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体育

2024-09-19

高职公共体育(精选12篇)

高职公共体育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 对陕西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结合国内外大学体育课程的形式, 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以期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面向21世纪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当今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 追求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发扬学生个性。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 教学观念狭隘、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仍是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程并没有跟上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 更多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很多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完全脱离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二) 教学内容不够人性化, 课程结构传统。

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三学期的体育课, 有些学校仅仅开设一学年的体育课。第一学期开设普修课及一项田径项目;第二、三学期班级轮换开设专项课, 多数学校只能开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 难以满足男生、女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体能、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 课程教学程式化, 课程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式形变质不变, 缺乏层次性、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的施行。实际教学中受场地、器材、班级人数、男女合班上课等因素的限制, 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导致课程教学程式化, 教学方法呆板。多年来体育课一直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进行。

(四) 偏重技术教学, 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沿袭着重机械重复, 轻方法指导。体育教学中仍然是偏重应试, 轻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重视少数体育尖子的发展, 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女生, 因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原因, 易对体育运动存在排斥心理, 使其成为了体育教学中的一大主要问题。

(五) 教学场地设施难以满足高职体育教学要求。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学校的体育场所建设跟不上步伐, 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场地器材不足、设施不完备的问题, 经费的有限也使得体育教学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改善,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有时甚至会对体育教师和学生造成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

(六) 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缺乏真实、实效性。

目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 即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测验来进行评定。这种方法只能掌握每个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而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锻炼的实际效果。另外对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采用技评和达标方法, 不看过程只重结果的考核方式, 势必会挫伤一些技术基础较差、体能较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使他们逐渐远离体育, 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落空。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一)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把握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把身体练习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 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全面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表现在体育教师重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注重教法创新,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表现在教师发扬教学民主, 关心学生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 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主动开发健身性、趣味性较强、特色突出的教学内容。在体育器材开发方面, 也不断地涌现出安全、实用、新颖的自制体育器材。

(五) 对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进行探索性的尝试。

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知识技能评价、运动参与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合作精神评价、情意表现评价等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尝试和运用。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 确立学生健康发展培养模式。

体育课程改革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体育课程设置从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体育能力培养为中心;二是体育教学过程从强调运动技能提高转变为注重身心健康发展;三是教学效果评价从运动标准转变为健康标准。

(二) 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改革后体育课程类型设置如下:普修课 (新生进校第一学期) ;专项提高课 (一、二年级学生自由选课) ;保健课 (病弱残学生) ;运动训练课 (运动队训练) 。对体育课程内容实施“三维”决策;建立体育课程内容“双向定位”机制;实施“教师挂牌, 学生选课”机制。

(三)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形成导学导练与自学自练 (简称“双学双练”) 和教与学双方互动为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手段上以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辅以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和传统教学手段;教与学互动即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的双向问答模式。

(四) 改革体育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

调整体育考核内容, 加大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方法内容的考核比重;把体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提高体育能力考核的可操作性。改革体育考试形式, 将课内实务和课外作业结合起来, 将封闭性测试和开放性面试结合起来。

(五) 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

具体措施有:同行评估;负责人评估;学生评教;自我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与同行评价、负责人评价和学生评教结果进行对,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有利于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在以“健康第一”为口号的素质教育下,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任务正面临着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的转变。一是树立起体育教学要有娱乐性、实用性、健康性、身心双重性服务的观念。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健身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 多种类型的课程并存。建立“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 向多媒体、网络化、社会体育活动等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过渡, 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四是重过程轻结果, 重质量轻评价。强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 注重参与过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体育学刊, 2002

[2] .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曲宗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4] .李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高职公共体育 篇2

摘要: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艺术的运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适当运用教学艺术,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挖掘其潜能;教师在不断地参与教学艺术改革的同时也易形成风格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方式,并能不断地提高、充实自己,保持教学与社会同步前进,同步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 教学风格 同步发展

一、引言

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灵活地应用教学艺术手段组织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不仅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教学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高职教师对教材安排、教法处理上考虑不周,不能将学生对游戏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那么,体育教学的质量就很难保证。高职体育课程中受到内容、课时安排等的限制,加之体育课大多在运动场进行,受器材、天气、环境等方面的条件限制,所以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的组织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可能演变成“灌输式”的旧式教育。

就以上问题在广东行政职业学院07级普高班女生班人学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女生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并有81%的女生对体育中长跑项目(800m)没有信心等现象,在经过大学为期5周的体育理论辅导和5周的体育课实践后,女生对体育课的看法有了明显的改善,从最初的不喜欢状态到愿意接受,最后到学期末时都表示希望能多上体育课。实践证明在高职高专体育课组织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进行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潜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达到促进健康和终身体育教育目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健康观念;就教师而言.在不断地参与教学艺术改革和完善教学艺术手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易形成健康积极的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方式,逐渐地提高自我、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方式与社会同步、与世界同步。

二、体育教学艺术应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生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交替兴奋与信息输人数量、内容、速度有关,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大学体育课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体育课无疑能促使大脑皮层中的酶的活性增高,各种认识活动加强,从而兴趣盎然,思路敏捷,想象力丰富,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课的前半部分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间部分达到高峰。

根据这些规律性变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注意,课堂的准备部分采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心理机能,提高其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其注意力集中到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上,为基本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础。

在进人到教学的基本部分后,学生的注意力和感知、理解能力均处在较高水平,这样教学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学习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项目练习的难度和运动负荷,主要练习本课的重点、难点技术和技巧,难度以适应意志力活动变化为主线,以利于提高意志力的效应。

在课程的结束部分,学生的体力逐渐减弱,注意力和意志力明显降低,在这部分应安排一些运动负荷不大,轻松舒展的体操或舞蹈组合来做整理部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一次体育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轻松摆脱以往中小学时代对体育课的错误感知,以及对旧模式体育课的厌恶情绪。体育理论课应增强大学生对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的感性认识,逐渐让其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科学的终身锻炼习惯,以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体育教学目的,为贯彻落实我国全民健身教育,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努力,也是高职高专教师应尽的一份力量。

三、体育教学艺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较,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着发展个性的特殊效能。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把其列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近来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都提出:“培养富于个性的学生”,德国强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芬兰把发展个性和培养身心健康组成一体,俄罗斯、美国也十分重视个性的培养,在我国心理学界比较一致的定义是:“个性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相对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而影响个性成型的条件为“遗传是前提,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是起主导作用”。也就说明个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下,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成型的大学生来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时,首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包括观察力、竞争力、应变力、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在个性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有的能力需要在逆境中磨练,在压力中产生,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注重倾向性,又要注意专业的要求,所以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既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又要注意严、宽结合。 其次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时,还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需要的是个性源泉,没有需要就谈不上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兴趣则使人积极寻找满足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需要可归纳为:强身健体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技能技巧的需要等。

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上述需要,这样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每个人也可以得到自由的发展,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科学的热爱,保持与社会的体育发展同步协调发展。

