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共12篇)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篇1
摘要:经济一体化使当代世界成为了品牌竞争的时代, 企业要获得大的市场份额需不断进行企业品牌管理造就优质品牌。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品牌暴露明显劣势。本文分析品牌管理作用, 发现国内企业品牌管理存在问题从而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品牌,国内企业,品牌管理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后,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品牌”成为市场中较热门的词汇,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追求品牌。市场上具有优质品牌的企业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 因此, 品牌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 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 国内企业产品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因为即使国内企业不缺少关于企业管理的知识, 但由于对品牌管理的认识或者实施措施不到位使对于国内品牌的大量投入付之东流。
二、品牌管理
1. 品牌管理定义
品牌管理是管理者为培育品牌资产而展开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规划传播提升和评估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和策略执行活动。本文对于品牌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将品牌视为企业的隐性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所在, 企业通过对品牌的创建与运营, 挖掘企业品牌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效应和价值,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核心价值。
2. 品牌管理的作用
(1) 品牌管理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 消费者追求名牌产品, 使得品牌产品不断增加, 顾客对品牌的追求造就了一个个成功的企业。事实证明, 在企业发展初期便将品牌发展以及品牌管理计划作为企业总体战略一部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快速成长。
(2) 品牌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品牌作为企业的隐性资源, 在进行品牌设计时便融入企业特色、企业文化等凸显企业自身的其他元素, 品牌成为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代言。因而, 企业在进行品牌管理过程中向社会、市场展现品牌质量、特色的同时也是在宣传企业的服务及企业文化。
(3) 品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内企业近几年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企业若要能在竞争中站得住脚则需进行品牌管理, 寻找正确的品牌定位, 以优质的品牌进入细分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国内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品牌管理的认识
(1) 忽视品牌管理。目前, 国内很多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仍存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将企业财力、人力等较多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 忽视对于企业品牌的管理, 也放弃了品牌这一竞争手段, 因此未获得品牌这一资产所带来的收益。
(2) 过分注重外在表现。许多企业对于品牌管理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品牌形象建设是一味的广告宣传, 企业将大量精力与资金投放至各种版本的广告中, 试图通过广告的狂轰滥炸来获得顾客的关注。然而, 品牌的实质却是为顾客所获得的利益。
品牌核心价值是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根源, 在核心价值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广告宣传会使得企业品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 品牌策略的运用存在问题
(1) 品牌定位存在问题。品牌定位是通过在产品本身、服务、情感诉求等各方面的设计, 力图使企业在顾客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地位。目前, 部分企业品牌定位模糊, 不能明晰目标客户或者是该品牌所处级别与层次, 导致消费者不易区分企业品牌, 不利于企业品牌发展与竞争力的增强。
(2) 品牌过度延伸。当企业某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时, 若将该品牌运用至新产品的推出, 可有效降低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与难度。但是, 若过度延伸则会损害原品牌。
我国企业在一个品牌做成功后, 便毫无顾忌的将其进行延伸至其他相关甚至毫无关系的行业, 不仅没有推动新产品的销售而且损害了成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原有形象。
3. 忽视品牌文化培养
品牌与企业商品的销售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 企业通过内部员工品牌文化的培养来传递品牌是一个很好的品牌管理途径。
产品品牌管理是为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实现企业销售水平增长, 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因此, 品牌塑造被认为是营销部门的工作, 与其他部门的员工无关, 较多企业缺乏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以顾客为核心”的品牌文化教育使得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不能形成统一的力量, 不利于企业品牌管理与发展。
4. 品牌管理组织机构不合理
我国许多企业未制定专门的品牌管理机制、设定品牌管理人才。品牌管理绝大部分由广告经理或者是销售经理等承担。然而广告经理的目标是通过广告的设计、创新及执行等使企业宣传达到一定效应、销售经理则为实现企业年度销售目标开展销售活动, 从而忽略对于品牌战略的实施及执行。
四、国内企业品牌管理相关建议
1. 提高品牌意识
(1) 提高品牌标识管理意识。在产品多样化的环境下, 消费者对某品牌的认识首先来自于其产品外在表现以及通过品牌标号加深对品牌印象, 这是消费者了解品牌的初步途径。
因此, 企业进行品牌设计 (名称、标识) 时要刻意体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企业标识需要能代表产品品牌特色, 做到品牌外在表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 应注重企业品牌名称以及标识管理。随着社会发展, 企业应定期调查市场对于本企业品牌的评价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标识创新、更改, 使之能适应市场经济与顾客需求。
(2) 提高品牌保护意识。品牌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其最明显的表现方式是商标。商标在媒体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它是品牌的代表。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相对淡薄, 品牌流失现象严重。目前, 许多品牌商标国内企业一直在用, 却被外企抢先注册, 因而企业须花高价钱买回本属于自己的品牌, 致使企业资产的流失。
国内企业要加强品牌的保护, 提高品牌保护意识。
2. 功能价值管理
(1) 合理定位品牌。品牌定位是企业推广品牌的前提, 决定企业在顾客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企业定位要突出品牌鲜明的特色、定位清晰。企业可从产品功能、特点出发, 以利益、价值为导向进行品牌定位。无论选取哪一标准, 企业品牌定位需:定位清晰, 不可模糊, 易于辨别。
例如众所周知的宝洁三大洗发水品牌———海飞丝、飘柔、潘婷其去屑、柔顺及修复受损都是产品特色。
(2) 提高产品核心价值。产品质量、性价比是顾客对于企业的一项重要要求, 提高顾客对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是品牌推广及获得认可的基础。因此, 企业应注重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产品质量, 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实现产品品种及功能创新, 确保顾客获得企业品牌所带来的核心价值;同时提供完美售后亦会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3) 品牌适度延伸。将成功品牌运用在新产品推广中可以有效减少推出成本, 提高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成功率。但品牌延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新产品须与原品牌产品具有一定的相关度, 产品相关性越大, 利用原品牌延伸成功率越大。②产品延伸前, 分析新产品市场定位与原品牌产品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差别。若两种产品市场定位层次差异较大, 则进行品牌延伸可能损害原品牌产品客户群相关利益, 引起客户不满。
3. 设置品牌经理
目前, 我国普遍使用的品牌管理组织形式有:职能经理制与品牌经理制。
职能经理制是在企业组织协调下, 品牌管理由各职能部门承担, 其在各自权责范围内行使权力、承担义务。品牌经理则把握品牌运营全过程, 对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负责处理。
若企业品牌较少, 职能经理制可以胜任。但是目前, 企业内品牌数目居多, 职能负责制使企业各部门间协调难度增加。而设置品牌经理, 加深对品牌精神、特色了解;并有更深入的探讨, 使产品在整个运营过程中受到关注, 发挥品牌资产的最大效应。
4. 品牌资产管理
(1) 塑造企业形象。①企业以合适的广告形式建立企业形象。广告内容要契合实际不得脱离实际情况。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开展公益活动。在社会生活中, 各种热门话题经常出现, 企业应适时关注并采取行动;开展公益活动, 树立慈善企业的良好形象。③在品牌宣传中, 注重品牌的宣传档次, 若品牌每次出现的场合具有国际性或者权威性, 这会塑造企业品牌:高端、大气的形象。满足顾客购买企业产品提高自身地位的心理需求。
(2) 顾客关系管理。“顾客是上帝”, 企业应充分认识这一点。注重提高对全体顾客的服务水平, 满足需求, 维持关系。同时企业应特别注意对待最具有价值的客户:例如保留一些非销售的产品和服务, 将该种产品、服务的享受权利交给对企业最具有价值的顾客;另外, 价格折扣、优先采购等措施也是对于特殊顾客的特别对待, 提高顾客对于企业品牌的忠诚度。
5. 品牌生态管理
品牌生态管理是对整个品牌生态系统的管理。其除了构造内部品牌系统的战略外, 还要通过精心地组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品牌群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进行品牌管理思想建设及开展具体活动时, 要注意企业整体协同发展, 开发品牌群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产品开发能力。
企业把握品牌推广过程中所有环节是品牌生态管理的另外角度理解。一个品牌要顺利推入市场一系列利益相关者配合。因此, 企业关注生产经营同时应投入更多精力与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传递品牌的概念与精髓, 其中包括对企业员工品牌文化的培养、顾客竞争能力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李萌.浅谈中国品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 2012, 111.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288.
