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2024-10-12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精选8篇)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篇1

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教育机制的探索

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满怀热情、表现欲强,但缺少经验;他们拥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少技巧和方法;他们敢想敢干,渴望成功,但缺少抗挫折的能力。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在学校教师中的比例骤升,如何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以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学校积极探寻青年教师的成长途径,积极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环境,如果学校内部拥有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并能使教师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良好环境,那么就能为教师的发展和成熟提供更为直接的外部条件。因此,学校成立“学习共同体”,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教育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整体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间有效合作的组织,在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方都能获其所需,实现共同成长目标的一种群体合作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坚持平等、自愿与共享的合作原则,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平等的对话权,营造了一个合理的沟通情境和成长环境。成员之间差异化的学科知识、技能和风格等方面,提升了各自合作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更有利于成员之间各取所需、积极合作和相互促进。优秀教师、导师可以贡献他们的宝贵经验,青年教师可以贡献他们的无限活力,这种多赢的合作学习组织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主动交流与学习,彼此共享对方的成功经验。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学习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很好的交流的方式与过程,也是相互之间各取所需的一个过程,各成员间可以通过互动来分享各自的想法、观点和信念,共同建构和分享专业知识、技能和精神,从而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自由平等、自愿共享的多形式教师学习合作共同体,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重要,双方或多方通过一定的方式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一、完善机构,组织上保证学习共同体的运作

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上,成员有共同的理想愿景。共同体也需要约束,这些约束通过成员共同协商制定,成为共同体正常运作的“契约”保证。

组织机构的完善,保证了“学习共同体”的正常运作,所有成员既享受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制度上对青年教师给予约束和鞭策。

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项目手册为载体,促进“学习共同体”各类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建设学习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理念先进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断学习,尤其是专业学习,是促进青年教师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1.研读专业书籍,提高专业水平。

学习共同体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研读1—2本教育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近年来,共同体成员研读了《有效对话教学》、《第56号教室的奇迹》、《用生命润泽生命》、《给教师的建议》以及新课程相关理论书籍,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苦练基本功,夯实基础,加厚功底。

学习共同体每年举行“XX之星”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成长叙事等一系列竞赛和展示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提高团队研修能力。

我们改变“一人讲,大家听”的传统教学研修模式,由学科教研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带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聚焦课堂,查找问题”等各种专题教学研修活动,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平等对话、交流研讨的平台,引导教师定期总结交流,回味反思,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独特的亮点和教学的创造点一一展示给大家,相互借鉴,智慧共享,共同提高。

为了让学习共同体真正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我们依托学校录播教室配套设备和校本研修网,积极构建“教研修”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每学期每位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前说课和预设成效——学习共同体进行第一次集体磨课——上课实践(录像)——课后学习共同体进行即时评课——通过学校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每位成员观察该教师的录像课开展错时研讨——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其他成员的建议形成案例反思,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跟踪和自我观察的内省能力,从而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4.组建师傅与徒弟的学习共同体。

根据青年教师不同的任教学科和年级,以自主、自愿和学校指导为原则,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组建师傅与徒弟学习共同体,签订师徒结对协议,开展青年教师带教“十个一”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

三、关注共同体生命形态,激活青年教师的生活热情

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压力。为增强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党支部、工会和团支部积极关注每一位青年教师的生命形态,通过党团员结对谈心交流和各类活动的形式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青年教师的生命质量,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共同体。

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构成要素之间要相互作用, 形成稳定的关系, 以及内在的运行方式, 这样的系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一是它是一个系统的范畴, 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构成。积极考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 对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在整个系统中的具体功能的了解和研究, 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础逐渐稳固。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范畴,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一旦形成, 其状态就会比较稳定, 每一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方式都是如此。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教育机制能反映出教育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更好地揭示运行的规律。四是一个以教育规律为依据的规范性范畴。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规律为依据, 并遵守相应的规律。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的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其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 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基于实践性教学的背景之下,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内容、形式、方法以及手段上都要努力进行创新和改革, 不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拓新的道路和途径, 对思想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的思想教育发展中, 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理清机制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的对策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 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是其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 掌握科学的方法, 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的构建更加完善。

(一) 理清基础性的理论并确立指导性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其最早的理论建构诞生于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此后的思政教育的发展初具规模, 思政教育机制的构建不断推进, 明确具体的指导性思想, 将毛泽东的主要讲话作为基础性的理论和指导思想, 形成党、政、工等的相互合作, 是建立完善体系的关键。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 基础性的理论是其体系构建的关键, 从初具规模的良好开端, 到逐渐发展的过程, 始终要将这些理论进行不断的贯彻, 确立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二) 建立研究模型。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过程中, 基本的构建要素包括教育的主体、客体及环体。环体是整个系统的外围保护层, 而主体作用于环体和客体, 而环体又反作用于客体和主体。这样的相互关系在整个机制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有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建立。

(三) 遵循一定的系统建构原则。在建立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模型之后, 从具体的模型中分析, 建构。但在其系统建构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

1.保持要素的相互作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环体在教育机制系统中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性。

2.创新系统的开放性功能。该系统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着持续进行的过程。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也将会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 每一个要素在具体的环境氛围中不断发展变化。开放性的变化是基于教育改革的要求, 系统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的管理和发展机制, 将创新性、开放性的理念引入, 能推动其机制系统的构建。

