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新进展

2024-05-30

艾滋病防治新进展(精选4篇)

艾滋病防治新进展 篇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的比例的逐步增加。因为老年人机体控制力较差, 感觉功能逐渐衰退, 保护性反射迟钝, 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 所以老年人褥疮发生的发病率高[1]。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组织持续缺血缺氧, 从而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 最终引起局部组织破损和坏死[2]。

1 褥疮的临床分级[3]

褥疮I度 (红斑期) 是指为受压部位局部瘀血, 皮肤红斑。如果在此期除去致病因素, 病变可在48h内消失。褥疮II度 (水疱期) 是指受压局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 皮肤出现发红充血, 手指压时不消退。褥疮III度 (浅溃疡) 是指溃疡没有超过皮肤全层, 由于溃疡基底部缺乏血供, 所以是苍白色, 肉芽水肿, 可有流水不止。压褥疮IV度 (深溃疡) 指病变累及深筋膜和肌肉, 受累组织由于缺血坏死变为黑色, 由于细菌的感染, 病变多侵犯骨质, 导致骨膜炎或骨髓炎。

2 褥疮的致病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压力因素和环境因素, 患者常常因为处在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 身体局部受到压力压迫而且长时间不活动最终导致褥疮发生。外部压力大多通过施压于患者骨骼突出部位, 使受压部位的局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长期如此导致褥疮出现;长期受压的皮肤如果再受到汗液、尿液、引流液及各种渗出液的刺激, 致使角质层破坏, 皮肤失去保护性屏障, 导致皮肤组织易出现破溃和感染。

个体因素:因为老年患者大多出现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认知能力的降低, 部分出现大小便失禁, 甚至长期卧床且无法自行翻身。如果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高血压、心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 由于严重负氮平衡、代谢功能紊乱, 患者体质较差, 抵抗能力下降, 如果存在软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耗氧增加、营养缺乏等因素, 很容易出现褥疮;部分老年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进而影响植物神经对皮肤的营养供应, 最终使患者易于出现皮肤的损伤、坏死和溃疡;有研究[4]表明卧床时间及年龄与褥疮发生率有明显的联系, 呈正相关, 即卧床的时间越长、年龄越大, 褥疮的发生率越高。部分老人具有烟龄长、吸烟量大的特点。有学者统计发现吸烟者足跟褥疮的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4倍, 吸烟量越大, 褥疮的发生率越高, 程度越严重。

3 褥疮的预防

预防是控制褥疮的关键。

3.1 积极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是预防褥疮出现的首要环节, 包括全面检查和评估每位新入院老年患者的皮肤情况, 综合分析其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常用的方法包括:Nortor危险因素评分法、Andersen危险指标记分表和Braden褥疮评分法[5]。各类评估方法需要有规律地多次再评估, 应避免1次性, 如果评分值越少, 褥疮发生率越高[6]。

3.2 保持患者及病房环境卫生

护理人员应保持病房环境的卫生、整洁, 患者的衣物、床单应保持要平整、干燥、干净。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全身皮肤擦浴,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患者在大量出汗、排便后及其他潮湿因素刺激后, 应立即擦拭掉污染物, 清洗皮肤, 使皮肤保持清洁状态。

3.3 加强营养

老年患者因代谢率低、进食量少、胃肠蠕动差、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而易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作为褥疮发生的内因, 也可影响褥疮的愈合。蛋白质是机体组织生长、修复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在伤口的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7]。

3.4 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

是预防褥疮的关键环节。给有褥疮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建立翻身卡, 并加强床边交接班, 1~2h鼓励并协助老年患者及时改变体位。在翻身的过程中应避免拖、拉、拽患者。可在患者身体与床的空隙处、骨骼突出部位垫以软枕, 以支持身体并加以保护。如果患者无力侧卧, 可在胸背两侧放置软枕, 约束带固定肩胛及臀部, 有条件可使用气垫床。气垫床可通过间隔25~30min交替充气、放气的方式, 使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褥疮发生率降低。

4 褥疮的治疗

一旦发生褥疮应积极治疗, 促进褥疮愈合, 减轻患者痛苦。

4.1 解除局部压迫

主要方法是翻身减压, 体位及翻身是重点。尤其是不能患处卧位, 应架空局部, 使受压部位悬空。同时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 加强创面护理。

