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2024-10-29

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共10篇)

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篇1

一、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解读

要想有效地理解政策, 最大化地激发金融政策的扶持优势, 就需要对金融政策进行充分地了解, 理解政策发展的需要, 如何根据扶持性的政策来带动本区域农村的经济发展, 如何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地了解政策、认识政策, 发挥政策的资金优势、区域优势;最大化的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 这就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政府带动性政策的引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快速上升, 经济规模迅速的扩大, 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的提高, 但是基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广大农村的普遍存在, 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数还是比较大的, 除了在保持金融生产力提高以外, 政府对于金融政策的扶持引领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不是政府主导性的金融市场秩序的制定, 而是需要政府自身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使得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深入人心, 能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在这个由政府为主导来构建的正规农村金融系统里, 政府作为实际化的政策出台者和政策执行者;要在农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扶持, 对百姓的闲置资金进行充分的引领, 以政府信誉作为担保, 吸收农村的闲置资金, 打造强大的资金流, 带动规模资金的实际投资, 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为百姓争取最大地利益化, 切实扩大人民的资金收入途径。

(二) 规划性区域政策的出台

在我国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的企业金融扶持创新都是政府部门所侧重的方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金融扶持创新作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 在促进农村水平提高的频度和向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块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银行、企业、个人、村级行政机构方面起到了资金链接作用, 在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繁荣, 增强区域性农村金融信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在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某些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扶持创新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措施还有着很多的弊端;所以在面对基础性金融秩序缺失的同时, 要制定符合于本区域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金融政策, 引领金融服务体系的进步。

(三) 经营界定性政策的互补

针对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 有关于金融的含义和实现方略会有很大的差别的。以我国的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为研究背景, 当代的企业要想在此项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谋求发展, 并且取得一定的地位, 就必须搞清楚狭义范围内金融资本运营的含义和广义范围内金融资本运营的概念, 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综合起来看, 根据国家和社会现有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资本的运转效率和方式是不同的, 通过对可以支配的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不同形态的组织管理, 进行多方位的优化配置, 来实现在金融市场的资本增值和产品资本的最大利益化, 保证可控性金融风险的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 政府作为金融风险的受控主体就要出台多方面的金融政策进行金融体系缺失原则下的体系加强, 切实保证多种资金配置原则下的金融政策的优势互补, 界定金融风险和资金投入风险的界限, 保证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立足于实践调查;从实际现状出发, 来分析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实际状态, 切实研究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实际服务范围和政府机构的政策执行力度,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发展农村的经济规模, 增加百姓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规模, 减少财政压力。

(一) 农村政策性金融规模小、业务范围缩水

在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农村市场经济体由于人口规模的限制, 金融服务业务的规模较小, 业务范围有限, 由于农村的经济规模有限, 人们的经济收入不高, 金融业务开展的幅度受到严重的限制, 人民对于金融投资无法进行准确的价值预判, 不敢进行实际化的资金投入, 导致农村的金融机构无法大量的吸收闲置的资金, 业务开展的频率提不上去, 资金规模有限, 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

(二) 立法滞后, 政策性金融无独立的法律依据

由于我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有限, 在相关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 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处于尚未化的地步, 对于金融性的违规操作, 界定的意义还不是特别的严格, 对于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没有单独的法律依据, 对于非法集资, 非法资金兼并没有相关的条款立法来限制, 导致农村的金融市场混乱, 上当受骗的百姓比比皆是, 百姓不敢进行金融投资;同时政府等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切实可靠的金融执法力度, 对于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核和实际情况调查, 无法有效的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 农村金融机构开办政策性金融业务责任区分不明朗

在金融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 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不同场景状态下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 但是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为了满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根据新农村这类新兴集体经济的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改革试验, 必须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路来进行落实。但是现阶段的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农村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业务和政策性金融扶持业务的开展无法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 导致业务主体的责任区分的不清晰, 职责性业务的混乱, 资金落实不到实处, 业务开展得不到有效支持, 导致资金规模难以扩大, 秩序性业务混乱。

(四) 政策金融的资金优势不明显贫困人口得不到实惠

实际上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繁荣造成了物价的高速上涨, 现实的资金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闲置资金的储蓄效率,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银行的居民闲置资金吸纳率的降低。面对举步维艰的现实困境, 银行要想继续发展下去, 既需要努力开拓经济水平持续上涨的农村金融市场, 也要在开拓的道路上不断的进行体制变革, 树立可持续, 能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目标, 推出宽松的金融优惠政策, 要在农村站得住脚, 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但是庞大的银行对流资金在银行家的操纵下都进行了庞大的业务投机, 对于农村的资金扶持和资金支持数量有限, 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 贫困地区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面对出台的优惠政策无力执行, 难以进行经济建设, 面对贫困无力消除。

(五) 人口均化的金融政策无法满足贫困资金互补的需要

在我国, 农村人口众多, 地区广大人口密集程度较小, 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城市相比较低, 农民的手中可用资金数量较少, 但是在我国一系列强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过后, 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各省市新农村的数量明显增多, 这类新农村根据自身特色发展相关联的经济产业, 全方位的挖掘本村的经济发展潜力, 以不同的合作组织形式进行产品经营, 使得本村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当这些农村集体式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后, 就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依赖, 与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产生合作进行资本运营, 用个人手中大量的闲置资金进行再投资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但是在当前资金利用的过程中, 政策性金融业务覆盖的是区域, 主要目的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对于贫困农村地区没有进行实际的资金支持, 无法有效的覆盖贫困地区, 没有满足贫困扶持的需要, 导致两级分化严重。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思路

鉴于目前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于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旨在促进农村扶持性金融业务的开展, 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有效的提高农村的人均收入。

(一) 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立法进程

在农村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 为了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必须有效的提高的金融法律的执行力度, 有效的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快速的发展, 政府作为金融市场的实际监管者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引导布局, 加快农村扶持性资金的到位, 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 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立法的执行, 严格治理违法操作事件, 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 重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

城市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的固有资金可协调性越来越低, 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 如何最大程度上的吸收城市居民的闲置资金成为了困扰各大银行的现实问题;但是在我国的金融政策不断调整的前提下, 城市的人均消费所所占的城市人均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地上升, 众多的新兴中产阶级在消费的习惯上有着较大的差别, 不在趋向于理性消费, 更多的是趋于攀比消费和精神享受消费, 且此项消费所占用的经济收入比重还比较大, 在季度性的资金储蓄方面无钱可存, 造成实际支出资金远远的超过实际可收入的资金, 严重的影响了未来预期的消费水平, 金融机构的目标转向了农村, 但是社会的未来预期消费水平已经严重的下降, 金融机构的信誉普遍降低, 为了更有效的促进资金吸收率的提高, 必须加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设, 政府以自身的信誉作为担保, 大力扶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开拓, 加快金融体系建设步伐。

