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曹植意思

2024-09-14

七步诗曹植意思(共8篇)

七步诗曹植意思 篇1

七步诗曹植四句意思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意思是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曹植对曹丕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跟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曹植内心悲愤。

附: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特色,加上其品种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评价。《诗品》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生活中度过。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文章,惊喜问他:“你请人代写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八月,15岁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写照。

建安十三年(2)七月,17岁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曹操在邺城所建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人。

建安十六年(2)秋,刚行冠礼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洗劫,洛阳城往日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稳定与安宁。凯旋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苦闷和浓浓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曹植怎么死?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七步成诗 篇2

一yì天tiān,有yǒu个ɡè坏huài大dà臣chén对duì曹cáo丕pī说shuō曹cáo植zhí要yào谋móu反fǎn,于yú是shì曹cáo丕pī就jiù让rànɡ曹cáo植zhí进jìn宫ɡōnɡ。曹cáo植zhí一yí到dào,皇huánɡ家jiā护hù卫wèi们men就jiù把bǎ他tā团tuán团tuán围wéi住zhù了le。

曹cáo植zhí问wèn曹cáo丕pī:“皇huánɡ上shànɡ为wèi什shén么me要yào这zhè样yànɡ对duì我wǒ呢ne?”

坏huài大dà臣chén抢qiǎnɡ着zhe说shuō:“有yǒu人rén要yào害hài皇huánɡ上shànɡ、抢qiǎnɡ皇huánɡ位wèi,是shì不bu是shì你nǐ指zhǐ使shǐ的de?”

曹cáo植zhí镇zhèn定dìnɡ地de回huí答dá:“说shuō我wǒ要yào抢qiǎnɡ皇huánɡ位wèi,有yǒu什shén么me证zhènɡ据jù呢ne?请qǐnɡ皇huánɡ上shànɡ调diào查chá清qīnɡ楚chu啊ɑ!”

“这zhè……”曹cáo丕pī说shuō不bù出chū话huà来lái,他tā想xiǎnɡ了le想xiǎnɡ说shuō,“那nà好hǎo吧bɑ,看kàn在zài我wǒ们men是shì兄xiōnɡ弟dì的de份fèn上shɑnɡ,如rú果ɡuǒ你nǐ能nénɡ在zài七qī步bù之zhī内nèi作zuò出chū一yì首shǒu表biǎo明mínɡ你nǐ我wǒ兄xiōnɡ弟dì情qínɡ谊yì的de诗shī,我wǒ就jiù相xiānɡ信xìn你nǐ;不bù然rán,就jiù别bié怪ɡuài我wǒ大dà义yì灭miè亲qīn了le。”

曹cáo植zhí知zhī道dào哥ɡē哥ɡe存cún心xīn要yào害hài死sǐ自zì己jǐ,又yòu伤shānɡ心xīn又yòu愤fèn怒nù,脑nǎo中zhōnɡ苦kǔ苦kǔ思sī索suǒ着zhe。当dānɡ他tā迈mài出chū第dì一yī步bù时shí,远yuǎn处chù正zhènɡ巧qiǎo飘piāo来lái阵zhèn阵zhèn煮zhǔ豆dòu子zi的de香xiānɡ味wèi。曹cáo植zhí闻wén到dào后hòu,顿dùn时shí有yǒu了le灵línɡ感ɡǎn,他tā略lüè一yì思sī索suǒ,当dānɡ即jí念niàn出chū了le第dì一yī句jù诗shī,迈mài完wán第 dì’èr二步bù,又yòu念niàn出chū一yí句jù诗shī……走zǒu完wán第dì六liù步bù,他tā就jiù已yǐ经jinɡ作zuò好hǎo了le一yì首shǒu完wán整zhěnɡ的de诗shī:

煮zhǔ豆dòu持chí作zuò羹ɡēnɡ,

漉lù菽shū以yǐ为wéi汁zhī。

萁qí在zài釜fǔ下xià燃rán,

豆dòu在zài釜fǔ中zhōnɡ泣qì。

本běn自zì同tónɡ根ɡēn生shēnɡ,

相xiānɡ煎jiān何hé太tài急jí?

作zuò完wán诗shī,曹cáo植zhí对duì哥ɡē哥ɡe说shuō:“虽suī然rán你nǐ是shì皇huánɡ帝dì,我wǒ是shì臣chén子zi,但dàn我wǒ们men毕bì竟jìnɡ是shì骨ɡú肉ròu相xiānɡ连lián的de亲qīn兄xiōnɡ弟dì,为wèi什shén么me要yào苦kǔ苦kǔ相xiānɡ逼bī、手shǒu足zú相xiānɡ残cán呢ne?再zài说shuō,我wǒ并bìnɡ不bù想xiǎnɡ抢qiǎnɡ夺duó你nǐ的de皇huánɡ位wèi,你nǐ这zhè样yànɡ做zuò,父fù亲qīn他tā在zài九jiǔ泉quán之zhī下xià也yě会huì替tì我wǒ们men难nán过ɡuò的 de’ɑ啊!”

