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2024-08-31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共11篇)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1

迈入21世纪, 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发展主流;提倡诚信,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大力推行信用体系建设, 深刻认识到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意义非常重大。

那么什么是信用呢?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 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一个条件的约束, 即:受信方在其应允的时间期限内为所获得资金、物资、服务而付款, 这个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提供资金、物资、服务的授信方的认可。

那又将怎么去管理呢?信用管理, 简单讲, 就是授信者对信用交易进行科学管理以控制信用风险的专门技术。根据授信对象不同, 信用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五个方面:征信管理 (信用档案管理) 、授信管理、账户控制管理、商帐追收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或推销信用支持工具。

我们又有什么可借鉴的去处呢?到底有没有已经成型的理论或实践呢?在一个现代国家的经济生活中, 信用制度是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信用实践已经走过了100多年,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借鉴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和运作经验对我国信用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外, 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征信数据及评估, 法律和法规的确立和健全, 政府和专业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教育和研究。世界各国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局的建立自1990年以来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

然而无论何时, 只要我们在搜索引擎中敲入“诚信”二字, 就会有数不清的企业失信事件扑面而来, 开始我们或许会震惊, 会愤怒, 会拍案而起, 而后, 却只能因无奈而麻木, 转而冷静地思索。面对众多企业因失信而忽喇喇大厦倾的事实, 现代中国企业终于感受到了诚信的力量。有人说, 企业应建立信用评级, 有人说, 企业文化应以诚信为价值核心。那么我们到底该拿什么来拯救企业诚信?

诚信, 不光能只靠信用评级。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解决诚信最佳途径是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似乎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已迫在眉睫。营造诚信环境的核心是建设优秀的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诚信经济, 对企业来说, 诚信是企业生存之本, 没有诚信的企业就如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看似强盛, 实则短命。而对市场来说, 没有诚信的市场, 就没有发展, 没有前景。

价值与诚信都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一种特殊的资本, 是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行中一种新的资本形态, 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标志着一个企业、一个人的品位和品格, 因而诚信又是一个团队、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为取信于人心, 要有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原则, 靠诚信打造自己的品牌, 以真心、诚心取信于社会, 树立起诚信的行为的良好形象, 以自身的价值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真正体现, 让所有与其打交道的朋友、客户中赢得口碑, 同时也给自己的发展创造较佳的外部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利益是人类生产的动力, 任何社会关系都表现为利益关系。人们在追求各自利益实现的过程中, 不可能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一定的矛盾, 从而表现为对立性。但在人类社会中, 每个利益主体自身利益的实现又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合作, 这又使得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具有统一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作为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重要社会规范之一的“诚信”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中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它对于加强人们彼此间的合作与信任, 对于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诚信不但首先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始终为人们所尊崇和倡导, 而且作为法的概念、原则或规则, 其发展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在西方, 早在古罗马法中就有关于诚实、信用的法律规定。在中国, 自秦汉以后, 就有涉及诚信内容的法律规定的记载, 如历代法律几乎都规定诬告反坐, 对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的人, 处以诬告罪的惩罚。这是对不诚实、不讲信义的人的最典型、最严厉的法律制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建立, 人们对诚信的要求愈加普遍和强烈, 各国的法律也都更多地表达出这种要求, 特别是大陆法系的国家。如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 在第157条规定:“契约的解释, 应遵守诚实和信用的原则, 并考虑交易上的习惯。”第242条规定:“债务人应依诚实和信用, 并参照交易上的习惯, 履行给付。”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信用权的规定。1911年的《瑞士民法典》在第2条规定:“ (一) 任何人都必须诚实、信用地行使其权利并履行其义务……”从而把诚信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民事法律原则。我国现行法律中也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要求, 如《民法通则》规定, “诚实信用”是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当事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这一原则不但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在完善立法机制, 承认司法活动的能动性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 我国的担保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劳动法、诉讼法、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刑法等重要法律, 也都从不同领域和角度提出了关于经济信用、行政信用和司法信用等法律要求。

以上情况说明, 诚信不但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作为法律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并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从道德层面上弘扬诚信的同时, 更应该从法律层面上加强诚信建设。如从法的制定方面更加完善诚实守信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 并修改、统一法律法规, 尽快调整现有各项法律法规中关于弄虚作假行为的界定和处罚规定, 使之保持一致。从法的实施方面进一步通过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来彰显和实现政府信用和司法信用,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执法部门统一执法的合力, 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从而为发展和完善各种诚信制度, 特别是经济信用制度, 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司法环境。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 我们今天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仅从法制角度加强诚信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该从法治理念的高度重视探讨和研究诚信在整个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作为法的规则、原则乃至某些制度的诚信, 还只是体现出其“硬件”方面的意义。而作为法治理念的诚信, 它更重要的是还具有“软件”方面的价值。它的这种价值, 从立法、执法、守法、司法、法律监督的不同环节;从经济信用、行政信用、司法信用的不同领域;从宪法到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不同法律部门, 归言之, 从整个法律大厦的各个角度、各个方位都应充分地体现出来。诚信理念的这种意义和价值是现阶段法治国家、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在法的意识上的反映。从最终意义上说,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法的意识上的反映。因此, 如何使诚信能够作为法治理念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普遍存在, 如何使诚信作为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信仰, 乃是我们建立诚信社会更为重要更为艰巨的任务。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 两者密不可分没有好的诚信制度就没有好的市场经济前景, 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好的诚实守信!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 经济飞速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社会信用变的越来越引人注目, 本文仅从诚信与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辨证关系入手, 谈谈我国的诚信现状, 以及诚信在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词:诚信,社会信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2

经济改革、诚信友爱与和谐社会道德建设

文章首先探讨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来理解和谐社会的提出.然后从伦理学角度,探讨诚信友爱作为目标价值对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及其实践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诚信友爱作为和谐社会构建所要达到的道德目标,将促使和谐社会道德建设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从而将影响现有道德规范体系的变化.

