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2024-09-09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精选12篇)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不仅是我们党的一项理论创新,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

虽然马克思在15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并未把这一概念用于社会主义上,而主要是用来描述资本主义政治状况。在我国,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是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体系中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二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日渐增多。1979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叶剑英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但是由于理论认识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局限性,当时把“政治水平的提高”归结为精神文明发展的范畴,认为“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十三大之后,邓小平一系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实质上已经涉及到政治建设的方向、道路、目标和内容。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从而在本质上揭示了民主和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以及7月在考察中国社科院的讲话中等又多次论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党的十六大郑重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和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和全面,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同时也显示了不同于其他政治文明形态的地方,可以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取得高度概括。总体说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政治文明。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不同的政治主体,进一步决定了不同的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文明是建立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文明理所当然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关系。与此不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新型政治文明,它所体现的是广大人民对政治的广泛参与和对经济成果的共同享有,这是区别于阶级社会政治文明形态的主要特征。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具有广泛民主性的政治文明。在阶级社会总理,民主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民主,民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资本主义民主在民主的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是“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制、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一种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因此,不论就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来说,还是就人民享受民主的范围来说,社会主义民主都是一种广泛的民主。当然,社会主义民主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还会向着更高的民主形式过渡。

再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具有进步一贯性的政治文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两重的、口不应心的、分裂为二的、对立的”。“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在其建立之初,就己经孕育了否定它、取代它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因素也在不断地增长,直至最终否定它,为更高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所取代。而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具有进步的一贯性。它不仅在建立之初具有进步性,就是在其存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也都具有进步性,而且是愈发展愈进步、愈文明。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路径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和策划。从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现代民主国家,正是通过政党的活动,才将不同阶层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促进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江泽民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十一亿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严明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来领导,是根本不可能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的真理。”

其次,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来看,政治文明作为上层建筑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支配,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也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离开了社会经济的充足发展,社会民主政治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也依然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政治文明才会回归到对文明价值的追求上来。

再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文明形态就在于,它能够在吸纳其他政治文明尤其是与他同时存在的病痛属于现代政治文明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确立了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地位,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主体性的实现不再是一种理想或幻想。政治文明的发展说到底是政治文明主体的发展,没有政治文明主体自身的发展,这种文明的发展只是一句空话。我们通过建设物质文明的方式来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包含在政治文明中的价值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或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实现“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从政治文明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政治文明的发展模式最终要实现从以经济推动到直接价值追求的转换,与之相适应,政治文明的建设主体也会随之发生转移。

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第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正确处理好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来实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正确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遵循党政职能分开的原则,理顺党和行政机关的关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正确处理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二,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加强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差额选举制、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建立党内竞选制度;强化党内监督;健全党内决策机制。第三,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加强代表制度建设;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第三,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方式;加强多党合作制的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党功能;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四,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健全和完善行政听政制度和公民陪审制度;完善公民对立法的参与制度;培育成熟的政治参与主体;通过媒体,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五,积极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农村乡镇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城镇街道和居民自治组织的民主建设;进一步坚持和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第六,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主体,切实提高政府立法质量,为依法行政奠定坚实的基础;公正司法,通过制度改革,实现司法独立,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大惩治司法领域中腐败行为的力度。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或对立起来。只有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3]杨弘,刘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3,(4).

[4]列宁选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虞崇胜.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和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4).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王振亚.人的政治主体性构建的理性自觉[J].政治学研究,2005,(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承了我国注重伦理、讲究德治德教的历史文化,继承了我们党一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具有明显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覆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文教育、政治社会化、道德教育等相互独立不同的是,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与渗透,综合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旨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既重视理论研究,更重视正确理论、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立足于形成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指导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本身蕴涵着明确的目的性、实践性和价值性。学科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富有鲜明的特色、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富有中国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既继承了我国古代社会重德治与德教的文化传统,又满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因具有开创性特点而必须思想先行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一文化,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用和心理认同,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与学科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决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既由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所决定,也是学科的功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价值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科建设所面对的研究内容,既有社会,也有个体;既有内在主观因素,也有外在客观条件;既有观念形态,也有行为方式;既有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也有网络虚拟表现。面对复杂多样、发展多变的环境与研究对象,只有认识其本质性,把握其规律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研究与教育成果,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于自发性与盲目性。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以理服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马克思的这段话,一是肯定了理论的重要性,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二是阐明了理论的价值性,即要用理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也就是用理论满足群众的需要并指导实践;三是强调了理论的科学性,即理论要彻底,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既论述了理论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理论性,就是为了实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而以理服人,并不是单一的以逻辑推理服人,即以真理服人,也包括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即以事理服人;还包括对科学理论和所指导的实践活动富有真情实感的言行,即以情理感人。真理是对规律性与价值性的揭示,事理是规律性与价值性的体现,情理是真理与事理的内在融合,只有真理、事理与情理相结合,才是真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方面。在理论教育方面,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了使理论教育卓有成效,必须研究如何把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认识体系。理论体系及其转化,都具有综合性。应当看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综合教育与研究,既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开放环境、信息社会、多样发展的实际所提出的指导思想综合化要求。因而,综合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与研究,既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完整、准确地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在实践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是人们的实际生活。人们的实际生活具有政治的、法纪的、道德的、职业的、情感的内容与方式,并且这些内容与方式常常相互交叉和渗透而难以分离。特别是在新时期,社会与人的发展在开放环境、竞争状态、信息社会与多元文化条件下推进,自主选择、多样发展,决定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行为的交换与变化,不是过去社会的简单因素所导致,而是现代社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思想问题,也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必须在指导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进行综合化、系统性的改革与研究。具体来讲,就是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综合教育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解决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问题。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应用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特点,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社会与现实的人,是为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限于自己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科理论,通过各种适于时代、环境与教育对象特点的途径、方式,将正确理论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改变、改造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这种既要进行塑造思想、培养行为,又要改造思想、转化行为的工作,需要应用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仅仅限于理论与概念的传授,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于形式主义或教条主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既要研究教育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实际内容、相关内容的整合,形成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内容体系,又要根据教育目的与内容的要求,采用适合教育对象的方法。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3

大学生的政治观是指大学生对基本的政治问题,即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大学生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1]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人不仅可能成为各条战线的建设骨干,而且可能成为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骨干。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开展政治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出现了新的特征。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部分大学生们对价值和物质的追求有了新的看法;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们也被多元化的信息所吸引;生理年龄上的不成熟和计划生育带来的独生子女群体在性格上表现为自我和单纯,在思维上表现出极强的可塑性,在行为上表现为偏激和冲动等等。这些新的特征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去反思传统的政治观教育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矛盾特征

