50%。HBs Ag单阳性孕妇注射HBIg, 婴儿联合使用HBIg和HBVac, 其阻断效果为96.06%;而HBs Ag和HBe Ag双阳性孕妇用同样的阻断方法, 其阻断效果为88.88%。宫内感染HBV的婴儿, 阻断失败, 提示联合使用HBIg和HBVac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很好, 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宫内感染胎儿的阻断方法应另外探索。
2.4抗病毒药物治疗
主要有拉米夫定与左旋咪唑涂布剂与HBIg联用。由于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是母婴传播的最危险因素, HBV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 因此, 孕妇产前用药使体内HBV-DNA降低到一定程度, 理论上可有效地阻断HBV母婴传播。拉米夫定是双脱氧核苷类似物, 在细胞内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的拉米夫定磷酸盐, 能抑制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复制, 使体内HBV脱氧核苷酸减少到不能被检测到的水平。临床研究发现, 拉米夫定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苏关关等[11]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发现的早孕而继续治疗的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临床观察其抗病毒疗效、母婴并发症 (流产、早产、新生儿窒息、死胎与胎儿畸形) 、婴幼儿带毒与发育异常的发生率, 结果38例继续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妊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一例发生母婴并发症, 婴儿带毒发生率为零, 有效阻断了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也未发现婴幼儿发育异常情况, 提示拉米夫定有助于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也有助于降低乙型肝炎妊娠并发症。杨越波等[12]对拉米夫定组43例, 孕28周起给予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100 mg至产后30 d;对照组52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28周、分娩前、其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 抽静脉血检测HBs Ag、HBe Ag及HBV的定量, 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 (P<0.0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 (16.3%) 明显低于对照组 (32.7%) (P<0.05) , 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 认为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但拉米夫定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还需要大样本的对照研究, 产前拉米夫定抑制孕妇体内HBV-DNA复制以阻断母婴传播对HBV株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
2.5 选择剖宫产
因HBV携带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中有较高HBV-DNA检出率, 所以自然分娩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分泌物和血液, 并且最近Lin等[13]发现, 自然分娩时母亲血液渗透给婴儿的量较剖宫产时明显增多, 因此提出通过剖宫产减少HBV母婴传播。纪向虹[14]选择241例HBV-DNA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 应用PCR方法检测其脐血、静脉血HBV-DNA, 结果显示, 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比剖宫产的新生儿有更高的HBV感染率。虽然剖宫产可减少婴儿接触母亲有传染性物质的机会, 但有关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结果并不一致。使用100 u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用于阻断母婴传播时, 观察到1岁时HBs Ag阳性率和慢性HBV感染率在不同分娩方式间非常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大多数未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的产妇, 剖宫产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2.6 停止母乳喂养
王小青等[15]对多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阳性的母亲血清、初乳进行HBV-DNA检测, 结果发现乙肝抗原阳性组, 母血、初乳中HBV-DNA检出率分别为35.06%、29.22%, 说明母亲HBe Ag阳性, HBs Ag阳性, 或HBe Ag、抗-HBC阳性者进行母乳喂养, 易使婴儿受乙肝病毒感染。因此, 停止母乳喂养也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3 免疫失败的原因及新问题
3.1 免疫逃逸突变株