四、体育教学艺术应注意教学语言表达艺术

精堪的语言艺术在体育课教书育人方面会发挥很大作用,文明、简练、准确、幽默、又富逻辑性的语言,不仅可以运用到技术动作的讲解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里,有助于陶冶良好的教学情感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乐学情绪得以展开。而教师正面、积极、幽默的语言表达艺术同样会让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时机,提问的内容同样需要研究和探讨,都必须十分讲究,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要有启发思维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就会失去提问的意义。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评价也至关重要,老师必须恰如其分地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首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以尊重的心态做出准确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采取激励、鼓励的原则,以达到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和荣誉感,使其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一些动作出现缺点、动作发生错误或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以指导、激励,而不是指责、放弃,这时学生最担心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冷嘲热讽或者轻视。如果评价分析处理得不好,不仅不利于动作的纠正和提高,还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抗情绪。相信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会记住任课教师风趣幽默、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激励。

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艺术,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体育情结,而教师在不断探索语言表达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用语言的形式激励学生,长期如此不仅能形成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还能够不断鞭答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灵活地应用教学艺术手段组织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不仅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教学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公共体育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策

一、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1.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

在组织机构方面,成都地区的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立了体育教研室,都有负责体育工作的校级领导,多数教师认为各级领导对体育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校级领导,并且有相关人员会把学生的体育成绩作为学生评优的考核标准。许多教师认为学校对体育课程不太重视,没有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教学的管理文件以及教师的考核档案都不是十分完备,这些和国家制定的《指导纲要》及成都地区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相比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

2.课程设置项目没有按规定来开设,师资队伍失衡

在课程设置上,很多课程项目没有按规定来开设很多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来定的。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但多数教师认为这些教学大纲的内容过于简单且较为陈旧。学校设立的教学目标、指导思想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虽然在上课之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有2/3的教师反映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不符合大纲的标准,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教学手段也过于陈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实践课和理论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成绩的评定方法较为合理,学生的达标情况也是教师评定成绩的首要依据。总的来说,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动机端正,但是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缺乏系统的掌握,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过程中手段也相对单一,此外,男女生本身对体育课的内容以及类型都存在一定的喜好差异。

3.公共体育设施不能达到国家颁布的生均运动面积

公共体育设施紧张,在场地器材方面,公共体育课程所必须的运动器材、场馆明显不足或者落后,不能达到国家颁布的生均运动面积;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学生人数剧增,使本来就很少的运动场所相对又减少了很多。再加分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公共体育课程所必须的运动器材陈旧甚至很多都不能用。

二、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对策

1.重视和丰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一支人数众多、结构合理、总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成都地区高职院校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开设的必修和选修公共体育课程,同时还有学生课外活动以及第二课堂等体育活动。各高职学院结合自身情况,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的编制,按照校生师比不高于350:1,以及在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不超过3:1的比例,对学院需要的体育专项教师给予补齐。采取多种形式、措施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且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同时争取将在岗的教师每年参加一次专业培训,丰富教学内容。

成都地区存在着多民族文化,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也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其丰富多彩的符合各民族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们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宝贵资源。各学校应根据当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有针对性的选择2~3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本校的特色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本着教育性、可行性、实效性、趣味性、安全性的原则。其次,也可以引进一些与本地相适应的新兴运动或擅长此项的人才,比如在国际上深受各国人民喜欢的,同时也是适合于青少年的运动项目,例如软式排球、街舞、啦啦操、健美操、瑜伽、定向运动、远足、轮滑、攀岩的教练等。

此外,应充分利用校外的健康教育资源,如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咨询活动、健康教育主题日,以及戒毒所、艾滋病治疗机构等,加强对学生的健身知识宣传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各方面的人员关心和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除体育教师外,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发人力资源。首先,应充分调动学校领导、学生、辅导员、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等,充分发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担任体育比赛和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或协调员、安全运动的宣传员等,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外进行体育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督促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同时还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高职公共体育的培训采用省、市、校三级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的课程理念随时更新,做到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建立成都地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工作的激励机制。市、县(市、区)级可开展现场课堂教学、说课、教学讲座、课题实验、案例与论文评比等活动;各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实施教学教研活动。对在课程实施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并把课程实施工作列入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新课程实施优秀课观摩展示活动和经验、论文研讨交流活动等。因此,重视和丰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解放思想,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引进多种体育专项的高级人才,丰富选修课程内容项目是很有必要的。

2.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经费投入

体育设施是用于体育竞赛、训练、教学和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场地、建筑物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高职学院在制定学院经费预算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院体育工作的特殊情况,按时按需的划拨体育经费。对于学院陈旧的运动器材、场馆及时更换或修理,根据学院自身师生的需求合理修建运动场地和场馆。加大经费的投入,全面的配置必须的体育教学器材,制定器材由专人管理,责任到人的制度。另外,各个高职学院還可根据学院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外界的公司或私人企业合作。由公司或私人企业赞助资金,在高职学院内修建体育场地、场馆。或者将体育私人职业的分支机构设立在学院内部,使学院的各种体育器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保障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利用体育私人职业设立分支机构,修建场地、场馆,配备体育教学必须的器材,随时更新。

3.提高公共体育课时数,主动开发现有体育设施资源,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大一年级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的基础课时增加,保证最少2课时/周的教学进度。另外在课外体育活动,或者协会团体组织中,多多让学生参与进来,学习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热爱体育活动的能力,并形成终身体育习惯。高职类学院培养的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其本身就要求具有高技能和高素質,也就是说不管是在职业体能上还是在职业技能上对学生的素质都有很大的要求。而高职高专的公共体育课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身体和职业体能的课程,只有加大提高体育课程改革力度,提高公共体育课时数,尽可能的达到或者接近国家标准即不低于108课时;保证了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时数,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篮球、足球等运动属于高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参与度也十分的高,场地是篮球、足球运动的生存空间,要想体育运动发展好了,场地的作用必不可少。有了场地就可以吸引很多运动爱好者,这样运动的人多了,篮体育运动就有了发展的土壤。目前在走访的诸多高职学院中,以篮球运动为例,篮球场地及器材设施还是相当的层次不齐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场地、器材资源紧张。笔者走访了周边的几所高校都发现同样的一个问题,每到下午篮球运动的高峰期。每个场地上都有超量的篮球爱好者在运动。这样既不利于爱好者们的运动积极性。也由于组织难度加大导致篮球运动的质量低下。(2)场地设施达不到标准要求,有些学校因为划给篮球场的面积较小,或者是由其他场地改装而来。导致运动场地不够标准。在进行篮球运动的时候对于必备的三分球,罚球等问题都难以解决,这对于篮球运动的长期发展不利。(3)篮球场地长期缺乏维护,很多篮球场地长期缺乏维护,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有的场地开裂,有的场地长期比较滑,有的篮筐、篮板等基本散架。在这样的场地上进行篮球运动,本人认为这是对篮球运动员的身心都是很不利的。

4.改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的是动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在成都地区的高职院校中,每个高职院校的特色又不同。建议成都地区的高职学院,在制定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时,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特征考虑进去,以专业特色和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形成具有高职院校专有特色的课程。

高职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是素质教育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与公共体育课一起,课外体育活动也影响着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体质的增强以及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有效整合,以篮球运动为例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篮球自主性这一优势发展适合本校的体育教育,再结合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以及体育和心理等的需要研究一些适宜的训练项目,有的时候可以淡化篮球运动的竞技性,注重娱乐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增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体育项目,花式篮球表演、拍球赛跑之类的运动。同时还要根据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重点改革,将部分体育项目课和专业选修课相结合,如导游类专业开设定向的篮球文化背景课程;社会安全类专业的学生要增设基础篮球练习等课程;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则要篮球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保健按摩等课程。与篮球运动相结合的体育保健、体育文化以及体育欣赏等课程要注重实用性。

三、结语

高职学院首先是学校领导层对于公共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另外高职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程应结合高职学院的自身特点,即培养动手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综合型人才,结合高职学院专业特点和特色创新。

【参考文献】

[1]金晓晖.关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3):41-42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007,(07).

