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辅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024-06-11

【党课辅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精选4篇)

【党课辅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篇1

党课讲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在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再现了这一新思想的内在逻辑。

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

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已经有500年了,可划分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个时间段。尤其是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昭示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在随着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历史意义所在。这些年我国快速发展的事实足以说明,现代化的道路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也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还有更宽广的道路等待人们去探索。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创造历史的活动更加自觉。同时也起到榜样的作用,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论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社会,首先要求找到它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对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社会矛盾也悄然发生变化。30多年过去了,今天看来,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从而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从人民群众需求这个根本利益出发反观社会发展,则发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

根据这个新的实际,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这个论断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强调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现实意义,认为它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并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现代化目标增加了“美丽”的内容。

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新思想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

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内容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这些既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基本方略以党的领导开篇,以全面从严治党收官,令人印象深刻,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规划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远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经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提前实现既定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极大增强。因此,党的十九大也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远景规划,并分两个阶段作出了安排。

习近平同志指出,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时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发展作出了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这一新的战略目标,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将随之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党课辅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篇2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毛泽东说:“我们的党从一开始, 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 这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邓小平说:“我们搞改革开放, 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 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江泽民同志说: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一点, 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29年来的实践证明,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通过学习, 使我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 就是坚持它的科学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 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因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 它揭示的是客观规律;作为意识形态, 它反映的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服务的, 是他们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脉相承的哲学之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来说, 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所以,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基础的东西, 是贯穿一切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是普遍管用、长期管用、根本惯用的东西, 是马克思主义150多年一脉相承的世界观方法论之“脉”。毛泽东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江泽民同志强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认识论上说, 客体具有无限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既表现为它具有无限多的方面, 又表现为它具有无限多的层次。这就是认识论发展的无限性。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 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而这只能是一个过程。人们总是首先接触客体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 然后再逐步认识客体的更多方面。不断以更全面地认识补充原来不够全面地认识, 是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什么是与时俱进。时, 就是时代, 就是实践;进, 就是发展, 就是创新。与时俱进, 就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又不是盲目的, 要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 在掌握历史主动性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推动历史前进。时代、规律、创造, 是与时俱进的统一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今天,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提出和确立科学发展观, 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科学发展观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加以认识和把握, 是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发展中, 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离开发展, 就无所谓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根据新的发展要求, 集中全党智慧, 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继承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历史。继承前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作出新的发展, 从而构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 就是这样一部科学理论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统一的历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 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学习, 我进一步认识到:党的理论不但需要结合具体实践使之具体化, 而且需要结合实践的发展使之时代化。科学的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发展问题。20世纪50年代, 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在改革开放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制定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则提出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和政策。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首先,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从经济制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为人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 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 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其次, 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强调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 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实行全国一盘棋立足全局, 统筹兼顾, 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强调全面的各方面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要抓住主要矛盾, 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会新发展模式 篇3

2010年9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这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对工商联工作下发文件,并首次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首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16号文件下发后,全国31个省级党委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了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了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23个省(区、市)委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工商联在中心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说,当前是工商联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今后工商联工作的主线就是不断深入学习贯彻16号文件,结合我在上海工作的实践和体会,谈点认识供共同研讨参考。

开创商会新模式

是一条历史发展主线

对于文件的认识应该置于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从比较中思考,从阶段递进中看发展。工商联成立60年来,和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工商联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又以三份文件为标志,从中贯彻了一条主线,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会新的发展道路。

1.新生——1949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的决定。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一些大中城市在改组改造旧商会、旧工业会、旧同业公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工商联地方组织。1952年8月,政务院公布《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这份文件标志着工商联的新生。1953年10月,全国工商联建立。它是以私营工商业者为主体,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公私合营企业等各类工商业者参加的,我党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人民团体。当时,党对建立工商联的最初考虑是:把民族工商业者组织起来比不组织起来有利,把个体工商户管起来比散着好,允许工商联代表其会员的合法利益。它的主要工作对象是私营工商业者。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的代表参加工商联,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代表的骨干作用,以保证党的领导的实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工商联在引导私营工商业者搞好生产经营,代表私营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团结他们遵守政府的政策法令,特别是团结、教育广大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工商联可以长期存在。在定息取消后,还要进行思想改造工作,可以作为一部分劳动者的工会,但名称要保存不要改。”