1.政治思维敏锐,但政治行为易过于偏激和冲动

大学生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能够高效地获得国内外形势大事的最新信息。当重大政治事件爆发之时,他们总是最为敏感、最先觉醒,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其中,其行为活动有时甚至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和前奏。大学生们这种爱国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行为往往又会过于偏激以致给国家、社会造成危害。例如在2006年反对日本“入常”的时候,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沿途破坏一些日资的超市和大型广告标语,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行为冲动。一旦形成某种政治观点,产生某种政治情绪,会立即外化为政治行为,而较少对社会后果进行预测,缺乏冷静的权衡。

2.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理论多元化的形势下容易迷失方向

大学生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前途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只停留于感性的认同,而尚未进入理性认同阶段。对于需要自己去分析、理解的政治认知的把握能力较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接触到大量来自广阔世界的信息和全球化的商业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上就有部分人认为什么都是进口的好。这种思维现今依然影响着大学生。一些学生的政治判断缺乏深刻理论支持,难以深入理解社会制度与不同阶层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易受不同政治观点的影响,出现理想信念含糊不清、左右摇摆。

3.政治使命感较强,但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

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注国家的发展,对社会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在实际选择中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3]部分大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错误地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使很多大学生在真正遇到突发事件时选择了沉默和回避。

4.性格表现单纯,可塑性强;但逐渐出现政治淡漠化的趋势

青年大学生因各方面尚未成熟与定型,这种不成熟和未成型正是社会塑造和教化的潜在空间。但实际上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守旧、教育方式不当等等,使教育引导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开始出现政治淡漠化的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特征产生的原因

1.成长环境与自身时代特征的因素

一个人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受个体主观因素制约的。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和人生经历,它们对特定的政治观形成产生某种内在的影响作用。而知识经验、情绪情感、思维方式、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观。

(1)80年代后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背景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政认识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年龄多处于18至22岁之间,他们出生与成长基本都经历了祖国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年代。他们身上共有的时代特征有:生活条件较好,有较高的物质需求;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较差;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崇尚民主和自由,但缺乏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全面理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但有时也对时事政治关心不够。此外,家庭对子女政治观的影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978年,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使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了特殊关爱。家庭对子女在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青年学生对政治的朦胧认识和政治意识的萌发,往往首先就是从家庭环境、父母言行中开始的。同时,又因为他们的同辈群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自我意识较强。在其实现自我政治主张和政治价值的过程中一旦受挫,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政治冷漠感,在政治行动上出现盲目或政治偏激行为。

(2)当代大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其行为目标模糊。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困惑迷茫、政治热情淡漠等现象,其表现主要为:看问题不全面,理论思维方式不成熟,行为表达方式欠理性,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心情变化起伏大,情绪容易冲动,行为容易越轨等等。一方面他们能对社会形势和时事政治作出正确的评价,对腐败现象与社会不公深恶痛绝,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另一方面由于理性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易表现出政治态度模糊、政治行为摇摆不定。

(3)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青年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共同的年龄层次、知识平台及校园经历使他们有相似的居住环境、文化层次和社会兴趣,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大学生的个体的行为、思想非常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不同同辈群体之间又存在着渗透与交流,不同的群体意识相互交融感染,带来了有别于主导文化的不同校园文化。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意识和信念的相互交融感染,在特定的条件下将会得到迅速的传递和强化。由于青年人对同龄人有着更多的依赖,持相同价值观念和政治见解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某种政治共振,产生政治狂热情绪和政治冲动行为。

2.社会政治因素对政治观教育的影响

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着对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塑造。在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思想高度集中和单一的局面时,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政治教育就较为行之有效。但在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交往高度活跃、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则会使系统主流的政治观教育受到冲击,使大学生政治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1)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给学生接触和了解世界政治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机会。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西方文化随着发达的物质文明一同涌入了我国。随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的剧变,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心理上留下了巨大阴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和资本主义归宿的认识。踏入21世纪以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已经达到了高度现代化的水平。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人群甚至是一些政府干部对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越来越强烈,使政治辨别力尚不够强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受到影响。

(2)大量信息在网络和媒体中的传播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功利化。在计算机和网络普及以前,广播和电视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各类信息的传播基本呈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人们的思想也都较为单一,可控性较高。[2]在这种环境下,主流媒体有能力把握整个社会的信息传输渠道,可以对社会上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督、过滤和控制,进而形成统一的主流思想和主流精神。而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的方式。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而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好奇心较强,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容易被误导。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对他们的是非判断、行为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剧了大学生政治观取向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功利性,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高校政治观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3.高校政治观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影响政治观教育的效果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观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正规的政治文化培养过程。它从正面灌输政治思想理论,对个体从家庭中所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倾向、政治态度等进行强化和纠正,从而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4]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强调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大量挤压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管理者对政治课教师所需要的专业基础和知识结构缺乏必要了解;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内容过于固定化;缺乏公民责任教育和人性教育,使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式单一,过分注重政治理念灌输,缺乏与学生思想深层次的交流;没有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利益问题,缺少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造成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感情疏离。

三、通过探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特征产生原因而得到的一些启发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政治观教育的方法上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马克思理论学习和对理性思考方式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控能力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从教育环境即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角度去思考,应该支持政府采取正确的执政路线,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智栽.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

[3]聂杜鹃.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2008(9).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思想;能力

自从20世纪90年代, 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接一浪,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此起彼伏。由于考试与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不科学, 在落实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中, 有时会走向反面。怎么办?社会和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方式变闭卷为开卷, 正对应一成语:开卷有益。

开卷考试能较好地克服了以往死记硬背和简单再认的缺点, 鼓励并提倡灵活地综合地理解运用知识, 客观上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 过去教师讲条条框框, 考试考条条框框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也不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规律。所以, 将每堂课教与学变成培养学生能力, 优化和深化教学就成为担负社会和思想政治课老师的当务之急。

开卷考试也得要有试题, 这些试题如果与闭卷考试一致, 就谈不上是素质教育, 这些试题也就别具一格:

1. 开放性。

试题紧扣实际, 让学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和建议, 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态度来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答案也就五花八门, 不可能千人一面。古希腊思想家曾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就此追问:难道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脑吗?每位青少年学生自己独立地分析处理信息和材料, 从而得出结论, 书本上很少会有现成的答案照抄照搬, 需要学生根据书本知识自行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所以答案不是唯一的。