作 者:陆晓禾 LU Xiaohe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200233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5)分类号:B82关键词:诚信友爱 和谐社会 道德建设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关键词 会计诚信 失信危害 执业守信

会计诚信是什么呢 ? 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在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作了最好的诠释 ,“不做假账”的基础就是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行为规范。目前 ,会计信息失真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造成投资者不能根据会计信息正确确定投资方向 ,管理者不能正常指导生产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一个会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坚持依法理财,在工作中坚持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

一、敬业奉献,坚持诚信为本

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是诚信。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越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富,国无信不强。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最基础的工作,诚信是其灵魂,是安身立业之本。一个会计人员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要有依法理财,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要有遵纪守法,遵循准则,恪尽职守的工作纪律。因此,会计人员要坚持“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的诚信精神,牢固树立“诚信是财富,诚信是资源,诚信是资本”的诚信意识,做到“执业以德、核算依法、遵循规则、不做假帐”。 坚持诚信为本,敬业奉献。

二、忠于职守,坚持操守为重

操守是指人的平时行为和品德的谨守节度,也就是为人处事所持的原则和风格,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声誉、信用、效率以及社会评价和事业前途。一个会计人员,须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忠实维护和执行财经纪律,还要坚守好自己的操守,如青松般挺直,出污泥而不染,不为弱者而傲慢,不为强势而低头,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坚持以会计信息质量真实为核心,以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为中心,以提高财务管理、增加效益为重点,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推动会计工作的新发展。

三、依法理财,坚持遵循准则

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过程中,要熟悉准则、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妥善解决道德冲突。只有熟悉准则,才能按准则办事,才能遵纪守法,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经常学习、掌握准则的最新变化,了解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准则,还要在面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准则未涉及的经济业务或事项时,通过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作出客观的职业判断,予以妥善地处理。利用法律、法规、制度、原则来规范会计行为,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切实依法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所以说遵循准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中之重。会计工作以会计准则为指导,以会计处理为载体,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经济事项和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每一位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会计准则,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

四、自我约束,坚持不做假账

“不做假账”,这是会计人员职业操守的“底线”。 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不做假账”,这是每一个会计人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不做假账,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也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客观需要。“不做假账”,更是我们会计人员毕生的追求!在会计工作中,面对单位、面对负责人、面对社会环境,必须要处理好“外部法律法规与内部会计控制、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金钱与地位、违法与守法”的关系,会计人员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防微杜渐,忠于职守,以《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造一个和谐、诚信的会计春天!

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政策水平、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关系到诚信为本,会计诚信度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诚实守信,依法理财,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会计人员做起,要结合会计业务工作,开展具有会计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把诚信的观念贯穿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去;要立足本职工作,坚守准则,做到财务监管合法合理,账务核算准确无误,编制财务报表合格标准,及时、真实、客观的反映会计信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五个“表率”。即:诚实守信,服务热情的表率;勤奋学习,熟悉业务技能的表率;遵纪守法、恪尽职守的表率;增收节支、提高效益的表率;善于监管、依法理财的表率。诚实守信是会计人员毕生的追求!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防微杜渐,树立和谐、诚信的会计新风尚,携手来促进会计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毅.有感不做假账.农业发展与金融.2005(2).

[2]左连梅.会计呼唤诚信,诚信从我做起.中国工会财会.2004(2).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4

一、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经济学界将诚信理解为信用, 认为诚信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 是一种社会资本, 即一种能够给诚信实施者自己带来更大利润的东西。”企业诚信是指企业的行为要诚实守信, 企业既作为一个“经济人”, 又作为一个“伦理人”, 在对内、对外的行为中要始终如一的体现出伦理诚信所要求的道德品质, 使企业法人在道德层面上具备伦理诚信的观念, 同时, 在经济层面上把诚信付诸于经济活动中, 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诚信是企业自我创造、建立、形成的强大的无形资产, 讲究诚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诚信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 容易使消费者树立品牌忠诚意识”。企业失信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守信。但当前我国企业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 企业信用缺失现象比较普遍, 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有一组数字更能直观地显示出企业失信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中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 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 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亿元, 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 另有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量的30%, 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 合计起来, 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6000亿元。造成企业诚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企业的短期行为、企业领导人素质低下、企业文化缺失、市场环境不完善、政府职能错位等多种因素。

1. 企业短期行为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元,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行为, 企业短期的经营行为只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而没有提升品牌的忠诚度, 品牌的忠诚度需要历史的积淀, 它是长时间的结晶、长过程的升华, 企业诚信是一种长期行为, 它需要企业短期的投入来获得知名度, 更需要企业把诚信作为一种资本长期投入来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度。可见, 企业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取利润最大化, 就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 在获得短期收益时, 要继续把诚信作为一种成本长期投入, 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如果企业忽视自己的长期行为, 只重视短期利益, 为了降低成本, 争取暂时的竞争优势, 获取利益最大化而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注重自己的长远发展, 没有坚持把诚信作为一种资本长期投入, 必然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因此, 企业失信主要是由于它的短期行为造成的。

2. 企业领导人素质低下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司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 是当今世界最流行也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模式。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的最有利方式, 它采取两权分离的原则, 即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这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脱离个人意向。但是, 这种制度也存在弊端, 现在大部分公司在管理上采用委托—代理模式。而代理人的目标是经理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并且由于代理人在公司经营中作为内部人具有优势地位, 代理人以权谋私, 损害公司利益, 从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可能性, 往往成为现实。”) 因此, 代理人的素质非常重要, 其中, 社会责任、创业精神、和谐双赢、自我修炼决定了代理人的整体素质。

3. 企业文化缺失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它是以价值观为核心, 以知识为基础, 以事业为共同追求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 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活动等。企业文化, 就其形式来讲, 属于人的思想范畴, 指人的价值理念;就其内容来讲, 则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在人的理念上的反映, 是从内在上约束和激励人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有助于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 企业文化的推进过程就是企业员工对新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具体制度由认知到认同, 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这时制度的监督成本将大大减少”;在现在乃至未来, 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有的企业素质高, 能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对企业的侵蚀, 提高企业营销道德水准, 反之, 有些企业领导者不能识别优劣文化反而降低企业营销道德的水准;企业文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可以使员工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通过员工的行为向消费者传达诚信的形象。

4. 市场环境不完善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方向, 并且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市场经济尚未成熟, 突出表现为市场机制、社会舆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这些因素都导致企业处于一种失范状态, 造成企业诚信缺失。

5. 政府职能错位造成企业诚信危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建立起来, 但是仍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差很远, 因此, 在市场仍无法起作用的地方, 政府不得不发挥替代作用, 以弥补市场不健全的缺陷。

三、应对企业诚信危机的措施

江泽民指出:没有信用, 就没有秩序, 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现代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 受到企业本身行为、企业领导人素质、企业文化、市场环境、政府等的影响。要改变目前企业诚信缺失, 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形成制约的合力。

1. 统筹企业短期行为目标与长期行为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使各市场主体进行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有助于交易双方建立诚信交易。假定有两个人进行一项交易 (甲方与乙方) , 经过讨价还价, 他们达成了协议。在履约中, 乙方因新投资机会的获利大于该项目, 于是抽走资金, 导致与甲方合作的项目无法进行。对此, 甲方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 诉诸法律, 结果造成双方不合作, 导致两败俱伤。后来这两人在与其他人交易中, 汲取了不合作的教训, 选择合作的策略, 双方都获利, 导致“双赢”的结果。从这两次博弈中, 他们懂得选择不合作策略, 会导致利益受损;选择合作策略, 对双方都有利, 于是守信的利益大于失信的利益。因此, 企业在不危及企业生命时, 要把企业长期利益放在短期利益之前, 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其他原则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企业要做到当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发生冲突时, 把顾客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当员工利益, 股东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 排序的原则应该是企业, 员工和股东。这样, 企业才能做到重复博弈, 统筹企业长短期行为, 最后达到双赢。