4.2 物理疗法

各期溃疡疮面都可应用红外线照射;半导体激光的局部照射, 可减少创口渗出;褥疮的氨氖激光照射治疗, 疗效肯定且复发率低。有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加半导体激光治疗Ⅲ度褥疮的有效率可达91.5%[8]。纯氧可抑制患者创面厌氧菌生长, 并提高创面组织中氧的浓度, 从而改善局部组织代谢。患者可取舒适卧位, 充分暴露疮面, 常规消毒褥疮处, 清除腐肌及痂块, 采用局部高浓度氧疗配合半导体激光及敷料可治疗难治性褥疮。氧流量设定为6~8L/min, 1次/d, 每次20min, 疗效肯定且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措施[9]。有研究发现使用塑料袋罩住褥疮部位, 向袋内送入纯氧的方法可治疗褥疮, 当袋内压力达到3.99~6.67k Pa时, 可使已坏死的蛋白和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有助于褥疮愈合[10]。

4.3 鸡蛋内膜

新鲜的鸡蛋内膜是一种生物半透膜, 它接近生理状态, 贴敷于患处可起到异体皮移植的作用。他还能保护创面、预防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而鸡蛋内膜表面的蛋清氨基酸含量高, 可改善创面的营养状况, 促进上皮生长及创面愈合。如果患者同时辅以局部红外线照射, 可扩张患处血管, 改善微循环, 增加患处血供, 加速创面的愈合[11]。

4.4 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褥疮处出现感染的症状, 如褥疮周围出现红、肿、热、痛、渗出液增多及血白细胞升高等, 可完善细菌培养加药敏检查, 按病原学检查结果使用抗生素[12]。常用的抗生素药物有丁胺卡钠霉素、呋喃西林、氧氟沙星、甲硝唑、红霉素软膏、百多邦软膏等[13]。

敷料:大量实验证实, 持续湿敷褥疮创面, 能促进局部组织生长, 加速创面愈合。湿润的环境有利于褥疮创面上皮细胞的增生, 可使创面不经过结痂的过程而自然愈合, 并且愈合速度要比在干性环境约快1倍[14,15]。可依据压疮的不同分期选择各种封闭性敷料。梁志唯等[16]使用安普贴溥膜用于治疗Ⅰ度压疮的有效率为90%, 治疗Ⅱ度压疮的有效率为81.5%。此外, 溥酸盐敷料、水胶体敷料、康惠尔增强型溃疡贴[17]对Ⅱ、Ⅲ度褥疮有显著效果。

中医中药:中医认为褥疮是由于毒邪内结、淤血及寒凝气滞所造成。因组织受损, 破溃后脓水淋漓, 致使气血亏虚、肝气久郁不解。龙血竭具有化瘀止痛、止血、敛疮生肌的作用[18]。美宝烧伤膏也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生肌的功效, 并且可抑制细菌生长、使坏死组织液化[19]。黄芪注射液有益气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的作用[20]。

4.5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褥疮面积大、深达骨质、保守治疗效果差, 可给予手术治疗加速愈合。如清除局部坏死组织、修刮引流、植皮修补缺损等。手术治疗可缩短患者褥疮的病程, 减轻痛苦, 提高褥疮治愈率。术后应加强皮瓣血供观察,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适时适量活动[21]。

褥疮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褥疮的治疗在护理工作中占非常重要比例, 也是护理工作质量的体现。我们应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客观认识褥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探索预防和治疗褥疮的新方法、新技术, 使每一位老年患者远离褥疮的危害[22]。

摘要:褥疮创面的修复再生较为困难, 不仅加重患者病情, 并可间接引起患者的死亡, 从而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 对老年人进行褥疮的预防及护理是老年护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老年患者褥疮如何有效的防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褥疮,防治,预防

学龄儿童近视防治新进展 篇2

关键词近视学龄儿童预防治疗

文献标识码:R778中图分类号:C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07-04

The new progress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yopia

in the school-age children

ZHU Meng-jun, ZHU Jian-feng

(Shanghai Eye Care Center, Shanghai, 200041)

ABSTRACT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myopia is the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in the world. The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y, harm, and pathogenesis and focally introduces th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myopia.

