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政策以及解读(精选8篇)
农村土地政策以及解读 篇1
1.承包地被依法征收的。承包地全部被依法征收的,应依法注销登记;承包地部分被依法征收的,依法进行征收部分的变更登记,并做好不同补偿方法的衔接。
2.承包地用于村级集体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结合补偿形式确定处置方式。对于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应核减相应承包地块;对于以集体机动地补偿的,转用的承包地块应予核减,新补偿地块予以确权登记;对于补偿未到位的,暂缓确权登记,并标明实际占用状况,在登记簿中注明。
3.承包地上私自建造非农设施的。可按原承包地块四至进行确权登记,有关情况应在登记簿中注明。
4.承包地已签订征地协议的。如按照补偿协议补偿到位,可以暂缓确权登记。
5.承包方互换、转让承包地的。经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有书面协议的,可按协议约定进行确权登记;没有书面协议的,由双方达成书面协议后,据协议进行确权登记;有争议的待争议解决后再予确权登记。
6.承包地转包、出租、入股的。对于土地没有被整理、界址基本清晰的,应予以确权确地;对于土地被整理、界址被打破的,在所涉整体地块测量定位的基础上,采取虚拟还原、按序排位等方法予以确权确地。
7.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应以村、组为单位实施。要充分体现农民意愿,由发包方提出,经过乡镇(街道)审核,报县级人民街道批准。对所涉地块进行测量定位绘图,根据原有总分关系确定承包农户承包面积。向承包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确权方式注明为确权确股不确地。
8.承包户家庭成员发生变化的。承包户家庭成员按二轮承包时的实有成员登记,已故、外迁人员在登记簿中注明,新增人员予以记载,并在登记簿中予以注明。农户因离异或子女成家等原因分户,承包地未分割的,按原承包关系登记;承包地分割的,可凭分户协议书等相关材料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别签订承包合同,并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离婚夫妻一方户籍已迁出本集体经济组织,迁入地没有落实承包地的,仍按原承包关系确权登记,保留迁出方的份额,并在登记簿中注明。
9.承包户全家户口外迁的。迁入城镇的,应当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予以确权登记。迁入设区的市,承包地尚未收回的,尊重承包农户意愿予以确权登记。
10.未开展二轮土地承包的。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成员代表同意,并报乡镇街道批准,可确认现有承包关系为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也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二轮土地承包基准日由县(市、区)确定,一般为当地开展二轮承包起始日;情况较特殊的,可由村(组)民主决定,经乡镇街道批准同意后实施,并报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备案。二轮土地承包到期日按照当地开展二轮土地承包的到期日执行。根据二轮土地承包基准日确定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员。
11.承包权属资料缺失的。应按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NY-T2537-)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土地(耕地)承包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农办经〔〕18号)要求,予以重新制作、补办或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基准日由县(市、区)确定,一般为当地开展二轮承包起始日,情况较特殊的,可由村(组)民主议定,经乡镇街道批准同意。二轮土地承包到期日按照当地已开展二轮土地承包的到期日执行。起始日一般为当地开展二轮承包的日期。
12.“动账不动地”的。账地不符程度较大,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三分之二成员或者三分之二成员代表同意,并报乡镇街道批准,可以账面权属关系为主要依据,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予以确权登记。
13.实行“双田制”的。口粮田、责任田分配总体平衡的,群众都认可的,可以按原有承包关系确权登记。对土地面积差异较大的,可以根据当时处理政策和均衡原则,按二轮承包时所在村(组)农户承包平均水平和该承包大户当时参加土地承包家庭成员数核定的土地面积进行确权登记,对超出的其余部分不予确权。对不予确权的土地,二轮承包期内,可由承包大户继续耕种。
14.承包地“小调整”的。可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村民认可原则,在完善承包合同、办理相应手续后,认可其现有承包关系。合同到期日按照当地开展二轮土地承包的到期日执行。
15.村集体经济组织撤并的。原承包关系不变,由撤并后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代为办理发包手续。
农村土地政策以及解读 篇2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 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 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 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 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社会管理研究室主任常兴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力点, 是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创新和实现多种经营方式;要鼓励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强调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前提是要把每个农民当作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主体, 要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下实现。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这一基本制度, 也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在“统”和“分”上都要创新、转变。在“统”的层次上, 统一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方向转变,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在“分”的层次上, 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5年内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力争用5年时间, 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韩长赋说,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总体是稳定的, 但也存在承包期内随意调地、土地纠纷多发等问题, 主要是二轮延包不完善、确权不到位。