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共7篇)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 篇1
1、引言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飞速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者和专家对国外和国内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的研究, 最终的目的是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并且假设整理出未来我国体育场馆行业将会遇见的问题,积极面对、小心应对。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施行的是计划经济, 公共体育场馆都是国家出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现在,我国处在市场经济阶段,要把以前作为公共事业具有国家属性的公共体育场馆推向市场, 可能会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不一定就能做到完全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 要建立符合带有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体制, 要做的市场调查与前期准备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唯一不变的理念就是, 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我国目前针对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文献基本没有, 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方面也没有针对性的政策与规定, 使得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与管理方面没有相关政策为保障,呈现出的结果就是国内目前再此领域中产生了阶段性的空白。本文由此作为基础进行研究, 希望借鉴国外的先进操作模式结合国内本土的国情及目前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状况, 整理出符合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方面发展的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促使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与管理方面的改革有效、顺利的进行。
2、公共体育场馆概述
现阶段,在国内对于公共体育事业研究方面的书籍相当少,因此只能从相关的资料文献处着手研究课题,寻找答案。
2.1、公共体育场馆概念
“ 公共” 一词最早出现在 《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 中, 记载中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公共的意思就是共同拥有的、公用的、大家的,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共同进行平均分配”。综上所述,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得出:公共体育场馆就是群众共同拥有的体育场馆,它是由政府出资筹划兴建的,用来充实群众的生活,满足群总对体育运动、健身等方面的需求,是影响我国体育事业进程的最基础的条件之一。
2.2、公共体育场馆资产性质研究
结合相关资料表明,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的属性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一方面是国家出资建造的,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内部的物品有部分是国家提供的,有部分属于私人的,所以不能单纯的将公共体育场馆归为体育事业单位或者体育企业单位。 公共体育场馆可以是由国家或者非营利性机构(例如:学校)直接进行运营管理的,也可以由民间组织或个人来运营管理。
3、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现状
3.1、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2015 年12 月26 日,《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正式公布,根据公布数据现实:截至2013 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 万个,用地面积39.82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 亿平方米,场面积19.92 亿平方米。对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年12 月31 日),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 万个,将近翻了一倍,用地面积增加17.32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1.84 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6.62 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 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87 个。
3.2、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目前, 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都是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的,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运营管理模式, 转变为采取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运营管理方式,比如:事业类型运营管理模式、企业类型运营管理模式、半企业型运营管理模式等,在现阶段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模式中, 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采用的是企业化和半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4、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做为带有“公共”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基本上是不收取进馆群众的费用的, 而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也比发达国家低的太多,现阶段国内公共体育场馆无论在“量”和“质”方面,还是在运营管理体质方面都暂时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4.1、体育经济政策和经营管理体制问题
国内的公共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管理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也不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再来,作为公共体育场馆自身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资本量大、运营成本高、管理不规范等,还有税费方面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这些问题促使公共体育场馆在利润方面相当低,使得场馆对普通性质的经营事项,特别是比赛与健身类方面不会做过多关注, 这些都明显的表现出现阶段急需处理的正常问题关键就在税收政策方面和财政政策方面。
伴随着国内的改革逐步加深的过程, 国内公共体育事业也面临着体制改革, 从行政性质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经营性质的管理模式过渡。可是因为各个公共体育场馆在客观因素方面的局限,使得各场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且现在各个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质方面也有所不同, 这就形成了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4.2、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人才缺乏
目前, 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体育行政人员、退役的运动员等与体育相关的人员,甚至还有部分的水工、电工等与体育不相关的人员。小型的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比如社区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的人员很多都是外聘的,或者就是退休人员、社区居民等。学校的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就更加简单了,可能直接就是体育老师管理的。他们所能够承担的只有简单性质的运营管理, 还有体育设备的简单日常维护维修方面,他们有的是伴随着体育系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有的可能根本没接触过体育行业, 而且他们一般在知识结构和社会经历方面考虑的比较简单和单一,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现代体育运营管理理念,不懂如何市场运作、不懂如何进行管理。国内体育市场的人才缺乏是导致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国内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少、使用率不高
