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材

2024-09-25

公共体育教材(通用10篇)

公共体育教材 篇1

高校体育教材是衡量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在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风风火火轰轰烈烈, 但是反观高校体育教材理论的研究, 则几乎悄无声息。可以说, 高校体育教材理论研究已经严重滞后并正在阻碍高校体育教材建设, 更无法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支持。因此, 面对适应新课改的迫切形势, 高校体育教材建设如何为“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服务, 充分体现“健康第一”以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并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体育学科的发展进而随之调整和充实教材内容, 使教材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是每一个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1 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的理论概述

1.1 体育教材设计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有对教材的定义, 笔者综合其中论述, 将教材定义为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和属性, 设计与编写具有一定层次与范围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的体系, 是组成教学体系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那么, 根据教材的定义, 本文将体育教材定义为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设计、编写与组织具有一定层次与范围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的体系。从教育意义上讲, 体育教材具有双重属性, 即媒介性和指向性。体育教材包括了文字教材、电视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以及音像教材。体育教材设计则是根据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 运用系统的构建方法, 以先进的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以典型的教学经验为实践基础, 对体育教材的编写活动进行科学规划与整合的过程, 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具有最优化结构体系和最佳教学功能的新教材。

1.2 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高等教育界就掀起了一股教材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浪潮。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范印哲的《大学教学与教材概论》, 书中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理论要与教材建设相同步发展的观点, 讨论内容涉及高校教材编写理论、编写原则、编写方法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著名的教育设计学专家乌美娜教授的《教学设计》一书, 客观阐述了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应用, 并构建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对推动我国教材设计理论体系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综合目前国内教材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教材设计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以教育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 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进行系统化构建的过程。而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则可定义为在高等体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以高等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 最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 最大化发挥体育教材功能的过程。

2 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

2.1 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从一般教育学的角度出发,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受社会知识背景、教师知识体系、学生知识体系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材, 教学内容要以人为本, 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 既要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所用, 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1]。因此,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考虑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 要与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具体来说,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即以教育目标为中心选择教材内容、以知识的接受者为中心选择教材内容、以教学大环境为中心选择教材内容、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中心选择教材内容[2]。

2.2 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目标分析

从本质上讲, 体育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那么这就要求体育教材的设计者在进行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目标分析时, 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设计出每个体育教材单元的目标, 即单元目标, 从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此外,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 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遴选出丰富的体育素材, 用于体育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 在进行目标分析时, 一定要将任务分析看作是一个挖掘存在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并对解决办法进行试行、评估、修订的过程。具体来说, 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目标要体现出四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有利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的体育学习、有利于体育教学评价。

3 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

教材内容的组织是指教材的设计者根据教材内容的属性与特点, 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规律, 将学科内容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元素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与编排, 最后构成教材的编选体系。可以说, 教材内容的组织是课程教材领域的核心课题。

3.1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基本类型

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类型是指体育教材内容的结构构建与编排的一般形式。每一种类型都决定于教材内容要素集合的特点。目前, 我国体育教材的组织类型可从结构排列、课程要素和组合类型三个角度来看。首先, 从教材结构序列的角度来看, 体育教材的编排主要采用直线式与螺旋式的编排结构。其次, 从教材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 体育教材的编排主要围绕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来进行。再次, 从教材组合类型的角度来看, 体育教材的编排可分为综合型和分编型两种。上述编排方法主要根据教材内容本身进行组织构建, 对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与教材内容的特点之间的联系缺乏研究。而随着体育教材多元化体系进程的发展, 当前国内外的体育教材在组织编排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综合化、体系化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体育教材的组织编排由传统的单一结构逐渐转向多种结构并行, 螺旋式编排结构和范例式编排结构相结合[3]。

3.2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结构模式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 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因此, 体育课程内容所具备的包容性比其他课程更为突出。由于体育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相比显得松散凌乱, 根基不稳。正因为如此, 在进行体育教材设计的过程中更需要全面地考虑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问题。

3.2.1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要素

体育教材内容可谓是丰富多样, 千差万别, 但从本质上来讲, 体育教材内容则主要是依据原始概念、基本原理 (或规律) 、体育技能结构和体育价值观四种要素来进行组织编排的。

原始概念即是指体育教材应围绕着几个体育课程的中心概念或重要概念来加以组织, 并强调概念之间的相互交融与联系。基本原理 (或规律) 即是指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一定要遵循一些经典的规律, 如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体育锻炼规律、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形成规律等。体育技能结构即是指一些体育教材内容是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技能结构进行组织编排的, 并以其作为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素之一。价值观即是指教师或学生的个人行为中既已形成的理念体系, 价值观因人而异, 所以说, 体育教材内容也应涵盖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学习因子。那么, 根据不同的组织要素所编制出来的体育教材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功能的体育教材, 如认知型教材 (即理论教材) , 运动技术型教材 (即技能教材) , 应用型教材 (即实践能力型教材) 等等。

3.2.2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结构模式

根据体育学科的属性特点, 体育教材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的逻辑关系, 在设计与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只有正确的把握和揭示这种关系, 才能更为科学和准确的设计出体育教材[4]。根据不同的组织要素所编排出的体育教材可呈现出分离、线性及网状等多种不同的内容结构, 体现出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多元性。分离结构即是指体育教材的各单元内容在逻辑上属于并列关系, 教材的前后次序并不严格, 各单元内容相对独立, 顺序上以及空间上可以进行相互调换, 这种结构适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编排模式。线性结构即是指体育教材内容前后关联紧密, 前面的知识获得与经验积累是后面学习的前提条件, 内容呈现线性的结构模式。网状结构即是指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 把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体育基本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联系起来, 使各类教材内容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

4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策略

在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上, 编排教材内容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每个教材子单元的构成框架, 即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如美国学者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篮球教学实证研究后发现, 要达到所掌握的排球技术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篮球运动乐趣的程度, 至少需要20个教学时数的时间[5], 因此, 有效的组织策略对于设计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体育教材结构的层次化

体育教材结构层次化主要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去考虑教材的结构。从教育系统学角度出发,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类型, 其目的都是在诠释或证明一个概念, 并在概念之间的联系中运用概念。对体育教材内容的具体组织方法如下:以一个体育的基本概念或综合概念为核心, 部分相关概念的系统组合构成体育教材中知识体系的子结构或子系统, 即是一个单元或一节的内容, 子结构又可看成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第二个层次。对体育学科来讲, 体育学习的重心是与体育活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以及培养, 因此, 体育教材在采用层次结构来编排时, 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由“概念”转为“技能”, 即以体育技能为核心, 把体育技能按层次进行拆解进而进行编排, 并最终完成对整体体育技能的学习。

4.2 体育教材组织心理化

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不仅要考虑体育学科知识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体育教材是供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理论以及技能学习的基本材料, 体育教材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进而考虑各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 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体育教材展开顺序时, 对体育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的参考, 就必须考虑到体育学科内容哪些部分的逻辑体系是可用的, 在哪个层面上可用, 可用的程度有多大, 进而必须对其做出适当的必要的改变。否则, 就会极大地阻碍体育教材的论证以及推理体系的构建, 使体育课程个别章节的排列出现混乱, 进而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4.3 体育教材组织渐进式策略

奥苏伯尔指出, 教学一定要注意学习内容的渐进性, 也就是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最为有效, 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对于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说, 就是要从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学习, 逐步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一般而言, 体育教材内容的顺序基本上决定了体育教学顺序, 因此, 体育教材内容的顺序要符合体育认知规律, 也就是体育教材编排顺序要和学生的体育认知结构有密切联系, 科学的教材内容的序列安排可增强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有助于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长期保持与迁移。这样, 学生就可把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建立在自己先前已有的体育认知基础上, 形成稳定的体育认知结构。

5 结论

体育教材的设计是一个长期性研究课题, 体育教材组织的编排并不存在一个内在的、万能的、规定好的模式或顺序, 同一种体育教材内容可以借助于多种不同的展开顺序来体现。

在设计体育教材内容组织方式时, 要实证考察各种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通过对这些组织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进而了解这些方法在具体的体育教材编写实践中具备怎样的适用程度。对于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 究竟是采用分离式结构、线性结构还是网状结构, 并没有固定的样式和要求, 这需要体育教材设计者对本学科、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四个方面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体育教材设计即是对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 也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加工创作过程, 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创新, 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材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 2003.

[2]李芙蓉, 吴新炎.论大学体育教材基本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11, (3) :24-26.

[3]张庆新, 毛振明.中国近现代体育教材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 2009, 16 (6) :112-115.

[4]吴燕丹, 胡晓飞.普通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7) :89-94.

[5]姜小平.美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变化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5) :19-23.