[3]黄志勇.湖南省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高职公共体育 篇4

关键词: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科研成果

1 前言

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素养提高、适应职业生涯有独特的教育作用。近年来, 随着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 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系列实施意见, 不断提高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于2012年专门下发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 并于2012年底开始对全省39所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全面评估, 评估指标共含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41个主要考核点, 教学建设成果作为一级指标之一是其中评估的重点。本次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改革体育课教学评估中, 体育教学科研奖励共设“各类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金额教学研究成效”、“教学研究论文和教材”三个部分, 分值分别为5分、3分和4分, 另对教学文件评估中有2分为“教材建设”, 总分值达到了14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第一轮评估院校中的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德宏职业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等12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 调研该校2010年以来公共体育课教学成果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跟随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估专家组, 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现场发放、回收问卷的方式, 共在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职高专院校发放问卷720份, 回收720份, 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问卷720份, 有效问卷率100%, 数据真实有效, 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2.2.2 逻辑归纳法

对相关材料的研究进行逻辑归纳。

2.2.3 对比法

通过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成果及成效的数据分析与北京、江苏、辽宁、山东等省市进行对比, 求同存异, 重点研究差距。

2.2.4 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 通过数理统计处理, 作为研究的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类教学成果奖

3.1.1 出版教材情况

通过对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估发现, 有3所学校公共体育课没有教材, 有9所学校有主编、副主编或参编的教材 (见表1) , 但仅有昆明冶金专科高等学校有符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自编教材;所评估学校中均没有校级以上精品教材。

3.1.2 精品课程

通过表2可知, 目前12所院校中仅有玉溪农职院、云南机电职院、云南交职院和云南经贸外院等4所院校有校级精品课程。其中精品课程的申报材料、任课教师情况、课程概述、建设情况、教案、电子课件、授课录像、实践情况、考试大纲和网站建设等均缺乏详尽的说明。

3.1.3 教学名师

在本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估中发现, 12所高职高专院校均没有校级以上教学名师。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大多致力于公共体育课教学, 把体育教学能力提升为科学研究的意识较为淡薄, 加之各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扶持能力较低, 导致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得不到有效提高。

3.1.4 教改项目

由表3可知, 近三年来, 有8所院校共申报主持校级教改项目8项, 省厅级教改项目12项, 其中有4所院校没有校级以上教改项目或课题。

3.2 校级以上教学科研学术会议获奖情况

由表4可知, 有9所高职高专院校有校级以上科研获奖, 所获奖项主要集中于云南省高校体育科学论坛、大运会体育科学大会及行业协会主办的论文比赛等。

3.3 教学研究论文

3.3.1 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情况

由表5可知, 近三年来, 仅有5所院校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其他7所没有相关论文发表。

3.3.2 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情况 (2010-2012)

由表6可知, 各高职高专院校均有不同数目的论文发表。按照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估考核体系5.4教学获奖“教学研究论文与教材”中规定“教师每年在省厅级以上学术会议、正式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较高水平的教研论文, 专职教师人均1篇以上”, 目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年均发表论文数量均没有达到优秀考核等级, 大部分学校发表论文数量较少, 年人均系数较低, 部分论文发表期刊质量较低。

3.4 体育教师学历结构

由于我国人才培养中, 硕士阶段学生主要以培养科研能力等方面为主, 本科阶段主要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 造成硕士教师以上更容易结合教学出成果。由表7可知, 我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普遍以本科为主,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偏少, 而现有科研成果大多出于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但调研中发现, 各学校均已意识到教师学历的提升, 在教师进修和新近教师引进等方面更加重视高学历的要求, 学历结构已逐步开始以本科为主向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转变。

3.5 职称结构

由表8可知,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以助教和讲师为主, 副教授以上职称偏少, 12所学校现仅有3名教授。仅有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昆明冶金专科高等学校等学校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教师团队建设比较稳定。部分院校特别是民办和新办院校仍然以助教和青年教师为主,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科研领头羊作用不显著。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4.1.1 科研激励机制体制不健全

目前云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均已完成科研成果和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的有效结合, 但是缺乏体育科研激励机制和约束制度。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健全学校系部的科研管理机构, 现有科研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约束力, 造成了有制度、无落实, 有科研、无管理的局面, 目标激励、奖励机制和绩效管理不对等, 缺乏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措施;体育科研团队不健全, 科研团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4.1.2 体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未形成科研氛围和创新团队

教学和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体育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代表。目前, 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科研成果大多集中于高职称和高学历结构教师, 体育教师群体教学任务重, 大多满足于上好体育课, 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体育科研活动的教师比例不高, 体育科研意识极为淡薄, 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得不到提高。

4.1.3 体育科学研究知识相对欠缺

体育教师科研理论知识的不足, 导致科研能力不强。根据本次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评估的调查, 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很多体育教师存在对体育科研工作程序不了解, 对撰写论文的方式不清楚, 收集和查找相关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受限, 对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不熟悉,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究体育现象的水平较差等现状, 成为制约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因素之一。

4.1.4 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不高, 学术创新团队形成效果差

近年来, 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已开始逐步向硕士研究生学历, 本科学历为骨干的梯队结构转变。但大多数学校学历结构仍然偏低, 研究生学历比例较小, 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差较大。从总体上制约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科研的发展, 体育教师学术创新团队的形成效果较差。

4.1.5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相关科研成果申报受制

目前云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的职称结构以讲师为主, 12所学校中副教授职称42人, 占教师群体的比例为24.28%, 教授职称3人, 占教师群体的比例仅为0.017%, 部分高校职称结构中助教比例较大。而目前大多数科研课题的申报需具备讲师以上资格, 部分科研课题需具备副高以上职称。职称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相关课题的申报权限及科研带头人示范作用的形成。

4.1.6 科研水平不高, 功利性较强

12所学校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参加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 无SCI、SSCI期刊发表, 整体科研水平较低, 选题不够新颖, 文献检索意识不强, 成果评价不高, 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存在较为明显, 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非常普遍, 最为明显的是为职称评定。

4.1.7 体育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大部分学校对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较少, 没有长期经费资助和立项, 制约了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4.2对策

4.1建立健全体育科研管理机构和激励约束机制, 为体育教师打好科研平台和基础, 鼓励教师多出成果, 出好成果;

4.2加大科研带头人的培养和科研团队的扶持, 形成以老带新、高职称带低职称的氛围, 培养教师科研的意识;

4.3鼓励体育教师在职进修和参加培训, 在新进教师的聘用中统筹考评学历层次和科研状况。

4.4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科研的重视和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优化师资职称结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S].云教高[2012]96号.

[2]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一轮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估的通知[S].云教体[2012]27号.