现阶段,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数量比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多了很多,但是人均占有量不高。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用来做运动员训练、体育赛事的举行、公众的日常体育锻炼和文艺表演等,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公共体育场馆来说除了能够提供公众的日常体育锻炼之外,基本上不会有专业运动员来训练,也很少有举办体育赛事和文艺表演的条件和机会, 再加上公共体育场馆内部服务公众的意识较差,体育设施也固定化和单一化,只能暂时缓解公众的日常需求,不足以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虽然除了极少数用于比赛和训练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之外, 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开放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太短,很多体育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就更无人问津,这就造成了公共体育场馆在实际运营中利用率过低的状况。
5、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对策
5.1、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和经营管理体制
在经济方面, 国家财政应该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在经济方面的支持,可以采取减少税收、视情况减免税等,用来填补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公共活动方面的亏损,用经济手段宏观调控,促使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方面逐渐迈向正轨。
公共体育场馆也应该享有与企业一样的“融资”机会,通过融资可以经过政府机构促使国内民间资本大量的投入, 也可以吸收国外的资本投入我国的体育市场, 通过这样可以缓解在经济方面的供求矛盾,弥补公共体育场馆资金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优化我国体育市场的投资结构, 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吸收国外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有益的经验, 优化和完善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和体制。
公共体育场馆也可以制定符合自身状况的收费政策, 以此来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运营的积极性。
在管理方面, 应制定和逐步完善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法规,创造和谐美好的市场运营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以保证体育场馆健康有益的发展。
5.2、加大人力成本的投入,引进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
国内应该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管是教育支持还是财政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在内部也应该培养相关的运营管理人才,鼓励职工在运营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进修, 增加在职职工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还可以与运营管理相关专业类院校进行合作交流,请专业的教授或者老师前来给在职员工进行运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把公共体育场馆纳入合作院校的实习单位,一方面优秀的学生给场馆带来了最新的运营管理知识, 一方面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如果场馆和学生双方面都满意,毕业以后还可以考虑加入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队伍里, 这是双方共赢的事情。除了这些以外,也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把在运营管理方面有成熟工作经验的引进来, 充实和壮大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队伍。
5.3、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场馆,提高使用率
未来需要加快新建公共体育场馆的速度、 加大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惠民力度,扩展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对于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可以考虑分日期分时段向公众开放, 采取免费或者低收费模式吸引公众,也可以自主举办各类赛事以提高知名度,从而提高使用率。对于中小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如何提高使用效率,要考虑要地理位置因素和受众范围因素两大因素,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积极开展适合周围受众的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规划、有针对性的服务大众。
6、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对文化体育方面的热衷也空前高涨, 这促使着我国的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迅猛。 作为体育产业里面的代表体育馆业首当其冲的要面对体制改革,以适应公众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不管是国家直接运营管理的还是企业单位运营管理的亦或者是个人运营管理的体育场馆,都不能改变的一项事实就是: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不管体育场馆的性质是怎样的, 都应该不断的改变自身的运营管理理念以适应市场。
参考文献
[1]叶加宝.公共体育场管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报,2014.
[2]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8(8).
[3]陈立基.试论体育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2014.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 篇2
摘要: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必须从体制、管理、法规等多方面的改革加以解决。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统收、统支、统管的供给服务型的管理,公共体育场馆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和事业管理。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济效益
正文:公共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育场馆,主要用于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公共体育场馆开始由功能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广开门路,举行文艺演出,开办商店、餐厅、歌舞厅等等。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有些场馆开始实现经费自给,甚至出现了年盈利百万元以上的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现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比赛的要求修建的,在设计建造时,主要是从承办国际、国内比赛的要求考虑,功能单一,规模大、标准高,附属建筑面积大,因而对外开放经营成本高,使用率低,如果低价位向群众开放,往往入不敷出,而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设施简陋,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单一,实行经营型管理,其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较差。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泊,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人还不是很多。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健身娱乐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因而群体活动等社会效益较好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是亏本业务,经济效益较差。而办宾馆、招待所,出租房屋等却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场馆创收的主要来源。有些场馆把能出租的房屋都对外出租,搞起证券营业部、歌舞厅、美容美发厅、餐厅等,这样的经营创收必然缩小了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空间,影响场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国有资产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场馆承包、租赁合同中没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容和违约应负的责任;对经营创收所得收入不按规定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而是私设“小金库”;对场馆创办的经营实体未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基金;集资、合资、联营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四、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场馆经营短期行为使得有些场馆的损耗、损坏急剧增加,维修费用急剧上升。
