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代特征

2024-08-04

社会时代特征(共11篇)

社会时代特征 篇1

我国古代经济历来被定义为“小农经济”, 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封建社会所有上层建筑的基础支撑, 因而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与之相反, 商业则显得多受压制, 不仅从观念层面蔑视商业, 而且在政策上也常常限制其发展。但是在宋代, 农业与商业却达到了共同的高峰和短暂的地位平衡, 因而形成了“农商社会”的经济特征, 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史料出发, 分析宋代经济“农商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宋代经济中农业的发展

宋代经济“农商社会”特点的形成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究其原因, 还是在于农业长久以来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地位, 因为只有种植业发展了, 才能产生出较多的粮食, 从而出现可供交换的商品粮, 使得商人和小贩得以进行各种贸易活动, 因此, 农业和手工业所产出的产品是商业活动和商业交换的基础。就中国古代来说, 农业和手工业是否发达, 是商业能否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宋代“农商社会”中虽然强调了商业相比于前代的发展, 但是农业基础的雄厚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基础地位, 并没有因为商业的发展而受到削弱, 或遭到抗衡。而商业的发展也是具有十分厚实的基础的, 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宋代农业的一大进步突出表现在土地政策上, 前代或多或少都会抑制土地的过分集中, 但是宋代则在宋太祖时期发布“不抑兼并”的政策, 这让部分的大家族就有了集中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 小农生产第一次大规模地被组织起来, 构成了集中化的集约生产效益。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 农民按照人口或者户数来组织, 根据租佃制来进行农业生产。这样, 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土地的过分兼并和集中却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当然, 这并不能抹杀这一政策的农业革命性意义。

二、宋代社会中商业的发展

宋代的商业在我国古代是前所未有的进步与繁华。首先, 宋代的商业发展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基本前提之外, 还受到市场和交通的制约。可以说, 宋代政府在完善市场体制和发展交通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市场的大小, 取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并且与交通运输密切联系。尤其在南宋时期,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由于南宋采取了偏安的政治措施和相关政策, 因而并没有长期受到战争的影响, 并且向别国缴纳的岁币等贡品间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换, 尤其是在边疆地区, 相对稳定的民族形式促进了周边跨国商业交换。通过考察南宋著名的商业城市临安和益州来看, 在山村和车辆、船舶难达到底的地区, 商业贸易与平原差距很大。比如说南宋峡州 (位于疆域西部) 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远远不敌东部的各个城市。所以在南宋, 我们所说的商业发展主要说的是东方各区域的商品经济[1]41。

在市场的规模上, 南宋的商品市场前所未有的大, 过去的市场局限于城区的某一个小区域, 而南宋则由城市、乡镇和墟市构成了一个区域性市场, 并且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北宋时便已形成以首都汴梁为中心的市场和以东南六路为中心的南方市场。到了南宋之后, 北方市场有所衰落, 而南方市场则继续发展起来, 以东南六路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府为中心的蜀川市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中心。这样大规模的商业市场也造就了城市的繁荣, 大都市也是大的商业中心, 并且在这样的城市之中, 农业的基础地位似乎就削弱了一些, 毕竟在城市的组织过程中, 商业交换的意义远远大于农业生产。

南宋另一个商业发展的标志便是货币的产生。市场的扩大、交通的发展都标志着南宋在商业的广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而货币的出现则意味着深度上的突破。众所周知, 宋之前的商品交换多依赖于金、银、铜等等价物的交流, 但是宋代却用纸币一定程度替代了金银, 这一方面意味着交易量的增多, 另一方面也标志着长途的商品交易出现。宋代的纸币交子最先流行于川蜀之地, 到了南宋时期, 则扩大到了整个南方市场。虽说南宋政府在处理纸币问题上的态度显得消极, 这是与这一新鲜事物的首次历史登台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并且对于纸币的认识, 封建政府也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经验, 但至少从纸币在当时曾一度大行其道的事实中是可以肯定宋代社会在“商业”方面出现了巨大的进步[2]21。

三、“农商社会”及形成原因

1. 商品性农业的增长。

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不仅从史料的记载中可以得知, 在许多宋代的风情画中我们也能看到茅舍炊烟、春秋耕种的田园风景, 而在这样的农业社会画面中, 商品交换过程几乎不存在, 即使有也只是小作点缀。而经济史中的现代农业则指的是以城市崛起为代表的典型城市景观, 包括街道、工厂、机械化大生产, 大部分的生产与生活资料通过交换来获得, 而交换的阵地则是市场。这样的两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一个商业从无到有, 市场从小到大, 货币与交换逐步成为物质资料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在传统与现代的过渡阶段。而宋代的“农商社会”正是处在这个过渡阶段的最高峰和成熟期, 交易活动日渐增多, 并且影响到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基本的变化, 首先是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转向自给与交换的双重作用, 并且后者的取向逐渐加强, 并且一度超过了前者, 因而农产品的使用价值也逐渐转向交换价值。第二, 在农业得到相应的成长, 并且出现了相应的性质变化时, 农村经济中非农业部分也被带动增长了, 比如说种茶、制糖、养蚕、缫丝甚至是土特产品等, 这些非农业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和大量的变化也使得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大大提高。在封建社会基础产业的农业中, 能出现这些“商业性”因素并且有所发展, 不得不说是“农商社会”巨大的推动因素。

2. 江南城市网的兴起。

江南地区是宋代整体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 也是构成了宋代经济南移后的新中心, 这里也形成了最大的宋代市场———东南区域性市场。其中两浙和江东的农业、手工业最为繁盛, 因而商业流通和商品交换也更为兴盛。并且苏浙地区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网络状的交换市场, 如南宋的首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 就下辖11个镇市、25个市。这些城市、乡镇和草市等自然地组合和连接, 形成了上下贯透、左右连接、交叉重叠网状交换市场, 这一特点对于这一地区乃至整个南宋的商品交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为它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 因而可以拉动各个阶层参与到这个商业交换圈中, 据笔者对当时史料的分析, 许多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也参与到了商品交换中。在这样的区域性市场中, 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越是发达, 就越能的更多的社会阶层和民众纳入市场中, 就越能够消弱自然经济而促进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也越能够使得农民逐渐向小商品生产者转型。这一切变化都有着深远意义, 因为封建社会的根基是自然经济, 以及自然经济统治下的土地和农民, 现在这些要素都逐渐远离自然经济的统治, 必然会产生资本的积累, 所以到了封建社会末期, 商品经济不能被阻挡时, 资本主义萌芽就产生了。但是南宋的市场并不具备这一条件, 因为它的范围相对于真正的资本主义市场还太小, 只在两浙才出现这种高级的商品交换网络[3]25。

江南的城市小网络形成的重要原因还得益于苏浙地区的交通条件, 尤其是水路交通条件也为商品交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首先, 长江贯通全区, 可以用来东西调度, 另一方面还有江南运河, 把江南与北方联系起来。因此, 在这些交通便利的地区还形成了交通枢纽, 构成了泛化的商业都市, 扬州就是典型的代表。同时, 南方市场还位于南宋的东南沿海, 这更大地促进了宋朝与东南亚各国的海外贸易。翻开历史地理地图集, 可以明显发现南宋的城市在这个区域最多、最集中, 规模也最大。值得一提的几个著名的因商品贸易和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有江南运河沿岸的杭州、苏州、扬州, 长江沿岸的镇江、健康, 沿海一带的温州、福州、泉州等。根据笔者对史料的统计, 南宋时期全国商税每年收取超过一万贯的城市有204个, 仅在东南市场就有64个, 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3. 贸易的发展与封闭关系的突破。

“农商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商品成分与经济成分的迅速增长, 这与新的生产与交换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南宋为例, 南宋的经济基础和支柱还是农业。但随着粮食的产量逐渐提高, 产品的剩余率也大大提高, 同时, 这时期在基础工业上出现了冶铁与煤产业的革命, 运输的工具与交通条件都有所改善与进步, 所以市场容量有了大幅度的扩大, 而且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贸易发展成为了江南经济的重要支柱。宋代的“农商社会”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元的, 除此之外, 与生产方式和政策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农商社会”的特征一直延续至清代, 并且不断加强和巩固, 可以说, 宋代塑造了后世的又一个新的经济范型。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经济井喷时代, 并且看上去并未受到积贫积弱、强干弱枝等军事、政治、民族政策的影响, 反而是在这种政策的促进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宋代经济,农商社会,时代特征,古代经济,古代商业

参考文献

[1]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 (1) .