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意义重大。第一, 在未来的土地流转过程中, 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收益权, 实际上也是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第二, 通过确权颁证使得未来土地流转更加规范化;第三, 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要给予农民更多财产性的收入, 财产性的收入怎么来呢?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农村土地收益怎么变现的问题。在未来推进工作的颁证过程中, 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农村各地的贫化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各不相同, 所以提出用5年的时间, 而不是强硬地去要求过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也是考虑到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困难, 这个事情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复杂程度非常高。
土地抵押新政令人瞩目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 农民通过农村土地的转让承包获得租金, 就是因为转让了经营权;经营权就是收益, 抵押经营权就是抵押土地的预期收益。即使抵押失败了, 也只涉及抵押的农民与银行约定的3年或者5年经营权, 不会改变集体所有制, 这种探索是可行的。
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八议 篇3
一、如何理解“决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
“决定”发布之后,有人认为中央的土地政策比过去更“紧”,有人则认为是更“松”了。事实上,不存在总体上的“紧”或“松”问题;应该说今后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约束力会更紧,而对土地使用权承载的其他具体权利的限制则会逐步放松。
我国农村土地的基本制度保持不变,国家的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碰,这两个方面没有放松。但“决定”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了新的解释,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是松的表现。“决定”提出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原则是“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政策调整,完整地理解“16字原则”需要对以下几点有深入认识:
第一,应该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看做产权。讲明晰产权,就是要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做“实”,使农民拥有相对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对于没有承包到户的商业性集体建设用地,如果农民愿意并经过一定程序形成农民的决议,也应该通过股份制的办法使农民享有“按份共有”产权,并享有收益权。经农民同意,村集体才可以将商业性建设用地的地租收益用做集体公益性支出。
第二,政府规划是界定土地产权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说,产权明晰是相对的。完整的土地产权应该包括使用权和收益权这两项基本权利。但在任何国家,土地的使用权会受到国家的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所以可以说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在国家与法律意义上的所有者之间发生了分割。更广义地看,土地使用权还会受到地方政府或社区规划的制约。土地产权要明晰,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严格、稳定、规范,否则产权明晰就失去了意义。近几年,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国家对土地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的确加大了,但实际情况就像地方同志说的那样,“算账算不过中央,捣鬼捣不过地方”。规划到了地方,常常硬不起来。这种情形必须改变。规划应该是法律,最终应该交由立法机关议定。
第三,强调产权明晰,必须承认土地的收益权,而收益权必须体现为交易的出价权。讲一个人拥有某项财产的产权,但在财产的交易中他却没有出价权,反而把出价权交给了不拥有产权的一方,那就谈不上产权明晰。这意味着,按照产权明晰的原则,今后在土地征用中不可以由国家单方面对土地定价。显然,如果这个意见能成立,那意味着国家的相关法律要作出重大修订,也意味着今后在集体建设用地转移权利以及耕地变建设用地的时候,利益分配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变化。不可以嘴上说明晰产权,实际上却把最重要的出价权留在政府手中。
二、“决定”对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何新的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制度的理解有某种狭隘性。“决定”提出,构成“双层经营”中两个层次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我体会,“决定”提出的这两个“转变”非常重要,很值得农村改革研究者和实践者认真思考琢磨。
家庭经营要改变技术水平低、专业化程度差、生产经营规模小的状况,逐步由小农或小兼业农转变成现代的专业农户。中国农业要现代化,必须实现这个转变。中央“决定”中,讲农户要增加技术和资本的投入,这是一个总的说法。对于粮食生产者,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还要扩大耕作面积,实现规模经营。不增加土地投入,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会很快下降,导致亏损。尽管这个转变不可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但转变的方向一定要坚持。
集体经营这个层次要坚持,但对集体的含义要重新认识。由过去的农村“小队”和“大队”转变而来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是集体,农民的各种合作组织也是集体。从一些地方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看,前一种集体主要应负责农村公共事务,它的收入和支出要有所限制。目前由行政村或戴着集体帽子的“农工商公司”从事的盈利性活动要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加以改造,进一步明晰产权,转变为民营经济。要形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让农民进退集体更容易、收益更明白。
三、今后保护18亿亩耕地更难还是更容易了?