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的发展思路 篇2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材;现状;思路

【作者单位】龚航宇,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应用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应以学生接受、教师适用为主。但目前国内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版本众多,多为各大高校自行编写,教材之间差异不大,缺乏内容的创新性、音乐的灵动性,很难在高校众多公共课程中吸引学生。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现状令人担忧,未来出版发展应引起教育部及学界、艺术界高度重视。

一、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现状

1.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的历程

公共音乐教材的出现源于新中国成立时期,其编写、出版始终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化而发生变化。教育以人为本,教材因人而异。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区别于音乐专业教材的精品化、理论化,内容凸显音乐的基础性、普及性,满足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爱好,陶冶其性情需求。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的出版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发展趋势良好,版本、出版数量从20世纪末起逐年增多。截至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版本已达102种,相关数据见表1。

从表1可知,我国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的版本数量与时间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以1999年为界,之前的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数量少,呈现版本单一或奇缺现象;1999年突然增至5种版本,之后版本数量逐年增多。分析其中影响因素有三:

第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1999年,党和国家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全面展开素质教育,这对素质教育的教材出版提出明确要求。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课程教材政策鼓舞下,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的编写热潮得以提升,出版数量呈上升趋势。

第二,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艺术教材规定进一步明确。2004年,教育部下达了一系列关于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的实施方案,使得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的出版数量猛增至12种。随后教育部又针对艺术教材的出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从2006年开始趋于平稳。

第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考核与职称评定的需求。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数量增多也与之前编写的教材内容不高有联系,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对教师考核措施和形式的变化,以及职称评定需要,促使很多教师将精力放在教材编写上。

2.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的类型

目前,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版本已达102种,名称五花八门,如《大学音乐》《音乐鉴赏》《大学生音乐修养》《大学生音乐欣赏》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如对众多版本进行分类及所占比例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目前大学公共音乐教材以欣赏类居多,混搭类为次,理论类教材所占比例最小。欣赏类教材侧重于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为主;混搭类教材则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教材,以音乐发展史结合建筑、舞蹈、美术、影视等艺术形式作为教材内容;理论类教材多以叙述音乐理论基础为主,多为音乐常识等内容。

3.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版本使用现状

当前,国家教育部对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版本使用没有统一规定,各高校内部也没有具体的版本使用要求,大学公共音乐教材选择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任课教师手中。为此,许多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都是根据自身用书特点来选择教材,教师对音乐教材的选取有较大自由,这导致学校间、教师间选用版本不一。其中有些教材内容编写不严谨,编辑、印刷粗劣,且缺少必要的配套资料,如音乐光盘等。虽然近年一些专家学者提倡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应按照全国统一大纲标准来进行编写、出版、使用,确保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逻辑的发展性和向上的兼容性,但收效甚微。部分高校虽然综合各类资源编写了音乐校本教材,但是受编写者个人能力和院校实力限制,很难编写出适合非音乐专业学生使用的精品教材,不同类型的音乐教材兼容性较差。

二、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材主要由各大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现行的高校教材出版中,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约占教材总量的70%,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约占8%,其他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教材约占22%。高校出版社之所以能在高校教材出版中拔得头筹,原因如下:高校出版社拥有国家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与支持,优势明显;高校出版社这种带有自产自销性质的出版行为,有利于拉动和满足学校内需,可以使学校教材出版、使用效益最大化。

就质量来看,我国大学公共音乐教材整体质量普遍不高,教材出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这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陈旧,编写方法简单;教材编写视角狭窄,理论性述评过多;教材具体内容脱离一线教学情况,没有专门的教师用书或学生用书,于教学无益。

2.编写术语不统一

现行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在专业术语的使用上明显存在个人偏好过重的现象,如作者在教材内容方面精选声乐练习和曲目,但在书名使用上却以自己认为“合适”的专业术语来命名,严重影响教材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3.教材中存在作者观点论述现象

大学公共音乐教材是为了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并不是编者的研究成果结集。但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编者添加了“创作”内容,凸显个人观点。这些内容造成学生的迷惑,无益于教学。

4.著作权纠纷问题较多

由于目前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大多系高校自编,内容多引用他人观点,并没有按国家相关规定标明出处,没有对教材使用者尽到应有职责。如图片信息的使用,无论是来源网络还是书籍影印,都必须在标明出处的同时,征求原作者或出版社的使用许可意见。高校自编的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引发了较多纠纷。

三、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思路探讨

1.丰富教材内容

第一,增加大学公共音乐教材中音乐文化交融的内容。当前,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各国文化交流往来频繁,特别是音乐交流。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编写出版要适应时代变化,反映不同国家的文化及音乐色彩,丰富学生的视野。

第二,增加音乐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内容。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编写应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拘泥于书本教材、理论说教这一教学形式。在教材中应加入现代数字多媒体内容,将乐器和音乐软件相结合,让非专业学生也能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第三,开发高校自编教材出版发行产业链。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可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实现特色产业链,可开发教师和学生用书的编写、设计,教学多媒体工具的设计、制作等项目,逐步形成音乐教材系统工程,实现大学公共音乐“大教材”的目的。

2.平衡音乐教材内容

第一,平衡枯燥的教材内容。在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编写上,我们应适当加入大学生喜爱的音乐形式,如“中国风”的民族歌曲内容、欧美风格十足的 R&B或 RAP音乐,让非专业学生接触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

第二,平衡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内容。我们在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的编写上应兼顾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阳春白雪”式的经典音乐基础上加入流行的通俗音乐,利用这些所谓的“洪水猛兽”吸引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第三,平衡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内容。我们应增强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的艺术性,发掘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如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在音乐中展现唐诗宋词的魅力,还原古代诗歌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大学公共音乐教材编写出版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教材内容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编写制度亟待统一规范,这是未来大学公共音乐教材出版健康发展的前提。

[1]侯春莹,王庆华.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编撰研究[J]. 艺术教育,2006(9).

[2]朱叶莉,张译文. 音乐艺术类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编辑之友,2012(9).

[3]殷婕. 关于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材的初步研究[D]. 天津音乐学院,2006.

公共体育教材 篇3

一、当前教育学教材文本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量、种类都堪称浩瀚的教育学教材, 其共性大于个性, 虽然许多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也都强调创新, 可是翻新的只是形式, 只是篇章布局的重新编排, 内容上基本没有超越传统教育学模式, 在编排体例上追求逻辑和体系, 追求确定性的教育规律, 追求完整的教育学知识, 追求学科共有的逻辑思维线路也就是学科体系, 与此相应的是言说方式的僵化、呆板、教条乃至严重脱离实际, 最终导致我们的教材刻板生硬, 可读性差,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热情和效果。

教育学文本教条化的根源在于对教育规律的孜孜追求。现代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本质的、基础的、普遍性、确定性的追求, 把寻求教育规律作为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可是规律究竟在哪呢?“当我们必须探索体系内部过程的规律时, 体系本身在不断地打破平衡, 因此在某一时刻就会发生转化, 结果是我们已经观察到的规律再也不接近现实了……我们所认识的‘真理’只能在某一时空范围内站得住脚, 所以很少很少的利益能称得上是‘普遍性的’……”, [1]而今天的教育学教材处处贯穿着经典原则或所谓规律, 虽然也有道理, 但生硬而空洞, 其原因在于缺少对教育作为一种生命内容和形式的终极关怀, 而更多的是把教育作为工具的处置方式。现行教育学教材始终贯穿着一种如何让教师把“客观知识”教给学生的主题, 缺少生命关怀和实践关怀的教育学是没有“人味”的教育学, 是没有生命力的。它忽视了教育学知识作为人文社会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忽视了个体与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排除了个体参与的可能性。

当前教育学文本的言说立场对于学生而言, 是他在的。教育学言说的立场就是言说者对待教育的立场, 是言说者对待教育中的学生的立场。当前教育学教材的文本表达大都是建立在教师的立场上, 是写给教师的书, 并没有关照到最重要的读者——学生, 教育学教材文本的表达是教师本位的, 教育学文本是作为教师教学的材料来定位的, 并没有考虑学生这个生命个体的需要。学生面对教育学教材, 如同面对一个没有表情、没有灵魂的“木乃伊”, 那些材料里反映的内容或者事实只有在体验后才能感受, 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那些干瘪的知识都是外在的, 不仅那些规律他们难以理解, 那些带有技术指导目的的原则、方法看似具有广泛性, 实际上却达不到指导的效果, 最终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近几十年来, 人们对教育学的科学性的怀疑, 就像对它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的怀疑一样, 变得更加强烈了。‘几乎没有一门其他科学像教育学那样, 其非科学性的空话, 热衷于偏见和教条式的肤浅的议论比比皆是。’教育学的这种危机只有通过澄清其知识论基础才能加以克服。”[2]语言是存在的“家”, 教育学教材的失语意味着教育学的被放逐。教育学知识的供应和建构方式既不能仿照自然科学的范式, 也不能追随意识形态的声音, 教育学知识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话语形式。无论是知识权威还是意识形态的控制都影响着教育学教材应有的开放的生命特质, 失去话语权的教育学教材在主流话语的控制下僵硬地说着别人的话而不是教育的话。当学生面对这些与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相距遥远的话语时, 会感到陌生和空洞。教育学知识应该是建基于教育实践的能够激发学生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的知识, 教育学教材应该有超越既定模式的更多样化的形态。