[3]陶于, 周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 2001, 22 (6) :30-32.

[4]邓跃宁, 沈际洪, 陶慧林.我国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J].体育学刊, 2002, 9 (1) :54-57.

公共体育服务功能 篇5

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体层面功能主要包括人格塑造、情绪调节、行为转化三种功能;群体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目标导向、规范约束、价值整合三种功能;社会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导进两种功能。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结构功能主义;体育强国.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我国的深入,我国政府正在向责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十二五”开局之年,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具体要求[1]。

公共体育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求,是促进我国全民建设运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的含义是指体育公共管理部门,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或者体育欣赏的需求,进而为广大人民提供的一种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包括保障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一切体育设施、条件、服务的总和。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括公共体育服务外围体系、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两个方面,而公共体育服务外围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的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核心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目标。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思维方式,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可以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个体层面功能

个体是社会整体的分割,个体功能的含义是通过找出个体在享受体育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向个体提供具体、明确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从而帮助个体的自身发展,使个体尊严受到尊重。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对体育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成员的尊严满足。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培养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的服务对象存在于社会化交际生活中,每一个对象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对受助对象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的规范以促进人格的社会化,使其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良好的社会成员身份以回归社会,充分满足和尊重受助者的自我实现和尊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3]。

人的最高需要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指的是将他的潜力用最完整和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得到高峰体验来实现自我价值。

公共体育服务就是要通过特定的塑造和引导将人们的需要发挥到最大化以形成个体的自我实现功能,同时实现人格的不断健全,顺利地达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2.情绪调适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情绪调节功能主要是表现在服务过程中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调试来帮助其稳定情绪从而减少或避免不良情绪对心理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类心理活动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情感体验是意志过程以及认识过程的心理背景,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储存和回忆等认识活动,对行为、动机和态度等意志过程,都有发动和协调作用[4]。

对服务对象而言,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就是避免人们的情绪影响到心理活动的效率。

当出现重大问题时,通过减少或消除大的心理焦虑和不安,使个体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具有较为稳定的情绪以便能够提高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对问题的处理应对以及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做事效率,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3.行为转化功能

人的行为会被社会氛围环境所直接影响,原因在于个体与社会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相互依赖。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里,社会环境会有所变化,当变化产生负面影响时,人的心理活动或行动就会产生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的心理或行动的正常化提供良好条件,促使人们适应社会,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个人的发展,个人能否顺利发展决定了社会公平原则能否顺利实现,进而影响到人们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类需求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个人尊严。

公共体育服务对于促使个人发展、带动其他相关系统的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个体发展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二、群体层面的功能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存在有很多形式,但主要的人际社会交流形式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

这些群体的大小和规模也不甚相同,这就造成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形成了人们需要的多样性。

群体的存在形式作为组织和社区层面而讲的,公共体育服务在群体中的作用是他能够对群体系统内部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促进相关体育服务群体的建设和发展。

从某一方面上讲,公共体育服务在群体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个是对群体目标指向的功能,一个是对群体规范约束上的功能,和价值整合上的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在目标导向上的功能要体现在它能够运行在一个公共群体中,并通过某种一定的整合与协调协助其发展,通过公共体育服务的目标导向,是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增强。

每个社会系统往往包括多个小群体,每个小群体的良好发展必定带动了整个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当公共体育服务对群体既定的目标完成后,又会通过一定的措施反过来进行系统评估,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初定目标的可行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

如此以来,群体目标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的目标的形成。

2.规范约束功能

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来进行约束,公共体育服务的规范约束功能通过对群体在制度制定,或者某些道德方面的约束,增加群体规范约束的有效性。

这样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规律,才能保证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至于扭曲方向,即使出现有偏离发展方向的问题,公共体育服务的规范约束功能也会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3.价值整合功能

个体价值观在社区、单位等群体环境中对于群体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群体的规范和结构稳定与否,取决于个体价值观是否一致,个体价值观一致,能够有效地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

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就是将群体价值体系同化到个体的价值观之内,价值体系中的理论和思想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让每个人融合到群体,进而实现群体目标。

群体内每个个体价值观达到一致性,群体会具备集体意识,在群体发展时会更有效率。

公共体育服务对于社区里的个体和群体也有协助作用,自身的统筹融合会促进个体的.社会生活能力。

三、社会层面功能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群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快速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个体、群体的发展和提高。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无论是在宏观的管理层面,还是在微观的调节层面,都对于人们日常的体育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解决社会中的体育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1.资源整合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能够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相关的体育资源,推动体育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整合主要包括体育资源整合和体育资源关系整合两个方面。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体育资源的有限、体育信息流通渠道的不畅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公共体育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公共体育服务整合能够帮助实现社会中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完善,减少现代化过程中因为体育资源不足而造成的社会体育矛盾的发生。

因此,完善和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系统中的整合功能是维持公共体育秩序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社会导进功能

导进功能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其价值主要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系统能整合社会体育资源,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公共体育服务组织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推动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构建,同时通过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社会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调节与重新分配,提高社会资源的可利用率。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能够调节社会上的由于体育服务不公平所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安,同时通过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构建,可以使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秩序得以稳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实现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一致性。

公共体育服务能够通过具体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因此,社会的导进功能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借助于社会的导进的功能,对于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如今,中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管理体制转变的非常时期,任何社会不安定因素,都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

通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和物质双重方面的享受,进而促进人们积极地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逐步解决当前,我国大众体育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帮助解决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而造成体育的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进而实现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公平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弱小的个体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解决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困境,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服务体系。

总的来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我国体育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华.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J].中国行政管理, (2): 16-20.

[2] 陈吕盛,蔡跃州.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中国社会科学出社,.

[3]张明.需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4]威廉·詹姆斯,田平.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高职公共英语改革 篇6

随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也不断发展,但是高职教学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提升,究其原因发现,公共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之一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优势作用,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就业竞争力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对高职公共英语进行改革,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概念

高职公共英语指的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而基础英语是指职业院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不同于英语专业的英语类课程,英语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以英语语言基础学习与实际运用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进而能借助词典翻译或者是阅读相关的应用资料,能在日常的涉外交际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或者是书面交流,为今后提升英语交际能力做好准备工作。专业英语也可以称之为职业英语,指的是与某种职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在就业以后灵活运用专业英语展开工作。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教学的延续,是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朝着应用技能培养的一个过渡,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实现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结合学生专业以及现有的英语水平等,及时更新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强化就业指导和提升学生能力,尽快促使基础英语朝着专业英语的方向发展。

2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英语教学框架不太完善

首先,教学方法使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主要语法翻译法,并且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较差;其次,教材的使用不仅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而且还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但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与基础英语相关联的教材,与专业英语的关联不是很大,这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最后,英语教学的效果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英语教学的效果虽然与英语教学的方法以及教材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也与高职院校对公共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越来越不重视公共英语教学,不断缩减公共英语教学的的课程,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有把公共英语课程从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这也就导致英语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学生无法在学期内拿到英语类证书。即便有些学校注重英语公共课程的设置,但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不能把所学的内容运用于职业当中,也无法满足企业日常工作的需要。