2. 创造性。

试题所选用的材料和设问, 以及答案要求都考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强调学生收集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要求学生能学会归纳思维、推理演绎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 (举一反三) 、逆向分析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固有的潜能。

3.新颖性。试题大量地借用课外材料 (如引文、数据等) 创设情境,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感觉相当宝贵, 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摆脱原有的陈旧的死记硬背的思维定式和学习习惯,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学习有层次,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协调, 达到浑然一体。

4.综合性。试题设计往往不拘泥于书本的某一课一章一节一目的知识内容, 而是跨课时跨章节跨学科, 覆盖面不谓不广。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广泛的基础知识背景, 能够独立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类, 达到建构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 可谓“一线穿珠”, 事半功倍, 就能做到融会贯通, 能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扩展和引申, 实现书本知识与时事热点焦点的有机结合。注重在学习重点知识中突出热点和焦点, 在分析解决焦点、热点问题中运用重点知识, 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

●李艳敏

试题的开放为社会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压力、困难和挑战, 人的观念是最顽固的东西, 转变旧观念、注入新观念、无疑是一场变革 (改革) ;同时也为教学工作创造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机遇和希望, 促进教学工作必须深化改革, 否则将被大浪淘沙。一切教学改革, 无论取什么样漂亮的名字, 依我浅见, 凡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提高学习效益、效率质量的, 都是成功的、正确的。要想提高教学成果, 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 到底培养哪些能力呢?

1.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始终感到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每况愈下, 大概是电脑的普及和圆珠笔的广泛使用的缘故吧!一个班级50人, 使用钢笔的寥若晨星。怎么办?不得不额外补书写课, 承担着本不属于社政课教学的任务, 举行钢笔、硬笔书法比赛, 优秀者给予鼓励。很难想象, 大多数初三同学中竟然有连话也表达不完整的人, 早上起来, 很少听到琅琅书声, 大概是偏重动手的作业, 放弃了传统教育中最精华的诵读。没办法, 只得补课、强调诵读。

2.培养自学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 乃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将来能够摆脱老师学习, 而且学有所成, 应当被视为成功的教育, 教师也应该欢欣鼓舞。怎样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还得从一点一滴做起: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目标, 列出预习提纲, 要求学生课前学习或课上自学, 划出重点与疑难点, 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答一答、做一做。教师引导学生产生求知的意识和能力, 学会观察、思考, 动脑、动手相结合的习惯, 摆脱“等”、“靠”、“要”思想,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陋习。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从课题、节课、框题中进行发现问题的训练, 从重点句、关键词 (最、第一、主要、关键、前提、根本与基本、基础、标志、核心与中心等) 入手, 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审题能力、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思维训练。因为考试仍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4. 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开卷考试的答案不再是局限教材某一章一课一节一框内, 要求学生能根据题目的旨意重新建立知识系统, 其能力要求要比先前的闭卷考试高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并帮助学生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图表法、类比法、联想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法等建立知识块、知识线和知识链 (如自然界中的食物链) , 培养学生多种思维的能力以及根据新的情境, 对知识链进行重组, 推陈出新, 使创新能力于无形中得以提高。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说:知识固然重要, 但方法的重要性决不亚于知识。因为科学的方法是读书人实现奋斗目标的捷径。

面对社会和思想政治课考试方式的改变, 教法与学法也宜相应改变, 否则将很快被素质教育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大潮淘汰。“学会学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教育四主题之一, 应令我辈矢志不渝地探求、向往和憧憬。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J].中学思想政治.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5

南玲玲1,刘江波2(1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2中国人民解放军 73087部队,江苏 徐州 221007)

摘 要: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具体包括: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立“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培养士兵的自我教育能力;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表现为潜隐性、超时空性、渗透性、自主性和持久性。研究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对进一步做好士兵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50-02

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政工干部在利用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士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教育目的,使士兵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教育的内容,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2008年12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发展先进的军事文化,有利于士兵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军营舆论环境,有利于政工干部对士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政工干部对士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士兵更好地接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对士兵进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军事训练、营区环境建设、内务管理等,努力促进环境陶冶、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工作更加贴近部队实际、更加贴近士兵思想。政工干部还可以利用新媒介、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培育工作的多手段集成,以致培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士兵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并且士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在进行自我教育,士兵在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观念,自觉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士兵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再次提高了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形成了良性循环。

2.确立“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

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对象、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士兵,贯彻“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的时代挑战,完成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迫切要求。贯彻“以士兵为本”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坚持教育士兵、引导士兵、鼓励士兵与尊重士兵、理解士兵、关心士兵的辩证统一。贯彻“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政工干部就要根据士兵的需要、贴近士兵的生活来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士兵也有士兵的需要,也有需要满足不了的矛盾,正是新时期士兵需要与满足之间矛盾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士兵思想的新动向和新变化,从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世界出现了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士兵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需要越来越多样。因此,政工干部必须真正关心、尊重和满足士兵的正当需要,可以说,士兵的正当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影响到他们爱国意识的树立,影响到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维护。贴近士兵的生活,就是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点对准士兵的现实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士兵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

3.培养士兵的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要解决士兵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而且还有信与不信、爱与不爱的矛盾。如此诸多矛盾的解决,单靠外部的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归根结底还依赖于士兵的“自我”作用,依靠士兵的具体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士兵自我教育是士兵自觉解决思想矛盾,促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从“现有”到“应有”方向发展的推动力,也正是这种动力使士兵的思想行为不断地迈向更高的层次。指导士兵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就要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机,只有当他们有了自我教育的意识和动机时,他们才会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主动参与教育过程,达到“不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分为个人的自我教育和群体的自我教育。个人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个人自我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自我总结、自我管理等。群体自我教育是指在军营内部的互帮互教,是士兵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教育论文)一个士兵在帮助和教育别的士兵的时候,自己也受到教育,而且是一种广泛的、经常的自我教育。群体自我教育的形式也有很多,例如:集体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等。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性心理特征;重点及主要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概述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含义

对于这一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二是认为是人的思想;三是认为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四是认为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以上观点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认为直接指人,一是认为是以人为载体的某种特定成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作用的范围是人的思想品德。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应社会全体成员,但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把握住重点教育对象是必要的。从一般意义上或较稳定的状况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有共同点。