二、教育学的人文特质与文本书写方式

(一) 教育学的人文特质和生命意蕴

教育学的人文色彩首先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上, 从古希腊、罗马的“七艺”到中国先秦的“六艺”再到文艺复兴时期承载人文主义者理想的对文学、艺术的狂热追求, 各种人文学科一直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体现出教育活动浓浓的人文色彩, 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之人应为教育之学的应有涵义。即使在工具理性泛滥、科学技术一统天下的时代, 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归宿的人文学科也依然被人念念不忘, 像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等许多理工科院校, 都把人文学科的教学制度化。教育过程中, 强调师生人格平等, 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 反对把学生作为机器的灌输式教学法。今天, 教育又把谋求发展的主体作为教育目标, 提出“教学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3]把人之为“人”的地位空前提升, 鲜有一门学科像教育学这样强调人的主体精神, 并且以培育人的主体人格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教育理念上, 从亚理士多德提出和谐发展的博雅教育思想到马克思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的历史过程中, 对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追求一直是历代教育学者的理论和实践情结。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最早提出“全人教育”观点, 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书中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这一观点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一致。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素质教育和国际上现今倡导的通识教育的理念, 虽然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 没有完全落实, 但正是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成为教育学不断探索的动力, 在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之间, 教育学获得不断的发展。

教育学是充满人文理想的学科, 人文理想是以人的理想形态为中心的理想, 教育学始终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且以优化人的生命存在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有学者曾经追寻了教育学的“原始人文基因”, 认为无论是起源于希腊理性还是起源于罗马的实践指向的教育科学研究传统, 人都是教育的出发点, 人也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4]教育源于人内心的需要, 人自身即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以教育为思考对象的教育学自然也是人为的体验活动而不是至少不全是象科学家验证数学公式那样是逻辑推算的结果, 也就是说教育学知识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是建构在我们对教育实践批判和反思的结果上, “教育的思想无论是零碎的还是体系化的, 从根源上讲, 是无法摆脱体悟和总结的。”[5]没有一门学科像教育学那样始终以人的生命成长和潜能的发展为核心, 其他的人文学科知识也是思考人与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 可是它们不像教育学那样把引领人的成长作为职责, 它们只是在表达对人的思索, 而不会对人的生命的展开负责。

(二) 教育学的人文特质与教育学知识的书写方式

教育学的人文特质决定了教育学是一种为了生成教育智慧的“体悟”之学。而“体悟”又是主观的, 所以教育学知识一定是不确定的知识, 妄图从教育学中获得一劳永逸地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操作性知识的想法是荒谬的, 教育学知识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启迪教育者的实践智慧, 而不在于为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教育是使人成为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的活动, 教育学也一直贯穿着对人在特定文化中如何更好存在的苦苦思索, 真正的教育学知识永远有照亮我们心灵的东西。

“知识是人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某一事物的相对稳定的理解和领悟。”[6]由于人类实践类型的多样性和理解类型的多样性, 也就决定了知识类型的多样性。教育实践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重属性的结构, 有事实层面的东西, 但更多的是价值层面的意义, 而“科学不是一种超越价值的事业”, [7]所以不顾教育学知识本真和特质, 盲目追求科学性而一味地去说着“科学的话”, 对教育学而言无异于寻求镜中花和水中月, “人文知识试图像科学那样成为自律自治的知识从来都是一种幻想。人文知识与其说是事实的知识 (knowledge of fact) , 还不如说是命运的知识 (knowledge of fate) , 就是说, 人文知识不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知识, 而是一种生存智慧。”[8]所以, “我们或许应该跳出科学主义的视界下的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和教育学, 将教育学理论降解到日常实际进行的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的观察与分析之中, 呈现教学活动的真实过程, 并将教学过程的意义建构活动与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分析联系起来, 增强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性。”[9]

教育作为引领人成长的活动, 教育实践就存在无限的可能性, 通过教育生成什么样的人, 如何生成这样的人, 教育学者在不同的人性和价值标准观照下会提出无数可能的设想, 这些都成为教育学知识的一部分,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学知识是教育学者的理想, 甚至有时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 教育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所谓规律也只是自然科学范式研究的产物, 用自然科学的标准书写教育学知识是失当的。

那么, 根据教育学知识的人文特质以及教育学知识作为“体悟”之学的品质, 该如何书写与表达教育学知识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从书写方式的角度探讨教材文本问题也是公共教育学改革的另一思维路径。

三、基于体验的公共教育学的多元表达

教育学的人文特质和生命意蕴决定了教育学教材不是为了传递操作层面的“技术之学”, 而是通过展示教育生活, 引导师生理解教育实践, 体验丰富的教育实践情境, 从而生出教育实践智慧。“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10]教育学教材如果以传递“真理”为己任, 势必会以“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的逻辑脉络作为教材书写的套路, 此时教材俨然成为知识的权威, 师生教学过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教材代表的真理性知识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这种教育学教材的编排和书写方式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基本方式, 教师称为教材中真理的代言人, 是知识的传声筒,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可避免, 结果导致知识对于学生是外在的, 而不是由学生通过体验而建构和生成的。当学生走入教育实践, 在特殊的个体化的教育情境中, 那些被灌输的外在的知识就成了与教育实践疏离的文字, 仿佛和教育实践没有任何关系, 于是教育学无用论的声名鹊起, 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也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一困惑和难题, 我们必须寻求更多元的适合师生对话的教育学教材文本的书写形式。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 是师生对话的中介, 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学载体。教材作为师生的中介,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起到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作用, 教育学教材应通过启迪学生思维, 促进他们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实践智慧。教材不应是一堆静态的、讲究逻辑体系的封闭的知识, 应该是有生命意识的流动的开放的“主体”。

通过对师范院校学生的调查, 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公共教育学缺少兴趣的原因在于对教育学教材的反感, 他们认为其中太多的概念思辨和条条框框离他们感受的教育实践很远。之所以教育学教材让学生感到“面目可憎”,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教材编写的时候大多以追求体系、逻辑框架、客观规律为诉求, 没有认识到教育学知识的性质, 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那是一种没有“人”的教育学, 是一种缺少生命气息的教育学。教育学教材的话语目前大多是既成的公共性话语, 缺少的是就是源于体验的个体性话语。教材文本的言说形式应采用多元的表达方式, 要改变重视应用概念和具有严密逻辑的命题体系的表达方式, 改变目前采用的规范的、几乎带有八股风格的学术论著的形式。从编写的体例上, 不一定非要追求标准的逻辑体系, 可以以教育问题的形式作为切入点, 带领师生走入丰富的教育实践。从言说方式上, 故事、散文的叙事风格都应融入教育学知识的表现形式之中, 学术语言和日常语言都应成为教育学知识话语的言说形式,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和叙事风格都有着自身的特色, 都是其他风格或语言不能僭越的。基于这样的理念, 有学者尝试在书写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理论体系为基本框架的形式, “力求建构一个把理论融于感知与体验之中的内容体系。”在这个基础上, 试图探索一种“以感知体验、探究与对话为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以案例教学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形成一种“以情感教育为目的、以感受体验为过程、以案例教学为线索的独特体系和特点”。[11]

参考文献

[1]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M].王昺, 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2.

[2] (德) W·布雷芩卡.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J].李其龙, 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5, (4) :1.

[3]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教育研究, 2002, 23 (3) :14.

[4]申仁洪.论教育科学:基于文化哲学的批判与建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21-44.

[5]刘庆昌.论教育学的性质[J].山西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71.

[6]刘少杰.理解的追寻——实践理解论引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129.

[7] (美) 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11.

[8]赵汀阳.心事哲学[A].//赵汀阳.长话短说[C].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182-195.

[9]谭斌.从追求宏大理论到走进学校日常生活——对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的一种系谱学描述[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72.