2.2 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是毕业于师范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专业知识与背景,这些毕业生可能刚出校门就进入高职院校教学,没有企业或者在行业内实习的经历,这也就直接导致英语教师所教授的英语知识与实践产生脱节,不能满足学生在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再加上学校方面对于英语公共课程不重视,也使公共课英语教师受到冷落,很少能争取到外出学习或者培训的机会,导致公共课英语教师很难在工作中投入积极性以及自信心,这也对基础英语朝着专业英语发展造成了阻碍。

2.3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合理设置,可以将英语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英语教学的主体,另外增加专业英语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因此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不是很大,虽然有些学生为了将来的择业就业而学习英语,其动机不太纯正,但是他们即便是非常努力地学习英语,成绩提升得也不是很快,这也说明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需求,学生不只满足于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他们强烈的希望增加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从而为自己的专业服务,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3 高职公共英语的改革策略

3.1 改革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充分认识高职公共英语的特点。公共英语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公共基础课程,应该注重公共英语的实用性,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力争在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充分认识到公共英语实质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公共英语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职业岗位服务的,高职院校设立的初衷就是为社会建设第一线输送大量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因此,需要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国际不断接轨,英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各种职业都离不开英语,对高职学生来说掌握好英语就能在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考试为目的,导致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不高,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因此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公共英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采取基础+专业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基础英语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有效的衔接,或者是把专业英语融入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3.2 改革公共英语教学方法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传统公共英语的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公共英语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很好地提升,因此要改革高职英语教学的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在实用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则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酒店专业对听、说方面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较高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模拟英语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职业体验,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从而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而外贸专业的应用要求听说交际能力外,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也比较高,可以采取任务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3 调整公共教学的内容

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与就业的需求进行调整改革,高职英语不能仅以教授基础英语知识为主要的内容,而是要在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专业英语元素,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在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增加专业词汇与专业知识,以计算机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为例,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特点,增加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比如说: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各种操作系统的专业词汇等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课程设置比例,但要注意不能太过于专业化与学术化,否则会适得其反。其次,要选择好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挑选适合的教材,合适的专业英语教材不仅能够实现双语教学,更能在巩固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基础英语的教材可以让基础英语教师与专业英语教师共同编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基础知识,也能掌握专业的词汇与专业术语,更容易促使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可要求企业与本校的教师共同开发英语教材,促使校企加强合作的同时又能保证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3.4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公共英语要实现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转变,这就给高职公共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悉所教专业的知识背景,更需要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能用流利的英语教授专业用语与专业知识,要促使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达到这样的要求,可以从高职院校与教师自身两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说: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教室开展相关的培训,促使公共英语教师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去企业中去进行定岗式培训,促使公共英语教师熟悉企业的专业技能操作以及企业文化,及时获取最新的专业动态信息,促使教师把专业技能与行业文化相互融通,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的教授学生,另外,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增强公共英语教师专业技能,比如说:可以通过出外进修,学术讲座等,提升公共英语教师的语言技能、教学知识技能、英语知识技能等;从英语教师自身来说,公共英语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基础英语教师要不断研究学习专业的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的背景,熟悉相关专业的就业方向等,同时,公共英语教师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并根据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的内容把专业英语知识更好的融入公共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去,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4 小结

总之,高职公共英语要实现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转变不仅要改革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不能仅对英语测试的成绩进行评价,还应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促使基础英语知识不断与专业英语有效结合,提升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的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职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1(09).

高职公共体育 篇7

1 对高职学校公共体育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现在的素质教育更加追求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自主学习, 进而能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同时, 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现在教学目标之一, 因为一个健康的身心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人格的塑造以及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各方面的认识。而开设公共体育课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但是现在的高职学校对这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 公共体育课在高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陈旧

由于高职学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门技能, 让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而在这样一种环境下,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锻炼身体”这一层面上, 因而认为只要保证一定的活动量就可以了。这一认识影响到了公共体育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并且也影响到了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对于学校而言, 在体育基础设施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开设的体育课种类不多, 主要以篮球、足球乙级排球为主;其次, 在课程安排上体育任课老师随意性很大, 上课内容也没有针对性、缺乏专业教学。

1.2 公共体育的目标不明确

一直以来, 人们对体育的印象就是强身健体, 强调的是对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在高职学校中由于学校一直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专业技能的培训中, 进而忽视了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对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这样一来公共体育课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模糊了它的教学目标。

1.3 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高职学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只是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相关锻炼, 而没有将这种身体锻炼与心理教学连接起来, 也没有对体育课的专业性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校方在公共体育课的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少, 不能够满足现在的学生上课的需求。由于设施的陈旧与单一, 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单调不能够紧紧跟上社会发展, 也没有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发展方向。所以说在现在的高职公共体育课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要求, 浇灭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以及埋没了他们的潜在优势, 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而这一点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1.4 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评定过分强调标准统一, 多采用绝对性评价

现在的高职学校在准备公共体育课时多采用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以及统一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的, 从而造成了以后再对体育成绩的评价时的绝对性。这一模式还是掉入传统的应试教学中, 让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及格而上课, 为了拿学分而锻炼, 偏离了原来的教学目标。同时, 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绝对的考核评定, 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这样做也不利于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 也降低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热情以及主动参与性。

2 高职学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现在的高职学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以体现出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影响力。其实, 从这些问题中不难发现出现现在这样一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学校与老师对公共体育课的认识不够。所以, 下面主要是从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进行探讨。

2.1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全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过往的公共体育课不管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以教师的安排为主,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需求, 更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 从而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性降低。所以, 在高职公共体育课上可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个人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在进行课堂内容的选择时, 学生可以结合时间安排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内容。

同时在公共体育课开设的内容上也应该时刻跟进时代的需求, 从而提升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认识。高职教育主要是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 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公共体育课内容上应该以社会发展为主, 大力拓展体育课的种类。

而在教学思想上应该时刻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融入到现在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组织相关的竞赛, 提升学生对团体协作意识的了解,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知道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加强与同伴的信任以及维系两人之间的友谊等等, 这些都对学生以后形成优秀的品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体育学习评价与考核改革

现在的统一评价考核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差异性, 也没有体现出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不同点。所以, 在考核的时候不光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考察,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课堂表现、团体合作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样的改革, 可以将现在的公共体育课的身体锻炼与心理教学结合起来, 共同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并以一种新的视角让学生了解到其他课堂上所不能了解的事物。

3 结语

高职学校的公共体育课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身体进行一定量的锻炼, 它应该对学生其他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 现在的高职学校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够, 从而也使得公共体育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今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 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为目标, 通过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的书本知识, 更要让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清晰正确的个人认识。因而, 高职学校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 而公共体育课在这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作用。

摘要:结合现在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 高职教育也在前进的道路上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国家教育改革标准为基础, 以学生素质拓展为目标, 大力提高高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从而能够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其实可以从高职教育的公共体育课的改革中窥探到如今高职学校的改革状况, 并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探讨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玉峰.高职学生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 2005 (3) .

[2]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初探[J].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学报, 2004 (1) .

[4]范鹏, 王洁.论学校体育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4) .