五、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公共体育场馆经营
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调查表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是当前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进人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场馆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税费缴纳较多,场馆负担较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也是体育劳务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后,公共体育场馆与其它经营单位一样,是我国的纳税义务人,经营活动也要照章纳税,场馆对外开放收费要交5%的营业税,其它经营还要交所得税,房屋出租要交12 ~17 的房产税和教育附加费。除了税收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费,如治安费、防疫检测费、门前三包费、物价管理费、绿化费等等。繁多的税费造成公共体育场馆额外经营负担过重、处境困难。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型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根据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可以委托社区管理,方便居民参加群体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应努力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部分场馆可尝试实行公司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
二、明确产权关系,多渠道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因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要实行开放经营必须进行投资改造,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使场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而国家投入又有限,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创收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市场调节和投入产出计算
浅谈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监督 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政府职能;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协会;体育信息;体育赛事活动
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涉及: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监督、体育协会的管理和监督、体育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体育赛事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以及体育产业中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业的市场管理和监督。其中,体育产业中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业的市场组织与管理更多的地是工商行政部门、国税地税税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行政机关进行相关的监管。所以,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前面四方面。在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和监督体系中,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是核心与关键。要创新管理模式与加强监督机制。
一、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监督
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和设施(如全民健身中心、区县体育馆、区县体育场、区县游泳馆等)通常是由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即市、区县体育局直接管理,属于自主运营管理运营模式。但某些体育场地设施政府职能部门会交由其他社会组织(如体育协会)或企业机关但闻具有运营管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合作运营或委托管理。无论是采取怎样的管理运营模式,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都有权利对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日常维护、使用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及广大群众正当使用公共场地的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监管,以杜绝场地设施的非正常损坏和废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挪为他用等现象。
二、体育协会的管理监督
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各类体育协会和社团的管理贯穿协会整个生命周期发展过程。协会社团的申请、管理工作的范畴界定、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计划和开展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应当接受合理的监管。随着,国家46号文件及其后续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减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职能行政效率,放开体育市场,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体育协会的活动审批的行政环节进行权利下放和减少审批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各类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合理的监管,以确保政府行使职能的有效性和体育市场秩序的规范性。
三、体育信息的管理监督
随着多媒体技术、新传媒、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任发布与传播信息,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之伴生出一些问题。发布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的案例不再少数,体育信息捏造也不例外。“2015年6月1日,《足球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总局批复足协机构改革方案》(记者贾蕾仕)的报道。在此前4月30日,《足球报》刊登了《“中国足球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任组长、蔡振华任办公室主任》(记者贾蕾仕)的报道。两篇报道中涉及多处足球改革的机构名称、人员任职、部署及改革的具体措施。经中国足球协会向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单位求证核实并同意,证实《足球报》刊登的上述两篇报道系严重失实,属误导公众的虚假新闻。我们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并保留通过法律等必要手段对相关媒体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利”。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和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等政府行政机构在对于体育信息采编、处理、传播与接收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需予以动态监管,及时辟谣不实体育信息,对不实报道的个人和单位机构予以严厉惩处。
四、体育赛事活动的管理监督
体育赛事活动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于赛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流程操作,对于参与赛事活动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杜绝运动员在赛场上使用兴奋剂的行为,杜绝教练员和裁判员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杜绝球迷的非法违规的行为(足球流氓),以保证体育赛事的公平、公正、透明和公开。对于体育商业赛事活动,政府体育职能部门要对票务的销售进行有效监管,防止黄牛倒卖兜售赛事门票的现象。
五、结语
政府职能部门应让社会和市场通过合理的模式和方式承担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责任,适当放开和减低市场门槛,在发展体育产业市场的同时兼顾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中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使用权的监管,对体育协会的权利使用与活动举办的监管;对体育信息的正确编写、传播、接受和宣传整个过程的适时监管,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举行以及赛事商业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管。外松内紧,开放市场,监管到位,为更好地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体育健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新浪体育. 足协发声明谴责失实报道 称属舞蹈公众的虚假新闻[EB/OL]. 新浪体育,2015-06-02.