2. 提高企业领导人素质

企业家应树立最基本的经营观念。企业家应认真制定诚信经营准则, 加强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企业家只有不断培养企业的信誉, 才能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 要把树立企业信誉作为经营的根本理念。真正精明的大公司企业家, 懂得“信誉比金贵”的道理, 他们的经营理念都几乎很少与利润有关。

3. 营造企业诚信文化氛围

企业应构建诚信的企业文化, “企业诚信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本, 它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促进经济保值、增值的人文动力, 而且是一种社会理性精神,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因此, 企业必须构建诚信的企业文化。建设诚信文化首先要抓好内部诚信, 。企业要做到对外诚信, 就要首先“对内”诚信。企业在要求员工对企业诚信忠实的同时要时常记得对员工提出的许诺, 不能敷衍了事, 更不能不了了之。否则长期以往, 一个人心涣散、凝聚力不高的企业势必走下坡路, 最终滑向倒闭的边缘。因此, 企业对自己的员工要言而有信, 爱护有加, 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挖掘出员工的潜力, 企业走向成功才能成为可能。其次, 进行员工培训, 打造诚信形象。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道德素质, 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格, 包括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平等观念的独立性人格, 诚实守信、责任感强的开放性人格, 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创新性人格。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使职工树立起爱岗敬业、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理念, 抵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破坏市场经济诚信原则的腐朽人格趋向。

4. 优化市场环境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从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 市场环境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因此必须要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环境, 包括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媒体行为、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

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培育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要作为诚信经营的载体, 必须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 必须是所有者拥有企业剩余财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信誉价值的索取者。如果没有真正的个人所有者, 也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 企业就不可能讲信誉。”这就需要加强信息中介组织建设, 促进行业间公平竞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特定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依托现代科学的力量, 在政府的指导之下, 以经济手段为主, 大力发展信息市场, 完善企业与个人的信用登记制度, 完善信息使用机制, 确保企业或个人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取准确的、有价值的交易所必须的经济信息, 从而促使企业间公平竞争。

5.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健全而有效的监督机制, 是保证企业诚信的一道坚固的防线。除了要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外, 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保持新闻媒体的良好运行状态, 新闻媒体发挥社会情报监测和预警功能的空间非常大, 除了法定的国家秘密, 媒体能够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体和记者要富有责任心、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抵御利益的诱惑和各种压力, 提高媒体准入门槛, 对新闻媒体开展思想教育, 建立新闻媒体的信誉记录, 对于失信媒体或者个人要严厉惩罚:永远不得从事媒体行业, 新闻媒体之间互相监督, 国家要保障新闻媒体的安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制度必须健全。要加大执法力度,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具体应通过如下两方面入手: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加强管理, 及时而准确地做好经济主体不法行为的登记, 使一些心存侥幸的不法分子的行为成为历史, 让社会记住他们的恶行;加强企业相关不法行为的立法, 并严格惩罚机制, 制定出惩罚方案, 制定的宗旨就是使不法分子“一次受罚, 终生难忘”,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诚信发达国家的经验, 发动社会的力量使不讲诚信企业处于与整个社会为敌的位置, 一次不良信誉的代价就会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没有生存空间。

6. 转变政府职能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渐进发育过程, 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要想遏制产业领域中泛滥成灾的非生产性经营行为, 单单靠市场经济本身来调节是不行的, 当务之急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是削弱政府的作用, 而是优化政府结构和功能, 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实际能力。要从根本上克服政府在经济领域中兼具运动员和裁判员两种职能所带来的角色冲突和功能障碍, 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法治框架。规范政府工作人员行为, 要对政府官员进行思想教育, 使其充分认识到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会对整个道德建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 政府本身就是各项制度的主要制造者, 规范的政府行为必将有利于制度建设本身, 也有利于提高制度执行的效果。以规范政府行为为突破口, 取信于民, 才是搞好诚信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础。

总之, 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诚信水平, 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各市场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同时, 企业、政府、法律法规、新闻媒体等应形成制约的合力, 共同制约企业失信行为, 从而, 使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贤秋:关于诚信的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 2005, (5)

[2]宋连利:传统诚信及其当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 2002, (3)

[3]张仁德, 王昭凤:企业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夏宏:企业文化与制度变迁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5]张志祥:诚信: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J].江苏商论, 2004, (2)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社会的建设 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诚信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非常突出的失信问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社会稳定,政通人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经济增长和道德失范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诚实守信问题又是经济道德矛盾的焦点。

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违背信用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诚信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大大增多了。但要参加国际竞争,就要了解和运用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则与国际的规则相一致。目前我们有不少规则还不一致。如诚信制度的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距离。西方国家有90%的商贸活动采用信用结算方式,而在我国,这种方式仅占20%。西方不少国家,有一整套诚信登陆和监视机制,而我们还没能完整地建立起来。这样,在国际竞争中,不仅难以接轨,而且我们还会受制于其他国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为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在国内和国外都适用的诚信制度。

诚信是人立身之本。“人无信则不立”,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句至理名言。人无诚信,做人。不被世人认可;人无诚信,做事,事业难成。因为,做人与做事是一样的,都必须讲究诚信。但现实中,总还有诚信缺失行为,比如贪污盗窃、赖帐逃债、不执行合同、做假帐、搞假冒伪劣,等等。据调查显示,诚信缺失仅次于腐败,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第二因素。诚信缺失,使个人之间不敢“来买卖”使企业之间不敢信用往来,使“三角债”理还乱,使经济链条七节八载,运行陷入混乱。我们必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保护诚信,约束和打击诚信缺失行为,争取人立事兴。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毋庸质疑,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同样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市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也始终贯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诚信,作为一般市场经济的基础价值规范,理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得到重视和发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全社会以诚信规范行为。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日新月异,诚信作为传统美德必然要融入时代,对诚信的理解也应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加强诚信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为此,我们要从四个角度入手,以四大体系为核心,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社会制度!

1、个人诚信子体系的构建。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每个人,都身兼三种角色:自然人、消费者、投资者。个人诚信子体系的构建,应能保证这三种角色所产生的关系具有较高的诚信度。每个人都应该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诚信观念。首先,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接受道德教育,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并从小抓起。其次,社会要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用人标准。这是引导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广告”。有些人认为有才能就行。其实才高无德者对事业的损失更大。如胡长清,可谓才高位显,他为何成了大罪犯?缺德也。

2、企业诚信子体系的构建。

企业的诚信问题,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如果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仅仅是赚钱,又没有强力的约束的话,那么,它就可能做假帐,偷税漏税,赖帐逃帐,搞假冒伪劣,破坏环境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获得较高的短期利润。当然,它这样做,必定好景不长因为公平竞争规律及法律一定会对之进行制裁。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会因小失大。因此,企业应做到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不做假账、树立国际诚信观念和品牌意识、建立信息管理部门!