[2]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 .

[3]葛金芳.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J].湖北大学学报, 2003 (3) .

社会时代特征 篇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的历史性判断。①

一、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

矛盾是事物自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往往表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包含主要矛盾。毛泽东说:“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变革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半殖民地的中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呈现复杂的情形。近代中国,曾先后遭受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必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所以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包括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内,都暂时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如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战争期间、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等等,都属于此种情形。

另一方面,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国家。封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对全国的人民大众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不得不实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当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国内统治阶级就会同帝国主义结成联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大众。在这个时候,人民大众常常采取国内革命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盟,使得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其它一切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在内,暂时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如中国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至1927年推翻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以后的土地革命战争和1945年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等。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通过社会主要矛盾(在阶级社会往往表现为阶级斗争)表现出来,推动着社会性质的质变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如: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

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近代中国(1840年—1949年)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有: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两对矛盾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有时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也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大致分三个阶段:(1)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先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是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发生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20世纪初到1919年,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主要表现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分四个阶段:(1)1919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2)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3)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4)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经历了几次转变,一般认为,土地改革完成前(1949年-1953年)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土改完成后(1953年-1956年底)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于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决这一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判断应该提前至1953年土改完成后。

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相关表述都未发生变化。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和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这一重大判断,就社会生产维度而言,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初步成体系,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生产力落后的判断已经不符合现实了。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经济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区域和城乡的差异上。

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说,虽然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但是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等问题还存在;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烙上时代特征 篇3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信息化推进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取得成效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北京信息化发展已经处于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迈向“深化应用、惠及全民”阶段的过渡时期。

历时五年的发展,“数字北京”建设目标全面完成。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首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成为首都产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而放眼全球,世界主要城市已经开始向着智慧城市阶段迈进,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迈进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对信息化提出的现实要求。“十二五”时期不仅是为“智慧北京”建设夯实基础的五年,更是将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一闪而逝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编制之际,以宽带和无线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持续深入,首都信息化在技术创新层面上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政策环境上,国家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信息化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与此同时,首都经济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力”转型,民众对优质服务的需求日益强劲,城市管理理念与手段不断更新,业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部动力。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与举办,更是为首都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建设国际型城市的契机。

世界发展瞬息万变。五年之后,适逢全球城市发展向智慧城市阶段迈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催生了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一系列智慧城市管理创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城市管理创新与信息化的融合也正逐步由外界推动向内生需求转变,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都支柱产业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即时通信、远程办公等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已经全面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并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前所未有的主要挑战

发展阶段不同,所需要应对的挑战也不尽相同。“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机制尚未完全落实,推进体制不够完善,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造成的多头投资、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信息化带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发缺乏大规模的突破;民众群体间的信息能力存在“贫富不均”,城乡“数字鸿沟”明显,呈现出“马太效应”。

历时五年的勵精图治,北京市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政府主导过渡到全社会深度参与。“十二五”时期,如何以业务应用为导向,从系统、技术、制度等角度开展整合,如何摆脱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如何将已有的信息服务优化为泛在、高效、优质的服务,尚有待在未来的五年内寻求有效的途径予以解决。

科学可行的发展目标

过去五年,北京市通过“首都之窗”、“12345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热线”、社会保障卡、“一站式,,服务大厅等四条便捷有效的途径树立了首都公共服务的新标杆;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从单纯的政务信息化向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各级政府在核心业务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覆盖;北京已经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借助全方位奥运信息化支撑系统,圆满完成了“数字奥运”的各项任务。

未来五年·北京市提出将自身打造成全球资源配置的信息枢纽、国家创新驱动的网络引擎、城市运行顺畅的智能典范和文化传承永续的智慧摇篮。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了“十二五”末期,北京将会实现从“数字北京”到“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一个崭新的、别具特色的首都呈现在世人面前。

各具特色的发展重点

“十一五”时期围绕全面建设“数字北京”的战略目标,北京市实施了“三二一信息化推进方略。即三大应用计划:以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目标的“信息惠民”计划;以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提高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为目标的“信息强政”计划;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信息兴业”计划;二大基础工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和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工作;一大专项工程:加速推进实施“数字奥运”专项工程。

从“十一五”的发展可以看出,该时期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是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通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实现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通过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效能,实现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中的科学决策与高效管理;通过优化首都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全市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从而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有了“十一五”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未来一段时期,北京市信息化发展重点主要围绕智能化经济转型、网格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城市运行、数字化文化传承以及宽带化设施提升五大方面。可以发现,“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与区域典型特色,在延续之前的经济转型、城市运行、基础设施等方面之外,首度将社会管理与文化传承提到了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

“十一五”末期,北京市在流动人口管理等社会管理方面,“以业控人、以房管人”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推广网格化管理在物件、事件、人员、组织、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运用,并将网格化理念向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建设、文化传播等领域延伸,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社保卡等为载体,拓展功能,形成一卡多能的市民卡,逐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通用,届时市民不仅能够通过市民卡获得医疗、社保的服务,还能获得养老券;引导民众步入“数字生活”,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塑造一个便捷、安心、绿色的活力社会。

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千年文化传承与信息化的结合在未来五年信息化的发展中,愈加显现出其独特的需求与魅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网络传播渠道,加强文化数字化交流,将使千年古都文化生命再次流淌;依托首都雄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信息化文化产品,借力信息化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维护信息化文化的交流秩序,在虚拟世界中打造出一个同现实中一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古都

文化,提升首都软实力。

智能化经济转型,通过建设面向工业重点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金融后台服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综合化的应用等措施来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挖掘具有极大潜力的新型信息化经济业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完善城乡一体的网上工作环境等措施来创造首都发展的新增长点;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通过打造全程电子商务平台,聚集、培育大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措施,增强首都的经济网络的辐射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愈来愈成为首都经济增长新看点的今天t政府采取推进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深度应用,鼓励公共技术平台与服务平台的建设等举措,将会助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古都魅力的再一次全新演绎。

精细化城市运行,通过信息技术的全面使用,对一座城市的交通、基本资源与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人性化的管控,拓展了城市管理的对象、时空与功能。未来五年,北京市将通过在全市范围内部署传感终端、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构建起国内领先的“车联网”,使之成为真正流动着的北京城;在煤、水、电、气、热等城市基础资源中部署全感知网络,推广智能电表、智能水表的安装与应用,夯实首都城市健康运行的基础;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全面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基础设施开展智能化管控,实现绿色感知,提升首都智能化管理能力。

未来五年,北京市将建设起比“十一五”更为强大的、标准更高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建成覆盖面广、网络稳定、性能优良的3G网络,拓展网络覆盖空间,夯实首都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保障。我们将会看到,五年后的北京是一座高速、泛在、绿色、可信的魅力城市。

别具一格的文字体例

如果说叫一一五”信息化规划是中规中矩的,那么“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就是鲜活跳脱的;如果说“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是市政府面向公众做的一次严谨的述职报告,那么“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就是政府站在你我面前给老百姓描述的一个美好蓝图。

自主创新的时代特征 篇4

第一, 自主创新具有高智力的特点。自主创新一般涉及高科技领域, 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对创新主体的智力要求相当高。创新主体中的个人或团队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或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从事主体创新活动的人员一般都是科技队伍中的拔尖人才。每个创新型的国家、组织和企业都拥有相应的高级人才队伍、高智力团队。