作者简介: 王威茗(1989—),男,湖南郴州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 篇4
一、国内外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
1. 澳大利亚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财政部设立的财政支出评价与分析机构在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控制财政支出总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澳大利亚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具有严肃的法律约束性、科学合理的可行性、高度的透明性、全程控制性以及指标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1) 严肃的法律约束性。澳大利亚议会对预算程序、公共服务管理等进行立法,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法律体系, 使绩效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部门的财务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下完成。《预算报表诚信法》、《财政管理与责任法》、《审计总法》、《公共服务法》等一系列涉及公共部门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出台, 为澳大利亚政府推出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使公共支出的效益评价工作有法可依。
(2) 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设计绩效考评程序和考评指标, 将原来较为抽象的绩效目标变得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为考核公共支出效益提供了可行性。通过考核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 可以实现对公共支出效益的评价。
(3) 高度的透明性。澳大利亚十分重视预算的透明性, 政府为保证各部门都能依法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 从编制预算到报告决算都在议会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进行。预算草案在议会通过后就在互联网上公布, 公众可以随时查询。
(4) 全程控制性。澳大利亚政府的绩效管理是建立在全方位、立体式的内部、外部控制机制之上的。财政部在编制、审核部门预算过程中都有一套完整的支出标准和定额体系, 可以形成有效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中, 财政部直接监控资金的流向并定期向议会报告;财政部、审计署每年对每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履行事后控制职能。
(5) 指标的稳定性和可比性。澳大利亚政府在1999—2000年正式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是澳大利亚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的中心环节。部门事业发展目标绩效指标用于评价事业发展目标是否实现;部门产出指标则用于评价联邦专款的分配使用情况、对实现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专款分配的政策、部门基本支出的使用情况等。澳大利亚财政支出的绩效指标设计既兼顾了政治、社会、经济等不同的标准, 综合考虑了长远、中期和当前效益以及直接和间接效益, 同时也注重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通用可比性。
2. 佛山市南海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实践
早在2004年, 位于珠江三角洲、全国百强县之一的佛山市南海区就率先探索建立了以绩效预算为核心的财政模式。绩效预算先由第三方机构的专家组对各部门预算进行事先评审, 以项目的合规性、必要性、实用性、真实性为原则, 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安排资金, 并在事后对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 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绩效管理流程。
2007年南海区财政局引入财政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是以绩效预算、支出评价为核心, 以标准定制、项目管理、专家考核为辅助, 实现了事前绩效预算和事后支出评价的整个过程, 并最终形成绩效预算评价报告和项目支出评价报告。绩效预算评价报告自动流入预算编制系统, 作为年度预算批复的重要依据, 而项目支出评价报告既反映了项目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也为下年度的绩效预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整个过程形成一个闭环, 有效地推动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 大大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运行的效率和绩效。
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后,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 规范业务流程, 降低操作难度, 提高信息准确率。引入信息化系统以后, 原本人工操作的流程变得相对简化。如有指标变动, 只要在系统中进行修改, 就可以直接反映, 减少了错报和漏报的现象。
其次, 实现信息共享, 加强业务交流, 提升办事效率。相关数据录入财政绩效管理系统后, 既能无限次使用, 也可以即时共享, 节省了文件传递的时间。
再次, 加强监控力度, 实现异地协同办公。使用财政绩效管理系统能监控实施过程, 进行实时追踪, 明确流程进度, 准确把握时间。专家不在现场的情况下, 在网上登录系统即可进行评审。
第四, 提高分析处理能力, 实现无纸化办公。引入信息化系统以后, 工作人员只要准确录入数据, 系统即可进行统计, 提升了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 统计结果也可即时共享, 实现无纸化办公。
二、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从国内外财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看, 实施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管理标准、运作程序和评价体系, 是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有效方式。
1.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近年来, 我国在依法理财方面已迈出了重要步伐, 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比澳大利亚政府在公共部门领域制定的法律约束, 我国的有关规定、条例的法律效力还比较低, 约束力也不强, 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项目之间很难推行规范约束和纵向与横向的规范比较。所以, 当前和下一段时期切实可行的方案是通过制订财政绩效管理试行条例来发挥对财政绩效管理的法律约束, 试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的财政绩效管理法律。
2. 增强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透明度
增强透明度, 可形成全社会监督的完整体系, 促进资金分配更加公开、公平、公正。近年来, 财政部门每年向人大作预算报告, 强化人大审核与监督, 2010年3月31日, 财政部通过其门户网站公布了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财政部2010年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部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这是财政部首次将其部门预算对社会公开, 也是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预算编制水平, 进一步细化科目, 要克服制度障碍, 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 继续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实现信息共享。
3. 积极开展绩效审计, 全面覆盖审计项目
通过绩效审计, 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也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 到2012年, 绩效审计将覆盖我国政府部门所有的项目, 也就是说, 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包括绩效审计的内容。在这一方面, 常州的绩效审计走在了前列。2009年, 常州市审计局积极贯彻省审计厅《关于开展“绩效审计推进年”活动的意见》, 共完成各类绩效审计项目35个, 实现了各级审计机关整体推进、全面开展的目标, 并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2010年5月21日, 江苏省常州市财政局正式出台《关于常州科技计划管理费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预算安排标准、经费管理、使用范围和资金拨付等方面做了全面规范。这是常州市审计局推行绩效审计以来取得的又一项在全市范围具有较大影响的制度性成果, 同时也拉开了绩效审计制度建设的序幕。
4. 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监督机制
目前, 我国对主管部门支出管理监督工作还侧重于外部管理监督, 部门内部控制机制较为薄弱。今后, 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健全服从于政府绩效管理规则的内部管理制度, 严格支出预算管理, 优化支出结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从源头确保部门预算执行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 财政部门应继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 进一步加强自身依法理财建设, 加强监督管理,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出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5. 加快绩效评价体系和信息化建设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 涉及面广, 技术要求高, 政策性强, 影响范围大。学习借鉴国外采用市场管理方式开展公共财政绩效评价的成功经验, 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是实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关键。佛山市南海区在财政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的实践表明,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 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运行效率。要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建设完备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效率性与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数据库, 为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提供支持。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 篇5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衡水市的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衡水市 体育场馆 经营管理