3.构建过程的统一性。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的情况中进行。这样的发生状态是基于之前的种种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性会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产生, 要将不同时空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后续性发展。

4.保证功能目标的完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型应该朝着终极构建的目标进行, 不断调整自身的功能, 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目标反作用于不同的目标建构中, 调整自己与其他模型的主要作用。总之, 不管采用哪一种目标范围内的方法, 都要保证功能目标的统一完整性。

(四) 确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容。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型的建构, 将其具体的机制内容进行尝试性的确立。

1.调整教育机制, 有效反馈评估结果。在传统的教育中, 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基础之上的是教育主体对客体的强大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实践性, 使其顺利开展。对机制调整不完善的, 不能讲教育的结果及时客观反馈到教育主体中, 如此的机制不能支撑其整个系统的构建。

2.合理优化开发机制, 积极保证领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主体加强系统性的优化和开发可以利用环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优化开发机制, 抑制对客体的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保证领导地位的机制, 强化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作用, 将环体对主体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积极保证其领导地位。

3.建立隐形的渗透机制, 鼓励其检查督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将显性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上, 努力发展创新技术, 并将其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 这样的实验和操作使人们更加青睐于持续性强、全方位性的机制建构中。另外, 鼓励其进行检查督导的工作, 自觉认识和改造环体, 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检查, 能促进其教育机制系统内容的构建。

四、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 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教育。合理建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含义需要在构建其系统的过程中, 不断进行理解, 明确其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的意义, 探究构建其系统的有效方法,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高永.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的系统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3]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篇3

【关键词】非课程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评价机制 创新

有人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务“虚”而不务“实”,已经使思想政治教育陷于“两张皮”的境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实践成果科学地固定下来,并形成指导教育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形成评价机制。在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已经形成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如教育树人、文化感人、环境育人、榜样引人、历史养人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非课程教育模式。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必须以动态的视角和宽广的眼界,观察和把握新形势、新情况。以创新的精神探索符合新生代成长规律和适合新时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

一、评价理念上坚持强化发展功能为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指出:人类不仅作为工具而发展,也作为目的而发展,“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自由的王国就开始了”。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既指社会发展,更指人的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可见,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念应坚持强化发展功能为主。

所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评价在促进评价对象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等实际价值方面的功效和能力。即,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自我纵向比较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教育评价都是发展评价的很好体现。纵向比较的内在差异评价,容易评出进步、评出信心、评出方向、评出成绩;过程评价能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并从中摸索方法,体验乐趣,养成独立研究和合作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育的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工具价值反映了一事物对它事物的有用性,内在价值反映了一事物对自身的有用性,教育的内在价值自然是人的发展,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其工具性价值。内在价值是根本,工具价值是内存价值的延伸,所以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高校思想政治非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促进学生不断完善独立人格。即,从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大学生和谐、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就必须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评价制。比如:如何辩证地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在压力面前保持阳光心态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成长动力,使“育人为本”真正成为工作的价值目标。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与之相配套的发展功能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根本功能。着眼发展的评价既有利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自信心理,培养乐观情绪,形成发展动力;又有利于帮助受教育者明确发展目标,了解现实状况,开发潜能;还有利于启发教育者探索学习方法,总结经验教训,确立发展策略。

二、评价方式上坚持以质性评价为标志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生命过程,复杂性是生命和社会运动的显著特点。所以,简易鲜明的量化考核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合评判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生命过程的价值。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愈加多元化、评价方法愈加多样、评价内容愈加全面,并且日益注重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必须坚持以质性评价为标志,建立定量与模糊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性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实际状态或资料分析,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评判。常见有苏格拉底式研讨、专题作业评定、实习实践评定、档案袋评定等多种形式。目前各种各样的“道德银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性评价试验田里绽放的花朵,每当志愿者做了好事,“道德银行”便将这些好事登记在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储蓄卡上,作为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爱心记录,这些志愿者如需帮助时,可以根据自己积攒下来的“储备金”,凭卡向“道德银行”支取——申请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道德银行”回报人们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当“储户”在今后发生困难时优先获得别人提供的无偿援助。这其实是一种社会互助方式,“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这就把道德建设、道德实践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人们的日常交往之中,真正做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爱护公物、诚实守信,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的主体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同一项教育活动下,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甚至于是完全相反的效果。因此,教育更应当关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这一个”,简单的量化考核标准显然是不妥当的。同时,受教育者掌握的知识是不确定的,其中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不过是树上的果实。而“只好意会很难言传”的隐性知识经验是智力资本,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在人生创新性的成就中,隐性知识经验是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是不可预测的,用量化标准来考评具有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定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必须坚持以质性评价为标志,建立定量与模糊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新思路。

三、评价内容上坚持以彰显人格为上endprint

有人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活是社会的预演期。自主和独立的学习方式使宽松、自由成为学习的最大特点;多变的生活环境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相对复杂的人际环境是大学生面对的新课题;思想多元、社会生活急剧变化要求大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知识传播的同时更注重培育学生的完满人格,大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内容设定上必须彰显“人格本位”。