3、中介组织诚信子体系的构建。

这里主要是指会计、审计、律师、信息资询等事务所的诚信子体系的构建问题。中介组织必须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则,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本者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处理业务,不可见利忘义,不可畏强凌弱,偏袒一方;严禁信息误导,伪造凭证,违反合同。同时,中介组织要实行公示制度,将收费标准、行业制度、业务流程、纠纷处理等向社会公布,以诚信建造自己的地位。

4、政府诚信子体系的构建。

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政府诚信的建设,对其它主体的诚信建设,起着引导了、规范和决定的作用。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管理职能的实现,是社会各项事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诚信建设也是如此。其他主体的诚信建设,也只能说是“应该”,只有政府才有资格说“必须”。因为只有政府才能管理,才能通过执法立规,强制执行。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构建的关键在政府。政府管理诚信的建设,包括以下“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建立诚信管理体制。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6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提升企业诚信建设水平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责任,也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子”,鞍钢始终秉承诚信理念,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在为国家创造价值、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充分兼顾相关方利益,实现了与投资者、用户、供应商、员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立志报国做大做强

鞍钢认真秉承“钢铁强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和途径,大力推进企业发展方式的“四个转变”,即从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转变。壮大钢铁主体,实施多角化经营,拓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良好的业绩、稳定的收益和跨越式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各利益相关方带来价值回报。1949年至2008年,鞍钢累计生产钢3.81亿吨、铁3.75亿吨、钢材2.77亿吨;上缴利税1245亿元,相当于国家对鞍钢投入的23倍,先后向全国冶金行业输送技术管理人才5万多人,向社会各项事业无偿地提供了巨大帮助。

经过不断发展,鞍钢现已形成从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到轧钢综合配套,以及焦化、耐火、动力、运输、冶金机械、建设、技术研发、设计、自动化、综合利用等辅助单位组成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建立了鞍山、鲅鱼圈、朝阳三大钢铁基地,形成了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重轨、无缝钢管、型材、建材等完整的产品系列,能够生产16大类品种、600个牌号42000个规格的钢材产品,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国际先进企业行列。

2008年12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鲅鱼圈新区,对鞍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鞍钢当好钢铁企业排头兵,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培育诚信文化企业基业常青

鞍钢始终把诚信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育,注重从理念、机构、制度、载体上全面加强诚信建设,构筑了全方位的诚信管理体系。

一是树立诚信理念。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形成“以诚信实现双赢”的经营理念、“恪守诚信、客我双赢、稳定合作、共同发展”的营销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严格标准,严格执行”的管理理念和“钢铁强国、造福社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

二是建立诚信机构。形成了总体策划、分工负责的诚信管理模式。由集团公司总经理对诚信管理总体策划和最终决策实施领导和控制;由计划财务部、市场营销部、管理创新部、科技质量部、法律事务部等部门,按照各自诚信管理职责和设定的诚信管理目标,实施日常诚信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三是健全诚信制度。为保证诚信理念和行为准则有效实施,以价值链为核心,建立了集团公司核心管理制度体系和专业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制度与诚信理念的有效对接。

四是加强诚信监督制约机制。构建了具有鞍钢特色的“三位一体”监督机制,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与动态、过程、结果监督及责任追究相融合的大监督格局,建立健全了廉政制度体系,有效防止了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鞍钢“三位一体”监督管理体系》获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三、秉承诚信理念树立诚信形象

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鞍钢坚持“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是自身的责任”和“恪守诚信、客我双赢、稳定合作、共同发展”的营销理念,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对员工始终承担关注成长、提升价值的责任,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条件下,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使企业更加和谐稳定。

(一)坚持向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精品名牌战略,挖掘传统材料的性能潜力,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加大高强度、高耐蚀、节能和高使用寿命的新一代钢铁产品开发,形成以高端钢材品种为主导的产品结构,打造一批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在质量成本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致力于与用户结成战略伙伴,协同发展,实现共赢。建立健全客户管理档案,跟踪用户用材发展战略,突出个性化需求,加强产品辨识,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近式”的服务。

(二)坚持与股东、投资人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一直十分重视与投资人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在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的同时,定期开展境内外路演推介,与投资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认知度。鞍钢股份公司在“2005年度中国A股公司投资者关系评选”中入围全国50强,名列第36位。鞍钢股份公司董事会秘书荣列“2005年度中国投资者关系十名最佳执行人”称号。公司于2007年10月在A+H两个市场成功融资199亿元,获评2006年国内上市公司百强之首。

(三)坚持与供应商利益共享和共同发展

鞍钢将供应商视作与用户同等重要和同等地位的商业合作伙伴,致力于采购供应链建设,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为原则,把打造最具竞争力的采购供应链作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

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生产厂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双赢为原则,打造稳定的、最具竞争力的采购供应链,以中长期采购协议的形式与矿石、煤炭、国际航运等多家战略供应商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双方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实施阳光采购,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健全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实施招标采购考核,对采购质量及合同执行进行跟踪管理,以此作为对供应商资格审定的主要依据。加大对物资采购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商业竞争环境。

(四)维护职工权益,推行民主管理

把员工作为企业第一资源,对员工始终承担关注成长、提升价值的责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健全职业健康安全设施,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实现安全生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构建岗位价值型薪酬分配体系。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制度,充分保障员工参与企业决策,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四、节能减排绿色鞍钢

鞍钢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开展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

(一)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

坚持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同步进行,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节能降耗。自主集成建设了以大型热轧宽带钢和大型冷轧宽带钢生产线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轧钢生产线,使能耗、物耗及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艺装备水平,保证了主要工艺技术指标、能耗指标和环保指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三废”资源化

大力加强“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最大限度开发利用“三废资源”,构建全过程的循环经济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项目40多项。

(三)实施“绿色”制造,建设“生态鞍钢”

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能源管理,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CCPP、TRT、CDQ等绿色生产工艺的应用,使鞍钢“优质、高效、低耗”的生产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加强新一代钢铁材料的研究,努力为社会提供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的产品。2008年9月建成投产的鞍钢鲅鱼圈港钢铁项目,全面落实“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3R”原则,通过技术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全面实现清洁生产工艺,通过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对铁素资源、能源、水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和再利用能力,是具有行业引领意义的实践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企业。