一、前言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体育交流日益增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以承办大型运动会为契机和出发点,纷纷投资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借以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同时大型体育场馆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正逐渐成为新的极具潜力的社会经济增长点。
然而,从投资角度分析,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由于其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资金回收慢,后期管理复杂,维修费用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老化。如果我们在建设时没有对这些场馆在比赛结束后的使用进行充分而科学地预测,那么将造成较大的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衡水市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衡水市体育场馆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推动衡水市体育场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方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衡水市所有15座公共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以每所体育场馆的体育主管、经营人员、健身人员为调查对象。
2.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各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访谈法
就各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对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访谈。
(3)数理统计
对所得的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方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衡水市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都是以政府为主,所以政府对场馆拥有管理权。调查显示,按照资金的运行机制衡水市的体育场馆分为四种:第一种:全额预算管理,它是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场馆的一切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由经费全额支出,占调查场馆的34%。第二种:差额预算管理,它是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实行房屋场地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等定项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少数实行以收抵支定额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第三种:承包管理,它是由政府拥有场馆所有权,通过招标、谈判、协商、聘任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第四种:资本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它是由政府以其场馆的投资作为股份,再吸纳其它社会资金进行融资扩股,作为场馆经营开发的后期投入,成立拥有体育场馆产权和经营权的独立的现代企业,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对企业的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按股份多少享有收益权。
2.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方式的现状分析
本次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衡水市主要体育场馆当中,大部分的体育场馆都进行了经营性的开放,且经营项目多以群体性项目为主,采取“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所谓的.“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含义是:体育部门管理为主,其他比如集体承包模式、个人承包模式、租赁模式等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3.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价位的现状分析
由访谈与实地考察可得,许多公共场馆有偿开放的价格问题上都采用了“低价服务、内外有别”的方针。对附近的群众实行优惠,体现出“倡导健身、服务为本”的指导思想,并且还考虑到面向没有工作收入的学生,实行再优惠,同时还采用月票、季票和年票的优惠政策。本次调查 67%的人赞同并支持这一观点。但不管采用何种价格,公共体育场馆基本执行的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 4.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时间的现状分析
考核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主要指标就是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本文主要从日常服务时间带来分析场馆的利用率。调查的全部人群中,54%是在傍晚到场馆参加健身运动的。因为人们有在傍晚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且傍晚锻炼身体本身也更科学。同时下午工作学习基本结束,因此选择在傍晚到场馆锻炼的人就多。而选择在早上与下午的则教少,分别为7%与 39%。
5.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开发效益的现状
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大,回报期长,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很高,加之很多场馆要兼顾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外大型体育场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后,能够赢利的并不多。目前衡水市体育场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后,能够赢利的屈指可数,占调查的5%,75%处于维持状态,20%处于负债状态。
四、对策
1.明确方向、确定目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
在现行状况下,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超越陈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据我国现有国情,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实施,走渐进式发展之路,以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前提和基础,既不能超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也不能滞后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2.科学设置管理机构,精心协调各方关系
体育场馆管理机构是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载体,体育场馆管理规范是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核心。因此,要加强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机构的科学设置,加大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规范和制度的建设,双管齐下,共同促进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科学化和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完善。
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场馆使用效率
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力度是提升使用效率的前提。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高,是发挥其服务功能的保证。目前,应把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和提升其利用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国家已为公共体育场馆走向开放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撑。在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尤其要注重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
4.拓宽场馆融资渠道,拓展场馆资金来源
体育场馆和设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在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投入在整个资金投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场馆应有的运行机制相悖。所以政府在增加对公共体育场馆投入的同时,要善于提供产业政策,逐步走上“政府支撑、企业运作”之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体育场馆,要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地域的局限,广开财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关系,采取集资、合资和引进外资等多种招商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造就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灵活的投资机制,确保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作有源源不断的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李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及其改革.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56-58.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析 篇6