[3]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301-302.
[4]张锐.品牌生态管理研究[C].重庆:重庆大学, 2003, 46-47.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篇2
[摘要]绿色物流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物流市场将不断地成熟未来的物流市场将大大压缩物流成本,化解国际经贸中绿色壁垒带来的经营风险,增强流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关键词]绿色壁垒;管理方案;绿色物流;中国企业。
绿色壁垒是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或市场准入壁垒。绿色战略既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又符合市场目标和消费时尚,绿色经营方式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与传统不同,现代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实现自身利益,根据消费者意愿和偏好进行生产经营,实现企业目
标,另一方面又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代企业的特征,又是中国国情下国内企业的历史使命。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成因和基本特征①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
绿色壁垒是指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名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以阻止某些外国商品进口或市场准入。
(二)绿色壁垒的成因
绿色壁垒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威胁,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保护环境成为世界性议题,这也是WTO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各国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关税在保护贸易中的外贸易过程中遭受冲击,利用WTO协议中的绿色条款在环境和生态问题上实施贸易保护。再次,节能减排的需要。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能源短缺和三废的处理矛盾越来越突出。最后,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和冲动,迫使生产企业不得不重 新审视绿色营销策略。
(三)绿色壁垒的特征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出发点,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而且以国际公约和国别法律、法规等公开立法为依据。
2.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壁垒保护的对象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3.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生产者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4.实施效果上具有歧视性。有些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与其他国(他地)的具体贸易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二、绿色物流内涵分析②
(一)集约资源
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
(二)绿色运输
毫无疑问,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首先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绿色运输还应当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问题,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规划城市物流系统。
现阶段城市物流中出现的货物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及对流运输等不合理现象,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城市物流网络布局的不合理而引起的,特别是物流结点布局的不合理最为关键。为解决城市交通环境恶化和运输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应合理地规划物流中心的结点布局。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物流结点的规划布局应同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当物流设施布局距离城市公路网与铁路车站都比较近时,该物流设施就具有良好的货物集散作用和转运功能。因此,在具体的物流设施选址时,应尽量以此作为设置与布局的具体标准。考虑到物流节点布局设计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实际运作中,应借助于现代化技术与运筹学方法来建立物流网络中心的设施选址模型并求得最佳的物流节点布局。
2.通过多式联运以降低汽车运输量的比例。
考虑到汽车运输本身所具有的利弊特点,实践中,更多地利用污染少的铁路运输与水土运输,应是现阶段缓解环境污染的有效且重要的途径之一。实践中为了实践多式联运的无缝连接,还需要有高效率的转运技术和联运组织方式来与之配合,尤其是在联运的组织建设上,应大力发展可跨越多种运输方式的货运代理业并积极简化中间环节。同时,也应重视各运输部门相互之间的横向联系,具体方法是通过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以及资本间的相互渗透策略,真正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结合。
3.大力推进和实现物流管理的智能化③。
考虑到城市物流信息在合理配置城市物流资源、改善环境污染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因而实践中应重视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物流管理的智能化。为了真正发挥信息与智能化管理在现代物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建立并完善基于Internet的物流信息系统十分必要。因为这种信息系统在不改变和不影响原有各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能够合理地安排运输、仓储、货物跟踪与查询等业务,并最终提高物流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将GIS和GPS技术应用于城市配送系统中,不仅能帮助配送企业优化车辆配置和人员调度,最合理地安排人、财、物资源,而且还可在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提高车辆利用率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配送区域与配送线路并最终实现配送服务的最优化。
(三)绿色仓储
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例如,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
(四)绿色包装
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基于绿色物流的绿色包装策略有以下四点。
1.强化绿色包装意识。
目前不少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包装时仍然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保护上,而对环保问题却很少考虑。在“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业应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进一步认清绿色包装在国际流通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绿色包装不但可以降低能耗和物耗,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而且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充分利用可回收容器。
物流包装中应广泛采用可回收容器。可回收容器一直是物流系统的一部分,大多数可再利用的包装品为钢质或塑料包装等。不过,有一种趋势是,对于许多小物品及零件,如调料,也使用可回收保障材料运输于各厂之间以及仓库和零售商店之间。可回收包装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点:均有一个完整的标记系统以控制容器的流传。在可回收包
装系统中,各方必须明确地使用这种标记以达到容器的最大化使用。否则,容器会丢失、误放或被遗忘。
3.工业物流成组化。
工业包装,通常将个别商品和零部件箱、包、盒和桶来成组化以提高操作管理的效率。这些容器用来使零散商品成组化,组成MCS,当MCS成组为更大的单元时,就称作集装化或成组化。成组化基本方法包括刚性容器形成单位载荷的成组化方法和承载工具的成组化方法。集装化包括了从将两个MCS捆在一起的成组化到使用专门的运输设备成组化的所有形式。所有类型的集装化都有一个基本目的,那就是提高材料搬运的效率,并能节省包装能源、防止产品泄露和污染环境,从而达到绿色包装的目的。
4.加强绿色包装的设计研究。
从我国的出口包装上看,存在的问题是材质差、衬垫不良、运输捆扎不合理和外观不清洁以及卫生标准不过关等。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包装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包装科技开发。我国纸的成本高于塑料,使包装的环保要求与企业利益发生矛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产生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塑料、橡胶等工业发展很快,新生原材料一直在降价,而再生企业回收利用技术落后,加之收集运输费用居高不下,使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应致力于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上,加快改进回收利用技术,降低再生原料成本,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以便更有力地占领市场。
(五)逆向物流④
逆向物流是指产品退回、资源回收、废弃物处理、物品替代、物品再循环、再利用、维修和再制造等物流活动。根据不同产业形态,逆向物流又被分为投诉退货、维修返回、商品返回、包装返回、终端使用返回、生产报废与衍生副产品六种类型。逆向物流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特殊环节,人们掌控与计划逆向物流过程的难度相比于正向物流要大。目前,一般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很少有对逆向物流的处理与管理功能方面的内容。随着政府立法的完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它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改善与增强供应链中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保护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最常见的逆向物流主要有两类:产品的召回与退货。产品召回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自愿召回,也称为主动召回。是指制造商经自行判断认为其生产的产品存在缺陷而自愿地采取产品召回措施。另一种是强制召回,也称为指令召回。是指主管部门发现并认定某种产品存在危险性,经过一定的程序,向制造商发布命令,要求制造商必须采取召回措施⑤。退货的物流方向相同,所以召回与退货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和相似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召回和退货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第二,产品召回中存在着退货,而同一产品退货原因、数量出现某种规律和达到一定程度 时,就可能引起产品召回,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生关系。
第三,产品回流到制造商后的处理过程类似。同时,产品召回与退货之间在事件处理的法律依据、处理对象、处理范围和事件解决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在整个召回和退货过程中,制造商对逆向物流的处理是关键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公开化、透明化。制造商首先要对召回和退货的回流产品进行检验分类,然后再进行处理。对于一些整体状态好的回流产品,通过再加工后可以返还给顾客或进行再次销售。如回流产品经过再加工后无法正常销售的,则可将其转化为投入二手市场出售的产品。对于无法进行再加工的回流产品,可分解成零部件,部分状态良好的零部件循环再利用。而那些没有办法处理的回流产品,制造商就必须进行报废处置。另外,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危险品和普通产品要分开处理。对于回流产品的处理,总的原则就是循环再利用,加强回流产品的综合利用,物尽其用,变废为宝。⑥
三、国内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方案
(一)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包装的途径主要有:生产过程中采用简化的、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流通过程中实施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而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品、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物流设施的作业,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2.采用通用包装、周转包装、梯级利用。即包装多次、反复使用,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3.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即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二)绿色运输管理
绿色运输指的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是绿色物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1.开展共同配送⑦。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看,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等问题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
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多式联合运输方式。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它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
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其优势还表现在:一方面,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上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
3.第三方物流方式。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角度考虑,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
(三)绿色流通加工管理
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特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散进行的加工利用率低,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气物等污染周边环境,甚至形成二次污染。针对这些问题,绿色流通加工也是对环境保护有较大作为的环节。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专业化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对空气造成的污染。二是流通加工废料集中处理,与废气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气物污染及废气物物流过程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进行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四)绿色仓储管理
仓储本身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如保管、操作不当引起货品损坏、变质、泄漏等;另外,仓库布局不合理也会导致运输次数的增加或运输迂回。所谓绿色仓储管理就是要求仓库布局合理,减少运输里程,节约运输成本。
1.仓库布局要合理。过于密集,会增加能源消耗,增加污染物排放;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布局要总体规划,依据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要求,做到绿色仓储化。
2.仓库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
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和运营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对于易燃、易爆商品不应放置在居民区,有害物资仓库不应安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等。
参考文献:
① 李本辉《绿色壁垒下国内企业永续经营战略研究》,载于《北方经济》,2008年8月(上)第75至77页。
②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载于《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3期第8页。
③单宝《解读绿色物流》,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年第6期第20至23页。
④⑤David J.Bloomberg,StephenLe May,Joe B,Hanna(美)《综合物流管理入门》,雷震甲、杨纳让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⑥陈柳钦《构建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载于《商业经济文荟》,2002年第4期第9至10页。
国内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信用;授信;信用管理体系;信用保障机制
一、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
信用最初是指人与人在合作、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要求,兼具道德、法律和经济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经济意义。
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企业的受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力求企业在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低至最低,使企业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 国内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比较