(1)各级领导干部。一是搞好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者、执行者是管理好国家的基础,也是做好思想教育的前提。二是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三是从领导干部的现状来看,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严重的问题,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党风和政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2)青年。从年龄上对教育对象进行划分,在各年龄群体中,青年处于特殊的地位而且人数众多,理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一是青年肩负着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二是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三是青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决定了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心理特征定义。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一个人在心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别和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基本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总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发展过程中,那些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的差别或者特点就成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思想政治教育中个性心理的启示

(1)能力的启示。能力是指圆满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并直接影响工作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凡是某种能力,它必然和人所完成的一定的活动紧密联系。人的能力有显现能力和潜在能力之分,潜在能力是指人的可造就性和可发展性,但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和发展则有赖于创造良好的环境。实践证明,一个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社会心理环境,更利于人的能力的发展和潜在能力的发挥。

(2)性格的启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例如,有人谦虚,有人骄傲,有人认真,有人马虎等,由于每个人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不同,形成了对客观现实的各种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3)气质的启示。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的特点。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多血质的人是开朗的。这种人对刺激的感受迅速而强烈,但不深入,不太持久。他们无忧无虑,有良好的希望,对每一件事很快赋予很大的重要性,但可能会很快忘记它。

胆汁质的人是热血的人。这种人具有暴烈的特征,易发怒但不记仇,行动迅猛但缺乏持久性,爱面子,喜欢讲排场,喜欢担任单纯的领导,却不想自己去具体执行。

粘液质的人是冷血的人。这种人不易冲动,具有完全正常的理性,不轻易地或迅速地被激动,而是缓慢地被激动,但持续的时间长,具有持久性,不太容易愤怒。

抑郁质的人是沉稳的。这种人对刺激的感受不太显著,但很深入。他们对与己有关的事物都赋予很大的希望,并且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困难方面。他们深思熟虑,不轻易许诺。

三、重点及主要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

1、领导干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类型是内在依据,每种气质都具有两重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足的一面。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善交际,但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变,事社交性、文艺性的工作比较适应,从事科研性工作则不太适合。胆汁质的人可能成为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将军,也可能因粗暴鲁莽、任性急躁坏事。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注意力不易转移,适合从事平静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但对于要求灵活多样的、反应敏捷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就不太适应。抑郁质的人,反应迟缓,性情孤僻,但情感细腻,工作细心专注。一个人的气质不会彻底改变,但有可塑性。除了要把干部的气质类型作为其岗位安排的一项重要依据外,还要依据气质的两重性的特点,充分利用气质特征中好的一面,克服和限制不足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人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按照四种类型来划分,大多数的人的气质是介于两者之间或几种类型的综合,但毕竟有一种气质占主导地位。

性格特征是重要指标。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对集体、对别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大公无私、诚实、热情、谦虚谨慎。二是性格意志特征。坚忍不拔、严于律己、勇敢沉着坚决果断。三是性格特征。屡经磨难百折不挠、胜不叫败不馁、情绪饱满。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征:观察主动、精确、且独立思考。

能力状况是决定因素,具备一般能力及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完成一切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

2、青年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青年应具备的个性:发展独立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个性潜能。发展个性乃是在社会共同目标下发展个性离开了社会 的共同目标,个人将难以施展才华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坚强意志。

气质与因材施教。对胆汁质青年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 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对事物;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练他们的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对于粘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 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 自己的问题所在;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当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较强的文字总结、撰写、编辑能力,外语能力争达到四会、听、说、读、写 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与操作技能专业素质与能力 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及科学的管理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及具备以上七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1960.

[2]刘达临.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李世棣主编.普通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7

政治关联是指企业因高级管理人员曾经或现在具有政府任职而与政府间建立的关系。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政治关联关系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政治关联对企业政府补助取得问题,学者们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较非政治关联企业,政治关联企业取得了更多的政府补助”。学者们主要分析影响企业政府补助取得的因素包括下方面:企业的行业因素、地区因素、配股保牌动机、股权结构、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员工数量、税率等。本文以具有政治关联关系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所处地区和企业特征两方面考查是否对政治关联企业政府补助取得存在影响进行检验。之所以从地区和企业特征两个角度考虑是因为:政治关联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参与主体是政府和企业。政府间的不同体现经济发展程度和制度水平上的差异,相近或相邻地区经济及制度发展水平一般具有一致性。所以从政府角度考虑选择地区作为影响变量。企业间的不同体现在企业的特征因素上。同时,研究对象均为具有政治关联关系的企业,更容易发现政治关联如何作用于企业政府补助,以及作用程度的大小。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外关于政治关联的研究起步较早。Fishman(2001)与Roberts(1990)的研究就已表明政治关联会使企业得到更多的政府补助。Faccio(2006)更是通过450多家政治关联企业的数据证明了政治关联可以为其带来优先的政府补助。Dombrovsky(2008)发现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治关联能够帮助其利用政治资源走出困境。他们的研究大多表明:政治关联能够对政府补助产生积极影响。关于政治关联对政府补助问题的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倾向于通过事件进行分析。如Fishman(2001)以印尼的7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印尼总统苏哈托身体状况变化为事件进行对比研究。

(二)国内文献

我国学者们大多认为“政治关联企业较非政治关联企业取得了更多的政府补助”(潘洪波等,2008;潘越等,2009;余明贵等,2010;连军等,2011)。陈冬华(2003)较早对政治关联和政府补助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地方政府影响越大,政治关联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潘越等(2009)以财务困境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关联对民营财务困境公司政府补助取得有显著影响。并且,受地方财政富余程度的影响。罗党论等(2009)研究发现,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在进入政府管制行业和获得政府补贴等有显著影响。国内学者研究倾向于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验证并选取一个或几个调节变量进行重点讨论。陈冬华(2003)使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经验性检验,得出地方政府的影响越大该地区上市公司越可能获得更多的补贴收入的观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政府补助是以扶持和帮助为目的进行的,企业的规模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补助金额的大小。政治关联企业同样满足这一客观规律,于是提出假设:

假设1:政治关联企业的规模与政府补助正相关

企业为了得到政府的资源从而向政府“寻租”,建立政治关联。政府同样会向企业进行寻租以满足其社会目标,所以盈利能力强、承担社会责任多的企业政府会给予更多的政府补助。于是提出假设:

假设2:政治关联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政府补助正相关

假设3:政治关联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政府补助正相关

曾有研究认为,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政治关联企业会更容易得到政府补助的扶持。同时学者还认为,政府补助有保牌和配股的作用。综上,资产负债率越高的政治关联企业会获得越多的政府补助。于是提出假设:

假设4:政治关联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政府补助正相关

在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达的多,各项政策制度也相对完善。学者们一致认为,地方政府的差异会使政治关联效应的发挥有所不同。于是提出假设:

假设5:政治关联企业所处的地区不同,受上述因素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同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2006年至2010年间在上海证券交易交所上市公司为样本,排除数据缺失和极端值数据后共2855组数据。并通过对每一样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把具有“高级管理人员曾经或者现在具有政府单位任职”的企业认定为政治关联企业。其中,政治关联企业数据1239组,占样本数据的43.40%。与余明贵(2010)文中统计的政治关联企业比重46.98%较为接近。所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并经手工整理而形成。

(三)变量定义

对于地区因素,依据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对样本企业进行归类: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区分别表示为Z1、Z2、Z3。对于企业的特征因素变量。用资产总额对数定义企业规模(Size),用企业每年的应付职工薪酬总额对数来定义企业对地区就业的贡献(Employment),企业盈利水平用每股收益率(Earning Ratio)定义,以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Asset-Liability Ratio,简写ALR)、利润总额用利润总额对数(Total profit)定义。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分地区的变量描述性统计没有具体列出)。为了需计算出上述1239组政治关联企业的政府补助金额和特征因素的平均值,以及不同地区政府补助金额和企业特征因素的平均值见表(1)。将政府补助金额及各变量因素的样本数据按照高于或低于样本均值区分高低两类,以高额政府补助和低额政府补助为基本类别分别与每一影响因素搭配,构成列联表见表(2)、表(3)。

(二)卡方检验

本文对各因素是否对政治关联企业政府补助的取得有影响进行判断。计算数据的卡方值,即进行行变量和列变量独立性检验,假设H0:行的分类独立于列的分类。用Matlab软件对上述表(2)和表(3)中数据进行卡方值计算。计算公式为:,其中,Ri表示第i行企业的合计数,Cj表示第j列的企业合计数,Oij表示对角线上的企业数合计。同时为了描述每个变量对政治关联企业取得政府补助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计算φ系数,计算公式分别为。系数φ与1越接近,行变量与列变量的关联程度越大。本方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法的最大不同点是回归分析中用的是变量的数值大小,而本研究采用的是变量的频数。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年份以及不同地区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同时这种方法很好地避免了回归分析中的共线性问题,因为政府补助取得的各个影响因素间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该研究方法在影响因素的度量上可以与回归达到相同的效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力验证。

(1)关于企业特征的检验。表(4)列出了表(2)和表(3)的各因素的卡方值和φ系数。当显著性水平为5%时,卡方临界值是3.841,若所得卡方值大于临界值,则拒绝H0假设。从表(4)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企业规模对政治关联企业政府补助取得有影响。企业规模的卡方值为99.6564影响系数φ为0.2836。这表明,政治关联企业资产总额越高即企业规模越大获得高额政府补助的可能性越大。与吕久琴(2010)关于政府补助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中得出的“企业资产规模每提高一个单位,所接受的政府补助的几率在提高”的结论一致。第二,每股收益率的卡方值为17.0886,影响系数φ为0.1174。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关联企业的收益能力越强,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政府补助。说明政府对政治关联企业的补助更倾向于理性的扶持,而非像陈晓、李静(2001)的研究中所说政府补助主要动机是企业保牌和配股。第三,应付职工薪酬这一因素的卡方值为66.0685,系数为0.2309。说明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的政治关联企业获得高额政府补助的机会更多。第四,对利润总额的卡方检验为23.0880,影响系数为0.1365。政治关联企业利润越高为地方政府缴纳的税金也就越多,即利润总额越高,企业越有可能取得更多政府补助。结论三、结论四与余明桂(2010)的观点“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虽然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助,但是没有贡献较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明显不同。但是与连军(2011)关于民营政治关联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需要做出一定的“政治贡献”的观点是一致。同时也验证了唐清泉(2007)关于政府的社会目标会影响政府的补贴比例这一结论。第五,资产负债率的卡方检验值为6.3776,影响系数φ为0.0717。表明政治关联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也影响企业政府补助的取得,但是影响程度较其他企业特征来比并不显著。关于政府补助的较早研究中就发现地方政府参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如果没有政府财政支持,近一半的已配股公司会得不到配股资格(陈晓等,2001)。这一结论是对前述观点的支持,但是不能支持其关于配股是政府补助的主要动机的观点。

(2)关于地区的检验。关于不同地区的检验,从表(4)中可以得出:首先,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规模、盈利水平、对地区就业的贡献、利润总额等四个因素的卡方值均大于临界值。φ系数分别为0.3381、0.1610、0.3210、0.1798,同时均大于不区分地区时四个因素对政府补助取得的影响程度。在该地区资产负债率并的卡方检验值为0.0224,并不影响政治关联企业政府补助的取得。其次,在对中部内陆地区进行检验时发现,只有企业规模是该地区政治关联企业取得政府补助的影响因素,φ系数分别为0.1663。再次,对于西部边远地区,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利润总额等三个因素的卡方值大于卡方临界值3.814,分别为12.3846、8.7476、9.7035,均小于不区分地区时这三个因素的卡方值。其中资产负债率仅在该地区对政治关联企业政府补助取得有影响,φ系数为0.1954,大于不区分地区时资产负债率对政府补助取得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资产负债率仅在经济落后地区是政府补助的影响因素。

五、结论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8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矛盾特征

1. 政治思维敏锐,但政治行为易过于偏激和冲动

大学生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能够高效地获得国内外形势大事的最新信息。当重大政治事件爆发之时,他们总是最为敏感、最先觉醒,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其中,其行为活动有时甚至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和前奏。大学生们这种爱国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行为往往又会过于偏激以致给国家、社会造成危害。例如在2006年反对日本“入常”的时候,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沿途破坏一些日资的超市和大型广告标语,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行为冲动。一旦形成某种政治观点,产生某种政治情绪,会立即外化为政治行为,而较少对社会后果进行预测,缺乏冷静的权衡。

2. 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理论多元化的形势下容易迷失方向

大学生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前途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只停留于感性的认同,而尚未进入理性认同阶段。对于需要自己去分析、理解的政治认知的把握能力较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接触到大量来自广阔世界的信息和全球化的商业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上就有部分人认为什么都是进口的好。这种思维现今依然影响着大学生。一些学生的政治判断缺乏深刻理论支持,难以深入理解社会制度与不同阶层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易受不同政治观点的影响,出现理想信念含糊不清、左右摇摆。

3. 政治使命感较强,但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

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注国家的发展,对社会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在实际选择中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3]部分大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错误地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使很多大学生在真正遇到突发事件时选择了沉默和回避。