[10] (美)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公共体育教材 篇4

【关键词】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引言

自从取消非在校大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资格的政策出台之后,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成为众多在职人员追逐的目标,相关教材也因此赤手可热。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第三级教材是依据《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大纲》编写的一套备考教材,既可作为PETS考试培训的实用教材,也可供考生自学使用。

“任何一套教材都有优缺点,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也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刘道义,2004)因此,“对教材进行评估,有助于教学大纲的实现,能为教育行政部门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能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改进教材提供参考意见,教材评估尤其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刘道义,2004)。那么何为评估呢?Hutchinson and Waters认为,“评估就是判断某事物是否适合某一特定目的。”(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教材评估的目的多种多样,评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试从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材的组成部分和设计形式,教学对象及其效果等方面对《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第三级教材的特点做出系统的评估,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1.教材指导思想和方法

众所周知,任何一套好的外语教材的编写都以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为依据。《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第三级教材也不例外,正如编者在前言中表述的那样,“本套教材紧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交际话题和功能意念,融功能意念于交际之中,既教授语言知识,又适当介绍英国国家文化,每册每单元覆盖一个交际话题,如:询问姓名,家庭环境,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业余活动,教育,假期,购物,等。这与社会语言学认为的语言的社会本质是语言的主要特征,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出于社会交际的需要,交际功能是语言的主要功能和著名应用语言学家、交际教学法的创始人之一H.G.Widdowson,在其专著《语学交际法》中指出,编写教材要考虑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及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是相一致的。这也是交际英语教学法的基本观点和教学原则,即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先调查学生的需要(learnersneeds);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大量的语言信息,围绕“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积极参与;教材使用自然、地道,真实的原文,通常是从各种书籍与报刊杂志节选的文章或电影、电视和电台报道和片段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具有可应用于真实生活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学习本部教材每一单元的对话部分,对涉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交际用语有了较好的掌握,这些是在很多传统的以专门讲授语法,词汇和句型的教材中所不能学到的,将词汇,句型融入情景交际中,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容易。如第一单元的对话部分是询问人的姓名,电话和住址以及做自我介绍等:

Smith: Oh, hello, how are you?

He: Very well, thank you, Dr Smith. And you?

Smith: Fine, thanks.

He: Dr Smith, Id like you to meet my good friend and colleague, Li Yan. This is my advisor, Dr. Danny Smith.

Li: How do you do?

Smith: How do you do, Ms. Li? Welcome to our university.

通过这段对话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掌握了如何问好,介绍朋友,自我介绍等基本用语。每一单元的对话部分后面还设有一个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useful expressions.如第一单元后面的good morning! How is everything going? Please allow me to introduce myself. 并且区分了正式语与非正式语的区别。如:

Formal: May I introduce you to Mr. Li ?

Informal: Id like you to meet Mr. Li.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2.1 内容的选择

“有教学大纲为依据,有当代语言学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教材编写还必须把好选材关。所选材料必须做到语言真实,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不仅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还应有可思性”(黄和斌,2001:244)《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第三级教材均体现了这些特点。

2.1.1 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在注重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这与《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指导理论思想是相统一的。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有一个单元学习目标,具体说明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学会运用哪些知识,均以“能”字开头,充分反映了教材学为所用的宗旨。如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为:

Listening:能听懂对话关于家庭等基本情况

Speaking:能掌握交谈中如何插话的技巧;

Reading:能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了解当代西方家庭的一些情况

Grammer:能学会将来完成时、一般过去将来时的用法

这些目标在单元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实施,如学习如何更正补充自己想说的话题的句型,有:I mean to say…, and in addition, by the way, have you thought…等。《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实用性最为突出的部分是写作。每一单元都设有一个guided writing,且作文题材实用性比较强,如写申请信、道歉信、抱怨信、祝贺信、传真、备忘录、商务报告等。这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此外教材的写作部分提供了具体的模板,包括格式、常用句型、词汇等。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下面以第六单元的祝贺信来举例说明:

常用贺词:

I would like to sincerely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recent graduation from Mountain State University with your MBA.

I hasten to tender you a word of congratulations on this splendid success.

表达祝愿常用语:

Best wishes for the future.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in the future life and career.

教材中的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去运用和巩固。

2.1.2 趣味性与文化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约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都说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产生, 与教材课文中趣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外语学习的趣味性往往与语言的文化是紧密相关的。通过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比单纯的学习语法、词汇、句型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也认真贯彻了这一点。阅读文章大都是与西方的文化有关,介绍一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如教材阅读部分介绍的关于复活节,麦当劳,橄榄球等:

Rugby ha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one of the roughest sports in the world. Outside the British Isles, rugby is little known and in fact is often confused with soccer.

Easter is a chief Christian festival which celebrates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on the first Sunday after the first full moon that coincides with, or come after, the spring equinox.

另外,外语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与所学语言国家的人们交往,所以教材中所选的语言要真实地道,能反映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上述内容的设置反映了这部教材语言的真实性。

2.1.3 广泛性

“课文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根据社会语言学理论,内容制约并决定着语言形式。语言交流的话题、场合、对象和手段决定了语言形式的选择,所以课文的题材越丰富,学生所学到的语言就越全面。”(黄和斌,2001:245)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不同语域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兴趣,情感因素这样多样化的题材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参加PETS考试的学生大都为工作人员,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尽量涉及与他们工作相关的英语词汇。本部教材的对话和写作部分都切实的贯彻了这一点。

2.1.4 内容可思性

所谓内容的可思性,就是所选材料应给人以启迪,能发人深思,文章值得人再三回味。可思性与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这部教材的写作和口语部分的选材都是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且发人深省。如十二单元的看图作文用两条路的图片寓意人生中会面临很多选择;十四单元饼状图作文“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in Relation to Population”提醒人们要节约能源,控制人口的增长; 口试模拟题中的对于四副图片----城堡,海边,山区,都市的描述,旨在说明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地方去生活,孰好孰坏,因人而异。

2.2 内容的安排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是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五个级别中的中间级,本部教材共有1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分别为人、家庭、天气与气候、饮食、日常生活、业余活动、购物、假期、地方、教育、健康和医疗、服务等。每个单元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口语练习,设有三个对话并附有相关话题的其他常用说法;第二部分是听力训练,围绕单元主题,练习形式有回答问题、填空和选择等;第三部分是阅读,包括两篇文章,词汇较难,设有阅读练习,形式是回答问题和选择;第四部分是语法,本部教材将英语的语法循序渐进的做了系统的讲解,这对于工作的学生来说,无疑帮助很大。由于工作人员长期不接触英语,造成语法生疏,而教材对语法的系统讲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第五部分是指导性作文,简要介绍有关作文技能,包括格式、常用表达等。内容包括私人信件及商务信函的写法,图标描述等。这些与考生的工作结合的是很紧密的。每个章节配有大量的练习题,针对每个单元的词汇设置即时的词汇练习,有利于学生课堂消化这些词汇;每课后面还有针对某个单词及其派生词设置的词汇练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和培养阅读中的猜词能力。语法部分的练习更是有的放矢,针对本单元的语法专项设置的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即时巩固提高。

2.3 教材的组成和设计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只有学生用书,并配有光盘,历年真题,没有配套的练习册。本套教材印刷很清晰,字距行距比一般的英语教材要大一点,配有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表格。

2.4 不足之处

笔者经过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如下:

2.4.1 教材词汇难度与PETS等级考试不符

PETS三级考试大纲要求的词汇是4107个,《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的词汇的难度远远大于三级考试,尤其是阅读部分的很多词汇较为生僻,虽然编者在前言中说,“某些选材略高于该级别的难度是为了使考生在适应本级难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姜荷梅,2007)但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觉得词汇难度过大,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受到打击。如阅读部分的词汇如catchall, presage, bestride, asbestos, carcinogeon等难度过大,但却列在了新词汇里面。

2.4.2 部分口语材料实用性不强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中每一课都配有三个对话,但第三个对话大都口语性不强,材料中的词也不够口语话,部分材料更像短小的阅读理解。

2.4.3 交际法的弊端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主张融功能意念于交际中,但往往这种交际化是以牺牲语言的准确性为代价的。没有必要的词汇、语法知识,难以培养出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

3.结语

《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教材吸收了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把握外语教学的方向;是一套紧扣教学大纲,语料量饱满、课文设计合理、练习面广的适合于广大考生使用的理想教材。笔者在实践工作中,也体现了这套教材的优势,但建议在紧扣考试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参考文献

[1]Nunan,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M ].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91.

[2]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黄和斌等.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M ].译林出版社, 2001::244 -247.

[4]刘道义.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J]课程教材改革, 2004.