KEY WORDSmyopia; school-age children; prevention; treatment

儿童近视眼防治已是我国和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现代社会对视觉的要求不仅是看见,还必须是看得清楚,舒服,使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作为近视大国,对近视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眼视光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1儿童年近视患病情况

根据2007~2009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视力和近视监测结果显示,本市2009年学龄儿童视力不良率总体较高,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全市监测的中小学生中,总视力不良检出率(裸眼视力<1.0)为57.28%,其中小学生(1~5年级)为44.54%,初中生(6~9年级)为76.3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呈现逐步增高趋势,3至4年级、4至5年级视力不良率增长幅度最大,初三学生视力不良率已达84.22%。其中近视是引起视力不良的主要因素,在小学生中占90.00%,中学生中占95.00%以上。小学生近视以低度为主,初中生高度和中度近视比例明显大于小学。

2近视的危害

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并不仅仅是远视力的下降,还因为它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眼底以及视功能的改变而倍受关注,高度近视是较多致盲眼病的诱发因素: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1]。过去认为高度近视以遗传为主,患病率一般较为稳定(占人群总体2.00%左右),但上述调查结果则预示未来高度近视比例将逐年快速上升,从而造成由高度近视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的患病人数上升,这对于未来眼病的发病谱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近视的发病机理

虽然近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直至今日我们对于近视的发生原因及其危险因素还不甚清楚。我国开展群众性防治近视已有几十年,但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并未减少。由此提示,我们对于近视的发病情况和发生规律还没有充分了解,对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近视发生的内因、外因包括遗传倾向,相关基因定位,巩膜胶原自体免疫学说,视网膜生物活性物质失调学说,环境因素等,现在比较统一的认识有:1)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2-5]。父母双方一方患有近视,子女近视的比值比为2.05,父母双方都是近视,子女近视的比值比就为4.92[6]。迄今为止,已找到4个高度近视相关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10]。2)近视伴随着巩膜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代谢障碍[11-13]。3)视网膜中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11,12,14]。4)调节理论,目前研究的热点周边视网膜模糊机制认为,近视患者配戴框架眼镜后,虽然中心的入射光线聚焦在黄斑处,但是周边部的光线却仍然处在离焦的状态,眼轴为抵离焦而变长,导致近视程度加重,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近视调节功能的不精确所致[15]。以往一直认为离焦的刺激是导致眼球不断正视化的主要因素[16,17],但是近期研究表明,正视化的视觉刺激信号来源于调节反应,而不完全是离焦的刺激[18]。调节是否是一个可信的视觉信号,以及调节是如何影响眼球的发展,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调节在近视的发展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展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19]。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的增加可以有效地防止近视的发展[20],而近视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间明显的少于非近视的患者[21-23]。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的减少近视发生率[20]。另外,不良光环境易导致视疲劳,长时间近距离工作等都会促进青少年近视的发展等[1]。

以往一直认为,眼轴长度的改变是导致近视增长的主要原因,眼轴延长可直接导致近视的发生,眼轴每延长1 mm,将导致-2.50D左右的近视。近年来,晶状体作为眼内重要的屈光介质,被认为是影响近视增长的又一重要原因,其厚度以及形状的改变越来越受到关注[18]。

在对新加坡学龄儿童晶体厚度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屈光状态学龄儿童的晶体厚度值。同时发现晶状体厚度在7~11岁之间逐渐变薄,11岁以后,随着年龄以及正视化的过程,晶体厚度逐渐增加。同样的,对于学龄期的儿童,虽然晶状体纤维不断增长,晶体湿重不断增长,晶体的厚度却在下降。Donald观察了加利福尼亚儿童的晶状体前后表面的曲率,晶状体厚度。发现晶状体前后表面的曲率在10岁之前有所变平,10岁之后就很少改变。晶状体厚度在10岁以前变薄,在10岁之后并不停止,仍然继续变薄。这样的发现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既往认为随着晶状体纤维的不断生长,晶状体的厚度应该是不断增厚的,现在的研究却表明,儿童期晶状体的厚度是变薄的。有了这样的发现,大家纷纷猜测其原因,认为在眼球发育的过程中,眼球是在各个经线上进行扩展,同样也会在赤道部进行扩展,这样就会造成晶体的变薄,晶体变薄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补偿由眼轴变长所导致的球镜度数的增加,另一方面,晶体的变薄是为了促进眼球的球形扩张而非椭圆形的扩张,因为如果眼球呈现椭圆形的扩张,那么它眼轴延长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呈球形扩张的眼球。因此晶体变薄的过程也就是眼球维持正视化的过程,一旦这样的平衡被打破,近视就会发展。但是晶状体的这种改变仅仅局限于正视化的初期,一旦近视出现,晶体厚度的变薄将不复存在。所以也有学者提出,如果晶体厚度的变薄终止了,将预示着近视的发生,因此晶状体厚度也被认为是近视发展的起始信号。