(四)推进厂区绿化和生态环境恢复

实施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将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编制《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规划》,采取生态恢复、建设恢复、养殖恢复并举措施,使生产开发与生态恢复同步进行,并通过对系统物理和生物因素控制,达到区域系统生态恢复良性循环。同时,实施与技术改造同步配套的厂区绿化工程,并对矿渣山进行全面绿化覆盖,实现“移山、挖渣、造田、植树”的复垦绿化目标。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优化工艺、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企业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已完成绿化造林面积960万平方米,冶金厂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处于冶金行业领先水平。鞍钢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五、热心公益事业共建和谐社会

作为社会公民,鞍钢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健康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社会奉献爱心,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支持地方建设和发展。实施焦炉煤气民用工程,将生产回收余热、余能用于市民供暖,每年可节约动力煤15.3万吨;通过节能措施、调整燃料结构,每年向鞍山市提供1亿多立方米的焦炉煤气,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市区环境;承担了107141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责任,2003年以来,累计发放退休人员救济费2896万元,救济困难退休人员9.6万余人次,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

慈善事业捐赠。每年向贫困地区、残疾人保障以及慈善等机构捐助大量资金,支持社会慈善事业,荣获国家爱心捐助奖。2003年以来,向鞍山市贫困地区捐赠180万元资金、价值277万元的物资;向鞍山市慈善总会捐赠慈善款1000万元;上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600多万元。支援青海、云南、新疆等边远困难地区,有计划地实施捐建学校、修建公路、建设医疗设施等项目,为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育捐资。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帮助近千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2006年以来,救助特困、困难员工子女1400多人,发放救济金170多万元。2005年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捐赠100万元,用于改善贫困中小学办学条件;向鞍山市教育基金会捐赠扶困助学金40万元。

抗震救灾。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后,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工作,鞍钢在全公司职工中迅速开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捐款活动,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积极响应,踊跃捐款,共捐款4115万元,其中职工捐款2115万元,企业捐款2000万元。

2008年,鞍钢贯彻诚信经营理念,围绕实现第二步跨越目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力推进“四个转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2008年度中国最佳诚信企业”称号。鞍钢集团还发布了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系统、客观、真实地披露了鞍钢集团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业绩表现,满足了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需要。2009年,鞍钢将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为股东、为客户、为员工、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7

诚信指诚信∶ 以真诚之心, 行信义之事。

诚信, 分开来说的话: 诚, 真实, 诚恳; 信, 信任, 证据。所以说, 诚信, 是诚实无欺, 信守诺言, 言行相符, 表里如一。中国的诚信文化由来以久, 自古就有“一诺千金”的古训, 要求“君子坦荡荡”, 闪现古代人诚信的光辉。而在经济交往中, 就有“童叟无欺”的古训。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 诚信都作为一个道德要求, 作为一个人做人的准则, 无论在经济交往中还是在生活中, 诚信都是非常重要的。诚信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尤为重要, 它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是一个国家, 一个企业, 一个个体经营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闪现着伦理的光辉。

二、诚信促使经济效率的提高

诚信作为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中国的很多百年企业都是本着诚信经营的理念, 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恢宏的篇章。同仁堂药店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仁堂药店的宗旨是一向是做良心药, 做好药。使百年老店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还在于商品的交换中。现在的商品交换仍然是先付款后提货。如果零售商没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周转, 生产商也把不敢让先提货后付款, 这无疑使生产商的货品大量的囤积, 经济和商品流通不畅。如果人们诚信, 建立诚信机制, 就可以大大促进经济。

三、诚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企业作为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宗族血缘为主的关系网, 如果不讲信用, 很容易在大家庭里传播开来, 不能立足, 而对陌生人则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 在中国社会里是个熟人社会。中国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这种只用亲人、熟人的模式, 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纵观我国企业, 私企一般是任人唯亲的企业, 在老一辈的企业中, 第一代创业者的老去而涉及到接班, 中国的企业不是选最有才干的人, 而是用自己的亲人为接班对象。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 有详细的阐述, 列举了许多国家的例子。在美国, 很多企业都走过了职业经理人的路程, 很多并不是只相信自己的亲人, 而是有一套自己完善的企业选拔制度。在欧洲, 很多百年企业, 高端奢侈品企业, 它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品牌享誉全球。纵观中国的企业, 大部分企业没有品牌效应, 缺少这种享誉全球的大品牌。中国企业大部分就是小企业, 而且认真研究发现, 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很多都是自己的亲人。雇佣职业经理人的很少, 很多都是亲力亲为, 事事过问。这种模式到底给中国的企业造成什么影响? 中国企业在发展初期, 任用亲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大家心往一处使, 很容易出效率。中国的企业在创业初期这种模式很容易获得成功。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规模越来越大, 越来越需要专业的人才和高素质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有的亲戚可能无法胜任大的企业管理, 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弊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破产。还有一点很严重的是中国的企业大部分让自己的子女接班。中国老一辈的企业到了接班的高峰期, 上至中国首富, 下至各个企业。大部分企业的接班人都是自己的子女和亲人。可是这种做法, 如果孩子的才能卓越, 尚且可以守住家业, 使家族企业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如果自己的孩子无法胜任这个管理者的位置, 或者能力平庸, 那么很有可能使自己辛辛苦苦创办了大半辈子的企业毁于一旦。王安电脑公司的兴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中国无法形成像欧洲, 美国, 日本那样的享誉全球的百年企业, 几百年的企业, 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高端的品牌。中国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而且在第二代很难传到第三代。这给中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 就要慢慢克服这种不信任的伦理道德思想。

四、建立诚信体制

在社会主义转型期, 中国的这种诚信问题尤其严重, 所以我们要建立诚信体制, 例如个人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体系。大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信用记录, 这样的信用会伴随你的一生, 而且是可以查看的。这样, 大家都会很珍惜自己的信用, 社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可以看他的信用记录, 这样可以慢慢的向只信任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向信任陌生人过渡。在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中, 也可以遵循这个规律。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建立诚信体制, 如果有欺诈, 拖欠工资等, 大家都可以通过这个企业诚信系统看到。这样在与企业进行业务合作和交往中, 大家可以通过这个进行选择。如果全社会都看重这种信用体系, 那么不诚信的企业就无法立足。要建立政府诚信体系, 政府的各项活动要透明, 这样大家可以监督和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论和谐社会与会计诚信 篇8