1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1.1 体育行政部门法人公司治理模式
此种模式就是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 成立专门的法人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便于体育场馆以平等地位的法人资格对社会进行招商引资、按照公司制进行经营运作;有利于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的实现;有利于确保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维修;有利于上级体育行政部门对场馆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对现行体育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对员工进行经营服务的系统培训加强运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1.2 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该种模式就是在不改变体育场馆产权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 产权主体委托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 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管理模式, 一般是由体育场馆产权所有者 (一般是地方体育局) 与备受委托的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 签订经营管理合同, 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经营者受体育局委托, 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 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 体育场馆的重大战略问题仍由体育局直接负责决策, 体育场馆原有的职工要留用, 但必须服从委托经营者的安排和调度。这种经营管理方式既发挥了体育场馆的各种本体功能, 又解决了体育场馆 (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场馆) 由于使用率不高而造成的运作经费不足的困难。
1.3 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有两种类型可以选择一种是委托服务型物业管理。体育场馆产权单位将体育场馆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体育场馆所有权性质没有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与上文的“托管模式”相似;另一种是自主经营型物业管理。产权单位将体育场馆交由属下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物业管理企业不仅拥有经营管理权而且拥有产权, 具有维护性、发展性管理的职能与职责。
2 公共体育场馆的营销
2.1 营销理念
营销观念创新是公共体育场馆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公共体育场馆营销观念创新, 需要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 转变为既要满足顾客当前需要, 又要不断创造顾客需求的新营销观念。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应该解放思想, 树立社会营销、整合营销、情感营销和全员营销等观念。
2.2 营销服务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创新要求其在服务方式、项目、态度、服务时间、服务效果及质量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只有真正树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提高消费者的满意感, 才能冲出传统营销服务的围城,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3 营销组织
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组织创新为其它营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首先, 要构建顾客导向型的组织体制。体育场馆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受一定的营销观念所支配的, 并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服务和提供组织保证。因而, 公共体育场馆组织结构应按这一要求进行设计。其次, 要建立学习型的营销组织。只有学习型的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公共体育场馆要不断发展, 就需要审时度势, 经常重新评价自己, 使自己处于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状态。
2.4 营销组合策略
自1950年鲍敦提出“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和1960年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理论以来, 新的营销理论不断涌现,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4C理论和4R理论。就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而言, 可以尝试4P+4C营销组合策略。
2.4.1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策略
首先, 公共体育场馆新服务项目的开发, 要以能够满足特定目标消费群的需求为导向。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多数公共体育场馆新服务项目的开发和推出速度缓慢, 某些体育场馆根本就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积极、主动开发新服务项目。其次, 产品组合策略, 要以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为导向。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过程中, 除了开发体育设施服务业外, 还应积极开发其他业务, 例如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赞助、体育宾馆、体育赛事等等, 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共体育场馆的资源, 拓宽筹资渠道, 以便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再次, 产品差别化策略, 要以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利益和满足其主要需求为导向。
2.4.2 以满足消费者需要所付出的成本为导向的价格策略
制定价格的关键是消费者对产品成本的认知, 而不是销售成本。我国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属于公共体育场馆, 多半是经营型事业单位, 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公共体育场馆在制定价格时要根据自身情况, 及当地体育消费水平、消费意识、竞争者情况等, 通过市场研究来把握目标消费群对体育场馆各服务项目的心理承受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场馆服务的性价比预期等, 慎重选择定价策略。根据服务项目的认知成本来制定价格, 以便更加贴近消费者, 制定出对消费者更有吸引的价格, 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2.4.3 以提高消费者购物便利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营销中, 应该特别重视给消费者提供“便利”这一特征。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可以通过建立“直效营销”的模式, 来提高消费者消费的便利性。公共体育场馆建立“直效营销”模式而言,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消费者数据库。通过消费者数据库, 场馆可以容易地获得消费者的资料, 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和特点, 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周到、及时、温馨的服务。二是传播。消费者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 还需要建立一个场馆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使场馆可以把服务等相关的信息向目标消费者传递。三是实行会员制。按照会员级别 (如金卡, 银卡, VIP等) , 享有不同级别的“特权”。四是开通电话和网络订场地 (票) 业务, 为消费者节省时间和成本。五是推行“一卡通”工程, 这对于那些经常变更消费项目的消费者尤为方便。
2.4.4 以沟通力为导向的促销策略
现代营销不仅要求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还必须同现实和潜在消费者沟通。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深入了解市场情况, 拓宽经营思路, 精心策划经营方案, 处理好与政府、社区、消费者、媒体等公众的关系, 开拓多种渠道与他们进行沟通, 以吸引现实和潜在的消费者, 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实现顾客的价值, 提高顾客忠诚度, 而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2.5 营销管理
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管理是指体育场馆营销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以及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的运用等等。这里主要是指优化组织机构, 推进营销协作, 培育组织文化,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效率等。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管理创新, 应特别注重体育场馆营销过程管理和营销效果管理, 对营销人员的管理、评估与激励等, 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 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要:根据我国目前体育场馆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认为, 体育场馆在营销上可进一步实行营销理念、营销服务、营销组织、营销组合策略上的创新。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菩.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其多功能开发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2000
[2]叶家宝, 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3) 1:42.