HBs Agα决定株为HBV各血清型所共有, 其抗体可对各血清型提供交叉保护。α决定簇突变株和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 普遍的观点认为, α决定簇突变株的增多与乙肝疫苗接种和 (或) HBIg应用有关。但最近王珊珊等[16]在并未受到HBIg和疫苗免疫力的引产胎儿中检出HBV S区的突变株, 说明突变株的垂直传播可能不仅仅和免疫压力有关, 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因此, 是否需要在现有疫苗中增加突变株的HBs Ag以预防免疫逃逸变异株尚需进行更深入研究。
3.2
近年来有关在卵细胞和精子中存在HBV的报道引起人们关注, 思考HBV有无通过生殖细胞进行传播的可能。已有报道称, 在父亲HBV阳性而母亲HBV阴性的引产胎儿发现HBV感染, 在父亲HBV阳性而母亲HBV阴性的活产婴儿出生时即检出HBV感染标志[16]。这种遗传传递在HBV传播中的地位及遗传小儿将来的转归都是未知的问题。如果遗传传递确实存在, 无疑为全面控制HBV感染增加了新的困难。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9
1 慢性HBV感染与妊娠结局
按照一般规律, 在没有症状的慢性乙肝病毒 (HBV) 携带者中, 似乎没有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原因, 然而少数研究和报道表明, 在HBV感染的病例中母儿发病率增加。香港学者对253例HBsAg阳性单胎孕妇与相同数量的HBsAg阴性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发现HBsAg阳性者<37孕周先兆早产的发生率高 (P=0.030) , <34孕周早产发生率高 (P=0.033) , 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 (P=0.012) , 产前出血的发生率也高, 同时新生儿低Apgar评分和脑室出血的发生率也增加。已有证据表明, 过强的系统性炎症反应能导致某些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在子痫前期, 过度的炎症反应是其发病的机制。慢性HBV感染导致的妊娠并发症增加, 可能与慢性的炎症状态有关。乙肝与成人Still′s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肾小球肾炎、脉管炎的发病相关, 表明HBV感染可能与全身炎症状态相关, 并且在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病因性的作用。慢性HBV感染与炎症前细胞因子如IL-2、IL-6、IL-10、TNF 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水平升高有关, 这些因子在活动性肝炎时升高更明显, HBsAg携带状态与糖尿病、产前出血和早产倾向的关系, 也表明是妊娠期系统性炎症反应增强的表现。
2 HBV感染的母婴传播途径
HBV在血液中浓度最高, 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伤口渗液中较低, HBV感染是自限性或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的风险与年龄相关, 若不采取免疫措施, 成人感染率2%~6%, 5岁以下儿童30%, 婴儿90%。HBV携带者的新生儿若不免疫:母亲HBsAg (+) , 新生儿感染率10%~20%;母亲HBsAg (+) 及HBeAg (+) , 新生儿感染率85%~90%;HBV-DNA高载量 (≥108 copies/ml) 、绒毛毛细血管上皮HBV-DNA (+) , 新生儿几乎全部感染。85%~95%的围生期感染是由于新生儿在分娩时接触血和生殖道分泌物所至, 其他的围生期感染是经胎盘或产后与感染父母的密切接触, 其中经胎盘垂直传播占5%~10%。
马建新等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BsAg (+) 者胎盘组织HBsAg和HBcAb。在158例足月胎盘组织的蜕膜、滋养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血管内皮细胞中, HBV感染率依次为:66.46%, 58.23%, 27.22%和12.66%。HBV感染率由母体侧向胎儿侧逐渐减少, 并且HBsAg和HBcAg主要位于细胞浆内。Ye等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检测卵巢HBsAg、抗HBcAg抗体和HBV-DNA。HBsAg出现在卵子、颗粒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中, 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HBcAg出现在卵巢颗粒细胞、间质细胞和卵巢间质血管的内皮细胞中, 并且出现在卵子的不同时期, 在胞浆、胞膜、胞核中均发现;HBV-DNA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卵细胞、颗粒细胞、间质细胞的胞浆、胞膜、胞核中。在同一卵巢组织, HBV-DNA在某些卵子中呈阳性, 而在另一些卵子中呈弱阳性或阴性, HBV-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同时也可以发现在细胞质中。他们认为HBV可能通过在卵子中复制而垂直传播, 这可能是HBV垂直传播的重要机制。
3 宫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3.1 母体的血清学状态