一、和谐社会、社会诚信与会计诚信

(一) 社会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社会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 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在此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突破了单纯重视经济指标, 逐步重视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 最后扩展到重视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看, 和谐社会包括了社会责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诚信等内涵 (丁元竹, 2005年) 。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一大基本特征。和谐社会应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这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和谐, 而非静态的, 当有冲突时, 其和谐解决冲突的机制能自动运行从而有效地化解冲突。具体地说, 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其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有了诚信, 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 人与人、人与社会, 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才会互信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 人与自然间也才会融洽相处, 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 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各种社会关系相互支撑、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环境和系统, 其基础是诚信。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 诚信对社会的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诚信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 有利于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按照社会契约论观点, “企业本质上是群体活动。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关系的核心在于一些基础价值观, 如可靠、信守诺言等” (托马斯·唐纳森, 托马斯·邓菲, 2001) 。显然, 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人人讲诚信, 整个社会才能诚信, 我们的社会才能高度和谐、快速健康、全面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 人与人之间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一致, 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可见, 社会诚信的缺失伤害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更严重的是动摇了整个社会和谐运作的基础。社会诚信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诚信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 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会计的诚信是会计作为账房先生对主人应尽的义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的诚信义务具有了社会属性 (杨雄胜, 2002) 。会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经济信息的鉴证者。会计诚信在我国经济中至少有三大功能: (1)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基础; (2) 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 (3) 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备前提条件。因此, 会计诚信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

在现代诚信体系中, 个人诚信是基础。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也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会计作为社会中的成员, 如果能坚守诚信, 将促进社会诚信的实现;如果会计不诚信, 根本就谈不上实现社会诚信。两者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 会计诚信、社会诚信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可通过图1表示。

实现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 而会计诚信又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会计诚信与社会诚信一样, 作为社会发展的内核,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没有会计诚信就没有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而会计诚信建设需要必要的前提条件:需要责任。会计人员如果放弃了责任, 背弃了诺言, 直接的后果是搅乱了经济, 污染了社会;需要氛围, 要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良好的社会氛围来烘托, 败德失信者受到惩罚, 诚实守信者受到鼓舞;需要成熟、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和约束, 等等。而这些条件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所应具备的。因此, 和谐的社会也会反过来为社会诚信以及会计诚信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和谐社会、和谐会计与会计诚信

(一) 和谐会计是和谐社会的行业目标具体化

和谐会计是顺应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的大背景而产生的。财政部部长助理王军提出:“要在会计管理机构、行业组织、考评机构、会计学术组织之间努力构建‘和谐会计’”。而对于和谐会计的认识,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认为和谐会计是理想和多元的会计, 合作和宽容的会计, 秩序和法治的会计, 公平和诚信的会计, 服务和责任的会计, 人文和科学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的会计 (张连起, 2005) ;二是认为和谐会计是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以资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行为, 采用会计手段进行规范, 以便促进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会计 (于玉林, 2006) 。显然, 这两种不同的描述定义的角度不同, 前者注重从理论上抽象概括, 后者则侧重对实践工作的归纳和总结。但他们的关键修饰语与和谐社会的基本一致, 和谐会计的理念是和谐, 和谐会计的发展方向与和谐社会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认为, 和谐会计是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和谐社会的行业目标具体化。实践和谐会计则是在会计领域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贯彻执行。

(二) 会计诚信是和谐会计的立身之本

会计诚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表现为会计行业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以不做假账为宗旨,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信息之所以为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并运用, 完全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诚信予以充分的信任和肯定。60多年前, 我国现代会计学大师潘序伦先生就发出了“立信, 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 也就没有会计”的肺腑之言。诚信是会计的立身之本, 朱镕基总理的“诚信为本”也道出了会计真谛。如果会计诚信缺失, 无异于会计的消亡, 更谈不上构建和谐会计了。根据管理活动论,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除了危害经济与管理之外别无他用。会计诚信缺失不仅丧失其经济管理的功能, 还给国家、投资者造成损失, 加剧了社会不和谐。可见, 会计诚信是和谐会计的立身之本。

可以认为, 和谐社会、和谐会计与会计诚信是实现和谐目标的三个层次, 关系如图2所示。

显然, 构建会计诚信, 实现基础目标, 将促进和谐会计的建设。实现会计和谐达到了行业目标, 又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进而实现总体目标。和谐会计的建设同样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谐的社会将为会计发展创造优化的环境氛围, 必然会推动会计事业的大发展, 从而有利于实现会计人追求和谐的目标。会计和谐又为会计诚信的进一步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会计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会计诚信是一个重要基础。可以说, 没有会计诚信, 就没有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了, 也会给会计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氛围。会计诚信应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高度。作为会计人员, 也是社会中的成员, 要坚守诚信, 以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会计行业, 要努力建设和谐会计, 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还要有这样一个高度的认识, 破坏会计诚信, 就是破坏和谐。基于会计诚信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一定要高度重视会计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 .

[2]王娟.会计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 (10) .

[3]冯素珍.浅议和谐会计的内涵及其构建[J].商业时代, 2007, (26) .

[4]宗国恩.和谐会计之研究[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 (11) .

[5]托马斯·唐纳森, 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诚信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9

1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树立诚实守信的理念。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 除了法治, 还需要通过道德建设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社会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讲, 大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诚信要求人们互相践诺、守约、守信。纵观历史, 诚信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所遵循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无数有志之士信奉诚信, 弘扬诚信, 践行诚信。就个人而言, 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 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 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 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所以, 和谐社会需要诚信,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人无诚信不立, 家无诚信不和, 业无诚信不兴, 国无诚信不宁。可以说,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2诚信是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

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关系, 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因此,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对于市场的主体企业来说, 诚信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因为企业的信用状况关系到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和市场交易安全等整个经济活动的秩序问题。由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种种以失信行为来谋取不义之财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这不仅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 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事实充分表明, 诚信是增值空间最大的资本, 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要想构筑企业长青的事业, 就必须从长远出发, 依法经营, 信守承诺,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是追求社会各方面建设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使诚信在整个社会中形成浓厚氛围, 让诚信融入人们的自觉意识, 成为社会交往的规则, 使全社会以诚信为本。所以, 诚信建设, 既是立人之本,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 和谐社会中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深刻阐述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这些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诚信道德建设, 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因此, 一个社会只有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 才能协调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才能使社会生活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迫切而又严峻的任务。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强化诚信教育。诚信是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态度, 它不仅表明了应该如何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且规范了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把诚信教育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在强化和谐社会诚信道德教育时, 要注重更新道德教育理念, 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 提高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 形成扬善抑恶, 爱憎分明的社会氛围;还要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 使诚信建设不脱离实际, 努力做到道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更要注意把诚信教育与其他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确立人们的道德信念, 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 完善人们的道德人格。