4近视的预防措施

针对近年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渐增高这样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不仅能及早发现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异常和其他眼病,而且能够发现那些尚未出现近视但很容易发展为近视的高危儿童,针对这些人群进行近视的干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屈光发育档案就像是眼球的健康档案,记录了儿童眼球生长发育的重要信息,对近视眼的防治工作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包括:1)学生的基本信息和遗传及全身发育状况;2)视力(包括裸眼和戴镜视力);3)小孔电脑验光;4)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5)扩瞳验光结果和最佳矫正视力;6)眼病情况。其中第2至4项均可在学校内通过大规模筛查进行,通过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儿童屈光状态,并可进行跟踪随访观察了解近视进展情况;5、6两项需至医院眼科进行,可以非常精确地判断儿童屈光状态,并开展必要的医学干预。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后跟随学生学籍档案管理。

目前经过2007至2009年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本市已经对8.5万名视力监测儿童建立了初步屈光发育档案,为下一步全市范围内建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环境及行为干预

4.2.1环境干预(灯源及课桌椅的改建)

为降低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 上海市教委系统2008年在本市17个区县完成了308所学校的6 610间普通教室、2 459间专用教室和182间阅览室的光环境改善工作。教室光环境改善工作使大约25万学生受益。200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灯光改造后的学校学生视力不良率低于未改造学校,灯光改造组的学生眼轴增长也少于未改造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的课桌椅进行改建,以期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及生长发育,通过正确的课桌椅高度及摆放,减少近视患病率。

4.2.2 行为干预

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学龄期的前三年。经过1年的行为教育实践,分析2次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应通过强化教育巩固已养成的读写习惯,并应重点加强读写间歇休息行为和户外活动习惯的培养[18]。

5近视的治疗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防止近视眼的产生,治疗近视的目的为:矫正视力,控制近视度数过快上升。

1)药物治疗:阿托品主要作用于眼内M-胆碱受体而延缓近视的发展,新加坡的学者经过3年的跟踪随访发现,使用阿托品的患者比单纯佩戴框架眼镜的患者近视增长幅度明显减少,同时眼轴的增长也显著减少,故认为使用阿托品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24]。但因为其同时导致睫状肌麻痹,引起患者瞳孔放大,产生畏光等不适反应,目前在儿童近视控制临床全面推广尚无可能。目前一种新型的控制青少年近视的药物消旋山莨菪碱(654-2)滴眼液,作为M胆碱受体阻断剂,具有与阿托品相似的药理作用,可能缓解青少年轴性近视的发展.改善眼部微循环,促使视力的改善。同时由于其引起瞳孔放大的作用仅为阿托品的1/10,其用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大大高于阿托品。

2)渐进多焦点眼镜:经过严密的数学和光学原理计算产生,科学合理地把镜片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区域——远用区、中用区和近用区,镜片度数自然过渡,适用于任何观看距离。经典的调节理论认为:长时间近距离阅读时将产生调节痉挛,引起眼轴延长,导致近视的发生。基于上述理论,渐进多焦点眼镜已被运用到青少年的矫正视力和预防近视上[25,26]。 目前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其对于伴有内隐斜或者无隐斜视的儿童近视控制效果良好,但对于伴有外隐斜的儿童效果不佳[26]。

3)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和角膜塑型镜(OK镜)是一种设计特殊的隐形眼镜,目前在各国儿童近视控制的临床工作中被一致认为具有较好的控制近视过度加深的作用[27-29],可适用于青少年近视患者。但因为在整个矫治过程中,镜片需长时间接触角膜,如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角膜感染的风险,因此,角膜塑型镜的应用必须在医疗单位具有专业培训经验的眼科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 贾丁, 瞿佳. 高度近视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 眼视光学杂志, 2003, 5(2): 123-125.

