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2024-09-14

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精选3篇)

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篇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理论成果。由于中种复杂原因,这一探索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失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容,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调动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在论述如何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新思路。“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述的是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逆转。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波匈事件对我国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1956年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还出现了“闹事”的情况。面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也缺乏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经验。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存在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一开始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后来又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部、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他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之间这种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等。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还特别指出,在我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提醒人们注意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转化问题,认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反之,有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地。他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说:“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他指出,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有、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早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证。

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在很多工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对此,党确定了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新中国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1952年底,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同时,为了弥补社会主义工业化经验的不足,我国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工业化的经验,可以说,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也正是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序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鉴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意义、必须肯定的。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他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积累和扩大市场。这不仅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理念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 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强调,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别看,或者更多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刘少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此外,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57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在科学文化工作方面,党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毛泽东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他认为,利用行政的力量去强行禁止,不利于艺术与科学的发展。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关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一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过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问题,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据此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些认识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原因。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都有大力发展生产、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忽视了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和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毛泽东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制定宪法,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建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逐步过渡来的,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认识上也不是完全清楚,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违背人民民主、甚至搞“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大民主”的极端现象。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由于民主和法律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力,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建立,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还有许多不够完善地方,特别是受当时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加之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短期内难以消除,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一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一言堂”、“家长制”代替了集体领导制度。邓小平后来指出:“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的。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同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系。相反,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以及后来“左”的错误,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理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篇2

一、单项选择(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C)

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 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 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两者不相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A)

A.实践 B.客观事物 C.党的文件 D.马克思主义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A)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除姓“资”姓“社”抽象理论争论的干扰

5.邓小平首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B)

A.1978年的全军工作会议 B.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1982年党的十二大

6.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A)A.《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口号的提出

D.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7.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C.《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最先发表在(C)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理论动态 D.红旗杂志 9.对“实事求是”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B)A.刘少奇 B.毛泽东 C.邓小平D.江泽民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A)

A.思想路线 B.组织路线 C.工作路线 D.政治路线 10.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段话出自(D)A.《整顿党的作风》 B.《反对党八股》 C.《反对本本主义》 D.《改造我们的学习》

11.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1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核心是(C)

A.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创新精神 D.坚持执政为民

13.坚持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中最重要的是(B)A.科技创新 B.理论创新 C.体制创新 D.观念创新

14.江泽民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论断是在(A)A.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

B.2002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 C.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

D.199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B)

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坚持执行党的政策方针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A)

A.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B.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修正理论 C.不断根据实际的变化改变理论 D.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换理论指导 1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C)A.基本纲领 B.组织原则 C.思想路线 D.基本路线 18.“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D)A.《论语》 B.《孟子》 C.《史记》 D.《汉书》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B)

A.提倡实事求是 B.强调解放思想 C.提出理论联系实际 D.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2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D)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理论联系实际

C.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D.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21.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概念的时间是(A)A.1930 B.1938 C.1941 D.1945 2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独立自主 2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B)

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 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24.研究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最早的文章是毛泽东的(C)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反对本本主义》 D.《新民主主义论》 25.江泽民第一次使用“与时俱进”概念的时间是(A)A.1992年 B.1997年 C.2001年 D.2002年 2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B)

A.综合国力标准 B.生产力标准 C.人民生活标准 D.社会主义标准 27.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D)A.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性 B.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C.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28.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处于领先地位的是(D)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9.(C)是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30.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C)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1.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C)

A.解放思想 B.求真务实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32.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做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文章是(D)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整顿党的作风》 D.《改造我们的学习》 33.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是(A)

A.1978年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讲话 B.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

C.1987年十三大 D.1992年南方谈话

3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就是(A)A.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B.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C.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D.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5.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

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36.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B)。

A.制度创新 B.理论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3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A)。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改革开放 D.为人民服务 38.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C)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9.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D)

A.马克思主义被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取代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已经过时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 D.它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A)。

A.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

41.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是(D)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4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是在(B)

A.“文化大革命”过程中 B.“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过程中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D.新民主义革命过程中

43.党内教条主义的突出表现是(C)

A.从实际出发 B.经验主义 C.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 D.理论联系实际 44.从根本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A)