(三) 政策金融业务的特殊群体的倾向性加强

围绕着“金融”这个商业名词的产生, 在不同的资金运转下, 被赋予了多重的解释和作用。立足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满足于多元化的经济需要, 从经济体式走向的角度来看, “金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体现, 是不同利益元素支配下的多控性经济综合体, 能够满足于不同物质利益驱使下的商业个体进行经济活动的交融性平台, 具有多变性, 趋势性的特点, 所以政府在政策性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 要针对农村的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向性的扶持, 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经济利益。

(四) 特色化金融扶贫产品的推出

从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一定规模的交易费用的产生决定了银行的规模、服务的种类和类别, 所以在金融扶持和改革的双向终端的优化过程中, 要革除阻碍金融产品流动速度的因素, 提升银行的水平, 争取利润最大化。但是鉴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 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化的金融市场中, 就要结合地域的经济特点来制定自身的发展计划, 对于贫困人口就要推出特色化高收益符合于农村实际情况的产品出来, 最大化的扩展农民的收入途径。

(五) 扶持性质的金融资金的下放

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态下, 政府鉴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要设立专门的扶持性质资金来促进贫困人口来购买金融产品, 在满足于百姓自身收益的同时, 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 确保专项资金最大化的利用,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赞助等形式来吸引社会及民间资本的介入, 扩大自由的资金规模, 最大程度上的消除农村人口贫困。

四、结语

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纯收入的快速提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大, 政府要认清现实, 加大自身的金融政策的出台力度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监管力度, 在保障更多农民稳步增收的同时, 逐渐的消除贫困,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政府对于农村扶持性金融政策的出台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 满足于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 政策性金融的倾向性也在不断地加快调整。不同地农村有着不同地经济发展基础, 具体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最大程度上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 地域性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也需要根据农村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 地方政府不仅要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调查, 还需要对金融扶持政策进行实际化的引领;充分带动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政策、理解政策、深入地执行政策;做好地域农村的实际状况调查, 理清自身的发展思路, 树立可持续发展地金融战略, 有效的依托资金优势、政策优势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最大化地消除农村贫困人口。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农村基础经济规模,贫困人口规模,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李喜梅, 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经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 (01) .

[2]张蕴萍.我国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创新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1 (08) .

[3]王煜宇.农村金融法制化: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1 (08) .

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篇2

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第三年全部兜底完成”。为高效高质完成这一目标,山东省财政积极创新扶持政策,多渠道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实施农村扶贫“雨露计划”。贫困户中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期间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连续补助两年。

结合促进就业创业资金,支持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确保贫困人口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将贫困家庭符合条件人员优先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培训试点范围,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企业负责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学徒基本工资,财政部门按照每个学徒每年4000-6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补助期限不超过两年。

支持创业扶贫贷款担保和贴息,对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可申请3万元以内无抵押、无反担保信用贷款,允许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个百分点,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对吸纳贫困人员达到政策要求的单位,按规定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担保贷款,财政按同期限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贴息期限最长2年。

结合农民培训项目实施,选择部分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对贫困村科技带头人、示范户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对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培训,提升其科学种养水平和生产经营技能。吸引、支持大学生返乡从事涉农行业创业,积极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

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就业创业,对在中西部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并带动贫困户5人以上就业的.经营者,按经营规模补助3-10万元;对成规模收购贫困户自产农副产品,以及租用贫困村村民房屋、院落、土地等自有资产开展规模经营并实现贫困户脱贫的旅游企业,按照实现脱贫户数给予2-30万元补助;对乡村旅游整村成建制实行公司化、股份制经营的企业,按照带动的贫困户数给予20-50万元补助,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贫困户工资、劳务报酬以及支付贫困户房屋、院落、土地等自有资产的租金和使用补偿。

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问题 篇3

【摘要】 本文从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及现状分析,借助国际经验,研究如何从金融扶持上给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促进农村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扶持

一、农村弱势群体的相关界定

1.农村弱势群体概念

一是“经济地位说”。张翔和孙莹两位学者主要从农村弱势群体所处的经济地位角度来界定其概念。张翔认为农村弱势群体就是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内在或者外在的原因造成的社会生活中经济水平低下,竞争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居民的集合。农村弱势群体一个共同的生存状态也是划分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依据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会竞争能力差。孙莹将弱势群体界定为经济上极度贫困,社会发展机会较少,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且自身没有能力改变现状,需要国家或社会力量支持和帮助的人群。二是的他把农村经济弱势群体归为经济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是指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及低收入者的集群,它包含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两部分。以上这两种定义,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数学者的意见,但也存在缺陷。我们不能仅从经济地位、经济条件来界定农村弱势群,更应该从各个角度来定义它的内涵。这种分析没有跳出经济学将弱势群体同构于经济贫困的巢臼,毕竟,社会弱势不单纯是经济弱势。

2.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

一是“原因说”。赵常兴从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原因分析,认为农村弱势群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弱势,如先天或后天的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伤残病人、老人等;一类是由于社会经济原因形成的弱势,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素质人员等;还有一类是由于心理原因形成的弱势。这一群体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就业难、收入低、生活负担沉重以及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是“主客观条件说”。有的学者以主客观条件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为依据,认为农村弱势群体主要包括:(1)农业劳动者中的贫困人口。农村中因家庭缺少劳动力,资金严重不足,农具不全,土地狭小,收成很少,而需要社会救济和帮助的农户。(2)农村老年人群体。(3)农村残缺家庭及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者。(4)农村贫困学生家庭。近几年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逐步建立,使农村贫困学生家庭成为新生弱势群体 。三是“家庭成员说”。还有人认为,农村弱势群体主要是指由下列家庭成员组成的贫困群体:残疾人;五保户;农村低保户;人多劳力少、主劳力死亡的家庭成员部分老、弱、病、孤和其它遭灾难的人群;接近低保的人员,主要是指纯农户。

二、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现状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体现在经济、知识、精神等各个方面。

1.经济贫困

我国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收入低,家庭生活困难。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人均年收入在727元以下,人均月消费为60.58元。在他们的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为442.24元,占60.83%,衣着支出为65.38元,占8.99%,住房支出为118.91元,占16.36%,其他用于医疗、交通通讯、文化教育消费等支出为100.47元,占13.82%。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他们用于食品开支人均每天只有1.2元,按照目前的物价水平推算,他们的生活水平是不可能达到温饱消费标准的,特别是用于文化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更少。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甚至还相当缺乏的情况下,这些农村贫困家庭经常是食不饱肚,衣不保暖,住房条件差,接受教育的机会少,面临着生存的困难。