第二, 自主创新具有高投入的特点。自主创新行为一般涉及科学技术的基础领域或尖端领域, 对经济基础的要求和人才的要求比较高, 研究开发需要投入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大, 位于社会经济活动结构的高层。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等创新型国家的投入强度均在2%-3%之间, 有时甚至超过这一比例。比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为认识物质深层结构, 揭示宇宙奥秘而开展的欧洲大型电子对撞机计划已经耗资80亿美元, 动员全世界80多个国家7 000余名顶级科学家参与这项原始创新研究。

第三, 自主创新具有高效益的特点。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将会给个人、组织、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政治、社会效益。这也是自主创新的魅力所在。在自然科学基础领域, 原始创新将会为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创新者乃至人类带来福祉。比如, 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不仅带动了航空、信息、材料、能源、生物技术的发展, 已经带动和产生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而且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提高了国家实力, 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四, 自主创新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虽然自主创新具有高效益性,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问题。据预测, 自主创新的成功率仅有10%左右, 风险性相对较高。日本曾把模拟信号研发系统列为国家战略, 耗资数千亿美元, 但最终模拟信号系统被数字信号系统所取代, 重创日本科研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供给创新、方法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价值链。自主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技术的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一头联结技术, 一头面向市场, 而研发、技术、生产、营销和市场都存在不确定性, 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创新系统的高风险性, 将极大地限制创新企业的融资、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 以及自主创新者对创新路径、技术与产品的选择, 从而影响创新绩效。

第五, 自主创新具有竞争和合作共存的特点。竞争是自主创新的根本属性之一。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由于荣誉和利益的驱动, 自主创新主体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自主创新的竞争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竞争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 竞争激发了自主创新的动力, 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 竞争割断了自主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合作是当代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鉴于自主创新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 一些重大的自主创新项目为规避风险, 提高效率, 走合作道路, 实现共赢已经被证明为有效路径。合作的层面涉及国家、组织、企业、个体等, 合作的内容包括技术合作、人员合作、融资合作等。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为例, 全国110多个研究院所、学校、基地、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试验任务, 3 000多个单位承担了协作配套任务, 数十万人参加了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 成为当代自主创新案例的典范。

第六, 自主创新具有溢出性的特点。按照制度变迁理论, 技术创新存在溢出效应。所谓溢出性是指创新组织或者个人的收益与社会收益往往具有不对称性, 而且创新价值使得组织或者个人收益往往小于社会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成果及其知识一旦产生, 创新成果及其知识的拥有者很难甚至不可能排除他人对创新成果及其知识的模仿与使用。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 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容易造成自主创新的“系统失灵”和“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导致市场不能自发地解决创新过程中的供给与需求问题, 主要包括基础研究投资不足、战略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产业共性技术和竞争前技术的开发不足、创新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系统失灵导致创新系统本身不能自发地解决创新过程中的激励失效问题, 以及不同创新部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进行决策, 会导致创新系统失效。因此, 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解决溢出效应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自主创新已经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育规律, 我们应当按照自主创新的规律开展自主创新工作。

歌词创作要融入时代特征 篇5

关键词:歌词创作;艺术形式;时代特征

0 前言

歌词创作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不同,歌词创作在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创作内涵和创作手法上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想提高歌词的创作质量和效果,就要在上述几个方面入手。从当前歌词创作来看,一首好的歌曲,歌词创作是关键。歌词创作不但需要融入文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还要能够有效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特点。因此,歌词创作过程中要积极融入时代特征,使歌词创作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最终达到提高歌词创作质量的目的。因此,在歌词创作中,我们应从内容、风格、内涵和创作手法等方面入手。

1 歌词创作要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特征

歌词创作的重点在于歌词内容的选择。对于当前歌词创作过程而言,歌词创作既要保证歌词的积极性和正面性,还要使歌词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因此,在歌词创作的内容选择上融入时代特征,是提高歌词创作质量的重要方法。结合歌词创作实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歌词创作内容应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在歌词创作过程中,内容的选择是关键。为了提高歌词创作质量,使歌词创作能够有效满足实际需要,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重点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使歌词创作能够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提高歌词的代表性和创作质量。

(2)歌词创作内容应有效反映社会发展实际。歌词创作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在内容选取上,使歌词的内容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发展和变革,只有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使歌词创作内容能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才能保证歌词创作在整体质量上有所提高。因此,歌词创作内容应反映社会发展实际。

(3)歌词创作内容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歌词创作是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浓缩,歌词创作内容的选择也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不但要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还要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歌词创作在整体质量上有较大提高。因此,歌词创作内容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歌词创作要在风格上符合大众需要

歌词创作虽然是作者艺术创作的过程,但是歌词创作之后也是要达到在社会上广泛传唱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歌词创作就要在创作风格上符合大众需要,使歌词创作完成后,能够具有较强的传唱性。为此,歌词创作要在风格上进行斟酌,要以符合大众需要为主,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歌词创作要在风格上进行重点选择。歌词创作风格的选择,既决定了歌词创作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歌词创作的整体质量。选择哪种创作风格,就决定了歌词创作的整个过程和创作质量。因此,在歌词创作过程中,只有注意创作风格的选择,才能保证歌词创作的整体效果。

(2)歌词创作的整体风格应符合大众审美要求。歌词创作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既要体现作者的特点同时也要使歌词作品符合大众审美需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在民间大众中得到广泛传唱。因此,歌词创作的整体风格应符合大众要求,应以社会需要为主,并紧贴时代精神。

(3)歌词创作要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从歌词创作过程来看,歌词创作是作者特点的集中反映,作者的思路和创作风格在歌词中可以得到有效展现。但是考虑到歌词的特点以及歌词创作规律,歌词创作只有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才能够保证歌词创作的整体效果满足创作需要。

3 歌词创作要在内涵上具有时代属性

歌词创作是歌曲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所反映的内涵只有具有较强的时代属性,才能够形成对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并使歌词本身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产物。从这一点来看,歌词创作应在内涵上有较高要求,应使歌词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歌词创作要选择独特的角度和切入点。歌词创作是在大量的生活素材积累下的升华和再创造,既是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因此,歌词创作只有选择独特的角度和切入点,才能保证歌词在创作质量上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创作效果的目的。

(2)歌词创作要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脉搏。歌词创作要想提高创作质量,不但要注重创作内容的选择,还要使作品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歌词创作要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脉搏,使歌词作品能够有效反映时代发展特点,成为记录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

(3)歌词创作要具有较强的时代代表性。每一个时代都

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代表性,歌词创作作为一种记录时代发展的手段,只有在创作内涵上具有较强的时代属性,才能保证歌词创作的整体效果。为此,歌词创作应在时代代表性上下功夫,重点做好与时代特征的结合。

4 歌词创作要在创作手法上结合时代特点

歌词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创作手法的选择是关系到创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歌词创作过程来看,只有在创作手法上结合时代特点,做到积极引入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才能够保证歌词创作在整体效果上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给创作质量的目的。为此,歌词创作应从创作手法上入手,实现与时代特点的有效结合:

(1)歌词创作应积极引入新的创作理念。歌词创作是多种内容的结合,只有根据时代特点积极引入新的创作理念,才能够保证歌词创作手法有较为全面的进步,进而达到提高歌词创作质量的目的。为此,歌词创作应积极引入新的创作理念,保证歌词创作手法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2)歌词创作应实现创作手法的创新。歌词创作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要想保证歌词创作质量,就要努力实现创作手法的创新,其中在创作手法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应使歌词创作过程与时代特征有效结合在一起,保证歌词创作能够满足实际创作需要,为歌词创作提供有力支持。

(3)歌词创作应使创作手法具有时代特点。歌词创作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创作手法都是不同的,考虑到歌词创作的特点,歌词创作过程中只有使歌词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才能够使歌词创作质量得到持续提升,进而满足歌词创作需要。所以,只有使创作手法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保证歌词创作的整体质量。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歌词创作过程中,要想实现与时代特征的有效融合,就要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特征、在风格上符合大众需要、在内涵上具有时代属性以及在创作手法上结合时代特点。只有做好这几方面工作,才能保证歌词创作与时代特征的有效融合,最终达到提高歌词创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种光华.唐宋词对现代流行歌曲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7).