A.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胜利 C.城市到农村战略的胜利 D.新时期总路线的胜利 45.率先批判“两个凡是”的是(C)

A.毛泽东 B.华国锋 C.邓小平D.周恩来 46.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实践的基础上(C)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C.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不断解放思想 47.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C)

A.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B.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 C.实事求是 D.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48.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首先必需坚持(C)

A.实践标准 B.真理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生活水平标准 49.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真理标准争论的实质是(C)

A.哲学原理问题 B.具体问题

C.是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具体认识问题 50.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要(C)

A.先分清姓“社”姓“资”问题 B.先反复论证澄清是非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先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二、多项选择(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BCD)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3.坚持与时俱进意味着(ABC)

A.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B.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要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C.要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各方面的创新

D.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进行修改 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BCD)A.尊重历史性 B.体现时代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有(ABCD)

A.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BC)

A.停止批判“四人帮” B.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上来

C.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D.实行市场经济

7.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体现在: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地位(ABC)

A.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丰富了和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 B.科学揭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指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

C.注重从制度上建设,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 D.阐述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8.党的思想路线就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奠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哲学基础的两篇文章是毛泽东著的(AB)

A.《实践论》 B.《矛盾论》 C.《反对自由主义》 D.《<共产党人>发刊词》 10.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了(BCD)

A.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 B.冲破思想禁烟,拨乱反正 C.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 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矛盾问题

11.下面属于表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内在统一关系的选项是(ABCD)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C.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D.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的内在统一

1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因为(ABC)。A.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它不断汲取和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

C.它主张理论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并强调理论的实践性

D.它彻底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个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 1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

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 1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ABCD)

A.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B.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C.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D.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15.1978年以来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AD)。

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的讲话《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同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l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16.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所以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因为(BCD)。A.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B.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主线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

17.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工人只要有一个壮实的身体,大多的文化知识根本用不上。但是在世纪初青岛港工人许振超却由一名普通的吊车司机成长为桥吊专家,他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并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这充分体现了时代工人的新风貌,反映了工人阶级自身素质建设由单纯体力型转变为人脑体结合型。许振超的事迹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变化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哪些核心内容?(BCD)

A.独立自主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不断创新 18.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B)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C.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D.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型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 20.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ABCD)。

A.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B.看到《共产党员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

C.看到广大党员十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更大变化 D.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三、判断题(要求判断正误,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A.正确 B.错误(B)

2.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

A.正确 B.错误(B)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A.正确 B.错误(A)4.“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列主义。

A.正确 B.错误(A)

5.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

A.正确 B.错误(B)6.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A.正确 B.错误(A)

7.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概括,这是从毛泽东开始的。

A.正确 B.错误(B)

8.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A.正确 B.错误(B)9.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A.正确 B.错误(A)

10.“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工作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A.正确 B.错误(B)

四、分析论述

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篇3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党的(B)A.七大

B.六届六中全会

C.七届七中全会

D.八大

2.全党真正认识到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中去的重要性,是在()以后(C)A.党的六大

B.遵义会议

C.延安整风

D.党的七大

3.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目为《》报告中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A)

A.论新阶段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反对本本主义 4.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指针,是在党的()(C)A.六大

B.六届六中全会

C.七大

D.八大 5.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

(A)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 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 7.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为(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可以概括为(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B)

A.和平与发展

B.战争与革命

C.战争与和平

D.革命与发展

10.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批判了教条主义,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D)

A.开始萌芽

B.开始形成C.发展壮大

D.走向成熟 1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A)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

12.结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领导是在(C)A.中共六大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13.邓小平理论是(B)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D.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是(B)

A.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5.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A)A.党的十二大上

B.党的十三大上

C.党的十四大上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16.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B)A.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报告中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主要著作及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 C.《邓小平文选》中

D.邓小平南方谈话中 17.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A)

A.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B.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C.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D.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18.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题是在(B)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19.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是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D.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C)20.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是从党的(D)A.十一大到十二大

B.十二大到十三大C.十四大到十五大D.十三大到十四大 21.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B)A.十四大

B.十五大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

22.明确规定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国家和各民族人民的指导思想并且写入国家宪法的是

(C)A.十四大

B.十五大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 2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A)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改革与开放成为时代的主题 C.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