[2] Teikari JM, Kaprio J, Koskenvuo MK, et al. Heritability estimate for refractive errors-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adult twins[J]. Genet Epidemiol , 1988, 5(3): 171-181.

[3] Lyhne N, Sjolie AK, Kyvik KO,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genes and environment for ocular refraction and its determiners: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among 20-45 year old twins[J]. Br J Ophthalmol, 2001, 85(12): 1470-1476.

[4] Hammond CJ, Snieder H, Gilbert CE, et al. Genes and environment in refractive error: the twin eye study[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 2001, 42 (6): 1232-1236.

[5] Dirani M, Chamberlain M, Shekar SN, et al. Heritability of refractive error and ocular biometrics: the Genes in Myopia (GEM) twin study[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 47(11): 4756-4761.

[6] Jones LA, Sinnott LT, Mutti DO, et al. Parental history of myopia, sports and outdoor activities, and future myopia[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 2007, 48(8): 3524–3532.

[7] Young TL, Ronan SM, Alvear AB, et al. A second locus for familial high myopia maps to chromosome 12q[J]. Am J Hum Genet, 1998, 63(5): 1419-1424.

[8] Young TL, Atwood LD, Ronan SM, et al. Further refinement of the MYP2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igh myopia by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alysis[J]. Ophthalmic Genet, 2001, 22(2): 69-75.

[9] Lam CY, Tam PO, Fan DS, et al. A genome-wide scan maps a novel high myopia locus to 5p15[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8, 49(9): 3768-3778.

[10] Paluru P, Ronan SM, Heon E, et al. New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igh myopia maps to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7[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 44(5): 1830-1836.

[11] 王富彬,吴国新,丛明宇. 形觉剥夺对近视眼形成的影响实验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1996, 32(1):60-62.

[12] Gottlieb MD, Joshi HB, Nickla DL. Scleral changes in chicks with form-deprivation myopia[J]. Curr Eye Res, 1990, 9(12): 1157-1165.

[13] McBrien NA, Cornell LM, Gentle A. Structur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to the sclera in a mammalian model of high myopia[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 42(10): 2179-2187.

[14] Nowak M, Swietochowska E, Jochan K, et al. Evaluation of selected parameters of collagen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myopia[J]. Klin Oczna, 2000, 102(3): 201-205.

[15] Ciuffreda KJ, Wang B, Wong D. Central and near peripheral ret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pth-of-focus using naturalistic stimulation[J]. Vision Res, 2005, 45(20): 2650-2658.

[16] Norton TT, Siegwart JT Jr, Amedo AO. Effectiveness of hyperopic defocus, minimal defocus, or myopic defocus in competition with a myopiagenic stimulus in tree shrew eye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 47(11): 4687–4699.

[17] Shen W, Sivak JG. Eyes of a lower vertebrate are susceptible to the visual environment[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 2007, 48 (10):4829-4837.

[18] Mutti DO. Hereditary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emmetropization and myopia[J]. Optom Vis Sci, 2010, 87(4): 255-259.

[19] Whitmore WG. Congenital and developmental myopia[J]. Eye, 1992, 6 (4): 361-365.

[20] Jones LA, Sinnott LT, Mutti DO, et al. Parental history of myopia, sports and outdoor activities,and future myopia[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7, 48(8): 3524-3532.

[21] Onal S, Toker E, Akingol Z, et al. Refractive error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urkey: one year follow-up of refraction and biometry[J]. Optom Vis Sci , 2007, 84(3): 175-180.

[22] Rose KA, Morgan IG, Ip J, et al. Outdoor activity reduces the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children[J]. Ophthalmology , 2008, 115(8): 1279-1285.

[23] Dirani M, Tong L, Gazzard G, et al. Outdoor activity and myopia in Singapore teenage children[J]. Br J Ophthalmol , 2009, 93(8): 997-1000.

[24] Tong L, Huang XL, Koh AL. Atrop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myopia: effect on myopia progression after cessation of atropine[J]. 2009, 116(3): 572-579.

[25] Hasebe S, Ohtsuki H, Nonaka T, et al. Effect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on myopia progression in Japanese childre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masked, crossover trial[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8, 49(7): 2781-2789.