高职公共体育 篇8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教学效率

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阶段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的作用是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机体快速进入运动状态。合理的准备活动的安排,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引起的肌肉、韧带拉伤等运动损伤。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对教学效率也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体育课教学课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内容还是以慢跑、队列练习、徒手操等枯燥的内容为主,使得学生从上课的开始阶段就产生了厌课的情绪,从而影响了整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一定要从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开始,认真准备,科学备课,合理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强度,使准备活动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1、目前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的现状

(1)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慢跑两圈做下徒手操或是直接做两节徒手操,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准备活动不足不能使学生的机体达到最佳的运动水平;内容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课情绪。而在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课堂上,体育教师带领同学们所做的准备活动被学生们认为是消耗体力,会影响他们的测试成绩,从而应付了事,因此影响了该项目的正常发挥,更有甚者造成运动损伤。

(2)学生对准备活动的不重视主要原因来自于体育教师,一般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体育课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准备活动对发挥人体最佳机能的作用。而在教学课堂中也没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运动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的习惯。因此造成学生不重视体育课教学前的准备活动。

(3)很多一线的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教学课前的准备活动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准备活动就是带着同学们跑两圈、做个游戏就行了。没有充分认识到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的区别。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机体的各个肌肉群、韧带、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目的是提高人体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温度及肌肉温度上升,防止剧烈运动时产生肌肉、韧带损伤。而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根据不同运动项目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因此,一定要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才能保证体育课任务的顺利完成。

2、公共体育课进行准备活动的建议

2.1、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准备活动策划

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的内容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把学生按照5-6个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的同学们通过查询资料、咨询教师自主编制准备活动的具体内容。通过这种小组策划准备活动的方式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团队精神的目的。每节体育课正式上课前教师就选择一个小组来实施他们准备的准备活动内容,最后由体育教师进行点评。在对学生进行点评时,对于同学们的成果教师要给于客观的评价,在评价中主要以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努力,同时对于不足,教师也应提出解决方法。

2.2、准备活动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体育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成套的一般性准备活动,使同学们在准备活动中能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活动。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针对教学课程的专门性准备活动。例如,在足球教学课堂上,应采用活动同学们的腰及下肢的准备活动内容为主。根据每节课运用的体育器材、教学场地安排适合体育器材及场地的准备活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准备活动的负荷量。

2.3、准备活动内容应与体育课类型相结合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有新课学习阶段、复习阶段、考核阶段。准备活动内容的设计应根据课程的每一阶段,体现不同的特点。新课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即:新的动作技能及理论,此阶段同学们的运动负荷相对较小。准备活动的安排应以诱导练习为主。复习课阶段主要是巩固同学们在新课阶段所学的运动技术动作,准备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多安排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辅助性练习,加深、加速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使其尽快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2.4、准备活动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在准备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性别特点。准备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极富趣味性,否则单凋、枯燥、乏味的准备活动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5、准备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气候因素

准备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教师、同学们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调整准备活动的内容,温度高的时候身体温度上升较快,准备活动的运动量不需要太大,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短些。冬季气温较低,身体温度上升较慢,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要大些,所需要活动的时间也较长,准备活动的选择要做到“因时制宜”。

参考文献

高职公共体育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健美操,教学对策

当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对健身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走入体育,参与健身锻炼。健美操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具有重要的健身价值,其健身的娱乐性和作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谓健美操,就是指融体操、娱乐、舞蹈于一体,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用专门器械的操化练习达到健身的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目前,健美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特点, 也逐渐成为了在校大、中、小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的女生,更多的人逐渐参与其中,使得健美操项目在高职院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并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但是, 由于健美操属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人们对其健身的作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急需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也直接关系到健美操本身的开设和推广问题。因此,作为体育内容组成部分的健美操课程,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健美操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开设和推广,通过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以推动健美操课程为广大学生所喜爱。

1目前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

健美操作为一个后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起步比西方国家更晚,在学校中得到开设的时间很短。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健身健美操。这种健美操比较注重练习者的身体形体、姿态、情操等领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这种健美操在高职院校中很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女生,更是对其特别青睐。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两种模式,这严重阻碍了健美操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对此,为了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有必要对目前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作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

1 . 1学生对健美操课兴趣情况

兴趣是人产生行为的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相反,对学习的效果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目前,许多女生对健美操很感兴趣,上课时练习非常认真和投入。而有的学生尤其是男生,由于协调性较差,不喜欢健美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练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参与健美操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以获得学分为目的。

1 . 2健美操课程的设置情况

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主要以半开放式和主、副项制相结合的模式,将健美操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列入其中。通过走访,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健美操课程设置的学时数有所不同, 主要是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开设相当缺乏。然而,全国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学时不得少于全年体育课时的12%。由此可见,这与国家相关规定相差甚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学校对健美操教学更注重的是技术教学,对健美操理论知识和隐性知识却非常忽略。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 . 3健美操师资队伍状况

目前,从教师专业分布上看,健美操专业教师比例偏小,这显然不利于健美操课的发展。许多学校由于教师岗位设置有限,更多的缺口采用外聘的方式来填充,有的外聘教师还是在校的学生,而这部分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个人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 健美操是一项充满活力和动感的运动,这对于年龄较长的教师来说,需要进一步加强健美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学生求新、求知的心理需求。

1 . 4课程实施对象

首先,学生选课情况。健美操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但从开设对象中,可以了解选健美操课的男生人数却很少,而健美操对女生吸引力较大。而在选择健美操的男生对其掌握情况来看,男生的协调性和主动性都比女生弱。这说明高职院校应加大男生参与健美操课学习的宣传力度。其次,健美操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选择的是自编健美操和健美操步伐组合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最后,健美操的考核内容和方法。高职院校健美操课程的考试内容基本上是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成套健美操和步伐组合作。其中,成绩评定方法主要是平时成绩和技术考试成绩相结合, 而考试形式主要有一对一的单人成套动作、分组的自编动作等。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教师把考核基本上局限在了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方面的评定,这种评定方式不能全面地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需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1 . 5健美操场地设施现状

学校体育场馆、器材等设施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的数量能够反映出高职院校对健美操的重视程度。目前,近一半的学校具有完善设施的室内场地或简单的室内场地,而还有一半的学校仍然只有室外场地。在音响设备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无法提供齐全的音响设备。由此可见,健美操场地器材设备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说,还相对缺乏,没有齐全的教学设施不利于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因此,领导要引起重视改善健美操场地设施的现状,保证健美操课的教学质量提高。

2目前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 . 1学校领导重力度不够

体育课程承担着传递社会文化的责任。然而,从现实来看,学校体育课程在实际中却始终处于尴尬境地,许多学校表面上重视体育发展,实际上把体育课程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关心严重不够。健美操作为一个新兴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教育者对其认识不足的意识存在,严重制约了在学校的推广。尤其是学校领导对健美操的发展和管理意识存在着一定的淡化。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健美操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和推广。

2 . 2健美操课程设置不完善

高职院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健美操动作多样,节奏富于变化,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健美操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多元化。同时,课程设置和内容也缺乏基础性与生活性、普及性和针对性的统一,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2 . 3健美操比赛与交流较少, 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全国各种健美操比赛越来越多,但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相关比赛,这制约和影响了健美操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同时,教师有较强专业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由于的专业健美操教师缺乏,更多的是其他项目转变过来的,这就无法满足学生对健美操课学习的需求欲望,不利于健美操课的发展。