[5]姜荷梅,蒋秉章.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第三级. [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公共体育教材 篇5

一、高职公共英语分专业、分教材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培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相对应的职业技术人才,这种具有强烈针对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这其中,公共英语分专业、分教材的教学模式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进行无缝转接,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在日后职场的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英语教学,使学生的专业课程和英语知识完美的融入到一起,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实现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当前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与国外企业、人员在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如果仅靠简单的基础英语知识是万万行不通的,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具备专业地英语知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规定,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应针对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展开,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但就目前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来看,还存在很大弊端。

从教学目标来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被看成独立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只开设基础英语课程,这样就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很少,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的相关内容造成一定意义上的阻碍。高职公共英语的实际目标与教育应有的目标不相符合,使高职教育失去应有的职业特征。从教学内容应用的角度来看,高职公共英语的应用性较弱,许多高职院校的改革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阅读与理解上,只对语言知识进行讲解,不做深入的学习,以学生通过各种考试为目标,导致所谓的“应试教育”,学生学习到的英语无法应用到实际中,起不到英语锻炼的作用。

三、高职公共英语分专业、分教材教学模式的内容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基本方式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时刻按照职业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针,以学生就业为主导,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针对某些需要与国外企业进行交流的专业(如,国际贸易、旅游专业等)学生进行重点的英语专业培养,如日常沟通能力及业务交流能力;对于某些理工科的专业(如,计算机、化学等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与翻译水平。其基本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准备计划过程

在准备阶段主要是明确分专业、分教材的目标以及对资料的搜集和整合。首先教师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及相应的英语基础,之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方案。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就需要教师在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性英语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直接用英语参加各种国际贸易的会议。

2.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的要点在于对英语知识梳理以及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的培养。因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较大,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侧重、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英语水准进行专业英语学习。教师需要将课堂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讲解,使用案例的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评价过程

英语教学中的评价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评价方式仅凭一张试卷,这种方式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公共英语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

争议如此,分专业、分教材的对学生的英语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出的测试题目可以依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设置,是不同梯度的学生都可以全方位的接受检测。具有针对性的测试题目不仅可以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测验,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印象。

(二)应用价值

高职公共英语分专业、分教材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分专业、分教材的评价体系更为全面而立体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了评价,使学生更为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四、结语

高职公共英语分专业、分教材的教学模式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打造更多英语方面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目的性的对公共英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的英语水平。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紧紧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从某种程度上说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更好地体现出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色性,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多数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都是普通的、缺少针对性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上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日常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内容编写。正因如此,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应按照分专业、分教材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以保证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有所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本文首先对高职公共英语分专业、分教材的教学模式的现状做简单的阐述,其次,说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最后,对这种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分专业,分教材,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窦菊花.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公共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12):170-174.

[2]张聪.基于“基础+专业”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构建[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公共体育教材 篇6

受很多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很多学生长期以来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填鸭式”的教育。课堂上老师习惯了以讲和写为主, 学生也习惯了记笔记。结果一学期下来, 真正会用的会讲的东西不多。其次, 多年来不少教师尝试着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似乎还是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事实上,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二外的听说读写译几大能力的训练都只有在每周的几节课里去进行, 不像他们本专业那样开设专门的口语, 语法, 翻译和写作课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熟悉语言本身。即使是语言天赋较好的学生, 如果没有机会去听, 去说, 语言水平也很难有大的提升。事实上, 大多数学生都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其他参考书或学习资料, 学生们手中拥有的最主要的法语学习工具就是教材了。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对教学的成败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学校所用的“新公共法语”教材是在原“公共法语”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资深法语教师吴贤良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优秀教材。它保持了英法双语对比的原创风格并汲取了国内外同类法语教材的长处, 同时具备一些新特点:

1 文章内容更精彩

课文, 对话多取材于国外原版教材的章节, 内容更生动有趣, 更突出主题, 信息量更广, 语言更规范。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更感兴趣。针对大家都普遍感兴趣的文章, 我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探究知识点, 我在教学中采取“多练少讲”的方式。先让学生有时间接触文章, 练得方式有很多种。例如针对一篇对话的内容, 我常采用“完成表格”, 连线, 不定项选择, 查阅筛选等不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 由浅入深的提问让学生逐步理解对话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可以请不同的学生演绎对话中的角色, 这个过程也是检查和纠正学生语音错误的时机。法语的发音, 语调有很多特点。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和重音说出来可以表达很多情绪:惊奇, 愤怒, 兴奋, 或者平淡。这样, 文章精彩之处通过学生的高声朗读和对角色的模仿则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和对内容更深层的理解。

2“新公共法语”还专门增设了一些特色栏目

语言文化小贴士, 开心一笑, 交际方法及阅读小对话都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知道, 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要掌握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就必须对该国的文化有一定的领悟, 该教材每一课后都涉及一个主题文化, 而且内容多和该课文章相关, 通过学习, 学生们现在的眼界更开阔了, 他们进一步知道了法国人的饮食习惯, 法国人的交通出行方式, 法国巴黎主要的大商场, 重要旅游景点的专门用语, 和法国人的工薪基本收入及他们喜爱的休闲方式等等。学习这些文化常识的同时, 我们课堂还常结合中国的相关文化让大家加以比较, 分析, 或者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大家共同探讨。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尽自己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 哪怕只有一两句话, 只要愿意开口说, 就是进步。事实证明这种积极地学习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交际方法一栏也是该教材的另一亮点, 以前的教科书中没有进行专门的表达方式的总结, 上课老师要花大量时间帮学生们总结归纳, 而现在每课后都配有针对文章主题的系列表达语句, 如“就餐”主题方面, 我们会看到餐桌上的日常用语, “日常活动安排”一课, 又出现了专门表达时间概念的问答方式, , 从而使该课的知识点更系统性, 也便于学生记忆和口头模仿训练。课后的阅读小对话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一般不作为课堂上必讲内容, 主要是作为感兴趣的同学的课外读物, 同时也扩充了词汇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课后笔记”一栏。也就是本教材每一课后的那一页“白纸”。

这一页白纸用途可多了, 它可以作为教师课前听写检查, 可以作为学生对课堂难点的记录, 也可记录学生学习中的突发“灵感”。

3 课后练习编写方面也有了一定突破

该教材的练习形式更加灵活, 内容也更丰富, 而且题目更侧重理解性, 实用性, 交际性。词汇方面的针对学生常见语病更突出词义辨析, 如第12课课后第五题“dire, parler”“partir, sortir”的选择练习。这些都是学生经常混淆的几组动词, 通过这道练习, 我们会更容易分辨这几组动词的用法。书上类似的练习还有很多。而语法练习方面则少了偏题, 难题, 更加注重模拟实践。这让很多对语法望而却步的同学变得更有自信心。学期末考试我们惊喜地发现, 原本一些法语基础很不好的学生在做语法, 词汇选项题中得分率都普遍提高。

“新公共法语”教材的一点不足之处

然而没有百分之百让人满意的教材。纵观国外远期或近期的的一些法语教学用书, 如我们所熟悉的“TAXI”, “Champion”, “Festival”“Reflets”等, 一直以来不断有专家学者教师们提出种种质疑声, 有的教材没用多久就被换掉, 那么频繁的更换教材并不能解决教学上常见的难题。因为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劣势。不同程度,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完之后都会有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同样的国内一些大专院校长期使用的一些法语教材, 也各有利弊, 所以有些高校对法语专业的学生也实行几种教材同步进行的策略以便取长补短。通过使用该公共法语新教材, 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现列举主要两点:其一, 本书对写作方面缺乏专门的编著, 也没有配备相应的练习。哪怕是写个留言条, 写封普通的邀请信, 也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项技能。听说读写译缺一不可。其二, 该教材最好应配备一本自我检测练习册, 里面可以涉及听力理解, 阅读, 翻译, 词汇等练习, 旨在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便于教师跟踪了解, 也可以作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后强化复习的工具。满足不同需要。

结束语

总之, 编撰一本优秀的教材并非一件易事, “新公共法语”教材相对以前的或同类教材, 应该说是优势众多, 并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各自学校的学生特点和实际教学状况, 充分灵活的使用该教材,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 进而才能创造出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贤良.新公共法语 (教材)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0.