(一) 国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从整个世界格局来看,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是信用经济国家,其企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管理技术先进,企业信用服务普及。80年代以来,以色列、韩国等国家也正逐渐步入信用经济国家之列。
1.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其基本内涵方面没有根本区别,但各国国情和立法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欧亚大陆国家为代表的模式。其中美国的企业信用体系最完善、最成熟、最发达。
美国企业信用体系有较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明确、美国企业的信用意识强、美国企业信用管理实现了电子信息化,特别是企业信用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欧洲一些国家的企业信用体系同美国存在一定差异,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家为代表,称之为“欧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央行“企业信用信息登记系统”与私营信用服务并存发展,在欧洲许多国家,还同时存在许多私营性质的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从事企业信用信息服务。
2.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印度、墨西哥、巴西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从扩大本国市场规模和使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需要出发,也开始重视本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由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和各国国情的差异,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上不尽相同,有一定区别。从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实践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中央银行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始推动者;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立与业务;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信用管理立法不完善。
(二)国内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概述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转变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企业信用制度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政府、企业、个人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为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信用秩序,国家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颁布实施了《合同法》、《企业破产法》《担保法》《票据法》等。这些反映了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已经进入建设阶段。
三、我国与西方国家对信用问题认识的差异
由国内外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实践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不尽相同。
1.信用概念认识上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信用一直都是被作为道德规范来要求的,更多侧重于从人际社会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只突出信用的道德意义,而不重视信用的经济意义。长期以来,对信用要求常是从纯道德出发,并未从经济活动上进一步规范和强调。这导致了在提倡信用品德上的泛泛性,失去了信用行为的动力和活力。
而在西方国家,信用更多地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对信用的解释与理解多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2.信用保障机制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上的信用保证主要基于人们的伦理道德要求和行为交往的信条,这些一旦与经济利润相矛盾时,往往容易发生失信。在目前信用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信用行为无法保障,这是我国目前出现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西方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实行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交易双方信息公开、透明等,来保证对经济行为的信用约束性和可控性,使个人、企业自觉守信,按信用原则进行经济活动。
3.失信惩罚机制的差异
在我国,违背信用从经济上惩罚力度不大,更多是从人格、道德、伦理上进行谴责,承担一些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后果。由于失信成本很小,不足以达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违背信用多从经济、法律角度进行惩罚。对于失信方,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而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失信方进行记录,进行披露、传播、曝光,將交易双方中失信方对授信方二者的矛盾激化成失信方对全社会的矛盾,动员起社会力量惩罚失信者,拒绝与其交易、发生往来,让失信者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这种惩罚机制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4.信用理念的差异
由于我国长期受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借贷理念、消费理念、企业信用风险理念、破产理念等信用观念,还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理念。 而在西方,这些理念早已荡然无存。
如何认识信用问题,中西方有明显差异,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不同。
四、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给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带来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用一百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信用管理经验对于解决我国企业信用问题非常有帮助,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启示一:在信用保障机制方面要增强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度和对称度
目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用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市场交易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通过相应具体制度安排的办法,采取信用信息开放、征集、调查、评级、传播、使用等信用管理手段来消除或减少交易双方间的信用不对称度,让使用交易的授信方(债权人)依靠对客户企业的资信调查或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调查,能够充分了解受信方(债务人)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授信决策,这种外在的、他律的保障机制对于解决企业信用问题十分奏效。
启示二:在失信惩罚方面要实行实质性打击和震慑方式
失信成本小而收益大、这是企业违约失信行为普遍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单纯的经济处罚或道德舆论谴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失信问题。因此,靠法律解决企业失信问题在操作和执行上都有很大难度。当前我国正是因为没有一种有效的企业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使企业失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企业信用缺失不断蔓延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启示三:强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当前,在分析研究企业信用问题时,讨论和关注得比较多的是企业作为受信方或信用使用方应当如何讲信用,而对企业作为授信方或提供信用方,如何加强自身信用管理却重视的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信用管理不甚重视,缺乏信用管理制度、机构和人员,在对客户企业信用信息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授信,导致授信不当,造成应收账款失控。
解决我国企业信用问题,不能完全依赖外部信用环境的根本改善,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存在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就必然有利己主义动机及产生的违反信用原则的道德风险存在。人们所能做到的是如何控制信用风险,而不可能消除信用风险,即使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也不意味交易过程的违约或欺骗行为就因此彻底杜绝。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发生,而且还可以形成一种对失信企业和机构的市场约束力,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好坏。
参考文献
[1]朱长胜:《危机 挑战 机遇——关于苏州市机械加工行业中小企
[2]赵小初;雷鸣;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3]唐楚生;李小英;彭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与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J];经济师;2010年02期
[4]郭忠金;国内外社会信用制度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01期
作者简介:刘俊贤,女,(1974-),河北省静海,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工程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篇4
“知识管理”从二十世纪末发展至今, 经济管理学界、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等领域有众多学者的研究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企业必须要引入并适应这种知识管理模式, 才能在竞争中出于优势地位。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知识作为一种资产正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已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取得了成功, 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潮流。
1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 我国在企业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尤其是世纪之交后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有关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到金融企业、电子商务企业、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等, 研究方向集中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功能、方法、内容、规律和影响因素等。左美云的研究认为知识管理的涵义要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看, 主要研究的是狭义方面, 即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刘冀生、吴金希在研究中指出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殊途同归, 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其核心能力是知识管理能力, 故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需要以竞争能力为重点。
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交叉领域, 对企业职能管理和流程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左美云、许珂、陈禹等人提出的企业知识管理的“灯笼”模型指出知识管理涉及企业内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研发管理甚至是生产制造者管理多个维度, 而这些管理都需要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这项研究中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十大内容, 如下图所示:
企业内的知识流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 为保障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 必须建立知识管理的激励系统, 可概括为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要进行知识流动就必然存在双方, 也就必然存在障碍分析, 从个人层面出发看主要包括表达障碍、认知障碍、交易障碍、组织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 要解决以上障碍首先要改进学习方法, 其次要做好内部激励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企业内部知识网, 进行团队学习, 努力转变内部组织结构, 营造宽松、宽容的环境, 促进企业员工知识共享与创新, 并及时地把创新成果市场化, 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2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特点
通过对已发表文献的整合研究, 认为我国目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五个突出特点:集中性、广泛性、专业性、多样性与发展性。集中性指的是研究成果的作者集中在高校等科研机构, 文章所发表的期刊也相对集中在大学学报、管理类和经济类期刊上;广泛性是针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分布而言的, 目前学者的研究已经不只停留在概念等基本层面, 已扩展和深入到企业知识共享、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企业知识管理的不足及对策等多方面;所谓专业性是指不同的学者能够自己的专业背景角度出发, 进行多方位的考虑, 各自拥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经济管理类学者注重从组织创新角度研究知识管理, 图书情报类学者更注重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关系以及知识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各类学者的研究突出自身专业特色的同时, 也有交叉重叠部分, 一同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多样性指的并非研究内容方面, 而是指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定性分析, 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综合系统的分析, 使研究角度更全面、研究内容更深入;无论是哪种研究都要做到与时俱进, 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考量新形势、新政策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已经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中, 他们的研究都会结合时代背景提出理论指导。
3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准, 但仍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侧重于理论研究来提出实践启示是我国学者研究的模式化行为, 但实践出真知, 我国进行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人员多数分布与科研院所中, 他们与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有所脱节, 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这方面研究的拓展;二是各方面的学者都专注与自己的研究领域, 没能充分的借鉴思考他人的研究成果, 使得现有研究仍存在局限性, 研究人员的分布也相对不平衡, 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 日后恐会出现马太效应, 导致研究越多的地区越能够得到发展, 越少的地区越难以开拓创新。
3.2 优化策略
首先是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实践研究作为重点, 用理论指导实践, 力争做到二者的统一, 结合企业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来研究适合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加强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 要即使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 从中发现可借鉴的部分, 节约时间和精力。其三是要培养企业自己的专业队伍和专业人才, 将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从宏观层面转入到能够应用和知道实践的微观层面。最后是要发展中西部地区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借此提高我国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整体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佟贺丰, 申莉.对企业知识管理内涵的再认识[J].现代情报, 2004 (04) :158-160.