[26] Yang Z, Lan W, Ge J,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on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Chinese children[J]. 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09 , 29(1): 41-48.

[27] Khoo CY, Chong J, Rajan U. A 3-year study on the effect of RGP contact lenses on myopic children[J]. Singapore Med J, 1999, 40(4): 230-237.

[28] Pearson R. The concept of orthokeratology in which corneal lenses are fitted in order to temporarily reduce or eliminate a refractive error[J]. Cont Lens Anterior Eye, 2000, 23(3): 67.

[29] Cho P, Cheung SW, Edwards M. The longitudinal orthokeratology research in children (LORIC) in Hong Kong: a pilot study on refractive changes and myopia control[J]. Curr Eye Res, 2005, 30(1): 71-80.

(收稿日期:2012-03-08)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技术新进展 篇3

病原为低等无脊椎动物即线虫中的大豆胞囊线虫。它在种子萌动7h左右即可以2龄幼虫侵入根尖内, 头插入维管束定居, 吸收养分进行生长发育。经3次脱皮, 由线形、豆荚形、瓶形变成3、4、5龄的成虫 (雌的柠檬形, 雄的线形) 。雌成虫由于体躯膨大, 撑破根表皮, 裸露根表 (白色亮晶晶的颗粒状物) , 内含满卵 (1个胞囊内多至500粒左右) , 为白色胞囊;以后颜色加深, 体壁变厚, 由膜质变成革质、老化, 失去生命, 成为褐色胞囊, 以保护其内之卵不undefined受外界侵袭, 逸落土中逐年 (甚至9年) 孵化为害。一季大豆上共发生3~4代, 但只第1代 (种苗至开花期) 危害主根, 能造成死苗, 为毁灭性危害世代。一代32~47d, 因地温而异, 旱年危害重。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越早危害越严重, 原因是大豆胞囊线虫使大豆幼苗代谢紊乱, 表现为营养不良, 叶发黄。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的营养丰富,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繁殖快, 数量多, 危害轻;反之,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瘦地, 胞囊线虫因营养缺乏寄生繁殖数量少, 危害严重。

线虫专家陈品三先生提出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效果新的评价方法:①在药剂有效期内评价, 即施药后1个月内调查评价, 不要过1个月后调查对比大豆胞囊线虫绝对数量;②不要以线虫数量作为评价药效的依据, 主要看产量;③看经济效益, 比如在沙土地, 线虫危害严重地试验, 化学药剂处理区公顷产450kg大豆, 对照区公顷产150kg大豆, 增产200%, 显著增产, 这样的产量种大豆严重亏损;④试验设计用简单对比法, 即1个对照, 1个处理, 一目了然, 不要1个对照, 多个处理, 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是不可取的。

2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措施

2.1 传统防治有效措施

2.1.1 合理轮作

种线麻、亚麻效果最好, 其它作物需间隔9年种大豆。

2.1.2 转基因抗病育种+轮作

大豆通过转基因获得抗线虫能力, 也需轮作, 如美国种植转基因抗线虫品种, 第1年种大豆 (抗病品种) , 第2年种玉米, 第3年种大豆 (抗病品种) , 第4年种玉米, 第5年种不抗线虫品种大豆, 第6年种玉米。

2.1.3 用克百威 (呋喃丹) 防治

20世纪80~90年代科研成果是药剂只能做到推迟侵染, 减轻危害, 用药就比不用强。大豆胞囊线虫用克百威防治效果最好, 克百威对大豆胞囊线虫仅有趋避作用, 有效期10~25d, 有效期过后大豆胞囊线虫继续侵染, 因大豆长势好, 快速繁殖, 大豆寄生线虫数量成倍增长。在大豆胞囊线虫中等偏轻以下的地块, 3%克百威颗粒剂每公顷用45~75kg与大豆种子、肥料混播, 对大豆安全;35%多克福种衣剂仅有10~15d的驱避作用;在中等发生以上的地块使用化学药剂无效;每千克大豆种子用克百威有效成分2.4g即产生药害, 症状为大豆子叶边缘红褐色, 真叶小而呈圆形、叶边缘红色, 有的叶干枯、脱落, 茎细弱, 根弯曲、须根少或不长须根。