公共体育教材 篇7

一编写与出版中不良现象的表现

(一) 编写中不良现象的表现

1编写内容上主要表现为简单重复和穿靴戴帽

简单重复。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数量多, 但真正有质量的创新教材还是屈指可数, 大多数教材停留在简单重复的层面, 同质化问题非常突出。大量应用文写作教材无论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 还是教材编写体例的设计, 都见不到与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步的痕迹, 一些编写者往往临时找到几本同类教材, 不加辨析地简单加以“横移”就编成了一本“新”教材, 甚至还出现不顾高职学情和教学目标而对本科教材照搬的情形, 人云亦云, 惰性尽显。

穿靴戴帽。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编写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型教材成为高职教材编写的导向与趋势, 许多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者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编写了全新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型特色教材。但是也有一些编写者不能深入学习和领会高职教育教学先进理念, 没能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会贯通到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中来, 简单化、盲目性甚至想当然地将传统教材的章节式内容简单地“替换”成所谓的任务驱动型教材, 实则是穿靴戴帽, 本质依旧。

2编写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复制抄袭和代笔署名

复制抄袭。如果上述不良现象还可能限于编写者的惰性或水平所致, 那么复制抄袭则是编写者学风缺陷的问题了。有的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者出于某些功利性需要, 直接干起了复制、拼凑和抄袭的不良行为, 从教材的体系安排到体例设计, 知识表述到例文分析等, 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直接挪用变为己有, 只是手段上从传统的“浆糊加剪刀”换成了现代的“键盘加鼠标”而已。教材编写者起到的只是“复印机”的作用。[1]市面上两本应用文写作教材内容一样的情况大有书在, 有一本应用文写作教材连前言竟然都是简单复制其他教材, 编者的态度可见一斑。

代笔署名。更有甚者, 有的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者连动动笔杆、敲敲电脑都懒得做了, 干脆找人代笔, 然后堂而皇之地署上自己的名字, 一本“自己编写”的教材就大大方方地问世了。因此, 市场上就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出售”“现成书稿”, 为代笔寻租者署名提供便利, 一些懒得动笔、不会动笔的教材“编写者”通过花上数额不等的金钱或承诺使用多少教材来署上主编、副主编、编者的名字, 然后拿着公开出版的“成果”评优评奖、评职晋级。同复制抄袭一样, 代笔署名是一种严重违背学风的行为, 但这种现象的存在绝非个案。

(二) 出版中不良现象的表现

1出版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各社纷争和书商介入

各社纷争。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 出版社转制为企业, 所以经济利益是出版社出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利益诉求, 当出版高职教材成为实现经济利益获取的“快易”平台, 各种出版社纷纷加入高职教材出版行列, 彼此争抢高职教材出版这块“蛋糕”, 特别是一些不具备出版高职教材资质的出版社也纷纷涌入, 一时间真有“诸侯割据”的味道。以应用文写作教材为例, 由于该类教材用书量大, 不用说各出版社纷纷争抢出版应用文写作教材, 就是一个出版社不间断地重复出版多种版本的应用文写作教材都是再平常不过了。

书商介入。在各个出版社争抢出版高职教材的同时, 各种文化公司、图书出版公司等本来与高职教材出版没有关系的机构也纷纷瞄准高职教材这个市场, 一方面打着出版社的旗号与出版社进行“出版合作”, 另一方面极力搜罗高职院校教师编写书稿, 这里不乏态度与质量俱优者, 但多数则令人忧虑, 有的高职教材出版商类似皮包公司。许多出版商在组编高职教材时多以应用文写作这类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为重点, 因其用量大进而经济利益丰厚,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师经常接到各种“出版社”的编书电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2出版质量上主要表现为编校粗糙和一本多版

编校粗糙。由于经济利益的牵制和驱动, 出版社出版高职教材的周期大大缩短, 特别是为了抢占每年上下半年新学期教材使用前的推广期, 许多高职教材像赶工期一样匆匆出炉, 缺少整体策划, 缺少精编细校, 所以编校质量粗糙也在意料之中, 至于一些出版商操作的教材更是难以保证, 有的书稿甚至属于“攒稿”性质。所以, 在讲究写作规范和文字准确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中, 错字频现、格式混乱乃至表述失当、举例不妥等问题在许多教材中非常突出。

一本多版。有一些编写者把自己的书稿稍加改造投给不同的出版社, 出版社缺乏必要的审核机制而造成重复出版, 更有甚者在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能出现一本多版, 内容完全相同的一本教材却有不同的“版本”, 即内容相同但封面和“编写者”署名不同, 通过违规操作, 在获得足够的用书量的同时, 也满足了不同“编写者”的需要。还有的将同一本教材以不同的封面印成高职使用和中职使用两种教材。一本多版在不良出版商处表现得较为突出。

二编写与出版中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编写者原因:教学成果需求与经济利益驱动

从编写者角度来看, 教学成果需求与经济利益驱动是导致编写方面不良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项目, 以应用文写作为例, 许多院校都在建设应用文写作校级精品课程, 有的还要申报省级甚至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 建设精品课程往往都要建设相应的配套教材;即使不建设精品课程, 许多院校也在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或课题研究, 教材往往是教改成果或课题成果的载体之一, 同时许多院校还要建设校本教材, 教材成果往往又是各种评估验收的重要佐证材料。所以仅从高职院校需求角度看编写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理由就非常多, 但是完善的编写机制却不是每所院校都建立了的。到具体的教材编写者个人, 一方面, 编写出版的教材可以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科研评优甚至职称申报的重要材料, 所以很多教师乐于编写;另一方面, 也不能否认一些教师以编写教材来获得经济利益甚至高额经济利益, 应用文写作教材用书量大, 一些出版社或出版商除了给编写者稿酬或版税外, 还给编写者用书“稿酬”等回报, 经济效益可观。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编写者的编写热情高涨, 以至于不乏不顾质量、粗制滥造甚至违背学术道德者。

(二) 出版者原因:经济利益驱动与市场不当竞争

从出版者角度来看, 经济利益驱动与市场不当竞争是导致出版方面不良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勿庸讳言, 经济利益驱动乃至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导致高职教材出版不良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出版社转制为企业,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运行的基本目标规则, 所以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材出版“有利可图”的情况下, 各个出版社就纷纷加入高职教材出版市场中来, 都想分得一份羹。应用文写作教材为什么会成为各个出版社争抢出版乃至不断重复出版的选题, 很显然是由于应用文写作教材用书量巨大, 其潜在的目标经济利益也巨大, 所以不论选题是否重复只要有人写、有人用就可以组织编写和出版, 每当各个出版社制订新的高职教材出版选题, 应用文写作这样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必在其中。本来竞相出版也未必是坏事, 但是出版数量与教材质量不成正比则暴露了问题的症结, 特别是经济利益驱动下进一步催生了市场不当竞争, 使症结越来越严重。如有的出版社在各地设有工作室, 提供教材组稿、申请书号、出版印刷、发行回扣等“一条龙”服务。一些书商与出版社合作, 市场与投入都由书商自己做, 然后给出版社交一笔管理费了事, 而且为了绝对单纯的经济利益更是在发行环节各种手段无所不用。

三编写与出版中不良现象带来的后果

(一) 导致高职教材整体质量严重下滑

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的不良现象直接导致劣质教材充斥高职校园和课堂教学, 甚至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 质量好、价格低的精品教材被质量次、价格高的劣质教材所排斥, 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2]审视名目花哨、品种繁多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 内容和体例陈旧不堪、知识表述不准甚至错误百出者不在少数, 但是很多这样的教材还明目张胆地在封面上标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特色教材”等诱人眼球的招牌, 进而进入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在追求经济利益目标的“短、平、快”编写与出版运作模式下, 教材质量已经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问题, 在本质上妨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导致高职教师致学品格严重丧失

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不良现象在“编写”与“出版”的双向互动下, 导致一些高职教师丧失了本应具有的严谨致学的品格, 丧失了本应具备的为人师表的风范。这种不良现象让一些高职教师变得短视, 认为编写教材不过如此简单, 如应用文写作本来是一门追求严谨与规范的课程, 但许多编写出版了应用文写作教材的教师却写不好应用文, 又何谈教书?这种不良现象也让一些高职教师变得功利, 唯利是图, 不惜牺牲学生利益, 以人格来换取私利, 又何谈育人?所以说, 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的不良现象对高职教师的教书与育人都带来了不可小视的腐蚀作用。

应该说, 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的不良现象仅就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恶劣影响十分令人堪忧, 在本质上牺牲了高职教育逐渐形成的品牌效应。另外, 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的不良现象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出版秩序。

四应对编写与出版中不良现象的策略

(一) 相关部门要完善教材管理机制

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将进一步健全教材开发、编写、审定、选用、更新机制, 建设一支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教材编写队伍、审定队伍和出版队伍。[3]因此, 相关部门特别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 切实完善教材管理机制, 真正把教材建设管起来, 并做到管而不死。

(二) 高职院校要加强教材使用管理

高职院校教材使用环节管理不善, 是导致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不良现象产生的外在因素。所以, 高职院校要加强教材使用环节的管理, 建立完善、有效、健康的教材选用、发行、使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切不可为了学校的局部利益、某些部门甚至个人私利而让劣质教材在校园大行其道, 为教材编写与出版不良现象的产生提供土壤甚至温床。

(三) 教材编写者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是高职教材编写的主体, 编写教材是一项检验自己教研成果、展示自己业务能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实践机会, 切不可把编写教材当成儿戏, 甚至以教材谋私。作为教材编写者, 首先要切实加强自身学风建设, 以严谨的致学态度对待教材编写, 抵挡得住某些不正当诱惑;其次要切实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编写出能够代表自身业务水平、展示所在院校形象、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好教材。

(四) 教材出版者要规范自身出版行为

教材出版者要树立以质量谋生存、以品牌赢效益、以服务带规模的长远发展观念, 以出版者应有的良心和品质对待高职教材出版事业, 既使得出版社在高职教育发展特别是高职教材出版中发挥独具的作用, 又为出版社自身的长远发展赢得机会、信誉、口碑。出版社要特别注意在高职教材出版中兢兢业业、稳扎稳打地做好业务, 同时不给不良出版商以违规操作的机会。出版社必须明确, 对学生、家长负责任是出版社的基本职责。[4]

参考文献

[1]王艳霞.对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 , 2011 (10) :113-115.