[2]谌小平, 钟映竑.基于知识需求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23) :159-160.
[3]刘玉明.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力相互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篇5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计算机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网络,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根据 MIS 发展的时序和特点,可将 MIS 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阶段。面向业务的 EDPS
EDPS 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代替人「操作的计算机系统,如!资结算、报表统计等。特点是面向操作层,以单项应用为土,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以批处理方式为土。EDPS 是较少涉及管理问题,它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向管理的 MIS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使 MIS 逐渐成熟起来。MIS 的特点:(l)能够将组织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高度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有一个中央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 MIS 的重要标志。MIS 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2)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MIS 由 EDPS 发展而来,与 EDPS 相比,MIS 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系统性、综合性,除要求在事务处理上的高效率外,还强调对组织内部的各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活动的支持。早期的 MIS 是指面向中层管理控制的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解决结构化问题。于是人们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究解决管理中的平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 DSS。面向决策的 DSS
DSS 以帮助高层次管理人员制定决策为目标,强调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决策者和决策分析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引导,详细了解和分析其决策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激发其思维创造力,从而在 DSS 系统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步深入地透视问题,最终有效地作出决策,即通过人机互助完成最终决策。
DSS 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具有管理控制的功能,但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时,它使 MIS 具有了将数据库处理和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的优化计算结合起来为管理者解决更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的能力。它虽然不是管理信息系统,但是使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更加完善。它与早期的 MIS 结合,成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内容的扩展可以看出,它始终是以中小企业的管理活动为核心,不断综合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善系统功能,以提高更完善的服务或满足新的需求。这一发展过程也体现出管理信息系统不断集成新技术并扩展系统功能的发展特点。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将朝着智能、集成和网络等方向的趋势不断发
展。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中小企业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中小企业复杂的管理活动给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典型的应用环境和广阔的应用舞台。世纪 50 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强有力的数据处理工具与手段,开始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应用。50 多年来,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局部应用到高级、全面解决管理问题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中小企业 MIS 都蕴含着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由于系统中信息的处理和输出方式都与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个 MIS 都是其具体管理思想的缩影。
中小企业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实质就是各种管理思想的信息化实现。
三、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l)行业特点带来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是离散的加工装配烈行业,其生产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产品结构复杂、生产周期长、不同产品制造工艺流程不同和多产品混流生产。由于这个特点,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复杂、更困难,管理的复杂性也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目前,MRP Ⅱ /ERP 是针对制造业的典型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解决生产管理难题为核心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在全球都受到广泛质疑。据研究数据表明,全球的 ERP 实施失败率一直高达 60% 以上,约有 50% 的项目半途而废,就连 ERP 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的美国目前 ERP 的成功率也不到 30%。
我国近两年 ERP 市场增长迅速,目前市场现有的 ERP 产品从总体上看,在满足用户需求上存在不足,对于财务、人力资源等通用型业务,市场上现有的 ERP 软件模块相对成熟,但针对生产制造环节信息化的软件模块与用户需求存在差距,由于生产环节的复杂性,生产环节的管理信息化是许多软件厂商都回避的问题。
(2)中小企业规模带来的问题
中小型机械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受到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等。而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制约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机械制造行业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方案的咨询与规划费用、硬件和网络建设费用,软件费用和软件的实施、服务、升级、维护等费用。硬件和网络建设风险相对较小。软件选型风险最大,不仅包括一次性购买标准的或定制的管理软件费用,还包括后期维护、升级以及二次开发等持续追加费用。中小企业受资金限制只是选择一些价格便宜,通用型强的管理软件,而这些软件往往不具有系统性,对机械制造类中小企业复杂的生产管理和业务处理方法存在明显地不足。另外,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除了考虑资金情况以外,还要求系统能尽快创造效益,但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很难产生直接收益的投资,投资的收益更多地间接来自于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下降,所以在短期可能使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危及中小企业生存。
这些规模较小的中小型机械制造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业务流程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正是这种管理的不规范造成许多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失败,中小企业若想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先规范业务流程和管理。
(3)中小企业个性带来的问题
中小企业个性是指中小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需要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自我意识及独特能力。中小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及其市场形象等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小企业个性。现代中小企业越来越强调个性的发展,认为中小企业个性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而管理信息系统固化了管理思想和模式,如果应用不好束缚了中小企业个性化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管理软件对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存在不足。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篇6
关键词:国外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企业 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96-01
我国国内企业的规模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扩张,需要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但是,纵观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表现为一是没有形成符合中国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进行“人才”的管理;二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保持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些都成为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屡屡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为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带来重要启示,帮助国内企业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使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新的台阶。
1 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人力资源配置,规范化、制度化人力资源标准
像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的国家都很重视人力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雇佣、培训到薪酬、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了如何从人才市场上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如何培训其具有专业的岗位技能、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不断拼搏的精神、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如何留住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员工等多方面基础上的一套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这些方案充分体现了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能够用更加规范、标准的制度促使人力资源的效能发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技能、劳动强度、薪资水平、晋升机制、义务和权力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然后将之付诸实施、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而当前我国国内企业在员工配置上,还是采用的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市场招聘为辅的政策,企业内部的员工提拔和流动还是采用“官本位”—— 领导说了算的策略,而人才招聘更多的是靠社会关系和领导的安排,因人设岗,没有有效的用人机制,容易造成人员冗余,这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国内企业进行人员配置时,一是要坚持市场机制,采用灵活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录用人才,从根本上为企业优化企业员工结构;二是要以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为国内企业发展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用人制度,在企业内部做到合理化、有效化分配人才。
2 探索出有效的高管薪酬激励模式,减少潜在的“道德风险”的产生
高级管理人才(简称“高管”)是企业管理金字塔的塔尖位置,是整个企业发展中的稀缺的生产元素,其管理着整个企业的生产和运作,但本身又是打工者,其处于整个企业的大脑位置,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国外的先进国家为了调动高管的积极性,在高管薪酬激励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模式,模式上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两种。美国模式是包括基本工资、年度奖金、长期福利待遇和激励机制,整个薪酬激励机制涵盖了高管在现期和上期的工作成绩反馈,涵盖了和公司长期发展后获得的股票、期权方面的红利奖励,涵盖了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等。日本模式是包括基本年薪、奖金和津贴构成,其工资高低主要是根据年度其对公司的贡献度来计算年度功劳,其的非现金酬劳在整个薪酬体系中占的比例要大于美国。
我们国家长期的计划经济和薪酬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我们国家在高管薪酬指端上还是沿用着“工资+奖金”为主体的传统薪酬制度,而相对的股票期权奖励在整个公司的总股本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这就充分暴露出薪酬标准严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底薪低酬的薪酬制度常常会带来潜在的“道德风险”的危险,很多企业高管抵挡不住金钱利益的诱惑而发生腐败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当高管的付出不能得到正常的薪酬反映的时候,高管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就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求各种“灰色收入”来充实自己的钱包,或者追求短期盈余来粉饰自己的功劳,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从优化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讲,在建立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上应该向国外的发达国家看齐,比如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德国的利润分享制等都是薪酬激励制度方面的典范,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模式,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高管及员工的自我价值的展现搭建平台,促进他们与企业共同长期、稳定发展。
3 深入开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美国一个专业的企业调查咨询公司统计,投入员工岗位培训的金额为美元,其产生的生产效益可以达到50美元。因此,国外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素质教育和岗位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企业里面做出了成绩,对公司的生产和管理有贡献,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企业,每个在职的员工每年都会接受不少于15h的岗位培训,而且世界500强的国外企业中,包括麦当劳、肯德基、摩托罗拉等企业都自己开办了商学院,以解决本公司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的问题。
我们国家在员工培训上的意识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岗位技能上基本上还是处于“传帮带”的水平,员工的岗位培训和教育基本属于空白,员工对本岗位的操作技能不能很好的了解,还处于师傅教一点,上岗操作一点,下岗总结一点的水平。因此,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多多学习外国先进的培训和管理经验,依靠强大的培训开发系统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培训和教育,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的同时,也能使得他们尽快的融入企业发展中来,缩小员工现在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企业发展未来战略所要求的人员素质之间的差距,既能尽快的提高员工的专业操作技能,又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的成长和不断的壮大,为企业带来丰厚的获利。
总之,在我国现代化企业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已经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已经让国内众多企业充满了活力。因此,打破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我们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吸取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摒弃其所产生的弊端,结合我们国家的实情和企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其变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剂,推动我国国内企业的高速、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萍.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3(4).