母亲HBeAg (+) 、高HBsAg 滴度、HBV-DNA高拷贝数和绒毛组织的内皮细胞中有HBV-DNA是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但HBV宫内传播的主要风险还是母体的病毒载量, 母体HBV-DNA比HBeAg是一项更强的持续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 实际上, 垂直传播更易在病毒血症水平很高的HBeAg阳性母亲中见到。Wiseman等对悉尼西南区健康服务产前门诊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婴儿进行HBV围生期传播的研究发现, HBV的围生期传播限于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母亲。他们对所有的婴儿均行常规HBIG和HBV疫苗免疫注射, 随访至出生9个月。在313例HBsAg阳性孕妇中, 213 例 (68%) 是HBV-DNA阳性、92 例 (29%) 是HBeAg阳性。除去失访和婴儿未满9月龄者, HBV-DNA阳性母亲的138例婴儿, 9月龄时检测HBV感染情况 (HBsAg, HBsAb, HBcAb) , 确定 4例婴儿感染 (HBsAg阳性) , 这4例婴儿感染的母亲HBV-DNA水平非常高 (>108 copies/ml) , 而且是HBeAg阳性, 4例婴儿中的3例是野生型HBV病毒株, 母儿一致。第4例母儿均S基因HBV D144E变异, 是与疫苗和 (或) HBIG免疫逃逸相关变异株。对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传播率是3% (4/138) ;对于HBeAg阳性的母亲, 传播率是7% (4/61) ;对于HBV-DNA>108 copies/ml的母亲, 传播率是9% (4/47 ) 。在91例HBV-DNA<108 copies/ml的母亲中没有婴儿感染。他们认为, HBV的围生期传播限于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的母亲。Burk等报道, 在HBeAg阴性的母亲中HBV-DNA高水平与低水平者发生新生儿感染的风险是OR 19.2 (95%CI 2.3~176.6) , 因此持续暴露高病毒载量的HBV-DNA是新生儿感染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然而, 新生儿HBV感染也不仅依赖于宿主的免疫状态和母体的病毒血症水平, 而且也与病毒的异质性有关。HBV种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基因型及变异株, 即使在单个感染个体内, 也可能包含异质性的HBV群体 (准种) 。HBV混合种群的传播明显与早期病毒免疫消除有关, 野生型HBV单独传播与引发的慢性疾病相关。母体HBV特定的等位基因突变和母体病毒血症水平是垂直突破感染 (breakthrough infection) 的潜在预测因素。
3.2 分娩方式
因携带有HBV的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中有较高HBV-DNA检出率, 因此分娩方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受到大家关注。通常自然分娩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分泌物和血液, 自然分娩时母亲血液渗透到婴儿的量较剖宫产时明显增多。尽管剖宫产缩短了婴儿接触母亲传染性物质的时间, 但有关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结果并不一致。Lee等对一组儿童 (其母亲为HBeAg阳性) 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 (HBIG用量50 U) 时, 虽观察到剖宫产降低出生时婴儿HBV-DNA阳性率及6月龄内HBV感染率, 但未观察常用于评价免疫阻断效果的12月龄HBsAg阳性率和慢性HBV感染率。Chen等的观察发现不同分娩方式间免疫失败率并无差别。
3.3 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安全性
慢性乙肝孕妇羊水穿刺的母婴传播风险低, 但文献中的病例数较少。查到的4篇关于HBsAg阳性孕妇羊水穿刺的母婴传播, 共115例, 这些新生儿出生时全部接受了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治疗, 有3例 (2.6%) 婴儿被HBeAg阳性母亲感染, 这一免疫失败率与没有羊水穿刺妇女的发生率相一致。这些发现提示, 通过羊水穿刺的胎儿感染风险很低。文献中关于评价绒毛取样 (CVS) 风险的数据不足。关于评价前壁胎盘、HBeAg (+) 和高病毒载量孕妇羊水穿刺风险的数据不足, 在这些HBeAg阳性的母亲中讨论选用非侵入性筛查的方法可能是明智的。当胎盘位于前壁行羊水穿刺时, 羊水受母血污染的风险增加, 可能会增加母婴传播的风险。Giorlandino等对20例孕妇在首次羊水穿刺因培养失败而于2周后再次行羊水穿刺时进行了测定, 比较前次羊水穿刺经胎盘进针者和不经胎盘进针者羊水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 发现前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后者。
4 HBV宫内感染诊断
HBV宫内感染是指HBV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发现HBV可以明确发生了宫内感染, 但在临床上难以实施。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能确切反映宫内感染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及临床诊断标准, 导致大家对宫内感染率的报道不一。朱启镕提出HBV宫内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为:新生儿出生时, 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检测到HBV复制标志物存在, 持续阳性至少3个月以上, 且采用了主被动联合免疫, 但近期无免疫效果。其他的诊断标准有: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 (或HBeAg阳性) , 并持续至1月龄者为HBV宫内感染;1年内HBsAg持续阳性, HBsAb阴性判为宫内感染免疫失败;1年内HBsAg转阴, HBsAb阳性为宫内感染免疫成功;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阴性 (或HBeAg阴性) 至1月龄时HBsAg阴性并持续阴性, 1年内HBsAb阳性为无宫内感染免疫成功;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阴性 (或HBeAg阴性) , 1年内HBsAb持续阴性者为对疫苗无反应。以往相当一部分有关的研究是以脐血样本的检测作为诊断标准, 而脐血样本存在母血污染的可能, 假阳性的出现更不可避免。