保护耕地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我们并不缺少建设用地资源;二是粮食生产不嫌耕地多。我国大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不到4000人/平方公里;而且号称最少土地资源的东部地区的城市人口密度还小于中西部的平均水平。环渤海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实际上都不缺建设用地。如果盘活农村村庄占地和现有建设用地,可供建设的土地更是几十年也用不完。而我国粮食生产一直采用投入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环境压力很大,使中国人为解决吃饭问题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所以,保护18亿亩地有充分的理由。但在以往体制下,保护耕地只有中央一方面的积极性;不仅地方政府希望在空间上扩大城市,连农民也加入了扩大占用建设用地队伍,因为农民把农村土地看成了“公地”。全国农户平均占用村庄土地1.2亩左右,利用水平很低。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赋予农民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权,这将是广大农民不再有“公地”意识,农民对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将发生极大改变。这意味着保护耕地除了有中央政府的积极性之外,又创造出了农民的积极性。过去多有学者的研究报告称,农民群众反对中央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如果单从统计数字看,的确是这样,我自己的调查也有同样的结果。但这是一种假象。如果与农民深入讨论,就会发现,农民有了关于耕地的财产权意识,就决不会要求平均分配,也不会反对国家政策。
四、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会不会在农村普遍出现“大农场”,并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土地?
最近,很多人担心这个事情发生。我以为,如果地方政府在“规模经营”这样的目标上不去搞拔苗助长,这种事情不容易发生,不必过分忧虑。
如果中央政府真正实行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16字原则”,不会有大量城市人到农村去“种庄稼”。真正立志搞农业的是少数。怕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若政府方面真正能做到“用途管制”,城市资本的投机性便会大大消解。没有多少人会拿只能用来耕作的土地去搞投机。
从经济规律上看,农民是否愿意把耕地转让或出租给城市资本,并不取决于城市资本家的意愿,而取决于农民放弃土地经营的机会成本,当这个机会成本小于他转换职业的预期收入时,农民可能转出土地;当机会成本大于预期收入时,他就不会转出土地。如果预期收入是城市工作的平均收入,那么,种粮农民的机会成本大约是经营50亩大田作物的收入。这个分析表明,农民不会盲目地放弃农业经营,土地不会随意地转到种粮大户手里。
进一步分析,地方政府会不会普遍地用拔苗助长的办法推动农民搞规模经营?我看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做这种事情,但会引起麻烦。中央政府必定会采取措施加以节制约束。
五、什么是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中国现实之下适度规模经营有三种尺度。一是技术的尺度;二是社会经济关系能够承载的尺度;三是方法上的尺度。前两个尺度都是变量,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在投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农户每家大概可以耕作50亩左右的大田作物。
考虑到社会经济关系的承载力,全国不同省份依据人地比例关系,一个农户可以耕作的面积会很不相同。就平均水平而言,依据我的粗略计算,乐观地说,大约在20年之后,大田作物户均50亩地比较合适。如果平均规模过大,城市不能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这就是说,推动规模经营不能急于求成。
从方法上说,搞规模经营一定要农民自愿,决不可以拔苗助长。要认识到,规模经营慢一点只能影响到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并不会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如果规模经营搞得过快,农民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倾向会更加显著,不仅粮食产量可能下降,还可能出现更多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但也不能过于谨小慎微。发展农户规模经营的方向要坚持,要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局部地区的规模经营可以更快一点。为了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可以做结构性的调整,或者给地方政府某种自主决策的权力,不搞全国“一刀切”。例如,当农户的经营规模超过一定面积以后,补贴金额可以递减,直至边际补贴为零。具体的操作可以由地方相机决定。随着全国城市化率的提高,补贴政策也可以做出调整。
六、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状况?
土地流转形式有出租、转让、转保和互换等形式。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应该采用农民入股形式搞大农场。
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是劳动力较多,而土地相对较少,规模经营遇到困难。许多地方政府都想克服困难,在这个方面迈开较大的步伐。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主张用“股田制”的办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其具体的做法是,由一个或几个出资者注册一家经济实体,种植经济作物,或搞所谓“设施农业”,而农民则用自己的承包地入股,按股取得报酬。按这个办法,土地经营规模的确可以增大。但我认为这不是增加土地经营规模的最好途径。
股份制是人们为了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而建立的一种合作方式,并不适合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一般来说不必要是股份制企业,虽然它们的建立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在所有农业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是以土地入股而建立的;农民与合作社的联系是以所谓农民的“惠顾”为纽带,就是说合作社是在市场活动中代理农民进行交易活动,而农民则依照自己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惠顾额)来获得由合作社创造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离开了市场交易,在直接生产环节上,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农民之间可以通过土地承包权的租佃关系来实现土地的流转,从而扩大一个农户的经营规模。任何一户农民在有了完全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后,可以把自己的土地承包权租给种粮农户;农民自己会决定一个合理的租佃价格。比较而言,如果硬要农民搞股份制,建立起农业公司,反倒会增加农民的风险。如果公司发生资不抵债,就要拍卖公司的资产(农民的土地)用以还债。
实行“股田制”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损害农民利益。目前,在不少地方已经发生了一些农业资本家经营不善而逃跑的现象。农民的土地经过所谓“设施农业”折腾后,要恢复大田耕作就很难了。这种现象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关注。中国农村的“人地比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三天两后晌就搞出像美国那样的“规模经营”。特别要说明,在农业领域,连西方国家也十分慎重地对待城市资本“下农村”搞农业雇佣劳动制度;他们把“耕者有其田”看作是建立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原则。
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但这个规定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而不是鼓励在农业生产领域搞“股田制”。中央政府一贯提倡土地要适度流转,并强调农村家庭经营制度与土地流转并不矛盾。家庭经营制度越是稳定,土地流转才越会健康发展。
七、如何统筹利用城乡住宅建设用地资源?