[2]陈万明,王延胜,刘晓玲.从国外经验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研究,2000(10).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篇7
1 国内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状况
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目前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探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和采用什么评价方法, 详见表1。
除表1中典型代表文献外, 还有一些采用相同评价方法的同类文献。从这些文献分析可以得知, 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 学者和实践者有不同的选取角度和评价方法。关于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要选取什么指标, 采用什么评价方法,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有不同。
2 国内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状况的分析
从表1可见, 目前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有着不同角度、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研究角度方面
为确保企业有效地开展知识管理及对开展情况进行反馈, 评价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目前对知识管理评价的角度包括绩效评价、管理能力/水平评价、风险评价、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具体到绩效评价研究方面, 对知识管理绩效表现形式研究少, 评价测度的方法庞杂;并且针对性研究更少, 如实施知识管理后对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等。
2.2 研究方法方面
在魏江从知识的角度论述企业核心能力, 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后[12],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采用的方法基本是模糊综合评价, 或者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之后有学者提出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三角模糊分析方法、基于平衡记分卡与模糊数学的方法、基于可拓方法、基于密切值方法、基于证据推理方法等。可见,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在运用数学知识, 通过建模的方法获得评价结论。虽然方法的理论性较强, 但结合实践真正用实例去验证其可操作性的微乎其微。
2.3 评价指标方面
目前, 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建立了种类繁多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系根据研究的角度不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文献[13]对目前国内建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详尽分析, 指出了这些指标体系的缺点, 建立了一个有37项末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涵盖了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 较为全面。但是该指标体系过于详细, 实际操作性降低, 一般来说末级指标不能超过21个[14]。文献[15]从知识本体评价角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有待探讨。此外, 不同的研究者确定的指标体系各有不同, 各有侧重, 如有的学者从知识管理目标、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等角度。因此, 设计出能涉及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符合指标体系设置要求、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还需要继续努力。
3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存在的困难
从上述分析可见,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在研究的进程中存在诸多认识差异的原因除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复杂性外, 还因为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存在以下的困难。
3.1 知识自身特性
企业中除了少量已被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外, 大部分是存放在人脑中的隐性知识, 知识是与人本身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有些知识与非知识难以分辨, 因此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 使得知识管理活动开展的绩效难以评价。此外, 知识管理活动不能直接带来效益, 要去精确量化及评判知识管理的成效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的, 需要外在地通过某些活动及能力体现出来。
3.2 传统的评价方法失效
实施知识管理后, 企业需要解决如何评估自己的知识资本、评价自己知识管理成效、考核知识工作者成绩的问题。但是对企业资产评估、对绩效评价、对员工考核的传统方法在知识管理中都遇到了困难。过去在财务报表上被列为负项的人力资本及知识技术的投资, 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 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可是常会因为无法把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做量化分析, 以至于使用传统的投资财务评价指标常常不能正确地反映出知识管理带来的绩效, 而且单纯地把这些财务指标作为准绳, 也不能正确地表现出企业的获利能力与经营的绩效, 所以必须引入新的绩效评价指标, 探讨适合的评价方法。可是最根本的困难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评估知识的价值及采取哪些方法。
3.3 来自企业内部的阻力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也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的阻力:知识的评估很容易政治化, 因为员工技能的考核, 可能导致权力的再分配, 威胁到一些人的地位和利益;此外, 知识自身的特点决定评价过程不可能完全客观, 总是会产生部分有偏见的评价, 因此会遭到员工的抵触;再加上评价常常会与激励、奖励机制联系在一起, 评价的过程需要员工的紧密配合, 如果评价不与一定的奖励挂钩, 评价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甚至会遭到失败。
4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存在诸多困难, 但是鉴于评价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们需要克服困难, 探索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内在运行机制, 进行有效的评价, 因此考虑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成为研究的基础。
(1)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首要的工作是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知识是什么, 并尽可能确切地描述出核心竞争知识, 这才能抓住评估的重点。同时评价知识不是计算其货币价值, 不可能建一个像财务账目一样的“知识账目”, 应集中于企业追求和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评价, 与知识管理过程结合, 确定知识管理是否实现了企业的知识目标。
(2)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不要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经济指标上, 不要将评价方法过于局限于数量或者是指数上。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同样重要, 定量指标不可能涵盖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的所有因素, 有些指标是不能用准确的数据描述和表达的, 只能定性地加以阐述, 需要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知识管理的状况。
(3) 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一个融合工具, 将可以协调企业的目标、战略与企业、个人的活动, 可以将企业内部、外部资源, 有形、无形资本有效的结合, 全面评估个人、团队、外部知识联盟及竞争对手的相关知识。
(4)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一定是未来的导向, 与此不同的是, 过去企业管理中的评价以历史数据、成本、过去的活动为基础, 认为企业的未来是过去的线性延续, 而知识管理带给企业的是对未来的贡献, 不过这一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不要过多关注能为当前带来什么经济收益, 企业任何评价方法都应该以未来收入为基础, 未来收入是企业活力的来源, 才是企业更关心的东西。
5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
目前, 虽然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还不完善、不系统, 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实行, 企业是否在富有成效地开展知识管理活动, 知识管理系统是否真的切合企业需要, 能否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需要对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是知识管理评价闭环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知识管理评价在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业务规划、系统实施和知识管理的持续改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有效知识管理的开端, 并贯穿知识管理过程的始终, 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提供持续的反馈、参考, 形成一个闭环机制:诊断 (知识审计) —实施 (风险防范) —评价 (绩效) —改进。参见表2中*标注的地方。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有利于管理者监控知识管理的成效, 帮助企业引导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共享, 促进知识扩散、加速知识应用、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也有利于提高企业业绩, 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评价过去所做的如何, 而且可以告诉管理者哪些是应该改进的, 哪些是应该保持的,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暗示管理者今后的努力方向;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管理者和员工, 使个人努力目标和企业目标趋向一致, 达到行动与目标一致化。因此,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意义重大。
6 结束语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篇8
关键词:跨国企业,兼并,产权
一、企业兼并的国际特点和趋势
企业发展可选择内部扩张和外部扩张两种路径,通过兼并等外部扩张发展可以为企业“买到时间”,是企业做大做强和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企业兼并的特点和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兼并的规模大,呈“强强联合”的策略化趋势,兼并的目的并非“零和”结果,而是合作发展。跨国交叉兼并日益频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兼并成为企业提高自身实力、强化产品竞争能力、巩固和扩大在国际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企业兼并采取换股方式居多,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以大量发行新股来筹措兼并资金,或者更直接地以股票交换的方式来进行兼并。强化主体业务,突出优势项目,许多企业放弃了多元化策略,将兼并重点由过去的大而全转向主体核心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兼并存在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企业并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并购更加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交易的一般规律,并且并购方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证券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但和西方发达国家规范的并购市场相比,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目前我国产权改革尚不到位、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建立的经济转轨时期,这种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痕迹的并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我们将中西方企业兼并行为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兼并后的貌合神离
目前,我国企业兼并行为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几个误区。一是将规模经济等同于经济规模;二是片面追求多元化经济;三是盲目“买壳上市”,搞资本运营。企业兼并后缺乏有效的整合。不少学者认为并购的一半是整合,相当多的并购行为因缺乏有效的企业整合而最终失败。我国大多数企业兼并只考虑了组织机构的重组,但却忽视了文化的整合,忽视行为和观念的冲突,内部矛盾不断,导致兼并后的貌合神离。
(二)政府干预过多使企业主体地位缺失
在西方国家,企业兼并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主要是围绕企业成长壮大而进行的一种资本集中活动。政府则是对企业兼并提供辅助服务,利用政治资源、信息优势和信用优势,对企业兼并实施跨越行政边界的行政协调。而我国政府则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政府出于政绩考虑,而非为企业效益考虑,盲目地、强制性地对企业兼并进行干预,搞“拉郎配”,把许多濒临破产的企业并入优势企业,其后果是行政垄断了兼并,削弱了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另外,被兼并方所在地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心理,阻碍一些跨地区、跨行业的市场兼并,造成企业兼并市场的分割。由于政府的过度介入,国企兼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为降低。
(三)外部条件影响兼并行为的有效性