4. 性格表现单纯,可塑性强;但逐渐出现政治淡漠化的趋势

青年大学生因各方面尚未成熟与定型,这种不成熟和未成型正是社会塑造和教化的潜在空间。但实际上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守旧、教育方式不当等等,使教育引导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开始出现政治淡漠化的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特征产生的原因

1. 成长环境与自身时代特征的因素

一个人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受个体主观因素制约的。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和人生经历,它们对特定的政治观形成产生某种内在的影响作用。而知识经验、情绪情感、思维方式、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观。

(1) 80年代后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背景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政认识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年龄多处于18至22岁之间,他们出生与成长基本都经历了祖国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年代。他们身上共有的时代特征有:生活条件较好,有较高的物质需求;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较差;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崇尚民主和自由,但缺乏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全面理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但有时也对时事政治关心不够。此外,家庭对子女政治观的影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978年,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使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了特殊关爱。家庭对子女在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青年学生对政治的朦胧认识和政治意识的萌发,往往首先就是从家庭环境、父母言行中开始的。同时,又因为他们的同辈群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自我意识较强。在其实现自我政治主张和政治价值的过程中一旦受挫,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政治冷漠感,在政治行动上出现盲目或政治偏激行为。

(2)当代大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其行为目标模糊。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困惑迷茫、政治热情淡漠等现象,其表现主要为:看问题不全面,理论思维方式不成熟,行为表达方式欠理性,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心情变化起伏大,情绪容易冲动,行为容易越轨等等。一方面他们能对社会形势和时事政治作出正确的评价,对腐败现象与社会不公深恶痛绝,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另一方面由于理性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易表现出政治态度模糊、政治行为摇摆不定。

(3)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青年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共同的年龄层次、知识平台及校园经历使他们有相似的居住环境、文化层次和社会兴趣,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大学生的个体的行为、思想非常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不同同辈群体之间又存在着渗透与交流,不同的群体意识相互交融感染,带来了有别于主导文化的不同校园文化。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意识和信念的相互交融感染,在特定的条件下将会得到迅速的传递和强化。由于青年人对同龄人有着更多的依赖,持相同价值观念和政治见解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某种政治共振,产生政治狂热情绪和政治冲动行为。

2. 社会政治因素对政治观教育的影响

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着对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塑造。在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思想高度集中和单一的局面时,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政治教育就较为行之有效。但在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交往高度活跃、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则会使系统主流的政治观教育受到冲击,使大学生政治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1)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给学生接触和了解世界政治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机会。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西方文化随着发达的物质文明一同涌入了我国。随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的剧变,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心理上留下了巨大阴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和资本主义归宿的认识。踏入21世纪以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已经达到了高度现代化的水平。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人群甚至是一些政府干部对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越来越强烈,使政治辨别力尚不够强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受到影响。

(2)大量信息在网络和媒体中的传播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功利化。在计算机和网络普及以前,广播和电视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各类信息的传播基本呈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人们的思想也都较为单一,可控性较高。[2]在这种环境下,主流媒体有能力把握整个社会的信息传输渠道,可以对社会上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督、过滤和控制,进而形成统一的主流思想和主流精神。而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的方式。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而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好奇心较强,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容易被误导。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对他们的是非判断、行为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剧了大学生政治观取向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功利性,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高校政治观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3. 高校政治观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影响政治观教育的效果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观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正规的政治文化培养过程。它从正面灌输政治思想理论,对个体从家庭中所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倾向、政治态度等进行强化和纠正,从而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4]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强调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大量挤压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管理者对政治课教师所需要的专业基础和知识结构缺乏必要了解;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内容过于固定化;缺乏公民责任教育和人性教育,使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式单一,过分注重政治理念灌输,缺乏与学生思想深层次的交流;没有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利益问题,缺少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造成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感情疏离。

三、通过探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特征产生原因而得到的一些启发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政治观教育的方法上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马克思理论学习和对理性思考方式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控能力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从教育环境即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角度去思考,应该支持政府采取正确的执政路线,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智栽.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 (3) .

[3]聂杜鹃.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 2008 (9) .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9

一、主题性人格教育的原则

1. 内化性原则

内化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使通过内化, 使个体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此过程中, 教育对象通过实践和感悟, 把教育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中。是一个由“知道”到“理解”到有所体会的过程, 其中有所体会说的就是内化的结果。要想最终得到内化的结果, 需要学生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包括社会活动、实习实验、科研活动、体验生活、文化熏陶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应肩负的责任, 应有的精神, 懂得与人相处的的方式, 在不断的内化的过程中,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培养集体精神, 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内化”和“升华”。

2. 以学生为本原则

传统大学的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一些弊端, 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倾向。因此在进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时候, 首先要把大学生当成“个体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要把“个体的人”变成“独立的自己”, 尊重学生的地位和尊严, 了解学生的需要, 改变传统上“师道尊严”的观念和空洞说教的灌输性授课方式, 营造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 建立相互尊重, 朋友式、同志式的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而唤起大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 形成主体意识, 实现人格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 个性化原则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 成了空洞说教, 忽视了大学生给人体需要与个体价值, 以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互相转换, 最终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行背离, 造就了虚假人格。

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内容

1. 生命教育。

当前人类物质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社会主体需要一个突出的内容来展现对生命的关照和关爱, 关照社会生命的生存和生活, 关照生命的信仰和超越。一方面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的发展原则, 以关注学生生命活力、生命价值为基础。另一方面, 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教导学生如何珍视自己的生命, 懂得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掘自我意识、挖掘生命价值, 珍视自己生命同时珍视他人生命, 以爱带人, 奉献社会, 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2. 公民教育。

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条件下, 这种意识强化显得更加必要。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对于诚信市场文化环境, 履行公民义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国家和民族力量的支撑, 个体的主体性就无法存在。通过公民教育的有关课程的学习, 把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3. 信仰教育。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10

一、理论化本位和口语化、通俗化修饰

福柯认为,“语言”不同于字词的简单的个别的结合,是因为它涉及主体间的关系;它的意义也没被完全限定在语言规则当中,因为它的意义来去自由,不会穷尽。福柯所说的语言实践仅是“严肃”言语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言语,福柯称之为“陈述”。作为政治语言本身,其具有理论化、书面化、高度准确性等特点,并且以严肃性著称,而且这种严肃性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福柯所言的“陈述”,其去除掉绝大部分的具有形容性、指向性和修饰性的语汇。