当前,城乡住房用地资源利用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农村住房空置率比较高。多方面的调查都表明,全国农户住房的空置率在30%左右。这种情形不仅意味着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意味着农民实际福利水平遭受损害。
二是适合建设房屋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利用。我国是一个拥有复杂地貌的国家,一些临近城市的山区边缘地带即所谓浅山区,不大适合发展粮食生产,如果用来做住宅用地,可以容纳大量人口。
三是城市住房用地利用率不高。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达到1万人/平方公里即有可能,也有必要,但现在的情况是人口密度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解决上面这些的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统筹利用城乡住宅建设用地。可以在浅山区发展别墅式住房,而禁止在平原地区发展低密度住宅区,特别要禁止在平原地带建造别墅式住宅。保守估计,全国面向城市的浅山区建造2000万套别墅式住宅是没有问题的,完全可以满足占全国人口5%的高端收入人群的需要。还可以通过对空心村庄的改造发展住宅小区。城市交通发达以后,这些地区的住户到城市上班工作不会受影响。
实现这个想法必须修订现行法律。但这个工作不要操之过急,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规划一旦通过,就应该像遵守法律那样遵守规划。
八、土地流转的主体是村集体还是农民?
近几年,许多的地方的农地流转是由村委会或基层政府组织的,有的地方收回了农民的承包地,由政府方面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将土地大面积转包给了所谓“大户”。当事人的理由一般是所谓规模经营,但背后的理由是“壮大集体经济”,解决集体兴办公共事业的财源问题。我很怀疑这个做法的普遍意义。
办理村庄公共事务依靠集中控制土地收取租金获得财源这个路径,也值得商榷。国家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是“免费”的,就是说,租金本来是农民的。另外可以考虑的办法是承包地还是归农民按户免费承包,公共开支直接从农民那里收取。这个办法使农民有了“纳税人”意识,也使干部会更注意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有利于形成成本低的监督机制。如果一种制度使监督机制运转的成本很高,这个制度就不会有长久生命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做了新的解释。我理解,今后“壮大集体经济”,应该是指大力发展农民的各类合作组织,至于村委会,主要做好自己的公共事务就行了。中央“决定”的意思是,土地承包制不仅要坚持,而且要承包到户并长久不变。任何组织最好不要借公共开支的理由把农民的地收回去自己按竞拍的办法搞短期承包。
由农民承包土地并完全自主决定土地流转,完全不妨碍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只是时间可能长一点。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流转的交易成本不会表现为那种由集体决定并操作流转的行政成本,也不发生农民对集体流转收益(集体的发包收入)使用状况的监督要求,自然也不发生监督成本。所以,这种由农民自主决定流转的方式是一种能够降低社会成本的方式。从一些地方的经验看,这种方式完全能行得通。
我通过对各地农村的调查,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什么地方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去“壮大集体经济”,尽管短期内热热闹闹,但时间一长就出问题,就失去活力。即使有做的不错的,那也是少数。相反,什么地方认真去落实中央的土地政策,下决心明晰土地产权,短期内看起来产生公共开支方面的问题,但时间一长就显示出整体经济的繁荣景象。所以,要充分相信,土地承包权越是得到很好落实,农民的合作(包括村庄公共事务中的合作)就越容易。要相信农民有合作意识。
江苏省土地确权政策解读 篇4
20江苏省土地确权政策解读:
近日,江苏省农委、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测绘工作管理的通知》(苏农经z{2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的测绘管理。
《通知》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部分测绘单位因承担项目过多、人手较少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中标后分包转包、测绘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提出相关要求:
一是各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地确权工作的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及时拨付经费,实施第三方监理制度。
二是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地确权测绘工作的协同管理,做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加强测绘单位监管,严肃查处承包地确权工作中的各类测绘违法行为。
三是测绘单位要加强对承包地确权测绘工作的质量管理,加强业务培训、依法依规作业,保证进度和质量。
农村土地政策以及解读 篇5
摘要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与中国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从原来传统的农户小规模经营逐渐向集约程度高的大规模的农地规模经营方式转变的趋势关系十分紧密。前者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虽然不是什么新政策,但是在最近几年中,该政策对很多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带来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中国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尤其是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政策制度以及该政策制度下的农民利用农村土地时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一些背景理论,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其发展方向趋势,土地流转与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趋势下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最后是在此趋势演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演变要以耕地保护为前提条件,规模经营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关键字:土地集约经济土地规模经济农地规模经济土地流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政策制度
就全国而言,主要为农户小规模经营的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三十多年前,这一制度将一度几近崩溃的中国农村经济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然而随着我国近三十多年改革和开放的历史,我国的农村生产力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以及农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在部分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模式已经渐渐地不适应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些不适应主要表现为:1农户耕地面积过小、地块分散,尤其是在丘陵以及山区等地区,地块较为破碎,这和我国的地形特点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的地形分为三级阶梯:第一阶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第三阶梯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除去因为热量条件不足以及现有条件不能开发的耕地,我国的耕地主要集中在第二阶梯的部分平坦区域以及第三阶梯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所以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就是人多地少,尤其在东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地区,农业耕地被侵占严重。由于农户耕地面积过小、地块分散,个体农业主很难及时调整作物结构,来适应市场,土地利用的劳动集约程度高而科技以及资本的集约程度低,且每家每户的土地较为分散信息交流速度很难更上市场信息的变动,很难将最新的农业技术以及科技文化进行传播和应用。2部分农户经营的项目并不是以农业为主,他们将农业视为副业,所以,在经营管理上,土地也以一种低效率的粗放经营进行着,甚至存在抛荒的现象,这是一种对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3与不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户的比较下,一些具有专业技术且善于经营农业土地的农户很难得到足够的土地来实施土地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以上为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地区施行的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劣势。
但毕竟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毕竟十分有限,而且部分地区低下,现阶段的土地政策,主要指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仍然是适应我国大部地区的土地经营形式。因为与其适应生产力的地方也就尤其现阶段的优势所在:1以单个个体农户为单位进行土地经营能够调动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这点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验证了。2就像上面提到的我国土地现状,我国土地较为分散、破碎,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的经营,对这种情况较为适应,尤其是在在生产力不高,各地农业地区自然和技术水平差异显著,资金和人才也存在很大的地区间差异的现阶段。3人均负担得土地面积较小,因此能够进行劳动集约化生产,从而维持