复杂的产权关系限制了企业兼并的顺利进行。产权明晰是产权交易的首要条件,企业兼并作为一种产权转让和产权交易行为,它的前提是产权主体和产权关系明晰以及产权主体能够理性地行使其所拥有的企业产权。我国企业间的兼并主要是国有企业为主体,由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多头委托代理链,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产权交易主体的“缺位”和“争位”的事实。企业兼并所需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我国现在还没有出台“企业兼并法”,有关兼并的内容,只是散见于《公司法) 、《破产法》中,且内容较为粗糙,有些内容已为实践所突破。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国资还缺乏政策和法律环境。企业兼并加速了资本集中,但集中过度会产生垄断,所以,中国目前急需《反垄断法》和《公平交易法》出台。
三、推进我国企业兼并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际合作与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经济日趋国际化,跨国集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集团) ,并使这些大企业 (集团) 跨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
(一)通过兼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兼并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进行的一种战略选择,在兼并过程中要克服短期行为,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理智地实施兼并。要基于自己的主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切忌盲目多元化经营。加强企业兼并后的整合管理。整合是企业并购的延续,整合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间充分融合,获得协同效应,以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利润最大化。兼并后整合是决定兼并成败的关键因素,两个异质企业要实现融合,包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文化等很多方面。尤其在人力资源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并积极探索管理和机构改革的有效途径,使各个工作环节的员工和管理者密切合作、互相协调,从而使人力资源达到协同。
(二)改善企业兼并中的政府干预行为
企业兼并虽然是一种市场行为,需要市场对其进行调节,但市场调节也有失灵的时候,这就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政府的行政手段主要应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兼并中,协调好与地方政府、企业主管部门及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兼并的顺利进行。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鼓励强强联合,利用兼并机制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当然,政府的行政干预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施,要确定不同的战略产业生存、发展和振兴的方向、目标及战略战术,在审慎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确定重点企业和其他被兼并企业,保证行政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并购。政府可以根据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兼并平台制度环境
对企业兼并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即对企业的每一部分资产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这个责任主体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责、权、利统一,权利、义务平衡。通过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定出资者产权和企业法人产权边界,实行有限责任制度。同时,应通过立法统一目前各种资产评估核定标准和评估方法,由公正独立的机构出面进行资产评估,并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
企业兼并是以市场为依托而进行的产权买卖, 没有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 企业兼并必然十分困难。目前要加强产权交易市场的作用, 提高产权交易市场的效率,当务之急就是确定产权交易必须遵守的交易原则和科学严密的交易程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搜集和掌握企业双方的有关信息,公布于众,提高产权交易的透明度。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杜绝虚假信息,防止过度投机行为。
(四)建立企业兼并的良好法律环境
我国企业的兼并更需要法律作保障,必须用法律制度规范企业的兼并行为,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维护投资人、债权人以及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真正引导国有资产向高效益领域转移。我国已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大批企业将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因此,迫切需要统一的、规范的、权威性的“企业兼并法”,以及“反垄断法”、“公平交易法”来规范企业的兼并行为。
参考文献
[1]、周秀兰.国际企业兼并若千问题探析.河西学院学报, 2004
[2]、袁敏.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 2003
[3]、岳彩霞.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管理, 2003
近十年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篇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市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企业不再是以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本作为战略资源, 知识正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思想和模式, 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鉴于此,本文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 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概况
2.1 论文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利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分析,以“企业知识管理”为检索入口进行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得到的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在1997~2006年期间,收录了有关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一共475篇(剔除一稿多投、文摘,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06年的论文统计可能不全面),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可将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a.初始阶段(19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仅有16篇,占3.26%,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初露端倪。b.稳定增长阶段(2000~2002年)。此阶段研究论文每年以约10篇的速度增长,说明学术界开始重视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c.激增阶段(2003~2006年)。相关研究论文激增,2003年比2002年多了35篇,这几年的论文数量占到了总数的72.09%。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并开始向其他领域渗透。
2.2 论文主题分布
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涉及: (1) 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2) 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 (3) 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4) 各类企业知识管理; (5)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6) 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创新、实施、评价、风险和机制; (7) 国外企业知识管理和综述等。
3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3.1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知识管理所指的对象是知识,是企业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知识和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
(2) 企业知识活动以产出新知识为结果,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3)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管理,将知识活动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研究知识活动的规律并以此构建管理的原理及方法和体系,通过知识管理过程实现企业各种管理职能。
(4) 企业知识管理,从狭义来讲是针对知识产业和知识型企业而言的,但也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类企业。
(5) 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获取、储存、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的过程。
3.2 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运作环境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等方面。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范围来看,它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积累和生产的知识,还包括其它协作机构的外部知识。
3.3 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框架
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划分为以下3种: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
(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 (KBM)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知识的类型、形式及知识的流转机制,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组织知识的产生、转移、再造的“知识创新”模型 (SECI模型) 。
(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大多是知识管理模型的延伸和扩展。
(3) 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将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相结合,以组织的财务目标和知识资本存量的变化来评价组织的知识管理。
3.4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运作环境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等方面。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效运作,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活动相互适应。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 (1)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2) 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3) 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4) 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转移的激励措施; (5) 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6) 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3.5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知识管理因此也成为了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有学者从企业知识管理的时代内涵和目的出发,指出知识管理战略的组成内容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的技术基础;客户关系管理是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的保证;组织结构调整是知识管理战略的组织保证;组织文化转变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条件;知识管理评估系统是知识管理战略的量化体现。
4 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知识管理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企业也非常重视知识管理,但是对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的回顾也让我们发现知识管理成为范式还需一个过程,需要解决若干问题。
首先,目前对知识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范围和内容。
其次,目前知识管理出现两种研究路径:一条路径强调个人的知识,研究对象是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其发展方向是人力资本理论;另一条路径强调知识本身,着重企业的知识基础。这两条路线的背后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价值实现。
最后,个人所有的知识要转化为组织的知识需要解决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问题。目前知识管理研究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如何实现二者的互换始终是个难题。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 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归纳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为今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2]、DavenpoTH, PmsakL.Working Knowledge:HowOrganizationsManageWhat TheyKnow[M].Boston:HarvardBusiness SchoolPress, 1998.
[3]、JohannessenJA, OlsenB.Aspectsof InnovationTheorybasedonKnowledge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J].1999, (19) .121-139.