2.再生——1991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发〔1991〕15号)下发,这份文件代表着工商联的再生。原工商业者由于自然的规律完成了历史任务,工商联工作对象如何“接茬”是一个重大问题。而改革开放时我国非公经济仍很弱小,因此工商联的定位和职能有所模糊,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要新发展对象的倾向和向非统战性商会发展的苗头。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大会上宣布,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原工商业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已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党的工作重点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5号文件的时代意义在于坚持明确了统战性的工商联组织和统战工作对象。文件提出,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和发展。现在亟需有一个党领导的、主要是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民团体,对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三胞投资者介绍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爱国、敬业、守法的教育,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正确意见。文件明确了工商联作为党领导下的以统战性为主,兼有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可以配合党和政府承担这方面的任务,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一个桥梁。工商联的主要工作对象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而不是国营企业。同时指出,在工作中要注意掌握政策,对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不应和过去的工商业者简单地类比和等同,更不是要像五十年代那样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商联要配合党和政府工作,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通过工作,在他们中逐渐培养起一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的积极分子队伍。文件还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认识工商联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加强对工商联的领导,支持工商联的工作。

3.提升——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这份文件代表着工商联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件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明确了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首先从全党工作的战略层面,全局的层面给工商联工作一个新的定义、高的定位;第二,文件中很多举措体现了工商联是一个支柱型人民团体。贾庆林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大会上有个重要观点,很值得认真领会。贾主席强调,工商联不是政党也不是所谓的“准政党”,同时,工商联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这就突出而明确地强调了工商联是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处于执政党主体组织构架中的组织,是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人士的主渠道和助手。

三个阶段,代表了工商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程,它也引领着三个时代的意义。第一份文件,开拓了一个领域,即统战工作新的领域,对原工商业者开展政治工作和统战工作;第二份文件,开辟了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会道路;第三份文件,开创了一种模式,是对三十年改革开放,六十年社会主义道路,以及15号文件以来工商联工作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应该把它作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16号文件的历史和时代意义归结到一点在于这条主线。中国的商会既有商会的本质属性和共性,又不同于解放前旧商会,不同于西方的商会,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

“两个健康”是

贯彻文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两个健康”基本工作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分析我国非公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认识。改革开放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大突破,就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是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结合和统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主线

社会主义的经典和传统定义包括: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实现按劳分配、以及计划经济。西方经典经济理论是市场经济,归结为“华盛顿共识”,主要理论是经济的私有化、市场化,政治的自由化,核心是以个人人权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又坚持了市场经济。但发展也是一波三折,每次社会主义理论突破,特别是所有制理论的突破都有力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985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了基本判断:“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988年,邓小平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作出了完整明确的论述,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艰难探索,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总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改革开放的主线。

nlc202309021918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主线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形成过程中重大理论问题上有三个转折性突破:一是红与白的问题,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以往被批判的抓生产抓业务的“白专路线”得以正名;二是姓资姓社的问题,纠正了以计划与市场判定社会性质的偏见和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三是姓公还是姓私的问题,这是经济理论最关键的一条,从而纠正了一大二公纯公的左派幼稚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充分体现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贡献和党的领袖的高度政治智慧。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最大的解释,是不再从纯概念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再脱离国情追求理想社会,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公平,而是从实践出发、以实践检验,最终追求效果的公平,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有力促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和新的发展道路。

2.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人士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执政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非公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大的经济力量。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是富民经济,是创业经济,是民族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在创造辉煌经济成就的同时,在社会领域相伴形成了非公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非公经济人士身份不清晰,其政治和社会性质属性成为有争议质疑的话题。党对于非公经济人士的指导思想同样经过长时间不断激浊扬清、与时俱进的发展。1987年5月,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讨论工商联工作时指出,要加强私营企业者的工作,使他们做一个合格的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的经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1991年7月,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工商联工作(经济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做私营企业主的工作,并且指出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不应和过去工商业者简单地类比和等同,更不要像50年代那样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政策突破意义的论断首现于2000年全国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经前期大量调研论证辨析,提出私营企业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论断。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非公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进而提出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可以入党。这一著名观点在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有力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极大振奋了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2007年党的十六大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属性再次作了更加明确的重大论断,“六种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强调“四个都要”、“四个尊重”。报告尤其对财产与政治表现,劳动价值理论,个人合法收入依法保护等重大问题作了新的论述和突破,成为“三个代表”理论的组成部分和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随着党的理论突破,全国非公经济人士数量从1992年30万人到目前已超过1500万人,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他们大多数属于先富裕起来的社会群体,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知识上有造诣,已经成为推动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与社会事务中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的新的社会阶层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中,均有来自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代表人士,他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认真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有力推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人士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执政资源之一。党和国家“两个健康”的重要方针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新的执政视野和要求。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在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我们要围绕中心,从根本目标出发,大力贯彻中发16号文件,通过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进一步开发党的执政资源、夯实执政基础,促进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以“三三制”