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对现阶段的中国大部分耕地生产来说依然是一种不错的经营模式和方法。
土地流转背后的理论依据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其中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2005年03月01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土地流转诞生。那么土地流转有何意义,并且它对我国农业生产与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一些基本的土地经济理论中找到答案。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通产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在说的规模效益,它表示的是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往往指的是较大的经营规模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较大的规模会让土地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农业科技等等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配置从而取得规模效益。而且,与土地收益变动规律相类似,规模经济也存在着这种规律: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土地效益的变动依次呈现以下三种阶段:土地规模效益递增、土地规模效益最高、土地规模效益递减。用图标来表示这一种规律就是一张简单的“U”形曲线图。要想使收益扩大,则必须进行规模经营,要想使收益最大化,则必须进行适当的规模经营,使收益处在第二个阶段。规模经济包括了市地和农地两部分,在这里我们主要说明的是农地规模经济。农地的规模经济的实现主要依靠农地的规模经营,一块农地是否符合规模经营的标准主要看以下这几个指标:1土地面积2劳动力数3其他投入指标4产出量(产量,产值等),前三个指标为投入指标,而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有:1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主要反映了生产力的水平,也是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要素。2土地:土地要素包括很多,如土地是否平坦,土地面积,土地肥力等。3人地比例:在不同的区域,人地比例不同,如把东北地区同东南沿海地区作比较,人地比例显然不一样,进而这两个地区的农地经营规模也不一样。4集约经营程度:分为老啊动力集约和资金集约两种。此外还有5农业经营者的能力6社会条件7经济制度8农业经营单位的外部条件9国家的政策等等。施行规模经济对一些已经达到进行农业规模经营的地区来说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一步。那么,如何将这些农地规模经济的理论与我们的适用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这一话题也就是土地流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其发展方向趋势
现阶段,我国主要进行的主要农业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有1独户规模经营2多户联合规模经营3集体规模经营4双层规模经营: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实行大规模经营,另一方面社区集体对这些经营大户进行全面的服务与支持。5社区服务性规模经营。这些组织形式存在有一段时间,但在现阶段,部分地区迫切需要适应当下的规模经营组织形式。在农村乡镇企业取得较好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以乡镇企业对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进行转移,将土地集中经营,提供规模化的条件,基层政府政策进行扶持,相关农业保障措施的配套,合理的土地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出台,这种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规模化组织形式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形式。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等方面都能够很好的保证农地规模经济的发展。
土地流转与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趋势下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一些新问题
新事物的出现总有其不成熟的一方面,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的道路同样充满了不平坦。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和阻碍同样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新出现的问题包含了许多方面,如农村劳动力的流向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村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从农民内部自身来解决,如农村教育的加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相关法律措施的配套等等。
农地经济规模化趋势演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主要还是指农地经济规模化实现后的一些问题,比如,农地经济规模化成功后会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哪些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注意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们进行农地规模经营的基础,我们对这一政策必须毫不动摇,还有,在实施农地规模化以及土地流转进行过程中对耕地保护的破坏行为,我们也要十分的警惕,比如,违法征用,转让后用途的变更等等情况,对此,我们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农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必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些不满足要求的农村企业,不仅不会给农村的规模经济带来推动作用,反而对农地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不仅这些,为了早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参考书目
《土地经济学》——黄贤金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2009年
《土地经济学原理》——周诚著商务印书馆 2003年
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全文2014 篇6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经营规模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农地农用,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
二、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三)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为开展土地流转、调处土地纠纷、完善补贴政策、进行征地补偿和抵押担保提供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方便群众查询,利于服务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原则上确权到户到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切实维护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
(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全面负责的要求,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在工作中,各地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以现有承包台账、合同、证书为依据确认承包地归属;坚持依法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政策,按照规定内容和程序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依靠村民民主协商,自主解决矛盾纠纷;从实际出发,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为基础,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依据,采用符合标准规范、农民群众认可的技术方法;坚持分级负责,强化县乡两级的责任,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工作质量。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操作性政策建议和具体工作指导意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助。
三、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五)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并促进其转移就业。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以转让方式流转承包地的,原则上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且需经发包方同意。以其他形式流转的,应当依法报发包方备案。抓紧研究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具体实现形式。按照全国统一安排,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