[3]朱志强, 刘石.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规划管理的研究工作[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 3:7.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分析 篇7
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被认为是一种事业,公共体育场馆成为体育部门中的一级“事业单位”,由各级体育部门及其职能部门代理政府对其进行“管理”。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大多数还是政府财政投资,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改制,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也逐步在改变其经营管理的模式。现存的我国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全额财政拨款和差额财政拨款两种方式)、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形式体制、独立法人的企业管理体制、委托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大多数还使用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主要注重对于预算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产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其财务管理也要与之相适应,向企业化的财务管理方式靠近,做好体育场馆的财务资金筹措、运用、监控的管理。
1 加强体育场馆财务管理的意义
1.1 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场馆投资成本的回收
体育场馆的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收益小,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很少涉足体育场馆的投资。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914.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9%。体育场馆目前主要还是属于体育部门负责的国有资产,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有效管理资金运营,可以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及投资成本的回收。
1.2 引导场馆多渠道获益,有效控制成本开支,做到开源节流,以馆养馆
体育场馆的管理宗旨是“以体为本、多种经营”,我国的体育场馆所有权属于政府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权下达给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而经营权则在事业体制的改制中逐渐从事业单位转向了成立专门的体育管理公司,或委托、租赁、承包给某个公司经营。加强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可以引导场馆开展多种经营,避免体育场馆在赛后出现闲置,弥补其运营费用。同时,财务管理能够严格控制场馆成本开支,控制日常办公费用;精简人员,节省人员费用;减少场馆的物资损耗、维护费用。
1.3 配合其他部门减少场馆的经营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或单位都会存在经营的不确定性,即经营风险。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也不例外,而且,由于体育运动的对抗性、竞争性以及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的安全维护等方面的原因,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身体受到伤害,导致体育场馆的责任和赔偿风险。场馆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配合其他部门如营销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分析来判定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状况,争取用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收益。对于运动自身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与场馆器材部门等联系提前加入保险进行规避。
2 体育场馆财务管理的内容及措施
2.1 体育场馆前期建设的财务管理
要建立一个体育场馆,首先要根据拟建场馆的规模、选用材料、建设位置等情况进行投资估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资金筹措。
2.1.1 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表应该详尽并比照相关行业的经验数据和材料的近期价格严格制定。财务部门要先和工程部门合作沟通,了解工程的建筑面积,相关设备如座椅、照明灯、场馆看台、大门以及室内水电线路的安装、室外道路、绿化等设施的设计和数量,在此基础上核定金额。对于前期场馆建筑土地的使用费、建设项目的咨询费、设计费、图纸审查费、项目监理费等也要依次核算。
2.1.2 资金融通
除政府财政拨款之外,以企业方式管理运作的要考虑自筹资金的渠道和方式。92年前,我国体育场馆的融资模式还主要是财政的全额或差额拨款,92年后,融资模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1)BOT融资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针对政府设立的基建项目,向私人公司招标,中标公司投资建设,按约定经营一个时期,期满后返还给政府。北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和五棵松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等项目均采用此种方式。
(2)PPP融资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北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场建设采用了PPP融资模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政府预计投资15.6亿元,占总投资的52%。