2.知识贫困

在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中,他们的贫困状况与文化素质的高低呈显著的正相关。从“路径依赖”原理看,知识匮乏的社会个体,其人力资本更主要的是依赖自身的体力劳动能力;而知识富有的社会个体,其人力资本更主要的是依赖自身的智力劳动能力。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在农村,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贫困发生率为7-8%,而文盲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则达到21.3%。在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农户中,有27.1%的农户其家庭成员全部是文盲,而家庭成员有文盲的农户则高达80.7%。

3.精神贫困

农村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亚文化,这种亚文化通过弱势群体成员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来体现,他们往往甘于贫困、安于现状,或者精神苦闷、自暴自弃,有的人由于在物质上失去了追求较高水准的条件,转而追求精神领域的东西,甚至是宗教或迷信方面的东西,以便获得某种超脱和心理上的满足。这种亚文化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后代发生深刻的影响,使贫困得以维持和繁衍,甚至代代相传。

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相对被剥夺,很可能由此产生敌视和仇恨心理而成为社会中潜伏的冲突危机,犹如“水桶效益”,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社会隐患。发展需要自力更生,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为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本文中对于农村弱势群体的“自救”不再叙述,主要研究金融扶持问题。

三、改善金融扶持对策

1.金融机构的金融扶持

(1)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扶持农村弱势群体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创新经营方式和贷款机制,要加快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步伐,对能达到条件要求的,要认真筹备,积极报批,争取将更多的农村信用社组建成农村合作银行。要积极推进业务创新,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用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做法搞好搞活中小企业融资工作。要加快网络建设步伐,争取实现农村信用社所有网点联网,做到储蓄通存通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抓好组织资金工作,允许并鼓励下属单位或相关企业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最大限度地将农村合作医疗、扶贫以及退耕还林等涉农资金转存到农村信用社结算,以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实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剥离不良贷款,化解历史包袱,使其在改革中轻装上阵,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2)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作用,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

商业银行不仅在资金的规模上由于农村信用社,并且在信息、结算、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应该按照有关货币信贷政策,认真审视和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资金、网络、科技、产品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领域的信贷投放。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农村经济活跃地区保留必要的网点,并给县支行和乡镇营业网点较大的存贷比例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

(3)调整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农业发展银行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继续深入调整业务结构,切实发挥好信贷政策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延长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链,在确保粮棉油收购资金以及对农、林、牧、副、渔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信贷支持的同时,资金应重点投向周期长、收益低、不适合商业运作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小城镇建设等领域。国家开发银行也应将政策性业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支持农村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投入,对农村资金流向进行引导调控,逐步改变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

(4)加快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支持农村发展

引导邮政储蓄资金通过认购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农业银行次级债券、与农村信用社办理协议存款以及试办小额信贷等方式,促进资金回流农村。

(5)要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国家应考虑尽快出台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法规,为民间融资搭建一个公开合法的活动平台,使隐性资金显性化流动,缓解农村资金供需矛盾。

2.政府的金融扶持

(1)建议对高风险低收益的农村种植养殖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以及扶贫开发贷款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以减轻农户特别是农村贫困户的利息负担。

(2)由政府或中介机构牵头,财政资金垫底,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按市场化原则运作,组建新农村建设投资基金,重点对农业科研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化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先导性投资,引导信贷资金进入这些领域。

(3)各级财政可以在每年新增的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基金,也可以考虑以股份的形式投入当地已有的信用担保机构,以充实壮大担保实力,解除信贷资金进入农村的后顾之忧。

(4)利用税收杠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税贷挂钩”激励农村贷款,为调动金融机构增加农村贷款的积极性,国家可对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将减免税与存贷款比例挂钩,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如,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和非贫困两类地区。贫困地区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地区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

(5)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为农业保险提供风险补偿。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机构,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尝试建立政府补贴、农户自缴、保险公司承担保费的“三三制”农业保险模式,使农民遇到风险,仍能安然度日,并能迅速恢复生产。加强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合作,实行农业贷款与农业保险配套发放,对已投保的农业项目与农户优先发放贷款。建立支持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将农业保险纳入农村政策扶持体系,将受灾农户财政补贴改为生产自救性的保险补贴,对农业保险业务给予税收优惠,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全国性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总之,要通过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统筹协调,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翔,南京辉.农村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4,(2)

[2]孙莹.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J].人口与经济,2004,(10)

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篇4

一是着力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综合财政补贴、基金、贴息等多种方式,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采用多种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

二是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 对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完善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的全程监督, 实现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三是通过政府采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 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产品优先待遇, 建立健全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

四是构建有利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体系。包括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基础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税收优惠政策;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等。在税收政策支持方面要以产业鼓励为主, 整个税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与整个产业的发展匹配。在现行税制的框架下, 要按技术含量和产业化阶段, 设计和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 鼓励地方和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中。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五是加大税收优惠,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认定起, 有关各级财政将以不同年份按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列入各级高新产品项目计划的新产品, 按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计算给予拨款补贴。

农村金融功能缺失及其政策建议 篇5

一、农村金融功能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国有商业银行的支农功能弱化。近年来,伴随着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收缩县域机构,营业网点纷纷从县域农村撤出,即使存在的部分网点,也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其贷款权限统一集中到省分行,使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不断萎缩,支农功能进一步弱化。农业银行作为我国涉农银行中最大的商业性银行,其机构网点也正逐步从农村收缩,主营业务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目前,农业贷款占农业银行各贷款余额还不到10%,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已大大减弱。

2.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缺位。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主要承担粮棉油的收购、储备等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业务功能退化成单一的“粮食银行”。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明显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3.合作性金融支农乏力。近年来,由于农业银行收缩乡镇营业网点,服务仅限于城区,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产品收购和储备资金贷款业务,使得在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只剩下支农三驾马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中的农村合作信用社,独自承担起支持“三农”的重任,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据统计,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83.8%。农村信用社在形同虚设的“三会制度”和近乎垄断的农村借贷供给市场环境下,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动力。另外,农村信用社出于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其商业化倾向严重,使得资金大量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而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村其他经济主体难以得到贷款支持。

4.农村民间金融管理规范缺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信贷市场的逐步退出,中国人民银行出于规范金融秩序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治理整顿,并关闭了乡村集体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民间,从而使民间借贷异常活跃。据温铁军(1999)对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95%;2001年IFAD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4倍。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但因管理不规范,缺乏合法身份,良莠不齐,从而使得民间金融具有明显的高利贷、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性强、不可控等缺点,进而增加农民的贷款成本,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提高了农村金融的潜在风险。