2 . 4场地设施缺乏, 资金投入不足

从目前看,多数高职院校健美操场地设施的数量和标准达不到健美操教学和训练的要求和标准,影响了健美操的教学质量和健美操运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资金投入不足。健美操作为一项观赏美的艺术性运动,对音乐、服饰以及动作的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但是目前,由于缺少经费, 影响了健美操运动在高职院校的发展。

除此之外,对健美操的宣传力度不够。健美操是一项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项目,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由于学校对健美操的宣传力度不大,使得广大学生缺乏对健美操的认识,影响了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学生数量。

3促进高职院校健美操开展的主要对策

3 . 1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健美操场地设施

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投资和建设;其次对健美操项目在校内外的开展和推广给予专项的经费,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赛环境以及交流环境。

3 . 2加强健美操项目的健身价值和项目本身特点的介绍和宣传, 扩大校内外交流力度

首先,加大媒体对健美操的宣传力度,具体可以通过电视直播、转播等手段,扩大其影响力。其次,通过健美操比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方位的学习契机。通过各种比赛,加强教练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训练质量的提高。

3 . 3提高健美操教师业务的水平和专业技能, 提高教学训练的科学化

高职公共体育 篇10

关键词:微课,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

微课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直至2012年底, 由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大赛后, 关于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备受教育界关注, 并迎来一阵“微课”研究热潮。热潮过后的冷却, 使更多的学者更理性地分析微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高职体育教学体育课作为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 其中体育理论课课时少, 内容繁多, 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凸显, 导致体育理论课教学发展进入困境。为此, 研究在微课的视域下, 探究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实践, 并期待能引起高职院校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视与关注。

1 微课在教学中的存在方式与优势

1.1 微课在教学中的存在方式

从关于微课的文献资料及它出现在教育领域的形式可见, 微课与现代化的数字科技相关, 它的出现是信息时代促进教育领域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中指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 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 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 (每学期约4学时) , 扩大体育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1]”的方向标, 笔者认为微课可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可重复利用的资源, 亦是可供教师运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性、实效性, 及突出的辅助功能是它存在于教学中的主要方式, 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因此, 认清微课在教学中的存在方式, 才能更清晰地确定微课在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定位, 才能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1.2 微课在教学中呈现的优势

在2002年《纲要》中关于体育理论课课时所占比例 (10%) 的规定可见, 相较1992年的《纲要》中体育理论课课时比例 (12%) , 2002年的《纲要》对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相差2%的变化 , 促使体育理论课的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安排、教学设计等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使学生获取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体育理论知识, 考验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笔直认为,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也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性教学手段, 要科学合理地将微课运用到体育理论课教学中, 必须充分认识它在教学中的优势, 才能在面临课时少、内容繁多的体育理论课教学中, 达到最佳实效性。笔者通过网络资源观看微课视频以及文献资料查阅, 发现微课在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用时短, 可在短时间内, 以最直观的方式———视频, 呈现清晰的知识点、技术动作示范;二是目的性强、学习操作便利;三是可供学生提供免费的, 并可长期保存的自主学习平台, 学习资源更灵活, 充分体现它的辅助功能;四是教学层次分明, 突破传统的教法与学法,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充分显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

2 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2.1 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时间安排

高职院校开设体育课的时间一般为1-1.5年。一学期的体育课中, 按《纲要》的要求是4学时, 但能实现这10%课时的学校屈指可数, 或在教学进度中未曾体现, 或将理论课直接在室外的实践课上进行教授, 每节实践课都安排小部分理论内容。这样的情况造成知识的零散, 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 更不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形成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

2.2 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材及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方向标, 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运用。笔者发现, 不同的学校, 选用的教材中有统编的, 有自编的, 并且自编的居多。自编高职体育教材一般以本科教材为参照, 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 相差无几, 但如体育保健、体育运动训练等内容却相差甚远, 这样的情况导致体育理论课的知识传授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性, 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但也有个别教材增加与职业体育教育有关的内容, 如常见的职业病及预防和保健的知识等。

2.3 教与学的主要方式

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主要表现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或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讲学, 后者虽比前者手段优越, 但并不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3 微课视域下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

3.1 科学运用微课 ,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 提高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质量

微课视域下的体育理论课教学应突出医学生自主地学习为主, 转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地位, 转变他们对获取体育类知识途径的惯性思维。在信息技术时代, 微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份现成的, 可永久性保存的学习资源, 它持续时间短, 内容清晰, 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同时, 应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运用微课资源, 学生应如何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或练习,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地在这几个环节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印象,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3.2 加强高职体育教师的 “微课 ”业务 培训 ,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时俱进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业务培训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的在教育领域引起的浪潮, 将使教师运用微课教学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性的发展, 同时对于高职体育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自2012年的全国微课竞赛后, 各阶段从小学至大学的大小型微课竞赛、相关微课的培训层出不穷, 这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高职院校应以此为教学改革契机, 加强体育教师关于微课制作的培训与学习, 提高该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 同时加强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学习, 进一步提高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及实效性, 促进体育理论课教学方式转型,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时俱进。3.3拓展高职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微课资源 , 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信息时代, 学生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手提或台式电脑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下, 使学习资源的获取带来便利。体育理论与实践并行, 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职院校可建立供教师与学生共享资源的平台 , 可开设素质拓展课 , 增加公共体育理论课, 让学生在课与网络环境下, 知道如何进行科学地锻炼、保健身体, 如何去欣赏一场惊心动魄或气愤填膺的比赛, 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 逐步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教育部, 2002, 8.

[2]马艳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述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 :12-14.

[3]周文艳.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宜春学院学报, 2008, 12 (6) :172-173, 183.

[4]田小梅, 胡灿.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现状与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2 (6) :146-150.

[5]蒋宁.新《纲要》10年, 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回顾[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2) :265-266.

高职《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职;公共关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目前在《公共关系学》这一科目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不管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问题,还是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成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资料对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公共关系学》的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看法以及建议。

一、我国教学体系中的《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是在80年代的时候才被引入到我国的,现阶段其已经经过了引进、误区两个重要的阶段了,并且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很多政府以及企业等各界的人士都非常的重视这门学科,并且很多的组织已经将其纳入到了人员聘用的条件中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全国的各个院校也适时的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这样的一门课程。这就对学校的相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带领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是非常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对现阶段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以下分析,公共关系学科是组织为了能够塑造起良好的组织形象,通过相关的传播手段来对公众产生影响的一门重要学科,并且这是一门非常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新兴管理学科。这门学科所特有的性质以及特点就要求对其的教学,不能以传统的“灌溉式”教学为主,而是应该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教学。在公共关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公共关系学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为主体的双重性作用。

二、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因为我国公共关系教学的起步比较的晚,所以相关的教学经验也是比较的少,少有的教学经验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非常缺乏实践经验,另外也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存在以下的各种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比较落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思想比较的保守,对公共关系这一学科的认识不足,总是认为其不重要,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不具备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二)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具有一定的障碍性。由于这门学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很多教师对其并没有充分地认识。

(三)案例教材比较的缺乏。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案例,没有综合性比较强的案例,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另外,大多数案例都是国外的,我国的案例特别的缺乏,这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低。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学习上对于教师的依懒性非常的强。上课的时候学生仅仅是听教师讲课,然后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的死板,长期以往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相关的措施研究