著名法国哲学家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这里的“品格”就是“人格”的意思。所谓人格就是指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尊严、气质、风度、品质和学识等方面特征的总和。通常有健康人格和高尚人格之说,健康人格是从“心理学”层面讲的,是指个体做人的起码资格、性格和品格的总和。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能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个体身心的发展;高尚人格是从“道德”层面讲的,是指一个人具有崇高社会道德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总称,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在个人品德上所追求向往的完美人格。

现代人格具有奉献性、独立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无私奉献,大学生应把“敬业奉献”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大学生人格的必然要求;并且必须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即,独立的人格,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经济一体化的革命,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全球化视野、开放性思维能力,人们的人格形成不仅受本国制度、价值观的影响,也必然受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影响,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一个人的创新性人格特征表现在: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和求知、不满现状,青年学生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性人格,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进步。道德、智慧、审美构成了完满人格的全部特性,人格的智慧特性、道德特性和审美特性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在内容上的一个完整框架。

智慧特性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是人类求真心理倾向的反映。人类只有凭借自己的智慧特性对客观规律、自身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才能在客观物质世界面前和人类精神世界面前最终实现完全“自由”,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科学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在人类的智慧特性中,包括着全面而又系统的知识、人的逻辑认识能力和逻辑实践能力的理性因素;又包括直觉能力、感觉能力、想象能力、猜测能力、情感认识能力,以及探讨真知的良好愿望、兴趣、动机、习惯和对真理的真诚等非理性因素。因此,人类的智慧是智商和情商的综合,毫无疑问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道德特性是人类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求善心理的反映。道德教化人们向善,要善待他人、善待集体、善待社会、善待大自然、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集体、社会、大自然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这种向善的道德行为是道德特性的核心构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

审美特性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求美心理倾向的反映。教育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审美境界是人格塞满的最高境界,运用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切文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改善人的审美结构,从而给人的心灵以本质定性。因而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真、善、美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理想追求,也是大学生人格的根本。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说,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教育失败的悲剧之源,也是“教育荒废”的宣言。人类的发展得出一个沉甸甸的结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因此,摒弃“知识本位”,彰显“人格本位”,这是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在内容设定时的一种有益思路。

四、结语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是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变化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肩负着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等人才的使命,更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四有”新人的特殊使命。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必须果断地给予大刀阔斧改善与革新,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科学培养,这是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篇4

摘 要:以中东部高职院校和东部企业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为案例,分析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并对合作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

关键词: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机制

自以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地区有关企业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合作。通过这几年的合作,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一是提高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了成长周期,拓宽了就业面。二是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先进适用的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避免了人才培养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三是最大限度满足两地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四是破解了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难题,解决了长期以来工程教育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中东部校-校-企合作不仅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而且对中部来说,所培养的人才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此外,中东部校-校-企合作搭建了互利双赢的平台,使中东部校企各得其所,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通过资源整合和相互间的人员交流,有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真正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一、中东部校-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多种原因,中部地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发达,其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中部地区需要利用好本地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近几年出现了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实行低成本人力资源扩张,对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说,也是一条很重要的路径选择。经济的较大差距和人力资源的互补性,为中东部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东部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是一个互补双赢的选择,同时对中部学生而言,东部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素质的课堂,也是就业、创业的理想环境。尤其是宁波地区模具企业数量庞大,已经形成国家模具生产基地。邯郸已把装备制造作为今后的主导产业,最近几年,模具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但距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还相差较大,模具国有大型企业只有12家,中型私有模具企业也就16家,而且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缺乏。建设和发展邯郸模具经济,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化多功能模具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经过在东部地区“学成归来”,具有东部企业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专业技术人才。地处发达地区的宁波,高职院校众多,竞争激烈,生源有限,所以必须通过改变传统的招生模式,为本地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发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鉴于以上分析,中东部高职院校和东部企业之间进行人才合作培养,不仅对于中东部高职院校,而且对中东部企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东部地区高职院校一直以一个开放的姿态进行办学,多年来一直进行着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政府也积极鼓励高职院校走出去,所以在合作办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的经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院校,无论是在师资、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方面都走在其他院校的前面。地处中部城市邯郸的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解放,大胆改革,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也积累了一定的校企合作经验。所有这些,都为中东部高职院校校-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模具专业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案例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与宁波几个大型企业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始于20,在师资培训、教学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互助互学,形成了良好局面。合作之初,采用的是“2.5+0.5”的模式,即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5年,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地区的企业学习、实习半年,然后就地就业或回来就业。这一模式的优点就是理论课比较容易安排,讲授比较系统,但缺点是理论与实践没能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有一定的脱节,结果形成了学习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为了能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经协商采用了“2+0.5+0.5”模式,即学生入学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年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上学期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学习专业技术课并进行专业实训(即建立邯郸班),第三学年下学期在宁波模具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就克服了“2.5+0.5”模式的缺点。

这几年,共同培养毕业生一百多人,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对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不仅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双师培训、专业设置、教材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对其它专业建设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于参与合作的企业来说,获得了优质的生产力,很多联合培养的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成为了中坚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来说直接或间接的为学院增加收入达30多万。通过校-校-企合作,中部地区学生开阔了眼界,中部院校实现了对东部发达地区实训、师资资源共享。参与合作的各方,都获得了相应的收益,形成了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中东部高职院校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机制探索