[4]、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
[5]、陈通, 程国平.企业知识管理主体研究.科学管理研究[J].2001, (4) .31-39.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业绩,相关性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起源于西方学术界,通常我们认为50年代Bowen发表的《商业人士的社会责任》一文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近三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量涌现出来,随着这些成果的引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但是学术界从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角度转变为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目前专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在国内比较少见,大多还是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这些综合指标的研究上。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进展
经济学界多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探讨了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相关利益者理论,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刘俊海(1 9 9 9)、卢代富(2 0 0 1)从法学角度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作了一些界定的定义。提出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 首先必须搞清社会责任的内涵范围, 从而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从主流企业理论的“企业是一组契约”这一基本论断出发,可以把企业理解为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这一组契约的主体包括股东(所有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及环境等相关利益者。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定位为一种契约责任,是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契约责任(刘长喜,2 0 0 5)。
国内关于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借用相关利益者和社会契约的概念能明晰社会责任的对象,进而能进行操作化研究。相关利益者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其相关利益者相互关系的联结,它通过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来规范其相关利益者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非均衡地、分散、对称分布,进而为其相关利益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 (陈宏辉,2004) 。相关利益者理论源于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中,企业由股东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管理者是全体相关利益者的代理人,公司的目的是最大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与相关利益者理论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发展,出现了从概念到实证检验的全面结合的现象 (沈艺峰,沈洪涛,2004) 。基于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的相关利益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又可以为相关利益者理论提供实证检验的方法,两者出现了从概念到实证检验的全面结合。
作为对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的补充,郭红玲(2 0 0 6)从消费者需求理论出发,认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的选择应为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力的激励因素。颜剩勇、刘庆华(2 0 0 5)在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把信号理论(Michael Spence, 1972)也作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通过信号显示理论回答了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问题,颜剩勇将其视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路径。
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成果
学者们主要以如何对相关利益者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研究目的,他们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增强相关利益者的认同度,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关利益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研究结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存在相关性(包括正相关和负相关)或无关。
(一)国内学者在理论研究上的成果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多是通过理论定性的探讨阐述二者之间关系,从相关利益者管理出发,研究企业利润在相关利益者间的分配。颜剩勇,刘庆华(2 0 0 5)通过相关利益者角度分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弱化了企业的成本优势,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依然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原因就在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建立起新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吴星星,周志颖(2 0 0 6)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限度问题,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即正线性相关或负线性相关) ,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才能增加经济绩效。陈洪辉,贾生华(2 0 0 6)从社会契约论角度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但是通过理论推导的结论在说服力上不够充分。
(二)国内学者实证研究的成果
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业绩是否具有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得到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在相关利益者模型基础上,徐光华,张瑞(2007), 选用内部和外部主要相关利益者的财务数据,分等级评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表现,并选用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指标衡量财务业绩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沈洪涛(2 0 0 5)发现了我国不同行业的公司社会责任表现存在显著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检验结果,回答了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1)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一方面,前期较好的财务业绩可以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用我国相关利益者业绩来衡量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公司的财务业绩越高,而且财务风险越低,稳定性越好。李正(2006)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 从当期看, 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 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 根据关键相关利益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同时, 本文的研究也表明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正相关;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ST类公司、前一年的盈利能力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负相关。
陈玉清,马丽丽(2005)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这一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郭红玲(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作用于消费者,通过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联想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不能显著的促进企业的财务业绩。
三、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不但要有从理论上的阐述, 且必须能从实证角度进行验证,查阅我国的相关资料库,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成果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相关性研究结果说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对企业财务业绩有提升作用。进一步说,企业社会责任及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结合是否会改变企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而演进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实证检验的相关性和研究披露的信息是否能为管理者进行社会责任实践提供有说服力的理由,是否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更正确的经济决策,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5
[2]陈玉清, 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3]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07
国内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亟待推广 篇11
什么是CIS
CIS中文为竞争情报系统,是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的缩写,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实践中新出现的概念。
竞争情报,就是有关自己、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应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是企业为获得和(或)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决策行动所必需的信息。
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简称SCIP)前主席、匹兹堡大学商学院约翰E.普赖斯科特教授指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持续演化中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操作流程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组织成员评估行业关键发展趋势,把握行业结构的进化,跟踪正在出现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变化,以及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方向,从而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包昌火研究员则指出:“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渗透,企业在竞争中所面临的不仅仅再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问题了;商业情报和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已逐渐代替价格机制在企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由于CIS可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情报保障,因而在大多数企业中,CIS已被领导集团视为经营战略和竞争决策的“总参谋部”。
特 色
完整的CIS包括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为了保证情报系统的正常运作,企业必须建立三大网络即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一般而言,竞争情报的核心内容是对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和分析,是情报和反情报技术;主要涉及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创意、CIS建设和商业机密(或秘密)保护等重要领域,是国家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导航和参谋。
从纵向来说,竞争情报的生产经历了一个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到其可以按企业需要进行应用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报资源由大量原始初级的杂乱无章的“数据”转化为清晰地表达出一定含义的“信息”,继而从中按照企业竞争需要提取出有价值的“情报”应用于企业竞争实践。这样一个信息资源不断流动转换的过程就构成了竞争情报系统纵向的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显然,从“采集”、“分析”到“应用服务”,再到新的“采集”,正是一个信息从低级到高级,从繁杂、没有价值到精炼、具有价值并可以加以运用的信息循环流动过程,这也是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的主要过程。因此,竞争情报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就构成了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部分,横向的“组织网络”与“人际网络”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服务的。