曹cáo丕pī被bèi驳bó得de无wú话huà可kě说shuō,从cónɡ此cǐ再zài也yě不bù敢ɡǎn为wéi难nán曹cáo植zhí了le。

分析曹植七步诗 篇3

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曹植的其他著作,甚至超过了魏晋时期其他知名文人的著作。但如果从这两个版本认真分析,无论从字数、结构还是思路都有很大的差距。一个人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怎么会作出如此反差的救命之诗?历史上有没有七步诗?如果有,这两个版本哪个是真实的?七步诗是不是真正的现场之作?

关于七步诗的最早记载是在《世说新语.上卷下.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作者南朝临川王宋刘义庆(403—444年)。据华东师范大学魏世民教授考证,该书成书于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而七步诗的故事发生于魏延康元年(2),相差220年左右。而在此之前陈寿(233—2)的《三国志》(280年开始著)以及其他三国史料却没有相关记载。经史家考证,《三国志》可信度远远高于《世说新语》。在先史册没有记载而在后的生活言谈、轶事小说记载了这一事实,真实性欠缺。其可疑一也。

《三国志》是正史,《世说新语》为野史,一般来说,正史所记史事皆国家大事,所记之人皆为对社会有较大影响之人,而野史一般记载不为正史所重视之传闻、轶事,但野史所记之事并非完全都是传闻,许多来自民间和地方档案,同样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史之不足。从这个角度说,正史没有记载的史事野史中加以记载,同样具有真实性。但与刘义庆同时代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他一方面考证了陈寿史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补充了许多陈寿所没有引用的史料,其中《世说新语》中的许多轶事,在他的.注文中都得到证实,但唯独没有提及曹植七步诗的事情。是他们在思想上都认为曹植七步诗的史料价值太低不值得记载,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会事?如果确有其事,裴松之连“(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这样的小事都加以记载,而七步诗这样的大事却没有丝毫提及,难道仅仅是他的疏忽吗?其可疑二也。

《三国志》没有为曹植立传,可能是因为曹植与曹丕的关系问题,历史上被皇帝不看好的臣子一般来说很难进入正史,即使进入了,对其评价也很不公正。作为逆臣的曹植不能进入与其同时代的陈寿眼中专门列传很容易理解,不记载七步诗更容易理解,但作为与其相差了229年的裴松之在320805字的注中只字未提七步诗就很难理解(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裴奉宋文帝命完成对《三国志》的注释)。作为名气高于建安七子的曹植,有如此名动天下的事件和名作,在一个正直优秀的史家面前,不可能只字未提。其可疑三也。

七步诗是在“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的情势下作出的。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人人可见之事,更不是可以用文件加以记载之事。这样极少人可见又没有文字记载的事情,得以进入大众视野的途径只有言传。而在场的臣子有谁敢于将皇帝所做的不光彩之事公诸于众?除非其真正想全家找死。另外,就算有知情人将事实真相传给了其后人,其后人在晋代魏后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其原始性和可靠性又有多大?其可疑四也。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曹丕逼曹植作了七步诗后,他们的母亲武宣卞皇后出面进行了干预,“帝深有惭色”而免了曹植的死罪。但曹丕并不因此放过他,除了对其加强监视外,还时时派人责难他,“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假如罗贯中的这一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武宣卞皇后和曹植同是在场人,也是可以将此事传之于世的人之一。但作为待罪之身的曹植,在生命都无法保障的形势下,绝不可能将此事公之于众,除非其活得不耐烦了。就算他真正不想活了,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将这一大作收入其著作集中,但遍观《曹子建集》及建安诸子文集,根本找不到曹植这篇大作。另外,武宣卞皇后早不干预晚不干预,恰恰在曹植一作完诗就干预,时间点上太过牵强、太过艺术化和戏剧化。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将此事传了出去,最多也就流传在宫中,即使后来流传到了社会,也就是兄弟相煎的事实而不大可能是诗本身,因为情急之下的人对生命的关注远远大于其他,武宣卞皇后在情急之下竟然将这么深奥的诗准确无误地记了下来,这完全有悖常理。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真正将这么深奥的诗给记下来并传给了身边的人,她身边的人又有几个能够理解并原封不动地传向了社会?其可疑五也。

从传世的七步诗的两个版本可以断定,其中一个最少是修改后形成的。从体例看,六句版本基本符合魏晋时期文化风格,从诗句意思和严谨度来看比较符合紧迫形势下的情急之作。四句版本无论从体例、文风、遣词、音韵等都具有唐宋风格。所以可以断定,四句版本应该是后人按照当时的诗体对六句版本的修改与深化,以更加突出诗的艺术性与鉴赏性,从而成为今天众所周知的七步诗基本版本。这一事实恰恰更加证明:后人既然可以将一首诗变成两种版本,刘仪庆为何就不能针对曹氏兄弟相煎的事实编造这么个艺术性的东西以丰富《世说新语》的故事内容,或者道听途说地将这一事实当成了真的事实而录入《世说新语》。同时,就算七步诗真是曹植在命悬一线的情形下现场逼出来的,从他对当时自己所处的境况,以及《世说新语》“应声便为诗”的记载可以判断,很有可能是他为了防范曹丕的陷害而在心理上早就作好的准备,到了这时特意装模作样地拿出来糊弄曹丕,以保全性命。世人只从表面现象上看到其聪明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自保和作秀的一面,最后使其史册形象更放异彩。