5.农村资金供需严重失衡。据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的初步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到20万亿人民币。但由于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具有风险大,周期长,波动大,收益低的特点,这与商业金融所要求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相悖,进而使得我国农村金融资金的供求呈现出独特的现象:农村金融资金通过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流出农村,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在盈利动机驱使下,把金融资金更多的投向获利较大的非农业领域和大中城市。据统计,仅2000年农村信用社转出农村资金就达4639.9亿元: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县支行的贷款权限上收,其功能已经变为单纯的存款机构,并把吸收的大量农村资金通过上存流向城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在农村吸储余额约为2000亿元到3000亿元,很大部分通过上存,净流出农村:三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上存”体制,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目前,每年约有近千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从而使资金由农村流入城市,并成为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主要渠道。农村资金的非农化,使得本来紧张而又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恶化,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

6.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作为农业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而农业又属于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影响很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所以导致保险机构承担农业风险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据统计,中国人民保險公司自1992年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以来,农业保险费收入占财产保费收入总额的比重由当年的3.6%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而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险业务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功能的政策建议

1.拓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农业发展银行应充分发挥政策金融的支农作用,在继续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应拓宽服务领域,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政策性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不宜于商业化的农村公益事业,实现支农重点逐步从农产品流通领域向农业生产领域转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加大商业性金融的支农力度,切实扭转农业银行近年来的“离农”倾向。农业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涉农银行,在进行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工商企业的资金投放力度,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网络、网点优势,信息优势,品牌优势等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如信用卡、代理、租赁、担保、保管和信息咨询,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3.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的主力军作用。由于我国地区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农村信用改革不能按照统一模式,而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沿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的农信社改革,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使其成为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业合作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对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互助性农村合作金融

组织,以满足广大农户生活和生产的基本资金需求。

4.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使其成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金融是一种非正规的金融组织,是对农村正式金融制度的一种补充。这种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等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农村民间非正式金融安排,具有正规金融组织所不具备的速度优势、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一方面,它具有方便、快捷地满足农村多种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它又能有效地避免正规金融组织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贷款损失以及由于交易成本高而造成的利润损失。因此,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并将其纳入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监督和管理,不仅有利于防范农村金融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5.建立农村资金反晡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有效缓解农村金融资金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反哺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首先,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反晡回流。我国农村金融中邮政储蓄是农村资金流失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规定县域邮政储蓄份额超过一定比例部分用于农村,鼓励邮政储蓄银行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券,在农村试办小额信贷机构,将邮政储蓄上存的转存款全额转化成支农再贷款等方式,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其次,要诱导商业性银行金融资金反晡回流。可以通过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当地农村,对支农贷款占一定比例以上的商业银行,国家财政可以给予减免或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方式,诱导商业性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支持新农村建设。再次,通过限制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增加农村信用社资金反哺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通过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基金,完善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业务提供贴息、免息支持以及经营中的损失提供风险补偿,从而调动农村金融组织扩大支农资金投放规模的积极性,提高政策性支农的效率。

6.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村风险保障体制,有效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低产出,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自然风险高等特征,由此决定了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入低,为了有效地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从而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风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此,政府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质和内容,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国家出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另一方面,对开办涉农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为各类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分散风险,进而有效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篇6

然而, 农信社由于功能上的劣势和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影响, 存款业务的发展已受到严重制约, 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呆坏账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其在资金运用渠道、风险管理、人才激励等方面都存在先天缺陷, 因此其与现代化金融制度上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一、农信社的现状

1. 农信社资金供给不足。

目前, 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虽处于垄断地位, 但又面临着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种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贷款额度小、贷款总量向农村整体投放比例过低、贷款难度大和利率太高, 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来源不足。在县域经济范围内, 金融机构之间的存款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 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主要由农信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呈三角之势遍及各乡镇。这些机构在乡镇金融服务业务种类上趋同, 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服务功能上要优于农信社, 这使得农信社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金融市场抽走大量资金的同时, 却大都不承担支农任务, 不仅使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而且也导致农信社吸储能力降低, 存款增长速度放慢。

2. 农信社经营风险大、效益低。

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因此农业信贷资金的风险较大。农信社驾驭风险的能力较差, 重放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 各地农信社在支农工作中都加大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力度, 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这使得一部分农信社经营管理者认为投放小额农贷越多越好, 小额农贷规模越大越光荣, 于是就给农信社下考核指标, 要求小额农贷的发放面达到一定的比例, 发放额度达到一定的规模, 造成一些基层农信社盲目增加小额农贷规模, 扩大小额农贷额度。然而管理工作并没有跟上, 普遍重放轻收、重放轻管。小额农贷不落实内部责任制, 有的农信社小额农贷的回收率仅为30%~50%, 这使得小额农贷的发放量与风险管理要求严重偏离, 且农村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薄弱的基础设施以及分散的小额交易导致了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昂。高风险低收益使农信社在金融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

3. 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 不良贷款比例高。

从农信社的发展历程看, 其不恰当地在很长时期内充当了“第二财政”的角色, 以致功能“异化”、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呆坏账严重、历史包袱沉重。从深层次分析, 主要是农村财政公共品供应不足, 只好将金融财政化, 要农信社承担更多的财政职能。

目前,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尤其是地、县以下财政大多是“吃饭”财政。在中央、省级政府掌握主要财力的布局下, 县乡政府财力薄弱, 却承担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经费, 自然无力承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少由政府牵头、企业出面贷款的公共设施项目, 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而清理整顿农村基金往往把部分包袱转嫁给了农信社;且沉重的乡村债务也主要靠拖欠农信社贷款资金解决, 以致债务金融化现象相当严重。如果这类事情发生在国家四大商业银行身上, 情况则会大大不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有800亿元的不良贷款核销额度, 或是对贷款企业实行债转股, 然后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 卸掉银行的包袱。但农信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

4. 支付结算体系的落后成为农信社竞争能力拓展的重要障碍。

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完成了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推广, 紧随其后邮政储蓄银行也完成了电子化建设。快捷的服务、方便的通存通兑结算, 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而农信社由于电子化进程滞后, 结算渠道不畅, 其联行结算和电子汇兑业务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这些技术制约不仅大量增加资金在途时间, 时效性差, 准确性低, 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信誉和形象, 从而使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失。落后的支付结算体系, 成了阻挡农信社存款业务发展的障碍物。

二、给予农信社政策扶持的相关建议

“高风险、高成本、低回报”是农信社面临的困境, 而作为农村金融几乎唯一支柱的农信社又不得不把支农作为自己的天职。但农信社毕竟是企业, 生存是第一本质属性, 要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这使得企业的营利性和“支农”政策性必然产生矛盾。因此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农信社予以保护和扶植, 给予其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优惠政策, 是巩固我国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建立一套财政、货币和监管政策相互衔接、配合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以贯彻落实中央的“三农”政策。