企业没有法定的办学义务,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办法就是使他们感到通过合作有利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建立校-校-企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通过图1说明校-校-企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

图1 校-校-企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图

在这个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高职院校以及参与合作的企业以校企双方共赢为原则签署合作协议,界定清楚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在合作框架下成立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以参与合作院校系主任、专业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领导、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参与合作的中部院校与东部院校进行联合招生,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研究专业设置。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企业教育培训部与合作院校教务处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方案设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积极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最后在校-校-企共同建立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估委员会的监督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运行,从而形成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良好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四、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一)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

1.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实习;而当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又因为生产任务可能不足导致难以安排。学校对市场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那些面向企业进行订单培养的学校对企业需求变化的反应也不可能完全同步。

2.缺少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来促进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实习模式,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被动接受,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实习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应该以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

3.课程安排冲突,教学理念冲突,教学资源重组频繁。两校在两年的课程安排方面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导致有的课程学习两次,而有的课程甚至都没涉及到。教学理念方面东部院校以实用型为主,而中部地区偏重于理论。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教学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二)校-校-企合作对策

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合作是一新事物,需要上下合力,校际协作,校企联动,营造一个适合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合作的社会大氛围。

1.选择合作院校和企业是关键。在寻求合作院校、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合作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能够做到优势互补,了解合作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专业情况,找到与合作院校和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利用合作院校现有的优势,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了,学生在企业站住脚了,学校就有生命力了,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了,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了。

2.落实就业是推动中东部职业教育合作的根本。良好的就业环境可以极大地推动中东部职业教育合作和中东部劳动力资源的有序转移。为解决就业问题,重点做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作,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落实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把学校招生与企业录用,学校教室与企业车间,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成立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建立校-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员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4.寻求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形成多种、多家合作。目前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企业是生产经营性的,很多企业所看重的是眼前的直接利益,只感兴趣于选择优秀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费用等问题仍将限制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展开。为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寻求政府的政策激励及各方面的资金支持是必要的。

五、结束语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及东部模具企业通过模具专业校-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联合招生,师资交流,学生交流,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等,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现培养方式改革。在原有的单项、单调的双主体的校际、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扩展至多项多主体的校-校-企合作模式。本文以此案例,对人才联合培养协调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协调运行机制的建立是这一合作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柯森.高校校际合作办学促进论[J].高教探索,(03).

[2]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02).

[3]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势发展,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08).

[4]鲁民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6).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篇5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查询”数据库提供数据,2013年全国共有233所学校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①,这233所学校基本情况参见表1: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地域分布情况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各省分布情况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233所院校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如图1所示):山东省14所,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比例的6.0%;贵州省13所,占5.6%;江苏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各12所,各占5.2%;河南省、广东省、云南省、陕西省各11所,各占4.7%;河北省、山西省各10所,各占4.3%;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各8所,各占3.4%;吉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重庆市、甘肃省各7所,各占3.0%;安徽省、江西省各6所,各占2.6%;辽宁省5所,占2.1%;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各4所,各占1.7%;天津市、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3所,各占1.3%;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各2所,各占0.9%;青海省1所,占0.4%。

(2)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地区分布233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分布于7个地区(如图2所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35所,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15.0%;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19所,占8.2%;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53所,占22.7%;华中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35所,占15.0%;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22所,占9.4%;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45所,占19.3%;西北地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甘肃省)24所,占10.3%。港澳台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本研究未做统计。

2.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办学层次与类型分布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层次分布在全部233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中,院校层次分布情况参见图3:“985工程”院校8所,占3.4%;“211工程”院校23所②,占9.9%;非“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普通院校202所,占86.7%。

(2)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办学层次对233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办学类型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大学91所,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39.1%;学院139所,占59.7%;独立学院3所,占1.3%。

(3)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类型分布在全部233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中,院校类型分布如下(如图5所示):师范类院校127所,占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54.5%;综合类院校77所,占33.0%;理工类院校19所,占8.2%;其他类10所,占4.3%。③

学生课桌椅

3.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学科建设情况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布对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图6所示):在233所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22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院校总数的9.4%;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211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90.6%。

(2)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分布对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图7所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36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院校总数的15.5%;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97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84.5%。

(3)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分布对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图8所示):在233所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77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院校总数的33.0%;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56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67.0%。

(4)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分布对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图9所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95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院校总数的40.8%;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38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59.2%。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单位进行了分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依托单位不一样,其人才培养方案在知识结构模块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二是对233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10%比例抽样分析,对校本高校培养方案情况④,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依托单位分析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所在专业院系进行归类分析(如图10所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共50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21.5%;以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各11所,各占4.7%;以政法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共86所,占36.9%;以政治与历史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共14所,占6.0%;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共22所,占9.4%;以社会发展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共8所,占3.4%;以政治经济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共10所,占4.3%;以政治与行政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共15所,占6.4%;以教育学院为院系名称的院校共

4学生课桌椅 所,占1.7%;其他2所院校分别以青少年工作系、人民武装学院为院系名称,占0.9%。从上述分析数据来看,以政法类和政治类学院为依托的学校最多,有147所,占63.1%;而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1] [2] [3] [4] [5] 下一页

研单位为依托的有61所,占26.2%;其他依托单位25所,所占比例为10.7%。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大多以政治学类学科为依托学科,只有1/3左右学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学科。