[2]李剑平.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发行市场乱象丛生[N].中国教育报, 2012-8-14 (5) .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2]9号) .

公共体育教材 篇8

一、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表征和组织的理论

1.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划分

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陈述性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 指对环境中有关物体、思想和事件事实的认识与理解。陈述性知识又可分为非概括性和概括性。非概括性知识包括符号类和事实类知识, 在语言学习中可以对应为发音、单词和词组的语义等;概括性知识包括概念类和命题类, 对应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规则、词法、句法、语法等知识。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是关于如何执行一系列操作的信息;明白并懂得如何执行特定的任务, 使用什么样的技巧或步骤, 在语言学习中体现为如何利用语音规则正确地发音、阅读和理解, 如何写作正确符合语义和语法规则的句子和文章, 正确地理解文章, 如何利用语用原则与人得体地交流等一系列的听说读写译的知识和能力。由此看来, 在语言学习中, 程序性技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深度精化加工为基础的。只有分清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才能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2.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表征和组织

知识表征是指个体认识存在与自己心智之外的事物、思想、实践的心理表现形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不同的表征和组织特点。

陈述性知识大部分以意象和模板的形式表征。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和组织信息, 便于获取信息, 加工和回忆有关对象或事件, 会主动利用一定的心理范畴来建构模板。美国威斯康星州科尔盖特大学的F.Dovidio认为, 模板建构具有心理动力、社会文化及认知方面的理据。模板一旦建构, 就变成一种认知结构并进入长期贮存, 当它被激活时便会自动影响人的知觉以及信息贮存与提取方式。R. Beaugrande的观点认为, 就语言使用而论, 陈述性知识的典型模板有框架、图式、脚本和计划。框架是指将具有潜在关联性的各认知元素组成阵列网络的一种知识结构, 其中网络是指一种内容布局格式。而与框架的静态网络特征不同, 图式 (schemta) 则是把各认知元素按行进过程组成一种现实化网络。陈述性知识还可以表征为计划, 这是与人的行动有关, 并且描述状态过渡和变化的一种知识构型。这几个特征之间相互渗透或交叉, 具有应用的可调节性和等级继承性。

与陈述性知识不同, 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Anderson 的假设认为程序性技能的知识表征历经三个阶段:认知、联结和自动化。这三个阶段的进展具有程序化的性质, 从缓慢的外显到快速的内化直至自动化的过程。程序化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产生式协调”, 包括两个互补的过程:泛化和分辨。泛化即将来自特殊情境的信息推而广之地运用到其他更广泛的情境中, 学习者通过泛化已有的规则并运用到新的情况中用以从不相关的数据中分辨出相关的信息。如:在学习了英语的语法和句法规则以后, 通过泛化这些规则, 学习者可以从给出的若干句子中分辨出哪些句子是正确的合乎语法的, 哪些是错误的, 如何改正等。

值得注意的是, 非陈述性知识的发生一般是执行一系列关于程序的练习的结果, 所以非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表征一旦建立, 知识就不再是外显而是内隐的。这就是为什么使用母语的人往往无法向学习他们语言的二语习得者们解释他们的语言。达到语言的高度内化以至忘记外显的语法规则等知识也是语言学习者所追求的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知识组织和表征的理论对教材建设的启示

1.理清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认清能力的本质, 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导向, 突出程序性知识的地位

一方面, 根据上述关于知识的分类可以看出, 英语应该是一门技能类课程, 程序性知识应占大比重。语言是有“生成”能力的机制, 其特征是在掌握其规则后, 能生成无数的符合生成语法的句子。在完成三年的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课程以后, 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大学阶段的语言习得就不应再以语法规则和语言点知识为主, 而应以培养学生按照语法规则和语用原则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这也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 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看, 程序性知识的高度内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但程序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对于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生来说, 陈述性知识的深入精细化仍然是必要的。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中应该分清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超越陈述性知识的各种局限性, 抓住并突出程序性知识的本质特征, 促进教材中程序性知识的整合和陈述性知识的精细化。具体说来, 教材的编写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学习机制, 设计“示例演练”, 分类推进, 自定步调,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减少语言点和语法点的散乱的罗列, 增加学生从演练到顿悟的发现式学习的机会, 强化语言的内化和输出过程, 加快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过渡。

2.运用语篇分析教学理论和语义网络模型, 整合教学内容, 建立大量的英语认知图式, 使教材更加系统化、组织化和科学化

心理学关于知识表征和组织的理论告诉我们, 当知识系统化、组织化为心理模板时, 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接受、记忆储存。心理学家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研究知识的表征和组织, 主要就是因为“知识的表征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在执行众多认知任务时, 如何能轻松地、精确地、有效地操纵知识”。所以教材的建设应该着眼于帮助学生建立大量有效的英语认知图式, 便于学生有效地完成语言的输入过程。Anderson认为图式对陈述性知识的加工和理解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观念支架, 引起注意重点, 有助于推论和记忆的有序搜索, 图式还能帮助读者编辑和总结输入的内容和填补记忆的空白等。在编写教材中应该充分运用语篇分析理论, 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 逐渐加深内容, 同时增加不同的文体, 使得构建的图式越来越复杂和丰富, 以此提高英语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 以基于特征和原型的理论结合, 用语义网络模型的理论编写词汇表, 增加新旧词汇之间的关联性,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记忆的负担, 而且可以使理解更深入。从这两点入手, 可以使语言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认知而不是零散的语言点和语法的堆砌。

3.尊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规律, 设置恰当的语境, 促进程序性知识的泛化, 注重教学与认知发展的交互作用

知识表征和组织理论认为, 知识在人脑中按照一定心理模板形式表征和组织, 在适当的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可以被激活和提取, 程序性知识还能泛化到新的语境。所以认知心理学认为, 在教材中将某一相关情景材料以程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加以说明, 随后提醒学生有选择地注意情景的不同特征, 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地理解和感知材料。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实践, 能加快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和泛化,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三、结束语

知识组织和表征的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人脑对于外部知识的心理表现形式, 借鉴这一理论将促进教材建设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但是, 这一理论还不足以解决高职英语教材建设中的所有问题, 如, 目前英语教材内容上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太紧密, 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无法应对某一领域的英语方面的交流问题。总之, 教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

摘要:知识表征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人脑对于外部知识的心理表现形式, 借鉴这一理论, 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应该突出程序性知识的地位,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 尊重知识在人脑中表征规律, 系统化、组织化、科学化地安排课文和练习内容, 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公共英语,教材,知识表征,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图式

参考文献

[1]杨春苑, 陈忠华.知识的认知心理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7) .

[2]朱锦霞.英语教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应用[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7) .

[3]任丹凤.运用认知心理学开发与评价教科书[J].教育科学, 2002, 12 (6) .

[4]张慧君.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教学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12) .