为贯彻文件的基本思路

在我们的实践中,提出“三三制”为贯彻文件的基本思路。所谓“三三”就是注重三个“三”。“三性”: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它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三力”: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提高执行力,它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三制”:体制、机制、制度,它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1.牢牢把握统战性、充分发挥经济性,切实体现民间性

中发16号文件明确提出“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是工商联的基本特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统一了思想认识,并对“三性”的准确定位、深刻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统战性主要体现在工商联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决定了工商联的政治方向、政治地位和政治功能。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工商联由工商界及其人士组成,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民间性主要体现在工商联具有商会性质和职能,其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不同于政府机构。工商联工作要牢牢把握统战性、充分发挥经济性,切实体现民间性。

近期全国工商联召开商会建设工作大会,提出根本任务是走以“三性”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会道路。这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指导方针。但对“三性”思想认识存在不同意见,由来已久,主要是如何看待“统战性”,存在三种思想认识的误区:第一,统战性是不是就是斗争性和改造性。1995年,曾有一位同志致信江泽民同志,建议更改“统战部”的名称。来信说,“统战”作为部名,其战斗和阶级斗争色彩太浓,建议适当时机改“统战部”为“合作部”。对此,江泽民同志批示,“请将英文名告我。这个词已用了几十年,岂能随便更动。”3月初,中央统战部向江泽民同志呈送了《关于统战部名称问题的报告》,报告称,在我国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党的重点工作转移后,统战工作仍然是政治工作,不是一般的联谊工作。随着统战工作的日益发展,海外三胞在与我国日渐增多的经济、文化合作和交流中,对党和国家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的了解和人士不断深入,许多人消除了历史的偏见和误解。”统一战线”一词,在我国正式文件、有关报刊和书籍翻译成英文时,译为“United Front”。《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将此解释为“联合阵线”,这也是国际上对中国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称谓。江泽民同志对此批示,“统战部报告所表示的意见是对的。Front一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不少政党即用这样的词。决不能恐‘战’字,以为一有‘战’字,就是大搞阶级斗争。”因此,有必要消除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对统战工作的传统看法,在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基础是社会主义一致性空前增强前提下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统战工作不是阶级斗争,更不是政治改造,主要是通过沟通、示范、引领说服的方式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求同存异,达到同心同向的目标。第二,统战对象能否做统战工作?有的党外干部和非公人士认为,统战工作是党的工作,是党员干部的工作,我们是统战对象,与做统战工作无关。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新时期统战工作是劳动群众和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不存在阶级的界限。同时工商联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其领导成员和骨干成员都是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标准入选的,他们都是党的干部或党培养的优秀人才,有责任和有能力做统战工作,并且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做工作具有特殊优势和作用。在工商联各级组织干部和成员中,“三性”的责任应是统一的,其统战对象和统战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具有一致性。第三,做统战工作会影响经济工作。这也是一种误解。统战性和经济性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在经济工作中要有统战的意识,在统战工作中要有经济的语言。“三性”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没有统战性就没有魂,没有经济性就没有神,没有民间性就没有根。三性统一,优势叠加,就是更大的优势,片面强调或抑制一个方面都会削弱我们的工作。对于工商联拓展商会职能,不能摈弃统战性,搞成西方商会。我们要举自己的旗,走自己的路,拓展一条既体现政治组织功能,又彰显商会活力的发展之路,这样道路才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2.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提高执行力

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必须切实增强工商联组织凝聚力、扩大工商联社会影响力、提高工商联执行力。增强工商联组织凝聚力,关键是把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诉求纳入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内,纳入统一战线的范畴,引导他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重点是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代表人士队伍,探索研究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成长规律,完善综合评价体系;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工作方针,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层次性、广泛性、实践性。扩大工商联社会影响力,要在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中有为,在主体体制内有位,在主流媒体上有声。提高工商联执行力,一方面要培养提高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和优秀的指导机关或组织机构。同时,要加强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水平。要进一步发挥工商联的组织优势,有效利用各项资源,要做到夯实基础、抓好基础。要从基本情况、基本队伍、基层组织、网络系统四个方面着力,做到“情况说得清,人要叫得应”。要整合资源、开门办会。借助社会化,构建工商联工作的大平台,形成大网络。要发挥会员主体作用,增强工作活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和活动注重针对性、有效性。