[2] 刘斯南.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 李瑞瑞.现代歌词对宋词的接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

[4] 周睿.传统诗词搭载现代传媒对古典文学教学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9(07).

[5] 姜葵.李白文化意象在流行歌词中的跨文化传播模式[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解读 篇6

继承性

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 而昨天里复有前天, 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注重和谐、求同存异,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关于和谐的思想主张, 在汗牛充栋的典籍里俯首可拾。概而言之,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和而不同、对立共存的辩证哲学。如《论语》“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二是持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中庸之道的人生态度。如《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中庸》“中也者, 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三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 协和万邦。”《论语》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在我国历史上, 曾多次出现四夷臣服、远人来朝的盛况, 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这种极强的民族融合力, 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和谐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顺应时代所需的新生事物, 它的提出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也有未来文明的呼唤。我国优秀的和谐文化传统,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 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今天, 我们建设和谐文化, 要坚持毛泽东概括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十二字方针,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而丰富的思想资源, 对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 融入时代精神而加以利用、改造和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胡锦涛语)

民族性

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先秦文化堪与希腊文化媲美;两汉文化也足可同罗马文化齐驱;而唐代文化在当时更属举世无双, 也许只有印度文化能望其项背。仅就文学家而言, 早在公元前, 便出现了闻名遐迩、堪称世界文学巨人的屈原、司马迁等。许多世纪以来, 优秀的文学家生生不息, 倍增迭出。他们的作品象条条巨川, 汇入浩瀚的海洋, 构成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一部文学发展史。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体称谓。在我国科学文化史册上, 少数民族也写下了引人注目的篇章, 创造了许多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 独立研究出具有世界水平的13个公式;受到世界许多学者重视的《突厥语词典》的编篡者是维吾尔族的马合穆德·喀什噶里;我国第一个地球仪是元代回族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扎马鲁丁创造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水利专著《河防通议》, 是元代回族水利专家瞻思所著;我国第一部水利工具专著《河工器具图说》, 是满族水利专家麟庆撰写的;元代维吾尔族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 是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8世纪著名藏医宇陀·贡布编写的《四部医典》,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赫赫有名的云南白药是彝族曲焕章发明的;闻名世界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清代的满族人;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提出, 并非空穴来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文化的产生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 这就使文化烙上了民族印记, 并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 最终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正是这种民族性, 使人类的文化充满丰富性、多样性、互补性、地域性。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空间内存在并进行, 因此,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天然具有中国及其各个地方的地域性特征, 而不是超时空的、无主体的和谐文化。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 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民族性是文化最根本的属性。文化,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 同时又是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文化。如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和谐文化的民族性, 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主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标志。它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淘汰、洗礼, 已经在中华民族成员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发生而且还将发生巨大的作用。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要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 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并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出自身的民族性。

兼容性

共荣共存、共同发展是和谐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和谐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和”, 它所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或者相同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各自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和相互间的差异, 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当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 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 所以格外需要尊重差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 有四大文明古国, 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 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 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原因何在?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兼容性。

从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点不难看出, 春秋战国时期, “华夷之辨”开始式微;秦王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 治理, 更是强化了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四海之内”共“天下”的观念。汉唐以降, 中华民族虽然几经战乱波折, 如“五胡乱华”、蒙古族、满族先后入主中原等, 但按照“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底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规律, 中华文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雅量容纳了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多次呈现出民族大融合景观。而在这一过程中, 中华文化又多方面地吸收了新鲜养料, 如游牧人的骑射技术, 边疆地区的物产、技艺, 从而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而是可以统一的, 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共生共荣的。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抛开偏见, 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求同存异, 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

多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语出《中庸》) 。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 是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千篇一律、单调划一的文化毫无生命力可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虽然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但它绝不是一花独放、一支独秀, 而是尊重多元文化, 主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 (费孝通语) 。

从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上看,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但就世界文化格局而言, 由于有多元的经济和政治主体 (种族、民族、阶级、阶层、宗教、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和个体等) 存在, 文化多元化, 多种文化共存, 仍是不争的事实。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文化和谐, 必须坚持“面对外部多元、发展自身一元、用一元引导多元”的立场。

是的,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文明模式应该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 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谋发展。时至今日, 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国家利益, 企图强行在全球推进美国的社会模式, 坚持按意识形态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划定为“邪恶轴心国”、“流氓国家”、“非民主国家”、“暴政前哨”等, 把恐怖活动视为“文明冲突”。其结果, 美国自视越高, 朋友越少。美国越“治”, 世界越乱。难怪英国《卫报》网站坦言:世界因为美国的政策变得更加危险, 美国总统布什与他痛恨的仇敌拉登是对世界和平威胁最大的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创新性

对立统一规律, 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 都要服从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继承与创新,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 不能截然分开。没有创新, 一切效法前人, 亦步亦趋, 抱残守缺, 发展必然停止;没有继承, 一切从“零”开始, 那么就只能回到动物状态, 当然谈不上创新。

和谐文化建设, 基础在继承, 关键在创新。继承传统, 就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继承传统, 一定要推陈出新。要在建设和巩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 大力提倡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 大力倡导文化创新, 大力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学术派别, 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推动各种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在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奋斗中, 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本文试图从继承性、民族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五个方面对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进行探讨, 为建设和谐文化抛砖引玉。

商品标志演变的时代特征 篇7

由于品牌的数量急剧增长, 从名片到大型广告, 表现手法五花八门、没有统一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越来越明显。从国外到国内, 从百年品牌奔驰、可口可乐到苹果, 从联想、海尔到方正, 无时无刻都在演绎着标志的变化与演变, 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时代的变迁。

国际上不少著名企业在不同时期对其标志造型进行修整或变动, 一是为了适应新的技术, 如印刷工艺等;二是为了符合不同时期人的审美的规律征;三是为了符合标志设计的全球化、未来数字化的特征。现代标志演变的形态规律及时代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理念的人性化与多元化共存

现代的标志设计越来越体现出设计的多元化与人性化, 包豪斯曾提出设计“要以人为中心”, 先考虑设计的功能性, 才能考虑设计

营者、广告发布者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 处罚和赔偿力度没有形成相应的威慑力。因此, 必须加大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 增加虚假广告的违法成本。一是将目前的行政处罚规定改为“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二是把虚假广告行为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扩大到对所有受害人赔偿。鼓励受害者对虚假广告的主体提起诉讼, 有效地削弱不法经营广告商的经济基础, 从而达到遏制虚假广告的目的。

3.2监督执法部门加大监督和执法的力度, 让虚假广告行为无处藏身

作为监管广告市场的监督执法部门, 工商部门应加大对广告市场的监管力度, 做到监管职能到位, 机构、人员到位。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点多面广的优势, 对虚假广告进行经常性的巡回检查。二是紧紧抓住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广告, 如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房地产等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建立广告监测网络和公示制度。对一些散发在居民区和街头的印刷品广告进行不定期的跟踪检查。对在广告监测过程中发现媒体发布的典型虚假广告及时向社会曝光, 公示违法的媒体单位、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 并同时责令该媒体主动披露虚假广告的真相, 以免消费者上当受骗。

工商部门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 如果执法不严, 就达不到杀一儆百的示范效应。一是对发布虚假广告的经营者在经济上实行重罚。“尽量提高当事人的违法成本。具体而言, 的艺术性, 这就是所谓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标志设计也是一样的要先考虑它的使用功能性, 包括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印刷技术、不同材质表现等多元性, 其次还要考虑人性化。人性化体现在适用轻松自由的图形、使用自然形态等等。