D.地区冲突成为时代的主题

24.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科学的概括,使之构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在党的(B)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25.在邓小平理论中,贯穿于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是(B)A.什么是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C.发展才是硬道理

D.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B)A.毛泽东确立起来的 B.邓小平确立起来的 C.周恩来确立起来的 D.江泽民确立起来的 27.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D)

A.战争与革命

B.科技与创新

C.纷争与**

D.和平与发展 28.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的体系的标志是(D)A.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C.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29.下列选项不属于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的是

(B)A.三个有利于标准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C.社会主义本质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0.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1.建国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了

(A)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匈牙利模式

D.东亚模式 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是在(C)A.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

B.1997年中共十五大 C.2000年江泽民南方讲话

D.2002年中共十六大 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C)

A.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B.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4.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D)A.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B.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 C.科学技术的创造者

D.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35.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D)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坚持执政为民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6.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灵魂的是

(B)A.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A)

A.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B.党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C.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后提出的D.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和党的自身变化后提出的 3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A.发展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 B.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

C.只有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基础

D.它们三者是平行关系

39.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C)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党的阶级性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D)

A.与时俱进 B.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C.实事求是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4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D)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3.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D)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B.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C.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44.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D)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执政为民

45.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A)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4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B)。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4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A.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B.以人为本

C.发展 D.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48.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A)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49.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A)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5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B)A.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B.以人为本

C.发展 D.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CD)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C.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D.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的基本方面是(ABC)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艰苦奋斗 3.20世纪60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形式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ABCD)A.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B.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C.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D.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 4.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这是因为:(ABC)A.它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根本任务 C.它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 D.它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5.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ABCD)A.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深厚的实践基础 D.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从1982年十二大到1987年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轮廓的时期,这个阶段形成的观点有

(ABD)A.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完整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7.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

(AD)A.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是列宁主义的继承 C.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D.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8.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因为

(ABC)A.它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B.它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

C.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 D.它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9.我们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意味着

(ABD)A.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当代形态

C.它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区别

D.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 10.党的十五大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因为(ABD)A.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邓小平理论高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

1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因为它们(ABCD)

A.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 B.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C.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D.对根本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 12.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BCD)A.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1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ACD)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BCD)A.它们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们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5.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ACD)A.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6.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ACD)

A.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D.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7.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BC)

A.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C.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间断推进理论创新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种历史方位是指(BC)

A.我们党已经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C.从计划经济和受到外界封锁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D.从公有制为主体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1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胡锦涛在当选为国家主席后特别向全国人民表示,新一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要忠于祖国,一心为民,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ABC)

A.权为民所用B.情为民所系C.利为民所谋D.心为民所想

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BCD A.都坚持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具有完全一样的思想和信仰

B.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 C.都坚持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完全相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都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21.胡锦涛强调要牢记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的“两个务必”是

(AB)A.戒骄戒躁,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B.艰苦朴素,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C.实事求是,务必继续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D.依靠群众,务必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22.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积累的执政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必须(ABCD)

A.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B.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

C.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具体是指(ABC)A.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时代依据

B.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现实依据 C.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和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历史依据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理论基础

2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它(AB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点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5.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主要是

(AC)A.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理论创新必须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成果

C.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D.必须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26.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BC)

A.投降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冒险主义

27.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从而达到成熟的主要著作是(ACD)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十大关系》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8.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

(ABD)A.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为人民服务

D.批评与自我批评 29.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

(BCD)A.必须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的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0.科学发展观深化了我们党对一些规律性问题的认识,这些规律性问题包括(ABC)A.共产党执政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三、判断题(要求判断正误,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所以,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A.正确

B.错误(B)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A.正确

B.错误(B)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A.正确

B.错误(B)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A.正确

B.错误(B)

5.邓小平理论有许多观点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立的,因此邓小平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否定。A.正确

B.错误(B)

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挫折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A.正确

B.错误(B)

7.邓小平理论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A.正确

B.错误(A)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并不构成一个体系。A.正确

B.错误(B)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A.正确

B.错误(A)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我们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A.正确

B.错误(B)

1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A.正确

B.错误(A)

1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A.正确

B.错误(A)

四、论述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4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3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上一篇:安抚情人的情人节贺词下一篇:七步诗曹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