(六)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应由承包农户自主决定,流转收益应归承包农户所有。流转期限应由流转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协商确定。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农村基层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更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将整村整组农户承包地集中对外招商经营。防止少数基层干部私相授受,谋取私利。严禁通过定任务、下指标或将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
(七)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流转市场运行规范,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土地流转服务主体可以开展信息沟通、委托流转等服务,但禁止层层转包从中牟利。土地流转给非本村(组)集体成员或村(组)集体受农户委托统一组织流转并利用集体资金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可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流入方收取基础设施使用费和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或其他公益性支出。引导承包农户与流入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并使用统一的省级合同示范文本。依法保护流入方的土地经营权益,流转合同到期后流入方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续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
(八)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各地要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创新规模经营方式,在引导土地资源适度集聚的同时,通过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九)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照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对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符合申报农机购置补贴条件的,要优先安排。探索选择运行规范的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开展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抓紧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允许用粮食作物、生产及配套辅助设施进行抵押融资。粮食品种保险要逐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愿保尽保,并适当提高对产粮大县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应配套办法,更好地为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支持服务。
(十)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或变相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等。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栽树及其他毁坏种植条件的行为。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坚决查处通过“以租代征”违法违规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坚决禁止擅自将耕地“非农化”。利用规划和标准引导设施农业发展,强化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监管。采取措施保证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停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办法遏制撂荒耕地的行为。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不符合产业规划的经营行为不再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合理引导粮田流转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十一)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要继续重视和扶持其发展农业生产。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分级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并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
(十二)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为承包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服务,通过统一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意愿,可以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将土地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也可以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各地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丰富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
(十三)加快发展农户间的合作经营。鼓励承包农户通过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联合营销等方式发展联户经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活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农户入股土地生产性能评价制度,按照耕地数量质量、参照当地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计价折股。
(十四)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支持农业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支持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相互持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扩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资金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加快建立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管理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在建设用地指标中可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综合运用货币和财税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保险支持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分散规模经营风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设立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
(十六)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各地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对租地条件、经营范围和违规处罚等作出规定。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要按面积实行分级备案,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浪费农地资源、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防范承包农户因流入方违约或经营不善遭受损失。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能力等开展监督检查,查验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况,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对符合要求的可给予政策扶持。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并加强对各地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七)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巩固乡镇涉农公共服务机构基础条件建设成果。鼓励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围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服务范围。大力培育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发展良种种苗繁育、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粪污集中处理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支持建设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和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灌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鼓励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的标准合同、规范程序和监督机制。积极推广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