尽管政治新闻于网络传播,但是介于其母体的基本特征,其网络化表达本身也以理论化作为基本元素。例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在当天对该新闻进行转发时基本遵从原文,并未作出明显修改。只是就标题进行了简单改编,但仍然具有客观性和描述性,不具有显在的指向性和唆使性。也就是说,其本身还隶属于“严肃话语”的范畴。究其实质则在于,此为“权威主体以某种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所说的话,这些话明确要求人们承认其真理性”。由此,才可以使其政治理念成为一种得以被普遍接受而非引起争议的理念。

对此可以看到,网络政治新闻传播本身是具有理论性质的陈述。陈述不是命题、句子或讲话行为。其次,陈述的主体也不完全等同于句子或命题的发话者,陈述主体的最大特点是,它虽表现为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所代表的阶级,但确切而言,应该称其为一个位置。所谓意义的主体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位置,陈述的主权是对陈述的操作权。在这个具有威权性质的位置上,政治新闻传播本身占据网络空间,在其中表达之时受到权力的控制而遵从于其表达的原始概念,并且在网络空间中不断扩大这种理论化和威权化共同作用的传播效果。在笔者对既往的政治新闻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发现,在由权威媒体发布到网络门户转发的第一阶段,政治新闻的理论性仍然得到维护和传播。

在由网络门户至其他社会媒体或意见领袖解读后的二次传播中,政治新闻开始遭遇消解。例如,红网的报道题目为“家里小区围墙要拆了,网民炸锅了”。[3]这一标题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煽动性。从该题目可以看出,其对《意见》的解释化简为“拆小区围墙”,而拆除的主体还并不明确,但由于前期其他媒体的报道,很容易诱使受众联想到“政府强拆”事件。而对于改事件引起的效果,其又以“网民炸开了锅”作为阐述。分析可以看到,该句话语义表达显然突出受众不满意情绪,主观判断先入为主,而且有对于网民意见行为的夸张表述之嫌疑。但是,在该文章的正文部分,其又客观引述了相关部分对此问题的理性分析,从事件原因、事件影响极其舆论呈现,又回归到理论化轨道上。由此,不难理解,编辑作为二次传播和加工的主要行为人,其有意识对题目进行夸大,而企图引起受众注意,这成为不少商业媒体的惯用作法,也成为“标题党”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而,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政治新闻的理论性和夸张性同时得以呈现,而且其也得以吸引受众之关注并且对其进行了引导,且为其后续发展作一些铺垫。

新闻的呈现在二次传播过程中几近失去新闻时新性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评论这一文体作为后续报道中的关键题材,逐渐成为政治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催化剂。作为一种以观点呈现的新闻样式,其对于促进新闻事件发展和解决起到重要作用。以人民日报客户端22日刊登的题为《拆小区围墙是拍脑袋决定吗?当然不是》为例子来看,标题的口语化倾向明显。“拍脑袋”是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常用词,指不经仔细思量而妄下结论的一种行为。而这一日常语汇在党报的呈现主要是为了用贴近民生的话语方式来解答民众之疑惑。并且还采用设问语句,又以肯定回答作为一种强调,更加彰显官方媒体的坚决态度,以启示受众。再以凤凰网题为《开放小区先“补课”,再和国际接轨》一文来看,题目鲜活而指向明确,即是对“小区开放是和国际接轨”这一观点的反驳,而“补课”二字显得生动。而在行文过程中,其言语本身也直白易懂,其在论述安全性时指出,“中国很多社区道路两旁的空地是老人、孩子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休闲配套和停车空间如果不增加,那开放小区可能非但改善不了交通,还会增加新的安全等方面隐患。”其将视角对准老人和孩子,从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给受众一种生活现场的还原感,容易使人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在政治新闻传播进行到评论的阶段,口语化和通俗化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一种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主流话语方式,以期扩大受众的影响范围和抵达程度。再者,如果将自媒体中的部分新闻考虑在内,则会发现,其幽默感和后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重。

二、碎片化、夸张化和异化传播

(一)碎片化传播

碎片化传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事实性信息的碎片化;其二,是意见性信息的碎片化。[4]就事实性信息来讲,首先,消息源的多样化造成辨别新闻真实性难度增加。其次,选择性传播割裂信息完整体,凸显和遮蔽同时进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引起的政治新闻中,消息源高度集中,但是媒体在转载此新闻的过程中刻意凸显“拆除小区围墙”这一信息,并且就此放大。浙商网发布的消息具有网络媒体的特征代表性。文章标题为《习总为何要拆除住宅区的围墙?》,[5]内容主要对中央意见进行解读,将其简单概括为“拆除围墙”,并且以四川某地的“莱茵河畔”小区作为例证,然后列举出拆除之危害,紧接着又转向“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吗?那我们就先看看他们会不会先把围墙拆掉的价值引导。这篇文章和其他网络文章一样,不但没有对文件进行细致的研读,同时刻意回避《意见》出台的背景及其他诸条款,只选择性体现“拆除围墙”这一特征,并且运用并非客观而平衡的材料印证其说法,加剧碎片化特征。

(二)夸张化表达

这一点着重体现在网络媒体的标题制作中。在笔者对某大型网络媒体编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在编辑室场域内,其标题制作并不依照传统新闻观念中的原则,而是奉行“点击量”原则。经过长期摸索和观察发现,标题具有“娱乐性”“指向性”“耸动性”“血腥性”等特征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点击率。由此,标题的夸张化应运而生,成为商业主义原则和消费主义下诞生的产物。在对既往的网络政治新闻语言叙述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夸张化构成网媒标题的主要部分。笔者试列举其中几例,《你家围墙还能保住多久?》《沈阳:大学生买房不再付利息》《限娱令又来:亲子秀看不了了》《兰州:“造城运动”推倒了什么》等。这些标题含有明显的认识误区和夸大政策本身面目的话语涵盖,企图通过标题夺取眼球,但是却忽略了舆论导向性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

(三)异化传播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由受众定势心理、投射心理、期望心理、联想心理等认知心理复杂作用导致的效果“异化”现象不容忽视。[6]借用框架理论来看,在网络对负面新闻的大量报道中,极容易给受众以不公平和被迫害的心理认知,造成其对社会的认知框架建构是以负面新闻作为主要填充内容。在相关事件发生后,受众天然地会首先对其负面效应进行思考,在确定其安全性和无害性后才会退而寻求其意义性。但是,由于上述碎片化的持续性和热点话题的随时转移,真相缺位造成异化传播盛行。在网络政治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信任和解构政府公信力同时进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新闻发布过程中也出现这种情境。异化性导致受众天然地认为政策刚性将要侵占其财产权和物权,而不去考虑这背后存在的调查探索过程和对于城市交通完善的利好性。