[5]ROBERT J STERNBERG.认知心理学[M].第3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学校体育教材化问题 篇9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化;“囚徒困境”;“畅”

纵观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纬度综合目标,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应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为此本文根据学术界近年提出的“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研究命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旨为深入贯彻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问题

所谓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是指把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战术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改成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内容。

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本质上是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如何看待运动项目的价值观问题。如果我们把体育教学的功能定位于培养运动员,那现行教材内容体系没有必要进行大的改革。

解决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问题,这就是要通过对运动项目方式方法的重新分类,体现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价值观和教学理念。教材基本单元的划分,要在保持运动项目“神韵”的同时合理确定技术环节的分量。

二、科学处理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的关系

寻求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的结合点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如果我们让体育和游戏之间的反差太大,让学生在学体育时失望太多,学生就会逐渐不喜欢体育。当游戏变成体育学科时,游戏的哪些特征应该让它失去?哪些是可以不丢掉的?对于上面这样的思考我们过去似乎做得不够。

三、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冲突与“囚徒困境”

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之间的矛盾,在教学初期表现为对立,而在教学终结应表现为统一。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初期如何使矛盾的对立程度降低,缩短统一所需要的时间,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让矛盾成为主导,这既是观念问题又是教学的策略问题。观念问题是指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价值取向,使价值取向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一致;策略则是指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合理重构与精选教学内容,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的自然追求与教师偏爱的技术理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运动技术教学中冲突的化解

由体育运动项目进化所形成的“自在的趣味化要素”,是所以运动项目共同具备的游戏化特征之一。在运动项目教材化研究中,应该很好地处理“自在趣味化要素”与“非自在的技术规范要素”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自然感觉与形式理性的关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多年延续的运动技术方法体系大多是经验知识,所谓“经验知识”是指知识的构建者依据经验体会总结出来的,经过一定的分类描述和加工建构起来,用于特定教学目标和对象的内容体系。如何进行经验知识的构建,取决于构建者的运动项目观和价值观。运动项目观与价值观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革做出适当的调整。

五、运动项目教学新技术理性的建构

现实体育教学正处于各种思想观念的交融和“涨落”之中,之有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找到进化的出路,即重构运动技能教学的新理性。新理性是指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观和运动项目进化价值观的框架下,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对运动项目的技术要素进行适当分类,要在充分保留运动项目固有游戏在内涵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技术单元,使技术单元体现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的双重功能。

六、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相统一的教学内涵

教学内容单位的划分是运动项目教材建设的核心环节。在编写教材时应以教学目标需要为前提,在适当划分内容结构的同时充分保留由运动项目进化所积淀的技术性、竞争性、娱乐性要素。不同的运动项目要采用不同的教材分类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研究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和该项目运动技能习得的规律。对于那些以封闭性动作为主导的项目,可以采用还原论的思想方法,由具体细节的学习向整体过度;对于那些开放性动作为主导的项目,则应采用整体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抓住某些核心的关键环节,构建教材模型,进行相对整体化的学习,其余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创造。总之,教材分类要体现运动项目的固有“神韵”,这“神韵”就在于运动快乐与运动技能的统一。

我们强调“神韵”与“活”的东西,并不是要牺牲技术规范,因为技术规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神韵”。只是在强调规范化要求时,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和一些适当的“点”。整体化教材内容单元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教材是“点”,应有相对的规范与合理性;相对的合理性,就是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应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在進行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如果较好地处理了“神韵”和“度”与“点”问题,就能体现运动技能与运动快乐相统一的教学内涵。

七、自在的趣味性要素与“畅”

自在的趣味要素是运动项目进化过程积淀的精华,教材的建设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以导致与活动目标相关的运动快乐。每一个教材单元都应该具有明确的趣味性强化点,例如健美操运动的律动、篮球的投篮命中、乒乓球和网球的回合、排球的2人打防等等,都是能够生产运动快乐的技术方式。

日本学者研究了运动技术的中间态问题,认为在运动项目存在技术环节的中间形态;英美学者则把这种中间形态表述为“畅”(flow)。指出当一项活动或任务既不太难、也不是特别容易时,人们往往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在这种“畅”状态中,人们全神贯注于他正在做得事情,忘记了时间和自我;在做这些事情时他充满了信心。[4]“畅”的理论与本文提出的“自在的趣味性强化”要素和“适宜的难度负荷”原理无疑是一致的。

八、教学体系的多元化与软式化策略

体育教学正处于教学目的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运动项目教学新理性的构建,应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要承认运动项目多元课程目标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要正视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体系多样化的客观现实,不能采用多年延续的单一教学内容体系来解决现实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要加强运动项目教学的针对性。为此,运动项目的教学改革要从教材化入手,在教材化过程中构建适合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多元教学内容体系。

“软件化”是指运动项目本身出现了简单化、趣味化等新的形式,入软件网球、软式排球、沙滩排球、3人篮球等。2005年8月18日《中国体育报》“适合自身是根本”一文,介绍了暑假国内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变化,认为更多的体育项目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丰富了校园生活,接触了不同的体育文化,不管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如果学生能在学校养成习惯,并且持之以恒,让在学校养成的习惯伴随一生,体育运动项目就真正发挥了作用。[5]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对那些更具趣味化、娱乐化和相对简单化的社会体育项目新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有效地引入体育教学中。同时,对于那些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软式化开发,通过设计使之更加适合体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8-1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5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4

公共体育教材 篇10

关键词:公共外语,教材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是一种建立在对现实的职业工作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此课程模式已成为当今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课程改革中, 教材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因为教材不仅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 更是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1]。

指导思想

如何顺应目前的趋势, 进行高职公共外语教材的改革, 首先就是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 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学科专业, 它总是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它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过程与相关领域的行动过程具有一致性, 因此,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为导向。”[2]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虽然是一门文化基础课, 最终还是为专业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的涉外交际服务的。因此, 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也要如同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一样, 与职业挂钩。要以相关专业的典型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流程为线索,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设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本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教材设计进行了实践。

编写原则

外语教学中, 教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 直接影响外语教学的质量[3]。无论是哪一类外语教材, 在编写时都应做到科学严谨, 反映语言本质及语言习得的规律。与此同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追求的不是学科体系架构的系统化, 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所以, 在此基础之上的公共外语教材除了要遵循上述外语教材必须的原则外, 还要符合以下原则:

第一, 行动体系课程设计的原则。即在教材编写时要突破以往的按照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的传统方式, 而是要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典型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来组织学习内容。

第二, 职业素质培养与语言学习并重的原则。单元的内容要围绕特定的职业主题展开, 以某一特定岗位为暗线, 既涵盖与岗位相关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场景, 又强调相应的语言技能训练, 兼顾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职业技能的发展同步进行。

第三, 目的性原则。学习目标是教材开发的出发点, 也是教材开发的核心。要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外语技能的要求去选材, 帮助学生掌握将来工作中涉外交际所需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

第四, 可操作性原则。教材必须既方便老师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活动, 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与此同时, 也能掌握职场的专业知识。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设计实践

根据以上原则, 在进行《艺术设计英语》设计时, 指导思想是要体现一个职业的工作过程, 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英语。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 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4]。当然作为一个职业的工作过程会有很多个环节, 一本教材中不可能完全涉及, 所以这里的工作过程指的是这一职业的典型工作环节。在经过访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企业, 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英国设计类国家职业标准之后, 本教材确定了如图1的典型工作环节。以此工作流程为主线, 编排其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按照这个工作流程, 全书分为八个单元, 分别是:Design Liaison, Design Discovery, Design Definition, Design Development, Design Delivery, Design Eval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Design Life。这八个单元组成艺术设计行业主要职业最典型的工作过程, 同时每单元又由不同的微任务组成, 这些微任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微工作过程。以第一单元为例, 如图2:

这个单元结合平面设计中的典型工作流程、工作场景, 概述设计行业中的第一个工作环节———“设计接洽”。这里面也包含了微工作流程, 首先, 实力展示:公司通过网站主页上的“公司简介”就自己的设计团队、设计能力、设计理念、对客户的承诺、已取得的成就等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借以展示公司实力 (Reading A) , 引起潜在客户的注意;其次, 客户接待及需求分析:客户根据“公司简介”上提供的电话号码联系公司, 公司相关人员约见、接待客户, 分析客户需求, 向客户提供公司设计业务宣传册及相关价目表, 客户就工期进度等事宜进行初步咨询 (Listening&Speaking) ;第三, 报价及工期进度安排:客户通过电子邮件向公司相关人员表达委托设计业务的愿望, 概述设计要求, 并对工期、费用等事宜进行正式咨询 (Reading B) , 公司相关人员通过电子邮件答复客户 (Practica Writing) ;最后, 合同签署:客户与公司签署设计委托协议, 确定双方应享受的权益及应履行的义务 (Simulated Writing) 。

此外, 每个单元还设计了一个Project任务, 以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实践单元的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 同时复习单元所涉及的主要微工作过程, 从而把英语和职业联系起来, 把学习和工作联系起来。项目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及将来工作密切相关, 提供明确的操作指令, 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结语

本文结合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本着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认识, 对高职公共外语教材改革进行了实践。按照职业特点, 选取典型工作场景, 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编排教学材料并设计学习任务。在实践这一编写理念时, 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 公共英语是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但是不可能去针对每个专业编写一本公共英语教材, 怎样整合专业编写某一大类专业适用的大学英语教材, 需要认真调研、讨论。例如《艺术设计英语》适用于服装设计、园林设计、家具、展示等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各个专业。第二, 如何确定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环节和典型工作流程, 并不是凭空想象的, 需要跟专业教师、从业人员沟通, 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国外相关资料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姚敏.浅谈高职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8) .

[2]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 2004 (5) :49~53.

[3]杜瑞清, 白靖宇.对21世纪研究生英语教材编写的认识与实践[J].外语教学, 2005 (1) :41-43.

上一篇:生产实习教学论文下一篇:电算化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