1. 建立财政金融一体化的财税支持政策。

2010年的中央文件提出“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 这就要求优惠的财税政策在使用范围上应包括农信社在内的所有涉农金融机构, 给予这些机构税收减免政策。虽然我国曾经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 对西部地区试点农信社改革的试点单位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其他地区试点的农信社, 一律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3年1月1日起, 对试点地区所有农信社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收。这些政策和措施虽然对农信社“减包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力度还不够, 财税政策必须具有长期性, 因为“三农”本身涉及国本, 笔者认为应对所有金融机构从事涉农贷款给予普遍的税收优惠, 而且对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农信社还应给予进一步的税收优惠, 可以考虑农信社不交纳营业税, 降低其所得税税率, 以支持农信社的发展, 切实提高农信社的服务水平。同时对农户贷款给予合理的财政补贴, 以平衡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的成本, 从而引导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

2. 放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干预。

由于农村大都是小额信贷, 农民居住地分散, 发放和收回的人力成本所占比例较高, 以每笔贷款计算, 农信社的资金成本比一般商业银行高, 如果实行固定利率, 农信社的资金成本也许无法弥补。适当放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干预, 实施利率市场化, 有利于建立利率对农村信贷项目的“筛选”和补差机制。

3. 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让农信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低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有利于增强农信社的放贷能力, 提高其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忆寒.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农村金融研究, 2010;3

[2].勾东宁, 苏翩翩.浅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创新.农村金融研究, 2010;8

[3].罗春玲.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改革, 2005;2

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篇7

一、积极扶持农村民办幼儿园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规, 民办幼儿园可以界定为:“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办的、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面向社会招收幼儿的教养机构的总称。”[2]据此可知, 所谓农村民办幼儿园是指在农村地区, 利用非财政性经费、由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办的招收农村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根据《纲要》的要求, 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 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目前, 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来大量兴办农村幼儿园显然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 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满足广大农村幼儿入园的需求,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民办幼儿园。县、乡等各级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制度上保障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是落实《纲要》的要求, 努力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点是让更多的农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 通过积极扶持农村民办幼儿园来为广大农村幼儿提供正规化的教育服务, 推动农村学前教育走向普及。而仅仅依靠政府投资举办的乡镇中心幼儿园, 显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幼儿入园的需要, 也不符合“就近入园”的园所建立标准, 而且还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和加重家长的教育负担。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民办幼儿园, 增加农村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 有利于解决农村幼儿“无园可入”和“入园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上扶持、制度上保障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增强建立民办幼儿园的积极性, 并引导农村民办幼儿园科学发展, 改善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避免再次出现“入园贵”的问题。这不仅为现有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供生机和活力, 而且也为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走向正规化、法制化奠定基础, 将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基本普及”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 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纷纷出台, 我国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目前, 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2009年, 我国幼儿园总数为138 209所, 其中民办幼儿园为89 304所 (约64.6%) ”。[3]据有关文献显示, “2006年, 农村幼儿园总数为64 719所, 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50%”。[4]在农村幼儿园总数中, 绝大多数为农村民办幼儿园, 农村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 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受内外因素的制约, 这支“重要的力量”又处在发展中的劣势。所以, 在农村幼儿园“公办少、民办弱”的现实境况下, 积极扶持农村民办园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农村民办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存在诸多问题, 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扶持与管理是解决农村民办幼儿园问题的重要手段。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农村民办幼儿园存在政策制度不健全、经营难、管理难、资金少、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流动性大等。具体来说, 首先, 民办学前教育法规政策和制度的不健全, 例如审批程序的困难与繁琐, 税收的负担、昂贵的用地租金、多重的考核评估体制, 使有意设立民办幼儿园的创业者有心无力。没有规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混乱。这些加剧了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夹缝中生存的难度。其次,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经费一般不纳入国家财政的统筹中, 大多数经费来源于自筹经费, 而且政府在资金上对公办幼儿园的倾斜, 造成了农村民办幼儿园设施简陋、安全卫生条件令人堪忧。再次,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素质普遍偏低, 具有幼儿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师待遇不稳定, 工作和生活压力大, 教师往往选择其他职业, 造成师资的流失。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因此, 探索制定各项扶持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规范管理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将是必然的选择。

三、扶持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政策与制度探析

农村民办幼儿园是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5]在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 更加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及制度, 通过有力的扶持政策与制度设计, 来为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提供保障, 从而推动农村民办幼儿园顺利、健康地发展。

1. 完善法律法规, 保障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扶持农村民办幼儿园首要任务就是完善民办教育法律法规, 推进依法治教, 利用法律的强制性保障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首先, 依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学前教育管理”的要求[6], 深入农村地区进行调研, 广泛听取意见, 切实制定出保障农村民办学前教育实际需求的法律法规, 使农村民办幼儿园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其次, 在法律体系中凸显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农村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 使农村民办幼儿园公平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国家的支持, 保障各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有序健康发展。再次, 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行政机构根据国家的法律制定各地方性教育法规, 并且各级政府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执法机构, 逐步落实加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监督和督导, 使农村民办幼儿园受到法制保障。

2. 放宽审批和准入条件,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民办幼儿园

对于农村民办幼儿园不仅要消除歧视, 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 而且更要放宽审批和准入条件, 鼓励兴办农村民办幼儿园。首先, 农村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上, 规范农村民办幼儿园法人登记, 实行绿色通道, 严格执行农村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 审批评定后要及时发放办园许可证, 不拖延, 不推脱, 使审批过程公开、公正、快捷。其次, 民办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农村的不同地域的教育需求, 区别对待办园资质评定标准, 尤其是要与公办幼儿园有所区分, 制定农村民办幼儿园建园标准, 适度降低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和建筑面积、幼儿的活动场地、玩教具配备的标准的要求。再次, 鼓励大学毕业生选取适合场地开办幼儿园, 对于大学毕业生在各村开办微小型幼儿园, 在审批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 提高个人力量办幼儿园的积极性。

3. 出台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 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采取多种方式, 引导和支持农村民办幼儿园, 为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7]首先, 减免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税收。对于附属于企事业单位类的民办幼儿园, 减收其税费;对于完全靠个人力量开办的民办幼儿园, 给予全免税费, 减轻其负担。其次, 给予农村民办幼儿园用地的优惠政策。例如政府采取划拨土地、减免土地使用租金, 把空置的小学校舍免费提供给其办园等一系列用地优惠政策。再次, 在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民办园用水、用电的优惠, 使农村民办幼儿园在水、电、气供给、排污等方面享受与其同级同类的公办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同等待遇, 杜绝乱收费现象。

4. 加强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地方各级行政部门明确各自职责, 分工合作, 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保障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改变农村民办幼儿园“有人批, 无人管”的现象。首先, 设立专职监督机构, 发挥行政监督职能。重点加强对农村民办园的安全与卫生监督, 对照办幼儿园条件、安全管理等要求, 对存在安全与卫生隐患的农村民办幼儿园要及时治理, 保障幼儿的健康与安全, 避免民办园蒙受财产损失。其次, 联合各相关部门负责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联合规划部门统筹管理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数量及规模, 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浪费;联合财政部门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资金的分级、分类管理, 对于不同级别的民办幼儿园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