(一)注意正反案例的教学使用

通过对正反两方面案例的使用才能使得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危机关系”这一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举出丰田与耐克这两家公司来,两者都是因为在广告方面出现失误,内容欠妥,伤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面对这样的公关危机两家公司具有一定的危机应对表现和措施,然后教师对两者在处理问题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并用

学生是学习中真正的主人,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能力,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提高公共关系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让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式并用的教学形式,更能够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以及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一定把握好自己的案例教学中的定位

在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的强调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让班级内的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要保证学生们讨论的问题是具有关键性的,不断的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质疑和挑战,逐渐的推动学生分析出正确的问题处理决策。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一方面,不能在一边做旁观者不参与学生之间的话题;另一方面也不能长篇大论的讲,影响到学生的思路。

(四)加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教学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针对这样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增加实践的教学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是公共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条件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例如,在课堂上,当讲到公共关系策划的创意技巧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同学当场用所学习的头脑风暴法对整体的活动进行策划,并尽量的策划出一个整体的方案。这样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营造出非常好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公共关系学》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并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度,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层加大对这一科目重要性的教育力度。提升师生对于这一科目的重视度,并在教学中加大对这一科目的考察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提升学生在公共关系学方面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需要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创新。进而实现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帆,肖方祥,王艳林.公共关系案例教學的优势[J].教学方式研究,2010(03).

[2]梁月丽,陈东景.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改革[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王文玉.高职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教育,2011(01).

高职公共体育 篇12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多元化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确立, 将课程管理的权力下放形成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即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课程, 使学校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等拥有更广泛的自主权。基于以上新标准的确立课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 而在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院校, 应当抓住此契机, 紧跟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 积极结合本校特点以及地方特色进行变革, 建立起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适应高职院校的多元化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

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向导, 以服务为宗旨,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就业创业的能力。其目标是通过应用和实践的学习, 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教学内容, 运用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让学生对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透彻的领悟达到职业能力的提高, 并以生活化的方式兼顾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实质上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最终学会学习, 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设置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不断提升, 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加速促进高职院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体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是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高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 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心的发展趋势下, 高职体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体育可以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拥有这些品质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 提高生存能力。体育运动追求艺术品质的内在美和艺术形态的外在美, 这种对学生“美”的塑造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复杂的职业环境下进行人际交往和能力的发挥; 体育起源于游戏, 它的本质特性里就蕴含了娱乐性, 因此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对人的身体锻炼和心理状态进行调节, 而且可以有效的为消除负面情绪提供正能量,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体育游戏、竞赛中的规则与要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自我控制能力, 为发展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供基础并能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适宜的体育运动能够保持人的身体健康, 在体育运动中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 学习职业保健的知识、消除劳动疲劳的技巧, 能够以健康的身体发挥个人的职业潜能。

三、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就目前来看,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有: ( 1) 课时安排。高职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 把课程的职业化培养列为教学重点, 出现了专业课老师占用体育课程的时间。在工学结合培养的模式下, 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一部分时间在实习企业实习, 体育课程教学的连续性被打断, 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 ( 2) 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针对性不足, 依然受传统体育教学思维的影响, 未能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相一致。应把体育课程目标拓展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大领域。 (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多而全, 但大部分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 涉及到职业实用身体训练、职业病预防和身体保健知识、职业生命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较少。在内容的结构安排上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 4) 教学方法。主要使用的是讲解—示范教学方法, 枯燥无味, 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并且指导性也不强。 ( 5) 课程的评价。在课程的评价内容上依然以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为主, 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挫伤了渴望运动而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 6) 教学环境。场地、器材的缺乏, 加上学校领导的不重视, 体育课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四、构建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多元化模式的必要性

2001年7月,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 将课程管理的权力下放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即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课程, 使学校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等拥有更广泛的自主权。为地方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设多元化、乡土化的体育教学, 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急需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进行多元化的革新。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特点, 分设不同种类的专业; 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 可分为个人兴趣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和健康需求, 因此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势在必行。

五、基于职业导向下对高职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多元化重构

1. 明确课程指导思想

构建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要明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养成终身体育观念, 结合未来职业特点, 发展职业体育运动, 延长职业生涯。

2. 课程目标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5个领域的目标,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再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职业需求, 使学生学习健康保健知识、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并让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职业劳动后进行运动性补偿。

3. 多元化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减少对竞技体育项目的选择, 增加娱乐性、保健性和职业病预防等类的运动项目以及开展职业类体育项目,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随着地方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等拥有更广泛的自主权, 在体育课程的内容上可根据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进行多元化的选择。重视地域条件和时代特征, 突出多元化特色各民族都有相应的体育文化, 这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多元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多民族文化的发掘和利用, 尤其是地域文化和资源的利用。例如, 在靠海区域设置冲浪、游泳、划船等项目; 多山地域开展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 寒冷地带进行滑冰、滑雪、冰壶等项目,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 创办成特色高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选择多元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主线,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学生感兴趣的若干个副课程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是体育游戏、体育项目、安全保健知识等。副课程的开展由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学习。在保证教学计划任务和质量的基础上, 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 紧密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进行多元化课程重构, 依照职业分类优化高职体育课程内容, 积极开展职业实用身体训练、职业病的预防和保健、职业生命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 ( 1) 坐姿类 ( 财会、计算机、文秘、仪表、化验等) : 加强手指、手腕灵活性的锻炼以及肩、颈、腰部的灵活如羽毛球体操、瑜伽拳击、健身操和韵律操等项目。 ( 2) 站姿类 ( 厨师、宾馆服务、礼仪等) : 注意锻炼身体下肢的耐力和力量如健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健美操和瑜伽等项目。 ( 3) 工厂操作类 ( 机械、生产线操作工等) : 注意手指、手腕力量和灵活性的锻炼如篮球、网球、乒乓球和排球等项目。 ( 4) 户外综合型 ( 地质、交通建设、测量、农林、营销等) : 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远足、郊游、长跑、游泳、定向运动以及户外所需的游泳与救护、防身与防卫等。

4. 课程的组织

高职体育课程可进行多元化的组织方式。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教育部《指导纲要》提出,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 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等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改变传统体育课程结构, 以健身、娱乐休闲和人文素养的教育为主, 把以学校为主的授课方式延伸到校外以及实习企业。设置以游戏为基础的课程组织方式增加学生运动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运动负荷。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 高职院校学生2、3年级常常长期顶岗实习, 因此应该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大胆尝试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 实现时间与区域的跨越。

5. 设置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在评价的内容上, 不仅仅要体现在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 还需更加彰显工作岗位对学生体能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自我进行健康锻炼的能力, 另外还要包括学生的体育态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仅限于课堂上, 在评价中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准确的判断, 因此, 在评价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学生相互之间以及实习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和有效客观。评价方法上不再过分强调高度、远度、时间等显性指标, 而忽略了意识、兴趣、态度等隐性指标。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公共体育多元化课程模式重构就是强调以就业为方向, 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引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发挥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主体性, 使高职体育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泽民, 陈庆合, 等.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2 (2) :104-107.

[2]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 1998, (6) :25-26.

[3]李怀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1, (1) .

[4]宋盛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9) .

[5]王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

[6]张瑾瑜, 陈屹.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3) .

上一篇:检测数量下一篇:面试问题