在应用方面,CIS可以进行图文和数据的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聚类和自动提取,以实现数据挖掘和知识挖掘的独立。相对于企业而言,在搜集信息时都面临着海量信息的处理、分类、检索和挖掘等问题。CIS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情报和信息的人工处理量,而且能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将原来被机械低水平工作束缚住的人力解放到更高的研究、分析和策略层面,提升了知识和智力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实现竞争的战略化。
现 状
国际竞争情报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的诞生,标志着现代竞争情报的兴起。现在该协会成员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30多个国家。据IBM公司估计,截至2000年,全球竞争情报业的总产值已达700亿美元。199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总部在美国的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中,有80%的公司设有竞争情报机构;年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中,60%拥有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在欧洲发达国家,竞争情报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美国前总统卡特曾经说过:“美国三分只二的成果来自有关信息活动。”据美国未来集团的系统调查表明,竞争情报对企业业绩的贡献率如下:1995年,通用电气为13%、摩托罗拉为13%、微软为12%、惠普为11%、IBM为10%、 AT&T为10%、英特尔为5%;1997年,微软为17%、摩托罗拉为9%、Procter&Gamble为8%、通用电气为7%、惠普为7%、可口可乐为5%、英特尔为5%。在亚洲,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是日本。日本是一个依靠情报立国的国家。日本前首相三本武夫曾把“强大情报能力和出色的情报工作”视为国家的三大骄傲之一。政府机构、综合商社和企业情报部门构成了日本竞争情报网络的三大支柱。
相比较而言,中国CIS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国内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CIS,像“海尔”、“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一些知名企业;但还没有真正的普及。而且,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仍处于战术级,离战略级尚有一段距离。战术级的管理一般只能对确定的信息产生效应。不确定性是情报的一个特性。对一个企业的高层决策者而言,如何依据不确定性情报作出决策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尤其是面对重大决策时候。其实任何决策者的分析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定性的分析,一种是定量的分析。关键取决于决策者的判断能力和信息传递者提供的情报的可信度。比如,一个经常说假话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提供一条情报,它的可信度至多只能达到60%;而一个经常说真话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提供一条情报,它的可信度至少能达到90%。因此,决策者可以根据对信息提供者的了解作出定性的分析。而定量的分析则以量化的数据为支撑,决策者作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分析人员提供的数据。完善的CIS将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使情报上升到战略级别,决策者通过“决策支持系统(DSS)”作出“非结构化”的决策。
竞争情报不仅是组织的一项功能,而且是组织的一种能力,是一个组织理解竞争、参与竞争和赢得竞争的一种核心能或者称之为情报竞争力。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推进和信息化的发展,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在各行业已经逐渐普及,尤其是各行业的领先者,凭借其优质的管理和先人一步的魄力,也率先享受到了信息化的成果。当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竞争情报进行有效的采集、过滤、整理和分析后,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将更有依据,同时也能增进发挥企业其他应用系统的作用,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保留原有的投资,更进一步的是能发现更多的尚机,决胜千里。据中国企业家调查公布的《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被接受调查的3539位企业经营者认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决策失误”以57.7%的选择比重排列第一位,“用人不当”以50.8%的比重名列第二,远远高于“经济问题”、“独断专行”、“生活腐败”、“弄虚作假”、“政治问题”等。其实从信息的角度而言,“决策失误”属于决策领域,“用人不当”属于管理范畴,但两者都包含于CIS之中;可见CIS的作用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然而,目前国内许多企业情报竞争的(包括一些国际性的大型企业)核心力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一是国家信息化程度不高,一是企业受需求驱动的情况下才搭建自己的CIS;并没有上升到一种自发的意识层面。
“海尔以前需要整天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现在通过这套系统(即CIS)只需要3个小时,信息采集的效率提高了200%多!”海尔中央研究院研发部信息科竞争情报系统的负责人王瑞峰如实说。据悉,自从“海尔”搭建了企业的CIS后,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等事业本部的中高层负责人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浏览器登录百度eCIS(竞争情报系统)查看最新行业信息和相关情报分析数据;企业情报不再是企业最高层几个管理者才能看到的特权产品,企业的中高层负责人也能享有特权。
在技术开发方面,与百度eCIS相比,北京拓尔思(TRS)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IS似乎更有说服力。TRS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中文内容管理战略”,现已为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农业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粮、五矿、宝钢、网通、SONY、京东方等国家机关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搭建了CIS。
在国内,CIS在海尔、宝钢、网通等项目的成功实施,无不表明信息化已经逐渐被一些企业所重视。但要使情报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还需进一步推进以竞争情报驱动的企业文化,将竞争情报融入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中去,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从而使“竞争情报”的生命周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循环。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国内开发CIS的只有百度和拓尔思等几家公司;而且在CIS搭建方面也仅仅局限于海尔、宝钢、网通等少数企业。
未 来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篇12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开放, 中国石油不断涌进, 石油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逐渐趋向从简单的职业医学的领域慢慢转变成与满足外向型企业的经济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安全的相结合模式。本文主要是解析国内外石油企业的职业病的危害特征以及其国内外职业健康的管理现行状况, 探讨了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
2 国内外石油作业的特点及危害
2.1 石油企业工作的特征
石油的开采主要有勘测、钻井、修井、测井以及采油、建设油田、输送油气等工作。修井、采油、钻井等工作实务要接触到原油、许多有害气体与有害化学剂, 同时还有噪声和振动等有害因素的暴露;在测井时经常使用有放射性的放射源, 像中子源的其它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等物质。工作的地点大多是位于沙漠、草原、盐碱地、沼泽以及人口比较稀少的山区等偏远地区, 工作有员经常是暴露在紫外线强烈、高温、风沙等恶劣的气候条件, 经常会碰到毒蛇、山洪、地震、暴风雨等等自然灾难的发生。
2.2 石油企业和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明显不足
因为职业病的发展都比较缓慢, 其对身体的影响在短时间里难以发现, 因此企业人员不清楚本职业的工作性质会导致什么疼痛, 哪些是自然生成的疾病, 哪些又是由职业工作导致的都缺乏基本的认识, 而且患了职业病后也没有正确的评估, 各种需要的措施都没有采取, 企业的教育不到位, 组织预防严重匮乏。
3 国外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1) 在职业健康管理上, 国外的石油企业非常重视职业健康管理, 一直将此作为主要事务, 并投入了足够的物力和人力, 还运用研讨、论坛的方式来加强管理人员的相关意识, 在国外的石油企业已经将此信条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列入到核心价值观体系中。
(2) 在组织结构上。国外石油企业不断的根据需要调整职业健康管理的模式, 从而满足商业的重组和组织机构的要求, 总体上, 国外的石油企业管理组织小, 但人员精, 要求每位管理者都是HSE的负责领导人, 并主管所在单位业务的HSE业务, 具体设置了HSE的审计管理部、安全管理部、应急响应的管理部、环境管理部。
(3) 在职工的承诺上。国外石油企业要求以人为本, 注重职工的主动性以及培养职工的意识, 因此国外石油企业中各职工执行HSE的理念意识比较强, 公司要求职工注意关注和报告身边的潜在危险事项, 并要求每位职工在一定的时期内报告一定数量的潜在危险事故。在这报告过程中公司采用奖励的方式来提高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4) 在环境的保护上。国外石油企业强调环境管理问题, 其所关注的环境领域从最初的工业污染治理转变到工业的生态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 比如一些石油企业就制定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措施。同时, 国外石油企业将环境保护中的法律作为前提, 必须以守法为前提。
(5) 在实施运行上。针对相应的业务过程中, 国外石油企业大多数制定了详细又系统的HSE程序和使用指南, 这些过程都是很有效的管理措施, 比如化学药物的使用管理、有害物质的管理、排放物的管理和事故管理等程序都有准确规定。国外石油企业将HSE体系考虑的十分紧密, 完善了自场内到场外的扩展, 公司投入了许多资源到HS E系统中, 并设立评估和奖金制度。
4 国内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1) 在职业健康管理上。国内石油企业虽然有职工健康管理的承诺, 但是形式化的现状导致企业缺少兑现承诺的意识和态度。石油企业的最高管理人是该体系的责任负责人, 要通过企业领导的挂点承包制度来组织生产的安全化, 并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检查, 但是国内相关业务部门在这模块上意识薄弱, HSE和业务的结合也处理不好, 并且大多职工管理人员将HSE视为附带的责任。
(2) 在组织结构上。HSE的具体设置在国内是十分受重视的, 一般是按级设置对应的机构, 职工人数较多, 含有HSE的专业管理机构以及监督机构。像逐级设立了HSE委员会来担任处理单位模块的HSE决策的问题以及对应的策划。
(3) 在职工的承诺上。国内石油企业常常要求职工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 实施的方式是采用从上到下的模式工, 这样就导致职工的意识相对比较低。虽然企业也强调说员工积极参与HSE的管理过程中, 比如月度的HSE活动开展班的前后班会等, 但是职工对此的参与度并不高。国内石油企业也给予了职工的入职HSE培训, 但是在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效果上还需要改进, 国内石油企业一般是采用职工健康管理风险抵押金, 并依据职工的表现分发奖励。
(4) 在环境保护上。目前国内石油企业一直在积极寻找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领域, 但是许多石油企业只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和法规的限制作为基准, 将防治污染工作作为重点。
(5) 在实施运行上。国内石油企业基本建立起了文件化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指南, 对于工作指南上的一些具体方面, 职工健康管理是偏于考虑场内, 而对于场外的HSE问题的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一般企业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与制度, 但是大多管理体制的HSE是在其原来的基础是引进的, 因此与对应业务的结合度不是很好, 从而出现了通常所说的“两张皮”现象。投入的方式是采用设立安措费、安保基金和环措费等。
5 结语
国内外石油企业的勘探、钻井、管道、钻井等基本是野外的露天作业, 工作地也经常搬迁, 职工的变动也较频繁, 又加上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其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其中为获得各项职工卫生的数据是比较困难的。在不断深化企业卫生改革进程中, 根据国内外石油企业生产的不同特点, 大力进行技术指导和卫生技术培训, 对于职业病的预防体制不能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实施短期行为, 应当协助石油企业加强治理职业健康危害, 消除职业病,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石油企业的生产工作条件。
摘要:为了探究石油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经验, 作好职业健康的工作, 通过了解职业健康的工作现状与分析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其是国内外企业的内部职业健康的工作现在情况, 从而提出了要不断加强企业的领导意识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本文通过探析了国内外石油企业对于职业健康现状旨在引进国外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国内外比较
参考文献
[1]廉小芳.石油企业职业病的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J].2011, (05) [1]廉小芳.石油企业职业病的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J].2011, (05)
[2]王国彬.基层职业卫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 2005, 7[2]王国彬.基层职业卫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 2005, 7
【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推荐阅读:
国内中小企业营销管理12-22
国内中小商业银行08-24
国内中小学微课程07-29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11-24
国内企业管理09-09
国内企业财务资金管理10-05
国内电力企业营销管理08-21
国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09-09
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06-26
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论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