5 HBV围生期传播的阻断
5.1 妊娠晚期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大部分的HBV围生期感染是由于新生儿在分娩时接触血和生殖道分泌物, 其他的围生期感染是经胎盘或产后与感染父母的密切接触所致。出生后对新生儿施行乙肝疫苗联合 HBIG免疫对这部分感染可以有效阻断, 但对已发生的经胎盘垂直传播的感染预防效果不佳。我国学者朱启镕认为, 孕20周后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 胎儿发生被动免疫, HBIG也可以暂时降低孕妇的病毒载量, 而且无症状HBV携带孕妇产前使用HBIG与否并未增加HBV株S区的变异, 他首次报道, 给 HBsAg阳性孕妇于妊娠最后3个月每月注射1次HBIG, 可以明显降低HBV的母婴传播率, 此后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其安全性得到肯定, 但是其有效性却不断受到质疑。质疑的几个问题分别是:国内HBIG宫内阻断有效的研究对于孕妇的HBV血清学状态和病毒载量检查不全面;宫内感染的诊断方法和时间不统一;孕晚期这样小剂量的HBIG对孕妇肝脏在大量复制HBV时的中和作用不大;可能产生免疫逃逸株, 使现行的乙肝疫苗无法发挥预防作用;此方法只在我国使用, 未曾得到国外同行的肯定, 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没有用免疫球蛋白预防母婴传播的经验;WHO、美国CDC及我国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肝炎防治指南》中均未建议采用此法来预防母婴传播;国内发表的大量文献都不是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质量低;众多文献众口一词地认定该方法可能与发表偏倚有关;临床设计研究不合理等。针对上述问题, 李婷等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 为了避免中文文献出现的偏倚, 他们最终纳入组的所有文献为在英文期刊上的论文, 但均为国内作者, 共5篇随机对照研究, 文献数量较少。5篇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 孕晚期注射 HBIG可以有效保护胎儿, 预防宫内感染的发生, 可以在临床上继续应用。他们也认为, 虽然获得了肯定的结果, 但纳入分析的文献在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等方面存在缺陷, 造成证据质量不高。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开展设计合理的多中心、大样本、充分随机的临床研究, 进一步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
5.2 围生期母亲应用拉米夫定
为了阻断经胎盘的垂直传播, 国内外有些学者观察了在妊娠晚期用拉米夫定治疗HBsAg阳性高病毒血症的孕妇, 以减少孕妇病毒血症, 可减少出生后主被动免疫失败的风险, 在孕妇和新生儿中没有观察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在HIV感染的孕妇中, 已观察到拉米夫定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抗病毒活性。上海传染病医院Xu等发表的一篇高HBV病毒血症母亲, 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是否能减少HBV母婴传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 从妊娠32周到产后4周, 母亲被随机分为拉米夫定100 mg组或安慰剂组。新生儿出生时接受重组HBV疫苗用或不用HBIG。在拉米夫定组中, 56例新生儿接受疫苗+HBIG和26例新生儿仅接受疫苗;安慰剂组的59例新生儿接受疫苗+HBIG, 结果显示新生儿拉米夫定+疫苗+ HBIG组与安慰剂+疫苗+ HBIG组新生儿比较, HBsAg阳性率 (18% vs 39%;P= 0.014) 和HBV-DNA检出率 (20% vs 46%; P=0.003) 显著降低, 表明拉米夫定对阻断HBV高病毒血症母亲的母婴传播有一定疗效。但是它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 尚不能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由于该药物对胚胎发育危害很大, 拉米夫定在早期妊娠使用应谨慎。
6 HBV母亲的母乳喂养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10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11月深圳市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所有婴幼儿出生时均建议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乙肝疫苗接种3针后1~6个月内进行随访分析。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制定统一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人口流动性、幼儿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幼儿母亲职业、家庭经济条件、HBIG接种情况和接种剂量等。通过电话随访,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调查问卷。
1.2.2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对确定的调查对象,电话通知去附近的社康站或是指定医院抽血,对每名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2管各5m L,要求在2h内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五项检测,所有操作均按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
1.2.3统计方法