标志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思想的多元化、手段的多元化、造型的多元化等等, 设计形式逐渐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我们对标志设计的理解, 无论是设计理念、视觉符号, 还是应用拓展的设计, 都出现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现代标志设计是涵盖了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内涵的综合体, 以往的平面化、一维化、甚至二维化的独立图形标志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品牌竞争的市场需要, 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化多媒体传播的需求。因此, 现代标志在体现内涵的同时, 追求个性美、注重形式多样以及适应不同效果己逐渐成为未来标志形象的新趋势, 标志设计由此走向了多元化。索尼爱立信的多彩标志根据产品的不同理念造型和人的选择多样性而设计, 极富人情味。

2 战略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统一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现代标志设计也呈现出

在与违法情节相应的罚款责任范围内取其高限;当不同法律都有相关处罚规定时, 则选择处罚较重的法律作为实际执行的依据。”二是坚决将已触犯刑法的经营者移交司法机关。实践中因为《刑法》第222条规定的性质恶劣、后果严重、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虚假广告责任主体寥寥无几。三是曝光重大虚假广告的典型案例, 以增强震慑力、扩大教育面, 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虚假广告的良好环境。

3.3 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

《消费者树益保护法》第13条规定了消费者的受教育权, 因此, 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应通过散发宣传品、展示虚假商品等形式增强消费者识别虚假广告的能力, 增强预防虚假欺诈广告的意识。消费者也应积极主动地与虚假广告现象作斗争, 做到健康消费, 让虚假广告成为众矢之的, 从而逐渐丧失生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莫小春.刍议虚假广告泛滥的原因及法律治理路径[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10, (4) .

[2]黄冲, 殷力娜.80.8%公众同指虚假广告[N].中国青年报, 2009-03-12.[3]黎燕燕, 杨妮, 柴进.论虚假广告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J].法学杂

志, 2003, (6) .

[4]朱一勇, 罗韬.论虚假广告的危害及其防治[J].价格月刊, 2008, (3) .[5]魏岚.对虚假违法广告要“标本兼治”[J].青年记者, 2008, (10) .

“国际化”的特征, 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美特斯·邦威”、“佐丹奴”、“微软”、“海尔”, 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单从它的标志图形上很难辨别出它们出自哪个国家, 但是消费者也不会去深究他的品牌发源地。

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文化体育类别的标志上。从奥运会的标志上看, 从墨西哥奥运会徽的印地安“排线”装饰到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星形”图形的标志再到悉尼奥运的土著人与歌剧院的图形结合、从雅典奥运的地中海“橄榄枝”到北京奥运的“中国印”和“篆书”, 无不体现出主办国特有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设计师在追求民族化上不是纯粹简单沿袭、套用本民族传统的古老视觉元素, 而是运用现代国际化时尚的视觉语言来诠释本民族的特色, 用现代的手法表现一种民族文化, 展示其特有的文化与历史。

3造型要素由繁到简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的审美趋势也在变化, 企业的规模在逐日扩大, 而作为品牌形象的标志却变得越来越简洁化。由于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识别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单纯、简洁的符号似乎也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常用手段, 作为品牌的拥有者们, 企业也明白现代社会适合“以少胜多”的设计原则。

著名的3M公司的标志演变就说明了标志设计的造型要素由繁到简的演变规律。3M公司历史近百年。1906年, 3M公司的标志设计囊括了公司的全名、地址和一个注有“3M CO”字样的菱形, 标志采用圆环形式表现, 尤为繁琐。直至1961年之前, 虽然标志也经历变革, 但是标志的造型还是拥有较为复杂的诸如椭圆形、衬线和月桂树叶等辅助设计造型元素, 标志一直注重装饰性功能。1977年,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M有对标志进行演变, 这次演变力度较大, 去除所有复杂有多余的装饰性元素, 剩下简单概括的3M两个字母, 形象简化到了极点。

4 设计形态由具象到抽象

标志是一个品牌的象征物, 一个好的标志设计, 在品牌传播运作中会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进而拥有大量的消费者。品牌经营者在适当的时候谨慎地修正原有标志的造型, 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符合时代的审美特征、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壳牌始于1905年, 最初的标志是一个以纯写实手法描绘的扇贝图形, 贝壳上面的线条形象而逼真。1915年以后, 标志进行了部分修整, 把贝壳的颜色由原来的黑白灰变成黄色和红色。为了易于识别, 后来又添上了公司的名称“Shell”, 上面的线条更加精细。1971年, 壳牌的标志进行进一步演化, 将不规则的贝壳变成了规则的半圆型, 把由13条隆起线减少至7根, 并在外轮廓加了一条粗红线, 新的标志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以任何尺寸出现在任何媒体上, 更为醒目和吸引人。现在来看壳牌的标志与其说是一个贝壳, 还不如说是一个有规律的抽象图案, 已远远没有了贝壳的原形。

5 功能特征由装饰性到识别性

早期的标志设计都是注重自身标志的装饰美, 把标志做的尽可能的突出美的元素, 从许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牌标志的演变中, 可以看到这个特点。这个时期的标志过于展示美感, 而没有考虑到信息的传达, 所以看起来都是繁琐沉重, 难以读懂及识别。在近百年的商业发展中, 标志渐渐地去掉了繁杂的装饰, 转而注重品牌形象的识别意义上。

缝纫机生产商亚当·欧宝于1862年创建了欧宝公司, 最初的标志原形是以欧宝姓名首写字母“A”和“O”变形设计的, 造型复杂, 装饰味道浓厚。到1899年, 欧宝公司开始生产自行车, 受到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 欧宝的新标志更加复杂, 标志中除了有“Opel”字样外还有很多的花边装饰。随后受到新艺术形式的影响给“眼睛”标志又加了一个“圆环”。再后来随着识别性的受重视, 欧宝标志逐渐采用了识别性很强的不同造型的“闪电”标志, 直到1987年, 标志做了彻底的简化, 简化以后, 虽然没有了品牌名称Opel, 但是其“闪电”符号却深入人心, 识别性远超企业名称。

6 表现手法由平面到多维

早期的标志设计, 由于受制版、印刷、制作等技术限制, 对图形的要求是平面化的。随着电脑设计、制版及数码技术在输出制作领域的出现和普及应用, 标志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及电脑软件的运用, 使标志设计在表现手法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 不再仅局限于二维平面, 而是更加色彩丰富、手法多样, 一些图片标志、绘画标志、三维立体标志, 甚至采用中国书法、篆刻、水墨的表现手法。标志的形象传播、视觉冲击、个性的体现等都具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张力。这些手法的运用, 没有数字技术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电脑技术的普及、设计软件的盛行、网络生活的大众化, 目前的大部分标志都是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 它的优势在于便于修改、便于成型、降低设计成本等方面。

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证明, 标志的价值取向都趋向统一, 人们在沟通和接受新事物时表现得轻松自如和极富个性, 约束力越来越小。2000年, 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标志采用了多维的表现形式, 标志本身没有固定形象, 它是一个展现时空延伸、流动的韵律、形态和色彩的不断变化、无固定结构的图形标志, 最多可以形成456种不同样式的形态, 是动态标志的典范。可以说是变量标志的经典之作。由此可见, 标志设计演变的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个轮回, 每次的演变不是原地踏步式的, 而是每次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

摘要:一个品牌的标志形象设计确定以后, 会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宣传之中。不同时期, 作为品牌形象识别的标志设计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一个品牌的形象设计也代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的变革、人的生存状况、审美高低及文化水平, 较全面地透露出时代的痕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商品经济繁荣, 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产业得到了发展, 作为品牌识别的标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 企业或产品要抓住这种变化来完善自己的形象, 符合不同时代人的审美要求及变化。

关键词:品牌整合传播,现代标志设计,标志演变,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赵亚辉.基于传统艺术的现代标志设计[D].湖南大学, 2004.