随着使用化学药剂年限的延长, 大豆胞囊线虫数量增加, 大豆中等以上危害程度, 化学药剂是无效措施, 不能在使用。

2.1.4 生物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制的生物制剂保根菌 (淡紫拟青霉) 液剂用于大豆拌种, 可在大豆胞囊线虫体内寄生, 1个月内的防治效果低于呋喃丹, 1个月后防治效果超过呋喃丹, 大豆胞囊线虫的数量明显减少。把淡紫拟青霉、腐植酸、草炭、病害拮抗菌、生物菌肥等混合加工成大豆保根菌颗粒剂, 随种子、肥料一起施入田间, 对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效果好于化学药剂, 增产显著。保根菌颗粒剂用25kg/hm2。

2.1.5 抗线虫育种

传统抗线虫育种存在3个问题:一是用传统育种方法, 选育出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大豆品种, 一般是1年抗线虫, 2年线虫适应, 3年即失去抗线虫能力;二是大豆品种有个适应积温区域问题, 不能跨区种植, 适应范围有限;三是产量性状大多不够好。

2.2 无效防治措施

2.2.1 大豆专用肥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可使大豆新陈代谢紊乱, 抑制生长, 表现为植株矮小, 叶黄, 黑龙江省6月中下旬陆续发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专治大豆胞囊线虫的专用肥、神肥、微量元素肥是解决不了胞囊线虫问题的。

2.2.2 有机磷类杀虫剂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有机磷类杀虫剂如甲拌磷、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乐果等对大豆安全性差, 对大豆潜根蝇等地下害虫有效期短、药效差, 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3 诱导抗病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进展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指导思想是线虫危害使作物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 抑制生长, 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 平衡营养, 促进生长, 控制危害;不要消灭线虫, 那是劳民伤财的措施。

大豆胞囊线虫细胞壁是甲壳素与蛋白质组成, 甲壳素酶可将其破坏, 达到防治目的。近几年研究成果是用甲壳素进行大豆拌种、灌根、喷雾, 甲壳素诱导大豆产生甲壳素酶, 即可有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甲壳素可诱导植物合成甲壳素酶、壳聚糖酶、植物保护素、木质素、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过氧化物酶 (POD) 、多酚氧化酶 (PPO) 、异黄酮、β-1, 3-葡聚糖酶等。甲壳素对细胞壁是甲壳素与糖类结构的真菌病害有诱导抗病作用, 如大豆菌核病、根腐病 (丝核菌、腐霉菌、镰孢菌、褐秆病) 等。大豆褐秆病细胞壁是葡聚糖结构, 需葡聚糖酶来防治。碧护含有10种中微量元素, 8种植物内源激素, 20多种氨基酸, 11种黄酮类物质, 可诱导大豆产生过氧化物酶、PR-蛋白、甲壳素酶、蛋白酶、β-1, 3-葡聚糖酶等。益微代谢产物含内源激素 (如赤霉素、玉米素、吲哚乙酸) 、淀粉酶、蛋白酶、乙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运用湿性愈合理论防治压疮新进展 篇4

1 湿性愈合理论

1.1 提出背景

过去普遍认为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和氧气的作用, 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现干性愈合由于愈合环境差, 不仅容易使伤口脱水、结痂, 不利于上皮细胞爬行, 而且使生物活性物质丢失, 造成愈合速度缓慢[3]。1962年动物生理学家Winter通过猪体组织研究发表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报告:水疱如果不予以刺破, 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移动, 有利于伤口的迅速愈合。这一发现不仅为现代湿润创面处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同时亦促进了湿性伤口愈合在护理技术方面的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 大量研究报告证明, 运用湿性愈合理论治疗慢性伤口大大缩短了伤口愈合的时间, 降低了潜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时间, 显著提高了临床经验。

1.2 伤口湿性愈合环境

2008年8月, 美国在新颁布的行业指南中特别强调, 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伤口处理方法, 适度湿润的愈合环境可促进生长因子释放, 刺激细胞增殖, 可促进生长因子受体与生长因子结合, 加快免疫细胞迁徙速度。

1.3 无氧或低氧愈合环境

1981年,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外科系的Knighton、Silver、Hunt等首次发现伤口的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在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 新血管的增生随伤口大气氧的降低而增加。缺氧不会阻碍愈合, 还可以刺激上皮的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 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肉芽组织, 促进上皮的再形成。