(十八)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善农业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涉农专业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养培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养培训规模,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培训力度,把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十九)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利用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渠道,深化行业合作,推进技物结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终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与农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服务,提高服务规模化水平。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与问题浅析 篇7
1 土地流转的概念和内涵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这部分集体所有的土地, 可粗略归为三类, 一类是农用地, 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一类是农村集体的非经营性建设用地, 包括宅基地、道路、学校、水利等公共设施用地;一类是农村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 可用于工业企业建设、城镇开发的用地。而土地流转即是指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流转, 包括宅基地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宅基地的流转仍然在个别地方进行试点探索, 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也就是说, 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 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 以合法的形式, 保留承包权, 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个人、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
2 土地流转政策演变
针对宅基地的流转,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 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 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2015年初, 中共中央出台了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意见, 在全国33县 (市、区) 实行封闭式试点工作, 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目前仍未出台全国范围内普适性的流转政策。
对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的改革, 自改革开放初以来, 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中, 政策更加细化 (见表1) , 操作性更强。但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 情况复杂, 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土地禀赋各有差异, 在流转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可预见乃至不可预见的问题。土地是大问题, 粮食是重中之重, 农民权益尤其要值得重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哄而上, 盲目推进, 仍然要保持“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 在平稳推进中积极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预先评估政策后果, 防患于未然。
注1:“三个前提”: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经发包方的同意。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整理得来。
3 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地流转的规模化不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或由于对大规模耕地的市场需求不足, 或由于村民风险意识强烈, 不愿长期放弃农地耕种权, 使得农户之间代为耕种现象普遍, 规模化流转欠佳。针对村民不愿长期放弃耕种权这一问题, 要辩证的来看, 在各种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 土地仍然是农民最重要的物质生活保障, 是农民在城市失去工作后的生计所在。因此, 推行土地流转不能单纯的靠行政权力, 不能只图大图快。中央不断强调, 要尊重农民意愿, 土地耕种权的转让一定要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流转土地的价格不规范。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 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的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 做到切实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村民的土地流转价格是“被自愿”的, 并且长期保持不变, 严重损害了村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为了充分保障农民权益, 地方政府可以制订土地流转指导价格, 分类明确每亩土地流转的最低价格。并且, 根据市场情况, 制订可变化的价格调整机制。
变相改变土地用途。国家明确规定, 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但是, 借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名目, 搞非农非粮化产业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还出现随意囤地, 套取国家政策资金现象, 如租用大片土地套取林地补贴, 利用土地抵押贷款等, 造成大量土地闲置, 给农民带来租金损失。对于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的, 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土地供需双方很难做到信息衔接, 有土地出让意愿的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 而土地需求方又无从获取足够的土地转让信息, 土地流转的范围和对象有较大局限性, 大部分土地仅在邻里或熟人之间流转。可以建立流转土地登记制度, 由镇或县统一公布亟待流转的土地的相关信息, 以及土地需求方对土地的要求等。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 构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 促进流转土地信息在土地供需双方的合理有效流通。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的土地流转多是农民自行流转, 报村或乡镇批准备案的较少, 口头协议流转多, 签订书面合同的较少。一旦出现纠纷, 缺乏法律保障。因此, 各地应加大宣传, 让农民意识到未依照程序进行流转的弊端, 并加强土地流转管理, 规范流转程序, 完善合同管理。
农地抛荒现象仍然严重。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 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造成农村土地大量抛荒。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 土地破碎度高, 可耕地产出效率低, 规模经营困难, 投入多, 产出少, 种地入不敷出, 远远低于打工收入, 严重降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这类土地的流转也是供给多, 需求少。针对这一现象, 首先要保证土地的生态功能, 尤其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 退耕还林也不失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盘活农村资本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土地流转主要指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 相应的流转政策也更加具体化, 有利于规范流转行为, 保障各方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 仍存在流转规模化小、价格不规范、流转信息不对称、变相改变土地用途、抛荒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 必须在渐进式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流转政策,权益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宇岑, 徐卫佳.益阳赫山区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经济, 2016 (4) .