2.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方案分析

根据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校总体,我们按照10%比例进行抽样,考虑到有些院校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以达到小样本理论最小值基本样本,选择具有不同类型院校30所作为样本⑤,样本院校基本信息见表2。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开课情况对样本院校培养方案中列出的必修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全部统计,30所院校总计开设课程112门。⑥其中开课院校数量在10所以上的课程有24门(如图11所示),分别是:政治学原理开课院校30所,占样本院校总数的100%;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各27所,各占90.0%;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各26所,各占86.7%;教育学、社会学各25所,各占83.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各24所,各占80.0%;逻辑学、法学概论各23所,各占76.7%;写作21所,占70.0%;毛泽东思想概论19所,占63.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16所,占53.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5所,占50.0%;西方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各13所,各占43.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治思想史各12所,各占40.0%;中国哲学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各11所,各占36.7%。

开课院校数量在5—9所的课程有22门(如图12所示),分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行政管理学各9所,各占30.0%;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文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教师口语各8所,各占26.7%;西方经济学、中学政治课教学方法与技能训练各7所,各占23.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文化学、班主任工作、公共关系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微格训练、学科教学法各6所,各占20.0%;高等数学、现代科技概论、中共党史、比较政治制度、宪法与行政法学各5所,各占16.7%。

开课院校数量在4所及以下的课程有66门。开课院校数量为4所的课程有7门,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哲学通论、经济学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际政治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书法。开课院校数量为3所的课程有12门,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教育研究概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当代社会思潮、中学政治课程与教材、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美学、青少年心理学、现代西方哲学、社会认知与思维创新。开课院校数量为2所的课程有18门,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世界文化、法理学、政治科学研究方法、德育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微观经济学、经济学

学生课桌椅 说史、自然辩证法、组织行为学、民族学概论、传播学原理、音乐基础、民法学、申论、教师道德与专业发展。开课院校数量为1所的课程有29门,分别为: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中国德育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专题、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世界近现代史、史学概论、中国传统道德概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社会管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财政与货币、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地球科学概论、民族政治学、青年学、共青团工作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英语、学科导论、中学历史教学法、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公务员制度与实务、宗教学概论。

(2)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课情况根据1993年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以下简称《办学意见》)[5]和2012年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介绍》)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规定和介绍[6],归并重复的课程后,我们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有13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法学概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写作;专业课有6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基本思想政治观教育。以此为依据,对样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专业性评估。⑦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情况。

样本高校对13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情况(如图13所示):开设4门的院校1所,占院校总数的3.3%;开设5门的院校2所,占6.7%;开设6门的院校4所,占13.3%;开设7门的院校3所,占10.0%;开设8门的院校4所,占13.3%;开设9门的院校7所,占23.3%;开设10门的院校9所,占30.0%。

样本高校对6门专业课开设情况(如图14所示):开设其中2门的院校1所,占院校总数的3.3%;开设3门的院校4所,占13.3%;开设4门的院校5所,占16.7%;开设5门的院校10所,占33.3%;开设6门的院校10所,占33.3%。

样本高校对19门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开设情况(如图15所示):开设8门的院校2所,占样本院校总数的6.7%;开设10门的院校2所,占6.7%;开设11门的院校3所,占10.0%;开设12门的院校5所,占16.7%;开设13门的院校4所,占13.3%;开设14门的院校6所,占20.0%;开设15门的院校5所,占16.7%;开设16门的院校3所,占10.0%。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各门课程开设情况。

样本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必修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各课程开设情况(如图16所示):基础课中,伦理学开课院校最多,有29所,占96.7%;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开课院校次之,有26所,各占样本院校总数的86.7%;教育学开课院校25所,占83.3%;法学概论、西方哲学史开课院校24所,各占80.0%;中国哲学史、写作开课院校22所,各占73.3%;中国文化开课院校17所,占56.7%;科学社会主义开课院校14所,占46.7%;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课院校7所,占23.3%;世界文化开课院校4所,占13.3%。

学生课桌椅

专业课中,基本思想政治观教育开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院校最多,为30所,占100%;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开课院校有29所,占96.7%;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开课院校27所,占90.0%;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开课院校19所,占63.3%;思想政治教育史开课院校14所,占46.7%;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开课院校最少,只有3所,占10.0%。

(3)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统计样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开设情况(含选修)(如图17所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课院校26所,占样本院校总数的86.7%;政治经济学26所,占86.7%;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4所,占46.7%;马克思主义发展史5所,占16.7%;国外马克思主义4所,占13.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25所,占83.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4所,占13.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3所,占10.0%;自然辩证法2所,占6.7%。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型专业地位已经获得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量和办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现状来看,专业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着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分布地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院校分布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院校数量较多的省份有山东省14所,贵州省13所,江苏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各12所,河南省、广东省、云南省、陕西省各11所,河北省、山西省各10所,这12个省份共有139所院校,占总数的60%。而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3所,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各2所,青海省1所,这5个省区仅11所,仅占4.7%。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较多的省份集中于中东部地区省份,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较少的省份主要集中于西北、西南边疆省份。与历史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照,以新疆为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招生专业目录中,招生历史学专业的有5所院校,汉语言文学11所,均高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3所院校。在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华北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对比较偏少,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与地域高等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学校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类型来看,在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大学占39.1%,学院占59.7%,独立学院占1.3%。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校层次来看:“985”