[2]吴军伟.论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1, (4) .

[3]白东蕊.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J].山西科技, 2007, (1) .

[4]陈思.关系视角下的品牌传播内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装饰面料设计的时代特征 篇8

(一) 、装饰面料的含义

装饰面料的普遍含义是指室内装饰的面料。譬如:桌椅类的包括座椅垫、沙发布、沙发巾、靠垫、座椅面料、椅背巾、桌布、台布、餐桌垫等等;窗几类包括窗帘布、窗罩纱、门帘、遮光布帘、门帘、茶几布、茶几垫等等;床柜类包括床罩、床榻布、床帐、床帘、柜帘、屏风、吊风等等;此外, 还可包括火车和汽车等一切交通工具的座椅面料、各种舞台形式的帷幕和各种空间的软装面料等等。

(二) 、装饰面料的种类与特点

装饰面料可分为以下几种:棉纺织面料、丝纺织面料、毛纺织面料、化纤纺织面料和无孔化纤面料等等。棉纺织面料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 但是它的缩水性、变质性以及耐蚀性相对较差;丝纺织面料, 轻盈柔软、色彩娇艳, 具有吸水透气等优点, 但是容易打皱退色;毛纺织面料的特点是具有较好的保暖性能, 耐磨性和弹性较强, 但是其耐热性能较差, 容易缩水和起毛绒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化纤纺织面料和无孔化纤面料层出不穷并且纷纷上市, 它们不但具有传统纺织面料的优良品质, 还具有色彩鲜艳、耐腐蚀性强等优点, 但是普遍表现透气性较差。

二、室内装饰面料的分类

室内设计的装饰面料设计表现掌握装饰面料的以下几个基本性能:

(一) 、沙发布面料使用于所有交通工具的座椅套、沙发套、座椅靠背套、坐椅布垫、沙发靠背巾、桌几饰面布罩以及所有各种家具装饰布等等。

(二) 、窗帘布面料经常使用的如纯棉和真丝以及涤、麻、腈纶等等。真丝和纯棉具有面料手感柔软好, 麻质面料具有很强的肌理感, 真丝面料天然蚕丝纺织, 其高雅、靓丽、雍容华贵, 给人以高贵华丽之感。

(三) 、窗纱由于它的特点具有半透明和遮光的功能, 它总是和窗帘布结合在一起使用, 使室内的光线柔和、香新可人。

(四) 、绒布面料柔软温和, 它经常使用于各种类型的沙发布面料和植绒窗帘布, 也能够适用于植绒沙发布, 礼品包装以及各种玩具面料。

三、装饰面料的作用

了解装饰面料的品种和规格, 掌握装饰面料的性能和用途, 对各种装饰面料的使用对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分析, 这样才能使充分发挥装饰面料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装巨大作用。装饰面料的作用可以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装饰面料是装饰最根本的必要条件, 是其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装饰面料作用能够使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强烈的视觉上直接冲击, 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它能够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地理位置之中表现出来, 体现出在某一个特定环境或一个特定的区域而产生的艺术审美感。同时达到了装饰面料设计的各项目标和要求。

(二) 、装饰面料的作用还在于它能够使整体的设计效果显示装饰面料作用能够使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强烈的视觉上直接冲击, 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

个性美。一方面它能够使设计对象有丰富的布局感, 另一面它能够对环境的色彩有一个和谐美感。装饰材料还能够以它独特风格使环境空间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氛围。

(三) 、装饰面料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装饰面料的类型和档次方面。

根据使用的环境的具体情况, 合理地使用装饰材料的质感、色彩以及面料的纹理就会使装饰面料设计对象达到设计的目的, 从而使装饰面料在装饰设计中发挥出它的全部功能, 加大环境的审美力度。从而凸显出装饰面料的特色功能和作用。

四、装饰面料的选择

(一) 、装饰面料的选择必须要注意对其材质的选用。

能够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审美反应并且得到视觉上的直接冲击的主要来源是取决于对装饰面料的材质的选择。因此材质的作用对于面料选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譬如, 白色调的选择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的清新和净洁, 选择细腻的材质并且和以蓝色为主色调相配合能够映衬出一种特别美感的跳跃性的色彩情调。

(二) 、对于装饰面料各种类型选择必须和装饰环境的要求相适应。

装饰环境大多是指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由于人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装饰环境之中, 所以面料的选择应该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方便愉快的活动环境。一切空间环境的材料使用都应该以在地面以耐用的材质为主, 以提高装饰面料的经久耐用性能。在比较高级的装饰对象和场合之中应当选择装饰面料档次较高的材料。如在装饰面料的舒适度方面、耐磨性方面以及色彩和色泽的清晰度方面充分注意, 必须使装饰对象达到良好效果的最大化。

(三) 、对于装饰面料使用的功能选择必须和装饰对象的要求相统一。

在一般的条件下装饰面料并不是需要很高的要求, 但是, 对室内吊顶的要求仍然须要注意装饰对象与周围环境的要求相统一, 努力做到与装饰对象达到和谐统一。主要因为要考虑到吊顶的装饰面料设计对顶棚的审美要求和耐用的持久性。

五、装饰面料设计的时代特征

为了适应消费者的时代要求, 装饰面料的设计还要求达到高品位。因此, 符合时代特征的功能面料和时尚的高品位相结合是装饰面料设计的时代特征

(一) 、领悟时尚, 添加元素

领悟时尚, 就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脉络, 必须抓住当今的时尚元素, 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装饰面料。由于生长在不同的时代的人们, 他们在色彩的感应方面有着不同的感悟, 因此, 色彩的流行趋势能够和时尚相联系, 不全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一旦我们掌握了时尚元素与时代潮流的结合点, 我们就能领悟装饰面料的时尚元素, 从而抓住二十一世纪装饰面料流行色与信息时代之间关系, 从而把握装饰面料设计时代化和人性化。

(二) 、多样式的组合

多样式的组合是指各种不同的色彩通过艺术设计而组合于一起形成了更加具有特别的艺术特征的色调。他显示出来的装饰面料的品位具有超自然的艺术魅力, 它能够使装饰面料的无论在产品的结构上还是在色彩配备柔和润泽方面都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样组合而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调色彩一旦实现在新的装饰面料上, 必然会得到人们的喝彩, 实现了人们审美心理上的愉悦。

总结:综上所述, 装饰面料设计的发展势头一日千里。它体现了在新时代环境中人们审美观念的飞跃。装饰面料设计一定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只有将时代特征融入到装饰面料设计之中, 不断地与时俱进, 就能走在世界装饰面料设计的最前端而永葆青春。

摘要:当轻工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以后, 它便融入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高速发展的科学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 同时也给装饰艺术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审美理念。因此面料设计必须符合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符合我国国情, 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产品, 使我国装饰面料设计在国际竞争之中占据更大优势。

浅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征 篇9

1 积极的受众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给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积极的受众”就是由“魔弹论”的对立面演变而来的,强调受众并非彻底由信源主宰,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其基本的概括是“受众是积极的,并且通过实用媒介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领袖成为网络意见的舆论领袖。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其言论和观点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传递开来,形成规模,使网络意见领袖地位的确立有了“捷径”可走。又因为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它们的意见不能够在长时间内持续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又加之“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模式,其追随者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进而使其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

2 生产型受众

“生产型受众”指的是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信息环境中,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和消费者,更参与了信息传播的过程,甚至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的受众观,也就是说,受众可以采取主动的行动方式,获取自己的意义,创建自己的意义,从而避免被意识形态俘虏,如“迷文化”中的受众。

与过去不同的是,第四媒体的出现,使追星热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一方面,这类受众在消费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属于自己领域的意义和文化,并自称为“玉米”“水滴”“凉粉”等。另一方面,这类受众在生产自己文化的同时,也生产了明星。为什么这样说?当红明星,到底“红”在何处,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人追捧有人喜欢才叫红,这些人就是“迷”,没有他们去消费明星的产品,没有他们在网络上不停地转发或发表关于明星的图片、生活和故事,单靠公司的炒作是根本捧红不了所谓的“明星”的。