3.纳入体制,形成机制,建立制度

开展工商联工作,首先是组织体制上的保证,在领导层、决策层、行政层有席位、有渠道、有联系、有责任。要形成工作机制,发挥机制长效持续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如现在人事和政治安排上 “凡进必评”的综合评价工作,和经济决策上提出“凡策必询”的经济民主协商的要求,正在发挥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同时,要把有效的做法、经验措施转化为各项制度,形成各种细化的规则、程序和流程等,硬化约束力,提高执行力。

【党课辅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篇4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九大报告对于我国发展所处的新历史方位的一个重大科学判断,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贯通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中之重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思想灵魂。今天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世今生”作为报告题目,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

(一)什么是时代?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就社会形态来讲,人类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就历史时期来说,我们的民族从尧、舜、禹开始,经历过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古时朝代;就发展阶段来讲,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有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代的永乐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历史上比较繁荣的发展阶段。这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不同,由此就构成了不同内涵的时代表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的六个阶段

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判断和基本依据

首先,任何一个时代的形成、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基础,也就是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实践基础:一个是“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另一个是重要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先讲“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概括地说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十个方面的重大成就,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不是表层的变革,而是深层次的变革;不是直接性的变革,而是根本性的变革。是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厚基础;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

再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根本变化。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主要矛盾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也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会有多对矛盾同时存在,其中有一种矛盾是起着主要的支配性作用的,这就是主要矛盾。社会发展也有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是不断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只有准确地把握、科学地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党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党的八大报告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来看,现在主要矛盾的表现、程度、水平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对基本温饱的需求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来了,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吃饱穿暖,而且更加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要求也更高了;同时,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大发展,所以现在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就是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仍然存在;不充分,就是说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上发展了,但是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很完善的状态。因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同时又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用了“三个意味着”来表述

第一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就是第一个意味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说,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其历史地位与民族复兴的目标最为接近,表明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从1840年170多年来,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志士仁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多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在中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民族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和发展。所以说,我们现在最为接近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我们最有能力最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二个意味着,“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蓬勃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到现在有170多年时间。在这170多年时间里,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挫折到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代又一代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世界性、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三个意味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也可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的潮流,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够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和考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怎样实现现代化,怎样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国家的实践探索、经验成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从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也表明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

(五)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作了五点概括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首先,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其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之日。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表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基本特征,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富裕、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争取美好的生活、从收入差距不平衡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时代和过渡阶段。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凝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旗帜下。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重大实践。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重大实践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实现伟大梦想。那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就构成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就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最终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把中华民族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依靠的是什么?就是依靠伟大斗争。我们进行全面从严治党,通过管党治党的伟大斗争,我们党担当起了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使命。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是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作为伟大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提出来了。“四个伟大”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个主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的继承、发展、深化和升华。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提出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句话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创的道路。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化为一些基本的问题。这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同时,还要在很多重大问题、重大领域中深入地、具体地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是根据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阐述的“八个明确”。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第三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个明确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个明确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个明确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十四个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点。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要依靠这十四条基本方略来指导。

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他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领导效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从十九大报告的论述中,从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实践中,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

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发展、要前进,基本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使生产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也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的基本准则问题--按照什么样的准则来发展。

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怎样通过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使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出来,并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这是值得思考的。

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进行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全面依法治国则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运行机制。

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价值观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价值遵循,明确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个重大问题。

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实现更好的发展、更快的发展、更加公平和更有效率的发展,才能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

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有绿水青山的、美丽的、美好的、宜人的、清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空间。

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就是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整体化为总体国家安全,而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就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安全网和安全盾牌。

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是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忠诚军队。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我们强调政治建军,而政治建军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和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作了重要的论述,是党和国家、全体中国人民对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行径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

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同时也要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探索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概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社会建立国与国之间基本关系的总体构思和框架。

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突出强调和着重阐述。这表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重大的、攸关的作用。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202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2017年至2020年属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三年中,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第一个战略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知道,2017年召开十九大,2022年召开二十大,而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2020年是十九大和二十大之间的衔接点、转折点,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第二个战略安排,就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把它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十九大首次提出来的。那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会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呢?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十九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可以看到,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我们把它表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它昭示了我们未来五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发展战略。具体来说,主要有九个方面: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二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行动纲领。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四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五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行动纲领。

六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行动纲领。

七是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行动纲领。

八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行动纲领。

九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

这九方面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走向胜利的政治保证、领导保证、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就作了总结和概括。他指出:“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何要以如此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呢?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也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他告诉我们:“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党自身始终过硬呢?习近平总书记讲:“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十九大报告在第十三个大问题中,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那么,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上一篇:党员领导干部2020年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美术活动的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