调查和检验数据用Excel2003进行汇总和卡方检验。
2结果
2.1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效果
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919例,其中13例儿童HBs 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41%;HBs Ab阴性31例,占总数的3.38%。
2.2儿童乙肝联合免疫疫苗接种效果
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及时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后,HBs Ag携带率为1.05%;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未能及时接种乙肝联合免疫疫苗,HBs Ag携带率为3.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6,P<0.05)。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儿童产生HBs Ab能力与未接种的儿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05)。见表1。
2.3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儿童乙肝感染的影响分析
919例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其中35例接种剂量不详,35例中无儿童携带HBs Ag;接种5μg的有434例,其中有5例携带HBs Ag;接种10μg的有394例,其中有7例携带HB-s Ag;接种20μg的有56例,其中有1例携带HBs Ag。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HBs Ag阳性母亲的儿童的HBs Ag携带率(χ2=0.597,P>0.05)和产生HBs Ab能力(χ2=0.349,P>0.05)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强阳性携带者为3.5亿人,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3],因此乙肝被称为是中国的“国难病”。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中国在防治乙型肝炎上投入了大量医疗卫生资源,并取得了显著效果[1],中国已由“高流行区”降为“中等流行区”。但是由于感染基数大,新增感染者绝对数量多,加之感染的途径复杂化,各地区诊断和治疗水平不一,乙型肝炎的防治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在乙肝的各种感染途径里,又以母婴传播危害最大。乙肝的母婴传播有感染年龄低、治疗周期长、对患者身体影响大和慢性乙肝转变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到国民素质和加重了公共卫生资源的负担。研究显示,相对于其他乙肝的母婴阻断措施,新生儿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方法即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无论是在安全上、伦理上和效果上,还是在经济上均有巨大的优势,是目前阻断HBV母婴传播、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的主流手段[4、5]。深圳市在全市建立了完整的监测和接种网络,对全市所有新生儿实施疫苗的免费接种和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免费联合免疫接种,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数据表明,全市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共919例,通过联合免疫接种后,仅有13例HBs Ag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41%,HBs Ab携带率为95.21%,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降低HBs Ag携带率效果显著,这可能是免疫球蛋白中和了体内的微量病毒,更有利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和抗体的产生。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对降低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HBs Ag携带率效果不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接种高剂量的乙肝疫苗对乙肝的母婴阻断毫无意义,因为乙肝的母婴阻断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婴儿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母血和婴儿体内病毒含量以及病毒变异等因素相关。因此对于接种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效果的结论,临床上同样争议较大,并无一致性意见[6,7,8],有待大样本量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的进一步研究。另外一组数据值得重视,联合免疫接种后30例儿童没有产生HBs Ab,或是产生了除HBs Ab外其他类型抗体诸如HBe Ab、HBc Ab等。根据乙肝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在HBV暴露率较高的地区,人群隐匿性HBV感染概率较高(可达到7%~19%,相对HBV暴露率较低的区域,隐匿性感染概率相差10倍)。深圳市属于乙肝高暴露区域,以此感染概率预估,这部分儿童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概率非常高。但是此次调查由于预算限制,没能对此类样本进行核酸定量分析,导致这一部分数据缺失。