第二, 建立信用机制。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在诚信基础上的法制健全、道德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因此,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 与国际惯例接轨,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有利于全民诚信品质形成的社会信用机制, 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 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 一是要建立起经济主体信用档案, 做好信用管理平台, 提倡建立商业化的信用服务体系,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立起市场经济自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形成守信获利、失信受惩的市场规则。二是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如果有不诚信的行为, 立即记录在案, 只要打开诚信档案, 其诚信的信用程度就一目了然, 使有诚信的人, 办理任何证件和事情时都能快捷妥当, 事半功倍;使不诚信的人办理任何事情都困难重重, 甚至寸步难行。三是政府要在建立社会信用机制中起宏观引导的作用, 这对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及规范的市场信用秩序, 提高国民素质, 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 完善法律制度。在法制社会里, 诚信既是道德问题, 又是法律问题。法律制度是保障诚信的规范实施的重要前提。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 确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诚信道德, 一要制定规范诚信行为的专门法规, 做到诚信行为有法可依。二要通过法律强化诚实信用的观念, 让人们真正认识到, 失信行为是违法的, 使人们坚定不移地确立法制观念, 培养诚信的习惯并自觉落实在行动上。三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 使不守信的行为得到惩戒。如果不诚信的行为能受到惩罚, 诚信能带来发展, 久而久之, 大家自然会选择并确立诚信。四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 对于拖欠贷款、工程款等不讲信誉的企业, 要用失信的约束惩罚机制来加以惩戒。

第四, 构筑诚信氛围。加强诚信教育, 形成人人讲诚信、全社会讲诚信的社会氛围, 离不开宣传媒体的作用。因此, 要加大宣传力度, 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诚信意识的宣传,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为公民诚信意识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诚信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好要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 对不讲信用的人和事要勇于曝光, 对讲诚信的典型要大力宣传, 以弘扬正气。

第五, 提高政府公信度。诚信政府是公共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必须建立必要的制度, 来保障诚信体系的实施, 提高政府的公信度。一要解决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观念问题, 树立起“政府诚信无小事, 讲究政府诚信, 爱惜、珍惜政府诚信”的观念。二要明确政府职能, 区分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三要提高政府的行政信用度, 把政府信用度与政府行为效率性、规范性、透明性等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和改进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有理由相信, 只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 诚信的美德必然会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诚信之风必然会重返祖国大地。当诚信得到重建时, 经济将发展得更快, 小康社会将得到实现, 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 国家将更加繁荣富强。

责任编辑:程鹏

摘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 即真诚、诚实;信, 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10

一、传统诚信思想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 诚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 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美德之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 “诚”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 “诚”即真实无妄, 既是一种“天道”, 又是一种“人道”。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对“诚”的释意是:“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孟子也说:“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同时, “诚”又是一种真实不欺的道德品性, 是社会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朱熹说:“诚其意者, 自修之首也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 。”意为“诚”是社会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基础, 只有做到真实不欺, 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此外, “诚”还是一种“圣人”的道德境界。《中庸》说:“诚者,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圣人也。”周敦颐说:“诚者, 圣人之本。”在这里, “诚”是作为道德至尊的“圣人”达到的一种境界, 即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上》) 的道德境界。

(二) “信”的涵义

信在字形结构上从人从言, 是指诚实不欺、遵守诺言、言行相符。孔子曰:“言必行, 行必果” (《论语·子路》) 。讲的是说话算数, 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释名》中指出:“信, 申也, 相申述使不相违也。”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其言语的相应延伸。“信”在孔子那里是“四教” (文、行、忠、信) 之一, 在孟子那里是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规范之一 (朋友有信) , 在董仲舒那里则是“五常” (仁、义、礼、智、信) 之一。, 因此, “信”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三) “诚信”的内涵

通过对“诚”的意蕴和“信”的涵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总结出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诚信是天道之源, 人性之本。在古代思想家看来, 诚信既是天道, 又是人道, 天道之诚信是人道之诚信的根据, 人道之诚信是天道之诚信的体现, 天与人在诚信上是统一的。诚者“五常之本, 百行之原”, 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 因而也是人伦道德的来源。《中庸》说“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说, 诚信乃自然、社会和谐之道, 天人和谐之道。

第二, 诚信是尽已守信, 人已无欺。古代先哲们认为, 人必须尽已守信, 先做到信于已, 不自欺, 再做到不欺人, 信于人。葛洪说:“守一言而久要, 历岁衰而不渝, 信人也” (《抱朴子·外篇·行品》) 。说的是与人交往需诚实无欺, 严守信用。杨泉说:“以信接人, 天下信之。” (《物理论》) 这里“以信接人”的信, 是守信的意思, “天下信之”的信, 是信任的意思。这些都说明了只有言而有信, 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实际上, 对他人守信就是对自已的忠诚, 是不欺己的一种表现

第三, 诚信是忠诚信义, 真诚负责。诚然, 在传统诚信思想中, 诚实不欺、重诺守信是人立身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但是, 古代思想家并不以此作为绝对的道德信条, 他们注重的不是信的形式, 而是信的精神实质。《管子》中说:“圣人之诺已也, 先论其理义, 计其可否。义则诺, 不义则已;可则诺, 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信是否为信, 要由其是否合乎义来决定。只有当“信”合乎“义”时才予以遵守, 不“义”就不必遵守。这并非倡导人们言行不一, 而是坚持信的道德标准, 即人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信于义理, 也即古人所谓的“信义”。

二、传统诚信思想的功能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在古代道德伦理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 并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规范经济活动和整合社会秩序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功能。

(一) 传统诚信思想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首先,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 诚信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并把诚信看作是人的三大德性 (信、智、勇) 之首。例如, 朱熹说:“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 如木之无本, 水之无源, 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其次, 古代思想家还把“信”看做人与人交往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 “言之所以为言者, 信也。言而无信, 何以为言 (《春秋榖梁传》)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显然, 诚信之德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当然之则。相反“交而不信, 则离散忧愁, 不能相亲 (《吕氏春秋·贵因》) 。”由此, 诚信作为一种立身之德和交往准则, 其核心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引导人们和谐、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

(二) 传统诚信思想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商业道德之灵魂

诚信历来是中国“良贾”的传统美德, 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业伦理。在我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中, 诚信经商一直占主导地位。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 (《管子·乘子》) 。”意指不讲诚信的商人不能从事商业。荀子看到了诚信可促使商业兴旺, 他说:“商贾敦悫无诈, 则商旅安, 货财通, 而国求给矣 (《荀子·强国》) 。”由此可看出传统诚信思想在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中华传统商业一直坚持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诚信美德作为商业宗旨, 把信用视为商业的生命, “可终身而守约, 不可斯须而失信” (张弧《素履子·履信》) , “有所许诺, 纤毫必偿, 有所期约, 时刻不易” (袁采《袁氏世范》卷二) 。