学生课桌椅 院校8所,占3.4%;“211”院校(不含“985”院校)23所,占9.9%;普通院校所占比例高达86.7%。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校类型来看:师范类占54.5%,综合类占33.0%,理工类占8.2%,其他类占4.3%。从上述三个指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在高校大部分为二本院校,二本学院和独立学院所占比例达61%左右;从学校层次来看,“985”和“211”高校比例为13.3%,而绝大多数为非“985”和“211”高校。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校类型看,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主要是由于我国师范院校具有面向中学培养思想政治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历史传统,1997年教育部将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一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但在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较为强烈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特点。这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现有历史传统,同时也是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型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哲学专业相比较,则呈现出明显差距(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哲学专业无论是在学校层次还是在办学层次上都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层次高,并且从学校的分布类型来看也更为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科实力虽然有所提升,但相当学校学科实力相对较弱

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科实力来看,一般而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高校最具有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实力,但从233所高校学科实力分布来看,233所本科院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22所,占9.4%;不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211所,占90.6%。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36所,占15.5%;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97所,占84.5%。从总体来看,全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共计75个,在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中举办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6所,占48%,不足半数的高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从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情况来看,233所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有77所,占33.0%;不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56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67.0%。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95所,占40.8%;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38所,占59.2%。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中,接近60%的院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大多数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力。

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单位来看,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于政法类和政治类学院,占63.1%;而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单位为依托的有61所,占26.2%;其他依托单位25所,所占比例为10.7%。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主要依托政治学一级学科,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依托单位的学校占少数。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开设最多的为16门,而且样本中仅有3所院校,占院校总数的10.0%;且开课门数最少的院校仅仅开设了其中8门课程,有2所院校,占院校总数的6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学生课桌椅

.7%;开课门数达到12门及以上的院校共23所,占76.7%;开课门数在11门及以下的院校共7所,占23.3%。而有些高校虽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而本科培养方案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法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文化、世界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必修课程均未开设。从各门核心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专业课中同时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的院校仅15所,有半数院校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史开设率为46.7%,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23.3%,世界文化13.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10.0%。调查发现,30所样本院校中竟有3所院校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11所院校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课程、16所院校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建议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0年建设发展情况来看,经过广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规模较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不能称为本科专业中实力最强的专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64号文件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也面临着深刻的范式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同样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建设任务。

1.进一步认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目前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唯一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仅面临着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且还面临着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培养后备人才的严峻任务。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78个,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博士点32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28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211个,从理论上说拥有马克思主义各二级学科硕士点1579个。而目前我国高校共有233个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仅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后备人才需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量和质量也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但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来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硕士点、博士点逐渐增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建设逐渐得到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却逐渐被忽视,甚至在一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事实上,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概念,关于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前辈领导徐文良司长曾经明确进行过界定,他认为:“‘学科’是特定领域客观规律性理论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专业’是为培养人才设置的教学实体,是一种教学体制、教学机构。一个专业可以依托某一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专业的设置,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因此,专业的名称并不是都能与某一学科相提并论、混为一谈的。”[7]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情况来看,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地位认识不足以外,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关系认识不充分,也是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学生课桌椅 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布局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结构布局调查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着地域分布、学校层次分布、学校类型分布及专业实力分布的不合理性,需要从总体上进行结构优化。鼓励高层次、实力强的高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办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同时从地域分布和学校类型分布上,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校结构,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生源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在当前情况下高等学校专业办学自主权逐渐下放,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再像最初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一样直接布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但在从宏观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布局方面,依然可以通过政策杠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控,使之更符合社会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3.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口和人才培养方案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建设单位较为混乱,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依托政法类专业学院,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较为开阔的知识结构是有利的,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曾经依托政治学一级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进行专业建设,并授予过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但是,自从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54号文件下发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单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其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8]。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指出:“规范学科建设组织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为依托,当前要着力解决学位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分离问题。”[9]这样,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依托单位继续保留在政法类学院,那么有可能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单位相脱离的情况,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依托下,实现专业知识结构的转化。并且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来看,自从199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指出指导性意见以后,并没有新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台,从233所高校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差异性大,规范性较差。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归属进行说明,制定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

学生课桌椅 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4.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新型应用型专业,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已经有30年建设经验,但是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成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下唯一的本科专业,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和明显的中国特色,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特殊专业,专业建设除了应该遵循普通学科专业建设一般规律以外,更需要采取特殊政策进行支持和指导,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管理力度。历史经验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初期,正是有教育管理部门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得以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地位在高等学校得以奠定和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然需要在招生政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和领导管理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管理,以指导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深入发展。

注释

①其中,丽水学院招生专业目录为教育学类(文科、师范)(含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英语等专业);山东师范大学招生专业目录为政治学类(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菏泽学院招生专业目录为历史学类(含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济南大学招生专业目录为政治学类(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兰州大学招生专业目录为政治学类(含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

②“985工程”院校均是“211工程”院校,而“211工程”院校并不一定是“985工程”院校。此处计算“211工程”院校时,“985工程”院校没有计入。

③其他类包括:政法类、民族类院校各4所,语言类、农业类院校各1所。

④本研究培养方案的来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在院系的官方网站和各院系教学办公室。