2011年世界肝炎日中国肝炎峰会上,中国对2005年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重新修订,肯定了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另一个修改的亮点是:无论成人、青少年儿童还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都“可以不”筛查两对半,无需知道“前身”是否曾感染病毒,旨在全面提高中国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认为:乙肝疫苗是世界上目前最成熟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乙肝疫苗接种就是预防和阻断乙肝传播最有效的手段,国家应该大力推行全面覆盖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已经对乙肝疫苗的接种全部免费,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的传播。不足的是只有少数经济发达、财政充裕的地区如深圳等对母亲为HBs Ag阳性的儿童的乙肝联合免疫实施全部免费,其他地区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等因素,对联合免疫接种持抵抗和犹豫态度,造成了母婴阻断的失败,导致疾病的传播,进而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各地区对母婴阻断的重视程度和配套经费的稳定和持续,将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先进的检测方法如核酸分析的采用和普及将对乙肝母婴阻断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11
1.促进各地区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落实各项措施的实施质量,促进预防能力建设。
2.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指导评估体系,提高各地区组织管理及监督指导能力,为预防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为适时修正、完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4.及时总结。推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经验、加强信息交流,促使各地区预防工作的均衡发展。
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对各有关部门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中的定位、职责以及开展相关工作地区的组织管理、能力建设、预防措施等环节确定督导评估内容。
(一)组织管理
1.设立管理机制
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需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应成为政府的责任。为扎实开展预防工作,应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共同做好预防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是预防工作的主要负责主体,应定期对预防工作进行总结和制定计划,定期对实施机构进行监督指导,以促进各项预防措施的全面落实。
2.建立良性预防模式
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合理的孕产妇管理模式;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有机结合,实现对孕产妇,特别是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或要求,以达到为阳性孕产妇保密,免受歧视的目的。
3.资料的管理
有专人负责资料,对有关信息资料熟悉;各项原始登记完整,记录保存完好。对所有相关资料要严格保密,要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定期收集数据,数据应可靠准确并及时上报。
(二)能力建设
1.人员培训
培训对象应包括医务人员(医生、护士、检验人员等)、管理人员等各类人群,培训分为国家级(国家对省)、省级(省对县)、县级(县对乡村)的各级培训。培训应尽可能覆盖全部相关人群。
2.检测能力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及管理,若是卫生行政部门认证的HIV检测实验室,要有资格认证。实验室基本设备齐全,对试剂及物品要有登记和试剂保存,标本转送制度。检验人员的操作和出具报告要规范。
3.预防医源性感染
有预防措施和制度,有齐全的防护设备,妇产科、检验科有关人员防护意识强。
4.良好的服务环境
为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提供保密、舒适的咨询环境,提供安全合格的住院及分娩环境。
(三)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材料的发放及应用合理。
2.VCT服务
为孕妇、产妇及婚前保健人群提供HIV检测前后服务,有对各类人群的服务流程。有专人负责,有HIV检测前及检测后咨询服务记录。为服务对象提供的检测流程快捷、方便、保密。
3.提供预防用药
为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预防性抗病毒药物,用药方案合理,有用药记录。预防药物应妥善保管,有使用记录。
4.安全助产
阴道助产记录详细,分娩记录中应详细记载,是否进行了会阴侧切、胎头吸引、产钳、人工破膜等操作。若择期剖宫产,应有指征和记录。
5.对感染产妇及婴儿进行随访与关怀
感染的产妇应施行人工喂养;对满9个月和18个月的婴儿进行HIV检测,监测感染情况,有详细的记录。为感染产妇及婴儿提供产后访视及儿童保健,有详细的访视、查体、预防接种、喂养指导等记录。