(三) 传统诚信思想是为政之本和强国之基

国无信不立。古代先哲们认为, 取信于民, 是当政者从政的基本条件。孔子曾深刻论述了取信于民对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性:“子贡问政。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在孔子看来取信于民是为政的首要条件, 建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对国家之“立”, 比强大的军备、充足的粮食都重要, 一个失信于民的政府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对此, 荀子也有同感, 他说:“政令信者强, 政令不信者弱 (《荀子·议兵》) 。”管子更是把诚信看作治理天下的关键, 为政的根本, 他说:“诚信者, 天下结也 (《管子·枢言》) 。”上述言论都说明一个道理:治国为政必须强调守信、立信、取信。那么, 当政者怎样才能取信于民呢?孔子说:“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当政者只有带头讲诚信, 以身示范, 才能引导臣民效法, 使臣民谦让有礼, 竭尽忠信, 让整个社会生成一股诚信之风。商鞅立木取信, 秦国由此强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从而招致国破家亡, 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传统诚信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价值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道德。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精神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一) 有助于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诚信观

人类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形成、累积和发展的过程, 所以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是一种传承、发扬和创新的关系。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几千年的发展证明, 诚信美德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传统诚信思想优势, 挖掘、疏理传统诚信思想中有价值的道德因素, 为当今社会服务。为此, 我们应对传统诚信思想做辩证分析, 对之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 把传统社会中个人之信与现代社会群体之信统一起来, 把传统诚信美德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赋予传统诚信道德以现代思想, 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为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的现代诚信观提供文化渊源和方法指导。

(二) 有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规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原则, 也是一种道德建设要求。如今, 我们要建设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规范, 就要汲取传统诚信思想的精华, 结合“以德治国”, 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和理性情感, 并不是完全自发形成的, 它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有意识的培养而逐步形成。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继承和利用传统诚信的美德, 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要围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诚信教育, 尤其要加强信用道德教育, 要求每个公民诚信为人, 诚信处事, 增强全民的信用观念, 使人们明了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本准则,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懂得没有信用, 就没有秩序, 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 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当代公民认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自觉行为。人们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诚信意识, 就能自觉的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 就能从根本上铲除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三) 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地运行

诚信是中国商业伦理的重要规范,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中非常强调“市不二价”、“信义不欺”的诚信伦理。《孔子家语·鲁相》载有“贾羊豚者不饰”的话, 说的是那些经商的人在买卖过程中不造假, 讲求买卖公平, 诚实无欺。千百年来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道德范畴、道德标准, 在规范经济活动, 维护经济秩序, 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经济, 同时, 也是最讲信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愈发展, 愈要求市场主体诚信, 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 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因此, 可以说, 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和黄金规则, 无论对法人, 对企业还是自然人, 诚信都是立身之本。然而, 自经济体制转轨以来, 由于利益驱动和体制、法制尚未健全等诸多原因, 中华大地刮起了一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不少人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市场经济就是不讲信用为了利润无所不用其极的经济制度。故有些人把讲诚信与赚钱对立起来, 不择手段地敛财致富。更加严重的是, 不诚之风蔓延至其它领域, 导致整个社会出现诚信危机, 严重地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的正常生活。为此, 中共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将“明礼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此后, 十六大报告和十七报告等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多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然而, 要摈除经济领域的失信现象, 营造一个公平、正义、诚信的市场环境, 除了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统一调节外, 还必须有一种“自觉的伦理精神”的引导。因此, 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弘扬诚信思想, 合理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诚信思想的道义性、人格性和情感性特质中所蕴含的伦理智慧, 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导向作用。这对于规范经济活动, 形成公平交易的社会环境,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 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11

一、诚信缺失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经

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但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制和法律建设并不完善, 诚信发展相对落后。总体说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诚信缺失现状有以下几点。

1、部分政府机关诚信缺失

当今社会,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

政府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核心, 理应受到重视。由于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 人们对政府的承诺和政策的信任度不断下降。许多政府机关不仅仅没有公开公平的服务理念, 同时在执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不良现象。除此之外, 许多部门放任失职、推卸责任等情况对建构社会诚信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此之外, 个别的政府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受承诺, 少数官员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为了自身政绩, 编造虚假政绩等现象严重的破坏了政府形象, 导致政府诚信不断丧失, 极大地影响了政府诚信。

2、企业诚信缺失

企业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社会经济运行

得以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催化下,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利益, 许多企业都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假冒伪劣现象严重。许多企业技术水平较差, 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下, 但是企业并没有将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上, 而是靠假冒伪劣、投机取巧来赚钱, 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与此同时, 企业的信用缺失还表现在虚假广告、走私贩私、专利剽窃、骗税逃税等。

3、个人诚信缺失

社会诚信往往通过个人诚信表现出来, 个人诚信作为社会

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 我国的个人诚信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 不惜坑蒙拐骗、违背信义;有的人制造假证书、假证件来欺骗社会和组织;有的人借债赖账、恶意不还等等, 这些都对社会诚信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诚信缺失的危害

1、许多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因为诚信缺失而陷入经营困境

在实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商品的生产者需要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售, 从而获得价值。而商品的购买者需要通过支付货币来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个过程需要双方都具有诚信才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只要双方有任何一方出现诚信缺失, 双方都会因为缺乏价值补偿而陷入经营困境。

2、诚信缺失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

起初, 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出现在一小部分市场参与者身上, 但是如果这种失信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 那些守信者就会对失信者的行为进行效仿, 认为失信是有理有据的行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同这种诚信缺失的理念, 整个市场经济秩序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无法正常进行。

三、加强诚信建设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法制建设

市场经济不仅仅只是信用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 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应该在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目前, 我国关于市场诚信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原有的法律基础仍很薄弱。因此, 在构建诚信体制的过程中, 应该首先加快诚信制度的立法工作,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建立起严格的惩罚制度。与此同时, 还应该通过正规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信用法则, 使人们能够明确诚信的原则, 从而自觉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

2、规范政府行为, 构建诚信政府

建设良好的政府信用, 是构建社会信用的重中之重。因此

要切实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 各级领导班子都要转变自身的职能, 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 不断地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从而树立起政府的形象, 发挥政府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作用。要在强化各级政府诚信意识、规范诚信行为的同时将诚信建设纳入到自身的考评工作中来, 以此作为自身工作好坏的凭证。与此同时, 还要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从而避免政府工作的垄断性和暗箱操作, 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 政务公开。

3、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诚信社会

政府、企业已经是否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是建立诚信体制

的前提和关键。因此, 我们应该号召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开展诚信教育, 培养诚信观念, 规范诚信行为, 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讲诚信、守信用的市场环境和舆论氛围。首先要加强理论教育, 采取各种宣传手段, 诸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诚信建设的理论教育, 使诚信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道德品质。其次是加强舆论宣传, 提高社会全体人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充分发挥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再次, 政府要大力推动诚信建设, 培养全民的信用意识, 构筑良好的诚信文化。

诚信缺失俨然成为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问题, 引发了众多关注。诚信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

参考文献

[1]韩凤荣.薛薇.郭亚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与青年诚信的构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05

[2]冯登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的缺失及其对策.经济研究导刊, 2007.11

上一篇:立体匹配下一篇:广电网络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