5. 建立适宜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考评与奖惩机制

建立农村民办幼儿园考核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 增强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办好园的积极性。定期对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考核评价。首先, 加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考核评估, 分门别类设置考评项目和内容, 如基础设施、人员、收费、保育与教学等, 综合评价农村民办幼儿园整体情况。其次, 建立适宜的奖惩机制。对考核评估中优秀的农村民办幼儿园给以奖励, 以期激励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农村民办幼儿园中推行“以奖代补”的奖励机制, 即政府通过提供学习考察机会的方式, 引导建立高质量的、有品质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对于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优秀农村民办幼儿园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两年考核不达标的农村民办幼儿园采取降低级别的惩罚措施, 三年不达标将关闭园所整顿。

6. 加强农村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首先, 规范师资队伍管理。对农村民办幼儿园从业人员 (包括后勤人员、保教人员) 进行严格考核和选聘, 合格上岗, 对已上岗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培训、定期抽查。其次, 改进农村民办幼师师资素质。定期组织民办幼师参加培训;加强民办幼儿园之间教师的交流和学习;教育部门派驻公办园长、骨干教师到农村民办幼儿园支教, 帮扶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改进教学水平。再次, 提高优化民办幼师的待遇。结合园所实际调整农村民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农村民办幼师收入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村民办幼师合法权益, 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总之, 农村民办幼儿园成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主力军”, 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政府财力有限, 农村幼儿园“公办少、民办弱”现实境况下, 通过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 大力发展农村民办幼儿园, 对于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地域广大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共中央文件, 2010.

[2]殷鹏霞.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3]王冬兰, 冯莉, 关瑞.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合作发展探析——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8 (6) .

[4]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 (1978-2008)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篇8

一、江苏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分类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 2012年6月, 江苏省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 (苏政发〔2012〕79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提出到2015年, 确保科技贷款余额及科技企业境内外上市数和融资额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一番, 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到2000亿元。2012年8月, 江苏省政府又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印发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江苏省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苏政发〔2012〕117号, 以下简称《通知》) , 要求下属各市县人民政府等组织实施《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江苏省试点实施方案》。

基于2012年江苏省政府发布的《意见》及《通知》, 同时结合江苏省科技厅、财政厅等政府官方网站上近五年公布的金融政策, 笔者进行了整理, 根据政策性质的不同, 江苏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专项资金 (基金) 政策。

为缓解不同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江苏省政府设立了各种专项资金 (基金) 。根据资金用途的不同, 大致分为 (1)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如《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 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特别是国有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而《通知》中提出到2013年, 13个市及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均需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2012年8月,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天使投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 (2)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如2009年10月, 江苏省财政厅和科技厅联合印发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 设立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而《通知》中也明确要求, 2013年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设立“种子基金”。 (3) 其他专项资金, 2013年6月, 江苏省财政厅、科技厅为进一步整合科技专项资金, 又印发了《江苏省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设立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条件建设与民生科技、前瞻性研究、企业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四项科技专项资金。

2、科技信贷政策。

为鼓励省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规模, 2012年12月18日, 江苏省财政局出台了《江苏省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实施细则》, 资金池由市、县财政出资设立, 省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 合作银行根据协议按资金池额度的一定比例放大,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在《意见》中, 一方面引导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科技领域的信贷投入;另一方面, 增加科技支行和科技信贷业务部的建设, 要求在贷款总量中科技贷款比重不低于50%, 科技贷款增长速度每年不低于20%。在《通知》中,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 提出要适当下放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基层银行的授信审批权限。

3、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政策。

为更好的解决科研企业的融资难题, 江苏省政府还设法拓宽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在《通知》中提出, 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 以创业板、中小板为重点, 发展壮大江苏科技板块, 并加大对科技企业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支持力度。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来直接融资。在《意见》中, 一方面, 加强对拟上市科技企业的分类指导和培育, 支持其尽快上市。另一方面, 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 有效运用不同债券产品扩大科技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同时鼓励非公开上市的科技企业通过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

4、科技保险和担保政策。

为帮助科研企业分散融资和投资风险, 江苏省政府还积极开展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如在《通知》中明确提出, 引导保险机构开展科技保险业务, 推动各省辖市建立2-3家科技保险示范机构, 并鼓励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和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建立科技保险补贴专项资金。要求各市及国家级高新区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科技担保公司, 其年科技类融资担保业务占全部贷款担保业务量的比重不低于50%。在《意见》中, 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在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集聚的省级以上高新区设立科技保险支公司或科技保险业务部。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市、县 (市、区) 以政府资金为引导,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设立科技担保公司, 鼓励和吸引大型担保公司到当地设立科技担保事业部。

5、科技金融支撑平台政策。

为更好的为科研企业融资服务, 江苏省政府还注重科技金融支撑平台的建设。如在《意见》中明确提出, 一方面建立科技金融基础数据库, 作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提供支持与兑现财税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建设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 逐步建立一批集评估、咨询、法律、财务、融资、担保、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通知》中, 鼓励有条件的市及国家高新区, 面向不同成长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整合银行、创投、保险、担保以及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金融资源, 建设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或一站式服务中心。

二、江苏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现状

根据近五年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等官方网站公布的相关资料及数据, 结合上述金融扶持政策的五种分类, 笔者总结归纳出这些政策的实施状况, 大致如下:

1、科技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立项众多, 多种专项资金配套扶持。

近日, 科技部、财政部公布了201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名单及资助资金, 江苏省共有368个项目立项, 获资金资助28526万元, 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7%和6.6%, 资助金额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除国家科技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外, 江苏省的科技创新资金 (以下简称“省创新资金项目”) 立项众多。江苏省科技厅每年都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省创新资金项目, 2010年和2011年省创新资金设立项目400项, 2012年设立项目230项, 2013年设立项目同样达到200多项。

除省创新资金项目外, 江苏省还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专项资金,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 在江苏省设立的多项科技专项资金中,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所占比重较大, 每年基本都在10亿元以上。据江苏省科技厅2014年初公布的科技资讯显示,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已累计下拨经费107亿元, 带动社会投入1341亿元,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18个, 实现销售收入4899亿元、利税838亿元, 有150家项目承担企业成功上市。

2、试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银行, 科技信贷总规模逐年增加。

2010年10月, 江苏首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苏州融达科技贷款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 盛科网络、吉玛基因等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融达科贷”签订了1.1亿元的授信协议。2011年底, 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已达20家。同时, 江苏省还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7家银行的南京支行设立为科技银行,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营金融贷款服务。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 结合科技型企业的界定, 笔者选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 因统计局没有1月份的相关统计数据, 只能得出2010年-2012年2月到12月的汇总数据。而2013年只有2月-6月各行业的统计数据, 下半年没有区分具体行业。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见, 2012年江苏省科研企业全年总贷款规模达到2663.05亿元, 比2011年同比增长26.93%。2013年上半年江苏省科研企业总贷款规模已达1427.61亿元, 同比增长23.48%。江苏省大多数科研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其贷款规模逐年增加, 同比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