(3)TOT融资方式。将建设好的工程项目移交给外商企业或私营企业运营管理,合约期满再交回所建部门的融资方式。这样建设部门可以在此期间获取一定收入用于其他资金开支运用。
(4)ABS融资方式。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募集资金。这种方式对发行单位的信用和规模要求较高,筹集资金难度较大。
(5)体育彩票公益金。从体育彩票销售金额中提取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特别是对于体育场馆的建设,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8年,以体育彩票为主的彩票公益金中投入了27.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北京奥运会的建设和筹办,鸟巢体育场、水立方游泳馆等国际级体育建筑中都有体育彩票公益金的资助。
体育场馆的建设可以根据建设主体自身的资金缺口、当地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支持程度以及自身的财务实力等状况,选取一种或几种融资方式组合。
2.2 日常财务管理
体育场馆日常没有重大比赛和活动期间也有一定的成本开支。日常的场馆财务管理主要应从各方面节约成本费用。
2.2.1 人工费用管理
场馆的管理人员要结合场馆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尽量精简,减少人员费用负担。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根据对场馆的工作贡献和工作量制定其工资标准。还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法,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使工作人员把场馆作为自己的家来照顾,减少场馆场地、器材和相关设施的磨损,从而减少场馆的维护、修理和折旧等费用。
2.2.2 维护费用管理
场馆的维护费用主用是为了场馆的耐用和美观而支付各项日常检修、防护、保洁等费用。财务部门应和其他部门合作制定定期的设备和器材检修制度,制定进入场馆的人员活动要求,宣传器材使用知识,安全合理地使用并保护场地和器材,减少由于其损失而增加的不必要开支,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使用导致的毁损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把场馆的维护费用降至最低。
2.2.3 宣传费用管理
一个大型的体育场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型建筑,一个设计合理、功能众多、使用方便的体育场馆往往也会因为自己特有的形象被公众熟知。而对于一般的体育场馆,结合周围的地理环境和人群特征,体育场馆开展场馆的利用,要加大其宣传力度。财务部门可以结合营销部门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争取用较小的宣传费用达到最大的效果。
2.3 运营活动财务管理
为了避免赛事一完“人去楼空”的场馆闲置问题,开展多种经营是一条重要出路。场馆除了开展体育活动之外,可以将商业、展览、大型文艺活动、酒店、会议中心与办公等融入其中。
2.3.1 举办赛事
赛事运营是体育场馆的主体经营活动。目前政府运营多为综合性赛事,追求赛事的社会效益;而商业组织追求赛事的经济效益,多采用单独承办或协办的方式运营国内的单项赛事,据统计,有80%以上的商业赛事是营利的。经营一场赛事,从赛事的策划、媒体宣传、管理机构的设置、赛事的安全保障措施实施、门票的预售、赛事的举办、赛后的场馆整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开支,都要事先根据相关职能部门的安排做好财务预算,严格控制成本,并且尽可能地争取门票收入、场地广告及企业赞助。
2.3.2 出租场地或门面
体育场馆的场地和周围的门面出租也是一项稳定的收益。租金的收取、价位的制定要参照同行业的标准和场馆自身的优劣式,保障收益的同时以相对优惠的政策吸引顾客。财务部门要通过财务分析,对租金收取的金额、期间和方式提供最优策略。
2.3.3 出售场馆冠名权
体育场馆的冠名权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出售场馆冠名权也是场馆融通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场馆冠名权的收益往往是金额较大而一次获取的,这笔赞助款的受益期限却会在场馆运营的若干年延续。所以企业改制的场馆对冠名收益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类似于无形资产的摊销一样,从而准确核算各期盈利。
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是辅助其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特别是场馆的事业制改制后,财务管理变得复杂起来,不仅仅是体育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从场馆的前期建设到日常的管理和运营活动过程中,时刻要求财务部门所好预算、成本控制、收益核算等工作。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理财的工具,更要起到管理、引导的功能使得场馆的经营活动资金充足、运营快速,提高场馆的效益。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体育馆财务管理意义的分析,从场馆的前期建设到日常的管理和赛事运营、场馆出租、场馆的冠名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各个环节出发,提出了做好体育场馆前期投资预算、融资渠道选择、运营成本控制、收益核算等工作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场馆,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罗普磷,罗普云.我国大型体育娱乐场馆经营管理效益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3]袁绍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23).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推荐阅读: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专题10-04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06-08
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初探论文08-11
国内管理会计07-17
国内会计应用管理07-06
国内企业管理09-09
国内企业财务资金管理10-05
公共体育场馆06-08
国内外兽药管理现状07-27
国内电力企业营销管理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