因此,“生产型受众”也同样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这个群体不仅参与了传播,充当了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互联网络等媒体,创造了自己文化,捧红了自己喜爱的明星。

3 全民记者

全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他们并非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说得浅显一点即非专业化的传播新闻的人员,渠道以自媒体为主。他们具备了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点。

在新媒体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当下,中国网民数量从100万发展到1亿用了7年半的时间,从1亿到3亿用了近4年的时间,从3亿到6亿则仅仅用了两年多,令中国稳居世界第一网民大国的位置。有关专家指出:超过6亿网民,意味着近二分之一的国人都已经和互联网有过亲密接触,“人人都有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2]。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贴吧、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中国网民早已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资讯,他们已经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全民记者的出现有利于扩大新闻的来源,体现了大众的新闻、信息及利益诉求;影响了新闻采编生产加工,为新闻采集加工带来新元素;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崛起也同时颠覆了舆论一律性的格局;最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受众被赋权的真正意义,是网民大众参与了网络监督、网络参政和议政的一种方式。

但是由于全民记者的非专业性,提高这类“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有效的制度保障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4 结论

受众本就是具有多重属性的。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属性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理解受众的不同属性,以不同视角和理论去解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是从理论上受众地位的变迁出发,以受众的普遍特征贯穿始终,并延伸出新媒体背景下的三种较具代表性的受众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新信息环境下的“受众”的角色已不是固定化模式了,而是灵活多变的,但对于“受众”而言,无论担任何种角色,在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前提下,都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07-2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当代海派玉雕的时代特征 篇10

海派玉雕,顾名思义,是以体现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玉雕艺术流派,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19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當时苏州、扬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玉器制品都通过上海口岸向外输出,这种态势为上海玉器雕刻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苏州、扬州等地区的雕刻艺人大量涌入,在此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理想天地。很多當时的玉雕名家都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吸收了新的文化营养,大显身手,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玉雕风格——海派风格。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上海玉雕界发展良好。炉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鸟、走兽都已形成特定的风格。

改革开放后上海玉雕人才更如雨后春笋般呈现蓬勃之势,原因有二。一是上海玉雕厂设立了工业中学,对玉雕人才进行了专业的培训。现在海派玉雕大师很多都曾在此就读。當时在该校任教的老师多是上海美校的毕业生,引入了现代西方美学为主的教育理念,这对学员基本功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不足之处是这些老师在传统文化表现手法和玉雕技法的理解上有一定差距。原因之二是通过传统的玉雕作坊模式下的师徒关系培养了不少玉雕人才。这种模式所培养的玉雕人才主要从事传统玉雕题材和技法为主的雕刻,缺乏现代美学根基,创新程度不够。80年代后期,一批古玉商家涉足海派玉雕,他们对古玉文化较为了解,也注重对工艺的研究,填补了之前海派工艺在传统玉雕技艺上的不足,大大加快了海派玉雕发展成熟的步伐。海派玉雕强调推陈出新、博采众长。既继承了中国明清宫廷玉雕的精华,又融汇扬帮、苏帮、南帮等工艺,风格清新典雅,工艺精致细腻。

當代海派玉雕可谓人才辈出。中生代玉雕大师有刘忠荣、吴德升、易少勇、翟倚卫、于泾等人;新生代玉雕大师如崔磊、王平等,他们的辛勤耕耘使海派玉雕艺术风格更上一层楼。

當代海派玉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题材选择不拘一格,當代海派玉雕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福禄寿等题材,而是加入了时代特色,思想题材独树一帜,使得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深刻;风格上,海纳百川,融汇多种艺术形式,在传统玉雕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工艺上,借助现代雕琢工具的优势,精益求精。玉雕风格愈发鲜明,玉雕工艺愈发精湛,作品所揭示的艺术思想、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刻。这亦同时反映出當代玉雕大师自身在修养、学识、技艺等综合素质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刘忠荣对子冈玉牌的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子冈玉牌牌型不拘传统,大胆创新,圆形、椭圆形、水滴形等各式牌形层出不穷;牌头及局部纹饰等设计变幻无穷;尺寸随心所欲,造型丰富;此外他多层浅浮雕的雕刻风格及手法令人称奇。他的代表作品“桃园三结义”在方寸之间做出了丰富的层次,景、物、人之间所产生的转折、层面繁多,却又搭配得自然流畅,极富艺术造诣。

吴德升擅长的圆雕女体将西方雕塑艺术汇进中国玉雕技法當中,夸张与写实相结合,将人体之美以玉雕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得玩家喜爱,在玉雕界产生了极强的影响力。其作品“贵妃出浴”整体结构和谐顺畅,在虚与实的搭配中,强化了女性躯体娇柔优美的线条,是件成功的人物作品。

易少勇则将国画和书法的精髓表现在一方玉牌上,他的“天蜀”牌以刀代笔,其阴线工刀法娴熟细腻,线条道劲,张弛有度,填补了自古阴工玉牌的空白。其代表作“三清一品牌”以国画的构图、书法的布局及巧夺天工的阴线运用,洋溢出高俊清逸的意趣。

翟倚卫的玉牌则在中国传统玉雕风格中注入欧美艺术元素,“中西合璧”令人赞叹。他在构图上力求简约凝练、刚柔并济;透视关系的运用令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鲜明;点、线、面相融相合,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他的作品“倩影”所表现的女子仪态万千、婀娜多姿,画面布局丰富立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于泾在佛教造像、人物造型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他的玉雕作品整体风格典雅飘逸,雕刻手法细腻,无论是大块面的处理,还是形体的细微转折都能精准把握。大块空间和细腻刻画相得益彰,繁简程度恰到好处,形体的写实和夸张自然而适度。他的代表作“普陀洛迦观音”颇具震撼力,其观音造型突破了传统玉雕中肃穆宁静的形象:飘逸的衣带、生动传神的表情、仪态万千的身姿令整件作品焕发生命力。现代的美学诠释是于泾在玉雕艺术上的一次突破,可称得上是在传统中焕发新意。

新生代玉雕师王平曾在倪伟滨的雅园学习玉雕数年,主攻观音和人物雕刻。他在传承传统玉雕风格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其作品风格简约古朴,大块面的留白充分体现玉质之美,深受收藏者的喜爱,成为新生代玉雕师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杨贵妃”人物造型丰腴圆润,刀法凝练流畅,以极简主义风格诠释人物造型。

崔磊则擅长将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到玉雕作品當中,给人一种清新的艺术美感,成为新生代中创新派的佼佼者。崔磊汲取不同艺术门类和风格的养分,木雕、皮影、剪纸等元素都可以在他的玉雕作品中出现。方形的棱角、尖锐的利器、凸显刚劲的肌线条等等大胆手法突破了传统玉雕中以圆润为主的印象,却又恰到好处,令人很容易接受。作品“观喜”便是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生动传神,极富创意,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而雅园在玉雕题材上则一直追求多样、创新、融会贯通的理念,人物、动物、纹饰、花草、器皿,既不脱离传统又与时俱进,在玉雕风格上自成体系。

首先,在传承中国哲学的思想题材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哲学是古今通用的,中华文明有很多哲学及幽默故事都可用到玉雕的创作中。雅园近年创作的山子作品“慎行”“三驼”“不明自白”等都是取自中国古代哲学故事。如此一来,一件作品除了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感官享受之外,还能引其深思。