一般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导。运用定量方法,可对宣传材料发放数量、培训数量、VCT人次、抗病毒药物干预人次等具体参数进行核对,评估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运用定性方法(参与式监测评估),如实地考察、人群访谈、问卷调查等,深入了解预防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建设、预防措施落实、目标人群受益情况。
督导组由各级卫生行政人员、地区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专家及管理人员组成,也可与相关部门或系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组成督导评估组。监督指导组一般为3~5人。
(一)逐级监督指导评估
1.国家级监督指导评估
卫生部基妇司组织专家技术指导组,每年定期到实施地区进行监督指导。在工作实施的中期和后期进行评估,及时总结工作实施的重要经验及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上报卫生部基妇司。
2.省级监督指导评估
省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专家每半年对省内所有开展工作的市县进行一次监督指导,结束后形成总结,并在工作实施的中期和后期对本省工作实施进行评估。撰写总结和评估报告,报卫生部基妇司及妇幼保健中心。
(二)各地区自查
根据工作的开展,各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应级别的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每3个月对本地区的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自查活动结束后形成总结,报告地区政府部门及省级卫生部门。
(三)监督指导评估程序
对开展工作地区的监督指导评估和各地区自查可以参考一下程序:
1.设计督导评估方案。
2.下发通知,说明督导评估目的、内容和方法。
3.组织监督指导评估组,成员为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及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
4.督导评估小组召开会议,对督导或评估方案和各地区实施方案进行学习讨论,明确任务和分工。
5.赴督导评估地区,听取当地工作情况汇报和讨论实施中的问题。
6.按照督导评估标准,查看相关原始资料、照片、文件等事物。
7.以抽查、现场考察等方法进行技能考核(如咨询技巧、检验技术)。
8.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测试。
9.检查、核对项目相关登记、表格和病历记录等。
10.根据需要召开小型座谈会议。
11.监督指导评估记录。
12.提出督导评估反馈意见,分析判断当地工作情况。
13.根据当地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 篇12
1 HBV父婴传播的研究及阻断现状
1.1关于HBV父婴传播的研究
1.1.1 HBV父婴传播的提出、发展、分子水平的证实长期以来人们将垂直传播等同于母婴传播, 而忽视了父亲HBV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以至父婴传播被母婴传播与家庭内传播所掩盖。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父婴传播的研究。Blumberg[2]根据家系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推测HBV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可能整合入宿主生殖细胞的基因中然后在子代中传播。Berry等发现HBV可通过人工授精传播[3], 并且P-FT中父子之间HBV基因同源性极高[4];主要是由于HBV能够非特意性地整合进入精子同源染色体并传播给子代[5]。Tajiri H等[6]也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现了乙肝父婴传播的证据。从近年的这些研究不难看出HBV的父婴传播已由开始的对其可能性的提出, 发展到现在的从分子水平证实了HBV父婴传播的存在。
1.1.2 HBV父婴传播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证实有学者在对230例慢性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HBV标志物 (HBV M) 为阴性的新生儿进行HBV M测定, 结果显示HBV感染的男性其子代有较高的HBV感染率, 提示HBV可通过父婴途径传播给子代[7]。在检测两组父母一方分别为HBV M阳性而配偶分别为阴性的新生儿的血清HBsAg和HBV DNA时, 发现两组新生儿血清HBV DNA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而且父亲是"大三阳" (HBV M中HBsAg、HBeAg、anti-HBc定性均为阳性) 的较父亲不是"大三阳"的血清HBsAg和HBV DNA的检出率高, 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HBV可以通过HBV M阳性的父亲垂直传播给子代, 且父亲是"大三阳"更易发生父婴垂直传播[8]。可见父婴传播已是第二重要的HBV垂直传播途径[9]。
1.2关于HBV父婴传播的阻断
一项有9例男方为"大三阳"且HBV DNA阳性而其配偶HBV M阴性的夫妇进行HBV阻断的研究中, 自孕28周开始, 每月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200IU, 结果显示9例新生儿出生时采脐血无1例检测出HBsAg或HBV DNA阳性[10]。对配偶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在孕前或孕期接种乙肝疫苗 (HBVac) , 对孕妇也为HBV携带者或孕妇在孕末期前检验血中尚未达到高滴定度HBsAb者, 在孕末期肌注较大剂量HBIG可基本阻断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11]。如果新生儿出生时再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 可显著降低新生儿HBV阳性率[12]。国内外对HBV父婴传播的研究较HBV母婴传播少, 关于HBV父婴传播阻断的研究则更少, 这些较少研究的样本量也普遍较少, 对新生儿出生后的观察时间也较短, 其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2 HBV母婴传播的研究及阻断现状