3、设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科技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增加。

2008年, 江苏省科技厅以苏州市吴中科技创业园为主, 设立中小企业科技投融资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的不同阶段, 提供债权融资、融资租赁、服务费折算入股、房租收入等多种投融资服务方式。2011年, 江苏省设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现已汇集17000余家科技企业数据、400多家机构的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信息。

以往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单一渠道融资, 近几年融资渠道逐步增加。一些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 目前在两个板块上市的江苏省科技型企业已达到137家。不能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通过股权质押、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融资。2012年, 常州利用财政贴息、担保费补助等政策引导企业发行5.08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 开拓了江苏省融资新渠道。近两年, 许多商业银行推动中小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质押、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部分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计出供应链融资的方式, 逐步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建立科技保险和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专业科技保险和担保公司成立。

2013年, 江苏省对于购买科技保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市、县财政补贴比例不低于20%的基础上, 省财政分地区给予20%、30%、40%的补贴。对于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 按不超过季均担保余额的1%给予风险补偿。2013年, 全省科技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5亿元以上, 补助中小信用担保公司数百家。

2012年12月, 人保财险苏州科技支公司获得了保监会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标志着国内首家科技保险支公司在苏州成立。2013年1月, 江苏首家专业科技担保公司——苏州融创科技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江苏省鼓励17家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担保公司把科技创业企业作为优先支持和服务对象, 降低科技创业贷款担保费率。同时积极推进全省8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入再担保体系, 加强与科技银行的合作。

5、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明显。

自2004年起, 江苏省先后建设了大型仪器、工程文献、农业种质资源、知识产权和实验动物等16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19家公益研发服务平台, 总投入7.40亿元, 拥有科技资源总值40.23亿元。到2011年底, 江苏省已建有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86家, 其中公益性科技资源服务中心35家、专业性技术服务中心186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65家, 总投入41亿元。2012年, 江苏省投入省级科技服务平台专项引导资金3.5亿元。2013年, 江苏省首次建立5家平台网络, 其中四家为科技平台网络, 分别是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企业知识服务平台网络。

2013年, 江苏省科技厅投入3.02亿元, 立项建设了73个省科技基础设施计划项目, 其中重点实验室7个、企业研发机构4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 科技服务示范区3个,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网络8个, 公益院所特色业务建设项目7个。目前, 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按照“边建设、边运行、边发挥作用”的理念, 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12项, 申请发明专利574件, 开发新产品87个, 形成新技术91项、新工艺45项,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三、小结

近年来, 江苏省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 实施了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信贷、拓宽融资渠道, 科技保险与担保, 建设科技平台等多种科技金融扶持政策。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等官方网站颁布的数据, 结合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布的相关数据, 笔者对上述五个方面的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 江苏省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实施效果较好, 特别是专项资金支持及科技信贷两项政策, 科技创新专项资助金额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 并在全国率先试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银行。这些政策和措施值得我国其他省市借鉴和采用。当然, 江苏省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政策了解不透;政府专项资金的资助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结合不足等等。今后, 一方面, 江苏省科技厅、财政厅等官方机构需要加大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另一方面,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主动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平台资源和扶持政策, 共同推动江苏省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陈玉娟、朱发仓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 (6)

[2]王蓉、赵越春等.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及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11 (10)

[3]龙云安、李泽明.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 (02)

[4]胡苏迪、蒋伏心.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及政策含义[J].科技与经济.2012 (03)

[5]李金山.试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完善[J].当代经济管理.2013 (01)

[6]江苏省科学技术厅.http://www.jstd.gov.cn

[7]江苏省财政厅.http://www.jscz.gov.cn

农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篇9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尽管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非常不完善, 政策金融缺位现象严重, 这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境外筹资、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业单位的存款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 仅为10亿元, 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 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从1998年开始, 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 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粮棉市场全面放开,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 贷款规模明显下降, 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 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 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

(三)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 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 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 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 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 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与经验总结

(一)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

1、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根据《农业信贷法》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 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 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 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主要包括: (1) 农民家计局。其任务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和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2)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任务是对农村非盈利的电业合作组织和农场等发放贷款, 用于架设大型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以及电话通讯设备等。 (3) 商品信贷公司。其职能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借以提高农民收入。这种通过农业稳定和保护局的地方机构或生产信贷协会向农户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 从销售和生产方面实行政府干预, 增加农场经营收入。 (4) 小企业管理局。该局的主要职能是专门为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援助, 以促进、帮助小企业发展, 维护小企业利益。

2、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 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中心, 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与此同时, 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也逐步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 (1)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该行成立于1982年, 是当前印度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 是印度有权监督和检查农村合作信贷机构、地区农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资助商业银行的农村信贷活动。 (2) 地区农业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地区商业银行不追求盈利, 不是按商业经营原则办理业务, 主要建立在农村金融机构较为薄弱的地区, 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活动;贷款主要发放给生产急需的贫困农民, 除提供与农业生产发展有关的农业信贷, 还提供其所需的消费贷款;目前农业银行已成为印度不发达地区贫困农民得到开发贷款的主要渠道。

3、法国农村政策性金融

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其特点是“上官下民, 官办为主”, 既承担普通的农业贷款业务, 由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 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它由三个层次构成:最高层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它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 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负责协调省辖基层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业务, 分配管理资金, 并可办理转账、投资等业务;基层是到访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主要负责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蓄基金, 由个人及成员入股组成, 按合作制原则经营。

(二) 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特点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

源渠道广泛, 主要有政府资金、发行债券、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吸收存款、邮政储蓄资金、向国外借款等方式。 (1) 政府资金。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均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由联邦政府出资。 (2) 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如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发行的统一债券。这种做法可以适应中长期的资金需求, 又有政府的担保, 常被视为一种政府债券, 很受欢迎, 筹资能力较强。 (3) 向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做法还比较普遍。对于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 一般都由中央银行直接发放或充当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作为中央银行行为规范化进程的一部分。

2、十分重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

政策性金融的互相补充。有的国家既重视政府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又注重利用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 实行官民并列模式。如美国在全美十二个农业信贷区, 都有一个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组成的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还有由美国农业部直属的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业电器化管理局组成的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有些国家甚至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互助合作性质金融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是一种“上官下民”的所有制模式, 它的中央机构——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是公有性质的, 由政府所有, 而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均为合作性质, 实行自治, 有自己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权力机构。