其次,雅园的玉雕将中国古典纹饰与现代时尚造型相结合。倪伟滨深信,最原始的往往也是最时尚的。大自然中有永恒的法则,正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才缔造了我国早期的玉器文明。古代器物上的纹饰和玉器图案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深受现代人所喜爱,正说明了其魅力所在。一味效仿只是简单的仿古,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古为今用”方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雅园的“玉琮”正是在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和纹饰上加以创新;作品“吟韵”、“天意”在不改变原料形状的基础上以富于变化的博古纹饰线条将伤裂修饰于无形,从而创作出古韵与时尚完美结合的玉器作品。

再次,雅园的玉雕风格较为多元化。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巧雕作品的原料多为稀奇古怪的玉料,这就需要创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鉴为玉雕题材。“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头脑去思考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而后从生活中去提炼美,提炼艺术。作品“清者永寿”、“九如”堪称巧雕中的精品,其题材寓意仍然依托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作品本身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生动灵巧,意趣盎然。

此外,雅园不断探索水、云、石的雕刻技法,流畅、大气、质朴、恢弘的水浪在作品“龙镇”中可见一斑。对仕女、观音等人物的雕刻技法也不断创新,作品“草桥结义”人物造型鲜活饱满,山石等景致采用出廓的表现手法,创前人所未有。

校长魄力的时代特征和特定内涵 篇11

一、政治上具有坚定性

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衡量领导者魄力的首要标准, 这一点对于校长来说尤为重要。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领导者只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牢牢地把握方向, 驾驭全局, 才能在各种困难和风险面前发扬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如果在政治上浑浑噩噩, 左右摇摆, 就势必会迷失方向, 丧失斗志。有魄力的校长应该成为政治上的“掌舵人”, 在各种大是大非面前必须头脑清醒, 立场坚定, 绝不能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当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个根本的政治方向问题上, 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问题上,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上, 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上, 必须做到全面准确、坚定不移。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风险, 校长在这些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上, 不能有丝毫动摇。否则, 胆子越大, 干劲越足, 偏离正确的方向就越远。

二、思想上具有敏锐性

在瞬息多变的时代, 要求校长必须具有战略的眼光和远见卓识, 而校长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则来源于其思想上的敏锐性。校长思想上具有了敏锐性, 就能在千头万绪的纷繁工作中增强预见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就能在处理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和突发性事件中应对自如, 掌握主动。因此, 有魄力的校长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在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预测到其未来发展趋势, 判明其利害, 从而未雨绸缪。其次, 要有敏锐的鉴别力, 能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清是非真伪, 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后, 要有敏锐的应变力, 能在客观条件和情况发生变化时及时快捷地调整原定的方案或决策, 采取新的应变举措。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以备应变、以快应变、以新应变。

三、工作上具有创新性

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极其关注, 教育的外部环境在逐步改善, 教育的地位在逐步提升, 教育的投入在逐步加大, 教师的待遇在逐年提高。但教育也客观地面临着很多矛盾和问题, 校长要敢于面对, 敢于担当, 敢于创新。除了正常的学校管理、队伍管理、经费、信访、安全隐患等问题外, 校长还要敢于正视一些潜在的、隐性的矛盾和困惑,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创新带来的困难。一所学校要想办出特色, 实现新跨越, 没有改革和创新的举措是不可能的, 但要改革创新, 必然带来一些矛盾和困难, 如果我们没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胆魄, 就只能墨守成规, 安于现状, 没有发展。二是社会过多的苛求带来的困惑。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也是全社会关注最多、焦点最集中的一个领域。教育工作的一点一滴、教师队伍的一言一行时刻曝光于广大群众面前。当前, 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在教育形象的社会知名度提升的同时, 给校长带来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担当的社会责任越多, 校长对自己要求必须更高, 做得更好。三是体制机制带来的困惑。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新观念、新模式、新举措在不断地演绎, 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 教育均衡发展还很艰巨, 师资队伍还很窘迫, 硬件投入还有待完善, 学校公用经费依然不足。机遇往往潜藏于差距之中。校长要敢于面对各种挑战与差距, 敢于创新, 向内挖潜, 寻求突破。

有魄力的校长在日常工作中, 不仅能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决定,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不仅能继承前任所创下的业绩,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开创出新的局面。盲目机械地照抄照搬上级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决定, 或四平八稳地守摊子, 不是个好校长。有魄力校长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敢于从实际出发, 把对上负责任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 以“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标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力争为本单位或本地区创造出一流的教育业绩。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等待观望, 抱残守缺, 不思进取, 就永远走不出新路子, 打不开新局面。

四、决策上具有科学性

校长是决策的主人,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能否科学决策关系到工作的成败。校长表错一次态、拍歪一次板, 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有魄力的校长应是一个明智的领导, 他们同样也应具有很强的科学决策问题的意识, 从决策目标的确立到决策方案的制订以及决策方案的决断, 每一步都应自觉遵守科学决策的程序和原则, 绝对不能凭经验来推断, 靠胆子来拍板, 用一锤子来定音。在进行每一项决策前都要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意见, 辩证分析评估, 然后再做出科学的决断。那些以“敢于负责”超越集体领导、以“果断拍板”取代议事程序、甚至用“强调集中”排斥民主的做法, 会使决策陷入盲动的境地, 最终会导致决策的严重失误。

五、指挥上具有果断性

指挥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 领导者在实施组织指挥中, 沉着冷静, 干练果断, 这是有魄力的表现。当确定所决策的目标方向是正确的, 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实现这个目标的要求进行组织指挥, 不被流言所动摇, 不被困难所吓倒;当发生突发性事件时, 就要做到处乱不慌、处变不惊, 果断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不能犹豫不决, 束手无策, 左右徘徊, 当断不断, 必受其乱;当时机未成熟时, 就要善于依势顺势, 创造条件, 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当机遇到来时, 就要及时抓住, 立即做出抉择。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错过良机, 再周密的决策都是徒劳无益的。

六、落实上具有有效性

校长的魄力如何, 最终还要通过工作落实的有效性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所有成就, 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 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 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 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 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种规章制度, 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 校长必须提高执行力, 强化落实力。具体地说, 必须做到“五要”:

一要抓出成效。有魄力的校长对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不会只停留于发号召, 造声势, 做指示, 听汇报, 靠文件指导, 靠电话布置;也不会把决心当行动, 把口号当实绩;更不会说空话, 鼓虚劲, 办虚事, 结虚果。而是把主要精力实实在在地用于抓落实上, 把决心、计划、措施付诸实践中, 在具体工作中见成效。

二要有目标取向。校长要以工作目标任务为中心, 规划自己的工作能力, 提高办事效率。将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分成“ABCD”四个等级。标A的表示事情非常重要, 应该立即先做;标B的表示应该做的事情, 尽量尽快完成;标C的是不会对目标的实现有什么影响的事, 这类事做不做都没什么妨碍;标D的是表示可以把相应的事情交给别人做, 这样自己就可以把时间更多地用在A类事情上。

三要细化执行步骤。校长在制定工作方案或计划后, 还应把总体目标细化成简单明了的执行步骤。比如, 将目标分解到各处室部门, 列出表格, 做到一目了然, 有清晰的指挥系统和岗位职责, 有合理的考核、总结、评价, 并能根据工作重点, 确定哪些该优先发展, 哪些先让一步实现整体优化等。

四要抓好中坚力量。管理措施最终要通过教师来贯彻落实, 尤其是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教研组长等中坚力量。校长抓管理措施的落实, 不能只是简单的目标分解, 强硬的责任归属。要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 个个身上有责任, 还必须激发每位教师想干事、干好事、真干事、干实事、实干事的激情和活力, 打造一支务实高效的教师团队。

五要构建长效机制。抓落实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做到全程监控, 全员跟踪, 确保目标计划的实施不偏离正确轨道, 保证业务流程顺畅、高效, 及时纠正偏差, 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校长的魄力无处不在。有魄力的校长始终淡定从容、处变不乱、宠辱不惊, 有魄力的校长深思熟虑、谨言慎行、言出必行。一言以蔽之, 校长的魄力是学校在风雨中前行的定海神针。

上一篇:外伤整形下一篇: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