曹植七步诗的正史 篇4

作品原文

版本一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

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

版本二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①持:用来、用作。 羹(gēng):用肉或策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 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文帝)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文帝)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文帝)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文帝)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文帝)、曹龊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七步诗是曹植对谁说的 篇5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得一首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得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得思想感情。七步诗是曹植对谁说的?请参考!

七步诗是曹植对谁说的`

相传是对曹丕说的。这首诗用同根而生得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得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得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对曹丕得强烈不满。

原文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话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得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得,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文学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得《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得《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得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得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这首诗纯以比兴得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受害者得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得“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得豆子,用以制成调味得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得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得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曹植内心得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得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得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曹植得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曹丕迫害手足得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得,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得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的意思 篇6

《七步诗》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豉(菽):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

因煮熟豆子来做豆羹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

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

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呢?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曹植意思 篇7

送应氏

作者:曹植朝代:魏晋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注释】 ①垣: (yuán)

②擗: (bó)

③邙: (māng)

④耆: (qí)【译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赏析】这首诗借送别的地点,真实地描绘了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对当时战乱的无限感慨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登高望远,以遣幽愤。诗人登上北邙山,洛阳城周围的山峰尽收眼底,“何寂寞”是登临纵目的总体印象,也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诗人选择“宫室”、“垣墙”、“荆棘”三个典型景物,交汇成一幅荒凉残破的暗淡图画。“宫室尽烧焚”时指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付之一炬。“垣墙”、“荆棘”二句,因距洛阳被焚,所以有垣墙顿擗、荆棘参天的景象。物象是时代的`折光,这种荒芜残破的景象正反映了建安这个时代长期战乱频仍、饥馑兵燹、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其笔调哀怨,语近情遥,诗人无限的感慨流露在字里行间。

物既如此,人何以堪。诗人由静到动,有物到人,以人托事。在写人时分两个层面着墨。先写洛阳城中“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一对偶再次点明了洛阳的荒凉残破。为什么昔日的老人销声匿迹?因为他们或葬身于战场,或服役在边防,或流落在他乡,是频繁的战乱才导演出这凄惨的悲剧。在写洛阳城外的景况。“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是诗人的直观:小路上因长满荆棘行人只能侧着身子才可通过,荒废了的土地不再有农夫来耕种。“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是诗人的悬想:被生活逼迫长期在外的游子一旦归来,在荒田中恐怕分不清东西南北而迷路了。“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是诗人的嗟叹:田野中是多么萧条冷落,千里内外人烟灭绝。这两句与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调合拍,既是夸张,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最后两句,用《古诗》“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之意,归结到送别的题旨上来。“我”,指应氏,是诗人代应氏兄弟设词。面对荒凉残破的洛阳,追忆昔日的繁华景象,眼看着“我友之朔方”,又连想到“嘉会不可常”,诗人自然不胜苦闷。以“气结不能言”作结,其哀愁之意力透纸背。

七步诗曹植意思 篇8

孟冬篇

作者:曹植朝代:魏晋 孟冬十月。

阴气厉清。

武官诫田。

讲旅统兵。

元龟袭吉。

元光着明。

蚩尤跸路。

风弭雨停。

乘舆启行。

鸾鸣幽轧。

虎贲采骑。

飞象珥i。

钟鼓铿锵。

箫管嘈喝。

万骑齐镳。

千乘等盖。

夷山填谷。

平林涤薮。

张罗万里。

尽其飞走。

狡兔。

扬白跳翰。

猎以青f。

掩以修竿。

韩卢宋鹊。

呈才骋足。

噬不尽绁。

牵麋掎鹿。

魏氏发机。

养基抚弦。

都卢寻高。

搜索猴j。

庆忌孟贲。

蹈谷超峦。

张目决眦。

发怒穿冠。

顿熊扼虎。

蹴豹搏。

气有余势。

负象而趋。

获车既盈。

日侧乐终。

罢役解徒。

大飨离宫。

乱曰。

圣皇临飞轩。

论功校猎徒。

死禽积如京。

流血成沟渠。

明诏大劳赐。

大官供有无。

走马行酒醴。

驱车布肉鱼。

鸣鼓举觞爵。

击钟无余。

绝纲纵麟。

弛罩出凤雏。

收功在羽校。

威灵振鬼区。

陛下长欢乐。

上一篇: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下一篇:云梦县文明城市建设电视专题片脚本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