三、结构性缺失和逻辑性匮乏

传统的电视政治新闻由于遵循政治新闻的表达范式、专业新闻生产者的编辑、把关人的筛查而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性。但是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中,新闻的时效性和受众浅阅读方式纠缠使得呈现在网络上的政治新闻缺乏必要结构性和完整性。

在泛娱乐化和信息冗杂的网络世界内,政治新闻也破例遵循网络语言表达习惯。以微博来看,其在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止到一季度末,其月用户活跃度达到2.61亿,同比增长32%,日活跃用户达到2.61亿,同比增长35%。作为当下的信息富集地,微博的传播阈界和传播效力自不必言,单就其用户基数已超越国内绝大多数商业媒体。微博作为当下的话语表达空间和政治参与渠道,形塑着当下受众的参与方式,并成长为民间话表达的重要场域。在其间被转载和发布的政治新闻,受到网民的及时关注,并形成强互动场域。“快速浏览”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和点赞、评论、转发、留言等一起构成个体和政治新闻的互动接触。由于“指尖运动”的快速性,致使客户端编辑必须考量何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抓住受众眼球,通过“点开”这一方式增加阅读量,提升关注度。也由此产生诸多在忽略新闻要素情况下的政治标题和政治观点以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得需求。但是,未经严格把关的新闻改写、要素缺失、逻辑生成不合理、弱把关制度、浅阅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网络政治新闻的传播从起点到终点都存在引起社会舆论和造成集合行为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胜荣,薛群.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M].2004:78.

[2]段鹏.政治新闻的控制与沟通——政府与新闻媒介的互动[J].现代传播,2010(3):46-48.

[3][DB/OL]http://yuqing.rednet.cn/Article.asp?id=317190.

[4]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8-11.

[5][DB/OL]http://biz.zjol.com.cn/system/2016/02/22/021030329.shtml,2016-02-22.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11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时代特征

运用计算机辅助政治课教学,不但要遵循知识产生和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发展的规律,还要符合政治德育课程的独特性。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信息展现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深度、广度。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于对知识要点的突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利用有效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榜样,明确标准规则。使学生明辨是非,逐步掌握正确的思想。

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越来越多的中学政治教师正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在设计、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和艺术性是值得广大政治教师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使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相联,这对于培养师生的现代意识,造就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取得现代的意识,‘学会现代的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拿起现代文明的钥匙继续不断地开发现代化文件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应该体现在课件设计、运用的指导思想上,突出现代教育特点,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件的运用辅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成新的“满堂灌”,所以,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还应体现在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上。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广大政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计算机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要体现时代特征,就必须在艺术制作上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和色彩、图象、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按钮和提示文字是否同整个课件的风格相一致等方面。当然这种艺术性的追求不是精美图画的组合,绚烂色彩的堆砌,各种声音的合成,多媒体技术的炫耀……因为注重花哨的表面形式只会冲淡主题,误导学生。成功的课件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紧贴时代脉搏。

多媒体课件的时代特征应体现在课件中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上,是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同样,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采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这样才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美感及对美感的追求,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审美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维并逐步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高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稳定,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应制作一些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思维的课件,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具有极强的德育功能。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把知识内容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注意课件素材的规范和健康,以保证给学生正确的导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例如:在讲授“法律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主要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时,可出示因痴迷“法轮功”而自焚、最后致残的大学生——陈果的照片,并要求学生围绕道德建设的内容展开讨论,使学生更深地了解“法轮功”的本质,又使本课的现实教育有了落脚点。又如:在讲授“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加强资源、环境法规和资源、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人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这一内容时,可展示2008年发生在我国部分省市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严重损失的录像,达到以情感人,以实激人的教育教学目的,使德育进一步得到渗透,紧扣时代特点,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 篇12

一、自主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做人”。就狭义教育层面上的学校教育 (最主要的是学校课堂教育) 所进行的传授和教导来说, 距离学生的素质培育的全面要求相差很远。它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师要“承包”的, 而应该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自主性前提下去探索、实践、感悟相关的道理, 是更高层次和境界上的学习。

二、开发性

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实施与传统不同的教学模式, 首要的是教与学活动范围的拓展和内容的延伸, 即其范围不只局限于学校、教室, 而应将“课堂”延伸到学校以外的家庭、社区机构、社会生活场所、企事业单位等, 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要学生去认识了解的人物、事件、现象、情景之中, 从而使学生所受到的书本教育与社会现实、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现象之间联系起来, 拓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 为学生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互动性

教学活动从来不是教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的“独角戏”, 它强烈地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同时, 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变更的实践对象及其信息反馈所引起的新的情况, 都存在连续的实践互动。教师首先必须拟定好课题, 设计好方案, 并就课题的探究与实践的思路、出发点、范围方向、基本方法、目标值、考评办法等给学生以必要的说明和介绍、启发和指导。学生据此去“按图索骥”, 索不到“骥”得普通的“马”也可。关键是学生要明确活动的主题和方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思考, 身体力行地获取了有关知识和能力、经验和教训等多方面的心得体会。这种实践活动的成功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而言都是一种升华。

四、普适性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要求运用不同的方式灵活多样地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这一目的决定了对所有学生提出实践性要求的必然性, 换句话说实践性活动对全体学生都是适宜的。只要学生能够适时地付之于行为, 就必然能够找到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的对象, 即从自己所适合的选择出发, 找到相应的位置、对应的内容, 通过自己的感觉、分析、整理等, 得出一定的结论, 因而这一过程具有普遍意义。

五、多样性

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有外部实践和内在的指向非对象性的实践之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涵盖量是十分博大的, 反映在实践上要联系的内容有物质世界的, 有心理世界的, 有关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思考课题, 有社会精神生活方面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渐融化和渗透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要有“教”的环节, 而且需要“示” (包括自我“身体力行”) 以外部的实践活动来证明, 这种种表现是多样化的。

六、人文性

新教材着力显示了这样一个信息:突出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旨在改变传统教材中内容繁杂、陈旧偏难、结构单一的状况, 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内容,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张扬人的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关心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利益, 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道德范畴标准、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涉猎。在实践活动中, 要求明确地启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关心人类社会, 关心国家, 关心自己的家园面临的多元问题, 充分反映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视以及如何修养、如何做人的意识。

上一篇:韩国文化遗产下一篇:设计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