⑤院校名称: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滨州学院;长江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吉首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长治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毕节学院;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宜春学院;河海大学;许昌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台州学院;扬州大学;哈尔滨学院;嘉应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⑥同一课程会有不同的表述,对相似课程进行归并,例如:关于“中国文化”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文化原典选读、中西方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均视为有效记录,其中,中西方文化概论不再重复计入“世界文化”课程;关于“世界文化”课程,世界文化概论、世界文化专题、西方文化概论、现代西方文化专题均计入;对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课程计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再计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关

学生课桌椅 于“写作”课程,培养方案中(含通识课程)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均计入。对计算机课程未做统计。

⑦为了更准确地对样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专业性评估,此处对于《办学意见》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13门基础课和6门专业课的统计,包含各院校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

参考文献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篇6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作者:金亚白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12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

认真学习、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时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内在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与其经济基础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和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重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则是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鼓舞斗志,使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八荣八耻”以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由价值性转化为实践理性,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形成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正是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着价值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发生着重大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但是,由于他们生长在价值观念迅速变化的年代,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等矛盾冲突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使其容易发生裂变、产生困惑。如何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价值观念正确理解的认识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是1990年后出生,在他们身上既有突出的优点,又存在不足,两者交织融合在一起,他们热爱祖国,渴望成才,积极进取,同时又富有理想,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独立思考,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结论,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品德优良。但是,有的学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消沉;少数学生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把握不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有的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务实倾向和个人功利意识并存;少数学生身上存在泛功利化现象,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往往目标不稳定,不专一,缺乏诚信意识;还有少数学生心理素质欠佳,存在心理

障碍等等。针对这些特征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高校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新途径、新特点、新方法。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教育的功能在于完善人格,启迪智慧,激励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开展和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引导他们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和增强实效性教育。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条件、环境影响、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思想结构是有层次的,思想变化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层次和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理想信念的树立,文明行为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塑造,是一个漫长、渐进、艰辛的过程。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理特点,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下,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作为工作的重点,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思想动机又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因而动机是可以预测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和改造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和倾向,帮助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克服盲目性和避免随意性,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通过学生管理机制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和广泛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下,正确地认识疏导性和广泛性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的一切工作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理特点出发,及时进行疏导,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和问题,宜疏不宜堵,宜导不宜压,堵则对立、压则逆反,疏则通,导则提高。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化解心理危机。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具有广泛性,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影响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调动和组织一切教育力量,各守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教育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营造全社会育人的环境和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论文 篇7

1 改革现有机构, 减少中间环节, 突出班主任作用

与大多数院校类似, 我院学生工作机构为学工处。二级学院设立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以及学生工作干事。日常工作由班主任负责。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多年的实践中, 发现学工办与班主任之间职能划分不清、工作重叠交叉、责任落实不明。这样的机制运行效率低下, 存在诸多问题, 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同一件事情, 学工办与班主任双重管理, 容易出现冲突甚至推诿扯皮现象。为了理顺关系,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 设想取消学工办, 总支书记直接领导班主任, 既提高了效率, 又精简了机构, 使得学生工作得到了充分落实。学生工作新机构图如图1所示。书记牵头, 学生工作助理负责联络、统计和上报等事务性工作, 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这样的模式有利于班主任全面掌握学生动态, 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 坚持以人为本,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以人为本”是当前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高等教育始终都是围绕着学生开展, “以人为本”, 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 “服务学生”。作为直接管理学生的班主任, 就要“以学生为本”, 树立服务意识。特别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而以前死板僵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应该以对等的姿态来进行管理, 因此, 高职学生工作强调其参与地位, 树立主人翁意识, 努力满足学生各种发展需要, 并创造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 在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时刻以“普通人”的身份及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 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弱化“说教”的色彩, 避免滥用老师的威严与学生谈话, 凡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耐心, 当学生的忠实倾听者,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以平等的身份与广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 立足学生, 真正做到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拓、进取和创新地观念, 并基于市场经济道德风险性、不确定性, 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

3 与时俱进, 创新道德教育新观念

创新道德教育, 要进一步贯彻“贯通古今, 融会中西, 继承借鉴, 发展创新”的原则, 既要有传统教育, 也要有所创新。当今的大学生都是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是具有“幸福感”的一代, 在他们身上缺少了部分传统的历史教育和思想教育。虽然在中学期间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 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严重欠缺, 所以, 在大学期间要抓紧补上历史教育和思想教育相关课程。通过开设公共必修课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到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同时, 通过公选课结合我国的国情, 加强中国现代史和国情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 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有素养, 自尊、自爱和自强;结合中西教育, 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敬业、诚信和友爱等传统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 要着力加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教育, 开展环境、科技、网络和法律等的现代教育,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许多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意识、法律意识、网络规则意识上相对匮乏, 甚至是盲区, 因此在他们平时的道德教育中纳入现代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道德教育也应当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更新, 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4 培养高尚情操, 开拓素质教育新课堂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倡导素质教育, 在高校进行素质教育,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从狭义上讲, 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多年来教育界一直推行“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这是素质教育最早的雏形。现在各个高校也同样秉承了这个思想, 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素质训练, 开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进行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等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 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去加强素质教育。现代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深入到素质教育的生理与心理层面, 而是要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教育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既要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教育, 又要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 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素质。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