[2]罗玉辉, 林龙飞, 侯亚景.集体所有制下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新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 2016 (4) .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力情况调研 篇8
【关键词】土地流转;执行力;调查报告
为了解当前农村土地政策的执行力状况,笔者于2015年7月13日到9月1日在河南省某地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调查。课题组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试调查的反馈结果定稿,最终敲定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与问卷结构的安排。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客观、全面的反映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力的现状。笔者需求选取了15个行政村和5个自然村,每个村做25份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在调查中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户村民做深入的访谈。调查和访谈的对象主要是普通村民,也涉及少量的村干部。此外,调查组还要求调查人员对乡镇负责干部进行访谈,以从政策层面了解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力背景。通过调查,课题组共回收有效问卷500 份、访谈记录 2份、土地承包合同书2份。课题组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后,将有效数据输入专门制作的问卷统计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并得出统计结果。
**县为农业大县,农耕收入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每户可承包使用的耕地面积直接决定农耕收入的多少。在问及“您家平均每口人有多少亩地”的时候,有232人回答平均有1-2亩,占总调查人数的46.4%,所占比例最大;回答平均有2-3亩的有14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8.2%;回答平均有0-1亩的有83人,所占比例为16.6%;而所占比重最少的为3亩以上,占8.8%。“平均每亩地的年纯收入为多少元”这个问题一共有311人作答,有71.7%的人回答自家耕地每亩的年纯收入为800-1600元,有22.19%的人回答是1600-2400元,有5.14%的人回答是0-800元,还有0.96%的人回答是2400元以上。就所调查的平均情况而言,农耕收入能保证供给一个家庭最基本的消费支出,耕地为农民提供了保障功能。当问到“您对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了解吗”,共有500人回答,回答非常了解的占8.4%,基本了解的人占68.8%,不了解的占22.8%。调查小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对所占比例最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基本了解的人进行了进一步的问询,这类人回答如是:只知道国家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具体怎样流转就不知道了。通过对这二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农民对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同时也认为此政策的执行情况良好,此政策能满足农民对耕地的需求,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
从以上调查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某地的土地流转政策执行情况基本还是令人满意的,下面笔者主要从农村耕地流转的方式和程序、流转面积与流转耕地特征、流转后农民的收入与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期限与合同的签订情况四个方面进一步剖析其执行情况。
一、流转方式与程序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调查组对农民会选择怎样的流转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3.1%的人会选择交由同村人耕种,65.4%的人会选择交给亲友耕种,22.1%的人会选择托管,33.7%的人选择交给种地大户耕种,2.9%选择让从事畜牧业的人使用,仅0.96%选择让从事非农业者使用,还有1.9%选择其他。这充分说明,农民还是比较热衷于期限短、流转面积少、流转对象为熟人的传统流转方式。就流转程序而言,流转方式的不同在极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流转程序的不同。
二、流转面积与流转耕地特征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03亿亩,比2013年增长18.3%,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据河南该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流转总面积339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34.8%。调研组可以通过政府统计的大数据,就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得到具体数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状况。故而本次调研问卷设计者从政策的客体——农民角度出发,设计了“您家的土地有无流转(包括转入与转出)”这一问题,以探究人数的比例情况。其中回答有流转的有189人,占37.8%,没有流转的有311人,占62.2%。此比例与笔者搜集到的国家与河南省农村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比重相差不大。
三、流转后农民的收入与流转土地的用途
农村土地流转是为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便利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节省人力资本的投入,整合社会人力资源,以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流转后有17.44%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有69.77%的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只有9.3%的农民认为土地流转后生活基本不变,另有3.49%的农民认为生活质量下降。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农村土地流转后绝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改善。那么,农村土地流转后其用途是什么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81.4%的人会使用流转后的土地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13.95%的人会发展畜牧业,还有4.65%的人会建厂等发展非农产业。
四、流转期限与合同的签订情况
流转期限的长短直接决定了种植流转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对流转土地的使用规划与投入情况。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流转合同的签订情况与流转期限的长短呈正相关关系,流转期限越长,流转合同的签订也就越多。流转合同签订情况更与土地流转接受对象有直接关系,据我们调查,只要是单位接受流转土地,都签订有流转合同,而农户个人承接流转土地,绝大部分只是口头协议。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土地流转中,只有36.54%的农户签有流转合同,占63.46%的农户是没有签订流转合同的。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