3、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

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 如早在19世纪, 法国政府就颁了《土地银行法》;1963年颁布了《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案》。目前, 美法等发达国家也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 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监管严密规范。同时, 在政策上提供许多优惠, 鼓励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具体如减免税收、注入资金、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债务补贴以及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来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三、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对我国的启示

(一) 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目前, 我国农发行的资金来源单一, 主要是央行再贷款形式。央行目前正努力试图改变这种资金供求体制, 以切断政策性资金需求与央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 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提供给农发行的再贷款, 已由1997年的8167.79亿元调减为2005年年初的5699亿元。从2004年7月开始, 农业发展银行首次以市场化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 截止到2005年9月, 累计发行17期金融债券, 共筹集资金1901.7亿元。此外, 利用政府担保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 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二) 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泰外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显得不够灵活, 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 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 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 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 完善监管

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 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 明确界定其与政府、央行、商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 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障资产的安全。有关法规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二是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类法规是国家专门法的补充和具体化, 如贷款项目评估办法、贷款审批收放程序、贷款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委托代理机构资格和职责规定等。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就应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体系, 突出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性, 完善中国银监会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摘要: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弥补财政支农不足,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保护农民收益, 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针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及金融支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必须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外国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

[2]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路》, 《经济学动态》, 2004年第8期。

[3]蔡友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国际借鉴与改革思路》, 《当代财经》, 2005年第4期。

[4]应寅锋、张婷:《对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

[5]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3年。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探析 篇10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在国家和政府支持下,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优惠的存贷利率, 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界定, 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责, 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农村政策性金融包括政府所有性质、半官半民性质、民间合作性质和商业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资金供给比较广泛, 具体来讲主要有:借入政府财政资金、借入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发行政府担保债券、吸收存款、国外借款等。

目前,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导向功能、扶持功能、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性功能、保险 (担保) 功能运用于农业活动中, 以优惠的利率和便利的条件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贷款, 推动农业发展。

2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目前,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1 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由于农发行筹资渠道单一, 资金不足, 因此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局限。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之时, 由财政部全额拨款20亿元资本金, 由于中央财政财力有限, 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农发行还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吸收资金。虽然2009年以来, 也出现了债券融资等资金融通形式———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共分4次发行5年期债券260亿元, “然而却并没有实现较大的购买发行规模, 债券融资比例占据融资总规模的20%左右”。而目前资金主要来源仍然是中央银行再贷款, 农发行一年发放的粮食贷款本金的85%~90%都来自于中央银行再贷款,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但目前央行提供的农村政策性金融贷款呈现逐年增长率下降趋势, 因此, 农村政策金融必须马上寻找解决资金来源的新途径。

2.2 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

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主要任务, 即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在实际经济活动运行中,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经成为专营粮棉油收购货款发放的金融机构, 服务领域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流通领域固然十分重要, 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不只是流通, 对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金融供给也远远不能满足, 因此必须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而事实上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粮棉购销主体正趋于多元化,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明显下降, 即便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更加有限。除农业发展银行的粮棉收购款无法融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这一问题以外, 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主要提供扶贫贷款, 对政府的小额贷款补贴依赖性较强。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近年来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处于功能弱化时期, 不具备较高的资金供给效率。

2.3 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

我国政策性金融业务开展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04年以后, 农发行陆续获准办理商业性贷款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等, 并且商业性贷款比重逐年增加, 商业性职能不断加强, 但政策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未有明显改观。长期以来, 农发行一直没有建立对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进行区分与考核评价的规范性制度与办法, 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混同与交叉, 在实践中对经营业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也无法有效控制。并且农发行在经营活动中实施了信贷配给制度,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财政政策任务, 没有很好按照信贷融资规则运行, 其业绩是根据其发放的贷款是否能够满足政府政策实施的资金需要来决定的, 而不是由贷款运作效益和贷款回收率来衡量的,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这种模式下必然会带来运作的高成本、低效率。

此外, 基于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的特殊性, 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 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运用方式和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做出明确规定。但在我国, 连一般性的政策性银行法规都毫无进展, 更不用说农村政策性金融领域的立法。相关立法的严重滞后和缺失使得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活动缺乏法律依据, 丧失了判断是与非、可为与不可为的法律依据和标准。即使在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 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立法仍然没有提上日程, 目前尚无专司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概括和解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 其经营范围、运行机制和违规处罚等一直游离于专门立法之外, 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

3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建议

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业务萎缩, 法律滞后等上述问题制约着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的发挥。为确保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必须对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3.1 改善农村经济条件, 增加金融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或利用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吸引政策性、商业性资金对农村、农业的投入, 加强对包括交通、水利、养老、医疗、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 借此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的农户、企业等单个微观主体对资金和农村服务的需求明显扩大, 引发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总量迅速扩张。同时农业产业化过程促进生产经营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和银行中间业务的需求相对增加, 并能够引发对金融创新和创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可以推动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得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法人成为信贷服务的主要需求者。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机构的多层次决定了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 还应加强制度创新, 根据不同需要成立各类经济合作互助组织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以达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这些举措切实增强农村经济的盈利能力, 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3.2 拓宽筹资渠道, 形成稳定资金来源

由于邮政储蓄的改革, 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受到影响, 加之业务范围拓宽, 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需求快速加大, 仅靠原有的资金来源渠道, 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必须设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投入力度。在世界范围内, 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中, 财政资金占相当大一部分, 有些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随着我国财政实力逐步增强, 农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有能力加大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投入。另一方面, 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 农业发展银行应走向市场, 重点通过市场方式筹集资金, 通过发行债券、吸收各种社会存款、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邮政储蓄资金、向国外借款等方式, 拓宽筹资渠道。这种做法既可以减缓发展中国家财力不足对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制约, 还可以减轻政策性金融发展对国家财政带来的负担。

3.3 加强立法, 引导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

出台专门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 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生态环境, 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专门立法才能有效约束农村政策性金融中的偏差行为, 这样才能推动农村政策性金融更快更好地发展。如通过制定《政策性金融法律》、《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条例》等相关条例, 不仅用以明确农村政策性金融基本职责、宗旨、业务范围、职能定位、监督机制, 还要明确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稳定的财政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等, 保证其业务经营上的资金需要, 从根本上规范和保障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和有序运转。在专门立法的同时, 还要配套性地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信贷管理制度, 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 使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长期发挥稳定作用。并从财务稳健度和政策实现度两方面, 建立有别于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目标考核机制, 用以正确评价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行效果, 规范其业务行为。

摘要: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等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必须从改善农村经济条件, 增加金融需求;拓宽筹资渠道, 形成稳定资金来源;加强立法, 引导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等方面对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毕晓丹.基于金融深化改革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 2014 (13) :22-23.

上一篇:公共绩效管理下一篇:手机流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