4.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为素质教育新课堂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活动, 以获得直接的经验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创造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开拓创新能力, 发扬创新精神。几年来学院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 适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2013年指导的2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培养学生素质教育, 把创新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课堂, 收获颇丰。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同学获益多多。从确定项目立意点, 到撰写项目申请书;从立项审查的波折, 到确定研究方案与寻找创新点;从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到项目的具体研究, 一路走来, 学生既了解了以前感觉很遥远的科研工作, 又从中学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 敢于创新的实践勇气。历经了近一年时间的查阅资料, 数据采集, 模型构建和刻苦钻研, 学到了很多感兴趣的、对学习生活很有用的东西。这是一次难得经历, 一次让学生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作为当代朝气蓬勃的大学生, 不仅要努力学习, 更要懂得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在项目初期, 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 工作进度较慢。通过询问指导老师、及时调整方案, 花一段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到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项目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再对研究方案做出合乎实际的设计, 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最重要的是勤于思考, 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一步步通过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其实, 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是这样“平凡”地一步一步实现的。这些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比如早期的文献查阅、数据收集、数据计算及其分析、模型构建。整个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做科研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要本着对科研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 进行自己的研究。

4.2 大学生社团活动成为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目前我院的大学生社团活动五彩缤纷, 也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社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与发挥创造力的舞台。不但能开阔眼界, 增加人生阅历, 适度的社团活动还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调味剂”与“润滑剂”, 可以起到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 而且很多学生在加入社团后, 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处事能力等都有很大进步, 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了。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间互相教育的良好形式。这种形式, 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育其自主精神、独立品格, 使其在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和发展自己, 从而得到全面的考验和锻炼, 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 把许多青年人集中到一起, 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挖掘了潜藏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 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超, 取长补短, 互相激励, 共同提高。社团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给高职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是高职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形成校园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气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从而发展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充满其中、四处洋溢的校园文化活力, 影响其每一个成员, 并辐射向周围社会区域。学生社团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 同学们在学生社团内部, 感情志趣相投, 个体的心理归宿感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锻炼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更好地学会了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日常事务。社团活动也为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塑造社会形象铺设了一座桥梁。许多同学都是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一步步走向社会, 并对社会有所奉献的。同时学生社团增进了公众对每一所学校、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有的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总之, 学生社团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要大力引导、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把它当作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5 结语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形势下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提倡以班级为基本单元、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 开拓思路, 创新机制, 通过多种形式贯穿进行素质教育工作, 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1999, (22) .

探索国企思想工作新机制新方法 篇8

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作机制不完善。“大政工”机制虽然建立了,但相关的责任制度、考核机制及保障体系等尚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无法真正落地生根。有的部门工作缺乏主线,活动开展无系统性,满足于应付式、蜻蜓点水式的工作,教育取得的实效甚微。

教育手段滞后。不少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基本上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习惯于“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的老生常谈。教育内容单一、空洞,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教育效果不明显,群众不认同。

政工力量薄弱。目前企业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观念比较陈旧。一些政工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仍没有摆脱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二是精神状态不佳。不少人心态不稳定、工作不安心,是当前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共同症状。三是知识面不宽。对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中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楚、说明白。这也是政工干部威信不高的一个原因。

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理念创新。一是创新党在国有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做思想政治工作,将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的先进性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带动企业全体员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服务人。认真研究新时期员工思想情况,准确把握员工心理,对员工思想发展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员工乐于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借重企业文化做好各项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优秀的企业精神能在员工中产生巨大的无形力量,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放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填补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的空白,丰富其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务实、生动。

机制创新。一是创新领导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面向生产经营、覆盖全体员工的领导机制,既兼顾国有企业传统特点,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在坚持人本主义原则、公平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将物质鼓励和精神激励密切结合起来,满足最广大员工的多样性、发展性需求,如国外学习机会、住房问题等。三是创新保障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财力、物力、制度保障。四是创新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效果。

方法创新。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调查研究是决策者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时期,员工思想发生着丰富而复杂的变化,不深入调查就难以准确把握其思想动态,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流于形式,难见效果。二是政务公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透明性。对某些重大决策,涉及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及时公开,确保员工知情权、参与权。三是树立榜样,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动性。在选择典型时,要慎重、严肃,确保典型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能够经得住时代和人民的长期考验。如王进喜、时传祥、徐虎、李素丽等人。在宣传时,要科学宣传,确保典型人物朴实、可学、可信。减少空洞说教,摒弃传统的“高大全”模式,注重多层次展示典型人物,将其优、缺点都要体现出来,做到有血有肉、亲切可信。

手段创新。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生命力,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奇、人奇我新”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工作才能有所突破。首先要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的工作手段,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摒弃小富即安、害怕冒险、求稳怕乱等陈旧思想观念。其次是要积极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加大改进的力度,在工作中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工作机制的现代化、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工作内容的现代化,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突破。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企业经营管理,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思维,采取新措施,落实新途径,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中找到一套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切合企业实际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体现自身价值,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消防支队)

(责任编辑:陈海峰)

上一篇:看展览的日记100字下一篇:篝火晚会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