2 压疮的预防

从压疮的预防来看, 国内认为褥疮完全可以预防, 国内将褥疮预防的重点放在加强护理管理, 要求重视基础护理。实行床边挂翻身卡, 标明病人的卧位及翻身时间以便检查;实行褥疮报告制度, 便于护理部质控小组管理。一旦发生褥疮, 当事人将受相应处罚, 甚至全院通报, 以此促使每个护士高度重视褥疮问题, 在各项卫生达标检查中, 曾以发生压疮1票否决来执行。国内, 常规要求对受压部位进行定时按摩等。国外护理则认为, 压疮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但并非全部, 护理不当确能发生褥疮, 但不能把所有褥疮都归咎于护理不当[1]。据有关资料统计, 在脊髓损伤病人中, 压疮的发生率为24%~48%。其他如大手术病人长期平卧在硬质木板床上, 或病情严重而不能翻身, 也可导致压疮的发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组织的多学科小组, 制定了一系列护理规程, 对入院的690例病人进行预防和治疗, 结果压疮的发生率为24%~48%[4]。其他如大手术病人长期平卧在硬质木板床上, 或病情严重而不能翻身, 也可导致压疮的发生。从中不难看出, 尽管做了多方努力, 其发生率仍然存在。国外护理把积极评估病人情况视为预防褥疮关键的一步。要求对病人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 常用的有Braden褥疮评分法, 分值越少, 褥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已在世界上各医疗机构应用[5]。 经评估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 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国外护理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有关研究表明, 按摩无助于防止褥疮, 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 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退色, 不会形成褥疮, 无需按摩, 如持续发红, 则表明软组织损伤, 按摩必将加重损伤, 尸检证明, 凡经按摩的组织显示浸渍和变性, 未经按摩的无撕裂现象, 若皮肤出现轻度发红, 则提示皮下组织存在大范围的循环障碍, 用力按摩时反而加重损伤使之进一步恶化, 故发红部位禁用按摩[6]。

3 压疮的治疗

3.1 体位和体位变换 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的最有效措施, 实质上是弥补机体对生理发射活动失调的主要措施。翻身技巧——侧卧位成30°, 由Guttmann1955年首次提出, 现已被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压迫性溃疡的方法广泛使用, 受压部位所承受的压力是体重的1/2 (根据:压力=体重×sin30°) 。

3.2 减压护理 减压用品:Maklebust和美国卫生保健政策研究所提出气垫圈使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造成静脉流血与水肿, 可使用轮流充气床垫、水床、海绵垫、小垫子、胶枕、小枕头来减轻组织的负荷。

3.3 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 抬高床头不超过30°, 用膝枕、挡脚枕把剪切力降至最低。 可通过提起床单来抬高病人以减少摩擦。

3.4 保护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可增强皮肤的抗摩擦力。可早期擦洗受压部位, 局部应用康惠尔透明贴, 局部涂凡士林可以维护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

3.5 加强营养 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内因, 又可影响压疮的愈合, 蛋白质是机体组织修补所必需的物质, 维生素可促进伤口的愈合[7]。应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针对性进行营养供给, 予高蛋白、足热量、高维生素膳食,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此外, 给病人适当补充硫酸锌等矿物质, 可促进压疮的愈合[8]。对Ⅳ度压疮一直不愈的, 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及抗感染治疗[9]。低蛋白血症病人可静脉输入血浆和人血白蛋白, 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 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不能进食者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治疗, 保证每天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10]。

3.6 健康教育 护士可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对发生压疮的可能性作出共同的评估, 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皮肤护理与压疮的关系, 以及压疮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 让病人与家属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3.7 对褥疮创面是否使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抗生素的使用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疮面感染。但美国的褥疮护理却提出避免使用抗感染药。关于局部应用消毒剂, AHCPR提出生理盐水清洁压疮伤口取代使用消毒剂。据Steas报道, 现在护理工作中仍沿用的消毒剂如游离碘溶液、酒精、过氧化氢等, 只适用于压疮四周健康未破损皮肤, 对伤口本身的腐蚀性太大。过氧化氢和皮维碘对成纤维细胞还具有毒性[11]。总之, 各种局部处理方法有优点也有局限性, 须权衡利弊, 根据实际情况酌用。

上一篇:CI设计下一篇:合理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