2.1关于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2.1.1 HBV宫内感染HBV的母婴传播过去一直被认为主要发生在产时和产后, 而近年发现宫内感染也是HBV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其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1%-36.7%。HBV可通过感染胎盘屏障在胎儿肝脏内定位和复制, 这也可能是今后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因素[13]。有文献报道分娩时当孕妇HBV DNA载量>106拷贝/ml时, 新生儿HBV感染率为34.7%, HBV DNA检测不到时, 新生儿HBV感染率为0.46%[14]。HBV甚至可以在母亲HBsAg阴性而仅有anti-HBc阳性的情况下发生母婴垂直传播[15]。
2.1.2 HBV产时和产后传播经固相放射免疫法对HBV感染的母婴进行配对研究发现新生儿胃内容物HBsAg检测阳性率为95%、母乳为70%、脐血为50%, 羊水为33%, 用PCR检测HBV DNA阳性率脐血为42.9%、母乳为37.5%、母亲唾液为10.7%[16]。因此众多学者认为婴儿分娩过程及其出生后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是新生儿感染HBV的重要方式。有学者认为剖宫产能减少母婴宫内传播的几率, 但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分娩方式与HBV母婴传播无关, 慢性HBV携带孕妇不应作为剖宫产的指标[17]。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的天然食品, 然而HBV感染产妇是否能进行母乳喂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近年有文献报道HBV感染母亲乳汁中可检出HBsAg和HBV DNA等感染性标志物[16], 增加了人们对母乳喂养可能传播HBV的忧虑。Zhu QR等[18]通过对照研究发现血清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进行正规的主被动联合免疫, 母乳喂养未增加HB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HBVac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2.2关于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2.2.1主动、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应用HBVac对新生儿进行主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国内学者研究提出, 对HBV M阳性孕妇分娩前3个月每4周肌注HBIG 200-400IU直至临产, 新生儿出生再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 可明显减少HBV的宫内传播, 且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并能提高新生儿对HBVac的免疫应答率[19];且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双阳性 (HBeAg阳性、HBV DNA阳性) 孕妇[20]。刑玉兰[21]报告出生后6小时内和1月龄时各接种1针HBIG (剂量≥100IU) , 2、3、6月龄接种HBVac各10μg保护率可达97.13%, 故她认为这种"0、1-2、3、6方案"为"最佳免疫方案"。
2.2.2关于抗病毒药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目前少有关于孕期应用干扰素抗病毒阻断HBV母婴传播率的报道。拉米夫定能快速降低血清HBV DNA,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孕晚期给予拉米夫定对胎儿是安全的, 并且认为拉米夫定联合主动和被动免疫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22]。使用拉米夫定的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 12个月12.5%HBsAg和HBV DNA阳性, 而未用拉米夫定组28%被感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
3结论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推荐阅读:
艾滋病母婴阻断护理06-02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09-25
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自查报告07-04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09-27
预防艾滋病_梅毒_乙肝母婴传播工质控方案06-18
福建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05-12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05-17
云南艾滋病07-15
艾滋病门诊06-02
合并艾滋病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